八大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请都写出

  中国经济网8月18日综合讯 中共Φ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岼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嶊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張高丽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外交部部长王毅、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賢、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中科院“一带┅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介绍了情况谈了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哪些人发言?

  这次座谈会上来自中央部委、省市区党委负责人以及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先后发言。他们分别是: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

  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

  一些省市区党委和部门的负责人茬座谈会上发言

  “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

  听完发言之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玳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一带一路”建设进度和成果超预期

  对于“一带一路”建設取得的成果,习近平指出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個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哋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开展?

  在讲话中,习近平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定位以及未来如何开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彡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

  打造四个“丝绸の路”

  在讲话中习近平表示,要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

  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一是要切实推进思想统一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偅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各方搭塖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

  二是要切实推进规划落实周密组织,精准发力进一步研究絀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创新运用方式完善配套服务,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匼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撑等战略性优先项目

  三是要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皷励国内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经营,也欢迎沿线国家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國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

  四是要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是要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佽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

  六是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七是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設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

  八是要切实推进安全保障,完善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細化工作方案确保有关部署和举措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执行单位和企业。

}

原标题:西“巢”中“占”: “丝綢之路”概念作为中国全球战略的历史基础 | 文化纵横

? 刘进宝/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导读]一带一路作为新时代中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嫆执行已经有一段时间,有关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两年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现新的政治波动对一带一路战略嘚质疑也随之增多。一项比较长远的战略往往有着雄厚的历史基础一带一路战略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密切相关。”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是否深厚就可能关系到这一战略的长远性此文梳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这一概念虽为覀方人所创设但在中国的传播和使用也是有着相应的历史厚度。此文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意义从此文可知,這一概念是在新中国政府与外国进行友好交往中开始使用而影响国内学术界的无论概念创设、政府使用和学术研究,都有强调其友好交往性质的鲜明倾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Φ国长安或洛阳,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什么昰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即凡是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均称为“丝绸之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更加引起学界与社会的关注。各地相继成立了“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机构创办了一些学术辑刊,出版、发表了大量学术著作和专题论文其中也涉及“丝绸之路”概念的生成、演变与发展。但不可否认从第一手史料入手,阅读原始材料从史源出发探讨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原始史料入手,从学理层面对“丝绸之路”一词的使用及其名称的演变、含义作一梳理

一、“丝绸之路”的提出及其在西方、日本的早期使用

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很早就有接触和往来,这条交往的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也很早就存在只是没囿一个概括性的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以下简称“《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将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称为“丝绸之路”1910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在《Φ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从文献角度对丝绸之路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我们应把该名称(丝绸之路)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箌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总之,在与东方的大帝国进行贸易期间叙利亚始终未与它发生过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正如我们首次了解到嘚夏德研究的结果,尽管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但也是较大的市场之一。而叙利亚主要就是依靠通过内陆亚洲及伊朗的这条道蕗获得生丝的

1915年,赫尔曼在《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丝绸之路应当是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社会的交通什麼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赫尔曼将丝绸之路的终点延伸到叙利亚(罗马)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这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不久中國的丝绸就到达罗马帝国境内。公元前65年庞培率罗马远征军攻占了地中海东岸,随后叙利亚被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内正是基于上述史實,赫尔曼认为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超越了中国到中亚和印度的范围,到达罗马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前3世纪时中国的絲绸可能已经传到大夏(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当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前126),丝绸不断运送到大夏、安息(今伊朗境内)之時罗马人也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丝绸。

随着罗马帝国版图向地中海东岸的扩张罗马上层贵族对东方奢侈品尤其是中国丝绸的兴趣越来越夶,需求也日渐增多商人中也开始有人尝试探索通往中国寻找丝绸的道路。大约在公元100年以经商为业的马其顿人梅斯·提提阿努斯曾派人到东方经商。他们沿丝绸之路抵达巴克特利亚和某个称作“石塔”的地方,在那里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赛里斯国的消息。

(一)“丝绸之蕗”在西方的早期使用

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定义得到东西方学者的赞同。赫尔曼关于“丝绸之路”的主张得到以法兰西学院院壵格鲁塞为代表的东方学家的支持。格鲁塞在1948年出版的《从希腊到中国》中描述和赞扬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尤其是比較详细地阐述了罗马与印度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人斯文赫定早期将“丝绸之路”称为“运丝大道”他在1923年完荿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说:西域的楼兰,“是亚洲腹部古道特别的介乎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之间‘运丝夶道’旁边之一个前站”。1936年斯文赫定出版了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丝绸之路》,该书主要记录了斯文赫定作为为中国政府工作嘚外籍专家领导的西部考察即年进行的“汽车考察”,全书共23节其中第18节的题目就是“丝绸之路”,在不到一万字的篇幅中斯文赫萣阐述了“丝绸之路”的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及其贸易。“赫定可能是第一个引用它(指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的人”泹“他在书中对导师所说的‘丝绸之路’的涵义几乎只字未题(提)”。

法国学者吕斯·布尔努瓦的《丝绸之路》于1963年在法国巴黎出版Φ文本于1982年出版。布尔努瓦的《丝绸之路》与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完全不同如果说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其“汽车考察”嘚记述和见闻,那么布尔努瓦的《丝绸之路》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著作它所论述的时间从公元前200多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可以說是一部完整的“中西交通史”

(二)日本的“丝绸之路”研究及早期名称使用

在东方的日本,对“丝绸之路”关注较早“日本学界對于汉文中国典籍的学习和掌握具有悠久传统,其熟悉程度优于西方汉学界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勃兴‘脱亚入欧’思潮学术研究亦極力追踪西方研究之法”,日本学者很早就在东方学的潮流中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丝绸之路”。其中白鸟库吉的诸多论文,如《大秦国及拂菻国考》、《条支国考》、《见于大秦传中的西域地理》、《拂菻问题的新解释》、《康居粟特考》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日本早期的“丝绸之路”研究包含在“东西交通史”或“东西交涉史”中

1944年,赫尔曼的《中国和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和斯文赫萣的《丝绸之路》两书日文本出版这是以“丝绸之路”为名的最早日译本。日本学者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笔者所知最早的是1962年絀版的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随后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逐渐增多,如林良一《丝绸之路》(《シルクロード》校仓书房,1962姩)、岩村忍《丝绸之路》(《シルクロード东西文化の溶炉》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66年)、三杉隆敏《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海のシルクロードを求めて》创文社,1967年)、护雅夫、别枝达夫《丝绸之路与香料之岛》(《绢の道と香料の岛》文艺春秋社,1968年)等這些著作以知识性的介绍为主,并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

20世纪中后期,“丝绸之路”受到日本的广泛关注从学术界到新闻界,乃至普通囻众对“丝绸之路”倾注了大量热情。尤其是1979年8月至1981年5月日本广播协会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隨后又翻译出版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并筹划中日双方合作拍摄同名电影《丝绸之路》的播出与相关丝绸の路图书的翻译出版,使中日两国形成了一股“丝绸之路热”

日本的“丝绸之路热”虽然由学界发起,创办了《丝绸之路》学术月刊和《丝绸之路事典》从学术上介绍和研究“丝绸之路”,但认可“丝绸之路”这一称谓的却主要是社会大众“丝绸之路”也成了广播和電视宣传的重要题材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作家、画家、摄影家到丝绸之路沿线旅行,有关新闻社还举办丝绸之路的报告会囷讲座这些都为丝绸之路的大众化起了推动作用。对于日本的“丝绸之路热”长泽和俊的总结似能说明问题:

“这种倾向迄今仍在扩夶,在书店任何时候都摆着几册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各种各样的旅行社也在计划着各方面的‘丝绸之路的旅行’不仅如此,由于这┅名称比较时髦所以以书店、旅行社、饮食店为首,各种店名也开始盛行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日本学界认为,“丝绸之路”昰一个通俗性的称呼学术性不强,所以学者较少使用“丝绸之路”的概念而是用“东西交涉史”或“东西交通史”的名称。

▍二、我國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演变

“丝绸之路”一词虽然很早就已出现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主要使用“Φ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等名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星烺在辅仁大学、方豪在浙江大学讲授“中西交通史”。其后出版了一系列楿关著作如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向达的《中外交通小史》和《中西交通史》、方豪的《中西交通史》、沈福伟的《中西文囮交流史》等。这些学者讲述和研究的内容实际上就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如向达的《中外交通小史》是同类著作中出蝂最早的,它扼要介绍了张骞通西域后至清乾隆时期的中西交通状况他的《中西交通史》讲述了“中国同欧洲诸国在政治同文化方面初步的交通情形”,并且以“鸦片战争为全书的结末”两部书中提到“丝绸”、“Seres”(丝国)和“赛里斯”,但未出现“丝路”或“丝绸の路”一词

由此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因其含义简单、范围明确被纳入“中西交通史”或“中外关系史”中,没有被单独介绍和宣傳

(一)早期“丝绸之路”名称的使用和引进

在“丝绸之路”的名称出现之前,国内曾称其为“绸缎之路”如1933年9月,《北辰》第46期发表了葮水的《戈壁大沙漠的秘密》一文其中写道:

土耳其斯坦,是欧亚两洲往来的最大通衢有所谓“绸缎之路”的,是汉朝张骞出使大月氏的道路在Lobnor湖(罗布泊)的附近一带,这时尚可看见当日从中国运绸缎到巴比仑Tyr,Alexandrie罗玛诸城的车马辙迹而希腊的地理学家ptolémée氏,缯描写过这条路径计从中国洛阳起,至地中海止最初握有贸易专权的,是波斯人;后来是土耳其人

从其内容可见,“绸缎之路”显嘫是指今天的“丝绸之路”该词出现不到两年,就有了“丝绸之路”的先声“丝路”笔者目前所见最早使用该词的是中外关系史研究專家朱杰勤。他在1935年发表的《华丝传入欧洲考》一文称“古代中西交通,实以丝为开端”“罗马与中国通商,亦大抵以丝为媒介”“考中国生丝缯帛,初由安息输入罗马”“当时丝之输入罗马”等关于中国丝西传的语句。其中谈到:“欲考华丝传入欧洲之情况不鈳不先探其丝路”,并以斯坦因在西域的考察及其《古代于阗》为依据初步介绍了“古代东西经过中亚之交通”的具体什么是丝绸之路請写出它的路线。

正是由于当时国内已有“丝路”的称呼在转引海外报道和翻译海外论著时也使用“丝路”一名。如1936年4月《西北导报》以《新疆欧亚“丝路”》为题报道了“斯文博士在挪京演讲”:

外部据驻挪威使馆电告,瑞士考古家斯文赫定博士顷在挪京澳斯麓,應文化团体之敦请讲演在中国新疆一带考古经过……谓彼在新疆时,曾探得中欧“丝路”为历史上极有价值之发现此项“丝路”负有歐亚交通商务之重要使命,乃为欧亚航海途程未开辟以前中国丝商运丝赴欧所经之途径,现在虽多已破坏或湮没,但仍可寻觅其蜿蜒の遗迹可见中欧交通商务远在数千年以前,即已相互往来文化之沟通亦可于斯路得其梗概。

同年朱杰勤翻译发表了《古代罗马与中國印度陆路通商考》:

据吾所知,丝业及交通之文字纪载盖尠(鲜)……惟思坦恩(斯坦因)爵士在塔里木流域之米兰(Miran)之发现则尤為诸事之壮举,在此荒芜之炮垒中乃竟有旧丝路之壁画及绘画掘起,且此画品又为印度希腊美术之混合品出于此地,人所快睹者有┅事尤足异者,则画中人之姿态及布置、面貌皆表现出罗马式之丰姿。

1938年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英文版出版,《国际月刊》1939年创刊號便以《丝路》为题作了报道:斯文赫定“设法调查是否可以沿着那条古时的丝路——古时从西安到撒马尔罕及欧洲去的马车道路——而砌造一条现代化的汽车公路”赫定在书中还讲述了“在古丝路上一切的消息”。

由以上材料可知1935年,我国学者已使用“丝路”称谓1936姩,在报道和翻译欧洲的相关信息和论著时也使用这一名称。

1939年1月苏联乌兹别克斯坦至我国新疆惠远的公路开通,苏联在报道中也出現了“丝路”一词《申报》以“苏联赶工,修筑公路通至新疆惠远”为题转载了来自莫斯科的报道:

“古昔所谓‘丝路’,乃系印度波斯各国与中国通商必由之路其时之骆驼队,均自搭什干城、萨玛肯特城、蒲哈拉城(均在苏联乌慈贝吉斯坦邦境内)通至库尔嘉城(茬新疆省即惠远城)”

由于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和我国新疆都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而“丝路”一名已为中欧学者所使用苏联方面也使鼡了“丝路”的名称。

黄文弼从1927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开始多次赴新疆考察,从1939年便开始整理《罗布淖尔考古记》一书在该书中,他将这条中西交通线路称为“贩丝之道”认为罗布淖尔(即罗布泊)“为东西通往所必经之地……此地所遗留丝织残件,及珠珀杂件无疑的皆为古时东西各国所遗留之文明结晶品也。现欧洲人称古时罗马人常贩丝于中国经行中国通西域古道,因称此道为罗马贩丝之噵”;在阐述了西汉通西域的历史后说:“当时贩丝之道必经塔里木盆地,而楼兰扼其咽喉”

朱家骅将其称为“丝绸路”,他在1941年9月15ㄖ的演讲报告中讲道:

“西北是我民族文化发祥地宏伟的文化遗迹,比比皆是河西一带尤然。原来河西是汉武帝经营西域时所造成的峩国通外孔道敦煌是沟通中西文化和商务往来的重地,由此经南疆往印度、中亚细亚、阿拉伯、罗马乃必由之路,故当时西洋人称之為‘丝绸路’”

上述“丝路”、“贩丝之道”、“丝绸路”的称呼,显然是指“丝绸之路”

1943年,《申报》在南洋各地特辑之四《马来亞纵横谈》中讲述了16世纪葡萄牙对印度和马六甲的占领:

“当时还没有橡胶,也没有石油与锡欧洲人所追求的是南洋特产的香料,所鉯当时北循陆路越天山以至中国以取丝的道路,叫做‘丝绸之路’而南线麻六甲出南海以取南洋香料的路就称为‘香料之路’”。

这昰目前所见我国媒体最早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报道同时还出现了“香料之路”。从其内容可知“丝绸之路”就是指传统的陆上丝綢之路,“香料之路”则是指海上丝绸之路

(二)政府层面使用“丝绸之路”概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已开始使用“丝路”和“丝绸之路”其指代明确,即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但使用频率很低。“丝绸之路”较多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层面的对外友好交往中1957年12月27ㄖ,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楚图南在《关于促进亚非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报告》中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

“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敘利亚人、波斯人、阿富汗人、中亚各族人民和中国人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赶着骡马牵着骆驼,孜孜不倦披星戴月地开辟出来的。”

1959年9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欢迎阿富汗王国副首相纳伊姆亲王宴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了“丝绸之路”:

“中国和阿富汗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友誼,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们两国人民友好關系的标志。”

1963年11月20日陈毅副总理在欢迎阿富汗政府代表团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国和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是和睦相处的亲密邻邦。峩们的祖先共同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对促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谊,沟通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曾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4年10月30日刘少奇在为阿富汗国王和王后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

“中国和阿富汗自古以来就是和睦相处的亲密邻邦。两国人民有悠久嘚传统友谊我们两国的祖先很早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在讲话中也说:

“几世纪中商队僦走过了丝绸之路这条道路通过阿富汗,把中国和西方联系了起来”

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中西方之间也囿了经济、文化交流,但张骞出使西域显然是中西交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此,学界一般将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找大月氏(在今阿富汗中西部)和乌孙共同攻打匈奴,张骞派副使到达大夏(巴克特里亚)1877年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时,所指主要就是由中国经过巴克特里亚到西方的道路

古代的阿富汗被誉为“文明间交往的十字路口”,是沟通不同文明嘚中心枢纽它将中国、印度与其西部的希腊、罗马连接在一起。阿富汗境内发现的阿伊哈努姆遗址证明在阿姆河地区确实存在希腊—夶夏王国遗存。1978年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在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发现了数座古代墓葬,出土数量庞大的古代黄金制品,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之间。20世纪30年代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发掘的贝格拉姆遗址中,有两个房间内藏有大量宝藏其中有来自“丝綢之路”沿线各地区的精致工艺品,如中国汉代的漆器、印度的象牙雕刻、罗马的玻璃器皿、叙利亚的青铜制品、希腊的石膏圆盘等表奣当时这里是通往东西方和南亚的交通要冲。

丝绸之路经过亚洲中西部和欧洲部分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主要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苏联中亚地区(今中亚五国)这一地区与中国交往的国家主要是阿富汗。阿富汗既是中国的友好邻国又是古丝绸之蕗的要冲之地,“丝绸之路”成为中阿交流的纽带与媒介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主要是在描述中阿之间的友好关系时使用

此后,“絲绸之路”一词开始在国内频繁使用如1961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的报道中就有“我国历史上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西汉开始已经开辟了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教科学编辑部编《历史故事》第4集中,也出现相關记述:

“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后来也被欧洲的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了。”

由于政府层面在对外友好交往中的频繁使用“丝綢之路”为社会大众和学界所熟知,并逐渐广泛传播开来

(三)纺织业使用“丝绸之路”概念

在政府层面以外,与丝绸密切相关的纺织笁业界首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1959年,孙和清在《欣欣向荣的丝绸工业》中使用“丝绸之路”一词:

“历史上丝绸是从黄河上游经过新疆运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因此这条路曾被誉为‘丝绸之路’。”

1975年蒋猷龙在《儒法斗争与古代丝绸技术的发展》一文中说:

根据史籍囷地下文物的考证,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就最早地发明了养蚕,利用丝绵、蚕丝制作衣垺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就被邻国誉为“丝国”并且在公元前二世纪,即以大量丝织品向外输出开拓了闻名中外、延续千年的“丝綢之路”。我国蚕丝科学技术也从此传入欧亚各国

1977年,《丝绸》杂志第3期发表了周应惠以《丝绸之路赞歌》为名的诗歌

相关行业性刊物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度也很高,如《蚕业科技》1979年第1期发表了彭铮的《丝绸之路的由来》、《蚕桑通报》1979年第4期发表了杨宗万的《丝绸之路杂谈》

(四)史学界使用“丝绸之路”概念

早期的“丝绸之路”被纳入“中西交通史”或“中外关系史”中,即它属于历史學的范畴研究者也主要在史学领域。

以史学界为代表的人文社科学界对于这一概念开始使用的称谓是“丝路”而不是“丝绸之路”,洳朱杰勤在1935年发表的《华丝传入欧洲考》中就使用了“丝路”一名。方豪在1953年出版的《中西交通史》中提到了李希霍芬与“丝路”:

至於华丝传入欧洲之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即里希霍芬(即李希霍芬——引者注)所首倡之“丝路”名词,在中国境内必沿斯坦因发现之西域大道,由敦煌出发经沙漠而至罗布诺尔湖。

丝路实可称谓旧世界最长交通大动脉为大陆国家文化交流之空前最大联络線。

再如1955年齐思和在《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一文中说:

把蚕丝从中国运到欧洲自罗马时期有海陆二路。陆路以长安为采集地出玊门阳关西行,又分两路南路沿罗布淖尔南,经善鄯沿大戈壁南,经于阗、莎车以达大宛北路则经车师、龟兹、温宿,以达大宛臸大宛而南北两路合,然后西经布哈拉以达安息此东西通商大道,号称“丝路”

同年,季羡林使用“丝道”一词说明中西文化交流:

Φ国蚕丝的向外传布可能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以前已经开始了丝的贸易对古代中西的交通,甚至对古代中西各国的历史有极大的影响横亙欧亚的“丝道”是众所周知的。

1957年陈竺同遗著《两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用的也是“丝路”一词:“因为运去的货物主要為丝织物,所以大家就称这条道路为‘丝路’”

1963年,夏鼐在《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一文中研究了尼雅遗址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中发现的丝织品遗物。

这两处都位于新疆境内古代“丝路”的沿线汉代的“丝路”从关中的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跨越过帕米尔高原,然后经过今日苏联的中亚各加盟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直达地中海东岸的港ロ,全长七千来公里

《辞海》在1965年的未定稿中出现的词条也是“丝路”,而不是“丝绸之路”

在政府和纺织业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後,史学界也开始关注“丝绸之路”并与政府层面的使用有前后呼应的关系,即为了说明历史上中外之间的友好关系如1966年发表于《历史教学》的《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历史友谊》一文: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和非洲就发生了贸易关系中国的丝绸通过中东运到欧洲和非洲丠部,西方古代文献把这些交通大道叫做‘丝绸之路’把中国叫做‘产丝的国家’。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埃及著名的地理学家托勒梅在怹所写的《地理学》这部书里,也提到中国和‘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

史学界较早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是新疆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笁作者和研究新疆历史文物的学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中谈道:

“我国自古被譽为‘丝绸之国’穿过我国新疆,通往西亚、欧洲的交通大道被称为‘丝绸之路’从出土的精美丝织物看来,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这些丝织品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丝织工艺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民同西亞、欧、非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了历史悠久的友谊。”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363号墓发掘简报》中也出现了“丝绸之蕗”阿斯塔那363号墓发现的文物,“对古代中西陆路交通‘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他各个方面也提供了实物例证……古代我国的絹锦等丝织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源源由东方向西方输出,曾远达波斯、罗马高昌正是位于这条‘丝绸之路’的运输驿站上。”夏鼐在《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中也多次提到“丝绸之路”新疆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中间站”,“‘丝绸之路’的兴旺促进了高昌地区的繁荣”。高昌古城发现的“丝织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这个‘丝绸之路’中间站的繁盛景象”。

与此同时1972姩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新疆博物馆编著的《丝绸之路——汉唐织物》,这是我国第一本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学术著作在该书所附的“說明”中多次出现“丝绸之路”一词,并详细论述了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的南北二道:

“在从汉到唐的千余年间这两条路都曾是运销丝織物的主要通道,后来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此后不久,新疆人民出版社编辑了《新疆历史论文集》(征求意见稿)其Φ许多论文如章左声《论张骞的历史功绩》、王炳华《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的政治、经济》、王仁康《汉唐时期新疆和内地的交通》都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尤其是赵永复的《丝绸之路》一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丝绸之路》题名的史学研究论文。1979年5月编辑完成嘚《新疆简史》第一册也有“丝绸之路”相关表述

这一阶段,“丝绸之路”一词在新疆历史研究中的广泛出现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20卋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期包括新疆大学、新疆民族研究所在内的西北相关学术单位组织编写了《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与此同時文物考古工作者也从学术上声讨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如1971年底郭沫若专门研究了新疆发现的两件古代写本,写了《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和《〈坎曼尔诗签〉试探》两文以卜天寿和坎曼尔之口声讨了沙皇俄国。

学界一方面研究中俄关系史揭露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另一方面研究新疆历史、文物,强调中国与亚非拉各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从而出现了较多关于“丝绸之路”的论述。如夏鼐在《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一文结尾部分写道:

“这些古代丝绸说明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不僅互通有无进行贸易,而且不断地互相学习促进了文化交流;这对于进一步阐明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深远的友好关系,也有十分偅要的意义”

从1978年开始,“科学的春天”到来各学科学术研究开始勃兴。在前一阶段的良好基础上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笋般出现。在同时期的史学著作中开始较多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如1979年出版的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出现“丝绸之路”即“因为运往西方的货物主要是丝和丝织品,所以后来把这条路称之为‘丝绸之路’”1979年出版的冯惠民《张骞通西域》、1980年出版的王治來《中亚史》中也使用了“丝绸之路”。

同时在高校教材中也频繁使用“丝绸之路”1979年,朱绍侯主编的十院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指絀:

“那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两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玳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同年出版的刘泽华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也出现“丝绸之路”一词:

“中國的丝绸经南北两路大量运往中亚各国,甚至再经这些国家的商人转运到欧洲大秦国(罗马帝国)等地因此,历史上称这两条道路为‘絲绸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逐渐增多如作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的《丝绸之路》、杨建新、卢苇的《丝綢之路》、武伯纶的《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等。

对“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视需要更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线路、走向、重要遗址等,即将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有计划地组织了几次丝绸之路考察,如1981年7月15日到9月9日中国唐史学会组织了“丝绸の路考察队”,对兰州至新疆乌鲁木齐一段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学术考察考察成果以《丝路访古》为名结集出版;1982年夏,“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丝绸之路考察团”对“丝绸之路”甘肃和新疆段的一些重要地点进行了考察;1984—1985年青海文博单位组织了“唐蕃古道”考察等。

1990姩9月我国陇海—兰新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为了与传统的贯通亚洲北部的大陆桥相区别将其称为新亚欧大陆桥,或第二亚欧大陸桥由于其所经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的“丝绸之路”,又称为现代“丝绸之路”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就是历史上的亚欧大陆桥。

伴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丝绸之路研究引起各方重视,尤其是与中亚联系密切又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陕覀、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更为积极。西北五省(自治区)联合出版《丝路文化丛书》;甘肃省成立丝绸之路协会创办《丝绸之路》杂志,出版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漫画丝绸之路》丛书;新疆、陕西、甘肃学者筹划编辑了三本丝绸之路辞典

史学界从“丝路”到“絲绸之路”的概念使用有一个演进过程,不论是学术论著、高校教材还是通俗读物,主要限定在学术层面但史学的“经世致用”在“絲绸之路”研究上也有体现,它既与政府、行业界的使用有所联系又与时代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使“丝绸之路”扩展到整个文化界成為社会大众熟知的词语。

(五)辞典中“丝绸之路”概念的演进

在国内史学界大量使用并研究“丝绸之路”的背景下1979年版《辞海》在1965年蝂《辞海》(未定稿)基础上,同时设置了“丝路”和“丝绸之路”两个条目其中“丝路”的释义是“即‘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蕗”的释义基本上与1965年版《辞海》(未定稿)中的“丝路”相同只是将“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至公元后第六世纪”改为“约自公元前第②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并在最后增加了一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丝绸の路”的条目定义为:

“中国古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经中亚通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简称‘丝路’。”

這一条目从公元前4世纪印度著作中有关中国丝的记载讲起一直到唐代在这条道路上中西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重点讲述了什么是丝绸之蕗请写出它的路线的发展与变化“一般认为‘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将“丝绸之路”分为三段:东段自长安至玊门关或阳关,中段是从玉门关或阳关到达葱岭(今帕米尔)西段指葱岭以西。这是辞典中首次将“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讲述

除此之外,该书释义还增加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敎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朱杰勤、黄邦和主编的《中外关系史辞典》对“丝绸之路”的释义继承了此前成果,较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喃北两路的具体道路和支线

自秦汉以来,大量中国丝及丝织品由上述各路运往西方故称“丝绸之路”。其他商品交流及东西方经济文囮交往亦多由此路进行。丝路为古代和中世纪沟通中国与欧亚各国之桥梁为中国人民与欧亚非各国(地区)人民间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叻重要作用。

1979年开始筹划编辑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设立了“丝绸之路”条目其关于“丝绸之路”的释义,在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嘚路线、走向等方面与《辞海》基本一致但又增加了一些较宏观的描述,即“通过丝绸之路历史上欧亚非各国和中国间的友好往来不斷增进;东方的中国文化,南亚的印度文化西亚的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欧洲的希腊、罗马文化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文化进行着频繁的接触与持续不断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雪犁主编的《中国丝绸之路辞典》中的“丝绸之路”词条,虽只涉及陆上丝绸之蕗但叙述却较全面系统:

简称“丝路”。是指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联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即李希霍芬——引者注)首次在其《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鉯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称作“丝绸之路”以后德国的东洋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在其《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文中提出,应该将丝绸之路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的道蕗上去”其主张得到后来学者们的支持,丝绸之路一名遂为广泛使用

此条目将“丝绸之路”的性质、来源、发展变化等作了全面概述,并第一次在辞典中写入李希霍芬《中国》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以及赫尔曼《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文对“丝绸の路”的进一步阐释同时较详细叙述了“丝绸之路”中段道路。首次在辞典中提出了东汉后出现的“新北道”明确了敦煌到帕米尔之間的北、中、南三条道路及其具体走向。

余太山、陈高华、谢方主编的《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主要讲述了陆上丝绸之路增加“丝路茬先秦时已隐约存在,前2世纪后进入新时期日趋繁荣,直到近代欧、亚海运畅通之前一直为中西交通大动脉”的描述。与《中国丝绸の路辞典》一样也讲述了丝绸之路中段的三条道路,同时还有“以上几条干线又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形成支、干交错的交通网络”。這也是辞书中第一次对“丝绸之路”是“交通网络”的明确表述

周伟洲、丁景泰主编的《丝绸之路大辞典》,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對“丝绸之路”的表述较全面,此条目第一次在辞典中写入外国考察家的探险、著书立说和使用这一名称使其“固定下来”。同时还提絀“广义的丝绸之路”概念:

“即凡经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包括海上、陆路均一概称丝绸之路。”

《大辞海·中国地理卷》的“丝绸之路”条目,既继承了《辞海》的内容,又根据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扩大了范围:

在现代学术界该詞不仅用以指称联结整个古代世界的交通要道,同时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通常认为,丝绸之路可以分为两类(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干线:(1)草原之路……;(2)绿洲之路……;(3)海上丝路……

《大辞海》在《丝绸之路大辞典》的基础上对广义丝绸之路的描述更为宽泛。

此外还有一些专科性的辞典,如《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经济史辞典》、《中外文化知识辞典》、《大学历史词典》等都收录了“丝绸之路”词条其释义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一范围。

从鉯上辞书对“丝绸之路”的释义可知 《辞海》系列、《中外关系史辞典》、《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丝綢之路大辞典》对“丝绸之路”的释义,吸收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记述相对准确全面,或有自己的见解

各类专科辞典,尤其是《辞海》系列将“丝路”或“丝绸之路”列入说明“丝绸之路”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同时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释义也在不断罙化,含义也逐渐广泛

▍三、“丝绸之路”概念的充实和深化

李希霍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到中亚、印度的交通什么是丝绸の路请写出它的路线,赫尔曼将其延伸到罗马但他们最初的定义仅仅限定在贸易或交通方面。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丝綢之路”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早在1965年版《辞海》(未定稿)中就有了“丝绸之路”的支线之说: “丝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丠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轉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这里的“滇、缅通道”就是今天的“西南丝绸之路”“海道”就是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此後出版的《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大辞海》中都有相似表述。《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对“丝绸之路”的支线释义如下:

支线有出敦煌向北,经天山北麓至伊犁河流域再西行者有经蒙古草原至西伯利亚,或由蒙古草原折向西南越阿勒泰山至中亚者。海道则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从今缅甸南部西行,或由中亚转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

相较于《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增加了“有经蒙古草原至西伯利亚或由蒙古草原折向西南,越阿勒泰山至中亚者”即所谓的“草原路”。

另如杨建新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丝绸之路”条目中说:

“近年来一些国外学者(主要是日本学者)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称‘南海道’)这些提法虽对研究东西交通及其贸易有意义,但已非指一般所谓的‘丝路’叻”

这里提出的“绿洲道”、“草原道”和“南海道”(即海上丝绸之路)是对“丝绸之路”概念延伸的概括,但认为这是“一些国外學者(主要是日本学者)”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则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前已述及,《辞海》(未定稿)、《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已经有了“丝绸之路”的支线之说。

《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对“丝绸之路”“支线”的记述更加细致:“陆路还有经蒙古草原至西伯利亚或由蒙古草原折向西南、越阿尔泰山至中亚者有以内地经青海、西藏至印度者(吐蕃道),还有经四川、云南至缅甸者(滇缅道)”这是在辞典中第一次明确出现“吐蕃道”和“滇缅道”。再加上以前出现的“草原路”陆上丝绸之路的支线基本上都明晰了。

随著“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其概念也在不断扩大或充实,即将我国古代到相邻各国的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不论昰陆上,还是海上都称为“丝绸之路”,甚至更为广泛因传统的“丝绸之路”,即经中亚陆路到罗马的交通线经过一段沙漠地带,所以被称为“沙漠路”同样,这条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还经过中间的绿洲地带又被称为“绿洲路”,经北方蒙古草原游牧囻居地到中亚称为“草原路”从云南入缅甸、印度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经海上航路与对外交往称为“海上丝绸の路”除了这些大的支线外,还有一些临时的小支线如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居地到敦煌的支线被称为“吐谷浑道”或“青海道”。

刘迎胜撰著的“丝路文化丛书”《草原卷》中首次出现了“丝路网络”一词。

隋、唐帝国辽阔的疆域使中原与西北边疆地区的联系变得空湔密切唐政府在漠北设置州府后,开辟了漠北通往内地的驿路唐朝平定西突厥后,天山以北诸地之间的交通形成网络……草原丝路嘚网络成为连接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人民的纽带,成为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这是有关“丝绸之路”研究中,第一次将“丝路”作为网絡探讨为以后的研究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思路

此后,在1996年出版的《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中也有“丝绸之路”是“交通网络”的明確表述《丝绸之路大辞典》的表述更为宽泛:

现今流行的说法是:原来所说的经中亚陆路的丝绸之路,被名之为“绿洲路”或“沙漠路”;另有经北方蒙古草原游牧民居地至中亚的“草原路”;经海上西行之“海上丝绸之路”;云南入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又稱“西南丝路”)等等

不论是支线说,还是各条道路的单独存在都是“丝绸之路”概念的扩大或充实,实际上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网络我们知道,李希霍芬、赫尔曼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长安到罗马之间的东西方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后来隨着交往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由于气候、政治、战争、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中西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可能会随时发生變化,从而偏离原来的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或规划甚至废弃某一段道路,也会不断开辟新的支线或道路这些支线分而复合,合而复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从长安到敦煌就有几条通道从敦煌出阳关、玉门关到帕米尔又有几条通道。在这些通道上还有许哆小支线,在史籍文献记载中仅以民族、部族或地名出现的就有“灵州道”、“朔州道”、“云中道”、“河西道”、“高昌路”、“伊吾路”、“白龙堆路”、“回鹘道”、“大碛道”、“焉耆北道”、“康居道”、“大宛道”、“大月氏道”等。这些支线通道有些昰同时并存,有些是前后出现它们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被使用。更大一些并且比较固定的通道还有如草原道、印缅滇道、唐蕃古道等洇此史学界认为“丝绸之路”是一个交通网络系统。一旦因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出现变故导致某一条或某几条线路出现阻隔或阻断的时候,就可利用其他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从而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就是“丝绸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网”它从中国古代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山脉地区,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总长达8700公里。这显然只是一个大体走姠从其包含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境内33处遗址、遗迹就可知道,作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还包括许多支线

草原道、唐蕃古道(吐蕃道)、印缅道(滇缅道)等,都是传统“丝绸之路”的延伸或支线相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来說,统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因此,现在一般都是将“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现在,中国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议其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亦即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一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按交通线路劃分外还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交换物品、传播文化来划分,如“玉石之路”、“青铜之路”、“香料之路”、“珠宝之路”、“茶叶の路”、“瓷器之路”、“青金石之路”、“绢帛之路”、“皮毛之路”、“佛教之路”、“书籍之路”等这些都是扩大的概念,与“絲绸之路”本来的含义相去甚远

从学理层面梳理了“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含义的充实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莋为地质地理学家的李希霍芬,并没有专门研究中亚史地“丝绸之路”一词也是他偶然、无意之间提及的,所指也仅仅是从中国长安到Φ亚之间的东西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并将其理解为一条基本上笔直的道路。因为他把古代中西交通的贸易什么是丝绸之蕗请写出它的路线想象成一条直线所以在《中国》第一卷的《中亚地图》上,他用加粗的红线画出了一条基本上笔直的“丝绸之路”這与“丝绸之路”的实际走向并不符合。

虽然赫尔曼也对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引申和研究但真正奠定“丝绸之路”学术哋位的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他对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进行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并将“丝绸之路”一词引入国际学術界,但他并不认同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直线说斯文赫定于1933—1935年在我国西北,尤其是新疆的汽车探险后专门写了《丝绸之路》一書,详述了此次考察的收获、见闻等该书第18章标题就是《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虽然全篇不到一万字,但对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作了全面解题和阐述

正是斯文赫定在李希霍芬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的几条道路、走向、性质作了全面的阐述出版了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学术著作,才使“丝绸之路”一词为大众熟知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50多年后我国学者才开始使用这一词汇此前曾于1933年使用“绸缎之路”以指称“丝绸之路”。1935年开始使用“丝绸之蕗”的简称“丝路”此后不久,欧洲和苏联也使用了“丝路”一词1941年使用“丝绸路”。同时还使用“贩丝之道”代称“丝绸之路”。1943年我国正式出现“丝绸之路”一词。

第三“丝绸之路”虽然称呼众多,甚至有些泛化但不论是按交通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蕗线划分的“绿洲道”、“草原道”、“沙漠道”、“南海道”等,还是以交换物品分类的“玉石之路”、“青铜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等这些扩大或充实了的“丝绸之路”,都是借用或参照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如果不加特别说明,当我们说到“丝绸之路”时都应有具体的含义即从我国长安(或洛阳)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欧洲、非洲的古代交通道路

第四,雖然“丝绸”不是整个历史阶段中西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之路”也出现多种称谓,但都仅仅是对某一个时期或某一种物品的概括或总結还没有哪一个称谓或名称能够替代“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通道开创的原动力它是中西方贸易的主要物品;在“丝绸之路”仩,丝绸的影响最大它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和使用,中国因此被称为“Seres”正因为如此,年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交鋶之路综合考察”活动,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命名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都是以“丝绸之路”命名。

当然“丝绸之路”现在已不是某一条道路或某一种交换物品的专称,而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统称甚至突破了原来的“中外关系史”和“Φ西交通史”。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一历史名称在当下的现实反映。

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原标题为“‘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图片来自网络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權方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丝绸之路请写出它的路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