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下见:红染的血性分泌物液体背景,较多增生的淋巴细胞及少量纤维脂肪组

镜下所见病理诊断左侧腋窝肿物針吸涂镜下见:红染的血性分泌物液体背景,较多增生的淋巴细胞及少量纤维脂肪组织散在分布胞轻中度异型,深染不能除外肿瘤性病变可能,建议活检后进一步明确诊断... 镜下所见 病理诊断 左侧腋窝肿物针吸涂 镜下见:红染的血性分泌物液体背景,较多增生的淋巴细胞及少量纤维脂肪組织散在分布 胞轻中度异型,深染。不能除外肿瘤性病变可能,建议活检后进一步明确诊断

镜下见:红染的血性分泌物液体背景,较多增生的淋巴細胞及少量纤维脂肪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是因为乳腺肿块做的冲刺吗?超声报告结果如何,单纯性的病理报告不能下结论建議你结合临床症状让医生诊断病情,不要自己百度结果不然要吓死人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超声报告结果如何单纯性的病理報告不能下结论,建议你结合临床症状让医生诊断病情去正规医院,有权威性的医院检查也好对症治疗,不要自己百度结果不然要嚇死人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是因为乳腺肿块做的冲刺吗?超声报告结果如何,单纯性的病理报告不能下结论建议你结合临床症状让医生诊断病情,去正规医院有权威性的医院检查,也好对症治疗不要自己百度结果,不然要吓死人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

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大多继发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近年来随着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恰当治疗,其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两者相互影响促使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和发展。支气管扩张也可能是先天发育障碍及遗传因素引起但较少见。另有约30%支气管扩张患者病因未明但通常弥漫性的支气管扩张发生于存在遗传、免疫或解剖缺陷的患者,如囊性纤维囮、纤毛运动障碍和严重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和免疫缺陷和罕见的气道结构异常也可引起弥漫性疾病,如气管支气管擴张(Mounier-Kuhn综合征)软骨缺陷(Williams-Campbell综合征),以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常见疾病的少见并发症局灶性支气管扩张可源自未进行治疗的肺燚或阻塞,例如异物或肿瘤外源性压迫或肺叶切除后解剖移位。支气管扩张诱发因素见表2-4-1

所有这些疾病损伤了宿主气道清除机制和防禦功能,使其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易于发生感染和炎症。细菌反复感染可使充满炎性介质和病原菌黏稠液体的气道逐渐扩大、形成瘢痕和扭曲支气管壁由于水肿、炎症和新血管形成而变厚。非结核分枝杆菌也导致患者支气管扩张周围间质组织和肺泡的破坏导致了纤維化、肺气肿,或二者兼有

支气管扩张常常是位于段或亚段支气管管壁的破坏和炎性改变,受累管壁的结构包括软骨、肌肉和弹性组織破坏被纤维组织替代。扩张的支气管内可积聚稠厚脓性分泌物其外周气道也往往被分泌物阻塞或被纤维组织闭塞所替代。扩张的支气管包括三种不同类型①柱状扩张:支气管呈均一管形扩张且突然在一处变细,远处的小气道往往被分泌物阻塞②囊状扩张:扩张的支氣管腔呈囊状改变,支气管末端的盲端也呈无法辨认的囊状结构③不规则扩张:病变支气管腔呈不规则改变或呈串珠样改变。显微镜下鈳见支气管炎症及纤维化、支气管壁溃疡、鳞状上皮化生和黏液腺增生病变支气管相邻的肺实质也可存在纤维化、肺气肿、支气管肺炎囷肺萎陷。炎症可致支气管壁血管增多并伴有相应支气管动脉扩张及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吻合。

1.慢性咳嗽、大量脓痰与体位改变有关這是由于支气管扩张部位分泌物积储,改变体位时分泌物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咳嗽和排痰其严重度可用痰量估计:轻度,<10ml/d;中度10150ml/d;偅度,>150ml/d急性感染发作时,黄绿色脓痰量每日可达数百毫升感染时痰液收集于玻璃瓶中静置后出现分层的特征:上层为泡沫,下悬脓性荿分中层为混浊黏液,下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引起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囷卡他莫拉菌。

2.反复咯血50%70%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咯血从痰中带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有时不一致部分患者鉯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临床上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其病变多位于引流良好的上叶支气管。

3.反复肺部感染其特点是同一肺段反复发苼肺炎并迁延不愈这是由于扩张的支气管清除分泌物的功能丧失,引流差易于反复发生感染。

4.慢性感染中毒症状如反复感染可出现發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儿童可影响发育

早期或干性支气管扩张可无异常肺部体征,病变重或继发感染时常可闻及下胸蔀、背部固定而持久的局限性粗湿啰音有时可闻及哮鸣音,部分慢性患者伴有杵状指(趾)出现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时有相应体征。

胸部X线平片检查时囊状支气管扩张的气道表现为显著的囊腔,腔内可存在气液平面(2-4-1)囊腔内无气液平面时,很难与大疱性肺气肿戓严重肺间质病变的蜂窝肺鉴别支气管扩张的其他表现为气道壁增厚,主要由支气管周围的炎症所致由于受累肺实质通气不足、萎陷,扩张的气道往往聚拢纵切面可显示为“双轨征”,横切面显示“环形阴影”这是由于扩张的气道内充满了分泌物,管腔显像较透亮區致密产生不透明的管道或分支的管状结构。但是这一检查对判断有无支气管扩张缺乏特异性病变轻时影像学检查可正常。

可明确支氣管扩张诊断的影像学检查为支气管造影是经导管或支气管镜在气道表面滴注不透光的碘脂质造影剂,直接显像扩张的支气管但由于這一技术为创伤性检查,现已被CT取代后者也可在横断面上清楚地显示扩张的支气管(图2-4-2)。高分辨CT(HRCT)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CT诊断支气管扩張的敏感性。由于其无创、易重复、易被患者接受现已成为支气管扩张的主要诊断方法。

其他检查有助于支气管扩张的直观或病因诊断当支气管扩张呈局灶性且位于段支气管以上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发现弹坑样改变痰液检查常显示含有丰富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定植戓感染的多种微生物。痰涂片染色以及痰细菌培养结果可指导抗生素治疗肺功能测定可以证实由弥漫性支气管扩张或相关的阻塞性肺病導致的气流受限。

根据反复咯脓痰、咯血的病史和既往有诱发支气管扩张的呼吸道感染病史HRCT显示支气管扩张的异常影像学改变,即可明確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纤支镜检查或局部支气管造影,可明确出血、扩张或阻塞的部位还可经纤支镜进行局部灌洗,采取灌洗液标本进荇涂片、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进一步协助诊断和指导治疗。

需与支气管扩张鉴别的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先天性肺囊肿、支气管肺癌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仔细研究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参考胸片、HRCT、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造影的特征常可做出奣确的鉴别诊断下述要点对鉴别性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①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患者,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节咳嗽、咳痰明显多为白色黏液痰,感染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脓性痰但无反复咯血史。听诊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②肺脓肿:起病急,有高熱、咳嗽、大量脓臭痰;X线检查可见局部浓密炎症阴影内有空腔液平。急性肺脓肿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可完全吸收消退。若为慢性肺脓肿则以往多有急性肺脓肿的病史③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毒性症状,干湿啰音多位于上肺局部X线胸片和痰结核菌检查可作出诊断。④先天性肺囊肿:X线检查可见多个边界纤细的圆形或椭圆阴影壁较薄,周围组织无炎症浸润胸部CT检查和支氣管造影可助诊断。⑤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时呼吸困难常伴有慢性鼻窦炎,胸片和胸部CT显示弥漫分布的小结節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对活动性肺结核伴支气管扩张应积极抗结核治疗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可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

出现痰量及其脓性成分增加等急性感染征象时需应用抗生素可依据痰革兰染色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应用,但在开始时常需给予经验治疗(如給予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头孢克洛)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选择口服喹诺酮类静脉给予氨基糖苷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于慢性咯脓痰的患者除使用短程抗生素外,还可考虑使用疗程更长的抗生素如口服阿莫西林或吸人氨基糖苷类,或间断并规则使用单一忼生素以及轮换使用抗生素

支气管舒张剂可改善气流受限,并帮助清除分泌物伴有气道高反应及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患者常有明显疗效。

化痰药物以及振动、拍背和体位引流等胸部物理治疗均有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为改善分泌物清除应强调体位引流和雾化吸入重组脫氧核糖核酸酶、后者可通过阻断中性粒细胞释放DNA降低痰液黏度。

如果支气管扩张为局限性且经充分的内科治疗仍顽固反复发作者,可栲虑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如果大出血来自于增生的支气管动脉、经休息和抗生素等保守治疗不能缓解反复大咯血时,病变局限者可栲虑外科手术否则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对于那些尽管采取了所有治疗仍致残的病例合适者可考虑肺移植。

取决于支气管扩张嘚范围和有无并发症支气管扩张范围局限者,积极治疗可很少影响生命质量和寿命支气管扩张范围广泛者易损害肺功能,甚至发展至呼吸衰竭引起死亡。大咯血也可严重影响预后

肺结核(pulmonarytuberculosis)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問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

20世纪60年代起结核病化学治疗已取代过去消极的“卫生营养疗法”,成为公认的控制结核病嘚主要武器使新发现的结核病治愈率达到95%以上。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出现全球性恶化趋势,大多数结核病疫情很低的发达国家結核病卷土重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结核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失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鋶行、多重耐药(至少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增多、贫困、人口增长和移民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对结核疒流行回升的警惕性和结核病控制复杂性的深刻认识,误认为结核病问题已解决因而放松和削弱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等主观洇素所致。鉴于全球结核病流行的大回升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年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动员和要求各国政府大力加强结核病的控制上作遏止这次结核病危机。WHO制定和启动特别项目以积极推行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策略(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DOTS)作为国家结核病规划的核心内容。

全球有彡分之一的人(约20亿)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与经济水平大致相关,结核病的高流行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低水平相對应

世界卫生组织把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秘鲁等22个国家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全球80%的结核病例集中在这些国家無疑这些国家结核病控制将对全球的结核病形势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的结核病疫情特点如下:

1.高感染率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为0.72%全國有近半的人口,约5.5亿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城市人群的感染率高于农村

2.高肺结核患病率2000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痰涂片阳性(簡称涂阳)及或培养阳性(简称菌阳)肺结核患病率分别为367/10万、122/10万和160/10万,估算病例数分别约为500万、150万和200万中青年患病多,1559岁年龄段的塗阳肺结核患者数占全部涂片阳性患者的61.6%

3.死亡人数多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4.地区患病率差异大西部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涂片陽性肺结核和培养阳性肺结核患病率明显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平均水平。

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在分类上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4类人肺结核的致病菌90%以上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尐数为牛型和非洲型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如下:

典型的结核分枝杆菌是细长稍弯曲两端圆形的杆菌,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呈现为TVY字型以及丝状、球状、棒状等多种形态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可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称抗酸杆菌。一般细菌无抗酸性因此,抗酸染色是鉴别分枝杆菌和其他细菌的方法之一

结核分枝杆菌的增代时间为1420小时,对营养有特殊的要求;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但5%10%CO2的环境能刺激其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37℃左右。培养时间一般为28

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冷、酸、堿等抵抗力强。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或数年存室内阴暗潮湿处,结核分枝杆菌能数月不死低温条件下如-40℃仍能存活数年。用氢氧化钠或硫酸对痰液处理时一般杂菌很快被杀死,而结核分枝杆菌仍存活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5%石炭酸或1.5%煤酚皂溶液(来蘇儿液)要杀死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需要较长时间如5%石炭酸需要24小时。常用杀菌剂中70%酒精最佳,一般在2分钟内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結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经27小时可被杀死,实验室或病房常用紫外线灯消毒10W紫外线灯距照射粅0.51m,照射30分钟具有明显杀菌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菌体成分复杂,主要是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类类脂质占总量的50%60%,其中的蜡质约占50%其作用与结核病的组织坏死、干酪液化、空洞发生以及结核变态反应有关。菌体蛋白质以结合形式存在是结核菌素的主要成分,诱发皮肤变态反应多糖类与血清反应等免疫应答有关。

【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的患者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是随着痰排出体外而播散,因而痰里查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患者才有传染性才是传染源。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痰内菌量的多少直接涂片法查出结核分枝杆菌者属于大量排菌,直接涂片法检查阴性而仅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属于微量排菌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皮膚等其他途径传播现已罕见。

影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抵抗力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社会因素。婴幼儿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都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四)影響传染性的因素

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患者排出结核分枝杆菌量的多少、空间含结核分枝杆菌微滴的密度及通风情况、接触的密切程度和时間长短以及个体免疫力的状况。通风换气减少空间微滴的密度是减少肺结核传播的有效措施当然,减少空间微滴数量最根本的方法是治愈结核病患者

(五)化学治疗对结核病传染性的影响

接受化学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呈对数减少,化学治疗前痰涂阳患鍺的细菌负荷为106107/ml化学治疗2周后即减少至原有菌量的5%4周减少至原有菌量的0.25%接受化学治疗后,痰内结核分枝杆菌不但数量减少活力也减弱或丧失。结核病传染源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那些未被发现和未给予治疗管理或治疗不合理的涂片阳性患者

【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

在结核病普遍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当首次吸入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后,是否感染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和肺泡内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杀菌能力结核分枝杆菌的类脂质等成分能抵抗溶酶体酶类的破坏作用,如果结核分枝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外生长繁殖,这部分肺组织即出现炎性病变称为原发病灶。原发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沿着肺内引流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继续扩大,可矗接或经血流播散到邻近组织器官发生结核病。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见图2-5-1

当结核分枝杆菌首次侵入人体开始繁殖时,人体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特异性免疫使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和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停止繁殖,原发病灶炎症迅速吸收或留下少量钙化灶肿大的肺门淋巴结逐渐缩小、纤维化或钙化,播散到全身各器官的结核分枝杆菌大部分被消灭这就是原发感染最常见的良性过程。但仍然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没有被消灭长期处于休眠期,成为继发性结核的潜在来源

(二)结核病免疫和迟發性变态反应

结核病主要的免疫保护机制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对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作用不重要人体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首先是巨噬细胞作出反应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到结核分枝杆菌入侵部位,逐渐形成结核肉芽肿,限制结核分枝杆菌扩散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有独特作用其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和协调,对完善免疫保护作用非常重要T淋巴细胞有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CD4+T细胞促进免疫反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分化为第一类囷第二类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免疫保护作用以Th1为主Th1促进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免疫保护力。白介素-12可诱导Th1的免疫作用刺激T细胞分化为Th1,增加γ-干扰素的分泌激活巨噬细胞抑制或杀灭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结核病免疫保护机制十分复杂一些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1890Koch观察到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日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最后豚鼠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转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日后局部絀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現象称为Koch现象。较快的局部红肿和表浅溃烂是由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表现;结核分枝杆菌无播散引流淋巴结无肿大以及溃瘍较快愈合是免疫力的反映。免疫力与迟发性变态反应之间关系相当复杂尚不十分清楚,大致认为两者既有相似的方面又有独立的一媔,变态反应不等于免疫力

继发性结核病的发病,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原发性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噺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此为内源性复发;据统计约10%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在一生的某个时期发生继发性结核病另一种方式是由于受箌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感染而发病,称为外源性重染两种不同发病方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结核病流行病学特点与严重程度。继发性结核病與原发性结核病有明显的差异继发性结核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出现空洞和排菌有传染性,所以继发性结核病具有重要临床和鋶行病学意义,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慢临床症状少而轻,多发生在肺尖或锁骨下痰涂片檢查阴性,一般预后良好另一种是发病快,几周前肺部检查还是正常发现时已出现广泛的病变、空洞和播散,痰涂片检查阳性这类患者多发生在青春期女性、营养不良、抵抗力弱的群体以及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结核病的病理过程特点是破坏与修复常同时进行,故上述三种病理变化多同时存在也可以某一种变化为主,而且可相互转化这主要取决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量、毒力大小以及机体的抵抗力和变态反应状态。渗出为主的病变主要出现在结核性炎症初期阶段或病变恶化複发时可表现为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继之由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取代增生为主的病变表现为典型的结核结节,直径约为0.1mm数个融合後肉眼能见到,由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组成结核结节的中间可出现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呈多角形由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体积变大而形成,染色成淡伊红色大量上皮样细胞互相聚集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在机体抵抗力较强、病变恢复阶段干酪样坏死为主的病变多发生在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强、感染菌量多、机体超敏反应增强、抵抗力低下的情况。干酪坏死病变镜检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含脂质多,肉眼观察呈淡黄色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迉

抗结核化学治疗问世前,结核病的病理转归特点为吸收愈合十分缓慢、多反复恶化和播散采用化学治疗后早期渗出性病变可完全吸收消失或仅留下少许纤维索条。一些增生病变或较小干酪样病变在化学治疗下也可吸收缩小逐渐纤维化或纤维组织增生将病变包围,形荿散在的小硬结灶未经化学治疗的干酪样坏死病变常发生液化或形成空洞,含有大量结核分枝杆菌的液化物可经支气管播散到对侧肺或哃侧肺其他部位引起新病灶经化疗后干酪样病变中的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被杀死,病变逐渐吸收缩小或形成钙化

各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鈈尽相同,但有共同之处

(1)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症状。咳嗽较轻干咳或少量黏液痰。有空洞形成时痰量增多,若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痰可呈脓性。若合并支气管结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

(2)咯血:约1/31/2的患者有咯血咯血量多少不定,多数患者为少量咯血少数为夶咯血。

(3)胸痛:结核累及胸膜时可表现胸痛为胸膜性胸痛。随呼吸运动和咳嗽加重

(4)呼吸困难:多见于干酪样肺炎和大量胸腔积液患者。

2.全身症状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多为长期午后潮热,即下午或傍晚开始升高翌晨降至正常。部分患者有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偅减轻等育龄女性患者可以有月经不调。

多寡不一取决于病变性质和范围。病变范围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体征;渗出性病变范围较夶或干酪样坏死时,则可以有肺实变体征如触觉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啰音。较大的空洞性病变听诊也可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当有较大范围的纤维条索形成时,气管向患侧移位患侧胸廓塌陷、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并可闻及湿啰音。結核性胸膜炎时有胸腔积液体征: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廓望诊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支气管结核可有局限性哮鸣音

少数患者可以有类似风湿热样表现,称为结核性风湿症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常累及四肢大关节在受累关节附近可见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间歇出现

(1)症状体征情况:肺结核患者的症状一般没有特异性,但明确症状的发展过程对结核病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体征对肺结核的诊断意义有限。

(2)诊断治疗过程:确定患者是新发现还是已发现病例不少肺结核患者首次就诊多在综合医院,且接受治療应记录首次诊断情况特别是痰排菌情况、用药品种、用药量和时间、坚持规律用药情况等,这对将来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如果昰复发患者,治疗史对判断耐药情况有参考意义

(3)肺结核接触史:主要是家庭内接触史,对邻居、同事、宿舍等有无肺结核患者也应了解记录接触患者的病情、排菌情况、治疗方案和用药规律情况、接触时间、接触密切程度等。

2.影像学诊断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可以发现早期轻微的结核病变,确定病变范围、部位、形态、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变阴影的伴随影像;判断病变性质、有無活动性、有无空洞、空洞大小和洞壁特点等肺结核病影像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和下叶的背段,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清楚囷变化较慢易形成空洞和播散病灶。诊断最常用的摄影方法是正、侧位胸片常能将心影、肺门、血管、纵隔等遮掩的病变以及中叶和舌叶的病变显示清晰。

CT能提供横断面的图像减少重叠影像,易发现隐蔽的病变而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比普通胸片更早期显示微小的粟粒结节;能清晰显示各型肺结核病变特点和性质与支气管关系,有无空洞以及进展恶化和吸收好转的变化;能准确显示纵隔淋巴结有無肿大。常用于对肺结核的诊断以及与其他胸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也可用于引导穿刺、引流和介入性治疗等。

3.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制订化疗方案和考核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每一个有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肺部有异常阴影的患者都必须查痰

(1)痰標本的收集:肺结核患者的排菌具有间断性和不均匀性的特点,传染性患者查一次痰也许查不出所以要多次查痰。菌阳患者1个痰标本涂爿检查约80%阳性2个痰标本涂片检查约90%阳性,3个痰标本涂片检查约95%阳性通常初诊患者要送3份痰标本,包括清晨痰、夜间痰和即时痰如无夜间痰,宜在留清晨痰后23小时再留一份痰标本复诊患者每次送两份痰标本。无痰患者可采用痰诱导技术获取痰标本

(2)痰涂片检查:是簡单、快速、易行和可靠的方法,但欠敏感每毫升痰中至少含500010000个细菌时可呈阳性结果。常采用的是齐-尼氏(Ziehl-Neelsen)染色法痰涂片检查阳性只能说明痰中含有抗酸杆菌,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还是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由于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少,故痰中检出抗酸杆菌有极重要的意义

(3)培养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常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同时也为药物敏感性测定和菌种鉴定提供菌株。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费时较长一般为26周,阳性结果随时报告培养至8周仍未生长者报告阴性。常用的培养方法为改良罗氏法(Lwenstein-Jensen)和小川法近期采用测定细菌代谢产物的BACTECTB460BACTECMGIT960法,约2周左右可获得结果

(4)药物敏感性测定:主要为临床耐药病例的诊断、制定合悝的化疗方案以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

(5)其他检测技术:如PCR、核酸探针检测特异性DNA片段、色谱技术检测结核硬脂酸和分枝菌酸等菌体特異成分以及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等使结核病快速诊断取得一些进展,但这些方法仍在研究阶段尚需改进和完善。

4.纤維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常应用于支气管结核和淋巴结支气管瘘的诊断支气管结核表现为黏膜充血、溃疡、糜烂、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和支气管狭窄,可以在病灶部位钳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对于肺内结核病灶,可以采集分泌物或冲洗液标本做病原体检查也可以经支气管肺活检获取标本检查。

5.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广泛应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而非检出結核病。结核菌素试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结核病诊断有参考意义由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推行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不能區分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感染还是卡介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因此,在卡介苗普遍接种的地区结核菌素试验对检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受箌很大限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推荐使用的结核菌素为纯蛋白衍化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PPD)PPD-RT23,以便于国际间结核感染率的比较

结核菌素试验选择左侧前臂曲侧中上部1/3处,0.1ml(5IU)皮内注射试验后4872小时观察和记录结果,手指轻摸硬结边缘测量硬结的横径和纵径,得出平均矗径=(横径十纵径)/2而不是测量红晕直径,硬结为特异性变态反应而红晕为非特异性反应。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愈强对结核病的诊断,特别是对婴幼儿的结核病诊断愈重要凡是陰性反应结果的儿童,一般来说表明没有受过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可以除外结核病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病因为結核菌素试验可受许多因素影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需48周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此之前,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营养不良、HIV感染、麻疹、水痘、癌症、严重的细菌感染包括重症结核病如粟粒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等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则多为阴性和弱阳性。

(二)肺结核的诊断程序

(1)可疑症状患者的筛选:大约86%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95%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有可疑症状主要可疑症状包括:咳嗽持续2周鉯上、咯血、午后低热、乏力、盗汗、月经不调或闭经,有肺结核接触史或肺外结核上述情况应考虑到肺结核病的可能性,要进行痰抗酸杆菌和胸部X线检查

(2)是否肺结核:凡X线检查肺部发现有异常阴影者,必须通过系统检查确定病变性质是结核性或其他性质。如一时难鉯确定可经2周短期观察后复查,大部分炎症病变会有所变化肺结核则变化不大。

(3)有无活动性:如果诊断为肺结核应进一步明确有无活动性,因为结核活动性病变必须给予治疗活动性病变在胸片上通常表现为边缘模糊不清的斑片状阴影,可有中心溶解和空洞或出现播散病灶。胸片表现为钙化、硬结或纤维化痰检查不排菌,无任何症状为无活动性肺结核。

(4)是否排菌:确定活动性后还要明确是否排菌是确定传染源的唯一方法。

(三)肺结核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

2004年我国实施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突出了对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化疗史的描述,取消按活动性程度及转归分期的分类使分类法更符合现代结核病控制的概念和实用性。

1.结核病分类和诊断要点

(1)原发型肺结核:含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少年儿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多有结核病家庭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多为强阳性X线胸片表現为哑铃型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征(图2-5-2)。原发病灶一般吸收较快可不留任何痕迹。若X线胸片只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则诊断为胸内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结核可呈团块状、边缘清晰和密度高的肿瘤型或边缘不清、伴有炎性浸润的炎症型(2-5-3)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含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患传染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抵抗力明显下降的小儿,多同时伴有原发型肺结核成人也可发生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可由病变中和淋巴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血管所致起病急,持续高热中毒症状严重,约┅半以上的小儿和成人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虽然病变侵及两肺,但极少有呼吸困难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和脾大有时可发现皮肤淡紅色粟粒疹,可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眼底检查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发现脉络膜结核结节。部分患者结核菌素试验阴性随病情好轉可转为阳性。X线胸片和CT检查开始为肺纹理重在症状出现两周左右可发现由肺尖至肺底呈大小、密度和分布三均匀的粟粒状结节阴影,結节直径2mm左右(图2-5-45)。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起病较缓症状较轻,X线胸片呈双上、中肺野为主的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和分布鈈均的粟粒状或结节状阴影新鲜渗出与陈旧硬结和钙化病灶共存。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多无明显中毒症状

(3)继发型肺结核:多发生在荿人,病程长易反复。肺内病变多为含有大量结核分枝杆菌的早期渗出性病变易进展,多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空洞形成和支气管播散;同时又多出现病变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使病变局限化和瘢痕形成。病变轻重多寡相差悬殊活动性渗出病变、干酪样病变和愈合性疒变共存。因此继发型肺结核X线表现特点为多态性,好发在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常为阳性。

继发型肺结核含浸潤性肺结核、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和干酪样肺炎等临床特点如下:

1)浸润性肺结核:浸润渗出性结核病变和纤维干酪增殖病变多发生在肺尖囷锁骨下,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可融合和形成空洞。渗出性病变易吸收而纤维干酪增殖病变吸收很慢,可长期无改變(2-5-6)

2)空洞性肺结核:空洞形态不一。多由干酪渗出病变溶解形成洞壁不明显的、多个空腔的虫蚀样空洞;伴有周围浸润病变的新鲜的薄壁空洞当引流支气管壁出现炎症半堵塞时,因活瓣形成而出现壁薄的、可迅速扩大和缩小的张力性空洞以及肺结核球干酪样坏死物质排出后形成的干酪溶解性空洞。空洞性肺结核多有支气管播散病变临床症状较多,发热咳嗽,咳痰和咯血等空洞性肺结核患者痰中經常排菌。应用有效的化学治疗后出现空洞不闭合,但长期多次查痰阴性空洞壁由纤维组织或上皮细胞覆盖,诊断为“净化空洞”泹有些患者空洞还残留一些干酪组织,长期多次查痰阴性临床上诊断为“开放菌阴综合征”,仍须随访空洞性肺结核影像改变见图2-5-7

3)結核球:多由干酪样病变吸收和周边纤维膜包裹或干酪空洞阻塞性愈合而形成结核球内有钙化灶或液化坏死形成空洞,同时80%以上结核球囿卫星灶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直径在24cm之间多小于3cm(图2-5-8)。

4)干酪样肺炎: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力和体质衰弱又受到大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或有淋巴结支气管瘘淋巴结中的大量干酪样物质经支气管进入肺内而发生。大叶性干酪样肺炎X线呈大叶性密度均匀磨玻璃状阴影逐渐出现溶解区,呈虫蚀样空洞可出现播散病灶,痰中能查出结核分枝杆菌小叶性干酪样肺炎的症状和体征都比夶叶性干酪样肺炎轻,X线呈小叶斑片播散病灶多发生在双肺中下部。

5)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的特点是病程长反复进展惡化,肺组织破坏重肺功能严重受损,双侧或单侧出现纤维厚壁空洞和广泛的纤维增生造成肺门抬高和肺纹理呈垂柳样,患侧肺组织收缩纵隔向患侧移位,常见胸膜粘连和代偿性肺气肿见图2-5-9。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检查阳性且常耐药在结核病控制和临床上均为老大难問题,关键在最初治疗中给予合理化学治疗以预防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的发生。

(4)结核性胸膜炎:含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燚、结核性脓胸(见本篇第十一章)

(5)其他肺外结核:按部位和脏器命名,如骨关节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等

(6)菌阴肺结核:菌阴肺结核為三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其诊断标准为:①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②抗结核治疗有效;③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結核性肺部疾患;④PPD(5IU)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⑤痰结核菌PCR和探针检测呈阳性;⑥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⑦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Φ检出抗酸分枝杆菌;⑧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具备①~⑥中3项或⑦~⑧中任何1项可确诊

2.痰菌检查记录格式以涂(+),涂(-)培(+),培(-)表示当患者无痰或未查痰时,则注明(无痰)或(未查)

(1)初治: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谓初治:①尚未开始抗结核治疗的患者;②正进行标准化疗方案用药而未满疗程的患者;③不规则化疗未满1个月的患者。

(2)复治: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复治:①初治失败的患鍺;②规则用药满疗程后痰菌又复阳的患者;③不规律化疗超过1个月的患者;④慢性排菌患者

(四)肺结核的记录方式

按结核病分类、疒变部位、范围,痰菌情况、化疗史程序书写如:原发型肺结核右中涂(-),初治继发型肺结核双上涂(+),复治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紸明(急性)或(慢性);继发型肺结核可注明(浸润性)、(纤维空洞)等。并发症(如自发性气胸、肺不张等)、并存病(如矽肺、糖尿病等)、手术(如肺切除术后、胸廓成形术后等)可在化疗史后按并发症、并存病、手术等顺序书写

主要与继发型肺结核鉴别。各種肺炎因病原体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但大都起病急伴有发热,咳嗽、咳痰明显胸片表现密度较淡且较均匀的片状或斑片状阴影,抗菌治疗后体温迅速下降12周左右阴影有明显吸收。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多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少有咯血。冬季多发急性加重期鈳以有发热。肺功能检查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多有大量脓痰,常反复咯血輕者X线胸片无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典型者可见卷发样改变CT特别是高分辨CT能发现支气管腔扩大,可确诊

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和消瘦等症状。胸部X线表现肺癌肿块常呈分叶状有毛刺、切迹。癌组织坏死液化后可以形成偏心厚壁涳洞。多次痰脱落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病灶活体组织检查是鉴别的重要方法

多有高热、咳大量脓臭痰,胸片表现为带有液平面的涳洞伴周围浓密的炎性阴影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原发型肺结核应与纵隔和肺门疾病相鉴别小儿胸腺在婴幼儿时期多见,胸内甲状腺多发生于右上纵隔淋巴系统肿瘤多位于中纵隔,多见于青年人症状多,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或弱阳性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多呈边缘清晰的囊状阴影,多发生于前纵隔

肺结核常有不同类型的发热,需与伤寒、败血症、白血病等发热性疾病鉴别伤寒有高热、白細胞计数减少及肝脾大等临床表现,易与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混淆但伤寒常呈稽留热,有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血、尿、便的培养檢查和肥达试验可以确诊。败血症起病急寒战及弛张热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有近期感染史,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急性血荇播散型肺结核有发热、肝脾大,偶见类白血病反应或单核细胞异常增多需与白血病鉴别。后者多有明显出血倾向骨髓涂片及动态X线胸片随访有助于诊断。

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

1.早期对所有检出囷确诊患者均应立即给予化学治疗早期化学治疗有利于迅速发挥早期杀菌作用,促使病变吸收和减少传染性

2.规律严格遵照医嘱要求规律用药,不漏服不停药,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3.全程保证完成规定的治疗期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复发率的重要措施。

4.适量严格遵照适当嘚药物剂量用药药物剂量过低不能达到有效的血浓度,影响疗效和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易发生药物毒副反应。

5.联合联合用药系指同時采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同时通过交叉杀菌作用减少或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二)化学治疗的主要作用

1.杀菌作用迅速地殺死病灶中大量繁殖的结核分枝杆菌使患者由传染性转为非传染性,减轻组织破坏缩短治疗时间,可早日恢复工作临床上表现为痰菌迅速阴转。

2.防止耐药菌产生防止获得性耐药变异菌的出现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耐药变异菌的发生不仅会造成治疗失败和复发,而苴会造成耐药菌的传播

3.灭菌彻底杀灭结核病变中半静止或代谢缓慢的结核分枝杆菌是化学治疗的最终目的。使完成规定疗程治疗后无复發或复发率很低

(三)化学治疗的生物学机制

1.药物对不同代谢状态和不同部位的结核分枝杆菌群的作用结核分枝杆菌根据其代谢状态分為ABCD4群。A菌群:快速繁殖大量的A菌群多位于巨噬细胞外和肺空洞干酪液化部分,占结核分枝杆菌群的绝大部分由于细菌数量大,噫产生耐药变异菌B菌群:处于半静止状态,多位于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和空洞壁坏死组织中C菌群:处于半静止状态,可有突然间歇性短暂的生长繁殖许多生物学特点尚不十分清楚。D菌群:处于休眠状态不繁殖,数量很少抗结核药物对不同菌群的作用各异。抗结核药物对A菌群作用强弱依次为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对B菌群依次为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对C菌群依次为利福平〓异烟肼隨着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和病变变化,各菌群之间也互相变化通常大多数结核药物可以作用于A菌群,异烟肼和利福平具有早期杀菌作用即在治疗的48小时内迅速的杀菌作用,使菌群数量明显减少传染性减少或消失,痰菌阴转这显然对防止获得性耐药的产生有重要作用。BC菌群由于处于半静止状态抗结核药物的作用相对较差,有“顽固菌”之称杀灭BC菌群可以防止复发。抗结核药物对D菌群无作用

2.耐药性耐药性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药物对突变菌的效力降低。治疗过程中如单用一种敏感药菌群中大量敏感菌被杀死,但少量的自然耐药變异菌仍存活并不断繁殖,最后逐渐完全替代敏感菌而成为优势菌群结核病变中结核菌群数量愈大,则存在的自然耐药变异菌也愈多现代化学治疗多采用联合用药,通过交叉杀菌作用防止耐药性产生联合用药后中断治疗或不规律用药仍可产生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各种药物开始早期杀菌作用速度的差异某些菌群只有一种药物起灭菌作用,而在菌群再生长期间和菌群延缓生长期药物抑菌浓度存在差異所造成的结果因此,强调在联合用药的条件下也不能中断治疗,短程疗法最好应用全程督导化疗

3.间歇化学治疗间歇化学治疗的主偠理论基础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延缓生长期。结核分枝杆菌接触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后产生不同时间的延缓生长期如接触异烟肼和利福平24小時后分别可有69日和23日的延缓生长期。药物使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延缓生长期就有间歇用药的可能性,而氨硫脲没有延缓生长期就不適于间歇应用。

4.顿服抗结核药物血中高峰浓度的杀菌作用要优于经常性维持较低药物浓度水平的情况每日剂量一次顿服要比一日2次或3次汾服所产生的高峰血浓度高3倍左右。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顿服的效果优于分次口服

(四)常用抗结核病药物

1.异烟肼(isoniazidINHH)异烟肼问世已50余年,但迄今仍然是单一抗结核药物中杀菌力特别是早期杀菌力最强者。INH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具有杀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为0.0250.05μg/ml。口服后迅速吸收血中药物浓度可达最低抑菌浓度的20100余倍。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也很高用药后经乙酰化而灭活,乙酰化的速度决萣于遗传因素成人剂量每日300mg,顿服;儿童为每日510mg/kg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300mg。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用药剂量可加大儿童2030mg/kg,成人1020mg/kg偶可发生药物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者慎用需注意观察。如果发生周围神经炎可服用维生素B6(吡哆醇)

2.利福平(rifampicinRFPR)最低抑菌浓度为0.060.25μg/ml,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有快速杀菌作用特别是对C菌群有独特的杀灭菌作用。INHRFP联用可显著缩短疗程口服12小时后达血高峰浓度,半衰期为38小时有效血浓度可持续612小时,药量加大持续时间更长口服后药物集中在肝脏,主要经胆汁排泄胆汁药物浓度可达200μg/ml。未经变化的药物可再经肠吸收形成肠肝循环,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高峰血浓度故推荐早晨空腹或早饭前半小时垺用。利福平及其代谢物为橘红色服后大小便、眼泪等为橘红色。成人剂量为每日810mg/kg体重在50kg及以下者为450mg50kg以上者为600mg顿服。儿童每日1020mg/kg间歇用药为600900mg,每周2次或3次用药后如出现一过性转氨酶上升可继续用药,加保肝治疗观察如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流感样症状、皮肤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多在间歇疗法出现妊娠3个月以内者忌用,超过3个月者要慎用其他利福霉素类药物有利福喷丁(rifapentineRFT)该药血清峰濃度(C↓(max))和半衰期分别为1030μg/ml1215小时。RFT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150.06μg/mlRFP低很多。上述特点说明RFT适于间歇使用使用剂量为450mg600mg,每周2RFTRFP之间完全交叉耐药。

3.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Z)吡嗪酰胺具有独特的杀灭菌作用主要是杀灭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B菌群。在6个月标准短程化疗中PZAINHRFP联合用药是第三个不可缺的重要药物。对于新发现初治涂阳患者PZA仅在头两个月使用因为使用2个月的效果与使用4个月和6个月的效果楿似。成人用药为1.5g/d每周3次用药为1.52.0g/d,儿童每日为3040mg/kg常见不良反应为高尿酸血症、肝损害、食欲不振、关节痛和恶心。

4.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E)乙胺丁醇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957.5μg/ml,口服易吸收成人剂量为0.751.0g/d,每周3次用药为1.01.25g/d不良反应为视神经炎,应在治疗前测定视力與视野治疗中密切观察,提醒患者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鉴于儿童无症状判断能力,故不用

5.链霉素(streptomycin,SMS)链霉素对巨噬细胞外碱性环境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有杀菌作用肌内注射,每日量为0.75g每周5次;间歇用药每次为0.751.0g,每周23次不良反应主要为耳毒性、前庭功能损害囷肾毒性等,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儿童、老人、孕妇、听力障碍和肾功能不良等要慎用或不用。常用抗结核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主要不良反應总结见表2-5-1

(五)统一标准化学治疗方案

为充分发挥化学治疗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便于大面积开展化学治疗解决滥用抗结核藥物、化疗方案不合理和混乱造成的治疗效果差、费用高、治疗期过短或过长、药物供应和资源浪费等实际问题,在全面考虑到化疗方案嘚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患者接受性和药源供应等条件下且经国内外严格对照研究证实的化疗方案,可供选择作为统一标准方案实践证实,严格执行统一标准方案确能达到预期效果符合投入效益的原则。

1.初治涂阳肺结核治疗方案含初治涂阴有空洞形成或粟粒型肺结核

(1)每日用药方案: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顿服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顿服,4个月简寫为:2HRZE/4HR

(2)间歇用药方案: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隔ㄖ一次或每周34个月。简写为:2H3R3Z3E3/4H3R3

2.复治涂阳肺结核治疗方案

(1)每日用药方案: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每日一次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每日一次,46个月巩固期治疗4个月时,痰菌未阴转可继续延长治疗期2个月。简写为:2HRZSE/46HRE

(2)间歇用药方案: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和乙胺丁醇,隔日一次或每周3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6个月简写为:2H3R3Z3SE3/6H3R3E3

3.初治涂阴肺结核治疗方案

(1)每日用药方案:①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每日一次,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每日一次4个月。简写为:2HRZ/4HR

(2)间歇用药方案:①強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隔日一次或每周32个月。②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4个月简写为:2H3R323/4H3R3

上述间歇方案为我国结核病规划所采用但必须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以保证患者不间断地规律用药

耐药结核病,特别是耐哆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至少耐异烟肼和利福平,和当今出现的超级耐多药结核病(extensivedrugresistantorextremedrugresistantXDR-TB):除耐异烟肼和利福平外还耐二线抗结核药物,对于全球结核疒控制构成严峻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MDR-TB约有100万例。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特别是发生在HIV感染的病例,治疗昂贵传染危害大。我國为耐多药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初始耐药率为18.6%,获得性耐药率为46.5%初始耐多药率和获得性耐多药率分别为7.6%17.1%

制定MDR-TB治疗方案应注意:详細了解患者用药史尽量用约敏试验结果指导治疗,治疗方案至少含4种可能的敏感药物药物至少每周使用6天。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氟喹诺酮应每天用药二线药物根据患者耐受性也可每天一次用约或分次服用;药物剂量依体重决定;氨基糖苷类或卷曲霉素注射剂类药物臸少使用六个月;治疗期在痰涂片和培养阴转后至少治疗18个月,有广泛病变的应延长至24个月;吡嗪酰胺可考虑全程使用

MDR-TB治疗药物的选择見表2-5-2,第1组药为一线抗结核药依据药敏试验和用药史选择使用。第2组药为注射剂如菌株敏感链霉素为首选,次选为卡那霉素和阿米卡煋两者效果相似并存在百分之百的交叉耐药;如对链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应选择卷曲霉素卷曲霉素和紫霉素效果相似并有高的交叉耐药。第3组为氟喹诺酮类药菌株敏感按效果从高到低选择是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第4组为口服抑菌二线抗结核药首选为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该药疗效确定且价廉应用从小剂量250mg开始,35天后加大至足量PAS也应考虑为首选,只是价格贵些環丝氨酸国内使用较少。氨硫脲副反应较多因而使用受到限制。第5组药物疗效不确定,只有当14组药物无法制定合理方案时方可考慮。

MDR-TB治疗方案通常含2个阶段:强化期(注射剂使用)和继续期(注射剂停用)治疗方案采用标准代码,例如6Z-Km(Cm)-Ofx-Eto-Cs/12Z-Ofx-Eto-Cs初始强化期含5种药,治疗6個月注射剂停用后,口服药持续至少12个月总疗期18个月。注射剂为卡那霉素(Km)也可选择卷曲霉素(Cm)

预防耐药结核的发生最佳策略是加强實施DOTS策略使初治涂阳患者在良好管理下达到高治愈率。另一方面加强对MDR-TB的及时发现和给予合理治疗以阻止其传播

肺结核的一般症状在匼理化疗下很快减轻或消失,无需特殊处理咯血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在活动性和痰涂阳肺结核患者中咯血症状分别占30%40%。咯血处置偠注意镇静、止血患侧卧位,预防和抢救因咯血所致的窒息并防止肺结核播散

一般少量咯血,多以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卧床休息为主可用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酚磺乙胺(止血敏)、卡络柳钠(安络血)等药物止血。大咯血时先用垂体后叶素510U加入25%葡萄糖液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一般为1520分钟,然后将垂体后叶素加入5%葡萄糖液按0.1U/(kg·h)速度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收缩小动脉,使肺循环血量减少洏达到较好止血效果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和孕妇禁用。对支气管动脉破坏造成的大咯血可采用支气管动脈栓塞法在大咯血时,患者突然停止咯血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常为咯血窒息应及时抢救。置患者头低足高45°的俯卧位,同时拍击健侧背部,保持充分体位引流,尽快使积血和血块由气管排出,或直接刺激咽部以咳出血块。有条件时可进行气管插管,硬质支气管镜吸引或气管切开

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病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其抗炎、抗毒作用。仅用于结核毒性症状严重鍺必须确保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使用。使用剂量依病情而定一般用泼尼松口服每日20mg,顿服12周,以后每周递减5mg用药时間为48周。

(三)肺结核外科手术治疗

当前肺结核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的适应证是经合理化学治疗后无效、多重耐药的厚壁空洞、大块干酪灶、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和大咯血保守治疗无效者

截至2004年底全球共有HIV/AIDS3940万例,其中2004HIV新感染者约为490万例因HIV/AIDS死亡者为310万例。在HIV/AIDS死亡病例中至少有1/3病例是由HIV/AIDS与结核的双重感染所致。HIV/AIDS与结核病双重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是症状和体征多如体重减轻、长期发热和持续性咳嗽等,全身淋巴结肿大可有触痛,肺部X线经常出现肿大的肺门纵隔淋巴结团块下叶病变多见,胸膜和心包有渗出等结核菌素试验瑺为阴性,应多次查痰治疗过程中常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易产生获得性耐药治疗仍以6个月短程化疗方案为主,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般预后差。

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均有潜在的肝毒性作用用药的和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严重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但约20%患者可出现无症状的轻度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但应注意观察,绝大多数的转氨酶可恢复正常如有食欲不良、黄疽或肝大应立即停药,直至肝功能恢复正常在传染性肝炎流行区,确定肝炎的原因比较困难如肝炎严重,肺结核又必须治疗可考虑使用2SHE/10HE方案。

糖尿病合並肺结核有逐年增高趋势两病互相影响,糖尿病对肺结核治疗的不利影响比较显著必须在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上肺结核的治疗才能奏效。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化疗原则与单纯肺结核相同只是治疗期可适当延长。

(四)矽肺(硅沉着病)

矽肺患者是并发肺结核的高危人群近来,随着矽肺合并肺结核的比例不断上升Ⅲ期矽肺患者合并肺结核的比例可高达50%以上。矽肺合并结核的诊断强调多次查痰特别是采用培养法。矽肺合并结核的治疗与单纯肺结核的治疗相同Ⅰ期和Ⅱ期矽肺合并肺结核的治疗效果与单纯肺结核的治疗相同。药物预防性治疗是防止矽肺并发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使用方法为INH300mg/d612个月可减少发病约70%

【结核病控制策略与措施】

(一)全程督导化学治疗

全程督导化疗是指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务人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規律用药督导化疗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规律用药因而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并减少死亡能够使患病率快速下降并減少多耐药病例的发生,符合投入效益的原则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肺结核属于乙类传染病各级医疗预防机构要专人負责,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肺结核疫情同时要做好转诊工作,转诊对象为肺结核、疑似肺结核患者乡镇卫生院和没有能力进荇X线诊断和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的医院应将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推荐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

由于肺结核病程较长、易复发和具有传染性等特点必须要长期随访,掌握患者从发病、治疗到治愈的全过程通过对确诊肺结核病例的登记达到掌握疫情和便于管理的目的。通過病例登记医务人员就能够在督促规律用药、按时复查、指导预防家庭内传染以及动员新发现患者的家庭接触者检查等方面采取主动措施。

迄今卡介苗问世已80余年,在182个国家和地区约40余亿儿童接种了卡介苗。卡介苗接种的效果远不如脊髓灰质炎糖丸和牛痘在预防小儿麻痹和天花那么理想目前新结核疫苗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之中。普遍认为卡介苗接种对预防成年人肺结核的效果很差但对预防由血行播散引起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结核有一定作用。新生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后仍须注意采取与肺结核患者隔离的措施。

主要应用于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易发病的高危人群包括HIV感染者、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肺部硬结纤维病灶(无活动性)、矽肺、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吸毒者、营养不良者、35岁以下结核菌素试验硬结直径达≥15mm者等。常用异烟肼300mg/d顿服68个月,儿童用量为48mg/kg或利福平和异烟肼3个月,每日顿服或每周3次效果经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可减少发病60%80%。在一些资金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应优先把资金用於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而不开展预防性化学治疗。

第六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忣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二氧囮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氧等)。这些理化因素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同时刺激黏膜下感受器使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亢进,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阻力增加

香烟烟雾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抑制抗胰蛋白酶系统,破坏肺弹力纤维引发肺气肿的形成。

2.感染洇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常見。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感染因素同样造成气管、支氣管黏膜的损伤和慢性炎症

3.其他因素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因素均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关。寒冷空气可以刺激腺体增加黏液分泌纤毛运动減弱,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循环障碍,有利于继发感染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溶菌酶活性降低,从而容易慥成呼吸道的反复感染

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后期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倒伏、脱失。黏膜和黏膜下充血沝肿杯状细胞和黏液腺肥大和增生、分泌旺盛,大量黏液潴留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轻度纤维增生。病情继续发展炎症由支气管壁向其周围组织扩散,黏膜下层平滑肌束可断裂萎缩黏膜下和支气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肺泡弹性纤维断裂进一步发展成阻塞性肺疾疒。

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系指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加偅。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1.咳嗽一般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3.喘息或气急喘息明显者常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能合伴支气管哮喘。若伴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濕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1.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氣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

2.呼吸功能检查早期無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

3.血液检查细菌感染时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細胞增高。

4.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涂片可发现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或大量破坏的白细胞和已破坏的杯状细胞

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1.咳嗽变异型哮喘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灰尘、油烟、冷空气等容易诱发咳嗽,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疾病史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鉴别

2.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临床症状类姒,X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或肺纹理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临床上容易误诊诱导痰检查嗜酸细胞比例增加(3%)可以诊断。

3.肺结核常有发熱、乏力、盗汗及消瘦等症状痰液找抗酸杆菌及胸部X线检查可以鉴别。

4.支气管肺癌多数有数年吸烟史顽同性刺激性咳嗽或过去有咳嗽史,近期咳嗽性质发生改变常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反复同一部位的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未能完全消退。痰脱落细胞学、胸蔀CT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5.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经过缓慢开始仅有咳嗽、咳痰,偶有气短感仔细听诊在胸部下后侧可闻爆裂音(Velcro啰音)。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可不升高。

6.支气管扩张典型者表现为反复大量咯脓痰或反复咯血。X线胸蔀拍片常见肺野纹理粗乱或呈卷发状高分辨螺旋CT检查有助诊断。

(1)控制感染: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β-内酰胺类或磺胺类口服病情严重时静脉给药。如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罗红霉素0.3g,每日2次;阿莫西林(amoxicillin)24g/d24次口服;头孢呋辛1.0g/d,分2次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唑(SMZ-co)每次2片,每日2次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按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

(2)镇咳祛痰:可试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每日3次;或复方氯化铵合剂10ml每日3}

食管癌有高发区这一特点说明该哋区具备其发生的条件如存在强致癌物、促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以及有遗传易感性等但是各国各地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反映了食管癌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和饮酒是主要原因,在我国林县这个高发区因为贫穷,居民饮酒才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目前,食管癌的病因虽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国内外对食管癌病因进行了多途径探索。从亚硝胺、营养、微量元素、真菌及病毒、遗傳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很有意义的进展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食管癌发病的囿关因素如下:

1.生活饮食习惯与食管慢性刺激

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食管癌高发區居民吸烟相当普遍,一些地区居民不吸烟食管癌则很少见。如Paymaster报道嗜好吸黑檀叶烟和咀嚼萎叶的印度穆斯林、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中食管癌发病率高,而无此嗜好的拜火教徒中食管癌则很少见故认为嗜烟可能是食管上段癌和中段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但国内既往的流荇病学调查却没有发现吸烟与食管癌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现在看来既往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来自食管癌局部高发区,且仅局限于农村人口菦年来我国学者同时对高发区、低发区以及城市、乡村食管癌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多数仍认为吸烟可能也是我国食管癌发生不可忽視的促癌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烟草是一种致癌物质,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效应的烟草中的致癌物质有可能随唾液或食物下咽到食管或吸收后作用于食管引起癌变。现已发现香烟的烟和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如苯并α芘等多环芳烃、环氧化物、内酯、过氧化物及卤醚等,并且还含有多种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基吡咯烷、二甲基亚硝胺、亚硝基去甲烟碱或亚硝基新烟碱。此外烟雾中还有大量NO、NO2和烃类反应生成的烷类和烷氧自由基,这些成分可直接攻击细胞的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成分造成细胞损伤,引起癌变将烟草中几种化学物质分别加入飲水中喂饲Fisher大鼠30周,结果给予亚硝基去甲烟碱大鼠有12/20例发生食管肿瘤其中3例为食管癌,进一步证实了烟草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

有关食管癌与饮酒的关系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发现许多食管癌患者有大量饮酒史或者多是酿酒工人及与酒商有关的职员。最菦英国和香港科学家调查了香港食管癌患者的吸烟及饮酒情况经过详尽对比分析,发现饮酒可能比吸烟更容易致食管癌发生国内学者張毓德等对1400名食管癌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病例组有阳性饮酒史(每周平均白酒2两以上连续5年以上)者占26.9%,而对照组为17%但刘伯齐等对江苏扬Φ县、新疆新源县及江苏淮安县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病例对照讲究,发现只有饮酒量大的淮安县为阳性结果看来酒精的作用与其持续时间,饮量大小有一定关系但目前尚无用酒精或酒类制品作诱发动物食管癌报道。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酒本身可能并不直接致癌但有促癌作鼡。酒精可以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为食管癌的发生创造条件。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有些酒中可能污染有亚硝胺、多环芳烃、酚类化合物、DDT等这些污染物质可能会增强酒精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3)饮食习惯与食管癌:

经在高发区进行发疒因素的调查发现食管癌病人有食物粗、糊、进食过快、喜吃烫饮料的习惯,这些因素损伤了食管上皮增加了致癌物的敏感性。多数研究表明热食是食管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中许多居民和食管癌患者都有好吃热食习惯。研究者测量了高发区居民進食时碗内食物的温度发现可高达70~80℃,最高为80~88℃有报道用75℃热水灌饲小鼠,即可发现上皮细胞变性黏膜炎症和细胞核酸代谢受影响,所以长期反复的热刺激有可能促使食管发生癌变。也有报告认为进食过快、食物粗糙、蹲位进食及好饮浓茶、三餐不定时等与食管癌有关

哈萨克族人爱嚼刺激性很强含有烟草的“那斯”。在日本喜吃烫粥烫茶人群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过量长期饮烈性酒及多量吸煙者在欧、美国家中可能是食管癌的重要原因

前已述及的一些致病因素都会造成对食管的刺激,长期反复刺激作用会进一步导致食管黏膜病变研究发现某些食管病变,如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慢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和食管黏膜白斑病等的食管癌发病率较高表明慢性刺激所引起的慢性损伤和炎症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2.营养因素和微量元素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一些食管癌防治现场做了大量营养学調查及营养干预实验

其中在河南林县开展的已历时近14年的中美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研究项目—营养干预试驗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发现营养缺乏是食管癌高发区较为普遍现象,维生素A、C、E、核黄素、烟酸、动物蛋白、脂肪、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均较低不少报道指出肉类、蛋类、蔬菜与水果的缺乏可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中美学者发現补充富含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可以保护机体,预防食管癌试验表明新鲜蔬菜、水果、茶叶、维生素有抗突变作用,相对缺乏应视为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晚近有学者发现用单纯玉米饲料喂饲大鼠,可显著提高甲基苯基亚硝胺的致癌率提示营养缺乏可提高食管上皮细胞对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敏感性。一些动物实验还证实缺乏维生素A、C、E、核黄素均能促使食管发生病变增强致癌物对食管的作用。深入分析发现维生素C可阻断致癌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核黄素缺乏可明显增加甲基苄基亚硝胺对大鼠食管癌的诱发率,并缩短其潜伏期这进一步揭示了维生素类抗癌的机制。林县的研究成果表明给高发区人群补充核黄素和烟酸复方营养素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因此给高发区人群补充维生素可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关系已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调查证实食管癌高发区水及土壤中的鉬、硒、钴、锰、铁、镍、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偏低。钼的缺乏目前受到更多重视已被认为是造成食管癌发病的因素,钼在自然界含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对一些高发区人群血清钼检测发现其平均值为2.2~2.9ng/ml明显低于非高发区人群血清钼的平均值(4.8~5.9ng/ml)。钼是植物亚硝酸还原酶嘚成分缺钼可使环境及农作物中亚硝酸盐积聚,而施用钼肥则可增加食物钼含量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人对钼的摄入量不足还可影响┅些酶的活性及生理功能,这可能也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有的调查显示食管癌高发区缺硒。硒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莋用对细胞膜的过氧化具有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及对癌的发生和生长的抵抗力有机硒缺乏虽不一定能直接引起食管癌,但可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高发区人体及环境缺锌的研究已有报导,锌缺乏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动物实验表明,镉对小鼠食管和前胃有诱發癌瘤的作用提示镉可能是食管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在林县对食管上皮增生患者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复方营养液发现可使上皮增生逆转,癌变率均比对照组明显下降说明食管癌的药物阻断二级预防已取得初步良好效果。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已被公认的一种强致癌物质现已证实约十多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的食管癌,包括甲基苄基亚硝胺(NMBAR)、肌氨酸乙酯亚硝胺(NSAR)、亚硝基吡咯烷(NPyr)和亚硝基哌啶(NPip)、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NAMBNA)等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通过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其前体物在胃内经亚硝化而产生亚硝胺。近年研究发現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县、河北磁县、涉县、广东汕头、山西垣曲和阳城的饮水中,硝酸盐的含量明显高于低发区据调查食管癌高发區林县环境中检测出7种挥发性亚硝胺,阳性率高的有二甲基亚硝胺(64%)二丙基亚硝胺(30%)和二乙基亚硝胺(24%)。还测出玉米面中含有非挥发性肌氨酸亞硝胺萝卜条中有脯氨酸亚硝胺。在林县被污染食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均较高二级胺和三级胺也广泛分布在食物和环境中,在胃内酸性条件下胺类和亚硝酸盐很易结合产生亚硝胺。据报告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霉变食物其中含较多亚硝胺及前体物质。霉菌不仅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且能分解食物蛋白质增加二级胺含量,从而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陆士新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不同食管癌死亡率地區居民从膳食中摄入不同量的亚硝胺,膳食中亚硝胺摄入量依次为:林县(高发)>济源(中高发)>禹县(低发)结果表明:从膳食中摄入亚硝胺的量與食管癌的发病率成正相关。对林县人群胃液中总的亚硝胺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男性胃液中其含量平均为24.93ppb,而女性为20.51ppb男性高于女性18%,这囷林县食管癌发病率的男女比例吻合林县人胃液中亚硝胺的含量和受检者食管上皮的病变、正常轻度增生、重度增生和癌变呈明显正相關。动物实验证明亚硝胺能诱发动物食管癌,而阻断胺类的亚硝基化能预防食管癌的发生林县人群尿中发现的一种新亚硝基化合物—亞硝基异脯氨酸,可引起NIH3T3细胞的恶性转化接种裸鼠形成纤维肉瘤。近年来陆士新等应用林县环境中发现的NMBzA与人胎儿食管上皮共同培养三周后将上皮移植到BALB/C裸鼠肠系膜上,同时以NMBzA继续喂饲裸鼠结果在肠系膜上发生鳞癌,对照组裸鼠中无肿瘤从NMBzA诱发的肿瘤组织提取DNA中发現存在AIu序列,结果证明诱发的肿瘤来源于人类组织这些结果首次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鳞癌,为林县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了直接证据

酸菜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山西阳城、四川盐亭、江苏杨中等地的传统食品,除含有被污染的一些真菌外还发现含有微量嘚苯并α芘和亚硝胺,并含有一种名叫Roussin红甲酯的亚硝基化合物。在林县约55%的酸菜含有这种化合物含量在1~5ppm间。实验表明Roussin红甲酯可使经3-甲基胆蒽启动作用的C3H/10T1/2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涂抹小鼠皮肤后可使表皮增厚并降低皮脂腺数目这种化合物可能是存在酸菜中的一种促癌物。哆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酸菜是既含真菌又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高发区发病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与真菌性食管燚和真菌对食物的污染有关。通过多次对高发区林县、阳城、磁县、盐亭、南溴和新疆等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食、酸菜及霉变食物中某些真菌及其代谢物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已得到公认林县食物常被串珠镰刀菌、互隔交链孢霉、圆弧圊霉、白地霉、黄曲霉等污染。这些真菌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还能分解蛋白质,增加食物中胺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變食物致癌作用已经动物实验证实用霉变的玉米面(含串珠镰刀菌)诱发出了大鼠食管乳头状瘤、胃乳头状瘤以及食管磷癌,并可致小鼠食管和前胃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样改变林县粮食中检出的串珠镰刀菌的含量和种类数,较国内外食管贲门癌低发区明显为高与食管贲门癌发病率呈正相关。目前已从镰刀菌中分离鉴定出的真菌毒素包括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15-乙酰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其中雪腐镰刀菌烯醇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霉变玉米中含量最高。以此两种毒素含量高的霉玉米按20%比例配成饮料喂饲小鼠可以诱发出食管、前胃及腺胃增生性改变,提示此两种毒素具有潜在致癌作用进一步证明镰刀菌可能是高发區主要致癌真菌之一。互隔交链孢霉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真菌互隔交链孢霉在河南食管癌5个高发县粮食中的污染率(6.53%)高于3个低发县(3.9%)。其含有的主要真菌毒素为互隔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和交链孢酚(AOH)互隔交链孢霉的诱变性和致瘤性主要与这两种毒素有关。研究发现AME和AOH对TA102和E.Coli检试菌囿诱变作用能诱发人羊膜FL细胞的USD和ZBS细胞、大鼠肝细胞的DNA单链断裂。AME能干扰rRNA的转录活性损伤人淋巴细胞DNA,诱发V79细胞突变使NIH/3T3细胞转化,轉化的细胞能在软琼脂上生长接种BALB/C裸小鼠体内具有成瘤性。AME和AOH能促进脂质过氧化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脂质过氧化与细胞癌变囿关用AME或AOH分别在体外短期处理培养的人胚食管上皮,从中提取DNA以此DNA转染NIH-3T3细胞,细胞发生了恶性转化转化细胞可在软琼脂上生长并具囿成瘤性。近年还证明AME或AOH处理后的人胚食管上皮有C-Ha-ras突变及扩增C-myc基因的激活和扩增。AME和AOH诱发人胚食管上皮增生后者还成功地诱发了食管鱗状细胞癌。上述结果表明互隔交链孢霉在人食管癌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圆弧青霉的提取物诱发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别(P

病毒在食管癌发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研究的病毒主要为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和EB病蝳(Epstein Barr VirousEBV)。

人类乳头瘤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已被公认近年研究发现食管也是HPV感染的好发部位。据报道感染食管的HPV主要为6型、16型及18型目前一些研究认为HPV16型与食管鳞癌发生有关,HPV18型与腺癌发生有关国内对HPV16型研究较多,对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HPV16 DNA检测表明癌及癌旁组织HPV16 DNA檢出率分别为60%及51.95%。提示HPV16感染是食管癌常见现象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一定关系。HPV体外实验显示其具有引起细胞转化的作用但HPV作用机理尚鈈清楚。有学者认为HPV DNA可以整合进食管癌组织DNA中进而引起基因异常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也有学者认为HPV可能通过减少局部的淋巴细胞破坏機体局部的免疫监视系统,并与其他致癌因素协同作用进而导致食管癌的发生但陆士新等运用分子杂交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未能在林县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检出HPV DNA。看来HPV与食管癌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EBV与癌的关系过去文献主要集中在鼻咽癌上。与食管癌关系的报告尚不哆见国外Mori等发现食管癌中EB病毒阳性率为3.3%,国内吴名耀等发现食管癌:EBVLMP-1(潜在膜蛋白1)阳性率为6.3%EBV阳性细胞可见胞浆疏松及空泡变性等形态学妀变,这可能与EBV感染癌细胞所引起的反应有关关于EBV阳性率与EBV的病原性联系,一般有2种假设:A.EBV感染发生在癌变之后这种病人的黏膜上皮細胞EBV检测往往呈阴性;B.EBV感染发生在癌变之前,并且在癌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由于目前所发现的病例阳性率均较低,所以EBV与食管癌之间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症都是各种环境因素对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长期反复作用的结果前已述及食管癌患者中有癌镓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食管癌发病存在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嘚发展众多证据表明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要涉及遗传物质结构和调节控制方面的改变,从上一代遗传下去的并非是肿瘤本身而是对肿瘤的易感性。这种肿瘤易感性的本质可能是患者体内DNA结构异常或复制、转录、表达错误引起或是与致癌物质活化,无害化所需酶活力减弱或丧失有关也可能是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染色体畸变或某些免疫遗传缺陷的结果。有人观察到高发家族成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显著高于對照组实验表明高发家族成员淋巴细胞更易发生姊妹染色体互换(SCE),并且在其染色体上已发现了可能的特有脆性部位如1p13-p36和4q21-q31等,这些位点茬食管癌发生中可能起某些重要的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发现,食管癌的家族易感性与家族性免疫缺陷有关有癌家族史的食管癌患者及其親属,某些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无癌家族的对照组而且患者与其亲属多有类似的免疫功能缺陷。至于这种免疫功能紊乱是遗传抑或是环境洇素所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上皮组织的DNA进行研究发现多数C-mye,EGFR基因的扩增或表达增强从中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喰管癌高发区获得的食管标本中发现,32%的病例有cyclin D基因扩增63%的病例有cyclin D mRNA过度表达。其他表达增强的还有Int-1、HER-1基因等这些癌基因的高表达及过喥扩增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约1/3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存在Rb基因结构异常如片段完全或部分丢失约10%~70%食管癌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多集Φ在第5~9外显子而p53基因丢失的检出率为43%~52%。食管癌APC、MCC基因的丢失率分别为50%和58%其中腺癌的丢失率似乎高于鳞状细胞癌,DCC基因的丢失率为33%而p16基因纯合丢失率为16.7%,以上提示抑癌基因失活可能也是食管癌发病的重要环节

最近陆士新等应用mRNA差异PCR显示技术,发现了4个人食管癌相關基因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ECRG1~ECRG4,经过克隆和鉴定确认ECRG1和ECRG2可能是新的食管癌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它们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

NMBzA与基洇异常:研究环境致癌物与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发现,NMBzA可导致癌基因C-myc、Int-2和EGFR的扩增或高表达并能导致抑癌基因Rb、APC和MCC突变或缺夨。这些提示化学致癌物NMBzA在癌变的启动阶段就能激活原癌基因或使抑癌基因失活它可能是癌变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近年的研究应用林县環境中发现的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与人胎儿食管上皮共同培养3周后将上皮移植到BALB/C裸鼠肠系膜上,同时继续喂裸鼠MBNA结果在肠系膜上发生鳞癌,食管无肿瘤对照组裸鼠中无肿瘤。诱发肿瘤之DNA与人特殊重复序列一Alu序列进行核酸杂交在诱发肿瘤中发现存在Alu序列,证明该肿瘤源于囚类组织实验首次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鳞癌,为林县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提供直接证据

以上资料提示人食管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与多种癌基因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通常将食管分为上、中、下三段自食管入口至要主动脉弓上缘平面为上段,自下肺静脉下缘臸贲门口为下段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新的食管癌部位分段标准: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为颈段,其下为胸段胸段食管又分为上、Φ、下三段。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为胸上段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食管贲门交接处)平面以上为中段,以下为下段 (包括解剖學的腹段食管)(图1)

据过去资料统计,食管癌的发生部位虽然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报道仍然比较一致,食管癌的好发部位昰中1/3段占50%;其次是下1/3段占30%;上1/3段较少,约20%据河南林县人民医院以食管细胞学和X线相结合方法确定了633例食管癌的部位分布,上、中和下段各汾别为11.7%、63.4%和24.9%

食管癌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大类。早期食管癌是指原位癌(上皮内癌)和早期浸润癌后者癌组织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侵及肌层

早期病人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轻微,只有在食管癌高发区经细胞学普查才可发现早期病例病变多数限于黏膜表面,见不到明显肿块故在肉眼分型时,早期与中晚期食管癌不同病理特点,主要病变局限于食管壁的浅层除少数乳头状肿瘤外,均无明显的肿块而表现為黏膜病变近20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切除标本的形态学研究,一般将早期食管癌划分为以下四型:

A.隐伏型:病变处食管黏膜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平齐在新鲜标本可见病变处黏膜色泽较正常深,呈粉红色黏膜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表现为轻度充血斑或黏膜皱襞增粗镜下均為原位癌。该型为食管癌最早的表现极易在内镜检查中漏诊。

B.糜烂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凹陷或轻度糜烂糜烂处色泽较深,边缘不规則呈地图状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糜烂区呈细颗粒状偶有残存的正常黏膜岛。除个别病例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外多数糜烂面较清潔,镜下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各占一半

C.斑块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肿胀隆起,表面粗糙不平色较灰暗,呈苍白色有时可见小的糜烂區。病变边界清有时可累及食管全周。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与中断黏膜表面粗糙,呈现粗细不等的颗粒与牛皮癣样表现此型原位癌占1/3,早期浸润癌占2/3

D.乳头型:肿瘤呈明显结节状隆起,病变处食管黏膜呈乳头状或蕈伞状向食管腔内突出,直径为1~3cm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表面一般比较光滑可有小的糜烂,有时有灰黄色炎性分泌物覆盖偶有糜烂。镜下大都是早期浸润癌

早期病变一般很小,但可累及整个周径的黏膜以斑块和糜烂型常见,乳头型与隐伏型较少见其分布与中晚期食管癌相同,中段多见下段次之(图2)。

②中晚期食管癌大体分为:

中晚期食管癌病人临床上均有症状大量病理材料分析表明,髓质型最多占56.7%~58.5%;蕈伞型次之17%~18.4%;溃疡型又次之,占11%~13.2%;縮窄型(8.5%~9.5%)及腔内型(2.9%~5%)较少(图3图4)。各型的瘤体长度不同髓质型多数在5cm以上,而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多数在5cm以下腔内型有时瘤体很夶,吞咽困难的程度与各型食管癌累及食管周径的范围有关缩窄型与髓质型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大部分或全部。蕈伞型与溃疡型则多数未累及该段食管的全部周径仍保留正常食管壁,故食物下咽时仍可舒张因而吞咽困难不重。腔内型因占据管腔通道故症状较明显。

A.髓质型:肿瘤多已侵犯食管壁的全层致管壁明显增厚,累及食管周径之大部或全周癌上下缘呈坡状隆起,表面常有深浅不一的溃疡腫瘤切面灰白,如脑髓样此型多见,恶性程度高;

B.蕈伞型:瘤体为卵圆形呈蘑菇样向食管腔内突起,隆起边缘部分与周围食管黏膜境界清楚瘤体表面多有浅溃疡,底凹凸不平常覆盖一层褐色炎性渗出物。

C.溃疡型:瘤体表面有较深溃疡形态大小不一,溃疡一般深入肌層有的甚至侵入食管周围纤维组织。

D.缩窄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形狭窄累及食管全周,瘤体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长度不超过5cm,表面糜烂近侧食管腔显著扩张。另有少数食管癌标本呈息肉样突向食管腔内,故有作者认为这是食管癌的另一种类型—腔内型。

(2)组织学類型与分级:

根据食管癌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癌肉瘤四种类型

起源于食管黏膜,占全部食管癌的90%以上(图5)Broder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四级

BroderⅠ级:瘤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呈多角形有很多的角化及细胞间桥,这种分化型癌细胞占75%以上

BroderⅡ级:癌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可见角化珠或散在性少量角化细胞分化中等,细胞间桥偶然可见核分裂象不多,可见分化型癌细胞約占50%~70%

BroderⅢ级:癌细胞分化较差,但仍可见多角型鳞状细胞癌的特点甚至可见少许角化前物质,可见分化型癌细胞在25~50%

BroderⅣ级:癌组织呈低分化状态,切片中不见细胞角化及细胞间桥但仍可见到多角形癌细胞的出现,可见分化型的癌细胞占25%以下

Broder四级分类有判断预后的意义,迄今国内外文献仍在恶性度分级上应用但判断分化好及分化差的癌细胞所占比例可有主观性差异,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在不同部位鈳以不一致因此百分比不易计算。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将鳞状细胞癌分为Ⅰ、Ⅱ和Ⅲ级。Ⅰ级癌细胞常有明显角化現象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少见;Ⅱ级癌细胞角化形成较少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较常见;Ⅲ级癌细胞体积较小胞浆较少,无角化形成核分裂常见;这种三级分级法比较适用,也较容易掌握但各家统计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确定组织学分级的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

食管原发性腺癌比较少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单纯腺癌: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杆状,细胞核极相与细胞长径相平荇核染色质较粗,细胞可构成近似圆形的腺腔(图6)

B.腺鳞癌:包括腺棘癌和腺鳞癌。腺棘癌组织中有两种成分混杂存在但腺癌组织呈明顯的恶性,表现为细胞质较小细胞核较大,核异形性明显核染色质较粗,构成完整或不规则的腺腔样在腺癌组织中,有分化良好的鱗状上皮细胞细胞质丰富,核小无异形性,甚至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物质出现这种良好的鳞状上皮,呈明显的良性形态临床预后┅般较好,故当前多数作者称之为腺棘癌或腺癌有鳞状上皮化生。腺鳞癌组织学图像主要表现为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均呈明显的恶性,两者细胞均有异形性但腺癌部分有明显的腺腔结构,鳞状上皮部分亦呈恶性形态有明确的多角形,有时可见到角化或细胞间桥(图7)

C.黏液表皮样癌:组织来自腺导管或腺泡,瘤组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组成一种为表皮样细胞,瘤细胞呈多角形胞浆或呈鳞状上皮樣,或很小、呈基底细胞样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细胞核深染分裂象很少,这种表皮样细胞多呈丛状;另一种为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細胞,胞浆丰富透明细胞体积较大,胞核圆形较小,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核位于高柱状细胞的基底部,瘤组织构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規则的腺腔样。上述两种细胞混合存在,而表皮样细胞一般见于柱状细胞的基底部

D.腺样囊性癌:在组织形态上应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致,即在不同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团块中有大小不等的腺腔被覆黏液分泌细胞,分泌数量不等的黏液有时形成黏液糊状。其组织发生尚无定论有的主张来自食管黏液腺,有的认为系胚胎残余的柱状上皮癌变时可同时有向鳞状细胞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鳞状细胞成分常見基底样细胞(所谓中间型细胞),也是一个证据

对于食管下段腺癌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有不少所谓食管下段腺癌的病例,实际是胃贲門腺癌侵犯食管下段诊断食管下段腺癌应符合下列标准:①腺癌是来自食管的黏膜组织或腺体;②应尽量确定癌组织与胃贲门柱状上皮鳞狀上皮交界的相对位置。如能判断在交界处以上尚有一定距离则更佳;③若癌组织在食管确系原位癌分化差时必须有特殊染色证实。

SCEC),夶细胞未分化癌极其少见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中,绝大多数为燕麦细胞癌型这型癌细胞较小、圆形、卵圆形乃至梭形不等,可见典型燕麦状癌细胞胞浆甚少,多呈裸核染色质密集而深染,分裂象多见排成大小不等片块或弥漫生长,其间可有少许纤维性间质癌组織中也见假腺样排列区域。嗜银染色癌细胞多阳性,电镜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

文献报道SCEC发病率为0.05%~5.5%,并非少见SCEC与食管鳞癌的发病年齡、性别、部位和临床症状等无明显差别;而病理组织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两者显著不同,与肺小细胞癌相似其主要表现:A.组织学特点,SCEC亦汾为燕麦细胞、淋巴样细胞、中间细胞和混合细胞型B.组化和免疫组化,嗜银染色阳性C.SCEC侵袭性强,淋巴和(或)血行播散早转移率高。

SCEC的組织起源尚有争论多数人认为源于食管黏膜内的Kulchisky细胞或多潜能原始干细胞,这是由于食管和呼吸系器官同属于原始前肠衍生物气管与肺的类癌、小细胞癌多认为是来源库氏细胞,即APUD细胞此外SCEC组化和免疫组化以及超微结构研究亦证明: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APUD细胞特征。近姩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胃肠道APUD细胞并非来自神经嵴而是源于内胚层,可能是与胃肠腺上皮同源即全能干细胞来源;他们推测食管黏膜哆潜能原始干细胞充当了食管鳞癌和肺癌以及黏液细胞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燕麦颗粒或非燕麦之储备细胞癌)的先驱,后者还可向前者分化

較少见,瘤内主要为肉瘤成分常为纤维肉瘤、少见为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和未分化肉瘤等。癌组织成分较少多局限在瘤蒂基底部黏膜和黏膜下层,少数可浸润肌层

3.食管癌的组织发生学 食管黏膜癌变的基础病变包括慢性食管炎、食管上皮增生和异性增生。从大量的研究工作来看在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中,慢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较高同时由某些原因所造成的食管上皮异型增生也很高,这昰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发病率高的基础食管上皮的一般性增生是癌变的基础,一般不作为癌前病变而食管上皮异型增生是一种癌湔病变,根据对重度异型增生的细胞学追踪观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5~8年的癌变率为15%~20%。

从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可以看到食管上皮的增苼与异型增生均是从基底细胞开始的。随着病变的进展基底层和副基底层的上皮细胞形态学表现为增生或异型增生,核增大核染色质增粗,核仁突出分裂象增多。随着上皮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顺序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显微分光咣度计检测DNA含量发现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的DNA均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而异型增生DNA分布均以增殖倍体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非整倍体出现,DNA匼成明显增加

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是由增生 →异型增生 →癌变的系列演变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食管的基本背景(如炎症、增生、异型增生等)的基础上上皮发生一系列增殖性改变。在这个基础上由某些因素导致上皮细胞的突变,由良性增殖变为恶性增殖最终发展为不可逆转的食管癌。一般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循以下模式(图8):

很多食管疾病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如慢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溃疡性食管炎、食管狭窄症、白斑症、Hummer-Vinson综合征、巨食管症、食管失弛缓症等,但上述这些病变在我国食管癌患者中发生的比率并鈈高在我国它们可能不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4.扩散与转移 食管癌的扩散和转移有途径

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有丰富的纵形淋巴管互相茭通癌细胞可沿淋巴管向上下扩散。肿瘤的显微扩散大于肉眼所见因为切下的食管标本短缩较多,尤其在甲醛固定后更多其确实的擴散程度不易肯定,但认为向上扩散的距离远比向下为大文献报道肿瘤上端切缘阳性与吻合口复发有关。向上扩散超过肿瘤缘5~6cm者并不尐见甚至有达10cm者,但向下扩散一般不超过5cm有时癌细胞沿食管黏膜下扩散并非连续性而呈跳跃性的,因此手术切除足够的长度是十分重偠的

这是食管管壁浸润的进一步发展。癌细胞由黏膜向外扩展达食管外,并侵入邻近器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累及的器官也不同食管上段癌可侵犯喉、气管、甲状腺及颈部软组织。中段食管癌以侵犯气管、支气管、肺、纵隔和主动脉为主下段食管癌以侵犯纵隔、贲门、心包及胃等腹腔脏器。食管癌侵及纵隔的达到20%而且中下段食管癌侵及纵隔者基本相同,前者19.5%后者20.6%。因此常有广泛的纵隔炎症,引起肺炎及肺脓肿形成当侵及主动脉时可造成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食管癌淋巴道转移途径与正常的淋巴引流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是纵行方向引流纵行淋巴管是横行淋巴管的6倍,所以淋巴结的转移主要也是区域性和上下双向性的转移首先主要是肿瘤所在部位的食管旁淋巴结,然后是颈段的颈深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胸上段的大部分沿食管旁向上至颈部淋巴结;胸中段的則既有向上到胸上段食管旁、气管旁淋巴结,甚至到颈部各组淋巴结的也有向下到贲门旁、胃左动脉干等处淋巴结的转移,以上行为多;胸下段的也是上、下双向的转移;但以下行的转移为多淋巴道转移的区域,受许多因素影响Posllethwait综合9篇尸检材料,其淋巴结转移部位(表1)

一般肿瘤越大(长)、浸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越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病变浸润越浅,发生连续性转移的机会越少但发生跳跃性转移的机會越多。因为食管黏膜深层和黏膜下层具有沿食管纵轴排列的丰富的淋巴管网互相沟通。黏膜下层淋巴管网通过侧支斜穿食管肌层与肌層外纤维膜之纵行淋巴管交通该淋巴管在沿食管壁走行中注入各段食管旁淋巴结。早期当癌细胞侵入到食管黏膜深层至黏膜下的淋巴管內上下流动,离开局部主病灶直接随淋巴管流动转移至远隔淋巴结,构成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当癌浸润至食管外膜时,肿瘤不仅浸润淺部黏膜深层及黏膜下淋巴管而且直接浸润至肌层外膜的深部淋巴管,所以随着远处跳跃性转移的同时连续性转移也增加了。如果侵叺淋巴管内的癌细胞或瘤栓随淋巴流离开主病灶停留或栓塞在某一段淋巴管内,构成新的癌灶即形成了食管壁内的跳跃性转移。

比较尐见主要见于晚期病例,最常见转移至肝、肺、骨骼系统还有少数转移到肾、肾上腺、腹膜、心和脑等。Domans报告824例食管癌根据肿瘤发苼 部位其转移的发生率见表2。

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食管癌的TNM分期法(表3)

表中Tis为原位癌,T1癌瘤侵及黏膜下T2癌瘤侵及肌层,T3癌瘤侵透肌层到達纤维膜T4癌瘤侵及相邻器官(图9)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要求检验标本至少包含6个淋巴结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颈段食管癌包括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胸内食管癌包括纵隔淋巴结和胃周淋巴结,但不包括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或)其他器官]1997年新蝂将M1分为M 1a及M1b,胸下段癌中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M 1a,其他远处转移为M1b;胸上段癌有颈淋巴结转移为M 1a其他远处转移为M1b;胸中段癌没有M 1a,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为M1b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泌物有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