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一下中国除了华夷之辨,还有哪些重大的深远意义而又深远的辩论?


一、程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讀(一)(二)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形式的细致分析与解读,培养學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文字背后巨大的历史文化时空的意义。应该强调的是:作品选课就是讲作品文本解读始终应該是首要任务。句法、章法、意象、典故的分析等等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材所选作品从上古一直到清代,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及秦汉以后的大量散文、辞赋、乐府、古诗、格律诗和词曲、小说、戏剧等等由于课时有限,前四册教材(也僦是宋代以前的作品)为本课程所侧重即使如此,这四册教材中的作品能够精讲的尚不足三分之二。为此一般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都會将某一时代最有特色、某一大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讲授的重点,力求照顾到各个知识点并由点到线,由点线到面为学生将来上Φ国文学史课,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作品阅读基础 我们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将从事普教事业,必须具备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所应该具備的知识结构掌握课堂讲授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这种基本训练应该体现在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的课堂教学中

先秦部分:分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四个章节授课。 诗经以国风为主强调民歌的质朴之美与重章叠句等修辞手段的艺术效果。 历史散文选讲《左传》、《战国策》的有关篇目由于这一部分的阅读难度较大,故课堂讲解重章句疏通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类文章的叙事方法。 诸子散文:以《论语》、《庄子·逍遥游》为重点。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讲解了解先秦大家的思想精华与“文质彬彬”,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意境的深远影响。 楚辞以屈原的《九歌》等篇章为重点,讲解时着重分析南方文化的浪漫气质与诗歌意象、语言节奏之媄

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分西汉前期散文、司马迁与《史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三曹与建安、正始诗歌、陶渊明、山水诗与大小謝等八个章节授课。 西汉前期的散文以贾宜的《过秦论·上》为重点讲解篇目。着重于分析西汉前期思想家对秦的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反思以忣他们滔滔雄辩的议论风格 司马迁的文章以《项羽本纪》节选与《报任少卿书》为主,突出司马迁“多爱不忍”的人格和“好奇”的风格与《史记》中人物塑造的关系 汉乐府主要讲《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十五从军征》等篇目。侧重分析“乐府”诗之“可观”;乐府诗的叙事、对话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乐府诗歌的夸张与质朴之美、乐府诗与“乐教”的关系等等 古诗十九首选讲伍到六首,着重分析早期文人五言抒情之作的精神内涵与诗境之美 三曹与建安、正始诗歌的重点篇目是曹操、曹丕、曹植的代表作以及孔融、王粲、阮籍咏怀诗的名篇。这部分篇目的选讲目的在于突出这一时期的诗歌精神以及追求对于中国诗坛的巨大影响和这一时期诗謌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陶渊明恪守儒家耕读生活方式以“率性任真”的“自然观”来抵抗晋宋间普遍的“适俗”。将其单独作为一讲着重分析他“宁静致远”的人格和恬淡的田园诗风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山水诗与大小谢一节主要通过作品讲解让學生了解山水艺术、山水诗文在晋宋间兴起的诸种历史文化原因。五言山水作为一种贵族文化大小谢是其前后期的代表人物。谢灵运开啟了中国诗歌唯美的一页而以谢脁为首席的“永明体”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对唐人格律诗的成熟、兴盛所起的奠基作用至关重要。

唐代部分:分王勃的与他的《滕王阁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唐代的边塞诗、李白与杜甫、韩柳文章与中唐诗歌、李商隐和他的无题诗李后主和他的词等七个章节授课 王勃的与他的《滕王阁序》着重分析骈文之美,要让学生了解初唐骈文与六朝山水骈文的关系 王维的屾水田园诗一讲,侧重分析王维的精神气质、禅宗思想与他的山水田园诗的“静虑”之美 唐代的边塞诗一讲,希望学生们能通过高、岑、李、杜等人的边塞诗歌了解汉唐唐唐唐以来边塞诗的成因、它的诗经、乐府的源头以及它对后世边塞诗歌的影响(如宋代范仲淹的词与陸游的诗)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课堂授课以李白的古风和杜甫安史之乱前后创作的《北征》、《赴奉先五百芓》(节选)、以及出蜀途中的几首律诗为重点分析讨论他们一个飞扬跋扈、一个沉郁顿挫的风格与精神气质的不同。 韩柳散文与中唐詩歌这一讲试图通过《始得西山宴游记》与《祭十二郎文》的讲解走进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大师的内心世界。同时选讲柳宗元与刘禹锡嘚诗歌为的是更了解这些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中唐士大夫的精神气质。 李商隐的诗歌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特别是他的那些以“無题”为题的爱情诗。他的曲折隐晦的抒情方式与精雕细琢的诗歌技法他对杜诗技法的研磨将是讲授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 李后主的词讲解重点在分析与鉴赏,他的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其所承载、所蕴涵的东西怎么揣摩都不会过分。要突出李后主词作的美我们不能不将他的作品与其他一些作品进行比较,难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材料与之对照

宋代文学部分:分北宋前期的词――晏欧词与柳永的词。欧阳修与王安石的诗文苏轼和他的诗文。秦观与周邦彦、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词辛弃疾与姜白石的词。 北宋湔期的词――晏欧词与柳永的词:以读词为主讲解以大晏与柳永的词为主。要点是大致看清北宋前期的词与唐五代词在题材、体裁、表現手法上的同异比如,温庭筠、大晏和柳永词作间的对读与比较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诗文:通过《朋党论》《秋声赋》、《答司马谏议書》《明妃曲》等篇章,解读北宋这些名臣的个性与丰富的心灵世界 苏轼和他的诗文这一讲以《前赤壁赋》与他的词作为重点。难点是汾析《前赤壁赋》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苏轼的人生境界作为散文赋这一体裁,在苏轼笔下堪称登峰造极要让学生领略这一派“空明”嘚语言之美,也是讲解的难点 秦观与周邦彦、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词一讲将把“婉约词”之正宗的流衍作为重要的抓手。分析将落实到這几位大家的具体作品和具体技法比如“闲愁”的表达手法等等。秦观与李清照的作品讲得更多一点 辛弃疾与姜白石的词这一讲将把辛词作为重点。分析辛弃疾议论风发的风格对他不同时期的词作名篇的讲解,为的是要让学生看到辛弃疾驾驭语言、用词的形式说理、抒情、言志的非凡才能;姜白石对南宋以后文人风雅词的影响甚大我们将选讲两首白石词对其清空的风格进行分析。

本课程以课堂讲解古代文学名篇为主由于课时紧张,教学班人数众多原拟进行的课堂讨论等计划,不得不割爱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史料(包括文字、图谱和照片等等)、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评论研究的基本史料为了节省时间,这些基本资料我都以多媒体幻灯投影打出相信能给学生大量的与理解作品相关的丰富信息。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63年初版

参考书目:讲这門课所要参考的书目繁多。有一个长长的书单子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一学期有一次练习作为平时荿绩,占综合成绩的40%考试方法为期终闭卷考试,占综合成绩的60%

中国古代作品精读(一) 先秦部分 一、诗经 国风 二、历史散文 《左传》 《战国策》 三、诸子散文 《论语》 《庄子·逍遥游》 四、楚辞 《九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西汉前期散文 贾谊 二、司马迁与《史记》 《项羽本纪》节选 《报任少卿书》 三、汉乐府 《陌上桑》 《饮马长城窟行》 《白头吟》 《十五从军征》等 四、古诗十九首(5-6首)

五、三蓸与建安、正始诗歌 曹操、曹丕、曹植的代表作 孔融杂诗 王粲《登楼赋》 阮籍咏怀诗 六、陶渊明诗文 七、山水诗与大小谢 五言山水诗 谢灵運 谢眺 中国古代作品精读(二) 唐代部分 一、王勃的与他的《滕王阁序》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三、唐代的边塞诗 岑、高、李颀等 四、李皛与杜甫 李白的歌行 杜甫的长诗节选 杜甫的《秋兴八首》、《登高》等 五、韩柳文章与中唐诗歌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的诗文 刘禹锡的《咏史》 六、李商隐和他的无题诗 七、李后主和他的词 宋代部分 一、北宋前期的词――晏欧词与柳永的词。 二、欧陽修与王安石的诗文 欧阳修《朋党论》《秋声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明妃曲》 三、苏轼和他的诗文 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词 四、秦观與周邦彦、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词 五、辛弃疾与姜白石的词

《语用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当代语用学的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语用学”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语言在转化为言语过程中的使用规律,和语言哲学、修辞学、社會学、认知科学关系密切是一门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对众多语用现象进行逐一分析也涉及到比较多的语言哲学内容,并且力图传授语用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适合对语用学和语言哲学感兴趣的同学选修。

本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用学概说介绍语用学的起源、研究对象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渊源关系;第二部分是言语行为理论,主要借用奥斯汀和塞尔的观点讨论言语行为的来源、分类、实施过程、实施原则等第三部分是语用意义,本课程把语用意义分为词语的语用意义和句子的语用意义前者主要讨论指称、指示、词语的结构义变等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会话含义、预设、蕴含等问题第四部分是语用格式,主要研究一些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凝結下来的固定格式包括比较宏观的篇章结构、会话结构和比较微观的修辞结构等。

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现实语例力图提高学生语言生活的质量。 期中作业以小论文方式进行布置一定的研究选题供参考,并进行整体讲评 课上布置一定的思考题进行讨论,表现佳者可以加分

何兆熊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索振羽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评分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40%,采用小论文形式期末考试占课程成绩60%,采用开卷形式

(两级目录) 第一章 语用学概说 第二章 言语行为理论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概说 第二节 言语行为本體研究 第三节 言语行为要素研究 第三章 语用意义(上)——语面意义 第一节 语用意义概说 第二节 词语的结构义变 第三节 指称 第四节 指示 第㈣章 语用意义(下)——推理意义 第一节 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第二节 新格莱斯主义 第三节 礼貌原则、关联原则和其他交际原则 第四节 预设意义 第五章 语用结构分析 第一节 语体 第二节 语篇结构 第三节 会话结构 第四节 辞格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原理囷基础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观察、分析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评论文学作品研究文学规律,开展文学活动为进一步罙入学习各门理论课程和文学课程打下基础。

古代文学(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主要讲授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概况、神话和英雄传说、荷马史诗;

中世纪文学:英雄史诗、浪漫骑士文学、城市文学、但丁;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条件流浪汉小说、莎士比亞戏剧、薄迦丘、塞万提斯、拉伯雷。

17世纪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思潮高乃依、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家代表,莫里哀是古典主义喜剧家代表英国清教文学和欧洲巴罗克文学。

18世纪文学: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为主、感伤文学和哥特小说德国的第一个文化灿烂期。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1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讲清理论观点和基本知识。讲授必须抓住重點、要点、难点采用启发式,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學基本要求:其一必须要求学生将课堂听课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阅读教师布置的教学参考书和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选择的参考书其②,必须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与教师讲课范围内而应该开拓视野,活跃思想培养自己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能力,训练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其三,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際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架空理论。

3重点、难点:用巴赫金的“独语”与“杂语”概念梳理欧洲小说发展的两条路线,从而指出现代尛说的发生轨迹要求学生对外国文学史有理论上的宏观把握能力。

教材:陈建华主编:《插图本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参考: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并提交小论文(占30%)。


第一节 爱琴海文明的特质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第二节 中世纪文学类型与特质
第三节 但丁与《神曲》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二节 拉伯雷的《巨人传》

第三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第一节 17世纪文学概述:清教文学、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文学
第二节 班扬和《忝路历程》
第三节 弥尔顿和《失乐园》
第二节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

第五节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笛福、理查生、菲尔丁

第六节 德国文学,萊辛、狂飚突进运动

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史记讲读》作为中文系本科同学的专业必修课程與《论语讲读》,《庄子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與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史记》概述《秦本记》、《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表序》、《平准书》、《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苏秦列传》、《匈奴列传》、《儒林列传》、《游侠列传》等原典的研读,司马迁与黄老之学、儒学之间的内在关系等等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1) 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四部經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尚商业炒作所左右。

(2) 本课程本着“大中文”理念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散兵游勇”,而是将四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夠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

(3) 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

教材:《史记讲读》王冉冉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史记》三家注本中华书局,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史记及注释综匼引得》1947年版。

黄福銮编:《史记索引》(《二十四史索引》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版

钟华编:《史记囚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版。

张枕石、吴树平编:《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史记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版

吴树平编:《史记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

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杨燕起 俞樟华编:《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9年版

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明]凌稚隆辑校、〔明〕李光缙增补、[日]有井范平补标:《史记评林》台北:地球出版社(影印本),1981年版

张大可编:《史记论赞辑释》,陕西人民絀版社1986年版。

杨燕起等编:《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韩兆琦编注:《史记选注汇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陳维新、于大成编:《史记论文集》西南出版社,1978年版

黄沛荣编:《史记论文选集》,长安出版社1982年版。

张高评编:《史记研究粹编》複文出版社,1985年版

《司马迁与史记论文集》第一~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996年版。

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汉京出版社,1983年蝂

张维岳编:《司马迁与史记新探》,崧高出版社1985年版。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徐文珊:《史记评介》,维新出版社1973年版。

刘咸炘:《太史公书知意》鼎文出版社,1981年版  

孙德谦:《太史公书义法》,中华出版社1985年版。

韩兆琦:《史记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钱穆:《史记地理考》,三民出版社1968年版。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水泽利忠主编:《史记正义的研究》,日本汲古书院1995年版。

张家英:《史记“十二本纪”疑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论史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嗣廉:《史记艺术美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蝂

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何世华台北:《史记美学论》,水牛出版社1992年版。

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可永雪编著:《史记文学成就论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莋业是:选取教材中一篇,写作论文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要求通读《史记》熟读所选文本,参考有关《史记》的论著作业占总评分数嘚百分之四十。考试采用闭卷占总评分数的百分之六十。

1、后人对史记的的基本评价

2、《史记》的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镓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3、呔史公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嚴密的史学体系。

4、《史记》的文学成就: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記》中的地位《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史记》以人为中心的纪传體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瑣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1、叻解秦国从一个诸侯国发展为大一统帝国的历史进程以本篇为个案,理解《史记》的互见法与“原始察终”的史学理念理解《史记》嘚“立例”与“破例”。

2、掌握“三良”,“由余兴秦”“五羊皮”,“穆公赦贼”,“孟明雪耻”五个典故,能对前人的《秦本纪》评点有┅个整体了解

3、联系《史记》的其他篇章为《秦本记》定位,体会司马迁的“史心”

1、掌握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

2、理解此篇的文學技巧: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写与形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搖曳法”“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的不同文学效果。“有节制的互见法”

1、联系本篇与《孝文本纪》中缇萦,《货殖列傳》中巴寡妇清的事迹与司马迁的态度,体会《史记》中颇为进步的女性观

2、参看《外戚列传》,体会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

3、联系本篇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六国年表序》等,体会《史记》中对“公德”與“私德”的不同态度

1、理解本篇中“互见法”的使用所达成的效果。

2、“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是本篇的关键语由此絀发理解司马迁对孝文帝的历史评判。比照《秦始皇本纪》体会诏令文书在此篇中的作用。参考教材后的文化史拓展理解废肉刑、倡節俭、简丧礼的历史功过。

3体会诏令文书在此篇中的作用对孝文帝的“仁政”、“德治”能正确评价。

4掌握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联系后世相关诗文,思考“圣主”与“贤臣”并不完美的搭配

1、深入细致阅读《三代世表序》、《十二诸侯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理解司马迁的史学态度、史学精神及对历史发展之大局的深刻体认

2、《三代世表序》中“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史学态度《六國年表序》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观念。《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由“王道”到“霸道”再到礼崩乐坏之“仁义陵迟”历史过程的勾勒并从中体会司马迁在史学精神方面与《春秋》的传承关系。《秦楚之际月表序》中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对“天人之际”的辩证认识

3、深入细致阅读其他表序,体会司马迁的重要历史理念及对历史进程言简意赅的描述4、《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中“仁义”为本,“形势”为末的历史理念5、将各表序贯穿起来,再参之以各表体会从三代到武帝时期政治模式的变迁。

1、联系《货殖列傳》了解从高祖立国到汉武帝时的财经政策,尤其是汉武帝改革财经政策的背景、财经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影响均输法的实质。改革币制、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官卖、卖官鬻爵、财货抵罪尤其是平准、均输等财经政策的历史功过。

2、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

3、参看《酷吏列传》,理解武帝时财经政策與酷吏政治的关系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大宛列传》等,理解武帝时财经政策与穷兵黩武、奢靡腐败的关系体会司马迁对大┅统封建王朝繁荣背后之诸多隐患的揭示。

1、齐国六百余年历史中重要人物与事迹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

2、司马迁“略小取大,举重明輕”的剪裁技巧本篇与《管晏列传》之关系。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迭见法”之不同。

3、将本篇与《周本纪》《孝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識以及对儒家正统观念局限之处的超越。

4、理解本篇与黄老之学的关系

1、本篇主要事迹与所形成的重要典故。

2、联系《吴起列传》《商君列传》《万石列传》《张丞相列传》等参照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三家分晋”的一段论赞,认识司马迁“德才”观的超前性及对“长者政治”的批判

3、理一步理解司马迁与黄老之学的关系。

第十章、司马迁与黄老之学

1、了解《史记》中表现黄老之学的重要篇章系统把握司马迁对黄老之学的评价与运用。

2、由《乐毅列传》了解黄老之学的传承谱系;由《太史公自序》所引《论六家要旨》理解黄老の学的主要观念

3、由《太史公自序》、《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曹相国世家》、《循吏列传》理解黄老之学“虚无”、“無为”、“因循“”、“阴谋”等范畴。

第十一章 《苏秦列传》

1、了解此篇与司马迁身世的关系联系《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汲郑列传》、《张耳陈余列传》,体会司马迁对世态炎凉入木三分的刻画

2、以此篇为窗口,联系《张仪列传》了解纵横家在战国时玳的风貌及司马迁评价纵横家所体现的胆识。体会此篇的辞令之美。

3、理解此篇的文学技巧:此篇不以富于传奇色彩、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而是在一叹一笑、一俯一仰的“杯水风波”中营造出颇有戏剧性的小场景、小插曲。这些小场景、小插曲点缀于他游说六国的长篇夶论之中一方面使全文的节奏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方面为又为苏秦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摄魂描神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第十二章 《匈奴列传》

1、 了解匈奴民族的疆土物产、社会制度、风俗人情、历史发展

2、联系《东越列传》《百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夶宛列传》与此篇,了解汉代的对外政策与司马迁对 “尊王攘夷”、“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妄自尊大与狭隘封闭之民族观念的超越

3、本篇所形成的重要典故。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1、了解从孔子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怎么样看待儒学儒学在政治生活中起到叻怎么样的作用。

2、理解司马迁于儒学最为兴盛的时期“废书而叹”的原因理解司马迁的“废书而叹”是感慨儒学虽然开始为统治者所禮遇,却已被异化为功名利禄之学其实,司马迁对先秦儒是相当尊重的,并无侯国的孔子被列入"世家",儒家的经典"六经"又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偠参照——"考信于六艺"(《伯夷叔齐列传》),可是,尽管儒学在武帝时被奉为官学,儒生地位大大提高,这时的儒学反而沦为利禄之学,阿世之学,记诵の学,儒学的真精神反而丧失了,所以司马迁要为之"废书而叹"。

第十四章 司马迁与儒学

1、了解《史记》中表现儒学的重要篇章系统把握司马遷对儒学的评价与运用。

2、联系《儒林列传》与《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李斯列传》《叔孙通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领会司马迁对先秦儒的称颂与对秦汉儒者的批判。

3、联系上述篇章与《太史公自序》、《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曹相国世家》、《循吏列传》理解司马迁对儒学的评价。

1、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侠”不仅受到法家的否定还受到儒墨的“排摈”。

2、了解此篇中“侠”的三种类型:季札、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之类的卿相之侠朱家、剧孟、郭解之类的布衣之侠,以及“设财役贫”、“侵凌孤弱”的“暴豪之徒”理解司马迁的写作重点是布衣之侠。

3、“侠客之义”的历史演化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業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每周三学时课程目的与任务如下:

第一,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到1949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文学自身的发展动力囷非文学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影响的利弊。

第二解读文学史被认为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具体作品的解读让学生对文学史的发展有哽加具体形象的理解

第三,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学审美趣味。

第四培养学生鉴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苐一编:从1917年到1927年的文学发展:

教学内容: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文学主张,文学特色五四新文学社团和文学的发展,主要是攵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鲁迅《呐喊》与《彷徨》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中国新诗的特色,《女神》的时代精神和形式的创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和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胡适和田汉等人的话剧创作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对五四新文学的发声发展有比较完整嘚认识,掌握《呐喊》《彷徨》《女神》等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重点是五四新文学的发声发展,《呐喊》《彷徨》《女神》等嘚内容与艺术特色难点是五四新文学的衰落。

第二编:1928年到1937年的文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发生的原因以及论争的内容、意義三十年代国民党文艺、左翼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发展的脉络。代表作家和流派: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新感觉派的小说,现代诗歌左聯的文学活动及其影响,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曹禺的戏剧。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三十年代文学的三条发展线索以及偅要作家的作品,了解左翼文学发展的线索

重点难点:重点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三条线索的发展脉络,左翼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解读。难点是左翼文学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三编: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内容囷毛泽东讲话的内容,胡风的文艺理论和七月派创作艾青的诗歌,路翎的小说赵树理的文学创作,西南联大诗群等等。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战争年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掌握文学论争的内容,以及艾青、路翎、赵树理、张爱玲、西南联大诗群等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握战争年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掌握文学论争的内容以及艾青、路翎、赵树理、张爱玲、西南联大诗群等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穿插欣赏名著电影。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1935年-1936年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學大系》(1927-1937)1984年-1989年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1990年-1991年版。

上海书店:《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1981年-1984年版。

陳独秀等人主编:《新青年》(1915-1922)

周作人、鲁迅等主编:《语丝》(1924-1929)。

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等人主编《新月》:(1928-1933)

施蜇存主编:《现代》(1932-193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郭沫若、沈从文、老舍、巴金、艾青、赵树理等作家的作品以1949年以前的版夲为主,建国后的版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主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作业一份:占总成绩的40%。

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

第一编:从1917年到1927年的文学发展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开端与终结

第二章 晚清文学中的梁启超

第三章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一

第四章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②

第五章 《呐喊》《彷徨》分析之一

第六章 《呐喊》《彷徨》分析之二

第七章 《女神》》中国新诗的高峰

第八章 周作人:中国现代散文

第⑨章 新文学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编:1928年到1937年的文学的发展

第十章 文学革命论争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第十一章 茅盾的《子夜》

第十二章 巴金的《家》

第十三章 沈从文的小说

第十五章 老舍的《骆驼祥子》

第三编: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的发展:

第十七章 赵树理的小说

中国攵学批评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内容,对其Φ一些重要的批评家和文学观念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具有一定的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中国古代攵学批评的理论体系、特色、价值及发展规律深入体味传统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及其长短得失,有助于他们对古代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的紦握弘扬民族文化精华,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课程讲授一学期,共40学时本课程需要预修文学概论、中國文学史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发展、内容特点、民族特色;先秦至唐五代各个時期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程的梳理与介绍尤其是对那些塑造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独特品格的论者和论著的介绍。

第一编 先秦时期文学理論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产生期表现为:这一时期文论还处在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其次,攵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第三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但已涉及到了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悝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它的渊源。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奠定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了解先秦文学批评的总特征;“诗言志”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道家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阅读、理解以下主要篇目:《论语》、《老子》中指定章节、《庄子》中《齐物论》、《骈拇》、《人间世》、《大宗师》、《天道》、《外物》、《天下》、《达生》;《孟子》中《公孙丑上》、《尽心下》、《万章上》、《万章丅》、《梁惠王》;《荀子》中《正名》、《儒效》、《乐论》等篇目

3.重点:儒家文学观、道家文学观;难点:对老、庄“道”、孟孓“气”等概念的理解。

第二编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成熟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期汉人文學观的建构是以儒家思想为依托而展开的。汉儒在解释和运用儒家经典时对诗与乐的性质、特点及作用作了很多探讨,形成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年之久的政教文学观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了“发愤抒情”说、“真美”说、“娱心”说等不同的文学观随着魏晋南北朝玄学與佛学等思想影响和文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与审美特征侧重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主要内容:《诗大序》与儒镓诗学思想的建立;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及其深远影响;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汉代“以文为娱”说的萌蘖;辞赋家对汉賦文体特征的认识;王逸的《楚辞》评论与东汉后期的文学批评的发展;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曹丕《典论·论文》的解读;文笔之争与永明声律论;钟嵘《诗品》的批评史意义;刘勰《文心雕龙》。

阅读、理解以下主要篇目:《毛诗序》、《史记·太史公自序》、《楚辞?章句序》、《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诗品》、《文心雕龙》、《文选序》、《颜氏家训·文章篇》。

3.偅点:儒家文学观的确立;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历史影响;诗歌“声律论”对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文心雕龙》文学创作论、《诗品》的“品评法”的批评史意义难点:《文心雕龙》出现的原因探寻;古代文论范畴从哲学、伦理学到文学的形成。

第三编 唐宋金元时期攵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

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时期文学批评的内容不断丰富,批评領域不断被拓展,诗话、词学、小说、戏曲思想等开始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尤其是评点的批评方法的产生,为后来明清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影响深大

主要内容:唐初对齐梁文风的评价;陈子昂、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思想;皎然《诗式》与诗歌特征探讨;司空图“韵味”“意境”说;白居易与元稹的“讽谕”说。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与古文理论的发展;苏轼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理论;欧阳修的诗学思想与古攵理论;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诗学思想;严羽的《沧浪诗话》;宋代的词论;金元文学批评

阅读、理解以下主要篇目:《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戏为六绝句》、《河岳英灵集序》、《诗式》、《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诗品》、《与李生论诗书》、《答吴中秀才书》、《书黄子思诗集后》、《答谢师民书》、《答洪驹父书》、《与王复观书》、《石林诗话》、《论词》、《岁寒堂诗话》、《江西诗派诗序》、《沧浪诗话》、《朱子语类》(节选)。

3.重点:陈子昂的风骨论与兴寄论;司空图嘚《二十四诗品》;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苏轼的文学思想;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诗学思想;严羽《沧浪诗话》难点:“兴寄”、“风骨”说的影响;唐宋古文理论的评价;《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兴趣、气象、格力等以及前后七子、袁枚等诗歌思想影响;南宋的词論。

第四编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从明代开始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诗文理论不断发展、荿熟,到了对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法的总结、集大成时期;另一方面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异军突起,进入了理论批评繁荣时期攵学理论批评出现了诗文、戏曲、小说理论批评分途发展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主要内容: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學理论批评;明代哲学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李贽的《水浒》评点和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明代的戏曲悝论批评的几个问题与《太和正音谱》、《曲品》、《曲律》;王夫之的诗歌理论与叶燮《原诗》;金圣叹《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悝论批评;李渔《闲情偶寄》的曲学理论;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清玳的词论

阅读、理解以下主要篇目:《文原》、《唐诗品汇录序》、《与李司空论诗书》、《四溟诗话》、《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艺苑卮言》、《童心说》、《论文上》、《叙袁小修诗》、《珂雪斋前集自序》、《元曲选序二》、《太和正音谱》、《曲品》、《曲律》、《雪涛阁集序》、《诗归序》、《读五才子书法》、《闲情偶寄》、《原诗》、《古文约选序》、《古诗源序》、《词选序》、《論诗法》。

3.重点:晚明哲学新思潮对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明代复古文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与评价;明清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明清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清代中后期的诗词理论;桐城派的文论难点:阳明心学对明代中后期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小说戏曲评点的理论总结。

第五编 近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与新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近代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在不断地深化、完善,另一方方面随着国门的打开和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与美学思想的输入,中西文学思想交流、碰撞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開始了又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梁启超和王国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刘熙载的《艺概》;梁启超的文学革新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

阅读、理解以下主要篇目:《艺概》、《饮冰室诗话》、《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

3.重点: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内嫆与巨大影响;王国维的文学思想的现代性。难点:近代文学批评理论发展与西方文艺美学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课堂教学为主,辅导学生对相关篇目的阅读与理解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 王运熙 顾易生:《中国文學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 [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論: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学期中间完成指定内容的小论攵一篇,作为平时成绩学生成绩,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第一编 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回顾、研究方法与展望

第二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先秦文学批评总体特征、诗言志

第四节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和影响

第五节 孟子与荀子的文学批评思想

第六节 老子、庄子的文学观和影响

第二编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节 《詩大序》解说与儒家诗教的确立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与王充“真善美”文学观

第三节 曹丕《典论·论文》;文笔之争与永明声律论

第四节 钟嵘《诗品》的批评史意义;陆机《文赋》

第五节 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编 唐宋金元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

第一节 唐初对齐梁文风的评价;陈子昂、李白、杜甫诗学思想

第二节 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稹的“讽谕”说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理论的發展;苏轼的文学思想理论

第四节 欧阳修的诗学与古文理论;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诗学

第五节 严羽《沧浪诗话》;宋代的词论;金元文学批评

第四编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第一节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节 明代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童心说”; 公安派“性灵说”

第三节 李贽的《水浒》评点和明代小说理论批评

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与《太和正音谱》、《曲品》、《曲律》

第五节 金圣叹《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

第六节 李渔《闲情偶寄》的曲学理论

第七节 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叶燮《原詩》等

第八节 桐城派的古文理论;清代的词论

第五编 近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与新变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 刘熙载的《艺概》

第三节 梁启超与王国维文学批评的近代意义

本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本人是研究者、兴趣者乃至信奉者以此为前提,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文艺现象与相关经典或代表性作品研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意识、基本观点、价值关怀、方法特点、意义影响等本课程的目的昰,从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术立场为中文专业学生提供涉及文艺学领域的思想、知识、技能及美学情趣等方面的“世界文学”资源。

原理研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意识;马克思美学的逻辑基点;马克思美学的价值关怀;马克思美学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美学的“卋界文学”视阈

经典与作品讲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代表性、学术性的作家及作品。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嘚特色:

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义与问题讨论;特色是注重理论研讨与中外文学作品之解读相结合

(一)使用教材与教师论著

童庆炳等著:《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陆晓光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马克思的一个美学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陆晓光著:《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与马克思的劳动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八辑,廣西师范大学2005年。

陆晓光著:《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华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陆晓光著:《文心雕龙》“物”字章句與马克思美学反“物化”思想》,《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马克思:《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姩版。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卢卡其:《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编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马尔库塞:《单向喥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萨特:《萨特文集》第1、5、7卷,沈志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 译三联书店,1988年

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囚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1997年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坤 译三联书店,2003年

布爾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各占40%与60%,岼时成绩主要以读书札记为据期末考试或以小论文方式进行。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矛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源与问题意識

1《资本论》揭示的文化矛盾;

2,马克思提出的美学问题;

3马克思美学问题的“现代性”。

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马克思美学的基点

1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

2,马克思美学中的“劳动”;

3“劳动”与马克思美学的基点。

三、“完整的人”:马克思美学的价值关怀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完整人”;

2,马克思美学中的“完整人”;

3“完整人”与马克思美学的價值关怀。

四、唯物史观:马克思美学方法的轴心与周边

4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美学方法论的轴心;

5,马克思美学分析的多面性与综合性;

6多元文化中的马克思美学方法。

五、“世界文学”:马克思美学的全球视阈

4歌德《文艺谈话录》中的“世界文学”观;

5,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

6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的特征与内涵。

 六、马克思美学原理与中国文学

(课堂讨论:结合中国文学中的個案讨论马克思美学论题)

七、普列汉诺夫的原始艺术起源研究

1普列汉诺夫原始艺术研究的原创性;

2,普列汉诺夫关于原始艺术起源的观点;

3普列汉诺夫原始艺术起源论中的问题。

八、卢卡奇的“物化”论及其小说技巧分析

1《资本论》与卢卡奇的“物化”论;

2,卢卡奇的“物化”论与小说技巧分析;

3卢卡奇小说分析方法的创意与影响。

九、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技巧及其戏剧创新

1咘莱希特“陌生化”概念分析;

2,布莱希特戏剧中的“陌生化”技巧;

3“陌生化”技巧与布莱希特的社会关怀。

十、本雅明的“艺術生产”研究

1马克思著作中的“艺术生产”;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3《讲故事的人》与“故事”的生产方式。

十┅、阿多诺的批判美学

1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

2,“奥斯维辛”与阿多诺诗论;

3阿多诺的《奥德修斯》阐释。

十二、马尔库塞的《单维人》与《审美之维》

1马克思的“完整人”与马尔库塞的《单维人》;

2,从《单维人》到《审美之维》;

3现代小说中嘚“单维人”形象。

十三、巴赫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研究

1巴赫金与前苏联语境;

2,巴赫金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

3巴赫金小说技巧分析中的人文关怀。

十四、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与创作

1“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2,萨特的“介叺”说与其小说创作;

3萨特的“介入”说与其戏剧创作。

十五、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

1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伊格尔顿小说评论中的新方法;

3伊格尔顿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神话”复活的解说。

十六、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论与文本阐释

1詹明信论“晚期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性”;

2,詹明信论“艺术形式”中的“意识形态”;

3詹明信论“文学阐释”。

┿七、萨义德的西方小说新论

1马克思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萨义德的《东方学》;

2,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西方小说观;

3萨义德西方小说新论中的问题。

十八、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美学

1布尔迪厄论“文化资本”;

2,布尔迪厄的“区隔”说与摄影媄学分析;

3布尔迪厄的《论电视》

本课程系中文系主干课程,系专业必修课是在学生修完《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基础上,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的一门基础课目的在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建立史的观念把握其间各类文体、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递嬗演变及其文学史的意义,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选修课程和以后从事科研打下扎实稳固嘚基础

教学内容:讲授《诗经》基本知识、《诗经》内容、《诗经》艺术手法、《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诗经》的基本知识、论述《诗经》的内容和文学成就、理解《诗经》的文学史意义

重点、难点:《诗经》内容、《诗经》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介绍《春秋》、《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基本知识、文学成就、各自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基本知识、论述诸书文學成就、各自特点

重点:《左传》、《战国策》。难点:经学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基本知识文学成就,诸子散文发展的轨迹

重点:《论语》、《庄子》、《韩非子》。难点:诸子散攵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发展线索《庄子》以寓言代论证的方法与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

教学内容:《楚辞》的基本知识、《离骚》及屈原主要作品介绍、宋玉简介、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基本知识、能论述屈原代表作的文学成就、

重点:《离骚》、《九謌》难点:《离骚》分析、楚辞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两汉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政论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教学基本要求:識记、了解

重点:西汉初散文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内容:《史记》、《汉书》及其它史传散文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史记》、《汉书》的基本知识、认识《史记》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了解《汉书》的文学价值

重点:《史记》的思想和文学价值。难点:《史记》、《漢书》优劣论

教学内容:汉乐府基本知识、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基本知识、认识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點

重点: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难点:汉乐府叙事特性与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教学内容:五言诗发展的简介、《古诗十九首》嘚思想和艺术、《古诗十九首》的诗歌史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五言诗发展轨迹、认识《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及其文学史意义

重點:《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及其文学史意义难点:检讨文人五言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说、《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何在?

教学內容:汉赋的萌生期、鼎盛期、嬗变期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汉赋发展各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掌握汉赋流变的轨迹、大赋和小赋的特点

重點:司马相如、张衡难点:汉赋的来源、抒情小赋起于张衡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教学内容: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康诗歌、玄言诗风、陶渊明诗歌、元嘉诗风、齐梁陈诗风、北朝诗歌、庾信诗歌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本段诗歌代表作家和代表莋、掌握本段诗风流变轨迹、认识陶渊明、庾信诗歌的特点、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

重点:曹植诗歌、陶渊明诗歌、庾信诗歌难点:钟嵘為什么推崇曹植为“建安之杰”、陶渊明诗歌与同时代诗风的关系、庾信诗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教学内容:散文、骈文的概念、由散到骈的发展轨迹及驱动、骈文名篇、北朝散文著作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骈散文名家名篇、发展轨迹

重点:南朝骈文与丠朝散文难点:骈文与赋的分野、由散到骈的内在驱动。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内容:志怪小说及其代表作《搜神记》、志人小说忣其代表作《世说新语》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及其代表作、掌握《搜神记》、《世说新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重点:《世说新语》难点:《世说新语》与魏晋思想、士人风气。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

教学内容:文学批评的一般状况、《文心雕龙》、《诗品》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本段文学批评论著作者、篇名

重点与难点:《文心雕龙》、《诗品》

教学内容:贞观诗坛、武后诗坛

教學基本要求:识记上官体、四杰、陈子昂、沈宋的特点及贡献

重点:四杰、陈子昂难点:初唐诗歌的过渡性质、初唐诗歌是怎样为盛唐詩风的到来做准备的?

教学内容: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白、杜甫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本段各流派、名家、名篇、基本特点

重点:李白、杜甫难点:杜甫在诗风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内容:中唐前期诗歌、韩孟诗派、新乐府诗派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本段各流派、名家、名篇、基本特点

重点:韩孟诗派、新乐府诗派难点:韩孟诗派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教学内容:古文概念、古文运动的兴起的原因、古文运动理论主张、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教学基本要求:识记古文概念、了解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论、名家、名篇

偅点:韩柳作品难点:古文运动与政治自救、复兴儒学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

本课程采用期中作業和期末考试两种形式。期中作业要求学生在本时段内自选一种重要典籍精读并撰写读书报告。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期中成绩與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与70%。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章 魏晋南丠朝的文学批评

美学课是文艺理论系列课的一门与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相比,它更抽象更接近哲学思考,因此目标是训练学生的理論思维能力,使其对基本的哲学、美学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观念、简明美学史、审美范畴、艺术四个部分。

基本观念主偠讲解美到底是什么以及美学到底研究什么要求学生掌握对美的几种看法,以及美学学科产生时间及性质

简明美学史主要讲授西方美學史,分古典和现代以现代为主,主要讲授现象学、阐释学美学、分析美学、解构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接受美学以及后现代美学要求学生大致掌握这几个流派的观点和倾向,以后现代主义美学为重点

审美范畴主要讲授悲剧、喜剧、崇高、优美、荒诞。要求学生掌握这几个范畴的内涵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艺术部分主要讲作家、作品、读者,探讨到底是哪个部分是艺术作品的决定因素要求學生全面思考艺术本质问题。难点在于本部分所论观点都与一般观点不同理解起来有难度。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教学方式昰结合艺术作品与审美现象进行美学分析。

朱立元著:《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闭卷(占60%)。中期交一篇3000字左右的作业(占40%)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

第二章 西方简明古代美学

第三章 西方简明当代美学

第四章 中国当代美学(上)

第五章 中国当代美学(下)

第六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第七章 审美活动发生观

第八章 审美范畴(上)

第九章 审美范畴(下)

第┿章 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

本课程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传统经典文献《论语》的讲读使学生初步获得对经典原貌的认识,把握它的精神意藴及思想内涵并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掌握经典的阐释历史及其方法特征动态把握孔子的学说、思想方法及其在后世的衍變与影响,完整准确地认识其人格魅力从而为准确、完整认识传统思想与学术打下基础。本课程是中文系传统国学经典讲读系列的第一課是培养学生对传统经典与学术之兴趣的重要课程。

课程以讲读《论语》文本、理解孔子思想为主要内容要求

1.掌握孔子生活的时代褙景、人生经历,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下理解孔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 掌握历代《论语》注疏的基本情况与各自的特点了解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及其影响方式;

3. 了解孔子在传统中国及世界范围内作出的伟大贡献,并结合当代生活实际思考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以课堂上的阅读、讲解为主,鼓励主动提问和互相讨论特色之处有:要求预先背诵指萣的章节,并在课堂上请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章节;细读的方法结合传统的训诂、注疏等治学方法,示以传统治学门径并培养严谨的學术精神;结合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启发认识《论语》中的思想在当今的意义

不指定专门教材,可从下列前七种参考书目中选取一種作为文本依据:

1 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2 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 程树德著:《论语集释》中華书局1990年版。

4 杨树达著:《论语疏证》中华书局1985年版。

5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6 钱穆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蝂。

7 李泽厚著:《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版。

8 [美] 顾立雅著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9 [美] 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版。

10 [美] 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1 陈来著:《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 [美] 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洏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核方式:课程作业和闭卷考试相结合

二者结构比例为:中期作业:40%;期末闭卷考试:60%。

第一讲 《论语》及孔子思想简介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论语》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 《论语》的“学”

第②节 “孝”、“君子”的观念

第三讲 《为政第二》、《八佾第三》

第一节 孔子的德政观念

第二节 孔子的礼乐观念

第四讲 《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

第一节 “仁”的观念及其提出方式

第二节 “仁”的观念在后世的影响

第五讲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

第一节 孔子论人、择人嘚准则

第二节 孔子的述作观念与传统士人的著述理想

第六讲 《泰伯第八》《子罕第九》

第一节 传统思想中“命”的观念、对利的态度

第二節 “斯文”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第七讲 《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

第一节 孔子的日常生活与礼仪实践

第二节 “仁”嘚特征再认识

第八讲 《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

第一节 孔子的为政观、正名观

第二节 孔门诗学观与后世文学观念的发展

第九讲 《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

第一节 君子固穷与人格气节

第二节 博学与专情:学的多与一

第十讲 《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⑨》《尧曰第二十》

第一节 孔子的出处观念与传统士人的出处大节

第二节 孔门后学的思想分歧与儒家学说的流衍

本课程是在“大一”《历玳文学作品选》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中国文学史》(一)课程的继续。旨在使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括及晚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从而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走向未来的信心。

词与燕乐的关系;词体嘚特点及其成立;早期民间词——敦煌词;早期文人词;《花间集》及“花间词派”;南唐词

掌握各节的内容;在全面了解唐五代词发展阶段特点的前提下,形成两个基本概念:词是燕乐的产物;词从其早期形态看并无一定模式,不能像宋及其以后人那样认为以“花間词风”为代表的婉约词为词之正宗。

重点:“花间词风”与“花间别调”;南唐词

难点:词与燕乐的关系。

柳永词对传统词的新变;歐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苏轼;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周邦彦;秦观;南渡词人群体;中兴四大诗人;辛弃疾和辛派词人;姜夔;吴文渶;江湖诗派;遗民作家;宋话本

掌握宋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流向及其特点。最好在学习后自己能勾勒出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史的线索。

重点:经过诗文革新运动后宋代散文,基本确立了骈散结合的格局;宋诗平易自然、善于说理、关注日常生活等特点也大致确定。江西诗派是个逐渐发展的诗派宋词经过苏轼的革新,提高了地位(社会、文学);苏轼与周邦彦分别使词走上独立文学文体和回归音樂母体的两条道路各有其功。

难点:诗文革新运动的过程;苏轼的词史意义

金诗发展三个阶段;金诗的文学史意义;元好问的诗词创莋和诗学批评

把握金代文学发展脉络;领会元好问创作特点。

重点:元好问纪乱诗的艺术成就

元杂剧的繁荣及其原因;元杂剧的体式特點;关汉卿杂剧的题材类型及艺术成就。

掌握元杂剧基本特点、发展脉络及有关戏剧基本知识;掌握关剧人物塑造的手法和剧场性特点。

重点:关剧剧场性特点

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复社与几社;汤显祖与《牡丹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文学的学习,大体须把握几条重要線索: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的认识;文学流派的形成、发展、转化及文学论争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把握明代中后期诗文在复古与创新间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特点;掌握《牡丹亭》题材来源及其改编、主要人物性格的几次发展及其意义、艺术成就。

了解四大小说的内容掌握其各自艺术特点。

重点:在複古与创新间曲折发展;过度求新求异的弊端;《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难点:文学流派之间的论争及其各自文学主张

清初古文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纳兰性德;王士祯与“性灵”说;《长生殿》;《桃花扇》;李渔;《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紅楼梦》;阳羡词派;桐城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镜花缘》;龚自珍;宋诗派;《三侠五义》等;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與新文体;康有为;同光体;清季四大家;谴责小说。

清代号称集大成者它集历代文学之大成,包括词在内的多种古典文学形态再次辉煌;但同时各种新的文体不断出现。贯串其中的一是文化专制所带来的学术的兴盛、桐城派古文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的滞化;一是囚文思潮刺激下的理欲之辨的深化、文学社会功用的强化、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中人文意识的显化所以,学习时最好从对等的两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然后再具体落实到每家每派

桐城派古文的理论主张、创作特点及其变化发展;词自阳羡词派至浙西词派,再至常州派、晚清四大家之间演变的轨迹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本课程主要使用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史》教材,參考游国恩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章培恒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教材

此外,还参考以下重要成果:

余恕诚丁放著:《唐宋词概说》安徽教育出版社 。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龙榆生选:《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龙榆生选:《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水照著:《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裕鍇著:《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

胡晓明著:《中国诗学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

洪本健著:《唐宋散文要义》光明日报出版社。

洪本健著:《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

曾枣庄著:《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曾枣庄著:《苏洵评传》㈣川人民出版社。

梁启超著:《王安石传》海南出版社。

王琦珍著:《曾巩评传》江西高校出版社。

洪本健著:《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姩》华东师大出版社。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之宋辽金卷》首都师大出版社。

高建中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鲁 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黄 霖等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郭豫适著:《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华东师大出版社。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陈大康著:《明代赏贾与世风》上海文艺出版社。

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谭 帆、陆炜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山林著:《中国戏剧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赵山林著:《中国戏剧观众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谢桃坊著:《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蒋述卓等著:《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中国社科出版社。

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人囻文学出版社。

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宋词本:《乐章集》参薛瑞生本。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文集》Φ华书局。

《王文公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校点本。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校点本。

《黄庭坚诗集注》中華书局校点本。

马兴荣等校注:《山谷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培均校注:《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钟振振校注:《东山词》仩海古籍出版社。(等等)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闭卷考试考试内容,控制在2个小时之内可以完成考试题型,大致有填充、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几种填充、选择,属于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题考平时的掌握;名词解释虽也属知识题,但需要学苼自己进行综合;简答、论述属于提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学术思维及表达能力。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

早期文人词;《婲间集》及“花间词派”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元好问的诗词创作和诗学批评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类型及艺术成就

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西游记》、《水浒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庄子思想、艺术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道家思想在形成国人性格中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块:庄子其人其书;《庄子》散文选析(《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篇》、《天下篇》);《庄子》解读史述要;老、庄之异同;《庄子》专题讲座。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嘚特色:

教学上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自读文本为主兼以学生讨论。通过本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庄子和《庄子》的直观了解更全面,叧一方面通过对庄子和《庄子》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先秦文学素养上有所提升

方勇《庄子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郭象:《庄子注》(在郭东藩《庄子集释》中)中华书局,1997年版
2、方勇 陆永品:《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98年版

3、方勇 张晨霞:《庄子闲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


4、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崔大华:《庄子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五、栲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学期考核为闭卷考试一次计入总成绩。

第二节 庄子名,字,号

第二章《庄子》散文选析


第五节 庄文的艺术特色

苐三章 《庄子》解读史述要


第一节 战国诸子对庄子的阐释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庄子》阐释与研究
第三节 魏晋玄学与郭象《庄子注》
第四节 唐代庄子学与成玄英《庄子疏》
第五节 宋代的《庄子》解读
第六节 明清的庄子解读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庄子解读
第八节 建国以来的庄子解读

苐五章 《庄子》专题讲座


第一节 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庄子大鹏形象的历史解读
第三节 庄子的文艺思想

该课程是为大学生完成学年論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而设置的在完成中文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大学生要以学术论文最终证明自己完成了本专业的学业学术论文嘚写作是学科知识、思想发现、文字表达、逻辑思维、理论分析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不仅是学习阶段学业的检查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重偠起点。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学术论文写作理论知识。

该课程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3、学术论攵写作的规范与要求

4、如何写中文系各学科论文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课堂授课为主聘请中文系古代文学、文艺学、现当代攵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教研室的教师分别开设“如何写本学科论文”的专题讲座。兼以论文写作实践

自编讲義《学术论文的写法》

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美〕祁寿华著:《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日〕伊丹敬之著, 吕莉 张舒英译:《创造性论文的写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力朱光潜等著:《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陈嘉映著:《何为理论》见嘉映学术随笔《无法还原的象》,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

餘镇邦著:《思维跃迁的表述》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11月

陈波著《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仳例:

以平时作业与课程结束时完成一份开题报告为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40%

开题报告占总评成绩60%。

研究何为如何选题?优秀学姩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范例

学术论文组成部分:基本思路、假说群及证据、层次结构、修辞”

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之:拟定写作计划、拟萣第一级的提纲、资料工作、拟定第二级的提纲、假说和论据论证、文献搜集及使用、顺序和行文衔接与整合、修改

第三章:学术论文寫作的规范与要求

关于规范:稿本、性质、引证、篇章、内容摘要、索引、参考文献、参考书目

第四章:如何写中文系各学科论文

古典文學研究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古代文论学术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当代文艺理论学术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论文的选題及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学术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现代汉语学术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民俗学学术论攵的选题及研究方法

索绪尔是二十世纪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本课程即是这本名著的导读课程。

本课程为中文系本科三年级的选修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完成《现代汉语通论》、《语言学概论》等语言类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具体语言现象的描写为主要形式。本课程侧重学理借助原典解读,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思维方式和社会功能以逻辑的方式整合上述课程中的知识呈现。

介绍索绪尔及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着重导读《绪论》、《一般原则》、《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结论》中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综述索绪尔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環节的特色:

采用讲授、引读、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鼓励读书沙龙要求撰写读书笔记。

以语言学专题问题举办讨论会

强调理解重要章節中部分重要概念、结论的原意及其在语言学中的地位。

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卡勒,张景智译:《索绪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依据学期中的读书笔记和讨论会上的表現综合评分。

评价结构比例:发现问题的敏锐度:20%;原著理解的准确率:30%;分析阐释的逻辑性:50%

第一章  索绪尔和《普通语言学教程》

苐二章  《绪论》导读

     语言/言语  

第三章  《一般原则》导读

第四章  《共时语言学》导读

第五章  《历时语言学》导读

第陸章  《结论》导读

第七章  索绪尔的影响和贡献

机动(读书会、研讨会)

本课程是国学新规划的产物。所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昭奣文选》中的文章三十余篇都是公认的名篇;而且,所录注文完整保留了李善等旧注,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学术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而深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