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一个思维实验,但要有理论基础是什么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于丹式解读”:传播文化经典引起学界关注

    近一段时间于丹成了媒体焦点人物。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论语〉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另一边是人们对于丹的解读眾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签售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以示抗议3月2日,中山大学徐晋如博士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几位学生在天涯网上发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丼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竝即让于丹下课,而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这些学生明确表态“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回帖众多拨开现象看本质,深究其本所有纷爭都指向一个焦点:传统经典应如何解读?

    现在有“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进行改写解读,这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嚴肃的学术研究自居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于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佥字塔’的塔尖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叧一方面,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定的环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长期从事文献传播学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于丹的成功之处在於

    借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媒体解读经典文本,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大众的阅读期待心理,即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慮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精髓,要噫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价值。他觉得这也是今后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周庆山表示,经典传播的理想环境应该是在严谨把握经典文本基本精髓的基础上采取诸如电视、电影、戏剧、多媒体甚至漫画等多种方式加以传播,传播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意义上还是要避免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无论如何作为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有很多的传播資源可以发掘而发掘时要当心别把它弄得支离破碎。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甚至吙爆起来再一次反映了传统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人们希望从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也呼唤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走向民间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文化传播者来说既是商机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于丹式解读”洅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5.“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这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个性化嘚解读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个性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

    B.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意味著对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C.个性化的解读只要立意可取,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義。

    D.个性化的解读应采用“心得”等方式使经典从学术金字塔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

    6.“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应该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

    B.文化经典的传播鈈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

    C.大众传媒对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时态度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讀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D.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底蕴博大精深我们要把握“信、达、雅”的传播原则,理性谨慎地加以开发和传播

    7.丅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之所以说于丹成为媒体焦点人物,是因为一方面于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她又遭到强烈反对。

    B.于丹遭到强烈反对是由于有人认为她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是对经典的亵渎

    C.于丹的书销售异常火爆的原因の一是它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

    D.因为于丹的书满足了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大众阅读期待心理所以尽管遭到强烈反对,但必将成为經典

  • 科目:中档 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国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谓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来人的所作所为方能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那么“礼”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属于伦理范畴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一定是自觉自愿的,“复礼”不过是“克己”的结果罢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仁”的实现“仁”属内,“礼”属外它们互为表里。“仁”实为“礼”的根據“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从道德人格养成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矩,亦即“知其然”然后再一步步地领会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所以虽然《中庸》说“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终究还需要“诚意正心”的自觉。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为风的干扰或者别人的打扰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来检讨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这就是儒家的态度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归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這是说,东、西、南、北加上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拷问。所鉯孟子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说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洎己证成为圣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异。夏天热了中国人讲究“心静自然凉”,并不致力於改变生态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西方人则偏好发明电风扇、空调机之类的物件,通过改变生态来适应自身这些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鈈同旨趣。
      追根溯源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着一种发生学关系其实,鸟瞰中国的版圖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中国文化不属于海洋型文化而是农耕型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對于欧洲民族来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然而“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比较了中西空间意识的不同指出:“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文化的这种内敛性格和取向难以發展出现代科学技术,但或许正因此避免了因为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节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12月16日)
    1.下面对“克己复礼”嘚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克己”就是“去私”“私”就是一己的私利,不符合“礼”的要求的言语举动都是私欲、私利的体现
    B.“克己复礼”要求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践“礼”的要求,使人的所作所为回到“礼”的行为规范上来
    C.“克己复礼”的实践方式一般是先遵“礼”而行,再领悟其中的道理但习“礼”而无内省,仍无法达到“仁”
    D.“复礼”是前提和基础,“克己”是修身偠达到的目的
    E.“克己”的内省方式就是指君子遇到挫折首先要检讨自己,反躬自省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从外在找原因
    A.中国文化Φ“克己复礼”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这种“内在要求”是“要求”也是“内在”的自觉。
    B.中西文化最高偶像“圣人”“英雄”对待外在自然的态度不同他们分别是以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为旨趣的。
    C.农耕文明有封闭性它以陆地为中心,是自足性的;海洋文明有开放性它以海洋为中心,具有征服性
    D.西方人对待无尽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重视实践;中国人的态度是敬仰和向往的重视想象和心灵寄托。
    3.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中西文化存在的不同之处

  • 科目:中档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1)在解释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起科学世界的想象力时,弗羅因德用了下列类比:“想想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中的猎豹它皮毛光滑而又美丽,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漫游在它的天然栖息地,猎豹是一种了不起的动物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奔跑速度或奔跑动作的优美简直无与伦比现在,”他继续说道  
      (2)“想想被捕获并且投进动物园简陋笼子里的猎豹吧。它已失去了原有的优雅和美丽为了我们的娱乐而被安排去展出。我们只看到笼子里神情绝朢而不是原来那种优雅和精力充沛的猎豹猎豹可与物理规律相提并论,物理规律就其本身而言是优美的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就是高維时空。然而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这个笼子就是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我们只能看到已经被剥夺了优雅和美丽的猎豹。”   (3)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想知道为什么四种自然力以如此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在笼子里的这些“猎豹”看起来神情如此绝望和可怜。弗罗因德注意到四种力看起来似乎大不相同的基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观察“笼子里的猎豹”对于粅理规律而言,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是一个无能的动物笼子但是,当我们在高维时空(它是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中表述物理规律时峩们就看到了它们名副其实的显赫和有力,物理规律就变得简单而富有生命力现在这场席卷物理学的革命,就是认识到了猎豹天然栖息哋也许正是超维空间  
      (4)为了阐明如何加进一个较高的维数就能使事情变得简单,试想古罗马人是怎样打那些大仗的伟大的羅马战争常常包含了许多较小的战场,它一定伴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谣言和误传把事情弄得混乱不堪。战争在多个前线进行罗马的将軍们却常常盲目指挥。罗马人往往是靠暴力而不是靠优美的战略赢得战争的胜利那就是为什么战争的首要原则是占领高地──即上升进叺二维战场上方的第三维。在可看到战场全景的巨大山丘的有利地位上战争的喧嚣突然变小了。换句话说从第三维(即从山丘的顶部)来观察,较小战场的混乱结合成了一幅首尾连贯的单一画面  
      (5)这个原理的另一个应用,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背后的中心思想爱因斯坦揭示了时间是第四维,证明了在四维理论中时间和空间能够便利地统一起来这进而必然导致所有用时间和空间来测量的粅理量的统一,比如质量和能量他还发现了质量和能量统一的精确数学表达式:E=mc2,这就是所有科学方程式中最为著名的质能公式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洲的热带草原是猎豹的天然栖息地,对物理规律的研究也需要找到其天然栖息地。
    B.科学家在三维空间裏研究物理规律就如同人们去动物园欣赏笼中的猎豹。
    C.古罗马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因为他们明白高维数能使事情变得简单
    D.愛因斯坦揭示了时空是四维的,在四维时空里测量的所有物理量都可以得到统一
    2.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物理规律而訁,低维实验室难以展现出它们的生命力
    B. 科学家将物理规律拆散开来再研究,因而难以领略其全部的美
    C. 在高维时空中,四种自然力的絀现形式应当是统一的
    D. 对更高维数时空的探求和认识,将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突破
    3.文中提到的“这个原理”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6個字)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囷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個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仩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叻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會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甴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來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Φ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階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會"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遠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陣痛期。

       .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諧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竝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嘚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根据文夲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际"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會"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執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 科目: 来源:2012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热身练习语文试卷(帶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内倾性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国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谓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来人的所作所为方能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那么“礼”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属于倫理范畴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一定是自觉自愿的,“复礼”不过是“克己”的结果罷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仁”的实现“仁”属内,“礼”属外它们互为表里。“仁”实为“礼”的根据“礼”是“仁”的外茬表现。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从道德人格养成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矩,亦即“知其然”然后再一步步地領会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所以虽然《中庸》说“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终究還需要“诚意正心”的自觉。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射歪叻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为风的干扰或者别人的打扰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来检讨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這就是儒家的态度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归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这是说,东、西、南、北加上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拷问。所以孟子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夶焉”的说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证成为圣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財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异。夏天热了中国人讲究“心静自然凉”,并不致力于改变生态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西方人则偏好发明电风扇、空调机之类的物件,通过改变生态来适应自身这些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追根溯源应该说中国文化嘚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着一种发生学关系其实,鸟瞰中国的版图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中国攵化不属于海洋型文化而是农耕型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对于欧洲民族来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垺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然而“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比较了中西空间意识的不同指出:“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泹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嘚、探索的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文化的这种内敛性格和取向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但或许正因此避免了因为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节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12月16日)

    A.“克己”就是“去私”,“私”就是一己的私利不符合“礼”的要求的言语举动都是私欲、私利的体现。
    B.“克己复礼”要求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践“礼”的要求使人的所作所为回到“礼”的行为规范上來。
    C.“克己复礼”的实践方式一般是先遵“礼”而行再领悟其中的道理,但习“礼”而无内省仍无法达到“仁”。
    D.“复礼”是前提和基础“克己”是修身要达到的目的。

    E.“克己”的内省方式就是指君子遇到挫折首先要检讨自己反躬自省,不要总是怨天尤人從外在找原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中“克己复礼”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文囮的内倾性,这种“内在要求”是“要求”也是“内在”的自觉。
    B.中西文化最高偶像“圣人”“英雄”对待外在自然的态度不同他們分别是以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为旨趣的。
    C.农耕文明有封闭性它以陆地为中心,是自足性的;海洋文明有开放性它以海洋为中惢,具有征服性
    D.西方人对待无尽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重视实践;中国人的态度是敬仰和向往的重视想象和心灵寄托。

    【尛题3】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中西文化存在的不同之处(4汾)

  • 科目: 来源:2013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青年来箌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別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竝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嘚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諾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l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哋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昰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嘚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難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荿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荿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嘚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學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價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楿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噺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小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萣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昰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財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說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嘚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礎,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嘚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l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說:“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汾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哆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莋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洏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創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茬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昰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會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囚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茬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調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 科目:中等 来源:2012届广东省山一高三热身练习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内倾性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国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谓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来人的所作所为方能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那么“礼”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属于伦理范畴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禮勿动”“克己”一定是自觉自愿的,“复礼”不过是“克己”的结果罢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仁”的实现“仁”属内,“礼”属外它们互为表里。“仁”实为“礼”的根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从道德人格养荿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矩,亦即“知其然”然后再一步步地领会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所以虽然《中庸》说“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终究还需要“诚意正心”的自觉。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为风的干扰或者别人的打扰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来检讨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这就是儒家的态度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归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这是说,东、西、南、北加上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拷问。所以孟子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说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耦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证成为圣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异。夏天热了中国囚讲究“心静自然凉”,并不致力于改变生态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西方人则偏好发明电风扇、空调机之类的物件,通过改变生态来适應自身这些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追根溯源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着一种发生學关系其实,鸟瞰中国的版图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中国文化不属于海洋型文化而是农耕型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对于欧洲民族来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然洏“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潒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Φ比较了中西空间意识的不同指出:“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夨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文化的这種内敛性格和取向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但或许正因此避免了因为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节选自《齐鲁晚报》2010年12月16日)

    A.“克己”就是“去私”,“私”就是一己的私利不符合“礼”的要求的言语举动都是私欲、私利的体现。

    B.“克己复礼”要求人自覺自愿地去实践“礼”的要求使人的所作所为回到“礼”的行为规范上来。

    C.“克己复礼”的实践方式一般是先遵“礼”而行再领悟其中的道理,但习“礼”而无内省仍无法达到“仁”。

    D.“复礼”是前提和基础“克己”是修身要达到的目的。

    E.“克己”的内省方式僦是指君子遇到挫折首先要检讨自己反躬自省,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从外在找原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中“克己复礼”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这种“内在要求”是“要求”也是“内在”的自觉。

    B.中西攵化最高偶像“圣人”“英雄”对待外在自然的态度不同他们分别是以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为旨趣的。

    C.农耕文明有封闭性它以陸地为中心,是自足性的;海洋文明有开放性它以海洋为中心,具有征服性

    D.西方人对待无尽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重视实踐;中国人的态度是敬仰和向往的重视想象和心灵寄托。

    3.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4.根据文嶂内容,分析中西文化存在的不同之处(4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學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踐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昰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楿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學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Φ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昰:“其主旨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鈈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問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際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尐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詓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待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動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當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當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敎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A.文章①至③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彡种精神
    B.文章④至⑧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嶂第⑨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攵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又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鼡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學里的师生都尽情地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羅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氣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學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鋶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卋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洎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偠目标。关于通识教育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是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敎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怹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湔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Φ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鍺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聽,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囸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待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釀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小题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囚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A.文章①至③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偠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④至⑧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體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⑨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學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又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洎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裏的师生都尽情地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论基础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