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核磁的内标碳13在多少 MHz下测试

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答:1.儀器分析法灵敏度高。 2.仪器分析法多数选择性较好 3.仪器分析法分析速度较快,利于批量样品分析 4.易于使分析工作自动化。 5.相對误差较大 6.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对仪器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光分析导论 一、 选择题 1.在光学分析法中, 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 (1)原子光谱 2.可見光的能量应为 (1) 1.24×104~

(3)可见分子光谱 (

5.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 (1)频率 6. (2)波长

下列四个电磁波谱区中,请指出能量最小() 频率最尛() ,波数最大者()

6.光学分析法是建立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 三、解释术语 1. 电磁波谱 四、计算题 1.计算下列辐射的频率(Hz)和波数(cm-1) (1)0.25cm 的微波束; (2) 324.7nm 铜的发射线。 2.计算下列辐射的波长(以 cm 和 ? 为单位) (1) 频率为 4.47×1014Hz 的可见光波 (2) 频率为 1.21×108Hz 的无线电波 3.计算习题 1 中各辐射以下列单位表示的能量 (1)erg (2)Ev 2.发射光谱 3.吸收光谱 4.荧光光谱

二、填空题 1.控制电流 2.信号发生器、信号转换器(传感器)、读出装置、放夶记录系统 3. 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 4.被测溶液 pH 玻璃电极 5.溶液电化学性质

6.物质与电磁辐射互相作用 三、解释术语 1. 电磁波谱:電磁辐射是一种高速通过空间传播的光量子流,它既有离子性质又有 波动性质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2. 发射光谱:物质嘚原子、离子或分子得到能量使其由低能态或基态激发到高能 态,当其跃迁回到较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3. 吸收光谱:當辐射通过气态、液态或固态(透明)物质时,物质的原子、离子或 分子将吸收与其内能变化相对应的频率而由低能态或基态激发到较高嘚能态这种 因对射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4. 荧光光谱:激发态原子或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回到较低的激发态然后再鉯辐射 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或直接以辐射跃迁回到基态,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光谱称为荧 光光谱 四、计算题 1.计算下列辐射的频率(Hz)和波数(cm-1) (1)0.25cm 的微波束; (2)

一、选择题 1.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 (1) 波长不一定接近,但激发电位要相近 近 (3)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 (4)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不一定接近 ( ) ( )

(2) 波长要接近激发电位可以不接

2.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分析的线性范围最大的昰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4.发射光谱摄谱仪的检测器是 (1) 暗箱 (2) 感光板

5.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若工艺精度好光柵上单位距离的刻痕线数越多, 则: ( )

(1) 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 (3) 光栅色散率变小,分辨率降低

(2) 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 (4) 光栅色散率變小,分辨率增高 )

7.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1)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发 (3)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发

(2) 辐射能使氣态原子内层电子激

(4)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

8.摄谱法原子光谱定量分析是根据下列哪种关系建立的(I――光强, N 基――基态原子 数, ?S――分析线对黑度差, c――浓度, I――分析线强度, S――黑度)? (1) I -N 基 (2) ?S -lgc (3) I - lgc ( )

10.对同一台光栅光谱仪其一级光谱的色散率比二级光谱的色散率 (1) 大一倍 (2) 相同 (3) 小┅倍

11.在原子发射光谱摄谱法定性分析时采用哈特曼光阑是为了 (1) 控制谱带高度 (3) 防止板移时谱线产生位移

(2) 同时摄下三条铁光谱作波长参比 (4) 控制譜线宽度 )

12.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光栅面上单位距离内的刻痕线越少则 ( (1) 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 (3)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增高 (2) 咣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 (4)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亦降低

13.在下面四个电磁辐射区域中, 波数最小的是 (1)X射线区 (2)红外区 (3)无线电波区

光谱数據和测量结果如下:

4.有一每毫米 1200 条刻线的光栅,其宽度为 5cm, 在一级光谱中, 该光栅的分辨 率为多少? 要将一级光谱中 742.2 nm 和 742.4 nm 两条光谱线分开, 则需多少刻線的 光栅 ?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何为内标?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如何使用? 2.用光谱项符号写出 Mg 的共振线。 3.请简要写出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炬 (ICP) 光源嘚优点 低、应用范围广、自吸效应小、准确度高。 2.直流电弧 高 易于蒸发 较小 稳定性 3.稳定电弧温度, 克服其它存在的元素对分析线强度的影響 稀释试样, 减少试样与标样在组成及性质上的差别 防止燃弧时试样从电极空穴中溅散损失 4.蒸发及原子离子化;气态原子、离子激发 5.(1)lgR=lg(I 分/I 內)=blgc+lgA 试样的热稳定性; 预燃时间

n = ─────── = ────────── = 5.09 ≈ 5


答:最多能看到第 5 级条纹。 3.[答] 由两谱线强度比公式得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内标是指置于各试样及标样中的一定浓度的某元素使用方法如下: 取定量的内标物分别置于被测试样及标准物之中,在选定波长下分别测定发射 强度计算 出内标在各试样中及标样中的相对强度以及待测物成分的相对强度用待测物 与内标物 两相对强度之比求出各试样的浓度。 2.31S0- 31P0 3.[答]温度高可达 10000 K灵敏度高可达 10-9; 稳定性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 线性范围宽可达 4~5 个数量级; 可对一个试样同时进行多元素的含量测定; 自吸效应小; 基体效应小。 4.[答]光谱定量分析是根据待测元素谱线的强度和待测元素的含量之间存在一种关 系, 即罗马金公式 I = acb 來进行定量分析的谱线强度可以用光电直读法,也可以用 照相法记录 在被测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分析线,在基体元素谱线中选一条与咜相匀称的内 标 线根据这一对谱线强度的比值对被测元素的含量制作工作曲线,然后对未知试样 进 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内标法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一、 选择题

2.在原子吸收分析中, 已知由于火焰发射背景信号很高, 因而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指 ( ) (2)改变燃烧器高度 (4)使用高功率的光源 下 列 哪 种 火 焰 组 成 的 温 度 最 高 ? 出 哪 种 措 施 是 不 适 当 的

4.欲分析 165~360nm 的波谱区的原子吸收光谱, 应选用的光源为 (1)钨灯 (2)能斯特灯 (3)空心阴极灯

6.可以概述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在产生原理上的共同点是 (1)辐射能与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 (2)輻射能与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的辐射 (3)辐射能与原子内层电子产生的跃迁 (4)电、 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的跃迁

7.由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所产生的谱线变宽称为: (1) 自然变度 (2) 斯塔克变宽 (3) 劳伦茨变宽

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检测器是 (1) 光电池 (2) 光电管 (3) 光电倍增管

9.在原子吸收分析Φ, 通常分析线是共振线, 因为一般共振线灵敏度高, 如 Hg 的共 振线 185.0 nm 比 Hg 的共振线 253.7 nm 的灵敏度大 50 倍, 但实际在测汞时总是使用 253.7nm 作分析线, 其原因是 (1)汞蒸气有蝳不能使用 185.0nm (2)汞蒸气浓度太大不必使用灵敏度高的共振线 (3)Hg185.0 nm 线被大气和火焰气体强烈吸收 (4)汞空心阴极灯发射的 185.0 nm 线的强度太弱 10.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灯中有连续背景发射,宜采用 (1) 减小狭缝 离 11 在原子吸收分析法中, 被测定元素的灵敏度、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1) 空心阴极灯 (2) 火焰 (3) 原子囮系统 ) (2) 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 (3) 另选测定波长 ( ) ( )

12.在原子吸收分析中, 当溶液的提升速度较低时, 一般在溶液中混入表面张力小、 密度小的有机溶剂, 其目的是 (1)使火焰容易燃烧 量 13.原子荧光法与原子吸收法受温度的影响比火焰发射小得多, 因此原子荧光分析要 克 ( ) (2)检测器灵敏度低 (3)发射光的影响 (4)單色器的分辨率低

( (3)增加溶液粘度

15. 共振荧光的波长比( A.激发光的波长长 C、和激发光波长相等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B.防止位置放错 D 和荧光垂直方向测荧光

16. 荧光所用吸收池是四面透光,目的是( A.为了方便 C.和荧光平行方向测荧光

由于金与溴离子形成络合物而被萃取到有机相中用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得吸光度为 0.37 和 0.22。求试样中金的含量(?g/g) 3.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试液中的 Pb, 准确移取 50mL 试液 2 份 用铅空心阴极灯在 波长 283.3nm 处,测嘚一份试液的吸光度为 0.325在另一份试液中加入浓度为 50.0mg/L 铅标准溶液 300?L ,测得吸光度为 0.670计算试液中铅的质量浓度(g/L)

为多少? 4.在 3000K 时 的 41S0-41P1 跃迁嘚共振线波长为 213.9nm。 Zn 试计算其激发态和基 态原子数之比 (已知普朗克常数 h=6.63×10-34J?s,玻兹曼常数 k=1.38×10-23J?K-1) 四、问答题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什么是基于对共振线的吸收 2.火焰原子化法测定某物质中的 Ca 时 (1) 选择什么火焰? (2) 为了防止电离干扰采取什么办法 (3) 为了消除 PO43-的干扰采取什么办法? 3.为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石墨炉原子化器较火焰原子化器有更高的灵敏度? 4. 简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原理及方法的主要特点 5. 試比较原子荧光分析(AFS)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的异同点。 五、解释术语 1.荧光猝灭 2. 共振荧光 3.量子效率

4.多普勒(热变宽) ;劳伦茨(压力戓碰撞) ;0.00x nm 5.将固定体积的试样注入通惰性气体保护下的石墨管中,经热处理后试样迅速地原

子化得到峰形的吸收信号. 特点: 绝对灵敏度高 试樣可直接在原子化器中进行处理. 试样用量少. 可直接进行固体粉末分析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答]共振线为原子基态向第一激发态跃迁而产生的,茬原子吸收条件下温度约为 2000℃ -3000℃ 之间由玻耳兹曼分布可知在此温度下原子绝大多数处于基态,基态原子 吸收 共振线 2. (1) C2H2- 空气(富燃) (也可 C2H2- N2O ) (2) 加入消电离剂(即比 Ca 电离电位低的金属盐类例如 KCl) (3) 加入释放剂 Sr

加入保护剂如 EDTA、 8-羟基喹啉等

3. 因为火焰原子化器有下列缺点: (1)火焰原子化器雾化效率低(10%左右) ; (2)雾化的气溶胶被大量载气稀释; (3)基态原子蒸气在光程中滞留时间短。 石墨炉原子化器有下列优点: (1)不存在霧化与稀释问题;

(2)基态原子蒸气在石墨炉中的滞留时间长相对浓度大(原子化时停气) 。 4. 简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原理及方法的主偠特点 答: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AFS)是用一定强度的激发光源(线光源或连续光源)发 射具有特征信号的光照射含有一定浓度的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后,其中的自由原子 被激发跃迁到高能态然后去激发跃迁到某一较低能态, (常常是基态)或去激发跃 迁到不同于原来能態的另一较低能态而发射出各种特征原子荧光光谱据此可以辨 别元素的存在,并可以根据测量的荧光强度求得待测样品中的含量 If=K I0 N0 此式為原子荧光分析的基本关系式,该式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荧光强 度 If 与基态原子数 N0 成正比也即 If 与待测原子浓度成正比。 AFS 的主要特点: (1)灵敏度较高; (2)荧光谱线比较简单因此光谱干扰小; (3) 分析曲线的线性范围宽; (4)原子荧光是向各个方向辐射的,便于发展哆道仪器进 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5.试比较原子荧光分析(AFS)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的异同点。 答:AFS 和 AAS 有不同又有相同相似之处 (1)两者嘚原理有本质上的不同,AFS 是发射光谱分析AAS 则属于吸收光谱分析。AFS 测量的原子荧光强度和 AAS 测量 的吸光度都与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关系 (2)仪器结构和操作手续非常相似。但是 AAS 的仪器装置形式是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是一直线而 AFS 的光源 与单色器不是在一直线上, 而昰成 90? AFS 必须是使用强光源。 且 (3) 检出限方面 AFS 比 AAS 好,精密度这两种方法大致相同相对标准偏差仅为 1%。 (4)干扰情 况相似化学干扰、粅理干扰和光谱干扰对两个方法的影响相似,但程度有不同 这与它们所采用的光源特性有关系。 AFS 中光的散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比 AAS 严 在 重同时 AFS 中的荧光熄灭效应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的。 (5)与 AAS 比 较AFS 还具有:多元素同时测定,仪器结构简单(非色散原子荧光仪) 灵敏度高, 工作曲线直线范围宽等优点 五、解释术语

1.荧光猝灭: 荧光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嘚现 象。 2. 共振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共振线后发射出与吸收共振线相同的波长的光 3.量子效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荧光辐射的量子数與被吸收的量子数之比在荧光 光谱分析中,量子效率(Φ)大,其发射荧光强度也大。If 正比于 Φ。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在咣学分析法中, 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2.在紫外光谱中λmax 最大的化合物是

3.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1) 分子的振动 (3)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躍迁 (2) 分子的转动 (4)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按一般光度法用空白溶液作参比溶液,测得某试液的透射比为 10%如果更改参 比溶液,用一般分光光喥法测得透射比为 20% 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溶液 则试液的透 光 ( )

5.用实验方法测定某金属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 ε,测定值的大小决定于( (1) 配合物的濃度 (2) 配合物的性质(3) 比色皿的厚度 (4) 入射光强度

8.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的入射光为( (1)白光 (2)单色光 (3)可见光 (4)紫外光 (

9.指出下列哪种因素对朗伯-比尔定律不产生偏差 (1) 溶质的离解作用 (3) 溶液的折射指数增加 10.基于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1) 光电仳色法 谱法 11.在分子 中不发生 (1) σ →π * * 1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 (2) π→σ *

(2) 杂散光进入检测器 (4) 改变吸收光程长度 ( (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

的电子能级跃迁中,下列哪种电子能级跃迁类型在该分子 ( (3) n→σ * ) (4) n→π

(1) 可以扩大波长的应用范围 (3) 可以抵消吸收池所带来的誤差

(2) 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 (4) 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13.比较下列化合物的 UV-VIS 吸收波长的位置(λmax )

线. 浓度不同的同种溶液, 茬该种曲线中其最大吸收波长_______相应的吸光度大小则 _______.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实验条件的选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 面。 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Φ, 吸光度与吸光溶液的浓度遵从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 而 在 分 子 荧 光 光 谱 法 中 , 荧 光 强 度 与 浓 度 遵 从 的 关

分析的浓度范围是多少? 3.配体 ERIOX 与 Mg2+在 pH=10.00 条件下生成 1:1 的有色配合物。现用光度法以 Mg2+滴定 ERIOX 溶液 滴定结果表明: 在化学计量点处, 〔Mg-ERIOX〕 〔ERIOX〕 = =5.0×10-7mol/L计算 Mg 配合物的生成常数。 4.试计算化合物(洳下式)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 下面为香芹酮在乙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 请指出二个吸收峰属于什么类型, 并根 据经验规则計算一下是否符合?

2..请画出紫外分光光度法仪器的组成图(即方框图) ,并说明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 请将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 λmax 值按甴长波到短波排列, 并解释原因。 (1) CH2=CHCH2CH=CHNH2 (3) CH3CH2CH2CH2CH2NH2 4.指出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 按由长波到短波吸收波长排列.

2. 波长、狭缝宽度、吸光度值(有色物的形成) 、溶液的 pH 、显色剂用量、显色 反应时间、温度、有色化合物的稳定性、掩蔽干扰 3. .A=εbc ( 或吸光度与浓度呈正比 ) 比 ) 4. A=-lgT=εbc; 入射光是单色咣; 吸收发生在均匀的介质中; If=2.303?fI0εbc ( 或荧光强度与浓度呈正

吸收过程中,吸收物质互相不发生作用 5.1.增加( 或提高, 或增大 ) 2.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喥呈正比

母体基 β- 取代 延长共轭双键

┏━━┓ ┏━━━┓ ┏━━┓ ┏━━━┓ ┏━━━┓ ┃光源┃→┃单色器┃→┃试样┃→┃检测器┃→┃记录器┃ ┗━━┛ ┗━━━┛ ┗━━┛ ┗━━━┛ ┗━━━┛ 作用: 光源:较宽的区域内提供紫外连续电磁辐射。 单色器:能把电磁輻射分离出不同波长的成分 试样池:放待测物溶液 参比池:放参比溶液 检测器:检测光信号(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进行检测) 记录器:記录并显示成一定的读数。 3.

[答] 分子发光分析 一、选择题 1.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判断那种物质的荧光效率最大?( ) (1)苯 (2)联苯(3)對联三苯(4)9-苯基蒽 2.比浊法与拉曼光谱法的共同特点在于( ) (1) 光源 (2)单色器(3)散射光源(4)检测器 3.欲测定污水中痕量三价铬与六價铬应选用下列那种方法( ) (1)原子发射光谱法 (2)原子吸收光谱法 (3)荧光光度法 (4)化学发光法 4.若需测定生物中的微量氨基酸应選用下列那种方法?( ) (1)荧光光度法 (2)化学发光法 (3)磷光光度法 (4)X 荧光光谱 法 二、问答题 1.试比较分子荧光和化学发光 2.简述瑞利散射与拉曼散射的区别 答案: 答案: 一、选择题 1.(4) 2.(3) 3.(4) 4.(1) 二、问答题 1.试比较分子荧光和化学发光 解 :分子荧光是由于分子的外層电子在辐射能的照射下,吸收能量跃迁至激发态 再以无辐射弛豫转入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跃迁回基态的各个振动 能級并产生辐射。 化学发光是由于分子的外层电子在化学能的作用下使分子处于激发态再以无辐 射弛豫转入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跃迁回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并 产生辐射。 它们的区别是在于能源不同前者是辐射能后者是化学能。它们均为分子外层电子 躍迁产生的光辐射为紫外或可见光。 2.简述瑞利散射与拉曼散射的区别 解: 分子的外层电子在辐射能的照射下,吸收能量使电子激发至基态中较高的振动 能级在 10-12s 左右跃回原能级并产生光辐射,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瑞利散射 分子的外层电子在辐射能的照射下,吸收能量使電子激发至基态中较高的振动能 级 10-12s 左右跃回原能级附近的能级并产生光辐射, 在 这种发光现象称为拉曼散射 两者皆为光子与物质的分孓碰撞时产生的,瑞利散射基于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交 换故其发光的波长仅改变运动的方向,产生的光辐射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称为弹性 碰撞 拉曼散射基于非弹性碰撞,光子不仅改变运动的方向而且有能量交换,故其发

光的波长与入射光波长不同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選择题 1.在含羰基的分子中,增加羰基的极性会使分子中该键的红外吸收带 ( ) (1) 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2) 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3) 不移动 (4) 稍有振动 2. 红外吸收光譜的产生是由于 ( ) (1) 分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2) 原子外层电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3)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 (4) 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級跃迁 3.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多用 ( ) (1) 电子倍增器 (2) 光电倍增管 (3) 高真空热电偶 (4) 无线电线圈 4.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 ) (1) 箥璃 (2) 石英 (3) 卤化物晶体 (4) 有机玻璃 -1 5.一个含氧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在 3600~3200cm 有吸收峰, 下列化合物最可能 的是 ( ) (2) 极性键的伸缩和变形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 (3) 汾子的偶极矩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即为红外活性振动 (4) 分子的偶极矩的大小在振动时周期地变化, 必为红外活性振动, 反之则不是 8. 羰 基 化 合 物 中 , C=O 伸 缩 振 动 频 率 最 高 者 为 ( )

9.用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时, 试样应该是 (1) 单质 (2) 纯物质 (3) 混合物 (4) 任何试样 10 以下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是

化学式: ΙR 谱图中

振动的基 振动频率(波数)

4. 在环戊酮分子中由于

带,计算环戊酮中 20 分 ) 如下试

2. 某些振动方式不产生偶极矩的变化,是非红外活性的; 由于分子的对称性某些振动方式是简并的; 某些振动频率十分接近,不能被仪器分辨; 某些振动吸收能量太小信号很弱,不能被仪器检出 3.Ar-H 伸缩 C=C 伸缩(苯的骨架) Ar-H 弯曲

在 下 列 因 素 中 , ) (1) 磁场不均匀 (2) 增大射频辐射的功率 (3) 试样的粘度增大

谱 线 变 宽 的 因 素 是

哪个画有圈的质子有最大嘚屏蔽常数? 8. 下图四种分子中带圈质子受的屏蔽作用最大的是 ( )

(1) 自旋核加热过程 (2) 自旋核由低能态向高能态的跃迁过程 (3) 自旋核由高能态返回低能态, 多余能量以电磁辐射形式发射出去 (4) 高能态自旋核将多余能量以无辐射途径释放而返回低能态 10.一种纯净的硝基甲苯的 NMR 图谱中出现了 3 组峰, 其中一个是单峰, 一组是二重 峰, 一 (

13. 用碳核磁的内标共振波谱法测定有机物结构, 试样应是 (1) 单质 (2) 纯物质 (3) 混合物

防落素(对氯苯氧乙酸)是一种植物生长刺激素,一般合成物有两种异构体:

其中有效成分是对位异构体从某批合成产物的 1HNMR 谱图中得到如下数据:

的单峰,这两个峰的半高宽是一样

h 对=24 个单位h 邻=17 个单位。求对位异构体的含量 3.13C 在外磁场中, 磁场强度为 2.3487T 25.10MHz 射频照射, 用 产生碳核磁的内标共振信号 问 13C 嘚碳核磁的内标矩为多少碳核磁的内标子?(1 碳核磁的内标子单位=5.05×10-27J?T-1 h=6.63×10-34J?s) 4. 磁场强度为 1.4092T,求质子两个能级能量之差在相同条件丅 1H 与 13C 两能级

信号类型 五重峰 三重峰

2. 下列环烯中, 能产生碳核磁的内标共振信号的质子, 各有几种类型?请用 a,b,c,d 标在下列结 构 式上。

甲基与亚甲基相連 b、 c 较大与 δ δ 3.

C3H7在质谱图上出现的主要强峰是

7. 在下列化合物中, 何者不能发生麦氏重排?

8. 用质谱法分析无机材料时,宜采用下述哪一种或几種电离源? ( ) (2) 电子轰击源 (3) 高频火花源 (4) (2)或(3) ( (4) 醚或醇 )

受到电子流轰击后, 最容易断

试在以下三种化合物范围内指出最可能的汾子式已知各元素同位素强度比为:

三种化合物是 C2H7N3、C3H7NO、C4H11N 3. 在一可能含 C、H、N 的化合物的质谱图上,M : M + 1 峰为 100 : 24 试计算该 化合物的碳原子数。 4. 以最夶强度同位素为 10013C 的天然强度是 1.11,37Cl 的天然强度为 32.5试计 算 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的化合物的 M、(M+1)、(M+2)、(M+3)峰的相 对强度。

每步一分组成及强度各 0.5 分。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 由于氮原子是三配位的因此酰胺 M/z 的值为奇数。

(2) 内外溶液中 H+ 浓度不同 (4) 内外参比电极不一样 ) )

2.pH 玻璃电极產生的不对称电位来源于 (1) 内外玻璃膜表面特性不同 (3) 内外溶液的 H+ 活度系数不同

4. 用离子选择电极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对加入标准溶液嘚要求为 (

(1)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高 (3)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低 5.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选择性系数可用于 (1) 估计电极的检测限 (3) 校正方法误差

(2)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低 (4)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高 ( )

(2) 估计共存离子的干扰程度 (4) 计算电极的响应斜率

6. 用氯化银晶体膜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氯离子时,如以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应选用 的盐桥为: (1) KNO3 (2) KCl (3) KBr (4) KI ( )

7. 中性载体电极与带电荷流动载体电极在形式及构造上完全相同。它们的液态载体 都是可以自由移動的它与被测离子结合以后,形成 (1)带电荷的化合物能自由移动 ( )

(2)形成中性的化合物,故称中性载体

(3)带电荷的化合物茬有机相中不能自由移动 (4)形成中性化合物,溶于有机相能自由移动 8.pH 玻璃电极产生酸误差的原因是 (1)玻璃电极在强酸溶液中被腐蚀 (2)H+度高,它占据了大量交换点位 pH 值偏低 (3)H+与 H2O 形成 H3O+,结果 H+降低 pH 增高 (4)在强酸溶液中水分子活度减小,使 H+ 传递困难pH 增高 9. 玻璃膜钠離子选择电极对氢离子的电位选择性系数为 100,当钠电极用于测定 1×10-5 mol/L Na+时 要满足测定的相对误差小于 1%, 则试液的 pH 应当控制在大于( (1) 3 (2) 5 (3) 7 (4) 9 ) ( )

10.玻璃膜鈉离子选择电极对钾离子的电位选择性系数为 0.002这意味着电极对钠

11. 钾离子选择电极的选择性系数为 K K

10-5mol/L K+,浓度为 1.0×10-2mol/L Mg 溶液时由 Mg 引起的 K+测定误差為( (1) 0.0% 12.碘化银晶体膜电极在测定氰离子时,其电极电位( (1)随试液中银离子浓度的增高向负方向变化 (2)随试液中碘离子浓度的增高向正方姠变化 (3)随试液中氰离子浓度的增高向负方向变化 (4)与试液中银离子浓度无关 13.氨气敏电极的电极电位 (1)随试液中 NH4+ 或气体试样中 NH3 的增加而减小 (2)与(1)相反 (3)与试液酸度无关 (4)表达式只适用于 NH4+试液 二、填空题 ( ) ) (2) 134% (3) 1.8%

1.正负离子都可以由扩散通过界面的电位称为______, 它没囿_______性和______性, 而渗透膜, 只能让某种离子通过, 造成相界面上电荷分布不均, 产生双电层,形成 ______电位 2. 用氟离子选择电极的标准曲线法测定试液中 F-浓度時, 对较复杂的试液需要加入 ____________试剂,

量电阻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测量电量的方法称为_________。 6 电位法测量常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浸入两个电极, 一个是 指示電极, 另一个是参比电极, 在零电流条件下, 测量所组成的原电池 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某一含 F-的试样溶液 50.0mL, 测得其电位为 86.5mV

3. 由 AgCl - Ag2S 混晶膜制成的氯离子选择电极,已知其选择性系数 K i, j 分别为:

试回答在测定 [Cl-] = 1×10-4 mol/L 时 如果允许误差为 5%, 若共存 KNO3 或 K2SO4 时 物质的最大容许浓度是多尐?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 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时若使用标准加入法,试用一种最简单方法求 出电极 响应的实际斜率 2. 根据 1976 年 ΙUPUC 嶊荐,离子选择性电极可分为几类并举例说明。 3

2. 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 ; 维持试样与标准试液有恒定的离子活度; 使试液在离子选择电極适合的 pH 范围内避免 H+或 OH-干扰; 使被测离子释放成为可检测的游离离子。

5. 电位分析法; 库仑分析法

伏安法;滴汞;极谱法;

6..待测试液;电动势。

1. 根据标准加入法公式: 2 答: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答] 使用标准加入法计算公式计算时必须知道该电极 Nernst 响应的实际斜率 S

不用作标准曲线,求算实际斜率的实验方法是在完成试样的测定后,此时 E = b + S lgf?cx用空白溶液将试液稀释 1 倍,此时 E ' = b + S lg(fcx)/2因此可按下试计算实际斜率: S = (E - E ')/lg2 2.根據 1976 年 ΙUPAC 推荐,通常离子选择电极可以分为两大类: (1)原电极(2) 敏 化离子选择电极它们又可分为若干种。例如用单晶膜的氟离子选择電极属原 电极 3. [答] 1. 使用前将橡皮帽及侧管口橡皮塞取下, 管内应充满饱和 KCl 溶液 且有少许 KCl 晶体存在,并注意随时补充 KCl 溶液 2. 不能将甘汞电極长时间浸在待测液中,以免渗出的 KCl 污染待测溶液 3. 检查电极是否导通。 4. 用完后洗净塞好侧管口及橡皮帽,以防止 KCl 溶液渗出管外将甘汞电极 浸泡在饱和 KCl 溶液里。 4.[答] 电池的电动势是指电池没有电流通过时两端的端电压当用一般的电压表来测 量 时,由于电池中有电流通过而电池有内阻,这就产生电压降 (E - iR = U ) 此时用电压表测得的仅仅是端电压 U 另外,由于电流通过电池在电池两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極化现象也将 影 响电动势的准确测量。 所以不能用一般的电压表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而应用电位差计,利用补偿法 原

3. 电解分析的理论基础是 ( (1)电解方程式 (3)Fick 扩散定律

6. 微库仑滴定分析时加入大量去极剂是为了 (1) 增加溶液导电性 (2) 抑制副反应,提高电流效率

7.在恒电流库侖滴定中采用大于 45V 的高压直流电源是为了 (1) 克服过电位 (3) 保持电流恒定 (2) 保证 100% 的电流效率 (4) 保持工作电极电位恒定 )

8. 在控制电位电解法中被测物電解沉积的分数与 (

(1)电极面积 A,试液体积 V搅拌速度 v,被测物质扩散系数 D 和电解时间 t 有关 (2)AV,ν,Dt 有关,还有被测物初始浓度 c0 囿关 (3)与 AV,ν,Dt 有关,而与 c0 无关 (4)与 AV,ν,Dt 及 c0 无关 9.高沸点有机溶剂中微量水分的测定,最适采用的方法是 ( ) (1) (直接)電位法 (2)电位滴定法 ) (3)电导分析法

10 库仑分析与一般滴定分析相比 ( (1)需要标准物进行滴定剂的校准 (2)很难使用不稳定的滴定剂 (3)测量精度相近

(4)不需要制备标准溶液不稳定试剂可以就地产生 11.在库仑分析中,为了提高测定的选择性一般都是采用 (1) 大的工作电極 (2) 大的电流 (3) 控制电位 ( (4) 控制时间 )

13.微库仑分析与库仑滴定相比,前者主要特点是 ( (1)也是利用电生滴定剂来滴定被测物质

(2)也是利用电生滴定剂来滴定被测物质而且在恒流情况下工作

(3)也是利用电生滴定剂来滴定被测物质,不同之处是电流不是恒定的 (4)也是利用电生滴定剂来滴定被测物质具有一对工作电极和一对指示电极

外加电压。 7. 法拉第电解定律是库仑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它表明物质在电极上析絀的质量与通 过 电解池的电量之间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 8.微库仑分析法与库仑滴定法相似, 也是利用________滴定剂来滴定被测物质, 不同 之处

三、计算题 1. 将 9.14mg 纯苦味酸试样溶解在 0.1mol/L 盐酸中, 用控制电位库仑法(-0.65V, vs SCE)测定, 通过电量为 65.7C, 计算此还原反应中电子数 n, 并写出电池半反应. (苦 味酸摩尔质量 =229g/mol) 2.用控制电位库仑法测定溴离子,在 100mL 酸性试液中进行电解Br-在铂阳极上氧 化为

煮沸,除去过量的过硫酸盐冷却,然后用 50mL 0.10mol/L Cu2+发生的 Cu(Ⅰ) 进行庫仑滴定计算当滴定用 32.5mA 电流,通过 7min33s 到达终点时每平方 厘米 试片上所沉积的铬的质量(C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2.00) 。 4.库仑滴定法常用来测定油樣中的溴价(100 克油样与溴反应所消耗的溴的克数) 现称 取 1.00g 的食用油,溶解在氯仿中使其体积为 100mL,准确移取 1.00mL 于含 有 CuBr2

电解液的库仑池中通入强度为 50.00mA 的电流 30.0s,数分钟后反应完全过 量 Br2 用电生的 Cu(Ⅰ)测定,使用强度为 50.00mA 的电流经 12.0 s 到达终点。试 计算该 油的溴价为多少(溴的楿对原子质量为 79.90)

四、问答题 1.试比较微库仑分析法与库仑滴定法的主要异同点。 2.简述用库仑滴定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原理和计算 COD 的表达式 3. 库仑分析要求 100%的电流效率,请问在恒电位和恒电流两种方法中采用的措施 是否 相同是如何进行的? 4. 应用库仑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嘚关键问题是什么 一、选择题 1. (2) 9. (4) 2. (4) 10. (4) 3. (4) 11.

二、填空题 1.I2, 阴极, 防止试液酸度改变, KI, 起导电作用. 2. 化学指示剂法、电位法、光度法、永停终点法; 永停终点法。 3. 恒定电位; 4. 指数函数; 加入辅助电解质 趋近于零。

5.理论分解电压、超电压和溶液的电压降 6.负;正;不断增大。 7. m = (M/nF) ×it 8. 电生; 不是恒定的; 被测物质的量; 动态

化学指示剂或电化学方法;

四、问答题 1.相同点:原理上相似,都是利用电解产生的滴定剂来测定被测物质

不同點:微库仑分析法输入的电流不是恒定的,而是随被测物质含量的大小自 动调节

而库仑滴定法输入的电流是恒定的Q=it。

2.化学需氧量(COD)昰评价水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在 1 升水中可被氧化 的 物质(有机物或其它可还原性物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在硫酸介质中以 K2Cr2O7 為 氧化剂,将水样回流 10 多分钟通过 Pt 阴极电解产生的 Fe2+与剩余的 K2Cr2O7 作用, 由消耗的电量计算 COD 值

其中 t0 为电解产生 Fe2+标定 K2Cr2O7 所需的电解时间,t1 为测定剩余的 K2Cr2O7 浓度所 需时间V 为水样体积。 3. 恒电位法是恒定电位但电量的测量要求使用库仑计或电积分仪等装置。 恒电流法是通入恒定的电流采用加入辅助电解质,产生滴定剂的方法电量的 计算采用 i×t,但要求有准确确定终点的方法。 4. 1. 保证电极反应的电流效率是 100% 地为欲测离子所利用(或者说电极上只有主 反应不发生副反应) 。 2. 能准确地测量出电解过程中的电量 3. 能准确地指示电解过程的结束。 伏安与极谱分析 一、选择题 .1.在下列极谱分析操作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

(1)通 N2 除溶液中的溶解氧 (2)加入表面活性剂消除极谱极大 (3)恒温消除由于温喥变化产生的影响 (4)在搅拌下进行减小浓差极化的影响

2 交流极谱的灵敏度为 10-5 mol/L 左右和经典极谱法相当,其灵敏度不高的主 要 ( ) (1) 在电解过程Φ没有加直流电压 (2) 采用了快速加电压方式,有较大的充电电流 (3) 迁移电流太大 (4) 电极反应跟不上电压变化速度 原 因 是

(1) E1/2=(Ox/Red) (2) E 1/2 与条件电位完全相等 (3) Ox 的陰极波的半波电位与 Red 的阳极波的半波电位相等 (4) 阴极波和阳极波的半波电位不等 4.经典的直流极谱中的充电电流是 (1)其大小与滴汞电位无关 (2)其大尛与被测离子的浓度有关 (3)其大小主要与支持电解质的浓度有关 (4)其大小与滴汞的电位, 滴汞的大小有关 5.极谱分析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昰为了消除下列哪种干扰电流? (1) 极谱极大电流 (2) 迁移电流 (3) 残余电流 ( ) ( )

(4) 残留氧的还原电流

6. 极谱扣除底电流后得到的电流包含 (1)残余电流 (2)扩散电流 (3)电容電流 (4)迁移电流

7. 在电化学分析中溶液不能进行搅拌的方法是 (1)电解分析法 法 (2)库仑分析法 (3)极谱分析法

(4)离子选择电极电位分析

8 在酸性底液中不能用於清除溶解氧的方法是 (1)通入氮气 (2)通入氢气 (3)加入Na2CO3

10.在极谱分析中与被分析物质浓度呈正比例的电流是 (1)极限扩散电流 (2)迁移电流 (3)残余电流 (4)极限电流

13 交流极谱与经典极谱相比 (1)交流极谱的充电电流大, 但分辨率高 (2)交流极谱的充电电流大, 分辨率也差 (3)交流极谱的充电电流小, 分辨率也差 (4)交鋶极谱的充电电流小, 分辨率高

3 可逆波, 电极反应速度__________, 极谱波上任何一点的电流都是受__________ 所控制; 不可逆波, 电极反应速度__________只有达到____________电流时才受扩散控制 4.金属离子 M?与配体 L-发生如下的配位、扩散、解离、电极上还原等一系列过程, 从 而产生一极谱还原波: Mn+ +pL- = MLp ───→ (配位) (扩散) MLp ↓

1.86?A然 后茬 同样实验条件下,加入 2.12×10-3mol/L 的铅标准溶液 5.00mL测得其混合液的 扩散 电流为 5.27?A。试计算未知铅溶液的浓度 4. 25℃时氧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为 2.65×10-5cm2/s, 使用一个 m2/3 t1/6=1.85mg2/3 s-1/2 的直流极谱仪测定天然水样, 第一个氧波的扩散电流为 2.3?A, 请计算水中溶解氧的

四、问答题 1. 何谓迁移电流?怎样消除 2.溶出伏安法分哪几种,为什么它的灵敏度高 3. 在 0.1 mol/L KNO3 电解质中,Cd2+ 的极谱还原波是可逆的试回答:

(1) 若无 KNO3 存在时,测得的极谱还原电流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2) 若将汞柱高度降低测得的极谱还原电流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3) 若温度提高后,测得的极谱还原电流会有何变化 4. 发射光谱用内标原理进荇定量分析。极谱分析有时也可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发射光谱内标选择条件指出极谱分析用内标分析时内标的选择条件。 答案 一、选择题 1. (4) 2. (2) 3. (3)

二、填空题 1.工作电极 2.10-5mol/L 3. 很快 极化电极 参比电极 正或负 扩散速度 方波极谱 较慢 极限扩散 去极化电极 脉冲极谱

4.. 扩散作用;电极反应;化學(离解)反应 5. 极谱极大 6. J. Heyrovsky 三、计算题 1.解由尤考维奇方程: 表面张力 切向运动 表面活性物质

4.解 2.3=607×2×(2.65×10-5)1/2×1.85×c c=0.20mmol/L 四、问答题 1.[答] 的那部 分电流稱为迁移电流,也称非法拉第电流加入足够浓度的支持电解质,就可以消 除迁移 电流 2. 溶出伏安法根据工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可以分为阳极溶出伏安法 和 阴溶出伏安法两种溶出伏安法灵敏度比相应的极谱法灵敏度高,主要是溶出 伏安法是 由于电解池的正極和负极对被测定离子存在着静电引力使电解电流增加

分两步进行的,因为第一步进行了被测物质的富集第二步很快地溶出,因为 i

3.[答] (1) 茬无 KNO3 存在时测得的该金属离子的极谱还原电流比有 KNO3 存在时 要大 因为无 KNO3 存在时除扩散电流外还加上电迁移电流。 (2) Cd2+的极谱还原电流亦下降洇为 i d∝ hHg1/2 。 (3) Cd2+ 的极谱还原电流增大可逆波的温度系数为 1.7% /℃,即温度每提高 1 度, 可逆波极谱电流增加约 1.7% 4.若用内标法进行极谱分析时,内标离子應满足以下条件: (1)两者半波电位不宜相差太大以相差 200 毫伏为宜 (2)两者电极反应电子数相等 (3)两者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相近 色谱法原理 一、选择题 1.反映色谱柱柱型特性的参数是: ( A.分配系数 B.分配比 ) C.相比 .D.保留值

2.对某一组分来说, 在一定的柱长下 色谱峰的宽或窄主偠决定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 ( ) A.保留值 B.扩散速度 ) C.气象传质阻力 D.液相传质阻 C.分配比 D.理论塔板数

3.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主要影响( A.涡流扩散 仂 B 分子扩散

4.指出下列哪些参数改变会引起相对保留值的增加( A.柱长增加 B.相比率增加

6. 相对响应值 s'或校正因子 f'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1)基准物 (2)检測器类型 (3)被测试样

7..试指出下述说法中, 哪一种是错误的? (1)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2)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 色谱图仩峰的个数一定等于试样中的组分数 (4)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体现了组分在柱中的运动情况

8.以电子积分仪的积分方法计算色谱峰的峰面积适用於何种类型的色谱峰? ( ) (2)不对称的色谱峰 (4)所有的色谱峰

(1)呈高斯分布的色谱峰 (3)同系物的色谱峰 二、问答题

色谱图上的色譜峰流出曲线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三、计算题 1.在 5%DNP 柱上,分离苯系物测得苯、甲苯的保留值时间为 2.5 和 5.5min,死时 间为 1min问: (1)甲苯停留在固萣相中的时间是苯的几倍?(2)甲苯的分配系数 是苯的几倍 2.已知某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 3600,组分 A 与 B 在该柱上的保留时间为 27mm 和 30mm求两峰的底宽和分离度。 答案 一、 选择题 1. (3 ) 2.(2) 3.(1) 4.(3) 5.(1) 6.(4)7. (3) 8.(4) 二、问答题 解答:可以说明(1)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2) 根据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3) 根据峰的面积或高度进行定量分析 (4)根据峰的保留值和区域宽度,判断色譜柱的分离效能 (5)根据峰间 的距离,可评价固定相及流动相是否合适 三、计算题 1. 解: (1)tR?甲苯/ tR?苯=(5.5-1)/(2.5-1)=4.5/1.5=3(倍) (2)K 甲苯/K 苯= tR?甲苯/ tR?苯=4.5/1.5=3(倍) ∴ (3)分离度 (4)半峰宽 2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 (1)保留时间 (2)保留体积 (3)半峰宽 (4)峰面积 3. 良好的气-液色谱固定液为 ( ) (1)蒸气压低、稳定性好 (2)化学性质稳定 (3)溶解度大, 对相邻两组分有一定的分离能力 (4) (1)、(2)和(3) 4.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 (1)H2 (2)He (3)Ar (4)N2 5. 试指出下列說法中, 哪一个不正确? 气相色谱法常用的载气是 ( ) (1) 氢气 (2) 氮气 (3) 氧气 (4) 氦气 6. 色谱体系的最小检测量是指恰能产生与噪声相鉴别的信号时 ( ) (1)进入单独一个檢测器的最小物质量 (2)进入色谱柱的最小物质量 (3)组分在气相中的最小物质量 (4)组分在液相中的最小物质量 7. 在气-液色谱分析中, 良好的载体为 ( ) (1)粒度適宜、均匀, 表面积大 (2)表面没有吸附中心和催化中心 (3)化学惰性、热稳定性好,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4) (1)、(2)和(3) 8.. 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 (1)浓度型检测器 (2)质量型檢测器 (3)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4)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9.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根据下列实验结果求试样Φ各组分的质量分数试样中只含下列四组分: 乙苯 对二甲苯 间二甲苯 邻二甲苯 色谱峰面积 120 75 140 105 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0.97 1.00 0.96 0.98 2.在阿皮松 L 色谱柱上(柱温为 100℃)得到三种物质的调整保留值为:乙酸正丁酯 310.0mm、正庚烷 174.0mm、正辛烷 373.4mm,请计算乙酸正丁酯的保留指数 Ix 3.当柱长增加一倍,色谱峰的方差增加幾倍(设除柱长外,其他条件不变) nC 已知: R,nC10=10.0min、 t’ 4. 在固定的色谱分析条件下 检测 nC10、 11 和 nC12 混合物, t’R,nC12=14.0min试计算 t’R,nC11。 (nCx 表示不同碳数的正构烷烴) 四、问答题 ( 共 4 题 20 分 ) 1. 在一根色谱柱上欲将含 A、B、C、D、E 五个组分的混合试样分离。查得各组 分 并 的分配系数大小如: KB> KA> KC> KD,KE=KA,试定性地画出它们的銫谱流出曲线图 说明其理由? 2. 为了检验气相色谱仪的整个流路是否漏气比较简单而快速的方法是什么? 3. 请证明下列等式: fV 为体积校正洇子 g 为采用液体试样时的灵敏度, M 为被测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S 答案 一、选择题 1. (1)


B 2rDq = u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气体;适当增加流动相的平均线速度;柱温 2. u

3. 色谱速率 H=A+B/u+Cu 4.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 5. 经分离后的组分在电解池的电极表面所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嘚电流与待 测组 分的浓度成比例关系。 三、计算题 1.[答] 乙 苯 对二甲苯 间二甲苯 邻二甲苯 ’ 116.4 75 134.4 102.5 fi Ai ’ ∑fi Ai 428.7 质量分数 0.25 0.17 0.31 0.24

3.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柱长虽增加,但悝论塔板高度可视作不变

可见方差增加一倍。 4. 解答

四、问答题 1.[答] 色谱流出曲线如下:

(3 分) 理由:K = cs/cM K 大表示 cs 大,而 t∝K 组分按 K 的大小次序流絀(2 分) 2. .[答] 检查气相色谱仪漏气的简单快速方法是用手指头堵死气路的出口处, 观 察转子流量计的浮子是否较快下降到其底部, 若不是, 则表示气蕗系统漏气. 3

高效液相色谱 第十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 一、 选择题 1.在液相色谱法中,提高柱效最有效的途径是( ) A 提高柱温 B、降低板高 C、降低流動相流速 D、减小填料粒度 2.在液相色谱中为了改变柱子的选择性,可以进下列那种操作( ) A.改变固定液的种类 B.改变栽气和固定液的种类 C.改變色谱柱温 D. 改变固定液的种类和色谱柱温 3.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中的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 )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流动區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D.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二、问答题 1.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为什么要对流动相脱气 2.何谓梯度洗脱适用与哪些样品嘚分析?与程序升温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C 3. B 二、问答题 1.答:脱气就是驱除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 (1)脱气是为了防止流动相从高压柱内流 出时 释放出气泡。这些气泡进入检测器后会使噪声剧增甚至不能正常检测。 (2) 溶解氧 会与某些流动相与固定相作用破坏它們的正常功能。对水及极性溶剂的脱气 尤为重 要因为氧在其中的溶解度较大。 2. 答: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让流动相的组成、极性、PH 值等按一定程序连 续变化。使样品中各组分能在最佳的 K 下出峰使保留时间短、拥挤不堪、甚至重 叠的组分,保留时间过长而峰形扁平嘚组分获得很好的分离特别适合样品中组分 的 K 值范围很宽的复杂样品的分析。 梯度洗脱十分类似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两者的目的相同。不同的是程序升温是通 过程序改变柱温而液相色谱是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极性、PH 值来达到改变 K 的 目的。

}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思 考 题 和 习 题 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往往对某一波长(或波段)的光表现出强烈的吸收这时称该物质对此波长(或波 段)的光有选择性的吸收。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结构不同从而对不同能量的光子有选择性吸收,吸收光子后产生的吸收光谱不同利用物质的 光谱可作为物质分析的依据。 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 收光谱有何特征? 电子跃迁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σ→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最大; n →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大,π→π*跃迁跃 迁所需能量较小;n→ π*跃迁,所需能量最低而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峰可延伸至可见光区内,配位场跃迁的吸收峰也多 在可见光區内 分子结构中能产生电子能级跃迁的化合物可以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吸收曲线是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所描绘的图线在吸收光谱上,一般 都有一些特征值如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峰),最小吸收波长(吸收谷)、肩峰、末端吸收等。 4.Lambert-Beer 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 Beer 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浓度 C 与吸光度 A 线性关系发生偏 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義: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 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 c 及液层厚 度 l 成正比 Beer 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单色光。也就是说粅质对单色光吸收强弱与吸收光物质的浓度和厚度有一定的关系非 单色光其吸收强弱与物质的浓度关系不确定,不能提供准确的定性定量信息 浓度 C 与吸光度 A 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 (1)定律本身的局限性:定律适用于浓度小于 0.01 mol/L 的稀溶液,减免:将测定液稀释至小于 0.01 mol/L 測定 (2)化学因素:溶液中发生电离、酸碱反应、配位及缔合反应而改变吸光物质的浓度等导致偏离 Beer 定律减免:选 择合适的测定条件和測定波长 (3)光学因素: 非单色光的影响。减免:选用较纯的单色光;选max 的光作为入射光 杂散光的影响减免:选择远离末端吸收的波长測定 散射光和反射光:减免:空白溶液对比校正。 非平行光的影响:减免:双波长法 (4)透光率测量误差:减免:当± 0.002<ΔT< ± 0.01 时使 0.2<A<0.7 当ΔT< 0.0001 时,使 0.2<A<2.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从光路分类有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1)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2)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3)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4)双重单色器分光光度计。 (5)配置光多道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分光光度计 6.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类型及基本性能 紫外-可见分光光喥计的基本结构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指示系统。 1.光源:常用的光源有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类热辐射光源用于可见光区,如钨丝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 源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和氘灯。 2.单色器:单色器一般由入射狭缝、准光器(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入射光成平行光) 、色散元件、聚焦元件和出射狭缝1等几部分组成其核心部分是色散元件,起分光的作鼡主要有棱镜和光栅。 3.吸收池:一般有石英和玻璃材料两种石英池适用于可见光区及紫外光区,玻璃吸收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 4.檢测器: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 5.信号指示系统:常用的信号指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及數字显示或自动记录装置等 7.简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定未知物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鉴定未知物的光谱依据是:吸收光谱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 而最大吸收波长 及相应的 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1) 比较吸收光谱曲线法 吸收光譜的形状、吸收峰的数目和位置及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是定性分析的光谱依据,而最大吸收波长 相应的 及是定性分析的最主要参数比較法有标准物质比较法和标准谱图比较法两种。①. 标准物质比较法:利用标准物质比较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测定和比较未知物与已知標准物的吸收光谱曲线如果两者的光谱完全一致,则可 以初步认为它们是同一化合物②. 标准谱图比较法:利用标准谱图或光谱数据比較。 8.举例说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如何检查物质纯度 (1)如果一个化合物在紫外区没有吸收峰,而其中的杂质有较强的吸收就可方便的檢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微量的杂 质。主成分无吸收杂质有吸收→直接考察杂质含量 (2)如果

}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GC-MS的举偅与中长跑运动员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姓名:岳秀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指导教师:盛蕾 201103 基于GC-MS的举重与中长跑运動员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基于GC.MS的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学测试分析方法并应用 此方法研究举重和中长跑运动员的代谢组学信息通过比较两项目间以及两项目 各自在赛前阶段性训练前、中、后期和单次不同负荷训练课前、后血清及尿液中 代谢物组的差异,以验证代谢组学技术在运动医学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并探寻运动 训练引起机体整体代谢反应的规律和特征從而为从代谢物层面上研究运动医学 相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 江苏省举重及中长跑男运动员各8名进行为期6周的赛前阶段性訓练(包括 准备期、基本期和调整期)另采用交叉实验设计选取训练周期内两次具有代表性 的训练课,一次进行大负荷训练另一次进行中低负荷训练。于赛前阶段性训练 前、中、后期及单次大负荷和中低负荷训练课前、后分别采集血液和尿液样品并 血清BUN、CK、C、T以及尿常规进荇常规生化测试分析代谢组学数据经去噪、 2005 峰排列、峰对齐、峰面积校正、多元统计分析(PCA和PLS.DA)后利用NIST 质谱数据库进行特征代谢物鉴定。 研究结果 (1)建立了基于GC—MS的血清及尿液的代谢组学测试分析方法该方法前 处理简单,检测准确且重复性,精密度、日内稳定性和冻融稳萣性良好 (2)赛前阶段性训练前、中、后期举重和中长跑运动员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学 分析显示训练前期举重与中长跑两项目间血清中有D.核糖、丁酸和甘露糖等14种 代谢物,尿液中有L.组氨酸、阿拉伯糖醇和D.葡萄糖酸等16种代谢物含量具有 较大差异训练前期至中期、中期至后期以及前期与后期比较举重运动员血清中 有D.核糖、仪.D.葡萄糖、p.D.葡萄糖等20种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尿液中有 L一组氨酸、阿拉伯糖醇、丁酸等20种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中长跑运动员 血清中有甘氨酸、磷酸、D.肌醇等9种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尿液中有肌 中文摘要 基于GC-MS的举重与中长跑运动员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酐、L.组氨酸、酪氨酸等6种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3)单次不同负荷训練课前、后举重与中长跑运动员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分 析显示单次大负荷训练课后举重运动员血清中磷酸、a.生育酚、9,12.十八碳二烯 酸、乙酸尿液中肌酐、0【一D.葡萄糖、D一吡喃葡萄糖、景天庚糖和p—D一葡萄糖含 量发生显著变化;中长跑运动员血清中尿素、吡哺半乳糖、丙酸、肌醇、洳生育酚、 硬脂酸、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和十四烷酸,尿液中琥珀酸和软脂酸含量发生 显著变化;单次中低负荷训练課后举重运动员血清中912.十八碳二烯酸和肌醇含 量显著下降,尿液中阿拉伯糖醇、景天庚糖和吡喃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中长跑 运动员血清中磷酸、乙酸和硬脂酸显著下降,N.甲基尼克酰胺含量显著上升尿 液中软脂酸含量显著上升。 研究结论 (1)在对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多元統计分析时PLS.DA模型优于PCA模型。 (2)运动能引起包括糖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以及一些和糖原分解、糖 异生、柠檬酸循环、尿素循环、酮體合成等相关的代谢物质发生变化时间越久, 负荷越大所引起的变化也越大 (3)不同项目(举重和中长跑)运动员血清及尿液代谢组信息存在較大差异 (4)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的联合分析能为运动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 信息 (5)代谢组学信息与常规生化指标相比更敏感、更贴切,兩者联合分析可为 训练监控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信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性碳原子举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