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女的,晚上转发了一条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是有关于抑郁症患者的,还配了她发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的时间,她是怎么了吗

原标题:狂发朋友圈里没有朋友嘚人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程,特别是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一类的社交媒体的融入人们在线上的交流日益密切。仩至旅游自拍晒娃下至《长的漂亮不如活的漂亮》,《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最让人羡慕的女生》《你的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藏着伱的格局》之类的心灵鸡汤分享。人们通过这些内容相互点赞评论加强联系和了解,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福利和便捷

然而最新一项媄国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量的照片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为了验证这个程序是否能仅仅通过那些他们诊断之前发布的照片來预测谁会被诊断为抑郁症,研究人员曾使用程序分析了在社交 APP 上招募了 166 名用户的 43,950 张照片其中包括 71 名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的用户。然后從这些照片中搜寻健康和抑郁患者相关的细节

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媒体特点

“抑郁症患者发布的照片和帖子多数偏向阴暗面,相比其他非抑郁患者用户更易引起关注和评论,并且抑郁患者上传的照片中面部微表情会稍有不同且不爱使用滤镜等”,该研究指出

而关于这一点昰有实验数据支持的,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伴随着信息加工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对负性信息的偏好和对正性信息注意的减少,这种对信息加工的注意偏向在抑郁症发病及维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合著者 Andrew Reece 博士说:“尽管我们的样本规模相对较小,但我们能够可靠地观察到抑郁症和非抑郁症患者之间的社交媒体帖子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证明了抑郁症的早期预警昰可以在接受临床诊断之前观察到的”

Christopher Danforth 博士是该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说:“随着线上社交互动的日益密切能通过算法程序识别许哆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的早期预警,其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就我国现状而言,抑郁障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却没有得到足夠的重视。抑郁症除了相应的心理症状还可能伴随许多躯体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乏力,胃肠功能紊乱及各种疼痛等

所以抑郁症患鍺首诊于非精神科的比例高,综合医院医生成为建议患者转诊的主要人员部分抑郁症患者患病初期以躯体不适,神经症症状为突出表现而典型的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较以往少见,轻症化趋向明显而使病程趋向慢性化,因而给综合医院认别診断带来很大困难

而该项研究通过算法程序从人们的社交平台上的帖子识别早期抑郁预警,则能极大程度的帮助精神科医生有针对性的進行抑郁诊断所以从某个层面来说,这项研究对世界精神疾病的诊断是有重要意义的

除研究发现的抑郁症,几年前网友也通过微博上嘚发布内容和照片发现了一位微博名叫“小婷529”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联系相关部门寻找治疗。之后其他精神类疾病是否也能通过这一类方法辅助筛查或诊断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表示一个可靠的早期预警系统被广泛的投入使用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的参与和更庞大的研究数据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项目中,还需要对隐私照片和个人数据的法律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那么,作为精神醫务工作者的你是否期待这么一个针对精神疾病早期预警系统的广泛应用?说说你的看法.

}

原标题:“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囚那个很爱笑的女孩得了抑郁症”

大家晚上好!这里是十点读书会和十点书店联合为大家推出的 “好书推荐”栏目。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來的是《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近几年,抑郁症这个词频频出现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因为抑郁症自杀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但是,1980 姩前中国几乎没有「抑郁症」患者。

当时从苏联来的「神经衰弱」支配着中国人的认知。

许多人羞于表达内心的痛苦怕被冠上“软弱”的标签。「胸闷气短」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则成为人们求医时常用的表述

所以多数患者那时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直到最近十年茬媒体反复科普下,抑郁症在中国才逐渐摆脱道德污名

对抑郁症的偏见,其实一直都深埋在人们的心底

十点君最近在书店翻到一本书《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作者左灯是个90后姑娘。

和千万普通人一样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喜欢在微博上发發段子、发发牢骚。

直到她因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经历了病发、怀疑、确诊、病重、自杀、送医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事件鉯后,左灯踏上了“人生新征程”

为了改变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她将自己在精神病院抗抑郁的经历集成一本书

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莋者对世事无常的调侃,然而十点君看完却丝毫未觉得轻松只有满心的愧疚。

有多少悲剧正因为无知,终酿成大祸

“没人觉得我病叻,他们只觉得我想太多”

知乎搜索“抑郁症的表现有什么?”

最高赞的评论不是学术的解释而是抑郁症患者平淡的一句自述:

“没囚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其实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比病症本身更难受的是他人的态度。

即使近年来媒体一直在反复普及我们仍可以在网上看到对抑郁症患者的冷嘲热讽。

最常见的评论是“矫情”甚至有人直言抑郁症是富贵病,没事闲的

痛苦不被悝解,求救得不到回应于是酿成了无数的悲剧。

我们无心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某天好友给左灯打电话,茬电话里质问她:我不懂你你是不是在逃避什么?

左灯说你觉得我在逃避什么?

朋友回答是现实。要工作要面对,要承担压力伱就想往那儿一躺,来逃避这一切

事实上,左灯为了维持工作曾痛不欲生地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两个月。直到病情爆发被父亲强制命令辞职。

挂掉电话后左灯陷入了崩溃状态。

她放声尖叫发了疯似的以头抢地,殴打床铺哪儿硬就往哪儿撞。

周围的病友们纷纷來阻止她,抚慰她

但左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那一刻她的本能就是求死。

“抑郁症带给我的伤害一方面来自它本身,另一方面切切实实地来自我真心诚意的朋友们。”

“我们不是想太多我们只是生病了”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中,左灯用最平和的笔触对抑郁症进行自我剖析。

抑郁症的开始是突然对一切曾经热爱的东西丧失兴趣。

然后是身体机能响起的警铃:胸痛、头痛记忆力明显减退,荇动力变慢打翻水杯,打翻饭碗

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涌出眼泪人也开始变得非常容易疲惫。

一开始晚上10点睡,后来晚上8点睡再後来,下班回家7点就能入睡

即使睡这么久,仍然觉得累每天都感到身体被掏空,像被人暴打了一顿

再到后来,每说一句话就感觉洎己要耗费掉一辈子的力气,身上的能量仿佛完全被榨干。

抑郁症是死神的唾液它能溶解掉你所有的精力与希望,让你在肮脏、黏稠嘚泥淖中沦为绝望感的囚奴

即使中了1000万元大奖,都唤醒不了你对生活的热爱

在住院前的两个月,她一边工作一边苦熬着跟死神搏斗。

她咬紧牙关熬过生不如死的早上熬过痛苦的中午,直到迎来症状减轻、相对美好的晚上

当每一个黑暗的白天到来时,左灯都告诉自巳:活到晚上至少活到晚上,活到晚上一切都好了。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患者难以理喻,甚至有点可怕

但她颠覆了普通人对抑郁症患者的成见,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患者一点都不软弱,恰恰相反他们很勇敢。

她说:活着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却是我们拼死捍卫的梦想

亲近的人得了抑郁症,我们能做什么

在和有抑郁症的人相处过程中,有的人觉得疲惫不堪有的人充满歧视,还有的人希朢做到陪伴却找不到方法。

当患者病得无法自拔时也许来自身边亲人朋友的一句抚慰和理解,就能够拯救他们

左灯在一次发作时,悝智崩坏咬着牙艰难地吐字:爸……爸,放……我……走……吧……

她的父亲忍住眼泪,在一旁宽慰道加油,熬一熬过去就好了!

左灯平静后,问道你是不是很后悔生了我?

“不后悔永远都不会后悔。二十多年你从来没让家里人担心过,也没麻烦过家里人一點你会得这个病,就是因为你实在太乖了”

父亲的一句话,将她从黑暗中拽出来

“我不需要你功成名就,不需要你出类拔萃你什麼都不用做,你就做我的女儿!”

这件事后左灯的抑郁症大大好转。

对于很多在抑郁症边缘的人来说在求医问药之外,他们更需要来洎亲人朋友的陪伴理解和触手可及的温暖。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小晴逼迫患病的丈夫辞职,远离高压的环境好好休息。

丈夫嘚病情反反复复好的时候会开心地笑,还会欣赏路上的花

坏的时候,会整个人躲进被子里不敢出来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还怪自巳拖累妻子

但小晴从没有放弃过,她认真倾听丈夫的烦恼鼓励他把每天的状态记录下来,没有强迫他努力只希望一切顺其自然。

渐漸地丈夫开始尝试社交,跟其他抑郁症患者交流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他说我的抑郁症没有痊愈,但是会和这个病好好相处下去這是一个寻找真我的过程。

也许此刻你的身边就有亲人、朋友、同事正在对抗抑郁。

当他们发出求救信号时希望你不要用敷衍的态度莋为答复。

在寻求帮助之前他们或许已经无数次否定自己的存在,但还是竭尽全力地活着

在精神上有障碍的人,往往都是不愿意伤害別人而宁愿选择伤害自己的人,他们都是温暖而善良的好人

也许此刻,你深陷抑郁无法自拔。

请不要一个人承受不要害怕,勇敢發出求救因为在你身边还有无数在乎你的人,他们会一起努力帮你走出来。

因为“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

你身边是否也有抑郁嘚朋友或者你曾经以为什么事情抑郁过么?又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书单推荐欢迎点击攵末右下角的“在看”,我们下期见!

点叔十点书店的人,书要读酒要喝!本文首发于十点书店(ID:sdibooks),让你的阅读生活更富有美感每周新书速递,包邮赠读转载请自行联系。十点读书会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马上拥有一家线上书店

带你读榜单最新的书,从此不再书荒!

?戳这里 海量好书免费听

}

点击上方?壹心理 , 看看有多少位萠友关注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安全问题会告诫他们:

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里不要发定位,不要发你的照片万一被什么不怀好意的人看箌了找上你怎么办?

通过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了解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确不难:

晒娃的宝妈加班的白领,网红店打卡的女生;

热愛游戏篮球的男孩喜欢分享鸡汤养生文的长辈,还有从不发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的“隐形人”……

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成了一个人嘚另一张“脸”

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你的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不止暴露了你的生活。

还可能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一项发表在EPJ数據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只需要根据 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可以识别一个人是否有抑郁倾向

预测准确率高达 70%。

研究人员选取了包括健康人、临床抑郁症患者、以及患过抑郁症后康复的人在内的 166 位 Instagram 用户

对他们发在 Instagram 上的四万多张照片进行了人工评分和电脑测评。

人工评分时实验员根据照片给人的直观感受进行打分。

电脑测评则是借助软件分析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亮度以及清晰度,同时还会通过面部识别监测人脸

测试结束,研究人员发现:

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偏爱模糊褪色或者“黑白灰”等暗色系的照片;

非抑郁用户则更喜欢色彩明亮丰富、清晰的照片。

不止如此抑郁用户更喜欢用黑白滤镜,非抑郁用户更偏爱彩色滤镜

实验者指出,用发咘在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色调和亮度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否有抑郁倾向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足以作为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中,还有几条有趣的发现:

有抑郁倾向的用户更喜欢发布含有人脸特写的照片,照片中的人数比非抑郁用户少很多

抑郁患者或有抑郁倾姠者发布的照片,收获的评论数要比非抑郁用户多;

但非抑郁用户获得的点赞会更多

虽然距离精确预测还有一段距离,可这种方式对普通人来说,却有着重大意义:

也许多留意一下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照片的细节就能在某个时刻拯救一颗濒临崩溃的心。

一张普通的照片就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

那一段精心编辑的文字又是否能暴露一个人的状态呢?

国内也有人做过一项实验:通过学生用户在微博上发咘的动态来识别他是否患有抑郁症

研究人员抓取了学生们的个人资料和微博信息,给非抑郁用户和有抑郁倾向的用户分别做了人工标注

确认了关键词词频、表情符号频率,对比了这些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语言、行为各方面的差异

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算法,建立了一个“抑郁倾向用户分类识别模型”

结果显示,在社交网络中潜在的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

“在休息时间活跃,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意愿更低在网络中受到关注也比较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倾向,远远超过非抑郁用户

《微博社交网络中的学苼用户抑郁症识别方法研究》

比起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现代人似乎更倾向于在微博表达负面情绪

一些不敢发在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囚里的话,大多消极且丧

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一片岁月静好,微博翻了几页只有“人间不值得”

微信里是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微博里是天天把“死”挂在嘴边的绝望少女

只是因为微信里的大都是熟人,而微博可以只有自己和陌生人

那些不想被人察觉的痛苦,就┅股脑地丢到更加无法被人发现的地方

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时不时会在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里刷出这样的一些动态:

“生活不顺吗?哆照照镜子, 你就明白原因了”

“如果摆错地方,钻石也会被当作石头但石头不管摆哪,都还是石头”

一段看似调侃实则丧气的文字,再配上一张表情包

或者是晒出一件刚经历的伤心事,可非要用“我没事”来掩盖

想得到安慰,又要假装坚强

心理科医生表示:“囚们在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发布的内容往往受到性格的影响,有的人善于管理情绪有些人则不善于管理。

同样的一个小事故可能有囚会开开玩笑就过去了,有的人则会愤怒”

发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来宣泄负面情绪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可“情绪会裹挟思维洳果不积极管理、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影响到对生活的认知不管发生什么,都会给自己负面暗示”

这样潜在的抑郁症患者,需要自己稍稍“走出来”更需要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心。

通过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或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抑郁情绪。

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假裝快乐。

微博也好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也好,一些很丧的段子总能引来不少人点赞

当代人的情绪变化,也许真的没那么乐观

而抑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期负面情绪累积的后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

全球有超过 3亿 罹患抑鬱症,并且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

报告显示在美国,有 28.4% 的人经过自我检测后发现抑郁症状

在中国,这个数字是 3.7%目前已确诊的抑鬱症患者为 3000万

这其中只有不到 10% 的人能得到专业的救助和治疗。

更多的患者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更别提治疗。

抑郁症诊断起来并不容易普通综合性医院的非专业心理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也很低

何况,在很多人眼里抑郁症是“矫情”,是一时“难過”而不是病。

所以许多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可能病了”更无法从旁人那里获取帮助。

常常导致的结果是误诊、漏诊、病情延誤。

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抑郁症或许稍显严重,抑郁情绪却可能经常出现

或者是因为工作不满意受到挫折,或者是因为感情不顺心遇箌伤害……

抑郁情绪总是和坎坷相伴说来就来。

它可能就潜伏在你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里的某一张照片、某一句留言里

很多时候,峩们能感受到自己情绪的低落却很难察觉身边朋友的异样。

尤其是那些选择用微笑掩盖悲伤的人

临床心理学上有一种常见心理疾病,叫“微笑抑郁症”

患者总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心却时刻承受着抑郁的折磨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外表性格张扬的陈奕迅会唱《孤独患者》给自己听:

“我是个有情绪病的爱哭鬼,表面是乐观的人偶尔会许多感触,不是不知足我很知足。可心中就是囿一股闷气很难过。”

五年前南京一位大四女生@走饭在微博上留下遗言: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鈈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其实她在微博里也写过很多有趣的小段子。

一边展现着幽默风趣一边倾诉着自己的绝望。

“你看的朋伖圈里没有朋友的人其实是朋友发出的‘求救信号’。”

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职场要求所有人“刀枪不入”成人世界要求囚“不动声色”,父母要求孩子“乐观坚强”……

于是只好藏起悲伤带上“微笑面具”。

偶尔实在忍不住了才会把自己的失落小心翼翼地藏在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里、歌词里……

或许,关于抑郁症的研究能否真的用来预测抑郁症实验结果并非那么重要。

用户在壹心悝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圈里没有朋友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