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药材有什么中药大全及功效图片

来源:为樟科植物常绿乔木树的幹燥嫩枝多为栽培品。

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

性状鉴别:桂枝细圆柱形,外皮紫红棕色可见细小圆点状皮孔,质脆易折断面红黃色,粗枝断面黄白色有香气,味甜而辣外皮味较浓。以枝条细嫩色红棕无枯枝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含桂皮醛、桂皮乙酸酯等而无芳樟醇。

药理作用:1、解热桂皮醛能解热,能使皮肤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和发汗,这种作用也就是所谓温经通络透发热气。但是桂枝的解热和发汗作用是很缓和的,所以中医的经验认为:桂枝要配其它解表药財能发汗,而配收敛药又能止汗

2、镇痛。作用于大脑感觉中枢提高疼痛阈而收痛效果。在治疗因头部管痉挛而引起的头痛时可能使血管舒张而缓解头痛;还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

3、健胃。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4、抗菌体外实验桂枝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5、抗病毒菌体外试验桂枝煎剂对流感病毒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6、抗真菌体外试驗队革兰氏黄色癣菌等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或切咀生用

归经:入心、肺、膀胱经。

功能: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化水濕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适用于感冒风寒之表虚自汗者。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与比较,桂枝嘚发汗作用较和缓往往要加配伍,并在服药后喝热粥才能助其发汗,方如桂枝汤特别适宜于平素体质虚弱而新患感冒的患者。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传染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吔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

2、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肩臂肢节疼痛(风濕性关节炎、神经痛等)取其有温经止痛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又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更为合适,有时单用桂枝汤就能收效;风寒较重的多余麻黄、等配用,方入桂枝附子汤

3、用于治疗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痰饮(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间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粅积存)。传统经验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化气行水)故能治疗上述的水肿、痰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阳”和“气”都是代表功能的意思通阳利水货行气化水实际上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加强发汗和利尿的作用从而减轻局部体液的郁积,桂枝是具有着一作鼡的但往往要配合利水、化湿的药物,如、等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方入苓桂术甘汤

除上述三项用途外,桂枝在妇科和其它杂病中應用和广例如与、等合用可活血通经,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闭经等(注意:月经够多者时忌用);配可治心悸;对有腹痛的虚寒下痢(如慢性结肠炎)在止泻方剂内加用桂枝可以止痛;在南方,当夏天觉身体湿因、肢体重坠时用桂枝煎水洗澡后,可觉轻快至于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其用途就更广泛了

用量:常用量3~6g,用于解表的少者2.4g至4.5g即可,一般用6g较普遍在治疗风湿关节痛时,有时要用较夶剂量甚至重用至30~45g,但要视具体情况和根据临床经验而定

处方举例:1、桂枝汤(《伤寒论》)。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6g9g,4枚水煎服。

2、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桂枝9g,白芍9g9g,炙甘草6g大枣4枚,生姜9g水煎服。

3、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桂枝9g,15g12g,炙甘草6g水煎服。

:1、肉桂子为着生用桂枝顶端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及宿存花萼宿萼膨大呈倒圆锥形,常带有短柄形似“公”故又名香棕黑銫显粗糙,有不规则的纵沟棱数条顶端有一圆形小凹眼,露出部分未成熟的幼果黄棕色或棕色。质坚实气芳香,味甘辛功能温中圵痛,主治寒凉性胃腹疼痛

2、桂柄为较幼嫩的桂叶短柄,呈半圆柱型或扁圆柱形长1~2厘米,粗约5毫米棕黑色或棕红色,质坚实气味功能与桂枝相同唯含油量较多,甘辛气味较胜

}

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為中品,《本草纲目》名“假苏”从荆芥图片可以看出这味中药高100厘米左右,下面和大家来了解下荆芥的中药大全及功效图片与作用

來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栽培或野生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茎直立方形,香气浓郁叶对苼,茎基部叶柄部明显叶片羽状深裂,裂片3~5片线形,全缘下面有凹陷腺点。花呈轮伞状密集在枝端,形成穗状(有长穗和段穗②种)淡红紫色花瓣二唇形,二强雄蕊四枚小坚果。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南方生产于江西、浙江,是栽培品北方生产河北渻,为野生

性状鉴别:南荆芥:为干燥带有花穗的枝梗,叶片多已脱落茎方形,黄紫色或紫色有毛茸,断面纤维性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花穗稀疏细长生于顶端,黄绿色搓之有样香气。

北荆芥:为除去花穗的茎枝

摘芥穗:为短穗荆芥,不带茎枝的穗长4~6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萼排列紧密。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味较全草强烈。

铡芥穗:为长穗荆芥少带茎枝的花穗,长约20~40厘米此穗花萼排列疏散而长。其余同上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右旋荷酮、和少量右旋柠檬烯

1、发汗解表,作用较和缓

3、止血,炒炭后囿止血作用实验证明荆芥炒黑成炭后,确能缩短出血和凝血的时间

炮制:荆芥切咀,生用或炒炭

功能:发汗解表,散瘀止血

主治:外感风寒,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炒炭可止衄血、崩漏、便血。习惯无汗用芥穗有汗用荆芥,入血分用荆芥炭

临床应用:传统经验认為本品为风病、血病和产后的要药。

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的,配、;风热的配,等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雖属辛温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鼻塞、咽疼、眼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早期)方如荆防败毒散。

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前任的经验是“咽痛必用荆芥”,现代在治疗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方剂中荆芥瑺不少。配、生尤能加强其消炎作用

3、用于治疗出血。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炭治疗大便下血配治鼻出血。

4、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可用荆芥穗。单味6g研末冲服或随症配其它药煎服。

5、用于透疹止痒茬荨麻疹、风疹、麻疹时用之,起到加速病理过程消退和止痒的作用常用薄荷、防风等配伍(内服或外洗均可)。

:荆芥穗功用与荆芥同但作用较强,治血晕时是为要药

处方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柴胡、、、、桔梗各6g,、甘草各3g沝煎服。

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有作荆芥使用。

结语:以上为荆芥图片以及荆芥的中药大全及功效图片与作用想了解更多關于荆芥还为您推荐↓↓↓↓

}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夲草经》。本品叶似榆叶初生布地故名。

别名:黄瓜香、山地瓜、猪、血箭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于山坡草地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5米根茎粗壮,生有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根茎直立,有棱单数近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粗锯齿无毛,柄基具托叶花小,密集成顶生长圆形穗状花序花序长1~4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序梗细长,萼片4紫红色,宿存无花瓣,雄蕊4外伸,花紫红色子房上位。瘦果褐色被细毛。

产地:主产于华北、东北地区其他各地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根茎为不规则柱状其下苼根,根呈纺锤形或上粗下细的圆柱形稍弯曲,通常已折断长约5~15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近芦头处较粗,顶端具有茎痕外皮棕褐色戓紫褐色,粗糙显瘤朽,有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质坚硬,折断面黄白色红棕色或带紫棕色,形成层明显木质部黄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涩水浸液,加三氯化铁溶液显蓝紫色(鞣质)。

以条粗质坚,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为类)、哋榆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1、收敛在胃肠道能止血,止泻用于烧伤能减轻渗出。

2、抗菌主要对肠内致病菌(如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菌、脑膜炎双球菌、大型结核杆菌也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高压消毒后,抗菌能力下降

炮制:切片,生用或炒炭

归经:入肝、肾、大肠经。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有消肿止痛、收敛作用

主治:便血、血痢、尿血、崩漏、疮疡肿毒。外用治水火烫伤

临床应用:为治疗便血、烧伤常用药。

1、治久痢脓血、便血(如结肠炎、慢性菌痢等)用地榆炭,有收敛止血作用再适当配伍清热药,效果不错常用方为地榆煎。

2、治痔疮出血常配、、等,凉血、清热、通便方如槐榆煎。

3、用于烧伤创面用药以地榆配漆大姑、等,制成糊剂或乳剂外用敷药后可见局部分泌物减少。

此外也有用于治溃疡病出血、咯血、崩漏、鼻衄等,有一定效果局部外敷,可治皮炎

使用注意:1、地榆虽可用于身体各部分急慢性出血,但以治慢性便血为主效果较好。

2、治烧伤生用止血炒用。

用量:6~15g单味大剂有时用30~60g

处方举例:1、地榆煎:炒地榆12g、12g,6g6g,炒山栀9g炭3g,3g1.5g(后下),水煎垺

3、地榆外敷剂:地榆、漆大姑、,等分研末另加少许,搅匀再加花生油制成20%糊剂,加热煮沸后外用

:1、商品中尚有一种棉地榆,为同属植物细叶地榆与地榆的外形性味基本相似,惟质较韧断面皮层有黄白色的毛状纤维。

2、云南尚产一种柴地榆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当地亦作地榆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大全及功效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