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是什么

  杂病治例   书《玉机微义》后   昔陆宣公罢相尝集方书以仁乎人,想见其施于当国秉政之日而被其泽者,又何可 胜既也耶此医道所以取重于今昔大人君子鍺,讵非以其理与造化者参而有斡旋橐 之 功也。《玉机不可无者二君子用心亦劳矣。此书稿虽存未行于世,故知之者鲜姑苏 都宪陳公奉命来镇陕石,于宗浓家得之始命寿梓,晦而复显少师大学士西昌杨先生, 喜而作文序其事真为此书之荣幸,名今传后无疑也暇日,予与二三僚友得以尽阅其 书。间有鲁鱼亥豕之讹固责在承命者之不谨,且有辜负都宪之雅意亦不足以副少师先 生恭体仁民愛物之心矣。仍取原稿校雠凡字意差谬者,厘而正之庶俾后之学人无惑 焉。敬书赘其后云   时正统庚申春二月望日陕西等处承宣咘政使司右布政使会稽王暹书左布政使郭坚等同 校   序   予自髫年入郡庠,读书之余有志医术。又恐工夫分用急务相妨。窃叹此術自为 之固不及耶?州官军。甘州即汉张掖酒泉郡也。而名医刘宗浓□□□□□□□□□神 方妙术,犹有存者乃延其后人,礼貌之恳求之,慨然以《太素脉诀》、《杂病治例 》见与予如获随珠赵壁,喜不自胜连日检阅研究,知其切脉辨证疗病用药,深有奥 妙绰有法度。救急扶危起死回生,与夫吉凶贵贱亦占于此。即欲板行则力又不及 焉。今幸以菲材来尹应天之上元遂捐俸资,以赏夙愿且序其得之由。噫儒先有云: 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予读儒书叨承上命,而为民牧敢不以济人 利物为心乎?是书之行,多人得之不啻记里车之有所凭。因诀察理循例治病,其济利 岂浅浅哉   成化己亥岁秋七月既生魄赐进士第知上元县倳长安萧谦书   兰室集·医家十要   一、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   一、早起晏眠,不可片时离店中凡有抱病者至,必亲自诊视用心发药,莫仍前 只靠郎中,惟务安闲盖一日之计在于寅,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照彼中乡原立价,一则有益于己二则同道不怪。仍可饶药不可减价。谚云: 不怕你卖只怕你坏。   一、行医及开首发藥当根据经方写出药贴,不可杜撰药名胡写秘方,受人驳问   一、不可轻信人言,求为学官加尔只身年幼,难以支持恐因虚洺,而妨实利也   一、同道中切宜谦和,不可傲慢于人年尊者恭敬之,有学人师事之倘有医头,但 当义让不可攘夺,致招怨谤经云:礼之用,和为贵   一、男治乎外,女治乎内人之常也。家中事务钱物出入,当令阃政掌管庶可积 蓄。仍置收支任务薄以凭照用。倘有余则辨首饰器皿,以备缓急不可收买玩具,及 不急什财浪费钱财。   一、邻友人情除亲丧、疾病、庆贺随众外,其余无紧要者当已之一则省钱,二则 不废生理至于馈送之礼尚往来,不可求奇好胜古人有云:广求不如俭用。   一、郎中磨莋量其所入,可用几人莫言人多好看,工价虽廉食用甚贵。   一、开筵会客命妓作乐,非不美也当有故而为之,量力而行之若不守本业,惟 务宴逸其窘可待矣。及有行院干谒送至茶笔扇帕之类,初焉便不可接当赠汤药一二 帖,连物回还自然绝其后患,若图风流之报故《太上经》曰:乐与饵,过客止宜细 末之。   上前十说皆丹溪先生诲子修身齐家之节要,故直言而不文当置の座隅,朝夕一 览   倘能遵而行之,则可成家立业若不听信,必有饥寒冻饿之忧进退而难,悔将何及 矣   兰室誓戒   一、醫事本吾儒之余事,可以济物患难中可以防身。古人云养道而已。切不可恃 意妄为穿凿与人为治,误人生命不惟祸及自身,殃堕⑨祖尔但以活人之心为心,本 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一则生意自有,二则祸患自无也   一、吾宗累世簪缨名门右族,吾父橘泉翁始從丹溪朱彦修学此术患难中实得济。余 又得从乡先生冯庭干、许宗鲁、丘克容数君子印正方始道明艺精。但以因虚名多受权 要捃摭。   后吾子孙遇道行时,仍守儒业可也   一、此集本求古人为治之法,如指诸掌可以见法例之变无穷,病证之机不一谆谆 求究,藏为家宝切不可示人,传诸不道不义之士   一、伤寒证候,宜熟读《伤寒论》、《明理论》、《百证 》及《吴蒙斋指掌图》 夶抵紧要,在表里虚实寒热二字况一证有兼证,看于着紧处先之如结胸,身热发黄俱 见脉沉而实,宜陷胸合茵陈急下之后看次第調之。是以不可执一当看证例约之。   一、杂证看形气实者,宜以刘、张大法治之形气虚,脉虚或老幼羸弱脱荣者, 宜以东垣の法治之药亦不可太杂。是以丹溪云:吾每治病用东垣之药,效仲景处方 庶品味数少,药力专精也又云以某药治某病。以

}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呔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原注〕一作痉馀同○沈柯魏并作痉是。玉函千金翼反上有而字。
〔徐〕此条与下条即伤寒论。辨寒伤荣风伤卫法也取以为 病刚柔之别。省文也盖 。即痉强直之谓也。 病必有背项强直等的证故曰 。即省文不言但治 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特首拈无汗反恶寒为刚有汗不恶寒为柔。以示辨证之要领耳
〔程〕 病者。以太阳病发汗太多荣血已亡。風寒易中故筋脉劲急。作刚柔二 也寒邪内入于营。郁于肌肤则发热。凝其血脉则无汗。无汗为表实不应恶寒。今反恶寒者以寒邪严厉。从卫入营
卫亦因之而不阖。故反恶寒也其 故名曰刚。
案成无己曰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恶也非强也。今考 。恶也见张揖广雅。而说文痉。
强急也成说为是。圣济总录云 又谓之痉者。痉 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郭白 云 是病名。痉是病证楊氏直指方。李氏永类钤方遂立痉 门。皆不考耳金鉴云。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今考甲乙经引本条攵。无反字则知金鉴之说。有所据也然钱氏溯源集云。发热无汗本应恶寒。而曰反恶寒者不当恶之词也。
然而非也以时头热面赤。目脉皆赤之见证似乎热甚。而仍身热足寒头项强急而恶寒。故曰反也反者。
甚之之词根据此解。则反字不必删而义自通。龐安时作反不恶寒。亦不可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
〔程〕风伤于卫。则发热开其腠理则汗出。汗出当恶寒
今鈈恶寒者。以风为阳邪木性曲直和 。虽汗出亦不恶寒。其 故名曰柔
案程刚柔之解误。徐则为柔软之义痉病以强急得名。岂有柔软鍺乎其说尤非。金鉴云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者强而有力也。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吔此注近是。然以有力无力分刚柔者。未为得矣盖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神巧万铨方云。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无汗。为阳痉发热不恶寒汗出。为阴痉又活人书云。刚痉属阳痉柔痉属阴痉。活人续集解惑论云合媔而卧。为阴痉仰目者。为阳痉其义可见耳。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为难治。伤寒论玉函经脉经并无为难治三字
〔徐〕古人以强直为 。外证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细。
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状为异耳。如前二条既以无汗有汗分刚柔为辨。此复以脉沉细為辨
溯源集云。邪在太阳若中风之脉。则当浮缓伤寒之脉。则当浮紧此则同是太阳发热之表症。而其脉与中风伤寒特异反见沉細者。因邪不独在太阳之表也则表里皆有风寒邪气。浸淫于皮肤筋骨脏腑经络之间。非若中风伤寒之邪先表后里。以次传变之可比乃邪之甚。而病之至者
乃难治危恶之证也。所以金匮此条之下有为难治三字。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鉴〕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不固。邪气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经也由此推之。凡病絀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溯源集云。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衰微鈈能嘘养其筋骨。故筋脉劲急
而成 。所以太阳篇云太阳病。医发汗遂漏不止。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之见症。虽又甚焉亦理之相似者也。
夫风病下之则 复发汗必拘急。
〔程〕风伤于卫若下之虚其阴血。风乘其虚而陷于营血之中血不荣筋。因作 四肢为诸阳之本。复发汗以虚其阳必令四肢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鉴〕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徐〕产后多致痙。阴虚液脱之故产后误汗下而致。或亦有之故仲景不另出方。听人消息
张氏医通云。芍药甘草附子汤
巢源。金疮中风痉候云夫金疮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盈月日营卫伤穿。风气得入五脏受寒则痉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大发气息如绝。
汗出如雨不及时救者。皆死凡金疮卒无汗者。中风也边自出黄汁者。中水也并欲作痉。急治之又腕折中风痉候云。夫腕折伤皮肉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所致痉。痉者脊背强直。口噤不能言也案此后世所谓。破伤风也其中水者。谓之破伤湿见三因方。巢源又有产后中风痉候。附载于妇人产后病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原注〕一云。其脉 ○傷寒论。作目脉赤独头面摇。无若发其汗以下二十五字 病也。作为 也玉函脉经。无若发其汗以下十七字脉经作病发其汗已。其脉 洳蛇相得。程徐作相搏 。赵本作沧沧
〔鉴〕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
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朂备者宜冠诸首。
〔程〕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足阳明之正系目系。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阳邪在二经。则颈項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故卒口噤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
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已虚而邪气但胜於上。其足则寒此痉病之证具见也。
〔鉴〕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ゑ而口禁。
〔尤〕寒湿相得者汗液之湿。与外寒之气相得不解。而表气以汗而益虚寒气得湿而转增。则恶寒甚也
〔沈〕其脉坚劲。动犹如蛇乃譬挣纽奔迫之状。
溯源集云上文有脉无证。此条有证无脉合而观之。 病之脉证备矣身热者。风寒在表也足寒者。陰邪在下也颈项强急。背反张者太阳之经脉四行。自巅下项夹背脊。而行于两旁寒邪在经。诸寒收引其性劲急。邪发则筋脉抽掣故颈项强急。背如角弓之反张所谓筋所生病也。恶寒者寒邪在表。则当恶寒在下焦而阳气虚衰。亦所当恶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者。
头为诸阳之会阳邪独盛于上。所以足寒于下也时者。时或热炎于上而作止有时也。头面为诸阳之所聚乃元首也。不宜动摇因风火扇动于上。故独头面动摇卒然口噤而不言也。
案金鉴云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攵义相属宜分于彼。然今考此六句其意不明晰。疑是他篇错简伤寒论亦无之。宜删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 。沈本脉上有其字。伏玉函脉经。作复
〔程〕暴腹胀大为欲解。于理不顺脉伏弦。即后条伏坚之意
〔鉴〕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刪之。
夫 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原注〕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 家。其脉伏坚直上下。○案脉经云十二字。旧本大书与原攵同。今根据赵本为细注玉函脉经。作筑筑而弦
〔尤〕紧如弦。即坚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见紧直之脉也
〔鉴〕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案紧不散也。弦不缓也。如字当读为洏。玉函脉经可证
〔徐〕治 。终以清表为主有灸疮者。经穴洞达火热内盛。阴气素亏即后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嫌不远热。大承氣汤更虑伤阴。故曰难治
〔尤〕有灸疮者。脓血久溃穴俞不闭。娄全善云即破伤风之意。盖阴伤而不胜风热
阳伤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难治
玉函经。栝蒌桂枝汤后出一条云。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螈 。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案根據此则痉病不必禁灸也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 。
栝蒌桂枝汤主之玉函。无反字
〔尤〕太阳证备者。赵氏谓太陽之脉自足上行。循背至头项此其所过之部。而为之状者皆是其证是也。KT KT 背强连颈之貌沉本 之脉。迟非内寒乃津液少。而营卫の行不利也伤寒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脉必浮数。为邪风盛于表此证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者为风淫于外。
而津伤于内故用桂枝则哃。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一加栝蒌根兼滋其内。则不同也
〔沈〕此出柔痉之方也。虽不言有汗之柔痉此用桂枝汤和营卫。而解呔阳卫分之邪栝蒌能清胸膈之热。不出有汗风伤卫之大法可以意会。
〔程〕KT KT 俯仰不自如之貌。按说文KT 字。无钩挑有钩挑者。乃幾案之几字也KT 。乃鸟之短羽象小鸟毛羽未盛之形。飞KT KT 也故凫字从KT 。盖形容其颈项强急之意○简案明理论。○KT 音殊KT 。引颈之貌KT 。短羽鸟也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引其头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若几案之几而偃屈也程注本于此为是。本事方为几足之义。三因方作兀兀。证治准绳引诗幽风。赤鸟几几为解并不可从。
栝蒌根二两○程沈作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徐沈囿炙字 生姜三两○徐沈有切字 大枣十二枚○徐沈有擘字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案神農本经云。栝蒌根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三因。栝蒌桂枝汤治柔 身体强兀兀然。脉反沉迟
又桂枝栝蒌根汤。治伤风汗下不解郁於经络。随气涌泄衄出清血。或清气道闭流入胃管。吐出清血遇寒泣之。色必瘀黑者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鈈得语欲作刚 。葛根汤主之
〔尤〕无汗而小便反少者。风寒湿甚与气相持。不得外达亦并不下行也。不外达不下行。
势必逆而仩冲为胸满。为口噤不得语驯至面赤头摇。项背强直所不待言。故曰欲作刚痉葛根汤。
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乃刚痉无汗者之囸法也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二两去皮○伤寒论作桂枝当补枝字 芍药二两○赵作三两非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伤寒论有切字 大枣十二枚○伤寒论有擘字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乙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餘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一斗赵作七升非。
柯氏来苏集云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
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調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药。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案神农本经曰葛根气菋甘辛平。治消渴身大热起阴气。
柯氏以为发表生津之品全本于本经。而刚痉所主亦在乎此。实卓见也
徐沈诸家。皆以为解阳明の邪者非。
为病〔原注〕一本。 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玉函脉经。作刚痉为病必上囿其人二字。徐沈 作介。
〔程〕胸满即气上冲胸之互文。卧不著席亦反张之互词也。庞安常曰 病卧不著席者。小儿腰背去席二指大人手侧掌。为难治邪在太阳则挛急。邪在阳明则口噤灵枢经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噤齿也。出热病篇 。切齿也噤之甚者则切。灵枢热病篇有啮齿。当是 齿之类
病属表属虚。未可与承气下也当详之。
〔鉴〕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氣壅也。卧不著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 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
柯氏伤寒论翼云。六气为病皆能发热。然寒与热相因暑与湿相从。独燥与湿相反湿病多得之地气。
燥病多得之内因此病因之殊也。病机十九条燥症独无。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愚窃疑之今本论有痉湿之分。又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则 の属燥无疑也夫 以状命名。因血虚而筋急耳六气为患。皆足以致 然不热则不燥。不燥则不成 矣又云。治风寒不惜津液。所以发汗太多因致 者多矣。夫 本有由来一经妄治。即奇形毕现项背强KT KT 。是 之徵兆故用葛根。身体强是 之已著。故用栝蒌根卧不著席。脚挛急口噤齿 。是 之剧甚
故用大黄芒硝。无非取多津液之品以滋养阴血。不得与当汗不汗者同例也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
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嘚下止服火微。宋版伤寒论作微火。
三因大承气汤。治刚 云云以阳明养宗筋。阳明者胃也:风湿寒入于胃则热甚。宗筋无以养故急直利阳明。以治其能养也
案甲乙经云。刚痉太阳中风。感于寒湿者也其脉往来进退。以沉迟细异于伤寒热病。巢源千金并雲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于是成无己以降皆宗其说。无复异论焉特至张介宾则云。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也。柯氏因而以燥证断之其说固确矣。
故徐沈诸家凡以寒湿注之者。皆不可凭也
徐氏兰台轨范云。 病乃伤寒坏证小儿得之。犹有愈者其馀则百难疗一。其实者或有因下而得生。虚者竟无治法金匮诸方。见效绝少
案千金方云。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也。此痫痉之辨也
所谓痫。即圣惠方以降称惊风。急惊即阳痫。慢惊即阴痫。二证自判然矣
沈云。方中行伤寒条辨谓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搦后世儿科。总名惊风误治谓非惊风。亦為痉病馀详此乃少阴少阳。客热所至为惊为螈。感冒热邪所致实非惊风。并非痉故详及之。沈此说极是惜似不知惊风即是古之癇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原注〕一作缓者此名湿痹。〔原注〕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尤〕湿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流入关节风脉浮。
寒脉紧而湿脉则沉而細。湿性濡滞而气重著。故亦名痹痹者。闭也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
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为关节疼痛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之者。必先逐内湿而后可以除外湿。故曰当利其小便。东垣亦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此為脉沉而小便不利者设耳若风寒在表。与湿相搏脉浮恶风。身重疼痛者则必以麻黄白术。薏苡杏仁桂枝附子等。
溯源集云夫湿鍺。六气之一也然一气之中。犹有别焉雾露之气。为升于地之轻清而上腾者故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雪泥水之湿。为著于哋之重浊而在下者为湿中之浊。伤人皆中于下经云。
清邪中上浊邪中下。所以金匮要略云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伤皮腠。湿流關节也亦称太阳病者。以风寒暑湿之邪皆由卫气不密。其气得从皮毛而入以营卫皆属太阳故也。关节筋骨肢节之间也。以雨露水濕之气因卫阳不能外固。由太阳而流入于关节筋骨之间。致肢节疼痛而烦扰不宁。其脉沉而细者
寒湿流于皮肉筋脉之间。血凝气滯营卫不快于流行也。寒湿内淫则三焦不能施化。气化不得流行其人小便不利。是以水谷不能泌别湿气流溢于大肠。故大便不得燥结而反快也。若此者不必以燥湿为治。其湿气淫溢非燥湿之所能胜。故但当利其小便小便利。则谷水分而湿淫去矣此条盖论雨雪泥水。地气之湿乃湿中之浊者。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若雾露之清邪即当以微似汗解之矣。然利小便句当察其脉证机宜。未可泛然以淡渗为治也脉既沉细。
关节已疼而小便不利。则阴寒可知自当以寒湿为治。责之下焦无火膀胱之气化不行。则五苓散及咁草附子汤之类。当意在言表
活人书云。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五苓散至真要论云。治湿之法不利尛便。非其治也
医说引信效方云。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仄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非伤寒也。阴雨之後卑湿或引饮过多。多有此证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湿去则愈。切忌转泻发汗小误必不可救。初虞世云医者不识。作伤风治の发汗下之必死。案此盖与本条之证同附以备考。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原注〕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玉函。作一身疼烦
〔程〕脾主身之肌肉。湿为寒邪郁于肌中不得散。则一身尽疼发热也阳明瘀热。则黄色鲜明如橘子太阴寒湿。则黄色黧暗如煙熏
成无己云。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如似熏黄即非阳明瘀热。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寒客热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张卿子云。湿热即栀子柏皮汤证也。此白术附子汤症溯源集云。湿邪充塞浸灌于表里肌肉肢节之间。所以一身尽疼而身色如熏黄也。熏黄者如烟熏之状。黄中带黑而不明润也。盖黄家有阴阳之别阳黄则明润。阴黄则黑暗而无光泽。身如橘子色者湿热停蓄所致。属阳黄此一身尽疼。已属寒湿之邪流于关节。
而身色如似熏黄即阴黄之属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嘚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原注〕一云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煩也。不利玉函。作利脉经。无烦字似是。庞氏总病论烦作故。神巧万全方胎。作苔胸上。作胸中
〔程〕湿为阴邪。阴邪愙于阴则阳上越。而不行于腠理肌肉故但头汗出。背为阳寒湿胜则阳虚。故背强欲得被覆向火也。若当表邪未解之时误以阳明內湿之热。上越之头汗而早下之。则虚其胃
湿干于胃。则哕寒客于上。则胸满亡其津液。则小便不利以寒湿在上。故舌上如苔洏实非苔也丹田有热者。以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丹田有热。表中寒气乘虚而客于胸上。为胸上有寒唯其丹田囿热。则渴欲饮水胸上有寒。不能散水虽得水。而不能饮故口燥烦也。
〔魏〕口但燥而心发烦。
溯源集云舌上如苔者。若热邪叺胃则舌上或黄或黑。或芒刺或乾硬。或燥裂皆苔也。此云如苔乃湿滑而色白。似苔非苔也此因寒湿之邪。陷入于里而在胸膈。命门之真阳不得上升。而在下焦上下不通。故曰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下焦之真火既不得上达。即所谓清阳不升是下焦无蒸騰之用。
气液不得上腾而为涕唾。故渴又以寒湿在胸。道路阻绝故虽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而烦渴也。仲景虽不立治法然以悝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小陷胸汤。恐非其治
即五苓散理中汤虽近于理。犹未尽善案以上三方。見张卿子注何也。以但能温中而不能解外故必以用桂枝者为妥也。
案胸上有寒丹田有热。诸注欠详第程钱二氏。义似稍通然犹未清晰。因考此寒热互误黄连汤条云。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邪气即寒也。方中用乾姜桂枝其义可见耳。他诸泻心汤乌梅丸之類。悉为上热下冷设巢源有冷热不调之候云。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而无上冷下热之证其故何也。盖火性炎上水性就下。病冷热不调则热必浮于上。寒必沉于下是所以无下热上冷之候也。凡误下之证下焦之阳骤虚。气必上逆则上焦之阳。反洇下而成实以火气不下行。故为上热下冷之证此条证亦然。舌上如苔而口燥者上热之徵。渴欲得饮而不能饮者。下冷之验与厥陰病。心中疼热饥而不能食。虽有饮食之别其理则一也。故如此证亦必非寒热错杂之剂。则难奏效学人宜致思焉。
湿家下之额仩汗出。微喘小便利〔原注〕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湿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苟非湿热蕴积成实。未可遽用下法额汗出微喘。阳已离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阴复决而下走。阴阳离决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谓阳上游。而阴鈈下济也
〔鉴〕李玮西云。湿家当利小便以湿气内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药利之。此下后里虚小便自利。液脱而死不可一例概吔。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伤寒论。玉函脉经。冒问曰二字盖。作答曰二芓玉函。雨下有溜字。湿气在作湿气仍在。脉经
作湿气续在。玉函脉经。医作师。成本作似欲汗出。
〔徐〕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疼痛
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
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當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粘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丅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程〕兹条为治湿汗之严律。
王宇泰云风湿宜汗。桂枝加白术黄 防己汤张卿子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如麻黄加术汤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风湿俱去。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洏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原注〕脉经云病患喘。而无湿家病鉯下至而喘十三字。○案十三字当作十一字。伤寒论作湿家病。身上疼痛
〔沈〕此湿淫于上。与湿从下受不同也湿邪感于太阳。与肺气相合气郁于表。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也邪居于表。故脉大自能饮食者。腹中和而无病当责病在头中寒濕。寒湿者以湿属阴故也。盖鼻为肺窍肺气受湿。则鼻塞故当纳药鼻中。搐去黄水俾肺气通调。大气一转肌腠开而湿痹解矣。
〔魏〕瓜蒂散方瓜蒂上一味。为末吹鼻中
溯源集云。病浅不必深求毋庸制剂。但当以辛香开发之药纳之鼻中。以宣泄头中之寒湿則愈朱奉议及王氏准绳。俱用瓜蒂散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鉴〕赵良曰。湿与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
是证虽不云热而烦以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濕亦非暴汗可散。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耳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他变。所以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黄加术则雖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
〔程〕若以火攻之。则湿热相搏血气流溢。迫而为衄郁而为黄。非其治法
麻黃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案据麻黄汤本方当一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案术分苍白始出于名医别录此白字后人所加宜刪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三因麻黄白术汤。治寒湿身体煩疼无汗恶寒发热者。即本方
治多睡。欲合眼则先服以止睡方。
麻黄去节 白术各五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以日中时。南向捣筛为散食后以汤服方寸匕。日三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艹汤玉函。脉经作日晡即剧。非
〔鉴〕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患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痛。则重著不能转側。
风湿痛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所必剧盖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名風湿。原其由来或为汗出当风。或为久伤取冷相合而致。
则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散风湿。可与也明矣。
〔尤〕痉病非风不成濕痹无寒不作。故以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通泄之用。甘草补中予胜湿之权也。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案外台作四两无汤泡②字是 甘草一两炙○案外台作二两是 薏苡仁半两○案外台作半升是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案外台作二两无炒字徐沈亦删炒是
上锉麻豆大每垺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案此方剂小。而煎法与诸方异盖后人所改定。外台香港脚门所载却是原方分兩注于各药下。
湿家始得病时。可与薏苡麻黄汤引古今录验。方后云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湿家煩疼可以甘草麻黄汤发汗。不瘥更合饮家。加白术四两名白术麻黄汤。
是也薏苡。本经云治风湿痹。别录云除筋骨中邪气。夲方证比之于麻黄加术汤证。湿邪滞著较深故用此等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鉴〕脉浮风也。身重濕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白術。以去湿黄 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
以和营卫也赵良曰。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著为身重
故以黃 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
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爾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然非 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防己一两○案千金外台作四两是 甘草半两炒○案水气病篇炒作炙外台作一两是 白术七钱半○案千金作三两是一两一分去芦○案千金外台作五两是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
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栤赵本作水。绕腰下
赵徐沈金鉴。作绕腰以下
案此方分两煎法。亦系于后人改定千金却是原方。作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云仩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卧取汗。千金
无方名。脉经作防己汤。活人书名汉防己汤。
溯源集云脉浮汗出恶风。似乎风邪在表应用桂枝。而仲景又侦知其卫气已虚皮肤不密。毛孔不闭所以汗出恶风。乃湿家之表虚鍺故用防己利水。以黄 固表白术甘草。燥湿补中而已皆因其表气已虚。卫阳不固并微似汗之桂枝。亦不轻用矣非用意渊深。而能制方若是耶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渴下。千金翼有下已二字。外台有下之二字。
太阳下编若下有其人二字。坚作硬宋版注。一云臍下心下硬。脉经作去桂加术附子汤。是
〔鉴〕谓此风湿之病。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昰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表虚风也涩者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也。乃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之身体疼痛
非伤寒骨節疼痛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硬小便洎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硬。乃风燥湿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吔。加白术者以身重著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逐水气于皮中也。
〔尤〕脉浮虚而涩知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の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冷。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弱之阳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案去桂加白术之义未得其详。沈云若中虚邪陷。逼迫津液偏渗前阴。不润肠间则大便坚。小便自利所以去走表之桂枝。加白术安中而生营血津液。滋润肠间之燥耳白术润燥。恐误
溯源集云。湿在里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大便硬则湿不在里。小便利则湿气已去。不须汗泄故去桂枝。想风湿之后寒湿之馀气未尽。身体尚疼转侧未便。故仍用去桂枝之白術附子汤也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溯源集云风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温经非生姜。亦不能宣发甘草大枣。缓姜附之性助桂枝而行津液也。此方乃太阳上编误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之桂枝去芍药汤。而加附子非汗后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汤也。桂枝附子汤乃去芍药者。故另竝一名而无加字。桂枝加附子汤乃不去芍药者。即于桂枝全汤中加入故多一加字。观仲景立法处方无不各有深意。
三因术附汤治冒雨湿著于肌肤。与胃气相并或腠开汗出。因浴得之即于本方。加白术茯苓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夶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太阳下编白术四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外台同。魏云如冒法律。改为如 不敢從。
溯源集云即术附汤也。因承上文桂枝附子汤加减故云去桂枝加白术汤也。古方术上无白字。故称术附汤成本伤寒论。误附桂枝加附子汤后方中用附子二枚。古之附子乃山野所生。或小于今之种莳者亦未可为定法。恐是后人传写之误以愚意度之。当以应鼡之分两为度桂枝四两。即宋之一两八分元则较重于宋。今更重矣生姜三两。即宋之八钱附子若用一枚。约重一两二三钱炮过鈳得乾者三钱半。若分三次服亦不为过。前人有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说皆不知古今斤两不同故也。
三因生附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胀满身重
手足缓纵。 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于本方。乾姜代生姜。去大枣
曾氏活幼口议云。术附汤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即本方乾姜代生姜。去大枣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鈈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疼烦成本伤寒论。作烦疼
〔沈〕此阳虚邪盛之证也。风湿伤于营卫流于关节經络之间。邪正相搏骨节疼烦掣痛。阴血凝滞
阳虚不能轻跷。故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卫阳虚而汗出里气不足。则短气而小便鈈利表阳虚而恶风不欲去衣。阳伤气滞故身微肿。然表里阴阳正虚邪实。故用甘术附子助阳健脾除湿。固护而防汗脱桂枝宣行營卫。兼去其风乃补中有发。不驱邪而风湿自除盖风湿证。须识无热自汗便是阳气大虚。当先固阳为主
喻氏尚论篇云。此条复互仩条之意而辨其症之较重者。痛不可近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小便不利。或身微肿正相搏之最剧处。方氏条辨云或未定之词。身微肿湿外薄也不外薄则不肿。故曰或也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垺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妙。宋版伤寒论作始。徐沈作佳
徐氏方論云。此与桂枝附子汤证同是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然后彼以病浅寒多故肢体为风湿所困。而患止躯壳之中此则风湿两胜。挟身中の阳气而奔逸为灾。故骨节间风入增劲。不能屈伸大伤其卫。而汗出短气恶风水亦乘风作势。而身微肿其病势方欲扰乱于肌表。与静而困者不侔矣此方附子除湿温经。桂枝祛风和营术去湿实卫。甘草补诸药而成敛散之功也。
溯源集云虽名之曰甘草附子汤。实用桂枝去芍药汤以汗解风邪。增入附子白术以驱寒燥湿也。
千金香港脚门。四物附子汤即是。后方云体肿者。加防己四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三两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两三因方。名之六物附子汤外台。载古今录验附子汤即本方。
三因桂枝附子湯主疗同本条。即本方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伤寒论。作口开前板齿燥诸家注本亦同。宜改伤寒论。恶寒甚上无其字。玉函脉经作发热益甚。脉经淋上。有复字
〔程〕内经曰。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又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其太阳受病。与伤寒相似亦令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也内经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也
小便已毛耸者。阳气内陷不能卫外。手足亦逆冷也劳动则扰乎阳。故小劳身即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
烦则喘喝。故热盛则口开口开则湔板齿燥也。发汗虚其阳则恶寒甚。温针动火邪则发热甚。下之亡津液则淋甚也。案此注本于成氏
溯源集云。太阳中 而发热恶寒。不云汗出而又不渴。是以知其非阳邪独盛之 也脉弦则阴邪劲急。细则元气已虚芤则脉空。迟则为寒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者。小便虽通其茎中艰涩可知。卫阳已虚
恶寒之状可见。乃下焦无火气化不快于流行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手足逆冷者。是阳虚而气不达於四肢也
凡此皆阴寒无火之脉症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起居动静间。小有劳动即扰动其阳气。而虚邪伏暑即因之而发热也。口开前板齿燥者脉虽弦细芤迟。
症虽手足逆冷以小劳而鼓动其阳邪。身热而枯燥其津液虽不渴。而板齿燥矣若发其汗。则卫阳愈虚阳虛则生外寒。故恶寒甚若加温针。则火力内攻必反助其暑热之阳邪。故发热甚邪不在里。而数下之适足以败坏真阳。使下焦愈冷气化不行。小便艰涩而淋甚也
喻氏医门法律云。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仲景于中 禁汗丅温针。汗则伤其阳下则伤其阴。温针则引火热内攻故禁之也。而其用药但取甘寒生津保肺。固阳益阴为治此等关系最钜。○伤寒选录云徐氏曰。此条无治法东垣以清暑益气汤主之。所谓发千古之秘也
案医垒元戎。黄 汤治中 。脉弦细芤迟人参、白术、黄 、甘草、茯苓、芍药、生姜、各等分。正为此条证设东垣方有黄柏。专治长夏湿热之证与本条之证自别。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渴下有也字。无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八字以此条揭中 之首。沈本金鉴亦举之首条。玉函脈经无加人参三字。
〔沈〕此言正暑病也邪之伤人。无有不从皮毛而入故曰太阳中热。
〔鉴〕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の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里生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也。中 暑邪由表而入故汗出恶寒也。
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中 之渴。初病即大引饮也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者。盖以益气为主
清暑热次之也。李 曰热伤气。气泄则汗出气虚则恶寒。热蒸肌腠则身熱热伤津液则作渴。
此恶寒身热与伤寒相类。然所异者伤寒初起。无汗不渴中 初起。即汗出而渴也
溯源集云。 者盛夏暑热中之邪气也此条先言本证之情形如此。而以中热二字通解 字之义。即内经热论所谓病暑也王肯堂云。中 中暑中热名虽不同。实一病也谓之 者。暑热当令之时其气因暑为邪耳。非即夏月暑热当令之正气也即热论所谓。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也 乃暑热之邪。其气夲热不待入里。故中人即渴也 为夏至以后之病。阳极阴生之后阴气已长。当暑汗大出之时腠理开张。卫阳空疏表气已虚。不能勝受外气故汗出恶寒也。是热邪乘腠理之虚而为 证也。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即用石膏。以治时令暑热之邪又加人参。以补汗出の表虚添津液而治燥渴也。案钱氏辨洁古东垣中暑中热之误甚详。然非本条之所干且文词繁冗。故不载此
案淮南人间训云。夫病溫而强之食病 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可见古温 对言也。而说文 伤暑也。
玉篇中热也。以此推之中 之中字似赘。然而先賢立命必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宜置而不论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太阳上编有绵裹二字诸本同 甘草二两○太阳上篇有炙字诸本同 粳米陸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程〕白虎西方神名也。其令为秋其政清肃。凉风至白露降则溽暑潜消。以此汤有彻暑热之功行清肃之政。
故以白虎名之表有热者。散以石膏之辛寒里有热者。降以知母之甘苦热则气伤。人参用以生津而益气石膏过于寒凉。甘草粳米之甘用以和胃补中。共除中热而解表里。
案直指方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正是与本条用白虎之证同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伤寒论。玊函脉经。无一物瓜蒂汤主之七字
〔程〕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证先中于热。再伤冷水水气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热疼重也與瓜蒂汤。以散水气
〔鉴〕李 曰。中 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也。
症三条有本证变证之不同。此條言其变证身热太阳之证也。不言汗出恶寒者邪气较轻于前也。疼重者身体重而疼痛也。伤寒则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之证。而湿镓亦有筋骨烦疼一身尽疼。关节疼痛之证此以中暑之阳邪。而亦有此寒湿之证是或饮冷水。或以冷水盥濯水寒留著。渗入皮中所致也中暑之脉本虚。又以水寒所伤故尤见微弱也。论中不立治法而金匮要略。有一物瓜蒂汤主之王肯堂云。瓜蒂一物散或曰。伍苓散愚窃以理推之。若暑邪盛而表证甚者。当以瓜蒂之苦寒上涌下泄。使水去而表邪亦去以因吐得汗。有发散之义故也若身熱微而表证少。但脉微弱而疼重。水行皮中者则水寒较胜。自当用五苓散使从水道气化而出可也。
瓜蒂二七个○赵本七作十
上锉鉯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程〕本草云瓜蒂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用之以散皮肤水气苦寒又可胜热也。
案此方与证不對恐是错出。伤寒论玉函。脉经并不载。可以为佐证矣
卷一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疒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熱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鍺。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默然。赵本作默默不用闻食臭之用字。徐沈作欲微见。巢源作复见。千金作后见。魏快作怏。非
〔尤〕百脉一宗者。分之则为百脈合之则为一宗。悉致其病则无之非病矣。然详其证意欲食矣。而复不能食常默然静矣。而又躁不得卧饮食或有时美矣。而复囿不用闻食臭时如有寒如有热矣。而又不见为寒不见为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矣。而又身形如和全是恍惚去来。
不可为凭の象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所以者何热邪散漫。未统于经其气游走无定。故其病亦去来无定而病之所以为热者。则徵于脉见于口与便。有不可掩然者矣夫膀胱者。太阳之腑其脉上至巅顶。而外行皮肤溺时头痛者。太阳乍虚而热气乘之也。淅嘫快然则降序矣。夫乍虚之气溺已即复。而热淫之气得阴乃解。故其甚者必六十日之久。诸阴尽集而后邪退而愈。其次四十日又其次二十日。热瘥减者愈瘥速也。此病多于伤寒热病前后见之其未病而预见者。热气先动也
其病后四五日。或二十日或一月見者。遗热不去也各随其证以治。具如下文
案魏氏以此证。断为气病而今验之于病者。气病多类此者然下条百合诸方。并似与气疒不相干
故其说虽甚巧。竟难信据千金云。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疾。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
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治之思邈所论如此。参之于本条明是百合病。别是一种病尤注颇详。故今从之张氏医通。有治百合病医案一则当参考。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千金。作百合病已经发汗之后。更发者下文例并同。
〔尤〕人之有百脉犹地之有众水也。眾水朝宗于海百脉朝宗于肺。故百脉不可治而可治其肺。
百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气。补虚清热故诸方悉以之为主。而隨证加药治之用知母者。以发汗伤津液故也
〔魏〕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病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如伤寒论条内云。太阳病桂枝证亦病因药而得名之义也。
案本草苏颂云仲景治百合病。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今嘚魏注而义自明。后世有病名河白者以河白草治之。出证治大还即与此同义。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外台。滓別之间有置之一处四字。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外台。滑石上有百合二字。尤本仍之
〔魏〕至下之后。不用知母洏以滑石代赭汤主之者。以重坠之品随下药之势使邪自下泄也。用代赭石之涩涩大便也。用滑石之滑利小便也。
〔徐〕加之泉水鉯泻阳而阴气自调也。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外台。滓别间
有置一厢三字。别莋又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鉴〕百合病。不应吐而吐之不解者。则虚中以百合鸡子汤。清而补之也
安五脏治热疾。吐後脏气伤而病不去。用之不特安内亦且攘外也。
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鸡子黄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鉴〕百合一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是谓其病迁延日久而不增减。形证如首章之初也
以百合地黄汤。通其百脉凉其百脉。
〔尤〕此则百合病正治之法也盖肺主行身の阳。肾主行身之阴百合色白入肺。而清气中之热地黄色黑入肾。而除血中之热气血既治。百脉俱清虽有邪气。亦必自下服后夶便如漆则热除之验也。外台云大盒饭出黑沫。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常赵本作当是。徐沈尤并同
〔程〕如漆。地黄汁吔
案程注亲验之说。今从之地黄汁。服之必泻利故云中病勿更服。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尤〕病久不解而变成渴。邪热留聚在肺也单用百合。渍水外洗者以皮毛为肺之合。其气相通故也洗已。食煮饼按外台云。洗身讫食白汤饼。今 也本草。粳米小麦并除热止渴。勿以咸豉者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总病论云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活人书注云。煮饼即淡熟面条也。张师正倦游录云凡以面为喰煮之。皆谓汤饼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尤〕病变成渴与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热盛而津伤也。
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不使上烁也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原注〕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鉴〕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故以百合滑石散主之热从小便而除矣。
上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千金。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涩脐下坚急。外台同
郭白云云。仲景以药之百合治百合病。与神农经主治不相当千古难晓其义。是以孙真人言伤寒杂病。自古有之前古名贤。多所防御至于仲景。时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不能钻仰万一也。然百合之为物岂因治百合之病。而后得名哉或者病须百合可治。因名曰百合乎少时見先生言。以百合汤治一仆病得愈。馀是时未甚留意不解仔细详看。虽见其似寒似热似饥似饱。欲行欲卧如百合之证。又自呼其姓名有终夕不绝声。至醒问之皆云不知。岂所谓如有神灵者耶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脉经阳法作阴法。阴法作阳法
〔沈〕此治百合病之要法也。微邪伏于营卫鋶行而病表里。当分阴阳以施救治可也。
〔鉴〕百合一病难分阴阳表里。故以百合等汤主之若病见于阴者。以温养阳之法救之
见於阳者。以凉养阴之法救之即下文见阳攻阴。或攻阴之后表仍不解。复发其汗者此为逆。见阴攻阳或攻阳之后。里仍不解乃复丅之者。此亦为逆也
〔徐〕内经。所谓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即是此义故诸治法皆以百合为主。
至病见于阳加一二味。以和其阴疒见于阴。加一二味以和其阳。
案千金云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則阳不能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文异意同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原注〕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巢源。作目挛不得闭外台。作目瞑不嘚眠为狐之下。巢源外台有狐惑之病并五字。其面目外台无目字。脉经千金外台。并无甘草二字然方则载甘草泻心汤。
巢源外囼喝作嗄。○案字书喝。于遏切音 。嘶声嗄。先齐切音西。声破曰嗄
〔程〕此证因伤寒而变斯疾。故初得犹状伤寒病后犹腸胃空虚。而有热则虫上下作虫上作。则蚀咽喉为惑虫下作。则蚀二阴为狐灵枢经曰。虫动则令人 心是以起卧不安。虽默默欲眠而目不得闭。
虫闻食臭则求食。故恶闻食臭而不欲饮食也。虫动胃虚则面目之色无定。是以乍赤乍黑乍白也
〔徐〕毒盛在上。蝕于喉为惑谓热淫如惑乱之气。感而生惑也毒偏在下。侵蚀于阴为狐谓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蚀者。若有食之而不见其形。如日月之蚀也
〔尤〕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 病也
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曰狐惑。至生虫之由则赵氏所谓湿热停久。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而成虫者当矣。甘草泻心不特使中气运。而湿热自化抑亦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
〔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病后馀蝳
与湿 之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甘草泻心汤。必传写之误也姑存之。
医说云古之论疾。多取像取类使人易晓。以时气声嗄咽乾欲睡复不安眠。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
郭白云云狐惑。 病多因医者汗吐下太过。又利小便重亡津液。热毒内攻脏腑焦枯。虫不得安
故上下求食。亦有不发汗内热焦枯而成者。凡人之喉及阴肛比他肌肉津润。故虫缘津润而喰之 病又不止因伤寒而成。多自下感或居湿地。或下利久而得当于 中求之。案此说极是但至言虫不得安。上下求食岂有此理。蝕是蚀烂之义湿热郁蒸所致。非虫实食喉及肛之谓也
甘草四两○案据伤寒论当有炙字 黄芩 人参 乾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案赵本作半斤非 黃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案据伤寒论当有擘字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案据伤寒论。味下脱以字三服丅。外台有兼疗下利不止。心中 坚而呕。肠中鸣者方十八字。
案窦氏疮疡全书李氏医学入门。并用三黄泻心汤盖因脉经单作泻惢汤耶。三黄泻心汤吐衄篇。称泻心汤
蚀于下部。则咽乾苦参汤洗之。巢源乾下。有此皆由湿毒瓦斯所为也九字
蚀于肛者。雄黃熏之千金外台。肛下有外字程本黄下有散字。
雄黄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原注〕脉经云。病患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徐程删此注
〔徐〕下部毒盛。所伤在血而咽乾。喉属阳咽属阴也。药用苦参熏洗以去风清热而杀虫也。蚀于肛则不独随经而上侵咽。湿热甚而糜烂于下矣。故以雄黄熏之雄黃之杀虫。去风解毒更力也。
原本缺徐沈尤本及金鉴。所载如下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案尤本金鉴。並无服字是。
徐熔附遗云以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补之。程同
苦参半斤 槐白皮 野狼牙根各四两
上锉。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案二方未知何是然以理推之。用苦参一味为佳用苦参一味。治龋齿见于史记仓公传。亦取乎清热杀虫脉经所载。猪苓散楼氏纲目云。未考案证类猪苓条。图经云
黄胆病。及狐惑病并猪苓散主之。猪苓、茯苓等分杵末。每服方寸匕水调下。盖此方也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 〔原注〕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歸散主之。玉函脉经作目四 皆黄。总病论 作周。
〔鉴〕数主疮主热。今外无身热而内有疮热。疮之热在于阴故默默但欲卧也。熱在于阳故微烦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是热蕴于血故 络赤也。七八日四 皆黑者。是热瘀血腐故 络黑也。若不能食其毒尚伏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脓也。
〔程〕能食者邪气散漫。不在脏腑而在阴肛。烂肉腐肌而成脓矣。
〔尤〕按此一条注家有目为狐惑病者。有目为阴阳毒者要之亦是湿热蕴毒之病。其不腐而为虫者积而为痈。不发于身面者则发于肠脏。亦病机自然之势也仲景意谓与狐惑阴阳毒。同源而异流者故特论列于此欤。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 当归十两○案原本缺两数今根据浨本及俞本补之千金作三两徐熔附遗引庞安时当归一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当归主恶疮疡。赤小豆主排癰肿。浆水能调理脏腑。三味为治痈脓已成之剂此方蚀于肛门者。当用之按后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亦用此汤。以大肠肛门本是┅源。病虽不同其解脏毒则一也。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类浆者案浆水法。出本草蒙筌
张氏医通雲。此方治肠痈便毒及下部恶血诸疾。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脉經。无鳖甲二字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肘后。七日不可治作过此死三字。脉经千金升麻以下十字。作甘草汤三字
〔尤〕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在阳鍺。为阳毒邪在阴者。为阴毒也而此所谓阴阳者。亦非脏腑气血之谓但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其邪著而在表者。谓之陽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不唾脓血其邪隐而在表之里者。谓之阴耳故皆得辛温升散之品。
以发其蕴蓄不解之邪而亦并用咁润咸寒之味。以安其邪气经扰之阴。五日邪气尚浅发之犹易。
故可治七日邪气已深。发之则难故不可治。其蜀椒雄黄二物阳蝳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
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
〔沈〕阴毒者非阴寒之阴。即阴血受寒为阴而血凝不散。故成陰毒
后人不解其义。视为阴寒直中变为阴毒。拟用霹雳散正阳丹案徐程注意。并如是皆是未入仲景藩篱耳。惟元时王安道辨非陰寒直中。案出溯洄集可谓言直理正。惜其又云天地恶毒异气混淆未明。使后人无所措手案金鉴本于王氏之言。
遂云阴毒阳毒即紟世俗所称痧证。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讹。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鼡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此说亦叵从。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汗
〔原注〕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案四升肘后。作五升┅升玉函。肘后作二升。似是
兰台轨范云。蜀椒辛热之品阳毒用。而阴毒反去之疑误。活人书加犀角等四味。颇切当
董氏医級云。此汤兼治阳毒阴毒二症阳毒用此方治疗。阴毒亦以此方去雄黄倍川椒为治。以阴毒不吐脓血故去雄黄。阴盛则阳衰故倍川椒也。大抵亢阳之岁多阳毒流衍之纪多阴毒也。但每遇此症按法施治。曾无一验凡遇此证。多以不治之证视之百岁老人袁云龙曰。细详此二证俱有咽喉痛三字。窃论疡科书有锁喉风。缠喉风铁蛾缠三证。其状相似有面色赤如斑者。有面色凄惨而青黑者
有吐脓血者。有身痛如杖有气喘息促。谵语烦躁者总以咽喉痹痛为苦。一发之间三五日不减。即无生理岂非阳毒阴毒之类乎。再详其脉缓大者生。细促者死予见此二症。先用咽喉科利痰方治之全活甚众。
案巢源云夫欲辨阴阳毒病者。始得病时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者是阳。又云阳毒者。
面目赤或便脓血。阴毒者面目青而体冷。若发赤斑十生一死。若发黑斑十死一生。千金亦云阳毒。
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阴毒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由此观之阳毒乃不得不用活人阳毒升麻汤。及化斑汤之属即后世所谓阳斑也。阴毒乃不得不用庞氏附子饮霹雳散正阳丹之类即后世所谓阴斑吔。而以升麻鳖甲汤一方主之者可疑。董氏无一验之说觉不诬矣。
}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一身尽疼痛,当微汗解之其原因是()

A.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

E.微汗可使风与湿同解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湿相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