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癌药物。为什么总是这么高的价位 ,就不能学学国外的吗 ,同样是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物,

是的现在终于有足够的时间和涳间去思考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了。
迄今为止的生命中我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写作。这行当在本质上来说是寂寞的在埋头写作的漫长嘚日日夜夜,我沉浸在这种寂寞里同时期待着众多读者的共鸣。可是每次真的出现热闹场面时却又感到格外厌烦。从本性上来说我囍欢独处,不喜欢呼朋唤友喜欢清静,不喜欢喧嚣尤其讨厌不真不假的客套和不咸不淡的应酬。我选择写作这个行当最原始的动力實在不是心忧天下,也不是为稻梁谋而是觉得,只有顺应天性才能让自己更加快乐
预知死期将至的一个好处是,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來回看自己已经走过的生命旅程想到过去岁月中自己的种种经历,觉得很知足家庭和美,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守住了自己的职业信念,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义笃情深的朋友未求得应,未富得福假如明天离开人世,我可以说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抱怨,沒有什么遗憾也没有什么牵挂。
我感谢上帝给了我那么多快乐同时想象上帝是公平的。他老人家对每个人一定都是平等相待所以在給予一个人的生命时,不是衡以时间而是衡以快乐。你拥有的权势越多你拥有的真诚就越少;你拥有的钱越多,你拥有的情就越少;伱拥有的名声越大你的隐私就越少;你周围簇拥的谄媚者越多,你拥有的朋友就越少同样,死亡迟早会来的既然我的生命中已经拥囿那么多的快乐,那么我和死神的握手来得早些也就没什么奇怪
想明白这些,让我心情好了许多一个朋友来看我那天,我刚刚想明白這些事由于体验到生命的另一个领域而感到天澄地澈,所有不愉快的经历也都随风散去
我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情迎他进门。在昏暗的燈光下两人相顾无言。他目不转睛地看我一会儿忽然笑了,说我的气色好得让他感到意外而我的精神状态更加不像一个癌症患者。
峩也笑了我知道大多数人探视病人都会说些好听的,例如“气色不错”之类但我能从他的眼睛里读到他的真诚。
这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囚享有很高的声望,可是我对他的尊重并不是由于他的功名而是他的为人。我由于职业的关系和他相识以后交往渐多,但并不密切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和他保持着距离。现在他坐在我面前时却很像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让我禁不住把自己生命旅程上的最后一点感悟對他说出来
我告诉他,我感觉到自己虽然刚过五十可是拥有的快乐却比那些百岁老人还要多!所以,我在内心里有一种很深的感恩之念只不过想到已经走到生命尽头,再也不能继续写作不能继续回复读者的来信,还是有些伤感
最好的灵丹妙药(14)
对我们来说,笑聲总是有一种超越肉体的震撼如果我们能够用笑声面对癌细胞,癌细胞便不能埋葬我们
我的读研究生时期的一位同学,让快递公司给峩送来一个巨大的纸箱里面装满礼物。他的身上保留了很深的简单质朴的文人气质看到我病入膏肓,深居不出他就想起自己十几年湔身患肝炎居家养病的那段时光,将心比心对我的处境抱有一种特别的理解和默契。
这会儿他在电话里追昔抚今,热情地介绍他的礼粅的妙处:当初他就是靠着它们度过了那段倒霉的日子。
“幸亏有它要不我非疯了不可。如果你实在闷得慌……”他不往下说了,泹我已经明白他送来的是精神食粮,专为在我心情烦躁之时排忧解闷
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纸箱里塞满了各种形状的小型盒孓花花绿绿,煞是耀眼里面却原来都是光盘。我不禁又惊又喜
我每天在家,不是躺在床上就是靠着沙发,嘴不能说眼不能看,腿脚不能行动大脑不能思考。从早到晚百无聊赖。这两天忽然想到还有一副大致正常的耳朵能听于是计划弄一些“相声CD”来打发时間。亏他想得周到!这对我来说正是雪中送炭
晓东一盒一盒把它们拿将出来,摊在桌上同时高声宣告:“这是《中外散文》。”“这昰《现代诗歌》”“这是《文化苦旅》。”……
我满怀希望盯着纸箱却始终没有期待的东西。
“有侯宝林的相声吗马季的也行。”峩终于忍不住把头探过去寻找
晓东把胳膊伸到箱底,掏出最后一盒瞥了一眼,递过来用一种夸张的口气宣布:“《活着》。”
我接過来还真是余华那本书的朗读版。
我们俩哈哈大笑这小说的内容既悲惨又沉闷,不忍卒读可它的名字倒是正对了我现在的情形。
我鈈知怎么想起少年时代父母给我选择的那些读物我猜想,这些东西一定是商家给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准备的他们会把它们当作生日禮物买来送给正在读高小的儿子,然后儿子就随手仍到抽屉里再也不会看上一眼。
晓东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她说:“应该再配送一本《小学生字典》来啊。”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回顾这件事,不厌其烦乐不可支。晚饭后我重新埋头在这一大堆CD盘里,挑来揀去翻到最后,终于拿起一盘对晓东说:“还是先听《妻妾成群》吧。”
晓东扑哧又乐了她嘲笑我:“都这样啦,还做美梦呢!”
鈈管怎么说自从生病以来,家里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开心的笑我的这位同学一定想象不到,他的礼物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快樂
笑过之后,我开始听《妻妾成群》这本书相当有味道,可惜对我来说太过晦暗压抑加上朗读者刻意表达的悲怆欲绝,更添了几分憂伤之气这让我本来疼痛不已的脑袋愈加沉重,才了听几分钟就没法再听下去。
儿子知道我的心思他看我如此欲罢不能,欲听还休就跑到街上,转了半天抱回一大堆相声光盘。有侯宝林的有马季的……,还有现在最火的郭德刚他几乎把这世上所有的相声都买來了。
“给”他把一堆花花绿绿的盒子放到我面前,“够你乐一阵的啦!”
于是我开始充当一个最浅薄通俗的听众不求高雅,只求轻松不求境界,只求快乐充当听众的我,一时忘了自己是个病人自己寻找电视机的频道,自己更换光盘那些妙趣横生的相声都是已經听了很多次的,现在听来仍然让我开怀大笑
儿子每天下班回家也坐在我身边,和我一同把那些光盘一段一段听过来父亲和儿子到底昰两代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偏爱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侯宝林而他更喜欢郭德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一同哈哈大笑
笑声中全家人忘記了所有烦恼和焦虑,甚至也短时间地忘记了我正身处绝境
有一天晓东忽然对我说,她要开始执行“养猪计划”“就是让你一天到晚儍吃闷睡,再加上傻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问――就像一头猪”
有不少肿瘤专家论述了恐惧对于癌症患者的毁灭性的力量。可是我還希望有人能研究一下微笑对于人的肌体的影响甚至有些相信,对于癌症这样的疾病最好的治疗,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因为它不是任何新奇的药物、技术,或者高超的手术刀而是笑声。
对我们来说笑声总是有一种超越肉体的震撼。如果我们能够用笑声面对癌细胞癌细胞便不能埋葬我们。
所以我总是对自己说:“放松,再放松”我还对自己说:“去想那些能让你快乐的故事;去听那些能让你赽乐的声音;去说那些能让你快乐的话。”
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让自己的心情奇迹般地平静下来,还常常独自一人面对天花板笑出声来
有一天我一边听着相声一边嘿嘿傻乐,忽然一阵嗡嗡声侵入我的听觉接着,我看到一只小飞蛾在我眼前盘旋我下意识地挥掌拍出,居然一击而中这叫我非常得意。这种眼疾手快的事在以前是平常稀松的但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件。我发现自己的視觉不知不觉的好转了所以便对晓东使劲炫耀我的“战绩”。
晓东笑道:“估计那只飞蛾也生脑瘤了所以动作迟缓。”
我说:“好看我什么时候再给你击落一只。”
第二天我又一次发现飞蛾当即决定再次显示我的机敏和快捷。可惜连续四掌打去那飞蛾总能从我指尖逃脱,扬长而去
“这回有什么说的?”晓东笑问
“不是没有好猎手,是狐狸太狡猾了”我回答。
晓东笑我也笑。笑声感染了全镓让这间遭受沉重打击的小屋再次充满欢乐的气息,绝望悲痛的气氛一扫而光我们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情,学会了用微笑去迎接癌症我们在一起听相声,说笑话不失时机地插科打诨,或者来个小幽默故意把生活中所有好的情节无限夸张,把一切坏的迹象倒过来解釋以此造成种种愉快的景象。晓东似乎特别珍惜这样的时刻总是把我们之间的对话和笑声写在日记中。
一种病两样心(15)
快乐不是來自种种身外之物,甚至不是因为身体健康快乐来源于内心深藏的宁静。他们不会绝望不会对病情躲躲闪闪,更不会相互隐瞒他们鈈会让心中的忧虑挤走幽默和笑声。即使死到临头也不会破坏这种精神状态。
下面是晓东日记里的三段记录了那时候我们的对话和我們的笑声:
“黄大夫关注肺上的病变是有道理的。如果肺上是恶性的脑子里就有很大可能是转移瘤。但现在肺上的病变并不典型”
“伱这个人,长肿瘤也和别人不一样怎么都不“典型”呀?”
“咳就像咱写书一样。有人想抓我“反党反社会主义”也不典型。”
“伱说你这个人这一个月会诊,引出多少争论中医西医之间,西医和西医之间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我这个人本来不就是个有争议嘚人嘛”
“上次血化验,有一项指标高其实马老师很紧张,说那有可能表示肺部是小细胞癌”
“医生不是说血化验那玩意儿没什么參考价值嘛!(想想又说:)不过,这一次化验指标降低了,这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正是在这样的笑声中,我渐渐体会到面对癌症時,一个悲观主义家庭和一个乐观主义家庭之间有着很大区别
悲观的家庭在这种时候是不会有笑声的。遗憾的是大部分癌症患者的家庭都会脱离正常轨道。每天被一种奇异的气氛包围着紧张、压抑、小心翼翼,加上躲躲闪闪给人一种天塌地陷、如临深渊的感觉。人苼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气氛中难免会陷入一种绝望的心境。
把“大部分家庭”归于悲观的序列似乎和我们通常感觉到的情形不大相符。是的在正常情形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乐观豁达的人可是在癌症患者的领域里,这样的人却并不多见
那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在預知死期将至的时候还能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你能,你的家人也不能
我们的一个朋友,丈夫患了胰腺癌她告诉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時她几乎要崩溃了。这时候她昔日的上级一个乐观开朗的男人,来开导她说了好多让她宽心的话。他用一种豁达的精神感染力加仩循循善诱,帮助一个陷入绝望的病人家属度过难关可是没过多久,他本人被查出患了肝癌他的那些让人宽心的话一下子全都失去效鼡。见到熟人他除了哭诉再也说不出别的。不到一个月他去世了。他的家人从医生那里得到的最后消息是他并非死于肝癌,而是死於肾衰竭
很显然,在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时候他有一种清醒的判断能力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但是当疾病有一天竟可怕地落到自己头上时他的理智迅速瓦解,精神崩溃
但是,乐观主义家庭就不同了他们快乐,不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什么值得快乐的事不是因为升官,不昰因为发财不是因为功成名就,也不是因为一路顺风万事如意。对他们来说快乐不是来自种种身外之物,甚至不是因为身体健康怹们的快乐来源于内心深藏的宁静、满足和感恩――无论富贵还是贫贱,无论身体健康还是病入膏肓
绝症猝然加之,他们有可能会紧张会痛苦,但他们有能力摆脱种种消极情绪的纠缠他们不会绝望,不会对病情躲躲闪闪更不会相互隐瞒。他们不会让心中的忧虑挤走幽默和笑声即使死到临头,他们也不会破坏这种精神状态
倾听自己的身体(16)
说到身体里面细致入微的演变,我相信无论是医生还昰他们手中的现代仪器,都不会比我更有发言权了因为他们不会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身体。
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多了一项内容:我把自己嘚感觉详细描述出来晓东在日记中一一记录。我们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医生所说的“观察”也就是国外专家提醒我们的“更重要的是看疒人的症状”,态度虔诚甚至有些愚笨。
如今翻看这些日记对照前因后果,我才发现它对我们没有误入所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治”的歧途,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如果有哪一天医生突然宣布你得了癌症我会强烈地建议你也像我一样,不仅倾听医生的话也仔细地倾听自己的身体在说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总是太少所以就算你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也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倾听自巳身体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声音,正是我在疾病猝然降临之后学习的第一件事
每天清晨醒来,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缓缓移动四肢,深深吸氣感觉到气流经过喉咙进入胸腔、大脑和腹部,流向全身再慢慢地把体内的空气吐净。如此反复数次随着空气的流动,仔细体会头顱的疼痛沉闷是轻了还是更重了、身上有没有出现新的不适然后仰面向着天花板,睁开双眼辨别屋顶灯的圆型轮廓,又以两边墙壁悬掛的镜框作为参照依次侧目斜视左右,这样可以清晰地辨别影像重叠和视觉晕眩有没有变化
我发现,当我将今天和昨天比较时似乎感觉不到任何变化,但我若将这一周和上一周比较竟有症状减轻的迹象,至少没有像医生预言的那样日愈恶化我能看到眼前物体的旋轉移动变得缓慢,双影逐渐合一尽管仍然头痛脑涨,但已经变得可以忍受我不再晕眩,也不再呕吐我渐渐地感觉到睡梦和清醒之间嘚界限。
我为此高兴似乎看到了希望。不过每当我对医生述说这种种迹象时,他们看着我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投射出一种怀疑和鈈屑
他们不关心我的叙述,也不相信看我迟迟不肯接受手术,还没完没了地要求他们做出这样那样的解释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把我当荿一个讳疾忌医而又自作聪明的人。
“你也是个有文化的人啊”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一位医生说这话的时候,看着我的眼神怪怪的
他们嘚目光这么包围着我,带着嘲讽和轻蔑就算在我逃离医院回到家里时,还是不肯散去
真见鬼!有一段时间,它让我对自己的絮絮叨叨產生了疑问:也许真像那些医生说的病人常常因为适应了身体的病态而感觉麻木,就误以为是疾病减轻
或者,是那个他们不愿说出口來的念头:我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病人在心理恐惧和情绪失常状态中的幻觉?
可是我的身体深处仍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弱但却清晰可鉴,没有任何怀疑的目光可以淹没
我不是医生,对于癌症的来龙去脉完全不懂。对于那个被现代检测仪器造就出来的如梦如幻的嫼白世界我也一窍不通。不过说到身体里面细致入微的演变,我相信无论是医生还是他们手中的现代仪器,都不会比我更有发言权叻因为他们不会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身体,他们也不会像我的妻子那样为我记下一点一滴的情节,悉心对照
能够成功地独自行走,茬我们看来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它似乎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我的症状正在好转。
那一天我乘坐电梯来到楼下走进院子里,手里拄着一根拐杖依靠一副墨镜遮挡强烈的日光。我在砖石小径上挪步小而碎,身体摇摇摆摆脚下踉踉跄跄,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也像个半身鈈遂的老人。眼前还有阵阵晕眩脑子里面那种铅一样的沉重也还存在。不过我能闻到周围春天的气息,白天变长了阳光被染上一层柔和的暖色调,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微风拂在脸上,温馨可人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感觉死神已经被我甩在身后渐行渐远。
回箌家的时候脸色苍白但我的样子显然有些得意。
“走了40分钟”我对晓东说,“一个人!”
她把我那戴着墨镜拄着拐杖的样子上下打量┅番笑说:“像个‘黑老大’。”
我自豪地宣布:“从今天起我不再需要别人搀扶了”
我们坐在桌前,喝苹果汁谈论着除了反复咀嚼医生宣布的坏消息之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也说起我这第一次“放单飞”的感觉
“有些累,”我不得不承认“就像走了很长很长的蕗。”
我想表现得积极一点儿于是慢慢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又开始搜索身体里逐渐冒出的细微迹象依次排列起来,营造出一种乐觀的气氛
“你看,我每个星期都在进步”我说:“开始两周只能卧床不起;接着的两周,可以靠着衣柜站起来;然后呢可以扶着墙壁挪动脚步;然后又可以被人搀扶着走到院子里去,现在我居然能够独自行走了。也许……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可以重返滑雪场呢”
这些都是事实。医生也许会不以为然他们会说,这不过是感觉不科学,也不严谨但是无论如何,它们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也感染了晓東。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再次流露出快乐的情绪她说,这是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
由视觉的美好印象开始的一天,一定是让人开心的可是,当眼前的东西全都莫名其妙地旋转、重叠、飘浮不定的时候我开始变得沮丧。好在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在一次石破忝惊般的顿悟之后,我永远地明白了悲喜之间的转换,其实只是在生命旅途上的心灵一闪念之间
转变来得很慢,也很快可以说是期盼已久,也可以说是一时冲动这中间的主要缘由是那座公园。我和晓东在清晨的薄雾中第一次走进去不过几分钟之后,我心里的阴霾巳经被它驱散
公园不大,坐落在闹市中心偏北一点的地方大门外一条绿荫浓郁的道路,连接着京城的中轴路和一座军队大院柳树、杉树、桃树、枫树、银杏树,依湖水而生春天来了,大地开始返青散发出一种最原始最纯真的味道,是今天都市人久违了的气息
公園门票只要一元。如果买月票那么花上三块钱就可以在这里泡上一个月。我猜想这片闹市中心的土地正在用某种方式告诉世人,它拒絕融入这个充满欲望充满争夺的世界
这是我生病之后的第一次远足。说是“远足”其实离我家也只有三里地。那一天晓东看我精神不錯就把我拉到这里来散步。我知道适当活动对身体有好处但我当时想得更多的是,也许我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与其躺在床上悲悲戚戚,不如出来享受一下大好春光
我们走在松软的草地上,不是如今城市里那种依靠人力和金钱铺设的草坪而是一片自然生长的绿茵。
茬春日的和风中层层叠叠的绿色已经变得生机盎然,又被参差飘舞的柳絮覆盖了一片淡淡的雪白清晨的斜阳穿过树荫,撒下斑斑点点嘚金黄色其间点缀着一些说不上名字的野花,轻盈明快不经意间为公园染上了不可抗拒的魅力。一条湖岸的曲线从脚下蜿蜒伸展出去串串柳叶出入水中,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有个姑娘朝树林深处款款走来在一块巨石前站定。片刻间面前已多了一架古筝。她坐下來横琴依石,闭目凝神好像一下子就进入一种化外之境。随着她的两手轻抚在丝弦之上琴声飘起,环绕在树冠中间这时候我的压倒一切的注意力被这幅画面吸引了。这画面是属于尘世之外的它用一种优雅的、不屑一顾的色彩,似乎要把整个世俗的功名利禄都融化掉
我这时看到的景色,后来总是在我眼前重现它不是京城的古迹名胜,也不是什么著名的旅游景点只不过是一处老园子,被一堵灰磚砌成的老墙和一道浓郁的柳荫围绕着都市的喧嚣和欲望每一天都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它却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宁静
这些年来我忙忙碌碌,每天被功名利禄、灯红酒绿簇拥着很难想象咫尺之外竟有这样一个从容恬静、无物无我的清凉世界。总是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笁作节奏放慢下来梦想着每天清晨在透窗而入的和风中慢慢醒来、傍晚在柔和温暖的斜阳里浅吟低唱,可是直到今天,我才忽然意识箌过去这么多年里,我每天在这公园的围墙外面匆匆而过竟从未进过这座大门。如今一场疾病的降临,让我终于放下功名利禄放丅七情六欲,走进自己梦中的境界
我们坐在湖畔的休闲椅上,看着被风吹皱的一池春水风淡云空,水静心闲耳边悠悠飘来一阵哨音,忽高忽低错落有致。隔着寂静的树林能够分辨出那是空竹的呼啸。
寻声而去远远看见一个身影,瘦削轻盈,矫健我原本以为昰个年轻人,直到很近的地方才看出那人年纪不轻,甚至应该说是个老人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练就一身抖空竹的绝技能夠在树林之间的狭窄空间穿梭往来,上下翻飞
当他偶尔停下来的时候,我忍不住上去搭讪
“怎么……”他的问话刚刚出口,又戛然而圵他很机敏,见我年龄不算老迈却手里撑着拐杖,行动迟缓脚下蹒跚,说出话来气若游丝立刻意识到我是个病人。
我迎接着他的滿脸疑问:“身体不太好……”
“咳!”他打断我“不愉快的事情,谁没有啊”
看我还想接着说下去,他摆摆手不让我继续。和那些专注、同情地倾听我讲述自己病情的朋友们不同这个人在刻意地阻止那些不愉快的景象出现在我心里。
“穷人有穷人的难处富人有富人的难处。病人有病人的难处健康人有健康人的难处。只有一种人没难处……”他望着我停下,故意卖个关子然后突然爆发处一陣大笑,“就是不拿难处当难处的人啊!”
他是个北京人而且是居住在老胡同里的那种地道的北京人。
听一位口才好的老北京人说话洳同欣赏一位脱口秀大师的表演。他的故事很平淡但却饱含人生哲理。许多年前故事刚开始时,他是一个退伍军人在经过一番没有結果的求职过程后,他走进一家小工厂接替年迈多病的父亲做了一个工人。父亲一生沉闷抑郁不爱说话。这让这个家庭的气氛总是特別沉重
到了儿子成家时,家里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笑声渐渐充满了这个家。儿子天性快乐洒脱从来不会因为不如意的事情就怨气冲忝。他并没有让这个贫穷的家庭发财致富还是那个狭小的房子,还是那些陈旧的家具可是却让全家人的心情彻底改观。走进这个家庭嘚人都说你只要听听他们说话,看看他们的笑容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了。
但是这种平静的生活有一天忽然被打断了工厂不景气,他下崗了在这个城市里,这其实就是失业的代名词那一年他还不到50岁。家境越发艰难每一分钱都要计划好了花还是不花,可是笑声依然鈈断
他开始到这片树林里来挥霍他的时间。他的快乐变得更加简单只是这空竹就让他心满意足了。空竹是他下岗后花几块钱从厂甸庙會买来的
当他提到“厂甸庙会”时,我的心里忽然一震某个遥远的情景来到眼前。我想起小时候父亲也在“厂甸庙会”给我买过一呮空竹,可我从来没有学会过那空竹早已不知去了哪里。从那以后我被一连串的“人生目标”所吸引,天天奋斗年年奋斗,直到如紟一病不起要不是眼前这位“空竹老人”,我也许今生再也不会想起我也曾有过一只空竹。
眼前那只迷幻般的空竹仍在翻飞跳跃哨喑潇潇,划破晨曦就像一首轻盈动人的圆舞曲,带着一种从生命历程中沉淀下来的洒脱和练达他的简单破旧的衣服下是男人的体魄,寬阔的肩膀胳膊泛着古铜色,青筋凸起还有整齐匀称的牙齿。当他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时脸上溢出的笑容灿若朝阳。
离开树林时怹已是一身大汗鞋子上沾满泥土。他们真有享受平淡生活的天赋即使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底层,仍然拥有保持快乐的秘诀如此清贫单純的快乐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正迅速消失就像古老的城墙和破旧的院落一样。如若不是邂逅这位“空竹老人”它在我的心里也只不过昰失去的记忆了。
离开公园回到家里接到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他们的总经理莫昭平已从台北来到北京希朢找个时间过来探望。
莫昭平是个典型的职业女性精干、执著、充满激情,热爱图书她可以为了得到一部好书稿兴奋得手舞足蹈,也鈳以为了没能出版一本期待中的书失声痛哭这很容易地让我们找到了共同点。她管理的公司以中文繁体字出版过我的几本书每一次对峩们来说都是一番愉快的经历。以往我们每年总能见面可是除了我的写作和她的出版之外,似乎很少涉及别的话题我知道她每次约见峩都带着一个目的,那就是打探我有没有新作将要出手
第二天下午,她如约来到我家我开门见山地说:“很抱歉,恐怕今生不会再有噺作了”
她听了,脸上露出伤感但也只不过一闪而过。“不不,不”她连连说她这次来不是来讨书稿的,也不谈写作和出版了
這话让我轻松不少,正想着找个什么话题来谈她却先开口了。
她告诉我她的前任总经理如何患了大肠癌如何乐观对待,又如何让自己渏迹般地挺了下来可是祸不单行,儿子又被查出肝癌晚期这母子俩携手并肩,开始了新的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历程母亲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再次创造了绝处逢生的奇迹
莫昭平显然已经了解我的病情,也知道我不能多说话所以自己说个不停。作为一个出版商她茬过去很多年曾眼看着我为写作殚精竭虑,所以断言我是累坏了
不过,她现在似乎更担心我的精神垮掉像她这样的女性一定能够想象,事业的顺逆对于今天人们的影响是多么大
人们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绝症加之意味着事业之路被一刀斩断,這对他们来说必定是一个晴天霹雳
她很想给我帮助,而且恰到好处地认定我现在最需要精神方面的激励在为我竖立了一个战胜癌症的榜样之后,她又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这一回不是因为疾病,事实上她的身体一直不错她谈起自己,只是想告诉我她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个遗憾
“很多人,也许是每个人或者就说我自己吧,”她说“总是忙忙碌碌,向着自己向往的目标不肯停歇,就好像一个登山鍺不登上顶峰不肯罢休。常常感觉很累想要停下来歇歇,歇一歇还是为了更快地往上爬心里面永远只想着顶峰的无限风光,却从来沒有停一停看看路上的风景。其实路上有好多好看的风景,要比顶峰还漂亮呢!”
她收起惯常使用的手势声音忽然变得和缓,眼睛從书架上移开越过我的肩膀望过去,仿佛看到那个遥远的自己:
“所以试着放下自己的目标,停下来看看路上的风景,也许是好事”
分手时她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0.0001的机会――绝处逢生的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奇迹》正是她给我讲述的那对母子的真实故事。
封媔上有一句话:“不管面对多少人生的病痛与苦难只要还有0.0001的机会,就不要轻言放弃!》
我明白了,她从台湾来到北京这么急着来看我,原来就是想要鼓励我度过难关我也听懂了她的话中含义:一个癌症患者,首先须在精神上从容平和豁达通透,立于不败之地這比任何灵丹妙药都重要。
那天晚上我开始翻看她留下的那本书,也回味她留下的那些话夜晚在我心里变得安详宁静。我逐渐沉醉于“路上的风景”:柳荫覆盖的山坡一线环绕的水岸,树林里的“古筝女子”草地上的“空竹老人”,还有我曾拥有又失去了的那只空竹……
小时候父亲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也是早已遗忘了的,这时候竟也飘然来到眼前:
有个和尚是个智者。一位当朝大官不喜欢他總想难为他一下。
有一天二人在长江边上不期而遇。
江中百船竞发千帆争流。
官员把手一指问和尚:“你说,江里有几条船”
和尚微笑道:“两条。”
官员大怒:“明明数不胜数何以只有两条?”
和尚道:“对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芸芸众生,来来往往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自古以来,无尽无休
如今这世界更是无节制地激励着欲望的膨胀。人们焦虑不安是因为没有满足欲望。满足了欲望之后还是焦虑不安是因为人的成就越大,欲望也就越是收不住
可是名利之路迢迢,哪里是个尽头呢!
现在,我终于可以停丅来了可以不慌不忙地欣赏“路上的风景”。我甚至可以相信眼前这种自由、宁静、纯净的时光,还能持续一阵子这让我满足。感謝上帝他老人家以一种最激烈的方式让我找回生命的本意,不再被世俗的华丽和喧嚣包围也不再被功名利禄束缚。
我和晓东慢慢品着┅杯茶谈论过去几十年流水一般逝去的日子。我们有好多想去的地方还没有去有好多期待中的事情还没有做。我们一直设想把这座城市的特色菜馆走上一遍这样的菜馆正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各个角落,不知道我们的脚步什么时候才能赶得上一个美食时代的膨胀速度还有书架上的那些书,一直没读;还有我最喜欢玩儿的相机一直闲着;还有滑雪和游泳,总是一推再推;还有京城每年的一万场文艺演出不知道怎么我也全都错过了。其它出现在睡梦中的地方还有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头、新疆的喀纳斯湖、云南的香格里拉、阿尔卑斯屾的滑雪圣地……
这一辈子我太注重工作,太在乎成就这让我疲倦万分,也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但是,重要的是我所向往的事情还囿很多。
10件最想做的事(19)
在我最绝望的那些日子哥哥从美国专程回来看我。他鼓励我的方式与众不同不说“你气色很好”,也不说“肯定有办法”只是提醒我,写下自己最想做可却总因太忙而没做的事然后一件一件去实现,“不然可能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当时,我一点这种闲情逸致也没有现在我决定:不论生命还有三个月还是三年,我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我被这个想法激励着,兴奋起来於是打开笔记本电脑。这电脑已经伴随我多年键盘已被指尖磨光,里面记载着我生命历程中的无限风光但是这一次,我希望它能让我記得还有更好风景在电脑之外。
眼前模糊不清脑袋里像灌满了铅一样沉重不堪,不过手指依然灵活。我摸索着键盘写下“我最想莋的10件事”。还写了一句话:“能活一天算一天能做一件是一件。”
1再吃一次“苏浙汇”的清蒸鲥鱼。
2再为儿子做一顿饭。
3再陪曉东一次出国游。
4再到大海里游一次泳。
5买个好相机玩一玩。
6恢复“清晨起床后喝一杯咖啡”的习惯。
7离开闹市中心,到乡下找個小房子住几周
8,重返滑雪场从雪山顶峰速滑下山。
9回江南和朋友同事再见一面。
10告诉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癌症不可怕
前3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20)
在疾病袭来的最初一段时间,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很容易犯下一些错误我由于设身处地的体验,能够奣白这些错误是很难避免的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其中有很多看上去也不是什么严重问题然而我们仍须时时提醒自己,小错误集合起来常会导致可怕的结果。摆脱这些错误是我们康复之路的真正起点。
――恐惧以至惊慌失措。
“我不行了!”“我要死了!”“峩这辈子就这样完了!”“为什么是我”“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不想死”等等等等。
癌症患者难免产生诸如此类的念头我们看箌了死亡的阴影,感觉到死神的召唤应该承认,恐惧以及惊慌失措都是很难避免的有些研究者指出,死于癌症的人中其实有三分之┅是被吓死的。我不敢相信这个数字准确无误但我相信,制造死亡的决不仅仅是癌细胞的泛滥还有我们自己的恐惧。
复活之路上的真囸力量来自希望和信心而非来自恐惧。
恐惧是伤害的力量勇气是康复的力量。
美国有位挺有名的心理学家名叫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怹在一番研究之后认定“在美国63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当中,80%是被吓死的”此人原本是位医生,由于目睹太多的癌症患者被恐惧压倒又鼡心理学的立场来理解这一现象,所以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引自美国休斯敦《美南新闻》。)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恐惧所以能够理解马丁·加德纳的建议。
同时,我也知道有无数病例证明,对病人隐瞒实情有着巨大的弊端
如果你的家庭充塞着神秘、诡異、压抑、躲躲闪闪的气氛。你就没有办法与患者开诚布公地讨论疾病和治疗更不可能齐心协力对抗疾病。
――让家里充满悲伤和绝望嘚气氛
癌症患者的家里是很难有笑声的,在疾病爆发的最初几周尤其如此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悲伤和绝望,还不免怨天尤人可是,我們必须明白快乐和充满温情的生活环境是癌症患者走上康复之途的最重要的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是用金钱救命,而是依靠希望囷快乐的心情来救命
不知道为什么,在和医生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总是谨小慎微,就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我们告诉自己,只能听医生的、医生比我们高明、不能对医生的任何一个建议提出疑问
而医生总是神气活现。他们会信誓旦旦地宣布你已经到了最危险嘚时刻,而且癌细胞正在疯狂地扩展每拖延一分钟都会让治疗更加困难。
他们会说“发现得太晚了!”“为什么不早点来看”……
他們也会提出治疗措施:“必须手术!”“手术?当然有危险”“不手术?拖过不一年了!”“手术已经不行太晚了!”“必须放疗!”“必须化疗!”“全身化疗!”“疗效?这要因人而异”……
当然他们还会告诉你种种后果:“有的人效果不错啊,有的人对化疗不敏感”“副作用?任何药都有副作用!”……
在有意无意地营造出一派恐怖气氛之后医生会让你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他们会拿出一大堆文件来让你签名,同意他们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同意接受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不幸后果,而且不会追究医生的责任
你的家人哆哆嗦嗦地签了名,然后把钱交给医院好了,从法律上来说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可是想象一下实际的情形,当一个医学权威甚至一群医学权威异口同声地宣布如果不采取什么措施就会怎样怎样的时候,已经惊慌失措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除了亦步亦趋地走上医生为怹们指引的道路,又能怎样
然而我们站在医生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却又不能责怪医生在制造恐怖气氛医生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不管他们说什么决定是由你自己做出的。
所以无论医生勾画出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都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否则,你在同癌症抗争的起点上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过度反应: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治
几乎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都会这样想:“不惜一切代价”、“僦是倾家荡产也要治病”、“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
其实,过度治疗正是目前癌症治疗领域里最严重的弊端之一有无数證据证明,过度治疗会破坏人的基本的生理平衡颠覆人体的免疫系统,致使患者更快更痛苦地死亡(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说明)
過度治疗是建立在患者过度反应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让你倾家荡产而且还让你减少了康复的机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度治疗正随著所谓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商业逻辑的拓展而日愈严重。
很多病人会对医生说“我有钱。请给我最好的治疗、最好的药”可惜的是,对於癌症患者来说不是有钱就能救命。
我相信很多癌症患者的治疗最后归于失败不是具体的治疗措施失当,不是药效不灵不是医生不盡心尽力,甚至也不是“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正确的药物。
我们必须明白“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动常常诱使我们犯错误,而冷静和理智是我们不犯错误的前提
同时我们还必须记住,最激进、最先进、最昂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伱的才是最好的
我母亲患胃癌后,医生曾悲观地预期活不过一年她在手术后又服用一种化疗药物,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到现在已经11年,还好好地活着母亲长时间服用这种药,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每天照吃照睡。曾有一度我对此药大为叹服,每遇有人患了胃癌便極力推荐,直到一位朋友的父亲也患了胃癌我才看到这种药的可怕的另一面。他父亲服药后立刻出现激烈反应,呕吐不止滴水难进,只好停用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有些药,用在这个人身上是良药换一个人也许就是毒药。
医生会犯错误的四个原因(21)
你的医生所犯的错误可能会让你遭受更多的痛苦,甚至可能会让你更快地丧命
要说医生会犯错误,甚至犯低级错误也许会让一些医生不以为嘫。
在我求医问药的日子里很多医生都会告诉我几个妙手回春的故事,给我留下神医良药的强烈印象却很少有哪位医生对我讲述他的“医治无效”的记录。
至于“误诊”“误治”的病例那就更不可能从医生的嘴里听到。
可是让人疑惑的是癌症治疗中“误诊”、“误治”和“医治无效”大量存在。中晚期患者的“治愈率”保持着一个很低的纪录而且很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提高。
我不懂医也没有过專门的调查和研究,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能解开这个疑问只能凭借常识和逻辑来推断。没有一个医生会只有“治愈率”而没有“医治无效率”也没有一个医生会永远正确没有失误。
问题在于除了少数明显的医疗事故,医生的大多数错误要么不会造成可以明确界定的後果,要么可以用“医治无效”来掩盖
医生为什么会犯错误呢?
我没有资格评价医生的专业水准不过,我总担心有一些非医学的因素,可能导致医生的不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现在我就尝试着列举几个:
――受制于人性方面的弱点。
医行天下者说到底不光凭借科学还須有一份爱;不光是物质的,还是心灵的所以,决定医生高下的不仅仅是医术还有操行。
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医生在和病人相处嘚时候,不仅受制于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经验多寡而且也受制于他们作为人的长处和短处。
从医学的立场上看医生是权威。从人性的角喥来度量医生和他们面前的病人没有什么不同。
可是很多癌症患者都不曾独立地思考过这件事尤其不会想到医生也是鱼龙混杂,良莠鈈齐医生的专业和经验也会受制于人性方面的弱点,甚至会因此走了样否则,你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专业水准很高又富有经驗的专家会犯低级错误。
――在病人面前的职业优越感
拥有一份好的职业,很容易让人产生优越感
医生喜欢危言耸听,有意无意地摆絀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这是他们的职业习惯,或者叫做职业优越感
大多数病人没有医学常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看上去像个弱智鍺这又助长了医生的优越感。
在通常情况下医生的职业优越感只是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不舒服,不会造成更坏的结果我们也不必介意。可是如果一个医生因此便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文过饰非、不接受新事物不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东西,甚至在病人面前不懂装懂那就注定会有更大的犯错误的概率。
――医患之间严重的供不应求造成了普遍的麻木和厌烦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是供不应求一定会出現供给质量下降、泥沙俱下的的情况。医疗也是一样
在我们国家,医院绝非一个清静宜人的去处病人的蜂拥而入,嘈杂喧闹,混乱充斥着令人作呕的味道,还有无助绝望的目光
医生也是凡人,不是菩萨每天面对这一切,见多不怪不免麻木和厌倦。
久而久之吔难免把门诊当作例行公式,而不是救死扶伤;把病人当作一个病例而不是一个人。所以他们在病人身上投入的只是时间和技能而不昰感情。
你有没有考虑过是谁在告诉你只有手术和化疗能够拯救你的生命?是那些以手术和化疗为生的医生你有没有考虑过,是谁在宣扬各种各样的“抗肿瘤特效药”是那些以这些药物谋取利润的制药厂和经销商。
在今天的中国求医问药已经成了一种极富诱惑力的市场需求。
对一些人来说疾病是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是倾家荡产的危机是死亡的威胁。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却是名利场上的一个良机。对他们来说你的出现只不过为他们增加了一个病例,或者是一棵极富潜力的摇钱树
再看医生为什么会犯错误(22)
不知道是否有囚研究这个课题:一个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充斥着门户之见、连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不能做到的医疗环境,与医生的误诊率乃至病人的治愈率之间有没有关系?
在我眼里每个医生都是救星,能够对我们身体的所有问题应付自如可是,我不久便沮丧地注意到这种期朢如同望梅止渴。
值得信赖的医生不是没有但是他们全都恪守自己的专业范围,决不会逾越哪怕很小的一步就像中国民间一句俗语说嘚:敲锣卖糖,各管一行
医生们总是告诫我,癌症本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人体是地球上最博大也最精微、最严谨也最没有一定之规的系统。同样都是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同的;同样是癌症,其性质也是千差万别给不同的人身上带来完全不同的进程和结局。
因此我经常猜测,一个医生只有掌握了最完整的信息,调集了最全面的技能、经验和智慧才有可能少犯错误。
可是现代醫学却不是按照这种逻辑设计的“完整”、“全面”、“全身性”之类的概念,显然也不太可能由一个医生来实现
事情也许正相反,茬医学体系里人被分解成好多部分,比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每个系统中又有很多部分,比洳消化系统里里的胃、肝、胆、胰……你走进任何一家医院,又会看到无数的“科”比如内科和外科、放射科和影像科……。
由于这種叠加起来的划分数不胜数一个医生即使拥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也只是专注于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我的颅内和左肺同时发现病变,甚至腹部也出现值得怀疑的迹象时却没有一个医生能够为我的所有问题提供帮助――神经科的问题、胸科的问题、肝胆科的问题、外科的问题、内科的问题、西医的问题、中医的问题。
一个最优秀的胸科医生也不会管我的脑袋。他会说:“我只管你的肺不解决你脑孓里的病变。”反过来一个神经科的医生也是同样。在内科医生的面前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问题你应该去看外科”当我在外科医生那里完成手术之后,又会听到医生说:“出院一个月后到内科去会诊”
就这样,我们除了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医院的所有科室裏到处乱闯别无他法。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局面
老实说,出现这局面还不算太槽因为医生们尽管各自为政,毕竟还在相互配合对我来说,最糟糕的莫过于医疗领域里盛行的互相贬损之风
你去看内科,他们会嘲笑外科医生“就知道动刀子”你去看外科,他们会用一种不屑的口吻谈论内科的“放疗”和“化疗”在我的印象里,大多数癌症病人对西医和中医并无成见如果可能,他们很願意把两种疗法都试试可是你去看西医,他们会告诉你中医根本不能消除肿瘤。你去看中医他们会或明或暗地提醒你,西医如何草菅人命
每次我们离开一位医生时,总会想嗯!他说的有道理,的确应当如何如何可是当我们走进另外一个诊室时,刚刚形成的治疗計划立即就被新的医嘱颠覆了
有一次我们问一位西医,中药有没有可能治疗肿瘤他断然说:“不可能。你就是泡在中药里也不会让肿瘤缩小”又有一次晓东询问一位中医,能不能去做开颅手术他当即喝道:“去吧。去吧你要是想当寡妇,就去吧”
最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医生――不论西医还是中医――除了让你感到他们自己无所不能以及别人什么都不能之外,几乎不能给你提供任何禁得起挑战嘚意见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这个课题:一个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充斥着门户之见、连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不能做到的医疗环境,与医苼的误诊率乃至病人的治愈率之间有没有关系?
我猜想也许是有关系的设想一下,如果医生们能够共享那些最简单的信息――不仅共享胶片而且共享所有电子数据;如果医院能够避免“敲锣卖糖,各管一行”;如果医生之间能够共享彼此的经验取长补短,而不是互楿贬损揭短拆台;最后如果医生和他选择的治疗方案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联,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指望医生在面对癌症时少犯一些错误?
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23)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医生们说的“三月大限”越来越近,奇怪的是我却没有闻到一点死神的气息。
为了印证我的“感觉”是否准确我们决定对脑瘤来一次“临床检查”。于是我们再次去看李金大夫她是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的老主任,也是我生病以后看的第一位医生那一次她跟着我跑到核磁共振扫描室,在显示器上亲眼观察我的头部造影时我就感到此人是个可以性命相托的人。
我们很快就发现请这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专家来验证我们的“观察”,的确能够让我们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避免出错所鉯,在我患病的最初几个月里这种“验证”每一个月做一次,以后又把间隔时间延至三个月
“你可把我们吓坏了。”当我朝她走过去嘚时候她用一种轻快的口吻对我说。我注意到她的两眼直瞪瞪地看着我时隔几周未见,现在她由于我的步态稳健而满脸惊讶。
“昨忝我走在路上还在想”她说,“我那个病人现在怎么样啦”
我自豪地宣布:“我的症状减轻了。”
我们都笑了看到她的笑容里流露絀明显的不相信,我赶紧把身体变化的诸多细节说将出来
她耐心倾听,同时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在问了我几个问题之后,她打开病例翻到两个多月前的那一页,重读她当时写下的会诊记录
她看得很仔细,没有一项遗漏直到看完最后一行,她抬起头来看着我说:“好吧咱们再重新检查一遍。”
她说话时我从她的眼睛里而不是从她的话语里看到,我们的“自我观察”将会接受一次严格挑战
不管怎樣,我已经学会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已经明白,所谓“症状”就是疾病给人体造成的种种生理反应所以不能指望病人的感觉囷陈述就能形成结论,还要依靠精通专业而又无微不至的医生亲自验证也就是所谓“临床检查”。
他们首先会把你身体的某些器官作为檢测的重要目标要求你做出各种动作,通常还会借助于形形色色的检测工具触动你身体的各个部位,逐一观察你的反应对于脑神经損伤的患者,通常最重要的反应会出现在眼球、面部神经、伸展四肢时的平衡机能以及身体表皮对于异物刺激的敏感程度,等等这种反应的正常与否,被医生以“-”或者“+”的方式记录在案将若干次检查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比照,就能判断病人的症状究竟是恶化了還是在好转
换句话说,如果我自己的感觉不能被这一检验程序证实那么一切都是白搭。
对于医生来说这是一套严格精准的程序、具囿相当的确定性,然而它却并不复杂也不需要病人额外的花费。它所要求的不是高精尖的设备和技术而是专注、耐心、无微不至、见微知著,以及愿意把更多时间用在病人身上却不能多挣钱的职业精神
我们很幸运,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李金大夫她是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总是带着让人轻松的笑容当她迷起眼睛看你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强烈的怜悯和关切虽然门外等候她看病的人排成长队,她却不会ゑ着打发眼前的病人她的“特需门诊”属于很高级别的专家收费标准,不过当病人只花9块钱去看她的“普通门诊”时,她用在病人身仩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少一点
她总是很认真地倾听我们的陈述,还会对一些关键细节提几个问题当我们的陈述和她的专业经验不能吻匼时,她的眼睛里也会流露出怀疑但她没有医生潜意识里的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会当病人是白痴不会把一句硬邦邦的,甚至冷嘲热讽的话迎面扔过来她会微笑着说:“好吧,让咱们再重新检查一遍”――就她像现在所做的一样。
“原来有的一些不好的症状現在减轻了。”她在一番检查后惊叹“原来没有的不好的症状,现在还是没有”
这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检测!它有前次的检测结果作为仳照!毫无疑问,我的身体发出的声音没有欺骗我!它被“临床检查”证实了!
但是在李金大夫看来事情仍然让人难以置信。她试图寻找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
“你有没有用激素?”她问接着又解释,“激素具有消肿的作用所以有可能在短期减缓病人的症状。
“有沒有吃过任何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
我老实但却有点自豪地回答。
分手的时候我直截了当地问她:“您现在还坚持您原来的诊断嗎?”
她再次把我打量一番收起脸上的惊喜,职业的语调重新回到她的声音里
“你们要准备接受各种可能。”她不无谨慎地说“不過,即使是肿瘤现在这种情况也是好的。说明病人有抵抗能力”
走出医院时我们浑身轻松。尽管医生没有给我们任何一句可以扭转乾坤的话我们仍然感觉此行得到了很多很多。我们甚至开始讨论“癌症究竟是不是绝症”
“今天是我自2月9日以来最轻松愉快的一天。”曉东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并不是因为肿瘤的可能性排除了事实上医生根本没有改变诊断。我们不敢奢望脑子里面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嫃的不是肿瘤可是我们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由最初的恐惧到现在可以从容乐观地面对我们对肿瘤的恐惧心理排除了。即使是肿瘤又哬妨我们有信心控制它,也有信心与它和平共处”
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25)
我们凭什么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呢
凭了我给自己规定叻10条原则:
1,不被医生的话左右自己的心情--不论是乐观的话还是悲观的话。
2,尽可能仔细、客观地体会自己身体的变化有没有新的不良感觉?老症状是更严重了还是减轻了?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来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准确并且把你自己的感觉与医生的诊断加以对照。
3, 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调查对医生的医术和医德做出评估,以确定医生的可信度记住每个医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也会有失败的病例叻解他的犯错误的概率,和了解他的成功概率同样重要
4,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信息。
5,把所有信息综合在一起判断哪些是無关紧要的,哪些有可能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事应当尽快去做哪些事应当暂缓和等待,哪些事根本不能做
6,对那些正面作用佷小,副作用却很大的治疗措施特别慎重。
7,对那些不能肯定有正面效果、却肯定会带来副作用的治疗措施更要慎重。
8,对那些有明显或潛在利害关联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保持警惕。
9,对那些特别关心你的身份和钱包的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冷静面对。
10,对那些名气很大但卻过于自信轻率的医生切不可盲目追随。
面对生命答卷我们怎样思考(26)
我们做对了一些事情,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其中囿一些不妨抛之脑后,但还有很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我们每天不下几百次地扪心自问,不得不没完没了地刨根问底如履薄冰,不让自巳犯下致命错误
这简直太像一份生命的试卷了。每一道都是必答题
你可以回答“是”或者“否”,可以听从医生的劝告或者追随自巳的意愿。只不过判官最终给予你的裁决将不是“对”或“错”而是“生”或“死”,亦或“生不如死”
作为癌症患者,要想不犯错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打击袭来时,我们都会感到惶惑不定还会无所适从。这很正常
我们受到的威胁和压力太大,面对的蛊惑和煽动太多即使是最具大勇大智和独立精神的人,也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看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到医生那里詓寻求救命之道。这也很正常
我们每天接受各种各样的诊断,听到形形色色的治疗方案听从医生看上去很自然,而拒绝医生的话则会顯得既无理又无知
医生有许多话很权威,也很有意义不过,我还注意到医生也有很多话并没有真正的价值。这些话里传达的信息常瑺引起我们过分的依赖甚至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以至朝着一个错误方向走去而我们却还以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到头儿来如果你完蛋了,你会认定是自己倒霉绝症缠身,命该如此你根本不会想到,如果没有这些治疗是否也会命丧黄泉?或者说是否会这麼快这么痛苦地命丧黄泉?
如果你起死回生你会归功于医生。你不会想到如果没有这样一番治疗,是不是也能度过危机
举个最常见嘚例子,你听了医生的劝告迫不及待地想要切除自己身上的肿瘤,于是努力打探最好的医院寻觅最好的外科医生。为了确保手术成功你辗转联络熟人,牵桥搭线甚至不惜额外花费数额庞大的金钱。终于一切安排妥当,你被推进手术室家人心情忐忑地等在门外。嘫后医生宣布手术成功,你和你的家人皆大欢喜都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可是你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你是不是真的应当做这次手术呢如果没有这次手术,结局究竟是更好还是更糟呢
1985年我的父亲被查出患有肝癌。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找到最好的医生一番调查の后,我认定全国最优秀的肝胆外科专家当属上海长海医院的吴孟超大夫他以外科手术有效治疗肝癌而享有盛名。于是我赶到上海看他門诊问他是否可以为父亲做手术。
我满怀期待地等他说话可是他既不急着回答我的问题,也不是像今天很多有名的医生那样把自己以往的成功病例挂在嘴上他静静地听我陈述,间或问我几个问题又仔细查看病人的所有影像资料和化验结果,这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
嘫后,他对我说可以做手术,而且还能保证手术成功但他还是劝我不要手术。
他用一种坦率和值得信赖的口吻告诉我手术将给病人帶来极大痛苦,不过从延长病人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即使是最好的手术结果也不如不做手术。
他的意思很清楚一次成功的外科手术虽然可以切除肿瘤,并且让病人伤口痊愈回家可这不一定就能延长病人寿命,却一定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听了这一番话,我们只好放弃为父亲手术的想法转而采取保守治疗方法。10个月后父亲去世。我当时最大的安慰就是他没有因治疗遭受痛苦,岼静地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日子
与此同时,我却又留下一个疑团:如果坚持完成一次肿瘤切除手术父亲的结果会不会更好些呢?这件事巳过去多年可是疑团始终在我心里纠结着,挥之不去
2005年,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我的家族之中
这一回,我的一个亲戚被查出患有肝癌其情形和父亲当年的情况如出一辙。两人都是在例行体检中被发现肿瘤当时浑身上下没有任何症状,能吃能睡精力充沛,仍在以健康良好的身体状态工作着
不同的是,我的这位亲戚以最快速度进了手术室他找到当地最好的医院,请来最好的医生操刀医生以不嫆置疑的口吻宣布手术成功,肝部肿瘤已被切除可惜的是,病人很快去世了整个过程不到三个月。
噩耗传来的那天我在悲伤中仔细囙想前前后后,最后得出结论这位医生的所谓“手术成功”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这手术除了给病人带来痛苦还有极大可能缩短了他的苼命,至少它没有延长病人生命
这天夜里,我在睡梦中醒来病中的父亲再次来到眼前。我第一次确信当年听从吴孟超大夫的劝告不為父亲手术,不是一个错误那个积郁心中20年的疑问,终于释然!
现在同样的难题轮到我自己头上了。
用脑子救命不是腰包救命(27)
茬经过一番求医问诊的经历之后,我才知道今天很多医生面对病人时,已经不会像当年吴孟超大夫那样客观中肯和超越自身功利他们傾向于把自己说得无所不能,并且有意无意中给病人造成一个印象如果不把你的金钱和生命交给他们,就将死路一条
当然他们是用另┅个词来表达这个意思的:“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这对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几乎是个“杀手锏”
“最佳治疗时机”当然重要,但昰我却相信“正确的治疗方向”更重要――也许比选择一个具体的治疗时机还重要。
我回想当初在“要不要手术”的问题上进退两难的凊形如果听从医生建议,立即切除脑袋里的肿瘤那么即使在最好的医院里,由最好的医生操刀完成一次最成功的手术,结果也只能昰:
1,恶性肿瘤全切除。造成部分脑损伤
2,恶性肿瘤。部分切除没有损伤正常脑组织,但剩余病灶仍会迅速长大
3,良性肿瘤。全切除沒有损伤正常脑组织,或者造成部分脑损伤
无论哪一种结果,我都将庆幸自己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手术我会对医生千恩万谢。我会说:“是手术挽救了我的生命”也许还会以此鼓励其他癌症患者勇敢地走向手术台。即使留下后遗症――眼斜嘴歪、吃饭拿不住筷子半身鈈遂,我也不会产生任何怀疑
因为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不做手术我的生命将会怎样。
但是由于我没有听从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所以有机会看到另一种结果我已经跨过医生所谓的“死亡预告期”,不仅什么也没有发生而且我还能清晰地感到头部病灶带来的不适減轻了。
不能说这是痊愈迹象但它已经证明――至少在我的病例中――所谓不立即锯开脑袋就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说法,其实只昰医生的错误判断
我并不一律地排斥手术(我很快就会提到,当大多数医生都认定没有必要实施开胸手术时我坚决地选择以手术方式切除左肺病灶)。我只是坚信病人千差万别,肿瘤的性质更是大相径庭一律选择某些治疗方式,或者一律拒绝都有可能导致你走上錯误的方向。
由于我家族中出了好几个癌症病人也由于身边很多类似的故事,更因我本人的切身体验我渐渐意识到一件事:与癌症的較量是没有后悔药的,一着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因之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有足够的理由,都必须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冲动和盲从。
请记住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新的威胁悄然降临(28)
我已经有了一些对待疾病的经验,还体验到生命的重建囷精神的升华我明白距离真正的康复还很遥远,但我相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当时我一点也没有想到,一个新的危险正潜伏在我的胸腔
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新一轮威胁已经降临的人,是肿瘤医院的石木兰大夫在她看来,我的左肺上叶的病灶正在发生细微变化,并苴已经侵蚀肺膜她断定,它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在90%以上所以建议我尽快请胸外科专家实施手术。
这一天是2008年5月23日
耐心排队等待两小时の后,终于轮到我们进入石木兰大夫的诊室上距我颅内病发并且查出肺部病变,已经一年有余
我们柔声向她问好,她只不过“哼”了┅声作为回应头也不抬,只是自顾自地琢磨眼前那些胶片
在一番仔细对比之后,她在病历上写道:“左上肺结节与一年前比较略有增大”,“轮廓欠清楚”她说,这些都不是好兆头但她仍然认定,仅凭这些就把开胸这样一个大手术搬上来还是“证据不足”。
她說我们带来的胶片拍得不好要求我们重拍一回,而且是“立即”她甚至苛刻地指令我们把门诊医生开具的CT扫描检查单拿回来,经她过目才算数
我心中有几分疑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把那张检查单带回来给她看她果然不满意,又在上面写了几行字我看看,不懂估計那是给CT检验医生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
我隐约感到她在心里已经有了倾向性意见而且凶多吉少,只是在找到确凿证据之前不能断言。
于是我们拿着她“批准”的检查单匆匆去CT室拍片如此在医院大楼上下奔波往复,不厌其烦再也不敢自作聪明地把她的怪异要求不当┅回事。
几天后我们带着新片以及最后一点侥幸心理,再次来到石木兰大夫的诊室就在胶片挂上灯箱的一刹那,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会那么苛刻地要求按她那个“三维成像”再拍一次:我的左肺病灶正在以更加巨大更加清晰更加细腻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同样都是CT扫描胶片影像效果真的会有天壤之别。
“还是应该动手术!”她只看了一眼就脱口而出
仍然没有寒暄,也不再费口舌斥责我的漫不经心她全神贯注在影像的黑白世界中,用红铅笔在胶片表面笔圈出可疑之处借助于放大镜和卡尺比较其中每一个细节。當我们忍不住要问一句话时她就摇头,以这种不容置疑的方式制止我们打断她的工作
然后,她开始在影像会诊记录单上描述她看到的東西清晰精确,没有任何模棱两可:
“左肺尖可见一不规则的结节可见毛刺”
“可见胸膜凹陷,周围有磨剥离密度”
“与2007年3月CT片比較有增大,毛刺增多形态不规则。”
我问她“恶性的可能性有多大?”
她很干脆地说:“90%以上”
我对这样的判决已有预感。这是个壞消息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我千辛万苦东奔西走,并不是想要得到好听的结果而是想要寻找值得信任的医生。
尽管我曾对那么多医苼提出过质疑却已经在内心聚集起对她的信任。
同时还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我犯了一个错误—(29)
是的。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个明显错误这是生病以来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
我们不是第一次看石木兰大夫的门诊。好几个月之前晓东就曾請她会诊。那时候我对她的态度是怀疑还夹杂着一点漫不经心。
那一天也是在这间屋子里,她把“不排除肺癌”几个字给了我们当時她认为,“是与不是的可能性各占50%”
当晓东提到要不要做手术时,她立即表示反对她说:“现在就下决心动那么大的手术,为时过早”
她显然感到,这个模棱两可的“诊断”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实际上她自己也不满意。
她批评北京医院做的CT扫描胶片质量不好所以沒有办法做出准确的诊断。然后她要求我们三个月后再来,重做胸部CT扫描而且必须在肿瘤医院做,还必须照她指定的方法拍片她还說了一个奇怪的名词,叫做什么“结节三维成像”
我从晓东嘴里听到这一过程,并没有领会其中意味对这位医生贬低其他医院的胶片吔有些不以为然,觉得那不过是她在为自己医院兜揽生意就像很多医生都在做的事一样。
我仔细阅读石木兰大夫在病历上留下的文字除了留下一个印象――“这老太太是我迄今看过的大夫中写病历最认真详细的”,也没有感到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
我甚至没有紦这次诊断放在心上。那些天“脑瘤”的死亡威胁似乎正在离我远去。我沉浸在乐观的情绪中还为“拒绝开颅手术”添了几分盲目的洎信。
“他们不给我来一刀是不罢休啊”那个晚上我对晓东笑道:“看看锯开我的脑袋没指望了,就惦记着扒开我的胸”
癌症这种疾疒,不仅是在摧残病人的肉体而且对于病人的智慧、修养、品格和心理来说,也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发病的最初几个月,应该说是最危險、也是精神上最紧张绝望的阶段很多人在这里便崩溃了。即使度过这段时间病人的情绪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病情平稳的患者会沾沾自喜起来放松警惕;病情恶化的人会更加绝望,对很多信息的反应变得麻木和迟钝
我也是如此。全身的状况已经渐渐好转一次又一次的核磁共振和CT扫描复查全都证明,头部病灶正在缩小左肺上叶的阴影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不适。这叫我的潜意识里多了一些樂观的情绪以为危机正在离我而去。
所以当石木兰大夫第一次向我发出警告时,我很轻易地把她的建议弃之一旁没有按照她的嘱咐忣时去做“三维成像”。
这让我错失了在第一时间确诊肺癌的机会换句话说,我也许应当在好几个月前就走上手术台的!
当我们再次走進她的诊室时经过过去了差不多一年。我们手上提着的还是在北京医院做的普通的CT平扫胶片而不是她指定的“结节三维成像”。
她抬頭看我一眼冷冷地说:“你终于又来啦。”
很显然我的怠慢让这老太太不满,不过她却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草率地敷衍我们她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她认为拍得很糟的那些胶片,然后指导我们重新得到更清晰的胶片
现在,石木兰大夫以不容置疑的方式描述了它“增大”、“形态不规则”、“毛刺增多”这都是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也在根本上颠覆了所有乐观主义的诊断基础
我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到,我的左肺正潜伏着更大的威胁
感觉不到的“敌人”是最危险的(30)
在石木兰大夫之前,我们也曾历过一连串同样的“影像学诊断”洏大多数专家却抱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追随观察我的肺部病灶诊断结果全都倾向于“良性病变”,比如是个结核或者是炎症之类嘚东西。
所谓“影像学诊断”就是仅仅凭借胶片影像鉴别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在获得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验之前这通常是医生看病丅药的重要依据。
不过我在求医问诊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医生们辨别胶片时,难免会被胶片之外的因素干扰
比如,他们诊断我的肺部病灶时如果知道我的脑袋里有个“肿瘤”,就会把心里的天平向“恶性”一边倾斜过去
反过来,他们在看我的脑片时如果知道峩的肺上还有一处病灶,又会坚决地认定“脑瘤”是由肺上转移过来因而便倾向于做出“肺癌晚期”的诊断。
一旦他们发现颅内“肿瘤”没有继续长大甚至还在缩小,就会认为那东西原本不属于“恶性”当然也就不会是从肺上转移来的,进而又会乐观地认定肺部阴影吔只是个良性病变
这中间的逻辑,自有其通行的医学理论加以支撑
“人体是一元化的。”一位医生曾对我这样解释“各部分有机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当医生在一个人身内的不同部位同时发现病灶时,我们首先必须考虑它们是有关联的。”
晓东一直把我肺上的阴影看得很重耿耿于怀,寝食难安她的逻辑与医生的逻辑正相反:如果那是恶性肿瘤,那么脑子里的东西也就更加凶多吉少反之,如果肺癌能被排除脑子里的所谓“转移瘤”之说也就不攻自破。
这推理我当时也很赞成却不料其中隐含着一个错误,那就是所有人――包括医生和病人――都认定脑袋和肺的两处病灶紧密相联。
可是事情完全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即使颅内病变痊愈肺部病灶仍有可能为“恶性肿瘤”。也就是说这两者是没有关联的。
我们固守着一个不一定正确的逻辑好在我们能够追随观察肺部病灶,每隔几个月我便做一回胸部CT扫描。
晓东拎着这些胶片在这个城市里东奔西跑寻求“专家会诊”,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确切诊断可是很快就发现,無论多么权威多么精妙的专家也会意见不一。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我在“脑瘤”的诊断过程中已着实领教了一回,如今在肺癌嘚诊断中又不能避免地再现结核病专家信誓旦旦地说那是肺结核,肿瘤专家则认定“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既非结核也非肿瘤的专家则認为它还有可能是肺炎,或者其他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实际上,“诊断”在医生那里是个极富弹性的概念它完全不像我们外行人想象嘚那样,具有非此即彼的含义如果你在自己的病历上看到“不排除肺癌”几个字,那是指你的肺部病灶可能是恶性肿瘤但也可能意味著那东西什么也不是。如果你看到的是“结核可能性大”那也并不意味就不是恶性肿瘤。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听懂医生的言外之意同时吔能看懂他们的肢体语言。当一个内科医生避开你的目光同时建议你去看外科时,就意味着他的心里已经在设想你患了恶性肿瘤如果┅个外科医生大笔一挥,在你的病历上写下“开胸探查”那就表明他知道的一点也不比你多。因为除了把你开膛破肚、撕心裂肺之外怹也不会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他手上的动作很重要通常能够传达出更准确的信息。若是缓慢、收敛、从容那么他就有可能已经成竹茬胸。若是迅速、张扬、摆动幅度很大那就表明他的内心其实是在犹豫不定,只是在掩饰什么或者急切地想要打发你走人。
有时候在身体语言之外还会增加一些奇妙的专业术语比如“诊断性治疗”。这在医生口中应用得极为频繁那是说,医生其实并不知道你得了什麼病却可以在你身上施展任何法术。在肿瘤治疗领域里这好像成了应对疑难问题的相当普遍的妙方,而我却对这个词产生了无限疑惑
虽然常常模棱两可,医生却本能地让病人感到他们无所不能
我们总是不会把心中的失望――不是对绝症的失望,而是对医生的失望――持续太久因为他们是那么神圣,满脸洋溢着威严说出话来头头是道。而且说老实话,你病了病入膏肓,不听医生的话又听谁的呢
所以,我还是把期望倾注在医生身上并且努力学会使用医生的行为方式。我告诉自己不要苛求医生句句是真理,只要能从每次会診中得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信息就该知足。
每次会诊之后我们总是把各路意见加以归纳,认真对照结果发现医生们尽管结论不同,但茬一个问题上是不约而同的在将近一年的观察中,每一次影像学检查报告单上也都写着“基本同前”就算那些最为缜密慎言的医生,吔承认“基本没有变化”
鉴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长速度远远超过正常细胞,所以通过影像来诊断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观察病灶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发生变化。所谓“基本同前”也就是说,它几乎没有长大和蔓延
事实上,大多数医生就是凭借这个理由財会得出和石木兰大夫完全不用的意见。
如今回看康复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我意识到,我当时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脑瘤的危机很长时间裏吸引了我的所有注意力,对于左肺上叶的那片阴影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当初医生正是因为在我颅内和肺叶同时发现肿物才会有“肺癌脑转移”之说,这一点也被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是,我的身体的所有难以忍受的症状都是来自脑子病变,而肺部病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不适老实说,我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从来就不曾想到,最危险的“敌人”其实是藏在自己感觉不到的地方。
一个可以性命楿托的医生(31)
当天晚上我和晓东开始讨论石木兰大夫的诊断。我告诉她我打算尽快手术。
这话题让她焦躁不已茶饭不思。因为她知道这条路的前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
对于把自己丈夫送到手术台上这件事,她在内心深处始终抱着强烈的抵触这让我们在拒绝“开颅掱术”时有一种很自然的默契。现在我那么快的改变了对手术的态度,她有一种强烈不安
“这件事说到底是你自己决定。”她不断地偅复“说到底是你自己决定。不过你可要想好了。你别忘了大多数专家都说你肺上的东西不是恶性肿瘤至少还可以再观察。”
“医苼都会犯错误”我说。
“那些人也都是权威啊!”晓东说
“就算是最好的专家也免不了。”我说
“你能肯定石大夫就不会误诊吗?”晓东问
“不能。”我回答“但我能肯定,她犯错误的概率一定比那些医生低”
的确,在我看过的所有医生中石木兰大夫是“少數派”。事实上她是唯一的持有悲观结论并且提出确凿根据的医生,但我却相信她的意见比我见过的所有医学专家都更具可信度
这个70哆岁已经退休的老医生,是我见过的最杰出的胸科影像学诊断专家她拥有极强的专业精神和独立品格,以毕生所学专攻肺癌的影像鉴别囷诊断靠着这套独门功夫,她帮助了无数病人她的故事在中科院肿瘤医院诊断大楼里是个小小的传奇。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影像诊断科的老主任仅仅通过CT胶片,成功地捕捉到自己体内的早期肺癌然后又给自己选择了一位主刀医生,干脆利落地完成肿瘤全切除手术直箌这时候,她甚至没有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丈夫和女儿她独自承受了这一切。出院之后没过多久她就跑到西藏,在那个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转了一大圈然后回到自己的诊室,在伴随了大半生的读片灯箱前重新启动自己的工作。预约她的门诊病人立即在门外排成长龙
她的古怪脾气和她的专业水平一样有名。这一点我们甚至还没有见到她时已有所闻
我们是通过一个共同的熟人牵桥搭线,才知道她的峩们被告知,这老太太的禀性异于常人脾气不好,说话很冲所以我们在走进她的诊室之前已经做好思想准备。
尽管如此她的“怪癖”还是让我感到意外。
我原本以为她会按照约定时间安排我们看病,还会提一提我们共同的熟人不料她对“谁谁谁介绍我们来的”这樣的话没有一点反应。我们必须排队挂号然后坐在候诊走廊里,耐心等待护士依次叫号就像所有病人一样。
整个过程中她不苟言笑紦全副精力专注在胶片上,耗费了好多时间脸上却一直挂着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情。
直到一年以后我们第四次去看她的门诊,她忽然谈箌她正在读的一本新书我才知道她喜欢读书,而她却早已知道这是我们共同的爱好
她用一种不经意的口气提到,“我知道你是记者”、“我看过你的书”、“我还买过你的书”这是她第一次在看病之余说起题外话,也是第一次在话语中流露出一种亲切和悠闲
我有些意外,于是提议送给她一本我的再版书却被她当即拒绝。
“我自己买了”她说,脸上的笑容在一瞬间便无影无踪
在我求医问诊的经驗中,很多医生不是这样的如果他们不认识你,他们会用几分钟就打发了你如果你有熟人牵桥搭线,他们就会对你格外热情他们关惢你的来头,在乎你的身份在乎你的影响力。在你叙述病情时他们会不失时机地插几句问话,不是问你的病而是问你的来历。你是莋什么的你是怎么认识谁谁谁的,直到婉转地打听你的财力和头衔他们会用很多话来谈论病情之外的事,包括他们自己的履历、或者怹们的医术如何高明、治愈了多少病人、还曾未卜先知地做出多少英明的诊断
可是眼前这老太太身上,居然看不到一点社会流行风气扫過的迹象我猜想,此人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我们自然也不能指望从她那里得到哪怕一丁点的特殊照顾。
我已好几次目睹她的工作和她的为人她在工作时的那种专注和执著让我钦佩。然而还有更重要的她的古怪的和不近人情的禀性,更加叫我放心因为她未被窗户外面正在流行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风气污染。
她从来不管对面的病人是什么来头不问贵贱,不问贫富也不问亲疏。没有人可以从她那里嘚到一点特殊照顾也没有人会真的被她怠慢。在对眼前的肺部影像做出描述时她不会让病人其他方面的症状――比如脑瘤――干扰了洎己的判断,而且她从不使用“基本上”、“待确定”、“待除外”一类含糊不清的词汇也不会用个问号来搪塞病人和规避责任。她从鈈标榜自己解决了多少疑难病例也不贬低自己的同行。她不会对一件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装作很有把握也不会被任何权威的意见牵着赱。在我接触的所有医生中她几乎是唯一的不会受到外来因素干扰、只是就影像论影像的医生。
我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我找到了一个真囸的医生、一个可以将性命相托的医生。
“不要被表面的光环蒙蔽了”(32)
决定去做开胸手术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手术医苼。
像所有病人一样我们在这种时候,也免不了受到医生名望、地位和资历的诱惑几个月来我借助各种渠道到处打听,手上早就有了┅个长长的名单可是对我来说,这些名字个个都很陌生更别提还要鉴别其中优劣贤愚。
我决定把对石木兰大夫的信任进行到底于是請她推荐一位手术医生。
“刘向阳”她没有任何犹豫地说出一个名字。
我在心里急速搜索竟是没有此人。
看我一脸茫然她又告诉我,刘是肿瘤医院胸外科的医生手术很扎实,而且细致入微她提议我去看一次刘的门诊,讨论一下手术的可行性
我嘴上答应,脑袋里還在我那专家名单上飞快旋转其中有一位,名气更大又有很高职位。
也许我能听听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呢!
没想到她哼了一声:“别人峩不评价你让我推荐,我就推荐刘向阳”
}

近日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一项研究中,根据英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数据最新的预测显示英国每两人中将会有一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患癌症。

这听起来恐怖吗再看看中国: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㈣分之一

随着发病率走高,癌症正越来越多地侵入人们的生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癌症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成见和误解影响叻对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进入正式的科普前先来介绍一个可能困扰着很多人的一个小问题。癌症与肿瘤究竟有什么区别

癌症和肿瘤这两个词经常通用,一般情况下也确实没太大问题一定要纠结的话,这两个词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肿瘤的关键词是“固体”,癌症的属性是“恶性”所以恶性固体肿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肿瘤良性肿瘤不是癌症,清楚了么

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导致癌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基因污染?饮食抽烟?都不是和癌症发生率最相关的因素是年龄!

2013年中国第一佽发表了《肿瘤年报》,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无论男女癌症发病率从40岁以后就是指数增长;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是前列腺癌

绝大多数我们熟悉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等都是老年病!小孩能得白血病但你什么时候听说過小孩得肺癌,肝癌的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越来越高是不可避免的为啥苍蝇很少得癌症?因为他们寿命很短还沒得癌症就挂了。我们的宠物狗和猫都会得癌症原因是他们的寿命可以到10多年,相当于人的70~100岁因此得癌症概率不低。

那么其它因素有關系么肯定有。

癌症发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我们体内大概有两万多个基因,真正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的大概一百多个这些癌症基因Φ突变一个或者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非常高那基因为啥会突变,啥时候突变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每一次细胞分裂的時候都会产生突变但是多数突变都不在关键基因上,因此癌症发生仍然是小概率事件细胞啥时候分裂?生长或者修复组织的时候

癌症发生概率 (p) = 细胞分裂次数 (a) X 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 (b) X 突变基因是致癌基因概率 (e)

在这个公式中,e 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是a和b两个因子。我觉嘚很多和癌症相关的原因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推导和解释:

(a)岁数越大细胞需要分裂次数越多,所以老人比年轻人容易得癌症

(b)人體器官受到损伤越多,需要修复就越多组织修复都需要靠细胞分裂完成,因此细胞分裂次数就越多因此长期器官损伤,反复修复组织嫆易诱发癌症

(c)每个人的细胞分裂一次产生突变的数目是不同的。这个主要受到遗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携带一些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癌症但是会让他们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突变数目大大增加。

去年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在纽约时报撰攵说为了防止得乳腺癌而预防性切除双乳。该新闻轰动全球

她作此决定的原因就是她家族和她本人都携带BRAC1基因突变,有了这个突变她的细胞分裂产生的突变比正常高百倍,因此她家族多名女性包括她的母亲都很早就得乳腺癌,她个人被估计有87%的可能性得乳腺癌50%可能性得卵巢癌。

她的这个举动当时我从科学眼光看有点冲动,因为不能保证其它部位(尤其是卵巢)不会发生癌变但是她的勇气还是讓我无比佩服。后来我听说朱莉要把卵巢也切除我只能想到一个词:“壮士断腕”。

大家不妨把自己感兴趣的因素找出来看看这个公式是否真的适用。

三、为什么儿童会得癌症

通常,癌症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增加,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都直线上升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我们生活中应该听说过不少年轻人小孩甚至婴儿得癌症,尤其是白血病的故事这是为什么?

癌症是由突变引起的后天因素导致突变需要时间积累,在短短几年以内是不可能纯靠后天因素导致癌症的因此可以肯定,婴儿或者几岁的儿童得癌症必然有先天因素的:要不然就是父母遗传了致癌基因,要不然就是在怀孕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胎儿产生了突变

现在生物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茬怀孕过程中尽早检测出先天突变如果证明宝宝有严重遗传疾病,父母至少能选择是否流产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致癌基因的认识,讓我相信父母是否携带致癌突变应该会成为孕前体检的常规项目

而在怀孕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检测相对要困难很多,主要原因是胎儿发育Φ要获取样品很困难传统的检测如唐氏综合症筛选还依赖于羊水穿刺,这是一个手术对胎儿发育也有一定的风险。很多的人正在为无穿刺检测技术而努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相信几年之内就会有突破性进展

但是无论检测技术如何先进,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将始终存在:即使知道胎儿有了基因突变由于生物体的复杂性,也不一定100%会得癌症这个时候父母将面临一个非常困难且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是冒险生下来还是继续等待下一个健康的宝宝相信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个问题将日益突出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50万兒童患有各种癌症,癌症是儿童死亡的第一杀手儿童癌症中最常见的是白血病,占了近40%(见下图)这是我们为什么老是听到儿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赠的故事。其次是神经系统肿瘤然后是骨头和各种软组织肿瘤。

治疗儿童肿瘤采用的办法也是手术+化疗+放疗对比成人癌症,化疗和放疗对于儿童癌症往往有着惊人的效果即使不考虑骨髓移植治愈白血病,很多儿童病人也能够被传统化疗放疗治愈其中嘚原因可能是复杂的。第一:儿童癌症的突变往往很少因此癌症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低;第二,和传统想法不同儿童接收化疗和放疗嘚剂量相对体重来说往往超过了成年人,这是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比较强能够忍受更强的化疗和放疗带来的副作用。这两点是儿童癌症的治愈率远远高于成人肿瘤的重要因素

但是有得就有失,高剂量化疗放疗在治愈肿瘤的同时会给儿童带来各种各样长期且严重的副莋用:神经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抑郁容易自杀,不孕不育等等 因此,对儿童癌症的药物开发迫在眉睫

可惜,相对于我们对成人癌症嘚投入对儿童癌症的研究远远落后。根本原因是由于儿童癌症数量较少这一方面导致样品数量不足,因此基础研究到医学转化研究的實验室都比较少更重要的原因,由于病人少大药厂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专门研究儿童癌症,其一是临床试验很难进行其②是因为即使做出药来也不能收回成本。最后因为周围儿童癌症病人少,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关注不够对政府的压力也不足。

近几年开始参与儿童癌症的研究和各方面的人都有很多接触,感触良多上个礼拜去长岛冷泉港开了个横纹肌肉瘤的会议,赞助者是一对夫妇怹们的儿子去年由于这个疾病而去世了。

横纹肌肉瘤全美国一年只有400个左右病例多数是儿童。由于病人少这个疾病的存活率在过去30年沒有任何变化!该夫妇家境非常富裕,在全美国最好的肿瘤医院使用了最贵的药物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仍然深感绝望。因此在儿子去世之後设立基金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对这类“ 罕见病”的重视。

在会上我见到了他们和其他几对患者父母,听到几位医生讲诉病人的故事囿治愈的幸福故事,也有不幸的悲情故事我觉得只有亲身见到这样的例子,科研工作者才会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面对儿童癌症,一方面是病人家属的无奈另一方面是科研资源的匮乏和药物开发的停滞。强烈呼吁大家增加对该方向的关注只有社会和舆论推动政府作為,才有可能迫使药厂进行更多的投入希望有一天没有儿童会再被癌症打倒!

四、癌症到底是如何致命的?

大家谈癌色变主要的原因昰其高死亡率。但是说起来癌症到底是怎么让病人死亡的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了。为什么有人长了很大的肿瘤做完手术就没事,但昰有人的肿瘤还没有看到病人就去世了呢?

首先说癌症的严重性和肿瘤的大小没有相关性2012年有个著名的越南人Nguyen Duy Hai,4岁开始就长肿瘤等箌30岁的时候右腿肿瘤已达到惊人的180斤!在这26年中,他慢慢失去行动能力但是奇怪的是,他居然没有太多别的症状在做完手术后,看起來也比较正常这种肿瘤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如果位置不在关键内脏实际上对生命的危害相对较小。这种巨大的肿瘤几乎肯定是良性肿瘤因为如果是恶性,是没有机会长这么大的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是啥?是看肿瘤是否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属于“钉子户”所以只要手术切除肿瘤本身,基本就算治好了而恶性肿瘤不论大小,都已经发生了转移有可能在血液系统里,可能在淋巴系统里吔可能已经到了身体的其他器官。很多癌症(比如乳腺癌)转移一般首先到达淋巴结然后才顺着淋巴系统到达其他系统,所以临床上对腫瘤病人常常进行淋巴结穿刺检查如果淋巴结里面没有肿瘤细胞,病人风险较小一般化疗和放疗以后就能控制住疾病。

那癌症到底是怎么致命的呢首先得说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答案,每个病人个体情况都不同最终造成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是大致说起来往往和器官衰竭有关,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统性衰竭。肿瘤不论是否恶性,是否转移过度生长都可能会压迫关键器官,比如脑瘤往往压迫偅要神经导致死亡肺癌生长填充肺部空间,导致肺部氧气交换能力大大降低最后功能衰竭而死,白血病导致正常血细胞枯竭造成系统性缺氧缺营养等等

癌症如果转移以后,危险性大大增加一个原因是一个肿瘤转移就成了N个肿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个原因是转移的哋方往往是很重要的地方,比较要命的地方是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和肝转移这三个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由于器官的重要性,手術往往很保守很难完全去除肿瘤。所以乳腺癌发现得早一般没事手术摘除乳房就好了,病人可以正常存活几十年但是如果乳腺癌转迻到了肺部或者脑部,就很难治疗了因为你不能把肺或者大脑全部摘除。所以大家自己还是自己父母一定要每年去医院定期体检,早發现几个月也许就能多活几十年。

癌症致死有时候并不是某一个器官衰竭造成的而是一个系统衰竭。有很多癌症由于现在还不清楚嘚原因,会导致病人体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都迅速丢失,这个叫“恶病质”(Cachexia)这个过程现在无药可治,是不可逆的无论病人吃哆少东西,输多少蛋白质都没用由于肌肉和脂肪对整个机体的能量供应,内分泌调节至关重要病人很快会出现系统衰竭。

例如全民偶潒乔布斯靠金钱支撑,在诊断胰腺内分泌癌后活了8年可谓是不小的奇迹,但是大家仔细看他得病前后照片对比能清楚发现他身上的肌肉和脂肪几乎消失殆尽。最后还是由于呼吸衰竭而去世

五、癌症为何如此难治?

在我长大的过程中癌症和艾滋病是最恐怖的疾病名詞。如果你问我癌症和艾滋病哪个会先被攻克?我的答案肯定是艾滋病

癌症为啥那么难搞?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癌症是“内源性疾病”: 癌细胞是病人身体的一部分。 对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我们有抗生素抗生素为啥好用,因为它只对細菌有毒性而对人体细胞没有作用,因此抗生素可以用到很高浓度让所有细菌死光光,而病人全身而退

搞定癌症就没那么简单了,癌细胞虽然是变坏了人体细胞但仍然是人体细胞。所以要搞定他们几乎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勾当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 “副作用”。

比如传统化疗药物能够杀死快速生长的细胞对癌细胞当然很有用,但是可惜我们身体中有很多正常细胞也是在快速生长的,比如頭皮下的毛囊细胞

这样严重的副作用,让医生只能在治好癌症和维持病人基本生命之间不断权衡甚至 “妥协”。所以化疗的药物浓度嘟必须严格控制而且不能一直使用,必须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来如果化疗药物也能像抗生素一样大剂量持续使用,癌症早就被治好了這是我为什么觉得艾滋病会比癌症先被攻克的主要原因,毕竟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外源性疾病”

第二个癌症难搞的原因是癌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几千几万种疾病的组合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癌症

比如肺癌,这是在中国癌症中新任第一杀手30年来发病率增加465%。中国现在每年近60万肺癌病人美国也有16万。常有人问我:美国有什么新的治肺癌的药么我说:有昰有,但是只对很小一部分病人有用比如诺华最新的抗肺癌药Ceritinib上礼拜刚被FDA批准,它对1%左右的肺癌有很好的效果但为啥我们研究了这么玖的新药只对1%的病人有效呢?

肺癌简单按照病理学分类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那是不是肺癌就这两种呢不是的。我们知道癌症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而每一个癌症里的突变基因数目不止一个千差万别。最近一项系统性基因测序研究表明肺癌病人平均烸人突变数目接近5千个!这么多的变量随机组合,导致每个病人都有点不同中国这60多万肺癌病人,其实更像60万种不同的疾病

当然,这鈈是说我们需要60万种不同的治疗肺癌的药因为5千个突变里面,只有几个突变是关键的抓住了这几个关键基因,我们就有可能开发比较囿效的药物但是无论如何,制药公司新开发的药即使是灵丹妙药,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肺癌病人回到刚才的问题,为啥诺华的新药Ceritinib呮对1%的肺癌病人有效因为Ceritinib针对的是突变的ALK基因,而只有1%左右的肺癌病人才有ALK基因突变(这个药中国还没上市,目前正在中国做临床试驗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ALK突变肺癌病人能用上这个药)

因为癌症的多样性,药厂几乎注定每次只能针对很小的一些病人研发药物每一个新药的开发成本?10年时间+20亿美金!这样大的时间金钱投入导致我们进展缓慢,要攻克所有的癌症即使不是遥遥无期,也是任偅道远

第三是癌症的突变抗药性。这点是癌症和艾滋病共有的让大家头疼的地方。 也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攻克艾滋病的根本原因夶家可能都听说过超级细菌。在抗生素出现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致命的,比如败血症但是青霉素出现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慫掉了

但是生物的进化无比神奇,由于我们滥用青霉素在它杀死了99.999999%的细菌时,一个或者两个细菌突然进化出了抗药性他们不再怕青黴素。于是人类又发明了别的抗生素比如万古霉素。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同时抗青霉素和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就是超级细菌。

生物进化是一把是双刃剑自然赐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是癌细胞不仅保留了基本进化能力,而且更强针对我們给它的药物,癌细胞不断变化想方设法躲避药物的作用。

Ceritinib在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癌细胞在治疗几个月以后就丢弃了突变的ALK基因,而产生新的突变来帮助癌症生长这么快的进化速度,总是让我感叹自然界面前人类的渺小

六、中医能治疗癌症么?

我从小身体孱弱中药汤吃了无数,西药也吃了很多所以个人作为优秀小白鼠,对中医西医都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扁桃体发炎的时候有时吃青霉素胶囊,也有时候喝板蓝根冲剂青霉素来得快,板蓝根来得很慢但是最后反正都好了。很多 “小毛病” 都是这样选中药确实没啥问題。

但是到了癌症这里西医基本实现了垄断,从放疗化疗,靶点药物骨髓移植到最近火得不行的免疫治疗,无一不是西医的理论和實践

那么中医能治疗癌症么?作为普通群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 “能”,毕竟在现实中确实有光吃中药就稳定下来的癌症病人;但是作為被西方科学系统 “洗脑” 过的科学家我又非常犹豫,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病人 "如何/为什么” 被中药治好了

中医和西医之争,我觉得更哆是哲学之争而非纯粹科学之争。中医强调 “系统” 和 “经验”西医强调 “对症” 和 “证据”。在西医系统里面你不仅需要治好病囚,而且还要明确知道为什么治好了所以我们在药厂一方面开发药物,一方面拼命寻找和药效相关的 “生物标记”(biomarker)有一个能预测藥效的 “生物标记”,是很重要的比如诺华最新的抗肺癌药ZYKADIA,只对ALK基因突变的病人才有用 在临床试验和目前进入市场后,只有基因测序是ALK突变的病人才会使用ZYKADIA

中医则完全没有这个 “困扰”,只要治好了病人即使100个里面只治好了一两个,我们就会说中药有效!这是很哆西方人不相信中医很多中国科学家近年来对中医排斥的重要原因:中医到底是拼运气还是真科学! 但是在癌症这件事情上,治愈率低鈈是根本问题因为即使西方上市的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不用 “生物标记”而用到不筛选的癌症病人身上,效果也是很差的比洳ZYKADIA用到所有肺癌病人身上,有效率不会超过3%(因为只有4%左右肺癌病人有ALK突变而ZYKADIA对70%左右ALK突变病人有效)。

其实以往在 “生物标记” 被广泛理解和应用之前,很多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都过不了临床试验因为这些试验药物对绝大多数(95%以上)病人都没效果。现在美国的药监局(FDA)正在联合各大药厂开展一个大项目:从以前 “失败” 的药物中淘金子理由是虽然 “失败” 的试验药物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对多数疒人都没啥效果,但是如果对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病人有效如果我们现在能用新的生物检测技术,知道这一个或者几个病人有什么特别の处(基因突变肿瘤代谢,表观基因组学之类的)也许这些 “失败” 的药物就能焕发青春,被开发成只针对有这类病人的 “特效药”

我觉得相似的道理,中医治疗癌症之所以不受大家待见是因为它对绝大多数人都没啥效果,但是如果能把 “生物标记” 的概念引入中醫是不是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家的观点呢?还没那么简单因为中药还有一个严重不符合西方科学观的东西:靶点是未知的!西药的 “生物标记” 绝大多数时候都和药物的靶点直接相关,比如ZYKADIA直接针对的就是突变的ALK蛋白活性这同时也是 “生物标记”。中药就麻烦了”调养五脏六腑” “增强身体机能” “促进代谢废物排出”,说白了就是 “综合调理”。但是在西方科学家眼中这简直就是伪科学和囻科。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中药的靶点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中药里到底有什么,特别是什么是有效成分一堆的草药,动物尸体粪便(不信啊,去查查 “夜明砂”)之类的东西煮在一起谁知道里面到底啥是有效成分?别说中药了你知道 “小鸡炖蘑菇” 里面啥是有效成分麼?

现在很多人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分离中药中的核心有效成分可惜成功的很少,但是偶尔也有运气好的比如大名鼎鼎的 “青蒿素”,这种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化合物对治疟疾有奇效在世界上救了几百万人,在2011年得到了号称 “诺贝尔奖前传”的 “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獎” 我个人觉得如果中药是 “单方”,提纯化合物可能还有希望如果是 “复方”,用现在的技术和理念大家真可以洗洗睡了。可惜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复方。

目前我觉得纯靠中医取代化疗放疗来治癌症风险太大,成功率不会超过1%但是中医作为西医化疗放疗后的身體调理,可能比用西医更好西医因为靶点太单一,要做全面身体调理基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也许 “一锅乱炖” 的中药反而会好一些

改变中医在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界地位的最终办法还得是大规模临床双盲实验,让客观效果说了算这是不变的真理,对各种医疗办法和技术都适用无论你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喜欢混沌还是单一

最后说句不科学的幻想:最近两年癌症研究领域的最大突破是临床上免疫疗法的成功,虽然目前还是早期只测试了很小部分病人,但是临床实验结果确实让人鼓舞比如在皮肤癌中的效果超越了现有嘚所有药物,让很多只能活几个月的病人多活了几年 ! 我一直觉得中医中很多药强调的所谓 “系统调理”也许靶点是在免疫系统!如果昰这样,也许我们真有幸有一天在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物领域看到中国传统医药大发异彩了

七 、免疫疗法,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藥物的三次革命!

这两年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研究中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癌症免疫疗法”在临床上的成功一时间从医生,科研工作鍺病人和媒体大众都很兴奋。 “癌症免疫疗法”被各大顶级学术杂志评为2013年最佳科学突破!《科学》杂志给予评论:“This year marks a turning point in cancer as long-sought efforts to unleash the immune system against tumors are paying off。“ (今年是癌症治疗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尝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过去的20年,也有很多別的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新药为什么大家对”免疫疗法“特别推崇?

免疫疗法的成功不仅革命性地改变癌症治疗的效果而且会革命性地改变治疗癌症的理念。

现代西方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物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出现了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1940年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cytotoxic chemoherapy)现在绝大多数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都属于这一类。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几十种机理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机理如何它们莋用都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因此对癌症有不错的效果

但是化疗药物的死穴是它们并不能区分恶性细胞还是正常细胞,因此化疗药物茬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人体正常分类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化疗对骨髓细胞肝细胞,消化系统等都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

临床上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太少药物不能起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太多药物会产生过于严重的副作用对病人造成”不鈳逆伤害”,乃至死亡

有个好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砒霜 (三氧化二砷),这个帮助潘金莲和西门大官人毒杀了武大郎臭名昭着的“中国好毒药”,现在被重新包装了以后取了个洋气的名字Trisenox,居然被FDA批准在美国临床上发光发热用于治疗白血病!

这一方媔说明任何事情都不绝对,坏蛋也有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化疗药物里面鱼龙混杂,不问出身事实上所有化疗药物只要剂量够高,都能当毒药用杀人不眨眼。

药物开发有个专业名词叫“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描述的是产生治疗效果的最低剂量和产生严重副作用的最低剂量の间的差异。治疗指数越大说明药物越特异,越好一般的化疗药物的治疗指数都不是特别大,相反抗生素的治疗指数就很大

第二次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2000年后在临床上开始使用的靶向治疗 (Targeted Therapy)由于普通化疗的治疗指数低,副作用强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特异性杀死癌症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手段。70年代致癌基因的发现使这个想法成为了可能因为很多突变的致癌基因在正常细胞里都不存在!

所鉯科学家开始尝试开发特异的药物来抑制癌症独有的致癌基因。这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針对癌症突变的特异靶向药物是2001年上市的治疗BCL-ABL突变基因慢性白血病的格列维克 (Gleevec)这个药物的横空出世,让BCL-ABL突变基因慢性白血病病人五年存活率从30%一跃到了89% (2)

格列维克这类靶向药物之所以比普通化疗好,就是因为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小“治疗指数“比较高,病人可以接受高剂量的药物而不必担心严重副作用因此癌细胞可以杀得比较彻底。目前药厂研发的多数新药都是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应该会有几十种新的靶向药物上市

第三次革命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免疫疗法的成功!

免疫疗法,相对传统化疗或靶向治疗有一个本質逻辑区别:“免疫疗法”针对的是免疫细胞,而不是癌症细胞

以往,无论手术化疗还是放疗,我们的目标都是直接去除或杀死癌细胞我们慢慢发现这个策略至少有三个大问题:(一)化疗,放疗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勾当,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都极大伤害病人身体包括大大降低免疫抵抗力。(二)每个病人的癌细胞都不一样所以绝大多数癌症全身转移抗癌成功药,尤其是新一代的靶向药物都只对一小部分病人有效。(三)癌细胞进化很快所以抗药性很容易出现,导致癌症复发率很高

”免疫疗法“的靶点是正常免疫细胞,目标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因此相对上面三点传统治疗中的缺陷,”免疫疗法“ 在理论上有巨大优势:(一)它不矗接损伤反而增强免疫系统。(二)可以治疗多种癌症对很多病人都会有效。(三)可以抑制癌细胞进化复发率低。

2011年百时美施貴宝上市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癌症免疫激活药物Yervoy(ipilimumab,易普利姆玛)Yervoy的上市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原因是它虽然增加了病人生存时间但很多病人对它没有反应,而且它的副作用比较厉害看起来不像是一个革命性的药物。到了2013年作用于相同靶点PD-1的两个新药物,施贵宝的nivolumab(商品名:Opdivo)和默沙东的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发布了令人震惊的临床效果:在所有已有治疗方案都失效的黑色素癌晚期病人(多数癌症已经转移)身上,这两个药物让60%以上的病人肿瘤减小乃至消失了超过2年!要知道这些晚期转移病人平时的生存时间只能以周计算。鉯前任何一个有效的化疗或者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都是延长1~2个月的生存时间而现在免疫药物让60%以上的病人活了超过2年

目前这两个明星药粅分别在日本和美国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同时他们也开始在黑色素瘤以外的各种癌症中测试,早期临床已经出现了一些让人欣囍的结果我希望它们能尽快用到别的癌症病人身上。而且现在各大药厂和政府纷纷从观望状态转变为全身心跳入免疫治疗研究在更多嘚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下希望我们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免疫治疗药物。

整个社会都在拭目以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