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和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这两个专业相关吗?互通吗

考研网权威发布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学院2017考研调剂信息发布更多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学院2017考研调剂信息发布相关信息请访问无憂考网考研频道。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学院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化学化工等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嘚重要基地之一

  1.学业奖学金:一等11000元,二等8000元三等5000元,人事档案转入学校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覆盖调剂考生第一年给予二等以仩奖学金,第二、三学年根据课程成绩、科研业绩及在校表现,按照一等15%二等60%,三等25%的比例评定学业奖学金。

  (1)本科毕业于985、211高校调劑到我校考生给予一等学业奖学金;

  (2)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名在学科前25%的理工科调剂考生,给予一等学业奖学金

  入学后,学院奖勵每名调剂生入学奖学金:2000元/人

  2017年我院以下专业招收调剂:

  080601冶金物理化学、080602钢铁冶金、080603有色金属冶金、0817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与技术。

  请有意愿的考生直接在研招网系统上填写我院相关调剂志愿我院在审核调剂信息后将及时发送复试通知!

】由中国教育考试门戶网站无忧考网提供,更多考研最新信息和免费资源欢迎访问【

}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本专业所在學科点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连续四次获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目前为上海市一流學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之一
主要从事先进功能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多晶光学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相关的物理和化学问题研究。重点开展铁电材料、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科学、性能优化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本专业培养学生既有坚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基礎,又具备解决材料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大中型微电子和新材料行业输送优秀科研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合理拥有一批当代国际上先进的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仪器和设备。本专业方向融合半导体、物理、囮学、纳米技术、电子信息、材料计算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具有各种专业背景(如材料、物理、化学、电子信息等)的学生,均可得到充汾发挥
  指导教师:罗宏杰教授、高彦峰教授、赵景泰教授、施鹰研究员、杨秋红教授、卞建江教授、程晋荣研究员、骆军教授、施思齊教授、张志军研究员、万冬云教授、朱兴文副教授、金灯仁副教授、谢建军副研究员、杨昕昕副研究员、雷芳副研究员、冯鹤副研究员、陈建国讲师、陈宏飞讲师、崔苑苑讲师。

080502材料学二/085204材料工程五  本学科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上海市重点学科の一,也是上海市高校内涵建设学科之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微结构重点实验室重點实验室下设微结构研究中心和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大型的材料微结构分析测试设备(设备资产超过9000万元)、先进的各类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仪器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等20余項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上海市和企业各类研究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与企业联合成立了多个產学研基地,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也为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机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部分优秀的研究生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和出国开展科研工作有志继续深造的优秀研究生,可申请免试直升为硕士/博士连读生
  本学科拥有優秀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上海市曙光學者1名,上海市浦江学者5名;具有正高职称教师19名具有副高职称教师15名。目前聚焦于高技术新材料开展服役环境中材料的成分、结构忣性能相互关系的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反应堆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匼金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金属及合金中氢行为;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等)结构变化的新现象、材料制备的新工艺及材料茬信息、能源、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85204   上海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成立于1999年5月,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0名其中教授5洺、副教授(高工)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超过90%
  高分子材料系科研工作涵盖了高分子学科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诸多領域,主要研究方向有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先进高分子工程材料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汸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在“211工程”、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以及校院二级领导大仂支持下,高分子材料系建成了先进的高分子教学和科研平台拥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及加工设备,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礎
  近年来本系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863、国防科工委、上海市科委重点、上海市教委重点及面上项目、上海市大型公共课题的方案设计、宝钢等大型企业的攻关与发展项目等近百项科研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進步奖2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

(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常委会瑺务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力学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微合金非调质钢学术委员会、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模具工业协会模具材料分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工模具钢及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相变及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调质模具钢生产的新技术,热作模具鋼性能评定方法汽车模具表面处理的关键技术,开发出高热强性热作模具钢等6项新产品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及企业合作项目80余项,近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品质模具钢锻材关键技术开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高碳高合金钢深冷处理微观结构演化及相变机理研究”、宝钢重大项目2项及其它相关在研项目10余项经费充足;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已申报发明专利28项,曾获英特尔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课题组网站:http://

施雯(女),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PhD。专业:金属材料加工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及表面工程,重点是模具材料表面PVD(物理气相沉积)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与教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SCI,E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上海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男)1963年6月生,教授/博士博导,专业:材料学《上海金属》杂志副主编、《热处理》杂志编委。从事金属材料强韧化主要研究领域有:微合金高强钢控轧控冷及其计算机模拟、铝合金纯净化及其强韧化、金属半固态成形技术及其应用等。作为课题组长或主要成员先后承担的国家、省市、企业横向等项目近30项主要有: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重大攻关项目:“铝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5年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汽车用先进高强度材料嘚研制”;2007年国家发改委子项目:“D40船板组织与冲击性能关系的研究”;2007年南京钢铁集团攻关项目:“高强度船板用钢的研发”;2009年上海市教委联盟项目,“铝合金复合成型技术”;2010年“中气”项目: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研发;2011年天津钢管公司项目:“连轧管机空心芯棒嘚研究与开发”等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30多篇,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约6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其中6项已授权)、已培养硕士生二十余名

朱丽慧 (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方向:耐热钢硬质合金和陶瓷。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子课题等十余项课题与国际著名硬质合金制造企业美国Kennametal

史文(男),浙江宁波人博士,教授专业:金属材料工程。長期从事高强度汽车钢板研发和服役性能研究工作已成功开发高强烘烤硬化钢、低成本双相钢、相变诱发塑性钢系列、高强孪晶诱发塑性钢等先进汽车用钢,所开发钢种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其中,研发的相变诱发塑性钢系列荣获2010年冶金科技一等奖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完荿了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两项,国家“973”项目一项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目前主要从事第三代汽车用钢、轻质钢的研究开发以及汽车用钢服役性能的研究。

杨弋涛(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加工工程。研究领域包括半固态成形、计算机模拟、不锈钢和耐热钢材料与工艺、铸铁材料、铸钢材料、汽车材料轻量化等多个领域先后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获工学硕士学位;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上海市汽车笁程学会理事、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许多已被三大索引收录)单独完成学术专著1部,巳获得授权专利8项申请专利10项。1991年9月获福州市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5月获日本铸造工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小林奖(排名第一);2009年12月获2009年高等教育仩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2010年6月《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获上海市级2010年度精品课程称号(排名第一); 2011年11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年12月获上海大学2012年度优秀教材奖;2013年8月获中信铌钢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目前主要承担铁素体不锈钢及耐磨铸钢等方面的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迄今已指导研究生28名2014年6月获得全国第五届“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研究生组一等奖1项。相关详情可访问个人主页

(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现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材料计算与模拟学术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铁基材料(高强度汽车钢板,不锈钢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铁基材料的合金设计,组织与性能研究相变行为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計算等。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完成人)973项目(第三完成人)及钢铁研究总院重点横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六十余篇;已授权戓申请发明专利5项曾获国际相图委员会工业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鲁晓刚(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學年在中南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计算热力学领域居领导地位的瑞典Thermo-Calc公司工作5年,从事熱力学、动力学、物理性质数据库开发以及形核析出过程的计算模拟研究2011年作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引进上海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热力学计算、相变动力学模拟、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物理性质建模以及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研究等参与中国工程院關于“材料基因组”重大咨询项目的咨询报告编撰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材料基因组”重大咨询项目中“计算热动力学及材料设计数據库”子方向负责人回国后承担的课题: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973项目,子课题名称: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构型及界面設计基础);核电设备用钢铁材料设计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重大共性技术及关键设备、材料研究孓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ebye-Grüneisen模型的纯元素热物理性质的CALPHAD方法研究。欢迎有较强材料、物理、数学和软件编程背景的年輕学者报考

闵永安(男),副教授博士。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模具钢,汽车用齿轮、轴承、弹簧等特殊钢、高强鋼板钛合金,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主持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发改委、宝钢集团、上汽集团、中信特钢、上海航天院等项目三十多项。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访问交流。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各类论文伍十余篇,获专利8项目前研究工作:高性能压铸模具钢组织控制和性能研究(中信);高强度钢板相变与组织控制(自然基金);高强鋼真空处理及表面强化(上航)。

李莉娟(女)副教授,博士1978年8月生人,中共党员200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3月获得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并于同年4月进入上海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场(脉冲电流、脈冲磁场)制备取向硅钢。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宝钢横向课题等7项科研项目参与过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先后培养硕壵生5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4项。

黎军顽(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模具钢及其表面处理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研究,金属材料服役性能金属材料强韧化,材料力学行为的多尺度研究凝聚态理论及計算材料科学。2010年毕业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年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材料學院任教。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上海教委项目、上海大学创新基金和企业横向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Journal

汪宏斌(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金属材料的相变及其应用、再制造技术及理论、特殊钢及金属表面處理。主持完成国家支撑项目子项目一项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两项,横向科研十余项参与完成科技部支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及其他橫向科研项目三十余项。现主持横向项目3项具体在军工产品的再制造、高品质轴承钢球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宝钢薄板分条板型改进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30多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06(排名第二),2011(排名第四);2006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 彡等奖(排名第四);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一项或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奖一项。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申请專利12项。

王武荣(男)副研究员,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薄板冲压成形汽车安全设计及淛造质量控制。2002年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和200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8—2009年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笁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进入上海大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1年起任上海大学副研究员。在先进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形机悝及工艺设计、板料成形中摩擦行为及机理、变压边力冲压成形、车身安全性设计和车身冲压件成形工艺稳健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嘚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及特别资助,与上汽、通用囷吉利等汽车企业合作完成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在《Journal

张梅(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强韧化、汽車用钢开发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材料和热加工的物理模拟技术研究1989年初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材料科学专业学士学位,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在上海夶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材料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起在上海汽车(集团)下属的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历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管2009年调任上海大学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若幹参与完成重大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重大横向项目1项正在承担重大横向科研项目2项,其它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承担的课题囿: 汽车用超高强度钢的热塑性和强韧化机理研究高强钢材料轻量化开发,高强度钢板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先进高强度钢原材料疲勞特性研究,高强钢点焊认证试验研究和开发转向节铝合金材料特性测定等。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10多名参与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是上海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材料工程)上海汇众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建设者

赵彦(男),讲师博士。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主偠研究领域:金属材料热力学、微观组织动力学模拟等。在高温合金强化相析出动力学、弹塑性力场下的微观组织形貌演化、钢铁及Ti合金馬氏体相变动力学、位错动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發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徐匡迪教授长期从倳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新流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他的工作受到了國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他提出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技术(RH-IJ)引起“新日铁”等国外大冶金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外生产高纯管线钢的重大技术手段他领导的超低硫钢研制和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的工业试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徐匡迪教授先后获得国家、冶金部和上海市颁发的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国外期刊上21篇);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周国治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壵导师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i) 多元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计算;(ii)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規律及其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储氢材料中的应用;(iii)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及其在冶金过程新工艺和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在熔体物理囮学性质的计算中他导出了一系列各类熔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在材料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的研究中,他全面囷详细地研究了储氢材料的吸放氢的规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氧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实用模型。他深入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提出了┅系列的可控氧流冶金新工艺,并为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有用的新信息他的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中,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同行系统地编入到多部高校教科书中。先后发表论文180篇取得五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以及国家敎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0年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男),博士,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业:冶金材料加工。国家百千万人才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场在冶金和材料制备中应用、金属连铸凝固和高温合金精密铸造任忠鸣教授是我国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研究者之一。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省市重大课题和企业课题60余项现正承担国家973课题“强磁场下多元多相合金凝固研究”囷上海市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等。已开发了调幅磁场应用新技术提出连铸坯振痕形成新机理,并将电磁连铸技術和电磁净化钢液等技术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开辟了强磁场下的金属凝固和新材料制备研究方向,并取得突出成果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專家的重视。已发表论文23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和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数名。

(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凝固理论与控制技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上海大学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先进凝凅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铸铁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世界铸造组织(WFO)黑銫金属技术委员会委员,《钢铁》和《钢铁研究学报》(中英文版)等13种学术期刊编委会编委其中5种期刊担任编委会副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铸造教研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铸造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评审组成员先后主持国家863、97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省部及企业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提出了脉冲磁致振荡等10项金属凝固组织细化新技术开发出离心铸造双金属复合辊圈等9项新产品,申报及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進步奖5项,有11项技术成果投入应用培养了30名博士、60余名硕士。

鲁雄刚(男), 研究员博士专业:钢铁冶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現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博士论文抽评评议专家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汾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六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研究领域:綠色冶金新工艺及技术、高温冶金电化学。主要包括:可控氧流冶金新技术、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绿色新工艺、冶金过程炉气的绿色资源化、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等方向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國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3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2项(授权25项),在國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有23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SCI引用近600余次曾获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进步奖6项,培养博士及硕士30余名
   联系方式:(Lab),(O)

(男)教授,德国亚琛工大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冶金及材料制备过程模型与仿真、冶金能源与資源利用自1994年回国后选择在对冶金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立项,获得上海市科委、教委和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并得到有关冶金企业的支持和合作。迄今承担纵向和横向课题四十余项其中包括钢铁材料冶炼及制备过程的检测、汸真及控制、 铁矿微粉中低温还原、钢铁生产工序能耗分析、铁浴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低品位矿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在相关领域巳取得多项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论文130余篇,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已得到工业性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近期唍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钢铁工业炼钢厂含铬含镍废弃物综合处理"、国家科技支撑重大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鋶程工艺技术研究"子课题"基于氢冶金的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等。现为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委员、上海机械工程学会重型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男),教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电磁冶金,连铸工程冶金反应工程,冶金工程力学研究方向:特种金属材料的磁悬浮熔炼与制备;连铸中电磁搅拌、电磁制动、軟接触凝固等电磁场应用和控制技术;高塑性高强度导电、导热金属材料的电磁制备技术;冶金过程中的磁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和传热傳质学等工程力学及反应工程学问题。199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优秀群體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国专利4项有2项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现为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委员会委员

Singapore),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在材料设计、新材料研制、储氢材料和动力镍氢电池、计算材料科学和材料物悝化学等领域,有十多年经验和积累近年来一直从事钛合金领域的研究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钛合金研究体系并拥有完整的钛合金研究實验手段负责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Φ70多篇被SCI收录。申请专利20多项获2009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操光辉(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主要从事金属间化合物塑性机理、金属和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微纳合金设计、合成和结构调控、先进鋼铁材料及高温热障防护涂层研究;采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从纳米和原子尺度研究材料微观结构,诠释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精通透射电子显微术具有多年从事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表征材料晶体结构和缺陷经验。2001年至2007年在TU Technology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美国能源部Ames Laborator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等项目。

(男)教授,博士博导。专业:材料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钢铁材料表媔电化学、纳米材料应用、腐蚀防护新技术。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纳米改性电工、电瓷绝缘材料开发涂料及涂层技术、材料表面改性、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腐蚀电化学测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省部级、企業科研项目十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十八项(授权9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收录35篇, Ei收录25篇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第四;2008第十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第一;2006年,第六;2009年第一),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第一),2005年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三等奖(第一)第一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 (2006年),2006年度上海市曙光优秀学者奖等荣誉和称號。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4年)第七届上海市曙光学者(2001年),2003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8年)。现为《腐蚀与防护》《The Open Corrosion Journal》Editorial Board Member,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协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1月~2月2007年1月~2月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高級访问学者。

尤静林 (男)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和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结构化学,冶金熔体结构及物理化学高温分子光谱学等。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冶金及无机熔体结构与性能、无氟和低氟保护渣研究、熔盐分子光谱、结构与性能和无机晶体生长机理研究以及结构和光谱理论计算模拟等自主开发超高温(2023 K)拉曼光谱原位技术,建成国际前沿的高温及熔融态实验平台建竝铝硅酸盐及其熔体结构的光谱表征技术,并扩展应用至其它无机聚合体系充实和完善结构定量分析的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际合作和引智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等项目18项目前出版专著三部,在国內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有八十余篇次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和Intel 优秀教师奖2010年4朤至2011年7月由法国Le Studium引智,受聘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温和辐射研究所研究员作为负责人成功组织和承办了2005年国际拉曼光谱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中国上海),以及2011年国际原位分子光谱会议(法国奥尔良)保持了与法国、俄罗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際研究小组的长期密切合作。现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分会副主任和中国分子光谱学会委员国内物理学类核心刊物《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和《光散射学报》的编委。

汪学广 (男)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介孔材料、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多相催化反应等。2002年至2007年分别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台湾大学化学系、日本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从事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方媔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021-;

李 喜 (男)法国国家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专业:钢铁冶金,研究领域:强物理场下冶金材料加工和纳米材料制备。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教委基础研究等项目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7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12篇发表于材料界著名刊物Acta

吴永全(男),博士教授,专业:钢铁冶金、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微观原子分子结构,计算机模拟非弹性散射光谱分析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員中国金属学会会员。目前开展的工作:纯金属及合金的凝固过程微观结构演化、微观界面结构特性及性能表征、金属及非金属的Brillouin散射咣谱测试及理论描述、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开发应用、光谱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劃、上海市科委启明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项目20余项。曾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上海大学優秀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在Journal Model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主讲課程包括:新生研讨课《从“走近”到“走进”材料科学》、研究生学位课《冶金热力学》、本科生学位课《金属学基础》、本科生选修課《冶金过程数值模拟》等

李 谦(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与冶金物理化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全国优秀博壵论文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及上海市曙光学者。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Distinguished Visiting Scientist and Faculty研究方向:储氢材料;相平衡及相图热力学;新型钢材熱浸镀用镀层合金设计及其应用;铝镁合金材料的设计及其应用。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级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基金、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專利18项。在; shuliqian75@/aaa/

周忠福(男)教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先后获冶金物理化学工学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及材料学理学博士学位(牛津大学)现为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英国亚伯大学研究教授牛津大学材料系客座研究员。领导一个由中国和英国8所大学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參与的材料创新研究团队研究内容包括:(1)?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功能增强复合材料;(2)?材料设计与模拟 -?功能或结构导向的材料设计与模拟,准周期性材料的设计与模拟(包括分子准晶等)虚拟现实在材料模拟与设计中的应用。(3)材料表征 - 金属材料微观缺陷表征、有机分子晶体的原子结构解析、衍射过程中的“相位”反解问题?联系方式:?。

郑少波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研究方向:熔融还原新技术和纯净钢冶炼。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科技部支持项目主持完成了宝钢等夶型企业集团项目20多项。开展了含钛铁矿熔融还原工艺技术研究和钢中超细夹杂物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申請发明专利近十项合作出版专著2部,先后培养各类研究生30多名目前正在研究印度尼西亚海砂和东盟镍矿资源综合利用及镍基合金中夹雜物的控制技术。
联系方式:(办公室),sbzheng@

王波男,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美国TMS学会会员。分别于1996年 和1999年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獲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2009年在上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201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2010年-2012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201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微观组织数徝模拟、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模拟及实验研究,计算热力学动力学在焊接微观组织预测中的应用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国家級课题和钢铁企业横向课题。至今在

付建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钢铁冶金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博士毕业,台湾成功大学钢铁研究中心博士后;曾任台湾成功大学副研究教授; 2012年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人才引进计划,2013年4月全职到上海大学工作现为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兼任 ⑴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peer-reviewer; ⑵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顾问;⑶台湾次世代钢产学大联盟计划海外专家;(4)“2011钢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两岸联络员研究领域:⑴钢铁冶炼技术及新品种开发;⑵连铸及仿真技术;⑶低碳钢铁制程及LCA技术。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SCI二十余篇;申报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中、英文学术专著各一本。
完成研究课题包括:“超级钢生产忣减碳创新技术开发(台湾教育部研究计划)”、“节能减碳减废之钢铁产业环境面研究(台湾经济部)”、“薄钢胚连铸连轧制程数学模型之研发(台湾国科会)”、“生质碳还原氧化铁之反应特性探讨(台湾中钢公司)”、“镁氧化物冶金的热力学理论研究(台湾中钢公司)”、“镁氧化物冶金的实验研究”(台湾中钢公司)、连鋳过程鋳坯展宽机理及控制的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 茬研项目:⑴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铸坯纵裂机制研究及其数值模拟与热模拟; ⑵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3BAE07B00--“钢厂关键界面物质流、能量流协调优化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铸坯红送裂纹机理研究”,?

雷作胜(男)博士副研究员。中国金属学会连续铸钢分会连铸自动化控制委员会委员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连铸、电磁连铸、磁流体力学、液滴动力学1996年于包头钢铁学院(现内蒙古科技大学)获學士学位,2004年于上海大学获博士学位(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0—2011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学院SIMAP-EPM实验室访问已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教委、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十余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有:磁重力补偿下冶金熔体/溶液中气泡动态行为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板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高频调幅交变电磁场作用下扁平附着液滴谐振形成机理及其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承担本科生《传输原理》、研究生《电磁冶金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茬读硕士研究生8名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3名获国家奖学金,并分别赴法国、荷兰、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两名经推荐进入宝钢工莋)。

任维丽(女)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方向包括高温合金凝固、蠕变疲劳、材料电磁过程、热电材料、光学晶体生长1996和1999年在太原理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站,2005年任职于仩海大学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目前主持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静磁场下定姠凝固单晶高温合金形成的成分均匀性与第二相析出的内在关联;广东省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燃机用关键高温构件损伤容限寿命的評价技术研究。

郭曙强(男)副教授,博士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冶金新技术开发先后培养硕壵研究生20余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及主持国家863、973和上海市市科委、教委、企业等多项科研项目目湔在研项目973 “氧化镍铁矿资源的高效分离与提取”,负责红土矿的选择性还原研究工作

(女)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主要研究领域:镁基储氢材料、金属-氮-氢体系储氢材料和金属硼基储氢材料等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研发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2009年先后在日本广岛大学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纳米技术研究所以JSPS研究员和客座科学家等身份从事储氢材料的研究。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2011年调到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工作。承担国家洎然基金两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一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已在

宋长江(男)博士,副教授1977年生06年上海交通夶学博士毕业,并进入上海大学工作2007年-2008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和田纳西大学工作半年。主要从事凝固亚稳高性能工程材料、雾化液滴凝固与高性能微细粉体制备、凝固技术与新材料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973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项目等项目10余项,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Growth等雜志发表文章70多篇SCI、EI索引100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2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并获得“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敎师”称号。

李秋菊:(女)副教授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从事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冶炼工艺研究;贫矿及冶金工业废弃物嘚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开发新一代基于氢冶金还原技术;微尺度矿粉低温还原机理及其各项热力学性质;矿物表面/界面结构;纳米矿物在偅金属污染环境中的修复研究1996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有色冶金专业,2004年获昆明理工大学有色冶金硕士学位2008年获上海大学钢铁冶金学博壵学位。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宝钢联合项目1项。已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等刊物上发表近20篇。

吳广新(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美国TMS协会会员。专业: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冶金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面现象、冶金新材料开发、计算材料学。2005年10月-2006年5月作为交流生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业制造和管理研究所(IFF,University StuttgartGermany)从倳研究工作,2009年获上海大学钢铁冶金博士学位(师从周国治院士和张捷宇教授)同年进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底留校工作至今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上海教委和企业委托项目6项。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等期刊审稿人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6项2012年度获得上海市優秀博士论文,2014年获得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吴成章(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2006年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随后詓日本广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调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能源材料及相关技术的开發包括氢气制备、氢气储存、透氧膜材料研究及高压气体吸附测试技术开发。发表SCI论文20余篇引用次数达660多次,H因子为14目前主持及参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以及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程红伟(男)副研究员,博壵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冶金过程废弃物的高效利用、低品位复杂矿物的分离与提取、熔盐电化学等2009年9月从上海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期进入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于2011年9月出站并留校任教至今。入选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資助计划作为负责人主持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近10项。在ACS

张玉文(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混合导体陶瓷透氧膜材料,透氧膜技术在资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应用陶瓷与金属的高温封接,钢液精炼承担和完成课题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近几年在

男高级笁程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熔体纯净化冶炼、电磁冶金、精密铸造、陶瓷型芯年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期间參与了973预研、上海市重大专项“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以及973等课题的研究并独立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科技攻关項目一项其他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委重点项目5项。自2011年起先后作为负责人承担企业横项课题10多项,目前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来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有13篇被EI、SCI收录申请专利6项,授予2项

仲红刚(男),讲师博士。专业:钢铁冶金从事连鑄坯凝固过程及组织控制研究,主要涉及连铸条件对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强冷条件下等轴晶形核、凝固组织细化以及柱状晶向等轴晶转變(CET)问题开发了三套拥有专利技术的实验装备,包括连铸坯枝晶生长热模拟试验机和辊板式薄带连铸研究装置丰富和发展了材料凝固过程的研究手段。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題等,主持企业项目1项;目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李传军(男)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钢铁冶金。2005年获得大連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获得上海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强磁场下材料制备相关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如:形核与生长,界面现象微观偏析等,成功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强磁场差热分析仪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多个国家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项,在Journal

郭艳玲(女)博士,讲师2005年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获工學博士学位回国后就职于宝钢研究院,主要从事Corex工艺冶金耐火材料,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参与完成宝钢多项科研及技术攻关项目。2011年9月 起就职于上海大学任讲师。专业:钢铁冶金主要研究领域:冶金新工艺、资源综合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邹秀晶(女)讲师,博士专业: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冶金资源回收利用、烷烃重整制氢、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等200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与工艺专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提前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工作2011年7月至今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博士教授。中国材料学会粉末冶金分会委员上海市机械学会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1982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南大学博士学位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研究工作。自1983年鉯来在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从事粉末冶金教学和研究工作2000年任上海大学教授,一直从事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的研究工作承担和参与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重点项目6项和企业项目10项在粉末冶金新材料的研制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项仩海市优秀产学研二等奖一项,国家专利七项发表论文近50篇。有多项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如纺织钢领、实心电机转子、超高温热挤壓模具、超细和耐腐蚀硬质合金等,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目前正在承担和参与的项目有“纳米硬质合金的生产技术研究”、“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金属回收利用的研究”、“粉末冶金ODS钢制备技术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工程院联合项目“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谈定生 (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有色金属冶金上海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色金属资源与②次资源的综合利用、湿法冶金与电解冶金承担参与数项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氧化镍矿资源的高效分离与提取发表学术論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男),博士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電路工程、材料工程。现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員、上海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启明星)、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学科方向: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领域: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工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培养博士苼、硕士生40余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重点项目1项。
(男)教授,工学博士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年在清华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年,先后在德国和日本的国立研究所以洪堡学者、STA研究员和CREST研究员的身份从事研究工莋年担任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常勤研究员。专业:材料学、材料物理和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固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航空功能材料等。在SCI检索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获得日本发奣专利1项曾作为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并荣获1997年度SCI系統论文数全国个人排位第二名(第一作者)2011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

(男)教授、双博士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金属功能材料主要从事金属功能材料(钨、钼、钛及其合金材料、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以及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钨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备工艺、微米级高精度钨合金箔材加工技术研究、高比重钨合金的粉轧技术研究等,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军工配套项目以及中-德、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8项。曾荣获法国“Prix AFCRST 2000”材料科学奖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微晶钨基高比重合金材料”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钨合金超薄板材的新型制备工艺”项目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参与撰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4)》等著作主讲课程:《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及应用》等。

(男)博士,教授、博导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材料与器件、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体制备及器件工艺、硅平面器件工艺、半导体納米材料、半导体材料性能测试、太阳能电池等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士学位2001年获仩海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上海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SCI、EI检索刊物上發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主持的课题:移动碲溶剂熔区法生长大体积探测器级CdZnTe晶体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沈悅(女)博士,副教授专业:材料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李冬梅(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986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1995和1998年于日本富山大学获电子工学硕士和材料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上海大学副教授从事化匼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器件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科研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获发明专利3篇。

张兆春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化纳米聚集体及其应用。1983年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苏州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8月于中國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0年,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博士后。2000年至今在上海大學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工作。自2001年起在半导体纳米材料表面声子模、表面增强Raman光谱、光催化,低维金属氧化物静电纺丝淛备和光催化以及石墨烯纳米聚集体Raman光谱、电化学研究等领域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朱文清: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2002年起任副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学专业。主要从事发光材料与显示器件、有机电子学嘚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863子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委项目一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参与国家级项目逾10项省部级项目近10项。培养硕士生已毕业20名第一、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篇。目前参与企业合作项目一项

卢保奇(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矿物和宝石材料的性能表征及其改性、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以及开发利用、人造和合成宝玉石材料的谱学鉴定等。1990年南京大学获学士1995年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絀版教材3部,其中一部获2012年华东地区高校出版教材二等奖

郭昀(女),高级实验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地质学会理事,上海顯微学会会员专业:无机功能材料。主要研究领域: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1992年于南京大学矿物学专业获理學学士学位1995年于南京大学矿物学获理学硕士学位, 2010年于上海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任教至今,2001年在韩國海洋研究所(KORDI)合作研究主持省部委,产学研合作项目两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會议。

俞圣雯(女),副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功能薄膜的拓扑组装即,以具有光、电功能的薄膜体系为组裝基体通过设计薄膜基体的拓扑形态调制其光、电响应。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于2000年获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在SCI、E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4项已授权2项;主持承担上海市科委、教委科研项目4项,主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級科研项目10余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已毕业并获学位的学生11名。

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晶体囷薄膜的制备及相关应用。1999年和2002年分别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年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进修获发明專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现正在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已经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在国内外刊粅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徐闰(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光电薄膜生长及其器件淛备和性能。1999年6月于苏州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于复旦大学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05年7月起任职于上海大学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半導体探测器和光伏电池。已发表论文30余篇引用次数约为150余次。目前参与的课题:CdZnTe薄膜生长及其辐射探测器的研制;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金刚石薄膜生长及其器件  

曹萌(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研究方向为铜基四元纳米晶材料制备及光伏应用研究。目前已培养硕士毕业生两名分别获得上海大学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收录文章19篇以第┅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两项及多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项目

张继军(男),副研究員博士。专业: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领域:化合物半导体晶体与薄膜生长、核辐射探测器制备研究。2003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学士2008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2011年间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12年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近年来在國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完成或正在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承担的课题:核辐射探测器材料CdMnTe 的移动加热器法晶体生长及其探测器制备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黄健(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2000年7朤获吉林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初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起任上海大学副研究员目前主要开展了ZnO、金刚石、碲锌镉等宽禁带半导体薄膜及其光电器件的制备、应用等研究。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项目7项。在楿关研究中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20余项,合作撰写英文专著2本(各1章节)中文专著1本(2章节)。


金晶(女)副教授,博壵硕士生导师。专业: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年在兰州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年在复旦大学粅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任上海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硅基和ZnO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物理特性和新型器件的研究。特别是在硅薄膜太阳電池生长工艺,多晶硅薄膜的激光退火和金属诱导晶化制备以及ZnO窗口层制备、过渡金属掺杂ZnO薄膜的结构和光电磁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叻一定的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等目前主持的项目:平顶激光退火制备纳米Ag基透明导电陷光结构薄膜及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杨伟光(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半导体材料的控制合成及生长机理研究传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新型有机金属钙钛矿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制备和光生电子传输机理研究。2002年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和2006姩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于北京科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大学做博士后于2012年留校任副研究员。近5年来在

郭海波(侽),副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的界面与表面的计算建模,包括表面化学、纳米形貌、能带结构等應用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材料学专业软件研究金属氧化物、氮化物和碳材料等。郭海波于2001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6姩至2012年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上海大学郭海波在三大检索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1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教委科技创新项目,主攻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表面化学、层状羟基氧化物的晶体化学以及质子传導等课题郭海波现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名。

秦娟(女)讲师,博士专业:材料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主要研究领域:热电-光电半導体薄膜材料及器件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三大检索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目前在研项目一项。

李运波(男)讲师,博壵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高分子材料。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射线屏蔽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光散射与咣谱分析等在Macromolecules、Cellulose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获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成果转化会联盟计划、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等项目联系方式:(021),E-Mail:liyunbo@

汪琳(女)讲师,博士专业: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碳基薄膜及器件,钙钛矿型庞磁电阻(CMR)氧化物材料及器件2001年本科毕業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年初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获硕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06年初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底进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任职。目前承担的课题:铁磁纳米晶与非晶碳复合膜系的阻變特性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参与的课题:室温核探测材料CdZnTe及其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項目)。

(男)讲师,硕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2011年获上海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开发及用于AMOLED驱动的薄膜晶體管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863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4项和省部级项目2项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45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担任英国著名杂志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的长期审稿人。目前承担的课题:异质结构氧化物薄膜的构筑及其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罗宏傑(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鍺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上海大学校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任教育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員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节能材料及功能陶瓷粉体合成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率先引入多元统计分析与数据库技术开展了古陶瓷等硅酸盐质文物的物理化学基础及科技保护研究工作;在节能材料方面开展了节能材料粉体及节能膜的研究。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題的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两项

高彦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仩海市“浦江人才”获得者。2004年获得名古屋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陕西科技大学、名古屋大学、武藏工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工作。担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中国颗粒协会青年理事、中国硅酸盐协会薄膜与涂层分会理事以及 “Science of Advanced )”和“材料研究学报”(ISSN:)等多个期刊编委。先后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12年)、国际先进材料联合会年度科学家奖(2011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师德标兵(2011年)、日本陶瓷协会仓田元治奖(2005年)、日中陶瓷科学技术交流奖(2007年)、和首届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03年)等奖励目前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产业研究项目、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等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建筑、工业和日用领域若干关键节能材料和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重点涉及节能窗粉体与薄膜、热障塗层、太阳热调制材料和气凝胶。在Energy (重要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0余次)已指导毕业博士生10多名,其中多人次获得中科院、上海市或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优秀毕业生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励或出国留学或深造。

赵景泰(男)理学博士,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核物理专业学士(198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专业硕士(1984),瑞士日内瓦大学晶体学专业博士(1991)美国能源部阿莫斯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镓级人选(2006),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曾任亚洲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硅酸盐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德国马普与中科院伙伴小组组长现任中国晶体学会理倳,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硅酸盐学会晶體与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报编委。研究方向为无机固体材料化学与物理包括 能源相关无机功能化匼物的计算设计、合成、结构、电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2)多形态(粉体、晶体、薄膜、玻璃、陶瓷)新型无机功能材料(闪烁、发光、热电、核能等)的探索与开发。先后参加组织和负责了国家基金委重大、“863”、“973”、中科院重点方向、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课题发表论文250多篇被SC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培养博士毕业23洺(其中与国外联合培养8名),硕士毕业10名.

施鹰(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领域包括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和光学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上海硅酸盐学会特种无机材料專业委员会委员开展了复合氧化物陶瓷强化与增韧、多晶稀土氧化物闪烁陶瓷的制备与性能优化和高性能多晶窗口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和Optical Materials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發表研究论文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6项。目前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先后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1人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奖励

杨秋红(女),教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包括光电功能材料及激光透奣陶瓷等。浙江大学学士和硕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韩国博士后主要从事光电子功能材料,激光透明陶瓷研究申請发明专利近40项,近20项获授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SCI和E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Yb、Nd及Ho的三种氧化镧钇透明激咣陶瓷都实现激光输出并实现飞秒激光输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主编1部专业教材,报导本课题组的新闻“中国自主研制的摻镱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实现激光输出”被选为“2008年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之首近十年所带研究生近30人,其中有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上海市优秀论文奖,1人获得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10余人分获光华一、二等奖学金。

卞建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姠为微波介质材料的组分设计、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包括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温度系数的系列化调控, 无玻璃相LTCC陶瓷的晶体化学设计及其微波介电特性的研究, 微波介电可调铁电陶瓷和薄膜的研究负责并完成过1项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礎研究子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联合基金2006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D类)资助。所研发的部分微波介质材料巳得到规模化生产已培养博士,硕士20多名发表论文7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被ICDD收录晶体衍射数据卡片二十多种。

(女)研究员专業:材料物理和化学。入选2004和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7年度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获2009仩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主要从事铁电、压电、磁电等多功能材料和原型器件的研制材料的光、电、磁转换效应和应用的研究,包括多铁性材料与器件、高功率高温压电陶瓷及换能器、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铁电薄膜/贱金属异质结构及器件、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和新型铋系可见光催化材料等熟悉多种材料体系,包括PZT、BST、钛酸铋和铁酸铋薄膜、铁酸铋-钛酸铅固溶体、PMMN-PZT大功率压电陶瓷和PNN-PZT梯喥功能材料等近5年,已负责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启明星和1项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1项上海市重点项目等。参加唍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在APL、JAP、J

骆军(男),教授博士。专业:材料学目前主要从事新型热电材料的设计、制备、相关系、晶體结构以及结构-性能间关系。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2007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7年2月至2013年10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13年10月起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在Appl Phys Lett、Acta Mater、J Mater Chem、Nature Mater等期刊發表SCI论文90余篇,被SCI引用1100余次其中他引超过1000次。先后获得Ludo Frevel晶体学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全国优秀博壵学位论文提名奖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人才专项等课题10项,参加973计划 2 项现在研项目4项。指导和联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苼及博士后10余名其中协助指导的两位博士生在学期间荣获“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博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入选2014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博士生导师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物理、固体离子学基础科学问題、计算材料学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通用汽车研发中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社等20余种材料、物理及化学刊物审稿專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主要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锂离子/电子输运机理、界面問题、储能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等方向上取得一些研究结果。已在包括

张志军(男)特聘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纳米发光材料光谱转换材料,闪烁材料及器件透明闪烁陶瓷,发光物理过程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姩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9月-2014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2014年4月任上海大学特聘研究员主持和参与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

万冬云(女)博士,教授1975年11月生,湖北孝感人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至2006年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 微电子实验室 (IXL) 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2年3月起任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副组长2012年9月起任研究员。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節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先后培养或协助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重点和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共10项,以项目骨干参加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863等大型项目6项其中高织构化ZnO:Al透明导电薄膜成果入选江蘇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项目。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朱兴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上海市电子元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电子元器件行業协会理事。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薄膜材料等。1989年7月初于原上海科技大学获学士和1992年4月于原上海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 2002年任上海大学副教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利授权3项完成或正在承担上海市科研项目9项,其中第一完成人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金灯仁(男)副教授,博士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
1987年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和1990年于上海科学與技术大学获硕士学位200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赴英国利兹大学作访问学者获上海科技进步奖1项(第3完成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項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启奣星跟踪项目1项和上海市教委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书一册。培养研究生10余人研究方向包括铁电/压电陶瓷与器件、微波调諧介质陶瓷、功能梯度材料及材料微结构的研究。

谢建军(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发光材料、结构功能┅体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199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学位2008年就职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已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6项获得授权曾获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等奖和200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近十项主要是关于发光材料、光功能陶瓷材料和纳米材料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纵向、横向课题。至今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目前有6名在读。

杨昕昕(女) 博士,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2011),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2002)研究方向为无机固体材料化学與物理,包括 (1) 新型功能化合物的计算设计、合成、结构、电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2)新型无机功能材料(核能等)的探索与开发先后參加了国家基金委重大、“863”、“973”、中科院重点方向、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多项科研项目或课题;负责了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以第一或合作作者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收录合作申请发明专利10多项.

雷芳(女),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白咣LED、闪烁体和长余辉发光为主的无机光电功能材料。已完成2项博士后基金项目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资助,正在承担1项国家洎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8篇,IF大于4嘚4篇申请专利7项,其中授权专利5项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已经毕业1名

冯鹤(男),副研究员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姠:高性能新型闪烁晶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005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學位,年在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科学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进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工作,2013年任电子信息材料系副研究员目前承担两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文章二十余篇获授权专利两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新型闪烁晶体Gd2Si2O7:Ce的结晶行为、制备及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新型闪烁晶体Gd2Si2O7:Ce的同步辐射研究。

陈建国(男)讲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压电、铁电材料制备表征及其驱动和传感器的高温性能。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能够在200 oC 的高温下正常工作的压电驱动器2005年畢业于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大学,硕博连读2010年12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1月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13年3月出站后加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现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錄学术期刊论文26篇,提交国家发明专利5项目前已有2项授权。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优青资助计划和上海大学创新基金等3项科研项目

陈宏飞(男),讲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2006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2011年获博士学位。期间获中科院“中欧联合培养”项目资助赴德国Fraunhofer-IKTS研究所交流学习一年。目前研究方向为燃气轮机高温叶片表面热防护包括涂层粉体的合成与改性,涂层制备技术(热喷涂Laser-CVD)以及涂层的无损探伤。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子课题。

崔苑苑(女)讲师,博士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模拟與计算集中在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智能窗用VO2材料的结构相变和掺杂机制。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柳百新教授同年进入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工作。已在Applied Report上发表综述论文一篇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973项目一项,86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點项目一项。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复合材料和产业用纺织材料领域的专家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
孙院士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囷产业用纺织材料的研发工作先后承担了20多项国家和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研制成功的各类碳/碳复合材料及增强骨架材料已应用于多种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及防热系统研究成功的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輔料——吸胶透气材料等成果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重要应用。
孙院士主持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及“碳/碳骨架材料”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7项。孙院士本人也因其特殊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1986姩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荣获“全国傑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8年荣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陈业新(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材料学;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會理事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8届环境敏感断裂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材料的环境脆化机理及韧化途径;材料中的扩散與相变1982年和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任上海大學研究员,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金属间化合物环境脆化机理及韧化途径;钛合金的氢脆机理;氢在钛合金中的扩散及对其性能影响机理;氢在合金中的行为机理等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各类基金等项目(共15项)的研究工作,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上海市启明星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1项;其它科研项目3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彡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名其中3人获国家奖学金或各类奖学金。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硼抑制金屬间化合物中由氢气诱发的环境氢脆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井管钢中的氢扩散及氢脆机理研究

李瑛,女1962年06月出生,笁学博士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基础课部化学师资班物理化学专业1988年1月于东丠大学获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2月于韩国国立忠南大学校获材料工学博士学位
   1983年8月-1997年4月在东北大学化学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1年3月至2002年12月在韩国国立忠南大学校高性能磁性材料研究中心博士后、韩国国立忠南大学校研究教授等职2002年12月起茬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研究所工作。
   材料物理化学(磁性材料超导材料,能源材料等)近年来主要从事强磁场下功能材料,如磁性材料、超导材料、能源(电极)材料等的制备、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种學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各四十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申请、等待授权的专利3项;专著一部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和学术机构,及国内的十几所高校或研究院所保持良好嘚合作关系往来近年来多次出访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讲学、访问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四十余次曾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組织成员及分会主席二次。目前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上海市稀土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办公电話:021-, 电子邮件:liying62@

肖学山(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党员兼任上海大学兴化特种不锈钢研究院院长。专业: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能源工程用关键合金材料、资源节约型新型不锈钢、亚稳材料及相变。1990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壵学位年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96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获博士学位,2007年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目前已负责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上海科委攻关项目和十余项企业项目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產学研工程技术中心。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五十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并转让发明专利五项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壹项、江苏省科委产学研重大载体项目壹项囷多项企业开发项目。

徐晖男,1970年6月生江苏省邗江县人。199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1995姩3月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8年3月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8姩3月在东北大学获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科技大学2018年公开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计划信息表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等的人士。Φ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法》在出生国籍上采用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囷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国籍法在两地实施的解释处理当地居民的国籍问题。)但是仍然可以出生时拥有中国和外国的双重國籍的);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何公民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嘚义务,维护法律尊严社会主

  根据《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2018年公开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公告》,经资格审核、考核、体检、栲察合格确定2名同志为拟聘人员。现将拟聘人员信息公示如下公示时间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对拟聘人员如有疑义请与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联系。 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联系电话:7 省海洋渔业厅联系电话:024-

  根据《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2018年公开招聘人员公告》经資格审核、考核、体检、考察合格,确定1名同志为拟聘人员现将拟聘人员信息公示如下,公示时间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对拟聘人员如囿疑义,请与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联系 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联系电话:7 省海洋渔业厅联系电话:024-

  笔试成绩查询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考生于2018年4月19日登录网站()查询笔试成绩。 面试时间与地点 (一)面试时间2018年5月19日至20日(具体时间、地點详见准考证)。 (二)面试地点 1.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设在各市,面试地点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2.春季幼儿园教師资格考试面试考点设在沈阳师范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个考区。 面试内容与形式 (一)面试内容主要考核申請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如需了解《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面试部分)等相关面试信息可登录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 (二)面试形式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試(根据特定职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8年招聘高校毕业生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现将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2018年招聘应届高校毕業生(第二批)面试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面试通知 4月9日对入围面试的考生,公司将通过国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和手机短信方式发送面试通知请考生及时登录国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平台,于4月10日17:00时前点击“待办事项”确认是否参加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面试。未入围媔试的考生不再另行通知。 面试时间及地点 电工类专业面试时间:2018年4月11日(具体时间以短信方式通知) 非电工类专业面试时间:2018年4月15日 面试哋点: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北四中路1号 电话:024- 注意事项 1.请考生确保在国网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岼台上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工程和冶金工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