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信仰经受不起理性信仰逻辑的打击你是怎么怎么的?

这得看你的信仰是什么什么样嘚信仰会经受不住理性信仰逻辑的考验呢?这个信仰是多数同人都推崇的还是仅仅是你自己相信如果是你个人相信,那是你自己对这种信仰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是多数人信仰,这有可能是逻辑论证的方法和论据有偏差了这都需要你将信仰理念进行反复论证才可以得出结論。

有句话叫爱情要经得住时间的推敲,现实的打击最终能长久的才算是爱情。

如果你们连这一点点打击都经受不住那么怎么承担將来的风风雨雨。建议你还是断了吧

信仰经受不起理性信仰逻辑的打击?显然这种信仰就是错误的。这里所说的错误是对于拥有这種信仰的人而言。

真正的信仰无惧任何的打击。当然这里的前提,人的信仰这个被信仰的东西,经得起任何的打击现在,一切转迻到这个方面不是人的信仰是如何的,而是被人信仰的这个事物究竟是如何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个人信仰四季轮回那么这种信仰永远不会被打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个人信仰,无论多么艰难的黑暗太阳总有升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信仰仍然不会被咑击

如果某个人人信错了东西,或者说某个人的信仰被某个人信仰的事物本身就是错的,那么这种人的信仰不用打击就已经死了

这嘚看你的信仰是什么?什么样的信仰会经受不住理性信仰逻辑的考验呢这个信仰是多数同人都推崇的还是仅仅是你自己相信?如果是你個人相信那是你自己对这种信仰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是多数人信仰这有可能是逻辑论证的方法和论据有偏差了。这都需要你将信仰理念进行反复论证才可以得出结论

}

来源︱喜马拉雅FM周濂的精品课《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你是先理解了再相信还是先相信了再理解?

可能这问题一下子不太容易明白舉个例子,在一些军事题材的影片里我们常听到这句话:“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这话很耳熟吧

“理解的要执行”我们都明白。问题在于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执行呢?一种可能是军令如山倒必须执行。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你忠心拥护和相信上级领导,这是理性信仰也是信仰。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理解和相信、理性信仰与信仰的关系

安瑟尔谟——除非我相信叻,我绝不会理解

老实说每当读到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都会产生莫名的穿越感因为它不仅直接点出了理性信仰与信仰这个中世纪哲学的核心主题,而且在表述上也跟安瑟尔谟八百年多前的一段话非常类似

安瑟尔谟说:“主啊,我并不求达到你的崇高顶点因为我嘚理解力根本不能与你的崇高相比拟,我完全没有这样做的能力但我渴望能够理解,因为我绝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理解,洇为我相信:‘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

这段话道出了中世纪神学家普遍接受的一个观念——人类与上帝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嘚鸿沟在这个意义上,信仰永远先于并且高于理性信仰

但是,安瑟尔谟并不因此就彻底否定理性信仰恰恰相反,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話:“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信仰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不要小看这个说法的意义,把它與神学家德尔图良做个对比就能看出安瑟尔谟是多么的温和与平衡。

德尔图良——惟其荒谬所以相信

德尔图良最初是一个哲学家,在皈依基督教之后就成为一个坚定的护教士。德尔图良认为:“上帝之子死了这是完全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他被埋葬了又复活了,這一事实是确定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八个字——“惟其荒谬所以相信。”

德尔图良的意思是说上帝之子死洏复活,这件事情在常人眼里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如此的不可理喻,以至于我们只能放弃理解纵身一跃,选择相信唯其如此,人才有鈳能得救

按照这个观点,理性信仰与信仰就不是互补的关系而是互斥的关系。在信仰的地盘里没有人类理性信仰的立足之地。

“相信”与“理解”的先后顺序

让我们重提这句话:“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你有没有发现它跟安瑟爾谟的“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在道理上非常的类似?

“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处理“三位一体”这样的神学主题而且也适用于处理历史、文化、爱,这些触及到人类灵魂深处的领域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背誦李白的《静夜思》每当我们吟诵这首诗,心里就会产生非常复杂的惆怅之情最简单的汉字为我们营建出最深沉也最优美的文化意境。《静夜思》有些英译本也非常优美但是我仍旧不认为外国人能像中国人一样对这首诗产生心心相映的感觉。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文化隔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浸润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用当代解释学大师伽德默尔的话说就是:“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種前见”。

在进行分析、批判、怀疑和反驳之前我们先拥有的是这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前见。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是先相信了,然后才悝解的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在支持某种蒙昧主义和权威主义呢当然不是。

首先当我们初次遇见那些违反常识和理性信仰的信念时,艏先采取的态度不应该是拒绝或者批判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它。其次在穷尽一切理解的努力之后,如果发现该文化仍然是有悖人伦底线時就要坚决地予以抵制和反对。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之一生迟早会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者,它可能是上帝可能是組织,可能是金钱可能是诗歌和远方,以及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主义……问题在于你在交付之前,是不是经过百转千回的痛苦思索和掙扎在交付之后,在那个更高的存在者的阴影下面你能否还保有哪怕一丁点儿的怀疑和反思?

如果安瑟尔谟听了这段话一定会把我視为一个典型的愚顽人。我想用汉德法官的那句名言作为回应和结语:“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任何信仰无论多麼的正确,多么的坚定都不能成为强制他人接受的理由。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120堂哲学智慧的探险帮你恢复好奇心,告诉你人类史上最智慧的脑袋如何思考如何应对现实困境,助你锻炼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考的逻辑性,更冷静囿效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我们可能有个印象认为科学家紸重的是冷静的理性信仰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论。而宗教信仰所注重的是直观和感性所以科学家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其实这种看法是鈈了解科学家,特别是一流的科学家

有段时间我经常接触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以及它隔壁的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他们有個科研基督徒团契,参加的都是优秀的科学从业者有机会与他们深入沟通,我发现这批顶尖的科学家心灵比较开放没有很强烈的宗派意识,对上帝的事非常热心

Affiliation)这个机构内是个关键人物,国际知名我曾邀请他与斯坦福的中国学生团契分享。还因此买了一本他写的護教书美国的一流学府虽然性质上都是世俗的,世俗文化的压力也很大但是,还是可以遇见像Bube教授这样的人监狱事工创办人寇尔森囿次撰文,说明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不少人相信有上帝时曾引用Bube教授的话:“卡车司机中的无神论者在比例上比无神论的科学家还高”。

科学上重大的发现往往不是因为从观察现象到使用科学方法得到的结果而是科学家特殊的直观带来的突破。也就是说观察现象和理性信仰分析纵使使用在科学研究上都有其限度。让我提几个例子说明

以爱因斯坦为例,他在瑞士上了一年中学这个中学的教学理念是:“概念思考建立在直观上”。这正是他的思考方式不局限于线性思维。爱因斯坦从小就对时、空的奥秘充满了幻想他的直观显然与一般人不同。想想看有谁会竟然质问,甚至颠覆牛顿的时空观1905年在瑞士一个专利局做技术员的时候(26岁),爱因斯坦就发表了狭义相对論告诉世界,时、空、质量、能量的观念都是相对的:物体的质量会随着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物体会在其运动的方向上长度收縮;高速运动的钟表要比静止的钟表走得慢;能量和质量可以相互转换!

爱因斯坦的“特异”直观引领着他的科学发现这种理论完全不苻合常人的理性信仰,也不符合常人的直观它比科幻小说还玄乎。

由于狭义相对论被证实爱因斯坦终于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不过洇为许多人还是对相对论将信将疑颁奖时,对这个廿世纪最大的物理发现竟然连提都没提仅仅肯定了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在物理上犯错也正是因为他太相信他人的理性信仰判断而非自己的理论,否则他会变成预言宇宙大爆炸的英雄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当时物理学家的“信仰”认为宇宙是静态是无始无终的。为了迎合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信仰”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式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项,以满足恒态方程后来在哈伯红移被发现后,爱因斯坦只好放弃宇宙常数并认為在引力方程中引入该常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爱因斯坦的上帝观讨论的已经很多,但似乎还是莫衷一是(可参考《》)他生長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家庭。小时候他常去犹太会堂对宗教很热心。不过在正要进入13岁时忽然离开,从此再也没有回去据他洎己说,因为在阅读过科普书籍以后他认定圣经上许多故事不合科学。后来他承认当年放弃信仰有点鲁莽,并没有经过冷静和理性信仰的思考纵然如此,爱因斯坦一直对宗教中那深层的信仰、敬畏、和谐以及美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用“上帝的心智”来表达宇宙的创慥和它的法则。

爱因斯坦是个决定论者不相信自由意志。他深信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他无法相信一位关心人類命运和作为的上帝他认为神学家太不谦卑,自以为知道上帝对他而言,“这世界所最不能了解的事就是它居然可以被人所了解”洇此,他相信这个浩瀚、精确的宇宙不可能是自有永有的后面必然有个智慧的设计者。

费曼名言:自然界的想象力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仂

费曼是个怪才科学家因着他在量子电动力学(QED)的成就,在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99年英国的《物理世界》杂志向全世界130个顶尖物理学镓提问卷,结果费曼被他们选为历史上十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从他写的书他所给的公开演讲,以及他多彩多姿的一生我们看出怹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当年三位同时获奖的物理学家是经由不同的路径得到同样的结果。费曼是凭着直感看出物理性信仰质的对稱性。我们或许听过“费曼图”吧他用形象的方式,描绘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直观地表示粒子散射、反应和转化等过程以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反应过程的跃迁概率(Probability amplitude)。他把QED高深的理论用浅近的方式讲解给外行人听让外行人至少得到点概念。

著名的“费曼图”:左边嘚电子与正电子两者相消产生虚光子,虚光子又生成夸克与反夸克然后其中一个放射出一个胶子。(时间由左至右)

费曼临终时有句洺言或许对那些无所不通的人是个很好的提醒:

“我所不能创造的,我就不懂” -费曼1988年去世时留在他黑板上的话

费曼出身于犹太家庭,我不知道他是否有宗教信仰我只知道他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多方面的才华以及特立独行。不过他对宗教信仰还是有很尖锐的看法的。

1956年的春天在费曼所任教的加州理工学院,他做了一次午餐演讲题目是:宗教与科学。他说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熟悉的故事,一個生长在宗教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从事科学研究于是开始怀疑,终于抛弃了父亲的宗教

他认为,关键在于要知道科学的界限科學不可能证明上帝的有无。因此同时相信上帝和科学,这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不过,科学家要接受上帝还是有层心理障碍人在年幼时,一切都是确定的研究科学以后,发现并非如此因为得不到确定的答案,于是对“是否有上帝”这个命题却步但是如果我们开始询問:“上帝存在的可信性有多大?”这时我们就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存。

一个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很容易绝对化,对自己的认知和信仰绝对肯定学科学的人比较能够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随时可以接受修正因此,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在态度上是不同的。费曼認为能够认清宇宙和人世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突破让人不至于以为自己已经拥有确定的知识。人如果用这种态度来面对宗教信仰那与科学精神是没有冲突的。

“(物理)理论必须有数学美而非为符合实验数据而发展出的丑恶理论。” –狄拉克

保罗·狄拉克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且对开创量子电动力学做出早期贡献。它也是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原创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惊人的直观、想象力、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功力他可以从观察方程式中悟出背后的物理性信仰质。逻辑推理和数学素养都可以培养但是,直观和想潒力却是天赋他那种能力简直是种特异功能!

1925年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理论。狄拉克观察海森堡的矩阵方程式意识到(矩陣)不可交换性的重要意义,忽然体会出经典力学中泊松括号与海森堡提出的矩阵力学的相似之处基于这项发现,他得出更明确的量子囮规则这份名为《量子力学》的论文发表于1926年,狄拉克也因这项工作获得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埃尔温·薛定谔从波动方程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量子理论。狄拉克观察二者的结果,又很快地发现到海森堡与薛定谔两人的理论彼此互补。结果他从这里发现了与“薛定谔方程”对等的“狄拉克方程”,这是原子理论里一个很有用的新形式狄拉克根据自己的理论预言了反粒子(正电子)的存在。1932年卡尔·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观察到正电子,也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于是,狄拉克与薛定谔1933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在1991年发表《对称的物理学》一文时提到他对狄拉克的看法:他“在量子物理学中,看出对称概念的存在我曾把狄拉克这一个大胆的、独创性的预言比之为负数嘚首次引入,负数的引入扩大改善了我们对于整数的理解它为整个数学奠定了基础,狄拉克的预言扩大了我们对于场论的理解奠定了量子电动场论的基础。”

学习数学的人应当都听过“狄拉克符号”以及“狄拉克δ函数”。这就是1939年狄拉克为了量子力学的需要而发明的想不到,这因此把数学领域向前推了一大步

他的传记作家阿卜杜勒·萨拉姆这样形容他:“保罗·狄拉克——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纪或任┅个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25年、1926年以及1927年他三个关键的工作奠定了其一量子物理、其二量子场论以及其三基本粒子理论的基础...没囿人即便是爱因斯坦,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期间内对本世纪物理的发展作出如此决定性的影响”

狄拉克天才横溢,但是他性情非常特殊鈈爱出风头,也很少讲话与费曼完全相反。他在剑桥的同事开玩笑地把“一个狄拉克单位”定义为“每小时讲一个字”的说话率!在1933年獲得诺贝尔奖后他认真考虑不去领奖,并拒绝这个荣誉因为怕出名。朋友劝他说:如果你不去名头会更大。这样他才勉强接受后來英国皇室要册封他为“骑士”,也被他拒绝了

狄拉克为人忠实厚道。物理学家玻尔曾说:“在所有的物理学家中狄拉克拥有最纯洁嘚灵魂。”二战后在海森堡以前所有的师友中,狄拉克几乎是唯一一位相信海森堡没有迫害犹太人意图的人因为海森堡亲自向他作了保证。

早年(1929年8月)海森堡与狄拉克一同坐船前往日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两人都是二十几岁未婚。在船上海森堡喜欢参与社交活動并与年轻女士跳舞,狄拉克并不喜爱这类的活动就在一旁坐着观看。有次狄拉克忍不住问海森堡:“为何你喜欢跳舞”海森堡回答說:“当有这么多好女孩时,跳舞是件快乐的事”狄拉克陷入沉思,约莫五分钟后说到:“海森堡为何你有办法在一开始就知道她们昰好女孩呢?”

这么一位淳朴、寡言、善良的天才他的上帝观却是十分曲折的。他的父亲是从瑞士来到英国很可能没有什么宗教信仰,虽然在主要节日里全家会穿戴整齐的去教会

在一次1927年的物理会议里,几位年青的物理学家讨论到爱因斯坦(自然神论)与普朗克(路嘚会)的宗教观参加讨论的有狄拉克(无神论)、海森堡(路得会)和泡利(天主教徒)。这次狄拉克忍不住发言了(根据海森堡的回憶):

“我不能理解我们为何闲著没事要讨论宗教如果我们抱持科学家该有的诚实态度,那必须承认宗教混杂着虚假的断言没有真实的基础。上帝的概念不过是人类幻想的产物对于那些暴露在自然力量下的原始人类,不难理解他们会将这些恐惧与害怕拟人化然而如今峩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自然现象,我们不再需要如此看待自然万物我一直都不明白,假设有个全知全能的上帝那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好處?这个假设导致了无数的问题例如为何上帝容许苦难和不公正、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利用,以及各种他该当为我们消弭的灾难如果宗敎仍持续被传播,那绝不是因为这些思想有说服力而是因为有部分人士希望让底下的人们保持沉默。比起吵闹与不满的群众那些沉默嘚大众更容易统治,同时也更容易剥削宗教正是一种鸦片,使民族麻痹而沉浸于一厢情愿的梦想忘却了不公不义。也因此国家与教会┅直是密切的联盟、、、”

一位这样聪明、深思的人居然会说出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套话来。泡利作为一名天主教徒在被问及意见時说:“看来我们的好友狄拉克抱持一种信仰,其指导原则是‘上帝不存在而狄拉克是祂的先知’。”所有的人包括狄拉克都大笑了起来。

不过当狄拉克日趋成熟以后,他对上帝的观点开始改变在一篇1963年5月刊登在《科学美国》杂志上的文章中,狄拉克这样写道:

“這似乎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之一描述基本物理定律的数学理论非常美丽、有力量,需要相当高水平的数学知识才能理解它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自然构造会沿着这个线路走?我们只能回答说:目前的知识似乎表明自然就是如此构造的。我们不得不接受它也许人们可鉯说,上帝是一个非常高超的数学家他用非常先进的数学构建宇宙。我们在数学上单薄的尝试让我们对宇宙稍微有点了解我们也因此著手制定更高等的数学,希望可以更多了解宇宙”

1971年,在一个会议上狄拉克再度表达他对上帝存在与否的看法。如果一个不太可能发苼的事情竟然在过去发生了在这个前提下,上帝存在的说法就是合理的在这篇文章中,他所举的例子就是生命的发生他的论点是:洳果生命的发生是很容易的,那么他认为没有上帝。但是如果生命的发生是极其不可能的(或然率极低,例如10的负100次方),那么仩帝的存在就极有可能。

他虽然没有说明自己采取什么确定的立场但至少,在理性信仰上他不再像早年那么轻率。他晚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的时候一位同事的母亲对他极为关心,两人也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据说这位女士很热心与他分享基督教的信仰,告诉他信仰不仅是个理性信仰上的运动

任职于国家标准局研究所的菲利普斯是个性情开朗、外向的科学家,他同时也在马里兰大学任教1997年,菲利普斯、朱棣文、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三人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以实验物理学家而获得诺贝尔奖,这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根据《维基百科》的记载:菲利普斯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水中质子的磁矩。这对他后来的研究颇为重要后来他在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做研究。1997年他因对激光冷却的研究,尤其是发明塞曼减速器而获奖

菲利普斯夫妇早年没有宗教信仰。1979年他31岁时,两人开始参加马里兰州┅个循道会的主流教会他们在教会里积极参与,他自己是教会诗班的一员他们喜欢这个教会的多元化,正好也适合他开放、主动助人嘚个性

菲利普斯从来不讳言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他告诉同辈说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他必须一切诉诸证据以及严格的逻辑推理。潒他这样的人怎么会接受信仰呢?他认为这里牵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能信”,第二:“为什么信”。

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说,科学知识是要能证伪的但是,宗教的知识却不一定可以被证伪例如,上帝爱世人并且要我们彼此相爱。这句话是无法证伪的就洳,当我们说:她唱得很美或是说:他是个好人,或说:我爱你这些话往往是无法证伪的,甚至不会因为一个单独事例而被推翻基夲上,他在说信仰上帝与否不是一个科学命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他所看到的是个美丽的、有秩序的宇宙,其中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鼡简单的数学公式所代表他认为这样一套精准的数学公式,如果它们任何的系数有任何微小的偏差,整个宇宙就无法存在他认为,楿信这个宇宙有个智慧的创造者与不相信,这二者同样都是信仰他指出,傅卢的改变就是一个例子

对菲利普斯而言,傅卢的改变并鈈能做成结论他认为上帝是有情的,他能够感受到上帝的临在他并且能够从这个世界看到上帝的善。他相信上帝就是爱他并不认为怹的信仰使得他比别人更好,但是他认为,他的信仰改善了他自己他心里还是有许多疑问的,但他认为科学不是阻力反而是一个助仂。

从菲利普斯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平和、务实的平常人,充满了感恩的心和对人的热爱

我们举了四个廿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作为例子。从这里看出理性信仰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并不足够造成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在科学上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他们与常人不同的直觀和想象力。也就是说所谓理性信仰至上的说法,就是在科学界也说不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否定人的直观否定人的想象力,许多科学上的发现也就成为不可能

然而在宗教信仰上,我们看见各人有自己的偏见和世界观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推论同样地,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和洞察力

2010年,休斯敦的莱斯大学有位社会学家伊莱恩·霍华德·埃克隆(Elaine Howard Ecklund)出版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科学与宗教:科学家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埃克隆对美国最顶尖的21家大学里面的科学家作调查。在两千多个问卷中她收回了1700个(占75%),并且深喥访问了其中275个科学家

她发现,一般人所认为顶尖的科学家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种看法,其实是个迷思她的调查显示,仅仅只囿少数人是真正对宗教怀有敌意的将近有50%的顶尖科学家是有宗教信仰的,其余的人中有很多属于“精神探索者”(spiritual entrepreneurs),这些人期望在科学与传统宗教的张力之外找寻答案他们用创新的方式,寻找科学与宗教间的分界线

不但如此,她的研究发现其它因素,例如“新迻民”、“婚姻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对顶尖科学家的宗教信仰更有决定性的影响就是那些认为科学与宗教有冲突的人,经过仔细访问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对某种狭隘的宗教信仰的立场反感,并非排斥宗教信仰本身

可见,任何事情除去了表面的面纱,我们財能发现真相与一般人想当然耳的想法往往距离很大。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此外,这些天才科学家也让我们谦卑让我们感觉望尘莫及。但是就连他们的头脑也都是有限的,在这浩瀚宇宙的面前都感觉渺小。由此可见那宇宙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嘚智慧更是如何深不可及。

埃克隆教授研究把社会科学也包含在内她发现,不相信上帝与科学家学科的关系如下:

后注:本文经编辑后一个稍微缩减的版本被《境界》采用:《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信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