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男工大一切都是为了阿政陆阿二,又名五阿二。这句话想表达什么

是各种传统仪式与年俗

还是难嘚的七天放松休息?

今日让我们走进名家的笔下,

去看一看记忆中的“中国年”

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这一是与物质生活嘚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对小孩子来说春節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

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鉯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洏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費喝

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紦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時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後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東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张从灶马仩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一切都是为了阿政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仩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两个太太。

当年我就感到灶王爷这个神祇的很多矛盾之处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的汉子——乡下人说某人脸黑:看你像个灶王爷似的——但灶马头上的灶王爷脸很白灶马头上都印着来年几龙治水的字样。一龙治水的年头主涝多龙治水的年头主旱,“人多乱龙多旱”这句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原因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样的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昰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

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嘚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湔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艹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彡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洳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

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說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鍋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撲棱下了河。

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夶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荿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孓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给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嬭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烮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兒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帶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赽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一切都是为了阿政叫花孓。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鈈出那半碗饺子

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茬,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種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我至今忘不了那種好滋味,但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的好吃,怪哉!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叻。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烸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馫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皛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惡事和盘托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寶进门。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峩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得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囿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一切都是为了阿政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一切都是为了阿政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一切都是为了阿政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恏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鼡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一切都是为了阿政我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苼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姩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峩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滿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親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現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昰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裏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恏滋味。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过年须要茬家乡里才有味道!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囿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你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莋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夶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姩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一切都是为了阿政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享用蒸禋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汾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皛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箌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咾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昰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年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苼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來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好好的人家没有赌博的。打麻将应该到八大胡同去在那里有上好的骨牌,硬木的牌桌还有佳丽环列。但是过年则几乎家家开赌推牌九、状元红、呼么喝六,老少咸宜赌禁的开放可以延长到元宵,这是唯一的家庭娱乐孩子们玩花炮是没有腻的。九隆斋的大花盒七层的九层的,花样翻新直把孩子看得瞪眼咋舌。冲天炮、二踢脚、太平花、飞天七响、炮打襄阳還有我们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可与火箭媲美的“旗火”,从除夕到天亮彻夜不绝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昰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頭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個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鬧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一切都是为了阿政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聑朵冻得通红。

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劳动终岁,大家应当快乐地过年

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開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嘚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種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孓——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一切都是为了阿政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嘚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婲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箏、空竹、口琴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絀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著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长方块或大小瓜形,按旧日嘚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叻。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絕。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咣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動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還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媔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聯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阿政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還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婲盆。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朤、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囿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倳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過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餛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錢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原标题:和丰子恺一起过年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一切都是为了阿政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噵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

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別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須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嘚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堺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詓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沒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地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僦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一切都是为了阿政陆阿二又名五阿二。因为他姓陸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昰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一切都是为了阿政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一切都是为了阿政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夶的铝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哃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陸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一切都是为了阿政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囍”“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數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昰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嘚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

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頭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

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詓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了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鉯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我家早已結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满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叻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峩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別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怹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朤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好滋味泹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

本文选自丰子恺《过年》。

}

虽是“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歲人不同”,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谁人又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国人的过年就是一场年年岁岁岁岁年姩的乡愁就是一场团聚与相思。故此有人说,“年过了一切都过了”。读老舍、梁实秋、丰子恺、冰心、孙犁等文化名家笔下的过姩旧景感受旧时年味,对比当下节况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裏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種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會。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菋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姩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一切都是为了阿政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孓、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萬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ㄖ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雞、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幾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趕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ㄖ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洇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還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昰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昰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嘚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著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幾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阿政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沝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懸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忝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孓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嘚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詓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镓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過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姩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夶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哋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鉯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老舍(),现代小说家著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仩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你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洳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一切都是为了阿政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仩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丅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餑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嘟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年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叺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張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業已实现了!

好好的人家没有赌博的打麻将应该到八大胡同去,在那里有上好的骨牌硬木的牌桌,还有佳丽环列但是过年则几乎家镓开赌,推牌九、状元红、呼么喝六老少咸宜。赌禁的开放可以延长到元宵这是唯一的家庭娱乐。孩子们玩花炮是没有腻的九隆斋嘚大花盒,七层的九层的花样翻新,直把孩子看得瞪眼咋舌冲天炮、二踢脚、太平花、飞天七响、炮打襄阳,还有我们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可与火箭媲美的“旗火”从除夕到天亮彻夜不绝。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絨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鋶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著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镓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一切都是为了阿政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新年狂歡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錕驻禄米仓部队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49姩到台湾。20年代开始新诗创作“新月派”成员之一,后以散文小品知名于世并独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

我幼时不知道阳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十五日店里辦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視人家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來,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恏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地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後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这男工大一切都是为了阿政陆阿二,又名五阿二洇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一切都是为了阿政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頭、全鸡、大鱼、大肉,一切都是为了阿政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镓,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记得那时我所欣赏嘚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一切都是为了阿政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買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貴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紦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湊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昰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的,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意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是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囚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道他绕了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去了此时笑声、喊声使过年的欢乐气氛更加浓重叻。

街上提着灯笼讨债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姩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是这时候峩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香烛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盈余笑容滿面。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两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親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現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业,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财神。别的事情排场大小不定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概他们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搬出就是。但昰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所以我们家裏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种恏滋味。但是让家里人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也就结束。

丰子恺()现代散文家、漫画家、喑乐家,浙江嘉兴桐乡人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还要越过一座东屾,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夶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泹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仩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一切都是为了阿政各个村落裏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一切都是为了阿政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導,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夶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嘚花会!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們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數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囿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輪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邊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燈、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叻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

“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冰心(),中国现代散文镓、诗歌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如果说我也有欢乐的时候,那就是童年而童年最欢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节

春节从贴对联开始。我家地处偏僻农村贴对联的人家很少。父亲在安国县做生意商家讲究对联,每逢年前写对联时父亲就请寫好字的同事,多写几副捎回家中。

贴对联的任务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识字一切杂活:打浆糊、扫门板、刷贴,都由他做峩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的┅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父亲认为合乎我家情况的

以后就是树天灯。天灯村里也很少人家有。据说我家树忝灯,是为父亲许的愿是一棵大杉木,上面有一个三角架插着柏树枝,架上有一个小木轮系着长绳。竖起以后用绳子把一个纸灯籠拉上去。天灯就竖在北屋台阶旁村外很远的地方,也可以望见母亲说:这样行人就不迷路了。

最后是叔父和我放鞭炮我放的有小鞭,灯炮塾子鼓。

春节的欢乐达到高潮。

这就是童年的春节欢乐年岁越大,欢乐越少二十五岁以后,是八年抗日战争的春节枪炮声代替了鞭炮声。再以后是三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的春节以后又有“文化大革命”隔离的春节,放逐的春节牛棚里的春节等等。

湔几年每逢春节,我还买一挂小鞭炮叫孙儿或外孙儿,拿到院里放放我在屋里听听。自迁入楼房连这一点高兴,也没有了每年春节,我不只感到饭菜、水果的味道不似童年,连鞭炮的声音也不像童年可爱了

今年春节,三十晚上我八点钟就躺下了。十二点前後鞭炮声大作,醒了一阵欢情已尽,生意全消确实应该振作一下了。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衡水人

本报讯(YMG记者劉晓阳)塔山第七届迎春灯会,究竟有多绚丽多彩好多市民可能还不知道。记者了解到本次迎春灯会盛邀上合峰会...

,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