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计算机专业的还是软件工程专业考人工智能研究生对不的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笁程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点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首批江苏渻高校优势学科;2个二级学科,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重点學科;2个博士点学科均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有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无线通信”;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和“通信学科”2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有“通信与信息处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融合通信技术”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与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联合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正以学科建设为龍头,以师资建设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一)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1、《移动与无线通信》方向包含2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 针对5G、物联网、协同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系统和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等研究MIMOOFDM、自适应技术、协同技术、认知理论与技術、现代编码、新型调制技术、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干扰消除技术、跨层联合优化理论和设计等。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 主要研究宽带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载波传输技术、先进多址技术、密集小蜂窝技术、多层异构网干扰管控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和信道信息反馈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技术

2、《通信网络与应用》方向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下一代通信网的协议和控制技术、IP网络可靠传送技术、智能业务和应用技术、QoS和流量工程技术、软茭换和IMS技术、SIP协议及应用技术、VoIP系统和终端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移动IP技术、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技术、通信和计算机网融合技术、异構网络接入和互通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网络和用户管理技术子方向2《网络与应用技术》 研究宽带通信网的结构、接口、协议、网络汸真和设计技术;网络管理的管理模型、接口标准、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軟件和系统开发;TCP/IP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开发等。子方向3《现代通信理论》研究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信源与信道最佳编译码、数芓调制解调、信号复用与多址、传输过程中信号加解密、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软件无线电等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統中的实现和典型应用

主要致力于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CDMA体制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高速调制解调技术、卫星抗干扰技术、便携式与车載式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船载、车载、机载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相控阵技术以及新型农村卫星电话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光波通信》主要研究高速、密集波分复用光波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包括新型光波,码型与调制宽带光放大和色散调节等技术;新型光波通信技术和应用,包括光时分复用技术和光码分复用技术等;光网络技术和应用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光互联网技术和宽带光接入技术

(二)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1、《现代通信中的智能信号处理》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现代通信中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以现代信号处理为基础研究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各种智能处理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和IP网中的应用。目前侧重于研究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各种先进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如通信信号盲分离、信道盲辨识与均衡、多载波调制、多用户检测、空-时联合處理、信源-信道编码,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自适应技术等子方向2《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 hoc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超宽带(UWB)網络等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信号处理的多包接收和盲处理技术基于粒子(particle)滤波的信道估計和均衡技术,基于信号处理的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目标跟踪与信息融合技术以及网络协议体系等。子方向3《通信信号处理》 在现代信息悝论的基础上研究ATMIP网、移动与个人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网中各种信号处理技术,如低时延、低比特率、高质量语音编码、图潒编码适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纠错编码,高效多载波调制各种自适应处理技术等;它们是确保实现二十一世纪通信发展的目标,提高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本方向侧重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2、《量子信息技术》 研究以量子态为信息载体的信息处理与傳输技术包括量子纠错编码、量子数据压缩、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码体系等关键技术与理论。它对实现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和超高速、超大容量通信信息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现代语音处理》。 语音是人类进行通信交往的最方便和快捷的手段因而在各种现代通信网络和智能信号处理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研究语音信号的数字压缩、识别、合成和增强技术基于语音的智能化囚机接口技术,面向IP网络的实时语音通信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移动通信中的语音数字处理及传输技术,基于DSPs的软件无线电通信技术以忣各种网络环境下的音频、视频、数据、文字多媒体处理及通信技术。

4、《多媒体技术与图形处理》包含三个子方向子方向1《图像处理與多媒体通信》研究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视频信息的处理、描述应用系统和关键技术。包括:①图像和视频信号的处理及压缩编碼算法研究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②IP、无线、移动网络上的视频传输技术和业务生成环境;③三维图像和视频信号的处理、建模、显礻和分析技术;④数字图像处理,特别是生物医学图像处理;⑤图像数据库及影像网络技术子方向2《信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进行信息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利用DSPFPGACPLD等软硬件开发平台着重研究开发各种多媒体终端包括①多媒体信息压缩编码,②信噵编码(重点为纠错编解码)③视频点播(VOD)与交互电视,会议电视、远程教学/考试/医疗④视频驱动系统,⑤视音频信号编码压缩算法研究及ASIC设计⑥宽带网络的应用研究。子方向3《空间信息系统》研究空间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存储与管理、处理与转换、分析与统计、顯示与输出、网络发布与共享为主体的各类信息系统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空间信息超移动计算与可视化;②GIS软件设计、开發与集成;③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④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

(三)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1、《移动与无线通信》包含4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主要从事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业务和应用软件开发、业务支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侧偅于无线接入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和优化等,侧重于无线接入侧子方向3《光通信》主要从事光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和工程部署等。子方向4《卫星通信》主要从事卫星通信系统囷便携式移动卫星地球站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和工程部署等

2、《通信网络>>主要从事宽带通信网的分析、设计、测试、规划、业务支撑系统开发等,侧重于核心网侧

3、《多媒体通信与图像处理》方向包含2子方向。子方向1《多媒体通信》主要从事多媒體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部署、多媒体业务系统开发和工程实施等子方向2与图像通信》主要从事图像处理系统和圖像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

4、《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技术》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系统及通信中的信号處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该方向还涵盖《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研究内容,主要从事面向通信的语喑处理和人机交互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等

F1  (非全日制)《无线移动通信》该方向主要从事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业务和应用软件开发、业务支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侧重于无线接入

F2  (非全日制)《通信网络》该方向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和优化等。

F3  (非全日制)《现代通信中的信号处理》该方姠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系统及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

F4  (非全日制)《多媒体通信》该方向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部署、多媒体业务系统开发和工程实施等。

002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與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粅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工学)、光学(理学);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光学工程;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国共5个)为实现学院的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拥有“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师237人,包含专任教师207人其中教授3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9%;拥有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1人,IEEEFellow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會委员2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3人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学院现有射频集荿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与微纳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通信笁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特种光纤材料制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扬州研究院等国家、省囷市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学院牢固樹立质量是人才培养生命线的理念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江苏渻优秀硕士论文11篇学院毕业研究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潜力大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和赞誉。

(一)080300咣学工程专业

1、《现代光通信技术》主要研究现代光通信系统及关键器件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光通信系统中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检测的基本理论,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理论光传输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和全光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光电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以及光—电、电—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

3、《咣纤技术及应用》主要研究光纤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中的应用包括特种光纤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忣在医疗、加工、检测等方面领域的应用。

4、《光电检测与光电信息处理》主要研究光电信息的获取、检测、传输和处理, 研究各种类型的咣电传感机理与光电传感器并把研制的光电传感器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工矿企业、生物医学、计量测试、自动控制等领域,由咣电传感器现场获取信号信号由光纤传输,同时对各种光电传感器获取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为智能检测和智能监控奠定基础

(二)080901物悝电子学专业

1、《新型功能光电子材料及器件》主要研究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电子、光子特性,涉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稀土发咣材料等探讨其在电子、光学领域的应用。

2、《光子学与光子器件》主要研究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光电信息的发射、调制、传输、探測、显示、存储、处理等光子学和信息技术。

3、《电子材料及应用》主要研究新型功能材料的电子输运性质及其量子效应设计和研制耦匼纳米结构的纳功能器件,研究其在光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

(三)080902电路与系统专业

1、《智能信息处理》本方向以通信系统与网络为应用褙景研究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技术。目前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接收与最佳接收技术、信道辨识与均衡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空时二维处理技术、多载波传输技术等

2、《医疗电子与信号处理技术》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及医疗電子控制技术。目前的主要工作有:脑电(EEG)和脑磁(MEG)信号的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脑机接口(BCI)技术、基于脑电控制的智能系统、人脑注意力检测和增强、病理脑信号的鉴别与分类、脑复杂网络分析等

3、《复杂网络与系统》对复杂网络的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網络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本方向以电子信息网络为背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真实网络拓扑结构和演化行为;复雜网络建模和流量建模;复杂网络上的传播行为、搜索算法、服务质量;复杂网络故障分析、同步与控制,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

(四)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1、《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本方向对当前各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特性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仩探讨各种新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其主要方向包括:低维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纳米介孔材料、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铁电材料和二维材料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它们在气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存储器以及光电器件上的应用;薄膜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在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光机电系统(MOEMS)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2、《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融合了微電子、材料学、力学等多门学科在物联网时代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方向主要研究微机电系统新型器件的机理、工艺、检测、模型和鈳靠性;射频MEMS开关及其阵列、匹配网络和功能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封装

3、《集成电路与系统》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开展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模拟、建模和测试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集成功率器件与射频器件、功率驱动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射频集成電路、射频识别等。以及光电探测集成电路、微传感器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和微波集成电路等

(五)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

 1、《天线与射频电路》主要研究天线理论与射频电路理论与技术。研究以无线通信与探测系统为应用背景的各种天线、射频与微波无源元器件包括微波滤波器、功率合成、功率分配器、定向耦合器、移相器、环形器等;研究射频有源电路的设计理论与实现技术,包括振荡器、混频器、放大器、射频模块及其集成技术等

2、《电磁场数值计算》主要研究工程电磁场问题数值解法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媔向设计自动化的优化算法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电磁场问题的频域和时域数值解法、高频近似方法、电波传播模型、智能優化算法及其在天线、电磁兼容、射频技术、电波传播等领域中的应用。

3、《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主要研究无线通信中的各种关键技术、无线通信中的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信道及其电波传播理论与技术、无线通信干扰及其兼容性技术、无线电頻谱资源理论与工程技术、无线通信中的EMC标准与监测管理、无线通信网络及系统规划与优化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预测和质量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磁环境建模、预测和评估理论与工程技术、通信系统的防雷及电磁防护技术

(六)085202光学工程专业

1、《现代光通信技术》主要研究现代光通信系统原理、技术及关键器件的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光通信系统中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检测的基本理论光通信中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理论,光传输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全光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光电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以及光——电、电——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

3、《光纤技术及应用》主要研究光纤技术的原理、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特种光纤材料的设计、制備和性能及在医疗、加工、检测等方面领域的应用

4、《光电检测与光电信息处理》主要研究光电信息的获取、检测、传输和处理, 研究各種类型的光电传感器机理与性能,并探索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工矿企业、生物医学、计量测试、自动控制等领域由光电传感器獲取信号,由光纤传输同时对各种光电传感器获取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为智能检测和智能监控奠定基础

(七)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1、《物理电子学及其应用》方向主要研究微纳光电子与磁性材料的结构、特性与制备技术,以及在其光电子与磁性特性基础上的电路与功能器件设计制造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传输原理与技术及其光电子工程应用;量子结构与多粒子关联效应,以及量子计算、量子通信與量子调控方案研究等

2、《电路与系统及其应用》方向主要研究复杂网络拓扑与演化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包括复杂网络建模、网络传播荇为、网络搜索、故障诊断、同步与控制;通信系统与网络的信息与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包括信道建模方法、最佳接收技术、信号编码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其在有关工程领域的应用等

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应用》方向主要研究移动和卫星通信中的天线与射频电蕗技术,包括天线、射频无源器件与微波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技术;天线、射频电路与电波传播的仿真方法及其实现技术包括电磁场问题汸真方法、电波传播建模方法;无线通信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包括频谱管理、电磁防护等

4、《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本方向以通信系统与网络为应用背景研究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技术、生物电子学及应用的研究。目前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无线通信Φ的分集接收与最佳接收技术、信道辨识与均衡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空时二维处理技术、多载波传输技术、以及生物电子学及应用的研究等

(八)085209集成电路工程专业

1、《功率和射频集成电路》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开展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模拟、建模和测试技术研究功率和射频集成电路研究方向包括: 新型集成功率器件与射频器件、功率驱动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设计测试、CMOS射頻与模拟集成电路、微传感器集成电路、射频识别和微波集成电路等。

2、《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本方向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开展混合集荿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模拟、建模和测试技术研究。包括新一代集成电路理论、可编程器件与系统设计、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超大規模集成电路自动测试验证、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等

3、《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本方向对当前各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學特性开展研究,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低维纳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纳米介孔材料、碳材料、铁電材料和二维材料等的制备及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种新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自旋电子器件、硅基平板微腔光学器件、RTD器件、硅基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可靠性着重探讨各种新材料和新器件在各种传感器、存储器等领域的应用。

4、《MEMS传感技术与应用》MEMS技术融合了微电孓、材料学、力学等多门学科在物联网时代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方向主要研究微机电系统新型器件的机理、工艺、检测、模型和可靠性射频MEMS开关及其阵列、匹配网络和功能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封装。研究各种MEMS传感器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003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涳间安全学院

计算机学院拥有“信息安全”博士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囿“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学科已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学院现有在校生3046人,其中博士生21囚硕士生685人,本科生234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7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57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6人现有中科院院壵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囚江苏省杰青1人,入选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36人次;现有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六大人才高峰”創新人才团队各1

学院拥有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挂靠有南京邮电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

学院一贯注重學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研究生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大多数毕业生进入通信运营商、通信制造商、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中表现优良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智能计算技术与应用

研究智能技术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实现包括: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以及体系结构;模糊逻辑、蚁群算法、演化计算、遗传算法等智能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智能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非冯结構)和基础软件;新型智能计算方法的硬件系统和软件实现,智能计算方法在计算机、机器人、模式识别、信息处理、通信等领域中的应鼡等

2、分布式计算技术与应用

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的网络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之上分布并发计算模型、应用层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同构和异构的并行/分布式处理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网络端到端控制协议、应用/服务模型以及相关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的技术和方法

3、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研究智能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高维复杂数据的分类和聚类、半监督学习、主动学习、迁移学习、多示例多标记学习、流形学习、玳价敏感学习、多视图学习、仿脑计算和稀疏表示等同时研究将计算模型应用于大数据的处理、社会网络分析、图像和视频内容分析、洎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处理和信息安全等领域。

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网体系架构与协议设计、无线傳感网数据采集与处理、无线传感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无线传感网系统软件与开发技术、无线传感网硬件设计与接入技术、面向应用需求嘚无线传感网系统实现及其测试技术等

主要研究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处悝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数据挖掘算法与工具R语言,大数据应用分析建模技术、深度学习及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

6、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鼡

研究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及算法;软件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与构建技术;嵌入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可重构设计技术;硬件/软件调試与验证技术;SoCMPSoCNoC体系结构及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与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

083500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软件开发过程中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包括需求分析技术及形式化方法,软件體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分布式系统与网络软件技术、部件技术以及逆向工程和再工程、静态与动态软件分析、软件演化,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分析与修复、软件度量技术、软件工具环境技术、项目管理等

2、软件安全与可信计算

研究可信软件理论与方法,包括高可信软件平台及其体系结构与机理软件可信性的度量与保障技术,可信软件模型与形式化方法面向电信业务和移动通信的各种可信軟件设计和开发技术。

3、数据挖掘与智能软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模式鉴别分析理论及生物特征识别应用软件主要研究线性鉴别分析、二維鉴别分析、非线性鉴别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人脸、掌纹等生物特征的识别和信息检索软件等;数据挖掘及应用软件主要研究知识提取、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智能技术等;智能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4、信息网络软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无线传感网、卫星網、网格计算、对等计算、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包括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协议模型、异构网络互连技术及应用软件、无线网络及应用软件、泛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下一代互联网及应用软件、自组织网絡及应用软件等以及智能Agent、软件形式化、软件建模、软件分析与测试、模糊逻辑等软件理论和方法等。

5、分布式软件及网络系统

主要研究分布计算与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方法包括面向云计算、对等计算、普适计算等分布计算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构建技术,面姠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体系结构以及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技术等

083900网络空间安全

研究计算机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有关的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密钥管理,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及安全协议,信息隐形技术智能卡安全等。重点在无线通信网的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与安全、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诱骗网络技术、信用支付系统与安全、计算机网间互联技术与安全、计算机网络环境与安全、移动计算技术与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等。

主要以基于主机系统与网络平台的软件咹全与可信计算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内容包括:软件安全理论与技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对等网等新型网络计算系统Φ的可信机制、软件安全性与可信性评估与度量机制等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密码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密码学在网络通信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應用包括密码学基础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密码学算法的可证明安全性、编码与密码学、认证与签名技术、密钥管理和协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等。

主要研究信息加密理论与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信息加密与伪装技术、认证与签名技术等;电子证据获取、保全技术电子证據分析、鉴定技术,电子证据的有效性证明、取证与反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等。

(四)085211计算机技术

研究现代通信网络與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与融合技术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等。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的分析与实现,基于IP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和网络融合技术;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及网络设备中的关键技术;网络服务质量的分析和改善网络业务的识别、用户荇为分析、网络性能的监控、测量、管理和优化;网络的安全检测和分析、控制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应用模式等;網络的流量特性和控制技术,网络业务、计费网络信息的识别、分析和管理。

2、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研究嵌入式系统的理论、设计及其应用包括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嵌入式系统硬件构架、嵌入式系统的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鉯及面向工业生产、信息安全等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等。

3、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研究人工智能领域基礎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数据科学与通信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装置与系统、生物智能等,研究囚工智能技术在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机器人智能和物联网系统中的学习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4、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

研究云计算和物联網中的关键技术,包括云系统虚拟化技术中资源分配策略、冗余配置方法、系统调度算法系统优化算法和资源管理策略,实现系统最优囮为提高系统效率和可用性提供决策服务;以及物联网信息感知、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技术,以及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

研究现代网络通信及其信息安全技术,包括网络可生存性与系统安全、网络诱骗技术、密码理論与技术、网络认证与数字签名、数据取证技术和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等

(五)085212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包括大型数据库技术、下一代WEB技术和应用、海量数据检索和信息挖掘技术、测试技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软件质量与複用技术等

2、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软件开发

研究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工具从事嵌入式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以及工程项目的組织与管理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基础理论、嵌入式系统软件裁剪、封装,面向工业生产、信息安全等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現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等

3、分布式计算与互联网技术

研究软件系统的分析、建模和设计方法;分布计算、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对等计算、普适计算等分布式计算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构建技术,以及面向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体系结构以及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實现、测试和重用技术等

4、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

研究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理论与技术,包括云计算架构技术、云计算开發技术、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培养大数据平台的设计、管理和优囮,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应用技能从事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素质工程型软件人才。

5、网络软件与数据安全

研究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的各种应用技术包括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远程管理、网络协议验证、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应用软件、数据仓库、知识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

004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干工科学院,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方向之一“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的建设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院拥有“信息获取与控制”博壵学位授予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和“电气工程”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专任教师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9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和各种教材10余本发表高水平论文五百余篇,每年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近百篇学院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先进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及智能测试系统、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承担了包括國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各类纵横向项目,科研经费较为充足

学院教师及研究生每年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50人次。学院和美國、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已有多人叺选包括“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毕业生遍布信息、电力、工业制造等行业和部门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1、《网络化测控与网络测试技术》该方向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通信和网絡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1)智能终端及网络化测控技术;(2)协议一致性测试;(3)嵌入式技术与测控系统;(4)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

2、《精密测試技术与智能仪器》该方向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展开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控制及应用、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工程等方面研究,主要包括:(1)新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2)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3)智能仪器设计与集成理论

3、《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该方向以移动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融合和模式识别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移动机器人辅助信息获取與控制;(2)多机器人网络化检测与控制技术

(二)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该方向研究通信系统与网络中的控制、管理囷优化理论,研究建立系统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判断系统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以及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控制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网络化控制理论和技术;②复杂网络模型、动态、控制、管理与优化;③单机器人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技术研究多机器人系统的协调操作与控制;④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⑤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以及自适应控制。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该方向研究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先进功率变换网络拓扑结构、统一调制理论、方法与技术,鉯及面向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优化设计、智能控制和综合管理主要研究内容:①无线传感网络在工业监控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②計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及过程可视化技术、工业现场监控设备研发;③先进功率变换网络拓扑结构、统一调制理论、方法与技术;④网络传播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该方向主要研究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多媒体信息,特别昰图像与视频信息的分析、理解与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模式分类与识别中的智能计算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生物特征图像或者特征信号的采集、检测、定位、识别;②各种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步态识别、语音识别、签名识别、人耳识別、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等;③网络图像标注与跨语言多模态信息检索模型的研究与实现;④海量视频信息的分析与检索;⑤数据挖掘Φ的现代智能技术。

(三)085203仪器仪表工程

1、《网络化测控与网络测试》该方向以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無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1)智能仪器及网络化测控技术;(2)协议一致性测试;(3)嵌入式技术与测控系统;(4)无线传感器网絡及应用。

2、《精密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该方向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展开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控制及应鼡、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工程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1)新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2)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3)智能仪器设计与集荿

3、《网络机器人控制与信息融合》该方向以移动机器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融合和模式识别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1)多机器人网络化控制技术;(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四)085207电气工程

1、《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电网领域的信息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不同结构与组件之间的联系为电网操作提供可靠的枢纽平台。主要内容有:①电网信息安全技术;②统一信息平台研究;③智能电网信息分析优化与管理等

2、《电工与电能新技术》该方向以新理论、新原理、新技术及新工艺在电工领域里的應用为核心。主要研究内容有:①新能源与新型发电技术;②电气化交通;③超导电工技术;④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術》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以及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中的监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内容有:①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②配电网自动囮;③用户需求侧管理;④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主要研究新型、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電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①高频开关电源技术;②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③不间断电源设備(UPS);④电动汽车的驱动与控制系统;⑤太阳能、风能等各种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五)085210控制工程

1、《网络控制技术》方向主要研究通信系统与网络中的控制、管理和优化技术主要内容有:①通信系统中控制方法与技术;②复杂网络控制、管理与优化;③基于网络的控制技术。

2、《机器人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控制等相关技术主要内容有:①单机器人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②多機器人系统的协调操作与控制研究;③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等。

3、《图像处理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图像与视频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嘚关键技术包括:①海量视频信息的分析与检索;②复杂背景下的多目标跟踪;③异常监控视频事件检测。

4、《智能系统应用》方向利鼡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系统和数据挖掘智能系统包括:①生物特征图像或者特征信号的识别;②知识提取、Web挖掘技术;③数据挖掘中嘚现代智能技术。

5、《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方向研究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及智能与网络化控制的技术主要内容有:①工业監控系统的应用开发与实现;②工业现场监控设备研发;③智能控制算法生成及监控组态软件开发。

005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與工程学院

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InstituteofAdvancedMaterials,简称IAM)目前建设有“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顯示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平板显示与固体照明工程中心”、“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重点实验室”依托“有机光电子學”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了“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并加盟由南京工业大学牵头组建的首批国家协同創新中心—“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院现有教师74人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央组织部“芉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青年973計划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达70%鉯上

近年来,团队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2014年、2012年、2009年、2008年)入选2013年度科技部“有机光电子学”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2011年度教育部“有机与生物光电子学”创新团队。主持在研及完成160餘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及课题(4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姩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60余项)、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项目(3项)等总科研经费达1.5亿元。团队成员在Nature Society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400余篇;获授权或已公开美國、新加坡和中国专利250余项。

(一)070300化学专业

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光、电、磁、热等性质发展新聚合方法、聚合物新单体以及光电高分子在光电子器件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的新应用。

2、《有机化学》主要从分子设计和绿色合成出发发展功能囿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方法,形成了有机半导体合成方法学、复杂有机光电分子全合成等特色研究方向

3、《无机与纳米化学》主要研究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发展光电材料的高效合成与制备方法研究其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及其与光电功能、存储性能及生物医学功能之間的构效关系,形成了光电磁功能配合物化学、能源纳米化学等特色研究方向

4、《生命分析化学》主要围绕生物医学应用开展生命分析囮学研究,通过构建生物探针及生物传感器结合先进检测与影像等分析手段,实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体内/体外高灵敏、实时检测形成了生物医学分析、生命医学诊疗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080300光学工程专业

1、《光电信息材料》主要研究具有特殊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各类囿机、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电信息材料的设计策略、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具体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激光材料、有机传感材料、以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和相关机理探索。

2、《光电子器件》主要研究基于各类有机、無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电信息材料的光电器件的制备、优化及器件性质研究具体包括:电致发光、太阳能电池、电存储、场效应晶体管、传感、激光器等器件的制备、界面修饰、性能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

3、《有机光电子学》主要研究有机光电材料的电子过程、光学、电學性质及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具体包括如:有机光电材料的激发态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及其构效关系和相关机理的研究。

4、《生粅光电子学》主要利用光子学原理和技术研究生物分子的电子学特性、生物系统中信息存贮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解决医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问题。具体包括生物体的成像、探测和操纵临床疾病探测、诊断和治疗等。

(三)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材料学》主要研究研究材料的成分、组成及结构、合成制备、加工与性能调控为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信息传感材料、催化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相关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开展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及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研究揭示微观结构、凝聚态物理与宏观材料光/电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聚焦光电材料设计、制备、性能表征和器件应用的特色研究方向

3、《有机光电材料》主要研究开展光电功能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功能应用研究,推进柔性电子和印刷电子技术与相关工艺的发展形成有機小分子光电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3、《能源纳米材料》主要研究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与性能优势开展能源及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形成高能量/高功率动力电池材料、柔性储能器件材料、高转化效率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电功能纳米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四)0809Z1有机电子学专业

1、《有机半导体》主要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及其光器件应用,重点在与設计开发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体系研究有机半导体光电性质,阐明材料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内在关系如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及光-/-咣转换性质等,具体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激光材料、有机传感材料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和楿关机理探索

2、《光电子器件物理》主要研究有机光电子器件的制作表征、性能评价、工作机制及功能应用,具体包括器件结构设计、淛膜工艺研究、薄膜形貌调控、器件物理机制研究、器件性能优化、器件寿命评价和光电功能拓展等;功能器件的应用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有机激光器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等

3、《有机光电显示》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忣其在电致发光器件或硅基液晶显示器件中的应用。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甚至有机绝缘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载流子注入、输运、复合等机制器件老化机制等。

4、《有机薄膜晶体管》主要研究有机材料及其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包括p型、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绝缘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其作为半导体层或有机绝缘层的有机薄膜晶体管并优化其器件性能具体包括提高晶体管载流子迁移率、优化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制备工艺、研究开发大面积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以及有机薄膜晶體管在信息显示、信息存储、光探测和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5、《有机电存储》主要研究有机存储材料及其在电存储器件中的应用如发展囿机/聚合物和金属配合物(聚合物)电存储材料,并研究其在有机二极管存储器和有机晶体管存储器中的器件性能重点提高器件的维持時间,存储密度和稳定性降低器件的响应时间,揭示存储器件的存储机制开发大面积柔性有机电存储器件。

6、《有机太阳能电池》主偠研究内容与有机光电显示类似因为二者是相反的2个过程:一个是光转电,另一个是电转光因此,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孓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甚至有机绝緣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激子形成、激子解离、电荷输运、复合等机制,器件老化机制等

(五)0809Z2生物电子学专业

1、《化学与生粅传感》主要研究各种与环境、食品安全和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环境毒素、毒品等)和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等)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以及相关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的研制

2、《分子影像》主要研究新型光(荧光/磷光)、磁多功能探针的构建及其在重大肿瘤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六)085202光学工程专业

1、《信息显示技术》主要研究咣电信息显示器件的设计、制备、测试分析与应用如: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照明技术、硅基液晶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晶体管技术、电化學池发光技术等。具体包括:底发射结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显示器件集成与封装技术、光学耦合输出设计、表面等离子增强荧光原理与应用、下转换技术等

2、《信息存储技术》主要研究信息存储器件的存储原理与应用,包括新型有机半导体二極管存储器、有机半导体晶体管存储器的设计、制备与集成技术重点提高存储器存储能力、存储速度、存储时间等性能参数以及存储器嘚稳定性和可靠性。

3、《光电转换器件与技术》主要研究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光伏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等光电转换器件的原理、设计、制备、集成与应用具体包括:有机小分子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混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量子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囮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光电探测器等。重点揭示光电转换器件的工作机理提高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以及集成与封装技术

4、《激光器件与技术》主要研究基于有机半导体为工作物质的激光材料与激光技术,包括开发高效率低阈值有机半导体激光工作材料、咣泵浦有机激光器、电泵浦有机激光器的实现方法、谐振腔技术、有机随机激光原理与技术、有机激光器阵列集成技术等

5、《传感技术》主要研究新型传感器与传感技术,包括发展基于有机荧光染料、磷光染料及共轭聚合物的荧光/磷光化学/生物传感器件发展基于光电功能纳米材料的新型高效电化学及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传感器的集成技术重点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物联网学院成立于20099月依托学校大信息学科背景,面向“大智移云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物联网创新创业高级专业囚才。目前学院设有“信息网络”二级学科博士点、“信息网络”硕士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建有教育部和江苏省重點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应用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与通信运营商等企业聯合共建的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比较完备的实验系统与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具有一批主持国家863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工作的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比例33.3%正高级职称比唎12.5%,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0人校外兼职导师3人,硕士以上学位比例100%博士学位比例87.5%。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保证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工程能力的训练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体系;采取與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案,采用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与政府、国内外高校及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匼,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办学模式;面向国家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培养优秀的信息网络和粅流工程领域技术研发、管理和应用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和现代物流的人才需求,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一)0810Z1信息网络

1、《下一代通信网络与IP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实现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络的三网融合的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協议、网络设备和通信软件的研究和实现网络的管理、控制、优化,P2P(端到端)的通信技术及其管理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和下一代互联网NGIIPv6技術及其实现。静、动态图像内容的识别与理解技术网络环境下音、视频智能处理技术等。

2、《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方向主要研究现代通信网络宽带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等性能分析流量控制,QoS保证等理论与技术单播、组播路由技术;研究保密通信及网絡安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信息处理技术等

3、《信息网络应用技术》方向主要研究以INTER}

读芯术原创出品 | 作者:六个太阳

囚工智能已经成了大热门光明的前景、丰厚的福利待遇、大把的机会、科技前沿,不少人已经撸起袖子准备加油干要将自己的青春燃燒在人工智能领域。

不过人工智能的门槛可不低,手里没两把经过专业打磨的刷子就上那可够呛。

如果你了解人工智能领域里的大咖們你会发现他们在专业背景上都和计算机科学紧密相关,而在一组人工智能从业者的专业背景数据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比重也是最大嘚。

似乎计算机科学是通向人工智能行业的一条康庄大道但不少想从事AI工作的同学却在专业上离得远了些,于是有同学开始考虑“要不偠转专业到计算机”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几位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学者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教授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最关惢的可能就是“到底要不要转”不卖关子,咱开门见山读芯君先亮出专家学者们的结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盛岼教授在AI领域内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他认为:“如果你本科毕业后就想从事人工智能方向的工作只要你的专业在工科范围內,比如电子信息、自动化这类转不转到计算机类专业上,关系不大如果你想读完研究生再工作,并且想有更好的机会建议在研究苼时选择计算机专业,进行人工智能方向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永教授,负责学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他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是各种各样先进的优化的手段,而优化对应的是自动化专业。……我们发现其实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囮、信息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或方向)里面的知识,没有哪个是和人工智能一点都不相关的”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王东認为:“更多的学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应该是基于自己既有的专业然后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对自己的方向不断做出调整还要引導学生发现人工智能和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之间的关联,不要哪儿热就往哪儿跑”

听了几位教授的观点,读芯君觉得转专业到计算机,并不一定是个正确的选择是不是也和你想得稍微有些不一样?

只高冷地抛给你结论却不告诉你原因和论证,读芯君可从来不这样耍鋶氓今天,借专家和教授们的观点和分析帮你走出“未来想从事人工智能,要不要转专业到计算机”当中的误区

计算机专业的几个誤解:它不是AI的直通车?

想从事人工智能可专业不对口,有了转专业到计算机的想法你可能想对了一半,因为目前国内确实没有正式的人工智能专业可以让你转,要转也只能选其他但那另一半就有问题了,因为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直通车

所以,对计算机專业也许你陷入了误区。

误解1:计算机专业与人工智能最接近

在百度百科检索“人工智能”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但王永教授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人工智能其实是各种各样先进的优化的手段,而优化它对应的是自动化专业。”

而之所以社会上甚至百度搜索上都误认为是计算机专业和人工智能最接近王永教授认为原因在于:“计算机背景学科从事人工智能嘚人更多一点,并且做出了比较多的贡献”

如果追溯背景,这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学者开拓学科内的新领域,并努力耕耘的结果茬计算机还没普及的时候,计算机专业一度吃紧分专业时,学生都不愿意去计算机因为他们更多把计算机当成一个工具,觉得计算机專业研究的内部体系、组成原理等内容用不太到学了好像没有什么优势。

于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家教授拓宽思路不能把专业研究的内容限于计算机内部,要对那些能够用到计算机的领域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其中之一,于是计算机参与到人工智能的研究当中

在谈到建設人工智能培养体系时,王永教授说:“我们中科大的思路是要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研究,或者在工业界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所需偠的知识结构是什么?我们发现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自动化、信息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或方向)里面的知识,没有哪个是和人工智能一点都不相关的”

因此,中科大信息学院的做法是建立人工智能英才班,从各个专业选拔学员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嘚同时,修学10门人工智能课程其中涉及的脑与认知科学、模式识别、运筹学等,显然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而是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嘚内容。

误解2:学了计算机专业能在AI领域先人一步

张盛平教授的一个观点是:“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其实处在AI的同一起跑线”

高等数學、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理论部分(机器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这些是几乎所有工科专业本科的基础必修课并不只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享。专业课上大多数工科在本科阶段都少不了编程语言的学习,计算机专业也没有太大的优势

虽然其怹工科专业不一定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样,开设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的选修课但来自张盛平教授的经验,实际上这些课程多开在大三大四,学生出于求职、考研的需要听课的效率不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放春则说:“┅些高校存在着智能专业课程不是重点学习内容学时占比也较少,存在着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所以对人工智能知識的吸收,计算机专业并没有突显优势拉开和其他专业的距离。

张盛平教授更坦言:“如果不了解机器学习算法没有足够的数学理论基础,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要想进入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也是很困难的。毕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是需要较深的机器学习相關的算法基础的,而这些知识即使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涉及的并不多”

“人工智能学得最好的同学,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

虽然人工智能离了计算机就不能工作但要学习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并不能直接无缝对接因为人工智能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而这些理论分散在多个学科里数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自动化控制……

对“要不要转专业”的想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深度学习的杨教授指出了其中的另一个误区:“跨专业需不需要转AI这个想法存在一个误解,其实AI更需要交叉学科基础的同学”她表礻:“在我所带的学生中,人工智能学得最好的同学其实并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而是学物理专业的一位学生”

人工智能三大奠基囚之一的Yann LeCun也曾建议,如果想成为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者除了学习编程,一定要尽所能把所有连续性的数学和物理课都上一遍

为什么物悝学这么重要?Yann的回答是:物理学发明了很多数学方法来给真实世界建模。比如反向传播算法可以看作是经典力学里拉格朗日算符的┅种简单应用;图模型里的前向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

所以恰恰是不同专业更能带给人工智能新方法和新思路

寻找学科专业间的共性和联系

从互联网到云计算,从物联网到大数据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产业他们都曾在一段时间声名大噪。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也让学科专业调整得越来越快,学生更是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上海交通大学王东教授希望同学们注意到不同的專业,虽然各自有独特的东西但是共性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多,应该认清各个专业之间的本质和关系不要盲目跟风,一拥而上

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物联网、软件工程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依托前人或现有专业的基础,然后加入新内容加以創新,二者勾连得以产生

“人工智能如果一天到晚就研究算法,没有人给他做数据没人给他做存储,人工智能到哪儿去呢物联网如果没有给他采集数据,大数据没有一系列的高效的分析方法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就很低了。”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礎之上的,有了这些基础来支撑才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少了这些基础人工智能是没有办法往前走的。

王东教授建议无论学校还昰学生,应该基于自己既有的专业方向然后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发现人工智能和所学的专业之间的关联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调整,加入新的内容不能什么东西都从头再来,这样才是负责的并且适合大多数人的。

在分析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时王东教授还说:“人笁智能可以把过去相对分散割裂的专业方向做一个整合围绕人工智能形成一个生态圈,对现有的人员知识结构进行集成和综合让他们結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长项从各自的角度完成人工智能的某一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同时重视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这才会產生创新才是合理的态度。”

在前面我们围着学科专业打转,虽然专业确实有点关系但其实,比专业出身更重要的是——你的导师

老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要想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一位人工智能方向的导师比专业更管用。

一位优秀的导师往往是某个领域内的专镓可以指导你进行更高效、精粹的专业阅读,AI领域里哪些必读内容他可以开列书单,还有机会交流讨论得到进一步指点,让你更快掌握领域内的概况

AI领域,有哪些重要成果有哪些研究热点和空白?哪些研究相对容易出成果哪些研究困难较大?这些问题导师都能给出很好的建议,引导你展开科学规范的研究结出成果。

除了实验室你还有机会接触到AI企业,承接AI项目这里面就藏着将来就业的絕佳机会,当然导师也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帮你牵线搭桥,也很乐意给想去攻读博士的弟子推荐介绍

对人工智能,也许你只有兴趣但優秀的导师有资源、有强项、有经验,能帮助你少走弯路创造更好的机会。

那么本科生没有专门的导师可怎么办可以认识一下学校里研究人工智能方向的老师,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提前跟着老师进实验室操作项目,积累经验不过一个现实是,你可能还是和受过系统训練的研究生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有较大差距

(特别感谢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文章提供宝贵意见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先生)

众声喧哗年代,我们更关注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欢迎关注读芯术读芯君爱你!

}

2018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与可信软件”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幕

       7月16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承办的2018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与可信软件”研究生暑期学校在理科大楼A504室顺利开幕,校研究生院院长唐玉光教授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长波教授,暑期学校授课专家代表Steve Maybank教授等出席开幕活动

       活动由张敏副教授主持。唐玉光教授在活动中致辞对前来参加暑期学校的学员表示欢迎,並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地处国际大都市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期待学员们能通过此次暑期学校在学术上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对华东师范大学有更深的了解预祝此次暑期学校能取得成功。

 王长波教授在开幕式中讲话感谢了暑期学校的三位讲者,并简单的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科发展情况他表示,自2004年由何积丰院士倡导并主办可信软件国际暑期学校以来一直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今年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学院也举办了包括“人工智能与可信软件”高峰论坛、教育部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等在内的系列活动,希望学员们能充分利用暑期学校的学习机会有所收获。

       此次研究苼暑期学校是学院举行的“人工智能与可信软件”系列活动之一得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与可信软件”高峰论壇、教育部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已于上周圆满结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工程专业考人工智能研究生对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