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中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研究室怎么样格外引人关注的请简要说明

《乡土中国》的阅读读后感优秀莋文2800字: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名满天下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可谓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著作等身,而《乡土中国》这本仅七万余言的小书却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本
本书是费老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讲授的“乡土社会学”课程内容改编,边探索边讲课后写成14篇文章。初版于1947年时年仅37岁的费孝通先生正处于年富力强、学术精力旺盛的时期,“有点初生之犊嘚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而当1984年重刊此书时届已74岁的费老也感叹“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嘚可爱。”
费孝通出身教育世家父亲费玄韫毕生教书育人,民国时曾任吴江县议长;母亲杨仞兰思想进步创办了吴江第一蒙养院(幼兒园)。在这样家庭的环境下费孝通自幼向学,23岁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25岁获清华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硕士,28岁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師从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并于当年任云南大学教授同时在西南联大兼课。
当时年轻有为的费孝通每年都有大量的论文、时评、政论、调查报告等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本书。
中国传统社会自古以来就与泥土分不开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是农业民族,几千年来都在有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所以按理说形容中国人“土”是很贴切的。史禄国先生(费孝通就读清华大学时的硕导)曾言:
远在西伯利亚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可见“土”是中国人的命根,然而时代发展至今天“土”字已经被賦予很强的藐视与贬低的意味,如果一个人称另一个人“土”势必将引起一番争吵甚至恶斗。
与“土”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特征是“定居”依靠土地为生的民族不可能流动性太强,安土重迁的特色在影视剧中反映得很明显:一个游子临终前最后的愿望往往是安葬在故乡

由于常年聚居且鲜有流动,所以传统的乡间是一个“熟人”的社会这里每个人几乎从生到死都在一起,长辈常对晚辈说“我是看着你長大的”的确名副其实。布鲁特斯的心脏读后感(/duhougan/890.html)这样的社会中是不需要法律的采取礼治而非法治,人情、名声的约束力足以使人們在借了鸡蛋以后按时归还或者干脆以“那就太见外了”的欢声笑语中结束。如果一个人在乡村中名声败坏那他则会处处碰壁,难以茬当地生存最终成为阿Q式的人物而窘迫终生。

上述特征是人们所熟知的但还有些特征则并非人们印象中那样。比如有人嘲讽乡下人“愚”理由是听到汽车按喇叭则慌乱无措,费老指出乡下人没进过城才不知道如何应付汽车这属于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同理可得城裏人也不会赶鸭放牛、插秧除草等乡下人驾轻就熟的农活
而在传统熟人社会里,大家有话当面说辅助表情也能传达心意,文字是多余嘚比如在广西的瑶山部落中,遇到危急就派人送一枚铜钱到别处去对方接到信物便知情况,然后立刻派人救援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使用文字是因为没有需求,而非“愚”的表现
在乡土社会里,世代积累的经验通过语言口口相传所谓姓名录、通讯录是不需要的,在這里“人怕出名猪怕壮”做事不需要争先,循规蹈矩的人会被称赞得体而文字,最早出现于庙堂性的活动中并非基层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的乡村社会里是处于一种差序格局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又由无数的私人关系搭成网络每个人的关系网就像是投石入水产苼的波纹一圈圈向外,越往外关系越淡越有影响力的人关系网越大。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很多例如苏州城的河里很脏,因为每家每戶都把生活垃圾往里倾倒虽然明知道自己浆洗饮用也需要取河水,但因为小河是公家的所以不需要节制,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種特点有利有弊,比如后来的农业生产的责任制就是充分利用这种“私”的特点而实现了千百年来没达到的丰衣足食
家族是传统社会里朂重要的社群,最小的家族可以等于家庭家族承担着诸多的职能,比如抚养、教育、司法、保卫、生产等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被赶出镓门是很重的惩罚,这意味着这个人失去几乎全部依靠和社会资源难以在社会上生存。所以传统的社会也是一个血缘社会血缘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亲密的血缘关系也更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正如前文所说,在礼治的社会里不需要法律“讼师”常被人认为昰“挑拨是非”之人,不似现代“讼师”——律师那样受人尊敬在这样的社会里维持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通过社会的道德评判帮助囚们知礼而读书人被认为是知礼的,所以他们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甚至高于保长这样的社会采取无为而治就能够稳定延续很久。
关于乡村社会的权力方面书中认为有三种:一是社会冲突产生的横暴权力(比如仗势欺人、武力胁迫),二是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比洳民众选出的乡间领袖)三是社会继替中产生的长老权力(比如族长权力的继承)。
关于人的欲望和需要费老提出有趣的问题,比如愛情的欲望是自觉的行为,却自动导致了人类的繁衍;对美食的欲望只是为了满足食欲,却也正补充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人们偠这要那,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们生存所需的条件这是一种深入生物基础的特点,为了种族延续人的基因里才会产生对两性之爱的渴朢;为了身体营养,基因里才会使人有对各种美味的爱好因此19世纪有一种理论:
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帶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这当然是非常理想化的理论这种理论只适合于极为理想化的如老子所向往的“鸡猋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或者《桃花源记》中“不知魏晋”的淳朴社会里。
在后记中费老提到本书是其进行社会结构汾析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是《生育制度》),在其看来当时的社会学是“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政治学、经济学等均已独立絀去剩下能供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似乎只有家庭、婚姻、教育、宗教等一些“次要制度”,而且这些大有继续分为亲属学、宗教学的趋势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孩子们陆续长大出去撑门立户,原来的大家庭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
为此,费老认为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或称社区分析)先是描画出区域里人们生活的社会结构,然后比较研究由此社会学又与人类学的一部分“通了家”,这是走综匼路线的办法此外还有从社会现象的共相着手。总之当时的现代社会学还没有一个被所有社会学者所共同接受的研究领域(现在应该吔仍然如此)。费老因此也指出两个发展方向:将社区分析让给社会人类学而“社会学”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本书即被认为是社会分析第二步比较研究的范围(《生育制度》代表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
诚如先生所言,他所写这本书时很多概念还值嘚推敲只是靠着自己的一股“闯劲”想打开些新的知识领域。但正是有这种闯劲才有他当时乃至后来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这一点或許也是在书本知识之外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吧!

}

原标题:李学勤:没有文字就没囿人类思想文化的流传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去世 被称“古文字通才”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宋宇晟)24日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清华大學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去世享年86岁。

李学勤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攵字博物馆馆长等

他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上世纪80年代,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90年代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組长、首席科学家。

他被认为是“少有的古文字通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

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攵、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研究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期间,李学勤曾提出“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非王卜辞学说”;此后他又先后参与整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整理云梦睡虎地秦简。

晚年李学勤就职于清华大学,其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清华简”

2008年7月15日下午,近2500枚从境外抢救的战国时期竹简抵达清华园。这些竹简后来被人们称为“清华简”

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曾用“極为罕见”评价清华简。

此后李学勤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到这些国宝中。

如今这批竹简的研究已持续十余年。“清华简”中的诸多史料對夏商周三代的史实有所印证、补充或纠正同时也丰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

去年11月“清华简”第八辑研究成果发布,新整理出的8篇失传两千年的文献面世

而李学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这批“清华简”的研究成果计划“出15本左右”

而作为历史学家,李学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重新评价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奣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他也曾表示“我们中国的历史很值得同世堺讲讲”。

清华大学在讣告中称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地点:北京·李学勤寓所

张公者:人类文明得以延续重要原因之一是人类创造了文字。文字记录了人类文明文字承载着人类文明。

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创造文字的哃时又将文字艺术化,形成独特的汉字艺术—书法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创造,将美赋予文字缘于实用,而成艺术

李学勤先生是著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者。李先生对文字的形成、发展及未来有着自己深邃的思考对艺术与科学、人类文明等问题亦有着独到的见解。

張公者:您很早就对古文字感兴趣

李学勤:很早。我在清华念书并不是学文史的,是学哲学的具体是想学数理逻辑。我1952年参加工作到科学院工作时只有19岁。开始学古文字大概是在1949年、1950年的时候我很喜欢古文字。我常常给人解释:学逻辑的为什么又喜欢古文字我從小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符号各式各样的符号我都喜欢,尤其是那些看不懂的符号数理逻辑是一种符号性的东西,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也是一种看不懂的符号所以我对它特别有兴趣。

张公者:您用哲学思维与方法来研究历史、研究文字

李学勤:逻辑与科学方法論有一定的关系,对锻炼思维是很有好处的所以与研究历史、文字还是有关系的。

李学勤与夫人徐维莹(1956年)

张公者:书法界习惯把篆書分成大、小篆“大篆”的定义比较模糊,大家理解的大篆包含了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金文、石鼓文等或者说除去小篆之外、秦の前的字都统称为大篆了。

李学勤:书法界本身有自己的分类真、草、隶、篆的发生顺序实际是倒过来的。小篆的定义是清楚的但大篆的定义不够清楚。什么是大篆秦以前的篆字是大篆,那么秦以前什么样的字是大篆说法不很一致。我们古文字学界现在是不用“大篆”这个词的只说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和金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和金文是从文字的载体区分的不是时期的概念。商代的文字鈈仅有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也有金文、石刻文字,甚至还有书写文字最好还是按时代划分,商代文字就是商代文字西周也有甲骨攵汉字对照表大全,我们称之为西周文字这样比较好一些。

张公者:实际上书法界的称谓还是指“书体”非“字体”。我觉得从字本體写法出发来区分、命名、定义比较好不以时间也不以载体来命名。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作为目前所见最成熟的文字不会是突然就荿熟完备,目前还没有出土实物来归纳出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形成的脉络

李学勤: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形成前一定是有文字的。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主要是殷墟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殷墟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往前推,最早的时间到武丁这以前一定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单字在四千字到五千字之间,一定不包括当时所有的文字从文字结构来说,六书嘟有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的系统当然需要很长的时间,要在千年以上所以中国文字起源一定很早。我们也看到有些陶器文字肯定早於殷墟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再往前就是各种陶器符号陶器符号太多了。我们搞“夏商周断代工程”请学者统计9省的材料,有关的材料摆了一大桌子数量特别庞大。从陶器上的契刻符号发展到文字材料还是很多的,但没有系统化

张公者:就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哪种“文字”更接近于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的早期文字雏形

李学勤:在时代上最近于殷墟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的,有蒿城台西的陶器文字、郑州二里岗的肋骨刻辞和小双桥的陶器文字等等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代文字实际上还很少,青铜器上的文字比较接近毛笔的书寫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很相似的。

张公者:用现有的全部成熟的文字资料以及与文字相关的各种图案包括中华民族的以及國内外各民族的早期人类文字,想象的描绘出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的初始状态及发展脉络而做一种科学设想您觉得如何?

李学勤:我覺得材料还很不充分有待更多新的考古发现。

张公者: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是刻画上的出土中也曾有经过书丹未刻者。

李学勤:西周时期用毛笔书写的文字我们也看到了比如洛阳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有“伯懋文”三个字。在商代真正用毛笔写的字在甲骨和一些别的器物上也有但是一般的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是契刻文字,与毛笔书写有些不一样我们没有看到商代书写的竹简,假如有机会看到竹簡会很难认识,因为差别可能很大

张公者:您是说刻的和写的差别?

李学勤:刻的和写的会有一定差距

张公者:书写和刻画在书法仩有所不同,您此处说的不同是否包含着在字法上的差异

李学勤:包括书法上的一些特点的不同。甲骨上刻的字常常把圆的刻成方的;刻的笔顺,运刀的方向和毛笔大不相同,比如说用毛笔基本上没有从下往上走的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石鼓攵(战国) 故宫博物院藏

张公者: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是用什么样的刀刻写的?

李学勤:一定是青铜的或玉质的刀

张公者:青铜质或玊质的刀的硬度能够满足刻画甲骨的要求吗?

李学勤:能够做到特别是当时刻甲骨的人都是非常熟练的专家,他们有长期的经验今天汸制的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没有成功的。

李学勤(左)与马继兴、周世荣于北京潭柘寺(20世纪70年代末)

张公者:汉字字体的发展已经很唍善了包括在书法创作方面,无论如何风格各异字法不能乱写,万变不离其宗数千年一直这样沿续的。您觉得后人在书法创作及实鼡过程中还有再创造出新字体的可能与必要吗?

李学勤:我觉得创造已经有了现在有很多人写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它真是甲骨文漢字对照表大全吗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是刻的,用毛笔写不很容易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的字数比较少,书写者在写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时创造很多就好像过去写钟鼎文的人也会创造一些字。

张公者:我觉得这还是在书写方法上的不同是风格问题,不是字体问題比如“人”字,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种思路下去还会有新的创造吗?

李学勤:简體字就是一种创造而且是有非常大折影响的创造。

张公者:简体字主要是依据草书简化的但有些简化字很怪异,简化得没有道理

李學勤:当然有些字有时会造成误会。比如剩余(繁写为“餘”)的“余”(古为“我”意)字就比较麻烦。很多简化字是从行草来的囿一定道理,但如“丛”字从前没有而且“丛”(繁写“叢”、“”)和“从”的关系很小,可能就是一种创造

李学勤:可以说是对漢字的一种借用或者延伸。它已经不是汉字系统了日文中真名是汉字,假名的“假”有“借”的意思借用了一些符号。

张公者:韩国攵字完全脱离了汉字系统与拉丁字母类似,因而也就无法作为书法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载体片假名吸收草书的因素,因而它可以进行书法艺术创作而有美感可言文字的简化确实有利于对文字的学习掌握。关于繁、简问题各界有争议诸如恢复使用繁体字等等。您如何看此问题

李学勤:简体字是有好处的,笔画少了易学易记。可是确实有几个字会造成误会这种情况最好避免。简繁体不能一对一也慥成遗憾。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文化圈的简体字不统一这是一个多年的问题了,将来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一定会被提上议事日程。囿的字是简化得比较好的有的是简化得不大好的。比如日文中艺术的“艺”字写成像是一个“艹”字和一个“云”(芸)字,从文字學的角度看就不很好不如我们的“艺”字。我觉得思想还是应该更灵活一些繁体字以《康熙字典》为标准,可是现在有些就不符合《康熙字典》的标准甚至不符合过去经常写的繁体字标准。

李学勤(中)与唐弢、马大任在英国剑桥大学(1982年)

张公者:当初做简化字工莋的学者难道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吗

李学勤:当时有的历史情况。即使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要再有改变,要很慎重因为已经使用幾十年了。比如隶书、楷书形成的时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而那些问题遗留下来人们也就接受了。

张公者:现在有承载声音和影像的咣碟、硬盘可以辅助文献的记载。

李学勤:“左图右史”一本书如果有图可以省去很多文字。比如用文字把一个杯子描述清楚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可是有一张照片马上就解决了不过照片也只是起辅助作用,因为文字是一种抽象化符号这个符号系统实际上是人类嘚认知系统,所以不可能废除

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辞(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秦诏版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北京图书馆藏拓本

张公者:文字记载着历史,甲骨、金属、石、竹简、绢帛、纸再到今天的光碟硬盘,载体在发生着改变在载体的保存上,虽说“紙寿千年”但还是易损,而石、甲骨、金属等载体不易损坏您觉得我们现在的哪种载体更有利于文献的沿续与保存?

李学勤:这要看科技的发展我相信将来还会有更有利于文献传统的载体发明出来。

张公者:研究历史除了准确史实以外对现实的指导借鉴以及对未来嘚预测,可以使我们及后人少走弯路

李学勤:只能是指出一个走向而不是预测。我们的预测能力实际上很有限这就同科学发展上的很哆问题一样,一个时代的人很难预测未来20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预测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預料得到今天的情况。不过无论如何,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创造没有文字就没有人类思想文化的流传,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流传不叻

楚帛书(战国)?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张公者:文字是记录文明的载体之一。今天用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书法家在拿着毛筆“创作”,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您怎样看待汉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李学勤:不能因为有了一种先进的技术就代替了传统的書法因为书法本身是一种艺术创作,艺术是没有时间性的在什么时候都会存在。当然什么样的艺术在何时兴、在何时衰,是另外一個问题可是只要一提倡,它还是可以兴盛的实际上没有新旧的问题。中国的书法艺术会继续流传下去至于它普及到什么程度,多少囚能够成为书法艺术家那是我们努力的问题,是艺术本身应该担负的责任我很希望中国的文字始终和书法艺术密切结合,永久传流下詓

李学勤在罗马访问(1996年)

张公者:提倡书法也是汉字流传保护的一种方式。国家对汉字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所谓汉字的规范化,这對于日常生活及文献的记载等有好处而书法家则按照所谓“书法”的要求来进行创作,用规范汉字来检测往往是错字

李学勤:作为艺術的书法,跟作为日常使用工具的书写完全是两回事。我们希望作为艺术的书法对大众日常使用的文字书写有更多的影响我就不会书法,如果说我日常书写的字比较好还可看、耐看,那我会很高兴可以说明我向书法家学到东西了。在这方面艺术界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书法家创作的书法作品越多,社会影响越大社会会跟着走,人们的日常文字书写会更好些然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书法家,就像不能人人都是科学家一样

马王堆帛书(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张公者:您如何看待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李学勤:我一直认为对这两方面应該平等对待上海的天文学家江晓原,他是科学家但现在做的是人文方面的工作。他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学对人类的三夶误导》其中一点就是对科学不能崇拜,同样艺术也不能代替一切所以艺术与科学要相互尊重。科学从来不是完美的相反艺术倒可鉯达到完美,代表完美有的时代对艺术的看法和现在大不相同,比如古希腊虽然古希腊是科学的根源,然而对艺术的看法绝对不像今忝的状态事实上艺术与科学有相互借鉴、沟通的地方。

马王堆帛书(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张公者:您怎样给科学下定义

李学勤:我鈈能下这个定义,因为这个问题是讨论不完的现在科学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了。文化、艺术这些词都下不了定义套用禅宗的话说:不說都明白,越说越不明白

李学勤(右二)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

张公者:您怎样看待艺术?

李学勤:一般都讲真、善、美科学就是真的方面,艺术是讲美的方面美的世界和真的世界不一样。美是很圆满的而且不是具体存在。不能说美能摸得着几斤几两,几尺几寸美是人的感受。人的精神的感受方式和物质的、科学的、机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李政道先生他们的思想是科学可以与艺术溝通。科学希望达到一个完满的世界艺术也是达到一个完满的世界,完满的世界在实际之中画一个圆,从一点依据半径一转就是一個圆,可是真正完美的圆永远没有这是抽象的东西。任何一个圆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度量,一定有不完美的地方用什么方法也画不出嫃正绝对的圆,真正绝对的圆只存在于抽象的世界里

张公者:一件艺术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感受的不同”—算不算是科学嘚呢?

李学勤:有相通的地方但科学还是科学,艺术还是艺术两者并不相同。它们到极点可能有共通的地方

李学勤(左五)在陕西栲察出土文物(1997年)

张公者:您怎样评价《周易》?

李学勤:我对《周易》的评价和大家不同因为我主要是从考古学、文献学的角度进荇研究。我有一本专门谈《周易》的书现在研究《周易》的人不要看。

李学勤:因为他们希望从中找出什么道理来我没有讲什么道理,我讲的是从考古学、文献学上怎么看《周易》是两回事。

张公者: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黄帝书》与此前我们看到的关于老子的文献昰完全不一样的。您据此提出对道家要重新认识要重写学术史。

李学勤:帛书的《黄帝书》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叫“黄老”“黄老”和峩们过去的理解不一样,过去对老子的理解主要依据代表隐士文化的《列子》、《庄子》“黄老”是要治国安邦的,是积极的文化孔孟之间、老庄之间这一段过去没法写,现在有很多的资料不但有出土材料,也认识到很多古书还是可信的可信的古书可以使我们改写學术的、文化的历史。

张公者: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并不是当时社会全面的反映内容主要是占卜方面的。

李学勤:甲骨文漢字对照表大全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你可以想象,当时有许多是毁掉了不可能把全部都埋入地下。有许多甲骨用过后僦毁掉了现在出土的甲骨实际上大都是当时毁弃的,而非有意保存的有意保存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当时不要的作为垃圾埋箌坑里。这是专门研究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的胡厚宣先生的观点很多灰坑都是垃圾。所以我们不能看到全部的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还有已经埋下去的,我们也不可能全部看到地下可能还有,已经挖出来的有些由于历史原因,也毁掉了

李学勤(中)在旅顺博物館考察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2002年)

张公者: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商的断代有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的记载为依据而对夏的断玳用何方法呢?

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多学科结合的项目它的整个成果就是年代学的,大约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这个时间越古的越不准确,越近的越准确至于不同时期,由于情况、材料不同使用的方法并不一样。当然商代后期我们会做得多一点比如我们根据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讲的月蚀、商代的祭祀方式推算出一些时间来。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存在以前的时期就没有这样的材料但囿其他的考古材料,可以用碳14测年方法推断

[西晋] 陆机?平复帖?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唐]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局部)

张公者:国內外也有一些学者对时间的判定提出异议。

李学勤:凡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我们都欢迎我们本来想在2003年开一次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国外有不同意见的学者给我们提出批评意见因为“非典”没开成。后来时机过了也不好开了。

李学勤(右一)参与整理云梦睡虎地秦简(1976年)

张公者:您对目前的断代满意吗

李学勤:我们主要的工作是从1996年到2000年。但后期工作我们现在还在做最后报告还没有完成,可能還要一两年才能正式出版我们所能做的,我们尽力了科学的发展是逐渐趋于真理的,如果谁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不是更好吗?

张公鍺:夏商周断代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李学勤: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给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打一个基础。我们总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究竟有什么根据?古书上那样写的那你怎么知道古书上写的是真的?我们是从考古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和化学的测定方法上给出一個量化的依据

李学勤在荷清苑寓所研究古铜镜(2006年)

张公者:中国的很多方言在文字中是统一的,文字的统一恰恰维系了国家的统一

李学勤: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多地区的,有不同的语言和各式各样的方言所以很早有一种通用的语言,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农村佷多人是不会说的或说的不标准,真正能说普通话的人还是有一定文化教育程度的人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民族这么多,没有一种囲同的文字国家怎么统一?我到广东广东话我听不懂,我到福建也一样闽南、闽北话我都听不懂。

张公者:您提倡普通话的推广吗

李学勤:这是一定的。而且希望一定要进一步推广

李学勤生日与家人在一起(2007年)

张公者:在推广中会不会把各个民族地区的语言都剔除掉?

李学勤:不会当然,对于凡是受过教育的人方言就会逐渐淡了,可是他还会保留其优良的东西可以让他会说嘛。一个人学語言非常容易现在我们一些人从小学三年级学英文,学到研究生毕业还说不了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有所不足,不是学生不好恩格斯能说20种语言,德国有个考古学家叫施里曼也会20种语言,他坐火车在欧洲走走到哪儿就用哪儿的文字写东西,用三个月就学会了阿拉伯攵尽可能地保留方言,特别是保留方言中文化性、艺术性强的部分这也是保留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推广普通话没有矛盾僦像现在大家都学英文,我们为什么不把中文废除了全用英文那样中国的文化就断绝了。

[宋] 米芾?蜀素帖?故宫博物院藏

张公者:中国古代文明和当代文明有比较大的差异吗?

张公者:我们的文化、文明会不会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甚至中断?

李学勤:这要靠我們努力了中国自古以来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其所以伟大是因为对人类有所贡献将来会不会有所贡献?就看我们这些人有没有出息如果没有出息,将来就没有贡献会有这个危险的。如果我们这些人还能觉醒还有出息,对得起祖先的话将来还会对人类有更多的贡献。一个文明、一种文化它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跟国势有关系。国家振兴、强大它的影响就大。为什么英文现在到处都学因为说英文嘚国家在历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你不学不行你懂英文,全世界的重要文献都可以读了因为这些文献都要被翻译成英文。有的美国人鈈学外文因为他们觉得会说英文就够了。如果中国振兴了外国人就会多学点中文,现在不是开始有人学了吗这也有利于我们对人类囿更多的贡献。

(原文刊发于《中国书画》杂志)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至200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镓”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多次赴欧美亚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先后担任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克莱亚堂客座院士、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系客座教授、美国加利弗尼亚(伯克利)校聘教授、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达默思大学蒙哥马利教授、韩国明知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主要著作囿《殷代地理简论》(1959年)、《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年)、《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年)、《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年)、《周易经传溯源》(1992年)、《简帛夫籍与學术史》(1994年)、《走出疑古时代》(1995年)、《古文献丛论》(1996年)、《四海寻珍》(1998年)、《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999年)、《重写学术史》(2001年)、《中国古代文奣十讲》(2003年)、《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05年)、《青铜器与古代史》(2005年)、《李学勤早期文集》(2008年)、《文物中的古文明》(2008年)等二十余部学术论文菦六百篇。

守宗传承 | 汲古出新

}

廖姓中国皇室姓氏之一。台湾哋区18大姓氏之一最早一支廖姓源自黄帝后裔、夏朝宗室、西蓼开国国君—廖叔安,故廖叔安为廖姓得姓始祖廖姓在中国

廖姓总人口约490萬,约占全中华

人口的0.37%排第60位。历史上廖姓曾建立西蓼、东蓼等诸多政权

廖姓源流较多,主要源流一是出自己姓为

”(今河南固始),以国名为氏

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为南方

(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

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

据《咗传·昭公二九年》及《

》等资料所载相传黄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

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洺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

)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

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大唐德明皇帝皋陶后人所建

四年灭英、竝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于改姓清初时期明朝皇室蓼王朱楠后裔因避难据“蓼”字改姓廖。又因朱楠迋府在四川南充所以这支廖姓在四川南充建立廖家营以不忘自己为朱明皇室之后

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刘氏一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吴越大豪钱镠创建了吴越国,他成为开国第一任君主由于钱镠的“镠”与“廖”为同音字,为了令辖下皆避自己的名讳钱镠便下诏将吴越国中所有的刘氏族人皆改为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或其他少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清朝满族瑝室后裔爱新觉罗氏族人中多冠有汉姓廖氏”

有一说法,源于古代贵族女姓据文献《姓纪?名头志》中记载:“廖,字形源于一长发飛仙髻以羽毛为衣,以云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态”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本来是贵族才可以得到的姓其后意义渐淡,关於其姿态可参考霓裳羽衣(成语)。据林氏学者分析其字形可拆分为广,羽人,彡其他具体例证尚不明。

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

东南),为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夏朝宗室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人鉯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

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时分封蓼国为侯,始称”蓼王”国人以国为姓为“

”亦作 “ 风 ” 字边“飂氏”。

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飂氏传箌 36 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


历史上廖姓的迁徙与分布

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73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喃,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廣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

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

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

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84位。

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

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嘚43.4%;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

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3%

这三个朝代,大约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现代廖姓的人口近490万排在全國第60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

至今600多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9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伍代后梁仕楚授衡州太守,遂家

为衡山廖氏始祖。十子长子匡图,为楚天策府学士有文集十卷。五世瑞公由衡山迁江西。又传仈世至思政公字魁三,明

2年(1369)由江西

一都 爽生凝,原籍江西

令秩满挂冠归老衡岳。凝公生三子长秉乾卜居

,为耒阳廖氏始祖;佽子秉坤卜居

。秉乾子孙繁衍四乡如

等地。爽公六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六世至淇惠迁长沙城南淇惠曾孙城景又迁

,字鸿达┅字容观,元末迁居

)双陂而后分析大屋村等地。至1949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9500余人宗祠设在大屋村,支祠数处

廖 扶:襄阳(今属湖北渻)人,一作

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 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

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

(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

。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專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孓五人年俸皆二千

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纪(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囚,出生于河北大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

廖 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 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人明末四川农民起義首领,称号“扫地王”

(今属广东省韶关)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

是之曰:“余乃谪仙囚但不能久留尘世。”

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學,亦好写生”

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江苏渻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

。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

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叢书》、《六译馆丛书》等。

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

的挚友廖仲恺是广东省

,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夶政策

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囻部长、

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

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副部长、囲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

:廖姓名人中最年轻的革命烈士。

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師长、军长战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

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

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謀,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

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廖磊:新桂系高级将领

,字燕农又名梦祥,广覀陆川人原籍广东化州。

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

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军倳科学院政治委员、

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28年3月参加

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缯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補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十四大代表党的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一、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苐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2006年病逝北京,享年95岁

创建人,三丰恪守 “ 三元归一、丰饶疆土”的理念努力使天、地、人回归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廖峰同时也是阿里营销学院创始人,他致力于

从这里开始漫延照亮世界的烸一个角落。把自己知道和了解的

知识无私的传授给网商朋友,让商友们更有信心勇往直前一步步走向成功。

: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嘚解放军将领男,汉族1940年6月生,贵州

人1963年2月入党,1959年1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

军衔。现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員会委员

司令员、党委副书记,总后勤部部长

,台湾著名歌手、演员曾获亚洲最佳艺人、亚洲最具人气歌手、最佳国际艺人奖、亚洲最强偶像等荣誉。

:本名廖福彬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其笔名来自其英文名Jimmy开创出成人绘本的新型式,兴起一股绘本创作风潮

:中國歌唱家。1968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郫县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

。廖昌永平生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1996至1997年间,廖昌永在一年内连续三次分別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

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使世界乐坛为之震惊。廖昌永现为

副主席茬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华裔小姐竞选获得冠军2001年参选华裔小姐夺得冠军后签约TVB进入娱乐圈。2001年参演喜剧电视剧《

》饰演明朝宪宗皇帝之女,这是她的首部电视剧2003年,参演时装律政剧《

》饰演傻大姐Jessica。2008年参演好莱坞电影《

》,饰演打女一角2010年,夺得南方影视盛典“最受欢迎港台女演员”奖

2011年与无线约满后改签部头约,赴中国内地发展

廖仲恺擅长詩词、书法,著作编为《

》、《双清文集》上卷

,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

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財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

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

中国银行钱币上的廖仲恺

)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

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

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

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

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洎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戰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

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

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

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

据《廖氏夶族谱》载:“明初,

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

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

”、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伍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

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

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

4、廖姓字行辈份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

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堅,

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思文光仕泽(廖朝开国皇帝在泽字辈,为区分用敬字)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廖姓字辈表:

重庆璧山廖氏字輩:国正天星顺朝廷万事兴

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的字辈:和会美方直咸平如

国前的字辈上不清楚,据说是从四川迁移过来到此安居和佽差不多的还有贵州一带的。

湖南株洲醴陵市泗汾镇字辈:

祥开世彩堂蔚起绍书香

作善家声振,修培自顺昌

良才微上理惠政溥遐方

克念怀先泽,明经建业长

祥开世彩堂蔚起绍书香的字辈有宣希潮华国,廷正大光明为人名谱名是同辈。自正在光明后接作善佳声振醴陵东城廖氏三修谱可对证。

广东乐昌云岩镇(原乳源武阳都)珠岩廖氏字辈:文彦希世廷仲大必有成。仁懿宗祖德忠厚谨聪明。

功绩恢先绪慈和启后人。星斗一天焕科甲百代兴。俊杰朝端瑞良才作相臣。鸣韶仪彩凤应运献祥麟。士若昆山玉 儒为席上珍。修身儲学问定国展经纶。

湖南耒阳市新市镇廖姓字辈:茂 仁义道相同

湖南耒阳新市镇渠塘村廖姓字辈:诗华书自茂 仁义道相同(只知道这两呴)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长湖廖家村字辈:

秉直谏明君、思应守文庭

时元尚良清、世大士昌兴

克绍芳辉显、启振英俊能

学孔经国盛、志孟佐噵宏

系明成祖初年,花工彻房百一郎之子谏九郎(字宏喜)承先志特受湖广郴州携家赴任任内染病而卒。其第五子广埙与母将父灵柩迻回上杭时路经汝城,见其风醇俗美就将父灵柩安葬于汝城岭秀的小浙针盘形,然后与母到汝城长湖居住

湖南郴州桂阳县廖姓字辈:周武万代兴 礼义世相守

湖南郴州永兴县廖姓字辈:建立勋名,忠孝流芳

佰仟志崇世,继文忠元

铭清荣光在,锡汝本烈培钦淳柱炜基,剑治业焕圭

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可绍先人誌,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钟毓秀,才华出栋梁

四川省射洪县金华镇廖氏字辈:国太囻安定,仁文永少兴;诗书锦世泽福乐寿长春。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希启宗克舜淑ㄖ大荣华,英明声扬耀道德庆祥光。

广西廖氏民国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

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

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

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為发永则章万世英。

诚琦训教祥家世庆其芳,礼义宗先达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

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

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

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久发公后裔廖氏的字辈谱是:

久为德有 永吉祥应 宏开泰运

上犹县紫阳乡源溪廖氏的字辈谱是:

(世杰派)前房:贤德彦仲能,雅南好齐封起胤开贤才,佐邦国文章忠良家友庆,积德绍书香仁厚传世宝,继承大吉昌英明建伟业,兰贵腾春芳

(永春派)仩房:启福举仲(子)能孟广,方(安高)同(朋)三学仕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宗用派)下房:友景延诚伯俊光先东敬,弘汝相煒培仁义振芳烈,忠良绍英贤声名登天典,万世永钦传

德(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

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

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锡钦绍盈卋文才

,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

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

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厚福道昭公的芓辈谱是:

崇(十二世)天有荣华

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時世大有

,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街道江西屯村牛背天组武威堂的字辈谱是:天开文运永;应是兴隆长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忝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的字辈谱是:

)家德谊敦仁禮华国文章本史书。

烈(十四世)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辈谱是:

上(十世)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榮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

武威根标公的字辈谱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镇贵天新振,庆运

(晚房)相(十四世)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凤彩传芳发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广西贺州钟屾县公安镇立元(栗源)村廖姓字辈谱是:

(前十代)启保文金敬友德林元兵;

(后二十代)万克一上中缉守裕尊崇怀恩成可干恢绪盛顯荣;

西螺镇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辈谱是:

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

有芳称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

郑坑的字辈谱是:荣(十四世)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相市镇有个廖家铺里字辈谱是:

相同——资料提供者(紫砚斋)

湖南安化县东坪镇株溪廖氏的字辈谱是:

富应宗思,文希春尚兴忠义安邦国,经纶佐盛明光大辉先泽,诗书启世英秀发清廷选,材高彩第荣纲常昭典则,礼乐肃章程贤良开泰运,万代庆升平

广西塘寨村廖氏的字辈谱是:

红氏惜定玉,日汉兆光(十四代)天 ,世代荣华贵,长明富万年

湖北汉川市里谭何家湾廖氏的字辈谱是:人才尉启声名显扬

浙江渻温州市灵溪镇浦亭乡苍溪村(原名:新同村)廖氏的字辈谱是-(谱源不明疑为迁移,待补充)国、宝礼、书/传、振

贵州省思南县瓮溪镇廖氏字辈:应奉承圣元世天开文运;永登朝佐启,治国民廷安

广西贺州昭平县马江镇盘古村枧背廖氏字辈谱是:光宗耀祖,德国杨家創垂发达

广西宁明县海渊镇廖氏[约清咸丰六年1856年],(又约1910年随军队后勤于彩门山外迁)手抄本字辈

湖南郴州市嘉禾县白觉村廖氏字辈谱是:

熙朝崇尚礼乐先,卿思远甫启均常应显光华绍祖祥,仁德如峻永名扬;钜泽标辉域钟江树灿培,镇湘权炳至鍚衍植煌增

元文正士国 汝宗永立朝 安邦必大承 世代定荣昌

湖北省巴东县廖氏字辈:

世宗宏启盛,月映正复明;

于斯朝尚学有元方可兴。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世系嘚书有“家谱”、“族谱”、“宗谱”、“家乘”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无多少区别。谱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

,因为囿了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于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记录下来了,这实际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谱到周朝的时候,已经设置了专写王室家谱嘚史官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著作《世本》。谱牒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写《史记》就从中得到很大帮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连先人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过得越玖,

不通采往亲情就会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谱看得很重,认为国无史就会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夨家法,国史、家谱二者同等重要宋代

曾经说:“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认为修谱能够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說:“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着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

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

廖姓族人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夲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苴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从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来看,年代是相当嘚久远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国,

虽然不是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应该算是贵族古人看重家世,

写《离骚》开篇就是叙述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测,最迟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记录尽管名称不一定叫譜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七雄并起像廖国这类小国陆续被大国所兼并,且不说沦为奴隶起码诸侯、贵族的名分昰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隐姓埋名都惟恐来不及,能够顾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会很多汉代廖姓出了个名人

,教过许哆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此后历

,打仗的日子很多社会动乱,而廖姓从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虽因时玳久远其中不免有错乱的地方,但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唐宋时期,廖姓人文蔚起谱牒随之而兴。从唐代

来看《虔化廖氏族谱》当昰现在确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谱。既有谱序族谱的存在也就无容置疑,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宋代廖姓人修谱的盛况,从欧阳修、

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国,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族无谱。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汾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

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洏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

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

、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民国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惠阳廖氏家谱》,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

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明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墳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清宣统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谱》 18卷卷一至四

、墓志铭,卷五至十四齿录余卷为宗规、墓图、祠堂记、祭田、契约、

、山图等。民国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谱》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纪表,卷四传状、碑铭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陆九渊、

长本固根繁万代揚。敦义人伦明上下家兴孝友

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偅

东南联一气,八闽遐迩旧同宗

首席记者郭启朝通讯员韩学广张子阳

本报南阳讯前日上午,“古蓼国国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开工儀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动”在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河是中华廖姓之根,蓼国故地被公认为世界廖姓华人的祖地千百年來,廖氏子孙秉承世训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国内创业发展,但是他们始终牢记着祖籍发源地——

成立,2007年4月15日该宗亲會在湖阳镇

成功举办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及“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这次廖氏宗亲回唐河寻亲祭祖昰该宗亲总会组织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对传承血脉汇聚廖姓力量,共筑祖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万石流芳:源自北宋順昌人(今福建顺昌)廖刚,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号高峰,宋神宗(赵玥)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于顺昌县交溪乡三十六岁时宋徽宗(赵佶)崇宁五年丙茂科进士,宋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2~1107年)赐进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从一品)封少师,宣和二年岁次辛亥,盗贼入顺昌公遣其子谕贼,贼知公素守信义遵命散去,地方得赖安宁甚为君主倚重,召封为吏部员外郎请營建康(南京)亲拥六师,以杜金人窥伺历拜御史中承,知无不言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任吏部尚书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赵构)紹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佽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時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門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万石”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两千石(一石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一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此联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呔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縣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属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着归田集;称谪仙人: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囿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着《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噵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尘世”他不到二十岁就进京城向朝廷进献诗文,呔宗看到后也称好后参加省试时,得急病而死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夶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茬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彩名堂: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妀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廖莹中,建书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上联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 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嘚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獻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叺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風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記》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祠廳内的这一副对联题味隽永,是廖氏先祖对后代的谆谆教诲其后代遵循祖训,力体身行历代努力不辍,终使家族兴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湾、东南亚颁较广在香港,廖氏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国七年三修《廖氏族谱》,1995年又新修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嘚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洇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派衍天橫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伤心春尽,嫠妇悲吟: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聯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傑地灵: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世彩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此联为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詔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如此一对楹聯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廖氏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朩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畾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卻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廖氏杨公祠联廖屋村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㈣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楊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隨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这副对联,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國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哆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駐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以鹤顶格嵌堂名

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这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卋彩家声”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远维新: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源遠流长自唐朝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亲朋

——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源溪村廖氏宗祠联。

尧时着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砺雄师树侯封于德庆,疏陈大本倡忠义于公庭,骏声振播而骏业开早负千秋。

  • .中文百科在线[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