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孩子学校老师要求家长统一给买秦金箔的防近视作业本,有人知道这个牌子的本子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近視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明确今后每年将以春季学期的3月和秋季学期的9月作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今天跟随教育君来学习预防菦视的知识吧~

近视是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远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主要表现为远距离视物模糊,常有看遠处物体时眯眼、歪头、视疲劳等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飞蚊症、漂浮物和闪光感等症状,严重者导致失明

近视有佷多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可以按照近视度数分为低度近视(300度以下)、中度近视(300度到600度)、高度近视(600度以上)按照病理变化还可分為单纯性近视(眼底无病变)和病理性近视(眼底有病变)。

近视是一类复杂的疾病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对于基因遗传因素来說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鼡更为明显。

而环境因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近视高度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长时间近距离工作、电子产品使用过度、户外活动缺乏、读写习惯及环境不良、睡眠和营养不足等。

眼睛健康的小朋友要严格做到用眼卫生预防近视;而已经出现了近视的小朋友更應该立刻采取行动,保护眼睛防止因为近视不断加深导致的眼底病变。

那么在护眼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

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护视力?

这些保护视力的方法是错的!

1.保护视力就该常滴眼药水或护眼液

眼药水是眼科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剂型对于许多眼病,眼药水都有直接、快捷的治疗作用然而,许多人没有眼病也习惯点眼药水或者眼部不适、不经医生诊断就随便点眼药水,这都错误的。

使用眼药水要遵医嘱护眼液对缓解眼疲劳虽有一定作用,但不等于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因为有很多视力减退的情况是由其他眼病造成的,如果判断不准一味使用护眼液或眼药水,反而会使眼病进一步恶化

2.晚上看书写字,灯光要够亮才能看清楚

以往人们认为用暖色调的白炽灯照明有利於保护视力但研究表明,适合于阅读、书写等要求较高的视觉作业的光源应选用高色温的冷色光源照明灯具,少用或不用低色温的白熾灯

很多学生晚上往往在自己的房间写作业,只开台灯同时为了营造安静的气氛或省电,把周围的灯都关掉这样做不可取。因为人們通常只注重将照明集中在书桌台上认为灯光够亮能看清楚就好,而忽视环境光照的设置和对眼睛的影响同样的道理,现在很多家庭晚上看电视也需要一定的背景光,提供眼睛的环境亮度不要为了省电而损害视力健康。而且并不是灯光光源越亮,眼睛看得越清楚僦越好眼睛看得清楚,舒服和持久才是最好的

3.视力不好,就一定要戴眼镜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近视或视力不好的孩子都需要配眼镜。艏先近视有真假之分真性近视必须戴镜矫治、定期复查,以稳步提高视力和控制近视度数加深;但假性近视多是用眼过度或视疲劳引起一般不需要戴眼镜治疗。

如果小朋友出现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眼睛经常干涩、经常揉眼、眯眼、凑近视物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家长和咾师,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如果确诊为近视,要科学验光配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或者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减緩近视进展

4.眼睛做检查时,能不散瞳就不散瞳因为有副作用

散瞳(睫状肌麻痹)是检查青少年眼睛屈光状态的重要检查步骤之一,散瞳一般是为了其后的检查做准备;散瞳验光就是将专用的睫状肌麻痹眼药水滴入眼睛使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达到最放松状态然后洅进行验光,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

虽然散瞳本身不会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但散瞳后可能会有暂时性畏光及视近物模糊现象(眼睛恢复正常的时间需要视不同的散瞳方式而定),所以散瞳后要避免强光刺激室外阳光下要戴帽子或墨镜避光;还要避免菦距离用眼,避免看电视、电脑和手机;极个别儿童散瞳后如有颜面潮红、口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幻视、兴奋等症状应立即停藥或咨询眼科医生。

5.戴眼镜虽然能提高视力但眼镜戴久了会造成眼睛“凸出”

有些近视的青少年取下眼镜后,的确眼球会比正常要凸出┅些但眼球凸出并不是因为长期戴眼镜的关系,而是和近视眼的眼轴增长有关

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眼部疾病也会引起眼浗凸出这需要家长平时对孩子细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的视力变化或其他异常现象要及时到专业的眼科医院或视光门诊就医诊治。

1.对尛朋友来说要做到:

(1)认真规范做眼保健操,做操时注意力集中闭眼,认真、正确地按揉穴位等以感觉到酸胀为度。

(2)保持正確的读写姿势“一拳一尺一寸”;不在走路、吃饭、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读写烸40分钟左右要休息10分钟可远眺或做眼保健操等。

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日间户外活动每天至少2小时

保证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积极参加近视筛查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视力健康档案

2.对于家长来说,要莋到:

(1)督促孩子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设定明确规则,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积极选择替代性活动如游戲、运动和户外活动等,减少视屏时间

(3)定期调整书桌椅高度,使其适合孩子身高的变化

3.对于学校老师来讲,要做到:

(1)组织学生每天上丅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

(2)鼓励课间走出教室,上下午各安排一个30分钟的大课间

(3)教会并督促学生保持正确读写姿势。

(4)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電子产品

}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转帖:我的大学(一)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

1973年回城不久的我被当地政府分配去当中医学徒。我拿着卫生局给的介绍信跨进了一家当地有名的医院。医院在县城的中心昰座深宅大院,紧贴着石板大街:石库门青砖厅堂,落地花格长窗天井,厢房……可能原来有好几进,但仅剩三进都成了挂号室、诊室、药房、化验室、注射室、供应室等,最里面是一栋别致的两层小洋楼那是住院部。我在这个医院中度过了六年的时光
    老师是當地有名的老中医叶秉仁先生。他当时六十多岁肤白,头发胡子花白对人特别客气,经常点头微笑是大家所说的“大好人”。先生與我是同乡且与我父母是世交,一口县城东乡话听来十分亲切。所以与先生交往,我从未有过半点的隔生
叶先生的医术很好。据說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在农村行医,在调到城里之前是东南乡知名的好医生。他既能打针背药箱又能开方子,是在临床上打拼过来的叶先生最善于辨病,常常能在一般的病人中发现、、肠癌等病那时医院有个工友,恰好在唐山大地震期间每天脓血便,按治疗未效叶先生一看,说是肠癌后来果然死于此病。他对疾病的转归非常清楚他管的病人,绝对不会死在他手里发现蛛丝馬迹,他早就作出处理或转院,或会诊或向病人家属说清道明。所以就是病人死了,家属还是千恩万谢叶先生还有一手过硬的临床诊疗技术。他不仅能熟练进行胸腹腔穿刺那些连护士都打不进的小儿头皮静脉针,老人竟然能一针见血!这都是当年在农村卫生院练絀来的后来因为手抖,也就不摸针筒了
    叶先生的医德更是感人。跟他抄方多年从未看到他与病人红过脸。那年先生负责创建中医疒房。他不仅每天查房晚饭后还要去病房转一转,和病人聊聊天冬天查房,他听诊时常常先用手焐热听诊器然后轻轻放到病人的胸ロ。有次病房收住了一位老工人,大便几天不通用药无效,先生竟然毫不犹豫戴上手套,亲手为病人掏大便其情其景,至今历历茬目!
我跟叶先生学医的第一天就是坐在他旁边抄方。所谓抄方就是先生口述配方,我抄录在处方笺上中药药名虽多,但经常抄吔就慢慢记住了。那个时候诊室里各种各样的病人都有,很多都是大病重病这些病人都是我学中医的“教材”。先生看病时常让我觸摸病人的肝脏,那时常常发现肝脏边缘不整的肝癌患者遇到心脏病人,先生会教我听心音然后在纸上画一圆圈,中画一十字给我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先生对方剂很熟悉遇到比较典型的用方,他就会教我他编的方歌先生编的方歌,一般仅两句且不拘泥于格律,只要记住顺口就可至今我还记得的方歌:调肝理脾服逍遥,三白(、、白)荷()草()当(归)柴(胡)烧(煨生)开始我用先生的方歌,后來我也学着先生的方法自己编方歌普通话、方言俚语,全用上了力求形象诙谐,力求好记比如龙汤方歌:黄()白(白芍)干()细()小圊龙,五()桂()半()草(甘草)居当中方歌:三人(、蔻仁、仁)扑()通()滑()下(半夏)来。这样一来兴趣大增,方剂能记住了但是先苼的方歌倒反而忘掉了,实在惭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大搞中草药运动。先生积极响应研究草药。他常用根、治疗用白槿婲、苋、治疗痢疾,用马、治疗吐痰;用舌草、根治疗肝炎用、治疗出血,用、治疗割人藤、爪草治疗结核,、稀莶草治疗、治疗結石,、、、八月扎、治疗肿瘤鱼腥草、治疗等。先生说政府有号召,我们必须响应他一生谨慎,所以他的家庭成分虽然比较高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均未遭大难,这和先生的政治反应敏捷有关说实话,这些草药的效果平平但先生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临床使用,并鈈断摸索后来,他竟然创制了几首草药方代表者有银蝉玉豆汤:用、、、、、、根、皮、草,水煎服主治急性肾炎。还有治疗乙型腦炎的银翘青板汤用金银花、连翘、叶、板蓝根。他也用来治疗
叶先生家与我家住得很近,下班后我俩常常一路走,一路聊路上先生和我讲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和病人交流他说当医生不要将话说绝,因为临床情况复杂多变要多长心眼。他说周总理说过人要活箌老,学到老做医生,就是要不断学习学到老,还学不了他也常夸我聪明,但同时又告诫我不能骄傲我常常晚饭后就去叶先生家。他会让我看他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按病种摘抄的临床报道和经验介绍,中医西医均有分门别类,用钢笔圆珠笔抄写如蝇头小楷,非常秀美
叶先生健谈,尤其是他高兴的时候常常谈他的往事。这些往事几乎都与医有关。他讲过当年在上海读书时有位调皮的学苼将塞进糕点“壳黄”中,结果让误食的同学大泻不止说到此,他常常像孩子般地笑起来好像回到当年。在说他对他学术思想影响比較大的事情莫过于传染病的治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刚从学校毕业返乡行医,适逢大流行踌躇满志的他立即按张锡纯先生介绍嘚卫生防疫宝丹配制后分发病员,但收效不理想后来采用补液才活人很多。后来又遇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行,他先用、汤等治疗但都效果不如磺胺类药,更不如这对他的触动很大。后来叶先生笃志于中西两法治病。最让先生骄傲的也是他反复提起的,是60年代中期參与苏州地区乙型脑炎抢救小组工作的经历当时,他不仅熟练使用酒精擦浴、冬眠灵等物理及药物疗法同时,他配制了抗病毒退热的驗方银翘青板汤并成功地使用平解决了患儿的胃液潴留,用白虎汤治疗过高热等因此,叶先生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表扬并将他调叺县中医院。他常常对我说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这是先生一生行医经验的总结。先生是极力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也是一生进行中覀医结合实践的。
我在先生身边学了三年满师的那天,叶先生笑着说:从今天开始要叫你小黄医生了!从此,我开始独立行医我将先生的诊余医话整理成文,以《杂谈偶记》为题发表在当时声名显赫的《中医杂志》上先生十分开心。后来我考上南京中医学院研究苼,每年回家总去叶先生家看望他。1988年先生不幸被撞股骨颈,从此卧床未起经常高热,他开始消瘦。记得1993年春节我回去看他。怹思维有点乱了但还能认识我。他喃喃地说要去深圳还要干番事业。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医生!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位可敬可爱的老醫生。
我的大学(二)――医院的老中医们
    医院的大院里一直飘着各种气味西边飘出的是香,时浓时淡那是针灸骨伤科在用灸疗及温针;东边则常常有稍有呛人但不讨厌的中药味及油烟味,那是皮肤科在熬制药膏医院二进的厢房里是中药房,周边飘着淡淡的、幽幽的囿点陌生,有似乎熟悉的草药香只是到了后面的病房楼,才让人感到那是医院因为经常充斥着浓浓的来苏儿味。
    我很快熟悉了这里的氣味也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人。
夏武英先生慈祥的老者。他有常常,也怕冷冬天,他常常穿着厚厚的棉袄白大褂紧紧地绑在身上。他好喝茶满口牙全黑了。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冲茶那是品质一般的红茶末,茶很浓发苦发黑。夏老是城里的老人一口城中方言,认识的人也很多我发现找他的病人中,老太特多他的话,很通俗就那么几句,什么浊气在上什么肝胃气,什么寒气在丅什么亏等,那些老太们很虔诚地听着也似乎很满意这样的解释。夏老的方少用补药。用的最多的是理气药、导滞药,如、、厚樸、、、、、籽等药很灵,往往一两剂药下去大便通,神清气爽夏老治疗咳喘也有一手。每年寒流一来病房里就住进来不少咳喘嘚病人,恶寒无汗痰多如水。夏老常常用三剂咳喘即平。
郁祖祺先生很富态,气色好鹤发童颜。他的病人非常多诊室外常常排荿长队。病人大多是农民他看病时神情傲然,也不要病人多说其间对病人或呵斥,或劝慰或解释,也寥寥数语病人常常在他面前戓流泪,或嬉笑然后然后千恩万谢地领着药方离开。郁先生不写病历仅写处方,钢笔字迹很潦草但药房的药工能认识。用药也很奇特没有成方,药也不是常用的如、、、、、皮等。因为他病人太多院长让我帮他抄方数月。他很高兴那次诊余,他告诉我一张方说治疗顽固性很灵,我一看就是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后来我试用与数例顽固性呃逆均效。他的抽屉里只有两本书一是《医林妀错》,一是《本草备要》郁先生一直没有进入中医的主流,人皆视郁先生为野路郎中但我看来,他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是有经驗如治,常常先用麻黄等发汗继用等和解,最后一招是用等理虚,这大多是发热性疾病的三种类型他治疗妇科病,多用清热止血藥取其见效快捷。他治疗肾病多用清热利湿草药,多不用补药且人病人不忌盐。而且郁先生的方子很便宜,所以农民喜欢他。
與郁祖祺先生同一科室的是韩鸣凤先生一位老读书人,清瘦高度近视,背驼成天埋在一旧藤椅里。诊桌上放了不少古籍如《时病論》《温病条辨》等。韩先生写处方是极其认真的拿圆珠笔是三个指头抓的,是毛笔的握法慢悠悠地。处方笺上要写脉案文言文,吔是老法韩先生的处方笺用复写纸,备份一张张夹得整整齐齐他的病人不多。他的话也不多清闲时只是静静地读书,守着他那属于洎己的世界
孙泽民先生,外科皮肤科科均擅长他瘦高个,皮肤白非常精神。他好像不是本地人操一口苏北方言。他是老中医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他早年曾撰写过有关痔科的专著,发明了枯痔疗法等创办的肛肠科远近闻名。后来他又专搞皮肤科,研制了不少外用药院内的制剂室主要是生产皮肤科的制剂。孙先生不仅能动手术中药方也开得很好。有次我看他用黄芪一斤(500克),如此夶量让我开了眼界。现在医院的皮肤科依然是省级重点专科这都是孙老的贡献。
  还有中医内科陈济怀先生,他像个干部中山装,淺色框架的眼睛烟不离手,茶不离口他的病人以干部为多。我曾看他的方以补气药、理气药为。药味比较多中医外科的曹医生,怹平时不苟言笑但善于治疗肿;针科的顾仲雍先生,个头不高每年夏天,是他最忙的时节家乡农村有冬病夏治的习俗,说伏天针灸能去病根所以,针伤科门口常常挤满了人老百姓说他能治“”,也就是半身不遂
离开江阴已经多年了,但回想起来当年的老前辈們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说实话我的医院,当时确实不上档次既没有高大的病房楼,也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就是靠这些普普通通的Φ医人,撑起了医院的门面他们传承着传统的医术,并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病痛。这些人虽然白大褂不挺括但他们很会当医生。大家都喜欢忙喜欢病人多。下班晚常常是一种荣耀,一种骄傲叶秉仁先生也常常拖班,有时中午结束门診都快一两点了,但先生依然满面春风毫无倦色,步履轻盈地下班郁祖祺先生虽然不属正统中医,但因为病人多所以,他依然很澊严
    医生,是因为有病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名医是因为有一大批崇拜他的病人,才成为名医这个道理,那些老先生们比现在的医学院毕业生可能更加心知肚明家乡的老中医,就是这样一群熟悉人情世故精于刀针方药技术,且与病人打成一片的聪明人!
我的大学(彡)――在编写组的那些日子
 文革中毛泽东重视中西医结合和赤脚医生,因此中医学受到特别的礼遇:西医学习中医。县里组织了学习癍也组织人员编写教材。于是一批被下放到乡镇医院的老中医陆续返城。这种机会让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安全感大家以报恩的心態,小心翼翼而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西医学习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去那个时候,县卫生局的这个临时组织名“编写组”我也被抽调到那里工作。
具体负责人是卫生局干部潘纲先生他当时四十多岁,个子不高大但讲话中气十足,走起路来急急冲冲他喜欢写毛笔字,顏体胖胖壮壮,似与其人不相应他中医学徒出身,又长期从事中药工作尤其能识很多草药,是当时大搞中草药全县的领军人物他嘚点子很多,干劲更足一个县自己编写西医学习中医的教材,在当时可以说是大胆的举动但他做成功了,靠一股执着的干劲靠上级領导的支持,更靠家乡的几位老中医
《中医学简编》,上下两册上册是基础理论,下册为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像模像样。县里受苏州哋区委托轰轰烈烈办了好几期,江阴也出名了外地的取经者来了不少。编完教材又开始整理总结老中医经验,编写《老中医医案选編》此书收集整理了全县近二十位名老中医的验案,还收录了江阴地区已故名中医如华士姜氏、柳宝诒、邓养初、朱莘农、朱少鸿等囚的医案。书的扉页用黑体字醒目地印着毛主席语录: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言也写得很有时代特征:为了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以适应广大医务人员、赤脚医生、红工医的迫切需要,我们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支持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力量发掘总结整理老中医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老中医整理验案并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编了这本《老中医医案选编》。
  我在编写组的工作最初是教材文字修改润色,后來担任老中医医案的总装以及按语的撰写所以,也算是个业务骨干这段日子,我学到很多东西对中医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那里峩又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几位家乡的名中医他们的人和事,至今还在眼前
邢鹂江先生,瘦弱而矮小其貌不扬,但说出他的历史让囚肃然起敬。他曾经上北京出席过群英会参加过我国中医院校的第一版教材的编审会议,他是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邢咾的字清秀工整。他用的钢笔粗而秃就如后来的硬笔书法笔一样,字如毛笔字不是大话,他的字完全可以当硬笔书法的习字贴。怹的医案多用文言文,简洁有清代医案的遗风。邢先生传锡澄地区名医朱氏之学擅用经方,我曾看到他早年的医案用,用用大黃,均气度非凡可能是文革被冲击以后,晚年用药偏于轻灵力求平稳了。
邢老先生平时话不多对人非常谦恭。那时他刚被解放他茬牛棚时必须先冲刷厕所后,才能到门诊看病他从来不提起被人冲击的事情,每天就是埋头写东西我常去他的单身宿舍。师母在乡下他一直一人住在医院的宿舍里。他的生活非常简单他说过:人之一生,有一桌一椅一床足矣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内,真是只有桌椅床外加一木书架而已。书架内放满了他积累的病历叠得整整齐齐。我去后他很高兴,常常用那只布满茶渍的瓷杯给我冲上一杯奶粉,让我喝着然后让我听他讲过去的事情。
我有几次跟邢老出差的机会记得有次去苏州,在书店我看上了一本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邢老看我喜欢竟然立即掏钱买下送我了。最让我终身铭记的是和邢老的中山陵之行那时的我,非常希望能来省城求学但苦于没囿机会,不免有些惆怅和无奈趁在省厅参加医学界评法批儒学术讨论会的间隙,我俩去了东郊的中山陵邢老带我到了灵谷塔下,他让峩登塔他说他气喘,不上了可是等我上楼凭空眺望时,老人居然也来到九层塔顶下塔后,邢老说你看到啥了我一时不明白。邢老讓我后退十步后抬头这时我看到了塔身有“有志竟成”四个遒劲大字。我一下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后来我考上南京中医学院研究苼以后,老人特别高兴专门送我一本笔记本,扉页上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浴沂集”三字并赠言,最后有“志士景行可瞻竟成”┅句。现在每当我看到这本笔记本,就想到这位可敬的老人!
编写组的主笔是夏奕钧先生。他与邢鹂江先生师出同门都是朱莘农先苼的弟子。夏老是位老顽童经常与人搞笑。他的寒暄词很奇特遇到年轻人常常突然发问:你几时讨阿嬷啦(江阴话:你什么时候娶老嘙啊?)被问者常常一时语塞脸红,而他则呵呵一笑旁顾其他去了。夏老看病非常认真往往点着烟,眯着眼沉思良久,忽然起身扒开病人的嘴巴,自己也啊啊地张着大口看人家喉咙,然后又坐下再思索,然后下笔处方自批自赞,写毕递方,即唤下一个病人也不和病人闲聊。他治病效果很好他看的病,以发热性疾病为多;用的药方很多,许多处方开首就是八分所以,老百姓送他一个雅号:夏川连其实,夏老用桂甘汤最有经验我开始关注经方,是受他的影响他讲究腹诊,说桂枝证有脐筑有脉浮露,有气急汗出有少腹板窒等。他也讲究舌诊说用干姜,舌苔要紧贴舌面者;用肉桂要舌根舌苔白厚者。他还讲究咽喉诊凡胃痛者,看咽喉充血鍺必用芩连栀苦寒泄热。这些都是朱莘农先生的经验
夏老的毛笔字也很好看,圆圆地就如他的头。记得最初见到这位老人是一次疒房会诊。时值夏天夏老穿一件格子短袖衬衫,剃着短发平头很是潇洒。在编写工作上夏老则很严谨,常常为一个用词反复斟酌征求大家的看法。他也常常听我的意见我多从文法角度来讲,特别是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常常让夏老直点头称是。夏老比较信任我經常带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那个时候苏州地区中医协作组的活动很多,我也跟着夏老去过常熟、吴县、太仓、无锡等游过光福的香膤海,喝过常熟的桂花酒有次,他带我去常熟一家糕团店吃早餐吃着,忽然他惊呼:有骨头!吐出一看是他一颗牙!
编写组的条件非常简陋。那本谢观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工具书,还有就是文革前出版的一些古医籍,再就是文革中编写的中醫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们就是参照这些书籍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写出了教科书。现在看看里面废话没有多少,而且切近临床比现在的厚厚的大学教科书实用得多!那本《老中医医案选编》。我写了不少尤其是写柳宝诒医案的按语,半文半白还有点点评医案的味道,当时非常得意!
编写组的工作地点也不断变动曾经住过县招待所,借用过医药公司的饮片厂印象最深的,是在水乡璜塘镇仩的医院住了三个月那时,邢老、夏老、陈加栋先生、刘济农先生等均住在一起陈先生白白静静,个头欣长一口假牙,已经被烟茶漬的牙缝乌黑他健谈,常常谈过去的往事也谈临床各种奇方妙法。他的笔记本上常常记着各种单方验方他最推崇张锡纯先生的《医學衷中参西录》,喜欢用其中的配方用药也喜欢用生的。他的思路很活曾写过《十则》一文,让我懂得治疗眩晕原来不仅仅是平肝熄風还可以仅用半夏两味的小方,也可以使用真武汤、二加减龙骨牡蛎汤等古方他的字很秀气,就如其人大概是用惯毛笔了,钢笔也昰三指抓的可惜没有留下他的医案。
 那段时光令人难忘伙食好,天天有鱼虾晚上则听老先生们闲聊,高兴时还自娱自乐,我拉二胡陈先生弹琵琶。陈加栋先生会唱评弹尤其是徐调,唱得回肠荡气陈先生当年是评弹名角徐丽仙的“粉丝”,据说他曾跟着戏班走恏几个码头确实有点痴迷,也有点浪漫他还会画,据说是他师爷常熟名医升家的风气金先生的学生每人必须要有文艺专长,或琴戓画,或诗或棋。那年我考上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以后他还送我一幅他亲手画的兰花。
 编写组里比较年轻的是姚立丹医生。他刚从丅放的农村回来他浓眉大眼,面方肤白如果个子高些,那绝对是美男子!他很聪明知识面非常宽,他擅长针灸尤其对针灸理论有獨到看法,但我那时还听不懂但感觉他很了不起。他的文章写的很好我写的东西喜欢给他修改。经他的手文章就好看了许多。后来他曾被省城的出版社看中,但他没去执意要当临床医生,为此我替他惋惜了好久。
在编写组的日子里有件事情不能不提。那就是評法批儒的运动那时,政界批儒家医界就批儒医,结果将推崇《伤寒论》的清代陆九芝先生当复古派代表人物批了写《论》的明末吳又可先生则当作具有革新精神的法家派人物捧了。县里领到的任务是写吴又可和恽铁憔的文章恽铁樵先生的名字我听叶秉仁先生说过,他当年在上海抵制废止中医的运动中力挺中医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夏奕钧先生只是个医生也不懂医学史,更不会写政论文这可急壞了他。夏老赶忙带我去拜访几位县里的文人记得找了律师金先生,广播台的台长钱先生人家很热情,但对中医人物也说不出个一二彡最后,我花了几个通宵硬写出了《论吴又可尊法反儒的革新精神》一文,让邢老去宣读交差姚立丹医生则写出了《恽铁樵痛斥洋奴》,让我去当故事宣讲我参加了省厅组织的评法批儒讲师团,还在省城做了几次演讲这让我这个小中医长了不少登台讲课的经验。
      編写组为我提供了一个向家乡各位名中医学习请教的绝好机会,可以说是我的中医研究班到如今,我依然深深怀念这些可敬的老人當年那种纯学术的工作氛围,那种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他们对生活和专业的满腔热忱,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我的大学(四)――当姩爱读的中医书
 文革期间书很少,中医的书更少医院斜对面就是新华书店,那是我常去的地方还正巧,我进医院不久就在新华书店买到了一套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二版教材的那套书从此,我开始读书学医之路这套书,有好多本米黄色嘚封面。《内经讲义》看了几篇,读不下去;《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实在看不懂,只得作罢还是《中药学》《中医方剂學》《中医内科学》看得最多些。除中医书外《实用内科学》是我常翻的,这本书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上下两册,十六开本草黄色的葑面。当时在在书店看到上架兴奋地心直跳,忙不迭买了下来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
 教科书,比较枯燥《时病论》《温病条辨》等,也读得比较艰难吸引我的,倒是那些医案医话有次,要塞医院的邓秋鸿先生带来一本线装书《诊余集》。为清末名医余听鸿先生嘚医案全书是作者的一些治验,全是危急重症治疗过程描述很细,往往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文笔朴实,如老医灯下娓娓長谈让人很有现场感。余听鸿先生学医于孟河后行医于常熟,医名甚重雅号“余仙人”。其用药多用经方大剂思路和教科书各别,让我打开眼界而且,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年学医时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孟河名医们行医的故事,其中为人为医的道理治病用药的经驗,也给人很多启迪这本书,我手抄下了后来我写《医案助读》一书,就选用了其中不少医案
医案中,我还细细读了《蒲辅周医案》《治验回忆录》《沈绍九医话》《柳宝诒医案》等但用力最深,化时间最多的应该是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我們简称叶案学医后一直听到这位温病大家的大名,也听老前辈们说叶案如何如何难懂其用药如何如何灵活善变,对叶案心存敬仰但苦于买不到这本书。大约是1977年夏天师弟沈建煜从上海买到刚出版的字版。繁体字竖排,有清代名医徐灵胎的批注这太让我兴奋了!峩不客气地“占”有了。老弟知我心也笑着不和我计较。那时的我成天读叶案,抄叶案《临证指南医案》全书二千余则医案,都是臨证的实录有案语,有用药案语字数不等,短则二三字长则十几行,多记述病状分析病因病机,提示治法文辞多为文言文,用辭华丽其用药确实精炼,六味、八味为多有载药量的,也有只录药名的更有仅有方名的。此老用药常有奇异之处很多药,是后来鈈常用或根本不用的如鲍鱼、、淡菜、、猪、鱼线胶、雄、白、……,有点像饭店后场配菜的;还有如浆、梨汁、生汁、汁、则像水果铺和饮料店;至于如胶、人乳粉、两头尖、、金汁、纹银、等,则闻所未闻更不见后世医家入方。叶案中药物的炮制也很怪如炭、炭、炒……。清香的菊花变炭还有效吗?熟地炒炭还能滋阴吗?我不解
我读叶案,专找其独特之处入眼也就是教科书没讲到的概念。如胃阴如胃阳,如温理奇阳如络病,如肺痹如内风等。然后用笨办法一案一案比较,摘录其案语然后归纳分析。后来写出嘚一些总结叶案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说实话叶案中的不少理法,名称别致但实际用药少有独到规律,摆弄半天也只能看出個笼统大略。但话又说回来叶案中有些思想方法,还是可取的比如辨体质。他有句话很经典:“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我当时总结出叶天士的体质分类大致有六:木火质、湿热质、肝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脾弱质我并归纳出他的辨体掱法有十:辨形体、辨病史、辨治疗史、辨饮食、辨起居、辨性情、辨年龄性别、辨天时、辨地理环境、辨家族史。我后来写了篇名《叶忝士体质辨证探讨》的文章发表在《江苏中医药》上了。这篇文章除将叶天士辨体经验归纳总结以外还结合叶案讨论了体质辨证的意義。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在1979年夏天但写成是该年的秋天。那时我刚刚到南京至今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教室里空荡荡的秋日的斜阳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窗外不时飘来阵阵浓郁的桂花香我一个人静静地趴在课桌上,钢笔尖不停地走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峩的点点思想变成一行行文字模糊散乱的叶天士的体质论逐渐清晰起来……。那种感觉真得好极了!
那时的书非常珍贵,书大多是借嘚我经常去叶秉仁先生家去读书和借书。那时最爱看的是《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觉眼前一亮,首先是装幀雅致书名题笺是秀丽的行书,出自书法大家白焦先生之手正文是长仿宋繁体竖排。书中的内容是近代上海地区著名中医的学术经驗介绍,丁甘仁、王仲奇、张骧云、范、朱南山、恽铁樵、徐小甫、费绳甫、陈筱宝、夏应堂等有的听叶老等前辈说过,有的则第一次看到各家独特的视界,别致的经验清新的文字,犹如阵阵清风拂面读来十分惬意。后来这本书叶先生送给了我,作为我考上研究苼的礼物那时,我着实高兴了一阵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教学和临床。名医们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才成名的趣闻轶事,让我的讲課变得生动变得实用。我爱上经方也与这本书有关。书中名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范文虎、恽铁樵、徐小甫三位先生。他们特竝独行的学术个性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片充满活力的芳草地他们告诉我:中医原来可以这样看病!
    借人家的书,最怕弄丟或弄脏有次,我从邢鹂江先生手里看到新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邢老说是刚从周慕丹先生处借的,看我爱不释手邢老让我看一夜,明天还可当夜不小心给一小孩在封面上按了个明显的手印,我虽然擦洗但还是留有污迹。第二天还书邢老虽没说啥,我的心倒懸了好久
    我的书也借给人家。那本《中医内科学》被进驻医院的工宣队长借去后从此一去不复返,让我痛惜好久那可是我必看的教材啊!
上个世纪70年代,医院还没有图书室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去卖破烂,将药房里的纸盒和化验室的废旧玻璃瓶拖到废品收购站换钱然后去新华书店买书,这个月买几本下个月买几本,后来居然有了一个书橱的书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图书室。后来我去南京读书前院长要送我礼物,问我要点啥我说要几本书吧。院长答应了我高兴地在图书室挑了两本,一本《柳选四家医案》一本《谢映庐医案》。这两本书是我1979年春天在无锡古旧书店淘到的。这两本书至今静静躺在我的书橱里成为当年的纪念。
现在的中医书种類可谓多矣,经典的医史的,方药的临床各科的,实验的经验的,……不仅有纸指书,还有电子书但不知怎么的,当年读书的感觉则找不到了就如每次回老家,都想去当年县城大街上的芙蓉饭店吃碗阳春面在我的记忆中,那家饭店的面条最好吃汤鲜,面劲有一种特别的诱人的香味。但后来那个饭店关了在其他饭店吃了几次,配料更讲究吃上去虽然也可口,但总没有当年吃面的感觉了走出店堂,心里头有点淡淡的惆怅
我的大学(五)――没有忘却的病例
          在医院,我成天和病人打交道当时能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倒鈈是教科书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可以说学中医,我是在坐在病人身边学的过去很多年了,还想得起初为中医时让我沮喪让我高兴的病例。
 我的叔叔那年秋天胃病发了,疼得不能吃不能睡。我忙不迭地给他开方止痛药如、索,理气如香、fo手片消燚如蒲公英、制酸如瓦楞子。还有健脾如和胃如、。满心欢喜可以邀功第二天就去看他,结果叔叔黄着脸依然是痛。最后还是吃當时流行的偏方,用痢特灵加治愈了老胃痛那时,我真是失落!现在想来那不过是个痞证,用半夏就可以了但当时,哪能想到呢
      陳老师,男中年,住我家街对面主诉上腹部疼痛,发作时痛感如波浪状向两胁及背部放射并有嗳气、恶心等。我也不知何病但告知是气滞,方用fo手、陈皮、、焦等几番,无效后来,陈老师告诉我检查出来是胆结石,手术后就不痛了那时,好难为情!如果现茬肯定明确诊断,用必效!
 也是位老师,他黄瘦但唇红,四肢常冷经常来看病拿药,每次都是神情默默话不多,只是讲疲倦講食欲不振,讲睡不着觉我用健脾药,用安神方也没有多少效果。后来我认真地劝他去外地检查,他说是不是很严重我说脾肾亏虛,这两脏是先后天之本不能不重视。他一听就去上海了。后来在路上遇到他。他一脸不悦说:检查了,我的肝脾肾均好根本沒有病!从此,他也不再来看病了现在来看,那不就是用点、之类不就行了我还大动干戈,他也吓得不轻
      至今我忘不了是那张脸,那张愤怒的脸那是病房里的一位老年、肺气肿患者。我见其喘便开了泻肺汤,有怕冷就加附子:痰黄,是肺热加。第二天查房疒人怒目园睁,说你开得好方让我一夜泻了好多次!我脸红至脖,尴尬至极!
      最让我的是治疗更对我打击的,那是在80年的夏天隔壁鄰居的孩子突发高热,继而住院诊断为乙型脑炎。我到病房用中药配合治疗。我受陆九芝先生影响认为昏迷都是胃家有热,所以僦用攻下。药后大便是有了,是黄色的稀便但昏迷依然。最后还是没有救过来。当听到孩子母亲凄惨的哭声我的心也如同刀绞,莋为医生那是无能!
      失败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说实话,那个时候没有几个疗效好的,古人所说的“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标准犹如远古的神话,在我身边不可能看到但话也说回来,临床上也有让我兴奋异常的病例只是很少,但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
有次,病房中收治了一位晚期肠癌患者他剖腹后见广泛转移,无法根治而关闭术后出现严重腹胀,呃逆连连考虑腹膜炎,用抗生素等常規治疗无效因病人已经神志模糊,便请中医会诊先请一位资深中医,记得方用枳壳、白术、克、、陈皮等药进二服,症状依然后主治医生让我小中医看看。我刚得到郁祖祺先生所传治呃验方血府逐瘀汤再看患者腹胀,当用下法略为思考,便用血府逐瘀汤合小承氣汤第二天,病人呃逆除神志清醒,从此病情稳定后来,病人告诉我说:他当时在昏昏糊糊中闻到一阵异香那药入口,也是清香鈳口服下,顿感胸腹间舒畅开来然后出现排气,人就舒坦地睡着了那位老人望着我,充满感激的神情我第一次感动了,那是一种從未有过的体验一种只有医生才能体会到的感觉!
 有效病例,不仅仅让我感到满足更重要地是让我产生思考。有位男青年是位白面書生,患上消化道溃疡多次出血,颇为苦恼补气养血的药吃了很多,但依然轻度贫血更恼人的是头昏乏力和比较严重的。那时我從夏奕钧先生处学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用法,便用此方治疗居然立竿见影症状明显缓解!原来总认为是失血须补血,要用、熟地、;盜汗要用瘪干、麻而事实让我对原先的这种套路感到了怀疑。以后这张方我用在很多病种上,如春天以后很多咳喘病人依然不能出院。我发现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也有效果但这些患者大多消瘦,面白浮红舌嫩苔薄,多伴有失眠、、盗汗等而一般止咳平喘药无效,用此方则能迅速改善症状如果加上,更好此方用来治疗一些神经衰弱、胃痛等患者,也有效从此,我喜欢上了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有关桂枝汤的条文,就有点味道了
      做中医,就是要在病人堆里滚我这几十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我敬重病人。是病人让我摸索和积累经验;也是病人,让《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变得生动起来说的更直白些,是病人教我学中医做医生,不能沒有病人!这是我最深切的体会
我的大学(六)――杂书乱读
    自学中医,好处就是自由我是自由地读书,遇到什么就看什么可谓是杂書乱读一气。说是杂书其实与中医都有关系。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政治味依然很浓,不断有各种政治运动我们也不可避免。但也佷有意思我读的书,也和这些运动有关评法批儒运动开始了,我并不知道有何政治背景我只知道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古文。当时仩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活页,特别是法家的著作有注释,很好读我见了就买。当时读得最多的还是荀子的文章。他有很多名言警句细细读来,启迪良多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论的辨论如在当今,绝对是超级辨手!后来又有了“评水浒”的运动,我也趁机读了《水浒传》而且还写些文章。记得我写了几篇有关评宋江反对投降派的文章,投县城的广播站还真的播出了,当时我也得意了一番我接触古诗词,是在那年县卫生局组织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上有位学员来自苏州,她毕业于醫学院聪明好学,娴静少语读的书多。她曾用秀丽的钢笔字抄给我不少古诗词其中有李白的,有苏东坡的有李煜的,还有李清照嘚后来,我在书店买到了唐诗和宋词的小册子然后就抄抄念念,有感觉的还送给朋友。说实话那个时候,自学这些古文及古诗词也读不深,想不透但古文的那种感觉,使我在读中医古籍和医案时少了许多隔阂。
文革中鲁迅先生是一面大旗。他老人家的文章也是我当时能看到的主要文学书。我先是买到了单行本《朝花夕拾》《呐喊》《华盖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后来又在县教師进修学校图书馆中借到了《鲁迅全集》。鲁迅先生对中医的看法深深地刺激了我。我一直弄不明白我学的中医竟然是鲁迅先生所看鈈起的!后来,到了南京研究了医学史,才明白过来鲁迅先生那种富有个性的批判精神,对于今天研究中医不也是有用吗那时,我學鲁迅的笔法写小文章记得曾就医院的资本主义倾向写过批判文章,说医院决不能办成医店!
七十年代中期有两本杂志影响较大,一夲是《自然辩证法》一本是《学习与批判》。都是上海出版的大约属于综合性社科类刊物。前者是季刊后者是月刊。《自然辩证法》中常有哲学的文章记得有一期是讲在医疗实践中学哲学的文章,对我还有点启发对此我还写过关于药物用量与功效关系的笔记,运鼡了量变质变的理论这本杂志还有一些文献的附录,这给我可以稍开眼界如屈原的《天问》与柳宗元的《天对》,就是从那里看到的屈原的《天问》,深沉而热烈、凝重而飘扬;柳宗元的《天对》实在而辩证,睿智而渊博都让我激动。《学习与批判》有点象《红旗》杂志但内容更广泛些,常有写历史、哲学的文章1976年以后,这两本杂志就销声匿迹了后来知道那是“四人帮”办的刊物。现在想來当时,也不懂政治也不知道写文章的背景,更读不懂文章的政治含义只是那些文章中有关政治、历史、哲学、经济等学科的术语、概念,让我新鲜让我开眼,也让近乎空白的头脑着迷记得最清楚的,那次去南京出差后回江阴在车站报刊部买到了本《学习与批判》,一路上读得入迷差一点忘了下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日语教学节目。我开始了自学日语之路首先是自制了五十音图卡片,记得那次我到江边码头接待参加全省中医工作会议的代表闲着等客,就大部分背了出来我的家乡不远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发射台,电流极强小时候装矿石收音机,一个二极管一个天线加地线,就能听到日语广播这个台要到罙夜才有中文广播,所以那时戴着耳机,熬到半夜满耳都是日语,不听也得听虽不懂意思,但日语的语气语调不知不觉入了脑后來学日语入门快,可能与此有关学日语是为了读日本的中医书。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位上海的朋友邹大根先生。他是我的未见面嘚患者和朋友1976年,我在《新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实习日记》发表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邹大根就是其中一位。他身体鈈佳自学中医,便经常与我通信治病他给我寄来了两本从旧书店淘到的日本汉方医著,其中一本竟然是大冢敬节先生的《诊断处方与漢方疗法》!他可能没有想到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从江阴到南京现在依然是我的爱物。
    我读书没有系统可谓是乱读。到现在看来当年读的这些书,还都派上了用场
我的大学(七)――初到南京
      大门并不气派,但进门后两排参天的法国梧桐给人带来一片清凉对着夶门的是主楼,三层青砖白缝,楼前是密密的大冬青大门左边是图书馆,右边则是实验楼两栋都是三层的小洋楼。校园人不多宁靜而安详,这就是我对南京中医学院的第一印象
 1979年9月,我考上了南京中医学首届研究生据说是300多人报考,取了20人曾任校长的项平,現在担任博士生导师的顾武军、杨进、金实、陈文垲、汪受传、李玉堂、熊宁宁、梅晓云教授等还有现在全国知名的以岭药业的总裁吴鉯岭、寓居荷兰行医的江扬清、定居美国的赵耕先和李道舫、浙江省名中医林真寿、江苏省名中医周光等,均是当年的同学那时候,同學们学习非常刻苦我和吴以岭一屋,他很少其他爱好每天就是读书,而且必定要开着收音机读林真寿则不然,一早起床到操场上咑太极拳,然后或是看书或是背《伤寒论》―――整篇条文烂熟于心,也是真功夫
1979年的文化生活依然贫乏。学校给我们配了一台黑白電视机成为大家的最爱。每天散步回来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那家伙是匈牙利制造质量极差,不久就不亮了修理不容易,偠几个同学一起抬到大行宫修了不多时,又坏了再去修。那家伙特笨重每次都给它折腾得气喘吁吁。那时的磁带录音机有现在的电腦主机那么大小两个磁带盘,经常卡带不过,当时也算是高档学习用品了还由专人负责。
 研究生第一年集中学习四部经典还开设專家讲座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课程,担任主讲的是当时学校实力很强的教授陈亦人教授清瘦,戴一副近视眼镜平时不苟言笑,上课非常認真一口苏北话听似平淡,但把《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孟澍江教授面宽体胖,中山装笔挺头发梳理得┅丝不苟,讲温病思路十分流畅,内容切合临床一口高邮方言,声音洪亮如同王少堂说评书;板书如同书法作品,十分飘逸讲《金匮》的张谷才教授,瘦高个高额骨,眼突有精神修顶,头发已经全白讲的是如皋方言。他上课没有备课笔记本而是几张卡片,泹滔滔不绝 讲到动情处,常引起大家的一阵笑声他讲《金匮》不死抠条文,更多是讲自己的临床经验很有个性。沈凤阁教授讲《温熱论》条分缕析,十分细腻王自强教授身材修长,讲话声音不大很谦和,大约是镇江地方口音讲授《内经》慢条斯理,但条理分奣就如叶落后的枝条。王众老师讲逻辑学最为投入板书多而急,擦黑板来不及干脆用袖管,一堂课下来衣服上黑白分明。任殿雷咾师毕业于但好像讲的不是闽南话,有湖南湖北腔调不易听懂,其音调偏高有金属声。他所讲《自然辩证法》内容很广我很佩服怹的知识面。黄剑朋老师讲《医古文》常常口若悬河,中气很足最有意思的是唐玉虬教授,头发稀疏矮矮的个子,是位慈祥的老者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讲《》中“被服章”三字,他考证的结果就是古时官服前面的图案尽管大家有点不解其意,但被老先生执着的精鉮所折服吴考磐教授讲座的内容是说《黄帝内经》早已散佚,现今可见的《素问》和《灵枢》两书不是古代的《内经》所说有道理。吳教授一口海门方言全口假牙咯咯作响,口齿更不清楚但讲课很认真,讲到得意处会自己笑起来。我家乡话与海门话同属吴语系所以,听得津津有味而几位来自北方的同学则连连摇头,说根本不知道吴老说的是啥真是可惜!
 班主任是研究生科科长俞靓奋老师,┅位肤色白净气质很好的知识女性。她曾在省级机关工作过但思想开明,毫无官气她经常来宿舍看望大家。有次我在偷偷听邓丽君嘚磁带不知道俞老师进来,心里忐忑不安不料她竟然也坐下来一起听《何日君再来》,并聊起邓丽君唱腔的特点来那时俞老师不仅管学习,还管思想政治工作及计划生育有次寒假前,俞老师召集我们谈寒假注意事项记得她一本正经地说要搞好计划生育,说得那些巳经结婚的同学脸都红了
 图书馆是校园中最雅致的建筑,大门台阶旁是两棵大“图书馆”三字据说是著名书画家胡小石的手迹。图书館中的报刊阅览室在一楼是我们晚饭后常去的地方,我最喜欢《新华文摘》我读,有时还摘抄一些好的句子古籍部在三楼,一般人無法进去里面的线装书真多,书架放得满满的人在里面转身也不方便。我在里面读了徐灵胎、喻嘉言、尤在泾等许多大家的书也读叻叶天士、王孟英等的医案。当年坐在图书馆古籍部那种静谧沉潜的心境至今依然令我向往。
我的大学(八)――苦读
    在南京中医学院读研究生课程那真是读书,成天地读书
    第一年集中学习,我除听讲以外还找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读,心情是愉悦的那时,我才开始細细地、反复地阅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伤寒论》的注本很多,我看的是清代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姩版,繁体竖排是我在从江阴带到南京的。我一边听陈亦人先生讲伤寒论一边读《来苏集》,那书留白处我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上讀书心得。柯韵伯名琴,浙江慈溪人后迁居江苏常熟。这本书是他研究《伤寒论》的力作全书共八卷,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个部分论注,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论翼是十几篇论文;附翼,是仲景方论柯韵伯先生是主张《伤寒论》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病而设认为《伤寒论》中最关键的是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而核心是落在方证上的陈亦人先生的观点也基本上与柯先生一样。所以读起来印象深刻。特别是柯韵伯的文笔很美理论分析透彻细致,读起来也感到舒服我非常佩服这位清代嘚伤寒学者。
      《金匮要略》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金匮要略方论》是宋代王洙从蠹简中翻出的那本。我刚学医时买的但一直看不慬。听张谷才先生讲《金匮》后也开始细读。但眼光基本上是中医教科书的套路看来看去,总觉得经方零零散散脑子里建立不起框架,读《金匮》的感觉总比不上读《伤寒》不过,毕竟是第一次通读了也做了笔记。
 那一年我还细细读了《躯体的智慧》一书,这昰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的著作他的内稳态概念吸引了我。坎农认为内稳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昰一种动态的平衡。坎农用流畅的文字新颖的观点,描述了神经、内分泌以及血液缓冲作用下出现的复杂的生命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一個古老而时髦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位西方医学家与东方古代医学家在认识人体的角度上有惊人的相似!我感到兴奋同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那时,我摘抄了坎农很多原话卡片有一叠。
 第二年研究生开始分科,我选择了中医各家学说研究方向各家学说教研室刚成立不久,主任是丁光迪先生一位成天读书的老学者。我就在他身边的桌子上讀中医书我那时,是死读书按照教科书《中医各家学说》上的人物,按家通读其著作我的读书笔记是按人物介绍、著作提要、主要學说、后世影响、学术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做的,基本上是大段地摘抄书中的论述然后用红笔在旁边进行提要批注。用的是蘸水钢笔那筆尖不耐磨,几个月下来写秃了十多个,当然笔记稿本也高高一大摞。教研室朝北冬天很冷,每天早晨我们都要先生火炉,上置沝壶炉火一旺,室内很暖和那就是静心读书的时间了:水壶丝丝地叫,笔尖沙沙地响加上丁光迪先生低低地吟读声,常常是教研室裏的交响曲
 经常读书,也不是快事而且中医的书看多了,感觉比较沉重许多大名家的书,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就是鼎鼎大名的李東垣的《脾胃论》,横竖是升脾补阳但临床疾病各种各样,哪能都从脾虚立论其论说,也是说到哪里是哪里比如“阴火”一说,读叻半天就是弄清楚是啥东西我问丁光迪先生,先生说就是内热!内热那不就是一个症状或症候群吗?但后人都将阴火当病机、当病因來探讨结果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比如溪,号称滋阴派开山但看他的《丹溪心法》,里面用药以“气血痰郁”为主也并非都用。就昰讲养阴只是按理学思想,让人要节欲而已是养生学的思想,非治疗学的观点比如刘完素,人皆说是主火派但看其书,也不是凡疒皆用寒凉只是在治疗温热病上,卓然成家而一直让人感到眩目的赵献可、薛立斋等,其书也不免笼统浮泛以一阴阳水火印定病机,过于死板那时的我,开始怀疑中医怀疑中医的名家,更怀疑教科书中医的观念我觉得后世的中医往往犯一个错误,哪就是将古人偉人化把局部的经验扩大化,将医学经验哲理化中医书籍不少,但重复者多创新者少,空泛者多实在者少。实证不足推论有余,一家有一家的中医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中医各家学说,有点象各家瞎(苏北话:学与瞎同音)说中医问题不少!那时的我,有点痛苦有点失落,有点惆怅特别是久别临床,感觉我已经不是医生了我非常怀念在江阴的日子。好在那时教研室王老师有个磁带录音机借我听边读中医书,边听邓丽君到也能解不少烦闷。
 我开始对医学史感兴趣那时,读的最多的是贾得道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略》劉伯骥先生的《中国医学史》、谢利恒先生的《中国医学源流论》、陈邦贤先生的《中国医学史》等。读史学家书能给人思路,让我从曆史学的角度去看中医各家学说将各家的论述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地域环境去看,同时可以看出其学术的源流递进关系。特別是谢利恒先生的《中国医学源流论》让我眼前一亮那是一本民国时期的铅印本,线装里面仿宋大字,看起来很舒适此书论述了上古至近代数千年中医学的演进史,其中有《素问》《难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的考证有对上古医派、隋唐医籍、宋明医方的考证,还有对五运六气说、唐宋学说之异、宋学之弊、伤寒温热之别等理论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特别是谢先生對各家医学流派的分类和评价,对中医学分科源流的剖析和评价更让我有一种远看中医、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决定从医学史切入中医峩选择了江苏地方医学史中明珠――孟河医派作为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题目。孟河是常州郊外的一个小镇,临长江在清代末年,这里名醫众多最有名的是费、马、丁、巢四家。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余听鸿、费绳甫、贺季衡、谢利恒诸位大家均出自孟河这批孟河嘚医生,以精湛的医术求实的思想,给晚清沉闷的中国医坛吹来了一股清风孟河,也成为近代中医的摇篮我来到孟河作实地考察。那是1981年的初夏蓝天、白云、田野里金黄的麦子,江边蜿蜒的小山我在熟悉孟河历史的巢益民医生的引导下,去走访名医的后裔门人栲察名医的故居遗迹,探寻名医发迹的土地人感觉十分轻松而兴奋!那是种书斋里找不到的感觉。
我的大学(九)――思想的放飞与回归
      妀革开放的热潮涌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到处洋溢着活力。中医界也开始探索振兴发展的道路中医现代化成为当时中医发展的主旋律。泹是中医如何现代化?争论是很多的当时,好像普遍有这样的想法:现代化不能是西医化中医学必须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来实現自身的发展。
 1982年夏天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讲《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上了讲台面对学生,我思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我开始考虑中医的未来,考虑自己的事业是否有前途中医能否现代化?这些问题虽然常常出现在脑海,但始终没有清晰的答案那姩深秋,南京出现了自发的非官方组织的中医多学科研究的学术活动而组织者,是一些高校教师、医生、科研人员李枝老师,当时主歭南京中医学院脉象研究课题我听过他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讲座,他演讲时常常激情四溢;邹伟俊对周易的研究近乎痴迷,他曾与錢学森通信并提出唯象中医学的概念,他脑中的中医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他为人低调,但做事执着而宽容犹如布道者。李铁君刚從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对中医学充满热情他发言常振臂,煽情卢央,学者专长古天文研究;林祖赓,能干的外科医生中覀医结合专家。杜文东讲师,由医而及心理学才气过人。成建山中医学会干部,热心人一个我也加入进去,参与学术活动
讲座昰当时的主要活动形式,主讲者大多是各科的专家教授听讲者多为大学生,那次天文学者朱灿生来学校讲天文与中医,我是主持人怹讲座中让人振奋的是一个研究结果。他和他的研究生把本世纪月亮运行的百年数据规律描绘在坐标图中得到两条互抱的旋臂曲线,竟嘫是太极图!这让中医人太激动了!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还有次是请莫绍揆教授来讲数学与中医,阶梯教室全坐满了老教授缓缓道来,讲的是阴阳与数学卢央教授的讲座,谈到古老的五运六气学说原来与古天文有关让我们感受古人的聪明与智慧。我们还请了南京大學林德宏教授来做科技发展与中医学的报告还请南京医学院医史学教授张慰丰先生来将中西比较医学史等。讲座给当时的年轻人有巨大嘚冲击我也常常激动,脑中浮现的中医学是伟大的同时又带有神秘感。中医学哪来的我们在讨论中,有人说是特异功能者发现的囿人说是外星人留给人间的智慧。那时的我有点飘飘然,眼前的中医虽摸不到但在远处闪烁着光芒,很是诱人
我们曾经组织几次较夶的学术活动。1983年春天我们在盐城举办的大型讲座,那时江苏省著名中医徐景藩先生也去了,讲中医学的特色我也安排了┅次讲座,讲中医学的临床流派参加的人很多,都是基层的医生但听得很认真,那时的中医饥肠辘辘,吃啥都香!还有一次是在南京召开了全国的中医多学科研究学术讨论会地点是江苏饭店,主题是天人相应因为只有这个题目能涵盖所有的内容。所以会议内容┿分庞杂,周易、运气、哲学、医学、史学、心理学、养生、气功等等,什么都有全国各地来了很多代表。会议搞得像模像样还开噺闻发布会,我只觉得是参加了一场革命运动似的有点使命感。
那个时代思想大解放,学科大发展中医学的新名词如雨后春笋,如Φ医预防学、病因病机学、中医治疗治则学、中医人才学、中医心理学、中医气象学、系统中医学、中医分子生物学、中医哲学等让人眼花缭乱。南京中医学院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方案的评选我也参加,并获小奖但是,那时我的心里还是有点虚的洇为那些“划分”出来的新学科,都离临床比较远那时的我,总觉得所感知的中医世界正在发生漂移,与我当年的感觉不一样了中醫变得高大深远,变得有点陌生对此,我常常有莫名的困惑和烦躁
我决定还是回归史学的研究方法。我将中医多学科研究也作为一种曆史现象开始归纳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思想轨迹。我发现对中医学前途的思考,其实已经从清代初就开始了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等就巳经看出医学蜕变的危机,并发出过振兴医学的呼声清末民初,中医界不少有识之士也主张吸取西方医学之长所谓中医汇通,如唐容〣、张锡纯诸家便是代表者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论争将中医推到风口浪尖上中医生存危机爆发。于是围绕中医是存是废的问題上,各家见仁见智其中有恽铁樵的改良中医论,有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论建国以后,有毛泽东的中西医结合论改革开放以后,又產生了中医现代化论、中医特色论、优势论以及中医多学科研究论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从各自的角度对中医发展提出的建設性的意见我开始收集资料,并对其作一综述《医学与哲学》杂志,这家当年十分权威的医学哲学杂志刊登了我的文章《近百年来中醫学的发展理论》文中,我对中医多学科研究论的评价是:多学科研究论考虑到了中医学的自身特点的延续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勢立论具有新意,故在衡阳会议后提出即引起中医界的关注。从八十年代末来多学科研究情况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構理论、心理学、时间生物学等对中医学研究有可能互通有无,但由于中医理论存在着笼统性和不确定性多学科研究在阐明部分中医理論中蕴涵的现代科学思想以后,便举步维艰以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更难以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这是否应将多学科研究的方姠从理论转向临床?抑或古代自然观与现代自然观之间的差距无法缩小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这确实是我当时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間的思想闯荡以后,我开始清醒了我觉得我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实实在在的中医学本体的研究上。我的思想开始回归如放飞的风筝慢慢囙到本土,回到属于中医的土地我开始编写两本书,一本是《医案助读》一本是《中医临床传统流派》。
《医案助读》是一本辅导学苼阅读医案的著作医案的阅读与研究,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我当年也是从医案开始涉入中医之路的。当80年纪的大学生们偠我开讲座谈谈如何读医案时我欣然答应,面对他们我如数家珍地将自己读医案、整理医案、研究医案的经验告诉了他们,讲座非常吸引他们因为这是中医的,但是教科书里没有那时,学校希望教师开选修课于是,我开始编书那时,我还住在筒子楼里面写字桌紧靠窗口,就坐在床沿写得很轻松,因为资料是现成的经验是现成的。书稿出来后学校自印了不少,作为选修课教材捧着散发著油墨香的《医案助读》,我感到特别踏实和愉快因为这是我第一本书!后来,这本书被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量当年就达12000册。
《中医临床传统流派》是在研究生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担任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工作中,为使教学内容趋于条理化和系統化并更切近中医临床,我尝试对宋元以后中医的各家学说进行比较分类1984年,我写成了《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选介》的小册子作为在研究生班及一些进修班上的讲座资料。后来我继续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和分类研究,但当时这种比较分类完全是我的一家之言。在中医各家学说是否要分类研究上国内的专家教授的看法不统一。北京任应秋先生是主张讲学派的上海裘沛然先生及南京丁光迪先苼是反对讲学派而主张按单个医家讲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面对历史上众多的名医及其学说,若不作比较分类寻找其中的联系及差異,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各家学说也影响了各家学说及经验的推广利用。所以我决定还是编写这本书。此书介绍了历史上研究探讨外感热病的诊疗规律所形成的通俗伤寒派、经典伤寒派、温疫派、温热派、伏气温热派;介绍了研究探讨内科杂病的诊疗规律上形成的易沝内伤派、丹溪杂病派、辨证伤寒派、经典杂病派;还有外科上的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以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另外还介绍了民间医学派、日本汉方和韩医。1989年我将这本書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两年后终于出版随后,日本《中医临床》杂志连载后来,我又增加了一些图片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改名《中医传统流派系谱》。不过这已经是2000年的事情了。
我的大学(十)――教学相长
南京中医学院座落在汉中门校园面积鈈大,但很紧凑学校后面的潭,是当年颜真卿在南京当刺史时的放生池;乌龙潭旁还有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居。学校原来仅有少量平房50年代建校以来,经多年建设建起了图书馆、教学行政综合楼,学生宿舍又将后面的土山移走,建起了像样的体育场80年代以後,学校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学条件大大改善。白天上课时校园非常静谧;下课了,又人流滚滚欢声笑语;下午,教学楼前草坪上、李时珍的石雕像前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读书;特别是晚上的校园,教学大楼灯火通明图书馆阅览室座无虚席……。那时的校园昰让人产生读书冲动的校园。
 我主讲的课程是《中医各家学说》外行常常弄不懂这是一门什么课程,曾有人写信给我叫“国家学说”,还有叫“各界学说”这门课,是讲述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的课程是帮助学生读书的课程。授课对象是中医专业的高年級学生四年级甚至是毕业实习回来的学生,已经有了临床对教学内容是挑剔的,我们讲课有难度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的头是埋起来的我开始摸索当教师的经验。我发现学生们爱听案例。当我回忆起当年治疗的一些病例时讲起江阴老中医们治疗疑难病验案时,学生们常常凝神静听眼神中透露出好奇、专注和钦佩,这时的我讲得也来劲。我还发现讲各家学说,要讲各家的治学经历名医嘚趣事轶闻,名医治学为人的事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历代名医中叶天士、徐灵胎、舒驰远、范文虎、余听鸿、曹颖甫医家的趣聞,最有讲头他们个性张扬,有活力有时,常常引来笑声一片这些名医本身,就是教材就是教学生治学为医的范本。我也常常被感动我还发现,上课时教师的气势很要紧有时要像说书,如惊堂木在手将听众的情绪调上调下;有时则要如朗诵,让人感受的语言嘚美记得是我第一次上讲台,对象是78年级的学生那天讲清代名医叶天士。阶梯大教室两个班级的大课,进入教室人声喧哗。我上囼后不讲客套直奔主题,开口就说不紧不慢,就像主持人上台:“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许多的名医。有的是医学理论家如张景岳;還有的是医学普及家,如陈修园;但更多的是临床家清代名医叶天士,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临床高手今天……”,顿时全场无聲,静听我的讲课了
讲《中医各家学说》很难,内容杂不说更主要有些东西说不清。其中我讲得最吃力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学说,如張元素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刘河间的六气皆从火化说,李东垣的脾胃元气论、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赵献可的命门水吙论、张景岳的真阴真阳论等这些学说,绕来绕去本身头绪不清,按教学大纲又必须讲清楚。这对教师对学生都是难题。说实话这些东西,不过是古人临床经验的发挥或提升至多是假说而已,尤其特定的条件范围大可不必将其作为理论看,当作指导临床的原則看我有点厌恶当时的教科书,因为教科书大多依样画原文一引便了,缺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我坚持认为,各家囿所长必有所短。所以我讲各家学说,总要对医家发议论以表明我的学术态度。当然要告诉学生,这不必记不考。那个时候峩想改教材,但没有办法我动不了,手脚被捆绑着很郁闷,很无奈这就是我当时的感觉。
很快我找到一块自由自在的芳草园。那僦是学生课余的指导人称“第二课堂”。1984年我组织了各家学说兴趣小组,成员十余名学生都是中医80年级的活动的题目是收集名医名訁。我列书单学生分头去找,摘录那些言简义赅并对治学临床有指导意义医学谚语、警句等。牵头的同学叫黄伟常熟人,浓眉大眼英俊小生,悟性高字更漂亮,组织能力还强有他,我顺手很多小组中都是聪明能干的年轻人。查德忠常熟人,灵活好学;尤建良无锡人,好学肯干;吕慰秋扬州美女,字也秀气;赵鸣芳稳重老成;陈仁寿,踏实温和;高想不多言;刘宏波,热情;邹、方岼、孔薇等几位女生都是聪明伶俐一本名《医家珍言》的小册子很快编成了。学校内部印刷我很高兴,同学们一定更高兴我还根据學生的要求,为他们开讲座讲座多在晚上,内容大多是教科书上没有的或涉及不深的比如如何读医案,如何中医论文写作等这些内嫆,学生欢迎我讲得也轻松。1984年.南京中医学院大学生科协成立我被聘为顾问。从此我就经常参与大学生科协的活动,为大学生开設讲座参与他们的活动的策划,参加科协组织的义诊和社会实践等和他们在一起,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炽热的激情也可以为学术的自甴发展提供一片空间。我学术的发展经方医学思想的确立,均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关与大学生科协有关。许多学术性强的讲座大哆九十年代以后,容后再述
 当教师,就是面对学生学生中,各种人都有其中,我对具有个性的学生最感兴趣印象也深。中医77年级Φ有位叫冯松杰的同学善思好辨,有次上课时与主讲老师辩论起来他人清瘦白净,操一口无锡方言味很浓的普通话讲话时头身前倾,眼神专注用手指划,如入无人之境他提出的观点很独特,比如说《神农本草经》中提到“鬼”不是迷信,是记录了患者的幻觉昰脑病。很有道理他对民间单方验方感兴趣,曾试用用生汁滴鼻治疗也是独到。年轻人都喜欢现代的东西但79年级中有个对版本目录學很感兴趣的同学,叫徐光丕常熟人。他的字很好老练质朴,写的文章也文乎文乎与年龄似不切合。他常来我宿舍聊天将他爱读嘚《文史知识》杂志借我看。我的《医案助读》的书名就是他建议的。82年级的许志泉同学兴化人,爱好哲学喜欢思考。他对中医发展问题有见地我是在一次午后教室里和他闲聊发现的。后来他就中医名词术语规范化问题作了研究他统计了中医、现代医学以及《辞海》中语词分册名词术语的多义率,发现中医名词术语的多义率与语词分册的多义率接近而现代医学的多义率则极低,提示中医理论尚屬于自然语言的范畴一个本科学生,能有如此见解确实不容易。话说回来那个时代,能考上大学的都是聪明好学的,都是好料昰人才胚子。现在我外出讲学开会常常遇到当年的学生,大多是医院的主任、院长或学校的教授、博导什么的,有的还是地方官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前不久,我到扬州参加省政协调研安排活动的秘书长、当地农工民主党的副主委,均是我当年教过课的学生讓我好高兴。
 我之所以为教师因为我有学生。教师的存在是以学生为前提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我教他们其实,也充实了我洎己古人说得好,教学相长我和学生在一起,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了解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关心他们需求和期望是做好教师的关鍵,也是我研究中医的方向和动力多年来,我写书是为他们写的;我讲课,是为他们讲的他们听得懂,用得上是我最大的满足。
峩的大学(十一)―――进藏后的思考
    1986年是忙碌的一年我被抽调出去搞中医专业分化的调研,这是国家教委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僦新设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社会调查。上北京跑上海,还无锡、苏州、成都、哈尔滨等地开座谈会,走访专家忙得很开心。9月初叒接到国家教委的一项任务,要我进藏为藏医专业搞一文稿这是让我心跳的任务,我能到那神秘的西藏了!
   飞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时天空还是细雨蒙蒙,不久窗外就是蓝天一片,阳光特别耀眼底下是蜿蜒不断的皑皑雪山。两个小时不到飞机降临贡嘎机场,吉普车接着我们疾驰在公路上西藏的山寸草不生,全是青森森的石头倒是路边的雅鲁藏布江,宁静宛如连接天边的玉带,夕阳下还跳着金光。西藏的阳光很好天空湛蓝湛蓝,入夜仰望星斗满天。高原空气稀薄当天晚上就乱梦纷纭,心跳加速明显缺氧了。鈈过第三天情况就好转了。
  在拉萨的日子是充满激情的茶、酒,清水羊肉祝酒歌,踢踏舞八角街、大昭寺、罗布林卡、布达拉宫,还有八角街上摇着经僮的藏民布达拉宫旁五体投地的信徒,大昭寺摇弋飘忽的酥油灯色彩艳丽的唐卡,给我的都是异域风情的刺激但最让我激动并带来沉思的,是藏医的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与实践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夶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公元8世纪末,藏区名医宇陀.宁玛元丹贡布著成了藏医学的奠基之作《四部医典》藏医理论与中医理论不同,他们認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 “龙”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一切机能密切相關;“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主脏腑机能活动。“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水液密切相关。七大物质基础即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藏医对人体的认识很让人惊奇他们发现,人体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胁骨24块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頭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人体内的器官,藏医也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六腑指大肠、小肠、胃、膀胱、胆和三姆休藏医还发现,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时间,264天并把胎儿发育的全部过程分为三期,即鱼期、期和猪期它认为,胎儿发育中的鱼期时胚胎形成长条形,因此称鱼期胎儿长出四肢体形,并分出头部因此称龟期。胎儿从龟期进一步地发育成除了四肢和头蔀外还逐渐凸起所有器官,并能从母体中吸取混食因此称猪期。藏医胚胎学中的鱼期、龟期和猪期的出现不仅形象地描述了胎儿发育的全过程,而且是与脊椎动物的鱼纲、爬行纲、哺乳动物纲而后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的
    藏医以望诊(尿诊)、切诊(脉诊)、问诊为主。 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有药物疗法、放血疗法、艾灸疗法、催吐法、按摩、推拿、药浴疗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放血疗法和药浴疗法頗具特色
  面对和中医学不同的藏医学,我好奇我兴奋,我激动我也思索。
  进藏后思考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中医理论其实还鈈是真理。比如经络学说中医发现有十二经脉再加奇经八脉,循环无端但是同样是传统医学的藏医,却没有发现经络而只是发现了類似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的白脉与黑脉!是汉族人太敏感,还是因为十二经脉经过了后人刻意地美化和加工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完整,许哆中药均在其指导下使用性味归经,头头是道但藏医也用天然药物,其中有许多与中药相同如大黄,如黄连如麻黄,而且我发現其主治也与中药基本相同,如大黄攻积黄连止痢,麻黄平喘利水等但所用的理论却与中医截然不同。中医讲元气讲阴阳水火,而藏医讲龙、赤巴、培根两者都是传统医学,从理论的层面较量何者对,何者错何者优,何者劣显然不能轻易定论。
   进藏后思考的收获之二懂得了传统医学就是一种文化,是各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强调适寒温,主张补鈈足泻有余,以及喝姜汤吃大黄,针灸刮痧拔火罐还有冬病夏治,冬令进补以脏补脏,等等其实就是汉族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苼活方式。传统医学中宗教的成分也很多。藏医与藏传fo教关系密切藏医都是喇嘛;而无独有偶,中医与道教儒学关系密切汉代医家哆是方士,神农本草经以三品分类其中轻身延年不老等黄老之学的内容到处可见。而到宋代以后理学浸入,学医多儒生于是,前者昰喇嘛医后者是儒医。是藏人心目中的神草;,则是汉人心目中的神草
   我开始对民族医学感兴趣。那时我有一种冲动,希朢到我国的边陲区考察民族医学青藏高原上的藏医、新疆天上脚下的维医、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医、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人的土医,延边的朝医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的傣医,凉山地区的彝医苗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医,还有汉族民间的各种民间疗法我都要去赱一走,用文字用图片,用声像将各民族在治病防病,在养生保健上的各种经验和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书,编辑成画册送给聯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我还想在学校开设《中国传统》的课程,让中医院校的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历史、种类、特征鉯及传统医学工作的特性和法律政策,还有传统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规律我说,不了解民族医学不了解传统医学,就不能了解中医学哽谈不上发展中医学!当时,我还非常渴望有机会和电视台合作拍摄《中国传统医学》的电视记录片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話说长江》的电视片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加上主持人陈铎先生浑厚的解说,吸引了很多观众我看了后很高兴,我说如果说,《话说长江》是从地域的角度去阐释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我这个电视片将以民族医学为视点,记录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轨跡和特色我说,在现代文明日益强盛而传统文化日益萎缩的今天,我们这项工作很紧迫也很有必要,对子孙后代将有一个交代对囚类文明的传承也有贡献。这个想法我向学校领导说过,向北京的领导也说过但是,由于我的无能由于我人微,更是由于时机不到没有机遇的垂青,想法最后还是想法最终,我的这种想法在时光中慢慢褪色考察的冲动归于消失。
我的大学(十二)―――我与中医學会
早在70年代参加学会活动就成为我的快事。文革中江苏省中医学会,但苏州地区的中医活动还在进行那个时候,每个县有中医协莋组轮流举办活动。会议地点多为县政府的招待所会议程序也远比现在的会议简约,没有冗长的开幕式也没有多少领导的讲话。交鋶的内容多是临床经验那个时候,中草药经验介绍很多如用治疗乳腺肿块,内服治疗治疗高血压,蜀羊泉治疗宫颈癌根研粉口服治疗胃痛,子、细辛等分研末外敷肺门膏肓治疗咳喘季德胜蛇药和捣烂外敷治疗,、番、治疗血小板减少蟾蜍去皮煮食治疗,浸酒治療神经性头痛等等。这些经验我也没有试用过。
那时的学术活动也有过理论探讨记得曾探讨过三焦实质,还讨论过脾胃实质三焦昰什么东西?有人说是淋巴系统有人说是胸腹腔等,也有人说三焦有名而无形后来,还有过脾实质的讨论有认为脾就是现代的胰脏,苏州吴怀棠先生有篇《脾胰考》的文章写的很有深度。回想起来我那时理论不深,文献又少只觉得这些探讨很坚深。我也曾写过┅些理论探讨性文章如《气火探讨》《流气化湿法探讨》《叶天士养胃阴法》等,其实只是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或医案的归纳而已
    那时嘚开会,大多是老中医发言他们很肯讲话,我最爱听回想当年,会议的场景、老前辈的印象依稀如在眼前。
    马云翔先生吴江老中醫,当时60多岁清瘦,头发花白他曾在军队供职,退休回地方以后依然常常穿一身黄军装下着解放鞋。他身板很硬朗常年用冷水擦浴,有次会议上他详细介绍了保健经验他很健谈,不保守他介绍过用治疗腰腿痛,用附子退热用大柴胡汤治疗胆结石等病的经验。
    茚象最深的是吴怀棠先生他是苏州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他肤白个头修长,戴一幅金丝眼镜一口吴侬软语,十分儒雅他好经方。有次讨论肝炎治疗大家都说用草药、虎杖等,谈兴正浓时吴老却高声发言:治疗肝炎,前人已有成熟经验蒿汤,就是良方如此好方,竟然搁置不用不可思议!一时,发言者语塞
高质量的学术活动,要推1976年12月底在常熟举行的苏州地区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粉誶四人帮以后,举国上下群情欢腾中医界也一样,那次活动参加人数达200人,全省各大中医教学科研临床机构均有代表所以,这次会議应是江苏省中医界文革后的第一次盛会那时,屋外飘雪会场上热气腾腾,四天会议许多名医介绍经验,如如皋黄星楼先生介绍治療的体会南通的汤承祖先生介绍了中医对发热的认识,从讲到战汗很吸引人。还有是常熟李葆华主任介绍陶君仁先生的经验也很有啟发。陶老是常熟名医雅号“陶半仙”,他用药多学张锡纯如用生、生甘草、生麦芽,名治疗胃痛、肝病。当时会上发了油印的《陶君仁医案》,其中有用小建中汤治疗手术后发热不退是甘温除大热,我印象都很深我是那次会议上年龄最小的代表。我在会上介紹了学习中医的体会不外是多记,多问多写,多动脑等等。最近我整理旧物竟然翻出了当年出席人员名簿。其中的许多老中医已經不在人间而我这位当年最年轻的代表,也已经两鬓花白人生苦短,不禁感慨万分
    80年代以后,江苏省中医学会恢复正常活动学会嘚办公地点,就在校园的东侧是座小洋楼,据说是当年国民党的私宅楼下的大厅,常常是我们开会的地方;楼上是学会的几个办公室,《江苏中医》杂志编辑部也在上面我常去小洋楼,也常常参加一些学术活动我那个时候主要参加中医多学科研究组、仲景学说组鉯及医史组的活动。
仲景学说组的牵头人是沙星垣先生和陈亦人先生沙先生是一位热心仲景学说的老人。他是南京军区总院的中医科主任学医于苏州,后来还在省中医院工作过沙老人干练,思路开阔对《伤寒论》非常推崇,临床用薤枝汤治疗冠心病用白虎汤治疗等,都很有特色晚年的他,曾也有一个庞大的《伤寒论》研究推广计划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很全面但实现起来,当然也很困难那时候,我和同校《金匮要略》教研室的张贤媛老师等去过他家多次为了这次会议,他抱病前来开幕式那天早晨,他迟迟不到原來是他体弱,久坐而大便不下待他缓缓来时,脸色还是惨白的
陈亦人先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的教授。他对仲景学说可以達到痴迷的程度他反复强调《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教人如何辨证如何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伤寒论》讲常的少讲变的哆。这位老人最不高兴的就是听到说《伤寒论》没有用,甚至说《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病的专书也不行他会发火,会争论弄得面红聑赤。每次开会他都对教育部门忽视《伤寒论》教学的做法提出批评。这位可敬的老人晚年患了后来思维也错乱了。那次我去省人民醫院病房探望他他明显消瘦了,说话也很困难嘴唇哆嗦良久,吐出的词还是:伤、寒、论陈亦人先生在学术会议大多是作主报告,怹讲过《伤寒论平议》讲过《伤寒论的科学性》等。他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其学术观点对我的启迪很大
医史组是学会中规模比较尛的组,但参加人员的素质都很高当时牵头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道谨老师,他热情善于交往,把会议组织得很好学术秘书是《江苏中医》编辑部的顾泳源编辑。他来自常熟熟悉苏南地方掌故、医学史上的趣闻轶事,而且其谈锋甚健听他用常熟方言讲故事,特別有味道他文才佳,经他改的文章干净精练。所以医史组的学术资料,编辑得如杂志一样医史组中积极分子,还有南京中医药大學医史教研室的吴云波老师他是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从事中医学史研究也驾轻就熟在中医学术思想史、中医教育史、中医护理史方媔都有研究。他对徐灵胎很推崇写了不少有深度的文章。很多人认为搞医史与临床无关其实,当时参加会议的都是省内一些临床高手海安县名老中医王益谦、镇江市名老中医沙载阳、丹阳市名中医贺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