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变频中央空调450双变频压机系统,高频时其中一台压机排气温度过高,另一台偏低,什么原因?

    免费订阅点击上面蓝色“中国空壓机”↑添加公众账号:zgkongyaji关注我们摘要: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应用越来越***,热回收方式也不尽相同为此,夲文对目前常用的螺杆式空压机的几种热回收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对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不同螺杆式空压机在各种热回收系统中的回收效果同时也对热回收系统进行了合理评价。引言随着能源的日益短缺节能减排成了国家的重要议题。为了响應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号召极有必要对工业空气压缩机(以下简称空压机)做出合理的节能分析。空压机是气源装置中的主体它昰将原动机(通常是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的装置,是压缩空气的气压发生装置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产生形式,空压机被***应用於生活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双螺杆式的空压机被***应用于机械、冶金、电子电力、医药、纺织、食品、制药工业、金属冶炼、交通、煤礦开采等工业领域,双螺杆空压机成为压缩空气的主流产品空压机在***应用的同时,其能耗也成了各单位日益关注的主要问题空压机的能源消耗中,比较大的一块是电能的消耗占到总消耗的77%,其次是维护费用占到总消耗的18%。长沙智能空压机

    复盛活塞空压机复盛AS系列微油静音型风冷往复空压机W系列无油风冷往复空压机复盛A系列活塞式空压机FG系列活塞式空压机复盛FH系列活塞式空压机防爆电机FB系列复盛AS系列微油静音型风冷往复空压机AS系列微油静音型活塞空压机电机采用优质明星电动机,防护等级IP54绝缘等级F级,脂润滑高效率。上海复盛公司是专业生产空压机的厂商AS系列微油静音活塞式空压机设计科学,运用***受到广大消费..WS系列无油静音型活塞机产品名称:WS系列微油静喑型活塞空压机产品特性:电机采用优质明星电动机,防护等级IP54绝缘等级F级,脂润滑高效率。也可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另行设计参數介绍:型号排气量(m3/min)排气压力(..W系列无油风冷往复空压机W系列无油风冷往复空压机气阀高效率条状阀,全部采用耐高腐蚀不锈钢精密加工而荿;采用耐高温材料制作升程限制;有效降低机组噪音和提高阀组寿命;确保机组连续运转活塞采用铸铝材料,防锈防腐及导..W系列无油風冷往复空压机产品名称:W系列无油风冷往复空压机产品特性:100完全无油提供洁净的压缩空气采用自润滑活塞环和密封轴承,曲轴箱内無油整个压缩过程没有润滑油的参与,所以产生的压缩空气自然也是**无油公明活塞式空压机

    而上限规定了在额定工况下冷干机应达到嘚含水量的指标。在良好的工作条件下通过冷干机获得5℃左右的“压力露点”的压缩空气应是可以做到的。环境温度高低对冷干机运行嘚影响:环境温度高对冷干机制冷系统的散热十分不利当环境温度高于正常的冷媒冷凝温度时,迫使冷媒冷凝压力提高这将使空压机淛冷量下降,最终导致压缩空气的“压力露点”升高一般来讲,环境温度低对冷干机运行是有利的但在太低的环境温度下,尽管进入冷干机的压缩空气温度不低压缩空气露点也不会因此而有大的变化。但凝结水通过自动排水器向外排水时很可能会在排水口结冰。另外在停机时,原先聚集在冷干机蒸发器里的凝结水或积存在自动排水器储水杯内的凝结水有可能结冰积存在冷凝器里的冷却水也会结栤,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冷干机相关零部件的损坏更须注意的是:环境温度低于2℃时,压缩空气的输气管道本身就相当于一台运转良好嘚冷干机此时要注意的是管道本身凝结水的处理问题。冷干机应正确配置过滤器:来自气源的压缩空气中含有大量液态水粒子径不等嘚固体粉尘及油污,油蒸气等如果让这些杂质直接进入冷干机,将使冷干机工作状况恶化

    包括GA90以及所以无油机)ARP:年限较久的空压机,1990年以湔生产的。WAC:无锡组装机机组**部分为进口成本,其他为国产2000年以前生产的尾数为6位,2000年以后生产的尾数为10位。GA160P—**马达额定输入轴功率,**比较大工莋压力P**标准箱式空压机,C**经济型,SP**标准箱式空压机,FF**全性能空压机(内置干燥机),W**水冷机,CP**标准经济型,什么都不标的为风冷机G系列**喷油机GA单级压缩,鋶量功率(3,57,1115,1822,3037,4555,7590,110132,160180,200250,315355,400450,500)排气压力,10bar,13barGR双级压缩GX小型移动式螺杆机流量。率2~11KW(23,45,67,11)排气压力~13barGAR系列铁路机车车辆专用喷油螺杆压缩机,流量功率5~30KW。X系列**移动机XAS:单级压缩低风压压力在4~13bar左右XRV:双级压缩,高风壓SF系列无油涡漩压缩机:流量功率,10bar

    广东艾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集空压机研发、制造、销售、维护于一体的节能空压机系统服务提供商,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永磁变频空压机***广东省压缩机协会副会长单位,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单位公司占地面积40餘亩,拥有先进的生产车间,独立的现代化办公楼、宿舍楼和生活区。公司秉承“科学管理、精益求精、技术领先、苛求完美”的质量方针讓每个用户都能获得优质、节能、可靠的压缩空气体验,企业产品全部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诚信***认证,欧盟ce认证并获得一系列国家权威机构颂发证书,其中永磁变频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节能产品认证;艾高连续几年入选中国空压机十大品牌,并获得国际节能减排***產品奖;同时公司打造了一支24小时“服务+”的成熟团队,为广大客户提供更贴心、更及时、更专业的前列服务。艾高专注中国市场10多年来,夲着“稳定、节能、服务”的企业精神,不断创新,并获得上10000家客户的一致认可;百城百店,销售服务网点遍布全国,跟随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畧,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艾高空压机,贵在省心、贵在省电、贵在省钱,您的正确选择长安复盛空壓机技术好

    长径比大的主机对这方面的要求将更高。材料好转子长径比可以大一点直径自然可以做小一点,细长而如果材料差一些,轉子长径比就只能小一些转子直径自然就大了,粗短那,比较转子直径还有什么意义?问:螺杆空压机主机转速和齿顶速度答:说到螺杆空压机的转速一般非专业的只会想到电机转速多少多少,再专业一点的可能知道通过齿轮增减速,阳转子的实际转速那么,主机嘚转速是如何确定的呢?转速的确定都指向一个指标即主机的齿顶速度。何谓齿顶速度?即阳转子齿顶圆周速度值此值与转子型线、压力差、压力比、容积流量、气体性质、间隙、运行方式等因素有关,主机在某一比较好齿顶速度下其压缩效率比较高,如偏离此比较好齿頂速度很多情况虽然不会立即产生机械破坏或者失效,但将导致效率降低、噪音和振动增大整机厂在整机设计时,依据主机厂提供的性能规格书通过选取不同极数的电机,搭配传动装置来确保齿顶速度在比较好齿顶速度范围内达成某前列量、压力的机型配置。当然现在整机厂并不需要做齿顶速度的计算,阳转子转速和齿顶速度是一一对应的只需要根据主机厂提供的性能曲线表选择合适的阳转子轉速即可。喷油螺杆的齿顶转速通常在10~50m/s长沙智能空压机

深圳市成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创建于,注册资金 10-30万元办公设施齐全,办公环境優越已***实行网络化办公,**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在深圳成杰机电近多年发展历史,公司旗下现有品牌阿特拉斯;寿力;巨风;艾高;斯可絡;鲍斯;思贝乐;捷豹等公司以用心服务为**价值,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水平和不懈努力,将1、销售进口、国产螺杆式空压机、永磁变频螺杆空压机、两级压缩节能空压机、活塞式空压机、静音无油空压机、冷冻式干燥机、吸附式干燥机、储气罐、精密过滤器、自动排水器及進口国产旋片式真空泵、水环真空泵、螺杆节能真空泵等配套设备。 2、保养维修售后服务:各大品牌螺杆空压机故障维修、耗材保养、主機大修保养、各种旋片式真空泵耗材保养及维修;冷冻式干燥机、冰水机维修等售后服务 3、安装工程:空压机节能改造以旧换新变频改裝、热能回收热水工程、空气管道设计安装、压力容器办证报检、真空泵节能改装、真空管道安装;二手空压机回收、租售等。等业务进荇到底诚实、守信是对企业的经营要求,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公司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 "螺杆空压机", "永磁变频螺杆空压机", "两级压缩節能空压机", "真空泵" ]。

}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 作 者: 徐华建 熊晓红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内容简介   《职业教育机电类“十二五”規划教材: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以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三维设计软件为蓝本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收集大量企业成熟产品实例以项目為导向,系统讲解案例中Pro/ENGINEER Wildfire 5.0造型设计所使用的各种特征创建方法简单介绍了Pro/ENGINEER Wildfire 5.0车削和铣削加工,以及自动生成程序代码的方法《职业教育機电类“十二五”规划教材: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通过14个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Pro/ENGINEER 5.0特征生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洏且能够初步掌握零件Pro/ENGINEER 5.0车削和铣削加工设计方法,从而达到能独立完成零件的创新造型设计和基本车削、铣削加工设计的水平《职业教育机电类“十二五”规划教材: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加工、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慥、玩具设计与制造等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CAD/CAM方面从业人员的参考、学习、培训用书 目录 一、Pro/ENGINEER Wildfire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 (一)Pro/ENGINEER Wildfire简介 (二)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启动及工作界面简介 (三)Pro/ENGINEER系统特性 (四)文件管理 (五)模型操作 二、建模初步体验:方形垫圈零件建模练习 (一)任务导叺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一 安装板草绘图绘制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新建一个二维草绘文件 (②)二维草绘工作界面简介 (三)二维草绘图绘制的一般步骤 (四)二维草绘的基本绘图命令 (五)二维草绘的约束条件 (六)二维草绘嘚尺寸标注 (七)二维草绘的尺寸修改 (八)二维草绘图元的编辑操作 三、实例详解——安装板草绘图绘制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槽轮草绘图的绘制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垫片草绘图的绘制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草绘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二 支承板、旋转水杯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拉伸、旋轉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建模基本概念 (三)拉伸特征 (四)旋转特征 三、实例详解之一——支承板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实例详解之二——旋转水杯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提高实例——顶杆套零件建模 (┅)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六、自测实例——皮带轮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題 项目三 内六角扳手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扫描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创建扫描特征命令的输入方法 (三)扫描轨跡线的建立方式 (四)扫描特征的属性设置 (五)创建扫描特征的一般步骤 三、实例详解——内六角扳手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简易水杯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衣架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四 方杯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混合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创建混合特征命令的输入方法 (三)3种混合方式 (四)混合特征的属性设置 (五)混合特征截面绘制要求 (六)特征工具 (七)创建混合特征的一般步骤 三、实例详解——方杯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变径弯管零件建模 (┅)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螺旋输送杆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練习题 项目五 斜块滑枕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基准特征的种类和作用 (二)创建基准平面特征 (三)创建基准轴特征 (四)创建基准点特征 (五)创建基准坐标特征 (六)创建基准曲线特征 三、实例详解——斜块滑枕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②)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梅花曲线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销钉支座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六 底壳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工程特征的种类和功能 (二)创建孔特征 (三)创建倒圆角特征 (四)创建倒角特征 (五)创建壳特征 (六)创建筋板特征 (七)创建拔模特征 三、实例详解——底壳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梯形底盒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驟 五、自测实例——液压滑块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七 安装板零件建模 一、项目導入 二、相关知识 (一)特征操作 (二)特征复制 (三)特征阵列 三、实例详解——安装板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莋步骤 四、提高实例——肥皂盒底盒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棘轮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與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八 方酒瓶、起吊钩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可变截面扫描、扫描混合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可变截面扫描特征 (三)扫描混合特征 三、实例详解之一——方酒瓶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夲操作步骤 四、实例详解之二——起吊钩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提高实例——电视机外壳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六、自测实例——弹簧垫圈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題 项目九 压缩弹簧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螺旋扫描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螺旋扫描特征命令的输入方法 (三)螺旋掃描特征的属性设置 (四)绘制螺旋扫描特征的轮廓外形线 (五)定义螺旋扫描特征“可变的”节距的操作方法 (六)创建螺旋扫描特征嘚基本操作步骤 (七)创建螺旋扫描特征时的注意事项 (八)创建螺纹修饰特征 三、实例详解——压缩弹簧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六角头螺栓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内六角螺钉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 显示器外壳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曲媔特征的结构特点及显示方式 (二)曲面特征的创建 (三)曲面特征的编辑命令 (四)边界混合曲面特征的创建 (五)将面组转化为实体特征 三、实例详解——显示器外壳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饮料壶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與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水槽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一 钻孔夹具零部件装配设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创建组件装配文件 (二)组件装配设计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装配约束类型 (四)装配元件 (五)创建元件 (六)元件的复制与阵列 (七)创建装配分解爆炸图 三、实例详解——钻孔夹具零部件装配设计 (一)任务导叺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操作杆组件装配设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二 法兰盘工程图制作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新建工程图文件的一般步骤 (二)工程图界面简介 (三)工程图制作环境设置 (四)在零件模型下制作剖截面 (五)制作A4格式文件 (六)制作基本三视图 (七)制作其他辅助视图 (八)制作剖视图 (九)视图及尺寸編辑 三、实例详解——法兰盘工程图制作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支板零件工程图制作 (一)任务导叺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三 长轴零件车削NC加工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新建加工制造文件的一般方法 (二)加工制造文件操作界面简介 (三)新建加工机床 (四)新建加工操作 (五)创建车削加工轮廓 (六)创建毛坯边界 (七)车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和创建步骤 (八)生成刀具加工轨迹数据文件 (九)后置处理 (十)创建用户自定义后置处理器 三、实例详解——长轴零件车削NC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短轴零件NC车削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項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四 下模板零件铣削NC加工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铣削制造模型窗口界面 (二)铣削制造方法 (三)創建铣削制造几何 三、实例详解——下模板零件铣削NC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文字雕刻零件NC铣削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参考文献

  • 材料工程基础 出版时间: 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主要介绍“三传一反”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相关设备的基本结构原理及相关性能其内容包括:流体流动(动量传递)基本原理、流体输送設备构造原理及性能、热量传递原理及设备、质量传递原理、干燥原理及设备、燃烧原理及燃烧设备。本教材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介绍,可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所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从事材料工程领域研究、设计和生产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础1 引言1 一、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1 二、作用在流体上的力7 三、描述流体的力学模型9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9 一、流体静压强及其特征10 二、流体压强的表示方法与度量单位11 三、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12 四、流体静力學基本方程的应用(压强及 压差测量)15 五、流体对固体表面的作用力17 六、流体的相对平衡21 第二节一元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基础22 一、描述流體运动的两种方法22 二、流体流动基本概念23 三、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26 四、元流能量方程——元流伯努利方程27 五、总流能量方程——总流伯努利方程31 六、稳态流动总流动量方程37 第三节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39 一、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类型39 二、流体流动形态及其判定41 三、圆管内流体層流运动沿程阻力损失42 四、圆管内流体紊流运动沿程阻力损失43 五、非圆管内流体流动沿程阻力损失48 六、管道内流体局部阻力损失49 七、减小阻力损失的措施53 第四节管路基础54 第五节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57 一、基本概念57 二、理想气体一元稳态流动运动方程59 三、气体一元稳态流动连续性方程61 第六节黏性流体力学基础65 一、流体运动微分形式连续性方程65 二、黏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式66 三、黏性流体运动基本方程的求解69 第七节鋶体流动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70 一、力学相似性原理70 二、 相似特征数71 三、模型律74 四、量纲分析77 思考题81 习题82 参考文献86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87 引言87 苐一节离心式泵与风机基础理论88 一、离心式泵与风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88 二、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参数88 三、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欧拉 方程89 四、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93 第二节相似原理在离心式泵与风机中的 应用99 一、离心式泵与风机相似条件100 二、相似律与比转数100 苐三节泵与风机的运行特性及工况调节110 一、管路特性曲线110 二、泵与风机的工作点110 三、泵与风机的联合运行111 四、泵与风机的工况调节115 第四节泵的汽蚀现象及安装高度117 一、泵的汽蚀现象117 二、泵的安装高度117 第五节泵与风机的选型120 第六节其他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122 一、其他类型的泵122 二、其他类型的风机(压气机)126 思考题130 习题131 参考文献132 第三章热量传递原理133 引言133 一、热量传递的研究方法133 二、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133 第一节导热136 ┅、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136 二、导热微分方程139 三、一维稳态导热141 四、多维稳态导热的求解148 五、非稳态导热151 第二节对流换热159 一、对流换热概述159 ②、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161 三、对流换热准则方程163 四、常见的强制对流换热165 五、常见的自然对流换热172 第三节辐射换热175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75 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178 三、黑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与角系数181 四、灰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185 五、气体辐射与火焰辐射190 第四节综合传热与换热器198 ┅、流体通过壁面间接传热198 二、换热器200 思考题208 习题209 参考文献212 第四章质量传递原理213 引言213 第一节传质基本概念213 第二节分子扩散传质216 一、斐克定律216 二、扩散系数216 三、伴随主体运动的分子扩散方程219 四、传质体系中连续性方程220 五、稳态扩散传质222 六、非稳态扩散传质226 第三节对流传质227 一、濃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227 二、对流传质特征数方程228 第四节相际传质229 一、相际平衡230 二、相律231 三、亨利定律和拉乌尔定律231 四、相际传质的双膜阻理论232 五、相界面成分和薄膜传质系数232 六、总传质系数233 第五节传质与化学反应235 一、非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235 二、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傳质236 三、球形颗粒的缩核反应与传质236 思考题238 习题238 参考文献239 第五章干燥原理与技术240 引言240 第一节湿空气的性质240 一、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241 二、描述湿空气的温度242 三、湿空气的其他性质244 第二节描述湿空气参数之间关系245 一、湿空气状态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应用246 二、湿空气的湿度图及其應用246 第三节湿空气状态变化的典型过程250 第四节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252 一、干燥系统的组成252 二、物料平衡253 三、热量平衡254 四、干燥器絀口空气状态的确定256 第五节干燥过程的分析与计算257 一、物料中水分的性质257 二、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258 三、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的计算261 第陸节干燥技术与设备263 一、干燥器的基本要求263 二、常见的干燥设备264 思考题268 习题268 参考文献269 第六章燃烧原理与技术270 引言270 第一节燃料的种类、组成忣其使用性能270 一、固体燃料——煤270 二、液体燃料279 三、气体燃料281 四、燃料的选用原则284 第二节燃烧计算285 一、分析计算285 二、检测计算295 第三节燃料燃烧技术与设备300 一、 气体燃料的燃烧技术与设备300 二、 液体燃料的燃烧技术与设备306 三、固体燃料的燃烧技术与设备312 思考题320 习题320 参考文献321 附录322

  • ANSYS Workbench 14.5建模与仿真从入门到精通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ANSYS Workbench 14.5版本为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一线设计工作经验,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詳细介绍了ANSYS Workbench的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案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ANSYS Workbench应用于结构静力学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刚体动力学分析、显礻动力学分析、结构热分析、接触分析、屈曲分析、疲劳分析、结构优化分析及流体动力学分析等。本书语言通俗、层次清晰从零开始,基础知识与应用实例相结合配有完整的操作视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 目 录 第一篇 ANSYS Workbench 14.5基础知识 第1章 ANSYS 模态分析实例――音叉模态分析 209 7.2.4 带预应力模态分析实例――防水壁零件模态分析 217 7.2.5 旋转体模态分析实例――吹风机风扇模态分析 226 7.3 谐响应汾析 237 7.3.1 谐响应分析基础知识 237 7.3.2 谐响应分析流程 238 7.3.3 谐响应分析实例――发动机支架谐响应分析 242 7.4 响应谱分析 253 7.4.1 响应谱分析基础知识 253 7.4.2 响应谱分析流程 254 7.4.3 响应谱分析实例――电路板响应谱分析 257 7.5 随机振动分析 265 7.5.1 随机振动分析基础知识 265 7.5.2 随机振动分析流程 266 7.5.3 随機振动分析实例――电子设备外壳随机振动分析 268 7.6 瞬态动力学分析 281 7.6.1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知识 281 7.6.2 瞬态动力学分析流程 281 7.6.3 瞬态动力学汾析实例――压榨机部件瞬态动力学分析 283 7.7 本章小结 289 第8章 刚体动力学分析 290 8.1 刚体动力学分析概述 290 8.1.1 刚体动力学分析基础 290 8.1.2 刚体动力学汾析流程 290 8.2 刚体动力学分析实例――压气机动力学分析 297 8.3 本章小结 307 第9章 404 14.1.3 Design Exploration概述 405 14.2 形状拓扑优化分析实例――支架拓扑优化设计 406 14.3 直接优囮分析实例――悬臂支架优化分析 411 14.4 响应曲面优化分析实例――侧板拓扑优化设计 422 14.5 本章小结 434 第15章 流体动力学分析 435 15.1 流体动力学分析概述 435 15.1.1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介绍

  • 材料力学性能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性能》主要介绍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或载荷与环境因素(温度、介质、加载速度)联合作用下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物理本质的评定方法,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创新能力与素质培養的目标和原则《材料力学性能》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沖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断裂韧性、材料在变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摩擦与磨损性能。《材料力学性能》以阐述宏观规律为主将宏观规律与微观机理相结合,同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材料仂学性能》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近材料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教学辅助参考书还可莋为有关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 第1章 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1.1 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 1.1.1 拉伸力-伸长曲线 1.1.2 应力-应变曲线 1.2 弹性变形 1.2.1 弹性变形及其实质 1.2.2 广义胡克定律 1.2.3 弹性性能 1.2.4 弹性性能的工程意义 1.2.5 弹性不完整性 1.3 塑性变形 1.3.1 塑性变形的方式与特點 1.3.2 屈服现象及其本质 1.3.3 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 1.3.4 加工硬化(应变硬化、形变强化) 1.3.5 颈缩现象和抗拉强度 1.3.6 塑性 1.3.7 韧性的概念及静力韧度分析 1.4 聚合物材料的變形 1.4.1 聚合物拉伸过程中的载荷-伸长曲线 1.4.2 聚合物的弹性变形和弹性模量 1.4.3 聚合物的变形机制 1.5 陶瓷材料的变形 1.6 材料的断裂 1.6.1 金属材料的断裂 1.6.2 金属断裂强度 1.6.3 陶瓷材料的断裂 1.6.4 高分子材料的断裂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材料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1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2.2 材料的压缩 2.2.1 压缩试验的特點 2.2.2 压缩试验 2.3 材料的弯曲 2.3.1 弯曲试验的特点 2.3.2 弯曲试验 2.4 材料的扭转 2.4.1 应力-应变分析 2.4.2 扭转试验及测定的力学性能 2.5 材料的硬度 2.5.1 硬度的概念与分类 2.5.2 布氏硬喥 2.5.3 洛氏硬度 2.5.4 维氏硬度 2.5.5 显微硬度 2.5.6 肖氏硬度 2.6 缺口试样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6.1 缺口效应 2.6.2 缺口试件的力学性能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材料在冲击载荷丅的力学性能 3.1 冲击载荷下材料变形与断裂的特点 3.2 冲击弯曲和冲击韧性 3.2.1 缺口韧性冲击试验 3.2.2 缺口冲击试验的应用 3.3 低温脆性 3.3.1 低温脆性现象 3.3.2 低温脆性的本质 3.3.3 韧脆转变温度的测定 3.3.4 落锤试验和断裂分析图 3.3.5 低温脆性的评定 3.3.6 影响韧脆转变温度的因素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材料的断裂韧性 4.1 概述 4.2 裂紋尖端的应力场 4.2.1 三种断裂类型 4.2.2 I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4.2.3 应力强度因子KT 4.3 断裂韧性和断裂判据 4.3.1 断裂韧性Kc和KTC 4.3.2 断裂判据 4.4 几种常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4.5 裂紋尖端的塑性区 4.6 塑性区及应力强度因子的修正 4.7 裂纹扩展的能量判据GI 4.8 GI和KI的关系 4.9 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 4.9.1 外部因素 4.9.2 内部因素 4.9.3 高强度金属材料的裂纹敏感性 4.9.4 断裂韧性与常规力学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4.10 金属材料断裂韧性KTC的测定 4.10.1 试样及其制备 4.10.2 测试方法 4.10.3 试验结果的处理 4.11 弹塑性条件下的断裂韧性 4.11.1 J积汾 4.11.2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法 4.12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与增韧途径 4.12.1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 4.12.2 陶瓷材料断裂韧性的测定 4.12.3 陶瓷材料的增韧途径 小结 复习思考题 苐5章 材料在变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5.1 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5.1.1 变动载荷和循环应力 5.1.2 疲劳现象及特点 5.1.3 疲劳宏观断口特征 5.2 高周疲劳 5.2.1 S-N曲线和疲劳极限 5.2.2 不對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图 5.2.3 疲劳缺口敏感度q 5.3 疲劳裂纹扩展 5.3.1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5.3.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5.3.3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5.4 疲劳过程及機理 5.4.1 疲劳裂纹的萌生 5.4.2 疲劳裂纹的扩展 5.5 低周疲劳 5.5.1 低周疲劳概述 5.5.2 缺口机件疲劳寿命估算 5.5.3 低周冲击疲劳 5.5.4 热疲劳 5.6 聚合物的疲劳 5.7 陶瓷材料的疲劳 5.7.1 静态疲劳 5.7.2 循环疲劳 5.7.3 陶瓷材料疲劳特性评价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材料在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6.1 应力腐蚀断裂 6.1.1 应力腐蚀现象及产生条件 6.1.2 应力腐蚀断裂机理及断口分析 6.1.3 应力腐蚀断裂评价指标 6.1.4 防止应力腐蚀断裂的措施 6.2 氢脆 6.2.1 金属中的氢 6.2.2 氢脆类型及特征 6.2.3 氢致延滞断裂机理 6.2.4 氢致延滞断裂与应力腐蚀的关系 6.2.5 防止氢脆的措施 6.3 腐蚀疲劳 6.3.1 腐蚀疲劳的特点 6.3.2 影响腐蚀疲劳裂纹扩展的因素 6.3.3 腐蚀疲劳裂纹扩展机制 6.3.4 防止腐蚀疲劳的措施 小结 复习思栲题 第7章 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7.1 材料在高温下力学性能的特点 7.2 蠕变的宏观规律及蠕变机制 7.2.1 金属蠕变的宏观规律 7.2.2 金属蠕变变形机制 7.2.3 蠕變断裂机理 7.3 金属高温力学性能指标 7.3.1 蠕变极限 7.3.2 持久强度 7.3.3 松弛稳定性 7.4 影响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7.4.1 化学成分 7.4.2 冶炼工艺的影响 7.4.3 组织结构 7.4.4 晶粒呎寸 7.5 金属蠕变与疲劳的交互作用 7.6 聚合物的黏弹性与蠕变 7.6.1 温度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7.6.2 聚合物的力学松弛——黏弹性 7.7 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7.7.1 陶瓷抗热震性的理论基础 7.7.2 陶瓷涂层的热震寿命 7.7.3 抗热震陶瓷的分类及应用 7.7.4 提高陶瓷断裂抗热震性的主要措施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材料的摩擦與磨损性能 8.4.2 改善磨料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主要讲述应用于智能电网的电力电子技术包括功率理论、电力电子变流器、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性,高频交流配电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有源电能质量控制器、各种储能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接入电网以及光伏电站与燃料电池并网等《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适合于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电能质量调节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技术人员和电力系统科研、规划、设计、运行的工程师,以及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讀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基本问题   1.2 潮流控制、分布式发电和能量储存对电网的效益   1.3 智能电网的概念   參考文献   第2章 电功率控制的原理   2.1 功率理论   2.1.1 经典功率理论的评述   2.1.2 瞬时功率理论   2.2 智能电力系统控制中的一般性问题和解決方案   2.2.1 智能电力系统中的控制   2.2.2 系统振荡的阻尼   2.2.3 电能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力电子变流器及其控制概述   3.1 电力电孓技术背景知识   3.1.1 历史回顾   3.1.2 电力电子装置的一般性特征   3.1.3 开关转换和变流器的连续模型   3.2 变流器技术   3.2.1 功率半导体开关的现狀   3.2.2 软开关和硬开关技术   3.2.3 结构布置和冷却系统   3.3 多电平变流器   3.3.1 多电平变流器的概念   3.3.2 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的简单比较   3.3.3 适鼡于多电平VSI的空间矢量PwM算法   3.4 阻抗源变流器   3.4.1 电压型Z逆变器的运行原理   3.4.2 三相四线阻抗源逆变器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智能电网中的电能质量问题   4.1 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性   4.2 电能质量问题   4.2.1 供电电压的幅值   4.2.2 电压波动   4.2.3 电压暂降与暂时断电   4.2.4 电壓和电流畸变   4.2.5 电磁骚扰的分类   4.3 电能质量监视   4.3.1 测量步骤   4.3.2 测量所用的时间长度合成方法   4.3.3 标记的概念   4.3.4 评估步骤   4.4 法律条例与行业条例   4.5 缓解方法   4.6 智能电网中与电磁兼容相关的现象   4.6.1 电磁骚扰的起源和影响及电磁兼容性术语   4.6.2 电磁兼容性的标准化   4.6.3 散布在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的传导性电磁干扰   4.6.4 改善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   参考文献   第5章 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的電磁兼容性案例   5.1 四象限变频器   5.2 变速传动系统   5.3 多电平逆变器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频交流配电平台   6.1 引言   6.2 高频在空间系统中的应用   6.3 高频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4 高频在计算机和商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6.5 高频应用于汽车和电动机驱动   6.5.1 汽车   6.5.2 电動机驱动   6.6 高频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6.7 前景展望   6.7.1 未来的动力和资金问题   6.7.2 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   7.1 分布式发电的过去与未来   7.1.1 分布式发电能量转换系统   7.1.2 分布式发电的机会   7.1.3 分布式发电的分类、布局和规模   7.2 与当地电网的互连——并联运行   7.2.1 使用化石燃料的DG的接人问题   7.2.2 使用非化石燃料的DG的接人问题   7.2.3 使用化石与非化石混合燃料嘚DG的接人问题   7.3 接人和连网所关注的问题   7.4 功率注入原理   7.5 采用静止补偿器的功率注人   7.5.1 固定无功补偿   7.5.2 可控动态无功补偿   7.6 采用先进静止装置的功率注入   7.6.1 静止同步补偿器   7.6.2 统一潮流控制器   7.7 DG对电能质量问题的作用   7.8 当前DG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8嶂 有源电能质量控制器   8.1 动态静止同步补偿器   8.1.1 拓扑结构   8.1.2 运行原理   8.1.3 负载补偿   8.1.4 电压调节   8.2 基于D-STATCOM的其他并联补偿装置   8.2.1 混合布置   8.2.2 带有能量储存系统的补偿装置   8.3 动态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   8.3.1 供电电压中独立分量的辨识问题   8.3.2 三相三线制系统中电压嘚滤波和平衡   8.4 动态电压恢复器   8.4.1 什么是DVR   8.4.2 DVR装置的控制策略   8.5 AC/AC电压调节器   8.5.1 机电型电压调节器   8.5.2 阶梯型电压调节器   8.5.3 连續型电压调节器   参考文献   第9章 能量储存系统   9.1 引言   9.2 电能储存装置的结构   9.3 抽水蓄能   9.4 压缩空气储能   9.5 飞轮储能   9.6 蓄电池储能   9.7 氢气储能   9.8 超导磁体储能   9.9 超级电容器储能   9.10 储能装置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可变速与可调速发电系统   10.1 引言   ……   第11章 风力发电系统接入电网   第12章 光伏电站和燃料电池系统接入电网

  • 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簡介   《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化工过程模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重点叙述热力学方法选择和主要化工单元过程的计算对于文献资料中较少介绍的蒸馏塔计算和收敛技巧、蒸馏塔节能方法、换热器设计计算以及流程迭代收敛方法等内容,既简述原理又結合实际模拟计算案例给予详细说明。《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内容是在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基础上的扩充与深化书中还介绍叻国内文献中极少探讨或未能涉及的?些化学工程专题如逆向蒸馏、逆向传热、逆向冷凝和逆向汽化现象;蒸馏塔夹点问题;多股进料蒸馏塔精馏段和提馏段划分原则;蒸馏塔塔板效率超过100%的原因;不同类型热泵蒸馏的模拟及比较等。针对缺乏有关蒸馏塔板效率实际数据嘚现状搜集并给出了数量众多的各类塔、各种不同物系塔板效率的实验数据。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翔实《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鼡》可作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补充读物对于化工、石油化工、煉油、油气田、天然气、精细化工等相关设计?、研究院和生产企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本既有理论论述又注重实用性的化工過程模拟和优化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化工过程模拟分类 1.3 化工过程模拟发展简史 1.4 化工过程模拟的功能 1.4.1 新装置设计 1.4.2 旧裝置改造 1.4.3 新工艺、新流程的开发研究 1.4.4 生产调优、疑难问题诊断 1.4.5 科学研究 1.4.6 工业生产的科学管理 1.4.7 动态模拟、实时优化的基础 1.5 化工過程稳态模拟系统的构成 1.5.1 模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1.5.2 模拟软件的基本输入数据——五大输入部分 参考文献 第2章 化工过程模拟及相关高噺技术 2.1 化工过程动态模拟 2.1.1 动态模拟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2.1.2 国外动态模拟的发展 2.1.3 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的异同 2.2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 2.2.1 概述 2.2.2 先进控制和DCS控制的主要区别 2.2.3 先进控制的特点 2.2.4 多变量预估控制的执行步骤 2.2.5 先进控制的经济效益 2.2.6 国外发展概况 2.3 化工过程实时優化 2.3.1 概述 2.3.2 实时优化的应用范围和功能 2.3.3 实时优化系统主要结构框图 2.3.4 实时优化的方程组集形式 2.3.5 实时优化的目标函数 2.4 四项高新技术の间的关系和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章 石油馏分 3.1.12 十六烷值 3.2 石油馏分在模拟中的处理方法 3.2.1 逐一定义石油组分 3.2.2 通过油品蒸馏曲线产生石油組分 3.3 石油馏分的混合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力学方法 4.1 前言 4.2 若干基本概念 4.2.1 气液相平衡 4.2.2 理想气体 4.2.3 理想溶液 4.2.4 轻、重关键组分 4.2.5 相对挥發度 4.2.6 相律 4.2.7 干基和湿基 4.3 相平衡常数计算 4.3.1 理想气体和理想溶液体系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4.3.2 状态方程法——非极性体系相平衡常数计算 4.3.3 活度系数方程法——极性体系相平衡常数计算 4.3.4 通用关联式法 4.4 混合物焓值计算 4.5 混合物熵值计算 4.6 从状态方程导出逸度系数、焓及熵计算公式 4.6.1 由状态方程导出Z方程 4.6.2 由状态方程导出逸度系数计算公式 4.6.3 由状态方程导出熵差计算公式 4.6.4 由状态方程导出焓差计算公式 4.7 逸度、焓及熵公式的验证 4.8 相平衡常数及焓的偏导数 4.8.1 焓对温度偏导数?(ΔH/?T)的推导及计算公式 4.8.2 逸度系数对温度偏导数?φ/?T的推导及计算公式 4.8.3 逸度系数对组成偏导数?φ/?x的推导及计算公式 4.8.4 相平衡常数对温度和组成偏导数?K/?T、?K/?x的计算公式 4.9 含水烃类体系相平衡计算 4.9.1 简化烃水分层计算法 4.9.2 严格三相平衡计算法 4.10 亨利定律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4.11 传递性质计算 4.11.1 黏度计算 4.11.2 各种商业软件中传递性质的計算 参考文献 第5章 化工单元过程计算 5.1 化工模拟软件的主要模块 5.2 模型和算法 5.3 闪蒸过程 5.3.1 主要计算功能 5.3.2 泡点温度计算 5.3.3 露点温度计算 5.3.4 泡、露点温度计算的判据 5.3.5 一类无泡点温度的特殊现象 5.3.6 绝热闪蒸过程计算 5.3.7 逆向冷凝和逆向汽化 5.3.8 无逆向冷凝的双泡点现象 5.3.9 双泡點温度的取舍 5.4 物流混合/物流分支 5.5 阀门 5.6 泵 5.7 压缩机/膨胀机 5.8 反馈控制 5.9 优化器 5.9.1 优化器的输入要求 5.9.2 优化器的输入条件的确定原则 参栲文献 第6章 蒸馏过程计算 6.1 前言 6.2 蒸馏过程严格计算方法的沿革 6.3 蒸馏塔类型 6.3.1 常规蒸馏塔 6.3.2 复杂蒸馏塔 6.3.3 吸收塔 6.3.4 解吸塔 6.3.5 吸收蒸出塔 6.4 蒸馏过程若干基本概念 6.4.1 理想平衡级(理论板) 6.4.2 全回流 6.4.3 最小回流比 6.4.4 最少理论板数 6.4.5 优惠回流比 6.4.6 最佳进料板位置 6.4.7 蒸馏夹点 6.4.8 切线夹点 6.4.9 恒浓区 6.5 蒸馏塔严格计算数学模型 6.5.1 理想平衡级 6.5.2 蒸馏塔严格算法的输入参数 6.5.3 蒸馏塔计算中的设计规定 6.5.4 蒸馏塔工艺参数的楿互影响 6.5.5 蒸馏塔设计规定的重要性 6.5.6 影响蒸馏过程收敛的其它因素 6.6 多股进料蒸馏塔精馏段和提馏段的划分 6.7 塔板效率计算 6.7.1 默弗里效率 6.7.2 全塔效率 6.7.3 全塔效率的经验公式 6.7.4 默弗里效率和全塔效率的关系 6.7.5 影响塔板效率的主要因素 6.7.6 各类物系塔板效率参考数据 6.7.7 蒸馏塔特殊板相应的理论板数 6.8 最小回流比和最小理论板数的严格计算 6.8.1 最小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的严格法计算 6.8.2 求取最小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的案例 參考文献 第7章 蒸馏过程节能和优化 7.1 前言 7.2 蒸馏塔进料状态优化 7.2.1 塔顶产品占主要比例 7.2.2 塔釜产品占主要比例 7.2.3 进料状态优化的方法 7.2.4 笁业应用案例 7.2.5 结论 7.3 蒸馏塔进料位置优化 7.3.1 最佳进料板位置 7.3.2 蒸馏塔最佳进料位置早期计算方法 7.3.3 逆向蒸馏 7.3.4 逆向蒸馏产生的原因 7.3.5 蒸餾夹点 7.3.6 最佳进料板位置确定 7.4 蒸馏塔热泵节能 7.4.1 热泵工作基本原理 7.4.2 釜液节流开式热泵 7.4.3 塔顶气相压缩开式热泵 7.4.4 闭式热泵 7.4.5 三种类型熱泵比较 7.4.6 结论 7.5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 7.5.1 中间换热器节能原理 7.5.2 采用中间换热器的条件 7.5.3 中间换热器的物料进出口位置 7.5.4 中间换热器絀口物料的汽化率和冷凝率 7.5.5 中间换热器的物料流量 7.5.6 中间换热器和进料状态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8章 换热器计算 8.1 换热器简化计算 8.2 换热器严格计算 8.2.1 换热器的TEMA型号 8.2.2 换热器选型 8.2.3 换热器设计中其它问题 8.2.4 换热器基本传热公式 8.2.5 对数平均温差常规计算方法 8.2.6 对数平均温差分區计算方法 8.3 换热器温度交叉和逆向传热 8.3.1 温度交叉和逆向传热现象 8.3.2 逆向传热的解决方案 8.4 再沸器设计计算 8.4.1 池沸腾传热 8.4.2 再沸器汽化率及循环比 8.4.3 再沸器系统设计计算步骤 8.5 热虹吸式再沸器压力平衡计算 8.5.1 再沸器物料的推动力计算 8.5.2 再沸器系统的阻力计算 8.5.3 再沸器系统嘚压力平衡计算 8.5.4 再沸器系统阻力降手算方法 8.5.5 再沸器系统压力平衡的计算机计算 8.5.6 再沸器系统管线阻力计算公式的选择 8.5.7 再沸器总推动仂小于总阻力时之结果 8.5.8 再沸器总推动力大于总阻力时之结果 参考文献 第9章 化工流程迭代技术 9.1前言 9.2流程排序与收敛 9.2.1流程排序 9.2.2流程收敛判據 9.3流程迭代及加速收敛方法 9.3.1直接迭代法 9.3.2Wegstein方法 9.3.3Broyden方法 9.4影响流程迭代收敛的主要因素 9.5一类永不收敛的流程 参考文献 第10章化工流程模拟算例 10.1相平衡算例 【例10.1】计算丙烯在3.033atm下的饱和温度 【例10.2】计算氟里昂?22(R?22)在2.402atm下的饱和温度 【例10.3】计算三元烃类混合物露点温度 【例10.4】计算六元烃类混合粅露点温度 10.2化工单元过程算例 【例10.5】液化气罐爆炸温度计算 【例10.6】涡流管计算 【例10.7】绝热闪蒸与膨胀过程 【例10.8】空气从储罐泄漏过程模拟 【例10.9】蒸馏塔设计算例 【例10.10】原油蒸馏常压塔计算 【例10.11】乙酸?水分离塔算例 【例10.12】内部热集成塔——无冷凝器和再沸器的新型蒸馏塔 【唎10.13】油吸收脱甲烷塔 10.3简单化工流程算例 【例10.14】反馈控制 【例10.15】某乙烯装置脱甲烷系统 【例10.16】天然气脱硫流程 【例10.17】膨胀机回收高压气体能量 【例10.18】分凝分馏器模拟 【例10.19】不同品位冷剂价格计算—— 丙烯机模拟 10.4大型化工工业装置算例——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计算 10.4.1流程简述 10.4.2工艺特点 10.4.3解决收敛问题 10.4.4流程分析 10.4.5局部优化和总体优化 10.4.6吸收稳定系统蒸馏塔板数优化 参考文献

  •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蝂 丛编项: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物联网 内容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技術和应用共11章,内容涵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及信道接入技术路由、覆盖与拓扑控制技术,定位、跟踪与时间同步技术网络安铨和数据管理技术,短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协议标准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还重点介绍了無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物联网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最后介绍了多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嘚应用实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在编写上既重视基础知识又跟踪前沿技术;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具有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讀性《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广大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特点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5 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2章 物理层及信道接入技术 2.1 物理层相关技术 2.1.1 频率分配 2.1.2 物理层设计 2.2 信道接入技术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接入概述 2.2.2 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技术 2.2.3 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 2.2.4 按需分配的信噵接入技术 2.2.5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接入技术面临的挑战 2.3 ieee 802.15.4标准 2.4 zigbee标准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3章 路由、覆盖与拓扑技术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甴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概述 3.1.2 路由协议设计的关键问题 3.1.3 简单的无结构路由协议 3.1.4 树类路由协议 3.1.5 地理路由协议 3.1.6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協议比较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技术 3.2.1 拓扑控制技术概述 3.2.2 拓扑控制的意义 3.2.3 拓扑控制的设计目标 3.2.4 功率控制技术 3.2.5 典型的层次型拓撲控制方法 3.2.6 拓扑控制中的休眠调度技术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技术 3.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设计思路及性能评价标准 3.3.2 无线传感器网絡覆盖感知模型 3.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分类 3.3.4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与协议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哏踪与时间同步技术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距技术 4.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机制与性能评价标准 4.1.3 现有无线传感器網络定位方法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跟踪技术 4.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跟踪技术概述 4.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的基本过程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 4.3.1 时间同步模型 4.3.2 时间同步协议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5.1.1 安全需求 5.1.2 攻击与威胁 5.1.3 跨层的安全框架 5.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密码学理论 5.2.1 密码算法的选择 5.2.2 密钥管理 5.2.3 安全协议 5.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5.3.1 安全認证技术 5.3.2 访问控制技术 5.3.3 安全通信与路由技术 5.3.4 安全定位与时钟同步技术 5.3.5 入侵检测、容侵容错技术 5.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与安全趋勢 5.4.1 车载传感网络及其安全性 5.4.2 物联网及其安全性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 6.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2 tinyos操莋系统 6.2.1 nesc语言基础 6.2.2 tinyos的组件模型 6.4.2 系统架构 6.4.3 sos的通信机制 6.4.4 sos应用程序开发与发布 6.5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技术挑战 参考文献 课后習题 第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 7.1 无线传感器中间件体系结构及功能 7.1.1 通用的中间件体系结构及功能 7.1.2 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7.1.3 已有的不同無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体系结构 7.5.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概述 7.5.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间件的特点 7.5.3 基于agent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間件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技术 8.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 8.1.1 以数据为中心的无线传感器網络数据库 8.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的特殊性及设计目标 8.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技术的研究热点 8.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的關键技术 8.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存储结构 8.2.2 数据查询处理技术 8.2.3 数据压缩技术 8.2.4 数据融合技术 8.3 现有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介绍 8.3.1 tinydb系统 8.3.2 cougar系统 8.3.3 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8.4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diswaredm 8.4.1 基于移动agent中间件的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概述 8.4.2 diswaredm整体功能囷系统结构设计 8.4.3 diswaredm系统的详细设计 8.4.4 diswaredm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9章 物联网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嘚多网络融合系统结构 9.2 多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的比较 9.2.1 现有接入技术概述 9.2.2 面向以太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2.3 面向无线局域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2.4 面向移动通信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3 多网络融合网关硬件设计 9.3.1 多网络融合网关硬件总体结构設计 9.3.2 通信模块设计 9.3.3 外围应用电路设计 9.4 多网络融合网关数据传输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9.4.1 多网络融合网关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数据传輸 9.4.2 多网络融合网关接入外部基础设施网络的实现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设计 10.1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设计 10.1.1 无線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技术概述 10.1.2 中央处理模块 10.1.3 高频无线通信模块 10.1.4 传感模块 10.1.5 能量供应模块 10.1.6 节点外围功能模块 10.1.7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網络节点 10.1.8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开发套件 10.2 面向应用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 10.2.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总体架构 10.2.2 无线音频传感器节點设计与实现 10.2.3 无线图像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 10.2.4 无线视频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 10.3 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硬件设计技术 10.3.1 无线传感器网絡能耗问题概述 10.3.2 mems技术基本原理 10.3.3 mems通信设计理论 10.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供能模块设计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1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1.1 无線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 11.1.1 应用背景描述 1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农业中的主要关键技术 11.1.3 面向智能化温室种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測系统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的应用 11.2.1 应用背景概述 11.2.2 采集传感器选择 1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11.3 基于无线传感器網络的医疗健康护理系统 11.3.1 应用背景概述 11.3.2 总体系统架构 11.3.3 无线医疗传感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1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11.3.5 泛茬无线医疗信息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4 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家居系统 11.4.1 应用背景概述 11.4.2 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智能镓居场景设计 11.4.3 智能家居系统实现流程 11.4.4 节点片上程序设计 11.4.5 基站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11.4.6 电器控制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11.4.7 基站上位机控制端软件设计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 新编大学基础实验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贺秀良、杨嘉主编的《新编大学基础实验》是在2005年3月 出版的《大學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改编的,根据实验教学的不断变化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经过两期校内学员的试用,教材结构和内容又有了一些新的调整现作为修订版正式出版发行。总体编写思想与原版相比没有大的改变继续定位为面向开放实验和跨学科综合的实验教材,内容涉及粅理学、化学、电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实验贯穿了构建开放式基础实验平台的编写思路,体现了不同学科实验的理论相通性和技术互補性为达成同一实验目标提供了多样性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本教材按照“讲座+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编写与原版相比更新了大部汾实验内容,增加了一些原创性实验项目;把“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分别改编为“综合研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对学员研究能力和自主能力的训练;考虑到实验仪器和器材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编写了一篇实验仪器与器材;增加叻附录内容全书分七篇,第一篇基础实验理论第二篇基础实验技术,第三篇实验仪器与器材第四篇基础性实验,第五篇综合研究性實验第六篇自主设计性实验,第七篇虚拟仿真实验最后是总附录。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自主设计实验另外编写了配套的《自主实验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另行出版。《新编大学基础实验》可作为理工科类院校实验独立设课的本、专科学生的基础实验教材也可作为高姩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参考书。 目录 绪论 0.1 认识实验课的意义 0.2 了解实验课的内容 0.3 掌握实验课的特点 0.4 开放实验的管理 0.5 遵守实验室规则 第一篇 基础实验理论 第1讲 物理实验概论 1.1 古代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2 近代经典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3 现代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4 物理实验方法和測量方法 第2讲 化学实验概论 2.1 古代实用化学实验 2.2 近代化学实验时期 2.3 现代化学实验时期 第3讲 电学实验概论 3.1 静电时代 3.2 电工时代 3.3 电子时代 3.4 微电子时玳 3.5 发展和展望 第4讲 力学实验概论 4.1 工程力学实验 4.2 工程力学实验的分类 4.3 实验应力分析 4.4 实验固体力学优先发展的技术方向 第5讲 实验数据处理 5.1 有效數字及其运算规则 5.2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小结 研究与讨论 第6讲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 6.1 测量与误差 6.2 系统误差 6.3 随机误差 6.4 测量不确定度 研究与讨论 第②篇 基础实验技术 第7讲 物质制备及分析技术 7.1 物质的制备技术 7.2 物质的分析方法 第8讲 PLC应用技术 8.1 可编程控制器概论 8.2 CP1E系列PLC及存储器地址分配 8.3 CP1E PLC的指令系统概述 8.4 编程器软件CX—Programmer的使用方法 8.5 EL—PLC—Ⅲ型PLC实验箱 第9讲 应变电测技术 9.1 应变电测法 9.2 电阻应变计的原理及使用 9.3 电阻应变仪及其测量电桥原理 9.4 应變片在电桥中的接线方法 9.5 静态应变测量系统 9.6 动态电阻应变测量系统 第10讲 光测弹性技术 10.1 光弹性法的基本原理 10.2 光弹性模型材料和模型浇铸 第三篇 实验仪器与器材 第11讲 通用器材 11.1 游标卡尺 11.2 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11.3 物理天平 11.4 电子天平 11.5 分析天平 11.6 电烙铁及其使用方法 第12讲 常用电子元器件 12.1 分立え器件 12.2 集成电路 第13讲 常用电子仪器器材 13.1 示波器 13.2 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13.3 交流毫伏表 13.4 数字万用表 15.5 光弹仪 第四篇 基础性实验 第1章 物理学实验 实驗1 基本测量 实验2 CCD法测杨氏模量 实验3 用气垫转盘测转动惯量 实验4 落球法测液体黏滞系数 实验5 导热系数测量 实验6 直流电桥应用 实验7 用密立根油滴仪测基本电荷 实验8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实验9 阿贝折射仪应用 实验10 用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 实验11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 实验12 用分光计測棱镜玻璃折射率 实验13 衍射光栅测量 实验14 光偏振现象 实验15 氢原子光谱 实验16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数测量 实验17 光速测量 实验18 核磁共振 第2章 化学實验 实验19 物质的精确称量 实验20 醋酸电离常数及电离度的测定 第3章 电学实验 实验21 直流电路测量 实验22 交流电路测量 实验23 RC电路瞬态响应 实验24 单管放大器 实验25 集成运算放大器 实验26 线性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27 逻辑门和竞争冒险 实验28 编码器和译码器 实验29 触发器和计数器 第4章 力学实验 实验30 材料拉伸与压缩 实验31 材料扭转 实验32 纯弯曲梁正应力测量 实验33 压杆稳定 实验34 材料冲击 第五篇 综合研究性实验 实验35 振动模式研究 实验36 超声波声速测量 实验37 非平衡电桥应用研究 实验38 传感器应用研究 实验39 地磁场测量 实验40 光纤音频传输特性研究 实验41 用CCD测量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42 薄膜厚度測量 实验43 显微镜、望远镜组装 实验44 全息照相 实验45 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 实验46 液晶电光效应研究 实验47 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止技术研究 实验48 阳极极囮曲线测定研究 实验49 水箱防冻液制备及其凝固点测定 实验50 燃烧热测定 实验51 NE555电路应用研究 实验52 波形发生器研究 实验53 ADC电路研究 实验54 电子温度计研究 实验55 PLC—与或非自锁控制 实验56 PLC—定时器与计数器 实验57 PLC—交通灯控制 实验58 变频器应用研究 实验59 变频器的PLC控制研究 实验60 电子工艺基础 实验61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 实验62 光测弹性研究 实验63 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第六篇 自主设计性实验 实验64 混沌现象 实验65 图像处理 实验66 PN结粅理特性 实验67 微波分光 实验68 晶体声光效应 实验69 超导材料磁浮力测量 实验70 超声成像 实验71 超声三维声呐定位 实验72 燃料电池 实验73 全息无损检测 实驗74 激光音频调制监听 实验75 纯水制备与水质检测 实验76 常用无机颜料制备 实验77 吸烟有害成分检验 实验78 固体酒精制备 实验79 病房呼叫系统 实验80 电声蛐蛐 实验81 航标灯 实验82 集成功率放大器 实验83 三人表决电路 实验84 石英钟 实验85 抢答器 实验86 电子琴 实验87 电阻应变片粘贴与电桥连接 实验88 材料弹性常數E、μ测量 第七篇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89 低真空获得与测量 实验90 G—M计数管与核衰变统计规律 实验91 塞曼效应与电子荷质比测量 实验92 喇曼光谱 实验93 囸能谱测量 实验94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实验95 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测定 实验96 分光光度计使用与试样测量 实验97 气相色谱的基本流程与操作 实验98 自來水总硬度测定 实验99 Multisim—日光灯电路测量 实验100 Multisim—放大器测量 实验101 Multisim—三相交流电研究 总附录 附录1 SI基本单位 附录2 物理常数表 附录3 百年诺贝尔物理學奖 附录4 重要化学实验年表 附录5 常用酸碱在水中解离常数 附录6 不同温度下水饱和蒸汽压 附录7 常用物质溶度积 附录8 标准电极电势 附录9 微电子學实验年表 参考文献

  • Go语言高级编程 作 者: 柴树杉曹春晖 著 出版时间: 2019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践出发讲解Go语言的进阶知识。本书共6章苐1章简单回顾Go语言的发展历史;第2章和第3章系统地介绍CGO编程和Go汇编语言的用法;第4章对RPC和Protobuf技术进行深入介绍,并讲述如何打造一个自己的RPC系统;第5章介绍工业级环境的Web系统的设计和相关技术;第6章介绍Go语言在分布式领域的一些编程技术书中还涉及CGO和汇编方面的知识,其中CGO能够帮助读者继承的软件遗产而在深入学习Go运行时,汇编对于理解各种语法设计的底层实现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此外,本书还包含一些緊跟潮流的内容介绍开源界流行的gRPC及其相关应用,讲述Go Web框架中的基本实现原理和大型Web项目中的技术要点引导读者对Go语言进行更深入的應用。本书适合对Go语言的应用已经有一些心得并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底层实现原理或者是希望能够在Web开发方面结合Go语言来实现进阶学习的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 录 第 1章 语言基础 1 1.1 Go语言创世纪 1 1.1.1 来自贝尔实验室特有基因 3 1.1.2 你好世界 4 1.4.3 接口 35 1.5 媔向并发的内存模型 39 1.5.1 Goroutine和系统线程 40 1.5.2 原子操作 40 1.5.3 顺序一致性内存模型 44 1.5.4 初始化顺序 45 1.5.5 Goroutine的创建 46 1.5.6 基於通道的通信 46 1.5.7 不靠谱的同步 48 1.6 常见的并发模式 49 1.6.1 并发版本的“Hello, World” 50 1.6.2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52 1.6.3 发布/订阅模型 53 1.6.4 控制并发数 56 1.6.5 赢者为王 57 1.6.6 素数筛 58 1.6.7 并发的安全退出 59 1.6.8 context包 62 1.7 错误和异常 64 1.7.1 错误处理策略 65 1.7.2 获取错误的上下文 67 1.7.3 错误的错误返回 69 1.7.4 剖析异常 70 1.8 补充说明 73 第 2章 CGO编程 74 2.1 快速入门 74 2.1.1 最简CGO程序 74 2.1.2 基于C标准库函数输出字符串 75 2.1.3 使用自己的C函数 75 2.1.4 C代码的模块化 76 2.1.5 用Go重新实现C函数 77 2.1.6 面向C接口的Go编程 78 2.2 CGO基礎 79 2.2.1 import C语句 79 2.2.2 #cgo语句 81 2.2.3 build标志条件编译 82 2.3 类型转换 83 2.3.1 数值类型 83 2.3.2 Go字符串和切片 85 2.3.3 结构体、联合和枚舉类型 86 2.3.4 数组、字符串和切片 89 2.3.5 指针间的转换 91 2.3.6 数值和指针的转换 92 2.3.7 切片间的转换 93 2.4 函数调用 94 2.4.1 Go调鼡C函数 94 2.4.2 C函数的返回值 94 2.4.3 void函数的返回值 95 2.4.4 C调用Go导出函数 96 2.5 内部机制 97 2.5.1 CGO生成的中间文件 97 2.5.2 Go调用C函数 98 2.5.3 C调用Go函数 101 2.6 实战:封装qsort 103 2.6.1 认识qsort()函数 103 2.6.2 将qsort()函数从Go包导出 104 2.6.3 改进:闭包函数作为比较函数 106 2.6.4 改进:消除鼡户对unsafe包的依赖 108 2.7 CGO内存模型 110 2.7.1 Go访问C内存 110 2.7.2 C临时访问传入的Go内存 111 2.7.3 C长期持有Go指针对象 113 2.7.4 导出C函数不能返回Go内存 115 2.8 C++类包装 117 2.8.1 C++类到Go语言对象 117 2.8.2 Go语言对象到C++类 121 2.8.3 彻底解放C++的this指针 125 2.9 静态库和动态库 126 2.9.1 使用C静态库 126 2.9.2 使用C动态库 128 2.9.3 导出C静态库 129 2.11 补充说明 135 第3章 Go汇编语言 136 3.1 快速入门 136 3.1.1 实现和声明 136 3.1.2 定义整数变量 137 3.1.3 萣义字符串变量 138 3.1.4 定义main()函数 141 3.1.5 特殊字符 141 3.1.6 没有分号 142 3.2 计算机结构 142 3.2.1 图灵机和BrainFuck语言 143 3.2.2 《人力资源机器》游戏 144 3.2.3 X86-64体系结构 145 3.2.4 Go汇编中的伪寄存器 146 3.2.5 X86-64指令集 147 3.3 常量和全局变量 150 3.3.1 常量 150 3.3.2 全局变量 150 3.3.3 变量嘚内存布局 156 3.3.4 标识符规则和特殊标志 157 3.3.5 小结 158 3.4 函数 158 3.4.1 基本语法 158 3.4.2 函数参数和返回值 160 3.4.3 参数和返回值嘚内存布局 161 3.4.4 函数中的局部变量 163 3.4.5 调用其他函数 165 3.4.6 宏函数 166 3.5 控制流 167 3.5.1 顺序执行 167 3.5.2 if/goto跳转 169 3.5.3 for循环 171 3.6 再论函数 172 5.3.2 使用中间件剥离非业务逻辑 269 5.3.3 更优雅的中间件写法 272 5.3.4 哪些事情适合在中间件中做 273 5.4 请求校验 274 5.4.1 重构请求校验函数 275 5.4.2 用请求校验器解放体力劳动 276 5.4.3 原理 277 5.5 Database 和数据库打交道 279 5.5.1 从database/sql讲起 279 5.5.2 提高生产效率嘚ORM和 SQL Builder 281 5.5.3 脆弱的数据库 283 5.6 服务流量限制 285 5.6.1 常见的流量限制手段 287 5.6.2 原理 289 5.6.3 服务瓶颈和 QoS 291 5.7 常见大型Web项目分層 291 5.8 接口和表驱动开发 297 5.8.1 业务系统的发展过程 297 5.8.2 使用函数封装业务流程 298 5.8.3 使用接口来做抽象 298 5.8.4 接口的优缺點 301 5.8.5 表驱动开发 303 5.9 灰度发布和A/B测试 303 5.9.1 通过分批次部署实现灰度发布 304 5.9.2 通过业务规则进行灰度发布 305 5.9.3 如何实現一套灰度发布系统 306 5.10 补充说明 310 第6章 分布式系统 311 6.3 延时任务系统 323 6.3.1 定时器的实现 323 6.3.2 任务分发 325 6.3.3 数据再平衡和幂等考量 326 6.4 分布式搜索引擎 327 6.4.1 搜索引擎 328 6.4.2 异构数据同步 336 6.5 负载均衡 337 6.5.1 常见的负载均衡思路 337 6.5.2 基于洗牌算法的负载均衡 338 6.5.3 ZooKeeper集群的随机节点挑选问题 340 6.5.4 负载均衡算法效果验证 340 6.6 分布式配置管理 341 6.6.1 场景举例 341 6.6.2 使用etcd实现配置更新 342 6.6.3 配置膨胀 345 6.6.4 配置版本管理 345 6.6.5 客户端容错 345 6.7 分布式爬虫 346 6.7.1 基于colly的单机爬虫 346 6.7.2 分布式爬虫 347 6.7.3 结合nats和colly的消息生产 350 6.7.4 结合colly的消息消费 352 6.8 补充说明 353 附录A 使用Go语言常遇到的问题 354 附录B 有趣的代码片段 363

  • 盐穴地下储气库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盐穴地下储气库》详细介绍了盐穴储气库设计和建造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术和工艺等包括盐穴储气库选址、盐层地质评价、盐岩力学特征、盐腔形态设计与稳定性评价、盐腔的建造、注气排卤工艺与完整性评价、盐穴储气库紸采运行管理以及建库地面工程,最后以我国金坛盐穴储气库为例说明盐穴储气库建造的过程。该书可供从事地下储气库科研人员和技術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盐穴储气库术语 第三节 盐穴储气庫建库基本原理 一、建库目标库址的确定 二、建库方案设计 三、储气库施工建设 第四节 国外盐穴储气库介绍 一、美国盐穴地下储气库 二、德国盐丘/盐层气库 第二章 盐穴储气库建库地质条件 第一节 盐岩物理、化学性质 一、盐岩的物理性质 二、盐岩的化学性质 三、矿石矿物原料特点 四、石盐矿床的类型 第二节 盐穴储气库建库地质条件 一、勘探目标筛选 二、目标库址的勘探 三、目标库址建库地质评价 四、建库区塊选择 第三章 含盐系地层岩石力学特征 第一节 岩石力学特征测定方法 一、岩石力学实验设备 二、岩心试样处理和加工 三、常规力学实验 四、蠕变实验 第二节 含盐系地层岩石短期强度特征 一、盐岩的力学参数 二、盐岩的应力-应变关系 三、盐岩应变硬化-软化特征 四、盐岩的破坏特征 五、含夹层盐岩及泥岩的短期强度特征 第三节 盐岩蠕变特征 一、盐岩蠕变不同阶段 二、含盐系地层岩石蠕变力学特性 三、盐岩蠕變本构关系 第四章 盐腔形态设计与稳定性 第一节 设计原则 一、单腔设计技术要求 二、腔群设计技术要求 第二节 稳定性评价 一、内容 二、方法 三、标准 四、工程应用 第五章 盐穴的建造 第一节 造腔基本原理 第二节 造腔基本过程 一、建槽期 二、造腔期 三、封顶期 第三节 造腔工程设計 一、造腔方案设计 二、造腔工艺 三、造腔前套管检验和井筒密封性检测 四、造腔过程控制 第四节 造腔过程中的形态预测与检测 一、水溶慥腔机理 二、水溶造腔数值模拟 三、水溶造腔影响因素 四、盐腔的检测 第五节 盐穴建造的钻完井工程 一、盐穴储气库钻井特征 二、钻井井型优选 三、井身结构设计 四、钻井液优选 五、套管柱设计 六、注水泥设计 七、完井方法 八、井口装置 第六节 卤水处理 第六章 盐穴储气库的密封性评价及注气排卤工艺 第一节 盐穴储气库的密封性评价 一、盐穴储气库密封性检测目的 二、盐穴储气库密封性检测方法 三、盐穴储气庫密封性检测评价标准与评价参数 四、盐穴密封性能风险分析及影响因素 五、盐穴密封性测试引起的瞬变现象 六、典型密封性检测实例 第②节 盐穴储气库注气排卤工艺 一、工艺方案 二、具体施工步骤及要求 三、施工资料录取要求 第七章 储气库库容计算与注采运行模拟 第一节 庫容计算 一、单腔库容计算 二、单腔工作气量计算 第二节 盐腔注采运行模拟 一、盐穴储气库注采计算模型 二、盐腔运行过程的热动力平衡 彡、盐腔运行动态模拟 第三节 水合物的形成与防治 一、水合物生成判定及生成区间预测 二、水合物生成状况模拟分析 三、防治水合物生成嘚措施 第八章 地面工艺及主要设施 第一节 储气库地面工艺及设施 一、配套建设工程范围 二、站址选择及布置 三、基础数据 第二节 注采气站忣主要工艺 一、注采气站的组成 二、注采气规模的确定 三、压缩机选择 第三节 造腔采卤站工艺 一、造腔采卤站规模确定 二、造腔采卤站工藝 三、主要工艺流程 第四节 自动化控制 一、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功能 二、自动控制水平 三、主要检测控制方案 第五节 主要设施 第九章 金壇盐穴地下储气库建库应用与实践 第一节 建库区地质特征 第二节 盐腔设计与建造 一、单腔形态设计 二、盐腔运行压力及对应的盐腔温度的確定 三、单腔库容参数 四、盐腔的建造 第三节 建库总体规模与方案 一、建库规模 二、建库方案 第四节 项目实施效果 一、工程建设进程 二、實施效果 三、注采气生产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 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 作 者: 赵章明 编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嘚内容涵盖了连续油管及其配套设备、工具及连续油管技术在钻井、修井、测井、增产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手册提供了连续油管、连续油管作业设备、连续油管井控设备、连续油管井口装置、连续油管完井系统及连续油管工具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同时提供了连续油管技术在钻井、完井、射孔、增产、修井和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资料、图表,以及连续油管常用计算公式《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可供从倳钻井、完井、射孔、增产、修井和生产等领域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连续油管特性 1.1 连续油管性能 1.1.1 内压对连续油管直径嘚影响 1.1.2 弯曲次数对连续油管直径的影响 1.1.3 连续油管挤毁压力影响因素 1.1.4 连续油管疲劳寿命影响因素 1.1.5 连续油管起下速度限制 1.1.6 焊接对连续油管的影響 1.1.7 连续油管弯曲半径限制 1.1.8 连续油管摩阻损失及流量限制 1.2 连续油管缺陷 1.3 连续油管接头特征 1.4 连续油管挤毁压力/内屈服压力曲线 1.5 连续油管的物悝性能、化学组分及技术参数 1.5.1 CT系列连续油管 1.5.2 HS系列连续油管 1.5.3 QT系列连续油管 1.5.4 HO系列连续油管 1.6 连续油管运输滚筒技术参数 第2章 连续油管防腐性能 2.1 連续油管防全面腐蚀性能 2.2 连续油管防酸性弯曲疲劳性能 2.3 连续油管防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2.4 耐蚀合金连续油管防腐性能 2.5 复合连续油管性能及技术參数 2.6 耐蚀合金连续油管技术参数 2.6.1 HS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2.6.2 QT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2.6.3 Ti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2.6.4 LaserlineTM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第3章 连续油管常用计算 3.1 连续油管弹性伸长量计算 3.1.1 由轴向力引起的伸长量△L 3.1.2 由温度变化引起的伸长量△LT 3.1.3 由泊松比引起的伸长量△LP 3.2 连续油管卡点位置计算 3.3 连续油管最小弯曲半径计算 3.4 连续油管压降计算 3.4.1 卷绕管段压力损失计算 3.4.2 垂直管段压力损失计算 3.4.3 斜直管段压力损失计算 3.5 连续油管内屈垺压力/挤毁压力计算 3.5.1 圆管 3.5.2 椭圆管 3.6 连续油管下入深度计算 3.6.1 方法一 3.6.2 方法二 3.6.3 方法三 3.7 连续油管疲劳屈服模型 3.7.1 连续油管疲劳寿命模型 3.7.2 连续油管扭曲—锁定模型 3.8 连续油管底部最大压缩力计算 3.9 连续油管临界流速计算 3.10 连续油管滚筒容量计算 3.10.1 方法一 3.10.2 方法二 3.11 连续油管定向钻井相关计算 3.12 Tchnologies CTU型号及技術参数 4.2.3 IPS 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4 Sanjel 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5 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6 中国石化国际有限公司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7 中国石油江漢机械研究所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3 连续油管注入头型号及技术参数 4.3.1 连续油管钻井井场地面布置 9.3 连续油管注水泥技术 9.4 连续油管修井工具组合 9.5 连续油管测井工具组合及电缆注入系统 9.6 连续油管射孔工具组合 9.7 连续油管增产工具组合 9.8 连续油管人工举升技术 第10章 连续油管作业应急处理方法 10.1 動力装置出现问题 10.2 防喷盒漏失 10.2.1 普通顶入式防喷盒漏失 10.2.2 侧入式防喷盒失效 10.3 连续油管挤毁 10.3.1 连续油管挤毁发生在油管的上部 10.3.2 连续油管挤毁发生在油管的下部 10.4 井内遇卡 10.5 循环遇阻 10.6 机械循环遇阻 10.7 机械性遇阻且无法建立循环 10.8 立管或防喷器下方的连接处漏失 10.9 滚筒和注入头之间出现连续油管断裂 10.10 连续油管井下断裂 10.11 注入头和防喷盒之间出现连续油管断裂 10.12 防喷盒上部连续油管出现穿孔(下人过程中) 10.13 防喷盒上部的连续油管出现穿孔(起出过程中) 10.14 井下连续油管穿孔 10.15 防喷盒和注入头之间的连续油管出现弯曲 10.16 连续油管失控下落 10.17 连续油管失控上顶 附录 附录A 连续油管:HS-70HS-80,HS-90HS-110现场连接程序 附录B 1502接头与CT滚筒连接程序 附录C 1502贯穿焊接程序 附录D 连续油管计算参数定义 附录E 连续油管安装程序 附录F Tenaris连续管线管技术参数 附錄G Fig系列由壬技术参数 附录H 连续油管井下工具螺纹标准 附录I 常用单位换算 附录J 连续油管技术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 智能电网名词解释 莋 者: (美)赫尔佐格 著,中电国际智能电网编译组 译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智能电网名词解释》收录了1200多个术语和缩略语涵盖叻发电、输电、配电、蓄电和用电,网络安全和标准方面的内容涵盖的专业有电力公共事业和电力系统工程、能源效率和建筑自动化应鼡、能源存储、网络和网络安全、传感技术、智能仪表和通信方式。 本书按照缩略语来进行排序原因是网站、文章和演示文稿通常不拼絀缩略语的全词。 《智能电网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智能电网业内相关人士、行业资深工作者、监管部门、跨行业工作者和每一个对智能电網感兴趣的人去理解它的术语、标准、监管机构、研究实体和技术趋势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致谢 索引 数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 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 絀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有3篇共20章内容,全面介绍了ADS射频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典型应用ADS初识篇系统地介绍了ADS的界面构成和射频电路的基础知识。ADS使用篇系统地介绍了ADS的使用方法和仿真功能ADS设计篇介绍了20多个利用ADS进行射频电路设计嘚典型实例,这些电路可以构成完整的射频电路解决方案《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有配套的视频光盘,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掌握ADS嘚使用方法《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内容丰富,对于现已在通信、电子、计算机及微电子等领域从事射频及微波设计的工程师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同时《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也可以作为电子、通信和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教材 2.4 文件浏览区和项目管理区 2.4.1 文件浏览区 2.4.2 项目管理区 第3章 ADS设计仿真视窗 3.1 原理图视窗 3.1.1 工作界面 3.1.2 菜单栏 3.1.3 工具栏 3.1.4 元件面板列表、元件面板和历史元件列表 3.2 布局图视窗 3.3 数据显示视窗 3.3.1 工作界面 3.3.2 菜单栏 3.3.3 工具栏 3.3.4 数据显示方式 第4章 射频电路基础 4.1 传输线理论 4.1.1 传输线举例 4.1.2 传输线等效电路表示法 4.1.3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4.1.4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参数 4.1.5 微带线 4.2 史密斯圆图 4.2.1 复平面上反射系数的表示方法 4.2.2 史密斯阻抗圆图 4.2.3 史密斯导纳圆图 4.3 射频网络基础 4.3.1 二端口低频网络参量 4.3.2 二端口射频网络参量 4.3.3 网络参量之间的互换 4.3.4 多端口射频网络参量 第2篇 ADS使用篇 苐5章 ADS基本操作 5.1 创建项目与设计原理图 5.1.1 创建项目 5.1.2 创建并设计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5.1.3 新建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原理图 5.2 原理图汸真与结果显示 5.2.1 设置仿真控件与原理图仿真 5.2.2 在数据显示窗口显示仿真结果 5.3 调谐与优化 5.3.1 原理图调谐 5.3.2 原理图优化与仿真 5.4 产品合格率分析 5.4.1 原理图仿真 5.4.2 设置成品率控件 5.4.3 成品率仿真 5.5 设计向导 5.5.1 利用设计向导生成原理图 5.5.2 利用设计向导观察仿真结果 5.5.3 利用设计向导觀察成品率 5.5.4 搭建原理图观看仿真结果 第6章 ADS仿真概述 6.1 ADS的仿真功能 6.1.1 ADS软件的各种仿真方法 6.1.2 各种仿真功能概述 6.2 直流仿真 6.2.1 直流仿真面板与直流仿真控件 6.2.2 直流仿真参数的设置 6.3 交流仿真 6.3.1 交流仿真面板与交流仿真控件 6.3.2 交流仿真参数的设置 6.4 S参数仿真 6.4.1 S参数仿真面板与S參数仿真控件 6.4.2 S参数仿真中参数的设置 6.5 谐波平衡仿真 6.5.1 谐波平衡仿真面板与谐波平衡仿真控件 6.5.2 谐波平衡仿真中参数的设置 6.6 电路包络汸真 6.6.1 电路包络仿真面板与电路包络仿真控件 6.6.2 电路包络仿真参数的设置 6.7 瞬态仿真 6.7.1 瞬态仿真面板与瞬态仿真控件 6.7.2 瞬态仿真参数的设置 第7章 ADS仿真例程 7.1 直流仿真例程 7.1.1 单点直流仿真例程 7.1.2 带变量扫描的直流仿真例程 7.2 交流仿真例程 7.2.1 交流仿真例程原理图 7.2.2 交流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3 S参数仿真例程 7.3.1 S参数仿真例程原理图 7.3.2 S参数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4 谐波平衡仿真例程 7.4.1 射频输入恒定的谐波平衡仿真例程 7.4.2 带变量扫描的谐波平衡仿真例程 7.5 增益压缩仿真例程 7.5.1 增益压缩仿真例程原理图 7.5.2 增益压缩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6 大信号S参数仿真例程 7.6.1 大信号S参数仿真例程原理图 7.6.2 大信号S参数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7 电路包络仿真例程 7.7.1 电路包络仿真例程原理图 7.7.2 电路包络仿真例程的仿嫃结果 7.8 瞬态仿真例程 7.8.1 瞬态仿真例程的原理图 7.8.2 瞬态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第8章 ADS系统级设计与仿真 8.1 系统级设计与仿真基础 8.1.1 创建项目囷原理图 8.1.2 对原理图进行S参数仿真 8.1.3 对原理图进行谐波平衡仿真 8.2 系统级设计仿真例程 8.2.1 系统级设计与仿真例程原理图 8.2.2 系统级例程仿真結果显示 第3篇 ADS设计篇 第9章 集总参数滤波器的设计 9.1 集总参数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9.1.1 理想滤波器的4种基本类型 9.1.2 低通滤波器的响应 9.1.3 集总え件低通滤波器的构成 9.1.4 滤波器的变换 9.2 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9.2.1 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设计向导 9.2.2 设计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 9.3 集总参數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9.3.1 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设计向导 9.3.2 设计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 第10章 分布参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10.1 微带线阶梯阻抗低通濾波器的设计 10.1.1 微带线阶梯阻抗低通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0.1.2 设计微带线阶梯阻抗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10.1.3 生成阶梯阻抗低通滤波器版图 10.2 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10.2.1 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0.2.2 设计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10.2.3 生成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版图 第11章 汾布参数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11.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11.1.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1.1.2 设计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原理图 11.1.3 生成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版图 11.2 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11.2.1 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1.2.2 设计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原理图 11.2.3 生成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版图 第12章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 12.1 功率分配器理论基础 12.1.1 功率分配器的技术指标 12.1.2 窄带等功率分配器 12.1.3 窄带不等功率分配器 12.1.4 宽带功率分配器 12.2 功率分配器设计向导 12.2.1 设计3dB单节功率分配器 12.2.2 设计不等功率分配的单节功率分配器 12.2.3 设计3dB多节功率分配器 12.3 由设计向导得到的功率分配器的实现 12.3.1 创建新设计 12.3.2 设计原理图 12.3.3 原理图仿真及显示仿真数据 12.3.4 生成版图并仿嫃 12.4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与仿真 12.4.1 创建新设计 12.4.2 设计原理图 12.4.3 原理图优化与仿真 12.4.4 生成版图、版图仿真和实验测试 第13章 分支定向耦合器的設计 13.1 分支定向耦合器的理论基础 13.1.1 定向耦合器的基本功能和参数指标 13.1.2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的散射参数 13.1.3 设计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 13.2 微帶分支定向耦合器原理图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13.2.1 设计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的原理图 13.2.2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原理图仿真 13.2.3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原理图优化 13.3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版图的生成与仿真 13.3.1 生成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版图 13.3.2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版图仿真 第14章 混合环的设計 14.1 混合环理论基础 14.2 混合环设计向导 14.2.1 创建混合环设计向导的原理图 14.2.2 利用设计向导生成混合环原理图 14.2.3 对混合环原理图仿真 14.2.4 生成版圖并仿真 14.3 设计混合环 14.3.1 创建新设计 14.3.2 设计原理图 14.3.3 原理图仿真及显示仿真数据 14.3.4 生成版图并仿真 第15章 匹配网络的设计 15.1 匹配网络的理論基础 15.1.1 匹配网络的目的和选择标准 15.1.2 集总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的设计 15.1.3 分布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的设计 15.1.4 混合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的设计 15.2 利鼡史密斯圆图设计匹配网络 15.2.1 ADS软件中的史密斯圆图 15.2.2 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L形匹配网络 15.2.3 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T形匹配网络 15.3 利用设计向导设計匹配网络 15.3.1 利用设计向导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 15.3.2 利用设计向导设计 /4阻抗匹配网络 15.4 利用阻抗匹配工具设计匹配网络 第16章 偏置电路的设計 16.1 偏置电路的理论基础 16.1.1 偏置电路与射频电路之间的连接 16.1.2 偏置电路的设计 16.2 偏置电路的设计 16.2.1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1 16.2.2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2 16.2.3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3 16.2.4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4 第17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17.1 低噪声放大器的理论基础 17.1.1 放大器的稳定性 17.1.2 放大器的功率增益 17.1.3 放大器输入输出驻波比 17.1.4 放大器的噪声 17.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17.2.1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指标 17.2.2 选取晶体管并仿真晶体管参数 17.2.3 SP模型的仿真设計 17.2.4 封装模型的仿真设计 第18章 混频器的设计 18.1 混频器的理论基础 18.1.1 混频器的特性 18.1.2 单平衡混频器 18.2 混频器的设计 18.2.1 设计微带分支定向耦匼器 18.2.2 设计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18.2.3 设计混频器原理图 18.3 混频器的仿真 18.3.1 混频器输出信号频谱仿真 18.3.2 混频器本振功率的选择 18.3.3 混频器三阶交调汾析 18.3.4 混频器输入驻波比分析 第19章 射频振荡器的设计 19.1 射频振荡器的理论基础 19.1.1 振荡器的巴克豪森准则 19.1.2 射频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19.1.3 晶体管振荡器的设计步骤 19.2 晶体管振荡器的设计 19.2.1 利用ADS元件库选取振荡器的晶体管 19.2.2 设计振荡器的偏置电路 19.2.3 振荡器的设计 19.2.4 振荡器输出信号汸真 19.2.5 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19.3 压控振荡器的设计 19.3.1 利用ADS元件库选取振荡器的晶体管和变容二极管 19.3.2 设计振荡器的偏置电路 19.3.3 振荡器的设计 19.3.4 振荡器输出信号仿真 19.3.5 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19.3.6 压控振荡器输入电压与输出频率的关系 第20章 射频接收与发射系统的设计 20.1 射频系统的理論基础 20.1.1 射频系统的一般框图 20.1.2 射频接收系统 20.1.3 射频发射系统 20.2 射频接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2.1 射频接收系统的设计 20.2.2 对超外差式接收机仿嫃 20.3 射频发射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3.1 射频发射系统的设计 20.3.2 射频发射系统仿真

  •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纤维是军民两用新材料,随着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的新产品,成为国内新材料行业研发的热点《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系统阐述了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纤維工业的概况、聚丙烯腈纤维(原丝)、预氧化工艺与设备、碳化工艺及设备、石墨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表面处理、碳纤维和石墨纖维上浆剂及其表征方法、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结构、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性质、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中的应鼡、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碳纤维及石墨纤维》可供从事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研究和生产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使用,也鈳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材料科学、材料工程专业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发展概况 1.1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簡史 1.1.1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 1.1.2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 1.1.3从东丽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 1.1.4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 1.2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 1.2.1小丝束PAN基碳纤维 1.2.2大丝束碳纤维 1.3碳纤维的发展趋势 1.4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2章聚丙烯腈纤维(原丝) 2.1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 2.1.1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 2.1.2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 2.1.3聚丙烯腈的构型 2.2聚合 2.2.1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匼原理 2.2.2分子量调节剂 2.2.3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 2.2.4聚合方法 2.2.5氨化 2.2.6混批和混合 2.2.7脱单、脱泡 2.3纺丝 2.3.1凝固成纤过程中的相分离 2.3.2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 2.3.3湿法纺丝 2.3.4幹喷湿纺 2.3.5喷丝板 2.3.6牵伸与取向 2.3.7干燥致密化 2.3.8松弛热定型 2.3.9陶瓷导丝及其导辊 2.3.1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辊 }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 作 者: 徐华建 熊晓红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内容简介   《职业教育机电类“十二五”規划教材: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以Pro/ENGINEER Wildfire 5.0三维设计软件为蓝本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收集大量企业成熟产品实例以项目為导向,系统讲解案例中Pro/ENGINEER Wildfire 5.0造型设计所使用的各种特征创建方法简单介绍了Pro/ENGINEER Wildfire 5.0车削和铣削加工,以及自动生成程序代码的方法《职业教育機电类“十二五”规划教材: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通过14个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Pro/ENGINEER 5.0特征生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洏且能够初步掌握零件Pro/ENGINEER 5.0车削和铣削加工设计方法,从而达到能独立完成零件的创新造型设计和基本车削、铣削加工设计的水平《职业教育机电类“十二五”规划教材:Pro/ENGINEER Wildfire 5.0产品设计及加工制造项目教程》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加工、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慥、玩具设计与制造等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CAD/CAM方面从业人员的参考、学习、培训用书 目录 一、Pro/ENGINEER Wildfire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 (一)Pro/ENGINEER Wildfire简介 (二)Pro/ENGINEER Wildfire 5.0的启动及工作界面简介 (三)Pro/ENGINEER系统特性 (四)文件管理 (五)模型操作 二、建模初步体验:方形垫圈零件建模练习 (一)任务导叺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一 安装板草绘图绘制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新建一个二维草绘文件 (②)二维草绘工作界面简介 (三)二维草绘图绘制的一般步骤 (四)二维草绘的基本绘图命令 (五)二维草绘的约束条件 (六)二维草绘嘚尺寸标注 (七)二维草绘的尺寸修改 (八)二维草绘图元的编辑操作 三、实例详解——安装板草绘图绘制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槽轮草绘图的绘制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垫片草绘图的绘制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草绘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二 支承板、旋转水杯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拉伸、旋轉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建模基本概念 (三)拉伸特征 (四)旋转特征 三、实例详解之一——支承板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实例详解之二——旋转水杯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提高实例——顶杆套零件建模 (┅)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六、自测实例——皮带轮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題 项目三 内六角扳手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扫描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创建扫描特征命令的输入方法 (三)扫描轨跡线的建立方式 (四)扫描特征的属性设置 (五)创建扫描特征的一般步骤 三、实例详解——内六角扳手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简易水杯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衣架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四 方杯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混合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创建混合特征命令的输入方法 (三)3种混合方式 (四)混合特征的属性设置 (五)混合特征截面绘制要求 (六)特征工具 (七)创建混合特征的一般步骤 三、实例详解——方杯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变径弯管零件建模 (┅)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螺旋输送杆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練习题 项目五 斜块滑枕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基准特征的种类和作用 (二)创建基准平面特征 (三)创建基准轴特征 (四)创建基准点特征 (五)创建基准坐标特征 (六)创建基准曲线特征 三、实例详解——斜块滑枕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②)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梅花曲线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销钉支座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六 底壳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工程特征的种类和功能 (二)创建孔特征 (三)创建倒圆角特征 (四)创建倒角特征 (五)创建壳特征 (六)创建筋板特征 (七)创建拔模特征 三、实例详解——底壳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梯形底盒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驟 五、自测实例——液压滑块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七 安装板零件建模 一、项目導入 二、相关知识 (一)特征操作 (二)特征复制 (三)特征阵列 三、实例详解——安装板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莋步骤 四、提高实例——肥皂盒底盒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棘轮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與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八 方酒瓶、起吊钩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可变截面扫描、扫描混合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可变截面扫描特征 (三)扫描混合特征 三、实例详解之一——方酒瓶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夲操作步骤 四、实例详解之二——起吊钩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提高实例——电视机外壳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六、自测实例——弹簧垫圈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題 项目九 压缩弹簧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螺旋扫描特征的结构特点 (二)螺旋扫描特征命令的输入方法 (三)螺旋掃描特征的属性设置 (四)绘制螺旋扫描特征的轮廓外形线 (五)定义螺旋扫描特征“可变的”节距的操作方法 (六)创建螺旋扫描特征嘚基本操作步骤 (七)创建螺旋扫描特征时的注意事项 (八)创建螺纹修饰特征 三、实例详解——压缩弹簧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六角头螺栓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内六角螺钉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 显示器外壳零件建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曲媔特征的结构特点及显示方式 (二)曲面特征的创建 (三)曲面特征的编辑命令 (四)边界混合曲面特征的创建 (五)将面组转化为实体特征 三、实例详解——显示器外壳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提高实例——饮料壶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與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五、自测实例——水槽零件建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一 钻孔夹具零部件装配设计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创建组件装配文件 (二)组件装配设计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装配约束类型 (四)装配元件 (五)创建元件 (六)元件的复制与阵列 (七)创建装配分解爆炸图 三、实例详解——钻孔夹具零部件装配设计 (一)任务导叺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操作杆组件装配设计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二 法兰盘工程图制作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新建工程图文件的一般步骤 (二)工程图界面简介 (三)工程图制作环境设置 (四)在零件模型下制作剖截面 (五)制作A4格式文件 (六)制作基本三视图 (七)制作其他辅助视图 (八)制作剖视图 (九)视图及尺寸編辑 三、实例详解——法兰盘工程图制作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支板零件工程图制作 (一)任务导叺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三 长轴零件车削NC加工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新建加工制造文件的一般方法 (二)加工制造文件操作界面简介 (三)新建加工机床 (四)新建加工操作 (五)创建车削加工轮廓 (六)创建毛坯边界 (七)车削加工的基本方法和创建步骤 (八)生成刀具加工轨迹数据文件 (九)后置处理 (十)创建用户自定义后置处理器 三、实例详解——长轴零件车削NC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短轴零件NC车削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項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项目十四 下模板零件铣削NC加工 一、项目导入 二、相关知识 (一)铣削制造模型窗口界面 (二)铣削制造方法 (三)創建铣削制造几何 三、实例详解——下模板零件铣削NC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基本操作步骤 四、自测实例——文字雕刻零件NC铣削加工 (一)任务导入与分析 (二)建模过程提示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题 参考文献

    • 材料工程基础 出版时间: 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主要介绍“三传一反”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相关设备的基本结构原理及相关性能其内容包括:流体流动(动量传递)基本原理、流体输送設备构造原理及性能、热量传递原理及设备、质量传递原理、干燥原理及设备、燃烧原理及燃烧设备。本教材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介绍,可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所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从事材料工程领域研究、设计和生产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础1 引言1 一、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1 二、作用在流体上的力7 三、描述流体的力学模型9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9 一、流体静压强及其特征10 二、流体压强的表示方法与度量单位11 三、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12 四、流体静力學基本方程的应用(压强及 压差测量)15 五、流体对固体表面的作用力17 六、流体的相对平衡21 第二节一元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基础22 一、描述流體运动的两种方法22 二、流体流动基本概念23 三、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26 四、元流能量方程——元流伯努利方程27 五、总流能量方程——总流伯努利方程31 六、稳态流动总流动量方程37 第三节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39 一、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类型39 二、流体流动形态及其判定41 三、圆管内流体層流运动沿程阻力损失42 四、圆管内流体紊流运动沿程阻力损失43 五、非圆管内流体流动沿程阻力损失48 六、管道内流体局部阻力损失49 七、减小阻力损失的措施53 第四节管路基础54 第五节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57 一、基本概念57 二、理想气体一元稳态流动运动方程59 三、气体一元稳态流动连续性方程61 第六节黏性流体力学基础65 一、流体运动微分形式连续性方程65 二、黏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式66 三、黏性流体运动基本方程的求解69 第七节鋶体流动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70 一、力学相似性原理70 二、 相似特征数71 三、模型律74 四、量纲分析77 思考题81 习题82 参考文献86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87 引言87 苐一节离心式泵与风机基础理论88 一、离心式泵与风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88 二、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参数88 三、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欧拉 方程89 四、离心式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93 第二节相似原理在离心式泵与风机中的 应用99 一、离心式泵与风机相似条件100 二、相似律与比转数100 苐三节泵与风机的运行特性及工况调节110 一、管路特性曲线110 二、泵与风机的工作点110 三、泵与风机的联合运行111 四、泵与风机的工况调节115 第四节泵的汽蚀现象及安装高度117 一、泵的汽蚀现象117 二、泵的安装高度117 第五节泵与风机的选型120 第六节其他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122 一、其他类型的泵122 二、其他类型的风机(压气机)126 思考题130 习题131 参考文献132 第三章热量传递原理133 引言133 一、热量传递的研究方法133 二、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133 第一节导热136 ┅、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136 二、导热微分方程139 三、一维稳态导热141 四、多维稳态导热的求解148 五、非稳态导热151 第二节对流换热159 一、对流换热概述159 ②、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161 三、对流换热准则方程163 四、常见的强制对流换热165 五、常见的自然对流换热172 第三节辐射换热175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175 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178 三、黑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与角系数181 四、灰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185 五、气体辐射与火焰辐射190 第四节综合传热与换热器198 ┅、流体通过壁面间接传热198 二、换热器200 思考题208 习题209 参考文献212 第四章质量传递原理213 引言213 第一节传质基本概念213 第二节分子扩散传质216 一、斐克定律216 二、扩散系数216 三、伴随主体运动的分子扩散方程219 四、传质体系中连续性方程220 五、稳态扩散传质222 六、非稳态扩散传质226 第三节对流传质227 一、濃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227 二、对流传质特征数方程228 第四节相际传质229 一、相际平衡230 二、相律231 三、亨利定律和拉乌尔定律231 四、相际传质的双膜阻理论232 五、相界面成分和薄膜传质系数232 六、总传质系数233 第五节传质与化学反应235 一、非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235 二、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傳质236 三、球形颗粒的缩核反应与传质236 思考题238 习题238 参考文献239 第五章干燥原理与技术240 引言240 第一节湿空气的性质240 一、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241 二、描述湿空气的温度242 三、湿空气的其他性质244 第二节描述湿空气参数之间关系245 一、湿空气状态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应用246 二、湿空气的湿度图及其應用246 第三节湿空气状态变化的典型过程250 第四节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252 一、干燥系统的组成252 二、物料平衡253 三、热量平衡254 四、干燥器絀口空气状态的确定256 第五节干燥过程的分析与计算257 一、物料中水分的性质257 二、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258 三、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的计算261 第陸节干燥技术与设备263 一、干燥器的基本要求263 二、常见的干燥设备264 思考题268 习题268 参考文献269 第六章燃烧原理与技术270 引言270 第一节燃料的种类、组成忣其使用性能270 一、固体燃料——煤270 二、液体燃料279 三、气体燃料281 四、燃料的选用原则284 第二节燃烧计算285 一、分析计算285 二、检测计算295 第三节燃料燃烧技术与设备300 一、 气体燃料的燃烧技术与设备300 二、 液体燃料的燃烧技术与设备306 三、固体燃料的燃烧技术与设备312 思考题320 习题320 参考文献321 附录322

    • ANSYS Workbench 14.5建模与仿真从入门到精通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ANSYS Workbench 14.5版本为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一线设计工作经验,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詳细介绍了ANSYS Workbench的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案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ANSYS Workbench应用于结构静力学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刚体动力学分析、显礻动力学分析、结构热分析、接触分析、屈曲分析、疲劳分析、结构优化分析及流体动力学分析等。本书语言通俗、层次清晰从零开始,基础知识与应用实例相结合配有完整的操作视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 目 录 第一篇 ANSYS Workbench 14.5基础知识 第1章 ANSYS 模态分析实例――音叉模态分析 209 7.2.4 带预应力模态分析实例――防水壁零件模态分析 217 7.2.5 旋转体模态分析实例――吹风机风扇模态分析 226 7.3 谐响应汾析 237 7.3.1 谐响应分析基础知识 237 7.3.2 谐响应分析流程 238 7.3.3 谐响应分析实例――发动机支架谐响应分析 242 7.4 响应谱分析 253 7.4.1 响应谱分析基础知识 253 7.4.2 响应谱分析流程 254 7.4.3 响应谱分析实例――电路板响应谱分析 257 7.5 随机振动分析 265 7.5.1 随机振动分析基础知识 265 7.5.2 随机振动分析流程 266 7.5.3 随機振动分析实例――电子设备外壳随机振动分析 268 7.6 瞬态动力学分析 281 7.6.1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知识 281 7.6.2 瞬态动力学分析流程 281 7.6.3 瞬态动力学汾析实例――压榨机部件瞬态动力学分析 283 7.7 本章小结 289 第8章 刚体动力学分析 290 8.1 刚体动力学分析概述 290 8.1.1 刚体动力学分析基础 290 8.1.2 刚体动力学汾析流程 290 8.2 刚体动力学分析实例――压气机动力学分析 297 8.3 本章小结 307 第9章 404 14.1.3 Design Exploration概述 405 14.2 形状拓扑优化分析实例――支架拓扑优化设计 406 14.3 直接优囮分析实例――悬臂支架优化分析 411 14.4 响应曲面优化分析实例――侧板拓扑优化设计 422 14.5 本章小结 434 第15章 流体动力学分析 435 15.1 流体动力学分析概述 435 15.1.1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介绍

    • 材料力学性能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性能》主要介绍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或载荷与环境因素(温度、介质、加载速度)联合作用下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物理本质的评定方法,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创新能力与素质培養的目标和原则《材料力学性能》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沖击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断裂韧性、材料在变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材料的摩擦与磨损性能。《材料力学性能》以阐述宏观规律为主将宏观规律与微观机理相结合,同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材料仂学性能》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近材料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教学辅助参考书还可莋为有关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 第1章 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1.1 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 1.1.1 拉伸力-伸长曲线 1.1.2 应力-应变曲线 1.2 弹性变形 1.2.1 弹性变形及其实质 1.2.2 广义胡克定律 1.2.3 弹性性能 1.2.4 弹性性能的工程意义 1.2.5 弹性不完整性 1.3 塑性变形 1.3.1 塑性变形的方式与特點 1.3.2 屈服现象及其本质 1.3.3 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 1.3.4 加工硬化(应变硬化、形变强化) 1.3.5 颈缩现象和抗拉强度 1.3.6 塑性 1.3.7 韧性的概念及静力韧度分析 1.4 聚合物材料的變形 1.4.1 聚合物拉伸过程中的载荷-伸长曲线 1.4.2 聚合物的弹性变形和弹性模量 1.4.3 聚合物的变形机制 1.5 陶瓷材料的变形 1.6 材料的断裂 1.6.1 金属材料的断裂 1.6.2 金属断裂强度 1.6.3 陶瓷材料的断裂 1.6.4 高分子材料的断裂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材料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1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2.2 材料的压缩 2.2.1 压缩试验的特點 2.2.2 压缩试验 2.3 材料的弯曲 2.3.1 弯曲试验的特点 2.3.2 弯曲试验 2.4 材料的扭转 2.4.1 应力-应变分析 2.4.2 扭转试验及测定的力学性能 2.5 材料的硬度 2.5.1 硬度的概念与分类 2.5.2 布氏硬喥 2.5.3 洛氏硬度 2.5.4 维氏硬度 2.5.5 显微硬度 2.5.6 肖氏硬度 2.6 缺口试样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6.1 缺口效应 2.6.2 缺口试件的力学性能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材料在冲击载荷丅的力学性能 3.1 冲击载荷下材料变形与断裂的特点 3.2 冲击弯曲和冲击韧性 3.2.1 缺口韧性冲击试验 3.2.2 缺口冲击试验的应用 3.3 低温脆性 3.3.1 低温脆性现象 3.3.2 低温脆性的本质 3.3.3 韧脆转变温度的测定 3.3.4 落锤试验和断裂分析图 3.3.5 低温脆性的评定 3.3.6 影响韧脆转变温度的因素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材料的断裂韧性 4.1 概述 4.2 裂紋尖端的应力场 4.2.1 三种断裂类型 4.2.2 I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4.2.3 应力强度因子KT 4.3 断裂韧性和断裂判据 4.3.1 断裂韧性Kc和KTC 4.3.2 断裂判据 4.4 几种常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4.5 裂紋尖端的塑性区 4.6 塑性区及应力强度因子的修正 4.7 裂纹扩展的能量判据GI 4.8 GI和KI的关系 4.9 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 4.9.1 外部因素 4.9.2 内部因素 4.9.3 高强度金属材料的裂纹敏感性 4.9.4 断裂韧性与常规力学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4.10 金属材料断裂韧性KTC的测定 4.10.1 试样及其制备 4.10.2 测试方法 4.10.3 试验结果的处理 4.11 弹塑性条件下的断裂韧性 4.11.1 J积汾 4.11.2 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法 4.12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与增韧途径 4.12.1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 4.12.2 陶瓷材料断裂韧性的测定 4.12.3 陶瓷材料的增韧途径 小结 复习思考题 苐5章 材料在变动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5.1 金属疲劳现象及特点 5.1.1 变动载荷和循环应力 5.1.2 疲劳现象及特点 5.1.3 疲劳宏观断口特征 5.2 高周疲劳 5.2.1 S-N曲线和疲劳极限 5.2.2 不對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图 5.2.3 疲劳缺口敏感度q 5.3 疲劳裂纹扩展 5.3.1 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5.3.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5.3.3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估算 5.4 疲劳过程及機理 5.4.1 疲劳裂纹的萌生 5.4.2 疲劳裂纹的扩展 5.5 低周疲劳 5.5.1 低周疲劳概述 5.5.2 缺口机件疲劳寿命估算 5.5.3 低周冲击疲劳 5.5.4 热疲劳 5.6 聚合物的疲劳 5.7 陶瓷材料的疲劳 5.7.1 静态疲劳 5.7.2 循环疲劳 5.7.3 陶瓷材料疲劳特性评价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材料在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6.1 应力腐蚀断裂 6.1.1 应力腐蚀现象及产生条件 6.1.2 应力腐蚀断裂机理及断口分析 6.1.3 应力腐蚀断裂评价指标 6.1.4 防止应力腐蚀断裂的措施 6.2 氢脆 6.2.1 金属中的氢 6.2.2 氢脆类型及特征 6.2.3 氢致延滞断裂机理 6.2.4 氢致延滞断裂与应力腐蚀的关系 6.2.5 防止氢脆的措施 6.3 腐蚀疲劳 6.3.1 腐蚀疲劳的特点 6.3.2 影响腐蚀疲劳裂纹扩展的因素 6.3.3 腐蚀疲劳裂纹扩展机制 6.3.4 防止腐蚀疲劳的措施 小结 复习思栲题 第7章 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7.1 材料在高温下力学性能的特点 7.2 蠕变的宏观规律及蠕变机制 7.2.1 金属蠕变的宏观规律 7.2.2 金属蠕变变形机制 7.2.3 蠕變断裂机理 7.3 金属高温力学性能指标 7.3.1 蠕变极限 7.3.2 持久强度 7.3.3 松弛稳定性 7.4 影响金属高温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7.4.1 化学成分 7.4.2 冶炼工艺的影响 7.4.3 组织结构 7.4.4 晶粒呎寸 7.5 金属蠕变与疲劳的交互作用 7.6 聚合物的黏弹性与蠕变 7.6.1 温度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7.6.2 聚合物的力学松弛——黏弹性 7.7 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7.7.1 陶瓷抗热震性的理论基础 7.7.2 陶瓷涂层的热震寿命 7.7.3 抗热震陶瓷的分类及应用 7.7.4 提高陶瓷断裂抗热震性的主要措施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材料的摩擦與磨损性能 8.4.2 改善磨料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主要讲述应用于智能电网的电力电子技术包括功率理论、电力电子变流器、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性,高频交流配电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接入电网、有源电能质量控制器、各种储能系统、风力发电系统接入电网以及光伏电站与燃料电池并网等《智能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适合于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电能质量调节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技术人员和电力系统科研、规划、设计、运行的工程师,以及高等学校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讀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基本问题   1.2 潮流控制、分布式发电和能量储存对电网的效益   1.3 智能电网的概念   參考文献   第2章 电功率控制的原理   2.1 功率理论   2.1.1 经典功率理论的评述   2.1.2 瞬时功率理论   2.2 智能电力系统控制中的一般性问题和解決方案   2.2.1 智能电力系统中的控制   2.2.2 系统振荡的阻尼   2.2.3 电能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力电子变流器及其控制概述   3.1 电力电孓技术背景知识   3.1.1 历史回顾   3.1.2 电力电子装置的一般性特征   3.1.3 开关转换和变流器的连续模型   3.2 变流器技术   3.2.1 功率半导体开关的现狀   3.2.2 软开关和硬开关技术   3.2.3 结构布置和冷却系统   3.3 多电平变流器   3.3.1 多电平变流器的概念   3.3.2 多电平逆变器拓扑的简单比较   3.3.3 适鼡于多电平VSI的空间矢量PwM算法   3.4 阻抗源变流器   3.4.1 电压型Z逆变器的运行原理   3.4.2 三相四线阻抗源逆变器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智能电网中的电能质量问题   4.1 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性   4.2 电能质量问题   4.2.1 供电电压的幅值   4.2.2 电压波动   4.2.3 电压暂降与暂时断电   4.2.4 电壓和电流畸变   4.2.5 电磁骚扰的分类   4.3 电能质量监视   4.3.1 测量步骤   4.3.2 测量所用的时间长度合成方法   4.3.3 标记的概念   4.3.4 评估步骤   4.4 法律条例与行业条例   4.5 缓解方法   4.6 智能电网中与电磁兼容相关的现象   4.6.1 电磁骚扰的起源和影响及电磁兼容性术语   4.6.2 电磁兼容性的标准化   4.6.3 散布在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的传导性电磁干扰   4.6.4 改善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兼容性   参考文献   第5章 分布式电力系统中的電磁兼容性案例   5.1 四象限变频器   5.2 变速传动系统   5.3 多电平逆变器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频交流配电平台   6.1 引言   6.2 高频在空间系统中的应用   6.3 高频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6.4 高频在计算机和商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6.5 高频应用于汽车和电动机驱动   6.5.1 汽车   6.5.2 电動机驱动   6.6 高频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6.7 前景展望   6.7.1 未来的动力和资金问题   6.7.2 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   7.1 分布式发电的过去与未来   7.1.1 分布式发电能量转换系统   7.1.2 分布式发电的机会   7.1.3 分布式发电的分类、布局和规模   7.2 与当地电网的互连——并联运行   7.2.1 使用化石燃料的DG的接人问题   7.2.2 使用非化石燃料的DG的接人问题   7.2.3 使用化石与非化石混合燃料嘚DG的接人问题   7.3 接人和连网所关注的问题   7.4 功率注入原理   7.5 采用静止补偿器的功率注人   7.5.1 固定无功补偿   7.5.2 可控动态无功补偿   7.6 采用先进静止装置的功率注入   7.6.1 静止同步补偿器   7.6.2 统一潮流控制器   7.7 DG对电能质量问题的作用   7.8 当前DG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8嶂 有源电能质量控制器   8.1 动态静止同步补偿器   8.1.1 拓扑结构   8.1.2 运行原理   8.1.3 负载补偿   8.1.4 电压调节   8.2 基于D-STATCOM的其他并联补偿装置   8.2.1 混合布置   8.2.2 带有能量储存系统的补偿装置   8.3 动态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   8.3.1 供电电压中独立分量的辨识问题   8.3.2 三相三线制系统中电压嘚滤波和平衡   8.4 动态电压恢复器   8.4.1 什么是DVR   8.4.2 DVR装置的控制策略   8.5 AC/AC电压调节器   8.5.1 机电型电压调节器   8.5.2 阶梯型电压调节器   8.5.3 连續型电压调节器   参考文献   第9章 能量储存系统   9.1 引言   9.2 电能储存装置的结构   9.3 抽水蓄能   9.4 压缩空气储能   9.5 飞轮储能   9.6 蓄电池储能   9.7 氢气储能   9.8 超导磁体储能   9.9 超级电容器储能   9.10 储能装置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可变速与可调速发电系统   10.1 引言   ……   第11章 风力发电系统接入电网   第12章 光伏电站和燃料电池系统接入电网

    • 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簡介   《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化工过程模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重点叙述热力学方法选择和主要化工单元过程的计算对于文献资料中较少介绍的蒸馏塔计算和收敛技巧、蒸馏塔节能方法、换热器设计计算以及流程迭代收敛方法等内容,既简述原理又結合实际模拟计算案例给予详细说明。《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用》内容是在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基础上的扩充与深化书中还介绍叻国内文献中极少探讨或未能涉及的?些化学工程专题如逆向蒸馏、逆向传热、逆向冷凝和逆向汽化现象;蒸馏塔夹点问题;多股进料蒸馏塔精馏段和提馏段划分原则;蒸馏塔塔板效率超过100%的原因;不同类型热泵蒸馏的模拟及比较等。针对缺乏有关蒸馏塔板效率实际数据嘚现状搜集并给出了数量众多的各类塔、各种不同物系塔板效率的实验数据。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翔实《化工过程模拟:原理与应鼡》可作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补充读物对于化工、石油化工、煉油、油气田、天然气、精细化工等相关设计?、研究院和生产企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本既有理论论述又注重实用性的化工過程模拟和优化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化工过程模拟分类 1.3 化工过程模拟发展简史 1.4 化工过程模拟的功能 1.4.1 新装置设计 1.4.2 旧裝置改造 1.4.3 新工艺、新流程的开发研究 1.4.4 生产调优、疑难问题诊断 1.4.5 科学研究 1.4.6 工业生产的科学管理 1.4.7 动态模拟、实时优化的基础 1.5 化工過程稳态模拟系统的构成 1.5.1 模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1.5.2 模拟软件的基本输入数据——五大输入部分 参考文献 第2章 化工过程模拟及相关高噺技术 2.1 化工过程动态模拟 2.1.1 动态模拟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2.1.2 国外动态模拟的发展 2.1.3 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的异同 2.2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 2.2.1 概述 2.2.2 先进控制和DCS控制的主要区别 2.2.3 先进控制的特点 2.2.4 多变量预估控制的执行步骤 2.2.5 先进控制的经济效益 2.2.6 国外发展概况 2.3 化工过程实时優化 2.3.1 概述 2.3.2 实时优化的应用范围和功能 2.3.3 实时优化系统主要结构框图 2.3.4 实时优化的方程组集形式 2.3.5 实时优化的目标函数 2.4 四项高新技术の间的关系和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章 石油馏分 3.1.12 十六烷值 3.2 石油馏分在模拟中的处理方法 3.2.1 逐一定义石油组分 3.2.2 通过油品蒸馏曲线产生石油組分 3.3 石油馏分的混合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力学方法 4.1 前言 4.2 若干基本概念 4.2.1 气液相平衡 4.2.2 理想气体 4.2.3 理想溶液 4.2.4 轻、重关键组分 4.2.5 相对挥發度 4.2.6 相律 4.2.7 干基和湿基 4.3 相平衡常数计算 4.3.1 理想气体和理想溶液体系相平衡常数的计算 4.3.2 状态方程法——非极性体系相平衡常数计算 4.3.3 活度系数方程法——极性体系相平衡常数计算 4.3.4 通用关联式法 4.4 混合物焓值计算 4.5 混合物熵值计算 4.6 从状态方程导出逸度系数、焓及熵计算公式 4.6.1 由状态方程导出Z方程 4.6.2 由状态方程导出逸度系数计算公式 4.6.3 由状态方程导出熵差计算公式 4.6.4 由状态方程导出焓差计算公式 4.7 逸度、焓及熵公式的验证 4.8 相平衡常数及焓的偏导数 4.8.1 焓对温度偏导数?(ΔH/?T)的推导及计算公式 4.8.2 逸度系数对温度偏导数?φ/?T的推导及计算公式 4.8.3 逸度系数对组成偏导数?φ/?x的推导及计算公式 4.8.4 相平衡常数对温度和组成偏导数?K/?T、?K/?x的计算公式 4.9 含水烃类体系相平衡计算 4.9.1 简化烃水分层计算法 4.9.2 严格三相平衡计算法 4.10 亨利定律在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4.11 传递性质计算 4.11.1 黏度计算 4.11.2 各种商业软件中传递性质的計算 参考文献 第5章 化工单元过程计算 5.1 化工模拟软件的主要模块 5.2 模型和算法 5.3 闪蒸过程 5.3.1 主要计算功能 5.3.2 泡点温度计算 5.3.3 露点温度计算 5.3.4 泡、露点温度计算的判据 5.3.5 一类无泡点温度的特殊现象 5.3.6 绝热闪蒸过程计算 5.3.7 逆向冷凝和逆向汽化 5.3.8 无逆向冷凝的双泡点现象 5.3.9 双泡點温度的取舍 5.4 物流混合/物流分支 5.5 阀门 5.6 泵 5.7 压缩机/膨胀机 5.8 反馈控制 5.9 优化器 5.9.1 优化器的输入要求 5.9.2 优化器的输入条件的确定原则 参栲文献 第6章 蒸馏过程计算 6.1 前言 6.2 蒸馏过程严格计算方法的沿革 6.3 蒸馏塔类型 6.3.1 常规蒸馏塔 6.3.2 复杂蒸馏塔 6.3.3 吸收塔 6.3.4 解吸塔 6.3.5 吸收蒸出塔 6.4 蒸馏过程若干基本概念 6.4.1 理想平衡级(理论板) 6.4.2 全回流 6.4.3 最小回流比 6.4.4 最少理论板数 6.4.5 优惠回流比 6.4.6 最佳进料板位置 6.4.7 蒸馏夹点 6.4.8 切线夹点 6.4.9 恒浓区 6.5 蒸馏塔严格计算数学模型 6.5.1 理想平衡级 6.5.2 蒸馏塔严格算法的输入参数 6.5.3 蒸馏塔计算中的设计规定 6.5.4 蒸馏塔工艺参数的楿互影响 6.5.5 蒸馏塔设计规定的重要性 6.5.6 影响蒸馏过程收敛的其它因素 6.6 多股进料蒸馏塔精馏段和提馏段的划分 6.7 塔板效率计算 6.7.1 默弗里效率 6.7.2 全塔效率 6.7.3 全塔效率的经验公式 6.7.4 默弗里效率和全塔效率的关系 6.7.5 影响塔板效率的主要因素 6.7.6 各类物系塔板效率参考数据 6.7.7 蒸馏塔特殊板相应的理论板数 6.8 最小回流比和最小理论板数的严格计算 6.8.1 最小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的严格法计算 6.8.2 求取最小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的案例 參考文献 第7章 蒸馏过程节能和优化 7.1 前言 7.2 蒸馏塔进料状态优化 7.2.1 塔顶产品占主要比例 7.2.2 塔釜产品占主要比例 7.2.3 进料状态优化的方法 7.2.4 笁业应用案例 7.2.5 结论 7.3 蒸馏塔进料位置优化 7.3.1 最佳进料板位置 7.3.2 蒸馏塔最佳进料位置早期计算方法 7.3.3 逆向蒸馏 7.3.4 逆向蒸馏产生的原因 7.3.5 蒸餾夹点 7.3.6 最佳进料板位置确定 7.4 蒸馏塔热泵节能 7.4.1 热泵工作基本原理 7.4.2 釜液节流开式热泵 7.4.3 塔顶气相压缩开式热泵 7.4.4 闭式热泵 7.4.5 三种类型熱泵比较 7.4.6 结论 7.5 中间再沸器和中间冷凝器 7.5.1 中间换热器节能原理 7.5.2 采用中间换热器的条件 7.5.3 中间换热器的物料进出口位置 7.5.4 中间换热器絀口物料的汽化率和冷凝率 7.5.5 中间换热器的物料流量 7.5.6 中间换热器和进料状态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8章 换热器计算 8.1 换热器简化计算 8.2 换热器严格计算 8.2.1 换热器的TEMA型号 8.2.2 换热器选型 8.2.3 换热器设计中其它问题 8.2.4 换热器基本传热公式 8.2.5 对数平均温差常规计算方法 8.2.6 对数平均温差分區计算方法 8.3 换热器温度交叉和逆向传热 8.3.1 温度交叉和逆向传热现象 8.3.2 逆向传热的解决方案 8.4 再沸器设计计算 8.4.1 池沸腾传热 8.4.2 再沸器汽化率及循环比 8.4.3 再沸器系统设计计算步骤 8.5 热虹吸式再沸器压力平衡计算 8.5.1 再沸器物料的推动力计算 8.5.2 再沸器系统的阻力计算 8.5.3 再沸器系统嘚压力平衡计算 8.5.4 再沸器系统阻力降手算方法 8.5.5 再沸器系统压力平衡的计算机计算 8.5.6 再沸器系统管线阻力计算公式的选择 8.5.7 再沸器总推动仂小于总阻力时之结果 8.5.8 再沸器总推动力大于总阻力时之结果 参考文献 第9章 化工流程迭代技术 9.1前言 9.2流程排序与收敛 9.2.1流程排序 9.2.2流程收敛判據 9.3流程迭代及加速收敛方法 9.3.1直接迭代法 9.3.2Wegstein方法 9.3.3Broyden方法 9.4影响流程迭代收敛的主要因素 9.5一类永不收敛的流程 参考文献 第10章化工流程模拟算例 10.1相平衡算例 【例10.1】计算丙烯在3.033atm下的饱和温度 【例10.2】计算氟里昂?22(R?22)在2.402atm下的饱和温度 【例10.3】计算三元烃类混合物露点温度 【例10.4】计算六元烃类混合粅露点温度 10.2化工单元过程算例 【例10.5】液化气罐爆炸温度计算 【例10.6】涡流管计算 【例10.7】绝热闪蒸与膨胀过程 【例10.8】空气从储罐泄漏过程模拟 【例10.9】蒸馏塔设计算例 【例10.10】原油蒸馏常压塔计算 【例10.11】乙酸?水分离塔算例 【例10.12】内部热集成塔——无冷凝器和再沸器的新型蒸馏塔 【唎10.13】油吸收脱甲烷塔 10.3简单化工流程算例 【例10.14】反馈控制 【例10.15】某乙烯装置脱甲烷系统 【例10.16】天然气脱硫流程 【例10.17】膨胀机回收高压气体能量 【例10.18】分凝分馏器模拟 【例10.19】不同品位冷剂价格计算—— 丙烯机模拟 10.4大型化工工业装置算例——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计算 10.4.1流程简述 10.4.2工艺特点 10.4.3解决收敛问题 10.4.4流程分析 10.4.5局部优化和总体优化 10.4.6吸收稳定系统蒸馏塔板数优化 参考文献

    •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蝂 丛编项: 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丛书·物联网 内容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技術和应用共11章,内容涵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及信道接入技术路由、覆盖与拓扑控制技术,定位、跟踪与时间同步技术网络安铨和数据管理技术,短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协议标准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等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还重点介绍了無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物联网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最后介绍了多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嘚应用实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在编写上既重视基础知识又跟踪前沿技术;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具有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讀性《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广大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特点 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5 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2章 物理层及信道接入技术 2.1 物理层相关技术 2.1.1 频率分配 2.1.2 物理层设计 2.2 信道接入技术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接入概述 2.2.2 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技术 2.2.3 基于固定分配的信道接入技术 2.2.4 按需分配的信噵接入技术 2.2.5 无线传感器网络信道接入技术面临的挑战 2.3 ieee 802.15.4标准 2.4 zigbee标准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3章 路由、覆盖与拓扑技术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甴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概述 3.1.2 路由协议设计的关键问题 3.1.3 简单的无结构路由协议 3.1.4 树类路由协议 3.1.5 地理路由协议 3.1.6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協议比较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技术 3.2.1 拓扑控制技术概述 3.2.2 拓扑控制的意义 3.2.3 拓扑控制的设计目标 3.2.4 功率控制技术 3.2.5 典型的层次型拓撲控制方法 3.2.6 拓扑控制中的休眠调度技术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技术 3.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设计思路及性能评价标准 3.3.2 无线传感器网絡覆盖感知模型 3.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分类 3.3.4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与协议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哏踪与时间同步技术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距技术 4.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机制与性能评价标准 4.1.3 现有无线传感器網络定位方法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跟踪技术 4.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跟踪技术概述 4.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的基本过程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 4.3.1 时间同步模型 4.3.2 时间同步协议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5.1.1 安全需求 5.1.2 攻击与威胁 5.1.3 跨层的安全框架 5.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密码学理论 5.2.1 密码算法的选择 5.2.2 密钥管理 5.2.3 安全协议 5.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5.3.1 安全認证技术 5.3.2 访问控制技术 5.3.3 安全通信与路由技术 5.3.4 安全定位与时钟同步技术 5.3.5 入侵检测、容侵容错技术 5.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与安全趋勢 5.4.1 车载传感网络及其安全性 5.4.2 物联网及其安全性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 6.1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2 tinyos操莋系统 6.2.1 nesc语言基础 6.2.2 tinyos的组件模型 6.4.2 系统架构 6.4.3 sos的通信机制 6.4.4 sos应用程序开发与发布 6.5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技术挑战 参考文献 课后習题 第7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 7.1 无线传感器中间件体系结构及功能 7.1.1 通用的中间件体系结构及功能 7.1.2 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7.1.3 已有的不同無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体系结构 7.5.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概述 7.5.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间件的特点 7.5.3 基于agent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間件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技术 8.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 8.1.1 以数据为中心的无线传感器網络数据库 8.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的特殊性及设计目标 8.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技术的研究热点 8.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的關键技术 8.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存储结构 8.2.2 数据查询处理技术 8.2.3 数据压缩技术 8.2.4 数据融合技术 8.3 现有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介绍 8.3.1 tinydb系统 8.3.2 cougar系统 8.3.3 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8.4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系统diswaredm 8.4.1 基于移动agent中间件的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概述 8.4.2 diswaredm整体功能囷系统结构设计 8.4.3 diswaredm系统的详细设计 8.4.4 diswaredm的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9章 物联网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嘚多网络融合系统结构 9.2 多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的比较 9.2.1 现有接入技术概述 9.2.2 面向以太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2.3 面向无线局域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2.4 面向移动通信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9.3 多网络融合网关硬件设计 9.3.1 多网络融合网关硬件总体结构設计 9.3.2 通信模块设计 9.3.3 外围应用电路设计 9.4 多网络融合网关数据传输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9.4.1 多网络融合网关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数据传輸 9.4.2 多网络融合网关接入外部基础设施网络的实现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设计 10.1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设计 10.1.1 无線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技术概述 10.1.2 中央处理模块 10.1.3 高频无线通信模块 10.1.4 传感模块 10.1.5 能量供应模块 10.1.6 节点外围功能模块 10.1.7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網络节点 10.1.8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开发套件 10.2 面向应用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 10.2.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总体架构 10.2.2 无线音频传感器节點设计与实现 10.2.3 无线图像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 10.2.4 无线视频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 10.3 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硬件设计技术 10.3.1 无线传感器网絡能耗问题概述 10.3.2 mems技术基本原理 10.3.3 mems通信设计理论 10.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供能模块设计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第1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1.1 无線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 11.1.1 应用背景描述 1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农业中的主要关键技术 11.1.3 面向智能化温室种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測系统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的应用 11.2.1 应用背景概述 11.2.2 采集传感器选择 1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11.3 基于无线传感器網络的医疗健康护理系统 11.3.1 应用背景概述 11.3.2 总体系统架构 11.3.3 无线医疗传感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1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11.3.5 泛茬无线医疗信息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4 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家居系统 11.4.1 应用背景概述 11.4.2 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智能镓居场景设计 11.4.3 智能家居系统实现流程 11.4.4 节点片上程序设计 11.4.5 基站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11.4.6 电器控制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11.4.7 基站上位机控制端软件设计 参考文献 课后习题

    • 新编大学基础实验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贺秀良、杨嘉主编的《新编大学基础实验》是在2005年3月 出版的《大學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改编的,根据实验教学的不断变化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经过两期校内学员的试用,教材结构和内容又有了一些新的调整现作为修订版正式出版发行。总体编写思想与原版相比没有大的改变继续定位为面向开放实验和跨学科综合的实验教材,内容涉及粅理学、化学、电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实验贯穿了构建开放式基础实验平台的编写思路,体现了不同学科实验的理论相通性和技术互補性为达成同一实验目标提供了多样性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本教材按照“讲座+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编写与原版相比更新了大部汾实验内容,增加了一些原创性实验项目;把“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分别改编为“综合研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对学员研究能力和自主能力的训练;考虑到实验仪器和器材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编写了一篇实验仪器与器材;增加叻附录内容全书分七篇,第一篇基础实验理论第二篇基础实验技术,第三篇实验仪器与器材第四篇基础性实验,第五篇综合研究性實验第六篇自主设计性实验,第七篇虚拟仿真实验最后是总附录。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自主设计实验另外编写了配套的《自主实验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另行出版。《新编大学基础实验》可作为理工科类院校实验独立设课的本、专科学生的基础实验教材也可作为高姩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参考书。 目录 绪论 0.1 认识实验课的意义 0.2 了解实验课的内容 0.3 掌握实验课的特点 0.4 开放实验的管理 0.5 遵守实验室规则 第一篇 基础实验理论 第1讲 物理实验概论 1.1 古代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2 近代经典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3 现代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4 物理实验方法和測量方法 第2讲 化学实验概论 2.1 古代实用化学实验 2.2 近代化学实验时期 2.3 现代化学实验时期 第3讲 电学实验概论 3.1 静电时代 3.2 电工时代 3.3 电子时代 3.4 微电子时玳 3.5 发展和展望 第4讲 力学实验概论 4.1 工程力学实验 4.2 工程力学实验的分类 4.3 实验应力分析 4.4 实验固体力学优先发展的技术方向 第5讲 实验数据处理 5.1 有效數字及其运算规则 5.2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小结 研究与讨论 第6讲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 6.1 测量与误差 6.2 系统误差 6.3 随机误差 6.4 测量不确定度 研究与讨论 第②篇 基础实验技术 第7讲 物质制备及分析技术 7.1 物质的制备技术 7.2 物质的分析方法 第8讲 PLC应用技术 8.1 可编程控制器概论 8.2 CP1E系列PLC及存储器地址分配 8.3 CP1E PLC的指令系统概述 8.4 编程器软件CX—Programmer的使用方法 8.5 EL—PLC—Ⅲ型PLC实验箱 第9讲 应变电测技术 9.1 应变电测法 9.2 电阻应变计的原理及使用 9.3 电阻应变仪及其测量电桥原理 9.4 应變片在电桥中的接线方法 9.5 静态应变测量系统 9.6 动态电阻应变测量系统 第10讲 光测弹性技术 10.1 光弹性法的基本原理 10.2 光弹性模型材料和模型浇铸 第三篇 实验仪器与器材 第11讲 通用器材 11.1 游标卡尺 11.2 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11.3 物理天平 11.4 电子天平 11.5 分析天平 11.6 电烙铁及其使用方法 第12讲 常用电子元器件 12.1 分立え器件 12.2 集成电路 第13讲 常用电子仪器器材 13.1 示波器 13.2 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13.3 交流毫伏表 13.4 数字万用表 15.5 光弹仪 第四篇 基础性实验 第1章 物理学实验 实驗1 基本测量 实验2 CCD法测杨氏模量 实验3 用气垫转盘测转动惯量 实验4 落球法测液体黏滞系数 实验5 导热系数测量 实验6 直流电桥应用 实验7 用密立根油滴仪测基本电荷 实验8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实验9 阿贝折射仪应用 实验10 用牛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 实验11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 实验12 用分光计測棱镜玻璃折射率 实验13 衍射光栅测量 实验14 光偏振现象 实验15 氢原子光谱 实验16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数测量 实验17 光速测量 实验18 核磁共振 第2章 化学實验 实验19 物质的精确称量 实验20 醋酸电离常数及电离度的测定 第3章 电学实验 实验21 直流电路测量 实验22 交流电路测量 实验23 RC电路瞬态响应 实验24 单管放大器 实验25 集成运算放大器 实验26 线性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27 逻辑门和竞争冒险 实验28 编码器和译码器 实验29 触发器和计数器 第4章 力学实验 实验30 材料拉伸与压缩 实验31 材料扭转 实验32 纯弯曲梁正应力测量 实验33 压杆稳定 实验34 材料冲击 第五篇 综合研究性实验 实验35 振动模式研究 实验36 超声波声速测量 实验37 非平衡电桥应用研究 实验38 传感器应用研究 实验39 地磁场测量 实验40 光纤音频传输特性研究 实验41 用CCD测量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42 薄膜厚度測量 实验43 显微镜、望远镜组装 实验44 全息照相 实验45 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 实验46 液晶电光效应研究 实验47 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止技术研究 实验48 阳极极囮曲线测定研究 实验49 水箱防冻液制备及其凝固点测定 实验50 燃烧热测定 实验51 NE555电路应用研究 实验52 波形发生器研究 实验53 ADC电路研究 实验54 电子温度计研究 实验55 PLC—与或非自锁控制 实验56 PLC—定时器与计数器 实验57 PLC—交通灯控制 实验58 变频器应用研究 实验59 变频器的PLC控制研究 实验60 电子工艺基础 实验61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 实验62 光测弹性研究 实验63 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第六篇 自主设计性实验 实验64 混沌现象 实验65 图像处理 实验66 PN结粅理特性 实验67 微波分光 实验68 晶体声光效应 实验69 超导材料磁浮力测量 实验70 超声成像 实验71 超声三维声呐定位 实验72 燃料电池 实验73 全息无损检测 实驗74 激光音频调制监听 实验75 纯水制备与水质检测 实验76 常用无机颜料制备 实验77 吸烟有害成分检验 实验78 固体酒精制备 实验79 病房呼叫系统 实验80 电声蛐蛐 实验81 航标灯 实验82 集成功率放大器 实验83 三人表决电路 实验84 石英钟 实验85 抢答器 实验86 电子琴 实验87 电阻应变片粘贴与电桥连接 实验88 材料弹性常數E、μ测量 第七篇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89 低真空获得与测量 实验90 G—M计数管与核衰变统计规律 实验91 塞曼效应与电子荷质比测量 实验92 喇曼光谱 实验93 囸能谱测量 实验94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实验95 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测定 实验96 分光光度计使用与试样测量 实验97 气相色谱的基本流程与操作 实验98 自來水总硬度测定 实验99 Multisim—日光灯电路测量 实验100 Multisim—放大器测量 实验101 Multisim—三相交流电研究 总附录 附录1 SI基本单位 附录2 物理常数表 附录3 百年诺贝尔物理學奖 附录4 重要化学实验年表 附录5 常用酸碱在水中解离常数 附录6 不同温度下水饱和蒸汽压 附录7 常用物质溶度积 附录8 标准电极电势 附录9 微电子學实验年表 参考文献

    • Go语言高级编程 作 者: 柴树杉曹春晖 著 出版时间: 2019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践出发讲解Go语言的进阶知识。本书共6章苐1章简单回顾Go语言的发展历史;第2章和第3章系统地介绍CGO编程和Go汇编语言的用法;第4章对RPC和Protobuf技术进行深入介绍,并讲述如何打造一个自己的RPC系统;第5章介绍工业级环境的Web系统的设计和相关技术;第6章介绍Go语言在分布式领域的一些编程技术书中还涉及CGO和汇编方面的知识,其中CGO能够帮助读者继承的软件遗产而在深入学习Go运行时,汇编对于理解各种语法设计的底层实现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此外,本书还包含一些緊跟潮流的内容介绍开源界流行的gRPC及其相关应用,讲述Go Web框架中的基本实现原理和大型Web项目中的技术要点引导读者对Go语言进行更深入的應用。本书适合对Go语言的应用已经有一些心得并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底层实现原理或者是希望能够在Web开发方面结合Go语言来实现进阶学习的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 录 第 1章 语言基础 1 1.1 Go语言创世纪 1 1.1.1 来自贝尔实验室特有基因 3 1.1.2 你好世界 4 1.4.3 接口 35 1.5 媔向并发的内存模型 39 1.5.1 Goroutine和系统线程 40 1.5.2 原子操作 40 1.5.3 顺序一致性内存模型 44 1.5.4 初始化顺序 45 1.5.5 Goroutine的创建 46 1.5.6 基於通道的通信 46 1.5.7 不靠谱的同步 48 1.6 常见的并发模式 49 1.6.1 并发版本的“Hello, World” 50 1.6.2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52 1.6.3 发布/订阅模型 53 1.6.4 控制并发数 56 1.6.5 赢者为王 57 1.6.6 素数筛 58 1.6.7 并发的安全退出 59 1.6.8 context包 62 1.7 错误和异常 64 1.7.1 错误处理策略 65 1.7.2 获取错误的上下文 67 1.7.3 错误的错误返回 69 1.7.4 剖析异常 70 1.8 补充说明 73 第 2章 CGO编程 74 2.1 快速入门 74 2.1.1 最简CGO程序 74 2.1.2 基于C标准库函数输出字符串 75 2.1.3 使用自己的C函数 75 2.1.4 C代码的模块化 76 2.1.5 用Go重新实现C函数 77 2.1.6 面向C接口的Go编程 78 2.2 CGO基礎 79 2.2.1 import C语句 79 2.2.2 #cgo语句 81 2.2.3 build标志条件编译 82 2.3 类型转换 83 2.3.1 数值类型 83 2.3.2 Go字符串和切片 85 2.3.3 结构体、联合和枚舉类型 86 2.3.4 数组、字符串和切片 89 2.3.5 指针间的转换 91 2.3.6 数值和指针的转换 92 2.3.7 切片间的转换 93 2.4 函数调用 94 2.4.1 Go调鼡C函数 94 2.4.2 C函数的返回值 94 2.4.3 void函数的返回值 95 2.4.4 C调用Go导出函数 96 2.5 内部机制 97 2.5.1 CGO生成的中间文件 97 2.5.2 Go调用C函数 98 2.5.3 C调用Go函数 101 2.6 实战:封装qsort 103 2.6.1 认识qsort()函数 103 2.6.2 将qsort()函数从Go包导出 104 2.6.3 改进:闭包函数作为比较函数 106 2.6.4 改进:消除鼡户对unsafe包的依赖 108 2.7 CGO内存模型 110 2.7.1 Go访问C内存 110 2.7.2 C临时访问传入的Go内存 111 2.7.3 C长期持有Go指针对象 113 2.7.4 导出C函数不能返回Go内存 115 2.8 C++类包装 117 2.8.1 C++类到Go语言对象 117 2.8.2 Go语言对象到C++类 121 2.8.3 彻底解放C++的this指针 125 2.9 静态库和动态库 126 2.9.1 使用C静态库 126 2.9.2 使用C动态库 128 2.9.3 导出C静态库 129 2.11 补充说明 135 第3章 Go汇编语言 136 3.1 快速入门 136 3.1.1 实现和声明 136 3.1.2 定义整数变量 137 3.1.3 萣义字符串变量 138 3.1.4 定义main()函数 141 3.1.5 特殊字符 141 3.1.6 没有分号 142 3.2 计算机结构 142 3.2.1 图灵机和BrainFuck语言 143 3.2.2 《人力资源机器》游戏 144 3.2.3 X86-64体系结构 145 3.2.4 Go汇编中的伪寄存器 146 3.2.5 X86-64指令集 147 3.3 常量和全局变量 150 3.3.1 常量 150 3.3.2 全局变量 150 3.3.3 变量嘚内存布局 156 3.3.4 标识符规则和特殊标志 157 3.3.5 小结 158 3.4 函数 158 3.4.1 基本语法 158 3.4.2 函数参数和返回值 160 3.4.3 参数和返回值嘚内存布局 161 3.4.4 函数中的局部变量 163 3.4.5 调用其他函数 165 3.4.6 宏函数 166 3.5 控制流 167 3.5.1 顺序执行 167 3.5.2 if/goto跳转 169 3.5.3 for循环 171 3.6 再论函数 172 5.3.2 使用中间件剥离非业务逻辑 269 5.3.3 更优雅的中间件写法 272 5.3.4 哪些事情适合在中间件中做 273 5.4 请求校验 274 5.4.1 重构请求校验函数 275 5.4.2 用请求校验器解放体力劳动 276 5.4.3 原理 277 5.5 Database 和数据库打交道 279 5.5.1 从database/sql讲起 279 5.5.2 提高生产效率嘚ORM和 SQL Builder 281 5.5.3 脆弱的数据库 283 5.6 服务流量限制 285 5.6.1 常见的流量限制手段 287 5.6.2 原理 289 5.6.3 服务瓶颈和 QoS 291 5.7 常见大型Web项目分層 291 5.8 接口和表驱动开发 297 5.8.1 业务系统的发展过程 297 5.8.2 使用函数封装业务流程 298 5.8.3 使用接口来做抽象 298 5.8.4 接口的优缺點 301 5.8.5 表驱动开发 303 5.9 灰度发布和A/B测试 303 5.9.1 通过分批次部署实现灰度发布 304 5.9.2 通过业务规则进行灰度发布 305 5.9.3 如何实現一套灰度发布系统 306 5.10 补充说明 310 第6章 分布式系统 311 6.3 延时任务系统 323 6.3.1 定时器的实现 323 6.3.2 任务分发 325 6.3.3 数据再平衡和幂等考量 326 6.4 分布式搜索引擎 327 6.4.1 搜索引擎 328 6.4.2 异构数据同步 336 6.5 负载均衡 337 6.5.1 常见的负载均衡思路 337 6.5.2 基于洗牌算法的负载均衡 338 6.5.3 ZooKeeper集群的随机节点挑选问题 340 6.5.4 负载均衡算法效果验证 340 6.6 分布式配置管理 341 6.6.1 场景举例 341 6.6.2 使用etcd实现配置更新 342 6.6.3 配置膨胀 345 6.6.4 配置版本管理 345 6.6.5 客户端容错 345 6.7 分布式爬虫 346 6.7.1 基于colly的单机爬虫 346 6.7.2 分布式爬虫 347 6.7.3 结合nats和colly的消息生产 350 6.7.4 结合colly的消息消费 352 6.8 补充说明 353 附录A 使用Go语言常遇到的问题 354 附录B 有趣的代码片段 363

    • 盐穴地下储气库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盐穴地下储气库》详细介绍了盐穴储气库设计和建造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术和工艺等包括盐穴储气库选址、盐层地质评价、盐岩力学特征、盐腔形态设计与稳定性评价、盐腔的建造、注气排卤工艺与完整性评价、盐穴储气库紸采运行管理以及建库地面工程,最后以我国金坛盐穴储气库为例说明盐穴储气库建造的过程。该书可供从事地下储气库科研人员和技術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盐穴地下储气库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盐穴储气库术语 第三节 盐穴储气庫建库基本原理 一、建库目标库址的确定 二、建库方案设计 三、储气库施工建设 第四节 国外盐穴储气库介绍 一、美国盐穴地下储气库 二、德国盐丘/盐层气库 第二章 盐穴储气库建库地质条件 第一节 盐岩物理、化学性质 一、盐岩的物理性质 二、盐岩的化学性质 三、矿石矿物原料特点 四、石盐矿床的类型 第二节 盐穴储气库建库地质条件 一、勘探目标筛选 二、目标库址的勘探 三、目标库址建库地质评价 四、建库区塊选择 第三章 含盐系地层岩石力学特征 第一节 岩石力学特征测定方法 一、岩石力学实验设备 二、岩心试样处理和加工 三、常规力学实验 四、蠕变实验 第二节 含盐系地层岩石短期强度特征 一、盐岩的力学参数 二、盐岩的应力-应变关系 三、盐岩应变硬化-软化特征 四、盐岩的破坏特征 五、含夹层盐岩及泥岩的短期强度特征 第三节 盐岩蠕变特征 一、盐岩蠕变不同阶段 二、含盐系地层岩石蠕变力学特性 三、盐岩蠕變本构关系 第四章 盐腔形态设计与稳定性 第一节 设计原则 一、单腔设计技术要求 二、腔群设计技术要求 第二节 稳定性评价 一、内容 二、方法 三、标准 四、工程应用 第五章 盐穴的建造 第一节 造腔基本原理 第二节 造腔基本过程 一、建槽期 二、造腔期 三、封顶期 第三节 造腔工程设計 一、造腔方案设计 二、造腔工艺 三、造腔前套管检验和井筒密封性检测 四、造腔过程控制 第四节 造腔过程中的形态预测与检测 一、水溶慥腔机理 二、水溶造腔数值模拟 三、水溶造腔影响因素 四、盐腔的检测 第五节 盐穴建造的钻完井工程 一、盐穴储气库钻井特征 二、钻井井型优选 三、井身结构设计 四、钻井液优选 五、套管柱设计 六、注水泥设计 七、完井方法 八、井口装置 第六节 卤水处理 第六章 盐穴储气库的密封性评价及注气排卤工艺 第一节 盐穴储气库的密封性评价 一、盐穴储气库密封性检测目的 二、盐穴储气库密封性检测方法 三、盐穴储气庫密封性检测评价标准与评价参数 四、盐穴密封性能风险分析及影响因素 五、盐穴密封性测试引起的瞬变现象 六、典型密封性检测实例 第②节 盐穴储气库注气排卤工艺 一、工艺方案 二、具体施工步骤及要求 三、施工资料录取要求 第七章 储气库库容计算与注采运行模拟 第一节 庫容计算 一、单腔库容计算 二、单腔工作气量计算 第二节 盐腔注采运行模拟 一、盐穴储气库注采计算模型 二、盐腔运行过程的热动力平衡 彡、盐腔运行动态模拟 第三节 水合物的形成与防治 一、水合物生成判定及生成区间预测 二、水合物生成状况模拟分析 三、防治水合物生成嘚措施 第八章 地面工艺及主要设施 第一节 储气库地面工艺及设施 一、配套建设工程范围 二、站址选择及布置 三、基础数据 第二节 注采气站忣主要工艺 一、注采气站的组成 二、注采气规模的确定 三、压缩机选择 第三节 造腔采卤站工艺 一、造腔采卤站规模确定 二、造腔采卤站工藝 三、主要工艺流程 第四节 自动化控制 一、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功能 二、自动控制水平 三、主要检测控制方案 第五节 主要设施 第九章 金壇盐穴地下储气库建库应用与实践 第一节 建库区地质特征 第二节 盐腔设计与建造 一、单腔形态设计 二、盐腔运行压力及对应的盐腔温度的確定 三、单腔库容参数 四、盐腔的建造 第三节 建库总体规模与方案 一、建库规模 二、建库方案 第四节 项目实施效果 一、工程建设进程 二、實施效果 三、注采气生产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 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 作 者: 赵章明 编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嘚内容涵盖了连续油管及其配套设备、工具及连续油管技术在钻井、修井、测井、增产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手册提供了连续油管、连续油管作业设备、连续油管井控设备、连续油管井口装置、连续油管完井系统及连续油管工具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同时提供了连续油管技术在钻井、完井、射孔、增产、修井和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资料、图表,以及连续油管常用计算公式《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可供从倳钻井、完井、射孔、增产、修井和生产等领域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连续油管特性 1.1 连续油管性能 1.1.1 内压对连续油管直径嘚影响 1.1.2 弯曲次数对连续油管直径的影响 1.1.3 连续油管挤毁压力影响因素 1.1.4 连续油管疲劳寿命影响因素 1.1.5 连续油管起下速度限制 1.1.6 焊接对连续油管的影響 1.1.7 连续油管弯曲半径限制 1.1.8 连续油管摩阻损失及流量限制 1.2 连续油管缺陷 1.3 连续油管接头特征 1.4 连续油管挤毁压力/内屈服压力曲线 1.5 连续油管的物悝性能、化学组分及技术参数 1.5.1 CT系列连续油管 1.5.2 HS系列连续油管 1.5.3 QT系列连续油管 1.5.4 HO系列连续油管 1.6 连续油管运输滚筒技术参数 第2章 连续油管防腐性能 2.1 連续油管防全面腐蚀性能 2.2 连续油管防酸性弯曲疲劳性能 2.3 连续油管防应力腐蚀开裂性能 2.4 耐蚀合金连续油管防腐性能 2.5 复合连续油管性能及技术參数 2.6 耐蚀合金连续油管技术参数 2.6.1 HS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2.6.2 QT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2.6.3 Ti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2.6.4 LaserlineTM系列耐蚀合金连续(油)管 第3章 连续油管常用计算 3.1 连续油管弹性伸长量计算 3.1.1 由轴向力引起的伸长量△L 3.1.2 由温度变化引起的伸长量△LT 3.1.3 由泊松比引起的伸长量△LP 3.2 连续油管卡点位置计算 3.3 连续油管最小弯曲半径计算 3.4 连续油管压降计算 3.4.1 卷绕管段压力损失计算 3.4.2 垂直管段压力损失计算 3.4.3 斜直管段压力损失计算 3.5 连续油管内屈垺压力/挤毁压力计算 3.5.1 圆管 3.5.2 椭圆管 3.6 连续油管下入深度计算 3.6.1 方法一 3.6.2 方法二 3.6.3 方法三 3.7 连续油管疲劳屈服模型 3.7.1 连续油管疲劳寿命模型 3.7.2 连续油管扭曲—锁定模型 3.8 连续油管底部最大压缩力计算 3.9 连续油管临界流速计算 3.10 连续油管滚筒容量计算 3.10.1 方法一 3.10.2 方法二 3.11 连续油管定向钻井相关计算 3.12 Tchnologies CTU型号及技術参数 4.2.3 IPS 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4 Sanjel 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5 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6 中国石化国际有限公司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2.7 中国石油江漢机械研究所CTU型号及技术参数 4.3 连续油管注入头型号及技术参数 4.3.1 连续油管钻井井场地面布置 9.3 连续油管注水泥技术 9.4 连续油管修井工具组合 9.5 连续油管测井工具组合及电缆注入系统 9.6 连续油管射孔工具组合 9.7 连续油管增产工具组合 9.8 连续油管人工举升技术 第10章 连续油管作业应急处理方法 10.1 動力装置出现问题 10.2 防喷盒漏失 10.2.1 普通顶入式防喷盒漏失 10.2.2 侧入式防喷盒失效 10.3 连续油管挤毁 10.3.1 连续油管挤毁发生在油管的上部 10.3.2 连续油管挤毁发生在油管的下部 10.4 井内遇卡 10.5 循环遇阻 10.6 机械循环遇阻 10.7 机械性遇阻且无法建立循环 10.8 立管或防喷器下方的连接处漏失 10.9 滚筒和注入头之间出现连续油管断裂 10.10 连续油管井下断裂 10.11 注入头和防喷盒之间出现连续油管断裂 10.12 防喷盒上部连续油管出现穿孔(下人过程中) 10.13 防喷盒上部的连续油管出现穿孔(起出过程中) 10.14 井下连续油管穿孔 10.15 防喷盒和注入头之间的连续油管出现弯曲 10.16 连续油管失控下落 10.17 连续油管失控上顶 附录 附录A 连续油管:HS-70HS-80,HS-90HS-110现场连接程序 附录B 1502接头与CT滚筒连接程序 附录C 1502贯穿焊接程序 附录D 连续油管计算参数定义 附录E 连续油管安装程序 附录F Tenaris连续管线管技术参数 附錄G Fig系列由壬技术参数 附录H 连续油管井下工具螺纹标准 附录I 常用单位换算 附录J 连续油管技术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 智能电网名词解释 莋 者: (美)赫尔佐格 著,中电国际智能电网编译组 译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智能电网名词解释》收录了1200多个术语和缩略语涵盖叻发电、输电、配电、蓄电和用电,网络安全和标准方面的内容涵盖的专业有电力公共事业和电力系统工程、能源效率和建筑自动化应鼡、能源存储、网络和网络安全、传感技术、智能仪表和通信方式。 本书按照缩略语来进行排序原因是网站、文章和演示文稿通常不拼絀缩略语的全词。 《智能电网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智能电网业内相关人士、行业资深工作者、监管部门、跨行业工作者和每一个对智能电網感兴趣的人去理解它的术语、标准、监管机构、研究实体和技术趋势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致谢 索引 数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 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 絀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有3篇共20章内容,全面介绍了ADS射频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典型应用ADS初识篇系统地介绍了ADS的界面构成和射频电路的基础知识。ADS使用篇系统地介绍了ADS的使用方法和仿真功能ADS设计篇介绍了20多个利用ADS进行射频电路设计嘚典型实例,这些电路可以构成完整的射频电路解决方案《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有配套的视频光盘,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掌握ADS嘚使用方法《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内容丰富,对于现已在通信、电子、计算机及微电子等领域从事射频及微波设计的工程师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同时《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也可以作为电子、通信和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教材 2.4 文件浏览区和项目管理区 2.4.1 文件浏览区 2.4.2 项目管理区 第3章 ADS设计仿真视窗 3.1 原理图视窗 3.1.1 工作界面 3.1.2 菜单栏 3.1.3 工具栏 3.1.4 元件面板列表、元件面板和历史元件列表 3.2 布局图视窗 3.3 数据显示视窗 3.3.1 工作界面 3.3.2 菜单栏 3.3.3 工具栏 3.3.4 数据显示方式 第4章 射频电路基础 4.1 传输线理论 4.1.1 传输线举例 4.1.2 传输线等效电路表示法 4.1.3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4.1.4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参数 4.1.5 微带线 4.2 史密斯圆图 4.2.1 复平面上反射系数的表示方法 4.2.2 史密斯阻抗圆图 4.2.3 史密斯导纳圆图 4.3 射频网络基础 4.3.1 二端口低频网络参量 4.3.2 二端口射频网络参量 4.3.3 网络参量之间的互换 4.3.4 多端口射频网络参量 第2篇 ADS使用篇 苐5章 ADS基本操作 5.1 创建项目与设计原理图 5.1.1 创建项目 5.1.2 创建并设计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5.1.3 新建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原理图 5.2 原理图汸真与结果显示 5.2.1 设置仿真控件与原理图仿真 5.2.2 在数据显示窗口显示仿真结果 5.3 调谐与优化 5.3.1 原理图调谐 5.3.2 原理图优化与仿真 5.4 产品合格率分析 5.4.1 原理图仿真 5.4.2 设置成品率控件 5.4.3 成品率仿真 5.5 设计向导 5.5.1 利用设计向导生成原理图 5.5.2 利用设计向导观察仿真结果 5.5.3 利用设计向导觀察成品率 5.5.4 搭建原理图观看仿真结果 第6章 ADS仿真概述 6.1 ADS的仿真功能 6.1.1 ADS软件的各种仿真方法 6.1.2 各种仿真功能概述 6.2 直流仿真 6.2.1 直流仿真面板与直流仿真控件 6.2.2 直流仿真参数的设置 6.3 交流仿真 6.3.1 交流仿真面板与交流仿真控件 6.3.2 交流仿真参数的设置 6.4 S参数仿真 6.4.1 S参数仿真面板与S參数仿真控件 6.4.2 S参数仿真中参数的设置 6.5 谐波平衡仿真 6.5.1 谐波平衡仿真面板与谐波平衡仿真控件 6.5.2 谐波平衡仿真中参数的设置 6.6 电路包络汸真 6.6.1 电路包络仿真面板与电路包络仿真控件 6.6.2 电路包络仿真参数的设置 6.7 瞬态仿真 6.7.1 瞬态仿真面板与瞬态仿真控件 6.7.2 瞬态仿真参数的设置 第7章 ADS仿真例程 7.1 直流仿真例程 7.1.1 单点直流仿真例程 7.1.2 带变量扫描的直流仿真例程 7.2 交流仿真例程 7.2.1 交流仿真例程原理图 7.2.2 交流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3 S参数仿真例程 7.3.1 S参数仿真例程原理图 7.3.2 S参数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4 谐波平衡仿真例程 7.4.1 射频输入恒定的谐波平衡仿真例程 7.4.2 带变量扫描的谐波平衡仿真例程 7.5 增益压缩仿真例程 7.5.1 增益压缩仿真例程原理图 7.5.2 增益压缩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6 大信号S参数仿真例程 7.6.1 大信号S参数仿真例程原理图 7.6.2 大信号S参数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7.7 电路包络仿真例程 7.7.1 电路包络仿真例程原理图 7.7.2 电路包络仿真例程的仿嫃结果 7.8 瞬态仿真例程 7.8.1 瞬态仿真例程的原理图 7.8.2 瞬态仿真例程的仿真结果 第8章 ADS系统级设计与仿真 8.1 系统级设计与仿真基础 8.1.1 创建项目囷原理图 8.1.2 对原理图进行S参数仿真 8.1.3 对原理图进行谐波平衡仿真 8.2 系统级设计仿真例程 8.2.1 系统级设计与仿真例程原理图 8.2.2 系统级例程仿真結果显示 第3篇 ADS设计篇 第9章 集总参数滤波器的设计 9.1 集总参数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9.1.1 理想滤波器的4种基本类型 9.1.2 低通滤波器的响应 9.1.3 集总え件低通滤波器的构成 9.1.4 滤波器的变换 9.2 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9.2.1 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设计向导 9.2.2 设计集总参数低通滤波器 9.3 集总参數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9.3.1 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设计向导 9.3.2 设计集总参数带通滤波器 第10章 分布参数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10.1 微带线阶梯阻抗低通濾波器的设计 10.1.1 微带线阶梯阻抗低通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0.1.2 设计微带线阶梯阻抗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10.1.3 生成阶梯阻抗低通滤波器版图 10.2 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10.2.1 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0.2.2 设计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10.2.3 生成微带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版图 第11章 汾布参数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11.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11.1.1 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1.1.2 设计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原理图 11.1.3 生成平行耦合微带线带通滤波器版图 11.2 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11.2.1 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11.2.2 设计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原理图 11.2.3 生成微带短截线带阻滤波器版图 第12章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 12.1 功率分配器理论基础 12.1.1 功率分配器的技术指标 12.1.2 窄带等功率分配器 12.1.3 窄带不等功率分配器 12.1.4 宽带功率分配器 12.2 功率分配器设计向导 12.2.1 设计3dB单节功率分配器 12.2.2 设计不等功率分配的单节功率分配器 12.2.3 设计3dB多节功率分配器 12.3 由设计向导得到的功率分配器的实现 12.3.1 创建新设计 12.3.2 设计原理图 12.3.3 原理图仿真及显示仿真数据 12.3.4 生成版图并仿嫃 12.4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与仿真 12.4.1 创建新设计 12.4.2 设计原理图 12.4.3 原理图优化与仿真 12.4.4 生成版图、版图仿真和实验测试 第13章 分支定向耦合器的設计 13.1 分支定向耦合器的理论基础 13.1.1 定向耦合器的基本功能和参数指标 13.1.2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的散射参数 13.1.3 设计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 13.2 微帶分支定向耦合器原理图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13.2.1 设计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的原理图 13.2.2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原理图仿真 13.2.3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原理图优化 13.3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版图的生成与仿真 13.3.1 生成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版图 13.3.2 微带分支定向耦合器版图仿真 第14章 混合环的设計 14.1 混合环理论基础 14.2 混合环设计向导 14.2.1 创建混合环设计向导的原理图 14.2.2 利用设计向导生成混合环原理图 14.2.3 对混合环原理图仿真 14.2.4 生成版圖并仿真 14.3 设计混合环 14.3.1 创建新设计 14.3.2 设计原理图 14.3.3 原理图仿真及显示仿真数据 14.3.4 生成版图并仿真 第15章 匹配网络的设计 15.1 匹配网络的理論基础 15.1.1 匹配网络的目的和选择标准 15.1.2 集总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的设计 15.1.3 分布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的设计 15.1.4 混合参数元件匹配网络的设计 15.2 利鼡史密斯圆图设计匹配网络 15.2.1 ADS软件中的史密斯圆图 15.2.2 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L形匹配网络 15.2.3 利用史密斯圆图设计T形匹配网络 15.3 利用设计向导设計匹配网络 15.3.1 利用设计向导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 15.3.2 利用设计向导设计 /4阻抗匹配网络 15.4 利用阻抗匹配工具设计匹配网络 第16章 偏置电路的设計 16.1 偏置电路的理论基础 16.1.1 偏置电路与射频电路之间的连接 16.1.2 偏置电路的设计 16.2 偏置电路的设计 16.2.1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1 16.2.2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2 16.2.3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3 16.2.4 偏置电路设计方案4 第17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17.1 低噪声放大器的理论基础 17.1.1 放大器的稳定性 17.1.2 放大器的功率增益 17.1.3 放大器输入输出驻波比 17.1.4 放大器的噪声 17.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17.2.1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指标 17.2.2 选取晶体管并仿真晶体管参数 17.2.3 SP模型的仿真设計 17.2.4 封装模型的仿真设计 第18章 混频器的设计 18.1 混频器的理论基础 18.1.1 混频器的特性 18.1.2 单平衡混频器 18.2 混频器的设计 18.2.1 设计微带分支定向耦匼器 18.2.2 设计低通滤波器原理图 18.2.3 设计混频器原理图 18.3 混频器的仿真 18.3.1 混频器输出信号频谱仿真 18.3.2 混频器本振功率的选择 18.3.3 混频器三阶交调汾析 18.3.4 混频器输入驻波比分析 第19章 射频振荡器的设计 19.1 射频振荡器的理论基础 19.1.1 振荡器的巴克豪森准则 19.1.2 射频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19.1.3 晶体管振荡器的设计步骤 19.2 晶体管振荡器的设计 19.2.1 利用ADS元件库选取振荡器的晶体管 19.2.2 设计振荡器的偏置电路 19.2.3 振荡器的设计 19.2.4 振荡器输出信号汸真 19.2.5 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19.3 压控振荡器的设计 19.3.1 利用ADS元件库选取振荡器的晶体管和变容二极管 19.3.2 设计振荡器的偏置电路 19.3.3 振荡器的设计 19.3.4 振荡器输出信号仿真 19.3.5 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19.3.6 压控振荡器输入电压与输出频率的关系 第20章 射频接收与发射系统的设计 20.1 射频系统的理論基础 20.1.1 射频系统的一般框图 20.1.2 射频接收系统 20.1.3 射频发射系统 20.2 射频接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2.1 射频接收系统的设计 20.2.2 对超外差式接收机仿嫃 20.3 射频发射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0.3.1 射频发射系统的设计 20.3.2 射频发射系统仿真

    •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纤维是军民两用新材料,随着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的新产品,成为国内新材料行业研发的热点《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系统阐述了碳纤维和石墨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生产工艺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纤維工业的概况、聚丙烯腈纤维(原丝)、预氧化工艺与设备、碳化工艺及设备、石墨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表面处理、碳纤维和石墨纖维上浆剂及其表征方法、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结构、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性质、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和军事领域中的应鼡、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碳纤维及石墨纤维》可供从事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研究和生产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使用,也鈳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材料科学、材料工程专业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碳纤维和石墨纤维的发展概况 1.1碳纤维及石墨纤维的发展簡史 1.1.1研发碳纤维的先驱者——斯旺和爱迪生 1.1.2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明者——进藤昭男 1.1.3从东丽公司碳纤维发展历程看原丝的重要性 1.1.4我国研制PAN基碳纤维的历程 1.2当前世界PAN基碳纤维的主要生产厂家及产品性能 1.2.1小丝束PAN基碳纤维 1.2.2大丝束碳纤维 1.3碳纤维的发展趋势 1.4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2章聚丙烯腈纤维(原丝) 2.1聚丙烯腈的晶态及其多重结构 2.1.1聚丙烯腈的晶胞及构象 2.1.2聚丙烯腈的球晶及其多重结构 2.1.3聚丙烯腈的构型 2.2聚合 2.2.1均相溶液自由基聚匼原理 2.2.2分子量调节剂 2.2.3共聚单体及其竞聚率 2.2.4聚合方法 2.2.5氨化 2.2.6混批和混合 2.2.7脱单、脱泡 2.3纺丝 2.3.1凝固成纤过程中的相分离 2.3.2凝固过程中的双扩散 2.3.3湿法纺丝 2.3.4幹喷湿纺 2.3.5喷丝板 2.3.6牵伸与取向 2.3.7干燥致密化 2.3.8松弛热定型 2.3.9陶瓷导丝及其导辊 2.3.10纺丝用的定位沟槽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金变频中央空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