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都存在,一个什么都是陶村填黑社会抓多少都是哪些人的年代里,应当怎样做人,应当,怎样做事,应当怎样,开启黑道之门让所

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扫、踏青活动

掃墓祭祖、焚烧纸钱、山火

为此县政府发布禁火令,3月24日至4月8日为全县林区野外禁火期,林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关于做好清明林区禁火期工作的通告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缅怀逝者、悼念故人的传统节日。由于上坟祭祖、踏青春游人员骤增极易发生森林火灾。为有效预防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和《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特通告如下:

一、2018年3月24日至4月8日为全县林区野外禁火期林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二、在林区野外禁火期间严禁在林区烧田坎草、焦泥灰;严禁上坟烧紙钱、烧坟草、放鞭炮、点蜡烛与吸烟、野炊等一切易引发森林火灾的野外用火行为。

三、各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及有关部门、企倳业单位要广泛深入开展森林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以植树绿化和献鲜花、花篮、花圈等形式的文明扫墓祭祖新风。林区主要路口和重偠地段要设置明显的禁火标志

四、林业、公安、民政等有关执法部门要密切配合乡镇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巡逻检查。对重点地段、进山路口、山头要设卡检查严防死守,严禁一切火种火具、香烛、纸钱、鞭炮等易燃物品进入林区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要加强值癍,确保森林防火信息畅通;高火险天气各类森林消防队伍、民兵应急分队必须集中待命,发现火情及时科学扑救

五、对违反本通告規定的,由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对森林火灾肇事及因擅离职守酿成事故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关于设立临时森林消防检查点的通告

为做好清明期间森林消防工作根据《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第二十条之规定,苍南县人民政府决定:2018年3月24日至4月8日全县林区野外禁火期期间各森林进出路口(详见附件)设立临时森林消防检查点,对进入森林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消防安全检查对违法携带的火源、吙种、易燃易爆物品实行集中保管,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一)沪山社区:1.草亭桥(浦口五爱交界)。2.棕桥头(田野小村边)3.台溪殿(台溪山脚)。4.浦口小学(浦口宫边)

(二)南水头社区:1.北山下村委会旁。 2.坑源村委会旁 3.过港村山兜路口。

(三)渡龙社区:1.白鹤村蔡鍢共厝口2.西程村陈厝口。

(四)翔凤社区:双益村枫树苏

(五)浦亭社区:1.灵浦路口。2.大亭路口3.坑口路口。

(六)城西社区:晓峰桥头边

(七)对務社区:1.西山村路口。2. 灵峰村后湾桥头边

(八) 城南社区:1.渔塘口宫。2.坑底村大观卫生室边

(九) 观美社区:1.岩联碳汇基地入口。2.岭脚四公里

3.茂竹温厝公墓边。4.凤鹤两板桥头

(十) 华阳社区:1.东阳口。2.文昌路口

(一)舥艚社区:1.老陡门村:闸门旁边。2.东山周村:宗祠旁边3.山塘村:办公室桥头旁边。

(二)云岩社区:1.瑞岩村:瑞岩大桥2.联友村:石头岙。3.云岩村:坑口4.山前村:岗背山口。5.三峰村:四岱大榕树下6.梁峰村:村办公楼。7.鲸头村:⑴石岗下⑵鲸头内。⑶杨府殿

1.黄坭岙村路口。2.凉亭村路口3.湖里村小岭头路口。

4.张良山村杨梅山堂 5.东田村路口。 6.洪岭头村路口7. 彭家山(林家硐、四代徐山)。 8. 石砰梅岭阁路口

1.炎亭西沙村路口。2.炎亭东沙村水闸路口

1.小渔村路口。 2.渔岙村蕗口

(一)城南社区:洋头山路口。

(二)项桥社区:1.林家塔山路口2.桐桥山路口。

(三)括山社区: 1.河西山路口2.西括山路口。3.岭脚山路口4.东括山蕗口。5.新岙山路口

1.东前村山路口。 2.山岙口村山路口

3.护法寺村山路口。 4.溪头埠村山路口

5.乌石岭村山路口。 6.北岙村山路口

1.珠山(珠西村珠山山脚下)。

2.铁龙山(下湾村办公楼旁)

3.陈家寺(陈家寺公墓旁)。

(一)藻溪社区:1.东溪片(东溪、杨府宫、平水交界桥头)2.西溪爿(蔗岙、将军桥头)。3.建光村(藻溪公园、大桥溪交界桥头)

(二)繁枝社区:1.下应村(下应、元店、流石交界处)。

2.兴文村(兴文桥头)

(三)盛挺社区:盛陶村 ( 盛陶、挺南公路、灵炎公路交界处)。

(一)玉龙社区:新村嘉乡中学路口

(二)大龙社区:1.小沿村小沿路口。2.蔡垟村活动室边

(三)黄坛社区:1.后隆桥头。2.马渡桥头

(四)腾垟社区:兴庆跑马场。

(五)五凤社区:1.大隔、凤村路口

(六)碗窑社区:矴步头村溪浦心橋边。

(七)桥墩社区:仙堂村白马宫旁

1.垟尾桥头。2.国师桥头3.深湖口桥头。4.石岘桥头

1.南堡社区:南堡村(南堡桥头)。

2.高岚社区:古路丅(豪客山庄门口)

3.昌禅社区:兴昌村(卫生所门口)。

4.埔坪社区:埔坪村 (新老78省道交汇处)

溪光村(新老78省道交汇处)。

(一)马站社區:1.积谷岭路口2.亚作所边。3.魁里村路口

(二)蒲城社区:设立流动检查点。

(三)渔寮社区:1.雾城路口2.景区门口。

(一)沿浦社区:1.大姑路口2.丅在闸桥。

(二)云亭社区:1.云亭2.沙岭村。

1.净能寺2.南坪停靠站。3.澄海停靠站

1.赤溪丁埠头。 2.官岙内村委会路口

3.园林路口。 4.湖井村路口

5.Φ墩社区内垵。 6.安峰村村委会路口

7.沙坡村社区路口。 8.石塘村村委会路口

1.顶堡村路口。2.岭边路口3.凤楼路口。

1.云遮村大路弯2.富掌村王崗内。3.大厝基新岭头

二十、国营苍南县林场各路口

二十一、鹤顶山茶场各路口

【关注平阳大叔在线 让你足不出户知平阳大小事】

龙港大叔新闻联系方式:

⑵ 广告投放电话(微信):

本台法律顾问 浙江法之剑律师事务所 郑蒙蒙 思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莋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稱:建设单位(盖章): 编制单位:安徽省四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七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莋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門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1 编制依据 5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会环境简况 10 环境质量状况 13 评价适用标准 17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8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27 环境影响分析 28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38 结论与建议 40 专题报告 附图: 附图1 各项工程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刘桥110kV输变电工程附图 附图2 城东110kV输变电工程附图 附件: 附件1 本項目委托书 附件2 肥东县环保局对本项目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执行的函 附件3 《国网安徽经研院关于合肥合肥刘桥110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评审的意见》(皖电经研规〔2016〕143号)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016年3月16日 附件4 《国网安徽经研院关于合肥城东110kV输变电工程鈳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的意见》(皖电经研规〔2017〕214号)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017年4月1日 附件5-21 本项目回函 附件22 监测报告 附件23 危廢处置文件 附件24 牌坊变环评批复 附件25 梁园输变电工程验收批复 附件26 梁园输变电工程验收三同时小结 附件27 专家意见 附件28 修改清单 登记表: 建設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联系人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1传真 / 邮政编码 立项审批部门 总投资(万元) 環保投资 (万元)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预期投产日期 建设性质 改建 行业类别 及代码 占地面积 570m2(线路塔基占地) 绿化面积 / 工程 总投资 6000万元 工程環保投资 (所占比例) 109万元(1.82%) 合肥城东110kV输变电工程 建设地点 肥东县店埠镇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及代码 占地面积 4562m2(其中变电站4232) 绿化面積 550m2 工程 总投资 6261万元 工程环保投资 (所占比例) 107万元(1.71%) 工程内容及规模: 合肥刘桥110kV输变电工程 ①刘桥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 拆除现有1台31.5MVA主变夲期新建2台主变压器,容量为2×50MVA终期建设3台主变压器,容量为3×50MVA110kV出线π入刘桥变电站110kV线路线路全长,其中双回路1.1km单回路0.km。导线均采鼡JL/G1A-300/钢筋铝绞线工程共新建基铁塔(双回塔基、单回塔基)。 ①城东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 本期建设2台主变压器容量为2×50MVA,终期建设3台主变壓器容量为3×50MVA。110kV出线 ②牌坊—城东110kV线路工程 新建线路路径总长度约导线均采用JL/G1A-300/钢筋铝绞线630mm2截面的铜芯电力电缆。该工程共新建基铁塔 牌坊220kV变电站扩建110kV城东间隔2个,新扩建间隔短路电流水平取40kA 本批工程建设的总投资为1226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21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为1.76%。 表1-1 本次输变电工程规模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内 容 规 模 工程 (户内×31.5MVA(原有) 新建2×50MVA(本期) ×50MVA(终期) 辅助工程 水泵房 35m2 10/35kV配电室 位于主控樓1F内 二次设备室 利用原有 6kV开关室 利用原有 环保工程 事故油池 容积为49m3 化粪池 容积为4.5m3 桥头集~梁园π入刘桥变电站110kV线路工程 新建线路全长18.3km,其

}
  • 说明:1、感谢光影世界推荐此书从中了解了一个更原始、更真实的西藏。

  •   由于要出书的原因我把这篇已发表于文学期刊的两年前完成的文稿重又增补润色一番,增加了那些曾出于某种考虑而删掉了的部分补充了我所认为的非如此不能全面反映今日藏北的片断。改稿的过程使我又进行了一番情感的游历。此刻我正感觉到来自心底的隐隐的痛楚。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我难以确切地表述这种痛楚的由来和内涵

      千丝万缕嘚藏北,剪不断理还乱。

      今天已进入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的中旬了拉萨初冬的天空晴好又高远,阳光自大玻璃窗明亮地照射进来房间里充溢着好闻的太阳的特有气味。我喜欢在暖洋洋的阳光中让思潮散谩地涌流或随意地静止今天那曲的最低气温已达零下十五度,預报说有七至八级大风是呵,那曲镇上的人们每年要烤八个月的牛粪人

      我的藏北不同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藏北,不问于现实存在嘚藏北不问于我之外的任何人记忆中或想象中的藏北,甚至我笔下的藏北与我心中的藏北也并非同一事物。

      而藏北之于我也绝非一个牧区地名,一个地理概念一群生活在那里的人,应该是一种意识和境界我精神生命中的某些什么水水远远地留存在那个地方了。

      我不主张对这个地方进行道德的评判和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不能够。藏北之行的见闻与感觉都对我以往既成的观念进行了挑战——也许个体的观念体系本来就有懈可击——一个确切的情况是:由于我去过了藏北,两年多来我就习惯了不再与人发生观念之争很简单,因为并没有属于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言这使我陷于两难之境。一方面我是如此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界有关文化模式、思維方式并无高下优劣之分的观点,认为任何轻视和无视别一生存形态的思想都是愚蠢的五十步笑百步;另一方面作为本地社会生活的参與者,自以为对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进步尚且负有一定责任的作家我的良心不允许自己津津乐道于基本生存线上下的自然状态的生活,峩不能够心安理得地欣赏把玩那种愚钝和迷茫的目光

      我游荡于这两者之间,没能找到使二者结合的平衡点时常提出一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见解。长时间的两难困境使我窘迫

      是很难作出评价,唯一的地球上有一个唯一的青藏高原它的独一无二性,决定了它方方面面的无与伦比既难效仿别处,也绝难为别处所仿效

      我甚至不能以批评的语气叙说哪怕我所认为的陈规陋习。那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有失公允,主要是没有多少意义我如实记录下来,人们自可分辨

      在最近的这一个国庆节里,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碰见了两番路经嘎尔措乡都未见其人的乡党支部书记白玛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生平第一次进京。没想到我竟在最繁华的京都、最密集的人丛中与怹交谈并在东长安街辉煌街灯的背景前与他合影。这位身穿斜襟藏装的精干的藏北能人在置身于同荒漠草原绝不相关的另一世界里,感受最深的是些什么呢

      白玛回答说,他从北京人的衣着和表情中看得出来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藏北人习惯于首先从這方面看问题

      问起年终分配的情况,白玛说去年嘎尔措乡人均年收入二千元;今年决算未毕,大约不会低于去年问起这个全藏唯一坚持集体经营的乡,收入是否还保持在西藏的前列他说不太清楚。

      白玛注视着夜空中五彩缤纷明明灭灭的礼花我不知道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把两年前所写的文稿拿来修改并非易事因为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并没有深入多少。字里行问我在每一足迹所箌之处注目凝神,沉思默想不免有动于中,感慨万千许多一度疏远的重又亲近起来。

      这篇文稿系多次游历的总汇且经数次删改,时间的脉络越发不清晰了我想这不太要紧。时间对于藏北来说无足轻重今年与明年与去年与从前的岁月和未来的岁月大同小异。更哬况我在那片荒无人迹的原野上也时常有时空不同步的感觉

      这篇游历中有意或顺便写了许多人物,他们现在大多仍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藏北打发着不轻松的日子两年来我时常见到他们。我从心底感谢他们对于我在藏北生活与工作的照应和帮助如果有可能,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群藏北人:次仁玉珠、洛桑丹珍、杰巴、明加、加央……

      人类曾经有过的哲学试图论证灵魂不朽人类的全蔀神话固执于对死的否定。灵魂与物质的实在观念和现实世界无关无论人类社会已进入怎样高级的阶段,人类的灵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妀变人类有可能起源于此,人的灵魂应该以此为故乡古往今来地与永恒不灭的大自然和谐共存。

      透过藏北高原的空寂迷茫怀着尋求灵魂故乡的心,终能从中领略它的壮美辉煌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四日拉萨

      完成这本书的初稿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为这夲书所做的准备工作却长达三年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在拍摄《西藏文化系列》过程中采访所得,所以本片和本书就如同孪生的姊妹;或更潒藏传佛教和本土信仰中某些神佛的化身面目各异而本质相同。操作上的区别是前者为集体创作,后者是个体所为

      然而这本书汾明又体现着众多人的关怀和参与。因之面对这些书稿此刻我急切想要表达的是涌自心底的感激之情

      感谢书中所涉及的从拉萨到山喃各地、县、乡村的政府干部、学者专家、活佛僧人和普通百姓,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成全了我们的工作人数和事迹之多无法在书中一一表现;摄制组的同事们与我甘苦相伴地走完艰苦的全程,由于本书侧重点的缘故省略了这一过程。不能不提到的是由于自治区领导机關在决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才有了拍摄此举;由于编导、摄像王怀信、孙亮的关键性介入由于我的一些朋友特别的关切和协助,才使峩们以影视手段反映藏文化的多年梦想成真

      感谢边多老师为我概述西藏人生;群佩老师带我切近地认识了查古村;廖东凡老师多年間以他丰富的积累给我以指点,使我常想到他差不多已是拉萨河谷的“农神”;格外感谢老友嘉措和德珍这对夫妻对我的密切帮助:嘉措陪我走过那么多地方完成了前期采点德珍伴我完成了下乡拍摄的整个过程。后期制炸中则是新朋友旺堆次仁提供了艰深的翻译部分……鈈然我一个人能做什么

      感谢为我提供了电脑的郝建学先生,三年前他使我成为西藏第一位个人电脑拥有者

      作家出版社又一次支持了我,两年前他们出版了我的《西行阿里》

      周星作序,他归纳了我的努力和困惑

      虽然仅有感谢是不够的,但我还要说一呴——

      最深和最终的感谢是献给西藏大地的。

      一九九四年三月于北京

    《走过西藏》一九九七年再版后记

      差不多三年前当咑算把已出版的三部长篇散文结集为《走过西藏》交作家出版社时,当时任该社常务副总编的秦文玉支持了这一想法他说,它不会成为暢销书但它会是常销书。

      那时他是怕我心存奢望我何尝不知,这类题材的边远文化情景的隔膜,按以往的经验它很难进入大众社会再者多年间的写作全无功利目的,既不为稻粱谋也不想取悦谁,全凭了一片热爱满心的喜欢和感动,出版的动机也就单纯所鉯我附和说,仅仅是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小部分人会欣赏它吧

      所以我对当下它居然侧身于畅销书之列这一事实心情复杂,对于读者遍及各阶层各年龄段尤感意外由此多少修正了对所谓畅销书的看法,对读者接受能力的估价这一始料未及的功利获取,应该得之于西藏自身魅力之功国内逐年升温的西藏热之利。但国人渴望认识我们的西藏并由此推进了民族间文化间的了解和交流总是好的;我心目Φ的西藏由此广为人知并引起普遍的神往总是好的。

      ——痛失文玉兄两年多来不曾为他写过片纸的哀悼文字,但心中感念常存此刻面对这部一版再版的也是他所属于的西藏,我想他的天际之灵也一定欣悦——

      并由本书获得“西藏的马丽华”这一殊荣——多年来鉯西藏人自诩以这一地区的客座成员自诩,而今已被认可了吗我多么珍视来自西藏内外的肯定和勉励。由文及人人们所说的那个以苼命写作的人,那个活成了一种象征的人那个有勇有智的人,那个被人羡慕的过着那样一种生活方式——相当一批读者来信称羡这是一種壮丽的、坚强的、浪漫的人生——的人确切地是那位写书人吗?记得桑吉扎西告诉我一位女孩在随着滔滔人流涌进京城最繁华的商場时突然止步,因为她突然想到此刻在遥远的西藏还有一个人在寂寞地跋涉;新近从冰天雪地的青藏线返藏,一到家就收到了一份礼物广东旅游者名叫潘慧慈的,特意从香港买回的一个精致的淋浴器(供下乡之用)附信说,是不是南希的那一种……

      我向以为,莋品和作者是两个概念一如儿子之于母亲。虽有血脉的潜流相通一旦脱胎而去,也就自成一世界就独具了形体相貌和灵魂,人们可依据自家的修养和缘分与之交往母亲则可被省略。

      这种由文及人的错爱令我不安虽然我仍珍视来自读者的祝福和加持,作为回报我想此后我只能更加勇敢,努力智慧

      几年来我第一次通读检点了这本《走过西藏》,这可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沿着多年间的足迹心迹一路浏览,不免时常愕然发现那曾被热心追索过的事物的陌生:有些已全然忘怀。有些章节使我心虚汗颜,一目十行地掠过咜恨不能从未写过它。在某些情感兴趣上已知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先前的自己。不是对其地其人其事的不肯定是对彼时一己视角和著迷过的不再肯定——多年来久等不至的来自西藏的批评,也许就是留待自我进行否定和校正的

      过失难免,从前如此今后也是。臸今我仍在过程中且不去作否定,那会使我的藏族兄弟伤心也使读者评者无所适从。

      这是一部民间的形而上的西藏经过有意无意的筛选、剥离、取舍、强调,大约地显现出一个精神世界一种价值取向,一缕我当年所神往的相异文化的光辉被忽略的,被省弃的是我所认为暗淡无光琐屑不堪的形而下部分,我不喜欢的部分

      这只是马丽华她自己的西藏。五十余万字没能全面概括的西藏同時无能架构一个文化体系;诗化和美意构筑的感性世界,也使它的真实性多少被打了折扣——在中国异文化进入者的边疆作品不约而同嘚困难所在。勇敢叛逆如张承志说他写内蒙新疆时也不免遵循规避原则:过分的写真会侵犯人心,过分的善意会导致失真我充分理解並赞同此说。假使这种令人心疼心碎的爱与善造成了误导和误读,接近随俗媚俗也许可以被谅解吧。

      是彼时彼地的尽量忠实:对於人生情状的描写对于一己感情的传达。这一忠实促使我时常突出规避铁围之外难免触及敏感处,说出一些本不该由我说的话例如茬《灵魂像风》后半部,忍不住耐不住地写到对传统的宗教方式的看法:不赞同为了一个无人担保的来世作毕生等待;直言不讳地劝阻罗咘桑布以朝圣为终生职业;情不自禁地提醒过有关“佛”这一概念:佛是圆满觉者是智慧融通、能力超凡者,而终生无所事事的人无所作为的人,无论他怎样善良苦修他终不能成佛;最后我迹近无情地断言了那显而易见的风险:那根绳子的终端空无一物。

      这是我嘚痛切所在

      起意结集在于曾经的“想要结束”。一九九三年底《灵魂像风》仓促罢笔并留下了一个没结住的尾,结集自序由于即將的离去而黯然神伤那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不再舞文弄墨,一腔豪气顿失离去之念的由来原因很多,直接的打击来自心脏——由于缺氧的高海拔山地的徒步翻越心脏早搏一度达到每分钟数十次;另外,认识方面基本姿态尚不确定的转变使我不知今后怎么看怎么写;洅次是身历着一个小环境的非常时期,我总是在经历着西藏的同时也经历着自己但即使个体生命蒙受着诚如百年雪灾的惨痛,在我一向所状写的大风景面前也微不足道所以我从不言说。固然它会使我一度搁笔

      不过两年时间,情形改变表现形式是调整后的重新进叺。况且一切不适症状如我所愿奇迹般地消失——只要生命允许,我将被注定在这须仰视才得见的高处实践自己的许诺:终生面向优良境界,并为世界做这方面的代言人

      时问是最好的。在生活了二十年的已熟悉的这一地区作为观察者和一定程度上的参与者,一矗并继续跟了时间走就看到了我所熟悉的人与事进行中的过程和结局——虽然远不是终极结局——哪一些不如人意,哪一些设想正在成為现实去年有一天在藏北我见到一个人,那人已由安多的杰巴成为那曲的杰巴了握手时有些沧桑感,说十年不见,你可是见老啦!傑巴接上说你还不是一样!

      重新进入藏北的西藏的岁月,时间老迈而年轻事倍功半的生存努力有了回报。

      西藏的土地真好咜原生着山川草原森林和传统农作物,原生着虫草贝母红景天现代科技稍一引进,在中部的宜农地区近年间它又丰产了多穗玉米、谷粅南美蕃、地膜西瓜和草莓;藏南一江两河流域的治理沙化、修渠引水、植树造林,藏北牧场的网围栏人工种草之类这些人为的风景局蔀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存质量这些信息来,自杨松领导的那项事业杨松是《西行阿里》涉及的人物之一。他是那片古史之地仩的现代人象征在荒凉如月球的不毛之地营造了大片的太阳房,在荒僻的高原县城建起了超现实的光电站现代神话的创造者,他躬身其中的事业总是体现着西藏这一地区新时代的曙光如今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工程已从农区出发,延伸到阿里、藏北、藏东三江流域我们看到了新生之物的行进曼延。

      西藏的人民真好我们看到了一个群体的朝向文明进步的健康心态。多年来我频频到过那些地方频频與笔下人物相会,不时结识新朋友同是一个藏北,十年间山川风物依旧思想面貌已非,使你已很难沉迷于正在消逝的往日风景和往日精神中《藏北游历》中那个安多的杰巴,曾以破除迷信为己任如今又在那曲率领全县牧民向贫困懒惰、向陈旧观念宣战。当年他告诉峩动员百姓挖虫草创收不遂,因为据说那是山神的肠子而现在,挖‘虫草一项已成为那曲县副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连寺院僧人也乐此鈈疲。虽则这仅是二个侧面不免令人联想藏北十年。我的心与笔就追随了他们继续着我的藏北游历和走过西藏。

      西藏的土地和人囻真好二十年间一再体味着这片高地施予我的宽阔宽厚宽容宽松,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和文笔我知道自己中庸豁达平和与泛爱的惢境由何而来。

      远行者一个总是出远门的人,用了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时光奔波在高天阔地的山野间是漂泊地,也是归宿地五姩前的藏东山地牧场,那个冬日的黎明我们将要踏上归途。山野溟蒙中牧民在冬窝子里为我们烧茶送别。铁皮炉里的牛粪火闪亮映照着一张张如大地如岁月的脸庞。酥油茶的浓香溢满了小小的空间这是前方漫漫长途的最后温热,如诗如画般铭刻在心底了这诗画的朂后一幕,是曙光微阑中与那些一生可能仅谋一回面的牧民男女们互致祝福挥手告别的情形。

      那一刻我觉得生命中有些什么正离峩而去,永远地融入了那片冻土地

      那时忽有拟歌的冲动,就草拟了一首从未交付曲作者的仿歌词那是一九九一年岁末。

        當满天星光黯淡的时候

        出远门的人已备好了行装;

        熏黑的茶炊映照得红亮,

        灶膛里牛粪火发出青莲之光

        再饮一碗浓香的茶吧,

        远行的人就要告别家乡

        亲人,请为我祝福

        祝福平安吉祥。

        当东方天際泛红的时候

        出远门的人已行走在山路上;

        漂泊的心魂得到了保佑,

        布风马在和风中轻轻摇荡

        回朢我炊烟弥漫的村庄,

        身后已是晨雾茫茫

        亲人,请为远行者祝福

        祝福平安吉祥。

      一九九七年二月春节藏历年之际于拉萨

  •   不知是哪位作家说过:“我们在和一位作家谈过一次后或看见过他的面目后再去读他的著作,必会觉到更多的领畧”我与马丽华认识已久,去年七月至九月又同行阿里考察,同去瑞士出席国际学术会……大概由于这些原因我读了她的新作《西荇阿里》,印象很深感受很多,不妨在此借题发挥粗谈几点体会。

      《西行阿里》虽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其意义和价值显然已超出攵学的范畴。这要归功于作者近年来对人类学的关注至少从《藏北游历》起,我感到马丽华的作品已经开始向着人类文化的反思伸探其突出特点是借助于对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风光等的精心描写,执拗地追求一种特定文化价值的参照从中探溯藏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对于当代人类的意义。《西行阿里》继续坚持了这个“已确定的思路和动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峩还格外感到了我已描述的该地的自然、历史、民族、宗教所具有的弓卜意义。作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参照可能会提供一个思索的契机;莋为有关未来的终极思考的观照,也许不无意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丽华的作品在文学与人类学两座高耸的悬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将她个体心灵的深入对应于西藏古老文化心理的剖露与反思,从而引起国内外一些人类学和藏学专家们的共鸣在瑞士苏黎世的“覀藏——喜马拉雅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些外国专家对外文版《藏北游历》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即是一例

      文学中的散文與诗、小说等似乎有所不同,它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意识以及有关民俗的、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价值思考马麗华充分利用了散文的这个特声、,以她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材料和一颗对藏民族文化深深眷恋之心,努力向人们展示出一个遠离近代文明但又绚丽多姿的古老文化世界。在这个雪山环绕、历史久远、传说弥漫、古迹遍地的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洎然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叠压、渗透、交错构成多样、多重、多层的立体文化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一个多月的考察固然不能总揽其全貌,但《西行阿里》筚路蓝缕功在开辟,第一次向人们较为全面地传达了“我们一代人对于这一陌生地区的发现和認识”毫无疑问,作者这一开掘之举是成功的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家关注人类社会文化者不在少数因为文学原本就是人学。我國历史上的文学巨匠通古今之变究一代兴亡者不乏其人。司马迁、范晔等就是典型代表司马迁作《史记》的精神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看来一部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的优秀文学莋品,就像硕大的天幕中形成的一条闪闪烁烁的光带轨迹引发出人们无穷的思考和多向的叩询,其意义和价值不亚于一部社会学或人类學的专著恩格斯曾经说过,他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超过了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東西”的总和,可见该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西行阿里》虽不便与《史记》、《人间喜剧》等相提并论,但作者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来探究阿里文化揭示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变迁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如果说《追你到高原》(散文集)、《我的太阳》(诗集)是马丽华接触人类學之前的自我情感世界的抒发那么《藏北游历》、《西行阿西》应该是她努力把个人的情感融注于西藏文化反思中的结晶。很显然这中間马丽华的感受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腾跃文化人类学视角的确立对这一飞跃无疑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三十年来藏族的历史文化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国际上掀起了“藏学热”研究藏族的论著如雨后春笋,盈千累万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有关来藏探险游历之類的著作颇多对读者影响甚广。笔者于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在美国讲学时选读了桑得伯克(Graham Samdberg)的《西藏的探险》和安德烈·吉包特(Andre Guibaut)的《西藏探险》等等书中固然不乏成功者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和了解西藏提供了一些线索和资料从中也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泹作为一个藏族读者,我对这些作者的民族自大心理和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不公正态度感到难以接受他们总是带着一副优等人的有色眼鏡观察我们藏族的风土人情,在他们带有偏见的笔下藏族文化除了离奇古怪便是野蛮落后。对比之下《西行阿里》虽出自于一位生长於黄海之滨的汉族作者之手,却无一丝一毫的民族偏见相反作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界有关文化模式、思维方式并无高丅优劣之分的观点”认为“任何轻视和无视别一生存形态的思想都是愚蠢的五十步笑百步”。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为自己“可以在故乡人媔前毫不自卑地称道自己为西藏人”而感到自豪。这正是当代人类学家必备的基本态度

      在当代人类学家看来,世上的民族无论其夶小、其生活方式如何都有自己的文化,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文化都作出过各自的贡献文化就本质仩而言,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文明并非哪一个或者哪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由许多民族共同创造喝酥油茶与喝咖啡,吃生鱼片与吃生犇肉吃糌把与吃大米……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差别仅在于习俗不同所谓文明与野蛮都是相对而言。所谓文明人有时候很野蛮而所謂野蛮人有时候倒很文明。当今世界所谓“西方文明”社会中野蛮的行为也处处可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丹麦、瑞士、芬兰、瑞典和媄国是自杀率和凶杀率最高的国家美国的酒精中毒率居世界首位。酗酒、吸毒、暴力等已成为美国社会的弊病这些文明社会中的不文奣行为在边远的民族和古老的社会中往往最少听到。我们去年西行阿里一个多月发现生活在雪山草原中的人们不知吸毒、卖淫、自杀为哬物。由此可见所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非为某一国家、某一种族或某一民族所特有;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都存在于楿对之中在印度教徒看来美国人吃牛肉的习惯既原始、又令人作呕。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牛是神圣的动物,不能屠宰为食同样,其咜民族的人在观察藏族的习俗和观念时也觉得有些习俗稀奇古怪。但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对这些习俗和观念的差异必须客观地加以描述並要求设身处地地研究这些问题,公正无私地进行考察人类学的这种态度被称为文化相对论。这种态度鼓励人类相互理解我非常赞赏德国著名人类学家利普斯(Julius·E·Lips)说过的一段话:“在我们的时代,人类学家应在自己的领域中为促使各个民族和文化之间更好地了解而笁作我们从原始人那里得来的遗产,是所有种族和民族所共有的由人类学材料所揭示的所有民族的共性,最终将为世界大同的实现作絀贡献人类文化的最早发明和赐予者不能用肤色、民族或宗教来区分——他们是无名的。但他们献给人类的幸福远比许多现代政治家為多,”他说他写《事物的起源》一书是为了“努力增加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合作”为了这样的目的,人类学家就必须避免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因为有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人往往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不假思索地视为理所当然,把别的民族文化习俗视若“野蛮”、“残酷”、“落后”等其结果王方碍了正确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这种态度在人类学界被称为“阻碍文化研究的态度”《西行阿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作者具有十多年接受藏族文化熏染的独特背景。十多年来作者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灵,几乎走访了西藏的所有角落并把自己的“事业与生活、乃至友谊和爱情都附丽于”这片土地。通过十多年的目光注视、双脚触及、心灵感知她了解了这片土地,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从而“齐鲁之邦的我”变成了“西藏高原的我”,使她能够从主位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西藏文化这就構成了《西行阿里》的重要特色,不但客观公正而且通过歌颂藏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来观照所谓“西方文明”的弊端,这是十分难能可貴的

      近年来,国内藏学界似乎也有止个“阿里热”据我所知,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以及记者、画家、摄影师等文化人都被“千屾之巅、万水之源”的阿里高原诱惑得如痴如醉。因此每当提起阿里的历史和文化,人们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和神秘感不约而同哋把千里之外的阿里选作探险的目标,考察的园地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闯入这片“未经现代文明完全染指的最后净土。”因为当今世界現代化的文化浪潮正在冲击着每一个角落昔日让旅行家和探险家感到惊讶、困惑、陌生的古老文化正在发生变迁,正在纷纷消失美国古印第安人的文化,现在只能在博物馆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当今世界,遥远的岛屿和深山老林、荒野大漠都阻挡不住现代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同样,古老而灿烂的阿里文化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再也不可能隐藏于千年冰雪和云封雾锁之中我们的阿里之行亲眼目睹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虽然这种变化比内地仍显缓慢但我们已经感到。在狮泉河镇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无论是潒雄文化还是古格文化在狮泉河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相反商店、饭店、宾馆、机关、影院、商人……等等使我们感到整个狮泉河镇仿佛是近十年才突然降临的“移入文化”。它与藏东的康定藏北的那曲,藏南的泽当同属于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物。难怪作家扎西达娃感箌“阿里存在的不现实”“奇怪土著阿里人跑到哪里去了”。在狮镇大街上商贩争先恐后的叫卖声中我们隐约看到了文化变迁引起的竞爭、不安和紧张阿里地区公路四通八达,公路沿线的农民牧民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不再仅供自己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赚钱嘚商品买卖;也不再追求自给自足,而是依赖市场上的购买为此,他们也越来越重视货币的作用和资金的积累普兰县科加村的巴桑家僦是我们考察中最熟悉又是最典型的经商发家户。当巴桑在科加寺神圣的大殿里加入祈祷的人群时,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手拿佛珠,身着红色喇嘛衣服口中念念有词,并相信一切的利益都有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贪欲是邪念但他回到家中后又是一个无情的商人。怹认为在科加这样的农村不经商就发不了财,要发财就要懂买卖买卖人之间讲金钱,无人情可言于是他变成了科加村里适应文化变遷的成功者。他的家首先拥有了汽车以车代步使巴桑的买卖越做越大,走出了普兰走出了阿里,跨过了国界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传統社会中舆论的力量为了换取在科加社区内的声誉和威望,他将所获金钱的一部分捐赠给寺院;他自己也时常以每天仅一元钱的微薄工資为寺院服务但无论如何巴桑已不是。恰守一日一餐、整日闭门修行、不闻不问窗外事的传统苦行僧人商业化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念,實利主义思想在他心中占据了地位他甚至把生意经念到了我们的美国教授南希头上,以每顶三十元的高价把两顶手工制品的当地帽卖给叻南希教授他要价时那种镇定自若、脸不红心不跳的样子,令我吃惊

      科加村到普兰县城通了公路并有了汽车和拖拉机。科加人进縣城的次数、人数增加了很多人早上去下午归,于是到县城挣钱也成为科加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些年轻人被县城生活所吸引,干脆去城裏追寻职业和金钱住在旅店,吃在饭馆他们从电视、广播、中外商人渠道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方知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如果有一天这类青年都迁居城里;如果有一天,科加的土地都用拖拉机播种收割;如果有一天阿里人都坐汽车朝圣拜佛,用汽车拉羊毛和盐那麼今天《西行阿里》中描述的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风土人情届时还能见到吗?这并非我游谈无根当我们在科加村调查了解短短三十多年湔这里存在的欧洲中世纪式的传统社会制度时,村里仅有少数人对此犹有记忆大多数中青年农民对此已经淡漠,不少人甚至不知封建农奴制为何物这使我想起一百一十多年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撰写《古代社会》一书时曾断言:“印第安人部落民族文化生活在美國文明的影响下正在日渐衰颓,他们的技术和语言正在消失他们的制度正在解体。今天还可能容易搜集的事实再过几年之后即将无从發现。”他的预言今天在美国已成现实今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已成了我们了解昔日印第安部落民族的必读书。此时此刻人们多麼希望多有几部像《古代社会》这样的书但已后悔莫及。如果再过一百年后凡对阿里的过去感兴趣的后辈们是否也会责怪我们为什么鈈多出几本像《西行阿里》这样的书呢?很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人们怀着开垦处女地的兴奋和记录正在一天天消失的文化之囍悦进入千里之外的阿里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创作。今天的阿里是过去阿里的继续不知过去的阿里焉知今日的阿里?未来的阿里是今天阿里的发展不知今日之阿里又如何预计未来阿里的发展趋势?我们这一代人正肩负着复原过去的阿里和建设今日阿里的光辉使命责无旁贷。

      更何况阿里不但以“世界屋脊之屋脊”著称于世,而且在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方面所具有的资料之豐富无与伦比为其它藏区所不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也远远超出了阿里本地和藏族的范围。仅就现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就足以说明早自中石器时代到以后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国北方草原乃至整个中亚草原乃至西方古埃及文明南亚佽大陆孕育出来的佛教思想意识以及古印度文明,均曾从四面八方如风一般吹进了阿里高原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举世瞩目的民族文化合荿,呈现出迷人的多元文化的多重性特点迄今为止,阿里仍有许多没有完全解开的历史文化之谜“象雄之谜”、“古格之谜”、“本敎之谜”、“崖洞之谜”、“古城堡之谜”、“岩画之谜”、“神山圣湖之谜”……在千年的冈底斯雪山周围,在古老的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狮泉河流域,究竟隐藏着多少人类文化的秘密也许《西行阿里》能为之提供一些宝贵的线索和有益的启迪。

      当代西藏青姩作家兼人类学工作者马丽华的《西行阿里》以她拿手的散文诗情之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阿里社会的文化风俗画比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阿里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既有形象生动的文学描写再有富于哲理的议论,既有发前人难发之见的观想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既有阿里不同地区的典型事例的介绍又有面上的人类学理论上的概括和引述,是一部了解阿里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文化、风俗与人凊等不可多得的佳作特此我不揣冒昧作序,把此书推荐给国内外广大爱好人类学、文学及藏学的读者

      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于亚运村安苑北里一号楼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上旬,我因应邀出席’93中国西藏雅着文化节归途中在拉萨有幸再次见到了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马麗华女士。大概是由于我们在长谈中有了许多共同感受,作家拿出她的新作也就是读者眼前的这本《灵魂像风》,嘱我为它写篇序文我一时踌躇,不知身为学者如何才有资格去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在作家颇为看重来自学者的观点就像我们很高兴有作家关注学术嘚领域一样。

      其实藏民族出身的人类学家格勒博士,在为马丽华女士的另一部作品《西行阿里》所写的序中对作家其人、其文、其学,已有了热情中肯的介绍我很同意格勒博士的基本看法:马丽华女士的作品,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它确实已经延伸到我們所工作的人类学领域里来了

      我想,马丽华女士在这方面的成功大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这位女作家始終是一住不知疲倦、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的观察者、寻觅者和体验者同时,她还是一位孜孜以求的思考者

      其次,作家的悟性使她深切地理解了文学之作为人学和人类学之作为人类文化之学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作家通过她自身的不懈努力,已经初步具备叻当代人类学家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以及文化相对论的态度也具备了人类学家从事田野工作时那种独特的洞察力。

      女作家以她那支生花之笔在这本《灵魂像风》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西藏乡间的生活场景;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农民、牧人和宗教职业者嘚人生经历;并且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与她共同领略了西藏那自然、历史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由于作家拥有了来自人类学的智慧,這就使她能够在较深的层面上去发掘和认识她所观察或体验到的那许许多多的重要事实与现象。对查古村古老的农耕礼仪的探寻对前佛教时代乡土神系统的追索,对克珠活佛戏剧性人生的多重剖析还有对为大地聚脂的仪式、为人们转移灵魂的仪式,以及对“朝圣部落”的精彩记述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展现了西藏作为人类学园地的巨大前景、我相信无论是职业人类学家,还是呮具有初步的人类学知识背景的读者都可以指望从马丽华女士的这部作品中,像我一样获致人类学方面的不少启迪

      也许在从事文學创作的人们看来,学者们多少总会有些古板过于理性而缺少些激情;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们,通常也较少会想到他们从文学作品中仍然可能汲取到思想的滋养。我以为马丽华女士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能够成为沟通双方之间联系的一个范例。

      因此我想建议我们这些容易夸大激情之危险性的同道学者们,不妨先将我们一贯坚持的那些“原则”(有时候我们信奉不疑的这些原则也可能滋苼偏见)暂且搁置一边,没有先入之见地随作家去浏览与作家一同去享受高原的阳光与空气,与作家一同去探寻雪域的神秘与俗凡从Φ感受她作品中激情充溢的震撼。

      据我所知马丽华女士还是影视人类学的一位热心倡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西藏国际文化影视公司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西藏文化系列》就是由马丽华参与策划的,她在其中还参与了编导及撰稿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灵魂像风》也可被看作是马丽华那次影视人类学实践的成果之一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请读者将本书与《西藏文化系列》联系起来欣赏,一定會有更加生动和更加形象化的收获《灵魂像风》虽是一部纪实性的以散文笔触串缀而成的游记,可把它当作一部内容丰富的人类学考察記作者依然不会让我们失望。

      我对西藏和藏民族的文化了解不深但我对汉藏文化比较倒有一些兴趣,也多少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欣赏《灵魂像风》,除了它的清新与激越之外很高兴它还在很大程度上为我的看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如果借用美国人类學家本尼迪克特博士的文化模式理论在对汉藏文化进行过必要的梳理和比较之后,我倾向于将汉民族的文化模式理解为现世主义的而將藏民族的文化模式理解为来世主义的。

      文化模式的概念主要是就某一族群中可以实证的文化风尚、个性、特质及其所反映的民族精神的趋向性而言的,在不同族群的文化之间这种趋向性是不尽相同的。文化模式并不是把不同群族的文化予以有限类型的归类进而將它们再相互对立起来。就是说根据文化模式理论,对汉藏文化模式所作的上述梳理只是一种相对性甚强的存在,不言而喻就不同攵化模式的终极价值而言,也是相对的没有优劣高低之分,相互间不能替代

      把汉藏民族的文化模式,分别理解为现世主义的与来卋主义的这并不意味着在汉民族中就没有来世观念,或在藏民族中就没有现世生活;而只是因为对汉藏民族中的普通或传统人生的价值秩序与导向的确可以大致有如此的归纳。在藏族社会中今生现世当然也是重要的,但在相当程度上它是一种为了来世的存在和过程。实际上佛教在与本教的斗争中,也多少宽容地把现世的部分时空留给了本教诸神。也许我们可以从本、佛的消长互渗中,去进一步体会藏民族人生中现世与来世的关系

      由汉藏民族文化模式的相互对照,我们似乎可以大胆地进一步说汉民族的传统人生相对地偅视世俗与物质的追求,而藏民族的传统人生则相对地重视神圣与精神的追求初步地明确汉藏文化模式的此种不同,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发现构成汉藏民族之间深层交流的某些障碍对于汉藏民族在现代化的趋势下,所面临的不尽相同的文化涵化与变迁过程我们也有可能由此获致较具深度的某些理解。我想还应补充的是对汉藏文化模式的此种初步认识,还需要经过实证的田野研究同时根据方法论的偠求,还必须有若干必要的限定例如应该历史地看待藏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同时还应暂且忽视藏文化中不同地域性的意义等等

      茬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为我找出许多支持我的上述看法的素材;我也知道作家根据她亲身的采访和长期对藏地文化的钻研,在很大程度仩得出了与我相似或接近的观点

      查古村的尊珠旺姆老人曾说过的那句俗话,即“一生的幸福也是幸福一时的幸福也是幸福”;还囿朝圣老人桑秋多吉的虔诚自白:早起到山上捡牛粪,够烧一天就行余下的时间就应该磕头念佛,因为今生我们虽然有吃、有穿、有用但死时带不走,只有求菩萨保佑才能升到极乐世界……所有这些都的确可以反映出普通藏胞的典型性格及其人生态度,即心平气和淡泊于现世人生。

      直贡堤寺(属噶举派)为活人灵魂举行的“抛哇”即灵魂转移仪式是在现世预支来世的一种宗教承诺。听听那个震撼我们心灵的“朝圣部落”的每一位成员的表白无一不是为了来世。作家多次为我们讲述的那种苦修与自我幽闭的“人生风景”不僅是由于对来世的恐惧,还由于对现世的厌倦与失望以及来世有美丽可以期待渗透了宗教精神的人生哲学,视今生前世为不免罪孽惟來世尚可指望;对今世的留恋,是一种足以影响到来生的危险因此,人们可义无返顾地面对、甚至选择死亡无常虚空、苦难沉重,现卋人生通常得到的评价尤其是来自藏传佛教的评价,总是消极的甚至是终极否定的。藏文化模式的来世主义导向如此明确以至于我們的作家不禁扼腕担心:要是来世确凿无疑地并不存在呢!我们这位汉族女作家甚至大胆地、:假如没有来世,现世不就亏了

      说到來世,就必须涉及到转世论与灵魂现正像马丽华女士所说的那样,西藏人对于灵魂的安排不仅成为一种思想方法,也构成了一种群体嘚生活方式受作家的启发,我甚至想从灵魂观与来世观的差异出发,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诸如汉民族的祖先崇拜何以远比藏民族发达;藏民族的亲族血缘观念以及姓氏与香火意识何以远较汉民族为淡漠;汉藏民族在家庭及家族结构方面何以士此不同等等许多问题。因為在藏民族那里父母只是我们的今世父母而已,灵魂在六道轮回中生生不息可能有无数的人乃至动物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也可能做過或将要做许多人们或动物的父母。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体验到和理解上述那些不同我们还必须对汉藏民族之间时间(历史)与空间(卋界)观念的不同,予以充分的关注要知道,汉藏民族的思维时空常常并不在同一维度之上。

      即使在“发展”成为世界性主题的紟天我们仍然不能试图以汉民族的现世主义,去评价或取代藏民族的来世主义试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人口压力,哪一样不与我们ゑ功近利的现世主义相关没有来世对我们劝善戒恶,不也正是物欲横流淹没了精神的原因之一想想看,如果我们连来世都不恐惧那麼,谁又能保证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自己亲手在现世就毁灭了这个我们的子孙亦有权利享受的地球?何况根据藏民族的观念,这个世堺是我们在来世仍然可能生存其上的所在。

      不过马丽华女士的忧虑也不是没有理由。虽然像来世主义者尚不能证明来世的真实存茬一样她也不能证明来世的虚妄。可有一点作家也许是说对了:即使来世是存在的,现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被看作是唯一的┅次而加以珍惜。我想我们在现世的生存,还有发展如果不与来世相冲突,那该多好啊!

      我相信不仅是我,广大的读者也都可鉯从这本书中体会到作家的困惑这是在浪漫主义与相对主义之后和之上的困惑。作家的一条文学及人生之路确实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楿对主义,再到这种高度困惑的过程;对她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人类学的异文化理解的立场去予以解释。我认为作家的这番经历,具有典型的象征性对她所做的如下剖析,将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马丽华女士的浪漫主义时期,可以《迫你到高原》(散文集)和《峩的太阳》(诗集)为代表作作家自己也曾宣称“我们总那么浪漫主义”(《我的太阳·总是这草原》)。格勒博士说,这个时期是马丽华接触人类学之前的自我情感世界的抒发,我也颇有同感。不过,我还想说,这个时期在作家理解藏文化的认识史上也有重要意义,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情调,但又不乏“误读”的异文化认识阶段

      马丽华女士最初或许只是追求自己的人生、爱情以及梦幻,財奔上这雪域高原的而不是基于一种要去了解异文化的理性动机。正像谢冕先生评价的那样马丽华抵挡不住草原那种种神秘的诱惑,並终于体验到了死亡之际绝顶的激动与快感;当时她的作品与其说是写世界,不如说是写自己

      但是,她在高原上与藏民族的人们囷文化相遇了她感受到了那许多种“距离”。文化反差与冲撞中的比较使她进入了全新的境界。马丽华女士的作品确实曾经给汉藏兩种古老的文化,蒙上了浓浓的现代情调应该说,距离不仅激发了作家的诗情也将作家的异文化认识限定在浪漫主义的水平上。

      浪漫的“误读”就是一种将异文化加以理想化,把异文化想象得十分美好的态度对异文化的浪漫的“误读”,以幻想式的抬高、赞美戓欣赏异文化为基本特点;通常也都内含着对于本文化的某些不满、反思或者批评。虽然通过浪漫的“误读”人们有可能在本文化中,创新出不同的思想或样式;虽然浪漫的“误读”在人类异文化间的交流中因其对人们的文化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刺激,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仍然不是人类学异文化理解时所追求的目标。

      作家十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就是不断地深入西藏的自然、历史、社会与文化之Φ,不断地缩小“距离”于是,她的异文化认识就迅速地升华到了相对主义的层面上这个时期的作品以《藏北游历》和《西行阿里》為代表。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作家的个人情感,不再独立行空而是被融合进了对于西藏文化的追寻之中。作家在主动接近藏文化的过程中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藏民族的生存形态与文化创造,是值得尊重的;她避免了那种可能导致文化偏见的“本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与浪漫的“误读”一起,被文化人类学列为异文化研究或理解中的障碍的还有“本民族中心主义”。本民族中心主义简单说来,就昰用本民族或本文化的标准去判断和评价异文化时,最容易以自我为本位的态度如果说浪漫的“误读”,以欣赏异文化为特点的话“本民族中心主义”则是一种自我欣赏式的文化观。显然这两种态度,都会导致我们异文化理解中的误解乃至于歪曲

      《灵魂像风》则大体上可以反映作家在浪漫主义与相对主义之后和之上的困惑。或许是由于作家的诗人气质和人类学教养在《灵魂像风》中,马丽華女士仍没有放弃她的浪漫却仍然坚持了文化相对主义,但她确乎陷入了一种严重的危机之中作家以她独自的方式所达到的这种困惑,与人类学家的困惑位于同一高度

      作家意识到自己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之中时日已久,并力图寻找思想的出路她自白说:以往的贊美过多,这使我于心不安;如今遗憾多于赞美心里难过默默无言的时候多。看来作家对自己过去基于浪漫的“误读”所做的赞美开始内省,同时又不甘心做一位基于相对主义的异文化欣赏者。她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沿着从前的思路去行进了她的审美目光开始发生變化,赞美也来得吝啬与迟疑;她甚至冒着可能被逐的风险去坦诚而又不大合宜地表达自己的怀疑与忧虑。或许她认为缺乏的正是一佽现世人生的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吧,因为她不忍心再看那么多的兄弟姐妹就为了一个无法验证的许诺,为了来世而放弃现世以今生為全部代价。从作家的困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对人的终极关心与深切同情。

      但是马丽华女士还是接受了那位美国妇人的批评。莎拉女士虽不是一位人类学家却有着相对主义的文化观念,她在给作家的信中写道:“干预和帮助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方是否在寻求”莎拉女士当然是对的。不过我倒突然想到,相对主义文化观在莎拉女士那里还与她的浪漫主义相联系,因为她有一个美国中产阶级水准的家却要把她的心灵之家构筑在西藏;因为在西藏,她“什么也看不见除了美丽”。

      “文化相对主义”是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嘚职业信条之一。作为一种文化价值态度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拥有价值的尊严都具有不为其他文化所可替代的价值。显然比起末民族中心主义来,文化相对主义要公正得多它能成为人类学家,甚至为公众认可的信念实在是当代地球村文明的一项财富。泹是如果相对主义走到了极端,也有可能在人类相互间的异文化理解中构成新的障碍。文化相对主义如果只是一种价值态度当然关系不大,但它若被视为一种学说、理论或人类学家追逐的目标那么,文化相对主义所内含的反比较的命题就会剥夺我们认识异文化的鈳能;既然一切文化都是绝对相对的,那人类学家又能做些什么呢异文化间的理解又有什么可能与意义呢?

      还有“发展”这个我們当代世界压倒一切的主题。整个人类学还没有为“发展”寻找到一条不与文化相对主义冲突的新出路。主张发展与进步的观念多少局限了马丽华女士的文思。其实这也是我还有许多人类学工作者的共同难题。在这里作家的困惑,也是我们所经常碰到的

      当代囚类学家,已经开始通过“指导变迁”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抱负了于是,“应用人类学”和“发展人类学”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全此,人类学仍然不敢承诺的是“发展”绝不会给少数民族的文化,带来流失或冲击的痛苦

      无论如何,我与马丽华女士同样關心的是藏民族的同胞们,有权利介入发展的世界大潮也有权利分享主体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一切文化财富;同时,我们都不希望藏族囚民创造的那种适应于大陆高极的独特文化由于“发展”而丧失太多。于是对于我们的作家来说,《灵魂像风》就如同风一般的灵魂一样,有了一个结不住的尾;对于我来说不知思想在困惑中的煎熬,还要多久才可望超脱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写于丠京大学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  第七章 何处是你灵魂的故乡

        ——西藏传统人生:生死流转与时代变迁——赞美显得迟疑,心绪鈈

      再宁静我所欣赏的和难于认同的——莎拉的诗:将那沉默的壮丽,化为

      我们永恒的轮回——心灵的流浪:何处是你灵魂的故鄉——不再豪迈不

      再壮烈,一个结不住的尾——

      上古之初空无一物太虚中唯有空溟。

      光芒为父光线为母,灰蒙与黑暗汾别诞生;

      其间渐渐形成一股气息般的微风;

      于微风中出现冰霜凝结为露化生一池塘犹如明镜。

      池塘之上渐生薄膜聚而为卵孵化成黑白二鹰。

      二鹰交合生三卵:一白一黑一什色

      白色卵进裂形成神山和神灵;

      黑色卵进裂形成黑头红面人;

      什色卵迸裂形成世间诸生灵……

      这一首创世古歌,记载在雪域藏地古老宗教——本教的一本经书里不知是谁先发现了它,随后就被輾转引用于各类文章中它也许是藏族先民对于世界起源和人类起源最初的诠释。本教有关西藏人起源的说法还多其中一则是:天神西堆在天界看到壮丽的雪域高原,情有独钟便下凡至此。当他感到寂寞时又邀来了女神西绕。二神结合生下一子名协哇开始他们不知采集耕种,只知捡拾成熟脱落的果实充饥有一次,他们无意中摇动树枝枝条上落下了野果,由此受到启发人类的采集生涯开始了……

      在民间,这一些说法差不多已经失传本教的宇宙观原型也无从记忆。西藏本土宗教向佛教最严重的妥协是宇宙观和轮回观方面的一位年纪很大的本教著名画师向我讲述的有关世界的图像,我在一本藏传佛教的书里也大同小异地看到了据说,宇宙中存在着四个世堺:东方世界是白色天空弯月形大地;西方世界是绿色天空四方形大地;北方世界是红色天空圆形大地;我们的南方世界是蓝色天空三角形(或倒置的圆锥体)大地本教画师告诉说,东方世界的人过于高大行动不便;西方世界只有牛奶维持生命;北方世界里,随着一个囚的出生地上也长起一棵树,此后这人就只以这树上的果为食以这树上的叶为衣。四个世界中唯有我们的南方世界好食物丰富并可鉯信教,唯一的缺点就是战火多

      老画师把这四个世界的形象绘在壁画上了。但他同时又说这四个世界中所画的四个人是四大天王。

      ——很想知道佛教传入前有关灵魂何来何往的情形但遍访不得。只听说早期墓葬石棺上留孔藏南珞巴人崖葬封洞时也留一通道,供灵魂自由出入

      后来本教的灵魂也随波逐流,在世间永无止息地投生转世了六道轮回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只有生而为人最好唯有人最有可能接近成佛之道。所以老人们总在祈祷期望来世仍然生而为人,仍然投生于南方世界仍然吃糌粑喝酥油茶笃信佛教。

      当我对西藏农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想我可以尝试着描述西藏人生了。当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那样一种囚生在今天,在西藏的许多地方正在融入现代社会图景之中而变得轮廓不清了。藏族音乐家边多老师向我描述这一人生历程的梗概时使用了过去时。虽然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他和他伙伴们的经历他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今谈说起来犹如隔世。

      生在佛教中被认為是人生八苦中的第一苦。据说此时胎儿在饱受狭小黑暗的九个月的窘迫之后又犹如剥了皮的牛遭受鞭打一样痛苦地通过狭窄的产道。所以小生命总是大哭着来到人世——不错我们全都是大哭着来到人世——此时,家中老人们要将象征吉祥祝福的酥油抹一点在他的脑门仩三天后,拿着贺礼来道喜的亲友们也将酥油一一抹在他的额顶自此,酥油的气味将伴随他的终生

      一般说来,西藏地区是最少偅男轻女观念的生儿生女都差不多。虽然根据因果关系生为男身据说要更好一些。

      百姓家的产妇通常是在产后两三天里就起床干活健康勤劳的妇女会得到普遍的称赞。上层人家和体弱的妇女可以多休息一些日子

      七天后,婴儿便由父母抱着第一次出门去寺院朝圣,“央古”祈福求神拜佛,保佑一生

      生日却被忘记了。因为西藏人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岁数也不必说得准确,但属相是重偠的当别人询问他的年龄时,他可以不正面回答只是说,属猴的或,属鸡的因为属相是参与生活的,遇事打卦卜算谈婚论嫁都鼡得上。另外村庄里举行的仪式也经常选择属相合适的人来扮演重要角色。除此本命年也被认为是一个敏感的年份,这一年有许多禁忌需要遵守例如——此时边多老师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拉萨过去的规矩是本命年的这一年内不得吃鱼,如若发现就要被用鱼钩勾住嘴唇在八角街游街一圈示众。但是正逢本命年的人仍然想吃禁果走街串巷的卖鱼人迎合这一心理,叫卖时只喊“卖水萝卜”

      据说覀藏人在吐蕃时代以前有姓氏,随着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和深入后来除了上层贵族有房名(与姓有区别)外,普通百姓是没有姓氏的百姓家的孩子取名很随意,大都是按照出生当天的星日命名例如叫尼玛、达娃、米玛、拉巴、普布、巴桑、边巴……是七个星辰的名字,吔是从星期日、星期—……到星期六的星日称谓藏族大多数人都叫这类名字,在教室里随便叫其中一个一片应答之声。所以同一村庄、同一单位的重名者前面往往再加一个区别符号。例如叫大达娃、中达娃和小达娃之类

      另一类常用名是吉祥名字。例如次仁——長寿;顿珠——如意等讲究一些的要请僧人取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卓玛——仙女;卓嘎——度母;多吉——金刚为了好养活,就像漢人取狗剩一类名字一样有人取名为其加——狗屎。死里逃生者叫西绕

      藏族童谣有人搜集整理了,但儿童们的游戏似乎未见报道而且现在的孩子们也不再玩这些游戏了。从前五六岁的孩子们摹仿成人的生活劳动玩一种叫作赶狼的游戏。有人扮牛有人扮狼,童聲唱道:小牛往里进豺狼往外赶。还有一种讨火的游戏意味深长表现的是在没有火柴的年代里,村里人每天去负责保留火种的人家讨吙的情形大一些的孩子则会制作面具,认真摹仿长辈们的跳神、演藏戏

      孩子们长到七八岁时,就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不同的命运从此分野。有的务农有的放牧,有的去寺院当小僧人家境好些的就上学。奴仆家的孩子能作为少爷的陪读是很幸运和体面的事情

      从少年到青年,孩子们长大成人劳动,生活歌舞,参加村里的各种仪式活动在节庆之夜,时常通宵达旦地饮酒狂欢也因生活或宗教方面的需要外出。在婚嫁方面一般说来,穷人家的婚恋是自由的没有多少讲究。贵族家则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算命打卦。但無论贫富男嫁女家和女嫁男家都一样,在名份上和实质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

      藏区的婚礼总是很隆重,过去一般只有有身份的人家財得以举行近十多年来寻常百姓家也乐意讲究这些排场了。婚礼仪式很繁琐繁琐得不仅一言难尽,那是可以而且已经有人写成专著了婚礼歌这种罕见的大型套曲形式,不仅篇幅极长内容也庞杂到足以涵括全部日常生活,集中地充满了古老本教的仪轨、色彩和意味那些五彩箭、吉祥符和招福方式,都是古老生活和古老理想留下的痕迹正因其古老,凝聚了世世代代的美好心愿所以人们相信这类仪式能够带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不同的生活道路体现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喜怒哀乐。童年时在一起玩赶狼、讨人游戲的小伙伴们根据前世之“业”,今世将各得其所;而今世的所作所为之因将直接作用于来世的荣辱祸福。

      在整个人生中要遵從种种禁忌。佛教教导人们要扬善抑恶怜悯生灵。其中尤以不杀生最为切要但是,由于在生活中和劳动中总要被迫或无意间杀生害命例如耕地时伤害了小虫子等等,也算是一种罪过所以要经常烧香拜佛,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赎罪的方式还有持某佛某菩萨名号,罪过鈳减轻;其中有一本篇幅不长的《赎罪金书》犹如征服地狱的挫刀,每天念一次据说可以赎清罪孽,顺利通过地狱之劫

      然而地獄又是完成每一次生命转换的必由之路。

      藏族有一首民歌唱道:

        上方的极乐界未必就那么舒适吧,

        你看活佛们在升天时还不时地回望人间;

        下方的地狱界,未必就那么痛苦吧

        你看贵族老爷们,都争先恐后向地狱走去

      死亡與天葬的过程是一整套严格、严密、琐细的祭礼仪轨,它所传达的是灵魂不灭的理想、生死轮回的观念和纯粹的本土宗教精神这一仪式甚至在死者尚未断气时就要开始进行。

      对于濒临死亡之人所要做的重要事情是让其断绝一切凡念。为此要给他服用由活佛加持过嘚特制药丸,要在他耳边高声呼喊他平日所尊崇的活佛或本尊的名字使他以宁静的心绪踏上往生之途。尚存恋世之情、心怀未了之愿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投胎转世总之对死者极为不利。

      在将亡故之人送往天葬台之前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请僧人或巫师念诵有关经文,并卜算送葬吉日;请画师绘制相关佛画唐卡供奉于寺院或家中佛龛这类工作的目的,在于超度亡灵尤其重偠的是促使死者灵魂自脑顶囱门出窍,以便投生三善趣

      注意撤换死者所用的皮毛质料的衣服被褥。因为一根毛如一座山死者将因此不得超生。将脱光衣服的死者头抵膝盖作初生婴儿状,以白布包裹要在遗体旁摆上饮食,名之“喂灵魂”点灯烧香偎桑供奉。严禁狗和猫接近遗物否则死者将死而复生,为害生灵

      在择定的吉日,人们送他去往天葬台走完他今生斯世最后的旅程。

      但灵魂在开始的四天里并不知道自己的肉身已经死了它照旧来到它所熟悉的人们中间,与人们一道谈笑但它很快发现,没有人拿眼睛看它没有人回答它的话,总之人们对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到第五天时它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无奈地离开它所熟悉的环境四处游荡,用人們供给死者的桑烟充饥念完四十九天的超度经后,灵魂彻底告别了这个地方前往地狱接受审判

      虽有像直贡堤寺天葬台那样宣称死後可免下地狱的许诺,但一般人仍然认为地狱是完成每一次生命转换的必由之路是死后灵魂该去之处,即使善良人也不能例外——灵魂鈈去地狱反而是可怕的事情在地狱里,灵魂将受到公正的审判地狱之王将用特制的衡器称善恶:做过善事是白石子、做过坏事是黑石孓,如果白多黑少在地狱里逗留不很久就可以放行,反之则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供受用。

      正因为死亡是此生向彼生的过渡所鉯死亡并非可怕之事。因而对于亲人的亡故感情是比较节制的。为避免死者心有挂碍尤其不能在垂死者跟前哭泣。此后在七七四十九忝的服丧期间要进行种种哀悼仪式但在死者周年忌日,则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祝贺那一灵魂重获新生。从此后亲人们将把死者徹底忘怀:不得保存他的照片和遗物,甚至不得提起他的名字……

      按照人们的愿望周年忌之后,那灵魂将再次投生人间开始又一番轮回。

      我的同事拉巴次仁在亡弟的周年忌时写了一首歌词请人谱了曲,大意是:

        兄弟你走了请放心地走吧

        我會到寺庙为你点灯祝愿。

        希望你早日转生返回人间

        我们又可以一起欢乐相聚。

      当然这只是对于西藏传统社会里囻间的普通人生的一般性叙述。这一状态持续了千载由于缺乏剧烈的社会变革的扰动,它显得恒定而完整文化即生活方式。

      是西藏农业地区的民间生活不包括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上层,那是一个我不很熟悉的领域我只依稀遥见过那里的烽火和血光。但即使普通囚生命运之间也千差万别每一生命历程都是一部长篇,风风火火曲曲折折,恩怨情仇波澜跌宕。例如边多老师自己就是他怎样出身于后藏日喀则的一个平民家庭,怎样去当过藏兵怎样离乡背井,又怎样与主人家的女佣恋爱怎样充当驮夫随了骡帮往返于中尼边境嘚商道上,迷醉于喜马拉雅沿线的土风歌舞之中……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些生动的人生故事都写出来。

      但越是最普遍的人生现象越可鉯说明一个民族生存的风格心态,性格事实上,回望藏族传统人生时本质上是对群体生命和命运的观照。而非个体的人生和命运

      今天世人看到的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盖源自灵魂和来世的观念这是我对于藏区多年体验感知的结论。

      一群这样拥有无穷时空的灵魂一个消弥了有限界限和个体意识的群落,以群舞与合唱为其显著特征他不必有姓氏,无所谓香火延续财產积聚和继承,无所谓奋斗竞争因之无所谓由此所5!起的烦恼、焦虑、失落、惶惑、忧患、危机、绝望。无所谓祸福无所谓苦乐,一佽次低位进入世界崇尚自然,生命平等贫寒而不自知,善待并同情天下人而不管那些人如何优裕于他们。

      一个古典的善良的人格

      一群可爱的消极的生态保护主义分子,

      一个超时空的哲人

      一个知天达命的歌者。

      他们是桑秋多吉尊珠旺姆,是贊域和咱塘雪绒山谷和许许多多这类人物、村庄和地区。

      不是传统与现代交接的这一边缘时空不是查古村,堆龙德庆县城;不是邊巴、克珠甚至也不是罗布桑布。

      一首和美温馨的田园诗你尽可以远距离地去欣赏它,但你能否认同它呢

      十几年来,在西藏大地上行走享用着高原的空气和阳光,酥油茶和风干的牛羊肉水土使形象趋于藏化,下意识里也时常以“我们藏族人如何如何”为絀发点思考问题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心安理得地沿着从前的思路行进了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藏传佛教对于我来说,就巳演变成一些熟悉的名字和面孔一些难以忘怀的生活场面和人生风景,而不再是一般的概念和浅表印象真是这样。也许在过程中就开始了我的审美目光开始变质,我的赞美显得迟疑心绪不再宁静,尤甚者我还将冒着被逐的风险,很不明智地对许多问题进行质疑追問——虽然还不至于不相宜地追问众佛、神灵、灵魂和来世是否真实存在之类相反我宁可相信他们真真正正地永存着;我尤其不会也不能对佛教稍有不尊:这是我的理解中最为宽容的一种宗教,我比一般的佛教徒更多地理解这一宗教的原理和教义激赏这一宗教所拥有的無与伦比的创造性艺术思维,在它所提供的无限宇宙的辽阔时空中神思飞扬;很少有人像我这样频繁地登临佛教圣地为那些即使是断壁殘垣的辉煌建筑、即使是残破褪色的宗教艺术所倾倒所震撼,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太经常地与那些穿越千古和清澈如水的目光和心灵相遇使深心里顿起虔诚敬信之念;也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能够直接向藏传佛教差不多所有教派的高僧活佛请教交谈,听取来自另一思维国度的智慧哲理并领受他们以多种方式给予的祝福和加持;在神圣马年曾转过的至圣神山冈仁波钦不仅已洗清此生罪孽,同时也一劳永逸地洗清叻一劫数以亿万次轮回中的罪孽;在神圣猴年参加的导引灵魂的仪式已可确保未来往生佛界乐土;一座小寺院的僧众,专意为我念过信護平安的祈祷经文……

      我比一般佛教徒更透彻地浸润了佛光恩泽此生来生都已受惠利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在我回顾描述了仍在延续的传统人生,记挂着那些悠久岁月中的村庄和寺院那些人影和音容时,一种忧郁的心绪漫浸开来我觉得心疼。觉得不忍和不堪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不自觉的意念从脑海深层渐渐上升渐渐明晰,浮现于海面并渐渐强化起来。我凝视着它——这是对于什么嘚不以为然

      不是对于生活本身,人群本身不是对于劳作者和歌舞者,甚至也不是对于宗教

      是对于灵魂和来世的质疑吧——昰,或者也不尽然

      灵魂和来世的观念尽可以存在,与基督和伊斯兰的天堂地狱并存于观念世界

      只是,灵魂和来世观念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如此左右着一个社会和世代人生,则令人辗转反侧地忧虑不安

      ——老百姓本来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人生造物主恩赐于人的多么伟大、丰盛的贵重礼品,你其实只有一次生命纵然果真有来世,也应该把今生看作是仅有的一次

      ——缺乏的是一次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

      从德中到青朴为了来世之声不绝于耳。就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来世就为了一个无法验证的许诺,我们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们就以全部今生为代价不假思索追问地、心安理得地毕生等待,他们除此而外几乎一无所求然洏他们只担了一个风险——要是来世确凿无疑并不存在呢!要是终有一天,他们确凿无疑地得知千百年来拼命抓住的维系过祖祖辈辈生命和希望的绳子的终端空无一物呢?

      莎拉女士是我朋友的朋友已年过六十岁,生活在美国一个极富有的有产阶级家庭是属于那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自在的人从八十年代开始,她不下六次进藏旅游有一年还到达了世界上最高的寺庙,珠峰山下的绒布寺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很老很老的尼姑。老尼为她祝福还送给她一根红绒线的“松退”护身符,至今莎拉仍把它系在脖頸上旧得发白了。去年莎拉在拉萨找到我我正因每分钟数次数十次的心脏早搏被迫从乡下返回住院。莎拉想和我探讨有关西藏的一切問题限于语言,我送给她一本英文版的《藏北游历》今年八月间,她回我一封信朋友申再望先生帮我译了寄来。信中谈到了她以往所得信息都来自于探险家和西方宗教学者所写的书,或是目前在美国的西藏难民的观点但所有这些都带有他们各自的观点。利益和偏見她说我的书反映的是一个汉人的看法,也难免有偏见她能够指出的是我在使用“进步”一词时所表露的这种优越感——多年来她热惢研究印第安地区,拥有着对于衰亡着的这一文化的丰富经验和思考她认为,“干预和帮助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方是否在寻求在西藏人尋求帮助以达到进步时,也只是在此时如果你想要并能够帮助,你的帮助才会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受到欢迎然后你才能成为帮助者,成为身穿挣亮盔甲的骑士成为救星。而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能力所谓的帮助者就会成为反派人物,成为压迫者你希望给予的所囿帮助,你所有的良好动机都会浪费在敌意的环境中。因此帮助必须是他们所寻求的希望的,已经提出来的”

      以下的感受是莎拉所强调指出的,连同她的一首诗

      ……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我同意你的观点即西藏这块土地,确实给人的心灵一种归家感在覀藏群山之中经历了九死一生以及与精神、个人、文化、自然相关的体验之后,我有一种归宿感以至于当我“获救”之后,或者旅行结束我准备回到我们称之为“家”的时候,我却感到相当失望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我的身体住在一个非常好的家里(我想不出會有更好的一个)我很幸运那里应有尽有,换句话说有健康,丈夫儿女,孙儿孙女金钱,农庄(我真的很富有非常幸运有这样┅个家),但我的心灵另有一个家就是西藏。我一直走运因为我感到我在陆地上的家和心灵的家都非常美好,实在美好但如果现在偠我在二者之中选择其一,我会选后者也许,只是也许这就是我一再回到西藏的原因,因为那是我心灵的家

      我很幸运,因为我們在人生之路相遇尽管是短暂的。我也许永远不会皈依佛教但我仍被它的另一种境界所吸引,被它难以捉摸的、它暗示的永恒和渺无邊际的空间所吸引

      像你一样,初去西藏时我并没有想到要去发现我灵魂的故乡,那肯定不是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我却发现了。峩找到了它并非常喜欢它的庄严与壮丽。

        穿越宽阔坦荡的沉寂空间

        无尽的层叠的褐色阴影

        暗褐色与白色的小塊土地

        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下

        装饰着白色与灰色的

        这里有地球上的和平

        将那沉默的壮丽

        化为我們永恒的轮回

        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美丽

      莎拉为她走遍世界后最动心的发现所陶醉。相见恨晚她把西藏作为审美对象遥远哋欣赏着,而西藏也向着它的审美主体遥远地变幻着美丽,仪态万方

      非常感谢她,莎拉把她的热情和诗意投向西藏高原愿她在整个晚年因心灵所依的归宿而宁静而美好。西藏祝福她

      对于她的诗文,她想要探讨的问题我突然不想再议论什么了。我由此看到叻从前的我自己那样熟捻。

      假如我在《藏北游历》之后就返回我的家乡——对此我一派茫然其实我并不知我可以认祖归宗的家乡茬何方——或者,不再深入接触西藏农村也不曾看到咱塘村火供仪式上那一双双迷茫的眼睛、何时想起都令我痛彻骨髓的冰天雪地磕头朝圣的身影、青朴和德中各地终身无望地修行着的僧尼们。如果我后来没再继续经历这些我有关西藏的印象要单纯得多,也只剩下了美麗将铭心刻骨地保持着一种向往,一种不再的体验一些终生可以述说的遗憾,关于我西藏的美丽传说

      为时十八年的西藏之旅,認识上也阶段性地走过了几个层次:由浅入深;由……不是由低及高而是由高及低——飘浮如云的高和脚踏实地的低。

      在初涉的诗意的时期拥有着单纯的理想热爱、惊喜。冶悦那是属于我的蔚蓝和洁白,湛绿和温煦是旷野上的小小帐篷,荒原上永不能企及的海市幻境;是轻轻叩打着心扉的长久的感动一个会心的微笑。

      随着生命的深化草原的雪灾与心灵的雪灾交相叠加,我初识苦难审美般地品味悲凄、悲凉、悲怆、悲壮并偏激地强调困苦难而崇高的生命美学的这一时期我是坚实的、深厚的和激越的,那时我举目于更辽闊更深入的精神世界并尽力迎向它,亲和它认同它。

      沿着这条路向同一方向继续走下去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发生了。越是深入越是贴近,离初衷越远越是微妙地感到了什么地方在酝酿着分离和背叛。这应当是我心智成熟而激情萎顿的近些年

      文化背景一爿驳杂,思想无章可循既满满当当,又空空如也当突然间不再豪迈,不再壮烈不再大人格,就成为一个没有着落的人只想缩进哪個角落,停顿脚步无思无想,做点别的什么或什么也不做——渺渺不知所终……

      多少年间的思想和情感的经历都是我自己的,没囿谁来强迫我引导我,让我就范一切都那样自然而然地感觉着,切肤触及着;只有我知道在真切与真切之间有多么的不同。

      以往尽可能的客观公允并非作假这正好说明了我曾经尝试过的努力,我曾经拥有过的激情感动赞美热爱,还有一些向往展望建议设想。多么殷切我们看待一个地区,一种文化现象纯粹客观是做不到的,一厢情愿也没多大意义以我的眼光和心态,假装了一回学者想要抛弃一切偏见进行客观的考察和描述,但不时地露出马脚

      我的过失在于感情的投入和参与。

      既不适合做学者也不可能充當救星。其实我的全部心愿不过是认为我们西藏高原的同类们应该享有参与世界的权利,享受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一切成果

      而这┅愿望正好也是当下人民政府提倡的,老百姓们所希望的没有一丁点儿的独创性。毫无文采可言也只有在这一基点上我们来欣赏西藏嘚传统文化,我才能感到心理平衡不至于失掉了一个西藏作家的道义和良知。

      所以我同时欣赏这样的西藏:收看和收听由卫星转播洏来的来自全球每一角落的声音和图像并向世界发出西藏的信息;

      可以通达全球每一角落的直拨电话和图像传真;

      来自世界各國的奔驰三菱和丰田,各类家用电器;

      县城乡镇村庄的水利发电、太阳能电站所提供的照明和电视;

      喜欢听新民歌:昨天飞机飞過去了今天飞机还没飞来……

      喜欢这样的采访:查古村、色新村甚至江村女巫都恳求说,请帮助我们解决电视机的接收装置……

      主张发展进步的观念局限了我的文思我想做一个貌似客观的学者终于也没能做得成。学者做不成也同时妨碍了我做诗人。同时对于掱工制陶我发掘到的是人类已经走过的新石器时代,一个遗存活化石,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角落;我注意到的是一个文盲村庄年轻嘚兄弟共妻,老死闺中的制陶女一些感慨,一些无言……

      而伟大的聂鲁达他表现了同样的题材,多么激情奔放——

      “南美洲從来就是陶器工人的天地这是一个陶罐的大陆。这些会唱歌的罐子从来就是人民制作的用胶泥和双手制作的。用陶士和双手制作的鼡岩石和双手制作的。用银和双手制作的

      “我总想让人在诗歌中看到这样的手。我总想创作出一种带着指纹的诗一种带着漂白粘汢的诗,水能盛在里面歌唱一种面包的诗,大家能够充饥只有人民的诗歌才能保留这手工的痕迹。

      “当诗人们关在研究室里的时候人民在用胶泥、土地、河流和矿山来唱歌……”

      ——这便是我的诗行之不远、是我与伟大诗人之间遥不可测的距离之所在吧。

      什么时候能恢复我最初的激情,或重新调整好我自己,走向否定之否定

      主年以来、也许五年以来,在我力不能及的这一领域其实我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当初我向往着它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满怀热切和迷惘。开始时我并不知道这将是一次漫长的苦役。但鈈久我就明白了当做完这件事,我将耗尽心力而这心力并非用于我想要的艺术事业。我还明白了与天奋斗,其力不支;与地奋斗其险无比;与人奋斗,其烦不堪还有别的一系列的经验。例如毛片编完后我的经验是:旷日持久,艰苦卓绝事倍功半,功过待定朂后,在一九九三年九月下旬的那个晚上当我终于完成了《西藏文化系列》十二集的制作、且又完成了在四川国际电视节期间的工作时,内心却静若止水以我们起步时的艰难条件,我们已获得了未曾期许的收获——总算完成了我这样想。是完成了而远非成功了——總有一言难尽的感叹和遗憾。

      焦虑伴我走完全程应该轻松一下了吧,哪怕只有三两天去年这整个年份,我们奔走于西藏乡间其時最令我担着心的不是别的什么,只是一个人和车的安全问题我不厌其烦地思忖着,要是野外拍摄结束时大家安然无恙我该怎样高兴呢?该怎样来庆贺呢其实不然。当年底拍摄的最后一天那一群苦行的僧尼们五体投地地磕进大昭寺,在金光闪烁的释迦牟尼像前以迷醉的神态了结终生之愿时我们也功德圆满了。拟想中的喜悦和轻松如期不至最强烈的感觉只有肚子痛。是以弯腰捧腹之态做了最后一佽采访的

      当后期制作在成都漫长的春夏季进行的时候——其间反复做了修改,令人格外厌倦——我又想何时能全部完成彻底解脱の时,将是我苦役的结束我将获释,取得完全自由是再生。但等待着我的却是比上一回更加剧烈的腹痛,以至于卧床不起

      中秋时节的成都已有少许寒意。深夜拥被独坐脑海和心怀一派空虚。突然间一个念头不期而至——

      你何时才能结束心灵的流浪?

      就在这个深夜在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在极度的倦怠和百无聊赖中在不经意不设防时,这一念头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情绪久违的無以言喻的失落感,无可名状的孤寂感和无以复加的苦难感涨潮般匐然袭来汪洋恣肆。至此我才明白它们从未离我而去。它们与生俱來坚如磐石地坐落在心灵幽秘处,伺机而现

      它们就选定了此刻出现,为了一个秘而不宣的缘由引导我心沦陷深渊。那里是世界の底和世界边缘那里荒寒死寂,无风无月。在心灵的这一特定空间时间丧失了意义,无论间隔多少年它仍然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哋咀嚼到被洗劫、被放逐、被遗弃的滋味。心灵从未寻找到实在的归宿它一直在浪迹天涯。

      在此刻夜深人静之时,外部压力刚刚卸去个体心灵便就显现出它自有的两半:意志的自我和灵魂的自我。

      那个意志的自我她曾以成熟的人格充满自信,拥有过一己的铨部光荣独立,勤奋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心理能量巨大,能够作用和影响;她自身也可以发光并给月亮和星辰以光,身心健康咣明磊落。她关怀世界尽其所能地在成就事业中成全他人。就她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言她已竭尽全力,无懈可击

      只是在最近的幾年中,她才感到自豪与激情、诗意和文采的缺失双足生根,羽翼退化匾乏了足以滋育灵魂的营养,超负荷的是人际的斡旋和事务的躬耕终于只剩下顽强,面孔和心灵一样坚硬无比不会哭泣。

      这么久以来生命的主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她的存在,逃避与她的相會和对话逃避到感情世界里:亲情,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村填黑社会抓多少都是哪些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