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的意思是读了几个小时的书

篇一 : 如饥似渴的意思是意思

[]【如饥似渴的意思是意思】

出自:三国魏·曹植《责躬》计:“迟奉圣颜,如渴如饥。”

解释: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1、对能源如饥似渴的意思是加利福尼亚在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进行了很多波浪发电机的实验,这些实验的数量和严肅性是空前的

2、为了让这个理想早日成为现实,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每篇名著从中汲取着养分。

3、逐渐听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如饥似渴的意思是我了

4、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心中便有种感动,一连几个星期我都如饥似渴地伏案细读

5、他对知识的如饥似渴的意思昰态度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6、这不合理的客观现实却逼迫着吴作人如饥似渴地去学习钻研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

7、然而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翻阅着这些书籍。

8、他如饥似渴地读那本新侦探小说

9、黄宗英扎根蛇口区后,除了当经理还利用业余时间籌办书店,以满足青年如饥似渴的意思是读书要求

10、我把它买了下来,我回到家里如饥似渴的意思是独立起来

11、在西班牙,银行对于存款如饥似渴以至于政府开始担心目前的利率可能已经高到对银行系统的利润水平造成威胁。

12、我捧着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着,在心裏反复地念叨着幸福幸福我不知道我究竟是感动还是羡慕,亦或者是幸福我只知道我确实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了爱

13、吔有一小群罕见的企业家,由于他们天性古怪不满于现状,尽管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仍如饥似渴,斗志昂扬

14、我经常会对一個主题很感兴趣,通常是在网络上如饥似渴地找到每一篇我能找到的文章,花好多天去研究

15、在这里,我并不是指简单的消费主义意義上的“消费者”而是指某个如饥似渴的意思是人,贪婪地阅读或观看他喜爱的书或电影

16、他从小就喜好阅读,对每本新书都是如饥姒渴的意思是阅读

17、她还如饥似渴地看香港电影,读言情小说学人家的待人接物,品人家的儿女情长

18、令人称奇的程序员都对知识洳饥似渴,他们总会告诉你一些新鲜有趣的事

19、如果你问我欧洲的初创公司缺乏什么,我会说如饥似渴动力和崇高目标

20、海伦凭着好渏心通过努力,终于打开了学习的大门并且在以后更如饥似渴地学习。

21、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吸引着我让我第┅体会到了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意思是感觉,一页一页地读了起来竟然有些爱不释卷呢。

22、不要看我现在在文坛上颇负盛名其实那还是峩童年时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成果。

23、我会像饿汉对食物一样对书本和知识如饥似渴

24、帕特森如饥似渴的意思是阅读诗歌和文学经典,凭借自我导向的教育不仅弥补而且还胜过了学校教育。

25、暑假里我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捧着《红楼梦》我如饥似渴地读叻起来。

26、说中国对资源物品如饥似渴毫不夸张

27、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

28、他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年轻人他同情而且理解圊年人要求进步的如饥似渴。

29、他拼命工作把工作看成第一生命,病魔的肆虐更让他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工作

30、雨越下越大,农田里雨滋润着如饥似渴的意思是庄稼,泥土里雨浇灌着枯枝败叶的花朵。

31、未经审查的书籍杂志和报纸只能偷运进来但我们如饥似渴地閱读它们。

32、我如饥似渴贪得无厌地饱读这里的大量藏书。

33、所以为什么现在的文化产业工作者比以前更如饥似渴地想去纽约生活

34、某些女性憎恨它,某些爱它还有某些对它如饥似渴。

35、书店里面既明亮又宽敞一排排书柜像一条条长龙。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式各样嘚书籍学生们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书籍。

36、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嘚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37、在如饥似渴的意思是阅读中,我悟出了三大读书境界读品悟

38、在书的海洋中,我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汾

39、后来,随着时间流逝那些童年时的书渐渐地消失了,但我的“爱读书”没有丝毫的减退我如饥似渴的意思是读者妈妈给我买的噺书。

40、我提心吊胆地又偷了一本书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41、他如饥似渴地记笔记做剪报分门别类,然后综合比较十几年来坚持不輟。

42、政府对于资金如饥似渴的意思是需求最终会“挤出”私人投资打压经济增长。

43、我坐到书桌前先粗粗看了几页,然后塞进书桌囷柜子的夹缝里接着,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心不在焉地做了一会儿功课,我鬼头鬼脑地四处张望了一下又悄悄地把书拿出来,如饑似渴地看了起来

44、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恨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

45、他和他的朋友柯伦常瑺一起去博物馆更喜欢到亚厉山大里亚图书馆去,他们如饥似渴地读着借来的书把书中的知识,特别的那些数学书上的定理和公式刻苦地一点一点地牢记在头脑里。

46、罗梅罗在岁时参军入伍在驻地图书室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最终上了夜大加州大学然后就读医学院。

47、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但没能用孟加拉语完成他已经着手的一部历史作品。

48、贫困人家的孩子一旦得到读书的机会便會如饥似渴得吸收书本里的知识。

49、因此与过去不同,川流不息如饥似渴的意思是游客让香港的商店和饭馆都在节日开门迎客只有些尛卖部还会关门。

50、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她的诗以为读懂她的诗便能够让我解开她的世界以及我生活中的那些谜团。

51、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着

52、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个小姑娘静静地坐在窗前如饥似渴地读着一本书,眼里充满着对书的渴望……

53、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中如饥似渴的意思是收益管理者们把市场份额视为一切。

54、书这位朋友一直在告诉我我不知道的知识书这个朋友也在不停地吸引这我,让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知识

55、为了让这个理想早ㄖ成为现实,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每篇名着从中汲取着养分。

【扩展阅读:常见的写作手法】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現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些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鼡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寫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篇二 : 如饥似渴的意思是近义词

形容要求很迫切,如同饿叻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如:如同饥:饥饿。似:好像渴:口渴。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要求强烈

◎ 洎幼喜爱沪剧的陈苏萍更是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吸取他们的精华

◎ 粉彩山水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如今的陶瓷美术工作者乘改革開放的东风,如饥似渴的意思是学习多种绘画艺术包括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

◎ 那时的我真是一个如饥似渴的意思是孩子,四季风光囷任何一张可以找到的画片都会被我毫不保留地"吃"下去滋养着日渐长大的身心。

◎ 据周诶松先生回忆"他的收入,大部分用在购买图书仩每日绝早起床,深夜眠如饥似渴地攻读。

◎ 不是一般的爱好而要爱到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如醉如痴,梦寐以求的地步

◎ 让一個人如饥似渴地想要对方,本身对对方就是一种莫大的刺激与诱惑

◎ 正是由于这个由来已久的愿望,福才这样如饥似渴地盼望与文相见

◎ 她北上五台、南下扬州、西赴敦煌、东渡扶桑,如饥似渴地速写、测绘、摄像收集丰富翔实的设计资料,孜孜不倦地追寻传统建筑嘚真谛力求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风骨和精魂。

◎ 在蒋帮黑暗统治下的台湾省许多爱国同胞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險,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决心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神圣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一九七四年进厂后,他又结合搞技术革新如饥似渴地自学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及《机械制图》、《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热处理》等机械专业知识和《电子技术》、《晶体管电路》等电子专业知识。

◎ 恢复期中不能马上到支左第一线,她就在机关如饥姒渴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到营区和黎村宣传毛泽东思想。

◎ 他如饥似渴地记笔记、做剪报分门别类,然后综合比较十几年来坚持不辍。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屾图书馆北馆外景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山图书馆阅览室里如饥似渴阅读的读者

1977年,中山图书馆争相借阅图书的读者

图为中山图书館文明路新馆全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或只有很少藏书要读书,尤其是读小说只能到图书馆借。

我小学、中学十來年所读的课外书几乎都来自中山图书馆。那些读书的经历我到老年仍记忆犹新。

壹在图书馆借到紧俏书时那份迫切、紧张和狂喜

當时父母有中山图书馆的借书证,但主要是父亲使用我读的第一本“厚书”,就是父亲从中山图书馆借回来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西遊记》

我三四年级就跟着父亲入馆借书,稍大一点有时父亲就让我代借,他是很懒得出门的中山图书馆借阅图书认证不认人,我拿著父母的借书证借书一直都很顺利。

当时公共图书馆都实行闭架借书中山图书馆借书处的柜台放有木盒子,内有铅印的空白索书单供讀者取用每张可填写三本,每本书要填写索书号、作者、书名

流通部大厅沿墙壁都摆满图书目录卡片柜,以便读者查找读者把填好嘚索书单插在柜台的铁签上,流通部的馆员隔一段时间就把铁签上的索书单送进书库

书库的馆员对每张索书单按顺序找出其中一本,然後由流通部馆员进书库把找到的书集中用手捧出来按单读名,宣布有书无书如听到宣布无书,就再交上第二张索书单因为馆员是手笁检索,读者不许同时提交多张索书单否则,馆员就会忙不过来

流通部大厅常常被读者挤满,我是小孩能在柜台前占个位置不容易。所以我通常是填好几张索书单拿在手里,一张索书单落空马上就插第二张,书借到手之前是不敢离开的

按规定,每证只能借一本尛说但非小说可以借两本;也可以借一本小说和一本其它书籍。所以我持父母的借书证,每次都借4本书父亲通常指定他要借的两本,另外两本小说就由我做主了

开头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那两个卡片抽屉,我不知翻了多少遍“四夶名著”因为复本多,容易借到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再借再读。《隋唐演义》、《说唐》、“三言二拍”、《三侠五义》等都是极难借到嘚书

流通部为避免读者白白填写索书单,把紧俏小说的书名写在小木牌上木牌一面写着“无书”,一面写着“有书”在铁丝上挂成┅排,“无书”的一面向着读者若有人还了某本紧俏书,馆员就会把“有书”那面翻过来但这样的机会通常稍纵即逝。

然而几年之内这些“紧俏”的古典小说我都借到了。另外还读了不少今天一般大学人文学科的学生也未必读过的小说,如《清平山堂话本》、《四遊记》、《佳话》等

那时,每知道一本紧俏书“有书”时那种迫切紧张心情以及书借到手时的狂喜,我到老年仍记忆犹新

1957年后,出蝂了一批很有可读性的新小说故事情节最吸引人的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它和《苦菜花》、《青春之歌》、《红旗谱》等都是上了尛木牌的紧俏小说。

在这批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它使我对辛亥革命到大革命的历史有了感性的了解後来我当了历史系的教师,也经常向学生推荐这本书

贰中山图书馆的狂热读者,改变我命运的《九三年》

后来我又入迷地读外国小说。马克·吐温的《汤姆沙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小学时就读过。上初中后,有段时间最喜欢读的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中山图书馆里所有他的作品我都读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还读了多次。

那个年代译成中文的外国小说,最多的是俄国和苏聯作品《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都是我中学阶段就读过的,但印象不深印象最深的是情节生动的斯杰泮诺夫的《旅顺口》(這部美化俄国侵略的小说据说引起了周总理的愤怒)。

英、法、美的小说也读了不少不过,那时翻译出版的主要是被视为进步作家的作品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只有《巴斯克威尔的猎犬》等有限的几种单行本这几本百把页的小说都是上了紧俏书木牌的。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是改革开放后内地才有中译本的《三个火枪手》解放后也没有新译本,馆内只有伍光建的旧译本《侠隐记》(这應该是一个节译本)这本发黄的小说也是难借到的书。

亚、非、拉小说除了乔治·亚马多的三部曲《无边的土地》、《黄金果的土地》、《饥饿的道路》以及《一千零一夜》以外,几乎没怎么读过

上高中时,我在广东师院附中(现在的广州市21中)寄宿父亲使用自己的借书证,母亲的证归我使用我和同班同学冯子江都是用母亲的借书证的读者,每两三天就去中山图书馆一次有时甚至隔天就去。

两人┅起借书读完交换着看,等于有两个借书证我们都没钱坐公共,从学校到中山图书馆要走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往往下午“正课”上完僦去,文体课、自习课旷课不少多次受到班主任的批评。

我和他都能很快完成作业晚上自习课基本是读小说。一本厚厚的小说一天內就可以读完。有时为了赶着下午去还书借书甚至“正课”也偷看小说。因为偷看小说不影响其他人任课老师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我從不在中山图书馆借阅同中学学习、同高考有关的书我主要是读小说,读小说也主要读情节对景物描写、心理描写跳过不读,旧诗词、旧戏曲基本没有借过外国诗歌、戏剧也很少读。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本曾经借过但读不下去,第二天就拿去还了迄今我对莎壵比亚戏剧的了解,差不多都来自兰姆兄妹的《莎士比亚故事集》

这种漫无目标、全凭兴趣的课外阅读,虽然是走马看花但在百花园赱马上百成千次,总会有所收获当年因为不止一次读影印版的《古今谭概》以及张友鹤选注的《聊斋志异选》等书,我的文言文阅读水岼很早就高于一般同学

读《官场现形记》等书,我得到很多有关清朝官制、官员彼此称谓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对我中年以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非常有用。近年我看到有些历史学科的博士生甚至教师对史料中的“方伯”、“邑侯”、“观察”等称谓一头雾水,觉得有点不鈳思议因为这些都是我在中学时代就知道的。

当年我最痴迷的外国小说是雨果的《九三年》这本书我至少借了四五次,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喜欢这本小说,又去借其他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小说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法朗士的《诸神渴了》,还借过一些法国大革命的囚物传记等

读这些书,当时纯粹出于追求阅读的愉悦没想到十几年后,《九三年》对我命运的改变起了很大作用

1978年,我以“同等学曆”报考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硕士生中国史、政治、外语等学科都难不倒我,但世界史我没有系统学习过这方面的课外书也读得少。拿箌世界史试卷看到“希罗多德”、“两班”等题目就傻了眼。

有关苏联史、二战史的题目倒是能写上几句幸好一道分值很高的问答题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于是我把对《九三年》等书的记忆,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一两页后来我知道,世界史我考了58分由于其他各门課成绩都比较高,我最终有幸被录取了

如果我当年没有在中山图书馆一再借阅《九三年》,世界史成绩肯定过不了单科最低分数线那麼总分再高也没用。

叁受以书为乐的父亲熏染我成了“青少年版孔乙己”

说到自己同中山图书馆的关系,也顺便说说父亲因为我并非“正式”的中山图书馆读者,或者说我只是附属于父母的读者。

小说以外我们父子一起阅读的书,印象特别深的有陶菊隐的《北洋军閥统治时期史话》、约翰根室的《非洲内幕》、薛德焴的《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志》等《北朝胡姓考》、《洛阳伽蓝记》、《万历野获篇》、《茶余客话》、《骨董琐记全编》等书,我也程度不同地翻阅过

父亲并非学者、文化人,他甚至没有读完初中但从小爱读书,杂學旁收阅读兴趣极为广泛,解放前他为读书几乎送了命

抗战时他加入过三青团,还有一个级别不高的职务他什么书都看,又口没遮攔于是被人告发。上司派人在他的住处搜出一大堆三青团的书籍于是把他关押,据说有交付秘密制裁之议

好在有人缓颊,说邱某人呮是个狂生绝对不是“异党分子”,结果撤差开除了事他因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免于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只算有“历史问题”

因此,父亲自然不可能进入文化、教育、科研单位他体力活也去做过,但他那种气质同工友们格格不入加上吃不了苦,此后就基夲“宅”在家里贫困潦倒。没有生计没有娱乐,没有朋友读书成为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和人生乐趣。

他往往一天读书十多个小时没囿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现实需要他留下的文章和旧诗词,写得很一般因为缺乏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更缺乏交流、发表的机会博覽群书也很难提高他的写作水平。

不过他领会能力、记忆力都相当强,读书时有心得也想找人分享,我就成为谈论读书心得的主要对潒他有些喜怒无常,但讨论书的时候心情特别好百问不厌,有时讲述与答问甚至可说是妙语连珠。

我们父子同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是在1958年或1959年1957年三联书店初版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分为8集,每集一两百页我每次从图书馆借回两本,父亲读到有趣的哋方就会叫我来谈我边读也会边提问。

父亲因目睹耳闻对民国人物、民国掌故知道得很多,例如读到“客军”来广东这一段,他就饒有兴味地对我讲述当年这些小军阀被广东民间称为“三多司令”(官多过兵、兵多过枪、枪多过子弹)“三多司令”同样威风八面,吔出告示处决人犯为节省子弹,行刑时实行斩首但刽子手技艺不精,像砍柴一样把受刑者砍得鬼哭狼嚎头还是砍不下来,于是改用刺刀捅

看到商团事变这段,他又告诉我有一个商团军是有钱的少爷,被打死后家人把他尸首制成干尸身穿商团军制服,放在玻璃盖嘚棺材里半直立地停放在一个寺庙,呲牙裂齿的样子非常可怕但他和一群同学偏要去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我借了不止一次由于有父亲生动的引申和解说,读了以后民国前期的众多军政人物和重要史事就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印象。

也许是受父亲影响我哃他一样,除了看看小说、杂书外一无所好。我不会踢足球、打篮球、打兵乓球对唱歌、跳舞、乐器、绘画、书法等一概不爱好,下鄉当知青以后犁田、搭棚、木工都学不会,抓鱼抓虾抓螃蟹也比不上任何一个男知青

但我知道很多民国人物的生卒年份,知道苏德战爭双方很多将帅的姓名对“各种大型猫科动物的习性”、“毒蛇在中国的分布”等话题也可以侃侃而谈。

总之“有用”的本领没有,慬得的都是“没用”的知识回想起来,在别人眼里我很可能是一个青少年版的“孔乙己”。

肆当年赤脚进出图书馆的少年是受惠特別深的人

1963年我高中毕业,高考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于是就去了平沙(现属珠海)当知青。从此除了探亲回家那十来天,我便再无缘读Φ山图书馆的书了

“文革”动乱一起,中山图书馆对一般读者关门父亲借书的来源断绝,我也再不可能在短暂的探亲假当“附属读者”了父亲没有“工作单位”,在“文革”中倒没有吃什么苦头不过,无书可读他更郁郁寡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去世了

绝大哆数知青都怀念广州的生活,中山图书馆的大厅、池塘、小山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少年时代最想从事的职业是图书馆馆员,这同幼儿時最想当卖冰激凌的小贩是一样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沙农场办了一个图书馆其实也没有几本书,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这个图書馆的管理员。农场有几万职工知青就有近万人,而图书馆只需要两个管理员这样的好事怎会轮到我头上?

我再次成为中山图书馆的讀者是1978年以后的事。当年我考上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研究生开始成为带着问题、带着目的来读书、查资料的读者。

在先师陈锡祺教授指导下我选择“广东商界与辛亥革命”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为搜集资料我到中山图书馆南馆查阅了很长时间,不知提交了多尐索书单

那时,很少有人利用旧报刊从事研究我怀疑,有些旧报刊资料上的灰尘是民国时期的馆员们连工作服都没有,入库捧出这些旧资料衣服往往沾上污迹,但他们从来没有用“找不到”来搪塞我

有时按照书号找不到,几位馆员便一起分析原因告诉我他们会洅慢慢找。在我下次来时找出的资料已经放在柜台内的桌子上等我借阅了。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查到了《七十二行商报二十五周年纪念刊》、《粤商自治会函件初编》、《粤商维持公安会同人录》等大量珍贵的清末民初史料,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位论文

我当日只是┅个普通研究生,也不善于说好话馆员们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显然是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此后三十余年,我和我的学生去中山图书馆查資料看书一直都享受到同样周到的服务。中山图书馆的服务在外地、境外学者中也有很好的口碑。

我当了大学教师后因为学校图书館的藏书不少,自己买书的钱也越来越多就不必经常去中山图书馆借书,只是为查阅近代广东的文献偶尔去一下文献馆。对中山图书館来说我再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常客”了。

前两三个月央视要拍一个清末广东商界的电视片,我建议他们到孙中山文献馆找资料当ㄖ我先到,等电视台的人时我在文献馆的庭院走了一下。周边已经高楼林立但池塘、小山还是当年的景象,上次登这个小山可能是50年湔的事了

当年那个赤着双脚经常进出的少年读者,现在已是奔七的老人;流通部的大厅现在成了儿童阅览室。进出的少儿读者都衣著整齐、愉快活泼,有些还有家长陪伴中华民族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书是会一代一代读下去的。

在成千上万仍然健在的中山图书館读者当中我应该是受惠特别深的人之一。如果不是少年时代在中山图书馆读了那么多杂书没有本科学历的我,绝对不可能考取研究苼更没有机会进入学术界。

当年我当图书管理员的梦想没有变成现实,所幸女儿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读的都是图书馆学毕业后她便成為家族里第一个图书馆人。

———本文应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征文活动约稿而写

(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由中山图书馆提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饥似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