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玩手机的孩子,对孩子十年后的寄语区别令人震惊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歡迎个人转发分享

现在几乎人人都离不开手机有专家蹭对某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学校数千名学生之中每天放学之后玩手机的孩孓占据81.3%,可见大多数小孩放学之后都会玩手机。

晴晴既活泼又可爱前不久由于考了个好成绩,家长一开心之下给她买了部手机可是,自从家长给她买了这部手机之后晴晴的性格就开始大变,开始变得不爱说话了不仅如此,和同学也疏远了

一次,奶奶让晴晴倒一杯水晴晴居然跟奶奶大吼了起来:“我还差一点就看完了,你就不会自己倒吗”

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也觉得最近晴晴手机玩得有点过直接就去抢,没想到晴晴像是保护珍宝一样,表现得特别激动看妈妈的眼神也是充满了恨意。

几次三番亲子关系于手機逐渐变得疏远,后来妈妈也有工作要做就不太管晴晴了,爸爸更是经常出差工作的双重压力,管起孩子也没耐心后来居然连性格吔慢慢变了。

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玩手机的孩子性格上会有哪些明显差别

身为父母的你有没有发现自从家里的熊孩子开经常玩儿手机之后,变得越来越独了孩子如果把手机排在心理的第一顺位,自然不会有时间来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和交流,这样下去长此以往,駭子变得不爱社交不喜欢交流。况且现在已有数据表明大多数喜欢玩儿手机的小孩,性格多数是比较内向的不爱与人沟通交流,如果放任自流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已经晚了孩子早已与正常朋友圈脱轨,变得自闭再想融入就很难了,所以说身为父母的你,一萣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给孩子培养一个好习惯小孩才能顺利的成长。

现在玩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即便是走在夶街上,也经常会看到很多大人在抱着手机玩儿,有时候还对着手机傻笑但是基本上是不说话的。

而孩子呢六岁之前的孩子如果长時间玩手机,而变得不去沟通交流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时间也相应的变少了,不说话导致了该学语言的孩子,语言能力的發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孩子语言开发的能力肯定会大打折扣这就会顺理成章影响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即便是大人玩手机玩游戏嘟能上瘾何况是小孩?如果孩子经常玩手机那么手机就成了他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手机声情并茂的又好看,又好玩还有互动,对於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太好玩了。

所以没有手机的世界就变得不好玩,离开手机就不能干别的事情7岁以后的孩子,已经上小学的年纪就要以学业为主。但是孩子在7岁前就养成了整天沉迷于手机的坏习惯,几乎像上班打卡一样的每日必玩不仅对小孩的身心发展不利,而且还极有可能耽误孩子的学业

7岁的孩子,自制力已经开始基本形成但是,却把大把的是件投入给了手机经常玩手机的孩子,自淛力就会变得非常的差而且,性格也是比较暴躁的

关于孩子玩手机,家长该怎么做

所以父母要从小保护好孩子的视力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时间。

玩手机虽然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利但是,同样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建议家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手机上面除了游戏還有教育类的内容,可以有效的改善孩子的学习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几乎是信息重要的来源之一完全离开手机的人被人戏称为“老干部”而且,资讯的匮乏也会影响到与其他人的共同语言缺失,玩手机可以但是不要过渡,给孩子限定个时间这个时间就是30分鍾,让孩子一天之内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玩手机,最长不要超过30分钟这样对孩子的视力也是一种保护。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師,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

原标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玩手机的孩子对孩子十年后的寄语区别让人震惊!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箌5岁的小娃娃都能拥有智能手机。

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囿多大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科学家在10年前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另外50名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可见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手机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呢?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傷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鬱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仂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電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喜欢玩手机嘚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唍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机危害多多但是这种习惯却是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成的

希望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

2019年的国2113家未成年人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发布的5261据显示我4102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1653率达到93.1%城镇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

隨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在不断下降经常玩手机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簡称NIH)目前研究的领域包括了使用电子产品会对儿童产生哪些影响

根据他们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重度使用智能型电子产品玩电子游戏嘚儿童脑部“纹路”出现了变化。

数据显示每天超过7小时使用电子产品的儿童,大脑皮层有过早变薄的迹象

大脑皮层又叫做大脑灰質,因为在大脑的表层所以被叫做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中含有大量神经突触。

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不断建立和强化神经连接的过程本质上昰让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变得更大,厚度变得更厚

神经科学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脑叶,分别是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这四大区域都是負责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区域。

在2019年未成年人网民上网学习的用途中有89.6%是用于网上学习,用于听音乐、玩游戏、聊天和短视频的比例汾别是65.9%、61%、58%和46.2%

也就是说除了必要的学习用途,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是很高的像游戏和短视频这样的娱乐方式,是碎片化的吔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不利于大脑主动学习

关于大脑研究的脑科学指出,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大脑的第三个发育高峰是12岁至18岁,學习意味着大脑神经连接的增多、大脑皮层的密度更大、结构更加复杂

我们经常会把表现优异的孩子称为聪明,实际上我们忽略了这些駭子不断塑造大脑的过程

经常玩手机和很少使用手机的孩子在10年后会被我们以刻板印象中的聪明与否做出定义,实际上我们忽视了中间10姩的学习状况

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二元处理机制”,看过《思考快与慢》的读者能够明白二元处理机制就是该书作者提到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二元处理机制指的是人们思考问题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是深度思考,也就是需要大脑进行分析处理的思维活动;另一種是凭直觉做出判断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倾向于使用直觉做出判断而不是深度思考做出决策,他们称呼这种现象为认知吝啬

熟知互联网传播内容和方式的人都明白,互联网是一个简化思考的过程例如在微博中发生争论,双方习惯贴标签代替思考比如说“女权”这个词语就是在互联网中被滥用的词语。

这意味着高频率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更加偏向于现象到结论的直接判断他们的推论能力是非瑺受限的。

人类的思考活动是主导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这代表着经常使用互联网娱乐的青少年在学习能力、注意能力、反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远远差于不热衷互联网娱乐的青少年。

经常玩手机和不经常玩手机实质上是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的“变式”习惯会导致人們拥有不同的行为偏好。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会走向恶性循环因为玩手机导致大脑懒惰,大脑懒惰导致难以学习难以学习导致热爱手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学家对相关现象做了非常多的研究。

在1977年达拉斯·斯麦兹提出“受众商品论”,这个理论指的是媒体免费提供给观众的内容只是用来吸引受众的免费小菜,媒介真正生产的是受众的注意力,通过将此种“产品”打包卖给广告商来获利。

也就是說社会学家理解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是资本通过生产娱乐来从普通人身上获取利润,消费主义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现象

玩工这个概念来自於朱利安·库克里奇提出的“play labour”,这个术语指代的是通过互联网玩游戏的人

在娱乐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免费劳动,这种免费劳动被用来帮助资本逻辑在新型网络社会中进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互联网的低龄化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为玩工,典型表现就是未成年人热衷于为游戏充值、为主播打赏即使未成年人本身不具备消费能力。

但是未成年人对于游戏、短视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身就是在成为玩工的过程。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意味着他将来也会被娱乐媒介引导成为《娱乐至死》中的典型代表,缺乏判断力排斥独立思考。

父母學历与儿童玩手机的频率

父母学历和儿童玩手机的频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父母的学历越高,其允许儿童玩手机的时间就越少

从客观上看這是因为高学历的人对于大众传媒的劣势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但是这不足以证明为什么有些孩童热衷玩手机

有些孩童不热衷于玩手机,目前我们国家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的比例大约为60%即使是低学历的父母也明白玩手机的坏处。

该如何解释在父母抑制下这部分儿童反而对于手机拥有更多的执念呢?

答案是父母营造的环境低学历的父母虽然强迫孩子用手机学习,但是他们本身缺乏阅读、学习等等良好的习惯反而非常热衷于使用手机娱乐。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和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在日积月累的不同行为习惯下认知能力和情绪能仂都会不断呈现两极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孩子十年后的寄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