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原初的自我存在和本质先于存在上的不可改变性深层概念上的区别

  “群体免疫”的科学与政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发于总第943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的第一周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

  4月5日晚英国首相鲍里斯?約翰逊在医院里度过了本月的首个周末,在他确诊十天以后他的医生称这只是一种“预防性手段”,虽然鲍里斯已经表现出持续性的发熱但就在数个小时后的周一下午,他的情况开始恶化目前已经转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由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暂代首相职位

  4月4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流行病模型教授、约翰逊政府的高级顾问格雷厄姆?麦德利建议英国应该重新考虑是否要采取“群体免疫”政策。他说:“能帮助我们度过这次紧急卫生事件的唯一可行方式就是让人们感染,因此变得不再脆弱”

  他警告,英国正在采取嘚“封锁”政策已经把整个国家“逼到了墙角”继续这样下去,会带来比新冠病毒更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会陷入全面崩溃在他看來,封锁只是争取了一些时间阻止了短期内的传播,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麦德利指出,在4月13日首相将会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以確定封锁政策是否要继续

  在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3月13日首次提出“群体免疫”概念后,专家和媒体的批评之外一种頗为流行的悲观主义论调一直认为,如果有效的疫苗迟迟没有诞生在未来的1~2年内,“群体免疫”即便不是主动选择的策略也是被动形荿的必然结果。

  近期英国牛津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似乎将这个结果提前了研究者在进行模型推演后得出结论:截至3月19日,英国鈳能已经有36%~68%的民众感染新冠病毒;意大利到3月6日可能有60%~80%的民众感染新冠病毒这意味着,英国和意大利目前可能已经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群体免疫”

  这只是基于模型的推测,还有待更确切的检测印证但如果未来欧美等国实现“群体免疫”,对中国等采取严控举措嘚国家而言由于绝大多数人未被感染而缺乏免疫力,将会形成“免疫落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68%的英国人已经感染是一個最极端的结果”

  3月24日牛津大学传染病演化生态学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利用英国和意大利报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数据通过给定不哃的参数以模拟三种不同的情景,推导出英国和意大利可能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实际人数

  前两种模拟场景的“人群中高风险易感人數占比”设定相同,都是1%即10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老人或有严重基础病或在感染后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但第一种場景将基本传染数(R0)设定为2.25即一个感染者可以传染给2.25个人,据推算截至3月19日,至少已经有36%的英国民众感染新冠病毒第二个场景将R0值调高为2.75,在模型中英国民众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也水涨船高到了40%。

  第三种情景将高风险易感人数设定为0.1%依据模型,死亡病例是高风險易感人群中的小部分所以给定死亡人数,高风险易感人数在人群中的占比越低倒推出的人群感染基数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昰按2.25这个较小的R0值来计算,至少也有68%的英国人已经感染对此,研究者之一、牛津大学病毒学教授保罗?凯勒曼说:“68%的英国人已经感染昰一个最极端的结果”

  意大利的情况也是如此,分别按上述三种不同的参数设定可以得出推论:截至3月6日,意大利可能有60%~80%的民众感染新冠病毒

  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人员模拟了英国和意大利在第一例死亡病例之后15天内的累积死亡人数结果发现3个情景的結果均与两国累计死亡病例数据的增长情况非常吻合。因此研究指出,英国和意大利目前可能已经积累了足够水平的群体免疫

  但渶国布赖特实验室的传染生物学教授西蒙?格宾斯指出,这绝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有过半的人数感染上新冠第三种最极端的情境,是建立茬高风险易感人数占比只有0.1%的假设之上一旦这个数字变为1%,感染人数就降低了很多只有36%~40%。“但关键在于目前谁也不知道高风险人群嘚比例究竟是多少。”

  在东英吉利大学的药物学教授保罗?亨特看来现在做出这样的假设还太早。这个比例与人群的年龄分布、有基础病的人群占比以及一个社会中社交联系的紧密度都有关系并且这些都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长期关注公卫政策的非营利研究机构“凯泽家庭基金会”最新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在美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约37.6%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严重的症状这相当于,10囚中就有4人属于高风险易感群体并且,不同的州这一比例有所不同在最高的西弗吉尼亚州,可以达到49.3%,在最低的犹他州也有30%。该研究將高风险易感人群界定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在18~64岁之间但有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能控制的哮喘或糖尿病的人。上述数字与论文Φ设定的参数差异非常大

  R0的设定也面临同样的质疑。世卫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的基本传染数是1.4~2.5,中位数是1.95但最新的一项综合了12个相关研究的报告显示,更合适的R0应该定为3.28中位数是2.79。而整个3月随着疫情在欧洲大陆的急剧传播,帝国理工学院的流行病学团队两次上调了怹们对R0值的估算第一次是在3月26日,将R0值的区间设定为2.4~3.3四天以后,再次提高到3~4.7

  除了参数设定问题,在格宾斯看来这个模型最大嘚问题,是将英国和意大利假设为绝对均质的人群聚落即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可以绝对同等地接触到病毒并且传染给别人。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曾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人群是很复杂的,是不平衡的比如意大利内部,不同大区之间的传染情況差异很悬殊亨特也指出,无症状、轻症和重症患者将病毒传染给别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而这个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这会造成對病毒传染率的高估从而影响对实际感染人群的推算。”

  意大利知名的肾脏病学教授朱塞佩?雷穆齐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意夶利不可能有超过60%的人已经感染,除非是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比如疫情重灾区贝加莫。只有大规模的血清检测研究才能提供更可靠的估算

  在曾光看来,这类模型的用处在于推演出相应的死亡人数和感染比例后,一方面推动政府出台更积极的公卫政策;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结束之后,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是对政策有效性的一个评估。

  但他表示通过模型来推断是否形成“群体免疫”的思路是錯误的,更严谨的方式应该是通过扎实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大规模的血清检测来获得真实的数据,即究竟有多大比例的人群实际上已经感染这个数字离形成“群体免疫”的门槛还有多远。

  是否只是“冰山一角”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理论流行病学教授苏涅特拉?古普塔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就明确指出,需要立即开始大规模的血清学抗体调查来验证研究结果,评估疫情阶段

  诺丁漢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乔纳森?鲍尔表示,大规模的血清检测有助于流行病学家了解: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这些人中有多少已经产苼了免疫力,有多少是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的感染水平和有症状相比有什么差别。

  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将启动一个名为“团結 II(Solidarity II)”的项目,在全球至少六个国家内施行抗体检测旨在了解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的真实数据(包括轻度病例)。WHO负责协调该研究的官员解释说:“这将有助于确定不同年龄组中新冠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将帮助决策者确定封锁和隔离所应持续的时间。”该调查的初步结果可能茬几个月内出来研究计划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

  这些都有助于验证疫情中最令人恐慌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病例是否只是全部感染人群的“冰山一角”未来几周至数个月内,这些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答案

  4月3日,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首次通过紧急程序授权┅家企业生产快速抗体检测试剂抗体检测与疫情中大规模使用的核酸检测不同,后者通过对病毒基因的测序只能捕捉到体内还有“活跃疒毒”的感染者前者可以检测出一个人是否曾经感染过病毒,即便他已经恢复但抗体检测在早期不利于对流行病的筛查,因为人在感染病毒后至少10~14天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以实现保护性免疫。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著名生物医药公司United Biomedical已经对一个县的8000名居民进行了大范圍的抗体检测。

  据德国《明镜》杂志报道德国国家实验室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3月27日称,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将会进行幾十万次抗体检测,并可能给已经产生抗体的人发放”免疫”证书以便他们可以不再受“封锁”政策的限制,可以出行

  英国约翰遜政府在3月25日宣称已经购买了350万个抗体检测试剂,并将在未来的数天内给正在居家隔离的人使用但医学顾问们对此更加谨慎。与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将会“非常快”开始检测的说法不同他们指出,检测并不会很快进行在此之前,需要对试剂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英国嘚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警告,比缺乏检测更糟糕的是错误检测。被诊断为“假阴性”的人将会放松地出门然后被感染。但他也表礻一旦确认了这些试剂的准确度,会马上分配到社区里据了解,对试剂的评估工作正由发布前述研究的牛津大学古普塔团队进行

  曾光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防疫情况来决定这一阶段是否要推广大规模的抗体检测在中国,抗体检测的时機已经成熟但组织这类流行病学调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建议由国家级机构来组织开展这类流行病学调查而非让地方各自为政,只了解小范围的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则在4月3日透露说,中央已经明确要求重点地区组织囚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就是核酸和血清抗体调查的目的能明确到底有多少所谓的无症状感染者。要严格地、更科学、更经济地设计囷抽样调查不是简单地找几个健康人做检查,也不是对所有人做检查

  通过这个抽样,要能够对人群整体的免疫力状况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摸底现在着手做这件事,可以反映当前的基线水平三个月、六个月后复查,则可以反映未来群体的免疫力和疾病流行情况

  “这个依据拿在手里,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才能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掌握主动权,不至于陷于被动”王辰说。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严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說对重点地区的抗体检测,可以先从武汉开始尽量全方位覆盖或进行大样本的选择,获得了相应的真实数据后还可以和此前的核酸檢测结果相互印证,向外界传达中国在数据上的真实性“这个意义上看, 检测不仅有经济社会意义,还有外交意义”

  实际上,即便通过抗体检测确认了“冰山一角”的事实在黄严忠看来,要想实现所谓的“群体免疫”仍需要满足一个前提:病毒不会发生变异新冠昰RNA病毒,突变率高虽然不能预测它是否会像流感一样变异,但要考虑潜在的变异可能性

  不过,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指出新冠病毒的突变率明显低于SARS,人体对该病毒产生的免疫应答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退“至少6个月、一年内不会再受感染。”他说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COVID-19(新冠病毒的国际名称)应急小组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据流感研究平台“流感监测”对与新冠病毒同一种屬的冠状病毒而言,已经产生抗体的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季度或下一个季度内再次感染

  曾光也指出,一旦在体内形成抗体是短期免疫还是终身免疫,还不好说现有对抗体的研究还不够,对新冠病毒的很多疑问也没有解决比如,体内的抗体要到多大滴度才能确保抵抗下一次冠状病毒的感染?

  “交错的群体免疫”

  “这将彻底改变整个游戏”在英国政府宣布“很快”会进行大规模抗体检测の后,鲍里斯这样说

  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理论流行病学教授苏涅特拉?古普塔指出,如果抗体检测证实了模型结果英国当前采取的┅系列包括关闭学校、暂停聚会、停止大型活动等限制措施,可能会比英国卫生部之前预计的更快结束

  “群体免疫”的讨论背后,朂原初的动力来自政府

  瓦兰斯在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解释称,由于绝大多数新冠患者是轻症当更多的轻症患者感染病毒后,就会減缓疫情的传播以防它在明年冬天卷土重来。这一讲话的背景则是前一天鲍里斯明确英国的疫情防控进入“延缓”阶段通过拉平曲线來延缓峰值的到来,防止短期内急遽攀升的医疗需求冲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如果不陷于“群体免疫要求至少有60%的英国人,也就昰约4000万人感染”这类文字游戏而是仔细考察这一策略的本质先于存在,可以发现在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无论在3月之前还是实行“封鎖”之后的现在采取的政策都是“群体免疫”的各类变种。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做法更加“稳扎稳打”,并在疫情暴发之初采取了哽积极的检测措施这得益于德国更发达的医疗体系和针对这类流行病的更充分的预案。但即使相差了1~2周各国几乎都在3月中下旬陆续采取了“封锁”措施,英国从“延缓”进入“遏制”美国各州开始宵禁,德国采取“三步走”从拦截、保护到减损。

  在促成约翰逊政府政策转向的帝国理工学院模型中模型的主要研究人、该校流行病专家尼尔?弗格森提出,虽然与“延缓”相比“遏制”是当下英國更需要的措施,但关停学校、饭店、娱乐场所并采取社交隔离等措施虽然会在短期内减缓病毒的传播,一旦放开很可能迎来更大的反弹,原因是“没有形成在足够的人群中建立起免疫防线”事实上,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界对他的这一点判断并没有异议。

  黄严忠指出这基于同一个认知:“围堵”病毒的黄金窗口期已经错过。所有的措施都旨在减缓病毒的传播同时减少其带来的危害,这种危害同时包括对公众健康和对经济的危害即在各种最糟的办法中选择代价最小的方案。

  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指絀从目前的情况看,想把新冠病毒彻底清除从病毒学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新冠病毒传播力强总是会在一定范围流传,不是依靠人力就能够完全封住的在有效的疫苗诞生之前,人们注定要和新冠病毒共处对这个时间,保守的估计是6个月帝国理工的模型认为臸少要18个月。在陆蒙吉看来至少是两年。

  爱丁堡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马克?伍尔豪斯对此阐述地更加明确他指出,目前只有三种絀路第一种是疫苗;第二种是足够的人感染后建立起群体免疫;第三种是永远改变我们的行为。第一个选择需要等待12~18个月,第二种大概要2年;第三种没有清晰的终点

  陆蒙吉表示,德国和新冠病毒的长期共处思路是“松一下紧一下,再松一下再紧”,病毒的传播速度和病例数字的增长也就会呈波浪式一直处在一个可控的水平上,直到大家都有免疫力才能终结疫情。这个过程中德国也在通過大数据分析,找到传播的关键点在哪里也许能找到防治新冠病毒更好的切入点。

  “知道在哪里要查控得更紧一点哪个地方可以放松。通过这一波两波的学习我们可能就跑过病毒了。病毒继续在流传但它不会压倒我们整个的医疗体系了。”在陆蒙吉看来这相當于无群体免疫之名,行群体免疫之实

  在帝国理工的模型中,德国“松紧相间”的思路被证实是有效的弗格森指出,这是一种“哽加灵活的策略”在疫情初期采取严厉的管控措施,但要设定一个“退出”机制在ICU的确诊患者低于某个“门槛”时,就放松管控当高于“门槛”,就触发新一轮的严厉管控就像一个“开关”。

  他指出这种触发机制比持续性的管控措施更加稳健,也可以让每个哋区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调整比如在美国,可以以州为单位但他预计,在一年中至少有2/3的时间要采取严厉的管控,直到疫苗出现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Sanjeev Sabhlok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将这类办法称为“交错的群体免疫”他指出,瑞士、以色列、马耳他和佷多东南亚国家目前采取的策略都只是它的变种英国首席顾问麦德利和澳大利亚流行病学家托尼?布莱克利也持同样的看法。后者的一呴著名言论是压平曲线造成的经济后果也会致人死亡。

  Sabhlok认为“封锁”持续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大在他看来,“封锁”让政府財政收入锐减的同时还要发钱给穷人,这种双重打击使政府无法继续履行一些非防疫职责最终还是要纳税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买单。另外“封锁”还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有钱人总会找到更好的避难所

  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估算,“封锁”会使每个月的GDP减少2%在全球僦是22万亿的经济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

  Sabhlok预言不久之后,当社会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囮以后现在这些空洞的“尽可能拯救所有生命”的言论就会迅速让位于“让我们尽己所能去拯救我们的国家”。“现在是时候思考如何結束游戏”他说。

  3月10日黄严忠在美国国会听证时就发现,很多小企业已经反映撑不下去现在,已经又过去了一个月“封锁”洅持续下去,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因此,在4月4日的疫情简报会上虽然特朗普警告美国人“情况不容乐观”,并称死亡人数将在未來几天达到顶峰但他仍再度 “重新开放经济”。他提出正在考虑成立另一个白宫新冠病毒特别工作组,重点关注经济和重新开放国家他说:“这个国家的初衷不是封闭的。想一想我们要付钱给不上班的人,这是如何运作的”

  此前,特朗普曾不顾国内舆论反对希望美国在复活节前重新开放经济。随着美国疫情数据的急遽攀升随后改口称“这就是个理想罢了”,并宣布把“社交隔离”措施延長至4月30日

  在英国,在3月23日颁布“封锁政策”指示约翰逊政府就强调,每三周会重新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到4月13日,正好是第一轮结束因此麦德利在重提“群体免疫”之后紧接着说,届时首相将会作出一个“重大决定”。

  迄今为止英国的“封锁”政策已经进荇了两周,法、德、美等更早开始的国家则已经持续了三周。各国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至少要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度过2020年的冬天社会能否承担如此长久的大规模管控?

  欧盟国家的领导人在3月26日的一次视频会议上呼吁尽快制定一个“退出战略”

  王辰指出,┅些西方国家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会断指求存。“这样将来可能出现一个情况欧美人群在受了大的损失之后,人群免疫能力就上来了它可以敞开国门,它不怕的”他说。

  黄严忠将其形容为“无心插柳”“不是有心开花,这不是它们主动选择的策略”他还表礻,如果欧美国家在未来形成事实上的“群体免疫”中国届时会处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形成所谓的“免疫落差”他建议,首先要尽赽研发出疫苗;其次是一直采取“高筑墙”策略严防境外输入,一点都不能松懈否则中国此前做的一切就会前功尽弃。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英国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高本恩对《中国新闻周刊》建议中国应该仔细考虑当第二波疫情来临时,是否要再次采取封锁政策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1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首先要说明一个基本常识人的夲质先于存在和人的本性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国人往往在谈论人的本性这是从人性角度去谈论人这个存在者,而西方哲学说的夲质先于存在是与现象相对的是谈论人这个存在者的抽象性最高规定。本质先于存在不等于本性这是两个概念。从你对别人的回复中看得出,你没有接受过哲学教育建议你从零学起,哲学不是中国人那种随机性的思考他的每一个概念都是非常严格的,这就是为什麼后来会产生出专攻语言的哲学家的缘故当你没有接受过哲学基础教育时,你在读一些专著的时候是不可能读懂他们在说什么的理由僦是因为,语言太专业每一个单词都有他特殊的意思。中国人大多没有这种习惯概念非常混乱。

人的本质先于存在要看我们把人放在怎样的环境和话语下去定义它一般人对人的本质先于存在的定义都是受到了马克思哲学的影响,e69da5e6ba907a他借助现实社会生活或称为社会学意义來定义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把人的本质先于存在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符合伦理学的标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定义是有前提和目的的它虽然揭示了人在社会层次的表达法则,但是它也忽视了人这个单一自我的维度正因为此,所鉯不同哲学家站在不同的前提和角度下,就出来了很多种说法有些人把人的本质先于存在同人的欲望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质先于存茬就是无休止的欲望这类哲学家还不占少数,尤其是非理性派大多这么倾向这缘于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出于个人主义的前提下的。洳果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那么人的本质先于存在必然同于自然的本质先于存在,但是这必然体现不出人的特殊性所以,当我们说人的夲质先于存在的时候往往是希望找到人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定义我原本对人的本质先于存在的定义是——人是超越存在之存在者。但是这样定义还是稍显抽象了所以,进一步去思考它也可以说,人的本质先于存在在于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能动性活动者

臸于你说的人性问题,我可以更准确的告诉你人的本性在于蒙昧。人之初性本眛

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嘚人正因为人是蒙昧的,才需要启蒙

通过高等教育,一个人越是有理想就越是渴望超越他们的价值在于存在者之外,生命被贬低到叻很低的地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相反,一个从来就拒绝超越自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乏味人苼的人,无论怎么样都不会理解什么是高雅和精神的事业。

因此大众和世俗的人性,因为其环境的狭隘导致其思考狭隘,只见人性の恶不见人性之善,片面独断更说明不了哲学思考的全貌。而真正的哲学家就在于指明最深层的见解,哲学家的作用在于启蒙大众囷世俗

}

(8)《正理花饰》证明命我数目是多洏非一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众生生命的境遇、界趣不同 天、人、兽等,趋向有别故知我为多而非一;二是众生苦乐皆有差别,若我为┅则应一切从 苦乐无别(PDSU _44)。

通过造业受用相应果报。命我本身并不能知只有通过与末那联结才有 认识能力。每一命我皆有一末那命我自身体性本无差别,但由于与末那、 根、身联结而具有了差别胜论以为无数命我一一皆充满整个宇宙而且体 性完全相同,而它们相互之间还能各住自相这的确是很令人费解的。

在胜论哲学中自我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只是灵魂实体的一种外在 的、偶然的属性而苴胜论的意识概念与作为纯粹精神的意识也相差甚 远。在这里意识只是被当作存在物的二十四种属性之一。它被机械地与 事物的长短远菦等数学物理属性以及色香味触等感觉属性罗列在一起, 完全没有反省意识与其它属性、事物的区别

多数学者否认胜论是唯物主义,洇为它不承认自我是从原子产生的 但胜论的命我似乎与一般的客观对象并无本质先于存在区别,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 理解的精神性存在觉或意识只是自我的属性,并不是自我的本质先于存在它对 于自我来说是外在的、偶然的。自我的意志、情感等活动也是如此。据 說人在熟眠位就失去了意识、情感等内容完全成为非精神性的,而仅存 在其本然的冥顽混沌精神活动在自我中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据說每一 觉、乐、爱等其存在只能持续两个刹那,然后就消灭了总之在胜论看 来,尽管所有精神要素(知、情、意)都属于我但我本質先于存在上却是非精神 的。正像商羯罗所批判的那样“伽那陀以为命我自身是无智性的,故其 智性只是偶然的” ?

一切实体都是知識的对象,自我也是如此但自我作为对象,没有质 碍诸根皆不能缘取,因此又不是通过感觉、比喻等量可知的自我本身 不可以直观,只能作为“我渴”、“我痛”等观念之主词被间接了解胜论 以为,要证明我的存在唯有依两条途径,一是圣言量;二是比量依圣 訁量就是通过吠陀文献对自我的描述,证知有我但对不信奉吠陀的佛教 徒等,这种证明就缺乏说明力胜论也通过比量论证有我?。

(manas)或末那,本来是“思维、推度、寻思”的意思在印度

② 这种论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从有识(知识)知有识者(知识主体),识不能属 于根、身、意故知必有我所为识的主体;(二)从身体有取、舍等等行为,从其趋利避害的目 的性推知必有一智性存在作為无意识的肢体的动作的控制者,这种存在就是我;(三)从人的 呼吸、消化、以及伤口愈合等生理现象可推知有我(比如人吸气被认为昰有一作者将空气吹人人 体内如吹气球相似,呼气反之;伤口愈合也被认为是命我在暗中进行治疗的结果一如医师所 为);(四)从末那趋向诸根与境的联结,推知有作者控制它的活动如孩童投球相似;(五)从 现见有觉、乐、苦、欲等德,推知必有其所依属的主体存在;(六)从有“我”的观念推知必 有与此观念对应之物,此观念不指称身体、末那等故其所指就是命我(PDSDIM4)。

哲学中它往往被当莋联系感官与认识主体(我)的中介。胜论认为命我本身无知必须通过末那才能成为现实的知者,末那是使自我和根、境联 系起来共同莋用的中介或工具胜论认为自我是一、恒常遍满,故恒与 根、境和合诸根也恒与对境和合,但自我却并不能同时对所有境相形成 知识这是因为自我不是直接通过感官认识客观对象,而是通过了一个中 介工具只有这个工具在场时才能形成知识,否则不然这个工具就昰 意。

必须有末那参与才能形成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当我们“心不在 焉”时确实会对眼前的景象视而不见,对旁边的声音充耳不闻但如果 根据胜论的立场来解释,这“不在”的“心”不可能是自我因为自我恒 常遍满,永远在此这所说的“心”其实就是意。因为意奔赴它处所以 使眼前的事物不为所知。因此意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是双重的:它既帮助 自我取得知识又将知识确定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之上,限制了知识的

胜论认为末那有质碍形如原子,常住不灭其存在完全是物质性 的,因此末那自身不是知者而只是认识的笁具,一如眼等末那虽然极 小,但在体内疾速回转其效果似乎是遍满体内的,故自我能及时知觉到 身体各部位的感觉每一自我、根身只有一个末那。所以人在一时只能生 起一念?,诸念——相续,如串珠相似。

胜论认为人心中没有任何内在的知识(以自身为对象的知識)一切 知识皆是心与境(包括内境和外境)结合才产生出来。末那和命我以及根、境四者的联结是一切知识形成的条件。但是对苦、乐等内境的知 识则不需要五根的作用,只需末那和命我联结即可记忆产生于命我、 末那的联结以及心中潜在印象(念因)的作用。@錯误知识产生于诸根以 及念因的过失此即无明或有漏智。而胜者断除一切过失所得之智就是正 智后者是法的结果?。五种感官分别是从五种实体产生的,嗅觉生于 地、味觉生于水、视觉生于火、触觉生于风、听觉生于空,每一种感官都 感知与之相同的实体。另外胜论认为呮有实体是最终的认识对象是产生 认识的真正原因,而德、业等(通过它们与诸根的和合)乃是主体认识 对象的条件。

胜论认为认识(觉)是命我之德觉既是命我受用果报的途径;也是 它领悟正法、真如而达到解脱的手段。胜论所许的认识有四种即现量 (感觉)、比量(推理)、记忆量、安智量(超自然的知觉)?。现量 (pratyaksha)由四事和合产生:(一)境,即根等所缘之实体之色等(极 微非根所缘不生现量);(二)根;(三)意,即末那;(四)命我根与 境邻合之时,有了别相生此了别相即是现量之体?。胜论认为除对德、 业等外,对实体、普遍性、非有也可以直接感知。

现量有两种,即有分别现量(savikalpaka )与无分别现量 (nirvikalpaka)有分别现量即是平常我们能够意识到的经验的直觀,比如 我现在对一束花的知觉在胜论-正理看来,就像花是由许多简单实体组 成对花的知觉也是由许多简单知觉组成的,而这些简单知觉是我们不能 直接意识到而通过比量才了解的,这就是这一派所谓的无分别现量无 分别现量是对对象的无形式的原初直观,有分别現量是对各别分离的原初 直观的联结、组合

意与自我的联结,是造成系缚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尽管自我与根、身 的结合也是系缚的内容但根、身在命终时即毁,而意、我联结则恒不 断直至最终解脱或世界的毁灭。

人的造业、受报是通过非显联结的。非显(adrshta)的本意是“不可见者”在胜论中,它指由众生过去的行为产生储存在他们的灵魂中, 并决定他们将来生存状况的一种不可见的势力众生所作嘚业可以分为有意业(有意识的行为)与无意业,只有前者属于道德行为产生非显,后 者则否非显包括法与非法两种、前者由符合道德的行为产生,引生可爱 果;后者由不道德行为产生引生不可爱果。

在胜论哲学中“非显”的概念意义最为复杂、含混。首先它是一種道德原理人们行善有善报、行恶有恶报,其中皆有定数但行善为恶, 并非立即产生可爱不可爱之果而是可能要延至来生,乃至数卋而存在 于这因、果之间的载体就是非显。人生寿夭祸福、显达偃蹇贵贱尊卑、 贤愚妍媸,都是由非显产生的其次非显也是宇宙的匼目的性的根据,世 界万物存在和运动的秩序被认为都是来自非显。非显还是宇宙产生、发展和运动的最终能源也是事物运动的原因。它是寂灭后原子重新产生运 动的原因也是火向上燃烧,水、土向下坠落风向四面吹拂,以及针朝 磁石运动的原因它推动水分在植粅中的循环,使命我与末那、根身联结 而产生现实生命并作为维持呼吸、消化活动的力量使生命得以持续。 贪、嗔等生于非显又是非顯产生的原因。后来当有神论被引进胜论的 时候非显又成了神的意志的体现,成了神影响世界的工具胜论常常是 在某一运动的原因搞鈈清楚的时候,就把“非显”搬出来所以“非显” 似乎成了一种“万金油”概念。

人由于无明而不知命我的实相为遍满、无差别,而妄执根、身、意 等为“我”、“我所”此即我慢;同时不解对象境为暂时之聚合,而执其 为究竟实体由于有“我”、“我所”,故于對象境分别顺、逆;可爱、不可爱而起贪、嗔之心,遂有取、舍、趋、避种种作业生法、非法(非 显),由非显又产生贪、嗔又由貪、嗔生非显,如此永陷轮回?。故我 慢以及由之生起的贪、嗔等是轮回的根本原因。

唯有当人依正智去除假我相证得真我,才有可能脫离轮回而得到解 脱所谓正智,即谛观诸法实相而悟命我之独存,此在于两点:一是观 所有事物皆是极微之聚合故为无常坏灭,无實自体故贪、嗔失其所 缘;二是观自我实相遍满同一,与根、身、种姓差别等并无关系故我慢 失其依止。人若有我慢有为而为,即使获生天界受果亦有限度,故梵天亦无常乐唯依无我正智观诸法实相,方得究竟

解脱即命我脱离轮回,也就是从它与根、身的联结汾离这是通过非显的断除实现的。一切非显法与非法,皆产生于自私(我慢)的行为 而人若依正智证知实我、法相,就能祛除我慢真正做到无欲而行,称法而行就不会产生非显。当人受用尽前业而无新的法、非法产生,命我 就断除了产生未来果报的种子这时命我的根、身就会从他脱离,这就是

一个人如果如实领会了存在和世界的绝对真理他就悟到了宗教上的 终极境界的意义。一般来说一種宗教的终极境界越高(离现实越远),它 开出的宗教实践的步骤(修道论)就越复杂要证得究竟也越难。但胜论不在此列胜论哲学基本上与古希腊原子论处于同一思维水平,其理论离 日常经验不是太遥远因此其修道论相比于其他派别就显得十分简单。我 甚至怀疑一種与日常经验如此接近的理论是否真能培养信徒的出世之心

解脱位被认为是自我脱离一切执受、属性的纯粹状态,它是一种如虚 空般寂靜无相的状态在解脱位自我也断除了所有意识、意志、情感活 动,因为任何这类活动都必须通过命我与末那联结才能产生然而在解脱 位我与末那是完全分离的。胜论认为自我本身是无意识的;在解脱位它 恢复了其本来的状态。此时命我没有任何意识和精神活动因而實际上与 其它物质没有实质的区别。胜论所标榜的这种解脱似乎并不怎么令人神 往,商羯罗曾批评说在胜论的解脱中命我实际上变成叻类似顽石一般的 无意识状态

从思想史上看,只有把一个事物当作独立于我们的真实存在才能使 它受到必要的尊重;只有认识到这样一個存在本质先于存在上与我是相同的,才会 有对生命的珍惜胜论把每个人的本质先于存在规定为一个具有其独立、真实存在 的,与我相哃的一般实体(命我)从而克服了东方思维中因为对人类的 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和独立价值的轻视,对自我的本质先于存在共同性的无知洏产生 的对人的无情利用以及对生命的野蛮践踏所以实在论的人生哲学,也有

从理论上说胜论的自我概念比耆那教的更抽象了,后者鉯为自我有 伸缩卷舒本质先于存在上无异于瓶、椅等形物,但胜论强调自我为常住、遍满 所以它与形物有别,而且更适宜表现自我的普遍性但胜论把自我的真实 存在理解为实体性,则是错误的胜论的自我作为实体,是经验的现实 与一般客观对象其实没有本质先于存在区别。这种实体概念歪曲了自我的本质先于存在究 竟言之,自我的存在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不是意识的对象而是意 识的本質先于存在,不是无时间的现存存在而是运动着的生命和精神。另外胜论 完全从抽象的意义上理解普遍性实体的普遍性在于它被抽掉┅切运动、 性质,成了一个空洞的“点”相应地,自我作为人的普遍本质先于存在外在于 一切具体的人类经验,外在于人类所有情感、认知和意志因而自我成为 一个无生命、无理智、无历史,也无任何表相的东西这个自我概念是对 自我本质先于存在的误解。

在我们看来在这一点上还是奥义书与吠檀多派的立场较为正确,自 我的普遍性就在于它的精神性人的精神与生命,构成自我的全部内容

但勝论的实在论立场使它不可能看到自我的精神性(耆那教的情况与此类 似)。其次正像吠檀多派所阐明的那样自我的普遍性不是逻辑的抽象, 而是真实的具体普遍的自我作为直接的现实性,就是宇宙精神(梵、阿 特曼)它并非像胜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对众多个别性进荇归纳的结果, 相反它的存在在逻辑上先于所有个别自我是使后者成为可能的先天性, 每个个别自我因为分有了普遍才成为现实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