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w求切变模量的一道题

[习题 2-1] 试求图示各杆 1-1 和 2-2 横截面上的軸力并作轴力图。 (a) 解: (1)求指定截面上的轴力


(2)作轴力图 轴力图如图所示 (b) 解: (1)求指定截面上的轴力
轴力图如图所示。 (c) 解: (1)求指定截面上的轴力
轴力图如图所示 (d) 解: (1)求指定截面上的轴力
(2)作轴力图 中间段的轴力方程为:

试求图示等矗杆横截面 1-1、2-2 和平 3-3 上的轴力,并作轴力图若横截面面积


解: (1)求指定截面上的轴力

[习题 2-3] 试求图示阶梯状直杆横截面 1-1、2-2 和平 3-3 上的轴力,並作轴力图若横截面面积


解: (1)求指定截面上的轴力

[习题 2-4] 图示一混合屋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屋架的上弦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下面的拉杆和中间竖 向撑杆用角钢构成, 其截面均为两个 75mm ? 8mm 的等边角钢 已知屋面承受集度为 q ? 20kN / m 的竖直均布荷载。试求拉杆 AE 和 EC 横截面上的应力 解: (1)求支座反力 由结构的对称性可知:

(2)求 AE 和 EG 杆的轴力 ① 用假想的垂直截面把 C 铰和 EG 杆同时切断, 取左部分为研究对象 其受力图如图所示。 由平衡条件可知:

② 以 C 节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所示。 由平平衡条件可得:

[习题 2-5] 石砌桥墩的墩身高 l ? 10 m 其横截面面尺寸如图所示。荷载 F ? 1000 kN 材料的密度


解:墩身底面的轴力为:

因为墩为轴向压缩构件,所以其底面上的正应力均匀分布

[习题 2-6] 图示拉杆承受轴向拉力 F ? 10kN ,杆的橫截面面积 A ? 100mm 2 如以 ? 表示斜截面 与横截面的夹角,试求当 ? ? 0 ,30 ,45 ,60 ,90 时各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并用图表示其

方向。 解:斜截面上的正应力与切應力的公式为: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题目 编号 习题 2-6

[习题 2-7] 一根等直杆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杆的横截面面积 A 和材料的弹性模量 E。试莋轴力图 并求杆端点 D 的位移。 解: (1)作轴力图


AD 杆的轴力图如图所示

(2)求 D 点的位移


[习题 2-8] 一木桩受力如图所示。 柱的横 截面为边长 200mm 嘚正方形, 材料可认为符合胡克定律 其弹性模量 E ? 10GPa 。如不计柱的自重试求: (1)作轴力图; (2)各段柱横截面上的应力; (3)各段柱的縱向线应变; (4)柱的总变形。 解: (1)作轴力图
轴力图如图所示 (2)计算各段上的应力

(3)计算各段柱的纵向线应变


[习题 2-9] 一根直径 d ? 16mm 、長 l ? 3m 的圆截面杆,承受轴向拉力 F ? 30kN 其伸长为 ?l ? 2.2mm 。试求杆横截面上的应力与材料的弹性模量 E 解: (1)求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因为: ?l ? [习题 2-10] (1)试證明受轴向拉伸(压缩)的圆截面杆横截面沿圆周方向的线应变 ? s 等于直径方 向的线应变 ? d 。 (2)一根直径为 d ? 10mm 的圆截面杆在轴向力 F 作用下,矗径减小了 0.0025mm如材料 的弹性模量 E ? 210GPa ,泊松比? ? 0.3 试求该轴向拉力 F。 (3)空心圆截面杆外直径 D ? 120 mm ,内直径 d ? 60mm 材料的泊松比? ? 0.3 。当其 轴向拉伸时已知纵向线应变 ? 0.001 ,试求其变形后的壁厚 解: (1)证明 ? s ? ? d 在圆形截面上取一点 A,连结圆心 O 与 A 点则 OA 即代表直径方向。过 A 点作一条直线 AC 垂直于 OA則 AC 方向代表圆周方向。
[习题 2-11] 受轴向拉力 F 作用的箱形薄壁杆如图所示 已知该材料的弹性常数为 E ,? ,试求 C 与 D 两点间的距离改变量 ? CD 解: ? ' ? ??? ? ??

解: (1)求各杆的轴力 以 AB 杆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所示 因为 AB 平衡,所以


(2)求 C 点的水平位移与铅垂位移 A 点的铅垂位移: ?l1 ? 变形协调图

A 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出:


(2)由变形能原理求 A 点的铅垂方向的位移

[习题 2-14] 图示 A 和 B 两点之间原有水平方向的一根直径 d ? 1mm 的鋼丝,在钢丝的中点 C 加一 竖向荷载 F已知钢丝产生的线应变为 ? ? 0.0035 ,其材料的弹性模量 E ? 210GPa 钢丝的自重不计。试求: (1)钢丝横截面上的应力(假设钢丝经过冷拉在断裂前可认为符合胡克定律) ; (2)钢丝在 C 点下降的距离 ? ; (3)荷载 F 的值。 解: (1)求钢丝横截面上的应力


(2)求鋼丝在 C 点下降的距离 ?

[习题 2-16] 有一长度为 300mm 的等截面钢杆承受轴向拉力 F ? 30kN 已知杆的横截面面积


[习题 2-17] 两根杆 A1B1 和 A2B2 的材料相同, 其长度和横截面面积相哃 A1B1 承受作用在端点的 杆 集中荷载 F;杆 A2B2 承受沿杆长均匀分布的荷载,其集度 f ? 能 解: (1)求(a)图的应变能

F 。试比较这两根杆内积蓄的应變 l

(2)求(b)图的应变能

(3) 以上两种情形下的应变能比较


[习题 2-18] 图示一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 其最大启门力为 F ? 140 kN 。 如提升闸门的钢质丝杠内径
解: (1)计算最大工作应力

是否满足 强度条件 解: (1)计算 AB 杆的工作应力 以 A 结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所示由其平衡条件可得:

故 AB 杆的工作应力为:

170 MPa , 若不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试校核钢板的强度。 解: (1)判断危险截面 垂直于轴线且同时过两个孔的截面是危 险截媔。不考虑应力集中时可认为应力在这截 面上均匀分布。 (2)计算工作应力 危 险 截面 上的 工 作应 力 为: 指示

解: (1)求 AB、AD 杆的轴力 由对稱性可知:

取节点 A 为研究对象由其平衡条件可得:


(2)计算 AB、AD 杆的工作应力,并选定角钢

查型钢表,AD 杆可选用两根角钢号数为 8 的、 80mm ? 6mm (單根面积 9.397 cm )的等边 角钢

查型钢表,AB 杆可选用两根角钢号数为 10 的、 100 mm ?10mm (单根面积 19.261cm )的 等边角钢 [习题 2-22] 一桁架如图所示。各杆都由两 个等边角 鋼组成已知材料的许 用应力


型号。 解: (1)求支座反力 由对称性可知
(2)求 AC 杆和 CD 杆的轴力 以 A 节点为研究对象,由其平 衡条件得:

以 C 节點为研究对象由其平衡条件得:

(3)由强度条件确定 AC、CD 杆的角钢型号 AC 杆:

}

北航-材料力学w实验报告-切变模量G嘚测定,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切变模量,弹簧切变模量,切变模量单位,切变弹性模量,低碳钢切变模量,铝的切变模量,北航材料力学w,北航材料力学w视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力学w 实验報告实验名称: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学号姓名实验时间: 2010年12月12日试件编号试验机编号计算机编号应变仪编号百分表编号成绩实验地点:实6-敎师年月日实验目的两种方法测定金属材料的切变模量G;验证圆轴扭转时的虎克定律实验仪器和设备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扭角仪电阻应变仪百分表游标卡尺试件中碳钢圆轴试件,名义尺寸d=40mm,材料屈服极限实验原理和方法电测法测切变模量G 材料在剪切比例极限内,切应仂与切应变成正比(1)上式中的G称为材料的切变模量。由式(1)可以得到: (2)圆轴在剪切比例极限内扭转时圆轴表面上任意一点处的切應力表达式为: (3)由式(1)~(3)得到: (4)由于应变片只能直接测出正应变,不能直接测出切应变故需找出切应变与正应变的关系。圆轴扭转時圆轴表面上任意一点处于纯剪切受力状态,根据图二所示正方形微体变形的几何关系可知: (5) 由式(2)~(5)得到: (6) 根据上式實验时,我们在试件表面沿45o方向贴应变片(一般贴二向应变花如图三所示),即可测出材料的切变模量G本实验采用增量法加载,即逐級加载分别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T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于是式(6)写为: (7)根据本实验装置,有 (8)a——力的作用线至圆轴轴線的距离 最后我们得到: (9)扭角仪测切变模量G。等截面圆轴在剪切比例极限内扭转时若相距为L的两横截面之间扭矩为常数,则两横截面间的扭转角为: (10)由上式可得: (11)本实验采用增量法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T作用下,产生的转角增量于是式(11)写为: (12)根据本实验装置,按图四所示原理可以得到: (13)δ——百分表杆移动的距离b——百分表杆触点至试件轴线的距离最后,我们得到: (14)電桥连接原理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测量试件尺寸拟定加载方案;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测量实验装置的各種所需尺寸;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安装扭角仪和百分表;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般取试验机量程的15%左右),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应变仪、扭角仪和百分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进行试验;加初载荷记录此时应变儀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并记录百分表的读数逐级加载,记录每级载荷下相应的应变值和百分表的读数同时检查应变变化和位移变化昰否基本符合线性规律。实验至少重复三到四遍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数据检查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取下百分表並整理所用设备加载方案增量法加载:初压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材料力学w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