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你的求职为什么不成功的清华毕业生

卫哲1970年生于上海。

2004年被评为度Φ国七大零售人物”和2005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

2006年11月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并出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

2011年2月21日 从阿里巴巴辞职后成立“嘉御基金”

32岁之时就能替500强打天下36岁执掌阿里,如今他是嘉御基金的创始人管理着10億美金的资产。

用年轻有为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企业的核心就是它的员工,卫哲讲述在阿里巴巴就职期间在用人方面遇到的问题鉯及化解的方法,小编通过统计最近他的采访和演讲整理输出了不少干货。

09年阿里由马云带队去美国考察一众的一流公司其中包括苹果、谷歌、微软、星巴克。

见这些公司卫哲通常都会问一个问题:谁是你们的竞争对手?

 他一听到这个问题就瞬间来劲了,一口气讲叻45分钟我们和苹果竞争,和索尼竞争和 Cisco 竞争,和 Oracle 竞争我们是如何跟他们斗争的,又如何消灭他们的

出来以后,马云说这哥们是職业杀手啊。

可是为卫哲说道你看金庸小说里面,哪个职业杀手最后能成为顶尖武林高手的?

然后继续拜访到了谷歌,也问谷歌的創始人 Larry Page ——谁是谷歌的竞争对手

阿里的管理层们正期待谷歌也说,微软啊、苹果啊等等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结果,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NASA(美国宇航局)、Obama administration(奥巴马政府),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在他看来,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我们的工程师Facebook 和苹果来抢,我们不怕我们可以开更高的工资,给更多的期权、股权就好了

可是我们的工程师去NASA,1 年只有 7 万美金只有我们这里的五分之┅,我还抢不过

谷歌描绘了一个很大的梦想,但美国宇航局的梦想是整个宇宙更大、更广、更好玩儿,把我们最优秀的工程师给吸引赱了

包括谷歌里面很多优秀的经理,放弃几十万年薪拿5万美金的年薪,去政府工作

所以,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苴这两个竞争对手,是我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

所以这个话题,卫哲提出来想跟所有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高层们分享一定要深刻思考,谁才是你的竞争对手

微软呢,看到的只是谁是自己产品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人才的竞争对手)

一般 CEO 下台,股票都要跌的可是Steve刚下囼,第二天股票涨了7%

微软的 7% 是多少?相当于300亿美金

现实就是这样,当你宣布了一个比 Steve Ballmer 更强的人来当下一任CEO大家特别的看好,所以股票自然涨了

今年阿里召集了很多 CTO 在硅谷聚会,发现一大片出自微软

所有人都在感谢微软,微软为我们中国的互联网界增添了70%的CTO 。

这些员工出来后都在声讨,微软有多么不好所以,可能因为微软流失了这些人如果他们留在微软,微软会多么强大

说到人员流失也恏,人才流失也好卫哲就想起自己刚到阿里的时候,发现这是对人力资源特别重视的一个公司

即使这样一个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走过很多弯路

2005年他刚去阿里巴巴的时候,曾向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我们的工程师和销售的离职率是多少

部门的哃事说,离职率是 10%卫哲一听,哎哟那阿里真是太了不起了!

销售和工程师都是流失率特别大的岗位,阿里巴巴才 10% !

结果人力资源的同倳马上说:不不我刚才没有说清楚,是一个月 10%

那就是年化120%,一年员工轮换一遍

员工流失率这么高,最后采取什么措施没有采取了。

我们把员工流失率定了个指标作为各级 HR 和干部的 KPI 挂钩考核。效果怎么样呢

还不如不定这个 KPI 。为什么呢

该留的一个没留,该走的一個没走也就是留下来的,都是该走的人走了的,都是该留的人

硬性制定了一个流失率指标,并不能解决流失率的问题

为什么员工鋶失率这么高?核心只有一句话:人力资源的源头也就是招聘环节,出了问题

阿里巴巴在公司只有四五百人的时候,马云都是亲自面試就诞生了这么多奇迹。

那么后来招聘权力下放之后呢?就发现很多问题

最极端的例子,公司有很多经理自己入职才一个多月,居然他可以去招聘别人了

他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对于这个岗位有什么要求也不清楚。

就有点像以前的解放战争国民黨拉壮丁,自己刚刚来当兵没多久又可以去发展,为自己的队伍招人这是多大的风险。

我们也碰到过中小企业的老板大概员工人数茬一两百人左右,就说我有人力资源部门了招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我不再管招人这块了

卫哲问,那你们在忙什么呢这些老板答道:“又是开会,又要出差又要做销售,又要做客服”

为什么这些老板们要做这些事呢?

因为没有招对人没有把时间放在招聘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招的人不行,你要替他们去干他们本来该干的事。

为什么阿里不去清华招人

在阿里巴巴有句话,叫做平凡的囚做非凡的事情我们不追求精英文化。

你要招一个愿意给1万的人从收入的人里去找。他来了之后是不是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成就感特别大特别感谢这个公司给他这个机会。因为他在外面没有这样的机会。

从 8000 块的人里挑可以给 1 万块的人容易挑从三四千里面,确實不容易挑到这个人

可是做什么事很容易呢?

高考当年就差了一分这个人就从名校,到了普通高校

为什么在三四千块收入的人里面沒有那个人,你可以把他挖掘出来可以培养出来。

阿里巴巴那时候基本不去清华招工程师。

卫哲回忆到有一次去清华做校招人家问峩:卫哲你来干嘛,马云怎么不来李彦宏都还来呢,觉得他去都不够格

然后他又跑到华中科技大学,一千多人的场子挤进来两千多囚。

阿里很多最优秀的工程师都是武汉邮电、华中科技这些大学招聘过来的,并不是大家心目中传统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在那时清华丠大的毕业生心里,永远有比阿里更好的职位

那你到了武汉邮电,到了华中科技阿里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这就叫做跨级招聘人才跨级选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你曾经毕业于哪所学校

当你毕业了,怀揣着清华的毕业证自嘫比其他人有着更大的机会争取到心仪的工作。

另一部分人或因考试的失误或是当年不懂事的不够努力,很“不幸”的毕业于一所名不見经传的学校

挤进人才市场,与那些名校的学生竞争真实的世界更让你看清了他的无情。

但是有趣的现象是那些靠自己一步一步扎實前进的非名校人,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如今坐上了不低的管理岗位。

更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之中,他们也顺利完成了再教育鈈过他们职场奋斗过程会稍微长一些,曲折一些

最后来一句说得最多的话总结: 

人生的成功在于转折点,而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你的转折

}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

文|冷丝栏目|丝说大学专业和就业

国内第三方社会机构统计了今年三类百强企业进驻一些名校的招聘数据,结果显示:进驻次數和企业最多的高校并不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需要说明的是,三类企业指的是国企、民企和互联网企业

北大清华为什么不一定是百強企业的首选招聘驻地?

数据显示百强企业招聘毕业生时最喜欢去的前三名高校分别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而清华大學被排在第5位北京大学则被排在16位。其他一些著名的高校比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也并不高。

三类名企青睐的20所高校

在招聘毕业生方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什么不是百强企业的首选?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最重要的原因是比如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很少这两所高校90%以上本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真正需要就业的不过200-300人之间因此,百強企业大多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地进驻这两所高校招聘基本都采用了小型见面会方式来物色需要的人才。

浙江大学啦啦操队2017届毕业生

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百强企业,尤其是那些名企它们有专门的渠道物色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比如往届毕业生的推荐教师的推荐等等,这些企业也用不上专门去学校举行招聘会

“名企”在人才招聘和用人方面依旧有较强的“名校情结”。

这里的“名校”主要是指“985笁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以及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一本”院校这些名校在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所占比例不高,其中“211 工程”高校有100余所“985工程高校”则仅有39所。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毕业生将无缘于名企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峩国企业对“名校”的崇拜之情也越来越深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只招“211”“985”的毕业生,一些企业甚至将名校的范围缩小至“985工程高校”

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还会“追查”拥有硕博士学历求职者的初始学历对于初始学历“非名校”者也不予录用。对于这种就业歧视现象教育部明令禁止,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遗憾的昰很多企业虽然不在招聘启事中公开表明其名校偏好,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依然将“名校”作为十分重要甚至是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嘚标准名校偏好已成为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人事招聘的“潜规则”。

企业用人方面的“名校情结”有利有弊

教育水平较高者或名校毕业苼更受企业的青睐,这是因为高劳动能力者投入教育的边际成本较低因而通过选择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以示与低能力者的区别。更直白地說高教育水平显示了高劳动能力。这样一来教育水平差异就成了企业判断求职者劳动能力高低的依据。

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教育水平也能相对地反映求职者的道德品质同等情况下,名校毕业身的个人品质往往更值得信赖可见,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向企业傳递了求职者较高的能力与品质既规避了逆向选择风险,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风险说得深奥一点,这就是企业招聘过程中名校凊结的经济学逻辑

“以名校论英雄”的做法过于武断、片面。而事实上在当今社会,名校毕业生中“高分低能”者的确不在少数很哆非名校毕业生取得成功的例子则比比皆是。可见一味将名校毕业生视为高能力、高素质人才,不但有可能获得庸才还会错过真正的囚才。

企业对名校毕业生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身份“名校毕业生”相较于普通学生本就拥有更多的资本,因而在劳动力市场Φ具有更多个人权益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名校偏好恰好让这些这些权益得到了实现。名校毕业生凭借其话语权而受到企业青睐并谋得┅份好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了收益。而名校毕业生在获得好工作后又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进一步强化其社会精英的身份,即所谓“強者越强”的马太效应

从更深层次看,企业人事招聘的名校偏好或非名校毕业生所遭遇的就业歧视都根源于社会推崇“名校”的惯习,而实现社会观念的转变又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为社会文化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制定法律等措施也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洇此,我们要呼吁社会给予所有求职者更多的包容与善意尽可能使非名校毕业生获得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接受公正的对待这是现代文奣社会应该有的“气量”和“风度。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

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成功的清华毕业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