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题要详解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編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历史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汾。)

* 1.西周时,对以鼎随葬的规定是“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 2.《全球文明史》写道:“席卷整个中國的战争对正在兴起的官僚精英和平民来说,都是次较大的挫折在这个时代,军事技能和体能被看作比士所具有的文学和礼仪才能更有价值。”文中的“这个时代”是指()

* 3.某史书记述秦朝的政治制度时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4.下图是东汉画像石拓片,從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5.史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文中“习俗”指的是()。

* 6.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位诗人是()。

7.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此图反映的是()


* 8.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日“博易学文',日‘行己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無本之人。”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9.晚清一位大臣针对列强在华搜取的某项特权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项特权指的是()

* 10.孙中山说:“我)所最信的是定地价嘚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他嘚主张与下列各项相关的是()

* 11.有人说:“天安门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胜利。”与此说法相关的是()

12.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劃期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示意图,此图反映的是()


* 13.1958年,有报道说:“过去每亩(山药)两千棵秧子的耕作法发展到这里的每亩万五千棵,计划产量從每亩二十万斤直到一百万斤。”这段报道反映的史事是()

* 14.苏格拉底认为:“用豆子抓间的办法来选举国家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这种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者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苏格拉底意在说明古代雅典民主制是()

* 15.卢校认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鈈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句话所反映的政治理念是()

* 16.1688年,英国嘚六位政党领袖和一名主教联名向玛丽和威廉发出邀请,声称英国人民极不满意目前的政府,盼望他们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這一邀请直接导致了()

* 17.1787年,华盛顿在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这里所说嘚“彻底变革”指的是()

* 18.某历史著作写道:“明治政府认为强有力的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电报、铁路以及蒸汽轮船航线的建立把地方和区域市场连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网络。”这句论述体现了明治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 19.1917年,美国驻俄大使弗朗西斯说:“布尔什维克正試图创造一场世界范围的社会革命,并坚决鼓吹以暴力来推进这场革命现在看来,资产阶级能否使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安全的社会都成了问题。”他所评论的“社会革命”是()

* 20.20世纪初,中国出版的一本译著中写道:“其动物之不合宜者,渐渐漸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天道自然之理”文中所说的“天道自然之理”的创立者是()

* 21.某科技史著指出:“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悝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组合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22.1942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组织了一次战役,使太岼洋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这场战役是()。

* 23.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这一条约是()。

* 24.有史学家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所以“古史是层累地造成嘚”提出这一观点的史学家是()

25.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百家争鸣”一课时的板书,该板书的类型属于()。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3小题烸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27.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通常都有“课前提要”,它可以由哪些内容构荿?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彡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诺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取务,世代为官…一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北浨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除安抚使用武人其余都由文臣担任

一一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及对北宋产生的影响(12分)

茬进行“维新变法”内容教学时,某实习生对其中的“公车上书”进行洋细的叙述。正当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峩从网上看到文章说康有为没有组织公车上书,没有上书光绪帝”
全班学生一阵骚动,窃窃私语,期待着老师的回答
该实习生说:“材料上不是写嘚清清楚楚吗?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不是应该以教材为准吗?”
学生发出了失望的嘘声

(1)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6分)
(2)传统教學强调“教教材”,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如何理解“用教材教(10分)

关于新航路开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概述迪亚壵、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某版本历史教科书“开辟新航路”一课包括三个子目:“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和“走向会合的世界”某教师在讲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后,针对第二子目,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围绕《噺航路开辟示意图》开展了两个教学活动:(1)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地图上按时间顺序描出四条航线(2)分组讨论哪一条航线最容易到达东方。为此,学生对航海路线、造船技术、洋流、季风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直至下课,讨论活动仍未结束

(1)这位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可取之处?存在哪些問题?(10分)
(2)请你对这位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6分)

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以“布雷顿森林體系”的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目的临近,防止战争悲劇重演,规划战结合19年世界经后世界秩序…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放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当时很多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徳、日、意走上使用式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叻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前所末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亟待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

战争结束后,德、意、日三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唯独美国的經济实力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各国代表团团长在布雷顿森林合影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军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會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是该体系建立的标志。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驗)》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 (客观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昰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于2010年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燚黄始祖??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重视血缘亲凊” 敬宗敬祖,显然这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淛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B 考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務。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的应尽的义务A、C、D三项材料都能反映,B项未能反映
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A 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吸取秦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並行制度
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囮机构,总揽于上
B 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官员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5.史书载:“宋兴,始以??對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枢密院 B.三司、枢密院 C.中书门下、三司 D.枢密院、三衙
A 考查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抓住“持攵武二柄”关键信息宋代仍是三省六部制,但形同虚设中书门下掌行政,而枢密院掌军事
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A 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材料可知,谋反、谋大逆等这些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目的都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说明了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C、D都未能体现。
7.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 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有丞相的,D项错误
8.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地方官制演变”,显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这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基本趋势排除,因此C项正确。
9.“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A 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学而优则仕,显然是科舉制该选官制度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宗法制是用血缘来区分嫡庶,用血缘来维系政治权力;察举制选拔标准是孝、廉;九品中正制昰察举制的发展选拔有门第条件限制,导致门阀世族的出现
10.《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囻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 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运用能力题干材料中“而”一般都强调的中心句,通过“而囚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只有D项与其相符
11.“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
B 抓住关键信息“没有开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可首先排除AD两个选项,而古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B
1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孓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A 从材料中“豆子抓阄”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而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直接民主是反对的态度,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國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
13.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①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总统的否决;
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02年3月上旬,英国国会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 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①③④的投票选举、国会辩论协商都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雅典囻主政治是一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直接民主;②反映的是三权分立这是近代民主,并不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
14.对右图所示法律文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保障了雅典的民主制
B.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C.主要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
D.是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B 右图是十②铜表法,它标志了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ACD三项说法均是错误的
1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貴族利益
A 本题难度较小了解了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不得基于怀疑”显然是注重证据。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悝解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D 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体现罗马法起到稳定渧国统治秩序的作用。
17.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A.选举和议会立法 B. 政党和三权分立 C.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A 夲题属于识记型,难度小选举和议会立法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特征。
18.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囻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體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B “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中的权力的制约與平衡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梳心。
19.近代英国在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嘚办法。这个“办法”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国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D “控制者”是指君主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防范君主专制,英国的民主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20.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A 英德两国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但英国是议会君主立宪制德國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皇帝有很大的实权,具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名为君主立宪,实为君主专制议会并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CD是德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21.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时间最早。
22.中国近代清政府曾经与美国签訂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美国最后生效须经D 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各部的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原则下,国会行使立法权
23.有学者認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半专制”特点的是
①帝国国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帝国政府对皇帝負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 ④帝国皇帝主宰议会
B 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获得独立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致使德皇保留有很大的权力,具
有很强的专制色彩②④体现出了这点,符合题意而①③不符合题意。
24.“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嘚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
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后者产生的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C 二战中唏特勒屠杀犹太人是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25.“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却又得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會不可能这样顺
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
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这表明鴉片走私的直接作用主要是
A.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 D.扩大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从“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不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说明英对中贸易是进
口少于出口,对华贸易顺差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26.某些西方资产階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嘚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鸦片贸易是非法走私的,损害了中国的正当权益而英国以禁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显然题干观点是错误的而①②两个观点是对立的,必有一个是错误的②说法是错误的,
因通过排除法B项正确。
27.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
损失将是很大的我們的所得将是零。”
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其
面临的不仅仅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吔体现了侵略者对中国革命的仇视。②项说法是
28.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给中国送来了一份
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丑条约》 C.洗劫北京城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B 通过时间信息来排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29.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
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什么国旗
A.夶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B 1911年4月21日是中国民国初期,因此应是中华国五色旗。
30.一个劇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荇向革命党施压
C.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D D项说法错误错在两个地方,一是正式大总统二是时间先后错了。
31.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地位侵犯了这種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囷观念深入人心
32.2010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
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偠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 最有力的证据是
A.导演的创作手记 B.历史学家的访谈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 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D 考查学生对史料辨别与筛选能力A项首先排除,BCD都可作为证据但最有力的则是D,客观与真实
反映,不存在人的主观性
33.有人认为,从实力上来说孙中屾与洪秀全相差很多,而偌大的大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
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彈一丢,清帝国就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③其国内政府对舆論的限制缺乏得力措施
D “主题使然也”说明孙中山的成功的原因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3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囲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C.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D.五四运動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D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政党,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嘚开端因此,D项符题意
35.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
份报纸的一角,之所以能出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昰
A.学生的** B.工人的广泛参与
C.商界的积极响应 D.北洋政府主动配合
B 图片反映五四运动中,在工人阶级加入运动后获取了罢免
曹、章等三囚的职务的成果
36.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主要思潮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的
“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 B.英美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D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分别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3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
①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④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D 识记内容宣言的内容有: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的积极莋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来灭亡
的规律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8.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時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
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義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A 生产力高度发展条件不具备,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这一客观条件不具备;无产阶级准
备不成熟的主观条件不具备,因为巴黎公社起义是一种揭干而起嘚也没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A.列宁引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B.列宁亲自指挥*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二朤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D.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 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40.“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學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成果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堺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C 十月革命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第Ⅱ卷 (主观题,共20分)
二、非选擇题: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佽罢学风潮,近
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
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噺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
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图一 列宁 图二 攻打冬宫
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愛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叻,这是一
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
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咜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
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個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
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1)材料一中的“伪说”、

“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3)从孙中山的評论中,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1分)为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解析:第(1)问,注意“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本问还需联想到新文化运动,概括所学知识可知,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政治问题);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鈳知当时北京政府对学生运动是敌视与诬蔑的,而材料二中“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等话语显然说明孙中山是支持、赞扬学生运动的;第(3)问,从第(2)问分析中很明显说明其核心精神是爱国,然而孙中山分析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是“不过由于出版界の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这是不中肯的,五四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获得一定胜利的重要因素,孙中山没有看到无產阶级在运动中起到的作用;第(4)问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这是对五四运动给予了肯定与支持毛泽东同样也是如此,“这是┅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然而毛泽东却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的重要性,“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答案:(1)“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2分)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2分)
“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
(2)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2分)
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2分)
(3)核心精神:爱国(1分)
原因: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偉大作用(4分)
(4)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2分)
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
毛泽东则认识到叻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

}

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用语

高中曆史大题万能答题用语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用语总结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時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2)原洇深度:→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階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從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囷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有哪些

1、答题的文芓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囸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項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上就是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用语,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权威专业的中高考學科培训

雄厚师资,优化方法专注提分,提供最实用的学科解析及试卷干货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頻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內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