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胶片相机机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随着胶片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開始用起了胶片来记录生活,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爱好者在这里盘点一下我用过的几台徕卡徕卡胶片相机机为过去的2018年做一个总结。机器絀场顺序按照历史出场顺序排列本人未使用过的机器不作盘点,也不讨论黑漆、军版、限量版等特殊机型

 m3是徕卡m系类的开山之作,也昰历代m机当中最巅峰的作品其他的m机基本上都是在m3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可以说徕卡m3的出现对于相机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叫做“M3冲击波”。一直是Leica的竞争对手的蔡司因此退出了35MM旁轴照相机的竞争;一直在全力追赶德国照相机的日本终于从M3上看到了自己和对手在技术力量上的悬殊差距。深感在旁轴机上自己追赶不上德国的日本照相机厂家也放弃了在旁轴上和Leica的竞争,全力转向了开发SLR照相机

  1. 取景器倍率达到了0.92倍,接近1:1的倍率可以使得徕卡m3可以做到睁着双眼取景

  2. 对焦精度高,由于徕卡采用黄斑联动测距的对焦方式对焦精度由对焦基线和取景器放大倍率所共同决定。徕卡m3是m系统中对焦基线最长的对焦也是最精确的。对焦精度=取景器放大倍率x对焦基线长

  3. 徕卡m3可以采用l39口与m口所有镜头,镜头群丰富可玩度高。就连比较恶心的summicron50f2 dr也可以使用这枚镜头用在我的m4 m6上时在最近对焦距离上时没有办法摘下。

  4. m3嘚快门速度盘为无极快门可以放到两档之间使用。

  5. 市场保有量大意味着维修的零配件好找。除了那个黄斑

  6. 最适合用50mm镜头与之搭配使鼡。

  1. 由于取景器倍率接近1:1导致徕卡公司没有办法装下50mm以下的镜头用的取景框。

  2. 上片的方式还是采用之前螺口相机的片轴装片的方式過于繁琐。

  3. 取景器线框只有3个分别是50mm 90mm 135mm。这也是坊间传闻为啥徕卡第一台m型相机叫m3而非m1

  4. m3的回片把手有点反人类,平时回一两卷还好要昰一次性回个四五卷可能要跑一趟医院。

右边小柱子就是万恶的片轴

      m2当年是作为m3的阉割版本上市的主要针对人群是买不起m3的记者。阉割主要表现在:

1.计数器从自动归零的m3变成了手动归零的转盘

2.取景器放大倍率缩小,从0.92倍缩小至0.72倍

3.对焦基线从m3的63缩短到现在m机上使用的49。

4.倒片把手变成了按钮

5.取景窗从m3的突起变成了扁平化的取景窗。也奠定了日后m机的大概样貌

6.m2取消了镜头按钮旁边的护圈,这一设计直到m6仩才继续出现

7.m2的线框窗从m3的毛玻璃改变为了树脂塑料,这一改变也沿用至今

       早期的m2:倒片为一个小按钮,没有自拍器这个时期的m2是莋为m3的廉价版本出现在市场上。

       后期m2:由于35mm镜头的大受欢迎徕卡m2也受到了广大记者的欢迎,m3的用户甚至也需要备一台m2于是徕卡公司提高叻m2的地位,将回片按钮改成了回片把手同时增加了自拍机。

这一台是回片按钮+自拍机的组合
计数圆盘使用时往数字较大的方向上拨动歸零
  1. m2的取景器也有三种框线,35mm 50mm 90mm比m3进步的是m2每次只显示一种框线。与35mm镜头是绝配

  2. 扁平化的前脸个人认为颜值更高。

  3. 作为内部重大的改进の处增加了快门刹车机构此机构的增加减轻了过片间隙不稳的现象。

  4. m2的外置计数器不会像日后的m6一样自动归零卡住结构简单易维修。

        m4莋为一台奠定了日后m机所有标志性特征的伟大作品似乎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但是由于产量稀少,价格也一直高高在上

1.m4使用了m3的洎动归零的计数器,同时继承了m2扁平化的前脸

2.m4采用了快速上片的片轴。

3.m4采用了快速倒片扳手

4.m4的计数窗口是有机玻璃而m3是玻璃,m2则是计數盘

5.m4没有了底部装饰的小柱子

6.m4取消了顶盖上两片小叉子,这两片小叉子在拆机保养时很容易弄坏饰皮

7.m4的过片扳手,自拍机扳手线框窗扳手三处采用了塑料。虽然手感更好但是徕卡用家似乎很讨厌这三个地方。

8.和m2一样没有镜头拆卸按钮的护圈

9.m4在m2取景框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35mm的框线,聊胜于无

 与之前的m3、m2、m4不同,m6与生俱来有着亲民气质(材料大幅度缩水)但是也有着其高贵的一面(各种各样你想得箌的和想不到的限量版)。其实了解历史就会知道在1984年-2003年这19年间德系厂商被一股子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吊着捶,这股子神秘力量在2008年力量达到其巅峰一直至今徕卡也没办法,要恰饭的嘛于是乎机身内部采用了大量塑料件的m6,各种限量版m6满天飞在m6之后,徕卡估计也想奣白了和日本厂商在体育赛场,战场上真刀真枪已经干不过了只有走上变革才能拯救自己,于是徕卡变成了如今高高在上的徕卡。

  1. 取景器炫光:由于取景器设计的光路问题m6在侧逆光时会有炫光导致无法对焦。解决办法就是返回原厂更换mp的取景器不过mp取景器就是在m6嘚取景器基础上加上一小片树脂,但是价格非常昂贵有那笔钱何不添置一台m3?

  2. 计数器:m机的m4-2、m4-p、m6、m7以及mp的计数器都是塑料制做这些计數器有概率会不能自动归零,可以找一个师傅修理也可以换上m3、m4的计数器可以根治这个毛病。

  3. 顶盖:m6的顶盖并没有采用铜质顶盖但是堅固度够用。最后期的ttl的顶盖则又采取了黄铜作为其顶盖材料

  4. 涂装:m6的涂装大多是白铬与黑铬白铬极易留下划痕。m6的电镀似乎工艺上有問题不管是白铬还是黑铬都极易出现气泡。

  1. m6有机内测光这个成为了很多人入门选m6的一大原因,有测光总是多一点安心不会和我用上媔几款一样老是担心估光是不是错误。

  2. ttl闪光灯模式:用徕卡真的需要闪光灯聊胜于无吧,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暴力街拍的姑且算个优势。

  3. 取景器多元化:取景器的倍率被分成了0.58、0.72以及0.85出售其中0.58取消135mm框线。0.72则拥有六组框线:28mm、35mm、50mm、75mm、90mm以及135mm0.85则取消了28mm框线。这就使得用户可鉯更有针对性地选购机器最为中庸的则是0.72倍的m6ttl。

  4. 有个可乐标可以装13,不过我更喜欢机顶刻字

  5. 测光电池:采用两节lr44电池就行,电池极噫获取

顶盖,没有刻字显得很空白铬那台是因为日本定制款所以有花体字

以下只针对购买二手相机,喜欢购入1手的土豪请随意观看

  1. 觀察取景器,看里面有没有模糊起雾甚至有霉点。长了霉点的个人原则是坚决不要因为发霉无法根除,霉菌孢子如果在使用中掉到镜頭里面就得不偿失了

  2. 看取景器内部玻璃是否开裂、开胶,m2、m3由于是用胶水黏贴的取景系统所以有些机器可以看到胶水痕迹,但是开胶嘚坚决不要

  3. 观察黄斑反差是否清晰,黄斑有没有变淡由于m2、m3取景器黄斑极易氧化变淡,黄斑变淡是绝症这类变淡的机器原则上也是堅决不要,不要听信卖家说的换个黄斑就行了的言论黄斑除非找到尸体机或者有人愿意贡献,不然很难找到m2、m3的原厂库存配件已经在20幾年前已经用完了,所以这类机器除非是价格极低不然没有收的必要。装上镜头看看是否黄斑联动,无限远是否合焦(需要注意的昰徕卡老镜头以50mm dr为例,实际焦距为51.9mm现代镜头则是严格按照50mm制作,所以如果有机器被拿现代头调试过装上老镜头之后有可能会有轻微的無限远不合焦,这是正常现象)黄斑上下错位则是可以接受的小毛病,稍微调试即可修复但是可以依据这个问题砍价。

  4. 观察亮线窗口與黄斑窗口是否碎裂

  5. 打开底盖,翻开背盖对着光仔细看幕帘有无漏光的破洞,快门帘有没有修修补补的痕迹原则上拿手电照幕帘,沒有看到光就是不会漏光的可以放心使用。也可以采用试机卷的办法如果照片上有亮痕就说明漏光了

  6. 饰皮只要过得去就行了,收藏的話另说饰皮的话有人会标饰皮没有脱落,但是这种相机饰皮都比较容易开裂要仔细检查,也是一个可以砍价的地方

  7. 快门,徕卡的快門是用125分之1秒这一档作为参照这一档快门应该是最有力的,但是听声音毕竟是很玄学的东西笔者检查快门速度都是卸下机身盖、底盖,背板然后不同速度下挨个上弦,对着光看快门帘的情况主要是看光线是不是会有变化,快门前后连有没有粘连有没有不同步等等。

  8. 过片扳手应该是很顺滑的状态如果过紧则说明要上油,切记不要自己乱点油如果过片扳手拨动时卡住,切忌大力出奇迹这样有可能导致齿轮损坏。

  9. 拨动自拍机拨杆检查自拍机是否失效。自拍机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组件平时用不到,但是坏了也闹心

  10. 检查框线拨杆昰否有效框线转换是否迅速。

  11. 快门盘状态最佳是不松不紧这个因人而异。

  12. m2、m3回片的钮拔出来应该是垂直的转动有阻尼感。

       个人认为相機只是工具趁手即可,它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每天使用它去记录生活记录下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甚至听过的音乐以及我们爱的囚

}

看到题主说买不起徕卡我想还昰让我这个千元机爱好者来回答一下吧。

至于为什么是千元机爱好者大抵还是因为穷吧

其实在看我看来比较昂贵的和比较便宜的机身,其实在你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不会差多少因为决定胶片摄影画质更多的是镜头,胶片冲洗,甚至扫描放大这些环节

说一些我现在手頭在用的机器吧。

(按照我使用的时间线排列)

这是我的第一台胶片机国产的就是便宜,当时买的时候三四百吧由于镜头特别差(据說换成天塞头能好一些),在逆光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可用的状态所以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光线,但也不是不能用毕竟120画幅。

而且这貨的自带取景器不是很明亮也懒得换了,拍人的动态的时候有可能会有点捉急

还有就是手动过片,如果你是个容易忘记过片的人……多重曝光欢迎您

由于还是比较喜欢6*6的双反,然而海鸥4B的镜头确实是惨不忍睹后来淘到了一个千元左右的c33,果然是穷人的禄来而且这個系列都是可换镜头的,简直良心

后来不用的原因只有一个,雾草实在是太重了,拿出去跟个坦克似的

经典之作,保有量大价格鈈贵,而且有80mm f1.9这样的镜头。我觉着要是真的喜欢645这个机器实在是你的必经之一,没法错过

(回去补上这个机器拍的图)

一开始我是呮用120的,后来某天在淘宝上发现135的负片价格简直便宜到发指,于是就买了一大推135的负片等到买完的时候,我猜才意识到我并没有135的機器……

本来也想试试传说中的豆瓣神机x700,但是觉得它是在不值当前这个价格于是就看了下XG系列,其实实际性能没差多少价格才不到┅半,市场价500左右就能找到一个成色9新而且测光完好的机器

而且我莫名的觉着,这货的颜值也很不错既能干活,又能当道具我的多數135的卷都是这个机器拍的,

经典的单反结构令人欲罢不能的过片拨杆。

自动测光自动对焦,自动过片闪光给力,两节五号电池

更偅要的是,四百块你就找到一个比较新的了如果对参数啊什么的都不熟悉的用户,那么这种傻瓜式的旁轴机器真的很适合你

最为重要嘚是,这机器的成像素质真的很不错

我本来是打算集齐旁轴七剑的,于是就是从c35开始吧200-1000元不等,然而这货用起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麼爽

两个令我不爽的 点,一是取景器的一角会被镜头挡住另一个是闪光灯的回电时间简直在锻炼你的耐心。

不过不得不说颜值是真嘚不错,号称白敬亭同款话说,白敬亭是谁

民主德国生产,我最喜欢的6*6画幅经典的单反结构,蔡司的镜头现在的价格左右就能到掱,主要是腰平取景器看起来真的是太爽了。

对焦屏有多种规格微棱镜,裂像磨砂的都有,话说个人感觉微棱镜还是最好用的

上佽不是一口气买了很多135的胶片么,现在用120转135的附件用这个机器拍135的卷,比起以前拍120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以前那么心疼了

据说这块机器有叠片的问题,其实只要注意一下上卷还有过片的手法就可以完美的避免。

由于手头暂时没有120的卷了使用使用135转120的附件拍的

中画幅這块,折叠机是一个你根本绕不过去的拿出去复古拉风不说,是真的便携……

而且这款机器加上奥林巴斯75 3.5的头千元以内绝对能拿下。

使用135转120的附件拍的皮腔年久失修,有点漏光了

经典的半格机,一卷能拍72张是真的小,而且颜值也不错

半傻瓜机器,硒光电池自帶测光,泛焦对焦(也就是说压根不需要对焦这个过程)由于这个系列的机型实在是太多,目前的价格我看了一下500-1800不等,其实大部分差别也不大……

不过据说故障率比较高慎入吧。

是真的好玩啥都不用管,上发条然后按快门。

除了是使用胶片以外跟现代单反几乎没啥区别,插上EF镜头都能用自动对焦什么完全好使。而且55还有眼控对焦

如果要拿135胶片工作的话,这种机器还是很推荐的

找不到自己拍的55的图了

当然还有其他很优秀的机器由于我暂时没有用过,故不做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徕卡胶片相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