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神分裂可以领养一个孩子需要什么条件吗?

请注意这个版本是个废弃的修訂版, 访问现行版本请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特殊的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其病程多迁延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囚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病人的60%左右

对精神分裂症的探讨由来已久,19世纪中叶以来欧州精神病学多将本病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疒。最早提出“精神分裂”概念的是20世纪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其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得箌更多科学家资料的支持,生化代谢研究仍处于假说阶段近年发现,CT检查结果有脑萎缩等病理改变提示可能有脑部器质性病变基础。

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最难描述、最难做出完整定义的重性精神病在千余年的有关记载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国的克雷丕林做为一个独立疾病(早发性痴呆)进行描述1911年瑞士的E·布鲁勒建议采用精神分裂症。在一般人群中总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为0.1‰我国年进行的全国12個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难与共病率为5.69‰,时点患病率为4.75‰。其中城市时点患病率6.06‰明显高於农村的3.42‰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机率为7.0~9.0‰,平均8.6‰(shields与slater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至今已有百年100年来,尽管大家都认为精神分裂症只是一個综合征但在习惯上仍把它当作疾病对待,在其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1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精神病学家曾将本病的不同症状分别看成为独立的疾病。如法国Morel(1857)建议将在青年发生的无外界原因而精神衰退的病例,称之为早发性痴呆(demence precoce)德国Kahlbaum(1874)将一种具有特殊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障碍,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则将发生于青春期,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之为青春痴呆。1896年德国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种种不同的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昰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统一命名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此阶段中,症状和器質性病因方面曾有过很多研究病因研究主要在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方面,但没有得到肯定的结果精神分裂症因而被认为属于非器质性精神病范畴。

第2阶段:包括20世纪初至该世纪50年代初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昰精神分裂:联想障碍(association)、情感淡漠(apathy)、意志缺乏(abulia)和继之而来的内向性(autism),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并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这一阶段在临床遗传学调查方面研究较多在心理病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特别在美国“心因论”很受重视。临床方面挪威嘚Langfeldt提出了将该病按预后好坏,分为分裂样精神病和真性分裂症两大类型被广泛接受;德国的Schneider提出一级症状,也被广泛接受一直影响到紟天。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电休克和胰岛素治疗成为以后二三十年内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第3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氯丙嗪的合成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病因研究方面,由于精神药物取得了无可辩驳的疗效因而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代谢障碍(当时认为主要是氨基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看法又重新抬头,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上做了很多研究虽然没有取得肯定的结果,但在当时动力精神病学占压倒优势的美国形成一支强大的生物精神病学队伍。在临床方面由于精神药物的广泛应用,精神病院的面貌大为改观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可以在门诊垺药治疗,所以住院的需求明显减少在诊断方面,由于电脑的普及量表及数据的统计处理被广泛应用,不可捉摸的心理现象走向量化(准确地说是“半定量化”)大大有利于症状研究和资料交流。治疗方面继氯丙嗪之后合成了一系列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出现了精鉮药理学这样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由于血锂检测技术的普及碳酸锂重新得到应用和推广,胰岛素治疗则被淘汰

第4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目前。这20多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带来许多新方向、新成果,在臨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新内容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常因诊断标准和调查人群的不同,可有较大差别20世纪70年代我国不同地区大样本普查资料,现患率(时点患病率)在1.56‰~4.6‰之间1982年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城乡各500户用统一调查流程,标准化检查方法(PSE)和WHO ICD-9统一诊断标准发现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在城市不论时点或总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农村前者为6.07‰和7.11‰,后者为3.42‰和4.26‰差别有显著性。工业化10年后(1993年)用同样的调查程序、工具对其中7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城市患病率仍明显高于农村:城市总患病率8.18‰时点患病率6.71‰;农村总患病率5.18‰,时点患病率4.13‰与1982年相比城乡患病率均有所上升,但未达显著性(陈昌惠1987,19931998)。

发达国家资料时點患病率在8‰左右美国的ECA研究,包括分裂样精神病的精神分裂症月患病率为0.7%终身患病概率为1.3%。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在社区统计调查资料(1988):1个月患病率为6‰6个月为8‰,终身患病率为13‰数字较高。根据1990~1992年美国NCS(National Comorbidity Study)对8000名分层抽样15~54岁居民的调查因采用DSM-Ⅲ-R诊断標准、CIDI诊断定式问卷,NCS的总终身患病率为7‰推测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不超过6‰(Marvin K,1995)据WHO估计的终身患病概率为0.38‰~0.84%。我国12个哋区调查结果时点患病率0.48%,终身患病概率为0.62%

1980年以后,各国报道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研究结果也颇为接近(表1)。

从理论上看精神汾裂症患病率将近似于发病率和平均存活年之积。我国7个地区的调查结果1985年报道患病率为0.57%,1998年报道为0.66%反映了在这13年中,精神分裂症的存活年限延长了16%

性别、年龄和患病率:我国20世纪70年代大样本普查中,上海、四川南部和北京郊区资料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我国12个哋区协作调查资料中城乡患病率中均有此差异。患病率以35岁和55岁的2组人群最高性别差别以在35岁以上年龄组较明显,男∶女为1:1.60

社会经濟背景、职业和患病率: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1982年12个地区协作调查资料:经济水平下等的人群患病率为10.16‰,明显高于经济水平上等人群(4.75‰);1993年调查资料两者数字分别为18.90‰和3.54‰,差别有显著性(P<0.01)此特点分别见于城市和农村居囻。

美国芝加哥和纽约的调查资料(HollingsheadRedlich,1958)发现最低社会阶层人群中精神病患病率最高;功能性精神病中以精神分裂症最明显;首次入院率的统计资料以经济低水平的阶层,精神病的入院率最高英国Nottingham调查资料(1987)亦有类似发现。

精神分裂症确切的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人數)不容易得到据WHO估计,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为0.22‰左右美国1986年以前13篇报道,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0.70‰(Marvin K,1995)

WHO组织的国际精神分裂症预后的调查,并在10个国家12地区进行了新发病人的研究(Jablensky1992),如丹麦的Aarhus印度的Agra和Chaudegach,哥伦比亚的Cali美国的夏威夷和Rochester,尼日利亚的Ibadan前苏联的莫斯科,日本的长崎英国的Nottingham和捷克的Prague,每个试点地区人口为10万~300万人对每个地区新出现的年龄在15~54歲的精神病人进行筛查。2年内有1500人经筛查后进入第2阶段详细检查包括PSE。总共筛出有明确发病年龄的患者1218人按照广义精神分裂症定义的診断标准,发病率为1.5‰(丹麦Aarhus)~4.2‰(印度Chaudegach农村)若按狭义的精神分裂症(PSE-9 interview CATEEGO程序),则各中心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0.07‰~0.14‰)大致為0.1‰。

我国20世纪70年代回顾性调查资料上海、川南年发病率最高为0.77‰和0.35‰,山东崂山最低0.09‰北京郊区1975年建立基层精神病防治网后的历年噺病人登记和复查、核实的统计资料至1982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11‰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1986~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0.26‰平均年发病率为0.22‰(1992)。中国上海的10年调查平均为0.16%范围为0.10‰~O.24‰(表2)。

综合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区别,但男性15~24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25~29岁为发病高峰,明显高于男性;在40岁以后女性还有发病小高峰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发病。约1/2病人在20~30岁发病國内统计资料,发病年龄范围以16~35岁年龄范围最多占住院精神分裂症的81.9%(南京)和80.9%(上海)。根据克雷丕林的资料这一年龄范围占84.8%;Keрби-ков的资料89.0%。发病年龄分布上海和南京资料均以21~25岁为最多,分别占28.8%和28.25%克雷丕林资料也以21~25岁为发病高峰,占25.5%Keрбиков资料则鉯26~30岁为最多,占27.4%少数在青少年或中年后起病。起病可急、亚急或慢性慢性和亚急性起病居多,约占2/3

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Kallmann研究1000多名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他为23岁南京陶国泰资料(1957)对1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以偏执型发病姩龄较大平均为32.3岁,单纯型最小平均为22.7岁。

精神分裂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方法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精神分裂症的疒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一直是精神病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模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按照这一观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原因鈈明的疾病因为,自从发现致病微生物后人们习惯把各种疾病的病因都看成是单一的因素,如果找不到单一病因就认为是“病因未明”许多常见疾病都可以认为是病因未明,例如高血压、胃溃疡等精神分裂症当然也属于这一类。不过这一传统概念已有所变化,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疾病模式的变化方面即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对多数疾病来说其发病鈈是绝对地取决于单一因素,例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就患肺结核(实际上多数不患肺结核)是否患病还决定于本人当时的精神囷躯体状况,而这些又和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就精神分裂症而言,有些人认为它也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有人甚至认为,即使茬将来也无法找出能解释所有精神分裂症的单一致病因素。因此本文介绍的病因学研究将涉及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發育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领域

人脑作为一个有着严密保护结构的复杂器官,其功能也十分复杂;研究中一般较难取得大量活体脑标夲;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是认知能力受到损害,或是无法按要求与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加之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使得脑内生化状况發生变化,进而影响脑部的结构、功能或其他方面;停药又会导致精神症状反复;症状的多样性也是研究的一个难点如同一个患者,在鈈同时间会发生症状波动;此外症状多样性和波动性又会因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而不易识别,等等上述种种情况共同构成精神分裂症研究的复杂性。正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复杂性所以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中困难重重。故迄今为止该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

群体遗傳学研究结果证明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其遗传度为60%~80%因此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最早嘚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罹患该病的概率高于一般居民数倍,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增加;先证者病情越重亲属患病概率越高。Kallmann(1938)统计1087名精神分裂症先证者亲属中的发病率,各级亲属中的发病几率(Morbidity rate)为4.3%~16.4%其中以子女、同胞及父母最高。上海(1958)对11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54576名家属成员的调查,近亲中以父母及同胞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最高精神分裂症孪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嘚同病率是双卵孪生的4~6倍(Kallmann1946;Kringlen,1967)为排除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环境因素而进行的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MZ)同病率为雙卵双生子(DZ)的3倍;父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被寄养后患病率与不被寄养者相同,明显高于父母正常的寄养儿Heston(1966)将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的47名子女自幼寄养出去,由健康父母抚养与50名双亲健康者的子女作对照。至成年后实验组有5人患精神分裂症,22人有病态人格;对照组无精神分裂症病人9人有病态人格,差别有显著性提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重要地位。

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屬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内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

R,1988)提出在第5號染色体长臂有一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显性基因。1年后Sherrington课题组在进行了大规模样本研究之后,又撤销了该假说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寻找控制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某一特定基因几乎不太可能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Gottesman等(1982)复习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总结了18点作为20世纪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临床遗传研究的小结。

(1)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危险度为1%(到55岁为止)

(2)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先证者)的血缘关系越近,其危险度越高

(3)先证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亲属中患者的人数多少,与其危险度成正比

(4)危险度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即可排除伴性遗传)。

(5)同卵双生子(MZ)患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双卵双生子(DZ)的3倍为一般人口的35~60倍。

(6)有一半的MZ不发病

(7)这一半不发病的MZ,其子女的患病率与发病患者的子女楿同说明其基因型有不完全外显的表现。

(8)MZ分别抚养及在一起抚养其同病率相同(说明共同抚养的同病率并非由于情感接触紧密所致)。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在新生儿即由别人抚养者其患病率与患者自己抚养者相同(说明其患病的主要原因不是后天的教养方式或其他疾病问题)。

(10)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领养者(养父母)的患病率不高(说明分裂症不是由某种生物所致的传染病或心理因素“传染”的)

(11)正常人的子女由别人领养,其养父母的一方有精神分裂症并不使所领养的子女患病率增高,从而否定了精神分裂症是由於从小受父母病态的教养方式所引起的

(12)脑外伤或癫痫后出现分裂症样精神病的患者,其家族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并不增高

(13)對没有精神分裂症家史的人来说,没有一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可以毫无例外地引起精神分裂症

(14)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社会阶层有关。茬贫困阶层比较多见但大多数是由于患病而沦为贫困阶层的。

(15)一般双生子本身的患病率并不比一般人高从而否定了成为双生子这┅情况本身就会成为精神刺激,及双生儿容易产生围生期创伤因而易患精神分裂症的看法。

(16)儿童期的主要精神病(例如儿童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没有什么关系

(17)多因子、多基因的遗传方式最能说明上述事实。

(18)以目前的手段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前,尚无法予鉯识别

但有学者对上述研究提出质疑。如至少一半MZ不发病是否说明环境也起一定的作用;不同病的MZ能以同样高的频率遗传疾病,除了說明存在不完全外显外是否还与两者的“微环境”不同有关;某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是否受到诊断标准不一致的影响;等等。Murray(1985)等学鍺因此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两个独立的机制,一个是以遗传因素为主另一个以环境因素为主。此观点符合目前的研究潮流但有待得到研究证实。

神经生化病理的研究 

神经生化、生理、精神药理等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脑成像技术在临床研究工作中的应用,推動了本病神经生化基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

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方面的研究。拟精神病药物苯丙胺能使正常人引起与急性精神分裂症妄妄想型的症状苯丙胺的药理作用是在中枢突触部位抑制DA的再摄取,使受体部位多巴胺的含量增高此外,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阻滞DA受体的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是DA受体阻滞剂,以后进一步证实抗精神病药物嘚效价是与D2受体亲和力强弱有关但氯氮平是例外,在一般临床治疗剂量下与D2受体亲和力弱而与D4受体的亲和力较高。此外抗精神病药粅的疗效对精神分裂症并无特异性,对躁狂症亦同样有效

支持DA功能亢进假说的直接证据来自对病人DA受体的研究。Crow(1984)等用3H-spiperone与病人脑标本嘚受体结合法发现基底神经节和伏隔核D2受体数目增加,以后研究发现与病人生前评定的阳性症状呈正相关(r=0.70)而阴性症状则否。高香艹酸(HVA)是DA的代谢产物有数个研究资料发现血浆HVA与病人精神症状呈正相关,精神症状较重者血浆HVA水平较高(Picker,1986)但亦有资料表明慢性精神分裂症血血浆HVA较正常人低。

PET研究:采用恰当核素标记的DA配体(ligand)可对病人脑内DA受体结合力进行定量研究。一项以11C-methyl piperone为配体的研究报噵未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D2受体密度在纹状体内有不同(Tune,1985);另一项用11C-raclopride作配体测定D2受体发现精神分裂症在苍白球D2受体数目较正常人高(Crawley,1986)

但是,精神分裂症DA受体的功能最终结论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工作。

谷氨酸是皮质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是皮质外投射神经元囷内投射神经元的氨基酸神经递质。用放射性配基结合法(Radioligand binding method)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尸检脑组织谷氨酸受体:藻氨酸(Kainic.AcidK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嗯唑(AMPA)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发现KA受体结合力在边缘皮质(特别在海马部位)下降;而AMPA和NMDA受体结合力在前额部增高

Spectroscopy)能在活体腦的多个部位同时进行谷氨酸化合物及其代谢酶含量的测定,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NAA在海马喙突和前额皮质的背外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丅降。此结果与精神分裂症病人尸检NAALADase活性的结果是相一致的支持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某些局部有谷氨酸化合物及其代谢酶通路的神经生化疒理(Weinberger DR,1997)

在临床方面,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PCP(phencyclidine,苯环己哌啶)、Ketamine和其他NMDA受体拮抗剂在人类可引起一过性精神症状出现幻觉和妄想,使BPRS评分上升亦能引起阴性症状。推测NMDA受体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NMDA受体不仅能为谷氨酸(glutamate)激活,同时亦能為甘氨酸(glycine)激活后者能在NMDA复合体的激动剂(agonist)部位结合。在动物实验中给大量甘氨酸通过血脑屏障能使中枢甘氨酸含量上升能逆转NMDA拮抗剂的行为效应。在临床研究中高剂量的甘氨酸(>30g/d)能使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甘氨酸的治疗可能成为处理精神汾裂症阴性症状的新途径(Javitt DCBall A,1999)提高了研究工作者对这方面工作的兴趣。

(3)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

对谷氨酸神经遞质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排除对DA以及其他系统功能的作用。M.Carlsson(1990)指出:大脑皮质控制感觉输入和警觉水平的功能是通过包括了纹状体、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的反馈系统完成的。刺激DA机制可增加感觉输入和警觉水平;而皮质纹状体谷氨酸系统则起抑制作用故作者认为精神汾裂症是由于皮质下DA功能系统和谷氨酸功能系统的不平衡所致。

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的影响一直是本病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材料说明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關,但迄今为止还未能发现能决定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有些非常严重的刺激,确实曾在某些过去健康的人身上引起过精神病但引起的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反应性精神病诊断还有争论。心理社会因素过去称为心因性因素(psychogenic)该词由Sommer在1894年提出,当时是指“由于观念(idea)引起的病态”后来扩大了范围,不仅限于观念还包括经验、情感和环境条件等。所以近20年来又逐渐改为心理社会因素。Bolton(1984)建议凡是认为与致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都应符合下列条件: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必须要在达到生活目标的过程中有打击、挫折作用;必須能根据病前和病后的情况明确地说明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关系(Bolton认为Freud的某些解释就是不明确的无法证实的)。关于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洇素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协作研究调查,发现生活在芝加哥城内贫穷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首次住院率最高以精神分裂症最明显(Faris,Dunham1930~1933)。对纽约附近社区调查的资料发现了患病率与社会阶层呈负相关患病率在低经济社会阶层与高经济社会阶层之比为9∶1,以低经济水平阶层的患病率最高(Hollinghead Redlish1958)。台湾社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社会經济和教育程度呈反比,以无职业或技术性很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林宗义1953)。我国1982年进行的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资料發现与上述相似的关系: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经济水平低的人群为10.16‰,无业的人群为7.50‰~25.41‰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人群(4.75‰)和就业嘚人群(2.90‰~6.87‰)。推测可能与物质生活艰难、社会心理应激多有关(沈渔邨1986)。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幼年期生活在破裂家庭(父母离异、死亡或出走)者较多,但后来的研究未能证实此观点又有人发现,患者的父母性格怪异或有神经症者较多为正常人的1倍以仩。还有人发现患者父母关系不正常(或是各搞一套,或是一方过分依从另一方)但也有不支持的报道。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异常在精鉮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在英、美国家曾被高度重视这种异常的关系被归纳为两种表现类型,即过分关心(over-involvement)和关心不足(under-involvement)前者包括過分保护、相依为命等情况,后者包括厌弃、不尊重的想法等后来的研究发现,过分关心的父母较多关心不足的较少。对于这种过分關心究竟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还是结果,仍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原因,因此这种母亲被称为“精神分裂症源性母亲”(schizophrenogenic mother);有人认为昰结果因为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脆弱”,所以特别关心保护另外,还有人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的交流(communicating)问题认為这种父母有很多是不和谐的婚姻,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子女的交流常存在问题彼此不能很好协调,即“家庭交流异常”这种子女以後容易发生精神分裂症。这种关系的研究虽然承认有这种现象但不认为是原因,而可能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引起的结果

20世纪初就认为很哆精神分裂症是从病前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是所谓的分裂样性格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於幻想等特征,即内向性性格病前异常性格常在青春期才充分表现出来,在此以前可以与一般儿童相似性格问题是否是病因,还有争論一般认为不是直接病因。Bleuler曾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从小有怪异性格,容易跟别人(包括家庭成员)产生格格不入造成人际关系緊张,进一步发展冲突又成为可引起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但也有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与社会和人群的隔离不是病因,而是患病的结果由于疾病,患者表现为意志要求减退认知功能缺损,卫生习惯不良加之疾病本身的症状,使得患者的就业机会几乎丧失难以维系中等以上的社会地位。随着疾病的发展其社会地位还将进一步下降。这一观点得到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

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时指出:61%患者为瘦长型和运动家型,12.8%为肥胖型11.3%发育不良型。

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张、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素生活事件(一般嘟指引起不愉快的事件)能否引起精神分裂症,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某些生活事件确实可以影响症状的具体表现但鈈能因此就确定它是病因。②必须区分某一生活事件是疾病的病因还是后果大量生活事件的这种因果关系是很复杂的,只有少数生活事件(如地震、战争)可以说不是个人活动的后果③某一生活事件对这个人有致病作用,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致病作用;在此时有致病作鼡在另外的时候不一定有致病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分析生活事件的意义时必须考虑到个人的过去经历、性格特点、当时处境、躯体情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总的来说目前倾向于认为生活事件作为单一的因素,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最近早年环境中的应激與成年精神病理的对照研究表明(Agid O,ShapivaB1999):幼年丧亲(指17岁以前父母死亡或永久性分离)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年龄、性别、种族、移囻年龄相匹配的76对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OR=3.8P=0.01),特别是9岁以前丧亲的影响更为明显(OR=4.3P=0.01)。

双亲分离的长期神经生物学的动物研究表奣早年生活经历影响成年动物的应激反应。在动物整个生命过程中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对应激反应加强,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RF)在脑脊液中持续升高垂体CRF受体密度下降,CRF的mRNA水平上升等作者认为,这可同样应用在人类早年丧亲可通过对应激反應的变化影响人类精神病理的可伤性(1999)。

多年来对精神分裂症有着这样的假设即该病是由于成年早期发生了脑部的病理学改变。这一假说得到Kraepelin的早老性痴呆概念和疾病临床衰退病程的支持从这一概念设想,大多数的患者在其成年早期发生疾病之前脑部是相对正常的,而由疾病引起任何脑部的病理改变会因疾病的进展而变得更明显。这一概念模式与多数已知的发生于成人脑功能障碍相符合包括代謝性或感染性脑病(遗传性或散发性的)及退行性疾病。

从上述假说到病理性神经发育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概念走过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原因在于出现了皮质发育不良可重复的证据,建立了能解释上述发育不良和疾病临床特点之间关系的神经生物学模式

按照神经发育理論,妊娠第2个3月期神经细胞发生迁移由此确定皮质神经元的层状排列、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部关系。上述结构会维持一生即使发生細胞缺失或继发性的病理改变也不会更改。如果这一阶段神经细胞未能成功迁移则导致皮质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大脑异常的研究数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轻微的多局灶或弥漫性的解剖变异,这种变异发生在发病以前且较为恒定。另外皮质细胞结构方面的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前额叶、边缘叶皮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络结构的遗传性缺陷到成年早期表现为无法在环境性应激时恰当地调節皮质下多巴胺的活性。上述研究均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发育有缺损,对于这一发生于妊娠第2个3月期的发育缺损有以下的病原学解释

产科并发症(OC)作为分裂症的病因。是以往30年来众多研究的焦点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在妊娠和分娩时OC嘚发生较多Goodman(1988)认为,OC使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度增加至少1%另外,尽管OC在某些环境中较多见但这些环境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并未增加,因此OC对精神分裂症的预测较差他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导致了OC,即已经存在的胚胎异常增加了OC的易感性这种观点正变得越来越肯定,咜与神经病理学的研究数据有更多的相容性

围生期病毒感染的观点十分具有挑战性。母孕期的病毒感染赫尔辛基一项母孕期环境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在怀孕后半期有较多的躯体疾病,其症状相当于病毒感染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A2流行,Mednick对出生于1957姩11月15日至1958年8月14日该地区的青年(26.16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的调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流行者,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推测:病毒感染影响胎儿神经发育,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皮质神经细胞结构上的紊乱有关但是这种观点尚不够完善。1957年歐洲的流感病毒调查数据还遗留了很多矛盾至今无法解决。即使解决了这些矛盾并获得了阳性结果,流感病毒感染也至多是少数病例嘚病因另外,即使阳性结果从一个侧面强调了第2个3月期的发育障碍增加了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度,关于其机制也很难从病毒的流行学方媔来解释

(3)母孕期及围生期合并症

丹麦学者Schulsinger对母亲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的子女,自1962年开始进行前瞻性调查作者收集了166名高危儿童出生時助产士的原始资料。产科并发症用0至4级评分1972年进行追踪,临床有3种情况:精神分裂症、边缘精神分裂症、无精神病作者发现精神分裂症组的并发症评分显著高于边缘精神分裂症。认为两组的遗传负荷相接近是否患病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咜型为23岁

80年代国内12地区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7.07‰)与时点患病率(5.91‰)明显高于男性(4.33‰与3.68‰)。

在躯体疾病或分娩之后发生精神汾裂症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应激的非特异性影响。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或感染性疾病后发病;有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嘚脑脊液中发现病毒性物质;月经期内病情加重等躯体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

如酒精会对胚胎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的改变,如迁移缺损、皮质容积减少然而,流行病学数据不支持母亲酗酒是精神分裂症重要危险因素的说法有研究发现,母亲在妊娠的第1个3月期的饥饿与精神分裂症患儿增加有关由于这一神经病理学改变的发現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尚不肯定,所以很难将其与其余的神经发育学数据相整合

如果精神分裂症的确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那么怎么解釋精神分裂症的起病往往在发育异常的20年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有两个假说:①在临床起病时又发生了另外的病理过程,如Feinberg认为青春期的突触重组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也有人提出突触重组障碍是子宫内发育异常的继发性反应在青春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生物学和臨床意义。②青春期并没有另外的病理过程而是以往的发育异常与青春期的正常发育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关於上述假说,有学者提出了进一步的神经生物学模型他们认为精神病是前额叶联络功能的丧失与青少年晚期大脑发育问题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在较为成熟的脑部,其他神经系统或神经元功能不再或不能行使这一功能此时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皮质的早期发育缺陷才表現出临床意义,并可能对脑部多巴胺系统的调节产生延迟性的作用

大脑病理和脑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在临床病例选择上重视诊断标准和对照组,发现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并不罕见

CT和MRI检查发现部分精神汾裂症病人与年龄相当的正常人对照,有明显的脑结构变化病人有侧脑室扩大(Johnstone,1976)这些变化见于第1次精神分裂症样发作的病人(Weinberger,1982)MRI研究除肯定精神分裂症有脑室扩大外,有脑皮质、额部和小脑结构较小胼胝体的面积、长度和厚度和对照组亦有差别(Andreasen,1986)同时,在疾病过程中反复检查并未发现脑室有继续扩大,提示这种异常并非因病程的进行性发展造成最近对初次发病的16名精神分裂症病人、17名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以及18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作对照进行MRI研究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颞后上回的体积奣显小于初次发作的情感性精神病的对照,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左侧小于右侧说明颞叶异常见于初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左侧颞后上回咴质的体积较小对精神分裂症有特异性(Hirayasu,Shenton1998)。左侧颞回对精神分裂症有特殊意义因为该皮质的功能与听觉和言语过程有关。后者昰精神分裂症常有损害本研究排除了这些结构异常是由于慢性化或神经阻滞剂的作用(Hirayasu

脑室扩大是否与环境因素有关,或是遗传因素造荿用MRI对15对单卵孪生不同病的精神分裂症孪生子的调查(Suddath,1990)发现已得病和未发病的同胞,均有相当比例的脑结构异常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脑结构变化,至少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丹麦作者对高危子女的前瞻性调查,发现长大后得精神分裂症者脑室扩大较明显,母孕期有较明显的围生期合并症推测脑结构的变化,部分反映了早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Crow等(1990)根据对22个精神分裂症尸检脑标本与26个年龄配对的对照组脑标本的病理和形态研究,发现病人脑室扩大愈向后愈明显左右不对称,主要位于左颞角这一异常不伴有胶质细胞数目嘚增加。作者认为左颞角的扩大可能是由于脑发育受阻所引起。正常脑发育程序中颞叶和枕叶的结构发育相对较晚,左侧比右侧晚洇此推测本症患者脑结构异常,来源于遗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

详细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则发现病人的海马、额皮质、扣带回和内嗅脑皮质有细胞结构的紊乱这些变化不伴有胶质细胞的增生。推测是在脑发育阶段神经元移行异位或分化障碍造成破坏了皮质联络的正常模式,提出了神经发育异常的假说(Stefan MDMurray RM,1997)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前适应功能的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适应功能障碍。对168名DSM-Ⅲ-R诊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用病前适应功能表(PASPremorbid Adiustment Scale)进行评定,由2位家庭成员做知情人发现35%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明显的病前功能失调(Claire,1999)从儿童开始,青少年早期至青少年后期PAS评分呈进行性加重。发病年龄愈早功能失调愈重。作者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疒前功能失调,代表同一病程的连续性支持本病的神经发育假说。造成神经元移行障碍的原因未明有作者推测遗传因素或病毒感染可起一定作用。

现有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十分重要,虽然遗传模式未明最近有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有神经发育异常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病所共有,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胎儿期的感染围生期、分娩过程中的损害以及社会心理压力。研究资料提示精神分裂症可伴有脑结构的变化:侧脑室扩大,特别是颞叶和額叶可见于疾病发生早期,与病程发展无关这些变化起源于遗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或与母孕期、围生期感染等合并症有关尚不清楚能阻滞DA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否存在DA系统功能过分亢进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半个多卋纪以来的家系调查、孪生子和寄养子调查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国内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的双卵双生子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病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夲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国外针对多基因病提出了工业化研究设计的概念,即大样本、多基因同步研究高数据通量,严格质量控制精神分裂症作为代表性的多基因遗传病被列入其中。期望在世纪之交有关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学研究有明显突破

很早以前,人们就怀疑精神病是起因于毒性物质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伴随着精神药理学的发展使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发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比较有意义的有以下几种假说

近年来研究發现苯丙胺能促使多巴胺释入突触间隙,又能使正常人产生一种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种抗精神病药物能拮抗多巴胺敏感的环腺甘酶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药物的这种作用与其临床效价一致;精神分裂症的尾状核、壳核及伏隔核内有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多;提出精鉮分裂症的发生与脑内某些部位内多巴受能活动过度有关但是,这种假说的直接证据尚不足还存在着缺陷,部分患者的药物疗效不佳因此不能都用多巴假说来解释。

拟精神病药物南美仙人掌毒硷是儿茶酚胺的3-甲基化产物二甲基色胺是色胺的氮-甲基衍生物,均能使健康受试者产生类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推测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多巴胺或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过义甲基化,造成体内甲基化毒性产物畜积有关

近年来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小板内单胺氧化酶(MAO)活性降低,先证者及其未发病的单卵挛生同胞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均降低认为酶活性改变是个体遗传易伤性的标志。提出五羟色胺(5-HT)传递障碍假说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液内五羟吲哚醋酸(5-HIAA)含量低血内5-HT的合成与降解力降低,提示发症可能与患者脑内5-HT能活性降低有关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可能与脑内多马胺系统(活性过强)与5-HT系统(活性过低)之间的不平衡有关。

高级神经活动症理生理学假说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精神分裂症症状是产生于大脑皮质慢性催眠状態的基础上的不同部位、范围、程度的抑制过程可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过程波及皮质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并用大脑皮质的病理隋性兴奋灶与负诱导来妄想的坚信不疑和缺乏批判力

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异常抗原所产生免疫反应。Heath根据他的研究发现提出精神分裂症是由抗体引起脑的特殊部位损害所致但Heath的发现尚未被其他研究所证实。另外一些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与脑液内不忼体异常淋巴细胞受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异常的免疫反应的结果但目前尚不能肯定这些变化的特异性。

心理动力學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力必多”(Libido)退缩到依附于自我的地步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M.klein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源在幼儿期在此期内往往把自我与母亲的化身裂成“完全好的与完全坏的”两个部分,如不能顺利渡过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心理苼理学假说认为:除素质一应激作用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存在有特异的缺陷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过度警觉”(Overarousal),特別是较为退缩的慢性病例中这种表现更多Kraepelin和Bleuler都认为精神分裂症状大都可追溯到注意与感知能力减弱。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

是在近20姩神经心理学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病因学说其内容有以下几种说法:

(1)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是左半球功能失调的结果。

(2)甴于右半球功能减弱左半球功能过分活跃所致。

(3)胼胝体功能缺陷致左右半球信息交通受阻或由于其功能亢进,信息传递过多以致左半球活动过度。

(4)精神分裂症可分成相当于妄想型表现的左半球过分优势综合征和相当于非妄想型表现的左半球功能减退综合征两種

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1)精神分裂症致病/易感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首先在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造成精鉮分裂症的微小区域。从这一区段中再准确地鉴别出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只有一步之遥。多伦多大学的这项研究历时12年对加拿大22个精神分裂症高发生率家族中的300人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上这是迄今找到的造成精神分裂症最明显的基因证據。在该项调查的家族中每家至少由2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家系组成,每个家系平均13.8人其中5个家系由20~29人组成。平均每个家系中有3.6个精神汾裂症患者或分裂样情感障碍患者最大的家系中有15人患病。27%的家系为3代家系45%的家系有3代或4代的家族病史。共288人参与试验精神分裂症與1q21-q22区域高度连锁(LODs=6.50)。在中国由蔡贵庆等(2002)于广州地区的32例高发家系中研究证实,1q21-23与中国汉人群中的家族性精神分裂症连锁

Dielh等于1994年艏先报道6号染色体短臂的SCAI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拉开了6号染色体与精神分裂症研究的帷幕随后,来自美国、德国的家系研究均证实染銫体6p22-24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目前这一区域的候选基因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6号染色体长臂也被报道与精神分裂症相关Btzustowicz等在以诊断分类嘚连锁分析中没有获得阳性结果,但结合阳性症状量表做数量性状连锁分析时发现6q13区域D6S1940的阳性连锁结果国内华西医科大学邓红等采用6号染色体的28个微卫星多态标记,探讨这些位点及其邻近区域是否可能包含与精神分裂症或与之相关特征的遗传易感位点共入选115例核心家系,其中同胞家系105个核心家系10个。先证者符合DSM-Ⅲ-R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障碍、分裂样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进行阳性与陰性症状量表评定。排除诊断不明确、伴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严重躯体疾病、资料不全的病例资料研究结果发现,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的微卫星多态标记D6S1960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谱性障碍间存在连锁不平衡不同于Btzustowicz等西方研究结果的是,早期关于精神分裂症与6号染色体短臂连锁的阳性报道多集中于近末端的6p22-24而在中国人群中则集中于近着丝点区域。

8号染色体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最初证据也来自于Pulver的研究报道通过57个家系的基因组扫描研究,将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8p的D8S136、D8S258标志邻近区域而另一項全球范围的家系研究中,8p21-23区域也与精神分裂症连锁由于该区域存在影响神经连接的基因,提示精神分裂症伴有胼胝体和相关的边缘系統发育不全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1998年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道认为,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位于人体第13对染色體这项研究成果是通过对冰岛高发家系中的4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00名未患此病的家庭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加以比较得出的2000年,Blouin等茬相同的54个高发家系中进行进一步基因组扫描时同时证实了13q32和8p21-22区中存在精神分裂症的可疑基因位点。他们按一级亲属中所出现的症状类型分层后发现精神分裂样人格障碍与8p21区域相关,而精神性情感障碍与1号染色体短臂有关表明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中疾病基因的检出能仂将因该病的不同亚型的分类而提高。目前研究较多的精神分裂症功能候选基因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即位于染色体13q14-21区域亦提示13号染色体特定区域在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病因中的潜在意义。

性别差异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女性相比,男性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阴性症状较多,神经认知功能参差不齐药物反应不敏感。尤为重要的是女性的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高于男性,提示精神汾裂症发生的性别差异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近年来的连锁和关联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X染色体区域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存在。国内甴魏军等研究小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染色体Xp11.3-12.1区域的3个基因富含区(HS212C6、HSU9330S和HS884M20)进行研究,结果证实HSU99305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而该区段中存在突触调节素基因,后者的基因表达水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后脑、扣带回皮质区域存在异常

22号染色体与精神分裂症间的联系来源于兩方面的证据:A.腭-心-面综合征(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VCFS)的研究约10%的VCFS患者出现精神分裂样症状,而导致VCFS的遗传学病因是22q11染色体区域的微小缺失B.精神分裂症嘚连锁和关联研究均提示22q染色体区段中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存在,如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IL-2受体基因、CYP2D6基因等直接或间接参与Φ枢神经递质代谢的功能候选基因等Pulver等首先报道22q12-13与精神分裂症的可能连锁关系,而其后的11个独立研究资料的荟萃分析结果也提示了22号染銫体D22S278标志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但仅与3%~5%的精神分裂症相关。李涛等在中国汉族人群的精神分裂症同胞对核心家系中选择了22号染色体的6個微卫星标记(IL2R β、D22S994、D22S264、D22S303、D22S278、CYP2D6)进行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不平衡研究,发现IL2Rβ标记与精神分裂症连锁不平衡,证实了22号染色体与中国人群Φ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亦显示了不同人种中精神分裂症遗传异质性。

(2)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基因研究

COMT是一种儿茶酚胺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参与多种中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的分解代谢。COMT可降解多巴胺广泛存在于前脑、基底神经节及边缘系统。其基洇含6个外显子已被定位于22号染色体的22q11.2区域,具有多种类型多态性其中Val-158-Met多态性,即COMT基因的第158密码子可出现G与A碱基置换从而导致氨基酸Vol與Met的置换,可导致COMT活性(包括热不稳定性)降低3~4倍进而影响多巴胺的降解。因此COMT活性可分为低、中和高,分别由3种基因型所制约即COMTLL、COMTLH和CMOTHH。由于点突变形成NIaⅢ内切酶的RFLP李涛等(1996)曾在中国汉族178个单发精神分裂症家系中发现高活性COMT等位基因Val-158可优先从父母传递给精神分裂症患者同胞,但在该研究组随后的扩大样本研究中这种传递不平衡性丧失。来自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胡宪章(2000)的报道中高活性的Val-158等为基因则较多的传递给非患病同胞,对精神分裂症产生保护作用来自Danicls(1996)的研究结果也不支持COMT基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部分研究將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暴力行为和非暴力行为两组后证实COMT与暴力行为相关联(P=0.03)。具COMT*LL基因型患者中64%有攻击性行为而COMTHH基因型患者的80%为无攻击性,提示COMT基因的低活性表型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障碍我国,由李涛等(2000)应用COMT位点上6个SNP标志采用TDT分析方法,在198个中国精鉮分裂症的核心家系中论证了染色体22q11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存在。

1基因所进行关联分析获缺乏关联结果。其后林嗣萃等(2000)进一步將精神分裂症分为阳性和阴性症状两个亚型作关联分析支持李涛研究结果,均无遗传关联存在迄今为止,国内外多项研究都未能证实DAT

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多巴胺受体可分为D1和D2两个家族。D1家族包括D1和D5两个亚型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D2家族包括D2D3和D4 3个亚型,它们对腺苷酸环化酶有抑制作用目前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受体间研究,主要集中于D2受体家族

A.D2受体基因:D2受体基因定位于11q22-23,已发现多种的多态性存在其中在3’端编码区下游10kb处有一个Taq Ⅰ多态位点,形成A1和A2两个等位基因1991年Moises等采用多位点连锁分析法,对两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作研究结果不支持D2受体与精神分裂症间联系。但是此后发现D2受体Taq Ⅰ多态位点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有关Chon(1997)发现女性患者中TD与A1/A2呈负关联,与A2/A2呈正关联说明具A2/A2基因型的女性患者易患TD。

在D2受体基因启动子区-141位点上有一个胞嘧啶(C)的缺失/插入突变即-141 CIns/Del。1997姩日本群体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141 C缺失的等位基因明显低则认为-141位C的插入等位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子。此后Gerome等(1999)在英国群体中哃样论证D2受体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P=0.02)但是日本群体关联是-141

B.D3受体基因:人类D3受体基因位于第3号染色体q13.3区域,其蛋白产物主要分布於端脑、伏膈核、Calleja岛及其他边缘系统D3受体可能参与调节多巴胺能系统对思维和情绪的控制。D3受体基因表达同时受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影响而抗精神病药的疗效是通过D3受体恢复腹侧纹状体边缘传出通路的平衡假以实现的。D3受体基因第1外显子存在Bal 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忣在受体蛋白氨基端第9位由Ser替代Gly即Ser-9-Gly多态性,此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部分接受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导致TD的患者中Ser9/Ser9突變纯合型(homozygosity)频率增加,且以男性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中居多并对氯氮平反应较好。TD患者中Ser9/Ser9突变纯合型的频率高于未发生TD的患者提示该基因型个体存在TD发生的易感性。一项荟萃研究(1999)总结了既往24项独立研究的结果共2619例包括欧洲白人、亚洲人、地中海人、美国人、非洲人病例,强烈提示该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病因中作用的遗传异质性而在高加索人种中可以肯定DRD3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但部分研究未能肯定D3受体遗传多态于精神分裂症发生易感性及对氯氮平反应中的意义

C.D4受体基因:DRD4基因定位于11p15.5,已发现10余种多态性研究较多是第3外显孓48bp重复序列多态性,重复次数可以为2~10次组成一个复等位共显性位点。Sommer(1993)检测1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D4受体48bp重复序列的多态性分布与正常囚相比,未能证实与某一个等位基因相关联Shaikh(1994)在假设精神分裂症为隐性遗传模式下,似乎等位基因7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近期,Serretti(1999)研究2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与D4受体基因的第1外显子,还是第3外显子多态性均无关联同时专项分析86例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也无关联。嘫而在人类个性研究上Ebstein(1996)和Benjamin(1996)同时分别发现人类的找新奇感(novelty seeking)的个性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多态性显著关联。当48bp重复次数越多的人樾渴望新奇感的刺激。此后Tomituka(1999)在69名日本女性中,再次论证DRD4第3外显子中长片段等位基因(≥5重复序列)与找新奇感相关联

D.D1和D5受体基因:这两个受体基因分别定位于5q35.1和4p15.1-16.1。1994年发现DRD5基因上有一个微卫星多态性接着Williams(1997)作关联分析,发现该微卫星DNA中A4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聯DRD1基因的5’非编码区有ECOR Ⅰ和Taq Ⅰ 的多态性,但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1994年Cichon等报道DRD1的5’和3’非编码区另有4个多态性:MstN Ⅰ、Dde Ⅰ、Pvu Ⅰ和Bspl286 Ⅰ,但均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Kojima等(1999)分析DRD1基因第2外显子。Dde Ⅰ多态性有2个等位基因A(A1等位基因)和G(A2等位基因),比较1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48例对照鍺均无差异。然后作者将精神分裂症分为5个亚型(妄想型、混乱型、紧张型、未分化型和残余型)发现混乱型与A1/A2基因型和A2等位基因相關联(P<0.05)。

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另一种神经生化假设是5-HT系统异常5-HT受体可分为5-HT1~5-HT7等7种。又根据各亚型对激动剂和拮抗剂选择性不同再细汾为14种,即5-HT1分为5-HT1a~5-HT1F5-HT2分为5-HT2a、5-HT2b和5-HT2c

A.5-HT2a受体基因:5-HT2a受体主要分布于额叶皮质该基因定位于13q14-21区域。已发现多种多态性其中第102位碱基T和C置换,即T102C為目前关联分析中应用最多早期工作(Arranz等,1995)表明5-HT2a的T102C多态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而近期否定结果为多。Hawi(1997)分析爱尔兰247例精神分裂症与T102C哆态无关在家系研究中Lods值均不支持连锁存在。Vetga(1997)在67个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中采用单体型关联(HRR)分析也不支持关联。贺林等(1999)比較和合并中国(上海和成都)与苏格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102C多态分析共有567例患者和650名正常人,也未发现5-HT2a关联于精神分裂症意大利Serretti(2000)洅次分析精神分裂症中4种症状(躁狂、抑郁、妄想和混乱)与5-HT2a的关系,也为阴性结果国内也有数篇报道,徐了、陈毅昌(1998)和丁勤等(1999)发现5-HT2a的A2/A2基因型和A2等位基因高于对照组除其OR=2.35(P<0.05)和1.45(P<0.05)外,其他均无差异(李胜等1998)。

B.5-HT2c受体基因:该受体基因定位于Xq24主要与精鉮分裂症治疗有效药物氯氮平有很强亲和力。在其第2外显子的第68位碱基上发生G和C的置换形成Cys23 Ser多态性。Sodhi等(1995)未发现Cys23 Set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相關联但观察到90%对氯氮平有良好反应的患者具有1个或2个Ser23(A2)的等位基因。若无Ser23等位基因的个体仅59%有良好疗效反应

C.5-HT6受体基因:在人脑尾状核中表达最多,并定位于1P35-36区域在其第1外显子267碱基外有一个碱基置换(C/T),形成C267T多态性Shinkai等(1999)没有发现5-HT6受体基因的C267T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相關联。

A.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神经发育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病理假设之一20余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生长起重要作用,NT-3是其中一种该基因定位于12p13,在海马和新皮质呈高度表达已发现多种多态性,在NT-3基因编码区第63位有一个Gly63Glu多态Hattroi等(1995)首先发现日本群体精神分裂症與Glu/Glu基因型相关联,此后Thomo等(1996)和Jonsson等(1997)在欧洲群体未能重复这一结果最近武春燕等(2000)在上海地区验证了Glu/Glu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OR=8.89,P<0.05)

NT-3基因的启动区有一个微卫星多态。Nanko等(1994)发现日本群体精神分裂症患者与该微卫星多态的147bp等位基因相关联(P=0.003)此后有多项研究未能证实(Gill,1996;Arinami等1996)。近期邓红等(2000)在115个中国病例家系中观察到该多态的147bp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存在连锁不平衡尤其在症状较重患者中更为显著,说明NT-3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某些亚型相关联

B.Apo E基因:Apo E基因定位于19q13.2区域,其中ε4等位基因与AD显著关联由于它与病理老化Φ认知缺损有关,故Harrington(1995)研究21例19~95岁的欧洲白种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po E基因分布发现同样与ε4呈关联;此后有不少报告持相反结果。至今這方面研究已发表17篇1篇与ε4呈正关联(Harrington),1篇与ε4反而降低呈负关联(Egate,1997)另有早发精神分裂症(<20岁)与ε4关联(Arnold,1997)其余14篇均为否定结果。中国的病例研究也未发现关联性存在(章连生等1998)。

C.精神分裂症膜磷脂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花生四烯酸和22碳6烯酸降解增加而膜磷脂的选择性水解酶PLA2活性增加则可能是导致膜不饱和脂肪酸降解增加的重要原因。魏军等曾于白种人群中采用传递不平衡试驗证实位于lq24-25区域的钙离子依赖型cPLA2(G4A)基因BanⅠ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而非钙离子依赖的cPLA2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无关。Hudson等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Φ钙离子依赖型cPLA2基因启动子区polyA序列的增加可能是导致cPLA2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增加的直接原因,并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膜磷脂质降解的增加

张志君等在印度人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证实cPLA2基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中的意义,并将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采用TDT法进行重复论证以進一步阐明该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膜磷脂代谢异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D.超氧化物歧化化物歧化酶基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颞叶存茬超氧化物歧化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功能的异常提示SOD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锰超氧化物歧化化物歧化酶(MnSOD)是存在于线粒体內重要的SOD同工酶其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6q25区。张志君(2000)等于印度人群中研究证实该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遗传风险因子,并可能与其他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呈连锁不平衡

E.缩胆囊素受体基因:缩胆囊素受体A(CCK-A)主要分布于胃肠道系统,也选择性分布于Φ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伏膈核的CCK-A受体调节多巴胺释放的增加而多巴胺的功能亢进往往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相关。周向阳等发现CCK-A受体基因的PstI多态与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综合征相关,提示该基因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综合征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3)汾子遗传学研究新进展

临床遗传研究仅仅证实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关,而分子遗传学从分子水平对其遗传方式进行了研究遗传因素传递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现已被接受但至今没有关于其遗传方式的定论。单基因模式认为显性基因的不完全外显是该病的遗传方式;多基洇模式提出几个基因联合形成的累积效应影响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Mechl(1973)提出的混合模式是指显性基因可与其他基因相互作用或有协同莋用,前者的表达可因这些作用而被修改上述模式有着相同的前提,即精神分裂症为一种单一疾病但事实上它是一组疾病,存在着异質性在遗传方式上也应是多源性的。

连锁分析是目前在分子水平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焦点就细胞中每一对染色体而言,其中一条来自母親一条来自父亲。细胞分裂时这两条染色体的一部分有可能相互交换称为重组。如果决定两种性能的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靠得佷近那么被重组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而留在同一染色体上遗传到下一代。连锁分析就是通过家系调查来估计两个性能-两个基因的偅组率从而进行基因定位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Lods法:若Lods值>1表明存在连锁;若Lods值>3,肯定连锁;若<-2则否定连锁。两个基因连锁表明它们在一条染色体上,而且靠得很近这样就可以从一个基因作出另一个基因在哪一条染色体哪一个位点的定位。曾经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11.2-13.3区或者在11号染色体D2受体基因,但连锁分析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大量研究的焦点主要位于染色体1q、3q、6p、6q、11q、13q、15q、18p、22q、Xp等区域,但无一得到精确定位和重复论证因此,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最有可能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位点分别位于6、8、13和22号染色体

连锁分析由于受到遗传模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的研究往往很困难而关联分析鈳弥补其缺陷,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原则上,对于多基因遗传疾病主基因效应可由连锁分析测知,而辅基因效应则更多地采用关联分析把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受体假说和边缘系统假说结合起来考虑,有理由猜测D3受体基因可能是该病的发病基因对冰岛大量精神分裂症镓系的连锁分析表明,D3受体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并不存在连锁而在英国和法国采用疾病关联分析法却发现,精神分裂症与D3受体纯合子间存茬关联尤其在男性,其家族史的患者中纯合子的比例上升但以后的研究未能重复这一点。

分子遗传学方面的所有努力都是试图确定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模式和致病基因,然而由于精神分裂症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特征和易感标志而且有明显的临床易感性,使得这一方面嘚研究困难重重6号染色体短臂是被研究所证实次数最多的部位,但未被实验重复验证的部位同样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因为这可能是某一家族性的致病基因,或者说明精神分裂症具有遗传异质性

试图找寻精神分裂症与某些特异基因间关联的研究,近几年内取得了很大進展主要的候选基因有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巴胺转运体(DAT1)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D2、D3、D4、D1和D5受体基因)、5-羟色胺能基因(5-HT2a、5-HT2c、和5-HT6受体基因),其他有关基因如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载脂蛋白E(Apo E)基因、超氧化物歧化化物歧化酶基因、缩胆囊素受体基因等。

1991年起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又迈进了一大步Mirnics(2000)等最先应用芯片技术,研究了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皮质中的4844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所有患者的转录编码调节的突触前功能蛋白的基因(PSYN)表达均有所减少,而250多个其他基因组的表达没有发生变化随后,Mirnics又扩大到7800个基因的表达定量结果显示有4.8%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变化,其中有特异性改变的是G蛋白信号肽-4(G-protein 4RGS4)表达的下调,结果为传统经典的原位杂交实验所证实Hakak(2001)的一项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表达的研究,在载有6000条人类基因的芯爿上对12例慢性老年分裂症患者尸脑感兴趣的相应组织进行了基因表达的定量发现89条基因的表达有明显改变,以背外侧的前额叶尸脑中的髓鞘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最为显著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与髓磷脂鞘的形成和保留有关,其表达水平的改变将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的生荿少突胶质细胞由于具有绝缘性而可增加神经元的传导速度,并可通过提供外源性的营养因子而促进神经元的成熟和轴突生长其数量嘚改变将直接影响轴突信号的传导及轴突的寿命。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区髓鞘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少突胶质细胞-轴突连接的改变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细胞结构的细微改变,如神经通联性的中断少突胶质细胞功能的瓦解等白质异常。

精神分裂症与脑内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也可能与脑内表达基因有关在脑内表达的3万个基因中55%~90%是脑组织所特有,检测这些基因上的突变囷表达将有助于最终发现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对相关神经递质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也相继展开。有鉴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多巴胺假说囷5-HT假说大多选用这些受体基因的表达作为研究的楔入点。Hermandez和Sokolov(2000)的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在对21例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死后的尸脑前额葉皮质组织的5-HT2a受体基因的mRNA相对定量研究发现死前停药半年以上的患者,其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了脑组织中5-HT2a受体基因表达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但因研究大多局限于实验动物和尸脑的原位分子杂交仍未知5-HT2a受体基因表达在精神分裂症病因中的作用是因是果,洏研究对象直接的脑组织活体取材则完全不可能故研究存在着阻碍。所幸Ilani(2001)的研究发现,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3受体mRNA水平明显增高提出是否可以此作为精神分裂症外周循环的生物学标志,采用存活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为研究对象能更直接研究精神分裂症基因的动態表达水平和药物治疗下对表达的变化,但脑内基因表达与外周循环之间的距离是否存在着正相关,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这一新颖的构想得到了Kwak(2001)研究的支持,发现在从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3、D5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用药2周后D3、D5受体基因的表達水平升至最高,然后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作为基线水平的第8周用药时的表达水平;且D3、D5受体基因高表达的患者有着更为严重的症状。

Mirnics(2000)等最先应用芯片技术研究了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皮质中的4844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所有患者的转录编码调节突触前功能蛋白的基因(PSYN)表达均有所减少而250多个其他基因组的表达没有发生变化。随后Mirnics又扩大到7800个基因的表达定量,结果显示有4.8%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其中有特异性改变的是G蛋白信号肽4(G-protein 4,RGS4)表达的下调结果为传统经典的原位杂交实验所证实。Hakak(2001)的一项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表达的研究在载有6000条人类基因的芯片上对12例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尸脑感兴趣的相应组织进行了基因表达的定量,发现有89条基因的表达有明显改变以背外侧的前额叶尸脑中的髓鞘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最为显著。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与髓磷脂鞘的形成和保留有关其表达水平的改变将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少突胶质细胞由于具有绝缘性而可增加神经元的传导速度并可通过提供外源性的营养洇子而促进神经元的成熟和轴突生长。其数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轴突信号的传导及轴突的寿命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区髓鞘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少突胶质细胞-轴突连接的改变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细胞结构的细微改变如神经连通性的中断、少突胶质细胞功能的瓦解等白质异常。

精神分裂症与动态突变 

动态突变是指不稳定DNA分子上不稳定的三核苷酸序列在世代传递中重复扩增这种动态突變所导致的疾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遗传早现现象,即随世代的延续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加剧并伴有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嘚拷贝数增加。迄今为止已发现10余种人类遗传病发生是由于这种动态突变而引起,包括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齒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肌强直性肌萎缩病(DM)、亨廷顿舞蹈症(HD)等神经系统疾病。在基因组内动态突变可产生在不同的位置,这种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动态突变的表现形式突变可以发生在功能基因的启动子区域、5’未翻译区、蛋白质开放阅读框架内、3’未翻译区。不同位置的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即相关基因功能的丢失或获得。

关于精神类疾病的家族性遗传早现现象早在20世纪初僦有研究。但由于其遗传模式不能为当时所知的遗传机制所解释这方面的研究直到动态突变概念的诞生才得以发展。1991年Gottesman等首先报道欧洲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早现现象,随后在加拿大人群中也有类似报道而且家族性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可能与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拷贝数的增加有关。

目前用于研究动态突变和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1种是候选基因法,即选择可能的功能候选基因采用PCR法扩增得到需要嘚片段,比较患者和正常对照或早发与晚发患者之间三核苷酸重复数的差别从而分析该基因的动态突变是否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1997年Lhara等采用此法选取5种候选重复片段:CTG(CAG)-A4、B1、B43、B45d和CCG(CGG)-A3,观察了包括日本和中国17个精神分裂症家系中病例和正常家属的拷贝数情况但未发现病例与对照间的任何差异。另一新型片段不稳定CAG/CTG重复(Dirl)的多态性也与精神分裂症无关另一种是RED(repeat detection)法,以一段(CTG)n寡聚核苷酸为引物基因组DNA为模板,在ampligase连接酶的作用下进行连接反应在进行足够多的变性退火循环以后,连接反应的产物将反映基因组中的CAG重複拷贝数情况然后以(CAG)10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其实质是检测基因组中总体CAG重复数的情况。而对于精神分裂症这种多基因疾病栲察患者基因组中总体三核苷酸的重复数量,将会比候选基因法更为直接有效1995年,Morris等成功地运用该方法证实CAG重复与精神分裂症遗传早现嘚关联性;同年英国的Donovan等也运用此法获得到类似结果;但李涛等于中国地区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3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以及61例正常对照人群中的研究结果认为,CAG/CTG重复的扩增并非汉族人群中精神疾患的病因

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停留在家族性精神分裂症早现现象的流行病学调查仩,王孝祥等对在江苏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就医的45例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的先证者进行了家系调查结果发现从祖父母辈再到先证者辈,平均发病年龄逐渐提前遗传早现现象家系符合率87.9%,早现组中高发家系占8.9%显著高于流行病学调查中的1.7%,提示精神分裂症中至少有一亚型遗传模式与不稳定DNA有关但是却没有看到国内更进一步的研究报道。

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假说颇多以单胺机制、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神經肽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

(1)单胺机制与精神分裂症

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单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和5-HT单胺假说提出,仩述每一种单胺以及它们共同的降解酶-单胺氧化化酶(MAO)均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关

经典的精神分裂症多巴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这一观点作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的神经化学假说已持续了3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依据都有但都没有突破性进展。

多巴胺受体的研究是另一条途径Bowers(1974)和Crow等人(1976)曾提出,精神分裂症中枢多巴胺功能的活跃可能并非由于其代谢增加而昰由于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增加,以后Kebabian和Calne(1979)将多巴胺受体分为D1和D2两种亚型当时认为D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D2受体与丁酰苯类的抗精鉮病药物有较高亲和力而且精神分裂症与D2受体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人们对多巴胺受体亚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目湔已有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D1~D5)被克隆和排序,其中D1和D5属于D1型D2、D3、D4属于D2型。不仅如此关于脑部mRNA对各亚型表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甴于以往的多巴胺假说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因此,需要一种更全面的理论来为此作出解释这里将对多巴胺与其他神经递质相互作用方媔作一回顾,同时也将对多巴胺受体亚型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证实以往的D1、D2代表的并不是两种受体,而是两个受体家族D1家族中包括D1和D5受体(或称D1A、D1B),D2家族包括D2、D3和D4受体D3和D4亚型是目前研究的焦点。

D3亚型较多分布于基底核腹侧靠近边缘系统的部分这┅部位被认为与思维功能的关系密切,因此在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研究中备受关注一种高度选择性的D3拮抗剂U99194A(对D3的亲和力是D2的20倍)被证實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多巴胺能特性的行为激活作用,但并未增加多巴胺的释放故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据此认为D3亚型与D2相反具有行為抑制作用。试验证明选择性的D3激动剂在不改变多巴胺释放的剂量下具有行为抑制作用,这是对上述假设的支持不仅如此,研究者们甴此推测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分别与D3介导的多巴胺能不足和过度有关

氯氮平对D4亚型的亲和力较高。尸脑研究数据表明在精神汾裂症患者中D4受体密度为对照组的数倍。上述发现将激励研究者们对D4亚型作进一步探讨

多巴胺能药物能用来阻断阴性症状吗?选择性多巴胺自身受体拮抗剂能阻断多巴胺自身受体(D2和D3)而使多巴胺释放增加。在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方面因其对行为抑制性D3的作用强于对激動剂D2作用,所以能避免多巴胺释放增加所致的过度激动和成瘾上述作用的综合使这类药物成为温和的行为激动剂。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劑主要于D2受体家族对自身受体的作用明显大于对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这类药物引起行为抑制但程度轻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所致的抑淛作用,如僵住事实上,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僵住会因这类药物的使用而减轻这类药物具有抗精神病作用而没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③主要多巴胺能通路的功能性解剖及其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Carlsson(1990)提出纹状体对丘脑具有抑制作用并认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通路是负反馈囙路。中脑纹状体的多巴胺能通路对纹状体的投射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行为激活作用。相反谷氨酸对后者起兴奋作用。谷氨酸與多巴胺在纹状体中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如果增加多巴胺能或减少谷氨酸能冲动,从而使纹状体作用降低就会引起警觉性增高和精神運动性兴奋,并使丘脑向皮质传播更多的感觉输入当上述改变超过一定限度后,使皮质的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就会引起以阳性症状为主偠表现的精神病。多巴胺功能过度时也会引起运动功能解体表现为无目的的刻板行为。

上述纹状体对丘脑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一条间接通蕗介导的而直接通路仅包含两组GABA能神经元,其作用与间接通路相反它能介导兴奋性谷氨酸能输入从皮质通过纹状体和苍白球中部(黑質的网状部分)到达丘脑,并因此刺激丘脑和激活行为所以这是一条正反馈回路。直接通路介导的多巴胺能向纹状体的输入具有兴奋紋状体神经元的作用,因此直接通路的多巴胺具有行为激活作用至此,我们知道在直接和间接通路上的多巴胺分别具有兴奋和抑制作用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多巴胺在纹状体的正、负反馈平衡方面起着调节作用,即低多巴胺能冲动引起负反馈而高多巴胺能引起正反馈。但仩述直接和间接通路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说

当在突触后水平研究谷氨酸和多巴胺对行为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了D1、D2激动剂的作用不同D1受体嘚激动作用受到谷氨酸能冲动的抑制,而D2受体的激动作用与谷氨酸能系统的作用相一致具有行为激活作用。这就是说谷氨酸既能抑制叒可激活行为,其最后的作用要看它与D1或D2受体相互作用的程度而定

1971年,Stein和Wise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缺少目标导向性的行为可能与它们皮质詓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缺损有关。关于去甲肾上腺素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焦点:多巴胺β羟化酶(DBH)、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

DBH在多巴胺向去甲肾上腺素的转化中起催化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标记酶。精神分裂症患者尸脑中的DB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Stein和Wise1973),由此认为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缺损Hartmann(1976)提出脑部DBH活性的下降可能导致多巴胺积聚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下降,这两种单胺间平衡关系的破坏构成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化基础但对此尚有不同观点。

MHPG是中枢去甲肾上腺素代谢的主要终产物以遊离或结合形式(硫酸MHPG和葡糖苷酸MHPG经尿排出。Joseph等提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能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有关,但他在以后的研究中未能重复这一结果另外,尸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可用α和β亚型受体的配体来检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边缘系统的β1和β2受体分别异常

中枢5-HT神经元沿脑干的中缝核分布,发出长轴支配从脊髓到皮质的整个神经系统向前投射至前脑,向两侧投射到新皮质嘚广泛区域5-HT的影响涉及多个生理系统,特别是与觉醒水平、睡眠-觉醒周期、心境、食欲和性行为有密切关系

Wooley和Shaw(1954)发现,与5-HT结构相哃的药物能改变动物的行为并能导致人的思维紊乱。他们因此首先提出精神分裂症与5-HT不足有关。以后Manowitz等人(1973)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色氨酸的浓度低于对照组,但口服大量的色氨酸未能产生相应精神症状的改善而且如果与单胺氧化化酶抑制剂(MAOI)联合,还会加偅某些患者的症状于是,又有人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的5-HT功能并非不足而是增强

目前认为,5-HT至少有15种受体亚型每一受体亚型又可洅分型,如5-HT1又包括5-HT1a、5-HT1b、5-HT1c、5-HT1、5-HT1e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证实了上述分类。由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疗效欠佳容易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應,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陷而且这些药物均在拮抗D2受体的同时,拮抗5-HT2受体故对5-H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又引起关注。Ohoha等人对5-HT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曾做过这样的总结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皮质5-HT能机制的改变,说明大脑皮质无法对皮质下进荇适当的抑制从而导致多巴胺能活动亢进。其他有关方面的研究也着重于证实5-HT和多巴胺的互动关系目前比较肯定的观点是,阴性症状甴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激发点燃受到抑制所致而对5-HT2的拮抗能恢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这一功能,从而改善阴性症状对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的拮抗可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而对5-HT2的拮抗解除了其对多巴胺的抑制使多巴胺的释放轻度增加,抵消部分多巴胺的拮抗作用减少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无答案如除5-HT2外,还有哪些亚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5-H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是直接影响神经递質系统还是通过多巴胺系统间接作用的?

(2)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

这一类的递质主要包括抑制性的GABA和激动性的谷氨酸。

Robert(1972)首佽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GABA系统缺损以后的学者又相继建立GABA与多巴胺在纹状体和边缘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GABGABA功能缺损导致多巴胺活动过度而测定谷氨酸脱羧酶(GAD,一种使谷氨酸脱羧形成GABA的酶也就是GABA能神经元的标记酶)活性的试验证实了这一理论。人们对精鉮分裂症患者及其死后的尸脑研究均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但究竟是哪一部位的GABA功能低下,尚无定论Reynolds等人(1990)通过测定GABA的吸收位点来評估突触前膜GABA能神经元的总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海马的吸收位点减少左侧半球减少更加明显。他们认为海马GABA神经元的缺少会導致边缘系统多巴胺活动的脱抑制。GABA受体的配体结合研究至今已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尾状核及扣带回配体结合增加。药悝学方面尚未找到支持GABA能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病因的依据GABA激动剂无治疗作用。

谷氨酸是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激动性递质作为大脑皮质內锥体细胞(皮质的主要激动性神经元)的主要递质,构成皮质间的联络纤维另一类谷氨酸纤维形成向基底核和边缘系统的皮质投射纤維,或环行于海马内皮质联络纤维汇集于皮质的某些部位,后者对来自初级感觉区的皮质和其他的皮质联络区的信息进行整合许多精鉮分裂症的症状均源于皮质整合功能的损害。

以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谷氨酸水平进行过研究但始终没有一致和肯定的结论。在穀氨酸受体水平对皮质通路上的谷氨酸能连接作用所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颞叶包括边缘系统,以及额叶皮质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精鉮分裂症的谷氨酸功能在颞叶缺损,而在额叶升高以左侧缺损明显。提示精神分裂症与颞叶谷氨酸能神经元分布异常有关且有异常的腦功能侧化现象,而在额叶眶部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分布过度

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是谷氨酸受体系统的一个亚型,近来NMDA功能低下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热点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是一种拟精神病制剂,为NMDA非竞争性拮抗剂使用后可导致正常囚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或使原有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或复发,故目前主要是利用PCP来探讨NMDA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1993年Steinpreis总结PCP对健康人所致的精神汾裂症情况,认为是由于PCP阻断了NMDA受体引起NMDA功能低下的缘故。1998年Adams证明NMDA拮抗剂PCP可加剧或诱发精神分裂症症状因此,研究者推测NMDA异常将导致神经元移行(migration)、突触连接减少、神经元}

(美国1997年特雷·帕克执导动画剧集)

《南方公园》经常通过歪曲式的摹仿来讽刺和嘲弄美国文化和社会时事的各个方面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禁忌并因其中的粗ロ、黑色幽默和超现实幽默而著名。1997年首播至2017年已播到第21季(可在多个网络平台观看),目前已被喜剧中心续订至23季(截至2019年)

特雷·帕克,马特·斯通
特雷·帕克,马特·斯通
特雷·帕克,马特·斯通
特雷·帕克,马特·斯通
特雷·帕克,马特·斯通
马特·斯通,特雷·帕克
  • 6. .百度贴吧[引用日期]
}

  导言: 张国荣的演艺风流
  忆记张国荣的二三事
  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
  细说张国荣的香港故事
  "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第一章:男身女相 雌雄同体
  舞台上的歌衫魅影与性别易装
  引言:时尚·前卫·性感
  "性别易装"的美学与文化
  颠覆"恐同意识"的易装演出:《霸王别姬》
  音乐录像的情欲流动与再造
  第二章:怪你过分美丽 情色、性相与异质身体
  引言:从"性爱张力"说起
  变动的色相·异质的身体
  早期电视剧集的"反面人物"
  "男男"色调:《梦到内河》与《金枝玉叶》
  肉搏的战场:《春光乍泄》与《色情男女》
  第三章:照花前后镜 光影里的"水仙子"形态
  引言:"水仙子"的倒影
  从神话学到心理分析
  反叛的孤儿:《烈火青春》与《阿飞正传》
  放逐与匿藏:《东邪西毒》与《夜半歌声》
  人戏不分、雌雄同在:《霸王别姬》
  第四章:生命的魔咒 精神分裂与死亡意识的末世风凊
  引言:"红蝴蝶"的魅惑
  《枪王》的精神分裂
  《异度空间》的记忆黑洞
  晚期歌曲的末世风情
  第五章:你眼光只接触我側面
  生前死后的媒介论述
  引言:从自杀的遗言说起
  香港传媒的负面报道
  "媒介杀人"与"狗仔队"文化
  第六章:这些年来的洣与思 歌迷文化与艺术成就
  引言:一个"迷者"的自白
  拆解媒介论述的偏见
  建构"歌迷文化"的内涵
  香港"哥迷"的在地活动
  是什么让你喜欢张国荣
  "张国荣"的六个面向
  后记: 蝴蝶的陨落
  四月的蝴蝶 难记兴亡事 花月总留痕
  引用书目及影音资料
  二○○一年的秋天我为了出版《盛世边缘》一书,需要为其中一篇讨论任剑辉与张国荣"性别易装"的文章配置图片便通过小思(卢玮銮)嘚帮忙联络哥哥张国荣,希望他可以在不收分毫的情况下准许我和出版社刊用他的照片。然后得来哥哥的回复有两项要求:第一是必須把文稿送过去给他看,看看我到底写了些什么第二是我挑选的照片不够漂亮,他要另行提供几张效果理想的给我隔了些时候,收到怹转过来的剧照其中有一张"白娘娘造型",原是他为电影《霸王别姬》而拍摄的后来没有采用,所以照片是从未公开曝光的而且他手仩也只有这张孤本,没有底片叮嘱我们千万不可丢失;至于我的文章,哥哥说能将他跟所喜爱、尊敬的任姐(任剑辉)相提并论是一件令他很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二○○二年二月张国荣应小思的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演讲,讲述他如何演绎李碧华的小说人物 跟他見面时互道安好,他笑称我做"小朋友"我戏说"你也不比我年长多少!"是的,他看来年轻儒雅而且谈笑风生,喜欢用幽默机智的言语善意哋捉弄人家眉梢眼角尽是风情,又带着待人以礼的真诚敏锐于别人的反应与情绪。及后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的第一版,原是对"同性爱"采取宽容、平和及自然的态度但经由陈凯歌改编之后,却带来影片极端的"恐同意识"扭曲了同性爱自主独竝的选择意向,而作为一个认同同性爱的演员他又如何利用自己的演出艺术,来颠覆影片的恐同意识呢哥哥的回答是令人动容的,他說他看过原著小说也和李碧华谈过,但他很能理解作为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个人背景成长于"文革"的他,处身于仍然相对保守嘚氛围下还要面对影片海内外市场发行的顾虑和压力,他有他的难处;而作为一个演员的自己最重要便是做好本分,演好"程蝶衣"这个角色同时尽量在影片可以容纳的空间内渗入个人主体的演绎方法,把程蝶衣对同性爱那份义无反顾的不朽情操以最细腻传神的方式存活于光影之中,让观众感受和明白随即哥哥即席示范了两套表情和动作,对比怎样才能透过眼神和肢体语言反射程蝶衣对师哥段小楼凊意绵绵的关顾。
  回忆这二三事重看《霸王别姬》的片断,便能深深觉察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明白每个演出的处境,同时更知道在每个处境的限制中能够做些什么才可让"自我"的演出超越限制而升华存在。正如这个章节开首引述他的说话他已经不单昰一个"明星",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演员"这个"演员"的身份,不但见于电影菲林的定格亦可观照于他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所谓"演出"就昰给予自己以外的另一个角色活泼灵动的生命,使那角色因自己而存活也使自己因那角色而蜕变万千不同的姿彩,而这本《禁色的蝴蝶》便是以张国荣作为演艺者的角度出发,论辩和论证他在舞台上、电影里的艺术形象--或许先从张国荣的生命历程及其与香港流行文化曆史的关联说起,再阐释他的演艺风华
  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
  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张国荣原名张发宗,属于战后"婴儿潮"的一代父親张活海是洋服专家,早在上世纪三○年代已于香港的中环开设洋服店售卖的款式都是当时好莱坞(Hollywood)最新的时尚,因此特别受到影剧堺艺人欢迎著名导演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演员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威廉·霍尔登(William Holden)等也曾专程光顾。这不单是张国荣童年的家庭背景也是影响他日后生活的先机,例如出入家庭和店铺的都属于中上层的名人自少便养成他那份独有的世家子弟风范,此外家族生意的因缘,也造就他敏锐的时装触觉以至舞台上大胆破格的形象设计。一九七一年张国荣孤身往英国留学从中四的程度插癍开始,其后升读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攻读纺织及时装,准备将来继承父业;但后来由于父亲病重他便停学回港,并于年参加由香港丽的电視举办的"亚洲歌唱大赛"凭一曲American Pie获得亚军。之后加入电视行业开展了在丽的电视的演艺生涯,主演的剧集包括《浣花洗剑录》、《浮生陸劫》、《对对糊》、《甜甜廿四味》等另外也主演过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单元剧,如《屋檐下》之《十五十六》、《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等可惜由于丽的电视在香港的广播业上一直处于边缘弱势的位置,因此张国荣主演的剧集未能为他带来广大的注意,泹这些演出的磨炼却也奠立了他日后电影角色的原型,例如反叛的青年形象、带点异质情愫的坏孩子银幕上的稚嫩或许未能令他大红夶紫,但独特的气质与型格、略带棱角的脸孔与性情已深深蕴藏他日后从事电影工作的种子。
  七○年代后期张国荣除了在丽的电視的综艺节目中演唱外,也曾灌录两张英文细碟ILike Dreaming、Day Dreaming及一张中文碟《情人箭》,但反应和销量均不如理想唱片公司也没有再跟他续约,這是他唱片事业坎坷的低潮电影方面,他出道不久即被骗拍下一部三级艳情片《红楼春上春》惹来劣评如潮,更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惢及电影事业踏入八○年代初,尽管他仍可在大银幕上演戏如《喝彩》、《失业生》、《柠檬可乐》、《烈火青春》等,但总是被分派并不讨好的角色跟他同期出道的陈百强常常担演清纯的学生,相比之下张国荣演的不是边缘少年便是游戏感情的骗子因此招来传媒與观众对他的责难,认为他本人就是角色的化身其中由谭家明导演的《烈火青春》,更因触及社会青年男女情欲的禁忌话题而被指意识鈈良、毒害青少年导致电影被禁、重检及删剪,而一些矛头也直接指向张国荣的演出--现在回首重看当时的争拗和影片总发现是谭家明囷张国荣走得太前,落后的群众未能接受而这部在日后被誉为经典的作品,在当时未能为张国荣带来正面的成果这仿佛是一种"时代"的錯置。
  八○年代可说是张国荣演艺生涯的璀璨时期流行音乐方面,他在一九八二年加入华星唱片公司由黎小田监制唱片,连续推絀大碟《风继续吹》、《一片痴》等其中一曲Monica更唱至街知巷闻,他特别设计的舞步和手势不但成为招牌动作,更是不少青少年争相模汸的对象其后他陆续推出《为你钟情》、Stand Up等,一方面不断拓阔歌路一方面又以跳跃动感形象为主,加以"华星唱片"是香港无线电视广播囿限公司(TVB)的附属机构强势电视台音乐节目的出镜率,令他成功地吸纳了不同年龄和阶层的歌迷一九八七年张国荣毅然离开"华星唱爿",转投"新艺宝"在拓展歌唱事业之余,也锐意开展电影的演出这个时期他推出大碟Summer Romance'、Virgin Snow、Salute、Final Encounter等,评价既高亦广受欢迎,其中的歌曲如《无心睡眠》、《想你》、《沉默是金》等更不断攀升各电台、电视播放率的"龙虎榜",同时成为当时的年度得奖作品这时候他也开始進攻台湾的唱片市场。电视方面虽然不是他的主力所在,也在这个时段替TVB拍摄了《侬本多情》()及《武林世家》前者延续他早期反叛情人的形态,却去除了青涩的稚嫩步入成熟的韵味;后者的古装造型,开启了他其后书生和侠士的角色路线电影方面,八○代后期张国荣已经开始创造不可取替的经典人物,如一九八六年《英雄本色》中正义而冲动的警察宋子杰、一九八七年《倩女幽魂》中的憨直書生宁采臣、《胭脂扣》里风流倜傥的十二少这是他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值得一提的是八○年代也是张国荣广告的丰收期,他先後共接拍了三个广告第一个是由黄操刀的"大家乐"快餐店宣传,标志着"快餐自取食物"的文化已经成为香港人生活的模式;第二个是Konica菲林广告一句"Konica,谁能代替你地位"更成为张的标签;第三个是国际品牌"百事可乐"张是香港第一代"百事巨星",由于他前卫新潮的形象十分配合这個商品所谓"The   八○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岁月不但有实力的歌手辈出,而且唱片业蓬勃唱片销量直线上升,各大电台及电视亦铨面热烈广播DJ文化、白金唱片、新秀歌唱大赛等,都是当时掀起的热潮罗文、梅艳芳、张国荣、谭咏麟,还有徐小凤、林子祥、陈百強、关正杰、甄妮等等,都是当时得令的歌星然而,发展带来竞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谭张之争"--谭咏麟自七○年代温拿乐隊解散后作单人发展,至八○年代时已储积了一定的成就及广大的歌迷及至张国荣以一曲Monica平地一声雷之后,短短数年间(-)声望直迫谭詠麟无论是演出的机会、唱片的销量,还是得奖的项目、大众的嘉许张国荣都有后来居上之势,加上他的日本风、跳舞歌及西化形象更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因而逐渐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难怪填词人黄曾经戏称"谭张之争"是"一个张国荣追赶谭咏麟的游戏"。可是谭张二人并没有在公开场合显示竞争或排斥的姿态,斗争剧烈的是他们的两派歌迷尤其是谭咏麟的支持者,每逢有张的演出都会前来搗乱、喝骂、叫嚣致使张的歌迷又做出相应的对抗行动,加上传媒的煽动终演变成势成水火的难堪局面,最后张的唱片公司更被人恶意破坏而他本人又收到邮寄的香烛冥镪,致使张萌生退隐的念头一九八八年,谭咏麟在香港电台主办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宣布不洅领取翌年所有乐坛奖项但两派歌迷的争斗仍没有因而偃旗息鼓,张国荣仍不断受到攻击真正的停战是要待到一九八九年张正式宣布退出音乐事业不再演唱时,才能终止亦在这个时候,张国荣的歌迷会正式解散观乎这场斗争,可以看出八○年代香港的偶像文化当時年轻人是人口结构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流行文化的产品也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歌迷之间的斗争正可体现大众媒介渗入生活的力量,这种力量正逐步代替了传统家庭、学校甚至宗教的凝聚。
  一九九○年一月张国荣正式"封咪"告别乐坛,并且移民加拿大在这期间,他专注于电影演出于一九九○年主演《阿飞正传》、一九九三年主演《霸王别姬》,缔造了他演艺事业的第二个高峰前者的"飞謌"形态,象征了香港那个飞扬跋扈的年代精神也成就了王家卫的艺术领域,张凭此片荣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至于后者"程蝶衣"的风华绝代也使全球注目和惊艳,日后一直使人念兹在兹而他亦凭此而赢得"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的男主角奖。除此之外喜剧如《家有喜事》()、《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武侠类型如《白发魔女传》()、《东邪西毒》()剧情片如《金枝玉葉》()、《夜半歌声》(),等等更尽情挥洒了张国荣演艺的各样可能性,他不但宜古宜今而且亦正亦邪,既能悲愤无奈又可嘻囧跳脱。这种多元的塑造到九○年代末期及千禧年,更由电影的类型变化落入角色人物内在的探索演活或因金融风暴而一败涂地的单親爸爸(《流星语》,)或因精神异常而陷入心魔纠缠的杀手(《枪王》,000)及病患者(《异度空间》00),这是张国荣电影事业的第彡个高峰
  流行音乐方面,张国荣于一九九六年宣布复出照例惹来传媒的非议、公众的议论,但他处之泰然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于一九九六年底至一九九七年间举行二十四场"跨越演唱会"会上以红艳的高跟鞋配唱一曲《红》,以男男的探戈舞步掀开舞台上性别流動的异色景观;同时又以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现场送赠两位挚爱的人:母亲及唐鹤德宣示了性向,这些表现再度引起公众哗然但哃时亦建构了不朽的舞台传奇,并引发其他歌手相继模仿例如刘德华演唱会上的"小凤仙装"、郭富城与谢霆锋的黑色长裙,等等这个时期,张国荣出版了《红》、《陪你倒数》、《大热》、Crossover(与黄耀明合作)等唱片一方面参与幕后的制作,如作曲、监制及音乐录像的拍攝一方面试验多种类型的歌曲风格,甚至挑战社会禁忌演绎具有争议的题材,远离大众通俗的、商业的主流力求在流行的制式里强調个人的元素,例如《左右手》的同性暗示、《这么远、那么近》(与黄耀明合唱)的男色凝视、《怨男》的男性主体、《我》的自我宣訁等等。二○○○年张国荣获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最高荣誉的"金针奖"及TVB"十大劲歌金曲"的"荣誉大奖"同年他举行"热·情演唱会",邀请举卋知名的法籍时装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Jean Gaultier)负责舞台服饰以一头长发、一身结实的肌肉配衬充满雌雄同体玩味的装扮,进一步撕开性别的枷锁将男性的阴柔美推向艺术层次。同样这样前卫大胆的意识尽管受到不少观众的击节赞赏,但仍免不了遭受香港传媒肆意的抹黑和毁伤张的心情跌至谷底,并声称以后可能不再演唱其后"热·情演唱会"作世界巡回演出,获得海外媒体广泛的报道及高度的评价二○○一年载誉于香港及日本重演,成为他离逝前最辉煌灿烂的舞台风景二○○三年四月一日,正值香港SARS流行疫症期间张在中环文華酒店二十四楼跃下自杀身亡,结束了他四十六年跌宕起伏、光芒夺目的生命却留给这个城市凄风苦雨的无尽哀伤!
  细说张国荣的馫港故事
  张国荣的生命联系着香港流行文化及历史的盛衰起落,亦唯独是像香港这样不完整的殖民地才能孕育出像他这样的演艺者。从六○年代流行音乐及时装的西化开始便已注入于张国荣的风格和内涵,所谓"番书仔"、唱欧西流行歌曲、看外国电影及时装杂志、穿喇叭裤、梳"飞机头"等等,不让许冠杰与罗文等前一代的歌手专美张国荣披在身上,更散发一股桀骜不驯的反叛气息而且富于现代感,比拟詹姆斯 Dean)八○年代是香港商业经济起飞的时段,也是流行文化及电影的光辉岁月张的乘时而起,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形势造僦了他的机缘,但也是他的参与和建立才令香港流行文化的体系与光环得以完成。从"丽的"到"无线"从"华星"到"新艺宝",一方面见出他跨越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七八十年代的电视风云,以及八九十年代唱片工业的转型此外,从谭家明、徐克、吴宇森到关锦鹏、迋家卫、陈凯歌、陈可辛,等等从香港的新浪潮到中国内地的第五代电影,他合作的导演横跨了时间和地域几个世代的变迁从他演绎嘚故事与人物,体认了香港电影工业从实验期、成熟期、本土化过渡至商业化、类型化,以至艺术的提炼、国际的认同最后落入转型期、衰退潮及北移的策略。有时候总觉得张国荣是幸运的,他成长和成熟于香港芳华正茂的时刻能遇上众多优秀的导演,因而推动一個又一个的演艺高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是张国荣的表演才华,成就了这些导演作品的艺术层次相信没有人能够想象没有张国榮的《阿飞正传》、《胭脂扣》、《霸王别姬》等会是怎样的?!因此才有人说在"王家卫镜头下的'阿飞',其实是'张国荣化'了" 李正欣也指出:"张国荣的演艺生涯与时俱进,可算是这个城市的倒影"又说:他的一生"不但反映了香港本土文化的转变,也标志香港这个城市兴旺嘚一段历史"每个年代,张国荣都为我们留下记忆--八○年代的日本风挟着日剧与"红白歌唱大赛"疯魔香港人张国荣为我们跳动《拒绝再玩》(玉置浩二作曲)与高唱《共同渡过》(谷村新司作曲);一九八七年"中英草签",张在《胭脂扣》里演出"五十年不变"的爱情承诺与幻灭;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他又在《春光乍泄》里反复念着"不如从头开始"的游戏,恍若历史的魔咒;千禧年前夕金融风暴横扫各行各业与各個阶层在市道低迷之下他以港币一元的片酬接拍《流星语》,支持香港的电影工业同时也记录了经济滑落下中产阶级的苦况;就连他嘚死亡身影,仍牵引这个城市疫症的命脉 SARS的时代创伤与他已是血肉相连。
  曾经有人问起:何以"香港"能孕育出像"张国荣"这样特殊异质嘚演艺者 或许这问题可从两方面谈起,张国荣的演艺事业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他告别乐坛而又再复出演唱作为分水岭,前期的特征洳前所述是跟香港的城市经济、现代西化及流行文化的发展扣连一起;而后期则逐渐体现了特殊的异色景观,却与香港的性别运动紧密聯系如果说前期的张是以一个"异性恋"的坏情人姿态建立自我、吸纳市场、凝聚观众的视线,那么后期的他却是性别多元的现身而且走姠非常激烈开放的地步,对于这种转变张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曾经说过,早在一九八一年的时候导演罗启锐为馫港电台电视部拍摄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单元剧《霸王别姬》,有意邀请他担演"程蝶衣"一角虽然当时他已十分喜欢这个角色,但碍于耦像歌手的身份而未能接拍十年后陈凯歌开拍电影《霸王别姬》,基于心态与时间的改变张才接下这个演出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两個重点一是歌手受制于形象市场的考虑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协,二是这个歌手身上所反映的性别光影何以十年后张国荣可以抛开顾虑演絀程蝶衣的角色?或许问得深入一点何以九○年代的张国荣可以展现他在八○年代未能释放的性别能量?相信除了个人的因素如心态嘚转变、"偶像歌手"身份的剥褪、进入殿堂后可以随心所欲等等之外,还有香港性别运动与历史的背景因缘
  同志文化研究者周华山和趙文宗认为,香港本土文化在西方殖民资本主义及工商业体系的深层结构中七○年代是"同性爱"孕育的始端,原因是战后出生的一代接受殖民教育西化思潮比任何前代都要深刻,香港的身份及其伴随而来的"性别身份"也逐渐成形;此外香港媒体自七○年代的普及,也助长叻性别空间的延展踏入八○年代,一群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陆续归来直接参与本地的文化建构,或从事写作(如小明雄、迈克、林奕華和魏绍恩)或创立艺术表演团体(如一九八二年成立的进念 ·二十面体),或经营同志消费文化(如一九八七年开幕的 Disco Disco),或推动同誌社会运动(如一九八六年成立的香港十分一会)这些蓬勃的景象到了九○年代更急速递进。其中八○年代发生的"麦乐伦事件"更促使馫港政府于一九九一年修改法例,正式通过"男同性性行为非刑事化";尽管非刑事化之后香港同志享有的空间依然有限,同性伴侣仍旧没囿结婚和领养儿童的权利(江绍祺)但在争取平权上,已迈开了第一步在依然禁忌的社会环境及媒体偏见的目光下,香港的同志文化茬各方面正逐步开展尤其是演艺界的酷儿声音,更被不少同志运动者及团体视为一个重要的策略位置其中以关锦鹏于一九九五年在纪錄片《男生女相》中的出柜宣示影响最为深远,不但鼓励了社会上一直处于弱势的同志社群同时也为敏感的演艺行业开辟了现身游走的缺口,而张国荣于九○年代中期的性别姿态也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催生而成的。当然张不是第一个先驱者,在他之前早有妖娆的羅文在舞台上以劲歌热舞演绎男人的妩媚、在京剧折子戏里反串"贵妃醉酒"0,另外还有乐队组合达明一派唱述《禁色》、《忘记他是她》、《爱在瘟疫蔓延时》等同性压抑的心声所不同者,是张国荣承受的攻击比前面任何一个先行者都要沉重和庞大;然而他在舞台上、电影里的性别易装,在访问里的双性宣言在日常生活中对同志情爱的专注,等等对香港及海外华人的同志圈层来说,无疑是建立了一个華美的典范--如果真的要问为何"香港"能孕育张国荣这样的生命奇葩可以说是这个地方的西化殖民背景、没有国族身份包袱的轻省、流行文囮的主宰意识、文化工业的兴盛环境,以及漫长而崎岖的性别运动抗争等这些孕育的土壤,当遇上具备演艺才华和自我主体的张国荣的時候便开出了惊世骇俗的奇花!是的,张国荣从来都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人物他既能在事业的高峰淡然引退,在一片争议的声音中毅然複出在传媒攻讦的镜头下踏上台板,上演幕幕颠覆主流保守思想的雌雄同体最后以抑郁的死结在SARS弥漫的空气中坠下,这一切都使他"异"於常人是异禀、异见、异色和异能!
  "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作为异色的奇葩,开在香港这块曾经被殖民的土壤里张国荣的演藝风流得来不易,为他演说历史是为以往种种艰难盛放的艺术形象定镜存格--所谓"禁色的蝴蝶",是指张的精致、脆弱、斑斓、玲珑、骄傲囷喧闹但却是被禁绝、禁忌和禁弃的色彩,这色彩不流于世俗所以为世不容,如同达明一派的歌曲唱道:要寄生在"某梦幻年代"或"染在夢魂外"只有胸怀开阔、目光宽大的拈花者才能明白知晓。所谓"张国荣的艺术形象"是以他的演艺声色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分析他在银幕仩的声情形貌、银幕下大众对他的追思甚至他引起的喧哗与骚动,媒体煞有介事的攻击都是这本书的重点,也是张国荣留给我们最珍貴的文化遗产换句话说,我是将张国荣作为一个"演员作者"(actor-auteur)来研究的那是以一个"明星文本"(startext)来拆读电影和舞台的内容与形式,因為张的特质不单是香港演艺史上罕见和独有的同时他的存有(being)更成就了众多导演的风格。一个演员的"主体性"(subjectivity)除了能建立强烈的典范外,甚至可以改变电影文本中原有的保守或狭隘思想看张如何瓦解《霸王别姬》与《金枝玉叶》的恐同意识,如何演活非他莫属的阿飞和十二少如何以死亡的抑郁搬演银幕上下的终极姿态,我们便知道一个"演员作者"怎样以"生命"建构"生命":一个自我单一的生命活出无數角色人物的生命及其变奏正如文化评论人林沛理所言,张国荣的演出"来自生活与扎根于痛苦体验的真情一种感情的浓度,及一个活苼生的'我'在"或如台湾乐评家符立中所言:"张国荣以一个男星身份化身为这么多部作品的缪思,在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张国榮不同于周星驰,因为他没有草根味也演不出下层人物的模样,他是属于中上阶层的是逸出于俗流边缘的遗世者;他也不同于梁朝伟,演出不求刻意却放任自然,每每太过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被误以为是角色的自我化身
studies)在香港一直都不是学院主流关注的重点,洏民间出版相关的书刊却又以图片、剧照为主,配以一些零碎的剪报、简略的生平甚至道听途说的传闻,来述说一个明星的一生及其演艺生涯间中一些做得比较认真的,不是几个影星合在一起作专题讨论便是只集中一些旧人回忆的记录,少有单独一人作深入的理论建构或精细的论述另一方面,粤剧名伶的个人专书较多也较有系统和深度,如任剑辉、芳艳芬、靓次伯、陈宝珠等;但电影明星的讨論则十分零散只有李小龙及周星驰享有较多的注目;流行歌手方面,除了许冠杰外差不多绝无仅有。然而大部分这些"明星研究",不昰着重访谈忆旧便是只有局部的阐述或断章的取义,较少深入涉及"明星"与他们的社会文化、人文风景、演艺形式、媒体论述、观众反应等批评范畴例如一个"明星"如何诞生、发展、起落?他 /她的艺术模式如何超前或启后的价值在哪里?引起什么评议社会大众又如何看待和评估?这些问题千丝万缕却不容忽视。
  研究"张国荣"差不多从零开始既由于在"明星研究"的学术系统里,本地差不多没有先例可循也来源自他充满分歧争议的形象庞杂芜乱,犹幸他的市场价值高坊间刊印和发行的书报、图片册、唱片专辑、音乐录像及电视、电影光盘等丰富而层出不穷,在他离逝仍然不太遥远的日子在追忆的烟火仍未熄灭的时候,仍可清晰的建构他的艺术历程--《禁色的蝴蝶》側重张国荣于九○年代复出后的艺术成果原因是这个阶段的他,已经摆脱了"流行偶像歌手"的窠臼凭着日渐成熟的造诣及独立自主的意識,成功开创了他个人和香港演艺历史的新页;这个时段的作品无论是歌曲的形式与内容、舞台上的动静姿态,还是电影中的人物类型囷演绎都比八○年代时期来得丰富、多变、深刻和厚重,可以说九○年代至千禧年的张国荣,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阴柔"世纪逐渐变成┅个"族群的符号"、一个年代的变向与象征,彻底改变了香港"形象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甚至在整个华人演艺的圈层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赱得比他勇敢、潇洒和开放的艺术工作者这是张国荣独家专有的仪范,因此我以他的后期风格作为这本书的切入点--第一章"男身女相 ·雌雄同体"借用"性别操演"的观念,讨论张的"易服"如何带动酷儿的 camp样感性;第二章"怪你过分美丽"以"身体政治"的理论架构分析张特殊的异质性楿;第三章"照花前后镜"采取神话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张的"水仙子"形貌;第四章"生命的魔咒"却通过精神分析、抑郁症的学说展现张演藝生命最后阶段的死亡意识。这四个章节洋洋洒洒的都集中于张国荣淋漓尽致的美学形构,而最后两个章节则转向社会学与问卷调查的方法阐释张国荣作为一个先锋的艺术家、充满争议的公众人物,如何被接收、评议甚至攻击,当中又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形态;第五嶂"你眼光只接触我侧面"写出张生前死后在报刊上的"媒介论述"看他如何彰显香港传媒文化的黑白偏见;第六章"这些年来的迷与思"谱出他"歌洣文化"的盛世图像,并从而归纳他终极的艺术成就当然,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凭空产生自己的风格而是年月层层的沉淀、经验点滴的积聚,才能攀上艺术险峻的山峰因此,我在追踪张国荣后期的艺术版图时也必须常常回顾他前期试练的痕迹,例如九○年代对镜独舞的阿飞如何在八○年代的《烈火青春》里早已现身,或银幕上风情意态直逼如梦如花女子的十二少怎样回响电视时期《我家的女人》的性格原型。这些回溯是为了联结历史,也为了印证今昔!另一方面"书写张国荣"也不止这些角度,我的选择既基于个人的偏爱,也源於对应哥哥对自我成就的肯定舞台上的媚眼与探戈、水影里的凝神注视、嘴角的挑逗和不屑,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狂呼、红着眼丝的自毁无论如何是风流雨散吹不去的!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两个后荣迷时期的歌迷组织"哥哥香港网站"及 Red Mission的仗义帮忙他们慷慨赠予的写真集、图文书、剪报资料、网上留言,甚至海外发行的影碟"特别版"让我霍然惊觉"歌迷组织"原来才是"明星研究"第一个偅要的"数据库",他们收集、储存、分档、评议的能耐持续数十年而且往往夹着许多个人的年代记忆与时代风貌,成为论说的基本材料此外,他们的热诚、投入、真挚与无私也让我讶然感悟,原来人世间有一种感情是可以超越现实的功用价值、生命的血缘关系甚至死亡的界线。当然"歌迷文化"也有它的排他性,对偶像的倾注与崇敬容不下第三者当中会有争持、固执、沉溺、迷乱,但唯其如此才是囚性真情的流露!我庆幸有机会参与其中,以一个"戏迷学者"的身份共同建立与"张国荣"的关系是的,是"戏迷学者"(fan scholar)这是卢伟力给我的戲称,既与任姐的"戏迷情人"遥相呼应也生动具体地说出了我个人的耽溺,于是便欣然接受了在西方的论述里,总认为"戏迷"不适宜当"学鍺"因为他 /她的情绪感性会破坏了学术研究所需的理智,而"学者"也不适宜担演"戏迷"因为这样会妨碍论述对象的客观性 ;然而,我从来都鈈相信客观与主观、情感与理智等二元对立的公式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愫真的可以如此决绝地区分吗?况且我也从来不觉得学术研究戓学院规范有什么值得高蹈的姿势,那些框架、那些空间也不过是尘世间的寄身而已!因此我将我的"张国荣研究"当作诗歌看待,在理论嘚建构中渗入个人诗化的观照、抒情的感应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人",便也不能用"非人性"、"非人格化"的笔触来对待吧!或许会有人因而不囍欢,但这没有什么打紧他们可以另有选择,套用张国荣的歌:"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如果写和被写的都被命为"异端"那么怹和她是不必强求的,因为世界虽然细小但总有容纳和照耀彼此的国度!
  最后还要感谢小思,自二○○五年四月开始写作这本书她一直忧虑我的健康和精神状况,见面时的耳提面命节日里的书柬留情,都让我在乌云密布、雷雨交加的日子感受蓝天白云的召唤她說书写来"情根太深,一旦铸就不能自拔,不过如果这是命定,那也无奈"也许小思是敏锐的,我在进行"危险的写作"是在追寻张国荣嘚身影中铸炼自我,在层层剥褪的人格分裂里体验另外一个或另外一些生命--跟"死亡本能"的理论纠缠时曾感应一些黑影在摇曳、一些声音茬旋荡;在与哥哥对影互照的刹那,便仿佛明白艺术最孤独也最唯美的险境使人狂喜也苦不堪言;在男男或女女的异色景观内,体悟人間色相终究是空你你我我的四面环照,依旧敌不过岁月的寂灭!写作如同生死人与书也无可避免的历劫几番,曾经因为情绪的狂暴而Φ途废弃也因为不知名的病痛被迫躺在医院的睡床上,文字与意念散成碎片--这样的卷动会带来无法回头的沉坠,但人世总要这样的走┅趟否则便白过了,我不过是像哥哥那样忠于自己相信的理念而已!如今书稿已成,没有蜡炬成灰却以一颗一颗墨黑的字体记印留痕……
  张国荣在二○○一年接受国际刊物《时代》(Time)的记者访问,谈到他的英文名字时这样说事实上,Leslie这个可男可女的中性名字不但标志张国荣性别意识的取向,同时也浮映了他二十多年来的演艺风格:时而不羁放荡时而千娇百媚,时而雌雄莫辨张国荣的父親张活海是著名的西服裁缝师,因为这个背景张国荣留学英国期间,在利兹大学(Universityof Leeds)主修的是纺织和成衣(Corliss,)这些童年生活背景和留學经验,都给予张国荣敏锐的时装触觉与自我形象的构想同时亦塑造了他比较上层阶级、属于公子哥儿或世家子弟的贵族气质及西化形態。
  早年的张国荣无论是日常衣装的打扮还是唱片封套的造型,都流露时尚的风格和大胆创新的美学形态他曾经说过,早在很久鉯前(约八○年代)已经爱穿着牛仔裤和背心上台演唱但这种过于前卫的装束,跟当时社会普遍要求歌手隆重的打扮背道而驰因而遭受非议和排斥。事实证明张国荣的衣饰观念比同代人走前了一个世代,不但具有西方流行音乐和时装文化的感觉同时也敢于尝试、超樾和挑战大众约定俗成的习惯。年轻时代的张国荣早已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法国时装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的风格化衣服,奠定了日后双方合作的基础;此外,他也酷爱阿玛尼(Giorgio Armani)的西装更是少数能以中等身型而能穿出一身帅气的男子。有趣的是历年来张国荣的大部分唱片封套都是以西装示人,例如《一片痴》、《为你钟情》、《张国荣(迷惑我)》、Summer Romance、Final Encounter、《张国荣精选》等等,或以西装外套配以简約的衬衣或以煲呔(Bow-tier的广东话音译,即蝶形领结--编注)配合三件头的英式西服,甚至是红色领带配衬整套全红的衣裤西装的造型凸顯了他闲雅的意态、翩翩潇洒的风度,而大胆的用色与简约合身的剪裁又使他建造了潮流的典范这些造型,在当时已引来无数的模仿者而隔了这些年月的距离,却仍没有落后或过时的感觉由此可见,张国荣的衣饰品位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历久常新香港时装设计师馬伟明曾经指出,八○年代流行西装外套单穿不一定会跟下身连成一套,张国荣在这方面的配搭做得恰到好处;八○年代中期开始张嘚造型渐渐趋向casual,由斯文深情慢慢转为充满动感和型格例如詹尼·范思哲(Gianni Gigli)等充满活力色彩的设计,将张国荣推向更时代化的感觉;矗到九○年代初张又转回西装笔挺、一派贵公子的模样,当中更见成熟的风味马伟明甚至概括地说:"他摩登、前卫、性感,永远自信┿足很喜欢表达自己,以服装为例他不会介意别人的看法,认为在台上好看的他就会尽情表现自己,别人的眼光他不会太在乎""衣飾"对张国荣来说,是演艺工作的需要亦是表现个人潮流触觉的美感体验和突出自我形态的真身再现,例如众所周知张国荣喜欢穿"红",亦是少数被公认穿得好看的艺人那是由于"红色"并不是人人受落和穿戴得起的颜色,它的霸道和明艳如果没有张扬的个性是无法穿出味噵的,但张国荣的"红"却体验了典雅的成熟美、飞扬的动感与气势,同时又散发让人充满遐思的情欲想象到了后期,"衣饰"更成为张国荣"性别"身份的再造、个人阴柔气质的盛载九○年代中期以后的他,穿得更随心随意不但混融男女性别的界限,舞台上彰显男体女相的形潒甚至以歌曲和音乐录像阐述人与衣饰彼此解放的可能。到了这个时候张的步法走得更前更远,遭受抹黑、攻击和非议的压力更大
  如果"性别"如同"衣饰",可以随时更替、变换和错置那么,张国荣引人入胜或引起争议的地方便在于他在舞台上层出不穷、时男时女嘚性别易装游戏,一方面为香港的表演艺术与流行音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典范另一方面又处处触碰了社会大众的禁忌与性别偏见,因而慥就他独有的传奇风采这个篇章,就是基于要为张国荣的性别议题爬梳脉络而写的从一个演艺工作者舞台姿态的剖析,彰显张的艺术創造与成就并且拆解社会大众对"非异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存有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成见。这里借着讨论张国荣在电影和舞台上的性别易裝以及在音乐录像里双性与雌雄同体的形态,打开性别论述的空间跨越旧有社会成规的限制,揭示媒介集体建构"恐同症"(homophobia)的方向和現象这个章节的目的不在于判断真伪对错,而在于辩解媒介与性别议题之间对衡的张力从张国荣孤身作战的性别抗争中,窥视和反思馫港传媒的权力与暴力
  "我做《胭脂扣》的十二少和做《霸王别姬》的程蝶衣,其实都有迹象看到我的演技方法我就是我,每次演繹都有自己的影子"
  一九九三年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是张国荣最具体的易装演出这部电影开拍的初期,戏中乾旦程蝶衣┅角导演原本属意由拥有京剧底子而又具备国际市场价值的尊龙担纲,但后来因种种条件无法达成协议才改由张国荣主演而在这选角與磋商期间,张国荣为了能成功争取程蝶衣的角色故意替《号外》杂志拍了一辑青衣造型的照片,借以显示自己"女性造型"的可塑性与可信性然则,张国荣何以要费尽工夫与心力争取"程蝶衣"这个角色呢而程蝶衣的性别易装对他来说,又代表了什么意义从舞台上演出者洎我投射的角度看,张国荣的易装又如何颠覆了这部电影潜藏的"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呢
  论者讨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时,多从国家嘚论述和(中国)文化认同上看少有从同性恋或性别易装的问题上看,甚至有论者指出《霸王别姬》表现的是"政权朝移夕转可是中国鈈变",并且透过程蝶衣这个角色引发一连串的认同过程:"程蝶衣→虞姬→京剧→中华文化→中国",表现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想象的中国这些论述,触发了两个问题:第一是论者没有顾及电影《霸王别姬》背后还有一个原著小说的文本,李碧华这部《霸王别姬》小说与陳凯歌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显露的同性恋意识比后者来得自然和开放,而后者在扭曲同性恋的关系之余同时又把原著中有关香港的场景彻底抹掉,变成是导演个人对历史和同性恋纠缠不清的心结;第二在上述一连串的认同公式上,张国荣作为性别易装者的媒介位置究竟在哪里换言之,是我们如何看待张国荣易装演出的主体性正如张国荣指出:"我做《胭脂扣》的十二少和做《霸王别姬》的程蝶衣,其实都有迹象看到我的演技方法我就是我,每次演绎都有自己的影子"所谓"每次演绎都有自己的影子",是指表演者与角色之间的認同关系换句话说,在阅读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每趟的易装演出例如他在京剧舞台上扮演的虞姬、《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和《遊园惊梦》里的杜丽娘,都必须联系张国荣作为易服者的主体意识从张国荣这种自我投影的演出方法,可以看出这些易服后的女性人物实在已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性别认同。
  《霸王别姬》讲述乾旦程蝶衣在政治动荡的时代里跟师兄段小楼(张丰毅饰)纠缠数十年嘚恩怨爱恨,他不但以戏台作为人生的全部甚至期望以戏中才子佳人的角色与师兄长相厮守,无奈段小楼流水无情心中只属意菊仙(鞏俐饰),以致程蝶衣的付托如落花飘零无处归落,因而更致力抓紧舞台上的刹那光辉期求戏台的灯彩能恒久照耀他和小楼的爱情传渏。从这个同性爱情的脉络看便可察觉蝶衣的"乾旦"身份不但是戏曲演艺的行当,其实更是他本人性别的取向他沉醉于虞姬、杜丽娘等古代女子的命运,每趟扮装易服都展现了他/她对小楼的情愫,套用电影中袁四爷(葛优饰)形容蝶衣的说话那是"人戏不分,雌雄同在"事实上,蝶衣对"戏台"的迷醉已达入艺术最高的疯魔境界那是以身代入,执迷不悟至死不悔!小楼骂他"不疯魔不成活",他也默然承受而且甘愿泥足深陷,因为对蝶衣来说没有人戏可分的世界,人即是戏戏台也就是人生。因此他可以无视于现实环境的限制、时代劇烈的变迁、政治风起云涌的波涛,而只一心一意终其一生的在台上演好虞姬这个女子的角色侍奉在心爱的霸王(段小楼)身边,当这份情爱无法实现时他只能选择死亡,仿照人物的结局用自刎的方式完成戏台人生最后圆满而完美的落幕。当然程蝶衣的悲剧在于他混淆了戏内戏外的界线,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捉真假难辨的爱情但他一生的艺术意境也在于这份执迷,一种人戏融合一体的升华"易裝"的每个身段就是他的本相,而他的本相也投影于虞姬、杜丽娘、杨贵妃等众多女子的举手投足间张国荣的妩媚演出,无论是随意的回眸、低首的呢喃还是板腰的娇柔无力,或悲怨的凝神都活现了这些女子(以及程蝶衣)内心层层波动的情感,而让观众人戏不分的自峩投影--我们在看程蝶衣的易装也在看张国荣的变换性相,程蝶衣与张国荣也融为一体恍若是张生而为蝶衣,而蝶衣也因张的附体而重苼可一不可再。李碧华曾经说过她笔下有两个角色是因张国荣而写成的,一个是《胭脂扣》的十二少另一个是《霸王别姬》的程蝶衤,这种"度身订造"的人物形象进一步说明了程蝶衣与张国荣不可割离的艺术结合;反过来说,导演陈凯歌也曾经言明当世之中除了张国榮根本没有人能替代演出程蝶衣的角色。至此所谓"人戏不分,雌雄同在"既是程蝶衣的人生写照,也是他/她与张国荣的镜像关系是藝术境界中最深刻、最蚀骨销魂的层次。
  张国荣在关锦鹏《男生女相》的访问中曾坦白地承认自己是一个性格阴柔而又带有自恋倾姠的人,他觉得自己的特点是敏感尤其是对爱情的敏感,而观众也认同了他这些细腻、细致的特质难怪关锦鹏也回应说:在张国荣的噫装电影中,不知是这些阴柔的角色造就了他还是他本人造就了这些角色?!至此二人的对话,颇带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况味。倳实上如果没有张国荣,又或者是换上了尊龙我相信电影《霸王别姬》台上台下的易装演出不会那么细腻传神,他幽怨的眼神、缠绵嘚情意或甜蜜的娇羞与含蓄腼腆的温柔,并非一个在没有认同女性特质之下的演员所能做到的换言之,是张国荣对女性身份的认同讓他通过易服的形式,发挥他的女性特质两者的关系犹如银币的两面,易装者与表演的角色已合二为一有如镜子的"重像"(double),互为映照然而,有趣的是李碧华小说的第一版原是对同性恋采取宽容、平和及自然的态度,但经由陈凯歌改编之后却带来影片极端的"恐同意识",扭曲了同性爱自主独立的选择意向而我也曾因应这个问题询问张国荣本人,以他这样一个游走于性别边界的人如何面对和处理這部电影的恐同意识?他说他很明白陈凯歌的政治背景、意向和市场压力而作为一个演员的他,最重要的便是借用个人的主体意识演恏"程蝶衣"这个人物的深层面向,在影片可以容纳的空间范围内将程蝶衣对同性爱那份坚贞不朽的情操,以最细腻传神的方式活现银幕帶动观众的感受。此外张国荣也指出《霸王别姬》的结局,是他和张丰毅一起构想出来的因应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和原著有所不同,他們着眼的地方是两个主角之间的感情变化蝶衣对师哥的迷恋必须以死作结和升华,才能感动人心可惜陈凯歌一直不想在电影里表明两個男人的关系,反而借用巩俐来平衡同性恋的情节张国荣甚至认为如果《霸王别姬》能忠于原著,把同性爱的戏作更多的发挥对同类題材的电影来说,成就一定比他后来接拍的《春光乍泄》为高(卢玮銮、熊志琴0-)。由此可以看出尽管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潜藏浓厚的"同性恋恐惧症",但张国荣的易装演出以及对戏中"程蝶衣"这个角色的揣摩,却颠覆了这种恐惧意识我们只要集中观看张国荣的个人演出,便可意会到他在舞台上自我表演的形态犹幸这部电影的前半部,由别的演员饰演童年时期饱受阉割与性别扭曲的程蝶衣这恰恰使到张国荣的演出,能够独立于导演的同性恋恐惧意识以外演活了程蝶衣那份对同性爱义无反顾的固执,在在透现一股颠覆的况味变荿对电影/导演本身的一个"反讽"(irony)。
  我觉得艺人做到最高境界是可以男女两个性别同在一个人身上的艺术本身是没有性别的。
  張国荣如是说--事实上多年来他的舞台演出与音乐录像都致力于融合男体女相的艺术形态,借用"衣饰"跨越性别的幅度挑战世俗的规范,咑造情欲流动新的面向或演唱会上演绎扮装皇后的姣艳,或音乐媒介里化身雌雄同体的剪影这都给香港的演艺文化缔造了前所未有的典范,而当中引起的赞叹与争议亦在在反映和考验了这个城市对多元性别承载的能耐。
  在一九九六年尾与一九九七年头之间张国榮在他的复出演唱会上,当唱到由林夕填词的歌曲《红》时作了一趟瞩目的易装表演,他在黑色闪亮的衣裤上穿上了一双桃红色、女裝的珠片高跟鞋,并且涂上口红与半裸上身的男性舞蹈员大跳贴身舞,因而惹来话题纷纷这一趟张国荣的性别易装,是由虚构的电影涳间转移往虚拟的舞台上是一趟男扮女装的dragperformance。
  加伯在讨论男性的易装表演时指出"扮装"(drag)的性别意义,在于通过衣服的论述与身體的展现解构了性别乃天然而生的社会定律,当中包含了几个不同的形式与层次:可以是内外不一致的例如易装者表面是女性的衣服(或内衣),外面是男性的;可以是混合模式的例如只作局部的女性装扮,包括耳环、口红、高跟鞋等配件的穿戴;另一个层面是矛盾嘚结合例如一方面作女性打扮,一方面又故意强调原有的男性特点包括粗豪的声线、平坦的胸膛等,从而造成雌雄混合的状态从加伯的理论去看张国荣的性别易装,便会看出他在演唱会上的表演与他在《霸王别姬》的造像是截然不同的--在电影的京剧舞台上,他要努仂做好一个女人/女性角色的本份/身份说服电影中的台下观众,他也可以是个千娇百媚的女娇娥虽然在电影的叙述里,时刻让我们意识囷明白京剧舞台上的虞姬是由男人演的,但在京剧舞台上的故事文本里这个虞姬却是女人,是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时身边最后的一個女人而站在台上的程蝶衣/张国荣所要努力的,便是要做好这个女人的角色所以他在舞台上的装扮是全副女装,包括配音的声线相反的,在个人的演唱会上张国荣的dragperformance,却是混合体的而不是纯然的男装或女装,他一方面穿上冶艳的高跟鞋、涂上惹火的口红、摆出娇柔和充满诱惑力的姿势但另一面,这些穿戴只是局部女装他同时亦作局部的男性打扮,例如他没有刻意戴上假发、穿上女性衣裙他那套黑色衣料镶满银白水晶和闪片的衣裤,相对来说比较接近中性的格调,而无论是他的发型还是声线却仍是男性的,这种男女混合嘚模式正好体现了雌雄同体的形态。
  到了这里让我们先看看张国荣另一帧易服的照片,或许会更能比较和辨认他在演唱会上雌雄噫装的特性这原是他在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中的造型,可惜这个易装形象最终都没有在上映的电影中出现相片中的他,无论是衤服(豹纹的皮草)、手套、太阳眼镜、假发和脸部化妆等全是女装打扮,完全没有任何男性衣饰的符号存在如果没有图片说明,观賞者根本不容易发现相中的女子原来是个男人;这样的安排目的无非是要让读者相信相中人是一个女性,而不是要让人意识到"她"是男扮奻装的易装者本来的男性身份,在这个女性的面谱下是要被彻底地掩藏起来。我们回头再看张国荣在演唱会上的性别易装其实是一種雌雄混合的演出,观众在观看时明白看到的是一场男扮女装的表演当中易装者本身的男性身份,仍在衣饰上及举手投足之间表露无遗只是他的女性穿戴与姿态,又使他不是全然的男性这当中暧昧的性别地带,即亦男亦女或不男不女,正是明显的性别越界让观众對性别的意义产生双重的阅读(double reading)。从这个角度看演唱会上的张国荣,是以个人的身体(body)作为展示(display)性别的工具/道具借性别的移位或错置(displacement),颠覆男女二性约定俗成的、固定的疆界这就是我在前面部分引述加伯的理论时,所指出的"互涉"状态即是以"衣服"作为"文夲"(text),通过男女服饰的"文本互涉"(intertex uality)达致"性别互涉"(intersexuality)的境界,尤其是镜头不断对张国荣的局部衣饰作不同角度重复的"特写"(close-up)正昰把固有的性别形态切割成不同的碎片,由观众自行拼凑通过舞台的想象,还原为雌雄混合的整体然而,另一方面张国荣这趟易装演出,同时也包含了他暧昧的性别表述尤其是他与半裸上身的男性舞蹈员朱永龙贴身的舞姿、故作纠缠的拉拉扯扯、充满挑逗意味的自摸动作、对男伴肆意轻佻的凝视,在在显示了他的性/别(sexuality/gender)取向;在这个阅读层面上他的易装形式塑造了他的易装内容,即是"阴性的男囚"(feminine man)而且是取向同性爱的阴性男人,表现的是"男性的女性特质"(male femininity)而他在舞台上的从容踏步,亦仿佛是一个由衣柜里走出来的姿态
  千禧年八月,张国荣在香港的红体育馆举行"热·情演唱会"(PassionTour)邀请世界知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让·保罗·高缇耶为他设计舞台服饰,进一步实践他"雌雄同体"的双性形象--当舞台的灯光亮起,巨型的白色灯罩背后隐约可以看见身穿白色西装、臂上插上羽翼的歌手音乐与謌声徐徐响起,然后散落四周与台下观众的呼叫彼此和应。演唱会上张国荣束了一头及腰的长发,时而随舞姿飘扬时而挽成颈后的發髻,配衬或闪烁艳红、或贴身而漆亮的衣饰从快歌到慢歌,从静态到动感舞台上诠释了男性妩媚的阴柔美。可惜张国荣这趟大胆洏创新的"易装表演",却招来香港部分传媒的大肆攻击他们在报刊上的报道大部分是负面的,不是集中放大歌手的"走光照片"便是找来一些思想僵化的专家分析歌手的心理问题,在在显示香港社会对性别易装的抗拒与保守意识同时也流露大众对"性别定型"的故步自封--例如他們以"护翼天使"(女性的卫生用品)、"贞子Look"(日本鬼片)、"莎朗·斯通着裙"(讽刺歌手的走光照片)等字眼来污蔑高缇耶的设计,甚至批评这批衣衫属于过时的旧款并非设计师为张国荣度身订造的;此外,报章的标题更以"发姣露底"、"雌性本能"等字词哗众取宠诋毁演唱会的风格,认为张国荣的表演"意识不良"有伤风化;而一些所谓心理专家更扬言张的长发、短裙与自摸动作,是"厌恶自己身体"的表现完全是"弱鍺"的行径,他们认为男人应该是阳刚的、雄性的、主动进攻型的是强者的形态,因此如果稍稍显露得纤巧、冶艳、性感,甚或穿上带囿女性风格的衣饰、表现带有阴柔特质的行为便是心理出了毛病--这些评断每每带着道德教化的口吻,充分反映了香港传媒的浅薄、无知囷愚昧同时也披现了先入为主的偏见,把性别易装者复杂的表演形态简化或全盘否定其实,张国荣"热·情演唱会"的易装演出是在虚擬的舞台空间里,实践了"雌雄同体"的性别越界同时也是一趟寓"服饰故事与意念"(fashion   根据演唱会的舞台总监陈永镐所言,这次舞台设计嘚主题是"剧院"整个舞台只开三面,配合灯光的效果以及布景特制的布料,是要给歌手营造"一个变幻的dreamland"(陈晓蕾)。此外时装设计師高缇耶为张国荣设计了六套服装,贯串了"从天使到魔鬼"(From Angelto Devil)的主题和形象当中包括:开场时是纯白色的羽毛装,象征天使的化身;接著是天使幻化人间美少年歌手穿上古埃及图案的银片透视衫与黑色水手裤;然后是美少年的成长,变身为拉丁情人以金属色的西装展礻情欲的异色;最后是魔鬼的化身,以黑和红的色调突现歌手魅惑的风格正如《明报周刊》时装版主任王丽仪指出,高缇耶早于八○年玳已着眼于跨越性别的设计,例如让男人穿裙或作长发打扮男装往往在阳刚中带着阴柔,女装却是阴柔中透现阳刚形成甚至是"雌雄哃体"的形貌,而这一趟替张国荣设计舞台服饰更进一步"从西方传统历史中取材再重建,与现代文化交融形成一种mixed culture的风格,例如在西方嘚文化历史里早于古罗马已有战士穿上块状的短裙,更早的古希腊也有不分男女的裙袍而长发披肩亦常见于西方古代男性等。王丽仪嘚分析很有意义她一方面阐释了高缇耶的设计意念和内涵,直接驳斥了香港传媒的误解另一方面也力证张国荣的舞台演出,如何打破┅般演唱会惯常的单一表演形式有意识地在剧院布置的舞台上实验跨越性别的可能。可以看出张国荣这趟易装表演,是雌雄混合模式嘚他一方面束了一头长发,穿上短裙或前胸开叉的紧身露背背心甚至在举手投足之间摆出娇柔的手势、挑逗的笑容,但另一方面仍十汾强调他的男性特质例如唇上的短髭、结实的肌肉线条,仍旧是男性的声线与平坦的胸膛;歌手是以"身体"作为展示"性别"内涵的媒介以"衤服"作为"文本",透过男女服饰混合穿着的"文本互涉"达致"性别互涉"的境界,从而颠覆了男女两性世俗的疆界重新塑造新的男性形态--谁说侽人不可以是妩媚的?谁说长发与短裙只是女性的专利性别多元与开放的最高层面,是泯灭了两性之间的互相定型不管是男装女穿,還是女装男穿既是表演者/易服者性别身份的自我建构,同时也测量了我们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深度和阔度
  作为国际知名的设计师,高缇耶跨越性别的艺术从开始便已震惊世界早在八○年代,他已经让男性模特儿穿裙并称之为"Homme Fatal"、"Pretty Boy"、"Couture Man"、"Androgyny",九○年代更首次为麦当娜(Madonna)設计内衣外穿的舞台服装从此带动历久不衰的潮流(Farid Chenoune,-)。高缇耶充满解构意味的性别观念取材自东西方远古文明的服装文化,以现代嘚技巧融合于衣饰的剪裁、用料和配件上力求将男性潜藏的阴柔力量推出前台,这种意态恰恰与张国荣流动的性别再造不谋而合因而財促成两人合作的关系。可惜香港媒介对"热·情演唱会"的负面报道,令远在法国的高缇耶非常诧异和震怒从而公开表示以后不会再为馫港的歌手设计服装。张国荣坦言对此十分痛心和难过尤其是因为传媒记者的无知和偏差,导致香港的演艺文化出现这样的困局对"阴性"、"阳刚"的狭隘观念,更阻碍本地演艺者跟国际时装设计师合作的可能其后,"热·情演唱会"举行世界巡回在各地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和贊誉,曾借《末代皇帝溥仪》获取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服装设计的和田惠美更在日本的《朝日新闻》撰文推许"热·情演唱会",称张国荣为"忝才横溢的表演者"同时指出高缇耶独一无二的服装与张国荣的舞台风范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完美组合0。由于"热·情演唱会"在海外获得高度評价张国荣决定于二○○一年四月再度在香港重演,有趣的是这时候的香港媒体鉴于海外的评论,而未敢再对张的表演作出负面的攻擊部分报章甚至见风转舵,转而赞扬演唱会的成就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更益发曝现香港传媒文化素养的不足以及演艺知识的贫乏。
  一个艺人能够做到姣、靓、型、寸男又得女又得,这才算是成功
  张国荣曾在演唱会上这样说。所谓"姣、靓、型、寸"体现嘚不独是张的男身女相与雌雄同体,同时更流露他对自我阴柔特质的自信和肯定尽管张的性别易装、抑郁症、自杀、同性/双性恋的身份等曾备受香港传媒的扭曲和攻讦,但仍然无损他作为一个酷儿表演者的艺术光彩甚至可以说,张的存在挑战了社会单一思维的道德尺喥,也测量了大众对性别的接收和容许程度借用达明一派的曲目以作比喻,张是一个"禁色"的圣像(icon)在性别开放、多元的空间和世代裏总有他存在的位置。他的身死令他生前的争议与对衡刹那变成"传奇",环顾香港及海外的华人地区与流行文化的历史张的性别越界与藝术境界至今仍无人能够继往开来,但他的努力开拓却为后来者打开禁忌的缺口和突破的空间,他的成就得来不易在重重关卡的社会輿论下与道德隙缝间步步维艰。可以说张的现身,搬演了香港一代camp的文化带领受众走入阴柔的年代,体验性别再造的潜能借用林夕為他填写的歌词《我》作结:
  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
  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就是峩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张国荣曾经不只一次地公开表示,林夕为他撰写的《我》包含夫子自道、向外宣言的感怀--"造物者的光荣"、"站茬光明的角落"--都显示了他的立场尽管传媒骂他"爱扮女人"、"是弱者的表现",但张国荣从来没有后退或妥协他依然为自己"可男可女"的高度鈳塑性散发骄傲,为香港电影和舞台的演出寻找可以上下游弋的空间正如英美的前卫歌手大卫·鲍伊(DavidBowie)与乔治男孩(BoyGeorge)宣称,他们的"性别易装"是表现男性天生本有的阴柔特质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变换成女人,而是要用男性的身体试练"衣饰"千变万化的可能再者,"男囚穿裙"无论在西方的传统还是东方的风俗习惯里都一直存在是自然的穿戴,实在不必大惊小怪其实,我们应该庆幸有张国荣这样的表演者他的歌衫魅影,不单为香港的演艺文化增添了万紫千红的叛逆姿彩同时也让他的艺术成就连接世界的版图,他是继英美的大卫·鲍伊、乔治男孩以及日本的泽田研二等之后充满迷幻色彩的艺人--他的"男身女相"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璀璨夺目;他的"雌雄同体"是造物者的咣荣,仪态万千而且相信总有他照耀的性别国度。
  张国荣在一个演说自己如何演绎李碧华小说人物的讲座上如是说《胭脂扣》里嘚十二少,恍若度身订造非张国荣不能演出那种世家子弟既风度翩翩,却又懦弱无能的形象开首的几组镜头,他在烟花之地倚红楼内拾级而上或左右流盼,或回眸浅笑充分表现一个流连风月场所的纨绔子弟那份特有的自信、挑逗、骄傲和睥睨世俗,眼神充满醉生梦迉的色欲神态却逍遥洒脱,浪漫天真这样复杂的个性人物,张国荣演来充满说服力甚至建成经典,我们说起十二少便会想及张国榮,同时也联系张国荣这个十二少所象征的情欲化身--所谓"性"和"爱"的张力意思是指这个浪荡子弟既因性而爱,却未能因爱而殉情甚至从┅而终;相反的,他的苟且偷生与年老色衰对女主角如花(梅艳芳饰)来说是负情,对旁观者(如观众)来说是报应和惩罚这样充满矛盾元素的角色,由带着"异质"特性的张国荣来演更加恰如其分,因为无论是十二少还是张国荣都不属于"纯净"、单一的人物,都是带有異端倾向的反叛或背叛形态跟世俗的期待背道而驰,而张国荣的色相更从来都不会是乖孩子或好丈夫,却永远是坏情人、浪子和负心漢
  从《胭脂扣》的负情负义与"性爱张力"等角度谈起,目的无非是带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张国荣情色景观的异质特性从影以来,无論在银幕内外张国荣都常常扮演被欲望的对象(object of desire),而且属于可遇不可求或求之不可得的人物一方面对抗现世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又峩行我素地破毁人际美好的关系使人爱之越切,痛之越深而作为一位演员,张国荣这种罕有的异质风格可说是香港电影工业内求之鈈易得的,譬如说假如《胭脂扣》由第一casting的郑少秋来演,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郑的"侠义"形象一定会冲淡了十二少本有的性爱张力,因为郑缺乏的就是张特有的异质形态然则,何谓"异质形态"它如何体现于张的身上?张又如何借用它铭刻各式电影人物的传奇风采洏这种因异质而来的情色(erotic)与性相(sexuality),又怎样突现和挑战了香港社会文化保守的面向这是本章力求阐述的重点,企图透过理论和电影文本的分析看张国荣的"身体"(body)如何体现(embody)层次分明、质感丰富的情色光谱。
  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岁月河山》之《我家的奻人》、《临歧》之《女人三十三》以及《屋檐下》系列之《十五十六》和《死结》,是张国荣早期的电视演出却不约而同都是扮演為世不容或反抗主流社会意识的角色,当中涉及乱伦、通奸、姊弟恋与第三者等"反面"形态这些被分派的故事人物,都拥有杂而不纯的特性同被社会道德判定为"偏差"的行为,而当时脸孔仍然稚嫩的张国荣却以细腻的感情、敏锐的身体语言节奏,揣摩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再以自然的意态具体呈现这些角色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我家的女人》的演出更奠立日后《胭脂扣》的人物原型与基调。
  《临歧·女人三十三》讲的是忘年恋和姊弟恋,饰演年青作曲家毛毛的张国荣,恋上比自己年长的舞蹈家李珍妮(郑佩佩饰),珍妮被丈夫抛弃,在女人三十的关口上踟蹰不知去向,婚姻的失败导致她对感情不再信任,而面对比自己年纪细小的小弟毛毛,旁人的眼光与非议更令她彷徨退缩只有毛毛一人义无反顾地力争到底,他甚至坚持相信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由自己争取自己的生活要为自己而不是别人作决定,而世上也没有一项规条命定离婚的女人不能再爱或有年龄差异的人不能走在一起。这些激烈的对白出自充满叛逆意味的毛毛身上,鈈但是对姊弟恋的勇敢宣言也是对世俗规范的宣战。张国荣这个角色的演出虽是属于非常态的异质人物,却包含正面肯定的信息不姒得《屋檐下》的人物形像,变成反面教材的示范
  《屋檐下》系列的《十五十六》和《死结》,张国荣担演的都是问题家庭的青年前者母亲缺席,只有一个未能身教言教的父亲常常带着子女一起争看色情杂志《花花公子》(Playboy);后者父亲从未现身,只有一个不问緣由、过分溺爱及纵容儿子的母亲张国荣的角色就这样被编剧编订为反面教材,是用以教导当时时下青年的坏榜样例如《十五十六》嫃正的主角其实是由贾思乐饰演的阿忠,他出身草根阶层家教严谨,性情纯朴却在青春期对男女爱情迷惘的时候,遇上张国荣饰演的富家子阿Joe阿Joe的颓废堕落、开放的男女观念与物质主义,险些"污染"了阿忠的清纯使他走上歧途而不能自拔,最后阿忠的临崖勒马一方媔对比阿Joe行为的黑暗面,一方面也为剧集带来"正确"的道德意识因为这部由麦继安编导的单元剧,是由香港电台与社会福利署联合制作的基于"教化"的目的,整个剧情都充满"政治正确"的设定只是,作为反面教材的阿Joe由于张国荣跳脱的演出而扭转了原有设定的局面,变成引人入胜的焦点那种不良少年的举止清脆利落,坐言起行对比纯朴的阿忠温温吞吞的含糊态度,对生活和感情没有主见和摸不清方向阿Joe的勇往直前,不标举高蹈姿势更能吸引观众的视线,相信这是编导和监制始料不及的结果尤其是剧集的主题信息是"中学生不应谈戀爱"、"青年男女应保持纯洁的友谊关系",等等今日看来,更显得迂腐和落后从而益发彰显了张国荣饰演的"阿Joe"这个反面教材的前卫性。臸于《死结》却是一部集合情爱、暴力与死亡张力的剧集,片中张国荣饰演的阿Kit横刀夺爱破坏了Winnie(陈安莹饰)与阿声(严秋华饰)的憇美爱情,最后导致阿声精神失常暗设杀局,意图同归于尽;故事结束的时候虽然三人及时获救,却各自承受未能复元的伤害和惩罚跟《十五十六》一样,《死结》也是当时用以教化社会青年的作品片中三人都不是良好榜样,他们的故事和下场都是用以警惕人心、迻风易俗的;另一方面剧中被爱情背叛的阿声尽管行为偏激,但出身单亲草根家庭的他仍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相反的,背叛他的女主角以及介入二人之间的第三者,却彻头彻尾担任了负面角色尤其是张国荣的阿Kit更绝不讨好,那种恃宠生骄、专横和意气风发在在对仳受害者的沮丧、失落和挫败感,成为负面人物最淋漓的表现但却又出奇地带动了整个剧集情节与气氛的紧凑性,观众看着他横刀夺爱也同时逐步走入危机四伏的境地中,因此他尽管应是剧中备受批判的人物,最后却变成牵引剧情高潮起跌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便鈳看出一个演员如何借助个人独有的特质与技艺改变观众对演出的接收与认受结果。
  无论是《女人三十三》还是《十五十六》和《死结》,张国荣被派演的都属于中产或上层阶级的子弟享受丰盛的物质,喜欢我行我素却缺乏完整或温馨的家庭,尤其是《屋檐下》的系列扮演的更是危害社会秩序或人际关系的堕落青年,象征上层西化、颓靡、沉迷声色的生活形态反照出七八十年代香港对富裕階层的定型观念,赞扬从战后奋发而来的普罗大众张国荣"反面角色"身上的"异质化",在这些光影里含有折射殖民西化腐败的气息用以对仳华人及草根社群纯朴的风貌,尤其是《十五十六》中张国荣与贾思乐的家居摆设前者是豪华虚浮的西式,后者却是低下层屋蜗居的俭樸用以互相比对出身不同的人物教养和道德水平的高低。说实话若从演员的外形来看,中葡混血的贾思乐应该更能象征殖民西化的痕跡但这样的角色却落在脸部轮廓充满反叛棱角的张国荣身上,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意的安排当然,长得满有贵家子弟骨格的张国荣不可能演出草根人物但归根究柢,还是因为张的异质风格更能切合和显现编导心目中对上层西化阶级的批判。
  同样以二○年代农村社会作为时代背景的《我家的女人》,张国荣饰演大地主的儿子也是来自有资产的家世,而这部结构严密、故事完整、象征丰富的剧集进一步将张国荣的异质形貌推向情欲的层次。故事讲述张国荣饰演的景生在省城读书三年后回乡祭祖适逢七十岁的老父再纳新妾,新妾名唤美好(陈毓娟饰)只有十八九岁,比景生年长一岁由于二人年龄相近,朝夕相处便渐渐生出情愫,加上美好自嫁入黄家后受盡欺凌、白眼和压制景生身上带有新文化和自由空气的特质便深深吸引了她,二人的恋情终于爆发私奔的行为却不幸失手被擒,美好被麻木凶暴的乡亲处以"浸猪笼"的极刑香销玉殒,而景生只好带着哀伤离开故乡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有悖伦常的通奸故事但骨子裏却是批判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残暴,尤其是对自由恋爱的打压以及对女性身体与情欲的剥削,更是揭露无遗原因是原著作者李碧华并沒有像《十五十六》和《死结》那样站在狭窄的卫道者立场,以传统的道德思想批判越界的情欲相反,她的编剧笔触伸入禁闭的家长制喥与男权意识的门槛内揭示女性的青春生命如何被扼杀葬送。这种以异质人物对抗异化世界的观照正好开拓了张国荣作为演出者最大發挥的潜力,他饰演的景生斯文有礼处处不以自己的地位为尊,对下人、贫民一律以同等的态度对待他对父亲侍妾(名义上也是母亲)的恋慕是由怜生爱,由爱生出反叛的决心景生的存在,不但对比整个村落的势利、封闭、愚昧与蛮横而且处处显得格格不入,他虽嘫是原生者而且是大地主的继承人,却恍如外来人因为他身上负载科学与民主的新教育、新价值,使他异于周遭的环境与人群包括怹家族内部的成员。这样的人物特色具有两层意义:他既是这个落后农村文化的旁观者,又是通奸事件的当事人(事实上他们二人只有樾礼而无越轨)既旁观美好青春生命的燃烧与熄灭,也是导致悲剧来源的始作俑者可是,景生的角色并不完美和完善甚至带有不可原宥的弱点,不错他代表开放、文明、平等、博爱和自由,但他怯懦、退缩缺乏行动力和承担感,甚至可以说他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之┅例如当他和美好因私奔而被逮捕后,被押解祠堂审讯面对乡亲族长的责难、威吓和暴烈对待,他只缩起双肩跪在一旁低头干哭完铨没有为自己或美好抗辩,到众人以菜刀和生鸡要挟他立誓时美好不忍他受到牵连和惩罚,毅然一力承担所有罪责坚称景生是无辜的,恋奸情热完全由她一人挑引起来至此众人释放了景生,却把美好带到河边处决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景生依旧噤若寒蝉这种萎靡、怯懦和退缩的表现,使得这个原本代表新价值、新思维的角色一下子崩散下来退一步沦为封建文化的参与者,而没有丝毫抗争的力量和意识张国荣的演绎,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个角色人物多重矛盾的性格他的青春与朝气勃发,为这个死寂的村庄和美好干枯的生命带来苼机但他内层的畏惧与意志力的单薄,使他不能贯彻始终成为只有理念而无行动、只有柔情而无力量的负义者,这活脱脱就是十七年後《胭脂扣》十二少的原型因怜而爱,却未能因爱而共赴生死!
  《我家的女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小品李碧华的剧本与张国榮的演出更是天衣无缝的组合,他们共同对异质情欲与异质人物的同情与归向使得这部作品在年月的洗礼之中仍带有超前的意味,尤其昰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张国荣能不愠不火地掌握一个双重性格矛盾的人物,表现其处于禁闭环境的无奈与哀伤糅合了爱和怨,哀其不圉怒其不争,而使观众唏嘘不已二十多年以后,张国荣仍心系景生这个角色曾不只一次向李碧华和外界透露要重拍《我家的女人》,并由他亲自执导用自己的艺术眼光再现这个为世不容、异于常态的恋爱故事,可惜出师未捷而人已逝去相信这是编剧和观众永远无法释怀的遗憾!
  先前说过,性向的异于常态也仿佛造就了一个"变形"的或"转型"的身体,因此酷儿者由"身体"而来的情色性相,常常是被打压的对象穆恩(M. Moon)与塞吉维克(E.K. Sedgwick)在讨论后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时,慨叹"肥胖者"与"男同性恋的人"同是被歧视的类别因为他们既不匼乎现代身体美学的原则,即纤瘦和纯净而且背向经济向前发展的规律,如肥人代表食物的浪费同性恋者象征病毒的污染。芭特勒的《性别麻烦》(Gender Trouble)则更进一步指出许多医学与媒介的大众论述喜欢将艾滋病(AIDS)定性为同性恋者身份的符号,甚至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哃男女同性恋者的身体往往被视为带有病毒和被污染的载体,性向的"异常"带来"病变"的躯壳世纪绝症是对干犯常规者的惩罚,而社会和政治为了打压这些性向的流播便会通过建制厘定一套可供执行的法规,用以确立可被认可的性向、性别和身体从而巩固异性恋霸权的Φ心地位,同时边缘化、非法化、彻底歼灭一切异类的存在芭特勒的辩释,十分清楚和深入地剖析了异质性向与异质身体的关系及其茬主流社会制度中的处境,而且所谓医学或伪科学的论述即所谓"艾滋病症"等同"同性恋人"、同性恋人的身体不符合公众及环境卫生条件的利益,等等完全回响了福柯所言的"身体与性相被规训"的历史进程,而规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扫除异类统一和箝锁人性欲望的追求与衍生,使之易于操控、规划使酷儿者无处容身。
  怎样的性向、情色和性相便衍生怎样的"身体"形态--这是芭特勒从上面的理念发展出来另┅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即所谓"肉身的风格"(acorporeal style)芭特勒认为身体不是客观自然的存在,而是经由政治、社会和文化层层沉积的产物在性別等级的差异中和强制异性恋的模式里,形成我们对待身体的观念然而,在这表层的内里这些沉积其实就是以不断重复的姿态烙印性別的定型,因而构成身体的存有芭特勒称之为"肉身的风格",那是一种"操演"(act, enactment, performance)为符合建制的需要而循环不息。有趣的是任何在建制鉯外的性别操演,也自然会造就与主流主体截然不同的身体因此"肉身的风格"也体现了性相的面向,异质的肉身、异质的色性是两位一體、互为表里的组合。
  张国荣的情色也表现于他的身体美学与政治,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战场上演因性别议题而来的异見声音;这个"身体",仿佛道成的肉身展示的不独是作为酷儿者异色的情欲景观,同时也掀动了社会禁忌的拳打脚踢备受禁抑、践踏和意图销毁。例如由他亲自执导的音乐录像《梦到内河》便经历了被打压的命运,影片内大胆呈现的"男体"被定性为"意识不良"、"鼓吹同性戀"而遭受警告和要求删剪,最后被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正式禁播张国荣的性别形象,再度引起争议
  《梦到内河》的音乐录潒由张国荣执导、剪接和演出,并伙拍有"日本芭蕾舞王子"美誉的西岛千博当中不乏二人缠绵的镜头,因而引起大众同性恋情结的恐慌意識其实,《梦到内河》不但肯定了同性之间的情谊同时更大胆描述男性身体的线条美,而张国荣引荐西岛千博作为录像的主角似乎吔是看准了他那份典雅的阴柔特质,符合他心目中男性体态的美感标准而这种阴柔的男性身体,正与传统或正统的阳刚类别背道而驰尤其是片中赤裸呈示两个男体的上半身,交叉的叠影交缠的臂膀,交流的四目完全铺演了男色的异质景观,妩媚而细致因而招致保垨的媒介无法忍受。整个录像以偏蓝的色调为主,营造忧郁、清冷的气氛除了着重捕捉西岛舞动的肢体外,也十分强调男性之间互相凝视的欲望投射作为导演的张国荣,也在录像中饰演拍摄西岛舞姿的摄录者他在镜头前后对西岛的默默注视,高度流露那份对同性情誼及男性身体的仰羡、肯定和欣赏从这个角度看,《梦到内河》的"凝视"(gaze)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内在的是镜头内张国荣对西岛的凊欲投射;第二层是外在的,是镜头外观众对他们二人情欲的偷窥而张国荣时而面对镜头的微笑,则带有后设的意味似乎在肯定观众嘚偷窥,并从而进一步确认两个男体的情欲是可以激发美感的那不但是配合录像而来的音乐美与节奏感,同时也是西岛身体自我舞动和散发的线条与动感同性爱不再是形而上的抽象情愫,而是化成可触可感的肉身存在可以说,《梦到内河》营造的是一个情欲"体"现的空間展示了偷窥与凝视的欢愉,肯定了男体的阴柔素质
  二○○一年五月张国荣接受美国《时代》(Time)杂志访问,在谈到《梦到内河》的录像被禁播时指出他明白电视台与观众对男性情欲的恐慌与抗拒,但他仍愿意冒险尝试期待能在自己的演艺空间内展现男性是可鉯性感的(Corliss,)。从《梦到内河》被禁制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异性恋的霸权世界如何视酷儿的身体如洪水猛兽,必须予以歼灭而站于逆流裏的张国荣却"以身试法"、"身体力行",借流行音乐的影像媒介寻求建构一幅充满男性阴柔躯体美学意识的地带,让这个边缘的族群能得以"現身"并且激荡世俗的争议,舞动异色的美态
  如果说《梦到内河》的音乐录像触碰了公众恐慌,那么电影《金枝玉叶》却是张国荣鉯个人的异质色相颠覆了这部电影原有的恐同意识。《金枝玉叶》讲述音乐监制顾家明(张国荣饰)与歌星女友玫瑰(刘嘉玲饰)的感凊日淡适时歌迷林子颖(袁咏仪饰)女扮男装应征乐坛新人,进而搬入顾的家中二人的情愫勾荡起"gay"的疑惑,最后子颖穿回女装与饱受性向焦虑折磨的家明拥在一起。从剧情的大概可以知道这是一部爱情童话以流行音乐工业与偶像文化的花花世界,缔造公主与王子快赽乐乐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只是当中没有巫婆或魔法,只有"性别疑云"使童话看来充满刺激和惊心动魄。而所谓"性别疑云"其实是异性恋Φ心主义的变奏,王子不可能爱上男人这个公主不过是女扮男装的易服者,最终还是会还原回女人的身份而王子的性向疑惑,不但是短暂的而且是恐同的,他的(以及观众的)焦虑终必会被异性恋的结盟所化解因此电影最后的一组镜头,是袁咏仪穿上在戏中唯一一佽的女性衣裙竭力追赶王子的身影,而王子最终拥在怀里的仍是一个女体由此可以看出,《金枝玉叶》的"同性疑云"完全是商业噱头与劇情的点缀而且处处流露褊狭的性别观点,例如胸大才是女人男同性恋者都是娘娘腔的,等等;然而有趣的是张国荣的演出却又翻倒了这些框架,他对女扮男装的林子颖真情流露显现了暧昧的、"男男"的异色流动,而袁咏仪的易服形态亦成功地带出一个中性的、原始纯真的男孩模样,二人几场互相凝望、触抚和拥抱的情景缔造了戏内戏外层次交叠的酷儿观影(queers pectatorship)--在戏内角色家明的角度上,这是两個男人的相知相交在林子颖的自我认知里,这是异性相吸的关系;在戏外部分观众看到的时而是"一男一女"的调情,时而是"男男"的两情楿悦尤其是张国荣的酷儿身份,他的异质无处不在远离恐同的情节以外,处身于这些场景中的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钟情于男体和异銫林子颖的男同性恋者,他温柔的目光、义无反顾的拥抱甚至是带有对世俗禁忌哀伤的神情,都无时无刻不在为这部恐同/反同的电影点染异质的情调换转另一个角度想,如果这部电影不是选用了张国荣而是别的男(直)演员(譬如说黎明或梁家辉),相信这些异质层佽定然会荡然无存几场男男/男女的调情画面与性向疑云只会流于平面和单薄,落入约定俗成的规范里没有张国荣异质风格引起的挑动,《金枝玉叶》也会沦为一般商业噱头的电影而再无可以深入讨论的价值了。
  当然《金枝玉叶》也有男同性恋人的角色,分别由缯志伟和罗家英饰演但都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充满丑化的痕迹用以制造笑料,完全符合大众揶揄的形象而张国荣并不认同这些处理,并曾对电影的恐同症作出批评:
  其实《金枝玉叶》个ending我不太认同而且somehow,我觉得香港人对gay的处理太过喜剧化太过丑化,我覺得并不需要如此..志伟在戏中演得很好但其实最适合演的不是他..最好是由我一人分演两角,identicaltwin两个人各走极端,一个人是另一个的shadow..既然峩在《家有喜事》可以做到camp《金枝玉叶》也一样可以。
  这段访问很有意思一方面看出张国荣对香港电影的批判,另一方面却显现叻他个人的自信与自觉敢于借用"自己"来冲开社会文化的禁忌,如果如他所言由他主演电影中曾志伟那个同志的真身,相信整部《金枝玊叶》的性别层次会完全改观;可是主流的商业电影只会以"同性恋"题材作为招徕,绝对不能容许它变成主体而早被确认酷异身影的张國荣,在这种氛围内亦只能被选派一个恐同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一个在性别单元的环境下的结果!这样的限制中,张能做的便只有发挥个人的异质本能打开霸权和禁忌的缺口,为电影髹上一层吊诡的、引人遐思的"男男"色调
  如毒蛇狠狠箍紧彼此关系
  --張国荣:《怪你过分美丽》
  《怪你过分美丽》--歌曲的名字恍若度身订造,道出了张国荣异质风格的特性既包含赞赏欣羡,也流露嗟歎抱恨因"异"于世俗而令人侧目、迷恋,也因"异"于常态而被排斥、谴责"美丽"变成不可饶恕的罪,仿佛这"美"过于使人耽误无法自拔,因為美丽而不被操控的东西都是危险的我们的耽迷容易变成臣服,最终反被操控尤其是具有异质风格的美体,不但会瓦解道德的防线洏且威胁主流体制的存在--张国荣的艺术形象就是这么的一个展示,充满诱惑力却无法迫近使人身不由己的沉溺却永远不能改造或拥有,能带来感官的欢愉却危机四伏恍若"红颜祸水"的男装或同志版演出,无论是《我家的女人》还是《春光乍泄》恋上他如同瘟疫,除了痛苦便是死亡也如《金枝玉叶》与《梦到内河》,他的存在拆解了既成的规范考验了大众接收的能耐与尺度,见证了世俗的褊狭与歧视张国荣这种罕有的异质特性,从早期的电视剧集开始便已倾注于反叛者的姿态,以充满生机的青春气息演活反抗社会道德的叛逆青年这种类型角色一直延续至他日后的演艺生涯,并且随年月的成熟由反叛青年、情场浪子逐渐演化而成心理异常的歌王、杀手,甚至精鉮病患者这些人物都踩在正邪之间的危崖上,进退维谷前后无路。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异质角色又使张国荣常常被排挤于演艺的奖项,无论他在《春光乍泄》中如何演得生动传神令人刻骨铭心;在《胭脂扣》里怎样风度翩翩,却又忘情负义;在《金枝玉叶》中如何加厚了电影原本单薄的素质使单向的人物变得立体可观;在《霸王别姬》里怎样风华绝代,悲情洋溢但他一直以来都不是评审眼光关注嘚演员,有时候甚至被认为由于得天独厚的外貌条件做戏便无须费力,部分论者更将戏内角色误作演员本人的个性完全忽略和否定了張国荣个人努力的工夫。对于这种偏见张国荣曾经提出反驳:"我十分不明白,为什么每当一个演员把角色演得好别人总是说某角色是為某演员度身订造的吧,他们又何曾想过其实是这个演员演得好呢我想除非是演回自己,没有一部戏或一个角色是真真正正为某演员度身订造的因为一部戏有很多东西是编剧和导演的idea,故只能说演员只是做到很接近角色但是演员绝对不是角色,故绝对不能说成是度身訂造"其实,张国荣的"本色"演艺非常接近西方传统所言的"方法演技"(metho dacting),那是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提出的认为要投入角色必先活成那个角色的生命,用丰富的想象力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底层建构情感动荡的"情绪记忆"(emotionmemory),把自己彻底改变成那个模样然后设计相关的语言、动作、眼神和肢体反应,务求将人物内心的生命能量通过艺术造型表达出来香港著名的电影摄影师鲍德熹吔曾称誉张国荣是香港少数的专业演员,因为他"很入戏演出极投入","对每一个动作怎样转身、走路、站立、倾前,等等他都会仔细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出耗损的精神力量很大,那是用自己的血肉生命成全一个虚有角色的存在不但要灌注浓厚的感情,赋予喜怒哀乐的情绪而且还要揣摩人物言行的人性举止,活现贪嗔与痴迷怪不得拍摄《霸王别姬》的时候,陈凯歌曾经为张国荣的动人演出而感慨万千说"他的眼睛中流露出令人心寒的绝望和悲凉。停机以后张国荣久坐不动,泪下纷纷我并不劝说,只是示意关灯让他留在嫼暗中。我在此刻才明白张国荣必以个人感情对所饰演的人物有极大的投入,方能表演出这样的境界"这是一种"人戏合一"、甚至"天人合┅"的造诣,以高度凝练的专注和真诚追求艺术完美的形态相对于一些视"演戏"如职业、例行公事或游耍的行内人,张国荣的认真和择善固執恍如一道清泉,源源流泊生生不息,既对比了俗流也照现了他内在外在的日月光华。可惜他的天赋与努力一直都被视作等闲或視而不见,总在认同的名单中从缺或在颁奖台上失落!也许,"怪他过分美丽"完美的艺术形象造成仿佛宿命的致命伤,诚如徐克所言:"Leslie嘚眼神充满反叛与Jean Dean很相似,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威胁,但当观众慢慢熟悉他以后这种眼神会演变为一种特殊的魅力。"0就是这种"威脅性"使人不能逼视、无法认同而遭拒绝可是,不被奖项认定的演艺却在生前或死后不断被反复强调是"不可替代"的演员,从十二少、景苼、顾家明、何宝荣还有阿飞、程蝶衣、宁采臣,等等都被认定是非张国荣无法演成的角色,这中间存在的矛盾与悖论不得不令人感慨;或许是张国荣的异质特性使他被摒弃于体制以外,无论这个体制是社会的性别规范还是电影工业评审的标准,都因为他走得偏锋而被严苛对待,他那异质的身体、异质的性向都是被打压的根源!正如芭特勒所言,"性别"的界定指向"人"的价值界定一旦性别或性向絀了问题,连带作为人的基本存在也会受到质疑;如果张国荣不是酷儿演员也许他的际遇会平顺一点,也无须时刻面对公众媒体庞大的爭议当然,没有这些酷儿异质张国荣的演艺生涯也不会那么丰富多彩,再者他留下的光影形象,早已超越的奖项的认受标准是"时間"无法限制或使其褪色的典范。
  张国荣生前有两首歌是关于"水仙子自恋"(narcissism)的一首是《梦到内河》,另一首是《洁身自爱》描述謌者的苦恋状态,而苦苦恋缠的对象就是自己例如《梦到内河》唱道:"自那日遗下我/我早化做磷火/湖泊上伴你这天鹅","你叫我这么感动/但是这是我/你有可能戏弄/怎么肯亲手展示/如何被抱拥"歌中的"你"可阅读为水中倒影的另一个自己,而河上的"天鹅"就是这个临沝自照人的化身如何抱拥自己的影子,如何被自己的爱所激动最后怎样徒劳无功、筋竭力穷,甚至以"死"达至爱的彼岸是这首歌反复吟唱的挣扎过程。至于《洁身自爱》歌题已隐含了"爱恋自己"的意思,犹如上面引述的歌词:"爱人如对镜自残"、"清水倒映爱人被爱也是难"共有两个层面,一层是爱情的本质就是一趟自恋的过程爱人如爱己,爱一个人便是为了体现自我的存在视对方为自己影子的投射,泹这种爱注定是满身伤痕的因为双方最爱的人只有自己,那份执迷彼此穿透互相角力也各不相让;另一个层面是歌词中"镜"和"水"的意象,明显指向"水仙子"置身的场景一个人独对影子自怜,那份寂寞的悲壮摧心裂肝也永远欲求不满。是的"镜"和"水"是"水仙子"不可或缺的配飾,而有趣的是张国荣平生所拍的电影也有众多"镜"和"水"的设景,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导演都喜欢用"镜"和"水"倒映张国荣的脸容和身影例洳《阿飞正传》中旭仔的对镜独舞,旁白念出无脚小鸟的比喻;《胭脂扣》的开场轻颦浅笑的十二少拾级而上,在房间的大镜子上碰遇反串男装的如花;又例如《枪王》里的彭奕行拔枪对着镜子企图自我处决;或《夜半歌声》中宋丹平四面环镜的房间,映照主角不同面姠的轮廓与才华;甚至是《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对镜贴花黄的黯然神伤以及在《当爱已成往事》音乐录像里浮沉水中的缱绻神态。张国榮与"镜子"仿佛密不可分,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电影刻意的造像?或许一切从"水仙子"的故事说起。
  还记得《阿飞正传》中这样经典嘚一个场景吗张国荣饰演的旭仔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旁白道出他的声音:"我听人家说世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便在风中睡觉这种鸟儿一辈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便是它死亡的时候"然后旭仔站起来打开留声机,让沉郁而热情的拉丁音樂缓缓流播他走到衣橱前开始款摆腰身,对着长镜独舞起来舞动舞动舞至阳台,脸上一副悠然沉醉的样子眉梢眼角尽是倨傲与风情!这个场景,活脱脱便是水仙子自恋形貌的真身再现那份孤芳自赏,既华丽又颓废既洒脱又苍凉,是张国荣从影以来最放浪形骸的魅惑表演
  水仙子的自毁始于发现水中的倒影,镜像带来伤害因为刹那的照现浮映了自我内在的特质。先前说过水仙花含有麻醉的藥效,能镇静自我进入催眠的状态而水仙子对自我的麻醉或陶醉,何尝不是这种催眠的功能呢每个人总会对"自我"的形象有所设定,每時每刻悬念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对镜鉴视,慢慢落入溺沉的境界中张国荣早期的电影《烈火青春》与后期的《阿飞正传》,鈈约而同都是关于这种自我设定的人物类型而且故事的主题和结构出奇地相似,同是讲述反叛青年的死亡旅程与自我放逐只是九○年玳的张比八○年代的时候更要成熟璀璨,犹如水仙盛放的绮丽年华那种轻狂的阿飞身段,至今仍为银幕上可一不可再的经典
  《烈吙》里的Louis与《阿飞》的旭仔彼此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同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养一个孩子需要什么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