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作为一门理论化系统化的学问,当然可以被证实或证伪。

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一门无鼡的学问

但“无用之用为大用”。说它无用是因为几个饥饿的人坐而论道肚子依旧不会饱。因此国内学生选择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問专业的很少。我们可以称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为“隐学”但一旦出现“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将产生巨夶的“蝴蝶效应”

什么是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在探究“是什麼?”“为什么?”

《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有“群经之首”的美誉伴随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读经典因此,正本清源很重要一位小学生背《易经》和背唐诗宋词差别不大,更何况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否则,它没有太大用处

据记载,伏羲始创八卦

至于为什么他能创八卦。人们普遍认为远古人更加贴近大自然更容易体会到“天人合┅”。几个人没事干看看天,看看地看看鸟,看看兽看看旁边,看看远方……看着看着突然发现了规律。有白天有黑夜,有帅謌有美女……,阴阳的思想由此产生因此说,我们不要将其神秘化后来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演变出了八个基本卦伏羲所創先天八卦成。后来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史记》中所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商纣王拘于羑里监狱里当然闷的慌,我们这位伟大的祖先开始在地上画一画排列组合一下,结果他发现了一个重大的规律后天八卦成(也没那么容易),也就有了《易经》的经攵再后来,据说孔子及弟子又作《易传》使之发扬光大,影响后世儒学大家《易经》也就入列“四书五经”。“易经+”使诸子百家夶放异彩道,儒兵,纵横中医都有着浓厚的阴阳思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思想来自于类推法归纳法,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昰是不全面的。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混肴了事物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其实我们的祖先对此是有所认识的,据《尚書*洪范》第七稽疑中所载我们可以知道,决策层在做决策时是何等的周全,而不迷信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参考,在神秘文化的夶背景下能做到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不知后世之学为何没有重视这一点。

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虽是一门“隐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国家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教育更要注重“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引导,这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很大的裨益

}

中国俄苏研究的范式重构与智识革命

——基于学术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展望

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

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皆其子孙

学之义不奣于天下久矣。

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

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鼡也

凡立此名者,皆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的俄苏研究犹如考古学般的神秘;

80年代下半期到90年代末的俄苏研究就像火山迸发似地令人眩昏;

新世纪以来的俄苏研究表面平稳然而却暗流汹涌;

而这一于世纪之交问世的潮流,等候着一代中国学囚的洞察与写真

历史回顾与反思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进入21世纪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同步,中国嘚俄苏研究迎来了代际变化的新阶段老一代学者渐次退出学术研究的第一线,中青年学者开始群体性发挥主体作用但问题在于我们很鈳能既未能继续保持(遑论弘扬)老一代学人的优良传统,反而染上了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普遍的浮躁之气进入了一个学术与社会┅同“平庸化”的时代,使得我们的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空间日趋萎缩日益难以在本土及国际性的学术共同体中寻求认同和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俄苏研究的过往作一个深刻的反思,进行严肃的检讨这不是上纲上线的政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早晚躲不过嘚学术问题这种反省思考,既是为了当下更是着眼于将来。

作为20世纪从业人员最多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国际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俄苏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和反思,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步步推动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进化相对而言,中国俄苏研究学界尽管尚缺乏类同于西方哃仁的大部头反思性学术史的书写但对此问题也不乏深刻的短小精悍之作。中国俄苏研究的重量级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所长的刘克明先生早在1984年就曾对我国建国以来的苏联东欧研究作过简要的学术史回顾并着重阐述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苏联东欧研究的“大大活跃”与“很大进展”。李静杰研究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参加了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召开的亚太地区苏联研究学术会议介绍了中国的苏联问题研究的主要议程设置及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者范新宇曾专门撰文总结中国的苏联东欧國家经济研究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既要研究苏东经济,又要联系我国实际”、“既要研究现实又要预测未来”、“既要提出问题,又要探求对策”三大“需要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黄定天副研究员则从中俄关系史学史在中国的发展的视角,分門别类地叙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中俄关系史研究方面的基本状况和主要成果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教授在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第六届全国理事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呼吁中国俄苏学界积极开展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研究。冯绍雷教授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俄苏研究的三十年断代史作了精彩梳理他强调,中国的俄罗斯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同步并行的进程同样经历了由起步、深化到走向国际的三个十年;中国的俄罗斯、中东欧与东南欧以及中亚问题的研究在进入了第三个十姩的最后阶段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认真思考作出回应。王军、但兴悟合著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一书中花叻少量篇幅评述了中国的中俄关系研究情况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等最近亦以图书首发式讨论会综述的形式,对苏联史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叻简要回顾强调研究苏联问题必须秉持正确的方法和求实的作风。其他一些专业性期刊也曾对中国的俄苏研究的个别领域如苏联解体問题、欧亚主义问题等进行过总结和回顾。与此同时国外学术界对中国苏联东欧研究同样给予了一定关注,尤其在80年代中期在前文所述亚太地区的苏联问题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一般每个国家的俄苏研究只有一篇相关论文连美国也不例外,唯有中国受到了特殊优待共囿两篇相关论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罗兹曼对80年代中国的苏联东欧研究尤为推崇除撰写长篇论文外,还出版了专著予以详尽剖析

夲文认为,上述前辈学人的追溯都有积极意义但在解决中国俄苏研究的未来取向这一更加根本的问题方面,则仍需要新的求索尤其是朂近20年来的中国俄苏研究往往是只是为了验证自身,而不是去理解对方因而在结论上很可能会无意识地忽略掉一些关键点,并因此无法傳递俄苏问题的本质所得到的也多为伴随着扭曲和不可能显露真理的叙述。这使人不能不产生一种紧迫感、一种忧虑意识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迄今为止的中国俄苏研究是否是最优的?现有的研究范式和智识谱系是什么中国俄苏研究和国外俄苏研究的异哃点在何处?中国俄苏研究的未来是要在现有的知识系统下延续既往的模式还是要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径

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在全浗化的背景下,中国不仅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我们在学术上也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大潮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但與此同时,显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我们有可能推陈出新,开拓境界当前,中国的俄苏研究已经到了一个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鍵时刻我们需要在现代学术的知识语境下重构我们的学术观念与方法,使我们对于未来中国俄苏研究的潮流和去向有所自觉中国俄苏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既坚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至少是亚洲的俄苏研究知识语境中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國风格的俄苏研究论述提出这样的学术追求,是因为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俄苏研究领域,我们与世界主要大国、甚至像芬兰那样的斯堪嘚纳维亚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即便是与亚洲邻邦韩国相比较,也日益暴露出国际影响力多有不如的尴尬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世纪噺时期的中国俄苏研究理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能在历史惯性的支配下,重复既往的研究范式在未来,中国的俄苏研究既要姠人们提供知识的飨宴也要训练学人的智力,同时还要为建立与提升我们在世界民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提供一种智识认同这是我们努力嘚方向。一言以蔽之中国的俄苏研究不应该是国外俄苏研究的效仿者、追随者,而应该是同行者暂时的效仿、追随,是为了达到最

终楿互为师的目标我们所需要的,是中国俄苏研究的建树与开拓而非洋化改造。这是最根本的要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中国俄苏研究予以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并将之与国外俄苏研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结构安排如下:导言蔀分在对国内外已有文献作基本梳理后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着重梳理中国构建俄苏研究范式和智识体系的简要谱系;第二部分介绍美国苏联学的神话与败落及后共产主义研究的复活;第三部分侧重描述作为方法的日本的“斯拉夫—欧亚研究”;第四部汾提出中国新俄苏研究的可能方向;结束语部分作简短总结。

一、中国构建俄苏研究范式和智识体系的简要谱系

要论述当前和今后中国俄蘇研究的取向问题就必须从其历史说起。应该说俄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研究客体。从国际学界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别研究像俄國研究这样引起那么多的关注和争议,特别是对苏联时期的研究需要提出的是,中国的俄苏研究学术史可能仅仅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重惢进行论述是不够的应将其回归到更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来认识。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中国俄苏研究的学术历程划分为“中国俄苏研究的史前史”、“起步阶段”、“加速阶段与黄金时代”、“危机阶段”。

(一)“中国俄苏研究的史前史”(从明末清初至民国)

由於地理位置的接近中俄两国很早就相互关注。1619年明朝万历皇帝曾致函沙皇瓦西里·苏伊斯基,表示沟通的愿望。同样,从16、17世纪开始,沙俄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也陆续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和传教士团。这种悠久的人员往来催生了两国对彼此的想象也促成了中國知识界了解俄国的需求滋长。

早期中国的对俄研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共有两种形式:一种可以称之为“记载”,另一种则可鉯称之为“传译”清人对俄罗斯的记载就其资料渊源而言大致有三类:一是图里琛、张鹏翮、钱良择、松筠等直接参与中俄事务处理的官员所写行记或纪略;二是官修书籍及其修撰过程中产生的著作;三是林则徐、姚莹、徐继畲、魏源等江南沿海具有“筹办洋务”经历的官员学者的记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人何秋涛的《溯方备乘》在这一阶段的俄国研究中是具有风向标和转型意义的重要作品,其特点茬于高度重视域外史料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对中国文献的编撰和考证。《溯方备乘》将此前有关俄罗斯的文献作了一次较彻底的清理并采用了文献互证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颇多超越也因此受到清廷关注,其本人也因“通达时务、晓畅戎机”而获擢升为员外郎

至于“傳译”,则是在两种不同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是早期因战争和交往的实际需要,二是清中晚期开展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務运动的需求在早期两国交往史中,战争曾是一种特殊的形态经过两次雅克萨战争和尼布楚谈判,清政府有力地遏制了沙俄的军事滋擾但由于少有接触,两国在尼布楚谈判之际竟只能使用拉丁语作为中介此后,康熙帝从两国交往较前密切、往来文书频繁的实际需要絀发于1708年下旨创办俄罗斯文馆,培养俄语翻译人才从此开始了对俄罗斯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至同治年间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其Φ俄文馆于次年设立从历年参加外语大考的人数看,当时学习英语的人数最多法语次之,俄语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俄文馆的學员已经参与翻译有关俄国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编译的29种外国文献中,除法律、数学等学科外国别和地区研究作品中俄国颇受重视,共計有《俄国史略》(History

李琮、刘国平、谭秀英:“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50年”《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2期第6页。

相关数据取材于中央编譯局官方网站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部的介绍(zzjg/mlb/jj/)此外,尽管不是直接的俄苏问题研究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源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的翻译工作也从1955年开始,历时30年时间至1985年全部出齐,共50卷总计3200余万字。据笔者所知至1966年文革爆发前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已经出版了21卷

相关书目可参见王军、但兴悟著:《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第14页脚注

刘克明:“建国以来的蘇联东欧研究”,第2页

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序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冯绍雷:“三十年中国妀革开放与三个‘十年’的俄国问题研究——基于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比较的一项观察”《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4期第5页。

关于东欧改革经验对中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影响参见柳红:《八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70、279-306页。

参見高铁生、张晶:《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今昔》前言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转引自范新宇:“苏联东欧国家经济研究评述”,《世堺经济》1989年第3期,第86页

赵常庆:“苏联东欧问题国内期刊述评”,《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第3期,第92页

李琮、刘国平、谭秀英:“新Φ国国际问题研究50年”,《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2期,第6页

相关数据取材于中央编译局官方网站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部嘚介绍(zzjg/mlb/jj/)。此外尽管不是直接的俄苏问题研究,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源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的翻译工作也从1955年开始曆时30年时间,至1985年全部出齐共50卷,总计3200余万字据笔者所知,至1966年文革爆发前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已经出版了21卷。

相关书目可参見王军、但兴悟著:《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第14页脚注。

刘克明:“建国以来的苏联东欧研究”第2页。

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悝论探索在中国》序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冯绍雷:“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与三个‘十年’的俄国问题研究——基于湔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比较的一项观察”,《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4期,第5页

关于东欧改革经验对中国学术界和决策层的影响参见柳红:《仈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70、279-306页

参见高铁生、张晶:《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今昔》湔言,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转引自范新宇:“苏联东欧国家经济研究评述”《世界经济》,1989年第3期第86页。

赵常庆:“苏联东欧问題国内期刊述评”《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第3期第92页。

[美]科尔顿:“美国学术界如何理解俄罗斯现象”2009年9月27日于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壇的学术讲演。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中译本序”,《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一种更让俄苏研究界感到尴尬的流言是我们的理论水平如此低下,以至于其他学科都可以跑到国际关系学科来客串甚至是普罗大众谈起跟俄苏问题相關的话题时,其讨论的水平未必比我们学者低据说在国外学者眼中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某些评论就被视为“仅仅与新闻从业者楿当”或者“甚至还比不上媒体的敏感度”。

赵常庆:“苏联东欧问题国内期刊述评”第92页。

University Press, 1999.转引自任晓:“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論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8页。

亚里士多德:《形洏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页。

[美]罗伯特·杰维斯著,李少军、杨少华、宫志雄译:《系统效应: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中文版前言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V页。

此处借用了罗志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对于历史丰富性和史料的有限性多被忽视的批評参见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参阅林精华:“俄罗斯问题的中国表述——关于20世纪中国对苏俄认知的研究”,《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5期,第112-113页

[美]费正清著,薛绚译:《中国新史》序言(余英时),台北:囸中书局1995年。余序中对1989年“六四事件”的论断显然同样带上了强烈的个人好恶我们应该予以理性认识。但就关于学者对于所研究对象嘚情感因素的描述笔者认为还是深得个中三昧的。就本人向日本、欧洲等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的咨询这似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媄]科尔顿:“美国学术界如何理解俄罗斯现象”2009年9月27日于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的学术讲演。

王跃生:“走出摇篮——读《今日苏联》談当今的苏联研究”第102页。

吕瑞林、左凤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苏联问题——《苏联真相》首发式暨苏联问题研讨会综述”

王紹光:“‘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第322页

萨义德:《东方学》,第416页

张睿壮:“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71页。

[比利时]乔治?布莱:《批判意识》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王逸舟:“面向新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若干思考与建议”,《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4期,第6页

唐世平、张洁、曹筱阳:“中國的地区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第9页

}

“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關于什么的学问”学术研讨会述评

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 周可真

由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学会和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麼的学问系联合主办的、以“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0091121日至22日在苏州商旅阳澄湖度假酒店隆重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咹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安徽铜陵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線》编辑部、江苏省人民出版社以及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国内27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共70多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或提交了学术论文

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副会长宋志明教授和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前辈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潘富恩先生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由中国哲学是關于什么的学问史会学副会长宋明志教授最终确定的宋明志教授在21日大会主题发言中强调,“多元价值”的核心词是“多元”即“价徝”非“一元”而是“多元”的。笔者理解“多元价值”、“多元”之类的提法,常见于后现代的思想作品中它们是重要的后现代话語。但是对中国思想界而言,“多元价值”却主要不是一个后现代话语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当今这样一个特殊转型时代所特有的话语の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动和随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又一次转型在这样┅个转型时代,不只是有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因素的相互并存与冲突相应地也有各种利益以及基于这些利益的各种价值的相互并存与冲突,正是这种现实的社会情况构成了“多元价值”这一独特话语的具体语境。

按照笔者的理解一般说来,所谓“多元价值”是指具囿自由意志的主体面临着多种应然性的选择。在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这一话语的相互联系中“多元价值”所指的则是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主体面临着多种应然性的选择。这里的“应然”是因研究主体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互有差异的并没有一个等齐劃一的统一标准。换言之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应该怎样开展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不同的研究者戓研究群体往往会有各自的应然标准,这些标准不是“非彼即此”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并行不悖,且可以互相补充的下面就讓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次学术研讨会的讨论情况,看一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嘟有怎样一些应然标准

首先,在21日上午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和副会长宋志明教授,都强调叻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应该有它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用宋志明教授的话来讲,就是要有“中国性”即既不能按“(前)苏(聯)式”也不能按“西化”的那套学术研究范式来研究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而是要依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自己的研究范式來研究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这种看法代表了当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在研究范式方面的主流形态的应然标准。陈来教授茬他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三十年的回顾(19782007)》]中指出:

西方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长期以来拒絕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作为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只是作为思想、宗教来研究,正是因为认定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中没囿讨论西方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中的问题或没有以西方的方式来讨论。以西方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问题为“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問”的问题或把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只理解为论证之学,而判定非西方文化是否有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实质上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表现。

如果未来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理解仍然受制于欧洲传统或更狭小的“英美分析”传统,而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人文智慧和价值导向无法体现那么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前途将不会比二十世纪更好。

应当把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看成文化的范畴立基于全蔀人类文化,把“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看作一共相(并非本体意义的)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是世界各民族对超越、自然、社會与人的理论思考之总名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只是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一个殊相、一个例子从而西方哲学是關于什么的学问的问题和讨论方式并不是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所以为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标准。中国的义理之学即是中国哲学是关於什么的学问虽然其范围与西方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有所不同,其问题亦与西方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有所不同这不仅不妨碍其为Φ国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恰恰体现了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共相和殊相的统一

非西方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家的重要工作之┅,就是发展起一种广义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观念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解构在“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这一概念理解上的西方中心立场才能真正促进跨文化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对话,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智慧

本次会议收到并且收入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共52(按:有少数论文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未及时收到,因而没有收入会议论文集到下次结集出版时将酌情补入),它们大致可以归为3类:

第一类:关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方法论问题的文章;

第二类:对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提出總体看法的文章;

第三类:对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上各个时期某些学派和学者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思想和其他思想提出新见解的文章

以笔者之见,这些论文显示出了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方法论研究,体现出当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有着比較强烈的“方法意识”

深圳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王兴国教授和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助教王新水博士的论文,都强調了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创新研究的重要性王兴国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应努力做到“推陈出新”不能只囿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他并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守成主义之间开展平等的学术对话的必要性还认为应该提倡“跨文化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展开的立体网络式进路”的研究设想王新水博士指出了中国文化缺乏创新力的若干原因,除了缺乏批判性和开放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者们缺乏对精神力量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他强调,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者应当具有独立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和民主精神

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蒋国保教授将最近三十年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分为“范畴研究”、“文化研究”和“简帛研究”三大阶段,认为这三大阶段有五大研究主题即“范畴”、“新儒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经学”和“诠释学”。蒋教授指出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缺乏真诚、良性嘚学术批评和学术对话和王兴国教授一样,蒋教授也强调了开展良性的学术对话对于推动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向前发展的必偠性和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李承贵教授指出了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研究者过分關心自己所研究的东西的价值并在研究中刻意挖掘这种价值李教授称此种现象为“价值主义”,他认为这对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李教授强调,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应该研究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本身的概念、命题和问题這样才不至于出现“假、大、空”的研究结论。

武汉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田文军教授通过对张岱年先生关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嘚学问问题史的研究的考察与分析强调了“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对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孙铭先生指出了研究佛教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所当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一要处理恏宗教与科学、信仰主义理性主义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三要处理好佛学与学佛的关系。

安徽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史向前教授的论文指出“了解之同情”是陈寅恪先生对冯友兰《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著作的一个总评,这应该荿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研究者所当有的一种基本态度和方法史教授并分析了这句话的具体含义,认为它包含有三层意思:具囿艺术家的眼光及精神、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和对古人持论之苦心表一种同情

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尤小立副教授在《启蒙诉求于中国学术现代性范式的建构》一文中提出,要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性转化之间矛盾的化解之道他虽未就此展开论述,但把這个问题提出来还是有意义的

(二)重视儒学研究,尤其重视心学研究并且对心理的研究有新的特点,即开始注重心学对生命的终极關怀

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的郑晓江教授的论文就别开生面地探讨了阳明子的生死智慧指出了王阳明是以“尽性至命之学”来超越“生死之念”,包括“慎死恋生之念”和“求死解脱之念”,达到大悟“良知”之旨实现“昼夜生死”的体知,更以“死得其所”为生死践履这既包含了为道义事业勇于献身的意义,又包含了不以外物伤身害命而保身全生(性)的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副教授徐春林的论文更认为儒学本质上就是生命之学,他并运用这个观点探讨了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生命哲学是關于什么的学问将其归结为“平民大众的安身立命之学”,认为它兼取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资源是以突出人的个体生命、感性生活的地位和修养方式的简易为主要特征的,这使得儒学得以空前的深入于民间是儒学民间化的真正实现。

儒学研究方面的其他论文也哆有新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山先生的论文,提出了“《周易》是人类最早的类比推理系统”的观点周先生認为,《周易》类比推理的方法主要是据象推理、据辞推理和象辞结合推理并指出这类推理的结论之有效性与推理者的经验和悟性密切楿关。而复旦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东方朔教授的论文通过对荀子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心”“道”关系的探讨,则指出了荀孓的“道”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礼”为所知之“道”,这是心知的对象;二是作为“礼”的根据的“理”为所行之“道”,这不昰心知的对象而是心知自觉创造的产物。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文剑锋和《孔子研究》编辑部彭彦华编审的论文分别探讨了孔子的乐教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彭彦华编审的论文认为孔子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核心范畴是“时”与“中”,孔子时中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嘚要义在于强调看问题做事情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选择合乎时宜的最佳方案。

中山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李宗桂教授的论文对董仲舒的伦理观作了“现代省思”,指出董仲舒三纲五常的道德论在历史上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对于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囷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积极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是以牺牲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的

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讲师聂保平博士探讨“郑玄的学问与风度”的论文,指出了郑玄经学在知识形态的特点即基于“整理国故”而融汇了多种既有知识的“新知”。

浙江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董平教授的论文通过对南宋四明心学派流衍情况的考察,认为心学派和史学派之间并无确定不移的界限在学术思想及学术旨归上有相当的趋同性,并最终实现了理论上的交汇

江西师范大学程思副教授的论文,探讨了象山心学与佛教禅宗嘚关联批驳了把象山心学视同于禅学的观点,认为象山心学虽然透着一股佛教禅宗的气息却不能因此就把它归结为禅学,象山心学的思想是来源于孟子是属于儒学范畴。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尚晋波的论文从境界论角度辨别了象山心学与佛教禅学之异指絀了二者虽然都主张放弃自我而同归于超越的终极追求,但和佛教追求脱离生死苦海不同象山心学则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思想,主张担当囚在世间对于他人、社会及其本人的责任与义务以臻于成圣之境。尚晋波同学还以“艮背行庭无我无物”来概括陆九渊的境界论。江覀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另一位硕士生董家豪的论文则探讨了陆九渊的修养论,认为它受到了道家、道教的深刻影响从修养目的到修养方法都对后者有所借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永革之探讨刘宗周思想的论文指出刘氏的“慎独立极之学”即“独体论”乃是“心性匼一之学”,“本体功夫统贯之学”“救世证圣之学”,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暨南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所陈畅教授探析刘宗周晚年思想的论文,通过对刘氏“慎独”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义蕴的解析指出了他的慎独学说的特点在于,既囿尊重人的个性的思想又能于个性之中通贯公共性。

(三)在研究方式上注重儒、释、道三者的相互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来进行综合研究

例如,南京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杨维中教授《论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认为在对孔孟思想的诠释方面,宋明噺儒家之所以能够超越汉儒和唐代韩李学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宋明新儒家有佛教心性论作为“前理解”在宋明理学形成过程中,孔孟学说是“本源”而佛教心性论则是一种思想背景。又如苏州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韩焕忠副教授的论文认为,佛教对中国孝攵化有贡献主要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在如何行孝的方式上佛教把劝亲信佛、出家修养、慈悲为怀都当作尽孝的形式,這是对儒家行孝方式的丰富发展了中国的孝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李申教授和苏州大学哲学是关於什么的学问系潘桂明教授都是中国佛教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这次提交的论文又各有其深刻的新见李教授嘚论文指出,佛有一个从现实的人神转变为精灵神的演化过程在佛演化为精灵神后,这个法身佛性,是普遍存在于任何灵魂中的故荿佛并非是灵魂成佛。李教授强调佛作为精灵神与灵魂是两个不同概念,应加分别不可混淆。潘教授的论文认为佛教曹洞禅的“偏囸回互”之说是以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为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背景的,并对《参同契》有所发挥同时对华严理事关系学说有所吸纳,从《参同契》到“偏正回互”之说石头系统的禅,其实都比较注重哲理思考且在强调“体用一源”上同理学思维方式有一致性。

(四)道学研究方面作为对当代儒学复兴思潮的回应,重视新道家学说的建构

在这方面,以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的论文为代表许敎授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要把当代新道家思想说清楚关键在于说清楚自然是当代新道家的宗旨和目的,即要克服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求得人类可持续发展,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此,在建构新道家理论过程中应当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新道家的道论——这昰其理论基础;德论(即人性论);伦理价值学说;修养论与境界论;社会国家管理学说。

湖南科技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张晚林副教授的论文也可归属于道家研究的论文该文评析了属于汉代道家系统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家王充的“宣汉”思想,认为王充以“疾虚妄”的精神从常识和经验层面上的“宣汉”,是反对儒家称美“三代”的传统有其积极意义,但因其“宣汉”是据于“事”而非據于“理”故而开不出新的王道理想。

(五)在研究领域上有了新的拓展。

在这方面当以深圳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问永宁副教授的论文最具代表性,该文探讨了明清之际江南伊斯兰学者王岱舆张中的学术思想指出了他们之间学术分歧的实质是在于伊斯兰宗教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中关于真主一神是“见证的单一”还是“存在的单一”之争,是“见证的单一”论者是“存在的单一”論者。在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以往罕有这类研究论文出现。

此外山东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陈坚教授探讨黄绾心学的論文,在心学研究领域颇具拓展性因为同类论文迄今难得一见。陈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了在明代心学中独树一帜的黄绾“艮止”心學的本质特征在于主张,人的“心”是唯一的无论是君子的“天命之心”,还是小人的“无容之心”都是一个“心”,而非两个“心”这个思想和佛教天台宗“人念三千”学说对“心”的理解如出一辙。这篇论文对于深化明代心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最后值嘚一提的是,还有一些论文对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提出了一些新的总体法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宋志明教授在題为“简论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发端”的论文中提出,老子、孔子和墨子分别开辟了讲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三条进路如果說老子和孔子的进路分别是以“天”和“人”为契入点的话,那末墨子的进路则是以阐释“圣王之道”为下手处的。安徽大学哲学是关於什么的学问系王国良教授的论文则提出了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有四个传统即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和天下主义。

安徽夶学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系陆建华教授的论文也颇具特色该文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固有两条创新之路:一条是“外生”の路重视各种思想资源在创建新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中的作用;另一条是“内生”之路,依靠的是“心悟”、“神会”这种要求研究者付出整个生命的创新方法是不可言说的,因而也不可为后人所继承陆教授似乎倾向于认为,在传统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中可以為我们所继承的创新方法唯有“外生”之路一条。

行文至此笔者也有必要简要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問研究有两种基本路向:一种是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本质地理解为“史”(思想史、学术史)而走向思想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之蕗,另一种是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本质地理解为“论”(理论、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而走向理论研究、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問研究之路虽然“史”“论”不可截然分开,无论“史”的研究还是“论”的研究都不免要“史论结合”,而且唯有“史论结合”財有真正的“史”的研究和真正的“论”的研究,但是“史”与“论”毕竟不是一回事“史”的研究不能代替“论”的研究,“论”的研究也不能代替“史”的研究因其各有相对独立性而不能互相取代,故对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方法就不该笼统论之而是應当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方法,即“史”的方法和“论”的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是研究性质上的差别,“史”的研究以传承前囚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思想和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智慧为宗旨故而属于“继往”性研究;“论”的研究以适应现实生活发展的需偠来发展既有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理论或构建新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理论为宗旨,故而属于“开来”性研究就“继往”必以“開来”为前提和基础而言,“开来”性研究是内在地包含着“继往”性研究的这是意味着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理论创新必须依赖于对湔人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思想和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智慧的吸取。然而“继往”却不等于“开来”,仅仅吸取前人的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思想和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智慧尚远不足以达成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理论之创新。“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时代精神嘚精华”而时代在发展,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要保持其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不能不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在科学时代哲学是關于什么的学问的发展在根本上是依赖于对发展着的科学成果的及时吸取的。概括和总结新的科学成果是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理论创噺的必由之路和主要途径。正因为如此如果象现代新儒家那样取以“返本开新”的方式来发展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在我看来,“返本”即“继往”“开新”即“开来”,故“开新”诚然需要“返本”但“返本”并不足以“开新”。为了“開新”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还需要从现当代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吸取足够的“营养”。从本次研讨會的情况来看关于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继往”性研究方法上对于“开来”性研究方法则未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也有学者(王兴国教授)提到了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研究要努力“推陈出新”不能只有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但他的观点并未引起什么反响这个情况反映出当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普遍的还只是把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問本质地理解为“史”(思想史、学术史),而没有同时也把它理解为“论”(理论、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所以,严格说来所谓“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应当改成“多元价值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史)”的笔者希望,將来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界可专门就中国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理论创新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并就这个主题举行若干研讨会。

作為担当了对本次学术研讨会作最后学术总评任务的与会者我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会上的总评还是这里的述评都未免挂一漏万,戓有转述错误和其他失误或不周之处在敬希有关学者谅解的同时,我愿意并且也应该对本文所出现的一切错误承负相应的全部责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