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和抗生素 酒。。。

亲朋好友相聚之时,经常有人劝他人喝酒。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酒桌上,对方不能喝酒,可能是因为他患有某些疾病,或者是最近在服一些药物,导致不能喝酒。

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强行劝酒,万一造成严重后果,追悔莫及。

酒,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所有药物的“克星”!尤其是以下几类药。

头孢类抗生素和酒精会发生双硫仑反应,除了引起脸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外,还可能引起口干、出汗、胸痛、呼吸困难、急性心衰、急性肝损伤、惊厥,威胁生命。

此外,甲硝唑等抗菌类药物也可能受到含乙醇(酒精)制品的影响。

许多复方感冒药和止痛药都含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肝脏有一定毒性,只要不过量,一般较为安全。

但如果服扑热息痛前后喝酒,会加重对肝脏的损伤。携带特殊基因者,喝酒后扑热息痛对肝脏的损伤将更严重。

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感冒药易引起困倦等不良反应,如果服用前后喝酒,会让这些不良反应更明显,甚至引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低血压是降压药常见的不良反应,酒精会让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如果服降压药后喝酒,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更高。

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如果服药期间喝酒,会加重这种刺激,引起胃出血等问题。

在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时,也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伤胃。

酒精会增大安眠药对大脑的抑制作用。

服安眠药后,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注意力、反应力、平衡能力都会下降,易出现嗜睡、头晕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

这时如果再喝酒,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更强,可能引起跌倒和昏迷。

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抗心绞痛药物,如果在服药期间饮酒,可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剧烈头痛、血压骤降甚至休克。

长期饮酒可降低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的浓度和疗效。如果在服药的同时或过后不久就饮酒,会使药效迅速丢失,从而大大降低治疗作用,导致对癫痫发作不易控制等不良后果。

痢特灵(呋喃唑酮片)主要用于一部分肠胃不好的人,比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服药后,胃肠不适可以很快缓解,但如果此时喝上点酒,就会感觉醉得比平时要快,口渴、头晕眼花、面部和全身皮肤潮红、心慌气急,表现出醉醺醺的样子。

痢特灵不仅有抗菌作用,还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服用后在肠道内会生成羟乙胺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强,即便只饮少量的酒,也容易导致醉酒。因此,服用痢特灵药片时禁止喝酒,如已停药也应在停药半个月后才能饮酒,否则仍可出现醉酒症状。因为,被痢特灵抑制的体内单胺氧化酶活性要在停药两周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由于药物和酒精在体内完全被清除掉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喝酒前后3天吃药,或者停药后7天内饮酒也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大家在服用以上药物期间避免喝酒,喝酒后不要轻易吃感冒药、止痛药等药物。到医院就诊时,应主动和医生沟通自己近期是否喝过酒,以保证处方的安全性。

调味酒、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等,虽含酒精成分相对较少,但被人体吸收后,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所以也要留心。

最后,健康中国头条提醒大家,即使没有服药,也尽量不要饮酒。毕竟喝酒伤身这是公认的事实。

1.胃溃疡药的克星——烟

多数治疗胃溃疡的药物都是抑酸药,如拉唑类药物等,而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胃酸pH值下降,导致抑酸药有效浓度下降,影响药效发挥。同时,这些药物都要求空腹服用,而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延缓胃部排空时间,减慢药物在小肠内吸收速度,从而影响溃疡愈合。

除非医生特别交代,一般吃中药不能吃糖。

比如有些健胃中药,就是靠药苦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达到治疗效果。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所含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含铁、钙等元素的红糖起化学反应,使药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混浊、沉淀,不但影响药效,还危害健康。

3.安眠药的克星——茶、咖啡

这个最好理解啦,茶叶中的咖啡因是兴奋神经的,安眠药(地西泮、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是镇静安眠的,他俩作用相反,必然不能一起用。当然了,吃安眠药时同样也不能喝咖啡。

4.解热镇痛药的克星——咖啡

如果正在服用布洛芬、芬必得等解热镇痛药,可不要喝咖啡,因为这类解热镇痛药对胃黏膜有刺激,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对胃黏膜刺激,两者同用可能会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另外,在服用维生素、抗骨质疏松药、甲状腺激素类药,利尿药期间,也需要给咖啡按下暂停键。

5.降压药的克星——盐

降压药能让一定量的钠排出体外,但如果服药期间吃得过咸,摄入大量的钠,降压药会“忙不过来”,血压很可能就会控制不好。

6.胃酸药的克星——醋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常用的有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等碱性药物。而醋是酸性物质,在服药时吃醋,会因酸碱中和而降低药效。

7.抗生素的克星——酱油

酱油一般以大豆为原料制作,含有丰富的钙、镁等金属离子,容易和四环素族等抗生素结合,形成不易被胃肠吸收的结合物,使抗菌效果大打折扣。

8.止泻药的克星——牛奶

服止泻药不能喝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的药效,其含有的乳糖还容易加重腹泻。 

①药你懂《劝吃药的人喝酒,你怎么不让他去跳楼呢》

②健康时报《吃药最全的忌口清单,一张表格全告诉你!赶紧转存!》

③健康时报《吃这些药时千万不能喝酒,否则会要命!转发出去,功德无量!》

④生命时报《服这8类药期间,请给“喝咖啡”按下暂停键》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原标题:假期饮酒,再说双硫仑反应:酒精+抗生素真是杀人毒药吗?

满屏饮酒中毒的忠告,让我忐忑

邻近元旦及春节,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要把酒言欢。

但近期朋友圈里的流传着这样的“健康忠告”:抗生素+饮酒=毒药,会导致双硫仑反应,发生猝死。许多酒友端起酒杯的时候,想起这条信息,心里难免会忐忑不安。那么,抗生素+饮酒,果真是毒药吗?

为什么在传统医学中各种药酒可以疗伤止痛,难道酒与西药一起服用,真就成了毒药?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病例:

张先生,40岁,来诊前连续三天应用过头孢哌酮钠,与家人就餐时饮白酒半杯即出现不适(不到平时酒量的四分之一),即出现皮肤充血潮红,胸闷痛,呼吸急促等症状

既往没有心脏病史,也从未发生过心绞痛。

急诊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广泛的ST段压低,T波倒置,医生给予补液等处理后张先生的症状在2小时内好转。

医院给张先生的诊断是:饮酒后“双硫仑反应”。

一杯酒撂倒英雄汉:双硫仑反应

双硫仑反应是什么病?能让一位健康的中年男性半杯酒下肚,到医院急诊抢救?

在1948年,人们发现有一种药物叫双硫仑(常用于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可阻止酒精在体内代谢。服用双硫仑的人即使喝少量的酒,也会出现严重不适,使好酒者对酒产生厌恶而达到戒酒的目的,是治疗酗酒症的药物之一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服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是什么决定了我的酒量?

一个人的酒量,取决于机体对乙醇与乙醛的代谢速度

我们常见的酒精过量的症状,是乙醇(酒精)与乙醛过量的共同结果。如果是乙醇代谢快,乙醛代谢慢的人,一杯下肚,面红耳赤,心跳加快,三杯下肚,头晕眼花,甚至剧烈呕吐,就是体内乙醛积聚的缘故。

而酒精代谢慢,乙醛代谢快的人,刚好跟上述这种人相反,喝酒时候反应不大,但宿醉后清醒的比较慢(乙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消退较慢)。

“双硫仑反应”其实就是酒精过量中乙醛的所产生的那部分症状。由此可见:双硫仑反应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在详细了其机制后,可以总结为10大特点:

1、双硫仑反应是由某些药物干扰了酒精的代谢,引起体内乙醛积聚所致。通俗来说:它的本质就是药物引起的“酒量下降”,并不会产生网络上传说的“毒药”。在上面的病例中,本来能喝2两的张先生,仅仅喝了半杯白酒,就产生剧烈的“醉酒症状”。

2、不是所有抗生素都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乙醛脱氢酶),因此不是所有抗生素都可导致双硫仑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啶(先锋Ⅵ号)、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但是,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3、含有咪唑基团的药物(包括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均可抑制酒精的代谢,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4、双硫仑反应的发病与乙醛积聚量有关,因此,症状轻重与酒精的摄入量呈正相关,与致病的抗生素剂量无显著相关性

5、从药物代谢学角度,一般5个半衰期后,药物在体内基本被清除代谢。以头孢哌酮为例:清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5个半衰期即10小时后,可以认为体内的药物被清除。但是有些每日一次应用的药物,如头孢曲松的清除半衰期是8小时,需要40小时以上才能清除。因此,正常成人在服用抗生素后3-5天后饮酒不会发生双硫仑反应。但是8天以内的婴儿及 75 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清除半衰期通常较正常成年人延长2-3倍。对于这类人群,如同时暴露于酒精和致病抗生素,需要警惕。

6、无论啤酒、红酒还是白酒,所含有的酒精在人体内的清除半衰期均是6小时左右。饮酒后5个清除半衰期的时间,即30小时后,体内酒精将被清除干净,服用头孢等药物是安全的。但是由于酒精同时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特别胖的人酒后体内的脂肪会吸附大量的酒精,在较长时间内缓慢释放入血,这时如果需要使用抗生素,建议选用不带有咪唑基团的药物。

7、不同种类的药物化学结构不同,每人的乙醛脱氢酶基因表达也不同,对于每一个体而言,不能曾经饮酒同时服用某一种致病抗生素而没有发生双硫仑反应,就推断其他的致病抗生素同样不会引起双硫仑反应。反之亦然,不是说曾经发生双硫仑反应,就排斥酒精与一切致病药物的同时暴露。毕竟,很多含有酒精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藿香正气水)对有适应症的患者来说是首先药物

8、乙醛虽然有细胞毒性,但它也是人类的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之一,正常机体对乙醛有强大的清除能力。研究发现,酒精性肝病,酒精性心脏病等酒精相关疾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摄入的乙醇(乙醛)超过的机体的代偿能力所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偶发的饮酒过量会对身体有不可逆的损伤。双硫仑反应是自限性疾病,即使发生过双硫仑反应,也没有必要担心“后遗症”

9、基因与饮酒的关系:已知人类的乙醛脱氢酶由三个基因所编码:ALDH1A1、ALDH2及最近发现的ALDH1B1。正常的等位基因记为ALDH2*1,单碱基突变的等位基因记为ALDH2*2。有ALDH2*2者更易产生饮酒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双硫仑反应,症状会更严重301医院临床药理学研究室能用药物代谢基因学技术,了解酒精代谢能力,从而在基因水平推测每个人的“酒量”如果四聚体均是带有ALDH2*2纯合子的人,最好是终身滴酒不沾

10、酒量(酒精代谢清除率)除了与先天的基因有关,还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基础疾病,年龄,饮酒时情绪,身体状态,饮酒速度等等,这些都可以导致我们的“酒量下降”。

所谓的双硫仑反应,无非是某种药物导致了“酒量下降”的情况。这样解释,你还对双硫仑反应心存恐惧吗?

饮酒+抗生素,到底会不会引起猝死?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那么饮酒+抗生素到底会不会引起猝死呢?

用关键词“双硫仑”,“猝死”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只有7篇文章;检索英文PUBMED数据库,也只有7篇文章与此相关。根据WHO数据,与饮酒相关的第一大死因是酒后的社会活动(包括驾车,打斗外伤等),其后依次为误吸,自伤害(包括冻伤),酒精性胰腺炎…..。酒精性心血管病只占很少的比例。

你可能更加疑惑了,新闻里那么多酒后猝死的病例难道是假的?当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病例,特别是心脑血管性猝死。但是酒后突发的心脑血管猝死,绝大多数是发生于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

饮酒只是原有心脑血管的诱发加重因素之一。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因“生气”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不幸去世,我们分析死因的时候,不能说是“气死”的,而是要将死因归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同理,分析现有国内外文献中的怀疑双硫仑反应导致猝死的寥寥数个病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或尸检证明有冠状动脉闭塞),并不能严格证明是由于双硫仑反应导致患者的死亡

在张先生的病例中,他是一名身体健康的中年男性,未患有基础病变,因此适当对症处理后,他的病情很快缓解。实际上,大多数发生双硫仑反应的患者并不需要特殊处置。由于乙醛的扩血管作用,发生双硫仑反应的患者会有一过性的血压降低。对于既往体健的患者来说,脱离酒精接触,平卧位休息片刻即可缓解,这时主要警惕猛起身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会有短暂脑供血不足或意外摔伤。

在既往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群中,情况要复杂的多。一方面,大量或相对过量饮酒(双硫仑反应导致的乙醛积聚)与多种心脑血类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服药同时饮酒会增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或抵消某些药物的治疗作用,使病情加重。适量饮酒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益处,但强烈建议心脑血管患者饮酒前应谨慎评估。

另一方面,双硫仑反应发生迅猛,且饮酒量与患者的预期酒量有较大出入,很少人会认为自己是因为“酒量下降,提前醉了”,同时伴有胸闷,心慌等症状会加重患者的紧张,甚至产生恐惧感。实际上,这时候由于乙醛导致的血压降低,冠状动脉血流下降,情绪紧张造成心肌氧耗增加,发生心肌缺血是很常见的现象。患者出于既往心绞痛的发作经验,常常会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使得原本较低的体循环血压更加降低,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笔者曾救治过多例这种情况的患者,疾病的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第一块,后续治疗起来就十分棘手。

因此,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服用多种药物),或者高龄老人(心血管代偿能力差),双硫仑反应带来的低血压状态对原有疾病还是有相当的风险性。

只要发现患者饮酒后有不适感,不要去讨论是不是双硫仑反应,应立即将患者送医院急诊科就诊。

被过度渲染的“双硫仑反应”

10年前,甚至很多医生都不了解双硫仑反应。今天,朋友圈的科普文章普及了公众对双硫仑反应的防治,但同时对急诊科医生提出挑战。双硫仑反应症状多变,以前不知道这个病的时候,急诊医生往往会按照患者可能的最严重情况处置,甚至有报道误诊为心肌梗死,为患者做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病了,会不会出现反其道行之,将急性冠脉综合征误诊为双硫仑反应的情况,进而延误治疗?这个问题需要急诊医生高度警惕。

此外,朋友圈的部分文章过分渲染酒精(包括含酒精的药物)+抗生素的所谓“配伍禁忌症”,为患者及家属营造了一些不准确的用药恐惧,当他们在查对用药医嘱清单时,难免会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质疑。

在目前医患关系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科普”文章所带来的后果,相信是每位医务人员所不希望看到的。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急诊科

编辑:徐国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删改

敬请关注徐医生健康小站,大医精诚,防病于未然,普及医学知识,传递科学理念!

}

医护人员提醒您:马上过春节了,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呋喃类药物时,不能喝酒,绝对不能喝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猝死风险!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并非小概率事件,临床多有碰到。请大家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条消息最近在朋友圈被刷屏了,有支持转发者,有质疑真假者,有插科打诨玩笑者,那么事实到底如何?

1月12日,西安市中医医院田超医师说:“双硫仑样反应,应该已经是一个常识了。老百姓也都知道吃药期间不能喝酒,对于医护人员更是耳熟能详。”

双硫仑是一种工业催化剂,最初时,人们发现饮酒者如果吸收了双硫仑后,可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后来,有很多药物被发现具有同样的作用,就是患者在服药期间饮酒,会出现类似于双硫仑样的反应,我们将之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在饮酒后数分钟至30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小时,出现面色猩红、皮肤潮红、较剧烈的头痛、结膜充血、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心跳加速、胸闷胸痛、气急濒死感,甚至血压下降、二便失禁、出冷汗、视力模糊、昏迷及死亡等。

为什么一支药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可以让饮酒者出现死亡风险呢?这是因为酒中含有不同浓度的酒精,酒精我们又叫做乙醇,正常情况下,乙醇经过肝脏代谢变成乙醛,乙醛变成乙酸,乙酸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但是在某些药物的作用下,乙醛转化为乙酸的过程受到抑制,导致大量乙醛无法变成乙酸而蓄积在体内,更可恶的,乙醛这个东西是有毒的,它就是导致人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罪魁祸首。

OK,到此为止,我敢肯定大家完全相信了,喝药或者打针期间饮酒真的会死人的。流传在朋友圈的段子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那么有哪些药物会造成“双硫仑样反应”呢?

1.临床最常见的是某些抗生素类,老百姓俗称为“消炎药”。

① 头孢××:比如说“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② ××硝基:比如说“甲硝唑、替硝唑”等;

③ 呋喃××:比如说“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

④ 其他抗生素:琥乙红霉素(“利君沙”大家不陌生吧)、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复方新诺明”是也)、氯霉素、酮康唑等等。

2.降糖药:格列××、×××脲、胰岛素等。

3.其他:如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水合氯醛等。

如何预防“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在服用上述药物期间,凡是含有酒精的饮品都是禁忌,包括啤酒、葡萄酒、红酒、黄酒、白酒等,甚至香槟酒,含有酒精的食物比如啤酒鸭、酒心巧克力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另外,使用上述药物的发热患者不能用酒精擦洗降温或大面积消毒。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含酒精的药物制剂如藿香正气口服液与上述药物同用时也应慎重。

“双硫仑样反应”的轻重程度往往与机体代谢功能相关,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乙醇敏感者,对于酒精的代谢功能较差,更容易发生危险。

虽说不是全部药物都与酒精反应而发生危险,但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论何种药物,服用期间及服药后一周以内,为保证安全,请勿饮酒。“双硫仑样反应”的易发人群,更应延长禁酒时间。近期饮酒者,尤其饮酒后24小时期间,需要用药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合理选择药物,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如果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我们应该怎么办?

立刻停止饮酒,催吐,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和呕吐物,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如果正在用药期间发生反应的患者,立刻停药。症状轻微者,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饮用糖水,促进排尿。病情较重者应及时送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生素 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