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爆通讯录了。。拼多多名声怎么那么臭也臭了。。。有钱就是越期了。。。tmd不还了。。。。。。

微信公众平台并购优塾(moneyC2C)首发,更多文章可微信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并购优塾。

就在前不久,成立才两年多的拼多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书,拟通过IPO募集最多10亿美元资金。这次IPO,由瑞银、高盛和中金联合承销。

这个上市,在你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挺出名的互联网黑马,名字好听而已,但其实,这是国内近十年来罕见的“增长传奇”:

拼多多,它用不到3年的时间,却完成了京东10年,淘宝5年才实现的成绩。

几个重要的数据,来看一看它的“火箭速度”:

营业收入——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3个月内,拼多多实现营收3700万人民币,2018年同期则增至,以动态实时定价手段,通过低价模式和大力度推广,在电商行业引起轰动。此后,其被沃尔玛以33亿美元收购。

沿着这个思路,主打拼团模式的拼多多出现了。

2015年9月,黄峥创立了拼多多,首轮就得到了老朋友,圈内大佬们的青睐。首轮投资人中包括淘宝创始人孙彤宇、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网易的丁磊和顺丰的王卫。

这一年,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落下帷幕,进化出三个巨头:美团、糯米、大众点评。随后,2015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战略合作。

2016年2月,拼多多单月的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付费用户超过2000万人。

2016年7月,拼多多的用户量突破1亿人,同时获得了腾讯、小米、IDG等1.1亿美元的B轮融资。同年10月10日,拼多多的单日GMV超过1亿元。

2017年1月,拼多多C轮融资,红杉资本一家独投上亿美元,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这一年,拼多多几乎砍掉了自己的直销业务,平台上的商品多来自于B端用户,拼多多为B端商家提供批团方式,扩充用户量,进而扩大销售额,并从中赚取交易佣金。

2018年4月,拼多多以15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了腾讯和红杉联合领投30亿美元,此时拼多多的月度GMV为400亿元,2017年京东的月GMV为1100亿元。

注意上述各个融资环节的估值逻辑,如果以估值/日GMV数据来看,大致在10倍系数左右,基本是参照京东的逻辑。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在美股递交招股书。

梳理下来,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拼多多每一轮从前到后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当时参与投资的机构,都看中的是什么重点?

首要的一条,一定是人:创始人黄铮的经历,一位连环创业者,并且以往创业经历都比较成功,同时,还很受业内大佬认可。

此外,商业模式比较刁钻:拼单砍价+裂变C端社交用户量,切中其他电商公司都没有覆盖的赛道。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做拼团电商生意,通过用户发起,与其他人拼团,以较低的价格在平台上购买商品。说白了,它就是C2B模式,个人通过组团形式,向B端议价(砍价)。

它的创始人黄峥持股50.7%,任董事长。此外,腾讯持股18.5%,位列第二大股东。

它的这门生意,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如果给你看它的财务数据,你可能会有点懵: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营收为5.05亿元、17.44亿元、13.84亿元,税后归属股东的净利为-3.22亿元、-4.99亿元、-2.8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8.80亿元、3.15亿元、6.29亿元,毛利率为-14.46%、58.56%、76.98%。

注意,以上财务数据中有两件怪事:

1)两年多时间里,拼多多累计亏损11.03亿元,并且亏损仍在扩大,还没有减亏的迹象,但是——经营性现金流却年年为正。

2)毛利率越来越高,到2018年第一季度,已经高达76.98%。

这两处细节,到底是为啥?

同时,这么大的亏损,它到底把钱都烧到了哪里?接着,我们结合商业模式,来把它的财报仔细拆解一下。

拼多多整个平台的交易,可以分为5个步骤:商家入驻发布产品——C端用户购买(单独/拼团)——下单、付款——商家发货——支付平台打款给拼多多——拼多多扣除服务费后,打款给商家。

注意,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电商有所不同,资金会从平台方过一手,其账面会形成大量的“应付商家款”,正是这部分应付款,导致其虽然亏损较大,但经营性现金流却始终为正。

这样的资金流动模式,看上去有些熟悉,其实美团也是采取类似资金流模式。

本案的拼多多,在商业模式本质上和美团类似,都是团购——只不过,不同的是,美团是B端指定商品,指定统一价格,向C端发起团购;而拼多多,则指定商品,提供两个价格,一个是单独购买价,一个是拼团价(买家和其他人一起拼团,享受低价)。

这事,估计连美团的王兴都想不到,一个升级版的团购生意,居然在身为团购老大的自己面前,硬生生的只用两年多时间,干了3亿用户。

作为一名老团购用户,我们体验了一下拼多多的“拼团”流程:

我买了20包纸抽,单独购买价格28.9元,拼团价格22.9元。选择了拼团模式,批团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己发起拼团,成为拼主,号召其他人一同购买,限制为24小时内凑齐人数。另一种方式为查看拼多多平台上,其他群主发起的拼团,加入其中。

我选择了后者,以22.9元价格购买,通过微信付费。订单显示“拼单成功,48小时内发货”

其实体验下来,发现:这个模式,本质上就是团购。只不过,传统的团购是从B端角度来设计产品,而这个团购是从C端角度来设计产品,做成了体验感、社交属性更强的“拼团”模式。

弄明白了商业模式,然后我们再来看毛利率。

拼多多的变现途径有三种:

1)在线广告,是指商家购买拼多多搜索排名(相当于竞价排名);

2)交易佣金;是指拼多多根据商家在平台上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向商家收取佣金;

3)直销,是指拼多多自己在平台上售卖商品,即自营。

来看这三部分业务的财务数据:

注意,其中直销业务的毛利率极低,2016年,直销为营收贡献了90.45%,因此当年的综合毛利率为-14.46%,但随后这块业务的占比开始下降,2016年9月,拼多多和其自营平台拼好货合并后,取消了自营业务,转型为纯平台运作模式,毛利率也大幅上升。

解决完以上两个商业模式的细节,我们接着来思考:拼多多的钱,到底烧到哪儿去了,导致账面巨亏?

作为互联网公司,烧钱的第一步,自然是研发费用。

这门生意的第一步,搭建官网、app,维护平台的日常运营和更新。这一步看利润表中的研发开支。

我们之前在研究TMT领域的优信二手车时候,发现互联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本案的拼多多也不例外,虽然2017年研发投入有上升的趋势,但最近的数据显示,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并不高。

既然研发投入没有烧掉很多钱,那么,钱烧到了哪里?

钱,被烧到了电商这门生意更重要的一步上——吸引流量,获取B端、C端用户。对电商行业来说,流量,就是生命线。无流量,必死。

这一步,要看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科目。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包括线上/线下广告费、员工薪酬和平台对用户的补贴。

直接看销售费用的数据:

注意,2017年、2018年一季度,销售费用率都大幅增加,到2018年一季度,收入的87.9%都拿去做推广了。此处,正是拼多多亏损的原因。

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从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在《极限挑战》《中国新歌声》《非诚勿扰》《我是大侦探》等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以《非诚勿扰》这个国民相亲节目为例,可见拼多多的营销思路——不仅拼多多的特制音乐会出现在节目里,而且每个男嘉宾上场,还必须得在拼多多上给女嘉宾购买礼物。并且,就连最后女嘉宾终选,都直接弄成了拼多多的LOGO。

它的“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已经被称为洗脑广告词。

2018年,拼多多拿下世界杯直播赛前广告位。有信息披露,央视世界杯首批广告资源官方赞助商的标底价格,高达35.62亿元。[1]

你看,广告费的投入,有多猛烈。

平台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而我们之前在研究美团时提到,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一些电商平台,比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而本案的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注意,对于“补贴”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会造成毛利率的不同。

此处我们以优塾吃瓜店举例。

优塾吃瓜店,售卖10元一只的西瓜,成本价5元。今天,吃瓜店推出,顾客只要发朋友圈推荐,就奖励3元现金券。

顾客A买了一只瓜,使用3元现金券,实付现金7元。

关于3元现金券的会计处理方式,就呈现了不同的毛利率。

2)3元现金券,计入成本——毛利率=(10-3-5)/10=20%

3) 3元现金券,计入销售费用——毛利率=(10-5)/10=50%。

显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造成毛利率的不同。

而拼多多的会计处理,导致其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大幅上升,因此,在这类商业模式和补贴模式之下,其实看毛利率的意义不大,要考虑补贴因素会计处理的影响。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率,处于什么水平,我们通过几家电商平台来看一下。

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图表说明几点:一、可比公司中,销售费用率大幅上升的的只有拼多多,而且销售费用率最高,二、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近三年基本上没有大幅变化。

从这个数据来看,拼多多确实是近年来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几家公司中,亚马逊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在线广告、社交平台上的广告为主;聚美优品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在线广告为主;京东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广告为主,形式上表现在线上广告、电视广告、电影插播广告等。

我们再来通过比较营收复合增速和销售费用费用复合增速,来看销售费用的投入对营收的拉动效应。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高于销售费用的复合增速,说明营销的效果比较显著,符合这种情况的有京东、阿里巴巴、唯品会、寺库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低于营销费用的复合增速,说明营销的效果不显著,符合这种情况的有亚马逊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和营销的复合增速,均为负,说明公司在削减营销投入,同时营收也在下滑,符合这种情况的有兰亭集势和聚美优品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为正,营销的复合增速为负,则平台在减少营销投入的基础上,收入还在增长,则平台已经形成品牌壁垒。目前可比公司中没有符合这个标准的。

再回到本案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它仅披露了营销费用的构成,但未提到具体科目的支出为多少。

但是,根据它的招股书,2017年比2016年的营销费用高出11.76亿元的原因是,8.76亿高在了广告投入上(74.49%),2.72亿元高在了补贴上(23.13%)。

看来,它的钱,更具体的说,还是烧在了广告上——可是,你也不能光烧钱,不挣钱啊?

拼多多这么烧钱做广告,就是为了吸引B端和C端用户入驻平台,这样,它才能变现挣钱。

要看它怎么挣钱,得仔细看看B端和C端的交易流程:

B端商家入驻拼多多平台,需要交一笔保证金,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科目“Merchant deposit”。该笔保证金,只有在商家离开平台,并且撤销了在平台上发布的全部商品后,可以向拼多多申请“退保证金”。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保证金为2.19亿元、17.78亿元、24.15亿元。其中2017年的增速为711.87%。保证金这个数据,代表平台入驻商家的数量在快速增长。

拼多多的可比公司中,阿里巴巴(淘宝)也有这科目。淘宝平台上的商户,在淘宝上开店,也需要为平台支付保证金。

2015年到2017年,阿里巴巴的保证金为72.01亿元、73.14亿元、81.89亿元。注意这个数据,阿里巴巴的保证金是拼多多的4倍。其中,拼多多和阿里巴巴问商家收取的保证金都在1000元以上,淘宝未提保证金上线,拼多多保证金的上限为2000元。

好了,商家交完保证金,入驻平台,可以发布商品了。此时,作为平台方的拼多多会收取交易佣金广告费,统称为在线市场服务。

但与此同时,相应的,拼多多需要支付出去两块主要的营业成本:一是支付手续费、一是平台运维支出。

其中,支付手续费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费用,包括微信、支付宝、QQ钱包等。平台运营支出是指宽带、服务器成本、折旧和维护成本。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手续费成本为5186.4万元、5.41亿元、1.64亿元,占在线市场服务成本的比例为55.44%、75.24%、51.41%,平台运营支出为4168.6万元、1.78亿元、1.55亿元,占在线市场服务成本的比例为44.56%、24.76%、48.59%。

拼多多的成本结构中,支付成本的占比在2017年出现了小幅上升后,2018年开始下降。

其中,2017年支付手续费用占比上升是因为,当年拼多多砍掉直营,专注于平台模式的裂变,GMV发生暴增,从2016年月度成交额的1000万元增长到了117亿元,增速为116900%。GMV的爆发增长,使得支付手续费的成本发生了上升。

好,终于到了赚钱的时候了——假设一下,如果你是拼多多老总,你会采取哪几种赚钱手法?

拼多多的收入来源,其实主要是三部分,在线广告收入(69.35%),交易佣金收入(30.46%)和直销收入(0.19%)。直销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前两块,我们来重点看看看

先看在线广告的收入确认:

在线广告业务是指,入驻平台的商家,通过竞价获得平台内搜索的排名。排名越靠前,收费标准越高。

拼多多平台按照点击量来确认B端商家的广告费收入,按照协议中的每点击一次的价格立刻确认收入。 此外,需要商家提前支付这笔费用。

这种提前支付方式,有点类似电话费的充值卡,先充值再使用。商家先给平台充值,这部分账款进入资产负债中的customer advances(预收账款),以下为招股书英文原文。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拼多多的预收账款为11.17亿元、98.39亿元、8565.7万元。

注意,2016年拼多多有广告收入的预收账款,但是2016年它的广告收入为0。这说明这部分预收账款类似于游戏行业、会员付费模式的“递延收入”。 会在下一期转为收入。此处是一个蓄水池科目,可以作为一个预判未来广告业务收入的先行指标。

再看交易佣金的收入确认:

拼多多平台对于平台B端商家的交易,按照交易额收取交易佣金。这部分佣金在C端用户确认收货时,平台确认交易佣金收入。此外,如果C端用户退货,作为撮合平台的拼多多,并不退该笔交易的佣金费。招股书中,是这么说的:

我们重点看交易佣金涉及到的账款问题——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情况,很有意思,总共分三步。

1)C端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商品款;

2)用户确认收货,第三方平台将商品款扣除支付手续费后,将余款打给拼多多平台,此处涉及的财务科目为receivables from online payment platforms(应收账款);

3)拼多多再扣除交易佣金后(通常拼多多收取交易额的0.6%的作为佣金收入。),将账款打给商家。此处涉及的财务科目为payable to merchants(应付商家款);

之前我们在研究游戏平台公司创梦天地时提到,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回款,账期一般固定,从这个财务科目看不到话语权的强弱。关于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更应该看应付商家款这个科目。

但是招股书没有这笔应付商家款的账期,只是将其列入Current liabilities科目名下,因此只能确定这部分欠款的账期为1年以内。

如果披露了应付账款的账期,我们可以透过账期的情况,变长或者变短,来看拼多多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它对B端商家的话语权,是在变强还是变弱。

拼多多的账款流程,和一般做电商平台的账款流程类似,这可以看做是行规。我们可以通过营收三年复合增速和应付账款三年复合增速,来看一下可比公司的情况。

注意,其中应付账款复合增速最高的是京东,它目前提供京东白条服务。

我们再把拼多多账面上的应付商家款和商家押金结合起来看,这其实就是它占用商家的资金。

这样的情况,相当于账面趴着上百亿的现金。此处给大家一个思考题,此处拼多多如果合理安排账款周转问题,是否也可以像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一样,提供分期付款业务,在现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再赚取“金融类”服务费?

你可以仔细想想,如果这块业务得以实施,未来会不会增加一块“现金牛”?

事实上,电商领域2C的消费金融生意,2B的供应链金融生意,都是未来拼多多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些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达5.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0%,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5.0%。[2]

从电商格局看,预计2017年B2C电商交易规模占比已达57.60%,天猫仍以60.90%的市场份额位居B2C市场首位,京东、苏宁位列二、三名,增速方面苏宁易购以近三年()70%的GMV复合增长率处于明显领先。[2]

注意,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呈现逐年、逐月上升趋势,非常稳定。

根据数据,消费电子、家电等高标准化产品2017年线上渗透率分别为43.50%与37.20%,已处于较高水平,而包装食品、酒精饮料、生鲜等快消品类线上渗透率普遍处于10%以下,未来存在较大增长空间。[2]

2017年,我国网民数达7.72亿人,占比总人口55.5%,其中手机网民数7.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重由2006年的0.2%稳步提升至2017年的97.5%。[3]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购物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其中,移动电商中活跃度最高的是淘宝,其次为京东和拼多多。而拼多多当前的增速最高。

借由本案对拼多多的研究,我们来看一下可比电商平台的情况。

1)交易量,日活,百度指数

其中年交易量最高的为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此处需要注意亚马逊交易量的数据为美国境内的,没有统计境外交易额。这几家公司的交易额都是万亿人民币级别。下一个梯度中,交易额最高的就是拼多多,千亿人民币。

据有限的周活跃指数来看,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的较高。

百度指数前三的为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

2)营收、利润、现金流

上述图表说明几个问题:

一、体量最大的亚马逊,其次为京东和阿里巴巴;

二、营收、利润、现金流均为正的是阿里巴巴和亚马逊。

三、现金流高于利润,现金流质量良好的有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拼多多。

3)体量较大的几家主要布局情况

亚马逊:云计算、物流智能快递、全球站点;

阿里巴巴:云计算,支付宝、健康领域、文娱领域;

京东:物流、物联网、新零售、互联网医疗、金融

4)销售费用增速VS营收增速

销售费用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的为寺库,而亚马逊的营收复合增速低于销售费用复合增速了,说明它销售费用的投入,对营收的拉动效应在下滑,值得引起重视。

本编研究研究报告的投资逻辑如下:

1)关于拼多多,其实几个最大的争议就是:它究竟有没有未来?这个问题千人千面,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来提一些自己的分析观点。

2)这个问题,应该拆分成几个细分问题来看:它的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它将如何盈利?如果阿里和京东反扑,会不会把它搞死

3)这三个细分问题,分别对应三件事:用户增长、盈利模式、竞争格局。如果用户能够增长,代表需求可持续;如果能找到盈利模式、扭亏,那么商业逻辑就可持续;如果不会被对手搞死,那么加上前两条,就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4)首先来看用户——从招商证券的数据来看,拼多多经历了2017年月活的爆炸性增长,拼多多18Q1月活增速明显放缓。

5)再来看获客成本,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获客成本已达49元,远高于2017年的11元。其销售费用率在18Q1也已攀升至88%。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继续大规模烧钱;要么,想办法降低获客成本

6)获客成本怎么降?找腾讯平台支持。据第一财经日报,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宓群透露:拼多多前期做到非常大的规模,并没有使用腾讯的资源。最近一笔大额投资,腾讯领投意愿强烈,拼多多更多是从战略层面考虑。从媒体的报道细节能看出来,腾讯对投资拼多多应该是相当的兴奋——这意味着,其多年来在电商领域突破的夙愿,终于看到曙光。未来,在流量、资源上有更大的支持,几乎毫无疑问。

7)其次来看盈利模式——传统电商基本就靠这几个模式盈利:年费、交易佣金、广告费。未来的盈利模式,按照其现有数据所体现的资源禀赋,未来大规模变现,无非几大路径:竞价排名、2C的消费金融、2B的供应链金融。只要用户量足够,依靠这几块业务扭亏为赢,只是时间问题,预计大约1-2年时间。

8)再次来看竞争格局——拼多多最大的意义,就是在BAT三角巨头之下快速撕开自己的存活空间,并且,找到了足够强大的“流量护城河”,没错,这个护城河就是微信。目前,微信和淘宝流量仍有不小的屏障。拼多多对腾讯意义重大,将成为其在电商领域牵制阿里的战略要地。未来必将获得更多扶持。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想把拼多多搞死,很难。

9)拼多多的低价、爆款, 抢了淘宝的用户(两者用户高度趋同)。那么,接下来阿里和京东的反击,将成为重要看点。现在,两家已经在开始陆续反击:淘宝推出 “淘宝特价版”App,对标拼多多的拼团模式;此外,京东也推出“京东拼购”,加入战局。不过,考虑到淘宝和微信之间的屏障,这样的反击除非将拼多多的品类全部覆盖,或者控制厂家,危及拼多多的根本,否则很难奏效。

10)所以,接下来一年,一大关键词就是:烧钱、烧钱、烧钱。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双十一,会成为中国电商领域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场血战:淘宝PK京东PK拼多多。并且,自拼多多出现,未来很多年,或许国内电商市场,都会呈现“三国演义”的格局,这个格局,将成为相对的稳态。

11)在以上所有要点中,流量仍然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位。而要维持流量,就得持续提供“低价+爆款”,否则涌入的流量迟早也要流失。从拼多多最新发布的布局动向也能看出,几个关键词:好货、服务、温度。

12)对“好货”,我们的理解,未必是像天猫那样的同类商品中的“高端货”,而是“低价高质”,所谓的“性价比”。而传统的一件商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占据成本更多的一是渠道网络、经销商,二是广告投入。未来,Customer-to- Manufactory(顾客对工厂)模式会是主线,各大电商平台,谁能为B端企业提供更多扶持和服务(包括供应链服务、金融服务等),帮助其降低成本,谁才能笑到最后。所以,电商平台看似是一门2C的生意,实际上PK到最后还是一门2B的生意。这样的未来,将很大程度上优化实体经济的效率。

13)至于估值方面,互联网公司典型的特征是,由于未来的基本面重大变动(比如增加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会导致未来的财务数据出现重大变动,和目前的财务数据严重脱节,所以,基于过去财务数据的估值方式,往往会遗漏对未来基本面重大节点的判断。这种情况下,从可比公司的角度做粗略的估值,尽管只是模糊的正确,但也胜过精确的错误。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它的未来,乐观的预估,能够对标美团和京东,悲观的预估,至少也能达到唯品会的估值水平。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数据你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负责基本面研究,不负责你的交易体系。后续的思考,需要你自己独立完成。

14)拼多多的未来究竟如何,我们只能粗略分析到这一层,仅做抛砖引玉。它的未来究竟如何?欢迎业内人士留言,参加讨论。

除了这个案例,你还需要学习

作为IPO领域独立投研机构,优塾投研团队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位金融人都需要终生研究的技艺。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有掌握这几大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是一群研究控,专注于深度的公司研究。这四套攻略,浓缩了我们的研究精华,是优塾私密社群群友人手一套的指南——每日精进,必有收获。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在电商平台这个领域,有个指标你必须知道,那就是交易成交额(GMV)。 面对拼多多成立不到3年就赴美递交招股书这个怪事,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评论中,有一句出现概率最高:

“从1到1000亿,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两年零三个月”。 

要想了解拼多多的牛逼历史,还得从它的创始人黄峥说起。 

黄峥,1980年出生,杭州人。1998年被保送到浙江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是个小有名气的学霸。

2002年,同为浙大校友的丁磊主动联系到黄峥,探讨计算机方面的问题。那时候,丁磊的网易处于创业的生死关头。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网易的市值从,以动态实时定价手段,通过低价模式和大力度推广,在电商行业引起轰动。此后,其被沃尔玛以33亿美元收购。

沿着这个思路,主打拼团模式的拼多多出现了。

2015年9月,黄峥创立了拼多多,首轮就得到了老朋友,圈内大佬们的青睐。首轮投资人中包括淘宝创始人孙彤宇、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网易的丁磊和顺丰的王卫。

这一年,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落下帷幕,进化出三个巨头:美团、糯米、大众点评。随后,2015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战略合作。

2016年2月,拼多多单月的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付费用户超过2000万人。 


2016年7月,拼多多的用户量突破1亿人,同时获得了腾讯、小米、IDG等1.1亿美元的B轮融资。同年10月10日,拼多多的单日GMV超过1亿元。 
2017年1月,拼多多C轮融资,红杉资本一家独投上亿美元,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这一年,拼多多几乎砍掉了自己的直销业务,平台上的商品多来自于B端用户,拼多多为B端商家提供批团方式,扩充用户量,进而扩大销售额,并从中赚取交易佣金。

2018年4月,拼多多以15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了腾讯和红杉联合领投30亿美元,此时拼多多的月度GMV为400亿元,2017年京东的月GMV为1100亿元。

注意上述各个融资环节的估值逻辑,如果以估值/日GMV数据来看,大致在10倍系数左右,基本是参照京东的逻辑。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在美股递交招股书。 

梳理下来,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拼多多每一轮从前到后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当时参与投资的机构,都看中的是什么重点?

首要的一条,一定是人:创始人黄铮的经历,一位连环创业者,并且以往创业经历都比较成功,同时,还很受业内大佬认可。

此外,商业模式比较刁钻:拼单砍价 裂变C端社交用户量,切中其他电商公司都没有覆盖的赛道。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做拼团电商生意,通过用户发起,与其他人拼团,以较低的价格在平台上购买商品。说白了,它就是C2B模式,个人通过组团形式,向B端议价(砍价)。

它的创始人黄峥持股50.7%,任董事长。此外,腾讯持股18.5%,位列第二大股东。

它的这门生意,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如果给你看它的财务数据,你可能会有点懵: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营收为5.05亿元、17.44亿元、13.84亿元,税后归属股东的净利为-3.22亿元、-4.99亿元、-2.8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8.80亿元、3.15亿元、6.29亿元,毛利率为-14.46%、58.56%、76.98%

注意,以上财务数据中有两件怪事:

1)两年多时间里,拼多多累计亏损11.03亿元,并且亏损仍在扩大,还没有减亏的迹象,但是——经营性现金流却年年为正。

2)毛利率越来越高,到2018年第一季度,已经高达76.98%。

这两处细节,到底是为啥?

同时,这么大的亏损,它到底把钱都烧到了哪里?接着,我们结合商业模式,来把它的财报仔细拆解一下。

拼多多整个平台的交易,可以分为5个步骤:商家入驻发布产品——C端用户购买(单独/拼团)——下单、付款——商家发货——支付平台打款给拼多多——拼多多扣除服务费后,打款给商家。

注意,这样的模式,和传统电商有所不同,资金会从平台方过一手,其账面会形成大量的“应付商家款”,正是这部分应付款,导致其虽然亏损较大,但经营性现金流却始终为正。

这样的资金流动模式,看上去有些熟悉,其实美团也是采取类似资金流模式。

本案的拼多多,在商业模式本质上和美团类似,都是团购——只不过,不同的是,美团是B端指定商品,指定统一价格,向C端发起团购;而拼多多,则指定商品,提供两个价格,一个是单独购买价,一个是拼团价(买家和其他人一起拼团,享受低价)。

这事,估计连美团的王兴都想不到,一个升级版的团购生意,居然在身为团购老大的自己面前,硬生生的只用两年多时间,干了3亿用户。

作为一名老团购用户,我们体验了一下拼多多的“拼团”流程:

我买了20包纸抽,单独购买价格28.9元,拼团价格22.9元。选择了拼团模式,批团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己发起拼团,成为拼主,号召其他人一同购买,限制为24小时内凑齐人数。另一种方式为查看拼多多平台上,其他群主发起的拼团,加入其中。

我选择了后者,以22.9元价格购买,通过微信付费。订单显示“拼单成功,48小时内发货”

其实体验下来,发现:这个模式,本质上就是团购。只不过,传统的团购是从B端角度来设计产品,而这个团购是从C端角度来设计产品,做成了体验感、社交属性更强的“拼团”模式。

弄明白了商业模式,然后我们再来看毛利率。

拼多多的变现途径有三种:

1)在线广告,是指商家购买拼多多搜索排名(相当于竞价排名);

2)交易佣金;是指拼多多根据商家在平台上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向商家收取佣金;

3)直销,是指拼多多自己在平台上售卖商品,即自营。

来看这三部分业务的财务数据:

注意,其中直销业务的毛利率极低,2016年,直销为营收贡献了90.45%,因此当年的综合毛利率为-14.46%,但随后这块业务的占比开始下降,2016年9月,拼多多和其自营平台拼好货合并后,取消了自营业务,转型为纯平台运作模式,毛利率也大幅上升。

解决完以上两个商业模式的细节,我们接着来思考:拼多多的钱,到底烧到哪儿去了,导致账面巨亏?

作为互联网公司,烧钱的第一步,自然是研发费用。

这门生意的第一步,搭建官网、app,维护平台的日常运营和更新。这一步看利润表中的研发开支。

我们之前在研究TMT领域的优信二手车时候,发现互联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本案的拼多多也不例外,虽然2017年研发投入有上升的趋势,但最近的数据显示,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并不高。

既然研发投入没有烧掉很多钱,那么,钱烧到了哪里?

钱,被烧到了电商这门生意更重要的一步上——吸引流量,获取B端、C端用户。对电商行业来说,流量,就是生命线。无流量,必死。

这一步,要看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科目。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包括线上/线下广告费、员工薪酬和平台对用户的补贴。

直接看销售费用的数据:

注意,2017年、2018年一季度,销售费用率都大幅增加,到2018年一季度,收入的87.9%都拿去做推广了。此处,正是拼多多亏损的原因。

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从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在《极限挑战》《中国新歌声》《非诚勿扰》《我是大侦探》等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以《非诚勿扰》这个国民相亲节目为例,可见拼多多的营销思路——不仅拼多多的特制音乐会出现在节目里,而且每个男嘉宾上场,还必须得在拼多多上给女嘉宾购买礼物。并且,就连最后女嘉宾终选,都直接弄成了拼多多的LOGO。

它的“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已经被称为洗脑广告词。

2018年,拼多多拿下世界杯直播赛前广告位。有信息披露,央视世界杯首批广告资源官方赞助商的标底价格,高达35.62亿元。[1]

你看,广告费的投入,有多猛烈。

平台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而我们之前在研究美团时提到,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一些电商平台,比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而本案的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注意,对于“补贴”会计处理方式的不同,会造成毛利率的不同。

此处我们以优塾吃瓜店举例。

优塾吃瓜店,售卖10元一只的西瓜,成本价5元。今天,吃瓜店推出,顾客只要发朋友圈推荐,就奖励3元现金券。 

顾客A买了一只瓜,使用3元现金券,实付现金7元。

关于3元现金券的会计处理方式,就呈现了不同的毛利率。 

2)3元现金券,计入成本——毛利率=(10-3-5)/10=20%

3) 3元现金券,计入销售费用——毛利率=(10-5)/10=50%。

显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造成毛利率的不同。

而拼多多的会计处理,导致其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大幅上升,因此,在这类商业模式和补贴模式之下,其实看毛利率的意义不大,要考虑补贴因素会计处理的影响。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率,处于什么水平,我们通过几家电商平台来看一下。

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图表说明几点:一、可比公司中,销售费用率大幅上升的的只有拼多多,而且销售费用率最高,二、可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近三年基本上没有大幅变化。

从这个数据来看,拼多多确实是近年来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几家公司中,亚马逊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在线广告、社交平台上的广告为主;聚美优品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在线广告为主;京东的销售费用主要以广告为主,形式上表现在线上广告、电视广告、电影插播广告等。

我们再来通过比较营收复合增速和销售费用费用复合增速,来看销售费用的投入对营收的拉动效应。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高于销售费用的复合增速,说明营销的效果比较显著,符合这种情况的有京东、阿里巴巴、唯品会、寺库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低于营销费用的复合增速,说明营销的效果不显著,符合这种情况的有亚马逊。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和营销的复合增速,均为负,说明公司在削减营销投入,同时营收也在下滑,符合这种情况的有兰亭集势和聚美优品。 

如果收入的复合增速为正,营销的复合增速为负,则平台在减少营销投入的基础上,收入还在增长,则平台已经形成品牌壁垒。目前可比公司中没有符合这个标准的。

再回到本案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它仅披露了营销费用的构成,但未提到具体科目的支出为多少。 

但是,根据它的招股书,2017年比2016年的营销费用高出11.76亿元的原因是,8.76亿高在了广告投入上(74.49%),2.72亿元高在了补贴上(23.13%)。

看来,它的钱,更具体的说,还是烧在了广告上——可是,你也不能光烧钱,不挣钱啊?

拼多多这么烧钱做广告,就是为了吸引B端和C端用户入驻平台,这样,它才能变现挣钱。 

要看它怎么挣钱,得仔细看看B端和C端的交易流程:

B端商家入驻拼多多平台,需要交一笔保证金,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科目“Merchant deposit”。该笔保证金,只有在商家离开平台,并且撤销了在平台上发布的全部商品后,可以向拼多多申请“退保证金”。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保证金为2.19亿元、17.78亿元、24.15亿元。其中2017年的增速为711.87%。保证金这个数据,代表平台入驻商家的数量在快速增长。

拼多多的可比公司中,阿里巴巴(淘宝)也有这科目。淘宝平台上的商户,在淘宝上开店,也需要为平台支付保证金。

2015年到2017年,阿里巴巴的保证金为72.01亿元、73.14亿元、81.89亿元。注意这个数据,阿里巴巴的保证金是拼多多的4倍。其中,拼多多和阿里巴巴问商家收取的保证金都在1000元以上,淘宝未提保证金上线,拼多多保证金的上限为2000元。

好了,商家交完保证金,入驻平台,可以发布商品了。此时,作为平台方的拼多多会收取交易佣金广告费,统称为在线市场服务。

但与此同时,相应的,拼多多需要支付出去两块主要的营业成本:一是支付手续费、一是平台运维支出。

其中,支付手续费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费用,包括微信、支付宝、QQ钱包等。平台运营支出是指宽带、服务器成本、折旧和维护成本。

拼多多的成本结构中,支付成本的占比在2017年出现了小幅上升后,2018年开始下降。 

其中,2017年支付手续费用占比上升是因为,当年拼多多砍掉直营,专注于平台模式的裂变,GMV发生暴增,从2016年月度成交额的1000万元增长到了117亿元,增速为116900%。GMV的爆发增长,使得支付手续费的成本发生了上升。

好,终于到了赚钱的时候了——假设一下,如果你是拼多多老总,你会采取哪几种赚钱手法?


拼多多的收入来源,其实主要是三部分,在线广告收入(69.35%),交易佣金收入(30.46%)和直销收入(0.19%)。直销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前两块,我们来重点看看看 

先看在线广告的收入确认:

在线广告业务是指,入驻平台的商家,通过竞价获得平台内搜索的排名。排名越靠前,收费标准越高。

拼多多平台按照点击量来确认B端商家的广告费收入,按照协议中的每点击一次的价格立刻确认收入。 此外,需要商家提前支付这笔费用。

这种提前支付方式,有点类似电话费的充值卡,先充值再使用。商家先给平台充值,这部分账款进入资产负债中的customer advances(预收账款),以下为招股书英文原文。

2016年到2018年第一季,拼多多的预收账款为11.17亿元、98.39亿元、8565.7万元。

注意,2016年拼多多有广告收入的预收账款,但是2016年它的广告收入为0。这说明这部分预收账款类似于游戏行业、会员付费模式的“递延收入”。 会在下一期转为收入。此处是一个蓄水池科目,可以作为一个预判未来广告业务收入的先行指标。

再看交易佣金的收入确认: 

拼多多平台对于平台B端商家的交易,按照交易额收取交易佣金。这部分佣金在C端用户确认收货时,平台确认交易佣金收入。此外,如果C端用户退货,作为撮合平台的拼多多,并不退该笔交易的佣金费。招股书中,是这么说的:

我们重点看交易佣金涉及到的账款问题——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情况,很有意思,总共分三步。

1)C端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商品款;

2)用户确认收货,第三方平台将商品款扣除支付手续费后,将余款打给拼多多平台,此处涉及的财务科目为receivables from online payment platforms(应收账款);

3)拼多多再扣除交易佣金后(通常拼多多收取交易额的0.6%的作为佣金收入。),将账款打给商家。此处涉及的财务科目为payable to merchants(应付商家款); 

之前我们在研究游戏平台公司时提到,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回款,账期一般固定,从这个财务科目看不到话语权的强弱。关于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更应该看应付商家款这个科目。

但是招股书没有这笔应付商家款的账期,只是将其列入Current liabilities科目名下,因此只能确定这部分欠款的账期为1年以内。

如果披露了应付账款的账期,我们可以透过账期的情况,变长或者变短,来看拼多多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它对B端商家的话语权,是在变强还是变弱。 

拼多多的账款流程,和一般做电商平台的账款流程类似,这可以看做是行规。我们可以通过营收三年复合增速和应付账款三年复合增速,来看一下可比公司的情况。

注意,其中应付账款复合增速最高的是京东,它目前提供京东白条服务。

我们再把拼多多账面上的应付商家款和商家押金结合起来看,这其实就是它占用商家的资金。 

这样的情况,相当于账面趴着上百亿的现金。此处给大家一个思考题,此处拼多多如果合理安排账款周转问题,是否也可以像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一样,提供分期付款业务,在现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再赚取“金融类”服务费?

你可以仔细想想,如果这块业务得以实施,未来会不会增加一块“现金牛”?

事实上,电商领域2C的消费金融生意,2B的供应链金融生意,都是未来拼多多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些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总额达5.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0%,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15.0%。[2]

从电商格局看,预计2017年B2C电商交易规模占比已达57.60%,天猫仍以60.90%的市场份额位居B2C市场首位,京东、苏宁位列二、三名,增速方面苏宁易购以近三年()70%的GMV复合增长率处于明显领先。[2]

注意,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呈现逐年、逐月上升趋势,非常稳定。

根据数据,消费电子、家电等高标准化产品2017年线上渗透率分别为43.50%与37.20%,已处于较高水平,而包装食品、酒精饮料、生鲜等快消品类线上渗透率普遍处于10%以下,未来存在较大增长空间。[2]

2017年,我国网民数达7.72亿人,占比总人口55.5%,其中手机网民数7.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重由2006年的0.2%稳步提升至2017年的97.5%。[3]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购物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其中,移动电商中活跃度最高的是淘宝,其次为京东和拼多多。而拼多多当前的增速最高。

借由本案对拼多多的研究,我们来看一下可比电商平台的情况。

1)交易量,日活,百度指数

其中年交易量最高的为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此处需要注意亚马逊交易量的数据为美国境内的,没有统计境外交易额。这几家公司的交易额都是万亿人民币级别。下一个梯度中,交易额最高的就是拼多多,千亿人民币。

据有限的周活跃指数来看,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的较高。

百度指数前三的为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

2)营收、利润、现金流

上述图表说明几个问题:

一、体量最大的亚马逊,其次为京东和阿里巴巴;

二、营收、利润、现金流均为正的是阿里巴巴和亚马逊。 

三、现金流高于利润,现金流质量良好的有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拼多多。

3)体量较大的几家主要布局情况

亚马逊:云计算、物流智能快递、全球站点;

阿里巴巴:云计算,支付宝、健康领域、文娱领域;

京东:物流、物联网、新零售、互联网医疗、金融

4)销售费用增速VS营收增速

销售费用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的为寺库,而亚马逊的营收复合增速低于销售费用复合增速了,说明它销售费用的投入,对营收的拉动效应在下滑,值得引起重视。

本编研究研究报告的投资逻辑如下:

1)关于拼多多,其实几个最大的争议就是:它究竟有没有未来?这个问题千人千面,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来提一些自己的分析观点。

2)这个问题,应该拆分成几个细分问题来看:它的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它将如何盈利?如果阿里和京东反扑,会不会把它搞死

3)这三个细分问题,分别对应三件事:用户增长、盈利模式、竞争格局。如果用户能够增长,代表需求可持续;如果能找到盈利模式、扭亏,那么商业逻辑就可持续;如果不会被对手搞死,那么加上前两条,就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4)首先来看用户——从招商证券的数据来看,拼多多经历了2017年月活的爆炸性增长,拼多多18Q1月活增速明显放缓。

}

要问拼多多做对了什么,必须知道拼多多究竟是什么。拼多多其实是一种新兴业态,拼多多的崛起,其实就是一种新电商模式的成功。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小艾

身处新经济时代,一大趣事就是看着新商业、新模式、新公司风起云涌、轮番登场。

例如,电商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零售模式,网约车的兴起,重整了传统出行领域,而曾经风光无限,宣称要打造七大生态的乐视,最终落花流水,现状惨淡。资本与市场创造的价值,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巨大推动力,波澜壮阔,令人赞叹。

在互联网经济的上半场中,更多是新的商业模式颠覆旧的商业模式,新的业态取代传统的业态。在这过程中,国外诞生了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在国内成就了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这样的超级互联网公司。每一家公司都在相应领域中取得绝对市场优势,形成了看似不可撼动的市场地位。到了互联网经济的下半场,共享经济开始唱主角,出现了TMD(头条美团滴滴)等超级独角兽公司。

有趣的是,在人们猜想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的时候,一家成立仅三年的电商平台横空出世,打破了既有的电商版图和格局,颠覆了人们对电商的固有认知。这就是以“拼单”模式加入电商领域的新玩家——拼多多。

在BAT四处扩张,巩固和加厚“护城河”,传统电商“历史的终结”论甚嚣尘上之际,竟然还能诞生拼多多这样的重量级平台,确实让人始料不及。

所以,当6月30日拼多多宣布,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说明书,准备赴美上市,这一消息立即成为当天业界的爆炸性新闻。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为2.95亿,拥有超过100万商家;对标京东,同一时间段内,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为3.02亿。这就是说,拼多多只花了三年时间,用户数量就已直逼京东并大有超越之势。

▲拼多多的核心数据(图/腾讯科技)

再看GMV(网站成交金额)方面,截至2017年12月31日,拼多多GMV为1412亿元,而实现GMV过千亿元大关,京东花了足足十年时间。这也意味着,拼多多已经跻身国内电商平台第三极,“三国”鼎立之势呼之欲出。

那么问题来了,在电商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拼多多,究竟做对了什么?

许多人认为,拼多多吸引的是五六七八线城市的用户,依靠的是其他电商平台玩剩的“拼团”模式,按照这么说,拼多多根本不可能做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

拼多多以“拼单”模式取胜固然没错,但它吸引的可不止是下沉到县城和农村的用户。前不久,我在好友群里就被人拉去帮忙砍价,对方买的是拼多多上的电风扇、旅行箱,只要砍价成功,这些商品最后可以免费拿。十几个人就在群里不厌其烦地玩起这个“砍一刀”的游戏。

这个群是平时经常一起出游的好友组成的,而且都是在这个所谓新一线城市有点社会地位的人士。为什么他们对拼多多的“拼单”模式也会感兴趣?这说明,拼多多抓住的是消费者对价廉物美商品的偏好,而这种偏好是源自于人性的欲望,没有地域与人群差别。

都说现在是消费升级的社会,用户对产品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并愿意为此掏更多钱。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换个角度,同样一款品牌电风扇,正常要卖200元,通过拼单只要花几十元甚至免费拿,你会坚持要付200元吗?

价格,以及由价格与价值形成的性价比,永远是一种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手段。

再说拼单模式,这确实不是什么新鲜的电商模式,为了便宜买货而拼团凑单,放在以往也会让不少人觉得麻烦。但以往电商平台搞拼团,是由商家或平台发起的,往往是针对特定品项进行的促销活动,而现在包括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则可以由用户自主发起,发起后既可以等待别的用户加入,也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发动自己的社交联系人一起参与。

这就改变了以往团购、聚划算等拼单模式,而注入了社交这一强大赋能元素。

可以看到,无论是拼多多的产品设计还是交易模式,始终都突出了社交元素,而且是采取各种方式,试图将一个人的朋友圈“一网打尽”。就像上面说的“免费拿”活动,许多人为了找人砍价,几乎用尽自己的人际资源,找数十人、数百人,甚至专门组建砍价群一起来砍,这其中可能有他的亲人、同学,也可能有他的同事、网友,这种穿透不同社交圈层的营销方式,唯有拼多多做到了极致。

这或许就是拼多多一直以来宣称要做“电商版Facebook”,而实际上,拼多多在电商的道路上已经走得比Facebook更远。

也许有人会说,在生产过剩的当下,要找到又好又便宜的商品并非难事,而在电商中糅合社交元素,也是许多微商平台发力的领域,为何拼多多能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壮大?

这就要从拼多多的公司基因说起。

拼多多的迅速发展,确实让人看起来像是一匹电商黑马。但如果深入了解拼多多的创始人及其团队,以及拼多多的资本结构、路径选择,就会发现这一切并非偶然。

三年前,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名字,在公众领域鲜为人所知。也就是在最近,因为商家纠纷,黄峥才难得地站到公众面前。但黄峥并非寂寂无闻的IT技术男,他不仅有一份耀眼的简历,而且在创办拼多多之际就拥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

▲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黄峥

在美国读书毕业后,黄峥在谷歌工作了三年,这段经历培养与形成了他对互联网、公司价值的理解。在黄峥就拼多多上市致股东公开信中,还可以找到这段人生经历的深刻印记。

2007年,黄峥与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一起到北京拓展业务,一年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先后涉足手机、电商服务、游戏等领域,而且都有不错的业绩。这段时间里,黄峥逐渐打造了自己的团队,积累了自己在资本圈的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黄峥当时做电商服务,虽然是隐于幕后,但在这个细分领域已经做到了业界前三名,这为拼多多进入电商领域并迅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团队经验和行业基础。拼多多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是一家后起之秀,而是有着深厚的经验沉淀与运营能力。

但要做社交电商,黄峥和他的团队还需要更多助力,比如精准的细分领域,资本的大力支持,以及拥有社交资源与流量的入口。关于这点,可以从拼多多的融资经历及股权结构窥探一二。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峥在拼多多所占股比为50.7%,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腾讯所占股比为18.5%,高榕资本所占股比为10.1%,红杉资本所占股比为7.4%。腾讯是拼多多第二大股东,而且从拼多多第二轮融资开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就已参与投资。有腾讯这头“流量奶牛”,拼多多要做电商版Facebook,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为人所知的是,在拼多多A轮融资里,就已出现了一个“豪华组团”。据披露,拼多多正式成立前一个月,就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孙彤宇、段永平、丁磊、王卫与魔量资本投资。这些名字放到一起会产生多大力量,是一个很明显的答案。

这里单说孙彤宇,他就是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之一,淘宝网的创始人与总裁,在阿里巴巴的工号是“2”。即使没有公开资料显示,孙彤宇对拼多多的成立及其运营模式有过什么建议,但凭借他对电商经济的理解之深,实战经验之丰富,当可为拼多多增添一份强大助力。

基于淘宝的电商经验积累,加上腾讯的社交基因和流量加持,或是拼多多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所不可或缺的资源支持。

要问拼多多做对了什么,必须知道拼多多究竟是什么。从我的理解,拼多多并不是对传统电商与社交网络进行简单嫁接和生吞活剥,而是集合了国内电商与社交平台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技术赋能与新兴消费场景相结合的新物种。拼多多其实是一种新兴业态,拼多多的崛起,其实就是一种新电商模式的成功。

这是上市前拼多多的故事,而他的后续,则要等下回分解了。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没有人是真正的预言家,一切充满未知,未来充满可能,而互联网经济的复杂与多元,恰是其魅力所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多多名声怎么那么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