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可以治疗康复吗?

作者: 马力 周大勇 李娟

  【摘要】 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文献加以综述,总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以助进一步研究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治疗。
  【关键词】 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
  作者单位:130021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马力);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周大勇 李娟)
  小脑除接受本体感觉冲动外,还接受外部感觉、听觉、视觉、内脏感觉的冲动,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均可引起小脑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走路不稳,步态蹒跚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查阅中国知网上近十年来关于不同方法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文献203篇,对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如下。
  临床上较多见关于药物治疗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报道。尹爱军等[1]曾报道使用激素治疗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5例,3例好转,2例痊愈。其认为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笔者认为激素应慎用,而且不宜较长时间应用。金桂芳等[2]认为本病的急性期可以采用皮质激素结合营养神经、抗炎抗病毒等疗法治疗,并通过研究证明预后较好。黄梅[3]在治疗29例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时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高压氧疗法,结果7 d后治愈19例, 好转8例, 无效2例。范录平等[4]认为丁螺环酮是改善共济失调症状的安全有效药物。其在临床上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口服丁螺环酮,并研究证明患者在平衡性及协调性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近年来关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方法不断进展。应用较多的是Frenkel训练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的代偿强化反馈机制,反复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再学习的训练技术。章春园等[5]曾通过对40例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患者进行Frenkel训练,证明Frenkel训练法是改善患者肢体平衡及协调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康复手段。姜永梅等[6]临床观察发现肢体负荷训练可以提高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疗效,缩短病程。其认为负荷训练可以增加肢体运动量,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压力感受系统对小脑的抑制,增强躯干及肢体的稳定性。陈惠君等[7]通过研究证明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整体步态、步速及整体运动能力。其研究随机选取共济失调患者49例,其中小脑病变患者16例,对患者进行平衡板、复杂的多功能组合箱训练等动态平衡训练,结果从均不能独立行走到经治疗后有71%以上的患者可直立行走。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白玉龙等[8]曾采用team会议的形式,对一名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症状体征、功能评定等进行讨论,制定出适合该名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康复教育、平衡及协调功能训练等),并在2个月后随访,结果该名患者的ADL评分由75分增加至90分,平衡协调试验由39分增加至52分(满分68分),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郭鹏等[9]也提出针对性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依从性强,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近来也有人在康复训练中,根据人体肌肉结构及力学结构,用绷带和保护支具等,对肌肉、关节及软组织作程序化的贴扎支撑、保护和助力,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但现在罕有关于贴扎技术的文献及研究。
  3.1 针灸疗法 张玉莲等[10]曾运用头项针治疗共济失调患者68例,其中小脑病变者37例,脑干病变者23例,小脑脑干病变者8例,结果治疗24 d后基本痊愈24例,显效3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临床疗效显著。其认为[11]头项针治疗共济失调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李建媛[12]在临床上针刺头针平衡区(督脉脑户穴旁开3.5 cm处向下引一垂直线,长约4 cm)及风池穴,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王重新[13]认为头针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因素。其曾采用针刺头部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平衡区基础上,结合体部后溪、申脉等穴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取得了显著疗效。也有人[14]认为透穴刺法能够明显改善小脑供血,而且安全性好。主要是脑空透风池、玉枕透天柱、脑户透风府、风池透风池。其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机制,可能是针刺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产生生物电信号,作用于小脑,从而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陈晓军等[15]通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研究枕后区排刺、额顶颞散刺等方法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其认为针灸疗法结合康复疗法,比应用单一疗法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更为显著。
  3.2 中药疗法 李种泰[16]认为中药地黄饮子加减可以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其在治疗100例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过程中,随机分组,治疗组59 例,采用地黄饮子加减结合头体针疗法,对照组41 例, 采用普通针灸疗法,结果说明中药地黄饮子结合头体针的疗法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体针疗法。笔者认为中药在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以辅助解决一些例如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问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打好基础。
  对于小脑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手术切除占位病灶是临床上较多采用的治疗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颅脑外科[17]曾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4例小脑蚓部或第四脑室肿瘤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患儿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经头CT检查显示为后颅窝中线小脑蚓部或第四脑室肿瘤,在全麻下行后颅正中开颅手术,对肿瘤施行全切或次全切除。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某些患者由于小脑及其周围的细胞或组织变性、死亡,以致功能减弱或丧失,从而造成小脑性共济失调。干细胞具有能够分裂增殖和向多种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能力。目前,国际上关于利用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以治疗疾病的研究冗出。盛佑祥等[18]认为脐血干细胞鞘内注射对改善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有显著影响。笔者认为干细胞进入体内后受各种因素影响加上存活率和细胞活力的变化,其发挥作用的干细胞数量无法明确,而且关于如何确保进入体内的干细胞转化为有益细胞,阻止其向异化方向分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近代研究较提倡综合疗法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笔者认为,对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采用针灸、药物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沿用下去。但是,高压氧治疗及康复治疗还有待进一步推广。而且,临床上关于治疗效果的评定,还缺乏统一规范的国际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尹爱军,曹晶.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2例临床分析.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4(03):189-190.
  [2] 金桂芳,洪冰,黄鉴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4,6(01):53.
  [3] 黄梅.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29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
  [4] 范录平,李育新,黄国胜,等.丁螺环酮改善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症状的临床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48-49.
  [5] 章春园,邵国富,包仕尧,等.Frenkel 训练法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
  [6] 姜永梅,王亚平,陈颖.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负荷训练.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
  [7] 陈惠君,朱雨岚,邹子奇,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康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761-762.
  [8] 白玉龙,吴毅,胡永善,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
  [9] 郭鹏,邓红琼,刘丽美.脑卒中致共济失调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10,25(5):343-345.
  [10] 张玉莲,王连顺,张静.头项针为主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03,22(8):7-8.
  [11] 张玉莲,王颖,王立存.头项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疗效评定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河北中医杂志,2008,30(5):508-510.
  [12] 李建媛.平衡区针刺治疗小脑梗死性共济失调21例.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32.
  [13] 王重新.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的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9-10.
  [14] 王顺,蔡玉颖,胡丙成,等.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6,26(1):75.
  [15] 陈晓军,方针.针灸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体会.中国针灸,2009,29(11):901-903.
  [16] 李种泰.地黄饮子加减结合头体针治疗中风共济失调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 33(3):308-309.
  [17] 戚益群,蒋和娣,赵华.小脑蚓部及第四脑室肿瘤患儿术后的护理.南方护理学报,.
  [18] 盛佑祥,李春镇,杨万章,等. 脐血干细胞鞘注合PNF技术改善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 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

  长期以来,康复被认为是在临床治疗结束以后才开始的,是临床治疗的延续。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康复与临床治疗应同时开始,只是后期以康复为主。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必须开展早期康复,在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即刻,伤后第1天即应开展康复。在患者病情不太稳定的时候,主要进行床旁康复训练,以肺部功能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残存肌力训练和并发症防治为主。

  而病情稳定后要开展早期强化康复训练,其含义是根据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情况确定康复程序,在身体可承受的情况下增加康复训练的时间及康复内容,同时完善训练方法,适当增加强度。

  早期康复的内容很多,包括康复护理、心理康复、运动功能康复、膀胱功能的恢复、假肢的选用、轮椅的使用等许多方面。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康复观念的偏差,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

  误区1:出院后等着自然恢复,忽略康复治疗

  这样做的结果是容易产生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合并症,即使将来神经功能恢复,关节和肌肉也失去了作用。

  误区2:盲目进行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的介入并非盲目地介入,而是全面衡量病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急性期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生命体征尚不稳定,患者需要卧床和必要的制动,但这一时期也是开展早期康复的重要时期。

  如果盲目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关节大范围活动有可能造成内固定或外固定的失效,造成脊柱不稳定,再次引起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加重。尤其是大多数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有复合伤,容易造成其他复合伤的复发。

  误区3:只注重运动功能,忽略小便的功能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会造成患者肢体的瘫痪和感觉的丧失,以及大小便的不正常。但是,患者常常忽略大小便的处理,尤其是有些患者的小便功能貌似正常,实际尿并不能排干净,残余尿很多,从而导致尿路感染、结石,甚至尿液反流至肾脏引起肾积水,严重者出现肾功能下降、肾衰而死亡。

  误区4:忽视护理工作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患者的生活、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锻炼的强度越大,需要的营养越多,需要的休息质量就越高。否则,就会疲劳过度,将会大大影响康复进程。

  误区6:忽略锻炼安全

  要预防扭伤筋骨、撕伤肌肉和韧带等事故。在开始锻炼时,应先做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时应由家属在旁保护,以保证安全。

  误区7:无故中断锻炼

  想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不能缺课和中断,除非疲劳过度而有意休息几天。时断时续的锻炼,不能使被锻炼的部位感受到一定的重复性刺激,并不能产生适应性的反应。

  误区8:不合理偏重

  避免在康复锻炼中偏重多练某些部位,而忽视锻炼其他部位,要全面兼顾各关节、肌肉及各种不同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

}

一、定义:共济失调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协调是指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1小脑型 小脑、脑干(与小脑联络的通路)小脑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性病

2深感觉障碍型 末梢神经、神经根、后索、丘脑、神经及神经根炎、脊髓痨、压急

顶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顶

3前庭型 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经炎和脑干病变,链霉素、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中毒

4额叶型 额叶前部(额-桥-小脑束;齿额叶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

网状核-红核-丘脑-皮质束)性病

以康复医学临床中较常见的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叙述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对小脑型共济失调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诸方面。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方法引导。减少压缩的压力;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6)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7)要注意的几点: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一)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

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板上。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的稳定。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进而让将双手放自己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

(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持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住球以进行帮助。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于膝上练习。

(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患者适应后,他的上肢的变化同(7)。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衡的有用方法。

(二)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避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系。

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

(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

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骨盆在站立腿上向前运动上。

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1)。

3)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上。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一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活动: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

(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

(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在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一旦姿势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

(6)为时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根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

(8)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走和越过障碍物;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

现以上肢的抓握、下肢的步行和本体感受损或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共济失调为例来说明具体的训练方法。

(1)抓握抓握这种复杂的动作要求手指有众多肌肉的协调。抓时拇、示中指像抓卡盘一样抓住物体,这种方式及其变型占所有抓握动作的70%;用四指接近大鱼际部的方式及其变型占20%;用拇指接近示指桡侧或另一指尖的方式再次之。

所有手指的这些动作都是以已经再神经系统中形成并且已事先编定程序的印迹或记忆印迹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成这些印迹,即使每条原动肌都能动作,动作也不会协调。印迹是预编程序的某条肌肉的活动形式的神经过程,一旦形成将像记忆那样能够保留,并且每次兴奋时能使有关肌肉产生相同的运动形式。

为掌握不同形式的抓握动作,要求婴儿和儿童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多根肌肉的协调印迹。婴儿在8个月时还不能用拇、示指夹捏,此后再训练几个月才达到初步的协调;儿童需2年多的练习才能握住一根铅笔和绘一简单的直线,如要临摹一个三角形,还要再训练3个月。正常成人形成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印迹需要几百万次重复才能完成。

上面简述了正常成人形成协调的难度,至于协调功能受损的患者,像准确抓握这样的运动,假如不分解到每个分节动作在直接的意识下都能准确地练习的程度,决不可能形成完美的协调。因此,一是必须把动作分解到患者能切实掌握;二是使患者能在正确的运动形式下每日练习几千次的动作,后者提出了如何防止单调和使患者乐于自觉地进行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作业疗法,把治疗训练寓于能为患者带来益处的作业中,并在训练中穿插一些使患者身心愉悦的活动,以便增加他们对重复训练的兴趣。积木、木钉盘或木钉插板(一块板上有许多小洞,可把细木钉插入,插成各种文字或图案的形状)、用小片的马赛克镶拼图案、玩扑克牌、打麻将、下跳棋或围棋、弹电子琴、弹竖琴、打字等均可交替地进行,让患者在作业和文娱中完成上千次的活动。变换活动的种类除能防止单调外,尚可有助于注意力的维持。

(2)步行步行是最有代表性的下肢协调运动在训练平衡与恢复平衡的基本印迹时,是从训练行走开始的。早期训练时,同样要把动作分解到患者能切实掌握并能准确地进行的程度。每一训练阶段,应有选择的为患者提供外在的稳定,以便他能

Frenkel体操是为改善下肢本体感觉控制而逐渐增加难度的一组训练。在开始时是没有重力的简单运动,而后逐渐发展到使用髋和膝部运动并在抗重力下进行更为复杂的运动。它对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本体感觉障碍特别有用。反复练习能帮助患者形成各种有用的本体感觉。假如患者每月完整的本体感觉,就必须将患者置于他能用视觉看见其动作的位置。

训练开始时,应在治疗师监护下进行,强调动作要慢,准确,位置要适当。为避免疲劳,每一课的每节体操不要超过4次,应在最初的简单运动完成后,再逐渐进行较困难的形式,患者能自己进行每节体操后,应让其每3-4小时练习1次。

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明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根能很容易地沿着床面滑动,头部枕起,使其容易看到小腿与足。沿床面滑动足根,屈曲一侧下肢的膝、髋部,尔后恢复到原位。对侧下肢重复这动作。同第一步一样屈曲髋、膝部,然后外展已屈曲的髋部,再恢复到屈曲位,最后恢复原位。髋膝部半屈,然后恢复到伸直位。以后加人外展和内收。屈曲一侧下肢的髋部与膝部,按口令在屈曲或伸直的任何部位停顿。同时同等地屈曲双下肢再包括外展、内收、伸直。同时使双下肢髋、膝部呈半屈位,再加入外展和内收、伸直。按口令停止在某一位置。屈曲一侧下肢的髋、膝部,并把足根抬高离床面5cm,恢复到原来位置。同一样屈曲下肢,将足根置于对侧髌骨上。连续增加运动项目,使足根能接触到髌骨的中间、踝部、对侧足趾、膝关节以及小腿两侧的床面。同一样屈曲下肢,然后使足根接触髌骨、胫骨、踝部和足趾。反向重复上述运动。同一样屈曲下肢,然后按口令将足根接触治疗师所指示的某一点。11屈曲髋部、膝部,并将足根抬离床面5cm,将足根置于对侧髌骨上,再沿胫骨嵴慢慢地滑到踝部。反向重复上述动作。12同11之方式,将足根沿对侧胫骨嵴下滑,跨过踝部和足直至足趾。若足根即将滑到足趾,对侧膝关节在做这一节操时应轻度屈曲。按口令停住在某一运动姿势。13双踝双膝处同一位置,双侧足根抬离床面5cm,同时屈曲双下肢,恢复到原来位置。按口令停留在某一姿势。14在足跟接触床面情况下,双下肢交互屈曲和伸展。15足跟抬离床面5cm,双下肢交替屈曲和伸展。16足跟抬离床面5cm,双下肢同时屈曲、外展、内收、伸直。17将足跟准确地置于治疗师在床上或对侧下肢指定的位置。18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手指运动。

2)坐位练习:在一张有靠背和踏板的扶椅上,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2min。在没有扶手的椅子上重复上述动作。再在无靠背的椅子上重复上述动作。治疗师计算仅足跟抬离地面的时间,逐渐改为练习轮流将整个足跟抬离地面,然后准确地把足再放到地面指定的位置。用粉笔在地下划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顺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屈曲膝关节,将足置于坐椅前缘下方;躯干在大腿上方向前屈曲;伸直髋、膝,站起来,然后伸直躯干;向前稍屈曲躯干;屈曲髋、膝部坐下;伸直躯干,再坐回椅上。

3)站位练习:侧走:侧走时容易平衡,因为患者不需要以足趾或足跟为枢轴,那样会减小其支撑的基底面。这一练习有节奏地进行:把体重转移到左足;右足移30cm;把体重转移到右足;使左足向右足靠近。向右或左,每步的大小可以不同。在35cm宽的平行线之间向前走,将右足恰好置于右边线的内侧,左足亦恰好置于左边线的内侧,强调位置要正确,走10步后休息。向前走,把每步都踏在地板上绘好的足印上,足印应平行且离中线5cm,进行1/4步、1/2步、3/4步及一整步的练习。转弯:提起右足趾,右足以足跟为轴向外转动;抬起左足跟,使左小腿以足趾为轴向内旋转;将左足提到右足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济失调康复训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