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常见竹笔筒上的两个草书字是什么字

邓散木|(),现代书法家、篆刻家。1898出生于上海,原名菊初。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

答: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包括用笔、结构、间架、行款等方面。

2、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答:学习书法,最低目的是写得笔画端正,间架安稳,流利,漂亮,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提高效果质量;更进一步,则是通过书法来反映思想,表达感情,成为一种艺术品,使人得到艺术的享受。

3、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答: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

4、学习书法从何入手?

5、为什么要讲究执笔?

答: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

6、怎样才是正确的执笔法?

答:正确的执笔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

7、怎样执笔才能指实掌虚?

答:食指(第二指)中指(第三指)并拢,在笔管前面用指尖勾住;拇指在笔管左面用指尖向右擫(ye);无名指(第四指)的指甲中部紧靠中指在笔管里面往外抵,小指紧贴在无名指一起。这样,五个指头欑在笔管四围,拇指的指骨突出,掌心就空了,空得差不多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这就是“指实掌虚”。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拇指和食指、中指必须欑在一起,无名指、小指必须要紧靠中指,拇指的指节必须突出。(图一)

8、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答:所谓“龙眼”“凤眼”,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龙眼”执法,是食指、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欑住笔管前面,无名指的第一节节骨在笔管里面推顶,拇指右边指肉擫在笔管左面,使虎口围成圆形,用这种执法,手腕扭着,既吃力又不切实用。至于“凤眼”执法,更要不得,食指勾得老高,拇指在中间,中指在下面,三指分布为上、中、下三截,这样无名指及小指自然而然地捏在掌心,虎口狭长,象凤凰的眼睛,掌心捏实了,笔尖运转就不灵活,这样执笔的人必须注意纠正。此外,有些书上还有“撮管”“提管”等说法,也是不切实用的。

9、笔要执得紧好,还是执得松好?

答: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颠抖,手也容易累。拿骑自行车来作比,初学骑车的,为了怕摔饺,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跟攥车把一个道理,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相传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小儿子献之在练宇,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误以为笔要执得紧。其实如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执笔,不用很大的指力去攥住笔管,而笔管自然稳如泰山,要想拔去,确实是不大容易的。

10、笔要执得高好,还是执得低好?

答:执笔的高低,要根据字的大小而定。总的原则是,字越小,笔执得越低;字越大,笔执得越高。一股说来,写小楷笔要执得低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四至五厘米左右;写中楷(也称寸楷)执得稍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六至七厘米左右;写大揩执得更高些,拇指距离笔尖约七至八厘米左右。不过这不是硬性规定,除字的大小有别外,还有笔管的长短、写字的姿势(坐或立的区别)等因素,也影响到执笔的高低,因此,究竟执得多高,要写字者自己去体验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

答:运笔,是指笔的运转。

答:运笔必须用腕运。五指攥住笔管,使笔管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活动,笔管随着手的话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

13、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答: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14、以腕运笔,腕的姿势应该怎样?

答:以腕运笔,手腕必须离开桌面,使之悬空。悬空的腕部又须平覆,同桌面平行。

15、为什么腕要平覆?

答: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笔管保持垂直。

16、笔管是否应永远保持垂直?

答:笔管不能永远保持垂直,必要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倾侧的。例如写较长的直画,笔势由上而下,笔管就要随着向前倾侧.直画超长,笔管向前的倾斜度也越大,横画笔势自左而右,则笔管改为向左倾侧;其它撇、捺等笔画,也都依此类推(图二)。但须注意的是,笔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倾侧,而不可向后或向右倾侧,向后或向右,就不是以腕运笔了。

答:悬腕的高度同执笔高低一样要视所写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写中楷手腕离桌面约四厘米左右。字写得大,腕悬得高些,离开桌面远些,字写得小,腕悬得低,离开桌面近些,也没有硬性规定(图三)。

答:悬腕写字,就可使手转动灵活;如不悬腕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也必然运转不灵。

19、初学悬腕,手会颤抖,怎么办?

答: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法有二:一种是空闲时候,倒拿笔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确的执笔法执住,悬起手腕,在桌面上绕圈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腕自会逐渐稳定。另一种是写字时将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搁在左手背上写,这种做法叫“枕腕”(图四),时间长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稳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练习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效果。

20、写小揩是否也要悬腕?

答:写小楷也要悬腕。开始练习小楷,悬腕是比较困难的,可采用上法“枕腕”。也可以“提腕”,又叫“虚腕”,

即将肘骨靠在桌上,手腕靠近桌面而不贴紧,能够自由活动,也就是最低的悬腕。

21、写标语横额等大字应怎样?

答:写标语、横额之类的大字,不光要悬腕,还须连肘也悬空,这就是“悬肘”(图五)。悬肘可以在练习悬腕的同时练习,等打好了基础,那就可以运转自如,小大由之了。

22、写字时身体姿势应怎样?

答: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写字时或站或坐,身体也必须端正。头要正,稍向前俯。眼与纸的距离约在一尺左右,双眼之间如果画一条线的话,这条线要和桌子成平行线。写三寸以内的字可坐着写(图六),写三寸以外的字站着写。

答:用笔就是指笔尖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

答:用笔的要诀,只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个字,意思是说无论点、画、撇、捺等任何笔画,都得有去有来,不可只去不回.也就是起笔要用“折锋(逆锋)”,收笔要用“回锋”。

答: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近尖处有一段透明的部分,这就是“锋”。笔的弹性由“锋”决定,锋越长弹性就越强。写字时笔尖在纸上一按即倒,一提即直,这就是“锋”所起的作用(图七)。

26、什么叫“折锋”?

答:“折锋”也叫“逆锋”,即起笔时笔锋逆入。比如横画自左向右,写时先逆笔向左,到起笔顶点,往下轻轻一按,再向右画去;直画自上向下,写时先逆笔向上,到起笔顶点,向右下方轻轻一按,再向下画去(图八)。

27、什么叫“回锋”?

答:“回锋”即笔画末了往回收进。比如横画到收笔处,稍向右上,再向右下轻轻一按,向中间回进;直画到收笔处,向左上轻轻一提,再向中间回进(图九),其它点、挑、撇、捺等任何笔画,也都是这样写法。

答:以下每种基本笔画的写法,都举初学书法最常用的欧(欧阳询)、颜(颜真卿)、柳(柳公权)三家的写法为例,用图表示意。

点的写法:(如图一O);

答:横的写法如下图(如图一一);

答:竖的写法如下图(如图一二);

答:钩的写法如下图 (图一三):

答:挑的写法如下图(图一四):

答:撇的写法如下图(图一五):

答:捺的写法如下图(图一六):

答;折的写法如下图(图一七):

答:戈的写法如下图(图一八):

37、是否每笔都要这样写?

38、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呢?

答;这样写就能做到笔笔中锋。以横画为例:写横画起笔用逆笔,使笔锋倒向右边象L,再转过来往左,使之象J,这时笔毛就平铺在纸上,而笔锋就在描画中间,不偏上也不偏下,未了往回一收,笔锋依然挺直,这在书法术语就叫做“中锋”,也叫“正锋”、“藏锋”。古人论用笔秘诀,说“令笔心(笔锋)常在点画中行”,就是指的中锋。写字能做到笔笔中锋,自然踏实而不虚浮,用墨也能均匀到家。

39、这样写字不是既慢又吃力吗7

答:这样写字,比不用中锋当然要慢,因为多了起笔收笔的转折功夫。但是中段仍是快的,所以并不太慢。写成习惯后,一提笔自然就逆笔、回锋,就不会感觉吃力了。

40、如果不这样写有什么毛病呢?

答:如果不是笔笔都用“逆笔”“回锋”,而是顺着笔势,随便点画,或者象拖把擦地板那样横扫(这叫“偏锋”,笔锋偏在一边,见图一九),那么笔画只是浮在纸面,不会沉着,而且笔锋有去无回,长些的笔画,写到中段,笔头所蓄的墨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写到收笔,必然会因墨少而成枯笔(图二O),或需重新蘸墨方能写完,所以是要不得的。

41、行、草、隶书是不是也要这样写?

答:隶书必须这样写,其转折过程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更夸张些。试举儿个例子看看(图二一),其它类推。行书、草书则不必完全这样写。

42、行书、草书怎样写?

答:楷书是一笔一笔写的,所以每笔都可以逆笔回锋。行书草书则不然,行书有时两笔连写,有时三笔连写,草书连写的更多,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象楷书那样每笔都逆笔回锋。一般说来,凡相连的起笔、落笔、(包括连接上、下字的),可不必逆笔回锋;单起的还是要逆笔回锋。但由于行书草书比楷书要灵活流动,所以我们在法帖里往往看不出逆笔回锋的痕迹,这就是所谓“意到笔不到”。

答:结构是指点画的组织。

答:间架是指字形的安排。

45、写字为什么要讲究结构、间架?

答:纳构好,点画就右气势;

46、结构有哪些要求?

答:结构的要求,简单说来就是十个字,即:平正,匀称,连贯,挪让,变化。

答:“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耍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象向右倒了下去(图二二).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描画斜度应为5°一7°左右(图二三)。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图二四);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图二五),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

答:“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试以横直画多的字为例(图二六):

答:“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试以“点”举例(图二七)。

答;“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巒”当中的“言”上画短,给两旁的“糹”让出地位;“辦”字当中的“力”写得靠下,给两旁的“辛”字的肩膀让出地位;再如“马”旁、“糹”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图二八)。

答:“变化”是指一个字中有两个以上相同笔画的,要变化形状,避免雷同,如下图所举(图二九):

52、间架有哪些要求?

答: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答: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儀”“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图三O)。

答:“长短”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长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结体。字形长的,写得长些;字形短的,写得短些。如“东、自、目、耳、茸”等字,字形比较长,“西、白、曰、臼、四”等字,字形比较短,就不能作同一安排。

答;“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图三一)。

答:“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黨”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57、讲究这些有什么好处?

答:字的间架注意了大小、长短、宽窄、斜正这几个方面,一篇当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斜有正,而又各得其所,错落有致,就不会显得呆板。东晋时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说过:“字写得象算盘珠一样,一颗颗排列得整整齐齐,便不能算书法。”讲究大小、长短、宽窄、斜正的适当安排,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如算子(算盘珠)”的毛病。

答: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一字的末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个单字硬凑成文。这就叫“行款”。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看起来很生动、完整,而不是勉强凑成。下面以草书为例说明字、行之间的有机联系(图三二)。

59、横写要不要讲究行款?

答:横写也要讲究行款,因为横写的字与字之间同样存在起笔与末笔气势相连、一气贯成的问题。

60、什么叫临、什么叫摹?

答:“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摹”有“描红”“影格”两种,前者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后者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隔纸描写,北方也叫作“榻”。“临”是在“摹”的基础上,对着帖照样写。练写程序要先摹后临。

61、为什么要先摹后临?

答: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这是因为初学写字,手不熟练,笔不稳定,必须先经一段时间的“摹”来打定基础。即使是已有一定书写基础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对它的内容还完全陌生,只觉得帖里的字写得好,不知道好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也必须通过“摹”写,掌握了帖字的笔法、间架、精神、面貌,然后再“临”,方不致茫无头绪。

答:前面已经讲过,“摹”有两个步骤,即“描红”和“影格”。拿到一本帖,我们可以先从中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硫酸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第一步蘸红墨水填写,第二步蘸绿墨水或纯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填写,这样一本双钩可填写三遍,最后变成原帖的复制本,再就这复制本蒙上薄纸写“影格”。

63、开始就写“影格”可不可以?

答:如写字已有一定基础,手比较熟练,也可以跳过“描红”,直接写“影格”。

64、“摹”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摹”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钩空心字要极细心,不要使之有丝毫失真,因为双钩线条如稍微偏里一点,钩出的字就会比帖字瘦;稍微偏外一点,钩出的字又会比帖字肥,必须刚好在帖字的边缘上,方不失真。二,写描红时,要注意不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三,写“影格”时,也必须注意跟着帖字走,帖字粗,也要跟着写得粗,帖字细,也要跟着写得细,不要只描个字形,不注意点画。

65、要摹多久才可以临?

答:一般说来,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影格”,大约三四个月.对帖字的笔法、结构已渐熟悉,下笔也有了一定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了。

答:临帖也有两个步骤,即一是“对临”,二是“背临”。应该先“对临”一段时间,待帖字的间架结构都深深地印在脑中时,然后再“背临”。

答:“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簿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图三三),然后在印有九官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请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位,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图三四),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68、对临要注意什么?

答:对临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写一字,不可看—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间架结构,然后才可“对临”。

69、临帖要比帖字放大多少?

答:临帖一般比帖字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图三五)。不论格临、对临或背临,都要比帖字放大些为宜。

答:“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底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答:“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72、学书到能背临,是不是已算成功?

答;学书到能够全部默写,而且写得限帖字很相象,还只能算初步成功。因为这种成功并不巩固,如果就此搁笔不临,隔了些时,就会回生,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地继续练习,到把帖里的每一个字都记得很牢,而帖里没有的字,也能用帖字的笔法写得同帖字很仿佛,这才可告一段落。

答:“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答:可把原帖拆开钉在墙上或压在玻璃板下,空闲的时候就对着它看,细细体会每个字的笔法、间架,照十天半月换一页,这样周而复始,自能加深记忆,巩固临写的成效。在“读”帖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临写的字课放在原帖旁边,加以比较,分析哪些地方象,哪些地方不象,不象的原因在哪里,在临写时再注意改正。

75、临摹的全部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答:临摹的全部过程所需时间因学书者的时间、条件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说,能每天坚持临写六十字左右,空闲时又能经常“读帖”的,大致有一年时间,便可达到“背临”得比较熟练,能够掌握帖宇的笔法、间架了。但如果练练停停,不能坚持,那么掌握帖字特征所需的时间自然要比上述情况长得多。

76、每天宜写多少字?

答:每天写多少字,也没有硬性规定,还是视各人的时间、条件而定。当然,有条件的,临写得越多越好。

77、什么时候才可换贴?

答:要能“背临”到十分熟练后才可换帖,但如这一家的帖不止一种,那就应仍换这一家的其它帖,等到把这个书派的几种帖都临遍,才可再换别家法帖。

78、临摹时有哪些易出现的问题要注意避免?

答:临摹当中必须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条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不可自作主张,要亦步亦趋,跟着帖字走。二是不可“见异思迁”,选定某一本帖,就要坚持临下去,直到能完全掌握为止,切不可今日学甲,明日学乙,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必然哪种都学不好。三是不可“流水作业”,今天临第一页,明天临第二页,后天临第三页,临完全帖,再从头临起,这种“流水作业”式的作法是要不得的,因为每天换临一页,等于每天换写若干生字,要临完全帖方能再回过头来第二遍写这些字,这样不利于记忆帖字特点。应该每天临同一页帖字,临上十天八天,等临熟了,再换临它页,如有某一字或某几字总写不好,还应提出来专门临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为止。应该注意的第四个问题是不可“一曝十寒”,高兴时写上好几百字,忙起来又扔在一边,几个月不写一个字,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练不好字的。

79、临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看看反而退步了,怎么办?

答:这是临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因为写字是手眼并用的,手只管执笔写字,写得象不象,进步不进步,要靠眼睛去观察评比。而自然规律则是眼比手快,往往眼睛能看出帖字的特征,而手还达不到,或者眼睛能看出自己写的字的毛病.而手又一时改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学书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眼睛因为看得多,眼光高了,而手却不够熟练,所以自己越看好象越退步。迟到这种情况,不必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只要坚持练下去,自会苦尽甘来,不断进步。有时,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那也不妨暂时把笔砚搁越来,停上十天半个月,然后再继续临写,到时自会出现新的境界。这样每经一次,就会把你的眼法手法向前推进一步。

80、我国书法有哪些书体?

答:我国书体种类很多,概括地讲,有篆、隶、正(楷)、行、草以及行楷、行草等等。

81、初学以哪种书体为宜?

答:根据实用需要,初学以正楷为宜。在掌握了正楷的基础上,写得流动些,就是行书;行书再草些,就是草书。正楷学好了,再学行、草书,就比较容易了。隶书在今天主要用于装饰艺术,日常用途并不很多,在学好楷书的基础上再学也非难事。至于篆书,实用价值不大,就不一定要去学了。

82、先学小字还是先学大字?

答:先学大字比较好。因为大字笔道粗、字形大,比小字容易看清和掌握用笔及间架结构特征。在练好大字的基础上。再缩小写小楷,没多大问题。

83、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

答: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书所能介绍完全。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

答:这些流派各有千秋。学书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己选择,但初学还是以方正一路为宜。

85、可供初学的有哪些帖?

答:下面开列一些适于初学的帖目,供选择参考: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

答:选帖首先着眼于临习方便,因此必须拣帖字清楚的印本。清楚,是指笔道清楚,能看得出笔法。从这点出发,拓本一般以时代早的为好,因为距离原碑时间愈近,风雨磨泐等影响愈少,笔道就愈清楚。不过现在文物出版社及上海书画社等出版单位选印的一些碑帖,都是据国内最好藏本印制的,初学者买这些印刷品即可,不必搜求拓本。

87、现代人写的法帖,可不可学?

答:也可以学,但总不及学古代法帖好。因为现代入法帖的好多笔法是从古代法帖里学来的,不如学古代法帖直接学“源”为好。

答: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中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免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89、练习书法宜用软笔还是硬笔?

答:选用什么笔,要看字的大小而定。写大楷、隶书宜用软笔;写小楷、行、草书宜用硬笔。

答:笔的好坏,以“尖,齐,圆,健”为标准。所谓“尖”,就是笔毛聚拢时笔锋要尖锐。所谓“齐”,就是把笔毛捺扁时看去要齐,可用手指把笔头捻开、捺扁,看是不是内外都齐,象篦子的齿一样没有参差长短。所谓“圆”,就是写起字来,四面都圆转如意,必须整个笔头象初出土的肥笋,圆浑饱满,没有凹凸,所谓“健”,就是弹性较强,把新笔捻开,蘸些唾沫,在大拇指甲上来回绕圈儿,笔尖要圆转自如,没有“枪毛”(突出在旁边的笔毛),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将这四个条件合起来考虑,可知选笔时应挑笔毛肥些厚些的,不要又瘦又单的,写起来方能得力(图三六)。

答:新笔笔头上有胶,买回来后,须先浸在凉水旦让它自已慢慢发开(不要用热水),不要硬捻或用牙咬开。写中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三分之一;写大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一半,不要多发或全发开。字写毕,须把笔头上的余墨用清水洗津、挤干,抹顺笔毛,插入笔筒或套上笔帽。如放置较长时间不用,还应在放笔的匣子里搁上樟脑,以防虫蛀。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护笔毛不受损伤。

92、练习书法用什么纸合适?

答;练字打基础要在比较糙而涩的纸上下功夫,所以用纸以毛糙和能吸水为宜,通常用元书纸、毛边纸、高丽纸都可以。

答;写字用墨有松烟和胶墨两种,练字以胶墨为宜。选时要选分量轻、质地细(上面没有杂质)的。

答: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墨要磨得浓谈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磨毕要把墨装进匣子,以免干裂。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答:砚有端砚、歙砚两种。习字只要用普通的歙砚就可。最好能买带盖子的砚池(砚海),一则蓄墨多,再则可避免风吹干和落入尘土。

96、工具不全怎么办?

答;纸可以用旧报纸或有光纸代替,不过要用毛的一面。墨可用墨汁或墨水。

97、我练习了好久,字还是写不好,这是什么原因?

答:那可能是方法不对头。应对照本书检查自己的执笔、运笔、用笔、临摹的方法,看哪些地方不对头的,及时纠正。

98、为急于应用,光学行书行不行?

答:也可以。但光学行书,没有楷书的基础.往往抓不住行书的笔法特点,不如稍费些时间先练习一段楷书,打好基础再练行书。

99、工作、学习都很忙,没有时问怎么办?

答:时间在于人去安排。练字以清早为最适宜,早上空气比较新鲜,头脑比较清醒,写起字来也比较轻松愉快,只要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能够早些起床,就可以临上几十个字再去上班或上学。如为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在早上练习,那么午休时、下班或放学后,临睡前,都可以抽出时间来练习,即使每天只能挤出半个小时,积少成多,时间长了,也能够不断进步。

100、练习钢笔字是否也用同样方法?

答:练习钢笔字也可参照写毛笔字的办法,但要注意几点:一,用指运笔,不用腕运。二,不用逆笔回锋。三,注意横平竖直,掌握重心,大小得宜。四,注意用笔轻重。

标签:书法百问 邓散木 

}

原标题:康熙时期文房用瓷以笔筒最为出色,有十大品种,可看本文了解

康熙时期文房用瓷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与康熙皇帝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分不开。即位伊始,他首先确立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采取怀柔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政策,不断扩大科举取士名额,举山林隐逸、博学鸿词科。此外还组织大规模修纂书籍工作,比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都是这一时期编纂完成的。除积极推行汉文化政策外,康熙本人一生学习的知识也相当广泛。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诗文礼仪在康熙时期遍及天下,设立学校、诵习经书也成为一代风气。文房用瓷即是在这样一种比较宽松平和的文化政策下得以兴盛发展。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康熙时期的文房用瓷,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段历史。

清康熙 青花人物纹笔筒

在康熙时期文房用瓷的烧制中,以笔筒最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笔筒不仅生产量大,为历朝所不见,而且造型、纹饰相当美艳,艺术表现也呈多样性。主要题材除花鸟、人物、山水景致、田园风光、诗词歌赋等一应俱全外,其文字装饰图案,也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

由于康熙一朝时间较长,所以康熙时期的笔筒,各个品种早中晚时期呈现出来的风格变化很大。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参照,将这一时期笔筒的品种归为十类,并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做一次大致的分期断代。

青花笔筒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以云南产的珠明料为主,由于氧化钴的含量可达8-9%,因此青花不仅发色纯正、青翠亮丽,是历代青花中的标准色调,而且由于采用分水法绘画,使青花图案能够“墨分五色”,将物体阴阳反侧之景表现出来。康熙时期以青花绘制的笔筒,数量相当大,装饰题材也十分丰富,主要为山林高士图、渔家乐图或书写诗文辞赋。

二、五彩笔筒:五彩是釉上彩绘的一种工艺,“五”是言其色彩丰富。康熙五彩以其淡雅的色调、精湛的绘画,一扫嘉靖万历五彩只重色彩而不细究其形貌的粗率画风,在陶瓷史上独领风骚。在清宫旧藏康熙五彩笔筒中,以白地五彩为主,纹饰多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

三、釉里红笔筒釉里红是指以铜红釉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上透明釉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它是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作用的结果。釉里红虽然最早出现在元代,但元代釉里红器,其色调一般比较暗淡,没有浓淡相间的色阶区别,绘画纹饰也比较简单,常常是先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在其上涂抹一片红釉,这种作法与严格意义上的釉里红器,还存在一些差距。清代康熙一朝是釉里红极大发展时期,此时不仅铜红发色鲜艳、纯正,而且纹饰细腻,层次鲜明,不仅如此,还涌现出许多新品种,如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加彩等。故宫所藏釉里红笔筒,主要是一些题写辞赋,或书写百寿字之器。

四、洒蓝釉笔筒:洒蓝釉是因其蓝色釉面上,均匀布满蓝色和白色斑点而得名。因其犹如蓝天上飘洒的白色雪花,又称“雪花蓝”。此品种虽然最早出现在宣德时期,但品种较少,似昙花一现,宣德之后基本绝迹。康熙时期延续并发展了此种工艺技法,制作更加成熟。以洒蓝釉做装饰的笔筒,在故宫藏品中一般是在釉面上,以金彩描绘图案或书写文字,虽然传世至今金彩大多已脱落,但仍不乏精品之作。例如一件洒蓝釉描金花卉笔筒,以金彩绘整个画面,珍贵之处不仅在于釉面金彩基本保存完好,而且诗与画合谐统一,艺术效果极佳。还有一些笔筒在洒蓝釉面上,以开光形式绘画五彩、釉里红纹饰,或直接绘画冰裂纹,使釉面装饰更加丰富。这类笔筒在故宫藏品中有洒蓝釉描金花鸟纹饰、洒蓝釉白龙纹饰、洒蓝釉五彩人物纹饰等。

五、青釉笔筒:青釉虽然烧造历史悠久,但直至清代康熙时期,青釉的烧制才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其呈色不仅葱翠鲜亮,而且还有冬青、粉青、豆青之别。康熙时期的青釉笔筒,一般釉面呈色淡雅,以仿宋龙泉窑豆青釉居多,釉面多刻划缠枝花卉。

墨彩笔筒:属于釉上彩中的一种,是康熙中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以铁和锰等矿物质为主要呈色剂,在烧好的素胎上绘画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它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特别是在白釉色地的衬托下,图案更显得黑白分明,浓郁晶亮,此品种一直延续烧至清末和民国时期,但后世墨彩均为轻描淡写,远不及康熙时漆黑厚重。此类笔筒的装饰效果非常突出,一些器物往往一面以墨彩加绘五彩绘画纹饰,一面以墨彩题写诗文,或整篇以墨彩题写诗文。

七、红彩描金笔筒也是康熙时期新创烧的品种,由于呈色较淡又称作“淡描红彩”,能以多种色阶描绘出层次鲜明的画面,并以金彩渲染其华贵。在故宫藏品中,红彩描金笔筒数量较少,值得一提的是红彩描金牡丹蝴蝶图笔筒。此笔筒画面为两朵盛开的牡丹,几只彩蝶飞舞在花丛中,画面上淡雅宜人的红彩,不仅将满园春色浓聚,而且在金彩烘托下,器物尽显艳丽之风。

八、釉里三色笔筒以釉下青花、釉下白粉两种色调为主,以釉里红做点缀,呈色雅致,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品种也是康熙时期创烧的,故宫所藏釉里三色笔筒,多以山水人物题材为主。

九、红釉笔筒: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室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一窑甚至几窑才能烧出一件通体鲜红的产品,所以要得到比较纯正的红釉器十分不易。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虽然早在元代就已出现,但明代宣德以后逐渐失传,终明—代再没有得到恢复。清代康熙朝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生产,此时红釉瓷器名品迭出,最为著名的红釉瓷器有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故宫收藏红釉笔筒以霁红釉为主,霁红别名“祭红”,是中国传统红釉器中的著名品种,其釉色特点是红不刺目,釉不流淌。霁红盛烧于永乐、宣德时期,康熙霁红釉笔筒呈色一般较为浅淡,色调均匀,胎体致密。

十、珐花釉笔筒:珐花是指以硝酸钾为助溶剂的陶胎彩器,它分两次烧成,先在陶胎上以凸起的沥粉,勾勒出双线花纹图案后烧制成器,然后在花纹间填以釉彩,再以低温烘烧。其釉色主要有孔雀蓝、孔雀绿、茄皮紫、黄等几种色调。珐花的主要产地在山西一带,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开始烧制瓷胎珐花器,其釉色称其为“珐花釉”。有珐翠、珐黄、珐蓝、珐紫、珐青等多种,色调较之陶胎珐花更加精美,艺术表现力更强。康熙时期瓷胎珐花器烧制得相当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绿釉为代表。一件珐花釉笔筒,通体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绿釉斑点作装饰,釉下刻画垂柳、山石、蜻蜓图。

以带纪年款的笔筒作为断代标准器

在故宫收藏的康熙笔筒中,一些笔筒上均带有干支纪年款,年代最早的一件笔筒,是丙寅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青花书《滕王阁序》文字,年代最晚的一件是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洒兰描金釉书《赤壁赋》文字笔筒,其余几件带干支款的器物分别为:癸丑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青花山水图笔筒;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青花人物诗句图笔筒;丁卯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青花书《滕王阁序》笔筒;己巳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青花书《后赤壁赋》笔筒(“文章山斗”款);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青花书《滕王阁序》笔筒(“文章山斗”款);乙亥冬月(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青花渔家乐图笔筒(“芝兰室制”款);丁丑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青花书《前赤壁赋》笔筒(“成化年制”款);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黑釉描金诗句文字笔筒。

通过以上这些藏品的年代排列,我们可以看出,康熙一朝笔筒的烧制几乎贯穿始终,而且烧造量非常大。虽然目前发现烧制时间最早的笔筒,有确切纪年考的器物,年限仅为康熙十一年,但这应该是康熙时期官窑烧制的最早器物。史料记载,康熙初年江西景德镇由于处于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战地带,战乱一直延续不断,景德镇的制瓷业一度衰落不堪,直到康熙十年,景德镇御窑场才有奉旨烧制祭器的记载。所以说康熙官窑器物的出现,应该是在康熙十年以后,在此之前均是官搭民烧的器物,其烧制的品种也非常有限。康熙十三年由于吴三桂战乱,刚刚复兴的景德镇制瓷业再度受到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朝廷派工部虞衡司郎中藏应选督理景德镇制瓷业,景德镇御窑场才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康熙笔筒的大量烧制,应该从这个时期开始。

以上所举这几件康熙时期带干支纪年款的笔筒,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年代。因此,以这些笔筒的胎质、釉色、造型以及装饰,作为这个时期笔筒烧制的标准器,是一种可行的鉴定方法。

以宫中档案记载及传世品为标准器来区分

从宫中档案记载中得知,康熙十九年至康熙二十七年(年),即臧应选督理景德镇陶务时(世称藏窑),曾奉旨督烧了各种色釉的器物,这一时期代表景德镇御窑场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由此可以推断以下各种单色釉,如天蓝、洒蓝、豆青、孔雀绿、白釉等釉面装饰的笔筒,一般大量出现在这个时期。

康熙二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年),则是彩瓷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浓艳青翠、墨分五色的青花,还是色彩绚丽、绘画精细的五彩,以及线条纤细、呈色鲜艳的釉里红,淡雅宜人、雍容华贵的斗彩等,都取得了最佳艺术效果。所以在康熙笔筒上,以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作装饰的器物,应以此时为盛。以一件五彩花鸟笔筒为例,器身画面为一幅盛开的牡丹花图,在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枝头,一只神态栩栩如生的小鸟栖息其上,画面间墨彩草书五言诗二句“并无思别意,只是亦花心”,下铃“苇石”印。此笔筒即可为康熙五彩代表作,其运笔之细腻流畅,颇有些写意花鸟画的韵味。另一件白地五彩笔筒也非常值得一提。此笔筒在通体白釉凸雕卍字锦纹上,以圆形、扇形、叶形、长方形等八个不同开光体作装饰,开光内分绘五彩山水、花鸟、鹊竹、樵夫打柴以及俞伯牙携琴访友等图。笔筒通体纹饰构图,仿园林建筑中窗雕风格,极尽精巧别致之趣。

康熙四十四年至康熙五十一年(年),当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世称郎窑),景德镇御窑场烧出了著名的“郎窑红”、“霁红”、“豇豆红”等红釉器,使高温铜红釉再现辉煌。因此郎窑红、霁红、豇豆红等红釉笔筒,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此外,一些仿宣德青花、仿成化斗彩纹饰的笔筒,出现的时期也大致在这个时候,它们共同代表了康熙晚期瓷器制作的水平。

清康熙 青花“前赤壁赋”笔筒

以考古学、类型学的方法分期断代

采取考古学上类型学的方法,对某一个时期色调、胎质、造型以及装饰风格相同的器物,通过排列组合,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期断代,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方法。笔者试图以此方法,再次对康熙笔筒作出分期判断。

按青花色调变化分期:在康熙笔筒中以青花瓷器数量最多,通过不同时期青花色调的变化,也可以作出判断。康熙青花笔筒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器物。这个时期青花笔筒的色调较灰暗,明显带有明末清初的痕迹。如釉面肥润,釉呈青白色,青花色调迷混不清等。康熙十年以后,笔筒上的青花才逐渐出现青翠艳丽的色调。

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器物。此时青花笔筒因为大量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丽。又由于在绘画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传统的“平涂”技法,所以画面层次鲜明,达到了“墨分五色”的效果。这个时期青花虽然品种繁多,有蓝釉青花、哥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和浆胎青花等,但笔筒上主要以白釉青花为主。

晚期青花——一般指康熙四十年以后的器物。此时青花色调由浓艳青翠,逐渐向浅淡灰暗过渡。由于青料及烧造的原因,青花有晕散现象。一些仿永乐、宣德时期绘画风格的青花笔筒,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按胎釉特征分期:康熙笔筒的胎釉,从总体特征上看可用一个“硬”字概括。不仅胎质坚致、胎釉结合紧密,而且胎体份量较重,均为其它各朝所不具。按其胎釉特征不同,同样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

早期笔筒的胎体较厚重,制作工艺与顺治时期大致相同。特别是其釉面肥厚,白中闪青,呈现一种青白色。器物口沿处或露胎无釉,或施酱黄釉,还有的口面开有小沟槽。底足也偶有“跳刀痕”、“粘砂”和“火石红”等现象。

中晚期笔筒的胎体与前期相比,虽略显轻薄,但拿在手中也有沉重感。胎质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洁白呈粉白色。

高12.8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0.6厘米

}

文\海南日报记者 高虹 图\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古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笔筒并没有位列其中,然而在文房用品中却又不可缺。尤其清代康熙时期,政通人和,文化昌盛,青花瓷烧造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笔筒因造型之奇巧、制作之精美、釉彩之秀雅而闻名遐迩,创造了令人称奇的笔筒文化高峰。

  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笔筒自古被视为风雅之物,成为古代文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笔船、笔床和笔格。到了明朝中期,笔筒风靡天下,流传至今。在造型上,笔筒多为圆筒形,也有梅花、葵花、六方、四方等器口;材质大多采用瓷、竹、木、漆,也不乏玉石、象牙、水晶、翡翠、端石等质料。

  然而,将笔筒文化推向高峰是在清代康熙时期。这个时期,政通人和,文化昌盛,青花瓷烧造取得了巨大成就。因造型之奇巧、制作之精美、釉彩之秀雅,青花笔筒在康熙时期文房用瓷最为出色,其主要题材除花鸟、人物、山水景致、田园风光、诗词歌赋等一应俱全外,其文字装饰图案也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在清代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康熙青花笔筒令人惊艳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如非亲眼所见,很难令人置信,368字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竟然通篇抄书写在一个青花诗文笔筒上,整幅文字即是装饰,带有瘦金体味道的行楷笔道流畅、潇洒多姿;而笔筒胎质坚硬洁白细密,造型敦重质朴,青花凝重如宝石蓝色。

  5月18日,在海南省收藏家协会,海南日报记者见到了海口藏家李先生收藏的几件康熙青花笔筒。另一件青花开光山水人物笔筒,则融山水、人物、书法于一体。两个大篆“寿”字,立于两侧,中间绘于写意的山水、空灵的人物,笔触自然,格调清新,宛如一幅中国山水画;加上笔筒微微束腰,造型更显清丽灵动。

  “丙吉问牛”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典故,源自《汉书?魏相丙吉传》。相传,西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经常外出考察民情,一次外出,他见一群人在斗殴,他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当看到一头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地拉车时,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下属不解,丙吉回答说:“丞相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行人斗殴,自有地方官处理即可;而问牛的事则不同,现在是春天,天气还不应该太热,如果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今年的天气就不太正常,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这个故事也被搬上了笔筒,制成《丙吉问牛图》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丙吉问牛图》展开就是一幅长卷,画面上10个人物活灵活现,垂柳、花草、溪流、石头点缀其间。”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陈发启说,笔筒画面开阔,笔意酣畅洒脱,人物之间相互呼应,并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而分水和晕染技法的使用,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衣纹线条流畅,衬托出人物的潇洒飘逸;青花发色呈翠毛蓝,给人予青翠之美;落款“大清康熙年制”,为官窑款。尤其10个人物的眼睛,全是一笔带过,有眼无珠,这就是康熙时人物眼睛的画法,俗称“康瞎子”。

  青花笔筒贵在绘画成就

  清末《陶雅》有言:“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时期青花瓷发展迅速,与康熙皇帝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分不开。自公元1661年登基后,康熙皇帝执政达60多年之久,诗文礼仪在康熙时期遍及天下,设立学校、诵习经书也成为一代风气,文房用瓷即得以兴盛发展。由于康熙重视瓷器的烧制,特别是文房用瓷的烧制,所以这一时期文房用瓷的烧制数量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在康熙时期文房用瓷的烧制中,以笔筒最为出色,官窑、民窑均大量生产。陈发启介绍,康熙时期笔筒不仅生产量大,而且造型、纹饰相当美艳,艺术表现也呈多样性。主要题材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山水风景、翎毛走兽、花卉博古、文字装饰等均有涉及,文采风流之中可窥见文人们在康熙时期的轻松心态。

  康熙青花笔筒最令人称道的,是它的绘画成就。一般来讲,按绘画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四个档次:第一个档次为人物故事,因为人物最难画;第二个档次就是山水;第三个档次是动物花鸟,最后才是各种图案。在各种图案中,又以诗文题赋的价值最高。

  其实,早在唐宋之时,瓷器上即以文字作装饰,并成为一种习尚。但这些文字仅限于在图案的一角,点缀以简短题句或书干支记年款。至清代康熙中期,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的文字装饰非常盛行,特别是在青、蓝釉或釉里红笔筒上,常能看到清秀规整的馆阁体小楷,或如行云流水般的草书。民国时人邵蛰民称:“青花绘山水人物笔筒及辞赋笔筒,以康熙一代为最多。画片有通景,有开光书写为赤壁赋、归去来辞、得贤臣颂”。康熙二十五年以后,在青花笔筒上以整幅文字作装饰之风更为盛行,不仅是笔筒,在许多青花器物上也均有诗文出现。

  青花色调变化呈多样化

  集艳丽与素雅于一身的康熙青花笔筒,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陈发启认为,康熙时期的青花笔筒,能利用青料的浓淡不同,使本来单一的颜色变得仿佛五色斑斓,营造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又极容易使大多数人接受并理解。

  有专家按青花色调变化,将康熙青花笔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器物。这个时期青花笔筒的色调较灰暗,明显带有明末清初的痕迹。如釉面肥润,釉呈青白色,青花色调迷混不清等。康熙十年以后,笔筒上的青花才逐渐出现青翠艳丽的色调。

  中期青花,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的器物。此时,青花笔筒因为大量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丽。又由于在绘画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传统的“平涂”技法,所以画面层次鲜明,达到了“墨分五色”的效果。这个时期青花虽然品种繁多,有蓝釉青花、哥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和浆胎青花等,但笔筒上主要以白釉青花为主。

  晚期青花,指康熙四十年以后的器物。此时青花色调由浓艳青翠,逐渐向浅淡灰暗过渡。由于青料及烧造的原因,青花有晕散现象。一些仿永乐、宣德时期绘画风格的青花笔筒,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另外,康熙青花笔筒的形制、底足也较其他时期有所变化。陈发启说,在形制方面虽大小有别,但造型基本上以口足相若的直筒形为主,也偶见有撇口束腰式。康熙笔筒的底足,一般为宽窄不等的璧形底,也有双圈足、三足或无釉平底式,使造型产生一种变化感。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竹笔筒上的两个草书字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