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前人类过白令海峡是什么分界线后如何进美洲

文中内容小结、发展于《枪炮,病菌与钢铁》,图片亦来源于本书。

问题问的是北美为什么没有产生本土较高级的文明,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问澳大利亚,南美为什么没有产生较高级的文明。

南美洲、中美洲已经产生了诸如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这样的比较大规模的帝国组织。但是仍然在欧洲殖民者面前一败涂地。除了军事装备、航海技术、文字文化全面落后外,也出现了来自欧亚大陆的病菌肆无忌惮地在美洲肆虐,而非相反,美洲大陆的病菌击溃了入侵者。

事实上,『较高级的』文明全部坐落在欧亚大陆。智人从东非走出,最后迁徙到了美洲大陆。甚至东非也没有凭借先发优势建立起碾压其他地区的文明,甚至在殖民时代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奴隶』源。

(本节不感兴趣可以忽略,不影响阅读,但挺有趣的)

西班牙征服者弗兰西斯科·皮萨罗带领了一群168名西班牙士兵(62名骑兵,106名步兵,十几只很难用的火绳枪)组成的乌合之众,与距离最近的西班牙部队(北面160公里之外的巴拿马)失联,战胜了8万印加帝国军队,未伤亡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俘虏了美洲大陆最大、最先进国家的专制君主阿塔瓦尔帕。在获取了足够装满一个超大房间的黄金的赎金后,皮萨罗违约处死了君主。在获得增援后,又先后在豪哈、比尔卡苏阿曼、比尔卡康加和库斯科四次战役中大败印加军队,参加这些战役的西班牙人分别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每次击溃的印加军队则往往数以万计。而欧洲大陆带来的天花的致命传播不仅导致大规模平民死亡,王室继承人也无法幸免于难。

分析如何如此悬殊人数差距下获得的胜利绝非易事。因为,当时欧洲殖民者手中的火枪仍然十分羸弱,士兵们的主要武器还是钢刀。说殖民者拥有热兵器对抗冷兵器是无法完全解释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实力比较,也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出发,揭示不同大洲间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的终极原因。

钢刀,钢制盔甲,马匹,枪炮。其中,枪的声响使美洲帝国的士兵遭到了很大惊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棒、青铜棒、石斧、标枪、长矛、弓箭和弹弓,护身软垫。 武器装备甚至严重落后中世纪欧洲的士兵。护身软垫完全无法防御钢刀,而木棒、弹弓完全无法对穿着钢制盔甲的西班牙士兵产生致命伤害。
皮萨罗在战前分了不同的作战小队,以亲信率领,有明确的战术任务。通过侦查和经验做战术部署。 君主一人掌握了全部的指挥权。在君主被俘后,军队完全溃散。对军事行动没有任何情报。
良好的统一的政治经济组织,才有能力组织航海力量和军事力量建立殖民地。 无统一的政治经济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不同地区组织管理模式不同。
大量斗争经验通过文字与教育传达下来,后人通过前人经验学习军事、政治知识。通过其他侵略者的知识和提前的侦查、调研,了解清楚了印加帝国的行政结构,内部的矛盾,利用国内矛盾达到自己征服的目的。侵略者互相通过小册子传播。胆大、冒险的人去新大陆捞金。 身为君主,还有其他高层天真相信西班牙人的承诺,没有谈判和斗争经验。多次被利用互相内斗,多次被欺骗。对面对的敌人毫无了解。一个使者看到西班牙人军队军容不整给君主口头回复说只需要200印第安人就可以搞定。
欧洲人携带的病菌加速了新大陆文明崩溃的步伐,非常大比例的人口死亡于病菌。 当时印加帝国刚刚巨结束内战,而内战原因是来源于中美洲传播来的天花的流行。皮萨罗面对的是分裂非团结一致的帝国。

直接的因素就是:完全优势的军事装备,优良的文化传承的斗争经验、军事经验,统一的政治经济组织,携带的病菌,带来了胜利。

为什么这么多的优势出现在了欧洲或者说是欧亚大陆而非美洲大陆?

《枪炮,病菌与钢铁》提出了以下几点关键因素: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早驯化作物的地点在西南亚的两河流域中的新月沃地。公元前8500年左右,植物(小麦)在西南亚的新月沃地广泛地得到驯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独立完成了动物的驯化。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发展出粮食生产几乎与西南亚一样早。而美国东部则晚了差不多6000年。其他地区的考古遗址不足以判断其年份或者是否是独立发展的。

欧亚大陆的作物在欧亚大陆同纬度、同气候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有利于各个文明之间互相借鉴农业技术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美洲的作物的发现首先就晚了很多。人类最后来到的美洲,而且人类目前仍未发现玉米的驯化的野生祖先。无论是美洲的玉米、还是向日葵等,驯化难度也比小麦类的作物难许多倍。

对于人类部落来讲,狩猎采集生活与农业生活二者的选择绝不像现在的领导人在两个经济政策间作抉择。一个部落可能既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放弃狩猎采集。农业生活在当时不一定会比狩猎采集优越。作物的驯化是一系列无意识的改变累积而成功的,最终走向农业生产的整体并非有意识的选择。

据考古学家考证,许多地区最早的农民同被他们取代的狩猎采集的人类相比,身材矮小,营养较差,患严重疾病的较多,平均寿命较短。

农业社会在宏观上确实带来了生产力的大量提高,人口的迅速增加。当有足够的余粮供养非农业人员后,社会开始出现了分工,甚至出现了组织机构和官员。

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指出,对个体而言,农业生产带来了阶级和剥削,按照季节固定时节的耕作,大量的农业劳动,还有劳动成果的上缴和家庭压力,对个体的幸福度来讲可能比不过狩猎采集的人。但对于人类种族而言带来了飞速繁衍的结果,同时对于那些作物的基因来讲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迟到的人类和困难模式的驯化作物导致美洲的人口增长幅度、时间都严重落后于欧亚大陆。

另一方面,提到农业就无法不提从事农业生产的牲畜,这就引来了下一个话题:动物的驯化。

『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稍微改一下,可以对应我们这里的话题:『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却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对于文明的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肉食,奶制品,肥料,陆上运输,农作,军事突击。

从印加帝国的例子和人类的战争史可以看出,骑马的骑兵所拥有的机动能力和居高临下的战斗力、冲击力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存在。

而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从上一节的图片看出,整个美洲大陆驯化的动物只有:羊驼,豚鼠,火鸡,狗。其中毫无大型哺乳类动物。

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类社会都在依赖少数的几种大型陆生食草动物。可参考下图:

除了羊驼外,全部于欧亚大陆由其野生祖先驯化而来。而这些牲畜在欧亚大陆文明间广泛传播,互通有无,促进了各个文明的生产力发展。

而对欧洲殖民者威胁最大的美洲大陆部落都是那些最先接受了欧洲人带来的马匹和武器的那些印第安部落,如北美西部的获得了马匹和骑射技术的苏族不仅对其他部落战斗形成了碾压,也对殖民者形成了罕见的威胁。

这个例子说明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在获得了大型哺乳动物后也形成了可观的战斗力,而偌大的美洲大陆竟然这么长的时间没有驯化任何重要的大型哺乳动物,唯一的羊驼只在安第斯山脉等高原地区驯化、繁衍。这是很匪夷所思的。

书中总结了无法成功驯化为人类的牲畜的若干情况:

  1. 日常食物。必须是能量转换率高的动物,大部分食肉动物被排除在外。
  2. 生长速度。必须生长迅速。
  3. 繁殖问题。许多动物不喜欢众目睽睽下性交,如尝试驯化失败的猎豹。猎豹若驯化成功将比狗好用,但是却无法圈养下成功繁殖。
  4. 容易受惊的倾向。见到人类容易紧张的动物很难被驯化。
  5. 群居结构。 有等级阶级的群居社会性动物会视人类为首领容易驯化。

有如此诸多原因,成功驯化动物的难度如此之大,也无法解释潜在可以驯化为人类牲畜或者宠物的野生物种为何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却在澳大利亚、美洲大陆均如此稀缺。

此中原因还需回到人类迁徙的路线上看。

人类从非洲起源于公元前700万年,从公元前100万年开始向欧亚大陆扩张。不迟于公元前4万年,人类从东南亚渡船来到了澳洲大陆;不迟于公元前1.2万年,由西伯利亚越过当时非常之窄的白令海峡,来到了美洲大陆。可能只用了不到1000年的时间,人类便遍布了整个美洲大陆。

当时无论是澳洲大陆还是美洲大陆,都遍布了非常丰富的大型哺乳类、鸟类动物。澳洲大陆有各种有袋类动物,有袋的豹,大袋鼠,和恐鸟,巨蟒,陆栖鳄鱼等;北美则更类似今天的非洲塞伦格提大草原,有成群的大象,狮子,野马,还有骆驼,巨型的地懒等动物。

然而考古证据表明,无论澳洲大陆,还是美洲大陆,如此丰富的动物种类都在与人类迁徙来的时间相吻合的时间以异常迅速的速度被大灭绝了。除去当时可能的冰河期影响,人类的到来可能难辞其咎。

对于北美大草原上的动物,为何这些动物经历了那么多次冰河期,偏偏在人类来的时候灭绝?

目前比较可信的解释是,拥有智慧的人类部落在智力加成下,不同于其他动物经历千万年艰苦卓绝的进化才登上了食物链顶端位置,人类拥有文化与智力,能够摆脱基因的方式将经验和技能通过非基因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人类在短短时间内便上升到了食物链的顶端。

欧亚大陆的动物经历了几百万年与人类的协同进化,已经产生了遗传性地对人类的警惕与畏惧。拥有对人类警惕畏惧的表现的基因淘汰了那些不具有如此表现的基因。而非洲大陆如今仍然保留了全球最多的大兴哺乳类动物,与非洲的动物与狩猎技巧日益增长的人类共同繁衍进化最长时间肯定有关系。

相比,已经拥有了火还有丰富的狩猎工具和技巧的人类,到了澳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同时短短几百年时间,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毫无任何可改变的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人类的动物面临人类部落的猎杀与对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80%的大兴哺乳类动物遭到了灭绝的厄运。

而几千年后,人类也面临着无大型哺乳动物可驯化的窘境。为啥?都被你祖先吃了!

前面提到了动植物的驯化。

文明b如果想要获得文明a对驯化植物x或动物y的培养技术,首先必须确保b也有x或者y类似的气候条件和适合的地理环境。

我们从世界地图可以发现,欧亚大陆跨越了大幅度的经度,维度跨越并不大;而无论是非洲大陆还是美洲大陆,经度跨越不大而维度跨越大。

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同纬度地区横跨的面积大,同纬度的地区更可能拥有相似的气候条件,对于一种驯化的动植物来讲,其传播到同纬度的可能候选的潜在文明选择更多。

而对于美洲大陆,纬度跨度大而经度跨度小。一个纬度下开发出的驯化动植物很难向北或向南传播,因为气候条件不适合传播的动植物繁衍、生存。

小麦在中东被驯化后,很快的速度便传播到了欧亚大陆适宜种植小麦的地方;一同传播的还有羊等动物。

反观美洲大陆,唯一驯化的大兴哺乳动物羊驼生活在高原地区,仅仅在安第斯山脉中广泛作为当地人的驮运工具、食用、提供羊毛的动物。

而因为欧亚大陆快速传播的农业带来的各个文明的人口增长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更加丰富的文明以及互相的战争与商贸活动带来的技术与文化交流,形成了互补的、迅速的文明发展。

而美洲大陆人口增长受限于农业生产力,农业起步晚,农业耕种靠人力,无得力交通工具。同样带来的文化、经济及政治发展缓慢。

对于北美来说,情况则更严重。毫无驯化的大型野生动物。美洲其他文明的成果,驯化的动植物想要传播到北美也是极难甚至不可能的。

对于病菌,我们可能常常忽视的关系是:牲畜、作物与病菌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疾病大多数来源于与人类亲密接触的动物,尤其是牲畜或宠物。

整个人类近代史上主要的杀手——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霍乱,它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

奇怪的是,引起我们人类的流行疾病的大多数病菌如今几乎只限于在人类中流行。

在欧洲人入侵美洲大陆的过程中,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杀死的人远比残忍的殖民者杀死的人多得多,虽然后者的数量仍然不计其数。

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病菌交流为何如此不对等?

流行疾病产生的必要因素是密集的人口。农业社会的到来使得人口变得异常密集。而牲口的使用,农业生产加大了人类感染动物携带的疾病的概率。加上密集的人口,一场流行病可能因此爆发。

不对等的原因可能的因素之一是美洲大陆稠密人口出现的时间要晚于欧亚大陆。而美洲大陆的三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安第斯山脉地区,中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并未因为经常性贸易而连成巨大的病菌繁殖场。

然而最大的因素在于我们已经提到的,人类第一次迁徙带来了美洲80%的大兴哺乳动物的灭绝,缺乏驯化的动物的原因,真正导致了美洲大陆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流行的疾病。

美洲,并没有多少流行疾病等待着欧洲殖民者,而欧洲人却携带着美洲人毫无抵抗力的流行疾病来到了美洲大陆。

以上的原因导致了美洲大陆的文明严重落后于欧亚大陆的文明,而当年孕育着工业革命与科学觉醒的欧洲,已经是欧亚大陆文明的佼佼者。个人认为原因也适用于北美的文明。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白令海峡B.巴拿马运河C.直布罗陀海峡D.马六甲海峡...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A.白令海峡B.巴拿马运河C.直布罗陀海峡D.马六甲海峡

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故A错误;

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故B正确;

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故C错误;

马六甲海峡不是洲界线,故D错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令海峡是什么分界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