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名言说如果漂泊是诗人的天职,那么还乡是诗人宿命。以此句写一篇关于陶渊的作文

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秋水》

虽然很多小处不能取胜,但能取得大的胜利。取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正是道家的后发制人。这也就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的意思。小胜小败无关大局,虽多次小败,亦不会大伤元气;大胜大败则生死攸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可不慎。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十指虽然受伤,过一段时间休养好了,又和没受伤时一样;而削去他的一个指头,他就永远不会有十个指头了。毛泽东在对敌战争中,一贯使用的战略原则便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最善于打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保存自己的实力,瞅准机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绝对优势兵力外线包围小股敌人而全部歼灭之。他总结出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决不硬拼,拿着鸡蛋撞碌碡。他虽然经常被敌人追得钻山旮旯子,但实力并没有消耗。他善于发动农民,不断充实队伍,最终壮大起来。虽然大大小小失败了成千上万,皆是伤指而未断指,没有造成致命打击。待其壮大起来,而和蒋介石正面战略决战时,蒋军不堪一击,三大战役后紧接着渡江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南京老巢,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只有智慧卓越的毛泽东能做到,毛泽东可谓内圣外王之伟人!林彪学到了这种口袋战术,在苏联养病期间,为斯大林出谋划策,以这种后发制人的口袋战略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这一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希特勒一步步走向灭亡。

《秋水》说,独脚兽羡慕马蚿多足,而马蚿羡慕蛇无足能行,蛇羡慕风无身能行,风羡慕眼睛能观赏外物,眼睛羡慕心能洞察事物。羡慕马蚿的夔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路,哪有比我再简便的了?今天你使用万只脚走路,感觉怎么样?”马蚿说:“不是这样。你没看见打喷嚏喷出的唾沫吗?大者像珠子,小者像细雾,混杂而落下的不可胜数。我现在发挥自然的本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马蚿对蛇说:“我以多脚行走,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为什么呢?”蛇说:“这是自然本能的促使,怎么可以改呢?我怎么能用脚呢?”蛇对风说:“我运动我的脊肋来行走,像有脚一样。现在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呼呼地吹入南海,无影无形,这怎么回事?”风说:“是啊,我呼呼地刮起来飞往南海,然而人们用手指指我就能战胜我,用脚踢我也能战胜我,但折断大树,吹垮房屋,唯有我才能做到。这就是很多小处不胜而取得大胜,取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风跟水一样,至柔而至刚,柔弱胜刚强,道家的圣人也具有这种品德,所以说“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同时他又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它,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小不忍则乱大谋,故小处不胜而求大胜,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处吃亏大处赚便宜,战术不胜而战略胜,小仗不胜而决战胜,是为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胜不胜。

暴君殷纣王骄奢淫逸,无恶不作。《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天下最能的人了,最终却死无葬身之处。纣王的三公之一西伯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崇虎侯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史记·周本纪》)文王继续推行仁政,以德治国,爱利百胜,同时把周围的小诸侯国逐渐兼并到周国,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特别注重教化,深受人民拥戴,为武王最终灭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九年,一直暗中准备以待时机的武王在盟津检阅军队,有八百个诸侯王不期来会于盟津,都劝武王立即进兵,武王说时机还不成熟,再等等。而纣王更加昏乱暴虐,杀了比干,囚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投奔周武王。武王见纣王众叛亲离,朝无能人,遂遍告诸侯以伐纣。“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杀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牧野之战,武王一戎衣而有天下,岂非大胜耶?能为此者,文王也,文王乃圣人也。昔纣囚文王于羑里,文王明夷潜奋,演八卦为六十四,周密推算克商兴周之大计。及其出狱返周,阴修德行善,笼络民心。赖崤函之固,秦川之富,日益兼并小邦,不断发展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继续潜奋待机,养精蓄锐,以期乘纣弊而灭之。文王可谓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也!

后来夫差败勾践于夫椒,勾践仅以余兵五千人屯于会稽山。他让大夫文种去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因而得以讲和停战。后来勾践与其左膀右臂的范蠡文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二十年,最终一举消灭吴国。蒲松龄说得好:“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苏东坡《留侯论》说:“观乎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之教也。”楚汉战争,大小七十多战,刘邦没有一次胜利,但最终联合韩信彭越而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刘邦不擅长打仗,常常被项羽追得像兔子似的,每每单骑逃脱。有一次汉军大败于彭城(今徐州),刘邦又逃跑,“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刘邦逃命,不顾儿女,三次将他和吕后的孩子推下车。也是这一次,项羽掠得太公和吕后,留在军中当人质。后来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分我一杯羹!”刘邦就是这么无赖,项羽要烹他父亲他都满不在乎。不久刘邦又大败于荥阳,敌军围困万千重,为了突围,手下的纪信自愿与他换衣服,扮为汉王投降,刘邦才于混乱中逃掉。项羽气得烧杀纪信。刘邦及张良、肖何、曹参、陈平之徒,皆精通道家学说,懂得养精蓄锐,后发制人,最终击杀不可一世、恨地无环的楚霸王,积众小败而致大胜也。

八七年春,我大三退学时,就是一个书呆子,自行车也不会骑,农活也不会干,一切都从头开始。既然又是农民了,先跟着父亲学种地吧,我拼命地干活,常常使断镢棒锨棒,只有超荷的劳动才能减轻心灵的痛苦,没有比重体力活更能治愈心灵的创伤的了。即使在这种病态的劳作中,也总抹不去一种淡淡的悲哀:人家不识字的种地比我还强,喝了一肚子墨水有么用呢?严冬来了,我心冷如冰,穿着大氅围在人家的煤球炉子旁还不停地打颤颤。而读大学时,冬天赤着脚丫穿着凉鞋都不冷,那种火热的劲头哪里去了呢?精神支柱倒了,一切都完了,一具臭皮囊掉在深渊里,活着比死了还难受!后来我到邻乡教中学,也没教好,心情不好时也很难干成事。我又想学医,习一技之长,糊一家之口,最后也没有走通。家庭债台高筑,为了不伤父母心,为了清偿债务,我横下心去打工。从此,一个第一流的大学生就默默地扎进民工队里,和伙计们天天泥里水里滚,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过了春夏是秋冬,完成了一个工地又是另一个工地,大好青春就这样从身边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过年回家看看父母,来春又飞出了窝巢,走到哪里哪里是家,野外帐篷就是我吃饭、睡觉和看书的地方。工地上没女郎,青一色的光棍排成行,都瞠瞪着饥饿的双眼,虎视眈眈过路的姑娘。“姑娘找对象,不跟泥瓦匠,白天脏一身,晚上沾一炕。”上学时忙着学业,没有工夫谈恋爱,灰头土脸的小工子,哪个女的喜看一眼?从临沂到济南,从济南到天津,伴随着我的就是一副铺盖卷一个书包,今日在这,明日在那,为了生活,四处漂泊;一时干这,一时干那,再苦再累的活都做。十余年中我记不清打过多少次行李卷,从一个工地挪到另一个工地;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背着行李和书包从自己独处的那座祖宅里怅然走出,独自一人背乡离井打工去;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背着行李书包低头耷脑走过村子中心大街,回到自己那荒凉孤寂的“家”中,倒在铺板上便睡,疲乏不堪的身子很快进入了梦乡,好像十几天没合过眼似的……打工为了还债务,偿清了债务我便不热心打工了,但在茫茫黑夜中我找不到自己那颗星,我只好一边打工,一边探索新的人生之路。闲暇时到京津高校游学会友,老乡们都劝我考研究生,我的眼前倏然一亮,我看到了一片光明的世界!从此我继续打工,同时准备应试课程,心无旁骛,决计东山再起。四年之后,在新世纪即将到来时我又健步迈进家乡的大学,重回文化界!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上一世纪过去了,新世纪里显身手!绝顶一览众山小,笑到最后最美好。众小不胜终大胜,驾鹏九天揽月去!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秋水》

在水上行进不躲避蛟龙,这是渔父的勇敢;在陆上行走不怕犀牛老虎,这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加,视死如归,这是烈士的勇敢;懂得不幸是由命运造成的,得志是时机决定的,遇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古人论述勇敢很多,总而言之,不外力勇和心勇两大类。力勇是物质层面的,心勇是精神层面的,力勇与心勇又各有几种情况。凡是力大而勇者,徒手格杀猛兽;凭手中武器而不惧者,或有其他凭借而胆壮气雄者,亦为力勇。心勇有机智之勇,有玄智之勇,有道义之勇等,是一种精神上无坚不摧的力量,一种顶天立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渔父猎人之勇是力勇,烈士之勇是道义之勇,而圣人之勇是玄智之勇。

《荀子·荣辱》:“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避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和小人之勇皆为力勇,为物质财货而不惜死者亦为力勇。士君子之勇为道义之勇,或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或为朋友两肋插刀,或一人坚持真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吏不服我能而服我公,不畏我严而畏我廉。”

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前者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力勇也。后者为道义之勇,心中怀有远大目标,故能忍拾履之辱或胯下之辱。道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没有什么能击垮他们,仁者无敌于天下,自有浩然正气于胸中,故能视死如归,敢于为道义而献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是力勇,自胜者强是心勇,是玄智之勇。老子还说:“柔弱胜刚强。”也是玄智之勇,玄智之勇来源于玄智之明,玄智是最高智慧,玄勇是最大勇敢。机智之勇来自机智巧智,军事谋略、计策是巧智,机智也是形下的经验的科技的浅智。士兵之勇多为血气之勇,而将军之勇则是机智之勇,或者说是巧勇,巧勇也只是一般的心勇。

孔子周游到匡,被匡人重重包围,而孔子弹琴唱歌不止,毫不介意的样子。子路进见说:“为什么先生这样高兴?”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我忌讳不幸的命运已经很久了,但仍不免处于逆境,这是命呀。我追求飞黄腾达已经很久了,但还是不能达到,这是时遇不好。尧舜时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这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而得到顺境;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的人,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智慧而未得坦途,这是时势造成的。在水上行进……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安心吧,我的命运受到了限制。”不久,有个领兵将军进见孔子,说:“我们误以为你是暴虐我们的阳虎,所以把你包围起来,现在发现你不是,特来向你道歉并撤围。”孔子从卫去陈经过匡邑,而阳虎曾侵暴匡人,孔子貌似阳虎,匡人兴兵包围他们,孔子以为死生有命,故弦歌不辍。《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受到恐吓,便说:“文王死了后,周朝的文化遗产不在我这里吗?上天将抛弃这文化的话,后人就看不到礼乐文化了;上天不抛弃这文化,匡人能奈我何?”凡是圣人皆有玄智玄勇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孔子慨然以文化传人自任,毫不畏惧匡人之围。圣人的心勇是全面的,既有道义之勇,也有玄智之勇和机智之勇,道勇、玄勇和巧勇兼备。

大家都熟悉“将相和”的故事。战国七雄秦最强,时时欲东侵赵魏韩三晋之地。赵国良将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为赵国长城。赵惠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给赵王信说,愿用十五座城邑换取和氏璧,其实想阴谋夺取。赵王和廉颇等大臣商量,给秦和氏璧,恐怕得不到秦城;不给又怕秦军来攻打。后来宦者令缪贤推荐他的舍人蔺相如奉璧去秦。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呈上和氏璧,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大臣,左右皆呼万岁。相如看见秦王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便说:“这璧上有个小斑点,请让我指示给您看。”秦王传给相如,相如持璧倒退到柱子上,怒发上冲冠,把秦王数说了一通,秦王怕相如以璧击柱而碎之,便装模作样让人拿来地图,指出十五城给赵。相如看透了秦王的奸诈,便说:“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估计不能强夺,便答应了,把相如安排到国宾馆里。相如便让从人怀揣和氏璧,从小路回赵,所谓“完璧归赵”。秦王白斋戒了五日,也没得到宝璧。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出使不辱于诸侯,便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后来秦王又派使者邀请赵王,愿相会于渑池,赵王遂去,相如伴从,廉颇送到边境上。两王相会于渑池,秦王饮酒到酣畅时候,便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奏瑟听。”赵王弹瑟一曲,秦御史便上前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走上前说:“赵王听说您擅长秦地音乐,请您击缶以娱乐。”说完相如跪献缶,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五步之内,我就能以颈血喷溅大王。”左右想杀相如,相如瞪眼叱之,都吓得后退。秦王很不愉快地击了一下缶,相如便让赵御史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群臣说:“请以赵国十五城为秦王祝寿。”相如以牙还牙,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用秦都咸阳为赵王祝寿。”整个一场酒宴,秦王也没能占上风。赵国还安排下重兵以保驾,秦王也不敢轻举妄动。会后归国,赵王拜相如为上卿,比廉颇职务高。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扬言见了相如要当众羞辱他,因此相如想方设法避开和廉颇见面。相如的舍人嫌相如怯懦,相如说:“你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厉害?”舍人说:“比不了秦王。”相如又道:“秦王威武,我能叱之于朝廷,侮辱其群臣。我虽然顽劣,难道独独怕廉将军吗?我主要是考虑到,强秦不敢侵略赵,正因为有我们一将一相在。两虎相斗,势必削弱,我躲避廉将军,是以国家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廉颇听说后,脱光了膀子,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个人遂成了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观相如两屈秦王,可谓勇士矣,机智之勇过人,道义之勇慑人,他凭着一腔忠君爱国的勇气战胜了秦廷众人。廉颇名将,血气之勇多,亦不乏机智之勇,只是缺乏道义之勇和历史使命感,相如的道义之勇和博大胸怀最终压过了廉颇的私斗之勇和狭隘心理,使廉自动负荆请罪,将相和则赵国之大幸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要爱国,先国家而后私仇!

《庄子》中的《论剑》,其实就是论勇。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的剑客有三千多人。他们日夜在赵王面前对击,一年死伤百余人,而赵王喜之无厌。如此三年,国势衰弱了,其它诸侯国便商议讨伐它。太子悝很忧虑,对左右人说:“谁能说服君王,使他停止收容剑士,我赏谁千金。”左右都说:“庄子能胜任。”于是太子派人带上千金给庄子,庄子不要,但随使觐见太子,说:“太子有何贵干,赐我千金?”太子便让庄子劝谏,并说:“君王接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我善于使剑。”太子说:“然而君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发乱如蓬,鬓毛突出,铁冠垂下,颈围粗糙的长缨,身着短后的上衣,怒目而视,互相责难,君王见到他们才高兴。今天先生穿着宽松的儒服去见大王,事情就很不顺当。”三天后庄子穿着一身太子给做的剑士服装,和太子一起去见大王,大王抽出宝剑等待他们。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用剑术来见大王。”大王说:“你的剑术怎样制服敌手?”庄子说:“我使起剑来,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大王很高兴,让庄子先到国宾馆休息,过几天让他和剑士表演对击。国王便使剑士较量七天,死伤六十多人,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持剑侍立殿下。然后召请庄子,大王说:“今天请你和剑士对击,你用什么剑?”庄子说:“我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大王说:“天子之剑是什么样的?”庄子回答说:“天子之剑,用燕溪石城做剑端,用齐国泰山做剑刃,用晋国卫国做剑背,用周国宋国做剑环,用韩国魏国做剑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时围着,以渤海为环绕,用常山做剑穗,用五行来控制天下,用刑德来评判是非,用阴阳来开辟,用春夏温和之气来维持,用秋冬肃杀之气来施行。这种剑直前无人抵挡,高挥无人能躲,下按无人避免,挥动起来没什么可在它近旁,上可斩浮云,下可断地基。这种剑一旦使用,便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此天子之剑也。”赵王听了茫然失色,问:“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用智勇者做剑端,用清廉者做剑刃,用贤良者做剑背,用忠圣者做剑环,用豪杰做剑把。这种剑,直往而无人抵挡,高挥而无人能躲,下按而无人避免,挥动起来没有什么可在它近旁。在上可以效法圆天来顺应三光,在下可以效法方地来顺从四时,中可以和睦民意以安顿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如雷霆震耳,四海之内无有不宾服而听从君命的。这是诸侯之剑。”赵王又问:“庶人之剑怎么样?”庄子说:“持庶人之剑的人发乱如蓬,鬓毛突出,铁冠垂下,颈围粗糙的长缨,身着短后的上衣,怒目而视,互相责难。用这种剑在前面搏斗,上斩对方脖颈,下刺对方肝肺。用这种庶人的剑法,和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了结性命,对国事就毫无用处了。今天,大王享有天子之位而喜好庶人之剑,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浅薄。”于是赵文王三个月没有出宫,剑客都气愤得在那里自杀了。庶人之剑即匹夫之勇,最低层次的勇。天子之剑是把天下疆域看作一把剑,诸侯之剑是把天下贤能看作一把剑,正是“大剑不剑”。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皆道义之勇,以天下为己任。庄子劝赵王以后要爱天子之剑、诸侯之剑,不要好庶人之剑,庶人之剑如斗鸡,于国事有害无益。

无知则易生恐惧,知之则勇而不惧。机智之人胆量大,能随机应变,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因自己知识渊博而不怕妖魔鬼怪。玄智之人大圣大哲,能悟本体,预知时命,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受私心物欲遮蔽,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不妄想妄求;这些人有玄智之勇,对什么都不怕,连自己都能战胜的人(包括战胜自己的恐惧)还怕什么呢?

秦王嬴政想以五百里地换安陵,实际上是白白掠取。安陵君不同意,愿世代谨守先王故土。秦王不高兴,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摆平这件事。秦王问唐且,为什么以五百里换五十里而安陵君不肯?唐且说,祖宗之地要坚守,别说五百里,拿一千里也不换。《战国策》:“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这里的论怒其实就是论勇。平民庸夫之勇是脱了帽子,光着两脚,以头撞地,这是敢于玩命的血气之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是凭借军队实力的力勇,与平民之怒,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是同一层次的。而专诸聂政要离之勇则是道义之勇,甘为朋友牺牲,勇于单身取王侯之头于森严戒备之中。士人之勇是高于力勇的,是大无畏的心勇,是甘为道义牺牲的伟大精神,所以唐且能使秦王屈服。秦王色厉内荏,唐且义薄云天,最终唐且以勇气战胜秦王,出使不辱使命,堪与蔺相如媲美同辉!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天下的人都称赞他也不更加得意,天下的人都责备他也不更加沮丧。《天地》中还有几句话可以相互发明:“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不合乎他的志向的就不赴,不合乎他的心愿的就不做。虽然举世赞赏他,符合他的意思,他也傲然自得而不顾;天下人都非难他,不符合他的意思,他漠然不接受。世间损益对他并无损益,这是道德完善的人。

一个有德之人、有志之士,必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从不受外在因素左右。“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坚定奔去。老子说:“圣人被褐怀玉。”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内却揣着美玉(“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短,贫而乐道;孔子说:“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为了自己的最高理想,不惜抛头颅撒热血,以身殉道;《易传》:“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时穷节乃见,板荡识诚臣,越是蹇坎困屯之时,越是信仰坚定,不惜舍命以成志。昏君殷纣王在上,文王被拘囚于羑里,箕子佯狂,韬光养晦,难中守正;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敢于独行其道,不惜舍生取义,富贵贫贱威武不能移其志节;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高官厚禄的诱惑而放纵自己,松懈志向,不因穷困简约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廉者不饮盗泉之水,志士不食嗟来之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宁肯饿死首阳山上,也不食周粟,以全其臣节。

仁人志士,必有其独特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独自的追求,他们有自己的中心理念、最高原则和终极目标,天天奔向完美圆善的理想人格,道家想得道,儒家想成仁,佛家想成佛,共产党员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有了信仰,有了精神支柱,有了心灵的指南针,故能泰山崩前而不惊,从容就义色不变,临危不惧,遇难不苟!决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北风来了向南刮,南风来了向北刮。不为身外的是非、毁誉、名利而改变内衷,特立独行,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正义!真理最先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最先觉悟和把握真理的人便能执着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佛罗伦萨那位伟大诗人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行我素,管他蛙鸣狗叫。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就得有这点精神,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漫长的中世纪里,统治人们思想的一直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而到了十六世纪,哥白尼通过长期的天体观察,发现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之一。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但是一场天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觉醒了西方人的理性精神,引起了教会的恐慌。布鲁诺为宣扬哥白尼的学说,1600年被反动教会活活浇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发明了望远镜并进而发现了新宇宙的伽利略敢于怀疑一切,即使对古希腊大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断也要打上一个问号。亚氏看到石子比鹅毛降落的速度快,从而提出物体下落速度跟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落得越快。世人也被日常现象所遮蔽,想当然地接受了这个论断。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无关,石子比鹅毛落得快是由于鹅毛受空气浮力的影响,如果在真空中一定同时下落。后来伽利略爬上比萨斜塔,一手拿着一镑重的铁球,一手拿着十磅重的铁球,面对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同时松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事实胜于雄辩!

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为了向在欧洲东方的印度探求黄金象牙香料,又避开地中海上的重重关卡,他毅然向西方的太平洋航去。他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美洲,误以为那里就是印度。虽然没有找到黄金、象牙和香料,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欧洲人纷纷涌向美洲,开发新大陆,对美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第二个吃螃蟹的是馋嘴,开山导河,厥功甚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利略发现新宇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其意义之巨大,贡献之卓著,后人无以复加。

中国革命史上,无数烈士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刘胡兰就是其中之一。他才十四岁,面对敌人的铡刀从容就义。毛泽东赞扬她:“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还有周文雍、陈铁军,为了革命工作没有时间谈婚论嫁,最后在刑场上举行了婚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被毛主席打倒并撤职,遭到铺天盖地的围攻批判,被侮蔑为“中国的马尔萨斯”。真理掌握在他手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固定的常数,人口越多,社会越穷,为发展经济,必须计划生育,特别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多少年后,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了,而且世界很多国家也都计划生育时,人们才都佩服马教授的先见之明!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马先生真可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敢于逆水行舟,敢于抗拒潮流,敢于鄙弃时俗,巍巍昆仑,峻极于天,赫赫丽日,光辉长耀!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天下》

这是庄子的好朋友、名家人物惠施的命题之一。惠施本人没有留下著作,《庄子·天下》保存了他的“历物十事”和二十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去它的一半,千秋万代也截不完。读高中时,数学老师曾引用这个命题来讲“无穷小”的概念。但惠施没有看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因为一尺的木棍无限中分下去,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已经不再是木棍了。他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还是很可贵的。黑格尔说过,一条马尾巴,把上边的毛一根根拔去,拔到最后就不是马尾巴了,阐明了质量互变规律。

惠施富有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但也出现了前后矛盾。历物十事的第一个论断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便是有限而不可分的了。他对老子的“一”做了两极的推进:“大一”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相当于古之“太极”、今之“宇宙”;“小一”小到不能再分割,相当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往两个方向推是对的,但没有至大无外的大一和至小无内的小一,因为宇宙万物是无限可分的,是无穷大的,也是无穷小的。

《易传》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可以无限二分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经过三次二分则形成八卦(23=8),六次二分则为六十四卦(26=64),十二次二分则为四千零九十六卦(212=4096)……n次二分则为2n卦,或称作三爻卦,六爻卦,十二爻卦……n爻卦,万物万数万卦,“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易学是宇宙代数学,其通用公式是,1+2+22+23+……+2n---1=2n—1。每一个层次的数量都是以前所有层次的数量之和再加一,这个公式是显化的。潜化的则为1—1/2—1/22—1/23—……—1/2n---1=1/2n---1,这也就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数学表达。把木棍看成整体1,第一天截去1/2,第二天截去1/22,第三天截去1/23……第n天截去1/2n,当截了n天后,还剩下1/2n。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1/2n趋向于0,也即limit1/2n=0,趋向于0但永远不是0,故万世不竭,最后可能分到物质微粒,已不再是木棍了。别看惠施这个命题只有一句话,但却是对以二进数理为基础的易学哲理的形象表述。只不过易学是“加一倍法”(二增),这个命题是“减一倍法”(二减),是互为逆运算,表达了世界构成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精神等的显化和潜化之进程。

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它通过无限二分以生成、演化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是一个无限大的太极。作为本原的东西是万物的基质,因而又是无限小的,内在于万物之内,相互结合形成任一事物。太极也是物质微粒,相互结合可以形成任何一个事物,孙中山曾用《易传》之“太极”,指称西方之“以太”,西方人曾一度认为以太是万物的本原和始基,事实上以太是不存在的。两极相通,太极既是无限小的,又是无限大的,后人因而提出了“物物一太极”,这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宇宙全息论,不同层次的所有太极都是全息的。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是原子论的前身。他认为种子是无限可分的,“结合物中包含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即万物的种子。”“在小的东西里并没有最小的,总是还有更小的。”而到了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原子变成了最小的不可分的构成元素。“原子”一词的本义就是“不可分的东西”,atom=a+tom=not+cut=indivisible thing

我在一个同学家里玩,他儿子对我说:“叔叔,我跟着你打一个月的工行吗?第一天你给我一分钱,第二天二分钱,第三天四分钱,第四天八分钱,每一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乍一听,全是分钱,似乎是多劳少酬,一般人会满口答应。但我是研究易学的,懂得二进制数学,心里一想,打一个月工,按一月三十天算,我应支付给他的月薪是1+2+22+23+……+229=230—1。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我赶紧用笔一算,230—1=,是一千零七十三万七千四百一十八元二角三分。我对他说:“你这个小鬼头,想骗骗叔叔。我就是干一辈子工作挣的工资也不够支付你这一个月的薪水,你还让叔叔活不?”他哈哈大笑起来。不知他从什么数学书上看到的,而且早知答案,故意让我上当,在小孩面前说话不算数,那我便成了他的笑料了。

可见,二进制数学具有何等威力!只用0和1就可以把任何一个天文数字表达出来,如今风靡全球的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就是二进制。阴为0,阳为1,“《易》以道阴阳”,用阴阳学说可以把世界上任何复杂的道理说清楚,易学是二进数学和阴阳哲学的统一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宇宙真理。物物一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2n---1卦生2n卦,无限二分,像DNA分子无限半保留复制一样,按几何级数倍增,遂成纷繁复杂之宇宙万物。二进制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阴阳学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易理。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芝诺,利用数学提出了几个诡辩,其中的“二分辩”很耐人寻味。说一个物体永远达不到目的地,因为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走完全程的一半。但在走完这一半之前,又必须先走完半程的一半。半程的一半还有一半,如此这般分割下去,可以推到无穷,因此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这个命题表面看起来和惠施的命题差不多,实质是不一样的。惠施是每天削去木棍的一半,越削越小,最后削得不叫木棍时就可以说是把木棍削完了,但木屑可以继续削便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由量变而达质变。而芝诺的命题是在刚抬脚的那一半路程内做文章,按着他的无限二分,人根本不能动脚,因为一动脚便可以抄出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便可包含无限个的一半,赶路应该向前走,向前二分,而芝诺却向后二分,以至于不敢动脚了。按着惠施的正确方法,应该是第一天走完全程的一半,第二天走完剩下那一半的一半,第三天走完剩下那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继续一半一半走下去,最终无限接近于目的地时便算到达了,量变产生飞跃,而且人的一步大大超过那无限小的一半距离,往往一跨就越过了目的地还有余,怎么会到不了目的地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二十二章

曲,才能完整;弯,才至于直;洼,才至于满;破旧才能新。这又是一则富于辩证智慧的睿语,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一方包含着其对立面,并向其对立面转化。

现在人也常说“委曲求全”,“曲线上升”,意思是办事不要直来直去,直通通的往往办不成事,要绕个弯子到达目的地,才能办成事情并保全自己。

《周易·系辞传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说祖国易学囊括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那些变化周而复始创生了万物。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线的,圆周形的,周而复始的,没有一样事物是直线发展的,都是螺线式或波浪式曲折前进的。

我们思考问题、说话、办事都要懂得曲则全的道理。虽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最省事,但两点之间有一沟坎不能硬越,因而不得不绕个圈子到达对方。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内大陆和台湾不相往来,台湾海峡不能通航通邮,两岸同胞亲人的感情割不断,便通过美国、香港等地中转信函,这就是曲则全的道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的把持干预,在朝鲜半岛由三八线分成南北两个朝鲜,在中欧形成东西两个德国,而在中国则遗留下大陆和台湾,虽然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毕竟是独立行政的。恐怕在这三处地方,亲人都得曲则全吧,不这样怎么办呢?

平时说话,要学会委婉,委婉就是曲,就是绕圈子卖关子。不要一见面就直截了当说明自己的意图,那样往往会砸锅!而是扯了半天闲话,造成了合适的气氛时才点明主题,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向邻居借东西,又怕他不给,去邻居家就先拉家常,说自己和邻居平常多年的深情厚谊,再说如果邻居不和是多么痛苦,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说了半天闲话,绕了一大圈儿,才说自己急需某项东西,到处借不到,这时邻居自然得拱手借与了。如果一个青年向女朋友求婚,而又没有把握,就不要直说。见面时只说自己如何想她,想得茶饭不香,夜不成寐,如果失去她的话,一定也活不成了。女人的心肠软,经不住男人的甜言蜜语,更架不住男人的眼泪,很快就被软化了,征服了,因而不得不同意了。

在外交场合更得注意辞令,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就是这个道理。谈判桌上一句话不中听,很可能引发一场战争,会说话的,折冲于樽俎之间,在饭桌上就把问题摆平了。

弦高犒师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郑国一个商人叫弦高,贩牛为生。虽是商人,却很是忠君爱国,只是没人引荐,因而不得效力于朝廷之上。有一天,他贩牛于路上,碰到一个秦国同行,这个牛贩子告诉弦高秦国已派三个元帅领兵袭击郑国,不久军队就开过来了。弦高大吃一惊,一面派人星夜赶回祖国报信,一面选了二十头肥牛慰问秦军。他自称是郑国使臣,奉命犒劳秦军。那元帅不是别人,正是百里奚的儿子百里视,一听吓了一跳,只好说自己是征讨滑国的,不是攻打郑国。秦师以为郑国早已有准备了,千里相犯,必败无疑,只得撤兵。岂不知是弦高的计策,一个商人几句话几头牛就退了秦兵,使郑国免于覆亡,岂非曲则全?

《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避位凡廿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上古时候的明君尧眼见自己日益衰老,而儿子丹朱却是个不成器的混小子,很是为后继无人而忧心。后来他听说诸冯(今山东诸城)有个青年叫舜,三十岁还没成家,在历山(今名千佛山、舜耕山)脚下耕田隐居,是个很有本领的人物。他便派人对他考察了一番,认为确实名不虚传,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舜,并让自己的儿子们也去跟着舜种地,以培养感情。过了几年尧便把位子让给了女婿舜,而舜知恩图报,大治天下,也善待丹朱们。如果尧让丹朱接班的话,江山很快便被踢蹬了,儿女们将死无葬身之地。聪明绝顶的尧传给了女婿,保全了社稷和后代,这便是曲则全的路线。。

江湖上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自安,知足长乐,也是曲则全的道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就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故事:“乞食漂母”、“忍辱胯下”。然而韩信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卒成盖世无双的大将军,为打败项羽、创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封为楚王,找到了以前给他饭吃的那个洗衣服的老太太,送给了她千两黄金;并召那个让他钻裤裆的人为楚中尉,告诉人们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多么博大的胸怀,宜乎其为大将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章

刍狗是用草扎的狗,相当于现在的花圈,用于祭奠。祭时放在供桌上,祭完就扔在那儿,任人践踏。如今农村死了人,还请人扎上“纸马”,让亡灵骑着去向阎君报到。“以人为刍狗”就是把人当成没有生命的东西,无所谓爱不爱,任其自然生老病死;“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把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看作没生命的,任其自然成住坏空。

天地自然而不仁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自然无为而不仁爱,听任百姓自生自灭。天人合一,本天道以立人道,天地自然无为,任万物自生自灭,最好的统治者也要自然无为,不要扰民,任他们如草木一样自然生长、发展和灭亡。

老子这两句话具有很强的反宗教、反神话、反迷信意义。人格神的“天”是天子造出来的,为的是便于统治老百姓。而老子的自然哲学则还“天”以本来面目,它是自然界的“天”,没有意识,也不神秘,谈何爱与不爱,仁与不仁?

人类自视为是上帝的选民,地球的主宰者,因而对自然界野蛮开发,随意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老子的自然无为对爱惜自然、保护生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以“天”(“帝”)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无时不大瞪着明察秋毫的双眼盯着人间,赏善罚恶。统治者“绝地天通”,不使地上的人们和老天爷感通对话,把原始宗教垄断起来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先有天子后有天,天老爷是天子虚构杜撰出来的至上神,然后假称自己是上天的儿子,代替上天来管理下民,君权神授,合情合理,谁还敢反叛?

三代是最迷信上天的时代。《诗经》上常常说君权神授的话,如“帝立子生商”,“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等。三代特别能祭祀、卜筮,凡有大事必定祭天和祖宗神,并卜筮以窥天意,因此龟卜蓍筮大行于殷周。殷以卜为主,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体系;周以筮为主,《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在卜筮的外壳下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殷纣王以为自己是上天的儿子,可以为所欲为,“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后来大臣劝谏他,他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西周初年的统治集团看到了“天命”不可恃,“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民心比天命更重要,“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因而大行仁政德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西周末年社会动荡,民不堪命,国人谤王,兴起了怨天尤人的思潮,突出表现在《诗经》中。正是在这股思潮的冲击下,“天命”彻底失去了权威,不能维系人心了。“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时代的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分别创造了以“道”为核心和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以取代“天”来挽救和范导社会,孔老都是医国的高手。老子以“道”为万事万物的本体,否定了“天”的权威,道“先天地生”,“象帝之先”。在《老子》中的“天”、“地”都是自然界的天地,是可见可闻、可嗅可触的物质实体。故曰“天地不仁”,没有感情,没有意志,谈何仁?老子本着“人法地,地法天”的原则进一步说,最好的统治者就是没有偏爱、私心,像天地一样不仁,虚静无为,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己去自由发展,所谓管事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没有划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思想,是我国思想最活跃、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代。秦朝暴起暴亡,吃亏吃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严刑峻法,残酷统治,没有恩惠,民心不服。汉初以黄老道家思想为治国指南,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几十年如一日,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法太过,道不及,以不及矫过,故大有功。

到汉武帝时,国力雄厚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等笃信黄老的太皇太后窦老太太去世后,便重用以“天人三策”见赏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思想成了主流意识,“天”又变成了能赏善罚恶的人格神了。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是抨击天命神学的有力武器。东汉王充针对“谶纬神学”举起了“疾虚妄,重效验”的大旗,他在《论衡》中大大发挥了“天地不仁”的自然论。《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试依道家论之。天者,普施气万物之中,谷愈饥而丝麻救寒,故人食谷衣丝麻也。夫天之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由其有灾变不欲以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气自变而人畏惧之,以若说论之,厌于人心矣。如天瑞为故,自然焉在?无为何居?”天地合气自然生物,夫妇合气自然生子,天地不故意生物,夫妇不故意生子,天地也不是故意生五谷以养人,也不是故意生丝麻以暖人。王充运用他的元气自然论对天人感应论的“受命之符”、“灾异谴告”给予了彻底的批判。

汉代流行的政治神话,说尧和刘邦的受命之符在于他们都是“龙”的儿子,因而才成为真龙天子。《史记·高祖本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王充在《奇怪》中批驳说:“尧、高祖审龙之子,子性类父,龙能乘云,尧与高祖亦宜能焉。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不类土者,生不出于土,土徒养育之也。母之怀子,犹土之育物也。尧、高祖之母,受龙之施,犹土受物之播也。物生自类本种,夫二帝宜似龙也。且夫含血之类,相与为牝牡,牝牡之会,皆见同类之物。精感欲动,乃能授施。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今龙与人异类,何能感于人而施气?”异种不交,蛟龙怎么会和刘邦的母亲过夫妻生活?

对“雷是天怒”、“雨是天喜”的上天谴告也予以驳斥,他说雷雨都是自然现象。“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正如一切神都是按人的模样造出来的,他说:“人有喜怒,故谓天有喜怒,推人以知天,知天本于人。如人不怒,则亦无缘谓天怒也。”谴告之言全是假借天意来愚弄、恐吓人民的。

至高无上的天老爷主持人间的公平,抑恶扬善,福德祸淫。人在受了委屈、愤愤不平时未尝不怨天喊天不长眼。《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愤怒之极,则呼天抢地。关汉卿《窦娥冤》中,孝妇窦娥被错判死刑,她哭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关汉卿运用文学手法,写窦娥死时发誓,要“六月飞雪”以示其冤,果真那年六月天下起了雪。如果老天爷真能赏善罚恶,何不打雷劈死行刑的刽子手,何待窦娥死后再下雪?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能像珍贵自身一样珍贵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能像爱惜自身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其实道家和儒家一样,都是内圣外王之学。《老子》的政治哲学、外王成分更多,《庄子》以人生哲学、内圣修养为主。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地正面地激进地干政;而道家也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学问,特别黄老学更明显,但道家则是消极地反面地后退地干政。从信息态观之,身、家、国、天下都是全息的,部分包含着整体,整体包含着部分,一身一天下也,一家亦一天下也,一国亦一天下也,天下一身也,一国亦一身也,一家亦一身也。宇宙有多么复杂,人体小宇宙就多么复杂,宇宙学永无止境,医学也一样是无底洞。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全息缩影,一国一大家也。古代“国”专指诸侯国,又称“邦”,邦者封也,封邦国以建诸侯。而各个诸侯国合成的“天下”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儒家认为,自身修养不好,不能正心诚意,不能仁义忠孝,不能以身作则,则不能淑善一家,当不了好家长;一个家庭都不能管好,自然治不好国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道理都是一样的;连一个诸侯国都治不好,就甭提平治天下了,没见过不会走就会跑的,没见过小学读不了能读中学、中学读不了能读大学的。道家也认为不善养身的人也不善治理天下,懂得养生的道理,就明白治国为天下的道理了。一身天下也,天下一身也,自己的身体和天下这个巨大的身体是全息等价的,己身是天下的缩影,天下是己身的放大,小我与大我也。因此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杨朱庄子更注重养生保身,追求个体的自由幸福,珍视自己的形体生命,杨朱不拔一毛利天下,庄子以为天下轻于两臂,比老子还自爱。黄老道家发展和落实了老子的政治哲学,比老子积极实际,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稷下道家创作的《管子·心术》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溢,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意思是说,在人身这个小国里,心是君主,九窍感官各有其用,各司其职,是人体的臣僚。君主之心要守清静无为、居中总监之道,九窍之官自然循规蹈矩各理其份内之事。如果心灵充溢了嗜好,则心不在焉,则目不能见色,则耳不能闻声,上梁不正下梁歪,君主不能虚静,大臣也就不干事了。所以说:君上之心背离了清静无为之道,臣下之九窍也就渎职不干其事了。不要代替马跑,使它尽力发挥才能;不要代替鸟飞,使它能劳累翅膀翱翔云霄。治理国家和修身养生一样,君主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大臣们才能大显身手,所以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一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如果什么都干什么都管的君主决不是好君主,累死也忙不过来,还妨碍了大臣们各司其职,大臣们便撂挑子袖手旁观了,臣僚们不为君主办事,国家便乱套了。君主要善于“将将”,臣僚则要善于“将兵”,上下同心,密切配合,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也是出自黄老道家之手的《庄子·天道》说得好:“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即是说,帝王的品德,以天地为根本,以道德为主体,以无为为常规。君用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绰绰有余,臣用有为之道忙忙碌碌为帝王治理天下唯恐不足。所以说,古人以无为为贵。君上无为,臣下无为,这样臣下与君上就同德了,臣下与君上一样,臣下也就不成其为臣下了;臣下有为,君上也有为,这样君上与臣下就同道了,君上与臣下一样,那么君上就不成其为君上了。君上必用无为治理天下,臣下必用有为为君所用,这是不变的法则。

楚庄王向詹何请教治国的方策,詹何说:“臣只知道怎么养身,不知道怎么治国。”楚庄王说:“寡人继承了先君的社稷,就得好好地守护它,不想在我手里失掉它,所以向先生求问治国的方策,还希望先生替寡人多多分心。”詹何说:“臣没有听说过能把身体料理好的人会治理不好国家,也没有听说过连身体都料理不好的人会治理好国家。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是身体,君王既问臣治国的方策,它的根本在治身。既然根本在于治身,为臣的就不敢避开根本而回答枝末。”楚王这时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连说:“先生说得很对,说得很对!”这就是说懂得珍惜自己身体的人才懂得珍惜自己的国家,学会料理自己身体的人才能学会治理国家,养生治国一个道理。

养生之道贵在养心,清心寡欲,顺性情之自然;治国之道贵在正君,君主清静无为,以正治国,则天下无不正矣。《庄子·在宥》是以自然人性论为特征的无为政治论,说:“只听说使天下自在宽容,没有听说要管理天下。所说的自在,就是恐怕天下人超出了他们的本性;所说的宽容,就是恐怕天下人改变了他们的美德。天下人不超出本性,不改变美德,何必还治理天下呢?从前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悦而乐于超出本性,这是不恬静;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劳累而苦于压抑本性,这是不舒畅。不恬静,不舒畅,这就不是常德,没有常德而天下长久,世间是没有的。人过分欢乐,会伤阳气;人过分激怒,会伤阴气。阴阳互伤,四时不顺,寒暑不调和,岂不反过来伤害人们的身体?使人喜怒无常,心神居处不定,思虑不能自得,行事半途而废,于是乎人们产生诈伪、责难、孤独、凶猛,尔后产生盗跖、曾参、史鰌的行为。因此,用尽天下的名位奖赏善者也显得不够,用尽天下的刑法惩罚恶者也显得不足,所以说天下之大,不足以用来赏罚。自夏商周后,有人夸夸其谈以赏罚为能事,人们哪有空闲来安定性命之情呢!人们喜爱目明吗?这是沉溺于色彩;喜爱耳聪吗?这是迷恋于声音;喜爱仁吗?这是惑乱于常德;喜爱义吗?这是违背于常理;喜爱礼吗?这是助长了巧伪;喜爱乐吗?这是发展了淫逸;喜爱圣迹吗?这是助长了技能;喜爱机智吗?这是挑剔别人的毛病。天下人要想安定性命之情,以上八种可有可无;天下人要不想安定性命之情,这八种使人拘束忍性或放纵嚷叫而搅乱天下。可是天下人对这八种都尊重爱惜,天下人所受的迷惑竟达到了这种程度,哪里是认为错误的而抛弃它呢?世间还要斋戒后谈论它,跪拜来传授它,鼓歌舞曲欢迎它,我有什么办法呢?故君子不得已而莅临天下,莫若无为,无为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所以,君子若能不放纵自己的性情,不显耀自己的聪明,看来寂静不动,实如龙一样活灵活现,看来默默无声,实如雷声震动,精神顺物而动,随天而行,从容无为,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升腾。我哪里有功夫去治理天下呢?”

《让王》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居住在邠地,北方的狄人攻打他们。大王派人送上皮革布帛,狄人不接受;送上珍珠宝玉,也不接受;送上犬马牲畜,仍然不接受,狄人要的是土地。大王亶父说:“和人家哥哥住在一起而让人家弟弟被杀;和人家父亲住在一起而让人家儿子被杀,我不忍心这样。你们都勉强住下来吧,做我的臣民与做狄君的臣民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我听说过,不能以养人的土地来坑害它所养的人民,不能以手段来损伤目的,不以所用养害所养。”于是他拄杖而去。老百姓纷纷相随而去,在岐山脚下建立了国家。像大王亶父的行为,可以说是珍惜爱护生命了。这样的人,“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现在这个社会的人,身居高官尊爵,唯恐失去这些东西,为了利禄轻丧其身,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像古公亶父这种人,可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了。庄子说:“大道主要是用来养生的,次要的是治理国家,再次的才是治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闲情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现今的世俗君子,大多危害自身、抛弃生命以追逐外物,多么可悲啊!”

《列子·说符》说,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子林说:“你懂得谦退后顾,才谈得上维护自身。”列子问:“愿听听后顾的道理?”“回头看看你的影子,便明白如何处世了。”列子回头看自己的影子,身子弯曲,影子随着弯曲;身子挺直,影子随着挺直,可见影子的曲直在于形体,而不在影子自身。人之屈伸在于外界而不在于自我意志。这就是“持后而处先”的道理。关尹对列子说:“言辞美妙,反响也美妙;言辞丑恶,反响就丑恶。身材修长,影子就修长;身材短小,影子就短小。谨慎自己的言辞,自然有人应和。检点自己的行为,必定有人随行。所以圣人看见事物的开端,就知道其结局;观其过去,则知其未来。这就是他们能够预知的道理。言行的尺度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言行的验证却决定于他人。他人敬爱我,是因为我必定敬爱他人;他人厌恶我,是因为我必定厌恶他人。汤武爱惜天下百姓,所以统一天下;桀纣残害天下百姓,所以丢失天下。这就是对言行的验证。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

从宇宙本体之道的高度俯观万物,万物没有贵贱;从万物本身的角度来观看,万物莫不自以为尊贵而贱视他物;从世俗观点来看,万物的贵贱不在物自身。不光“齐贵贱”是以道观之的结果,庄子所以能“齐物”“齐论”都是以道观之的结果。老子用否定性思维从形下到形上,提升出一个“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而庄子从形上之道下观形下之万物,“齐”万事万物而建立起自己的体系。“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天下丑女与天姿国色,宽大、狡诈和怪异,一切差别,以道观之,通而为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形而下之“器”的角度看,从物各有自性、各不相同方面看,肝和胆各自为一小天地,因而有如楚国越国那么大的差距。从形而上之“道”的角度看,从永恒、绝对、无限、大全的宇宙本体的高度看,万物皆一,都是道的不同体现,而且都同一于自然自在之真性。所以他又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都是道派生的,和人是一样的,都是道之一偏。从永恒绵延的无限时间来看,天地和我可不就是一起出生的吗?有限事物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是一个常数定值,和无限绵延的时间相比,是微乎其微的,趋近于零。他在《秋水》中还说过:“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站在大道的高度来观察,哪有什么贵,哪有什么贱呢?所谓贵贱,不过是相互对待而反衬出来的。不要把你的头脑局限在与大道的区别上,以致与大道相抵触。站在大道的高度来观察,哪有什么多,哪有什么少?多少是相互转化的。不要把你的行为执着在一方面,以致和大道有出入。因为作为本体的大道是绝对唯一的,是超越了相互对待的,是佛学的“不二法门”。

庄子在《田子方》中写道:“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孙叔敖被解职了,但心情很平静,肩吾问他:“先生三次被任命为令尹,没有感到很荣耀;三次被解职还乡,也没见您懊恼。开始我还怀疑您,现在看您鼻子间的表情,的确很坦然。先生您到底怎么想的呢?”孙叔敖说:“我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任命来了不可推却,解职去了不可阻止,这都是由不得我的,所以没有忧愁。我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不知道荣耀和懊恼到底归于谁,是归于我呢,还是归于令尹呢?如果归于令尹,就与我没关系,我有何荣耀和懊恼可言呢?如果归于我,就与令尹没关系,我怎能为担任不担任令尹而感到荣耀和懊恼呢?我正要去散心,我正要去游览,哪有什么时间去考虑什么是贵贱呢?”一切都顺其自然,任命解职都一样不动心,来不觉尊贵,去不觉卑贱,其来不必推却,其去不必忧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心隐于市的大隐士庄子是鄙夷荣华富贵的,不愿牺牲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去享受一时的高官厚禄。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吃人家的饽饽,受人家的诃诃。楚威王聘他当宰相他都不干,宰相也如用来祭祀的牺牛,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到那时候要做个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能够了。所以他宁愿在下层老百姓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愿意受国王的约束和指使。这只是他编造的故事,用以表达自己的清高,也可能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庄子有很强的精神胜利心,有点阿Q的风格。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却应验了庄子这个故事。《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候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乃以为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春秋战国时,秦之所以日渐强大并最后统一天下,与其善于任人唯贤、多有能相有很大关系。很多有本事的人在别国只是普通官员,一入秦廷,只要有一套打动秦王的治国方略,秦王立即用为丞相,让他英雄有用武之地,大刀阔斧显身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在秦国体现得最明显。穆公重用百里奚,孝公用商鞅变法,惠王用张仪,昭王用白起、范雎,庄襄王用吕不韦,秦始皇用李斯、尉缭、王翦,他们都是天下第一流的能人,而且都不是秦国人,但都能得到秦王信任和重用,秦国仰赖诸贤将相的接力式奋斗,终遂一统天下之志。但这位李斯丞相,在秦始皇去世后日子便不好过了。因为胡亥信用赵高,一起谋杀了大将蒙恬和胡亥的哥哥扶苏,胡亥登基,便是秦二世。赵高指鹿为马,党同伐异,谗杀李斯。“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官仓里的老鼠是好,住得好,吃得好,又没有人或狗来吓唬它。李斯做了一辈子“官仓里的硕鼠”,晚年腰斩,想做厕所里的老鼠也不能够了。刑场上的李斯对他二儿说:“再也不能和你牵着黄狗走出上蔡城东门打野兔子了!”多么悲惨呀。

《人间世》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天下政治清明,圣人能成就功业;天下战乱频仍,圣人只能保全他的生命;今天这个时代,只求免遭刑戮。“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戴枷锁的)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这种动辄得咎的社会,做官虽有物质享受和浮名虚誉,但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秋水》也有类似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如果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已经不再有自由了,生命随时有危险,成了国君的附属物。乌龟自由自在游戏于污泥浊水之中多好,强起被国王当作太庙的神物,用绵巾裹起,藏于匣中以敬拜之。

《秋水》:“惠施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庄子要来争他的相位,吓得在国内大搜捕。庄子对他说,相位是个烂耗子,对于你这个猫头鹰是美食佳味,而我像鹓鶵一样高洁,非梧桐之树不栖,非精美之食不食,非醴泉之水不饮,哪里希罕你的烂耗子?

《达生》:“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筴,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斋,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措之牢筴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祭祀官穿着礼服来到猪圈前,对猪说:“你为什么怕死?我要豢养你三个月,十天以戒,三天以斋,等你死后把你的肩臀放在垫上白茅雕有花纹的祭器上,你愿意这样吗?”为猪打算,不如喂以糠糟而放在猪圈里。为自己着想,如果能有荣华富贵,死后放在彩饰的柩车和棺椁中也愿意这样做。为猪着想不要那白茅雕俎,为自己着想则生要轩冕死要棺椁,他与猪的区别在哪里呢?这里的祭祀官既是猪的宰割者,又是被国王宰割的,他为猪提供丰美食物是为了宰之以祭,并非从猪自身利益出发。同样国王官之禄之爵之,终有一天也要让他牺牲,不过祭祀官是自愿被国王宰割的,甘以生命和自由换取富贵。

《庄子·让王》描写了很多古代高士逃避王位的故事,比庄子更蔑视富贵。“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上层建筑空间太小,能人密集,政治斗争瞬息万变,今天座上客,明日阶下囚。越是权力中央,越是钩心斗角激烈,因而常发生宫廷政变、弑君篡位,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屡见不鲜。“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人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国君还不如一个老百姓自由自在,贵有何好,贱有何孬!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七十八章

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浊乱的,才算得上国家的君主;能肩负国家的灾难祸殃的,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有天下之志者,必怀天下之人,必担天下之事。“乘长风破万里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承受了民族国家的多灾多难,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挫折越多,才能越大。受尽天下最大最多的磨难,就成为天下最有能力的人了,社稷君王非他莫属,谁也不如他有本事,谁当也不及他当好。吹尽黄沙始到金,游遍沧海才成龙,踏平坎坷成大道,历尽磨折终为王,阅尽人间沧桑,烈火百炼金钢。

志在天下的人,心胸像海洋那么宽阔和谦下。藏垢纳污,包容一切,好的坏的都容担。而且不敢为天下先,甘居一切人之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善于处下,百川归之,故能为百川王。要统治人民,必须在辞色上谦下于众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置自身利益于人民之后。因此圣人统治天下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领导人民而人民并不感到妨害了自己的利益,天下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厌烦之,因为他不和天下人争胜,因而天下没人能和他争胜,这才是万民爱戴的好领导。试问当今之世,能有几多如此者?

《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鲧用湮塞堵截的办法治水,故劳而无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导渲畅之法,使众江河东入大海。在禹治水平土以救万民的伟大斗争中,认识到自然物性的生克制化,发展了最早的五行学说,五行生克是仅次于阴阳八卦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也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实干的大禹,经过了十三年艰苦奋斗,终于降服了水患,受到百姓拥戴。虽然舜手下名臣有皋陶、后稷弃、契、益等,但最终传位给禹,正是挑起天下大患,才是国家的君王。大禹悲伤父亲治水不成而受诛,立志消除水灾,殚精竭虑,躬身劳作,大腿上瘦得没有肉,小腿上也累得不长毛,手执耒臿率领人民开挖沟渠。听到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娇妻涂山氏之女生下启,启呱呱落地,他多么想亲一口宝贝儿子,但还是咬牙离去,坚决不进家门。正是这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和坚强意志,使他拼搏十三年,将中国最大的一次水灾平息了。

春秋时晋献公攻伐骊戎,得骊姬及其妹妹,很宠爱她们。后来她生了奚齐,献公便想废除太子申生。献公有子八人,而申生、重耳、夷吾最是德才兼备。有了骊姬母子,便疏远这三人了。后来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奚齐立为太子。献公死后,大臣里克、邳郑要迎立重耳,聚集三位贤公子的党羽作乱,杀了奚齐和骊姬之妹所生的卓子。迎重耳,重耳不就,乃立夷吾,即晋惠公。《史记·晋世家》:“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受之。’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刁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过曹,曹共公不礼……去,过宋。宋襄公新困兵于楚,伤于泓,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于重耳。宋司马公孙固善于咎犯,曰:‘宋小国新困,不足以求之,更之大国。’乃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居楚数月,而晋太子圉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王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重耳至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十一月葬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卻等闻重耳在秦,皆隐来劝重耳、赵衰等返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唯惠公之故贵臣吕、卻之属不欲立重耳。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岁矣,晋人多附焉。”晋文公和他的战友们在外流亡十九年,尝尽人世酸甜苦辣,磨练出了卓越非凡的才干,故虽六十二岁登基,终成著名的霸主。由于深切了解民间疾苦,故政宽而民附,深得晋人拥戴。观重耳之一生,更见这样的道理:“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

满堂金玉,不能长守;富贵而骄奢,自己招来灾祸。大功告成,名满天下,而激流勇退,才符合天道。大自然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太阳过了正午就偏斜,月亮过了十五、六就开始缺损。俗语所谓“富没有扎住根的”,“穷没有穷到老的”,过了荒年是熟年,走完下坡是上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天地之行,一明一暗;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传下》)“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传上》)所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就是说“富没有扎住根的”,万贯家财积满柜,临死难带一文钱。富贵容易骄横,必定亢龙有悔,决没有好结果。功成身退才能有善终,大山嵌回大地,建功立业的伟人,回到故乡和父老乡亲共度晚年。《易经·谦卦》:“谦亨,君子有终吉。”谦之为言欠也,遣也,嵌也。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太后吕雉专权,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并掌兵权。吕后驾崩,诸吕欲篡权又犹豫不决。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计谋除之,使郦寄往说吕禄以归后权与太尉周勃。吕禄与郦寄友善,因而听了话。“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媭,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勿为他人守也。’”(《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媭是吕雉的妹妹,樊哙的妻子,她听说侄子交出兵权,知道灭族不远了,因而把所有珠玉宝器扔出屋门,说:“别为人家收藏了。”果然不久就被平定了,吕媭被笞杀,可不正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吗?

boy)。“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毁之。”试看《二十四史》,开国皇帝几乎个顶个残害功臣。当天下大乱,劲敌当前,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们君臣相得,风云际会,同仇敌忾;一旦打下天下,原先的内部矛盾又上升为敌我矛盾,君臣相残,战友成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中国历史上残害功臣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吕太后,而优待功臣的则莫过于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有个迷信的人说: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因而有西汉东汉;汉高祖杀了三个异姓王,三人脱胎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家天下以报仇雪恨。虽说没有道理,但刘邦斩白蛇起义是真事,杀害韩信彭越黥布三个异姓王也是事实。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于会稽。智勇兼备、文武全才的范蠡劝越王卑辞厚礼以请和,越王让大夫文种请罪于吴王,吴王赦之。“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也?’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的越王志在报仇雪耻,复兴越国。他派了一帮歌舞姬去侍候吴王,并搞间谍活动,其中有范少伯(即范蠡)的情人西施。西施是中国第一大美人,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夫差极宠爱之,为之营建华丽的馆娃宫。在奸臣伯嚭和西施的交谗下,相国伍子胥被赐死,吴国大梁折了,大祸也不远了。

又过了几年的艰苦准备,终于灭了吴国,好大喜功的夫差自杀。范少伯又得与西施团圆,后不归越,与西施泛舟五湖而去。“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范蠡来到陶(今山东定陶)定居,农商都抓,很快就成了天下第一富豪,号称“陶朱公”。范真是一世豪杰,军事,政治,经济都行,而且娶了天下第一美人西施,事业爱情双丰收,功成名遂而身退,自食其力,耕读以没。“范蠡遂去,白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种(即文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为勾践出谋划策的文种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还贪恋荣华富贵,结果被赐死。如果范少伯不走的话,也照样逃脱不了厄运。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

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这仍然是无为政治,要统治者不要用智巧对付百姓,因为上边对人民耍心眼,人民自然反过来对统治者耍心眼,上下相互欺诈斗智,国无宁日了。类似的警戒还有很多:“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在这章还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不是教人民智巧,而是使人民纯朴,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老子主张“愚”民,但这里的“愚”是褒义,是纯朴天真的有道者形象。“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智巧奸诈,掩没了人们真朴的本性;无知无欲,抱朴守真,自然而然便是幸福。“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就是老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天天睡大觉,国家自然发展得好好的。美国有一个叫柯立芝的总统,在他执政期间,每天睡十多个小时,上班晚,下班早,蹲在白宫办公室的时间从来没有八小时。他很少说话,更不会夸夸其谈演说,喜欢一个人坐着静思。有一次他正在酣睡,秘书因有要事向他禀报,把他叫醒了,他醒来说:“这样大呼小叫,美国到底还在不在?”

大家都知道肖规曹随的故事。“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肖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随韩信平定齐国,建国后刘邦委派他去治齐地。齐国是黄老学的中心,他拜盖公为师,学习黄老清静无为治国之道,使齐地大治。肖何临死,举曹参代己为相国,曹参不更肖何法规政策,一仍其旧,日夜饮酒,天下大治。在秦过多有为之后,无为而治正是最好的了。

汉武帝时的直臣汲黯也颇晓无为而治。当时淮阳那个地方很乱,汉武帝请汲黯“卧而治之”。因为他一生多病,好睡,但能让手下属吏去把政事办好。所以他一到淮阳,几乎不管政事,天天好睡大觉。老百姓见淮阳太守都淡泊名利,他们何必蝇营狗苟,争名夺利?因而很快就安定下来。“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

王充《论衡·自然》:“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措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

老子之时,天下大乱,统治者竟相运用智谋争权夺利,还不断发动战争以逞私欲,搞得民不聊生。所以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他还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老子看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负面作用,使人们日益异化,进而否定之,主张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小国寡民,虽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虽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在家乡而不向远方迁移。即使有船只车辆,也用不着乘坐;即使有各种武器,也没地方陈列。使人民回到古代结绳记事的状态,人们吃得香甜,穿得舒适,住得安逸,乐其风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都能相互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老到死都不相往来。东晋隐士陶渊明根据老子这段话设计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国,反映了人们对黑暗现实社会的极度厌恶,老子也是这样厌世,才羡慕小国寡民。

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德格尔的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