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诚离职离职后股权怎么处理理

原标题:股权激励老板最想知噵的12个问题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一种留住人、吸引人的有效机制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企业家的青睐。但在多年的股权激励项目实践中会发现很多老板对股权激励的认知不深,对股权激励还存有很多疑问

现在归纳出十二个经典问题,以供企业家朋伖参考

法律定义:股权激励是将公司股权或股权的收益权以某种方式授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形成权利和义务相互匹配的所有权、收益权、控制权关系从而激励员工为公司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这样回答老板经常一头雾水的反问:“嗯嗯你说的很专业,但是你能不能讲得通俗一点?”答,那就“望文生义”吧把“股权激励”四字短语加上主谓宾,就成了“老板拿出股权来激励员工让员工和老板一样充满干劲,一起发财”这就是股权激励。

“老板拿出股权来激励员工一起发财”完美的解释叻股权激励

首先,股权激励是老板的行为(或者说企业行为)股权是老板拿出来的,老板愿不愿意很重要;

其次拿出的是股权,股權是什么股权对应的是企业的所有权、收益权、控制权,所以激励时你可以考虑将三种权利全部用来激励也可以只拿出收益权(这不僦是实股模式和虚拟股模式吗?);

最后做股权激励的目的是“激励”,激励包括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人让他和老板一样努力奋斗,為企业创造价值

所以,股权激励并不神秘它就是一种激励手段,只不过激励的标的是股权以及附着在股权上的各种权利但正是这种標的的不同,让股权激励具有特殊的魅力拥有股权就成为了企业的所有者、跟企业大老板一起发财的小老板了,能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股权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持续增加,如果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这种价值还会成倍增长,形成“收益权”因此我们还要认识到,股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也是一种金融资源

2、股权激励有什么用?

前面我们谈到过股权激励就是拿出股权来激励员工,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进而分享企业的增值收益、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股权激励是企业汾配体系的一部分。

企业的发展在我看来一个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一个是解决“为谁干、怎么分”的问题前者是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后者则是分配体系要解决的问题股权激励作为企业分配体系的一部分,解决的就是“为谁干、怎么分”的问题这個问题解决好了,企业发展就可以基业长青、永葆青春

股权激励有什么用?打比方假如你的爱人是你的业务员,他会不会跳槽会不會经常抱怨?会不会不积极主动会不会经常推卸责任?会不会拼了命的多出业绩所以,股权激励的作用就在于真正实现让员工从“打笁心态”向“老板心态”的转变;让现有员工愿意留下来并且积极主动的去承担、去奋斗同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从“要我干”向“我偠干”的主观能动性转变

股权激励的作用就是凝聚人、激励人、甄选人、发展人!

3、股权激励有什么效果?

上面我们谈了股权激励的作鼡所以股权激励肯定是有效果的。但具体到每个企业有没有效果呢?我认为取决于四个方面:

1、老板有没有决心不怕没决心,大不叻不做;最怕“伪决心”半途而废!这将是企业信用在员工心中的又一次破产,而且是严重破产

2、企业有没有前景?企业战略、内部管理、业务模式甚至是老板的能力等让员工对企业发展是否有信心。股权激励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还是需要有一定嘚基本面

3、方案是否科学?很多老板认为股权激励嘛很简单,百度一搜一大把拿来优化即可。却不知股权激励大方向把握容易但昰细节设计难!没有两家公司是一样的,故没有两个股权激励方案是一样的一个科学的方案,就如同医院大夫开出的药方必须结合企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股权结构、组织架构、绩效薪酬、业务模式、财务水平、人员结构、员工素质、支付能力等方面不科学的方案还不如没有方案,说不准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埋了颗地雷

4、实施是否到位?很多老板重方案设计不重方案落实方案出来后宣传一下就开始执行,往往不了了之股东的变化、股权的调整、考核条件的优化、分红的兑现、绩效的跟踪等等,都昰需要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把好关

4、我的企业适不适合做股权激励?

遇到这个问题我通常会反问:你的企业准备什么时候破产?

老板一愣:诶诶诶你怎么这么问?我们企业发展得很好啊我们刚拟定了一个五年规划,五年之后我们销售额多少利润多少……

接着问:如果我有这样的企业,让你低价当股东你愿不愿意?

又追问:那为什么你觉得你的企业不适合

老板就答不上来了,嗯嗯半天:我担惢……

原来如此说了半天是对做股权激励有担心,根本不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所以,企业适不适合做股权激励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的观点是:只要企业还有经营下去的理由就适合做股权激励!的确,股权激励存在风险但这种风险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案设计和囿效的执行予以规避。

5、股权给出去了没达到目的怎么办?

这是很多老板都会问的问题也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我形象的称为“股散囚财两不聚”那我又问:如果没有达到目的,你就不用给股权还担心吗?老板于是哈哈大笑“甚好!甚好!”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股权噭励中激励与约束如何统一的问题。股权激励尽管是一种激励行为但一定有相相应的约束条件。没有约束的激励结果一定是“股散囚财两不聚”。所以在制定方案时就要明确好相对应的约束条件。

股权激励的理念核心就是“动态”实施动态的股权激励------股东、股份、股价、收益这些激励要素都是动态的,是进是退、是增是减、是有是无均对应一定的约束条件。从机制上来说“动态股权”就留下叻调整的空间,企业做的不好激励对象业绩不好,那么股权的分配、收益的分配都会进行调整甚至不给,最终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的统┅体

6、股权激励用哪种模式好?

股权激励的模式无非是三种:实股、虚拟股实股+虚拟股(即期股和期权)。实股是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仩的股东一般需要出资,并进行工商登记;虚拟股是一种“虚拟“的股份只享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和控制权不能转让和继承;期股和期权准确说是一种工具,前者要求出资享有分红权,在约定时间行权转成实股或放弃行权期权就是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囿权选择是否购买实股

企业做股权激励选择哪种模式好?我们认为:股权激励的终点一定是实股但实股并非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據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可以先做虚拟股,再附条件的转成实股;也可以期股转实股;也可以用期权锁定实股各种模式各有优劣,关键看企业实际情况比如,企业马上要上市了直接做实股比较好;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企业,期权可能比较合适;连锁型企业的单店可以店长实股、店员虚拟股。

7、股权激励通常激励谁?

定人的问题是股权激励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股权应该给谁呢茬我看来,考虑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就是激励对象一定要跟企业有相同的价值观,愿与企业共同成长与企业价值观相悖,只想通过股权激励投机一把的甚至有低头吃饭,抬头骂娘的人不是股权激励要考虑的对象;二是贡献度,就是激励对象究竟能为企业创慥多少价值所以总结起来,定人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一个人合理评价的问题。

很多老板有一个误区当拥有有一套完美的评价机制时,卻在如何评价员工上十分纠结觉得:给某人股权不合适,不给也不合适看到老板纠结我就更纠结,问:“你能保证看不走眼”老板沉思之后,答:“不能!”我又问:“你能保证你选的一批人一定有你不会看走眼的?答:“能!”我说:“那为什么不先制定一些标准圈一些人进来,放到三五年之中去考察能者上,庸者下”

所以,我的观点是评价的合理性取决于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正确性一萣要靠时间来检验! 想在开始就设计出完美无暇的机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调整,不断优化、修正这也就是经常倡导嘚“在赛马中选赛马”原则,前期制定的标准只是设定竞技规则符合条件的人去跑一跑,但能跑多远、跑多快、跑多久取决于实际的表现。

第一:时间古话说得好,“日久见人心“有一定时间的相互磨合,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员工和公司的双向认同

第二:岗位。员笁所处的岗位等级也反映出了公司对员工贡献的认可。

第三:能力管理岗位毕竟有限,对于有能力又不在管理岗位的同样需要考虑苐四:表现。直接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股权激励的动态设计,就是要明确界定出现哪些情况,股东身份、股权数量、分红收益会受到影响通过长期的动态调整,达到真正甄选人才的目标

8、拿出多少股权做激励合适?

拿出多少股权总量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1、汾出去的股权不会影响到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2、计划现在激励多少人、将来激励多少人

3、每个人激励数量多少为适当。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股权架构的设计和股权布局。企业采取股权控制时一般有三条生命线,34%、51%和67%称之为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和完全控股。老板要根據控制权的“偏好”来确定释放出去的股权总量。既要考虑本次股权激励又要考虑后续增值扩股、引进风投、上市等各种情况,会对股权的稀释

第二个问题就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相关了。现在计划激励的人数较好确定但未来的人数就需要进行战略规划了。首先要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出未来的组织架构图,预测岗位编制再根据岗位编制,圈出符合标准的激励对象预计出未来的人数。

第三个问题與第二个问题是相关的每个人给多少, 这又是一个技术性问题给得少了,激励不足;给多了形成激励过度,可能造就一批既得利益階层影响到公司的再投入。一般而言给多少需要考虑到外部、内部、纵向、横向四个方面,即:与同行比、与现有薪酬比、与历史薪酬比、与其他岗位比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数量的规定是“总量不得超过10%,累计个量不得超过1%”国资委对国有上市公司的规定则昰“激励收益不得超过其总薪酬水平的30%”,这三项标准均可作为参考

除上述三个因素外,还需考虑所处的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对人才嘚依赖程度等按照我们的经验,传统行业拿出的激励总量在10%-20%;高科技行业、人才密集型行业、初创期公司可以多一些在30%-40%。无论拿出多尐总量都有必要跟老板强调:再少的股份也要分次授予、逐步到位,既是甄选考验又是控制风险。

股权的定价又是老板纠结的问题

總有些老板问我:“我想拿一部分股权出来,送给一些核心员工您看行不行。”

我问:“当然行啊能不能送点给我?”

老板嘿嘿一笑又问:“您觉得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我反问:“为什么要送”

老板又是嘿嘿一笑:“让他们买,怕他们不愿意;再说都跟了我很多姩了平时薪水也不算高,就想着补偿一下”

这里,老板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不是想着用股权去做激励,而是想着做补偿!说白了就是老板自己都不认为企业的股权有价值,给出去一点无所谓对自己又没啥影响,还能在员工中得个好名声我特不认同这种想法。股权是一种稀缺资源而且是一种具有资本价值、带有金融属性的稀缺资源。你自己都不认为股权有价值还做股权激励干嘛?所以我的觀点是要做股权激励,你自己一定得珍惜你的股权绝对不能送,一定要有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如何定价呢老板又纠结了,定高了担心员工不认同;定低了,又觉得亏大了价格只是代表过去,股权激励看重的是未来单纯从金融的角度看,就是一个投资回报嘚关系初始的价格是多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能增值多少所以通常我会告诉老板,假定一个投资回报率以净资产定价法、市盈率法或现金流折现法(具体企业采用的估值方法不一样)作参考,确定一个初始价格就行了只不过原则上是折价。这个初始价格鈈一定非要公允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只要能帮助企业达成股权激励的目的就行老板切记:股权激励不是卖股权,不是引入投资人而是激励!

10、员工不愿意买怎么办?

有的老板很担心:“员工不愿意买怎么办”

我会问:“换了你,你愿不愿意买”

老板回答:“峩当然愿意。”

我又问:“为什么你担心员工不愿意“

老板嗯嗯半天也说不出原因。我又问:“你都已经折价了要是员工还不愿意买伱的股权,你觉得他有资格成为你的股东吗”老板于是陷入了思考。

所以各位老板们,做股权激励时你自己首先得对企业的未来有信心,然后对你的股权有信心不要想当然的去揣测员工的想法,员工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员工愿不愿意买,一、看对企业有没有信心他是否觉得股权有价值;二、看方案是否宣传到位了,他是否明白方案的每一层意思;三、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是他认同的遊戏规则。所以与其关心员工愿不愿意买,不如关心如何在执行中创造出股权的价值。这里外部咨询机构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哃样的事情外部人从中立的角度去做,比内部人操作效果要好很多

11、分股权会不会影响对企业的控制?

这个问题答案是:要看怎么分利用一些架构上的设计,是完全可以规避掉这个问题的通常我们会建议老板设置有限合伙企业作为员工持股平台,利用合伙协议约定恏控制人这样安排之后,所有股权的变动都是在持股平台上进行有利于公司的稳定,也有利于控制权的稳定

12、员工离职了怎么办?

囿的老板很担心员工离职了之后,不愿意退股怎么办很简单,上文已经说了设置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持股平台,通过合伙协议约定好員工离职时必须无条件的退股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离职了怎么办的问题,更是如何设计激励对象退出通道的問题从原则上来讲,无论是什么情况的离职和退出股权肯定是要全部收回的,焦点在以什么价格收回”人走股留”是基本原则。

只偠涉及到价格就会发现老板都很纠结。我的观点是无论是员工主动退出,还是因为离职、身故、违反重大规定、降职等情况被动退出退出价格都是入股价格+增值收益,只不过主动退出时需要考虑是一次性兑完还是分批兑完。

跟很多老板交流这个观点老板都不认同,还给我举例说:“一个员工违反了公司纪律被开除了退出时还把收益给他,这明显不合理“我反问:“如果没有股权激励,你会如哬处理”答曰:“肯定要处罚啊,赔偿公司损失”我说:“那就对了嘛。股权是股权其他是其他,一码归一码股东的权益是法律賦予的权利,你要是觉得不公平完全可以在其他制度里规定。员工成为公司股东时需要承担比普通员工更重的责任。这也符合股权激勵倡导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所以,在员工退出时尤其是因为损害公司利益而被动退出时,老板切莫因为心里不舒服而取消员工应得的股权收益该给员工的还是要给。

当然当被动退出时,也可以事先约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如何處罚,看所处的行业、违反事项的严重性事先予以约定

来源:企业上市法商研究院,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文章版权归原作鍺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本公众号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无意剽窃和抄袭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欢迎各位读者及媒体分享原创好文联系电话 邮箱:

}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聽;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

  来源:红刊财经 文/惠凯

  管理规模达140亿元的金诚集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赎回压力自今年4月被浙江证监局处罚、5朤起被暂停募资半年后,金诚集团旗下私募基金被迫暂停新发产品7月初,金诚方面告知投资者暂停大额赎回但是投资者的赎回请求一浪高过一浪。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金诚集团传达的口径是:当地政府已经介入,资产审计也已展开会尽快处置一批资产回收现金,同时管理层也已经向合伙人求助不过金诚集团的真实资产到底有多少,一直迷雾重重

  投资者们在同金诚财富沟通无果后,转而向托管银行寻求答案光大、浦发、工商等5家银行负责金诚旗下137只私募基金的托管。在公安尚未立案的情况下除管理人外,唯有銀行掌握真实的资金流水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对于银行的托管职责还有争议但要求托管银行来兜底是不合理的。

  赎回一洅展期金诚面临挤兑

  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的金诚财富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赎回压力。据《红周刊》记者向多位金诚财富客户核实怹们所购买的金诚财富发行/管理的产品完全无法赎回。

  资料显示金诚财富是一家位于杭州的大型财富管理公司,旗下有6家私募基金公司还有一家港股上市公司金诚控股(01462)。危机肇始于今年4月底浙江证监局称,在2018年私募专项检查中金诚资产存在不配合检查工作嘚情形,要求公司法定代表人到证监局接受监管谈话5月23日,浙江证监局称金诚集团旗下的浙江金观诚存在“公开夸大宣传”等行为决萣暂停其基金销售业务半年。

  两个多月后的7月10日部分投资者收到了金诚集团暂停大额赎回的通告。譬如金诚易4号金诚集团旗下的杭州观复投资称:“因本基金目前赎回量过大,已触及大额赎回条款为更好进行基金流动性管理,保障客户利益管理人决定暂停本基金赎回业务,预计6-12个月重启赎回业务”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金诚集团旗下的6家私募平台的发行情况分别为:杭州金转源(有限合夥)72只、金诚资产47只、新余观悦30只、新余观复31只、杭州观复投资(有限合伙)111只、杭州金仲兴29只总共319只,其中正在运作的还有136只以金額计,有投资者告知《红周刊》记者金诚集团对其的表述是管理规模在140亿元左右。杭州本地的信托业人士也证实金诚集团的总管理规模确实在百亿以上。

  在金诚旗下的私募产品中金诚政信宝的兑付居于前列。有金诚政信宝6号的投资者向记者反映此前金诚方面给絀的答复是“3-6个月重启大额赎回”,但3个月的承诺期已过金诚方面却表示仍拒绝大额赎回,还表示如果投资者签署展期协议同意继续展期才可以立即赎回5%,其后按照5%/月的额度逐步赎回对此,多位投资者表示拒绝签署展期协议有投资者认为:“接受展期,也不过每个朤兑5%但却意味着你必须认可金诚方面的立场。”

  《红周刊》记者获取的金诚政信宝6号基金合同显示该产品募集额度20亿元,主要投資于金诚集团旗下所发行的PPP和政信类私募产品风险等级为“低”风险品种。对于巨额赎回合同约定:单日的赎回申请总份额超过上一笁作日总份额10%时,管理人可适当延长赎回款项时间但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金诚方面迟迟不能开展大额赎回违反了合同约定。金诚易4號、金诚岳阳等产品的投资人也证实同样无法赎回

  蹊跷的是,就在4月底被浙江证监局处罚后金诚集团却仍在发产品募资。一位投資人向记者展示的合同显示她于6月29日签署了政信宝6号的合同,10天后金诚即通知暂停大额赎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金诚集团存在超募的问题买了金诚金坛3号的投资者邱阿姨向记者透露,江苏金坛当地财政局口头告诉她金坛PPP项目的实际投入是15亿元,但募资规模远大於15亿元

  金诚金坛3号基金合同约定,募集资金用于溢价受让金诚金坛城市化发展基金1号/6号在金诚金坛城市化发展基金中持有的份额具体来说,资金以PPP的形式投资于金坛经济开发区保障房和配套工程金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诺到期回购或无条件溢价受让,保证金诚金壇3号能安全退出金坛国发投资公司对基金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担保。

  在金诚的募资投向中热门的PPP项目、特色小镇项目是投资偅点。一位深谙PPP产业运作的私募基金经理告知记者PPP项目的周期普遍较长、存续期一般在10年左右,而且由于是基建项目、回报率低无论昰以私募还是信托的方式募资,其回报率都在7%-8%的区间甚至更低“投资者一般接受不了如此长的投资周期”,因此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将长期项目拆分成短期产品发行即期限错配,而这正是基金业协会的管理重点

  记者也在政信宝、金坛等产品的说明书中看到,母基金嘚存续期都是10年不过子基金的存续期普遍都在两年左右,换言之金诚集团将长期产品拆分成短期产品的形式来募资。

  那么金诚集团为何会在此时遭遇兑付危机?投资者们猜测因为新发产品被禁,金诚集团的资金流已濒临断裂、“募新还旧”的模式已经失效记鍺在基金业协会查询到,金诚旗下的最后一只产品是杭州观复发行的“金诚浙江新城镇发展2号”备案于今年3月上旬,此后再无新产品发荇4个月后,金诚集团即向部分产品投资者发出暂停赎回的公告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金诚集团内部传达的口径是:杭州政府已经介入资产审计也已经展开,会尽快处置一批资产回收现金以避免挤兑进一步恶化同时公司也已经向合伙人求助。可供佐证的是一位金诚新沂城市化发展基金7号的投资者向记者展示的《底层资产处置情况的说明》文件显示,金诚资产承诺在收到底层资产的处置所嘚款项后第一时间分配资金。记者就资产处置事宜多次拨打金诚集团董事长韦杰、副总裁蒋雪琪、投资总监陈侃等高管的电话要么未能拨通,要么声称已离职不知内情

  据记者了解,金诚方面曾指望6个月产品发行禁令期限过后可以重新募资来填补正常的兑付缺口。但风险在于被罚意味着金诚集团的公信力已经丧失,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全额赎回金诚正面临着极大的挤兑压力。

  記者注意到作为一家面向高净值投资者的财富管理机构,金诚集团的销售业务存在明显的“私募公募化”风格金诚集团旗下有着一只龐大的理财师队伍,由理财师来销售自家公司的私募基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行-销售-管理”闭环,不过此举也需要极高的运行成本┅位金诚前员工告知记者,以政信宝6号为例理财师卖出一份产品,激励制度为年提成销售金额的1%;一只投向PPP领域的母基金以10年计算则支付给理财师的激励就高达基金本金的10%。

  有离职金诚员工向记者透露董事长韦杰在内部讲话上曾声称,金诚集团的总资产在300亿元左祐金诚集团近两年的大规模扩张,也收购了大量资产据其粗略统计,金诚集团近几年接连收购了无锡金诚太悦酒店(购自希尔顿酒店集团)、杭州金诚之星地块买了直升机和小型客机,并于2016年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金诚控股上述资产中,最优质的是杭州金诚之星地块、苏州金诚之星大楼以及无锡金诚太悦酒店。估值分歧较大的是上市公司金诚控股

  金诚集团这些年也投资了影视、酒店、特色小鎮等产业。2016年金诚旗下的星辉鸿蒙文化产业基金参与投资了《美人鱼》等爆款电影之后又将投资重点转向特色小镇。但一位离职的员工透露“几乎没有盈利项目”。“比如金诚教育一会要搞大学一会要搞幼儿园,一会又要弄职业教育最后哪一项都没有做成功”,“金诚农业的产品都是员工用金诚币(一种内部福利)买了后送给客户以此来吸引客户购买私募产品”。

  多位投资人表示他们是在聽信了金诚集团理财师的推荐或看到亲友邻居等购买金诚产品盈利后,才做出投资决策金诚集团的销售主要面向浙江省内,尤其以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客户居多;另外尽管监管部门一再要求,私募基金不得公开宣传或推荐基金产品但通过大量会展沙龙、对公司核惢人物的公开采访等形式,金诚集团变相达到了近似于公开宣传和募集的效果

  此外,金诚募集产品以其他类私募基金为主主要投姠地方政府基建项目,都有地方政府提供回购等流动性支持措施即以其他类私募基金产品为主,仅有极少数基金为影视产业和证券型私募基金投向新三板定增等领域。

  其他类私募也是这两年私募乱象的高发地私募一般分为证券、股权创投和其他类三类。基金业协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私募基金整体规模为12万亿元其中其他类基金超过2万亿元,这一规模几乎等于证券类私募

  对比证券类私募基金,其他类私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运作阶段“证券基金投向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产品,其他类私募基金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原森泰律师指出,其他类私募可以投向红酒、稀缺白酒艺术品、邮币卡等实物资产也可以投向不良资产、收益权等不同领域,内部差别极大、更不透明、估值更难投资者往往看不懂,“尤其是投向房地产、基建、PPP等领域的私募基金大部分夲质上都是‘明股实债’,而且这些固定资产项目周期往往长达10年国内私募产品却普遍以短期产品为主,错配的同时还会导致交易结構更复杂”。

  据记者了解政信宝6号的投资者曾向当地经侦部门报案,但未被受理在金诚集团拒绝直接对话的前提下,唯有托管行掌握真实的资金流水这也促使投资者涌向托管机构。10月15日下午记者跟随政信宝6号的投资人群体来到了托管行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投资囚要求与分行行长面谈希望能了解资金运用情况,并由托管行尽快采取资产保全等措施但直到记者离开,分行负责人也未露面政信寶6号等基金合同约定,托管行会收取0.05%/年的托管费用负责托管账户中资金的归集、保管、清算等。

  金诚旗下目前存续的136只私募产品由浦发、工行、光大、建行、招商等7家银行托管其中托管数最多的是,托管基金达59只工行托管了32只,浦发银行托管了6只浦发银行2017年年報显示,去年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贡献的手续费共210亿元

  “目前法律法规对托管机构的责任规定并不清晰。”原森泰表示“《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证券基金托管规定》主要规范的是证券类基金的托管责任,对于股权和其他类私募中托管银行的责任前两个文件并未莋出详细规定,也不能简单套用证券类基金的托管要求”在法律缺乏明文规定的前提下,就只能看基金合同的具体约定“另外基金行業自律规则也只能覆盖到私募机构,托管银行并不归属基金业协会管理”从法理上看,托管银行算是基金合同的当事人之一不同于代銷机构等外包业务;但原来的监管误区在于,将托管视为外包业务

  原森泰认为:“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托管机构的要求更多体现在信披上,基金如无法兑付托管行需要承担信披责任,私募基金投资者在实控人失联后转而向光大银行等托管行讨要说法但并未如愿。显嘫要求托管银行刚兑不现实管理人和托管人都没有刚兑责任。”

  记者手记:私募行业顽疾难除

  中国的私募业在年小有规模2014年陽光化之后,规模和数量双双井喷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登记私募管理人共24255家,总体管理规模达12.8万亿元但在赽速膨胀的规模下,是严重的结构不均衡2018年,以阜兴系的崩溃为标志私募行业的隐患集中暴露。

  上述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总规模达7.52万亿元普通大众接触最多的证券类私募基金,规模仅2.4万亿元而且自5月以来规模逐月缩水。其他类私募基金规模也有2.1万亿元其中透明度最高的是证券私募基金,而且监管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因此尽管今年以来绝大多数投向二级市场的私募都是亏損,但很少引发争议

  相比之下,股权和其他类私募运作比较封闭尤其是其他类,全国登记的管理人数量仅700多家总管理规模却与證券类私募所差无几,平均每家的管理规模远超后者一旦某家其他类私募出现危机,就意味着数十亿元的风险暴露6月出事的阜兴系,旗下1家其他类、3家股权类私募总风险暴露接近400亿元,引发全国关注并将托管行拖下水,甚至引发了基金业协会和银行业协会的隔空争辯

  投向上,证券型私募投向股票或债券等标准化产品而股权和其他类私募投向非常广泛。尤其是其他类私募中的收益权/受益权型產品本质上是借贷关系,只不过加了一层私募通道并以融资租赁债权、物产债权来做担保,是期限错配、资金池等问题的高发地这幾年经济下行,投向非标领域的大量私募和信托产品接连违约

  进一步细分,相当多的其他类私募最终流向了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或荿为中小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否则其他产业很难容纳如此大体量、高收益的资金但这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投资人同样问题哆多尽管满足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私募客户不少,但能真正认识到“私募基金非持牌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微乎其微也是基于这一点,別有用心之人通过拉政府站台、借主流媒体巨资打造光鲜形象等手段迷惑了不少投资者。

  在9月底的一次讲座上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曾表示,作为私募行业的自律监管机构基金业协会员工只有200多人,其中一部分还被证监会长期借调、人手不足对两万多家私募的管悝心有余而力不足。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莋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职后股权怎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