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血压标准脉搏紧张,脉搏血压都比正常高怎么办

在争辩假性高血压之前,首先应排除测量血压(BP)的技术问题(系统偏差,终端数字显示偏差,观察者错误),包括袖带太松导致的高血压和对胳膊较粗的未能选择合适袖带产生的错误的血压值。本综述中,我们关注的是三个少见高血压类型:

(1)年龄段从青少年后期到青壮年的假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

(2)年龄段从青年到中年早期的人为或者良性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定义为SBP<140mmHg和DBP≥90mmHg;

(3)老年人的假性高血压,目前很少指不可压缩动脉综合征,更常见的是间接的袖带和血压计测量的肱动脉压高于侵入性动脉内直接测得的“正常”血压。

青少年后期到青壮年这一年龄段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尽管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一般多与老年人相关,但也是青少年和青壮年主要高血压类型。O'Rourke等首次描述了6位14-23岁的年轻人欺骗性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现象。研究者记录到升高的肱动脉收缩压(150–176mmHg)而舒张压正常(55–85mmHg),并且所有年轻受试者在同年龄段中个子较高。利用Sphygmo Cor系统进行脉搏波分析,这种技术通过测量桡动脉波得出主动脉压,他们发现收缩压峰值较通常尖锐和平均动脉压正常,得出这是欺骗性的高血压来自于夸张的放大正常的主动脉压。

Mahmudand Feely鉴别了174位医学生中的11位(按性别均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他们肱动脉血压平均为147/70mmHg。所有这些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受试者个子较高,不吸烟,热爱体育活动。利用Sphygmo Cor系统分析发现,欺骗性的高血压受试者中心动脉和肱动脉收缩压差31mmHg,而正常血压一般差20mmHg。按照O'Rourke等看法,他们这种高血压是欺骗性的收缩期高血压的一种,继发压力夸大的健康运动活跃的男性,他们心率较慢,中心动脉弹性大。Pickering分析年轻人中单纯收缩压高的数据,得出这可能是一种良性状况,也许和“运动员心脏”相关。

最近不少调查质疑这种年轻人中收缩压高是良性的说法。McEniery在评价一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的麻醉研究中分析了1008位年轻大学生(平均年龄20岁)。与之前的研究一致,他们发现年轻人中单纯收缩压高约90%为男性。但在这项研究中,却发现单纯高收缩压与正常脉压增大相关,与肱动脉和中心动脉压升高无关,测量采用的也是Sphygmo Cor技术。Hulsen等采用SphygmoCor技术进行的乌得勒支(荷兰城市)的人群队列研究中750位青年人,发现57位单纯高收缩压男性(只有3位女性),他们肱动脉和中心(主)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同群人。

在解释这些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是正常的中心动脉压?从中心到外周动脉由于收缩压上升脉压增大。所谓的压力增大主要是由于动脉树中各部分不同血管硬度和波反射,所有人都存在但老老年个体更明显。由于肱动脉和中心动脉这种压力不一致,使用肱动脉血压值定义中心动脉压力正常值并不合适甚至误导。事实上,McEniery等在4000人的健康队列研究中发现,在20-30岁的男性中肱动脉压平均1.7倍于主动脉压(95%CI=1.35to2.05)。以肱动脉压120mmHg为参照,相应的中心动脉收缩压男性约为105±8mmHg,女性约为101±9mmHg。相比之下,上述4项研究中单纯高收缩压受试者平均中心动脉收缩压为119、116、120和117mmHg。此外,在这三项研究中正常血压组对应血压值为100、98、和105mmHg。与上述观察研究描述一致。因此,年轻人中单纯高收缩压者中心动脉收缩压随着肱动脉收缩压升高而升高,表明这些个体可能心血管风险增加。

McEniery也注意到主动脉硬化和每搏输出量在这些年轻个体中也高,为观察到的中心动脉压升高提供了貌似合理的生理机制。此外,Lund-Johannson和Julius等人的工作表明每搏输出量增加与年轻人收缩期高血压有关,有可能在以后变为持续的高血压。意味着这些个体是发展为“确定”高血压的相当早期阶段。因此,有利证据强烈反对年轻人中高收缩压是假性高血压。然而,需要以后的纵向研究查明青少年和青壮年单纯高收缩压者进展、演变以及预后这一疾病过程。

青壮年中人为/良性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人为或者良性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这一概念源自早期的观察,研究个体表现为舒张压升高且脉压差变小(根据定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听诊血压测量时高估了实际的动脉内舒张压。支持这一说法的研究有,Fang等在一个工作地点高血压控制项目中分析了1560位参与者,得出收缩压/舒张压高的患者心肌梗死相对风险高于单纯舒张压高(定义为SBP<160及DBP≥90mmHg)的患者(5.20比2.21每1000人年)。当单纯舒张压定义在SBP<140mmHg时,无心肌梗死记录。但是,该研究是无说服力的,因为在4.5年的随访研究中只有25例心梗患者。然而随后的4项其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良性的,临床意义不大。

Study)定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为SBP<160以及DBP≥90mmHg,这个定义包含在目前的高血压1级分类中。日本的Ohasama研究利用家庭血压监测定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为SBP<137以及DBP≥84mmHg并随访8.6年,得出对全部心血管事件无意义,危害比为1.2(95%可信区间:0.16–8.96)[15]。这3项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年人。而在芬兰男性人群队列研究中,对3267位年龄在30-45岁的健康个体进行32年的随访研究[16]。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受试者分为SBP<160mmHg和SBP<140mmHg两组,SBP<140mmHg组与参考值为1的无高血压组比较风险比为1.11,无意义。但是无高血压却定位为SBP<160以及DBP<90mmHg,这其中包括单纯收缩高血压1级,因此这不公正的导致单纯舒张压高组风险降低。Pickering复习了上述研究得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并不是人为的测量误差或者良性的。

但是一些列证据显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有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弗雷明汉心脏研究(The Framing ham Heart Study)显示,在10年的随访中,新发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大多数由原来正常或者正常高值的血压发展而来。此外,基线研究时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受试者有82.5%在随后的10年中发展为收缩压/舒张压期高血压,说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收缩压/舒张压期高血压的先兆,因此它可能不是一种良性状态。更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自一篇包含大于100万中年和老年人群(所有年龄>40岁)的高血压数值荟萃分析,证实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之间成连续的正相关关系[19]。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发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降至75mmHg前没有任何风险界限值。

最近,这些观察在瑞典男性一个大规模的队列研究中拓展,基线检查的年龄平均为18岁,随访了24年。作者称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大于90mmHg和心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连续和陡直的,甚至强于收缩压。同样支持这些观察研究,弗雷明汉心脏研究(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显示小于50岁的成年人中舒张期血压较收缩压更好地预测未来冠状动脉疾病;在50岁后恰相反。

最后,中国中风预防项目,在5个大城市的进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队列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高血压对中风重要影响,特别是舒张期高血压倾向于中风危险。1987年招募的总共26587无中风史的受试者平均随访9.5年,其中有1107位发生中风事件。中风的病因如下:缺血性55.5%,出血性40.7%,未定性3.8%。一个重要发现是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定义为SBP<140mmHg及DBP≥90mmHg)在中国人群中并不是发生中风的不常见原因。此外,舒张性高血压(风险比:2.35[95%可信区间:1.91–2.90])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风险比:2.16[95%CI:1.69–2.76])对中风来所有相似的预测价值。

我们现在知道明确的证据亚洲人群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应积极治疗。流动血压监测(ABM)结果也支持这些发现,脉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预测因素;相反的是平均血压是中风危险的主要预测因素。之前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研究预测风险的失败之处在于缺少足够的统计支持:(1)样本小;(2)血压测量精度差;(3)较少未来发生的舒张期高血压相关风险的心血管疾病;(4)数据的统计方式。总之,强有力的证据排除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人为造成或者高血压的良性形式。

老年人的假性高血压 它常用来描述使用袖带血压计间接测量的升高的肱动脉血压,而侵入性测得的动脉内压是正常的。病理生理学角度上讲为肱动脉硬化,常发生在老年人,因此假性高血压常用于描述老年人。

从极端的形式来说,肱动脉的钙化致使动脉的难压缩性。异常的硬化(也称为Monckeberg钙化,注:门克伯格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影响动脉肌层的上限和下限。较为少见的情况是由于严重的钙化的肱动脉壁无法压缩,血压计就无法测量上限血压。更常见的是动脉中层钙化多累及下肢动脉,表现为踝肱指数减小(<0.9)或难压缩的踝肱指数增加≥1.4,重要的是,无法压缩的动脉不管是少见的上肢动脉还是较常见的下肢动脉,常常伴有慢性肾脏疾病伴或不伴糖尿病,因此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是,奇怪的是,有下肢动脉异常硬化的个体,踝肱指数升高(踝动脉血压明显升高,肱动脉轻微升高)并没有传统的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事实上,他们根据年龄调整的高血压发病情况并不比正常或者较低踝肱指数的高。因此,难压缩的动脉综合征并不是假性高血压的表现。

不过更常见情况的是硬化动脉仍有一定的压缩性(弹性减弱),与实际测得的动脉内压相比,使用血压计测量时可能会高估舒缩压计数。为充分理解这种临床情形的出现需充分了解其历史背景。其定义来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时测量上臂袖带以及动脉内压,当时的高血压按照舒张压升高进行分类;收缩压只有≥160mmHg时才认为升高有意义。并且,在老年患者中的观察性研究中,并未意识到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收缩压比舒张压重要,在收缩压>115mmHg开始评估风险。

因此,假性高血压定义为舒张期袖带压>100mmHg且动脉内压<90mmHg。这种情况占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4%-7%[30]。常常认为其良性预后,但从未在人群研究中验证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如在Spence研究中,怀疑假性高血压受试者的舒张期假性高血压定义为舒张压增加大于正常值20mmHg,动脉内收缩压测值持续高于正常(高血压2期或者3期)。这些关于舒张期假性高血压的观察已经得到广泛确认。Smulyan和Safar总结到,1993年的医学仪器进展协会评价了5项研究,对比袖带肱动脉压和血压金标准肱动脉内压;对于收缩压动脉内压高于听诊血压3-4mmHg,然而对于舒张压听诊血压高于动脉内压约10mmHg,从而证实了舒张期假性高血压排除了收缩期假性高血压。

有趣的是,Messerli等总结老年人假性高血压发生情况时注意到他们的桡动脉可触及搏动(Osler征阳性)。Messerli等发现13位患者可触及桡动脉,对于比动脉内压,测量得的舒张压高16.4mmHg收缩压高15.8mmHg。但是校正后平均动脉内压是181/78mmHg,说明这些人事实上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之后的研究发现,Oslerg征由于其灵敏度和选择性较低,诊断意义不大。

现有的证据表明,大多数称为假性高血压的老年个体事实上存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也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假性高血压这种说法是一种误导,它忽视了老年患者中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相关的巨大风险。此外,肱动脉硬化很少单独发生,它是大动脉的硬化,也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特点,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脉搏波速度评估——当前动脉硬化衡量的金标准,在这些个体中进行检测意义较大。进一步说,弹性主动脉及分支中膜钙化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定量高分辨CT成像可发现看似健康的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升降及腹主动脉钙化。有趣的是,主动脉钙化的程度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严重性和降压药物的抵抗有关。在一项常规健康体检筛查评估大动脉的钙含量的研究中也发现胸主动脉钙化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类似的相关关系。因此,与年龄增长不成比例的血管钙化在单收缩期高血压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与靶器官损害、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良好的相关性,利用示波方法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成为评价以及分类高血压心脏病危险的金标准。更重要的是,动态血压监测发现了新的高血压类型白大衣高血压和白大衣效应,二者在老年患者常见,可能被认为假性高血压。事实上,白大衣高血压常见于不断扩大的大动脉硬化的个体,由于“警报”的影响或者白大衣反应,在动脉硬化的个体中测得的血压有可能升高并伴有动脉缓冲能力的减弱。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和白大衣效应的理想方法,但也其他的选择,更便宜、简单和可重复方法来评估治疗反应,比如家庭血压监测。

尽管评估高血压对心脏风险有了新的进展,老年人中假性高血压这一概念依旧会出现在书籍和杂志中,尽管最近的一项老年人高血压共识指出,如果在没有靶器官的损害的情况下测得的收缩压值又不恰当的高,或者使用降压药引起低血压症状但测定的收缩压值比较高;回顾从前,这些情况没有靶器官的损害下多考虑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效应,以及偶尔出现治疗诱导或者加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所有这些均戴着假性高血压的帽子。此外,中心主动脉压力作为心血管危险因素应该除去假性高血压患者。事实上,中心主动脉压力的测量不仅由于肱动脉也与动态血压对心血管危险的预测价值相媲美。但是,只有获得明确的发病率/死亡率的研究之前,动态血压监测依然是评价高血压心血管危险的金标准。

总之,这种说法“假性高血压”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误导;与动脉内舒张压相比,它意味着良性条件下二次错误高估了示波的或听诊的舒张压,此外,白大衣高血压或者白大衣效应无靶器官损害者排除之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增大的脉压与心血管风险相关。因此,对比与动脉内压力,错误的升高的肱动脉压是办公室/诊所与家中/门诊测量差异的结果。事实上,对于诊断老年人假性高血压来说“皇帝的新装”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在过去二十年中,很少有对老年人中假性高血压更进一步的科学报道,尽管在医学文献中一直作为高血压的一个类型出现。神话会一直在,是不是该到终结其的时候了?

本文中这三个高血压的表现类型都有轻到重度的心血管危险,因此不应描述有良性的预后。对于年轻个体,伪收缩期高血压实际上与中心动脉和肱动脉收缩压增加有关,而非夸大为中央到外周动脉的放大作用。类似的所谓年轻人中的人为的单舒张期高血压亦增加心血管风险,会在以后发展为收缩期或者舒张期高血压。在老年人中,难压缩动脉症状,所涉及到下肢动脉,与肌性动脉中层严重钙化有关,踝肱指数常升高,(心血管风险)通常经年龄校正后无明显增加。相比之下,舒张性假性高血压,表现为脉压大的单收缩期高血压,与动脉钙化有关并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危险增加。事实上,利用动态血压这一新的金标准评价老年人心血管风险,我们可以得出在无靶器官损害情况下白大衣高血压及白大衣效应戴着假性高血压的帽子出现。总之,并不存在升高的血压类型可以称为欺骗性、人为、或者假性高血压。

}

  高血压患者,您被欧姆龙等电子血压计欺骗了吗?

  医学研究表明:高估舒张压5mmHg将使现有高血压患者人数翻倍(其中一半为误判),而低估舒张压5mmHg将导致2/3的高血压患者被漏诊。显然,准确测量血压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首要条件,而血压计的准确与否是准确测量血压的关键因素。

  我们在欧姆龙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包括手腕式血压计在内的欧姆龙每一款血压计,几乎都有“通过AAMI(美国医疗器械促进会)准确性检测标准”和“通过BHS(英国高血压协会)准确性检测标准”的字样,它暗示欧姆龙的血压计都很准确(详见欧姆龙官网)。

  而在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教材第12页倒数第8行至第10行却明确指出:“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不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老年人。”因为,人体各个部位的血压是不一样的,离心脏越近,血压越高,我们平时说的血压多少,是医学上特别定义的上臂部位的血压。而在手腕上测量血压,显然需要换算,否则,毫无意义。但是血压计内置的“换算公式”无法区别不同血管弹性和血液流动速度,无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有多差,血液流动速度有多慢,血压计只能用一种事先设定的“通用的”换算关系去换算,这样必然造成误差。而且,这个误差显然很大,电子血压计的血压本来是“算”出来的,手腕式血压计再多一次换算,误差更大,所以,所有的专家都不主张采用手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而以世界销量第一,占中国市场65%以上的欧姆龙为代表的电子血压计等生产商和销售商,不但没有明确告诉消费者,而且还用“通过什么什么准确性标准”的字样来欺骗高血压患者。难怪有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随想”网友在网上说:“怪不得近年来脑出血患者越来越多,非死即残,原来错误电子血压计误导是元凶之一”。

  那么,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准确吗?

  其实,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早就告诉过人们:“几乎所有的电子血压计测量都不准”(只要在百度上搜“俞梦孙与电子血压计”就会看到很多电子血压计不准确的报道)。

  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教材第11页也告诉了我们:电子血压计是在升压或降压过程中利用震荡脉搏波算出平均压,再通过一定的数学算法,最终得到血压值并显示。电子血压计是算血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测量血压。国际医学界从未认可过这种血压测量方法。

  200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血压测量与测量器具》第33页到48页的内容明确告诉读者: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不准确是因为示波法原理有缺陷,一是震荡波来源复杂,大部分是其它因素产生的波动,会影响平均压计算的准确性;二是人类血压个体千差万别,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换算关系。电子血压计用同一换算关系去换算不同的血压,势必造成误差。而且这个误差是离散的、不确定的,它有时是正差,有时是负差,最大误差可以达到几十毫米汞柱。并不是恒定的,有些患者把电子血压计测量出来的血压加减某一恒定的数值,这种做法严重误导了病情。

  从上述原理我们就可看出,电子血压计不准确是“娘胎里带来的残疾”,是先天性的。不是人们误以为的“使用得当”也准确,也不是因为用过一段时间后会不准确。只要采用示波法的电子血压计,肯定不准确。这也是60多年来,国际医学界一直不认可示波法测量血压、不让电子血压计替代听诊法血压计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误以为国家允许生产的产品总是好的,但不知道“行业标准”对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要求过于宽松(标准偏差小于等于8毫米汞柱,实际个别误差几十毫米汞柱的电子血压计也都有可能合格)。又由于人们不知道电子血压计标注的误差率小于等于3%,是静态下(非人体手臂测量)压力传感器的准确度,不是电子血压计实际测量血压的准确度,所以,人们就是理解不了不准确的电子血压计怎么还可以被大量生产和销售。

  那么,为什么电子血压计有时候测量也“准确” 呢?一是人们的评判标准不可靠,很多人误以为连续两次测量血压越接近,血压计越准确。这正好符合电子血压计用“通用的”的换算关系算出来的血压区别不大的特性;二是年轻人和健康的中年人,血压的个体差异没有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那么大,电子血压计用统计学的方法计算血压,也能大致符合这些人的血压状况,所以,在这些人身上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有时候也“准确”。

  高血压患者朋友们,准确测量血压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首要条件,一个连自己的准确血压都不知道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有效控制高血压的。2008年世界高血压联盟提出“在家庭测量血压”的号召,就是因为在医疗机构测量血压很难避免客观因素的影响,所测血压往往是波动后的血压。血压需要在家庭环境下测量才准确,但不准确的电子血压计会误导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有效控制率只有6.1%,每100个高血压患者还有94个未能有效控制高血压,他们必然会发生中风等高血压并发症。这难道与欧姆龙等电子血压计的欺骗和误导毫无关系吗?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电子血压计不准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原来我没有搞懂为什么电子血压计不准,以为是电子无器件不准.现在终于搞明白了,是示波法这测量原理不科学,示波法不能准确测量人体血压,怪不得医院的医生还在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不准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原来我没有搞懂为什么电子血压计不准,以为是电子无器件不准.现在终于搞明白了,是示波法这测量原理不科学,示波法不能准确测量人体血压,怪不得医院的医生还在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检血压标准脉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