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德国生四个孩子,我该如何安排孩子的教育

德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移民目的地。从实力方面来讲,德国属于软硬兼修的国家。论硬实力,德国是经济强国,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当前,德国的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论软实力,德国高水平的法治以及兼容并包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德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强大。无论在应对欧债危机还是难民危机中,德国都不折不扣地承担起了欧洲领导者的角色。

德国政府向外国人颁发2种赋予德国永久居留权的身份,即德国定居许可和欧盟长期居民身份。这两种身份原则上颁发给那些已经在德国居住超过5年的非欧盟公民。永久居民享有不受限制的工作权,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和德国公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无论定居许可还是欧盟长期居民身份都要求外国人在德国合法居留一定时间后才能申请。那么问题来了,我应当以何种途径实现在德国的合法居留,迈出德国移民的第一步呢?这就需要潜在申请人首先要获得一种短期的居留身份。对于中国申请人而言,最为现实的选择有两种,即欧盟蓝卡和德国法人签证,分别适合不同的特定人群。

欧盟蓝卡——适合高学历人士

“蓝卡”是一项欧盟层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而推出的高技术移民政策。作为欧盟吸引高技术移民的重要举措,欧盟“蓝卡”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2007年10月23日,欧盟《蓝卡指令》的法立建议出台,并在2009年通过并生效,各成员国最晚应该在2011年6月19日之前将指令转化为国内法。因此,大多数欧盟国家是从2012年开始正式派发欧盟蓝卡,其中德国发放的蓝卡数量最多。

如果第三国国民能够出具年工资水平超过50,400欧元(每月4200欧元)的工作合同,并拥有德国大学学位证书(外国同等学位证书也可以)就符合申请蓝卡的资格。对于那些迫切需要第三国工人的职业,蓝卡申请人的年收入被放宽至38,400欧元(每月3200欧元)。在这种情况下,就业主管部门应进行检查,确保申请人的工作条件和薪金水平符合通常的工作条件。

原则上,欧盟蓝卡持有者在德国合法工作33个月之后就可以获得定居许可。如果申请人的德语达到B1水平,则在合法工作21个月之后就可以获得定居许可。在最初两年内,蓝卡持有人更换雇主应获得事先的批准。

德国法人签证——适合商界人士

在德国《居留法》中,我们通常所说的创业移民被归类为“自雇工作”。如果外国人拥有一定的商业管理经验和在德国开展业务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由于从事自雇工作而获得居留许可。居留许可的有效期最长为三年。年龄超过45岁以上的外国人,必须要拥有充足的养老保障才能获发居留许可。如果外国人计划中的商业活动实施得非常成功,同时他拥有足够的收入来保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那么在三年之后,他可以获发定居许可。

如果您拥对德国移民感兴趣,希望去德国创办企业或寻求就业,那么“欧盟蓝卡”和“法人签证”无疑是您进入德国乃至欧洲的快捷通道。

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将享有哪些福利待遇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2)小孩出生补助1000欧元

3)婴儿奶粉补助300欧元每个月

4)儿童零花钱每月184——215欧元起

5)失业金为净收入的65% (以一家三口为例, 可领约2万欧元/年, 最多可领一年)

6)救济金 {按2015年标准, 65周岁后则可领取: 一家两口可领约309960欧元 (以平均年龄80周岁为例)

德国的永久居留权并不遥远。您需要做的是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也许您已经有了一个长期的计划或想法,但如果希望将它变为现实则需要设定可行的短期目标。专业人士的意见可以帮助您了解现实的选择和解决方案,也会节约您宝贵的时间。

}

原标题:德国移民:德国教育,为什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环球优格

今天,环球优格德国移民(微信公众号globaljunger)小编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德国的教育。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四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能上大学的,比例还没有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孩子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创造。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以上就是环球优格德国移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德国教育体系介绍,更多德国留学移民相关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lobaljunger

}

近期在微信上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德国教育的文章,每次都抱着一种期望阅读,但读完后每次都感觉有点失落,总觉缺了点什么。随后我就问自己,既然别人的文章都让你失望,为何不亲自下笔,写一篇关于德国教育的文章呢?虽然本身不从事教育职业,但我毕竟亲身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德国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吧。我不奢望通过这一篇文章彻底解码德国教育,而是希望通过个人经历的展示使大家对德国的教育有一种新的看法。


我十三岁跟随父母来到勃兰登堡州的一座小城市,当时我生活的地方仅有我们一家中国人。东德的小学均为六年制(德国南部,比如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福尔腾堡州是四年制),为了让我更好的学习德语,父母让我上了一年小学,学校也特意让一位老师单独给我辅导德语。尽管刚入学的时候没有任何德语基础,但通过自身努力,后来跳了两级。


这个城市很小,人口刚过万,很多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小村庄,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早上独自坐学生专用公交来上课的,即使是在漆黑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中午放学后,老师会轮流陪学生们去公交站等车,直到大家都上车后才离开。我的学校坐落在一个破旧的别墅里,学生人数不多,像我们班学生人数还不足二十。四年级之前,学校的课程只有德语、数学、体育、音乐和美术, 上课期间玩耍的成分更浓一些,五年级时才有了生物学和英语。每当有学生过生日的时候,他们的家长都会拿出自己亲手做的蛋糕在课堂上让大家品尝,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唱生日歌祝贺,这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愉快的结束了。当天,老师布置家庭功课时,也常常会免去这位“小寿星“的作业,作为他的生日礼物。所以,很多小朋友都特别期待自己生日的那天,因为他们知道当天会是个特殊的日子,他们有很多的“特权“。


小学生几乎都在学校的食堂用午餐,中午一点多放学。由于很多家长都不会那么早下班, 所以很多小孩都会留在学校学习画画、做功课或者玩耍。到点的时候要么家长来接他们,要么独自乘公交回家。小学四年级时会有一堂交通规则课,这堂“课”不在教室里,而是在街道上,并且有警察叔叔/阿姨陪伴,所以大家都很兴奋。一般情况下。都是两辆警车封锁住街道的两边,让小朋友们在里面锻炼学习。骑自行车之前,警察叔叔会先教大家带上安全帽,穿上特殊的制服,然后跟我们讲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比如,骑自行车之前要检查后面的车灯是否坏了(因为天黑骑自行车时后面的车灯是必须要打开的),还要检查车铃是否好用。你在十字路口转弯的时候,如果想向右,就伸出你的右手往右指;如果向左,就伸出左手,不需要往后看。通过这堂课之后,我在德国骑自行车从不往后看,只要伸出手指指我要去的方向就行了。今天,德国的街头经常会看到年幼小孩子的自行车后面都会插一根比较高的杆,有些杆上还挂着各式各样的小旗子,其用意是孩子个子矮小,可能不会马上被开车者看到,插了杆后更容易被发觉,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避免交通事故。


不要小看这种貌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它在德国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德国是众所周知的汽车大国,但更是一个自行车超级大国,八千万人口的德国拥有六千万辆以上自行车,而汽车的数量只有四千四百万左右。如果你不从小就接触这些交通规则,不去遵守,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数据显示,德国自行车事故的数量远远低于汽车事故,我想应该与这些“小事”有必然的联系。


小学六年级结束后就要迈入中学 (注: 因为德国的教育制度还没有统一,而是由各州自定,所以我讲的都是针对我在勃兰登堡州的教育经历,与其他州在细节上必定有出入,现在联邦教和州政府教育部正在讨论是否今后把高考统一化) 。中学分三种: Gymnasium, Gesamtschule,和Hauptschule. Gymnasium简称为高级中学,对学生的要求偏高,从七年级到十三年级(现在已经改成十二年制了),毕业后的目的是上大学。Gesamtschule和Hauptschule没有明显的区别。十年级毕业后获得初中文凭。上这类中学的人大多数没有继续上大学的念头.


最后一学期结束前,班主任会事先和每位专业老师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估, 之后再和家长协商,协商的时候偶尔也会让学生本人参与。按照实际情况,班主任对学生做出评估,建议他上哪种中学更合适。在德国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上大学深造,也没有所有家长都强迫自己的孩子必须上大学的,尽管德国有免费的全民教育。


虽然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上大学,但他们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强迫出来的教育是无济于事的,这也是德国为什么会有多种不同性质的中学同时存在的原因。德国人心里很清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优点、 兴趣爱好和潜力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思考,有些人喜欢实践,不能把他们都当成是今后受同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对待。尽管德国家长也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但是他们对“龙“的定义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1)不是上了大学就一定会成“龙”;( 2)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使他自己在发挥潜力的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初中期是在七年级到十年级之间,我上的是高级中学(Gymnasium), 班里的人数不足30,其中仅有三个是我的小学同学。为什么? 因为一部分同学没有申请上高级中学,而是选择了其他适合他们的中学,另一部分则被分配到了其他班级。七年级开始课程也增加了,比如历史、物理学、地理学、第二门外语(法语和俄语)、化学和宗教学(普及一些宗教的常识而已,该课程如今也已经取消了),到九年级的时候还会再增加政治教育课,德语名叫Politische Bildung(其他州对此的称呼不一样)。 这里我要稍作解释,所谓的政治课的核心不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是教学生去了解德国的政治体系。比如: 什么是民主国家、言论自由、法治国家、德国宪法、选举、联邦制、反对种族歧视、人权问题等内容。课本的内容不是国家或州政府的文化部提供的,而是由德国联邦内政部拨款赞助的一个名叫“政治教育中心”的机构提供的 (注: 虽然是联邦内政部出的钱, 但不属于它管,而是由国会各党派的代表来监督)


九年级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要做长达三个星期的实习,实习岗位还必须要自己独立寻找。原因很简单,德国人认为:寻找实习岗位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实习本身是为了让学生除了学习理论之外,尽早接触到现实社会,发展自己的爱好, 开阔个人的视野,从实践中去体验,以便为自己将来在选择大学或求职时提供有力的帮助。因为我比较喜欢看报纸和书,所以首选了报社作为实习岗位,可惜我相中的岗位被我的同学捷足先登。如是,我重新选择了图书馆的实习岗位,因为那里书多,借书或看书比较方便。可惜后来还是空欢喜一场,因为这个位置尽早就被人“ 预订”。没办法,最后我就“沦落”到幼儿园里实习了三周。直到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大部分德国人是非常喜欢看书的。


初中毕业后接着就是上高中,德国的高中是指11年级到12年级(当时我上高中的时还有13年级),与初中明显的区别在于高中是 按照主修课来分班的。主修课有两门,而且有顺序要求,高考时主修课必须都要通过笔试。关于主修课还有一些限制,假如你选的主修课报名人数少于10人,就不能开课。我按顺序选了德语和历史 ,在德国高中最受欢迎的主修课是德语(以文学为主,其中经典文学像歌德和席勒或二战后文学占主流)、英语和地理学,选理科的人很少,文艺课不能作为主修课。高中时还增加了经济学、计算机学、拉丁语和心理学。因为高中时选课是自愿的,所以学生可以对制定的少数课程进行挑选,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美术和音乐,你可以只选其中一项或两项,我当初只选择了物理和音乐。我所在的学校(可能其他学校也大同小异)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用的大部分教科书都是免费发的,不用自己买。用的时候学生只能用铅笔做笔记,学期结束后要把做的笔记擦掉,再还给学校。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被学长们用了四到五年的教科书依然崭新。由此可见,德国人了爱护公物的习惯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高中的分数从0分到15分,15分是满分,也就是1加,低于5分就是不及格。高考由四门课组成,除了 两门的笔试主修课以外还必须选两门,其中一门是面试课。高中毕业分数是高中所有考试和高考时分数的平均分,其中主修课分数比列占的高。在勃兰登堡的教育体系中,不将所有辅修课的分数都算入高考毕业成绩当中。因为每个州的高考主修课有所不同,每个州学生的高考成绩算法也不一样。


学生的午餐是如何解决的呢?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有自己的食堂。我上的初中和高中同属一所学校,学生总数在700人左右。因为学生人数本来就有限,再加上很多人不在学校的食堂用午餐,导致食堂的午餐只分两种,价格大约在两欧元上下,地方政府提供30%补贴。补贴的费用由当地城市单独承担。关于学校食堂,东西德有很大的区别。当我因为这个问题问我校长的时候,他回答说:“这个和历史有关。东德以前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食堂提供免费午餐是理所淡然的事。现在我们保留了这个传统。学校食堂都是有每个学校自己组织的。西德不同。西德学校的食堂几乎都不是学校,


在我们那里还有一种传统,就是在高中毕业的前一年,学生们会自己组织一个协会。这个协会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然后作为将来我们毕业典礼的经费。毕竟每次毕业典礼的花费都在几万欧元上下(其中包括租很大的场所和提供近500人的自助餐费用,不包括任何酒水在内),而我们都是穷学生,也不愿意做家里的寄生虫,所以没那么多钱。有人会问,这个协会是通过什么手段赚钱的呢?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组织Party, 邀请很多人参加,然后要求每个人必须买票,门票每人两欧到五欧不等,门票收入就是毕业典礼的主要资金来源。我们要组织多少次Party才能凑到那么大一笔钱啊,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笔者对此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假如最后资金还是不够,只能大家没人再补贴几十欧元凑足就完事了。


毕业证书授予仪式和毕业典礼都在同一天举行。等一切结束后,男的要么服兵役(2011年开始废除服兵役义务,实行了自愿服兵役。从那时起,女人也可以自愿服兵役),要么做十个月社会公益工作;女的可以直接上大学或者自愿做为期一年的社会服务,但大部分还是选着前者。说到服兵役还有一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规矩:假如你是男生,家中有两个哥哥已经服兵役了,那么你就不用服役而直接申请上大学。我有个同学,他在家排行老三,就很开心的“享受“了这一待遇。他名叫康拉德,现在是物理学博士,出生于一个“学霸家族”,兄弟姐妹六人的高考成绩均在全校排名前三, 其中三个还是全校第一。


据说德国的小学不是在10岁的时候就考试然后分入不同的学校了吗?


原来都是以讹传讹,感谢楼主来给我们讲一讲真实的德国教育,谢谢。


嗯,看来还是俺们瑞典的福利好,我从来不用担心女儿的午餐,学校全包,连手提电脑都人手发放一台,充分结合了资本主义的资金优势和社会主义的福利政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民德国生四个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