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群发发出去的短信冷淡很久的女生今天给我群发信息都不显示收到

发祝福之前,和自己的内心核对一个问题:

我是出于【表达情感】而做这件事,还是出于【害怕被人认为是没眼色的人】而做这件事? ——发自内心愿意做一件事,


和被恐惧支配着,不得不做一件事,
我们的情绪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小时候,有一年过六一节,幼儿园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两块凤梨酥。
从没见过凤梨酥的我,拿起剥开就要吃,却被妈妈打断了。

妈妈捣了捣我的腰眼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眼色呢!有好吃的,应该拿给老师分享啊!你看人家谁谁谁,人家都知道先把凤梨酥拿给老师分享,看人家多会来事儿!

我顺着妈妈的眼光看过去,嚯,五六个小孩儿都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得要把凤梨酥塞给老师吃。

我说:“妈妈,我觉得陈老师不缺我这块凤梨酥。”

妈妈说:“你这孩子是不是啊,别人都分享就你不分享,这不是更显得你不懂事嘛!还不赶紧快去!”

于是我很听话得把凤梨酥拿给老师吃了,可心里总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上来。

我好像被胁迫着做了一件看起来很正确的事。


我扮演了一个看起来很懂事的小孩,但那并不是真实的我。

“孩子把好吃的东西送给老师——显得孩子很懂事——从而显得家长把孩子教育的好——从而家长感到很有面子。”——在这条逻辑链中,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孩子的感受。 “孩子,你喜欢凤梨酥吗?”

“孩子,你喜欢老师吗?”

“孩子,你愿意把你喜欢的东西送给老师吗?”

——没有人问过孩子的想法,也没有人问过孩子的感受。

如果妈妈当时这样问我,我一定会狂点头表示“愿意愿意愿意”,然后捧着凤梨酥向我最喜欢的陈红娟老师飞奔而去!

我并不抗拒分享,我认为分享是正确的事;可是,我非常抗拒这种——“为了证明自己很懂事而故意表演出来的分享”!我也不抗拒送礼物,发祝福,我认为这些礼节也都是很温暖美好的事。可是,我非常抗拒这种——“为了害怕被指责为没眼色/不会来事儿,而故意表演出来的送礼和祝福!” 这就是我们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特点:重伦理,重面子,而轻感受。

“你的情绪感受不重要,你做出一副会来事儿的姿态,让我们面子上过得去更重要。”久而久之,孩子的感受就被压抑掉了。 就是在这样的“教导”下,我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感受,抛弃自己的感受,而使用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也就是社会规条和社会舆论,来强迫自己去做讨好别人的事。

等长大以后,我们分享食物,我们送礼送祝福,但这些行为都不再是出于真情的流露,而是出于对舆论指责的恐惧!


我们怕,我们怕自己不懂事,我们怕自己没眼力见儿,我们怕受到批评和排挤,我们怕得罪人!
活在这样恐惧中,当然会不舒服,会别扭,会反感啊!
我们演的很累,别人陪我们演的也很累。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别扭的感觉呢?四个字:回归本真。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好恶,真实情绪。 比如,当你犹豫是否要给某个人发祝福短信的时候,可以在内心跟自己核对以下问题:

“我内心喜欢这个人吗?”“我真的希望他新的一年过的快乐吗?”“我接下来要打的字,是出于真实的情感表达吗?还是出于对舆论指责恐惧?”“我喜欢用祝福短信的形式来表达我的情感吗?还是我很抗拒这种形式?”“如果我抗拒祝福短信的形式,那么我平时还有其它途径对他表达情感吗?” 经过这一番核对之后,我们可以快速地和自己的内心做一个连接。


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就算我们内心还有抗拒,还有恶心,我们也至少会知道自己的抗拒点在哪里,恶心点在哪里。

只有带着这份觉察,我们才能够从“被舆论胁迫着讨好他人”的漩涡里活出来,找回真实的自己,唤醒被压抑的感受。 一个人,只有真的做到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到内外一致,心口合一,他才会感到舒服,感到踏实,而不会感到别扭抗拒。


那么有的朋友会问了:“如果我经过核对,发现自己真的讨厌这个人,比如某位领导,我压根也不想祝福他,那真的就可以不给他发吗?那万一得罪他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就要做一个简单的风险预估
我们可以跟自己的内心核对:

“假如我真的不给他发祝福,最坏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比如被他打压,排挤,孤立等等。假如真的发生这样的结果,我可以承受地住吗?” 如果我们核对之后,发现自己可以承担这样的风险,那完全可以随心而为,不给此人发祝福即可。


如果我们核对之后,发现自己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说明此人手中握有影响我们前途的核心资源。出于为自己的前途负责考虑,我们还是需要礼貌性地给他发一份祝福。

那么,这时候的发祝福,就不再属于【情感表达】的范畴,而属于【目标管理】的范畴了。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是不要得罪领导。换言之,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职场人际环境。

那么,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成本呢? ——给领导发节日祝福,就是成本之一。

我们付出成本(发祝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相对安全的职场人际环境),这就属于行动和目标高度一致,这也是内外合一的一种体现。 把这里面的本质规律想明白了,再去发祝福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感到纠结抗拒了。


毕竟,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要付出另外一些东西。
付出成本,获得目标,把这个过程看成一个目标管理,而不要把这个过程看成情感表达,这样我们内心也可以达成合一状态。

那么有的朋友可能还会问了:“假如经过核对,发现我喜欢这个人,比如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他新的一年过的快乐,但是我就是很讨厌发祝福短信这种形式,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找替代方法
问问自己的内心:“平时我还有其它方法对他表达情感吗?”

比如,为他写一张明信片,画一幅画?比如,当我们看到有趣的视频时,马上发给他看看?比如,当他心情低落的时候,给予他倾听和陪伴?比如,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他支持和理解? 不论具体形式是怎样的,只要是我们自己内心所接受的,可以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形式,都是可以采用的。


这个形式,并不一定非得是节日祝福。
只要那个情感连接的通道,是畅通的,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尽量让自己保持合一的状态。语言与情感的合一,或者行动与目标的合一,都可以。 只有合一了,人心才会舒服,才会安稳,才会不分裂。


尊重自己,回归真实的自己,做个“真人”吧!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活出自己,心情舒畅~~!
【end】(微信公众号【巴赫爱喝胡辣汤】,收藏我的全部情绪管理文章。为避免版权问题,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望见谅,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淡很久的女生今天给我群发信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