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东城国际怎么样市场旁边有一个皮肤科诊所有知道的吗?求告知现在的具体位置

/&&&&淮南 那些难以忘怀的影像和记忆
扫码分享到微信
淮南 那些难以忘怀的影像和记忆
“这是哪里,还认识吗?”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里,有许多影像令人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有的已经开始模糊,但那些特定的“时代印记”往往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并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们很难忘却。特别是陪着我们慢慢长大的那些环境建筑或物件、风景,哪怕是不存在了,它也会经常地穿越时空叩击我们的心灵,似电影胶片一样亦真亦幻重映在我们眼前,温暖我们的人生,感动着你、我、他……
在淮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总是忘不了那些记忆深处的“影像”,尤其是在上学期间,比如在九龙岗住了几年就让我首先想起了“南门口”,在大通住了十几年则让我立刻想起了“转盘街”,在泉化住了多年,则让我想到了泉山商场。提起田家庵更让我立马想起热闹的“国庆路”多一些,说到洞山,我一下会联想到“老鹰膀”,谈起蔡家岗,我便想起6路车的“终点站”,说到凤台,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茅仙洞”……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上学那会去的频繁一点地方还是家门口附近的大通“转盘街”、大通影剧院、大通矿电影院、田家庵工人电影院、红枫电影院、龙湖电影院、国庆路新华书店、田家庵和洞山邮政公司集邮门市部以及淮滨商场、老百货公司,包括后期的恒发、胜发、四海、华联,以及远一点的蔡家岗谢家集西城大市场(那可是号称全国较大的综合性贸易市场之一)等。
因为从小爱玩,那些“地标性”建筑或“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亦常会留下我和伙伴们的身影,包括为了生计必须要去的地方,如大通和田家庵煤球厂每年必去几次,不然没得烧的,排队“揶沟”不说,那还是凭票证供应,有时还要在家门口自己“打炭饼”,不是自夸,我骑三轮车技术就是买煤球时去的路程中一次学会的。再比如我爱游泳,那肯定要去的地方一定是“淮河”、“老龙眼”、“百亩大塘”、“西八半”,甚至十五中后面不知名的野塘酷暑时也经常去“光临”几下。其实还是野塘好,十几岁的半大娃子可以“赤条条”地游来游去,无拘无束。
【八十年代的淮南市医药公司】&&
我个人印象中淮南那些“消失殆尽”的“脸熟景物”主要有:大通有一棵银杏古树非常出名,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被损毁了,甚为可惜。大通梆剧团早己解散,原址已改为区房管部门。如今让人们忘不了的“动物园”很久以前就看不到了,田家庵“红枫电影院”、“龙湖电影院”、“物资大厦”、“泉山商场”等也早己被住宅楼所取代。友谊商场、国庆路新华书店、淮滨旅社、工人电影院、集萃副食品商场、新星大酒店、一新楼酒家(原1956年建立的淮田饭店)、春华酒楼(原淮河饭店)、龙园宾馆等亦早已被“改头换面”了。淮南大药房、淮南商场都改造了,龙湖商场翻建了,洞山饭店也早己拆除重建成为了现在的“新锦江”。人们熟悉的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公安局、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大、淮南二中等亦己陆续搬迁到了罗山附近和山南新区了。
淮南市第一家1950年建的大通矿电影院己拆除,现在只有那水泥阶梯还给人们留下一点想头。上小学、中学时候,在这里看过的电影可能数不过来了,“铁道卫士”、“看不见的战线”、“流浪者”、“宁死不屈”、“摘苹果的时候”等都是一票难求。买票的紧张程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敢想象,踩着人头挤到小小的售票窗口,手很难撑进窗口,真如同打仗一样,买到手的票都是付出代价的,手被挤的疼痛不说,票全部都是皱巴巴的。买不到票还有过翻墙头的经历,那时放正片之前都会加映一期新闻纪录片。在这里我也经历和见证了许多的“故事”发生,因“你懂得!”我就省略了……
【淮南市闻名遐迩的田家庵东城市场东门一角】
作为淮南的重要地标和标识:千里淮河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淮南淮河大桥”,可能有些淮南本地人不一定知道它的长度,我曾经为了拍淮河夕阳,从南侧影桥开始在上面走了几十分钟才到北边桥下,所以我记住了淮河大桥的长度3428米,桥宽14米。该桥建设于1977年7月,1980年铁路桥工程完工。桥的高度达38米,水中桥墩深达38米,1982年7月公路桥建成并正式通车。这么多年来,桥上通过铁路、公路运往的各种物资可以说是难以估算的。
不用介绍都知道这是淮河的渡口,尽管淮河附近区域建立了多座十分壮观的大桥,该渡口每天依然熙来攘往,甚是热闹,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的百姓,“淮上渡口”历经几十年不变,变化的是渡船由原来的柴油发动机被替代了现代化的汽渡船,如今一次可乘上十几辆小轿车,哪怕是带拖挂的大卡车也能开上好几辆,并外加几百行人。从老渡船上可以看出来,几头牛,再加上手扶拖拉机以及几十个乘客,就塞得满满了。
淮南人以淮河“引以为荣”,“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已经成为当下淮南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语。其实淮南市境内除淮河以外,还有窑河、泥河、黑河、架河、西淝河、东淝河等六条天然河流,人工开挖的有茨淮新河、永幸河,湖泊更有焦岗湖、高塘湖、十涧湖、蔡城湖、汤鱼湖、施家湖等。淮河在淮南境内长达81公里,而高塘湖湖面也近15平方公里。
说起淮上渡口让我想起70年代末的一次暑假里,我和小伙伴去淮河游泳,为了显示自己的跳水水平,我约定游过去上一条停泊的大船上,然后从船头的高处望下跳。结果我游过去时没搞清楚船下水的深度,准备工作没做好便仓促地进行了“表演”,等我以完美的“姿态”跳下去时,顿时眼冒金花整个人都“懵”掉了,那水太浅了,要不是水下沙子多,我的生命都会有危险,本来是计划游回去的,沒办法那次还是很狼狈地渡船而归。
【更新换代的田家庵淮上渡口汽渡船】
淮南航运历史非常悠久,可能有些人不一定太了解,上古时代的“凿木为舟”的传说就起源于淮河,淮南港所辖的“洛河古港”,早在明清时代即闻名遐迩。几十年来,淮南航运局也几经搬迁,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年前在四海大厦旁边时,我参加市广电系统新闻单位的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就安排在航运局会议室进行的,没想到后来他们又搬迁走了。
70年代参观“万人坑”那会儿,忆苦思甜吃“窝窝头”的感觉还能记得吗?我们的小学课本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淮南大通的“万人坑”。同时也知道了那里的“秘密水牢”、“三条白骨大堆”、“矿工作业场景”、“日寇侵害矿工刑具”。那个时候,几乎每年清明节期间,我们所在学校都组织同学们,在参观“万人坑”的同时,还一起为英雄人物郭章清同志进行扫墓,缅怀英雄模范人物。
作为侵华日军铁证之一的大通站后碉堡,已在大通老火车站与水厂之间存有70多年的历史,类似的碉堡还有几个,但留下来的很少,包括“万人坑”都是淮南人的一段非常沉重的“伤痛”。现在经历多次拆迁和道路改造都未动它,目的就是让后人永远“牢记历史,勿忘国耻!”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淮南市人民政府把它己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高12米又被称为“炮楼”的地方也成为了大通的“老标识”之一。
淮南作为煤城,要说煤矿不能不提大通矿和九龙岗矿,这两个矿可以说是淮南煤矿开采最早的矿井,1909年建立“大通煤矿公司”,开采达67年,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报废。九龙岗矿于1930年建成,该矿先后有9个井,共开采了52年,直到1982年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就“两矿”来说,不可否认的是原籍大通倪家圩的倪荣仙(绰号:倪小狼),解放初期为保住“两矿”,这位有争议的人物确实是作出了一定贡献的,当初“两矿”的安然无恙与他从中积极斡旋也是分不开的。
看到这张照片,不得不说我们又要告别了有着70年历程的一座老矿:2017年是新庄孜煤矿建矿70周年,也在这一年年底前这个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彻底关闭,完成它悲壮的转身。这在淮南——因为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中将成为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更是八公山人们、新庄孜的当地百姓难以回避、难以割舍的情怀,并给在这里曾经工作与奋斗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怀念。
论企业职工人数,当年的淮南矿务局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仅仅下面的二级矿达到上万人的不在少数,如新庄孜矿职工最多时包括大集体正式工超过30000人,1987年底统计的全民固定工就达到14000多人,这个数字又相当于谢二矿全民、集体的职工总数。谢一矿1987年底全矿职工达到了22300人,全民工9500人,而李郢孜一矿1987年全民职工接近8000人,外加协议工超过10000人。80年代投产的潘一矿拥有职工8600人,并被列为全国建设15个现代化样板矿之一。矿务局下属包括三十九处、四十二处、九十六处、九十七处、建凿、安装、工程、铁路、化工、医院以及机厂、选煤厂、水泥厂等几万人加在一起超过十万名职工。加上家属人数全矿务局拥有人口40万人。其中41个县级单位,6个准县级单位。
【蔡家岗三角游园内的雕塑由谢家集区于1984年建】&
那些曾经知名的老厂“淮南钢厂、淮南造纸厂、淮南纺织厂、淮南毛纺厂、淮南麻纺厂、淮南煤矿机械厂(凯盛重工)、淮南煤矿钢铁厂、皖淮机械厂、淮南无线电厂、淮南瓷厂、淮南肥皂厂、淮南电化厂、淮南针织厂、淮南印染厂、淮南天一袜厂、淮南东风机床厂、淮南市被服厂、淮南市印刷厂、淮南酒厂、淮南橡胶一厂、淮南轴承厂、淮南制药一厂、淮南味精厂(后改制药二厂)淮南防爆电机厂、大通石油化机厂、淮南有机化工厂”等单位再也见不到当年那“叱咤风云”、“红红火火”的场面,有的单位改制重组了,有的单位如金属制品厂、市第二服装厂等早己告别了历史“舞台”。
日,随着最后一孔焦炭的出炉,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的声势下,那高高的化产回收装置塔罐被推土机拽倒,尤其是熄焦塔、焦炉以及大烟囱的倒下和拆除,历时40多年的淮化集团焦化厂焦炉和焦化回收装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亦永远告别了淮化发展历史的“舞台”!最难忘的二期焦炉于我进厂时还处在建设中,直到1987年6月正式投产。当时我作为焦化厂的报道组长,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广播、闭路电视、报纸新闻等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到后来在党委宣传部门报道了焦炉最后一孔“出焦”,有幸见证了二期焦炉的整个过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方面的“知名度”不用说,淮南七、八十年代的部分企业有不少是很那个“得瑟”的,比如始建于1931年的淮南煤矿机械厂,那可是中央部属企业,是全国大型骨干煤机制造企业中三家老厂之一,并逐渐扩大到拥有7000多名职工。同样是中央部隔企业的淮南煤矿钢铁厂至1975年划归淮南市,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安徽造纸厂生产的纸张质量过硬,生产的卷烟纸一度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甚至听说有企业要求合办卷烟厂……
当年在淮南的中央部属企业还有淮南化肥厂,与淮南矿务局同样成为淮南最早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拥有职工总数曾经达到7000多人,不包括大集体,这家企业不仅走出了多位“市领导”,而且还曾经走出了两位“副省长”。最为荣耀的是淮化员工生活区千家万户是全市最早使用煤气的。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三建设公司也是直属化工部的大中型化工基本建设施工企业。中央直属的还有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以及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还有60多年历史的中央直属国有企业:中国能建旗下安徽电建一公司、二公司……
【图为多年前拍的洛河发电厂一侧】
值得称道还有淮南的电厂,早在1941年田家庵电厂就破土动工了,不到两年就投产了,令人自豪的是1956年2月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自力更生制造的发电机组成功使用,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洛河发电厂1986年投产至1987年底一年多的发电量就相当于淮南煤矿1978年前的30年的用电总量。平圩发电厂当年被列为国务院12项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之一,在当年领先国际水平。时任总理李鹏曾为该厂题词:平圩不寻常,单机甲中华。那时三家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50%,而一天的发电量又等于1949年安徽省一年的发电量。
【本文作者(左一)与淮南理论界的部分同志参观平圩电厂时留影】
“知名度”高的地方企业也不少,比如淮南乳品厂
“益益”牌奶粉对淮南人来说,“没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可是淮南人的“最爱”,它始建于1956年,过去我在大通的“淮南十五中”上学时,去过农场的老班长吴怀萍家,那片地方很大,耕地面积2万多亩,那时候的奶牛不过几百头。到1987年时就达到了2000多头奶牛,鲜奶达5000多吨。我们小时虽然吃过“大白兔”,但最多吃的相比来说还是我们“自产自销”的地方奶糖,包括奶油冰棒、冰淇淋等,当年“益益”奶粉亦是排在紧俏产品“供不应求”行列的。
【八十年代中期开辟的龙湖路】
淮南防爆电机厂当年生产的“金鸡”牌电风扇供不应求,安徽省著名厂家“黄山”、“扬子”都派人来淮学习。那时候的夏天,几乎都没有空调,家家户户只能搬着凉席和竹床,在操场上或平房顶上打地铺,当年“铁工厂”那块地方小,想要好的位置都要提前占位,所以电风扇怎么能不紧俏。淮南橡胶一厂当年是全省生产布面胶鞋(解放鞋、劳保鞋等)主要厂家之一,年产500万双以上,任务指标下来职工不加班反而不正常。淮南橡胶管带厂系化工部定点生产橡胶运输带的全国八个专业生产厂家之一,更是全省最大,这样的还有很多。
【“新淮菜市场”养育着成千上万的一方百姓】
当年淮南市的名优产品“知名度”也是蛮高的,只是1979年至1988年之际获得国家银质奖的有近20种产品,获得省部级名优的更是达到220多种产品。其中部分我们可能还记得,如“淮河牌六神丸、淮河牌咽喉消炎丸、淮河牌小儿奇应丸、淮河牌小儿止泻冲剂”、“玉兔牌透明香皂”、“春燕牌米醋、特酿酱油”、“顾桥牌顾桥陈醋”、“维卫牌苏打、奶油、玩具饼干”、“益益牌四维麦乳精”、“益益牌全脂甜奶粉“、“强力牌神童鞋”、“淮南特曲酒”、“玉蓉牌菊花大头菜”、“天兵牌荔枝汽水”等……
建于1934年的淮南铁路,也是安徽省最早的铁路,该路自田家庵区至位于长江边的芜湖市裕溪口,全长214公里,1934年6月正式开工,日就即开通了淮南至合肥的客运班车,日竣工。因存在与津浦铁路侵权的问题,因此将原名“通江铁路”改称淮南煤矿铁路,沿线设有20多个站,设二等站4 个,三等站4 个,四等站12 个;各站设站台2 座。其中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和合肥这四个二等站比较大。
淮南境内铁路线总长度达431公里,铁路线上陆续分别设有“九龙岗站、洞山站、田家庵站、淮南站、淮南西站、大通站、泉山站、黑泥洼站、李郢孜站、望峰岗站、蔡家岗站、八公山站、毕家岗站、张楼站、潘集站、凤台站、张集站”等大大小小共17个火车站。这在中国所有城市中,淮南铁路线路最长、车站最多,可创世界城市铁路的“吉尼斯纪录”。
阜淮新线在黑泥洼、泉山站之间,离我住的化肥厂生活区近的原因,我去过那里几次,看到的这里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现代化枢纽站一淮南西编组站,亦是华东铁路第二大通道上的重要编组站,确实感到壮观,据了解,编组站东西六公里,南北宽一公里,站内设有4个站场,39股线路,总延长达69公里,具有日编解4600辆车的能力,其设备是我国最先进的车站之一。
这是我多年前淮河发大水时拍的田家庵淮河小岛一角,当地人都知道,此岛孤悬在河床一侧,一座石板桥、一条简易道路,把小岛与田家庵淮河大堤连接在一起。虽然比足球场大不了多少,但聚居着上岸船民数千人。这里曾是淮南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日,淮河流域最大的移民迁建工程淮南田家庵小岛迁居仪式隆重举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4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浓墨重彩宣传报道淮南小岛民生工程建设,3500多名小岛居民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水患搬入新居。
如今的淮南变化还是巨大的,随着一些老矿的关闭,顾桥矿、国投新集、张集矿等现代化矿区“脱颖而出”,在淮南各自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年淮化的20层住宅大楼在全市数一数二,现在20层以上的大楼如“雨后春笋”般的彼彼皆是,甚至30层以上的大楼亦较为普遍,这不仅在淮南城区,甚至在凤台县也已不足为奇了。上图为几年前在我外甥郑如俊住的原物资大厦翻建的高层新房里向下拍的一个角度。
成立于1959年的淮南首家获得“星级”的洞山宾馆主楼还在那个老地方,东边几百米附近就是矿务局宾馆所在地,虽然变化都不算太大,但周边还是有不少变化的,比如市直机关电影院己经拆除改建为住宅小区和休闲广场了,再比如过去我常去的淮南日报社已迁移到了泉山,老旧址被一家酒店承租了。
淮南是豆腐的故乡,是驰名中外的八公山豆腐的发源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于汉朝。淮南自1992年开始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至目前已举办了18届,为了一睹明星风采,我参加了几届,看到了不少明星“大碗”。民间对举办豆腐文化节,尤其是对请明星花巨资颇有微词,但毕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们能看出,如今的豆腐文化节就更加讲究“实用主义”了。
【第12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开幕式广告宣传画】
【图为张燕在豆腐文化节上演唱】&
改革开放以来,淮南涌现出了许多响当当的人物,政界知名的大通矿职工杨永良,在党的十一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那年他34岁。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当就是六届,作为连续六届的中央候补委员在全国来说只有他一个,后来直到担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湖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更是全国闻名,原陕西省长程安东等。军界著名人物原武警总部副司令员陈传阔中将,原淮南舰舰长、现海军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柏耀平少将等。文艺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周涛、张燕、宋一平等。体育界人物陈珍、冯涛、张亮友、刘金刚、孙治淮、王德玫、洪家英、李军、赵守章、杜宁生、张秀荣、宋智勇、胡国宏、郑来友、丁照芳、蔡维燕……
忘不了的“淮南牛肉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当年小吃摊上的牛肉汤如今已上了“大雅之堂”,并成了淮南的地方“主打”特色小吃,许多店面都打起了“淮南”招牌,还走出了淮南,走出了安徽。据传说,淮南牛肉汤的起源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老淮南人不会忘记在小吃摊上的感觉,加点淮南粉丝、上窑豆饼、八公山千张各自所需,再加些香菜,来个烧饼或油条,淮南话叫“麻灿的爽!”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还入围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如此,“马店羊肉汤”也受到了淮南老百姓的欢迎。
“森都”相信对淮南人来说都不陌生,这也是进入改革开放后淮南的主要“地标式”建筑之一。如今这家以餐饮、住宿为主的公司企业法人,怀着对“时光和乡情”的敬畏之情,并在“老字号”上做文章,在酒店中设有“田家庵厅、谢家集厅、大通厅、八公山厅、九龙岗厅、洞山厅、上窑厅、田东厅、怀远厅、潘集厅、凤台厅等,同时在分部“淮南印象”酒店复制了上述人们熟悉的地名作房间名,使人们就餐中就能加近了对故乡的感情距离,时而在餐桌上还可勾起一些对往事的回忆。
说到酒店让我想起了夏集圆子,如今夏集贡圆在淮南几乎是家喻户晓,十五、六年前我去夏集的时候,他们还处于创业初期,我对这班人马的敬业精神非常钦佩,当时他们的“带头人”受伤了仍然“轻伤不下火线”,还在现场负责指挥生产经营。我带着“美能达700”照相机,使用135胶卷顺手拍下了这个画面,这么多年过去了,夏集圆子规模不断壮大,同样作为淮南地方的土特产亦愈发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这也让我在外地时常常想到“上窑豆饼、洛河馓子、潘集酥瓜、肥王鱼、芦集绿豆圆子”等故乡味道……
图为蔡家岗西城大市场,从门口外观看不大,里面可不小,顶棚面积6、7千平方米,面积1.7万平方米。而田家庵东城大市场面积虽略逊一筹,但因四通八达,东靠淮舜路,西连淮建和港一路交叉口,南邻淮滨路,北接淮河路,故人流量当年日均达数万人次,在此经营的多是服装、百货、食品、玩具、收藏等,营业额明显高于西城大市场,各摊位亦同样生意兴隆。
蔡家岗西城市场大棚被建成这样的恢宏和气派,并已连续使用几十年,想必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老百姓买菜、卖菜的不怕风,不怕雨雪,确实又经济,又方便,又实惠。我自己有一次没有伞,雨还下得很大,我在那里一边躲雨,还可一边买菜,我喜欢吃的海带头、粉丝就是从那里批发价买的,不仅让我体会到菜市场适中的价格,也体会到了那个大棚的优越性。相信这里曾经亦留下了许多的故事……
【田家庵淮河渡口候船室旧址】
这个著名淮南王刘安雕塑虽然不是老标识,但作为淮南人慢慢也习惯了,毕竟火车站前广场十分醒目。此雕塑于日落成,塑像高5.2米,基座高10米,汉白玉浮雕,基座为花岗岩材料。塑像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创作,碑文由淮南师专陈广忠教授撰文,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书写,泰籍华人沈诚先生捐建。刘安的丰功伟绩与他的巨著《淮南子》分不开的,豆腐的发明和沿袭至今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刘安对后人的巨大“杰作”据最新消息,淮南火车站己开始对候车室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不久会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我们将拭目以待。
原大通居仁村,也是建国后当时安徽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工人新村,大到六个区从东到西可以乘公交车过去。这里曾经拥有多少万人已无法统计,但是这里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小社会”不容置疑,从小买文具、理发,找同学玩耍都经常去居仁村,包括“铁路下沿”的繁华区基本都是星期天时我必去的地方。至今那里还有我一些初中、高中同学在新建的住宅楼里居住,我亦经常作客那里。
这个场面应该不陌生吧,照片是八十年代拍于淮化灯光球场,但让我想起的大多还是大通矿灯光球场的蓝球比赛时的情景,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休闲前来看球赛的观众太多,几乎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场上水平高,观众热情高涨,场下掌声不断。我仍然记得有个9号投手投蓝命中率非常高。后来我在淮化蓝球场看了几次全市甲级联赛,印象中除矿务局水平高,市运输公司队水平也很好,那时候的群众文化体育很活跃。我曾经上过淮南市业余体校干了两年体操,也十分关注体育,在建国40周年评出的安徽体坛20位杰出运动员中淮南占了6位,居17个省辖市之首。因为喜欢体育,那会儿和我一样看球兴趣蛮高的人不少,或许因为那时娱乐活动没有现在丰富的缘故。
现在回忆起来,淮南过去街头巷尾里那些“时代印记”还真不少,有的随着社会发展己逐渐消失了,有的仍处于“挣扎”之中,远远看去还留有过去的一点“身影”。上图是田家庵东城批发市场,多年的景象依然如故,只是与当年“车水马龙”热闹画面存在不少差距。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从中选择部分“影像”内容,集中展示出来,是否能勾起有缘目睹此《美篇》的“老淮南”人一些难忘的记忆……
【原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
【淮南市公安局原址,现变身为“京澳广场”】
【原来的洞山饭店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时间都到哪了”】
【上面门牌号再变也是同一家,拍于九龙岗的淮南村】
【“原版”的洞山“雄鹰展翅”雕塑】
【“再版”的洞山“雄鹰展翅”雕塑】
【70年代建立的中兴村十二家】
【田家庵北菜市主干道一角,当年这里的“油炸绿豆圆子”想必很多人吃过】
【九龙岗铁路俱乐部旧址】
【九龙岗民国小镇一侧】
【这可是淮南最早的田家庵地方国营红旗照相馆】
【九龙岗矿这个“幸存”的礼堂墙壁上“流淌”的都是故事】
【看到这个场景心里想的还是原来那个“大通矿”的感觉】
【眼熟吧,这里没变化多少,依然是淮河坝子下最大的电机类和铁件锚具物资交易市场,旁边那家“港口浴池”看来也是有年头的,港口的名称在田家庵北头屡见不鲜】
【田家庵淮舜旅社也“改头换面”了】
【“淮滨商场”也是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
【至今仍在使用的龙湖公园南大门,能看出来外貌未有多大变化,里面已经“物是人非”了】
【相信很多淮南老百姓家庭中的老相册像片背景里都有“它”的身影】
【龙湖公园这个水上乐园九十年代夏天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当年拍摄于龙湖公园里的灯展时瞬间】
【望峰岗火车站一角】
【望峰岗选煤厂一弊,那个红砖建筑物还是原苏联留下来的】
【原淮南联合大学主楼一侧】
【九龙岗南门口这家商店一看就有不少年头了】
【“亨德利”老字号也是大家常去转悠的地方,也是淮南市“五讲四美”最早评出的先进单位】
【田家庵自行车二手市场】
【龙湖菜市场扩展了美食街】
【这座大楼的前身是“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现在己被收入到了安理大的名下】
【蔡家岗公交车终点站,从这里中转的乘客不计其数】
【有一定年头的老龙眼“龙眼村”】
【田家庵“老字号”国光照相馆,当年我从这买过一些显影粉、定影粉、放大纸】
【我在淮南矿务局礼堂看电影虽然次数不多,但参加了不少淮南市的一些重大活动和晚会】
【田家庵国庆路邮政局不变的是结构,改变的只是外观】
【那个年代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田家庵蜂窝煤球厂大门口】
【成立于1946年的淮南二中,前身为淮南矿路员工子弟学校,1956年改为淮南二中,现迁移到山南新区,老址己是现在的淮南十九中】
【原淮南十四中,曾经在九龙岗上过学的朋友张学祥老兄透露:九龙岗十四中,六十年代以前是淮南老二中,六十年代后一度改为淮南四中,后一直为淮南十四中。】
【大通粮食局,让我们想到的还是那个粮站,楼中院子里的瓦房在画面中是否与之形成了强烈反差】
【 上学时期常去的蔡家岗新华书店 】
【这个地方也是有一段历史年头的】
【十几年前拍摄的夜幕下206国道泉化段一弊】
【我当年在《淮南日报》一版见报稿:建设之中的淮化兴化公司站前的立交桥工程】
【淮南市环保护局主楼】
【淮南市青少年宫】
【蔡家岗人民商场】
【“春华酒楼”(前身是“淮河饭店”)现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
【蔡家岗白马商业广场】
【80年代开发建设的八公山风景区】
【凤台县茅仙洞风景区】
【早期去毛集实验区随拍的一个“镜头”】
【原来的供销社、物资大厦改建成为了规模宏大的住宅和商用大厦】
【淮南广电大厦】
【十几年前到这里那可是要预约的哦】
【地处淮南市老龙眼的铁路俱乐部】
最新得到消息,预测“两淮”煤系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1.9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淮南矿业集团和淮南煤城即将面临“华丽转身”的转型机遇期,同时在天然气发展中引领淮南的科技、工业、旅游、教育、食品等行业方面做到“万箭齐发”,希望淮南在未来的发展中似淮河之滨的“安澜牛”一样更加地“牛气冲天”……
曹辉】(可转发给您淮南以及在外地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https://www.meipian.cn/scy5aja?v=4.2.3老大通
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南东城国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