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关机状态下黑客能通过MicroUSB接口口或者HDMI接口入侵电脑吗?

提到选购的标准时,除了盒子的配置外,听的最多的就是电视盒子的接口了,盒子接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刚刚接触盒子的用户,不知道什么是HDMI接口,什么是AV接口,更不知道这些接口的作用是什么。下面将小编将详细介绍电视盒子的接口以及接口的功能。

以英菲克和创维电视盒子为例,详细介绍电视盒子的各个接口以及它们的功能。

电视盒子常见的接口英菲克i6都有体现,包括AV接口、HDMI接口、电源接口、网口和USB接口。其中不同的产品在AV接口和USB接口上还是有些区别。

二、电视盒子接口介绍和功能

功能: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电视盒子自带的电源适配器的接口。

功能:用于连接带有HDMI输入接口的高清电视使用。

HDMI接口定义:英文名称“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的缩写。是一种数字化视频/音频接口技术,是适合影像传输的专用型数字化接口,其可同时传送音频和影像信号,电视盒子标配中自带一条HDMI线。

功能:视频和音频分离传输,在电视盒子中用途也很大,例如我们可以接功放,透传杜比音效。对于没有HDMI接口的电视机,可以使用AV接口将电视与电视盒子进行连接。

电视盒子的AV接口包括两种,一种是三色AV接口,另一种是单口AV,二者在连接电视时实用的AV线不同,三色AV接口要使用三拖三AV线连接,二单口AV要使用一拖三AV先进行连接,除此之外,二者在功能上没有什么差别。


一拖三AV线(左)和三拖三AV线(右)

功能:连接移动硬盘U盘、USB键盘,鼠标等外设设备。

功能:用于OTG扩展,可以使用手机数据线连接电视盒子和电脑。


手机数据线(左)和电视盒子Micro USB口(右)

功能:电视盒子的外部存储功能,可以插入SD卡。

功能:LAN接口主要用于没有WIFI网络,或者WIFI网络覆盖不到时使用。不过,现在大多使用无线wifi,这个接口很少用到。

随着电视盒子发展与普及,电视盒子的接口也越来越全面,可以与很多智能设备和移动存储设备连接起来,简化使用方法及步骤,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相信未来的电视盒子将更加智能和人性化,更多的为用户考虑。

}

序:小众而冷清的头戴式影院,就连索尼都铩羽而归,初生牛犊Cinera竟敢来挑战!

欢迎来到Kim较瘦手工课,今天来搞搞Cinera头戴式私人影院,看它能否定义家庭影院的未来?

全文4500字,图片47张,请耐心学习。

先来个绕口令:Cinera是Cinera公司推出的头戴式显示器!正如苹果公司不卖苹果,不卖锤子一样,似乎Cinera公司在营销上有点偷懒,第一款产品居然连个型号都没有。

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初创公司,原名First Cinema,它的创始人用纸箱+旧镜头+两台iPhone+胶带打造出Cinera的雏形,随后历经外型、工艺、电路和系统的不断改进,终于在2017年以众筹方式(先美国,后中国)把Cinera推向市场。同时,将公司更名为Cinera,中文名称仍保持“首影科技”,并在中国官网上宣称公司成立于2016年(国际官网上仍是2014年)。

尽管Cinera被称为“头戴式私人影院”,但本质上就是一款头戴式显示器(Head Mount Display),俗称头显(HMD),算不上什么新鲜的玩意。

早在2011年,索尼就推出第一款定位于个人影院的头显HMZ-T1,随后历经HMZ-T2(2012年)与HMZ-T3/W(2013年)两次迭代,头戴设备的重量也从420g降至320g,不过屏幕规格始终维持在两块0.7英寸的OLED面板,未能达到FHD标准。然而这类产品的市场非常狭小,同价位(5000元左右)就能买到1080p的家用投影,还可以全家共欢享,HMZ-T系列的卖点并不突出。于是索尼将这条产品线雪藏,随着近年VR热潮的兴起,索尼又把头显重心调整到PSVR上。

2016年,影院头显市场终于迎来久违的新品,两个中国品牌先后推出HiSpot嗨镜与GOOVIS G1,不但将屏幕规格提升至双0.7英寸1080p OLED面板,更将头戴设备的重量瘦身至200g出头,大幅提升产品实用性。但即便如此,影院头显的市场依旧小众而冷清,据不完全统计,这两大品牌的整体销量,远远低于VR眼镜或家用投影。

显然,姗姗来迟的Cinera必须要有足够的亮点,才能免于一轮游。老实说,单就账面的规格而言,Kim并不乐观。

▲面板:双5.5英寸的LCD面板。分辨率相比竞品优势不大,毕竟主流影视资源依然是1080p,真正的亮点是5.5英寸面板,理论上视觉尺寸会更大。

▲身材:头显主机重量800g。大尺寸面板不可避免换来大身材,事实上这身材已超出“头戴式”的范畴,所以Cinera标准的佩戴姿势是上支架,而非头戴。

▲屈光度:不支持调节。与其说“支持佩戴眼镜使用”,不如说“只能佩戴眼镜使用”,对于近视的同学而言,舒适性与贴合度会有一定影响。

闲话到此结束,下面有请Cinera为自己正名!

本次评测样品为Cinera头戴式影院标准版灰色款,型号疑似V1(其实根本没有官方型号,V1只是smzdm上的标识),不确定是否市售量产机。截至发帖时为止,Cinera仅完成国内众筹并开始第一批发货,目前暂未公开销售。

根据官网资讯,已发布的Cinera相关产品如下图,售价3998元的标准版包含头显主机+全方向支架+电源适配器+数据线,头戴支架与遥控器为选配件,上述所有产品在中国官网均为无货状态(未正式发售)。

既然是标准版,那么收到的包裹就是两个纸箱,以剪彩嘉宾小米手机5作为参考,箱子都不算小。左侧相对简陋的箱子是全方向支架,右侧带有logo胶带的箱子是头显主机,也是本期开箱的主角。

有点诡异的是,主机外包装比内包装略长一些,缝隙里塞着一块海绵、一个备用护垫和一条镀金数据线。

内包装采用封套+礼盒的方式,封套为全英文印刷,设计风格与官网资讯一致,显然是为全球发售做准备。

似乎封套的尺寸没把握好,将礼盒从封套里拉出来有些费劲,打开礼盒的瞬间,毫无惊喜可言。头显主机表面无任何贴膜或保护套,就直挺挺躺在海绵里,隔壁还躺着电源适配器(同样无膜无套)和地摊货一般的数据线(怎么又给一条数据线?)。诡异再次发生,这条数据线的包装尺寸明显比海绵槽要小,要么是它躺错地方,要么是凹槽原本另有所属(遥控器?)。

头显下面还压着纸质三件套,万万没想到,保修卡居然还打着First Cinema的品牌标识,看来在公司更名前就已经批量印刷。然而更无力吐槽的是,说明书的尺寸忒小,而且印刷质量极差,关键它官网还不提供电子版说明书……

电源适配器是5V/3A的规格,对数据线有一定的要求,下面那条地摊货数据线仅0.7米长,还能好好头戴么?作为一款2017年推出的,居然还采用Micro USB接口,难道是模仿vivo与OPPO的节奏?尽管Cinera内置锂电,但容量极小,仅能满足应急操作,外出使用请必备充电宝。

所幸另配有一条镀金数据线,做工比地摊货稍好,两头还印有logo,关键是够长(1.8米)。如果外接播放设备的话,你只需要考虑HDMI线是否够长&够软。

Cinera绝对是影院头显里的大块头,如果说竞品长得像墨镜的话,那么Cinera更像是塑料望远镜。注意哦,下图还只是头显主机、主机、主机而已,并未包括头戴支架部分!

头显顶部是一排数据接口(TF卡插槽、USB接口、HDMI接口和万恶的Micro USB接口),中间还有支架卡口与头戴支架电源触点。

头显底部是左右两组控制键,还有支架卡口和Micro USB电源接口(仅用于供电)。对比顶部卡口惊讶的发现,底部卡口的圆环区域似乎缺少一块亮片,估计质检人员要扣绩效啦。

左侧是导航键,即方向键与确认/菜单键;右侧是控制键,即音量、亮度与返回/Home键。刚上手会有点不习惯,适应以后也还算顺手,不过按键手感一般。

头显两侧是长条形散热区域,以及……糟糕的做工与品控。讲真,整台头显主机都显得廉价感十足,塑料外壳的做工、镀膜和质感传递出统一的价值观,毫不客气的说,连千元档手机都不如。

头显内侧(即眼罩侧)是两个大目镜,瞳距可独立调节,但不支持屈光度调节。左边是2D/3D切换键和HDMI启动键,右边是电源键和立体声耳机孔。

目镜前面板的塑料品质感与头显外壳一脉相承,略显安慰的是眼罩的海绵护垫材质不错,软硬适中,且采用魔术贴固定,方便拆换。

头显外侧(即logo侧)是一整块可拆卸的塑料面板,采用磁吸方式固定在主机上,用于遮挡外侧散热区和螺丝。

官方资讯有意扬长避短,并未公布Cinera的重量,坊间仅有一篇软文提到它“重650g”。然而,实测证明那真是一篇软文……再次注意哦,这837g还只是头显主机、主机、主机而已,并未包括头戴支架部分!而竞品整套头戴设备也就200至300g而已。

最后,插电,亮灯,实战走起!(不按电源键也能亮灯?)

就这么神奇,只要给Cinera通电,它就会自动开机,真当自己是么?更纠结的是,在通电状态还无法关机,即使在系统里选择关机,Cinera还是会自动重启,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要想关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断电以后再在系统里选择关机。

Cinera毫无意外的采用安卓系统,典型的配方,出厂自带几个视频App,并良心的预装沙发管家,对于习惯电视盒子的大众消费者而言,上手难度很低。

PS:由于只有24mm,视角不够广,故屏摄有黑圈,实际肉眼观看没这么夸张。

Cinera的系统基于安卓6.0.1,虽然相比手机系统略显陈旧,但在电视盒子里无可厚非。目前系统版本号为V2.01,但功能性(3D视频仅支持左右格式)和稳定性(试玩一周内死机两次)仍有待提升,不过系统内未找到OTA设置,将来会以何种方式更新系统还不确定。

通过内置视频App看在线资源没啥好体验的,毕竟在线资源的清晰度不高,还是直接连电脑,展现Cinera的真正实力。

翻出一条HDMI线(居然也不标配,抠门),将Cinera连到电脑(显卡=HD7750),按下眼罩旁边的HDMI启动键,唰,看到熟悉的Win7画面。打开显卡控制台,可以看出Cinera是采用东芝H2D面板,最高分辨率……我的天呐!怎么是!无论Cinera单屏显示,还是与显示器组多屏,都是这个数字。

赶紧请出电脑鉴宝神器AIDA64,请问说好的2.5K屏()呢?难道我这台是工程机?

但凡使用HDMI接口连接显示设备,就涉及到灰阶匹配的问题,所谓灰阶就是画面的动态范围或像素格式。简单来说,只有信号源(电脑)与显示设备(Cinera)灰阶匹配时才是最佳画质,此时画面的动态范围最宽广,否则高光与暗部的细节层次就会丢失。

Cinera的定位是家庭影院,所以缺省动态范围是16-235,而且系统内并未提供画面高级调校功能,那么只能是电脑端去匹配它。以AMD的显卡为栗,在控制台-我的数字面板-像素格式里,可以选择两种常用的格式:YCbCr 4:4:4对应16-235,即电视机或家庭影院设备的标准;RGB 4:4:4(全彩)对应0-255,即电脑显示器或某些投影的标准。

理论有点绕,直接用画面动态范围测试图来演示。当电脑端为YCbCr 4:4:4(即灰阶匹配)时,Cinera里看到的白色&黑色动态范围最宽,白色测试图第四行和黑色测试图的第一行,都勉强可以辨识出来。

当电脑端为RGB 4:4:4(全彩)时,Cinera里白色&黑色动态范围严重丢失,白色测试图只能辨识到第二行,黑色测试图只能到第三行。

这么看还是有点抽象,下面就以纪录片《猴子王国(Monkey Kingdom)》的夜景画面做对比,就观感而言,灰阶匹配时暗部细节更丰富,但整体反差(对比度)相对较低;灰阶缺失时暗部细节全无,但整体反差更高,色彩也更浓郁。

尽管从技术上说,灰阶存在匹配与否的问题,但就观感而言,它们更像是视觉口味上的差异。因此,没有对和错,只有你喜不喜欢。

承前所述,与家用投影相比,影院头显的整体优势并不突出,尤其是观看2D视频时,投影在物理尺寸上的优势能带来更真实的临场感,而头显仅仅是“看起来”画面很大。

事实上,影院头显的最大亮点在于3D播放,由于每只眼睛独占一块屏幕,所以不再需要额外佩戴3D眼镜,从而避免3D眼镜在亮度或清晰度上的损失,可谓裸眼3D的一种。换句话说,影院头显在3D观感上要普遍好于一般的电影院和家用投影,奈何3D并非主流观影方式,因此影院头显注定小众。

那么问题来了,3D信号源有三种格式:蓝光原盘(左右全宽)、左右半宽(HSBS)和上下半高(HOU),然而Cinera目前仅支持HSBS格式!下面用Word画个测试图来解读一下,问题在哪……

首先,在电脑端用Word画两个大字,再加上圆形背景色,并最大化Word窗口,就得到一张分辨率的画面。

当Cinera以2D模式工作时,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与测试图完全相同,分辨率与画面比例都没有变化。此时,Cinera的两块屏幕都在渲染并显示的画面。

当Cinera以3D模式工作时,左眼和右眼各看到测试图的一半,而且整个画面被横向拉伸。此时,Cinera的两块屏幕都在渲染960*1080的画面,但拉升至来显示。

以上就是Cinera的左右半宽3D显示的简单流程,看出问题了么?嗯哼,单眼分辨率被减半啦!简单来说,Cinera的两块面板,仅在2D模式才物尽其用的展示的画面,一旦切到左右半宽模式,就只能展示960*1080*2的拉伸画面。这就是Cinera在3D模式明显不如2D模式清晰的根本原因。

要想在3D模式下火力全开展示的画面,就只能靠蓝光原盘的信号源,鬼知道这个封印补丁什么时候才更新……

老板,你这份牛排怎么才五分熟?这就是Kim较瘦对这台Cinera样品的盖棺定论,这货就是个半成品!

或许大家会觉得Kim这次的评测标准有点苛刻。诚然,作为一个初创品牌,以3000元的众筹价发布的Cinera,2D画质整体还不赖,面板尺寸也比竞品更大,3D效果也能达到影院头显的中流水准。但是……

作为一个小众市场的后来者,Cinera相比竞品并没有明显优势,从包装盒的割裂感到主配件的不完整,从累赘的主机设计到糟糕的做工品控,从莫须有的2.5K屏到不完善的系统功能,不仅让最终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更与Cinera所宣称的“定义未来私人影院”背道而驰!

难道,未来还用Micro USB接口么?

}

  【高清时代 投影】投影仪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并不陌生了,可是投影仪后面的接口你真的是否全认识呢?这些接口你未必全认识哦!那么,笔者今天就来对常用投影仪接口图解,让你更加了解这些接口是什么。

第一大类:数字/模拟信号接口 HDMI接口、DVI接口、VGA接口、S-Video接口、RCA接口

  HDMI的英文全称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中文的意思是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其主要应用于中高端高清投影机上,少数低端娱乐投影机也配备有HDMI接口。HDMI可以提供高达5Gbps的数据传输带宽,可以传输无压缩的音频信号以及高分辨率视频信号。同时无需在信号传输进行数/模或是模/数的转换,可以唯高质量的影音信号传送。

  在投影机市场,HDMI接口是主流高清投影机的标配接口,而且近年来随着高清技术的发展,主流配置的电脑也将HDMI接口作为标准配备。使用HDMI接口连接投影仪和电脑可即插即用,非常方便。

  DVI接口,即数字视频接口,用于取代VGA模拟接口,由于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数字图像信息不需经过任何转换,因此信号没有衰减,色彩更纯净、更逼真。同时,单路DVI最高支持分辨率,双路DVI最高支持分辨率。不过在投影机领域,DVI普及度很低,因此很多情况下用户都使用HDMI高清接口来连接电脑和投影仪。

  VGA接口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也通常称为D-sub接口或PC接口,是投影机上最常见、使用率最高的接口,主要用于连接电脑设备。其采用非对称分布的15Pin连接方式,只能传输模拟信号,其工作原理:是将显存内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帧)信号在RAMDAC里经过模拟调制成模拟高频信号,然后再输出到投影机成像,这样VGA信号在输入端),就不必像其它视频信号那样还要经过矩阵解码电路的换算。

  在日常应用中,使用VGA接口连接电脑和投影仪时,VGA信号线必须拧紧,否则可能出现投影图像偏色的问题,如果拧紧后问题仍未解决,则可更换连接线尝试。另外,连接了VGA信号线后,如果需要使用遥控器来操作计算机的话,还必须连接信号控制线。

  S-Video具体英文全称叫Separate Video,为了达到更好的视频效果,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更快捷优秀清晰度更高的视频传输方式,这就是当前如日中天的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Separate Video 的意义就是将Video 信号分开传送,也就是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

   标准的 S-Video 接口及插头 S-Video 中文名一般称呼 S 端子,包含 4 芯(不带音效输出)、5 芯、6 芯、 7 芯、8 芯、9 芯(能提供 6 个声道的讯号输出),一般投影机上都会有它出现, 不仔细分辨会将它误认为电脑的 PS2 接口。

  对于RCA接口,许多朋友比较陌生,但说起AV接口则有很多朋友非常了解。RCA接口俗称AV接口或AV端子,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投影机、电视机、以及播放设备均配备了这个接口。但进入高清时代以来,AV接口的使用率大大降低,AV接口算是出现比较早的一种接口,它由黄、白、红三种颜色的线组成,其中黄线为视频传输线,白色和红色则是负责左右声道的声音传输。

  作为一个通用性接口,AV接口是许多非高清设备的标配接口。在非高清播放设备(如电视机顶盒、MP4播放器等)中,通过此接口可以方便的连接投影机,用投影机可以收看电视、或者使用MP4替代PC作为播放设备,都省去了连接电脑的麻烦。当然,在播放高清内容时,AV接口就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第二大类:数据接口 USB接口、SD/TF接口

  USB接口作为数据读取接口获得了大家认可, 最新的 USB 只读功能, 除了常见 jpg 图片、TXT 文档之外,已经可以支持微软 Office 办公软件和 PDF 文件,甚至是 WMV 这样的视频的直接播放,基本已经可以脱离电脑的限制,独立完成基本商务 幻灯片演示,不过兼容性还有待提高。

  除了脱机演示文档之外,也有一些投影机厂商开发出 USB 视频传输功能,但是因为视频延迟等问题,USB 视频传输功能,并没有得到太好的推广,国内外仅有少部分厂商提供这样的功能

  SD 卡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在投影机上的应用还不多见 SD 读卡器大家都很熟悉,投影机上加载这样的读卡装置,其实和 USB 只读 功能差不多, 就为方便用户直接将 SD 卡里的图片或其他文件直接读取投射出来, 并没有什么别的花头, 一般在一些微型投影机或者高端商务投影机上会看见它的 身影,不过这个接口并不是很普及。 

  TF又称T-Flash卡,全名:TransFLash,又名:Micro SD,是一种超小型卡(11*15*1MM),约为SD卡的1/4,可以算目前最小的储存卡了。对于这样的存储卡,有些投影仪也基本开始配置了TF接口以方便TF卡的使用。

第三大类:网络接口 

  网络接口如今已经成为无论是商教、家用还是工程投影机的标配接口。网络接口指的网络设备的各种接口,我们现今正在使用的网络接口都为以太网接口。在使用中,用水晶头网线连接网络即可。这里有时候要支持一点的是:如今WiFi技术的普及,这种有限连接技术已经落伍,很多厂商投影仪都改用WiFi连接网络,这种网络接口如今已经只存在老式投影仪或者消失。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专用软件实现网络化集中管理,可同时控制上千台投影机;其二是网络投影功能,投影机在接入网络后,可以直接访问指定电脑的IP地址,将电脑画面通过网络直接投影出来。

第四大类:分量接口 Y接口、Cb/Pd接口、Cr/Pr接口三合一

  分量接口也称色差视频接口,它把视频信号的亮度信息和色彩信息分开传送,这样视频信号包括了分开传输的一路亮度信号和两路色差信号,因而避免了信号之间的串扰,与AV接口和S端子相比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在非高清时代,分量接口拥有最好的显示效果,而在HDMI接口普及之后,使用率也大大降低。在投影仪分量接口上,主要由三个接口组成:Y接口、Cb/Pd接口、Cr/Pr接口。

第五大类: 音频接口 3.5mm 音频接口、RCA(音频)

   音频接口分为输入与输出两种,前者利用投影机的内置音箱发出声音,后者则是将HDMI输入投影机的音频信息传送给外置音箱。一般来说,音频接口通常采用莲花接口或3.5mm接口。

  3.5mm 音频接口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规格,手机、mp3、 声卡等等基本都是使用这一规格, 标准的 RCA 数据线,黄色是视频线,白色和红色是左右声道线 RCA(音频)和之前介绍过的 RCA(视频)线一般都是一体存在的,同样是 采用莲花接口,左右声道各一条同轴电缆,完成音频的传输。

总结:   如今,投影仪技术的飞速发展,投影仪接口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如今常用投影仪接口就是上面这五大类接口。当然,现在还有很多投影仪接口笔者没有一一述说,总的来说,以上这些接口都是目前主流投影仪配置的接口,也基本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sb接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