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考研,本校本专业考研好考不,现在准备晚吗?

发表时间: 12:12:34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

用好你手中的双刃剑——聊聊本校本专业考研复试

    近年来,考研复试成绩所占比重愈来愈大,考生能否读研基本上在复试后第二天就能最终确定。复试反映了学生考试能力向实际应用能力的回归,并对是否最终被录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了初试的人一般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如果过了线一时松懈,考研复试时大意失荆州,那将得不偿失。这里我回顾了一下自己当初复试前后的经历,主要侧重于考本校本专业而初试分数又不占优势的情况,希望能给正在奋斗中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点参考。

    人们都说本校考本校最有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本校考生也纷纷落榜呢?就我体会,这种所谓的优势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本校考生专业课的科目在本科阶段已经考试过,给人一种专业考试很容易的感觉,这种感觉会给人惰性,致使复习时间不充足,复习过程漫不经心;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的发达,外校考生能通过各种渠道拿到教材和笔记,与本校生相比他们更积极地去获取各种资料,并以极其刻苦的精神去弄懂每一个知识点,这样差异就出来了。我本科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生物技术专业,正式准备考研是在考试前四个月才开始,我周围考本校的同学也基本是在考前半年才正儿八经地准备,这时候外校考生已经经过一到两轮的复习了。结局是我那一届的复试名单上142人中,前100名,即九成以上都是外校考生,我自己只排在95名。外校考生初试分数普遍高于本校考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抵消了本校生所谓专业基础课上的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复试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实际上按武大生科院规定,招生指标与复试考生的比例是1:1.3,而复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不可小觑!

    复试名单出来后,我比较了一下我所在的细胞生物学方向的情况,参加复试的共有五名考生,其中包括我在内有两位本校考生,录取名额只有四个,也就是说五个人中肯定会有一个人被涮下来,而我的分数在五人中排名最低。黑云压城城欲摧,怎么办?我接着研究了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里面有这样几句话:“复试包括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

两部分,取消了专业笔试。面试内容原则上应侧重于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潜力等方面的考核,不再把非常具体的专业知识考核作为重点。”这样看来,命运的天平似乎倾向了对本校生有利的方向。但是导师不可能了解每一个本校生,他也不会盲目地只选择本校生。那么,如何体现出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呢?


    首先第一件事是联系导师,而且是面谈。在同一所学校还用电话或E-mail的方式联系,导师会认为这个学生不真诚,另外面谈的印象与电话中的印象是不可比较的。初试前联系导师,可以大概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竞争者的情况,但是没有联系也没有关系,因为考生不会因为联系了导师就一定能过初试。但是通过初试后,一定要马上联系导师,越快越好,一是让导师知道你通过了初试,二是坚定表明你想投入他门下的意愿。在面谈中还能了解导师是否已经有内定的人选等,如果导师很偏重那个人,他会建议你联系别的导师,这样就不会耽搁自己。反过来,如果导师对你有好感,他也会告诉其它考生,让他们慎重考虑。


    其次,充分发挥本校生近水楼台的优势,在复试之外的时间,建立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仅仅联系导师是不够的,别人也会联系导师,那么如何突出自己的优点呢?考研前后也正是大四面临毕业之时,理工科的学生一般要求写本科毕业论文,而对于生物专业而言,毕业论文主要来自于在实验室的实践。于是我就借着联系导师的机会,申请就在他的实验室做本科毕业论文,这种情况通常导师都会答应,这样在复试之前与竞争者相比就多出了近一个月的表现的机会。那一天有个小插曲,我再次犯了大意的错误。我先前查询过导师实验室发过的文章,自认为准备充分,面谈中表明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这时导师突然问我有没有上过他的课,我说上过上过,细胞生物学嘛。导师看了我一眼,表情十分奇异,旁边的同学小声提醒,是动物遗传发育生物学。我的冷汗蹭地冒了出来,一边故作镇定解释说不好意思,我有点紧张所以说错了,一边心里想着大事不好,八成他会认为我是那种喜欢逃课的学生。导师翻出了成绩表,找到我的名字,86分,嗯,还行。算是过了关。在此叮嘱本校考生千万不能大意,如果说导师偏爱本校生,那也是基于认为本校生更熟悉自己专业领域的看法,像这类细节问题忽视了会严重破坏导师对自己的印象。另外,面谈时反应要敏捷。导师对我说你的分数是过线了,但不是很高嘛。我诚恳地坦白自己在复习时有着本校生的毛病,专业课复习不是很认真透彻,言外之意是我认真的话也会考高分,低分数不表明我的水平差。由于这一现象很普遍,导师竟然表示理解。随后我诚恳地接受了导师的批评,当然这种批评不等于拒绝。


    随后就要看自己在实验室的表现,已经把握了天时,就要进一步扩大地利人和的优势。跟师兄师姐们多交流,工作之余,天南海北地聊聊天,一起去食堂吃饭,熟悉之后,他们会告诉你许多复试的技巧,比如导师喜欢出哪些方面的问题,而与师兄师姐们的融洽相处也是导师参考的方面之一,因为实验室需要的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氛围。此外积极地帮助师兄师姐们做实验,实验技术上不懂就问,并且弄懂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原理,复试细则中所说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潜力”,正好在这里得到锻炼。早去晚归,表现勤奋点,导师看在眼里,心里会有底的。而且,因为比别人先一个月加入了课题组,除了能学到各种实验技术外,也相当于你已经在开始进行课题的研究,将来入手快,只要表现优异,导师会着重考虑的。


    除了自己报考的导师,对其他导师的情况作一下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我报考的专业有四名导师,各自有一个招生名额。知道每位导师大概与哪名考生作过交流,心里也就有了底。另外因为专业方向相近,复试组的教授一般也正是这几位导师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对在面试中如何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大有益处。这些通过师兄师姐们就能侧面了解到。除此之外我发现生科院的教授们在下班之后经常与自己的学生在楼下打乒乓球羽毛球等,我有空闲时也与师兄师姐们一起参于,至少能混个脸熟。


    除综合能力的考查之外,复试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英语口语。我那一届考研最终成绩中初试成绩占60%,专业综合复试占25%,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占15%。英语表达能力靠的是真功夫,这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也不是没有捷径。我本身外语口语十分差劲,这一点大部分中国考生应该都很理解。在一个多月的复试准备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学技术,自认为回答几个问题不会很难,并没有重视英语的表达能力训练。直到考前约一周,我与一个老乡(他是外校考我校,跟我同一年)找一个师兄帮做模拟面试。师兄扮演复试组老师,英语问答时我老乡滔滔不绝说了一大段,因为他对各种可能的问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而我一句话就噎住了,平时能慢慢想出来的句子在这种特殊氛围中竟然一句也吐不出来,这一惊非同小可。回去后我马上联系师兄师姐,了解到我院复试英语口语最常问的问题有三个:1.自我简介;2. 你有什么特长爱好? 3.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我精心撰写了汉语的对答,把它发给我一个外语系的同学,让她帮我翻译成标准口语。然后开始背诵,每天完整背颂一次,连背一周直到正式面试。后来的面试,问的正好是这几个方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多了解一些信息是绝对没有坏处的。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考本校的话,轻松加愉快啊,一天四个小时就可以了。最起码专业课有很大的优势啊,关键是你是那个学校的 啊?

应该不成问题的,只要你足够有心,坚持就会成功的

现在就开始,怕你战线拉的太长了。

到时候现在看的知识忘了又得一遍一遍的重新记忆。

六月份以后开始每天8个小时专注于公共课程的复习,

专业上面可以再稍晚一点儿。

英语和政治不要小看,分数线虽然不高,但是确实也是个门槛。

另外两门,如果涉及到数学的话,也得抓紧开始了。

如果不是数学类的,就需要把制定的专业书籍吃透。

清华?哈佛?还是西太平洋大学?

哥,别拿我开心了。。。。河北农大。。你听说过不。。。
我的意思是考研准备多少时间,关键是看你考哪个大学。不能简单分为外校,本校。
考河北农大,从1月13号开始

这战线拉的也太长了,按你这个复习思路都可以考清华北大了。现在先把英语底子打好,单词背一背,专业课去墨迹要考的导师,多听听他的课,最好再套点考试范围。政治等大纲下来再看就行。

}

  距离2019考研初试还有约6个月的时间,这个阶段也会有一些考生因为种种原因突然决定要考研。那么,还剩180天的时间,现在开始准备还来得及吗?小编要说,现在开始准备考研确实落后一步,但是如果掌握好的方法高效率进行备考,也是可以的。应该如何备考才行呢?

  ●快速确定院校专业(1周内)

  可参考的渠道: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意向院校的研究生官网和招生信息网,根据地区/985/211/优势学科院校,自己更想要去什么样的院校,咨询本校本专业或者外校本专业的学姐学长,意向院校的招生办或者老师等等。复习时间紧张不建议目标定得太高,建议找找真题试试自己的水平,看看短时间内有没有可能提升达标。

  无论是更注重院校还是更注重专业,大家务必要清楚自己要报考的专业,无论是考试科目、研究方向还是招生条件等等,一定要看仔细了,不要好像是什么专业,大概什么专业,提醒大家哦,报考专业没有什么大概,每个院校的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都是有确切的名称和具体的情况的,这个一定要弄清楚!

  正确的择校择专业方法

  第一步,动态地看报录比。每个学校每年的分数线是由报考人数决定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不能仅仅由去年的分数线就决定自己的目标院校。

  第二步,综合地看报录比。招生人数也很重要。比如清华大学某专业报考100招生10人,西南大学某专业报考10人就招生1人,报录比同样是10:1,但清华大学的难度要难得多。

  第三步,综合、动态地看报录比。

  举个例子,武汉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学校实力、地理位置优劣、学科专业排名基本都一致。假如平时310分就能考上这两所学校,由于今年某些原因,造成报考武汉理工大学的同学井喷,那么今年的分数就涨到340分。这就造成明年的同学看到这个分数后纷纷不考武汉理工,因为340分可以报考一所985院校了,大家就转战南京理工大学。接下来就是连锁反应了,南京理工报考人数多了,同样不可以是310分。

  ●根据目标专业制定复习计划(3天-1周)

  至于制定复习计划,大家可以通过院校官网招生指南或者学长学姐寻找目标院校的参考书目,借助考研论坛、贴吧、辅导机构等收集或者购买真题资料,梳理要看的书目(各科目都有多少本书要看),要复习的资料(笔记、真题、辅导书、学姐学长经验等),结合目前剩余的时间(现在是180+天),尽快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一两个月内最好快速完整过完一轮复习,具体进度和计划自己协调。

  ●整理好心态,全力备考

  调整心态是指,处理好其他的关系,例如父母心理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另一半的支持、自己对于考研的坚持等等,决定备考,就处理好所有的外界干扰,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其他人的冷嘲热讽、校招的诱惑、个人的拖延症、懒癌等等,真正静下心来备考。

  1、复习不好不要紧张,复习好了不要自满。

  在为数不多的时间里任何情绪都是不好的。你只要想着,把时间都花上去,把时间耗完,考多少都是你的。想太多没用,过分紧张和过分的自满都帮不了你。有些人在适当紧张的情况下学得好,有些人在适当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自信下学习得好,自己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2、课本那么厚是不需要完整每字每字的抠一遍的。

  要善于抓住重点、懂得总结。重复是学习之母,要善于抓住记忆的规律,就是越短的时间内重复的遍数越多越好。举个半年考研成功的考生的例子:由于起步复习晚,同年考研的同学已经将书本看了1-2遍他才开始复习,可是,到了后来,他掌握的东西却比那些人多。

  差别的原因在于别人是花一个月,每天一章的看,也不重复的回头看,两个月搞完两本书,结果最后往往会觉得复习的东西没掌握多少,会乱。而这位考生往往是好几章一起看,搞清楚里的重点,联系。第二天复习的时候顺带把昨天看的重点再看一遍。第三天再用一整块的时间,把前两天的内容巩固复习。

  ●立个Flag,务必坚持下去

  毕竟都说要考了,总不能随便就放弃是吧?对于考研,没有人能给你拉个进度条告诉你你现在努力到了什么程度,距离目标院校还需要在努力多少,怎么努力进度条才会前进,你以为你坚持不下去了,殊不知你已经赢过大多数人了;你认为自己很努力,很可能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永远不要自己先放弃,外部因素那么多,都没成为你放弃的原因,你怎么能自己内部放弃呢?

  经济金融那家院校强,通晓翻硕名校近五年分数线走势,法硕名院校解读...各路消息尽在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2018年考研已然接近落幕,2019考研的小伙伴确定目标院校,就要了解各个院校的录取分数,敬请关注:

       小编整理了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关注微信公众号:跨考考研,回复“真题”即可获得,说不定还能找到一起上自习的研友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校本专业考研好考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