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内心排斥结婚是什么心理疾病病,内心很难受,咋办

           您好。我是一个24岁的女生,大专毕业,工作2年了。我觉得最近我的精神状态有点问题,自己很烦恼,但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摆脱现在的状态,所以寻求您的帮助,请您百忙之中给我一些指引,谢谢。

 根据我自己的判断,我觉得现在的自己有些抑郁症和焦虑的表现。最近的状况还要源于3个月前的辞职说起,3个月前由于我母亲的癌症检查出再次复发,加上工作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我提出辞职,老板觉得我的工作做的还不错,就给我办了停薪留职,希望我处理好家里的事情后能继续回公司上班。其实我的内心当时还是做了辞职的打算的。就这样我在家里陪了母亲半个月,就继续回到北京,但是没有回到原来的公司上班了。就这样我抱着一边休息一边找工作的想法,这3个月就这样过去了。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是想好好找一份工作,后来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一份工作,其实是我自己离职的时候根本没想好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当时只是想不做那份工作了,觉得那个工作不是我自己想要的,但是辞职了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这样迷茫着。后来还想着学点东西,然后自己开个店什么的,也想着找一份类似学徒工或助教之类的工作边工作边学习,但最后自己越来越迷茫,不管想做什么都觉得自己有局限,其实是怕失败,怕这怕那,总有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感觉。后来自己想法太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了。由于自己找工作中的这些迷茫,对未来的迷茫,自己越来越没有勇气和自信,也越来越逃避找工作。每一次也都想着一定要用心找,积极一点,但就是动不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好像总用一种力量在阻挠我似的······

 现在的我生活也没什么规律,由于不上班,所以几乎都是晚睡晚起。早上起来打开电脑坐在电脑前不是看电视就是看电影或者听音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消磨时间。由于我自己喜欢做饭吃,一天做两餐,所以这三个月的生活与外界接触最多的是去超市或市场买各种我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我出去的比之前更少了,一个星期的七天有五天几乎都是我一个人这样呆在屋里。男朋友在周六日有时间会到我住的地方陪陪我,或者带我出去转转看看电影什么的,他有时候也说让我自己出去转转,不要一个人闷在屋里,可是没事我不想出去,出去对什么都没兴趣,看什么东西都没感觉。现在自己感觉不到快乐,不知道开心是什么感觉,整个人都有点呆滞的感觉,感觉有点与世隔绝。轻易不敢和朋友家人联系,因为每个人都会问最近在干什么?找到工作没有?所以我的QQ隐身,不主动和别人打电话。我越躲避越是现在的状态,就像恶性循环。由于没有工作,原有的积蓄都花光了,男朋友已替我交了两个月的房租,管着我的吃住,时间越久我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烦,越烦就越不知道怎么办。我不想花男朋友的钱,所以这也给我带来压力。同时我妈一直也在医院打化疗,一直都需要钱,每次回家我妹我姐都能给我爸妈钱,可是每次我都给的最少,现在我又没有工作,不仅帮不了他们,还要让他们替我操心,我的内心也很不安,对父母有愧······我也知道要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所以也强迫自己每天做一定量的运动,尽量的让生活正常一些,可状态还是调整不过来。我知道这可能是我对工作、对未来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造成的。可我不知道该怎么来改变现状?心里感觉很累!力不从心······

 对了,我在18岁的时候曾接受过心理治疗,高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活的很痛苦,所以自己主动找了心理咨询师,当时诊断的是重度抑郁,后来经过2个疗程的咨询,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自己内心阳光开朗多了,抑郁那种不好的感觉也消失了。所以自己现在这样,我觉得是不是自己又出问题了?所以想寻求谭老师的帮助,给我一些建议和调整现在状态的方法。谢谢了。

通过你的来信,你表现出的困难有,目前因为母亲生病的原因,主动请辞,回来后,又不想回去上班,自己找工作,可又没有一个方向,只是感觉不喜欢之前的工作,可从内心中又没有一个对于未来的规划与目标,开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加上时间越拖越久,自己慢慢开始感觉抑郁,感觉很痛苦,情绪上、行为上、感受上慢慢有一些与现实的脱离,人变得越来越消极,自然就会慢慢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去,导致结果越来越差。

同时家中的母亲的病情,也成了你的一个压力源,对于母亲的牵挂,加上经济上的压力,让自己感觉越来越差,这些是你来信中表达的现状。同时你也反映到,在你高中的时候,被诊断为重度抑郁,这说明那个时候你的状态,情绪是相对较差的。年龄也不大,通过二个月的咨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从这一方面来讲,你的抑郁情绪,是存在的,内心中也有着影响你的情绪的一些认知因素,这也是导致你现在问题的因素。

     1、目前的状态持续,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首先是自己的工作问题,这是生活的基本,是一切的支点,这一点,希望你放下自己的情绪,放下自己的顾虑,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先找一份工作,有一个新的开始,不管是回原单位,还是重新开始一份新的工作,都需要从这一点开始。

2、自我的调适,这是一种快乐的能力,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应对,如何调整。这些都是需要自己不断的自我体验与摸索,比如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打扫一下家中的卫生等,关键的不是先让心情好起来,心情自己不会好起来,而是要靠行动,你只有有了行动,你才会有快乐起来的机会。

     3、独立,这一点听起来很矛盾,与你的现状有点不相适。我个人觉得,在独立的基础上,你才会有自立的想法与行动,你才会有一咱危机感,把所有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虽然有点难受,但这会让你从自身出发,来思考来解决问题,对于爱人,对于家人,对于朋友,都是一样的,先做好自己,你才有能力有机会去帮助到别人。

     4关于心理咨询,你目前的状态,是有一些消极,情绪上比较低落,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理清一下思路,分析一下自己的现状是可以的,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些是可能帮助到你的。但心理咨询的立足点还是帮助你解决问题,主体还是自己,所以,问题的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来面对与解决的。

      炎风目前的收费标准是二百一小时,如果需要,可以电话联系,谢谢你的来信,祝你开心快乐,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帮助到你。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警惕 | 每天约有3000人因抑郁症而自杀,心理疾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上周日,香港女歌手卢凯彤在跑马地寓所坠楼身亡,震惊各界。

消息一经公布,微博上网友们纷纷发起悼念:

一个32岁的生命遽然离世,令人扼腕。瞬间,“躁郁症”、“抑郁症”这些词走到了更多人的眼前,朋友圈、微信群开始围绕心理疾病展开讨论。

你以为躁郁症只是“矫情”“玻璃心”?

“你的生活明明好端端的,哪来那么多无病呻吟?”“你不就是心情不好嘛?”“抑郁症吃什么药?那是毒药!”患有抑郁症的寺主人的爸爸经常这么训她,他始终认为这些都是她“自己作出来的问题”。

那两年,寺主人的“抑郁症”让她的人生变得无比糟糕。她在知乎上这样分享了自己的状态:

普通人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觉得是很美好的,可在寺主人看来,它如同魔鬼的恶爪,死死扼住了她的喉咙,令她感到窒息。

那时候的她极度“渴望被理解”,需要被“认真聆听和对待”内心深处的情绪。

遗憾的是,连父母也无法感同身受她的痛苦。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自然》的最新数据统计:在全球约3.5亿的抑郁症患者中,每天约有3000人自杀,自杀率高达15%。而躁郁症是一种自杀率比抑郁症还高的病,遗传率高达80%。

“躁郁症”,顾名思义是狂躁和抑郁的综合体。据描述躁郁症是一种比抑郁症更可怕的病,上一秒还狂躁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站在世界之巅,灵感迸发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下一秒就抑郁到觉的自己是个废物想自杀,活着毫无意义。

据了解,躁郁症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很多的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而错过治疗好时机。

其实,躁郁症并不可怕,它是可以被临床治愈的。可怕的是没能被及时发现,甚至家属、患者、周围的同学等都不觉得自己有病。

你以为“心理疾病”还离我们很远?

“你如果自杀,能不能别死在宿舍里?”王小莉和室友们犹豫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对夕米说出了这句话。

夕米是王小莉的室友,也是大家眼里“脾气很古怪”的人。直到有一天,夕米突然在宿舍吃了安眠药,王小莉和室友才知道她竟然有抑郁症。

庆幸的是,王小莉的室友们第一时间发现了夕米的异常,及时带她去医院洗胃,最终人无大碍。夕米的妈妈赶到医院后,也非常诧异一直看起来正常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做这样的傻事?

王小莉和室友觉得,“夕米是个危险的炸弹,随时会爆炸。”她们非常希望夕米能赶快搬出宿舍,以免日后出现更大的隐患。

“我们上报到学校,学校说医生交待了我们,集体宿舍环境更有利于夕米的病情恢复,所以搬宿舍的事就这么被搁置了。”王小莉很无奈。

多次沟通无果后,王小莉和室友们一致决定,当面找夕米沟通吧!“夕米,你如果自杀,能不能别死在宿舍里?”

通过王小莉的讲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抑郁症”会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目前,各类精神疾病所致的疾病总负担在我国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

有些人会觉得,“心理疾病”是不是专门挑内向的人,或者生活遭遇重创的人?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即使你身边看起来跟“心理疾病”毫不沾边的人,也有可能在不为人知的夜里备受焦虑、抑郁情绪的撕扯。

凤凰网健康频道发起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000名受试者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

你存在这四种情绪问题吗?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一项新研究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这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心理疾病”患者自身对“心理疾病”的轻视和羞耻感。

“我竟然得了神经病?”“告诉别人会被歧视吧!”“撑一撑就熬过去了吧!”在这矛盾与纠结的双重耽误下,很有可能就被“心理疾病”彻底拖入泥潭,无力自拔。

看心理医生并不意味着就是得了心理疾病。如果存在下面四种情绪问题,对你构成困扰,就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抑郁最典型的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进入“无价值感、无用感、无望感”的“三无模式”,对生的忧虑大于对死的恐惧。还会出现食欲或体重下降、睡眠障碍、性欲缺乏等躯体症状。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比如在演讲之前,害怕讲不好会焦虑;明天要去体检了,怕查出大病而焦虑等等。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精神紧张不安、心跳加速、口干、出汗、颤抖,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抽搐、晕厥等。

恐惧与焦虑的区别是,它有明确对象,病人感觉到面临着某种具体而明确的危险,比如恐高、恐惧坐电梯等。恐惧症患者会极力回避他们所害怕的事物或处境,或者带着强大的畏惧去忍受。

强迫包括强迫观念,如反复怀疑有没有锁门;强迫恐惧,总是害怕自己会发疯干坏事;强迫意向,有种马上要做某种坏事的冲动感,比如忍不住想把妇女手中的婴儿扔水里等。他们往往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常,却无力改变。

你真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吗?

在精神疾病高发的如今,每晚睡前花少许时间来整理我们的情绪,对心理进行自我识别,每天睡前问一下自己“今天心情快乐吗?”如果连续一段时间回答都是否定的,就要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心情特别抑郁的时候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另外,保持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非常必要。生物钟对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情绪障碍与生物钟紊乱也是相互联系的。下面小编总结了四条赶走坏情绪的小办法:

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做梦对缓解情绪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这些梦你醒来是否记得。

运动是缓解坏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帮身体分泌快乐多巴胺。跑步、骑车、游泳等有氧运动是最佳选择。建议坚持每周锻炼5次,每次20分钟。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邦妮·斯普林认为,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能使人平静下来的情绪食物。比如适当吃点薯条、爆米花等。多吃鸡肉、瘦牛肉、海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好处。

纽约合理情绪治疗研究所黛博拉·斯坦伯格说,想过得快乐很简单,就是多朝积极的方向想。每天早上出门前,不妨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我今天很快乐。

当代生活的压力来自许多方面,各种的“心理疾病”也由此衍生。我们需要直面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减轻负担。小编这里准备了一份心灵疗愈书单。帮你揪出躲在坏情绪背后的心理问题,给心灵打一针药剂,千万别忽视了心理健康。

1《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在情绪上》

焦虑、愤怒、悲伤、自卑、敏感、忧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些负面情绪总会不请自来,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饱受困扰,从而让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高情商受欢迎的人?如何营造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呢?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情绪自控指南”,结合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解读各种情境下的坏脾气,帮助你理性地认识情绪,面对不良情绪,从而提升应对情绪的能力,实现人生快速进阶。真正的成熟,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学会与情绪好好相处,和情绪做朋友。

2《时间掌控,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时间管理,即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选择怎样花时间,时间选择怎样塑造我们。时间管理的最终目标不是让自己能做更多事情,而是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效率。忙碌的人会有很多目标,但是有效率的人会懂得制定优先次序。丰盈的人生不必要忙碌,却是高效有序。

现代人的一大硬伤,是对有效时间的低能管理。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帮你解决低能时间管理问题的实用指南,教你如何去发掘隐藏着的时间,最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让时间发挥出*的效益。解决了时间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阿德勒说自我超越》

1918年阿德勒出版了《理解人类本性》一书。1932年在受聘长岛医学院教授期间他又出版了《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该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之后他又出版了《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活的科学》等著作。他对人类个体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吸引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研究者的热切关注,所以他的影响日益扩大。

本书对广大读者解读生活的意义以及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

荣格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作为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他对人生种种有着明智的辨识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大师思想集萃:培根说百味人生》撷取培根论人生的方方面面集为一书,旨在使读者通过撷取的短文而了解培根的思想,领略他的思辨力与洞察力。培根的行文畅达明快,既具理性又不失形象的譬喻,颇有英国小品文的风味。

5《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

在弗洛伊德看来,理性维持着人们现实生活的稳定的秩序和健康的发展,而非理性则是在人们最关键的时候,暴发出的有力冲刺。人的成功发展,除了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的热情以外,更需要本能的冲动、非理性的热情。通过阅读,读者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性本能对个人成功奋斗的意义。

}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六——疑病恐惧(上)

 心理治疗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当事者总觉得自己生病了,不是怀疑身体的各个部轮换生病,就是怀疑某器官生病了。于是,长期跑医院,不是去治疗而是去检查,对感觉疑病的地方反复查,求证是否真是有病。轻者,怀疑某部位有病,焦虑不安;重者,疑似有癌症、艾滋病等不治之症,沉于一片恐慌。

 持久的疑病,已不像疑病症,更像是恐惧症了。

 他们执意的怀疑有病、求证无病又不相信无病、再求证再怀疑的疑病幻想……成了他们痛苦的生活模式。

 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什么要执意怀疑自己有病呢?

 许多对此现象的解释是,缘由死亡恐惧。这的确是个无可反驳的心理动机,人最大的恐惧不外就是死。但又非也,因我们看到许多人并不怕死,挺勇敢的以各种方式赴死。所以,人类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永远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疑病症的表现,无疑展现了对死的恐惧,但这不足以解释他们何以疑病,又何以恐惧不存在的疾病。

 从这一提问本身看出:疾病≈死亡,所以他恐惧疾病。问题是,他怀疑得疾病,因此这一病和病代表的死,都不是现实存在,存在的重心是怀疑!

 所以,对不存在事物的忧虑,才是疑病症的症结。

 这症结,作为一种对害怕有病的焦虑预感,致人强迫性的幻想着没有的事情…这真是世上难治的病,因这病是无。那么,疑病症对“不存在事物的忧虑”缘起何处呢?

 先认识一下疑病症的心理现实。在不同表现的疑病症患者那里,我们发现,疑病症者虽感觉患了某种病,但实际上是强烈认为自己有一种没被定位的疾患。他对各个医生都心生怀疑,对检查结果持怀疑(万一医生检查时不认真、万一仪器不准确),于是陷入反复求检查,又怀疑检查结果的循环。

 这种对“没定位”的不安,以及搞定“没定位”的坚决,透视了一种精神病理性的内在的谵妄,就如同妄想症般的不信任,但不是对外部世界,而是对自身躯体的一种谵妄。弗洛伊德用对癔症的研究,来区别疑病症的内部现实(内在谵妄),他认为癔症忽视自己的躯体症状,但症状本身是对精神冲突的一种妥协表征,躯体症状隐喻地代表着内心不愿提及的冲突,而疑病症的疑虑,则是无法隐喻性地定位命名这种疾患,代表着他内心对未知的恐慌。

 临床上很多奇怪的心理症状,如果命名是能极大程度减少焦虑,即便这个名字毫无价值,如毛发恐惧(见Yalom等提及),因为命名能减少或者划定焦虑的来源,而疑病症恰是竭尽全力也无法命名!即,无法定位得“病”没有、得了什么病,而忧心忡忡,只好以症状——疑病幻想,来反复提醒自身中有无法弥补的缺失或空洞。但这些都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理黑洞。

 由此,与其说疑病症是对死亡的恐惧,不如说是借惧死之名而对强烈不确定感的恐惧。

 那么,疑病症的强烈不确定感又来自哪里呢?

 我们知道,人出生时便具有最基本的确定性,即对存在的确定,这一确定性是所有其它确定性的基础。但这个基础,一定是来自生命早期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体验。

 如果说“生存本身是普遍的、绝对的不幸。而不幸来自于存在性不安──存在性不安和存在性安全是两种基本的生存状态”,那么,疑病症的形成则来自他——不确定的故乡。  

 这个“故乡”象征人的早期摇篮(1岁—5岁)。在那里所经验的,关于我从哪里来?我的身体怎样,是好看还是丑陋?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我是可爱还是可憎的?我是有价值还是没用……是模糊、混乱、琢磨不定的。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童年决定论”,因人在早期是绝对无助而依赖抚养人的,我们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存在的确认感,全仰赖那时的摇篮——是温暖厚实,还是冷漠单薄?是稳定一致的,还是摇晃或不断更换?是被肯定和欣赏,还是遭否定或嫌弃或抛弃的?

 许多现实例子可证明童年论的正确。

 例1,发现很多同性恋的孩子,在他们的摇篮时期,环境赋予了他(她)的异性角色,或是抚养人有意无意把他(她)当成异性带至;

 例2,在强迫症的内心,有个极其强大的对自己严谨、苛刻、压迫自己的超我,这个超我肯定不是现在自找的,而是来自他摇篮时的赋予;

 例3,在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斜视,赤面恐惧)的人内心,有着多个不好的自我(羞耻的我,笨拙的我,懦弱的我),不敢人际交往,是害怕“坏我”暴露。但那些“坏我”肯定不是现在他自己向外界邀请来的,而是来自他的摇篮时,他者令他觉得自己是不好,他无意识地认同与内化而成的。有个非常漂亮的19岁女孩,总认为自己很丑而想要做医学美容,尽管她现在承认自己长相漂亮,但也消除不了她心理感觉“长了一张马脸”的焦虑和认定。她这类似疑病症的坚定怀疑,肯定不是因她现在的认知扭曲,而是来自她上幼儿园时被绰号为“马脸”的自恋羞辱。

 精神分析认为,早期所遭遇的心理创伤,若未能以象征化处理(即:当时的情绪宣泄,情感抚慰,幻想与游戏,补偿性满足等),那份创伤所致的“被害者、恐惧者”的意象,将被印刻在稚嫩的心理,形成一种妄想性思维,弗洛伊德称为固念性神经症,其妄想本身是一种对内心恐惧感的防御。对于过早(几个月大)经历过被抛弃等创伤的患者,成为疑病症恰是一种避免疯狂的方式,因为那样有目的性的去想象,去求证,去消除怀疑,能为自己的“不确定恐惧”做些什么,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存在感呵。那些仅仅以疑病症为特征的,这本身也是一种稳定性,是防御内心不安的稳定性。

 疑病症的不确定焦虑,正是通过一系列疑病幻想得以释放。而在不确定焦虑的更深层动力,应该是强烈的身份焦虑。

 用客体关系来理解,一个人的自我(或身份确定)是通过不断的,对客体的认同与内化而形成。疑病症的“深信怀疑”,所隐喻的身份焦虑,唯有来自他不确定的“故乡”,那个早期充满焦虑的亲子关系:抚养人所给予孩子心理需要的回应,无疑是曲解,或错位,或否定性的,以至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可预期,不可信任的不安全,以至孩子养成有为人处事的过分认真、高度敏感的个性特质。

 在成人疑病症身上,你能看到他有一种“拼命”索取对事物的确定性和准确性的执拗,甚至达到强迫症性的执拗,比如,反复锁门,反复计算等。

 因不确定而高度怀疑、情绪高度焦虑,是强迫症和疑病症的共性。其区别主要在,强迫症者自知有理想自我,或追求自我完美,疑病症者怀疑自我,或未知自己是什么。

参考资料: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心排斥结婚是什么心理疾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