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我国的中国猞猁分布是属于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2日电(记者张丽娜)一只成年的母猞猁走在树林旁边,两只小猞猁一前一后尾随在母亲身后,这是5天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画面。

    “这次拍摄到的画面十分罕见和珍贵。”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钱宏远说,由于猞猁喜欢独居,以往拍摄到的猞猁影像多为单独个体,而这次发现了一家三口的画面,比较少见。这将为猞猁的行为学研究提供珍贵实物资料。“这三只猞猁白天活动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在标记它的领地。”他说。

    早在2011年,中国野生动物学专家曾在这个保护区内成功拍摄到两只猞猁在野外捕食的影像。图像显示,两只猞猁不仅张着大口咀嚼食物,而且还为护食打斗。后经专家鉴定,两只猞猁属于亚成体,发育情况非常好。

    猞猁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长得像猫,但体型比猫大,其体长可达1.3米,身上有豹纹斑点,喜欢捕食狍子等中小型动物,属于中等猛兽。猞猁因皮毛极其珍贵,曾遭受疯狂捕杀而濒临灭绝,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占地159万亩,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今年8月,科研团队陆续拍摄到马鹿、野猪、獾子、狍子等大量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这些影像为研究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以及栖息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下一步保护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本文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影像中国”

与 星球研究所 联合制作

统治地球上亿年的霸主恐龙

被一颗小行星砸出了三界之外

(即白垩纪晚期灭绝事件,下图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艺术想象,源自短片@ 《 How Dinosaurs Went Extinct》)

留下了一大片没有大型陆栖动物的空白土地

从荒漠到海洋、从高山到峡谷

从密林到草原、从湿地到河湖

栖息地类型极为丰富的中国

(现今的中国地形,图片源自@123RF,修正@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对于长期被恐龙压制的哺乳动物而言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它们必须抓紧时间展开圈地运动

从4个方向全面占领中国

还曾创造-58℃的历史极端低温

(东北极寒地带,依据@郜二虎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方案》,之后区划亦同,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必须拥有强大的抗寒能力

哺乳动物们给出了解决方案

它们皮肤下方贮存脂肪、上方生长毛发

毛发会在外围制造一层空气层

其中毛皮最丰厚者又被称为“毛皮兽”

让它们和蛇等爬行动物显著区别开来

(毛茸茸的狗獾huān,猹chá的原型,摄影师@谢建国)

毛长却可以达到4.7厘米

相当于一个身高170厘米的人

(貂皮大衣的“原料”之一,因过度捕杀数量大为减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图拍摄于长白山,摄影师@王峥)

紫貂占据了大兴安岭、长白山的密林

以鼠类、鸟类、植物果实为食

(紫貂,摄影师@陈建伟)

依然可以轻巧地“自挂东南枝”

(紫貂,摄影师@王峥)

毛发的颜色还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

例如伶鼬夏天“身穿”棕红色皮毛

(夏季伶鼬,摄影师@Keven Law/维基百科)

(冬季的伶鼬,拍摄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摄影师@武耀祥)

但或许是“白色颜料用尽”

(雪兔,摄影师@谢建国)

哺乳动物拥有强大的循环系统

普通人一生中心脏博动达26亿次

从心室所博出的血流有15万吨

可以装满80个标准游泳池

强大的循环系统加上厚厚的皮毛

让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

东北的动物体型往往还比别处更加庞大

它的体重可以达到华南虎的两倍

(东北虎,拍摄于东北虎林园,摄影师@谢建国)

哺乳动物们提前储备好食物减少活动

(花鼠,冬眠的松鼠科成员之一,因背部的五道条纹,又被称为五道眉,摄影师@徐永春)

直到来年大地返青、春暖花开

狍子、马鹿、驼鹿各个蠢蠢欲动

东北已经是哺乳动物的地盘了

(狍子,所谓东北四大神兽之一的傻狍子,另外三种分别为扯犊子、滚犊子、猫驴子。拍摄于内蒙古白音敖包,摄影师@徐永春)

还有一片超级广袤的荒原在等着它们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和荒漠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大兴安岭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大部分被草原、荒漠占据

只有祁连山、天山等少量森林环境

或是干旱荒芜、或是高寒缺氧

(西部荒原,包含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蒙新区和青藏区,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但是哺乳动物发展出了完美的繁殖能力

它们为胚胎提供安全的母体

加上对后代完善的保护行为

使得幼崽的成活率大为提高

不用像其他脊椎动物那样一次生数十百千个

哺乳动物还演化出不同的专长

其中一支“祖传”打洞技术

它包括以鼠兔为代表的兔形目

和以旱獭(音tǎ)为代表的啮齿目

两者都以醒目且终生生长的门齿为特征

(What are you 弄啥勒? 喜马拉雅旱獭,摄影师@彭建生)

一个啮齿类家族的洞穴可以长达8米

以鼠兔和人类的身长换算

相当于人类居住在80米长的隧道中

在你眼中是一片荒野的地方

却有无数个啮齿类家族门户相对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地下城”

(乔治·B·夏勒博士发现的一处黑唇鼠兔洞穴系统,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天山脚下的旱獭,当不速之客到来时,迅速进洞;摄影师@祖力亚尔-塔力甫)

还是一家“兔”、一家“獭”相依相偎的家园

(在洞口张望的黑唇鼠兔,拍摄于青海,摄影师@谢建国)

啮齿类是高效能的广谱摄食者

全球所有现生哺乳动物种类中

是哺乳动物中演化最成功的一支

广袤的西部荒原上遍布洞穴

四处吱吱作响,特别繁盛

无需饮水即能生活和繁殖

(沙鼠,拍摄于内蒙古,摄影师@徐永春)

(跳鼠,拍摄于内蒙古查干淖尔,摄影师@张小玲)

直立起来宛如动画作品中的主角

(黄鼠,拍摄于新疆,摄影师@刘钢)

还是全球鼠兔的演化中心

全球34种鼠兔中有29种分布在中国

哺乳动物的另外一支则“专攻”奔跑技能

它们的四肢更加修长、步幅更大

趾端还覆盖厚实坚硬的蹄

这是一片有蹄类的广阔天地

在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地带

藏野驴的时速轻松达到60千米

“飞一般的感觉”绝非虚言

(藏野驴,摄影师@陈建华)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藏野驴,摄影师@姜鸿)

(驴打滚,拍摄于扎布耶盐湖,摄影师@柳叶刀)

中国的有蹄类多达70种

(普氏原羚,拍摄于青海湖,摄影师@徐永春)

(藏羚羊,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岩羊,摄影师@邹滔)

(藏原羚,摄于曲麻莱,摄影师@仇梦晗)

藏原羚尤以妖娆的大白屁股著称

(藏原羚,摄影师@姜曦)

(鹅喉羚,拍摄于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刘钢)

(北山羊,拍摄于乌鲁木齐一号冰川区,摄影师@刘钢)

(赤斑羚,拍摄于卡久寺,摄影师@贾纪谦)

戴着白色“口罩”的白唇鹿

(白唇鹿,注意请不要和白臀鹿搞混了,我们白的明显不是一个地方,摄影师@Jed Weingarten)

(盘羊,拍摄于克拉玛依后山,摄影师@吴朝明)

(野骆驼,拍摄于新疆,季节性换毛,摄影师@陈建伟)

(金丝野牦牛,摄影师@卡布)

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源

普氏原羚、鹅喉羚等都有迁徙习性

构成了中国最壮观的生命活动之一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羌塘罕见的公藏羚羊迁徙,摄影师@青木)

促进了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目的生长

包括猫科、犬科、鼬科、熊科等等

它们门齿小、犬齿强大而锐利

身材纤细的香鼬体长只有20厘米

(香鼬,拍摄于青海,摄影师@彭建生)

(考眼力:来找我啊;赤狐,摄影师@张强)

(赤狐冬季寻找雪层下的老鼠,定位后跃起扎向雪中,摄影师@刘钢)

(赤狐,拍摄于内蒙古,摄影师@徐永春)

(藏狐,拍摄于青海,摄影师@徐永春)

(把我的鼠兔还给我,摄影师@徐永春)

猫科动物中毛发最柔软的猞猁

两耳上各炸着一支黑色的耳簇毛

(猞猁,拍摄于青海,摄影师@星智)

体长超过1米的雪豹巡视着岩石山地

可以捕杀体重3倍于己的猎物

几乎是荒原上最具威胁的猎手

(狼与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对峙,摄影师@吴刚)

笨重的棕熊既无群体优势

植物、动物、腐肉都是美食

依然可以美美地养活一家老小

(可可西里的棕熊和幼崽,摄影师@布琼)

包括东北、西部在内的半个中国

下一步它们将深入南方的丛林

再加上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横断山脉

这里降水充沛、气候温暖

是中国森林最为密布的区域

(南方丛林,包括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演化出了强大的树栖能力

在树枝上攀爬嬉戏、游刃有余

(你俩在干嘛?树上也不消停?隐纹花松鼠,南方常见种,摄影师@邢超)

体重可达隐纹花松鼠的20倍

(巨松鼠,拍摄于云南,摄影师@赵建英)

如果需要在不同枝叉间移动

多数啮齿动物主要依靠攀爬或跳跃

(黄足松鼠,注意爪子为黄色,拍摄于云南,摄影师@徐永春)

但同为啮齿类的鼯鼠就不一样了

它们营巢于高大的树洞中

(红白鼯鼠,松鼠科,拍摄于秦岭,摄影师@蔡琼)

凭借着体侧与四肢连接的飞膜

(霜背大鼯鼠,第2张为飞行轨迹,摄影师@商睿)

飞翔本领在啮齿类中并不多见

但在翼手目就属于稀松平常了

全球种数多达1300余种

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

它们依靠吸盘栖息于树木

(犬蝠,拍于香港,摄影师@吴颖)

后肢与尾间拥有薄而多茸的翼膜

后肢甚至可以180度扭转

(果蝠,拍摄于云南,摄影师@何晓滨)

而树栖动物中最重要的一类

它们的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对握

在树栖攀缘时可以握紧树枝

中国非人灵长目动物共有30种

分为懒猴长臂猿3科

其中懒猴科因行动迟缓而得名

(倭蜂猴,拍摄于云南,摄影师@张琦)

是敏捷的攀爬者和臂行者

(西黑冠长臂猿,摄影师@谢建国)

包括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摄影师@谢建国)

分布于广西、贵州、重庆的

(黑叶猴,拍摄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史江洪)

(菲氏叶猴,摄影师@徐永春)

分布于南方多省区的藏酋

(藏酋猴,摄影师@何雄周)

以及最著名的3种金丝猴

(川金丝猴母子,摄影师@丁宽亮)

(黔金丝猴母子,摄影师@丁宽亮)

滇金丝猴毛色以黑、白为主

(滇金丝猴母子,摄影师@丁宽亮)

灵长目动物拥有复杂的社交行为

它们演化出了复杂的表情肌

(滇金丝猴的微笑,摄影师@丁宽亮)

树栖哺乳动物的种类如此丰富

水鹿、青鼬、豹猫、大象等地栖、半树栖物种

(第1张青鼬,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猫盟;第2张金钱豹,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蔡琼)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山地极为立体的

同一片山林,甚至一颗树上

(森林生态系统,仅作示意,非实际场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尤其横断山脉、喜马拉雅东南段、秦巴山区

还形成了垂直跨度更大的生态系统

(垂直生态系统,仅作示意,非实际场景,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有一半以上就是这里完成演化的

它很有可能是在冰期来临时

干脆由肉食改成了素食主义者

(我是野生的,不是动物园的,秦岭大熊猫,摄影师@孙晋强)

但是强大的哺乳动物决定重新占领海洋

他们退化体毛、退化后肢

并用喷射的方式哺乳幼崽

(中华白海豚,拍摄于香港,摄影师@吴颖)

海豹的祖先也在若干年前

前肢鳍足大而无毛、后肢转向体后

(斑海豹,拍摄于山东,摄影师@顾晓军)

最终中国的水生哺乳动物

(中国部分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是由哺乳动物中的一支高智商玩家完成的

智人是灵长目人属的唯一成员

直立步行、臂长不过膝、体毛退化

数万年间迅速覆盖全中国

(中国人类足迹指数地图,通过城市建设、土地利用、道路分布、夜晚灯光等多个指标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颜色越红表明影响越大,数据源自@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早先的哺乳动物们只能不断退却

只有太行山还有野生华北豹“苟延残喘”

(华北豹,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猫盟CFCA&北京师范大学)

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在中国灭绝

(麋鹿,拍摄于江苏,摄影师@孙华金)

(普氏野马,拍摄于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刘钢)

有责任给我们的同类一条生路

因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

世界上哺乳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

(世界哺乳动物多样性排名,数据源自@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2017年中国的哺乳动物种数更新为693种)

P.S.“自然影像中国”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发起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自然保护传播项目。其主旨是:用影像展现中国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奇观

P.S.主要参考文献: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胡杰等《哺乳动物学》、徐海根等《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Michael J. Benton《古脊椎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IUCN《中国猫科动物》、郜二虎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方案》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以我为研究对象,跨度十年的本硕博总结性研究报告

2.蚊子给你扎针吸血时命中率高吗?真相让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3.坐高铁手机没信号?原因远比你想的要复杂!

4.物理定律助你七夕「科学表白」,谁说「天下有情人终将分手」→_→

5.暑假玩得很爽是吧?开学后你就会感到智商对你的疯狂打击报复了

6.为什么用嘴吹气是凉的,哈气却是热的?| No.118

7.2018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揭晓,4位获奖者各自拥有怎样的故事?

8.宇宙和你,本质上其实只是个八维数字?

9.当你死去时,你的原子会如何

10.这是 99.9% 的人没听说过的神奇悖论(上)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猞猁分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