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耍华为手机而被父母没收压岁钱了,藏起来了,现在,我在他们卧室全部地方都找过了,没找到,手机又关机。

为什么有的华人家长把孩子送到澳洲后,肠子都悔青了?
来源:西洋参考ID:iwestbound 作者:辛上邪
前段去悉尼Westfield商场退货时,帮排在前面的一位不大懂英语的妈妈退了货。退货后,她等着我聊了两句。她来澳洲陪读,刚到几个月。问她感觉如何,她连连摇头。
原因呢,是她嫌澳洲这边讲得太简单、学习气氛不浓,没法和国内比,
“都五年级了,还讲简单的加减乘除呢。
班里还有那么两个傻孩子,我闺女说,连小数点都分不清。学校怎么搞的,这样的也收?
这样的就应该让家长领回去自己教。都把我们孩子带傻了。”
我说,我儿子迪迪班里也一直有需要“特别支援”的同学。澳洲的基础教育是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落下——任何人都不会因为经济、健康原因被耽误。
在迪迪小学中,自闭症、侏儒、唐氏症、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我都见过。迪迪上五年级时,还应老师要求,上课时帮同学辅导数学。有几位同学真的不懂1后面写两个零和三个零的区别。
听我说到这里,她接过话茬说,“就是嘛,我说的就是这些。这就是毛病和问题!
来之前都说澳洲教育好,
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
说完她匆匆告别,留下我的后半截话堵在胸口。我想和她说的是,澳洲的基础教育和中国的完全是两套体系。
▲这才是中国家长愿意看到的情景
澳洲老师要确保的是“保底”而非领先
澳洲学校中虽然有数学、文学(英语),却没有主副科之分,社会、科学、体育、音乐、手工、画画等等也都有。小学时,一个老师带一个班,除了音乐课有专门的老师,其他科(包括体育)都是主班老师自己带。
没有上下课铃声,考试几乎没有,每天看着孩子背个空书包(内装午餐盒)去上学,感觉是老师要带着学生们去郊游。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当然,老师讲课少不了,可由于有大纲、无教材、无评估,老师讲多少、多深都凭自己掌握。澳洲没有师范教育,具备大学学历、再修教师执照就能在小学当老师,所以老师本身的学科水平(比如数学)直接影响到向学生传授的程度深浅。迪迪五年级的老师就和迪迪说,她数学不好。有两次她在教室判作业,对于拿不准的,还请迪迪帮忙看看。
老师要确保的是“保底”而非领先,要努力让班里同学都能跟得上。因此,如果班里有个别同学学习能力低,像数学这些难易度明显的课程就很容易教得简单。
而且这边的班级常常是年级混班。迄今为止,迪迪就没有上过单独本年级的班。混班教学中,尽管老师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同,但也不大可能将整体水平教得太深。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澳洲基础教育中一些学科(尤其是数学)的艰深,根本无法跟国内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相比。
数学好并不等于一切
最受中国家长诟病的数学本来也是澳洲民众的一大“缺陷”。他们对数学重要程度的认识可能没有中国那么高,并不鼓励孩子学会口算,常允许学生用计算器。
我的数学不好,大学的高数已经是听天书了,差点不及格,但在澳洲一般的场合,足以“傲视群雄”。
比如150乘以8我能口算出来,就赢得过对方的盛赞。有一次我做义工,竟然发现和我一起协作的本地妈妈连计算器也用不好。
但是,数学的普遍程度不高并不能否定澳洲基础教育的优点。
它的优点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很懂礼貌、守规则、讲道理、有主见、热心、善良、关心公共事务。
一言以蔽之,高中毕业步入社会时,绝大多数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具备独立生活、谋生的能力。
迪迪刚来时不到七岁,在国内上了一个学期的一年级。尽管他的幼儿园、小学是注重孩子品德培养(而非分数)的私立学校,但是刚来时,还是能看出和这边孩子的区别。
比如胆怯,不像这边的孩子见面就能玩儿在一起,也不敢去玩儿游乐场的器械;也不大方,自己的东西不喜欢来做客的小朋友动,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不“社交”。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几个月后,在语言还不熟练的情况下,他的性格明显开朗起来。
我们能感觉到像一株抽抽巴巴的小树舒展开枝条了。体能明显增加,能跑能跳,逐渐喜欢各种户外运动;和同学、同伴能聊天;主动招待来做客的小客人,对比他小的孩子非常照顾。
有一次我们在游泳池玩儿,迪迪好容易等到一个泡沫船空下来,刚爬上去,有个小小孩过来问“我能玩儿吗”,迪迪马上翻身下来,把玩具让给小朋友。
澳洲的基础教育更偏重于这些
澳洲基础教育对户外活动很重视。教育大纲没有各项体育运动的考核标准(如100米达标时间是几秒),但明确规定每天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小时。
学校旁边一般都是社区公园,大片的草坪供孩子们游戏。学校又有各种球类供孩子借用,完全能满足孩子撒欢的要求。
因此,只要不是极端恶劣的天气,迪迪他们都会被“赶出”教学楼,去外面玩儿,风雨无阻。
在国内时,下雨天不让孩子出去玩儿、怕淋雨感冒,而这里的孩子好像是天然防水的,各种活动很少会因为天气的原因取消。二三年级时,迪迪参加过足球俱乐部,每周比赛。下着大雨也在球场上奔跑。
我常想,风雨里长大的孩子,将来还会怕什么呢?
除了足球,迪迪的课外班还参加过的棒球、篮球、游泳、滑冰、滑雪、乒乓球、羽毛球、骑马、高尔夫等等。正是这些体育活动将迪迪从内向的小豆芽锻造成阳光男孩。
迪迪的更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像“澳洲人”那样——遵守规则,
坐车时经常看着GPS上的指示提醒我们超速了,即使超速五公里,他看到了也要提醒;
年龄不够时,坚决不坐司机副座;
热心、善良,见到无家可归者一定要我们给钱;
遇到来募捐的,也会劝我们积极支持;
鼓励我去给学校做义工。
别看学校里不重视数学,但是重视税法普及。三年级时,迪迪就懂得要上所得税,晚餐时给我们讲缴纳所得税的意义。
在澳洲,任何“钻法律空子,耍小聪明”的事都最好不要和当地人提。否则不仅得不到帮忙,还会被歧视,甚至会被报警。
这种觉悟与从小的教育息息相关。别看平时都是见面打招呼、不笑不说话、开口离不开谢谢、对不起的好好先生,但是如果发现路人有不轨之举,很多澳洲人会毫不犹豫地报警。
澳洲教育和中国教育最本质的区别
学校老师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让他们凡事不要立即赞同,要自己动脑筋想想。这点应该是与中国的教育区别最明显的。老师不仅是说说,自己也会身体力行——绝不会因为学生和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发威。
学生们做作业受到的鼓励是各抒己见,独立思考,绝对不许家长干预,追求真实、创意、想象力等等,而非光鲜漂亮。
▲网传讽刺东亚式教育的漫画
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迪迪上了六年级。每天回家和我们讨论希拉里和特朗普的问题。虽然他知道的不多,却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正像在学校老师不是权威,在家里,家长也不是权威。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不仅思想观念方面有独立的见解,平时给他买东西、报课外班、外出参加活动等等,迪迪都有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服他,但是不能强制。学生们的个体权利意识已经建立。有了自己的权利意识,也就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
有时候我忙,迪迪过来说话,我说正在写作,他会抱歉地退到一边继续做他的事情。遇到被我打断发言、批评指责时,迪迪会平静地说:“请你先听完我的解释,再下判断好吗”。对自己观点的主张、权利的声张,正是在“什么都不教的学校”中学会的。
“什么都不教的学校”还着重引导孩子们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澳洲,厨师、司机、护工、园丁和大学教授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的差别。有些蓝领工作的收入比白领高得多。
人们私心内即使对种族、宗教、职业、性别等有不同程度的歧视,也绝对不能公开表达,因为深知这是不对的。平权意识也是学校引导的重点之一。
澳洲的高中毕业生直接入读大学的比率不高,大约是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学生中,有些会在攒钱或者明确方向后再去读大学,但更多的是学个手艺,考取执照,或者直接工作。迪迪的职业理想已经从省长、司机、国际象棋选手到IT工作者,换了很多次。迪迪的理想现在改成魔术师了。孩子们还在成长,他们的愿望可以随意改变。
即使成年后,一生做六七种职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澳洲的社会鼓励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开创生活、享受生活。
澳洲中小学教育到底好不好?中国父母在用脚投票。澳洲驻北京大使馆内部统计显示,
2009年至2015年间,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高中及以下)从3,012人增加到超过12,000人,占澳洲中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8%上升到37%。
有时候觉得孔子赞美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适合澳洲本地人。
他们也许不富有,但他们善良、快乐。
而这样的价值观,是不是与现阶段国内一些人们的期许不相符呢?
恐怕这就是那些华人妈妈们抱怨的根源所在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没收孩子手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