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防治番茄枯萎病用什么药的使用方法防治效果和调查方法

黄瓜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福建热作科技》2006年03期
黄瓜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
【摘要】:黄瓜枯萎病危害严重,为了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本试验选用四种药剂适乐时、广枯灵、菌克毒克、贝林,在黄瓜不同生长期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适乐时与菌克毒克、贝林防治黄瓜幼苗枯萎病药效有显著差异;适乐时与菌克毒克、贝林开花期防治效果相比极显著,四种药剂中以适乐时效果最好;适乐时与广枯灵、菌克毒克、贝林的结果期防治效果达到极显著作用,但是从整体上分析,结果期采用灌根的方式防治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比较差,最高不到20%。
【作者单位】:
【分类号】:S436.42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璐璐;;[J];农业灾害研究;2011年02期
李伟;胡江春;王书锦;;[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玉娟;[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仲生,杨玉茹,朱晓丹;[J];华北农学报;1994年04期
冯东昕,李宝栋;[J];中国蔬菜;199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永生;赖新山;康国华;谢嵘;徐宏锋;;[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2期
潘凯;吴凤芝;;[J];北方园艺;2008年02期
林中正;魏润洁;盛云泽;唐前君;肖启明;;[J];北京农业;2011年30期
高军;高增贵;赵世波;庄敬华;;[J];长江蔬菜;2006年01期
黄红弟;郑岩松;张华;李向阳;;[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魏列新;梁巧兰;徐秉良;马鸿文;;[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何苏琴;金秀琳;王春明;;[J];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谢大森,何晓明,何素娟;[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3年02期
段会军;郭小敏;李喜焕;吴立强;马峙英;;[J];华北农学报;2006年S1期
毛爱军;张峰;张丽蓉;王永健;;[J];华北农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钰辉;刘富中;连勇;;[A];中国茄子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俊英;[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赵青云;[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钱春桃;[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张海英;[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余文英;[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亚亚;[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朱蕾;[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吕红豪;[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熊敏;[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吴珏;[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郭晋云;[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王玲平;[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金扬秀;[D];浙江大学;2003年
王惠哲;[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李瑞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璐;杜秉海;魏珉;丁延芹;王秀峰;;[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张伟;刘保友;盖中帅;王英姿;;[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武振亚;潘兰;孙利忠;;[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1期
周月英;陈永兵;陈奇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梁运江,许广波,傅伟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陈利;刘鹏;徐根娣;蔡妙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李国强;刘爱群;张赓红;汪玉武;佟成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丁建成;胡宏云;刘小林;倪春耕;王振荣;沈培俊;夏桂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葛红莲;胡春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叶林;李建设;张光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永娟;刘春艳;王勇;魏军;王万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树生;[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余文英;[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龙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闫敏;[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王礼;[D];浙江大学;2006年
陈琳;[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李承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黄啸;[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闫霜;吴洪生;周晓冬;张富存;刘小雪;王增辉;孔祥云;刘正柱;;[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楚振华;钟响;鞠宝;;[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3期
胡治刚;胡江春;刘丽;汪思龙;苏振飞;王书锦;;[J];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蒲子婧;张艳菊;刘东;代丽婷;王文博;;[J];中国蔬菜;2011年06期
刘东;洪峰;蒲子婧;苗笛;马柏壮;张艳菊;;[J];中国蔬菜;2012年12期
徐杨;王楠;李伟;胡江春;胡芳欣;刘丽;王书锦;;[J];中国生物防治;2009年04期
柳凤;欧雄常;何红;詹儒林;;[J];植物保护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治刚;胡江春;刘丽;汪思龙;苏振飞;王书锦;;[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徐杨;王楠;胡江春;刘丽;潘华奇;王书锦;;[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启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秉丽;[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雷白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赵帅;[D];黑龙江大学;2010年
肖烈;[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张淼;[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永健;;[J];北京农业科学;1984年11期
罗希成;石琳琪;李景茹;顾铁省;;[J];河北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杨玉茹,黄仲生;[J];华北农学报;1990年04期
阮华芳;蒙美连;;[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周凯南,张立修,吕士恩,巩风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翁祖信,蒋兴祥,肖小文;[J];中国蔬菜;1985年02期
杨益清;[J];中国蔬菜;1987年04期
翁祖信,徐新波,冯东昕;[J];中国蔬菜;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国强;[J];河北农业科技;1994年10期
;[J];吉林蔬菜;2003年01期
刘向辉,刘芬,周立刚,宋卫堂;[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靳会琴;谢发锁;;[J];现代园艺;2009年12期
;[J];上海农业科技;1972年06期
王红娟;唐卫平;高锦凤;;[J];植物医生;2005年06期
张丽华;;[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8年07期
张瑜;;[J];现代农业;2008年08期
张立宁;;[J];农业知识;2009年17期
陈士海;季海军;;[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学;赵奎军;韩岚岚;;[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杨克林;毕强书;卜启元;;[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李红阳;陶红;李慈厚;;[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吕峰顺;常丽;张安平;;[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黄振霖;刘祥贵;郭继宣;舒进康;李定莉;王有印;;[A];庆祝重庆市植物保护学会成立10周年暨植保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吕旭健;刘小丽;林济忠;;[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刘顺通;段国占;王淑枝;曹自强;;[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高九思;张建林;韩立新;王建强;;[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王志荣;成文荣;张登峰;;[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朱更新;盛仙俏;许渭根;朱云龙;盛国新;;[A];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南省太康县逊母口镇 朱广凯;[N];河北农民报;2009年
王晓红;[N];农民日报;2003年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N];河南科技报;2009年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N];农民日报;2010年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N];农资导报;2010年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大教授
肖悦岩;[N];农资导报;2010年
李亚玲;[N];农民日报;2001年
杨梅;[N];山西科技报;2004年
李永轶;[N];山东科技报;2009年
王玮 安林虎;[N];河北农民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文英;[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张树生;[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曹云;[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何璐;[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陈安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唐文皓;[D];复旦大学;2003年
杨阳;[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龙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赵帅;[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乔胜伟;[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闫敏;[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周劭桓?;[D];广西大学;2003年
陈凯;[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袁玉娟;[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肖烈;[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李世贵;[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陈国参;[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哈茨木霉诱变菌株+$head_words:\\ 生物有机肥+$head_words:\\ 黄瓜+$head_words:\\ 促生作用+$head_words:\\ 枯萎病害","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哈茨木霉诱变菌株T\\-E5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哈茨木霉诱变菌株T-E5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哈茨木霉诱变菌株T-E5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input type="hidden" class="share_summary"
value="木霉作为自然界中一类分布广泛的根际促生真菌,具有良好的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能力。同时,木霉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亦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来阐述如何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这种能力。本研究对野生菌株哈茨木霉SQR-T037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经过多级筛选,获得一株性状稳定、活性更强的诱变菌株T-E5。通过室内分析和温室盆栽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哈茨木霉诱变菌株T-E5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植株的促生作用及对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害的防控效果,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在室内实验中,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木霉诱变菌株T-E5产吲哚乙酸(IAA)的量相比野生菌株SQR-T037提高了30.2%。在土培和水培系统中,与野生菌株SQR-T037相比,接种诱变菌株T-E5可显著(P≤0.05)提高黄瓜植株的生物量:其中,地上部株高、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分别增加了8.01%,9.56%,13.8%和16.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第30天采样时,T-E5在土壤中的数量几乎是SQR-T037的10倍。木霉在黄瓜根内和茎内定殖的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但无论在哪个采样时间,木霉T-E5的定殖数量均显著(P≤0.05)高于SQR-T037。  2)在水培分根实验中,与对照(CK,无木霉添加)相比,接种木霉诱变菌株T-E5的处理,其黄瓜植株株高、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分别增加了63.7%、55.1%和36.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可知,木霉T-E5可以密集地覆盖在根系表面生长。HPLC和LC/ESI-MS相结合从黄瓜根系分泌物中鉴定出三种有机酸: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其中T-E5处理的草酸和苹果酸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三种有机酸对木霉T-E5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水培实验的结果表明,三种有机酸均可以促进木霉T-E5在黄瓜根部的定殖。  3)在温室实验中,对照组(CK,无木霉添加)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分别是T1、T2(施用含木霉T-E5的生物有机肥)的3.9和5.1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中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从每克土103增加到104 ITS copies,而T1和T2处理中则从每克土103降低到102 ITS copies。T1和T2处理显著(P≤0.05)改变了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结构组成。HPLC结果显示,从对照组黄瓜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6种酚酸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和内桂酸,而从T1和T2中分别检测到4种和5种酚酸化合物;并且对照组中酚酸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与T1、T2相比,对照组中的黄瓜根系分泌物可显著(P≤0.05)促进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OC)孢子的萌发。  4)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实验研究了哈茨木霉T-E5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OC)的拮抗机制:重寄生作用、分泌胞外酶和产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并进一步研究了FOC的存在是否会诱导这些机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在对峙培养中,木霉T-E5可以通过卷曲和缠绕的方式寄生于病原菌菌丝体上。与T-E5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T1)上生长相比,T-E5在含灭活病原菌菌丝的培养基(T2)上生长时,所产胞外蛋白的量提高了31.65%,并且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酶等三种胞外水解酶的活性显著(P≤0.05)提高。此外,FOC可以诱导T-E5产生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质,从T1'和T2'处理中分别检测到5种和8种物质,并且T2'处理的VOCs相比T1'表现出更显著(P≤0.05)的抗真菌活性。  5)应用藻泥和其他一些固体有机废弃物,基于响应面曲线法(RSM)来优化堆肥中哈茨木霉T-E5的数量,得到最佳固体发酵条件:73.2%猪粪堆肥,7.3%藻泥,9.9%菜粕和9.6%羽毛粉,在28℃环境下发酵12天可优化得到T-E5数量最大值。红外光谱及二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堆肥过程中物质的降解速度为:蛋白质>纤维素>多糖,降解顺序依次为:多糖、蛋白质、纤维素。  6)在应用氨基酸水解液和其他一些固体有机废弃物优化堆肥中木霉T-E5数量的试验中,基于响应面曲线法(RSM)优化得到使T-E5数量最大(3.72×108 ITS copies g-1)的配方:65.2%牛粪堆肥,19.3%蛆粪,15.5%氨基酸水解液,接种4.7%的木霉T-E5孢子悬液,在环境温度为28℃下发酵14天。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指数分析得知,堆肥是一个类蛋白质物质不断降解,而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物质不断形成的过程。FRI参数(PⅠ,n,PⅡ,n,PⅢ,n和PⅤ,n)可以用于表征堆肥的腐熟度。此外,新研制的促生生物有机肥(含哈茨木霉T-E5)对黄瓜、番茄和辣椒的叶绿素含量、根长和植株的干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木霉作为自然界中一类分布广泛的根际促生真菌,具有良好的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能力。同时,木霉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亦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来阐述如何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这种能力。本研究对野生菌株哈茨木霉SQR-T037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经过多级筛选,获得一株性状稳定、活性更强的诱变菌株T-E5。通过室内分析和温室盆栽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哈茨木霉诱变菌株T-E5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植株的促生作用及对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害的防控效果,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在室内实验中,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木霉诱变菌株T-E5产吲哚乙酸(IAA)的量相比野生菌株SQR-T037提高了30.2%。在土培和水培系统中,与野生菌株SQR-T037相比,接种诱变菌株T-E5可显著(P≤0.05)提高黄瓜植株的生物量:其中,地上部株高、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分别增加了8.01%,9.56%,13.8%和16.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第30天采样时,T-E5在土壤中的数量几乎是SQR-T037的10倍。木霉在黄瓜根内和茎内定殖的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但无论在哪个采样时间,木霉T-E5的定殖数量均显著(P≤0.05)高于SQR-T037。  2)在水培分根实验中,与对照(CK,无木霉添加)相比,接种木霉诱变菌株T-E5的处理,其黄瓜植株株高、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分别增加了63.7%、55.1%和36.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可知,木霉T-E5可以密集地覆盖在根系表面生长。HPLC和LC/ESI-MS相结合从黄瓜根系分泌物中鉴定出三种有机酸: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其中T-E5处理的草酸和苹果酸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三种有机酸对木霉T-E5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水培实验的结果表明,三种有机酸均可以促进木霉T-E5在黄瓜根部的定殖。  3)在温室实验中,对照组(CK,无木霉添加)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分别是T1、T2(施用含木霉T-E5的生物有机肥)的3.9和5.1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中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从每克土103增加到104 ITS copies,而T1和T2处理中则从每克土103降低到102 ITS copies。T1和T2处理显著(P≤0.05)改变了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结构组成。HPLC结果显示,从对照组黄瓜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6种酚酸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和内桂酸,而从T1和T2中分别检测到4种和5种酚酸化合物;并且对照组中酚酸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与T1、T2相比,对照组中的黄瓜根系分泌物可显著(P≤0.05)促进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OC)孢子的萌发。  4)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实验研究了哈茨木霉T-E5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OC)的拮抗机制:重寄生作用、分泌胞外酶和产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并进一步研究了FOC的存在是否会诱导这些机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在对峙培养中,木霉T-E5可以通过卷曲和缠绕的方式寄生于病原菌菌丝体上。与T-E5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T1)上生长相比,T-E5在含灭活病原菌菌丝的培养基(T2)上生长时,所产胞外蛋白的量提高了31.65%,并且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酶等三种胞外水解酶的活性显著(P≤0.05)提高。此外,FOC可以诱导T-E5产生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质,从T1'和T2'处理中分别检测到5种和8种物质,并且T2'处理的VOCs相比T1'表现出更显著(P≤0.05)的抗真菌活性。  5)应用藻泥和其他一些固体有机废弃物,基于响应面曲线法(RSM)来优化堆肥中哈茨木霉T-E5的数量,得到最佳固体发酵条件:73.2%猪粪堆肥,7.3%藻泥,9.9%菜粕和9.6%羽毛粉,在28℃环境下发酵12天可优化得到T-E5数量最大值。红外光谱及二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堆肥过程中物质的降解速度为:蛋白质>纤维素>多糖,降解顺序依次为:多糖、蛋白质、纤维素。  6)在应用氨基酸水解液和其他一些固体有机废弃物优化堆肥中木霉T-E5数量的试验中,基于响应面曲线法(RSM)优化得到使T-E5数量最大(3.72×108 ITS copies g-1)的配方:65.2%牛粪堆肥,19.3%蛆粪,15.5%氨基酸水解液,接种4.7%的木霉T-E5孢子悬液,在环境温度为28℃下发酵14天。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指数分析得知,堆肥是一个类蛋白质物质不断降解,而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物质不断形成的过程。FRI参数(PⅠ,n,PⅡ,n,PⅢ,n和PⅤ,n)可以用于表征堆肥的腐熟度。此外,新研制的促生生物有机肥(含哈茨木霉T-E5)对黄瓜、番茄和辣椒的叶绿素含量、根长和植株的干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摘要: 木霉作为自然界中一类分布广泛的根际促生真菌,具有良好的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能力。同时,木霉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亦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来阐述如何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这种能力。本研究对野生菌株哈茨木霉SQR-T037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经过多级筛选,获得一株性状稳定、活性更强的诱变菌株T-E5。通过室内分析和温室盆栽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枯草芽孢杆菌M6和木霉10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长江蔬菜》2011年24期
枯草芽孢杆菌M6和木霉10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摘要】:分别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M6、木霉10和两者配成的复合菌剂W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测定了它们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M6、木霉10、复合菌剂W对番茄灰霉病均有抑制作用,但复合菌剂W对番茄灰霉病抑制作用更强,抑制率达到62.2%,且复合菌剂W的使用浓度不能低于105 cfu/mL。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剂W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良好,随浓度的增加防效不断提高,以800倍液的防效最好,连续2次施药后防效在80%以上,复合菌剂W 800倍液防效明显优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复合菌剂W 1 000倍液防效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相当。复合菌剂W 800倍液和1 000倍液均可代替化学药剂,以减小农残和环境污染。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S436.41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中,刘峰,慕立义;[J];农药学学报;2001年04期
张传清;张雅;魏方林;刘少颖;朱国念;;[J];农药学学报;2006年03期
戴富明,周世明,陆金萍,周蓓琪;[J];上海农业学报;1996年04期
葛绍荣;牛莉娜;李铭;;[J];生物加工过程;2007年03期
马辉刚,李瑞明,胡水秀;[J];植物保护;199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晓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亚妮;惠有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王学贵;伍智华;沈丽淘;田永清;;[J];长江蔬菜;2009年18期
程玲娟;徐秉良;梁巧兰;;[J];草原与草坪;2008年06期
匡石滋;南林坡;王晓容;曾杨;田世尧;林志雄;潘建平;;[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陈治芳;王文桥;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刘颖超;赵建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张丽荣;康萍芝;杜玉宁;朱建祥;杨卫东;;[J];北方园艺;2011年17期
茆振川;[J];河北果树;2000年03期
陈治芳;王文桥;韩秀英;张小风;马志强;;[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毕秋艳;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马志强;;[J];华北农学报;2009年S2期
王克勤;[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思萧;赵杰;代光辉;顾振芳;陈晓斌;;[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琪;丁克坚;檀根甲;张晓伟;;[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吴永汉;王诚;雷双双;雷双燕;;[A];保护地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王一非;[D];浙江大学;2008年
谢晶;[D];四川大学;2004年
姜兴印;[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王芊;[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一峰;[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李金庆;[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车洪杰;[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赵晓丹;[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马慧霞;[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李娜;[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侯启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翟慧者;[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陈治芳;[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王春伟;[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玉勋,王翠花,陈发炜,公维新;[J];山东农业科学;1995年06期
郐作真,王成云,陈雅芝;[J];北方园艺;2003年06期
袁章虎,张小风,韩秀英;[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韩斯琴,徐梅,白震,吴文芳,吕安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薛德林;胡江春;李晓茹;张仲良;佟振轩;张炳恒;;[J];腐植酸;2006年03期
郑果;[J];甘肃科技;2005年04期
朱建兰;[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朱建兰;[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李树正,张素华,刘淑芬,包如棣,张瑞贤;[J];华北农学报;1991年03期
王万立,王勇,刘耕春,郝永娟,刘春燕,陈静;[J];华北农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晓华;[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建华;吴晓燕;张蓉;王金福;;[J];宁夏农林科技;2006年05期
盛春雨;李士富;米文亮;;[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8年04期
曹德银,丁建成;[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李明远;;[J];华夏星火;1999年04期
林文忠;许金群;郭超;崔万科;于吉科;;[J];新农业;2006年03期
雷邦海,张岑珍,秦益华,褚清木;[J];蔬菜;2004年02期
黄仲生;[J];现代农业;1998年11期
吕伟珊;;[J];现代农业;2006年04期
宋美廷;申彩霞;刘振林;;[J];蔬菜;1990年04期
黄仲生;[J];北京农业;199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红霞;孙茜;张小风;潘文亮;王文桥;马志强;韩秀英;;[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黄冲;马占鸿;刘跃富;陈伦开;任小平;何成杰;;[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申顺善;张利敬;;[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红;武海锋;张伟;宋淑云;晋齐鸣;苏前富;王立新;隋晶;;[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华敏;徐宏阳;武瑜晓;;[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李亚萍;张霞;张晓玲;张萍;王彬;;[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张永柏;郭达伟;曾军;刘智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姚金煌;;[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王文桥;李红霞;张小风;韩秀英;马志强;;[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潘福祥;张玉明;王珂;;[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费忠林;[N];山东科技报;2003年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 王文桥;[N];河北科技报;2009年
孙茜;[N];河北科技报;2010年
刘丽娜;[N];青岛日报;2010年
石家庄辛集市植保站 陈书乔;[N];河北农民报;2010年
辛集市植保站 陈书乔;[N];河北科技报;2010年
辛集市植保站 陈书乔;[N];河北科技报;2010年
石家庄辛集市植保站 陈书乔;[N];河北农民报;2010年
辛集市植保站 陈书乔;[N];河北科技报;2010年
石家庄辛集市植保站 陈书乔;[N];河北农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小平;[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李建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韩青梅;[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朱春玉;[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林壁润;[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陈亮;[D];西北大学;2009年
姚红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乔宏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卢宗志;[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檀根甲;[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泓达;[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陈小丽;[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王丙文;[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张硕;[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苏艳超;[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王会利;[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吴仁锋;[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于秀敏;[D];兰州大学;2009年
刘辉志;[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苏小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番茄枯萎病怎么得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