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在厂里上班好吗热,易出汉,身上起了很多红诊

网站电话:010-
扫一扫,进入手机网站
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
编号:产品 - 6021908
价格:¥280.00型号:3斤装品牌:规格:3斤装库存数量:1000关键词: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厦门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发布商家:在线联系:
产品名称: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产品链接:手机版链接:厦门市福鑫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汉灸生物陶瓷”
福建地区代理商,本公司面向全国各医疗器械公司、医院、门诊部、疼痛理疗科、妇科、药店等医 疗单位批发,价格面议!欢迎垂询!
由于市场上伪造产品甚多,为方便广大客户辨认产品真假,从日起,所有汉灸产品都带有12位防伪编码及新版合格证,没有者为假货。质量保证 送礼佳品!
汉灸热敷经络通,工作生活好轻松!
亲身体验 即时热疗 疼痛立减
请认准“汉灸”注册商标
谨防假冒!
陶瓷珠正常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5年。
★产品说明
远红外生物陶瓷冷热敷理疗袋系由多种金属氧化物应用高科技材料技术制作而成,能在0℃~80℃温度范围内辐射远红外线,其波长为2~8微米;当温度达到80℃时,法向全辐射率大于80%。当作用于人体时,与人体所发射的电磁波极为相似,这种外加物理场的能量能有效地被人吸收,有效地产生“内生热”效应,从而加速血液循环,达到治 病的目的。此产品是现代白领、运动员、家庭康复理疗必备物品,同时也是孝敬长辈、馈赠亲友的首选礼物。同时,很多老人买了去理疗,都说使用简单,效果显著,性价比真高,至少使用15年,不吃药,不带电,安全环保又健康。
★本产品的保健作用
1.高效的远红外
& 红外线是指波长在0.76---1000微米的电磁波。电磁波波谱的波长由短至长依次排列为:Y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毫米波、微波、无线电波等。医学上把波长在2.5微米以上的红外线称之为远红外线。介于4---14微米的远红外线与人体辐射相匹配,能产生温热效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被“称为生命之光”。远红外线对人体健康有以下特殊作用:
【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运送养料(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以及排泻废物(包括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所以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人体在远红外的作用下,皮肤和皮下组织温度升高,导致微血管扩张。血液中大部分物质都是水,随着大分子团的水变成小分子团的水,大大提高了水分子在微血管中的流动性。血粘度、血脂降低使血管内部光滑。也是微循环改善的重要因素。
【活化组织细胞】
当人体接受红外光的照射以后,可以把体内某些缔和的大分子团(30到40个水分子)的长链切断,形成5到6水分子构成的小分子团,使水分子是水分子透入细胞膜的数量和速度大为增加。一方面对细胞进行清洗,加强有毒物质的排出。另一方面,加强氧和养料等物质的能量的交换,使细胞膜及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增强。
2.健康的负离子
科学家们把托玛琳能量宝石称之为“天然负离子发生器”,因而有“环境警察”、“空气维生素”、“大气长寿素”三大美名。
负离子对人类健康的维持及促进极其有效。负离子有镇定、促使人精神安定、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和对于构成人体单元的细胞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的新陈代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般细胞内的负离子缴细胞外的正离子多,细胞膜的活动变得活跃,新陈代谢旺盛。而负离子变少时,新陈代谢不能正常顺利的话,就会成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发生的根源。
科学家们的大量研究证实,空气中的正离子增加,会使人的血液之中增加大量的血清素,有的还促使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患上一种“肾上腺衰竭综合症”。
与此相反,增加人体生活空间中负离子的数量,可直接给人体带来自然保健和机病医疗的作用。
★使用方法:
将热敷袋放入家用微波炉,旋钮转到强档,加热2-3分钟,初次使用以2分钟开始,以30秒递增调试微波炉适合时间。
加热后,取出热敷袋,立即置于患部或有关经络腧穴热敷30分钟(患部感觉太烫时,请垫隔1~2层毛巾,以防烫伤。)。每天热敷次数超过两次者,热敷时间由30分钟减为20分钟。(当热敷袋还没完全冷却需再加热后做理疗时,加热时间减半,以免烧焦外袋。)
将热敷袋放入冰箱冷冻室内30分钟后取出即可冷敷,适用于运动伤害等病症。
本产品在常温下长期使用也可同样可起治疗保健效果。
使用本产品时,个别病人偶尔出现口干、眼睛涩、眼分泌物增多、嗝逆、肠鸣、排气、轻度腹泻等现象,只需多喝水,继续使用便会消失.
★★★真伪生物陶瓷的鉴别方法
颜色
接近黑色,呈现深紫红,亮度高;
偏红,偏灰,亮度低;
上釉,光滑,无凹点,高泽度非常高;
凹凸不平,有粉尘,表面无上釉,或上釉不均匀;
质地坚硬,搓洗无任何粉尘,可永久使用;
质地松散,土腥气重,易掉粉尘,易有裂痕;
加热后手触陶瓷,三秒之后方能感觉到源源不断的热量,并有很强的穿透力,且对皮肤有粘连感;
手触陶瓷,立刻感觉烫手,和暖水袋触感无异;
对磁铁无任何吸力;
对磁铁吸力较强;
加热三分钟,可持续90分钟,并加速血液微循环;
同样时间仅能持续30分钟以内,并无加速血液流动;
请认准“汉灸”注册商标,谨防假冒!
瓷珠质量,“汉灸”保您使用永久!
www.生物陶瓷.com
厦门市福鑫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医疗器械批发零售;医用耗材批发零售;电子血压计、血糖仪批发零售;中低频治疗仪,神灯批发零售;其中包括:国仁神灯,欧德宝电子血压计,电子血糖仪,电子体温计,中、低频治疗仪、生物陶瓷热敷袋等医疗器械产品。公司奉行“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始终将诚信经营看成是企业的生命,诚信地对待客户、员工和社会是永远的经营准则。 我们凭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实力,更看重的是客户的信赖;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利润,更愿为满足您的需求而不懈努力。“诚信宽容、合作共赢”是我公司的服务观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优质 的产品,优良的服务走向您的身边,与您携手共进!
推荐相关“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热卖促销价格:¥13,800.00价格:¥17,600.00价格:¥8,300.00价格:电议价格:电议价格:电议
推荐相关“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产品库价格:电议价格:电议价格:电议价格:电议价格:电议价格:电议
相关搜索:相关热卖促销:相关公司:相关分类:热门产地:
有关【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的信息/图片/参数由阿土伯交易网的会员[厦门市福鑫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您在此可以浏览【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有关的信息/图片/价格及提供【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的商家公司简介、联系方式等信息,最新的【汉灸生物陶瓷热敷袋批发 厂家直销 生物陶瓷理疗袋 中医院专供 3斤装】价格/图片尽在阿土伯交易网。
城市频道: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无I开头的城市
无O开头的城市
无U开头的城市无V开头的城市
&&& &&版权所有
& 京公网安备号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个人自行提供或来自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自行负责。阿土伯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网页内容涉及版权侵权问题以及其他疑问,请点击链接:
友情提示:交易有风险,行事需谨慎。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很多、要求先付款再交易的需要特别注意。如皋鼻烟壶出售的地方-南充发布猫
业务咨询电话
& & 文章正文
[ 14:36:11]
如皋鼻烟壶出售的地方
产品品牌:晔珍文化
产品型号:齐全
生产城市:中国
发货城市:中国
供货总量:10000
最小起订:1
产品单价:电议
计量单位:按合同
PRODUCT INFO
如皋鼻烟壶出售的地方
如皋鼻烟壶出售的地方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中国特产。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
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
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
在这个入古的时刻,理想的状态普遍是主体性地入古,这不是对古代的不尊重,而是最积极,的尊重。带有主体性的入古,老实说也是在培养自己的解读本事和转化本事,也是为进入创作构架桥梁。创作依靠什么?一块基石是从临摹中一直获得的技术支撑,另一块则变成是您的性情。
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
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
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
”,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当今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
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
由于大致人学隶书都是庙堂汉碑写得特别多,所以他不可以不拘泥于起笔和收笔,蚕头燕尾等等。他没有把注意力辐射至同一个时代,这是同一个格外重要的事情。风格是当代性命题最合适的选择临摹是入古,是获得古人的技法本事。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
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
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
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朱耷行书临艺韫多材帖册刘一闻:临摹是一直的体验和实践有见识地去临摹临摹和创作,这个问题几乎和基本上每个搞书法篆刻的人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缘于书法和篆刻是传统文化,是两门传统艺术。无论是广义上的或者是狭义上的借鉴,都是跟临摹有关系,所以,平常写字也好,练习书法也好,学习也好,开始那一环肯定是临摹,是绕不开的。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
,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
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
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
;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
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我国古
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临摹本身,且是会牵涉到极多细细小小,方方面面的所谓的方法问题。我个人花在临摹上的时间并不算多,临摹与读帖在时间分配上大概参半。年轻的过程中喜好书法,然而不知道书法是何物,看不懂所谓好的书法究竟好在何处。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
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
在釉下青花轮廓
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
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传统的东西到了当代要有它当代的新东西。我觉得当代性的命题最合适的选择则变成是风格。你可以写出全新生产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特性,也是需要把古人的东西学得很到位,再然后传承给第二步时代。但这两种方式会有毛病:新生产的东西要的结果是要和传统有逻辑发展关系的,是内在的自然发展,同时我们还想要的是有发展意识的,回顾书法史,各个出色的书法家在他那个时代都具有其不可以全部替代的当代性。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
成薄釉(日本信乐烧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
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茶器。
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咋就不照着课本写?”我说:“我觉得马路上的那个‘一’比课本上的好看超多”这是当时对书写的一种很朦胧的认识。书法本身有一个严格标准,或者说是有一个客观的高度。问题在哪?正在于不知,缘于不知,所以就不易入手。
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 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
: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烧(bizenyaki)等。另外欧洲自18世纪起亦开始制造瓷器,今天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特别是英国已
建立起多个高级瓷器品牌。
瓷器产地分类
  该名称最早见于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系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其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地位于上虞
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 主,质量上乘。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
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
》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
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
釉,称为"芒口"。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当你确定接下来点,同一个方向不久之后,还要下“遍临”的功夫。例如写隶书,就要遍临隶书,写篆书,就遍临篆书。遍临是一种普查性质,假如不普查的话,就不知道自己所涉足的这个领域到底是哪种状况。普查后才能认清差别,做到大体有数。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麓)。两窑烧制的器物
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 场上出
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当今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
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
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
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 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
,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宋代著名书法家也是茶学家的蔡襄在《茶录》中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
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可见,宋代盛斗茶之风,又视建窑所产茶碗为最佳之器。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
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此
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
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闻名于
世。据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紫砂壶的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龚)春,供春是学使吴颐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暇时仿老僧制壶,做了
一把银杏树瘿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但原盖已失,曾由清黄玉麟配制一瓜蒂盖,后被著名画家黄宾虹看出"张冠李戴",遂又由制壶名家裴石民重做一个树瘿壶盖。供春之后,出现了制壶
的"四名家",即董翰、赵梁(一名赵良)、袁锡(一名元锡)、时朋(一作鹏)。和"四名家"同时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发明了壶放在匣钵(瓦囊)中烧制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万历年间至清
初,被公认为第一制壶大家的是时大彬(时朋之子),他与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称"壶家三大"。时大彬另有四大,即邵文金(又名享祥)
、邵文银(又名享裕)、蒋时英、欧正春。同时,还有紫砂壶艺史上重要人物陈用卿、陈仲美、惠孟臣。现品饮乌龙茶用的"烹茶四宝"中的容量仅50~100毫升的茶壶,人称孟臣罐,即其所擅
长制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为陈鸣远,名家还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间,紫砂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号曼生,曾设计了众多壶式
,由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制作,壶身上留有大块空白,自己刻铭,后人称"曼生壶式",多学之。之后,又出现黄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壶名人。顾景舟又将制壶艺术推向顶峰,被誉为"一
代宗师",与时大彬齐名。此外,还有蒋蓉等一批陶艺家,从而使宜陶始终居于最高水平的地位。
  11.德化窑
  福省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做出了贡献。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
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风格之路上总归是免不了要反返复复,曲曲折折。说不行咋就去把握分寸,因分寸感是动态的,随着您的年龄,见识,经历的普遍增长,甚至随着您的肌肉,等等生理的变化,它们合成的状态都能够不尽相同的。对于风格我想说:它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又是主体持续选择,提炼,强化,调整,生成的过程,急也急不可以,有了也不要谦虚。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白"、"中国白"和"国
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因此
,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
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中华人民成立后,德化瓷业,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 Contact Us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 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我国人民就已开始了陶器的制作。至商周时期,陶器已进化 为原始瓷器。后经两千多年的演进,至东汉原始陶瓷已进化为真正的 瓷器了。 景德镇虽为我国历代著名瓷都, 但它制陶的历史却不及国内 某些地区悠久。据《陶纪》、《格古要论》、《天工开物》、《陶冶 图说》、《景德镇陶录》、《江西大志》、《浮梁县志》、《南窑笔 记》等古籍记载,皆说景德镇制陶始于汉代。 古代,景德镇曾称昌南。《景德镇陶录》载:“楚之长沙属 有醴陵土碗,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黄而糙、或微黑,碗中心及 底足皆无釉……正如吾昌南在汉时。”由此可见,当时景德镇所产之 陶器,尚属粗糙之品,“只供 迩俗粗用”,并不远销。 东晋时,有位名叫赵慨的人,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当过 官。此人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后为奸臣所害,降职贬官,隐居 于景德镇。来镇后,他运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窑制瓷技艺对景德 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 展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他,爱戴他,称他为 “制瓷师主”。赵慨死后,瓷工们为了纪念他,在镇内建起了一座“师 主庙”。明人詹珊曾为该庙作了一篇《师主庙碑记》,碑文说,明洪 熙中(公元 1425 年),镇民在御器厂内建了一庙,名为师主庙,奉 祀 晋人赵慨为制瓷师主。此后,这一记述一直被人们视为晋时景德镇烧 造的制品已由陶器进化到瓷器的一个佐证。 到南北朝的陈时,景德镇的瓷业已开始为朝廷所注意。陈至 德元年(公元 583 年),陈叔宝登上皇位,在建康(今南京)大造宫室, 令新平镇为华林园烧制陶瓷柱础。当时,新平镇已制出雕楼精致的陶 础,只因强度不够而未被采用。虽然烧造的陶础未被采用,但景德镇 的名声却因此而传开了。 北宋早、中期,湖田窑所产的碗类以鼓腹高足碗居多。这类碗,一是 碗底比较厚,以这一时期常见的口径 17 一 19 厘米的碗为例,其碗底 厚 1.1 厘米左右,为五代碗类的 2—3 倍,为清代碗类的 3—6 倍; 二是足径比较小,比五代碗类的足径约小 20%左右;三是碗足比较 高,比五代碗类的碗足高出 2—3 倍;四是足壁比较薄,比五代碗类 的足壁要薄一半以上;五是碗口微微外撇。当代考古工作者认为,这 一时期所产的鼓腹高足碗的碗底之所以要作得那么厚, 既不是为了适 应使用者的需要,也不是为了满足观赏的要求,而是与当时的装烧方 法与所使用的窑具有关。宋初,陶工为了使窑室内的高空能多装烧一 些制品,淘汰了五代的支钉迭烧,而采用了把碗足套在一种径小而高 的垫饼上装匣仰烧的方法。这样,被垫饼顶住的碗底在高温下使要负 荷碗身的重量,若不把碗底加厚,碗的底心便会在软化成瓷的过程中 因强度低而凸起,导致器物变形。有关专家认为,北宋早、中期所产 的鼓腹高足碗的圈足之所以要设计得那么小,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与 当时的工艺有关。由于这时已使用匣钵单件装烧,制品不再会相互重 叠了,因此陶工们就可以把碗足作得小些。二是与审美要求有关。碗 足缩小后,碗身的弧度就相应地延伸了许多,这在视觉上就比五代的 碗显得更加饱满,更 加秀丽。陶瓷考古工作者认为,北宋早,中期 生产的股腹高足碗的碗足之所以要设计得那么高、那么薄,主要是为 使用者着想。我们知道,作为饮食器皿的碗类,所装盛的多是较热的 食物,碗足高,足壁薄,端拿时就不怎么烫手,人们使用起来就比使 用五代的矮足碗要舒适得多。有关人士还认为,北宋早、中期的鼓腹 高足碗的碗口之所以要作成微微外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成撇口 后,可以有效地减少器物变形。现代考古结果表明,早在北宋中期景 德镇便已开始生产芒口碗〔一种内外满釉,唯有口沿露出一线胎骨的 碗〕。这类芒口碗,大致有两种∶一为直口孤壁碗,一为斜壁与侈口 孤壁碗。 这两种造型的玩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器必由原来下厚上 薄的“笋桩式”改成了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二是圈足较 矮,比北宋早期的高足碗约矮五分之一。这一时期的芒口碗为什么要 设计成这种样式呢?现代考古工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因为覆 烧碗在焙烧时负重的部位已由器底移到了口沿,若不将碗的中、下部 作薄, 在高温下便会因底部过重而下塌变形。 (二)为了扩大窑室容量, 节省焙烧费用。因为碗的圈足矮,焙烧窑具的垫阶就可降低,窑室中 的装坯密度就会相应增大。 近年来的考古结果还表明,北宋后期生产的一种斜壁小底碗,为 这一时期烧造得最多的一个产品。 由于这种碗酷似一个覆转过来的斗 签,故人们称其为“斗笠碗”,其特征主要是:口径、底径的比例,比 五代斜壁碗的口径、底径的比例均有所增大(五代的约为 1:0.49, 北宋后期的约为 1:0.25),造型比五代的斜壁碗更为秀气,更为挺 拔,更为轻盈,更为潇洒。但用今天的眼光看,它却存在这样几个缺 点:一是碗的口大、底小、身高、壁斜,占据的空间较多,致碗的容 量相应减少。二是碗的圈足过小,重心不够稳。三是口与底之间的距 离过大,端拿不方便。这一时期的斜壁小底碗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造 型呢?有人认为,原因是为适应当时人们饮茶的需要。北宋时,茶叶 的加工方式、饮茶习惯都和现代不同。今天人们多把茶叶制成丝状或 片状,饮前用沸水将茶叶泡开,饮时只饮其汁而弃其叶。而北宋时人 们在饮茶前喜将龙脑、膏或将枸杞泥、绿豆、炒米、芝麻、川椒、山 药加进茶叶中,混合碾碎,或烹或煮,饮时将茶汁、茶末(包括加进 茶叶中的配料)一道吃掉。为适应当年这种饮茶习惯,陶工们才设计 出了那种撇口、 斜壁、 小底式样的瓷碗。 用这种式样的瓷碗饮“碾茶”, 能够收到“易干不留渣”之效。 假如北宋人使用今天流行的那种底径较 大、器壁较直的茶杯饮“碾茶”,那么茶末就会粘在内壁而不易倾倒干 净,就不可能收到“易 干不留渣”之效了。北宋时期出现的这种瓷器, 一直延至南宋仍在生产。 宋时, 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进一步拓展。 从上海、 广东、 河北、 福建、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南、陕西、四川、 吉林、辽宁、内蒙等 16 个省、市、自治区出土的景德镇宋时所产的 青白瓷来看,说明宋代景德镇瓷器的销售市场几乎已扩展至全国各 地。但在靖康以后,由于北方战争频繁,故景瓷在中原和北方的销售 市场逐渐失去,其时销售的重点已转到了南方各省。 两宋时期,朝廷因财政困难,“一切倚办海舶”,奖励外贸,不遗 余力,广州、泉州均设置市舶司。景德镇瓷器,主要通过这两大商港 通达海外五十余国。 据说, 荷兰、 葡萄牙商人最早贩运瓷器到欧洲时, 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 元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手工业。早在蒙古军队攻城掠地时,尽管他们 杀害了无数百姓,但他们却舍不得杀害能工巧匠。后来,元朝廷对一 些民间的名匠看得颇重,不仅将他们安置在官办作坊内干活,而且这 些官匠还可免除其他一切差科, 其地位也可世袭。 元朝廷的这些做法, 为促进当时官办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年,元朝统治者为满 足奢侈的需要,对景德镇的瓷业也非常重视,早在他们统一全国的前 夕就已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负责督造官府所需瓷器的“浮梁瓷局”。 瓷 局不仅可以优先从官府那里得到其他窑场难以得到的原材料, 而且可 以从“将作院”那里得到许多新器型、 新画面设计图稿。 在这种情势下, 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生产规模日渐拓展。据《元史》与康熙《浮梁县志》载,至元二 十七年(公元 1290 年)浮梁县人口已由南宋嘉定 8 年(公元 1215 年)的 十二万一千五百零七人增加到十九万二千一百四十人。人口大增,表 明陶瓷生产兴旺发达。近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也说明,元代景德镇的 烧瓷窑场新增很多,其时窑场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今市区和东河上 游。南河两岸的窑址多分布在湖田、南山下、柳家湾和枫源;今市区 的窑址多分布在落马桥、珠山路、薛家坞、观音阁、解放路、詹家弄 口、现第一医院和珠山;东河上游(今瑶里乡一带)的窑址多分布在内 窑村、外窑村、栗树滩、方家山、窑岭、王家坞、寺前、江家下、象 鼻山、现长明中学、风坑和南泊。 制瓷工艺发生变革。元以前,景德镇制胎原料一直为单一的瓷石。 到了元代,便开始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采用这种配方 后,有效地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了瓷器的变形率,增强了瓷 器的硬度,提高了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这是景德镇陶瓷工艺划时代 的进步。元以前,制釉原料一直为单一的釉石。到了元代,遂开始采 用搓灰配制。制釉原料改变后,使影青釉的釉色比宋代的深。此外; 元时还创出了一种白中微带青白、光透如玉、酷似鸭蛋色的卵白釉。 因当时的“浮梁瓷局”曾选用此釉为“枢密院”、“行抠密院”烧制了军事 机关用瓷,所以又把这种釉称为“枢府釉”。这种釉的特点是:烧成范 围宽,成品率高,不流淌,不开片。早期,施以枢府釉的产品,铁的 含量稍高,袖色白中闪青;晚期,施以枢府釉的产品,铁的含量少, 白釉趋于纯正,釉面莹润,质量尤高。 烧瓷窑炉日趋先进。元代,由于原有的龙窑不适宜枢府釉的烧成, 因而导致了葫芦窑的出现。 葫芦窑分前后两个窑室, 前室高, 后室矮, 且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似半只葫芦卧于地面。窑的前端设窑门和 火瞠,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 6 对投柴孔。整个 窑底前低后高,坡度约为 l0°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在 这种葫芦窑中焙烧瓷器,通常取以下方法:先将密柴投入前室火膛, 烧 20 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窑柴从投柴孔中投入窑内,续烧 4 个小时 左右。葫芦窑实际上是一种半倒焰式窑炉,其优点主要为:由于烟囱 的抽力作用,使窑内压力基本处于零压或负压,窑内的温度和气氛都 比较容易控制。缺点是:窑体较小(窑长—般仅 8—10 米),容积不大, 且前后温差较大。 装烧工艺有新变化。元代的装烧方法主要有三种:一为仰烧,二 为叠烧,三为覆烧。焙烧枢府器、青花瓷等较高级的瓷器,一般采用 仰烧法,采用此法装烧,装坯过程大致为:先装一个垫饼(这种垫饼 系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及粗料制成)放人匣钵,再在垫饼上撒一层粉 末(这种粉末系用高岭土、谷壳灰拌和而成),然后将婉、盘之类的坯 胎直接放置于粉末上。 其时装坯为何要在垫饼上撒以上面提到的那类 粉末呢?原因主要是:随着制瓷配方的改变,这时的焙烧温度已相应 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垫饼上撒一层能够耐高温的粉末,瓷 器的圈足就会与垫饼相互粘连。元时,焙烧质粗釉劣的瓷器通常采用 叠烧法,采用此法装烧,瓷坯重叠已不必用支钉问隔,只需在瓷坯底 部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即可将一个碗(盘)的无釉底足放置于 下一个碗(盘)的涩圈上,并依次重叠至 10 个左右再装入桶式平底匣 钵内。这种重叠法具有三个优点:(一)装坯比五代更加简便。(二)能 充分利用窑室内的高空增加装烧容量,可以节省耐火材料和焙烧费 用。(三)由于露胎的缺陷仅在碗心或盘心,因此比口沿无釉的覆烧器 更为适用。 元代早、 中期, 焙烧芒口瓷器通常都继续采用支圈覆烧法, 但这时的支圈已由宋时瓷质的改为缸钵泥质的了。到元代后期,这种 覆烧法和这类窑具就逐渐被淘汰了。 为什么会被淘汰?原因大致有以 下几点:一是这类窑具只能装烧芒口瓷碗、瓷盘,而芒口瓷碗、瓷盘 容易粘储污垢,难以洗涤,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更。二是由于使用这 种窑具会增加窑室中的水份,焙烧出的瓷器釉晰的光亮度较差。三是 随着耐火度很高的高岭土引人瓷胎, 采用仰烧法已使瓷器的变形率大 为下降,因此这时已用不着以覆烧法来控制瓷器变形。四是其时已发 明了涩圈叠烧,采用这种方法装烧,与支圈覆烧比较,竖向装烧的密 度更大,更能节省焙烧费用。同时采用涩圈叠烧法,瓷器露胎的部位 已由原来在口沿改在碗心了,故比芒口器更为适用。 瓷美术不断创新。第一,烧造成功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 过渡的新时代。青花瓷是一种白地兰花的釉下彩瓷,以氧化钻为着色 剂,先在坯上作画,再施一层薄釉,经高温烧成,.显示出一种明快 而和谐的艺术效果,既能体现素白瓷的美,又能体现钻蓝色的雅,一 青二白,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青花的开放,使瓷器的欣赏价值 进人一个新的境界,比色调单一的宋瓷更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青 花画师们不仅吸取了北方磁州窑黑褐彩和南方吉州窑釉—下彩的绘 画技巧,而且从纸本绘画中引入水墨晕渲之功,使青料彩绘具有浓淡 分明、深浅相宜的特点。无论是彩绘云水龙风,还是描画串枝花叶, 都有层次感,加上釉色浸润,更显得活泼秀美,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改 进,青花瓷已成为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在世界最有影响的绝代佳瓷, 从元至今,独领风骚六百年。第二,不仅发明了釉里红色釉,而且创 出了釉里红装饰及青花釉里红装饰。所谓釉里红装饰,就是用釉里红 色釉在器物上绘画出各类纹饰;所谓青花釉里红装饰,就是将青花和 釉里红装饰同一器物上,使纹饰蓝中夹红,相映生辉。第三,烧造的 红釉、紫釉,较宋代有所进步,特别是紫釉烧得更好。第四,烧成了 高温蓝釉。第五,烧成了铜红釉。但由于当时对焙烧温度尚不能完全 掌握,故所烧出的铜红釉产品的红色还往往不够纯正。第六,雕塑工 艺更为精湛。 例如, 这时产的影青釉观音, 不仅体态端庄, 容貌丰腴, “衣纹依形体动态以深雕法加以塑造,使线与面融为—体,衣纹疏密 有致,转折起伏,节奏明快”,而且衣边造塑精巧、细薄。第七,创 出了金彩、釉上三彩、银红釉、贸蓝釉、青地白釉纹等装饰,改变了 陶瓷装饰一直以单一釉为主的状况。 第八, 在继承末各式餐具、 茶具、 酒具、花瓶、炉、盒、供具等器型的同时,创出了折腰碗、带座花瓶、 S 耳花瓶、八方形梅瓶、玉壶春瓶、折沿菱花口大盘、高足碗、荷叶 盖大罐、杨桃形小罐、风首扁壶、凤头盖瓶、扁圆执壶等一大批颇具 时代特色的新器型。 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也比较广阔。《陶记》载,元时“浙 江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 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 此川、广、荆、湘之所利;盘之马蹄、摈榔,盂之莲花、耍角;碗、 碟之绣花、银绣、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各地有 择焉者……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 谓之?黄摊?,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从以上 记述, 既可看出当年景瓷所销之地域, 又可看出当年各地民众之需求。 此外,从北京、新疆、福建等十多个省市出土的景德镇瓷器、瓷片来 看,也说明元时景瓷在国内的市场是比较广阔的。 元王朝特别重视外贸,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发达,景瓷的外销也 随之扩大。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代景德镇瓷器已远销全世 界。有关史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元时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器,以贸 易方式输出,所到的地区有:琉球、三岛、天枝拔、占城、古艺丹、 罗卫、东津、爪哇、苏汪南文庭、旧港、班率、天笠、文老古、班达 里、曼陀朗、加里邦、小咀南、朋加刺、天堂、甘理里等。上述地区, 分别属今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伊朗等十 多个国家。那时,内陆交通主要是沿着“丝绸之路”运输瓷器。犹如珍 宝、沉重易损的瓷器,从内地运到边境,经新疆进人中亚的沙漠和草 原,然后翻山越岭到波斯,再到地中南海。相传古人包装运输瓷器有 一套妙法,即:购买瓷器以后,先将每件器物纳人砂土及少许豆麦, 重叠数十个扎率缚成—体, 置于湿地, 然后朝上面洒水, 使豆麦生芽, 缠绕胶固,再将其扔于地上,不破损者才子—亡李留装时。又从车上 扔下数次,坚韧如故者才载运。因而,虽陆行万里,却安然无恙,但 其卖价却比平常要贵十几倍。 随着元王朝疆土的不断扩大,各个国来向元朝廷进贡的也日益增 多,每次各国使者向元帝进献各式珍品后,在回国时元帝通常都要回 赐济干礼品于来使,这些礼品中,多以景德镇瓷器为主。例如:伊朗 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拉博物馆现藏的景德镇各类元代 青花瓷,多为当时元帝所赐。又如: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贞元年 (1296 年)、 至治三年(1323 年)时, 泰国曾多次遗使者间元帝进献礼物, 使者回国时, 元帝都回赐了织锦、 瓷器之类的礼物。 这些瓷器的回赠,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入明后,朝廷废弃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所实行的工奴制度,推行 了一种轮班制和—种住坐制。所谓轮班制,就是规定工匠每 3 年只须 为官做工 1 次。每次不超过 3 个月,其余时间官府不再派差。所谓住 坐制,就是规定工匠每月只须为官府做工 10 天,其余时间则由工匠 自己支配。轮班和住坐,虽然仍是一种劳役制,但它使工匠在时间上 有了较多的自由,在创作上有了较广阔的天地,这对促进当时包括瓷 业在内的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到 16 世纪 ,城市工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一些拥有较多资本积 累的商人和作坊主,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这表 明此时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纺织、制瓷、 冶金、采煤、印刷等手工业中,有—部分已跨 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阶段。景德镇瓷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形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民营瓷业兴旺发达。《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 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解放后通 过调查,查明北起观间阁,南到小港咀,西起十八渡,东至湖田,到 处都有明代窑址,其中尤以观音阁、四图里、韦陀桥、薛家坞、赛宝 坦、詹家弄口、落马桥、十八渡、小港咀、老鸦滩、里村、湖田等处 的规模为大。东河上游的瑶里、鹅湖一带也有分布密集的明初至明中 期的窑址约 30 处,其中以内窑村、外窑村、栗树滩、方家山、窑岭、 王家坞、寺前、江家下、窑旮旯、象鼻山、现长明中学、凤坑等地的 窑业遗物堆积为多。正统元年(公元 1436 年),浮梁县民陵子顺一次 就向北京宫庭进贡瓷器 5 万余件(《明英宗实录》第二十二卷),说明 民窑生产量之巨大。明代的景德镇已是瓷业兴旺、商业繁荣的“江南 雄镇”了。 朝廷在镇设置御窑。 明朝统治者为满足奢侈的需要, 于明洪武二年(一 说是洪武二十五年)在景德镇的珠山之麓建置了御窑厂。 初设时有窑 2 0 座,宣德(公元
年)间增至 58 座。明中、后期最多时达 80 座。据王宗 沐《江西大志· 陶书》载:“御器厂中为堂(正厅三),后 为轩(穿堂一)、为寝(后堂三)。寝后高阜为亭(扁曰 兀然,今改为纪 绩)。堂之旁为东西序(各厢房三),东南有门(三),堂之左为官署(大门 三、厅堂三、东西廊房六),堂之前为仪门(三)、为鼓楼(三)、为东西 大库房(各六、内外库八)、为作(二十三):曰大碗作(房七间、小泥房 七间)、曰酒盅作(房三间)、曰碟作(房八间、小泥房四间)、口盘作(房 七间、小泥房四间)、曰盅作(房七间、小泥房四间)、曰印作(房十间、 小泥房四间)、 曰锥龙作(房一间)、 曰画作(房一间)、 曰写字作(房一间)、 曰色作(房七间)、曰匣作(房三十三间)、曰泥水作(房一间)、曰大木作 (房五间)、曰小木作(房五间)、曰船木作(房二间)、曰铁作(房四间)、 曰竹作(房二间)、曰漆作(房三间)、曰索作(房—间)、曰桶作(房一间)、 曰染作(房一间)、曰东雅作(四十六乘)、曰西破作(一十六乘)……厂之 西为宫馆,东为九江道,为窑(六):曰风火窑、曰色窑、曰大小黄窑 (连色窑共二十座)、 曰大龙缸窑(十六座)、 曰匣窑、 曰青窑(四十四座)。 厂内神祠三(曰帝、曰仙陶、曰五显)。厂外神 祠一(曰师主)。井二(一 在南门内,一在锥龙作)。为厂二(曰船柴厂,屋十间;曰火柴厂,屋 九间)。放柴房(八十七)……”。这段文字较具体地记述了明代中期御 窑厂的宏大规模。御窑厂工匠夫役共分三类:第一类属官匠(匠籍)性 质,约有四百名左右,分别编 入以上六种窑座和二十三种作坊中服 役。这类人员为御窑厂生产技术的骨干力量。第二类属编役性质,分 上工夫和砂土夫两种,前者共有 367 名,后者共有 190 名。第三类属 雇役性质,主要是绘画艺人和烧龙缸的大匠”、敲青匠、弹花匠、裱 褙匠等,这类人员为数不多。御窑厂的生产计划,平时由工部营缮所 下达,这类计划称作“部限瓷器”。有时因御用需要,则临时增加生产 计划,这类计划称作“钦限瓷器”。其时每件瓷器的烧造费平均为白银 一两左右,嘉靖间每年烧造瓷器十万件以上,每年花去的白银高达十 万两左右。瓷器烧成后,分水、陆两路运往京城。 生产作坊更为先进。据文献记载,明代景德镇已出现制瓷大作坊。 这种大作坊,就是清代及民国时期制瓷作坊的前身。关于这种作坊的 布局与构造,笔者将在民国时期的瓷业中详述。 制瓷工艺继续精进。据《天工开物》载:“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 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其工艺之精细,由 此可见一斑。陶瓷考古成果也表明,明代手工制瓷的分工和操作方法 也较前有所改进。例如:施釉方面,开始采用了荡釉、蘸釉、浇釉、 吹釉等方法; 成形方面, 开始采用了“二次印坯”、 “二次利坯”的方法。青花装饰水平有所提高。首先是官窑的青花装饰有明显进步。洪 武时,因受战争影响,进口青料的供应曾一度中断,这时官窑绘画青 花只能使用国产青料,因此所烧造出的青花一般偏于暗黑,其时的青 花图案已改变了元代层次多、 花纹满的风格而趋于多留空白地。 永乐、 宣德官窑所产的青花瓷, 瓷质精细, 色泽浓艳, 造型各异, 纹饰优美, 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这时官窑绘画青花所用的青料,大都 为郑和出航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此料含锰量低,含 铁量较高。含锰量低,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能烧成象宝石蓝 一样的鲜艳色泽;而含铁量高,又往往会使青花上面出现黑色斑点。 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共存于纹饰上面,煞是好看,被 视为难以模仿的成功之作。成化官窑早期绘画青花仍采用苏麻离青, 后因此种青料货源断绝,不得不改用国产青料。当年绘画青花多采用 乐平县产的 陂塘青,此料虽含铁量较少,但由于经过精细的加工, 故在适当的温度中仍烧成了柔和、淡雅而又透澈的蓝色,从而形成了 成化青花的典型风格,青花纹饰更趋轻松潇洒。弘治官窑烧造的青花 瓷,呈色、纹饰与成化的大体相似。正德官窑烧造的青花瓷,色泽浓 中带灰; 瓷器胎骨厚重, 釉色闪青; 器型趋于多样化, 大型器物增多。 嘉靖官窑烧造的青花瓷,青花呈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凝重、鲜艳之色 泽;分水技汝已成熟;青花料的配备比较恰当。 隆庆官窑烧造的青 花瓷,呈色、纹饰与嘉靖基本相似。万历早期官窑烧造的青花瓷,色 泽、纹饰与嘉靖、隆庆大致相同,但中后期青花的色泽不及嘉靖、险 庆那样浓艳。花次是民栅的青花装饰水平有很大提高。明前期,民窑 烧造的宵花瓷,色泽大都比官窑的灰些:纹饰多为菊花、牡丹、 孔 雀、折枝莲、莲池水禽之类,基本不见龙纹,这与明早期“严禁逾制” 的规定有直接关系。明中期,不少民窑产的青花瓷基本接近官窑的水 平。但从总体上看,其时民窑青花瓷的色泽仍基本偏灰。明后期,省 些民窑所产的青花瓷不仅胎、釉与官窑的产品同样精细,而且在纹饰 上亦冲破了官方的有关规定,已开始绘画各种形态的龙、凤了。明末 期,民窑烧造的青花瓷,虽色泽不如嘉靖、万历官窑及民窑所产青花 那么鲜艳,但在装饰题材方面却完全突破了 万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 束缚,烧出了大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青花作品。釉里红装饰继续进步。明代烧造的釉里红瓷器,无论是质量还是 产量都超过了元代,传世作品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墩子式大碗、 盖罐、瓷盘等。其时尤其以宣德御厂生产的釉里红瓷最为成功,其色 婉如色泽鲜艳的红宝石。 烧成了玲珑瓷及青花玲珑瓷。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 瓷。成化时,景德镇又在碧绿透亮的玲珑周围配以青翠幽雅的青花装 饰,造出了十分精细的青花玲珑瓷。从近年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 的成化地层中采集到的玲 珑残器来看,“不仅其玲珑眼大如黄豆,而 且极平整,若用手抚摸,很难找到玲珑眼的部位,用眼观察,亦难发 现其与一般青花瓷的相异之处,但若对光——照,透明的玲珑便跃然 眼前。其技艺之高超,足以令人咋舌,即使是在数百年后的今天,要 造出这般绝纱的青花玲珑瓷器亦非易事”。当然,由于玲珑瓷制作难 度大,在当时还只能少量制作,仅能令供宫廷御用,民间人士断难得 见。 釉下彩绘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成化时创出了“斗彩”装饰。 其装饰 方法大致为:先用青花料在坯体上画出花、鸟等图案之半体,然后在 坯体上施以釉浆并入窑焙烧成瓷,再用彩料在瓷面补绘图案之另半 体。 这种“斗彩”装饰, 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为绚丽, 更为活泼。 斗彩装饰以成化时的最为著名,其瓷胎细腻洁白,釉层莹润如脂,色 彩鲜艳明快。二是创出了“填彩”装饰技法。其方 法大致为:先用青 花料在坯体上勾出纹饰之轮廓, 然后在坯体上施以釉浆并入窑焙烧成 瓷,再将彩料充填于青花轮廓之中。三是创出了青花五彩。嘉靖时, 景德镇又在斗彩、填彩的基础上创出了以釉上彩为主、青花为辅的青 花五彩装饰。四是正德时创出了红地金彩装饰。 颜色釉装饰取得显著成就。高温颜色釉方面,永乐时御窑厂成功 地烧出了“鲜红釉”,亦称“祭红”。这种色釉,釉厚如脂,光莹鲜艳, 享有“永乐之宝”美誉。宣德时烧出了“宝石红釉”,其胎细腻坚致,釉 汁晶莹红润。 永乐时御窑厂在学习、 借鉴宋龙泉粉青釉造法的基础上, 创出了一种“翠青釉”,釉色酷似刚吐绿叶的新篁,娇翠细嫩,晶莹光 润。宣德时在学习、借鉴宋代汝窑造法的基础上,烧出了尤为精美的 天青釉。成化时模仿宋代哥窑之制法,造出了足以乱真的仿哥器。低 温颜色釉方面,弘治时,黄釉烧制得特别好,可以说冠绝一时。明中 期以后,陆续创出了“烧黄釉三彩”和“素三彩”等装饰。正德时,烧出 了釉薄而艳丽的“孔雀绿”,亦称珐翠釉。其时人们常将此釉与珐黄、 珐紫等釉配合使用,这种综合性装饰,称为“珐花三彩”。嘉靖时,又 创出了色似瓜皮的“瓜皮绿”、通体布有细小纹片的“鱼子绿”及矾红 釉。湖田窑遗址雕塑水平继续提高。一是制作瓷雕已普遍采用模范印坯成型,使 器物的规格更为统一。二是将青花、素三彩、珐花加彩以及豆青、 霁青、窑变等色釉广泛装饰于各类瓷雕上,使瓷雕的色彩更为丰富。 三是制作水平大为提高,尤其是各类佛像制得最好。 烧出了气势雄伟的大龙缸。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因其通身饰 以青花五爪龙纹,故名。它属封建帝王专用之物。早在洪武时,景德 镇御窑厂就烧成了这种大龙缸,此后各朝均有烧造。到 宣德时,镇 内烧造龙缸的专窑已增至 32 座。明代所烧的龙缸,最大的口径为 7l 厘米,高为 70 厘米,厚约 10 厘米。大龙缸为古代景德镇瓷工的一项 惊人创造。 出现了薄如付纸的薄胎瓷。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云:“脱 胎器薄, 起于永窑。 永窑尚厚, 今俗呼半脱胎。 另有如竹纸薄者一式, 俗以真脱胎别之。此种真脱胎起自成窑即隆 万时之民窑。” 创出了一批新器型。洪武时,创出了瓜楞形大益罐、墩子式大碗、 双耳象耳瓶、釉里红神座等。永乐时,创出了带系罐、医疗用青花漏 斗、扁壶、轴头罐、折沿盆、压手杯、鸡心式碗等。宣德时,创出了 石榴尊、三足竹节筒炉、托壶式灯、贯耳瓶、天球瓶、凸盖瓣茶壶、 风流龙柄执壶、各种乌食罐、菱口式洗、花盆、十棱碗、高足碗、卧 足碗等。正统时,创出了景泰、天顺、大盖罐、 戟耳瓶、筒形香炉 等。成化时创出了鸡缸杯、天字坛、宝珠坛、马蹄杯等。弘治时创出 了诸葛碗(孔明碗)等。正德时,创出了香筒、绣墩(凉墩)、多层奁盒 等。嘉靖时,创出了活环耳瓶、上圆下方葫芦瓶、四方壶、六方壶、 四方罐、方斗杯、形制多样的盒(有长方、四方、四方折角、六方、 八方、串令式等)、五供具、十棱洗、三象头香炉、大龙缸、大型盘 等。隆庆时,创出了鱼缸、菱花式洗、银锭式盒等。万历时,创出了 壁瓶、蟋蟀罐、五龙山形笔搁、笔洗、笔管、笔插、颜色碟、小印盒、 折沿花形盆、莲花洗、菱口洗、多格粱盒、镂空盒、镂空瓶等。天启、 崇祯时,创出了胎体轻薄的小杯、筒瓶、折沿碗、罗汉式香炉等。 烧瓷窑炉有所改进。明末,人们为了适应瓷器产量增多和瓷业分 工变细的新形势,遂对原有的葫芦窑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窑体,取 消了原来的束腰部分,出现了蛋形窑的雏形。 装烧工艺有新发展。第一,匣壁普遍比元代的薄。这种薄壁匣钵, 具有四个优点:(一)可以减轻装坯、装窑的劳动强度。(二)可以节省 耐火材料。(三)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四)可以延长匣钵使用寿命。 据史书记载,这类匣钵一般可以使用 10 次左右。第二,仰烧的方法 更为先进。明宣德前后,陶工们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对瓷器产品的更高 要求,在装烧上等瓷器时,采用了一种比元代更为先进的方法—先将 沙渣置于钵内,再在渣上放置垫饼,然后将瓷坯放在大于圈足的垫饼 上人事焙烧。采用这种方法装烧,可使瓷器圈足边沿的釉层不再会粘 结沙粒了。第三,开始使用瓷质垫饼装烧瓷器。宋、元时,装坯采用 的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加粗料制成的垫饼, 入明后陶工们将垫 饼改成了瓷质的。改进后的垫饼具有两大优点:(一)可以避免瓷坯与 垫饼在高温下因收缩不一而致瓷器产生破裂、变形等缺陷。(二)可以 确保瓷器的圈足不再被铁质沾污。第四,装坯时在匣钵与垫饼之网铺 上了一层沙碴。 由于在高温下会收缩的垫饼与在高温下不会收缩的匣 钵之间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层, 使瓷坯在焙烧过程中能收缩自 如,故使成品率较前大为提高。第五,发明了一种纽线吊装法。以装 青花碗为例,陶工装坯入匣时,先用两股纽线兜着碗腹与圈足的交接 处, 再将碗坯放置于垫饼上, 然后将吊线轻轻抽出。 采用这种吊装法, 可使碗坯与匝壁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 有利于节省耐火材料及焙烧费 用。 据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推测, 明代采用吊装法后, 窑室内的容量。 可增大 25%左右,使焙烧费用大大降低。最德镇陶工们在十世纪初 发明的这些先进的装烧工艺,被很多地区的窑场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湖田窑的窑业遗存来看。明代遗址上堆积得最多的是“正德碗” 与“莲子碗”。这两种碗的主要特征为:(一)口沿比宋代同 类产品薄。 (二)碗腹比元代同类产品小。 (三)中径比元代同类产品大(约大 35%左 右)。(四)足壁比元代同类产品薄。(五)圈足为倒八字,与元代的八字 形足正好相反。(六)碗底薄,圈足深。总之,明时大量生产的正德碗 和莲子碗,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比较适用,它标志着景德镇这时的制 瓷工艺比宋、元时更为先进。明代正德碗、莲子碗为何要设计成这种 造型呢?原因主要有:(一)口沿薄、足壁薄。是为使产品更为精致美 观。而这时之所以能够将足壁作薄,是 因为此时制瓷已普遍采用了 “二元配方”, 随着坯胎中氧化铝成分的增多, 坯胎耐火度也相应提高, 故在焙烧时薄足壁完全可以承受碗身的重量。这种薄足壁。在“二元 配方”未出现之前, 是难以烧成的。 (二)圈足由元时的八字形改成为倒 八字,为的是节省制 瓷原料。因为此时已使用瓷质垫饼托足焙烧, 足的下端小, 垫在圈足下的瓷质饼就可以做小; 把圈足做成倒八字式, 便有利于减少瓷用原料的消耗量,使瓷器的生产费用降低。(三)把碗 底做薄,圈足挖深,可以使瓷胎在焙烧中少出现变形缺陷。明代陶工 创出的这一先进制瓷工艺,—直沿用到今。 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颇为广阔。《天工开物· 陶蜒》载, 明时“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合并数郡, 不敌江西饶郡产”。 《江西通志》云:“自燕云而北,南交址,东际海, 西极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当年景瓷在国内的市场之广阔, 由此可见—斑。考古结果也表明,明时景德镇瓷器已销往江西各地及 江苏、云南、广西、安徽、湖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浙江、 湖北、广东、福建等省。明代景瓷运销海内,绝大部分靠水运,经长 江转运至全国各地。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使远洋贸易得到迅速发展。 瓷器是远洋贸易中不可缺少的物资,随着远洋贸易的日益兴旺,景德 镇瓷器的外销也日渐红火。明时景瓷输出主要通过这样四种途径:政 府对外国的赠予;各“入贡”国家使节回程的贸易;永乐、宣德年间郑 和大规模的航海贸易;民间的海外贸易。《星 槎胜览》、《瀛涯胜 览》云,明代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广泛地传到世界各国。《出鸟蓝 馆日记》说:“明崇贞十四年六月二十—日,—艘由郑芝龙派出的中 国海船,内省瓷器 1447 件;同年七月十日、从福州发的—艘小船, 装着瓷器 2700 件;又十月十七日,大小海船 97 艘驶 入长崎码头, 共裁瓷器 20000 件”,可见输 入日本的瓷器数额之大。据有关文献记 载,明时菲律宾仍为中国陶瓷贸易的据点,其自销和转口量均很大; 当年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也—直处于通往阿拉伯国家 的航途中,明以前这些国家的陶瓷贸易就很兴旺,到明代陶瓷贸易已 更加兴旺;还有阿拉伯、伊朗、阿曼、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等国, 一直与我国有陶瓷贸易往来, 到明代这些国家已成为中国同欧洲陶瓷 贸易的桥梁。一些文献还提到,十六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法国、英国、德国、瑞典、丹麦、奥地利、俄国、意大利、比利时等 许多国家都先后来人到中国,直接 在广州、厦门等地进行陶瓷贸易。 明正德九年(1514 年), 仅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就从中国运走瓷 器 10 万件。1602 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自明万 历至清初,该公司共购去中国瓷器 1011 万件。以后,法国、英国也 相继设立了东印度公司, 并在广州设立了分公司, 大量收购中国瓷器, 从此,景德镇瓷器在欧洲大为流行。 明代,景德镇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也比较频繁。例如: ——永乐间,明使尹凤出访朝鲜时曾将景德镇所产的甜白瓷赠于 朝鲜朝廷。朝帝李世宗见到这种瓷器后,当即令全罗北道、全罗南道 及平安北道的新义洲等地仿造。后来,这些地区 仿景德镇之造法, 均逐渐造出了类似景德镇产的甜白瓷。 一一宣德、景泰间,明帝曾 3 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先后将景德镇 产的青花碗、盘、杯等瓷器赠送朝鲜朝廷。朝帝得到这些青花瓷后, 又令官窑仿造。此后,不仅官窑造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青花瓷,而且 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陆续造出了青花瓷器,其风格与明宣 德、景泰间景德镇所产青花瓷极为相似。 ——宣德时,朝鲜的永兴、开城、江华岛沿岸等地还效景德镇烧 造釉里红之法,产出了一种辰砂瓷器,其造型、纹饰均酷似当时景德 镇所产的釉里红瓷器。 一一正德六年(1511 年)春,日本陶瓷艺人伊藤五郎太夫前来景德 镇,在镇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但刻苦学习青花瓷制作技术,而且结 识了当地的不少制瓷名匠。回国后,他先后在伊万里及奈良附近的鹿 背出开窑,所造 青花瓷,色泽艳丽,浓淡适宜。 ——景德镇于明宣德创出了祭红,于明成化创出了斗彩,于嘉靖、 万历创出了五彩及素三彩、描金,制作这些瓷器的技法也先后传入了 日本,后来日本也造出了类似风格的瓷器。 一—十五世纪时,越南在河内附近创办制瓷工场,曾聘请景德镇 制瓷技师前往指导。 该场后来生产出了各类与景德镇大体相似的青花 瓷器。 ——十五世纪以后,泰国生产的一种青花蓝釉陶器,造型、纹饰 均与明初时景德镇的瓷器基本相似。有关专家认为,当年泰国制作这 类瓷器的技艺,极有可能是直接或间接从景德镇学去的。 ——十六世纪前后,埃及、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所产的青 花瓷器,均明显地模仿景德镇青花瓷之风格。当年有位名叫查尔丁的 瓷商在参观了伊朗的陶瓷工厂后说:“这些陶瓷制作的方法,和中国 完全相同。” ——十六世纪前后,阿拉伯人将中国制瓷匠师请去,很快就制出 了与中国相似的软质瓷。不久这一制瓷技术又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 的炼金士安东尼奥于 1470 年也造出了类似中国产的软质瓷。此后, 中国的制瓷技法又传到了荷兰和法国,它们不仅产出了软质瓷,而且 还运用景德镇绘制青花的技法,造出了大批绘有龙凤、麒 麟、花鸟、 山水等纹饰的青花瓷器。 ——宋末明初,景德镇在学习河北磁州窑烧造釉上红绿彩工艺的 基础上,于明朝早期创出了釉上矾红彩、青花红彩、青花斗彩、五彩 等多种新的装饰方法。 ——嘉靖间,景德镇在学习山西晋南地区制作法华彩工艺的基础 上,创出了别具一格的珐华彩。 ——明中后期,景德镇从浙江哥窑引进了制作纹片釉的技术,烧 出了类似哥窑的纹片釉瓷器。 ——明中后期,景德镇从浙江龙泉窑引进了制作冬青釉的技术, 造出了类似龙泉窑的冬青釉瓷器。 ——明时,景德镇在学习北方瓷窑制作低温铅釉技术的基础上, 烧出了孔雀兰等低温铅釉瓷器。 ——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在学习、借鉴伊斯兰陶器造型的基础 上,造出了不少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等异型瓷器。 ——明代,特别是正德、嘉靖时期,景德镇在学习、借鉴伊斯兰 装饰形式的基础上,造出了大批以波斯文字为装饰纹样的瓷器。 明代,景德镇陶瓷界还出现一批成绩卓著的陶人,其中比较著名 的有: 周丹泉 字时道,苏州人,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 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乱真;所制陶印、文式、避邪、龟 象、瓦钮、连环,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周窑”。崔国懋 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 成化之器,制作精细。崔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之为“崔公窑”。 昊十九 又名昊为,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 卒于明万历后期, 明代制瓷名家。昊出身于瓷业世家,家境清贫。他为人正直,聪明过 人,工诗善画,一生从事陶瓷事业,所制瓷器,精美绝 伦。他制作 的流霞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 亮:制作的瓷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万历间,御史樊玉衡曾赠 给昊十九一首诗,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 山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这首诗,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 友谊,又高度赞扬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仍藏 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 龙函润珠旭东壁 万历昊为制。” 童宾 字定新,景德镇人,生于公元 1567 年,逝于公元 l599 年, 明代烧瓷技师。童自幼失去父母,生活无着,为 谋生计,从小投师 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 1599 年)太监潘相奉皇 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 逼 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 骨作薪。翌日开窑—看,龙缸竞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位 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座 “风火仙庙”。风火仙庙神龛内供奉童宾坐 像,两边有烧瓷各工种(把 桩工、驼坯工、加抄工、兜脚工、打杂工、小夫手、二夫子、三夫手) 的神位。其时,全镇烧瓷行业还定出行规,规定每二十年举行一次迎 神盛会。这种盛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历代全镇陶工的盛会。每举行 盛会,邻县农民、商人和工人家属都赶来看热闹,整个街道每每被挤 得水泄不通。这种迎神盛会,—直延续到 1949 年才中止。 入清后,特别是三藩叛乱平息之后,清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 维护其封建政权,采取了招民垦荒、蠲免钱粮等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 济的措施。同时,清王朝对部分手工业废除了“匠籍”的束缚,使包括 瓷业在内的民营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陶瓷史学界普遍认为,清代的 前半期,景德镇的瓷业与明代一样,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的高水平, 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为我国封 建社会瓷业的黄金时代。瓷业规模日益扩大。清人沈怀清云:清前半期,景德镇“事陶之人 动以数万计”。 曾在景德镇住过 7 年的法国传教士殷宏绪 1712 年给法 国教会写信说,清前半期,“景德镇拥有—万人千户,人家……从各 处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 构成了景德镇幅员辽阔的轮廓。 到了夜晚, 它好象是被火焰包围着的—座巨城,也象一座有着许多烟囱的大火 炉”。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写道,清雍正至 乾隆初,景德镇“工 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这些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 说明清前半期的景德镇已是一个繁荣的瓷都。顺治十一年,开始在明 代御厂的旧址建厂造瓷,规模较大。《景德镇陶录》说,当年的御窑 厂“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中为大堂,堂后为轩为寝,寝北有小 阜即珠山所由名,旧建亭其上。堂两旁为东西序;又南延南各有门, 又东为官署,为东西大库房。为仪门,为鼓亭。为督工亭。为狱房, 今废。为陶务作廿有三:曰大器作、曰小器作,曰仿古作,曰雕镶作, 曰印作,曰画作,曰创新作……曰写字作,曰色彩作:曰漆作,曰匣 作,曰染作,曰泥水作,曰大木作,曰小木作,曰船作,曰铁作,曰 竹作,曰索作,曰桶作,曰东碓作,曰西碓作。为窑式六:曰青窑, 曰龙缸窑,曰风火窑,曰色窑(烧炼颜色者)…井二,柴房二,窑役歇 房二。厂内神 祠三:曰佑陶灵祠,曰其武殿,曰关帝庙。厂外神祠 一,曰师主庙”。由此可见,当年御窑厂的规模是相当壮观的。 制瓷工艺跃上历史高峰。其主要标志为: ——烧瓷的温度一般达到 1300℃以上,不仅高于明代,而且达到 现代硬质瓷的烧成温度。 ——瓷胎致密、坚硬。 —一制作技术甚为熟练。 ——产品器型规整。 ——瓷器的外观质量和物理性能较明代有明显提高。 ——烧瓷窑炉更为先进。明末,景德镇已出现了蛋形窑的雏形, 演变至清雍正时, 这种蛋形窑无论是窑体及内部结构还是烧成制度都 更为成熟,并逐步规范化而被固定下来,成为正式的蛋形窑。除蛋形 窑外,清初时还另有用作焙烧龙缸的龙缸窑、用作焙烧颜色釉瓷器的 色窑等多种专用窑炉。 ——康熙时的青花装饰更趋成熟。其时产的青花瓷,纹样除保持 原有各种装饰形式外,并广泛地从板画插图、木雕、中国画中吸取艺 术营养,使青花装饰更具民间装饰风采。康熙青花的装饰方法多样, 除有双勾分水外,还有月影、白梅、洒蓝开光、兰地白花、刻花堆青 釉加描青花等。康熙的青花色泽娇翠欲滴,沉着幽雅,莹澈明亮,成 为我国青花瓷中的又一奇葩。 ——康熙年间创出了独具一格的五彩装饰。此间的五彩,更多地 吸取了版画插图、民间木板年画、木雕的养分,以黑料为主,兼用矾 红勾线,线条洁练,刚中有柔。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 也常点缀金色,增添了典雅、华贵之气。 ——康熙时期创出了名贵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器是用画铜胎珐琅 的彩料在瓷胎上描绘花纹经低温烤烧而成的—种瓷器。珐琅彩在康 熙、雍正、乾隆时,曾成为一种极名贵的 宫廷御器。 ——康熙中期创出了粉彩装饰。这种装饰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是 1650 年由荷兰人所发明,1682 部(康熙二十年)传 入景 德镇的。雍正六年二月,“珐琅作”自制珐琅料—举成功,从而促进了 珐琅彩与粉彩的发展。雍正时的粉彩比康熙的更胜—筹,构图文雅隽 秀,花鸟俏丽雅逸,山水朴素清逸。 ——雍正时创出了墨彩装饰,成为景德镇特有的—种传统釉上装 饰。 ——乾隆时创出了古铜彩装饰。采用此法装饰的瓷器,外表酷似 古铜器。 ——乾隆年间的玲珑瓷水平极高。乾隆御窑厂生产的素玲珑瓷, 青翠透明,釉面平整,属罕见珍品。 ——康、雍、乾期间,先后创出了一批高、低温颜色釉。康熙时 创出了美人醉、郎红、胭脂红、珊瑚红、天青、冬青、洒兰(雪花釉)、 乌金釉、葡萄紫等。雍正时创出了茶叶末、炉钧花釉、粉青、钧红、 火焰红、火焰青、秋葵纱(松石绿)、蜜腊黄。乾隆时创出了铁钢金丝 纹片釉、古铜色釉、木纹釉、仿哥、仿汝、仿官等。 ——乾隆前期制瓷工艺水平大为提高。这时,工匠们开始用瓷土 制造胡桃、莲子、茨菇、长生果、枣、石榴、凤菱、蟹、海螺等各种 象生瓷,制作非常精巧,形象十分逼真,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这 时制作的镂空套瓶也相当精致,瓶的颈部可以转动。 陶瓷市场逐步拓展。 史书称清代早、 中期内销情形为“利通十数省, 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这一时期,主要是靠瓷商来镇采办, 然后运到各地去销。瓷商中有批发商,也有水客行商。这些商客,有 的在镇设立瓷庄长期坐地采购,有的住进瓷行陆续采购,有的则短期 采买长途贩运。清早期,因战乱频繁,景瓷的外销曾一度受到影响, 康熙时开始兴盛,乾隆时最盛。《江西通志稿》载,清前半期,每年 (笔者按:可能不是平均每年)瓷器的出口量达 50 万担以上。其时的 瓷器主要销往美洲、非洲、澳洲、欧洲、东南亚各国。据传,清康熙 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至途中,突遇 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之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商船 果然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 财在镇为天后建宫。天后宫占地面积 1700 多平方米。正殿气魄宏伟, 图案花卉雕于梁柱和四壁。过去每年旧历三月三日和九九重阳,在景 德镇的福建客商,均要聚集一堂,连续三日祭祀天后。其时宫内香烟 缭绕,鼓声乐声不绝于耳。当年盛况,可反映出 瓷商在景德镇活动 之一斑。 技术交流比较活跃。例如:清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为了仿造河 南禹县古代钧窑名品,督陶官唐英曾派人专程到河南禹县学习 1 年, 回镇后,不但很快造出了类似钧窑产的名贵色釉品种,而且还创出 了窑变花釉、钧红釉等新品种。雍正八、九年间,最德镇御窑通过引 进国内各名窑及东洋、西洋的制瓷技术,共仿制和创出名品 57 种。 清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在学习、借鉴欧洲玻璃制品造型的基础上, 创出了广口花瓶、带柄茶杯等造型的瓷器。清代,景德镇按照欧洲画 家们设计的各类造型、图案,造出了大批适应欧洲市场的出口瓷器。 清时,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批外国艺术家先后来到中国,成 为清代宫廷画家, 这些画家的立体素描技法和西洋透视法也陆续被景 德镇吸收、运用到陶瓷装饰中。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法国传教 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宏绪)受法国教会派遣来到中国景德镇。在镇期 间,他对景德镇陶瓷生产情况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逐步弄清了景德 镇制瓷的许多秘密。他于康熙五十—年(1712 年)9 月 1 日致信给法国 耶 稣教会, 信中将景德镇及景德镇制瓷的有关情况表述得颇为详尽。 后来,这封信被以“中国陶瓷见闻录”为题公开发表在《耶稣会传教士 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 12 期上,这期《简集》发行到世界有关国家 后,一时震动了整个欧洲,使欧洲人士第—次读到了介绍景德镇及景 德镇制瓷技法的第—手资料。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昂特雷科莱 升调北京。此后,他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 年)年底再度来到景德镇, 对当地的瓷业生产情况作了为时 1 个多月的考察。在调查的基础上, 又写出了—篇“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 文中对景德镇制瓷技法作了更 为具体的介绍。此文后被刊登于《耶酥会传教 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 第 16 期上。昂特留科莱在《简集》上发表的上述两篇文章,对促进 当时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俄国、西班牙、波兰、捷 克、保加利亚、匈分利、罗马尼亚、美国、巴西等国硬质瓷的生产起 了重要作用。 清前半期,景德镇陶瓷界名人辈出,其中尤为杰出的有: 吴麂 字粟园,安微省歙县人,清初绘瓷名家。吴氏善绘山水,同 时善仿越窑的秘色器。他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吴窑”,与当年官窑中 的唐窑、郎窑、年窑齐名。 臧应选,清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 华), 清朝廷派遣 臧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 7 年 中,御窑厂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尤以鲜红、蛇皮绿、鳝鱼黄、吉 翠、黄斑点为最佳。臧氏督造时,其窑称为“臧窑”。 郎廷极 字柴垣, 清康熙间的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自康熙四十 四年至五十—年,兼职督陶 7 年)。郎氏对陶瓷史研究颇深且酷爱古 器。郎氏督陶时,其窑称为“郎窑”。清人刘廷玑称郎窑乃“柴垣中亟 公开府江西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又称郎窑所造的描金 五 爪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器“诚可谓巧夺天工矣”。当年郎窑所创的 一种红釉瓷器,极为名贵,被称为“郎窑红”。此外,郎窑还创烧出一 种颇为珍贵的素三彩。 唐英 字俊公,别号俊公、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 陶成君士人、陶人、榷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生于 1682 年,卒于 1756 年,清代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唐英自康熙三十六年起, 供役养心殿(宫廷手工艺作坊)长达 20 余年,对工艺生产非常熟悉。 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公元 1728 年), 奉命驻景德镇协理陶务,至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十一月,结束陶 务离镇。他在景德镇协理陶务的 15 年中,为发展陶瓷生产作出了杰 出的贡献。据记载,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镇,便来到瓷工当 中,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陶的 要领。在此基础上,于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绘制《陶成图》。雍 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 《陶成纪事》 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 著成 。 撰成《陶冶图说》,并制图 20 副,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 总结。唐英的这些著作,对指导、促进景德镇的瓷业生 产起到了重 要作用。在镇督陶期间,唐英还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传世作品甚多, 他的力作“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 “行书笔筒”、 “冬青釉隶书瓷板”、 “粉彩三果盘”等,现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 博物馆等处。 为纪念这位曾为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 督陶官,1987 年有关部门在市郊盘龙山兴建了一座庄严、古朴的“唐 英纪念室”,室内陈列了唐英的画像、塑像及著作。为使后人了解唐 英的事迹,广播电视部门还专门拍摄了一部《督陶官——唐英》的电 视故事片, 该片于“第二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前夕摄制 完毕,节日期间在景德镇电视台正式播出。 年希尧 清雍正间的淮安板闸关督理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在他 兼管窑务的 l0 年中,其窑称为“年窑”。当年,“年窑”所造瓷器“极其 精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珑 诸巧样,仿古创新”。这段时间,发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 脂釉瓷为最佳,其胎骨极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内的白釉 也隐隐透出粉红色, 极是好看。 清人查俭堂在 《年窑墨注歌》 中称道: “国朝陶器美 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乾隆后期,景德镇的瓷业开始走下坡。嘉庆初,御窑厂生产的品 种和数量远不及乾隆。鸦片战争(公元 1840 年)以后,中国沦为半封 建华 半殖民地,在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的双重压迫下,中国 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景德镇瓷业也每况愈下。 道光时,生产规模骤缩,一些优秀工匠及绘瓷艺人纷纷离去,制 瓷水严大为降低。咸丰初,御窑厂还烧制有限的御瓷和祭品,成丰五 华后便基本停烧。 同治时期, 御窃厂所制瓷器大都为宫延婚喜寿庆用瓷。 同治七年, 江西巡抚为官廷在景德镇烧造瓷器 7294 件,作为同治皇带大婚礼时 的用品,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黄酒碗、酒杯、汤匙和 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餐具以 148 件为一套,属晚清宫室中式餐 具的典型瓷器。同治九年.御窑厂专为慈禧用膳处烧制了大鱼缸、灯 笼尊、花盆等约万件。 光绪时期,御窑厂陆续为清官及东西陵制作了数量”可观的精美 瓷器和祭品。光绪元年和二年先后为宫内各殿烧制过大量的御用琢 器、圆器瓷器。光绪十年,仅为慈禧五十寿辰而制的赏赐用瓷便花去 白银一万五千两。光绪二十年为慈禧六十痔辰大典烧制了两批瓷器, 第一批瓷器耗银八万九千九百两, 第二批瓷器又耗银三万八千五五百 两。 光绪三十年为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烧制成套餐具等瓷器又耗银 三万八千五百两。 这几次所生产的瓷器, 其花色、 瓷质都是很不借的, 其中署有“天地一家春”、“长春同庆”、“吉祥如意”、“永庆长春”款的 瓷器,均为精品,宣统时御窑厂仍沿袭光绪旧制。 宣统二年,为东西陵烧造供器、爵、罐、盘、碗一批,多为白釉 素瓷,制作精良。同年(公元 1910 年),景德镇成立江西瓷业公司, 设本厂于景德镇, 设分厂于鄱阳, 在分厂中建一学堂—中国陶业学堂, 以培养新的技艺人员,并拟用机械制瓷,煤窑烧瓷。1911 年后,因 款源中断,分厂倒闭,陶业学堂则改为江西省立。 鸦片战争后,门户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洋瓷大量拥人我国,中 国反而成了洋瓷的倾销市场。道光后,景德镇瓷器在国内的市场越发 缩小, 惟美术陈设瓷、 仿古瓷在国内仍享有较高声誉, 据有广阔市场。 清末,国外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清政府腐败,动乱四起,使景瓷外销 受到严重影响。《江西通志稿》云,咸丰十一年(1861 年),景瓷输出 量为 9848 担;同治时输出量最多的年份是同治三年(1868 年),为 58 3l 担;光绪时,输出量最多的年份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为 678 5l 担,最少的年份是光 绪四年(1878 部),仅 5046 把。从以上数字可 以看出:同、光两朝,瓷器出口极不稳定,起落之间,竞相差十倍以 上。 清代后期,景德镇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日渐减少,其中较为突出 的仅有这样两例:一次是清同治八年(1869 年)十月,法国著名地质学 家李希霍芬专程来景德镇考察。在镇期间,对当地的瓷土矿藏及地质 结构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回国后,他发农了 1 篇专门介绍景德镇 制 瓷用的瓷石和高岭上的文章,将高岭村产的高岭土第—次公诸于 世。从此“高岭”一词便成了国际矿物学中的—个专用名调。另一次是 清后期,景德镇在学习、借鉴西洋瓷雕造型、装饰的基础上,造出了 —大批哈巴狗之炎的瓷雕。这类瓷雕出口后,颇受外国人欣赏。 清后半期,景德镇瓷业很不景气,劳资之间的矛盾也臼益尖锐。 据传;清嘉庆之前,景德镇的包装工人平常吃的是白米饭,而且每月 初一、十五每人还可吃上 1 斤猪肉。可是到了嘉庆年问,老板们将白 米饭改成了糙米饭,每月 2 次的猪肉也取消了。为了给工人大众争福 利,包装工人郑木子带领全镇包装工人举行了全行业的罢工。老板们 告到县衙,县衡立即把郑木子等十几位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但工人 们并米因此屈服, 而是继续罢工。 最后终因无人包装, 瓷器无法运出, 老板们不得不答应与工人代表进行谈判。谈判结果,老板们接受了工 人提出的以下条件:(一)由老板们与县衙交涉,立即释放郑木子等十 几位工人; (二)恢复吃白米饭和每半月吃 l 斤猪肉的惯例, 并由饶州、 南昌、抚州、微州四府籍的包装工人派出代表监督老板仍执行,倘有 人违犯。须“罚戏”三夜。上述两条兑现后,全市包装工人侵全部复了 工。 可是, 没过多久老板们又推翻原先承诺的几条。 他们的卑劣行径, 更加激起了工人的义愤, 于是全市包装工人又一次举行了全行业的罢 工。老板们再次串通县衡,复将郑木子等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知县 在衙堂上摆起了两大盆火,—盆火上煨烧着 1 双铁靴,另一盆火上烃 烧着 l 顶铁帽。知县穷凶极忍地对郑木子说,现农摆在你面前有两条 路;—条是若要答应尔等的条件,你必须穿上铁靴,戴上铁帽;—条 是无条件地复工,本县马上放人。何去何从。由你挑选。郑木子毫不 犹豫,大声回道:“为了大众,我选头—条!说完,他毫无惧色地穿 起了滚烫的铁靴,城上了滚烫的铁帽。这位年仅 30 多岁的英雄,当 场就壮烈牺牲了。当工人们用船将木子的遗骸运回他原籍安葬时,全 镇居民都纷纷赶到河边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铜币作安葬费用,—时 竟装满—船舱。全镇包装工人为了悼念这位英雄,每人身上都系赵了 —条白围裙。此活,这—穿着,代代相传,直至五十年代末期。 史载,清咸丰三年至十年,太平军先后六次来恩德镇,来得最多 的一次是咸丰七年的十月,有数万太平环驻镇。太平军每次抵镇,都 为民众大办好事,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太平军离去后,每年 的中秋佳节, 镇民们都要用渣饼(一种瓷质垫饼)友各处砌起一座座“太 平窑”通宵达旦燃烧,以此来表达对太平本的无限思念。这一习俗, —直沿至建国后。1990 年 l0 月,举办“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 陶瓷节”时,全市共燃烧了 22 座“太平窑”。 在景德镇,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代,镇上的—些瓷业 资本家对工人非常苛刻,工人一连几个月都吃不上一餐猪肉。瓷工蒋 知四为了给工人群众争福利,领着工人罢工,要求资本家改善伙食。 资本家便暗中买通官府,将知四捉人衙门,威逼利诱,要知四通知工 人复工。知四坚贞不屈,终被官府杀害。知四之死,更加激起瓷工的 愤怒,群起抗争,最后终于获胜,资本家答应每月给每个工人吃三餐 肉,每 l0 天一餐,每次 4 两(为今 2.5 两)。瓷工们为了纪念知四, 便把这次争来的福利定名为“知四肉”。每次食用之前,均须先将烧好 的冈块放于晒架上,烧香礼拜,祭祀“知四”。祭祀完毕,方可食之。清后半期,虽然景德镇的瓷业日见萧条,但在瓷坛上却仍涌现出 一批优秀人才,下面提到的,仅为他们中的几位代表。 朱琰 字桐川,别号签宁,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中进士, 先任直隶富平知县,后任江西巡抚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职时,对制瓷 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陶瓷史一《陶 说》。全书分说今、说古、说明、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该 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琰除著有 《陶说》 外, 还著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词林合壁》等等。 寂园,清代人。著有《陶雅》—书,该书对陶瓷的起源,古代瓷 器的胎质、釉色、装饰以及陶瓷销售情况均作了记述,特别是对清康 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所产器物的记述更为详细。这部书对研究中 国制瓷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国治 安微省祁门县人,清道光、咸丰问的雕瓷名匠。陈氏善在 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烧成 后极是好看。《说瓷》一书云,清道光至光绪期间,“雕瓷之巧者, 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王炳荣 清同治、光绪间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类。 王廷佑 字少维。安徽省泾县人,清同治、光绪间的绘瓷名家。王 氏善浅纬彩给,作品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 金品卿 安微省黟县人,清光绪时的绘瓷名家,金氏善浅绛彩绘, 作品多以人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渔樵闲话》等。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长雕反瓷。所谓反瓷,就是 制好后不上釉便直接人窑焙烧的一种瓷器。 李裕元所作的反瓷虽不上 釉, 但施以彩。 古籍称: “若反瓷而姻脂水彩者, 成为罕见之宝”。 《说 瓷》一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厂里上班自离有工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