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移位脘口移位有三十多年,现在能治疗吗?

束手无策。
  在某种程度上讲,人文关怀、精神慰藉与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同样重要。
  尽管大部分医生都不乏悬壶济世的高尚情怀,但不能否认,医德、医术确有高下之分。太多医疗失误与医术水平无关,却和医生的态度关联密切,尽管多数医生不愿意承认。
  每一位医生,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所开的处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医生的建议并不是百分百正确的,更不能保证百分百最佳。
  去一家医院挂号,往往分为“普通号”和“专家号”。这种分类说明,医院也承认医术的确有高下之分。
  即使是同样的患者,同样的疾病,不同的医生也可能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有的医生认为口服100元的抗生素就能有很好的疗效,但有的医生却认为有必要进行1000多元的输液。谁的处方更正确呢?
  作为一名医疗商品消费者,如果能知道一些医疗消费常识,就能给健康多一份保障,同时也利于营造更和谐的医患关系。
  养生求医,尽量要多方咨询专家意见
  “有病不要乱求医”,不等于不求医。
  事实上,真的有病,笔者甚至还要鼓励患者对某些疾病要多咨询几位专家的建议。
  医生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有时候甚至犯很低级的错误。假设现在是8月,医生刚看过20名“伤风”患者,而你又打喷嚏、流鼻涕,医生很可能认为你患了“伤风”——但实际上你有可能是患了过敏性鼻炎。
  这本书所讲的,都是健康、养生方面的常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千差万别,所谓“同病不同医”,就算是同一种病,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本书内容不能代替医生处方。
  希望本书介绍的这些常识,能帮读者对健康有宏观的把握,在养生保健的路上能少走一些弯路。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们对疾病的理解“科学”吗
因为分不清“病”和“症”,很多人,甚至某些医生,都会想当然地认为,身体指标异常就是疾病。
  在“身体不适就是病”的逻辑下,许多“症”被判定为“病”,被“消灭”。
  新近研究发现,有的细菌和病原体需要铁才能生长,当人体患有这些细菌和病原体感染的疾病后,人体会主动让铁成为缺乏性物质,以“饿死”病原体,帮助机体抗病,从而形成了临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症。
  研究证明,这样的缺铁性贫血对人体是有益的。
  但在临床上,许多结核病患者常有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医生如果根据惯例给病人“补铁”,结核病反而会更加严重。
  ◆我们为什么生“病”
  身体指标异常就是疾病,这种信条正日益受到来自西医阵线内部的质疑。
  在美国学者尼斯和威廉斯所著的《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中,作者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生病,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西医思维模式的一种新的视角——
  为什么会咳嗽?咳嗽,是人体为了从呼吸道排除异物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过度地镇咳,有可能死于肺炎。
  为什么会贫血?细菌感染后因铁被管制而含量偏低的贫血,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而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
  为什么会感到疲劳?感受疲劳的能力是为了避免身体过度劳损。
  为什么会焦虑?焦虑是为使我们免受未来的危险与打击。在危机面前,焦虑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使外面处于应激状态。有时这些焦虑是多余的,但被一次毁灭的代价要远远大于对一百次误报警告作出反应的成本。
  ◆重新审视“疾病”的定义
  如果把人体自我保护所引起的症状也定义为“病”,那么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有多少莫名其妙的病,是由于长期的治疗不当引起的?
  ·究竟有多少“对症下药”是真正在挽救健康,而不是在破坏人体的自我修复机能?
  ·对抗性疗法为身体提供的正面协助多,还是负面阻碍多?
  ◆有症状就是坏事吗
  对疾病,中医与西医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比如,一个人嘴上起了“火疱”,在西医看来,这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但在中医看来,可能这只是一种信号,出现这种症状并不是一件坏事,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体内阴阳平衡了,“火疱”自然也就消退了。
  韩剧《大长今》中有一个长今治愈痘疮的桥段,具有鲜明的中医文化色彩。长今并不知道,也无法知道痘疮的病因,但她的治疗方向却是正确的——想办法让痘疮完全发出来,而不是之前其他人采取的抑制痘疮的办法。
  ◆抑制症状,可能是多余的关照
  有一种常见错误思维是:身体不适,就等于病了,就要消灭这种不适。
  其实,身体不适,未必就是健康在恶化,也有可能是身体在康复。
  比如,当我们的伤口接近愈合时,常常会发痒。当伤口接近愈合时,新的神经末梢长进结缔组织后,局部知觉也逐渐恢复,对外界刺激渐趋敏感,所以这时伤口容易发痒。等到伤口完全长好后,新的神
  经末梢习惯了周围环境,也就不再觉得痒了。这种痒的感觉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所以,身体不适,不一定就是“病”,反而可能是身体好转的征兆。抑制某些症状,也许是对身体多余的关照,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症下药”值得推崇吗
  在中医里,“病”和“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断病的一个基本方法,医生依据病人的症状以及自己对医学的理解和经验,用推理的方法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依病因拟定治疗的方法。
  病,是问题的根源。
  症,是病前、病中、病后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如疼痛、发热、呕吐、焦虑等),或身体变化的状态(长斑、脱发、异常发胖、异常消瘦、肤色异常等)。
  比如人体受到寒气的侵袭,就会打喷嚏,这时寒气就是病,而打喷嚏就是症。中医会用祛除寒邪的手段来治病。在西医中就是吃感冒药,使人不再打喷嚏为治愈手段。如此一来,症状是消失了,似乎是好了,但寒气依然滞留在体内,也就是说疾病并没有除根。这样就会有后遗症,寒气长留体内,可能会变成肺里的实症。
  病存于五脏六腑,症存于四肢五官。病是症之因,症是病之果,病和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果一定要将“病”比喻为敌人,那么“症”则是“信使”,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常说的“对症下药”似乎有褒扬之意,但细究起来,这其实是个中性词,“因病施治”才算完美,因为“治症”只是治标,“治病”才是治本。
没有症状,就等于健康吗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其畅销书《钝感力》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群人聚餐,全部出现了拉肚子之类不舒服的症状。只有小A一个人既没呕吐,也没拉肚子。渡边淳一以前是个外科医生,于是小A去请教渡边。
  小A很困惑:“为什么只有自己没问题?”
  渡边淳一对他说:“大家都拉肚子了,只有你一个人幸免,这个结果不是很好吗?吃了变质的食物却能够正常消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肠胃功能很强,这也是一种才能啊。”
  小A仍然不解地说道:“这难道也是才能?你这样说是为了安慰我,其实我还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拉肚子。”
  渡边淳一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是西医出身,他的这种观点代表了一种常见的西医式思维——没有症状就是健康。
  当一个人吃了不洁食物后,往往会呕吐或腹泻。
  通过吐泻,不洁食物或毒物能及早的从体内排出。这种吐泻不是疾病,是人体自我防卫机制在起作用,呕吐或腹泻是人体自我防卫的第一道程序。
  没有症状,并不等于健康。以感冒为例,并不是所有被感冒病毒感染的人都会显现出症状,大约25%的感染者不会有症状。那么那些没有症状的被感染者是不是因为其免疫力强呢?情形可能恰好相反。感冒症状是由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引起的,没有症状反倒有可能表明其免疫系统不够活跃。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有“病”,就一定是坏事吗
病症对于人体的意义,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中医辨证施治很像是一种哲学。一个人身体出现了症状,中医不会立即除之而后快,而是先思考身体在做什么,再从根本上解决疾病。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有些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某些益处,或避免更严重疾病的发生,甚至有些疾病还可以治疗其他疾病。
  ◆发烧和食欲不振是世间的两大名医
  发烧和食欲不振是很常见的两种病,大部分医院对发烧一般采取退烧;对食欲不振,通常鼓励患者多吃以增强体力的方式来治病。
  但二百多年前,德国医学家伊塞卢斯就曾说:“发烧和食欲不振是世间的两大名医。”即便在今天,这种论断仍具颠覆色彩。事实上,发达国家都已意识到这种疗法是错误的。在美国,对抗生素的管理比枪支还严。
  某期《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在美国求医”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姑且称之为Z先生。
  Z先生赴美后不久,因“感冒发热”去医院急诊。
  经过全面检查和抽血化验,医生诊断是流感。Z先生抱怨:“医生只开了一张处方,由我们自己去买了一小瓶布洛芬,这是一种不需要处方就能买到的自用感冒药。”
  次日,Z先生未见好转又去就诊。一位美籍华人医生查阅病历、仔细检查后说:“昨天你来,他们未作处理,这是属于病毒性流感。”
  Z先生请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这位华裔医生的回答是:“对这种常见的感冒症状,美国是不能开退烧针和输液的。”
  除非体温过高,对于身体来说,退烧是多余的关照,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发烧,作为保护机制在动物王国中已经存在了千百万年。每当人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当人体体温在一定程度内升高时,吞噬致病微生物的细胞的吞噬能力会更加活跃。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如果儿童出现发热,当体温过高时,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因此,当儿童出现高热,体温超过℃,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外敷冰袋的方法进行降温。
  ◆疼痛,人体的警讯系统
  新闻中,不时会有一两个关于“无痛儿”的报道。这种小孩,没有疼痛的感觉,就算受了严重的外伤,他们也不知道疼。所以,这种孩子一般都会因为各种创伤而早夭。
  医学家保罗·布兰德曾说:“疼痛是上帝给人的礼物。”
  假如让你永久的失去痛觉,恐怕你会麻烦到连喝水都要用温度计来测量一下水温。否则水的温度过高,会烫熟你的口腔、食道、胃,而你却一无所知。从这个角度说,疼痛确实堪称“上帝赐予人类的一件特殊礼物。”
  德国人喜欢在身上贴一块辣椒膏,哪里酸痛就贴在哪里。本来酸痛的地方不摸不会痛,因为已经感觉麻木了。可是一贴上辣椒膏,患部就会被刺激,血循环就会恢复。痛的目的就是要刺激血液的循环,好像派出所所在地,是一种警讯系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示身体派兵遣将过来。如果我们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麻烦就大了。
  盲目止痛,等于切断了患病区域向病人大脑发出的求救讯号,大脑产生了误判,就不再调动身体的自愈力。
  ◆妊娠呕吐,是胎儿的自我防卫
  很多西医教科书上,都写着类似这样的话——
  孕妇一般在妊娠6周左右有厌食、挑食和轻度恶心、呕吐等症状,此称为早孕反应,往往在12周左右自愈。少数孕妇呕吐严重,不进饮食,甚至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障碍,此称为妊娠剧吐。病因不清(请注意,西医视之为“病”),可能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过于增高有关。
  最近,一些欧洲医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孕妇呕吐,本质上是胎儿为了避免有毒物质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卫。
  前12周左右,是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各部分的重要器官都是这时候形成的。由于这一时期细胞生长极其迅速,因而也极易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而导致胎儿畸形。
  孕妇的饮食,都或多或少含有微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于成人来说根本构不成严重的伤害,但对于胎儿来说,却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造物主也赋予了胎儿一种奇特的自卫方法——通过让母亲恶心呕吐来抵御有害物质对自己的侵害,以此确保自己安然无恙,从而形成孕妇的孕吐。
  12周后,胎儿器官基本成形了,微量毒素已不能对胎儿产生致畸作用了,孕妇的呕吐也就自然停止了。
  孕妇对呕吐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自行服用止呕药物,而应当去咨询专业的妇产医生,听一听专业人士的建议。
  ◆匪夷所思的“以病治病”
  一位德国医学家的研究表明,常患感冒的人不易得癌症。据分析,这可能是患感冒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作战细胞”,它既能对付感冒病毒,又能同时攻击正在发生异常增生的细胞,从而防止了癌变。
  《参考消息》上曾经转载过一则海外文献,文章指出:患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如果突然又患上了其他较重疾病,先前的精神病也往往会奇迹般地消失。这种“以病治病”的怪事,真令人不可思议。
  白血病病人如果又得了病毒性肝炎,应该会在“雪上加霜”的袭击下,死得更快一些吧?
  然而并非如此。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病上加病者的平均生存期反而比没有得病毒性肝炎的人活得更久:前者是765天,后者是495天。
  这些西医的新发现,其实并是什么新鲜事。中医很早就提出过“以病治病”的观点。比如东汉的王充就曾在《论衡》中提到过的“治风用风,治热用热”。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生病了,一定表示健康在恶化吗
俗语说:小病不断,大病不犯;从来不生病,一病就要命。
  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悖论。为什么“小病不断”的人,反而活得更长一些?
  中医认为,一个人有“病”了,并不一定代表其健康在恶化。相应的,一个人没有症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其健康状况也可能很糟糕。
  ◆药不瞑眩,其疾不愈
  一个人调养或用药后,不外乎三种情况:
  1.病情无变化。
  2.有所好转。
  3.反见加重。
  身体出现哪种情况才算调养得当呢?
  中医有“药不瞑眩,其疾不愈”的说法。当调养方向正确或用药得当时,身体会出现许多不适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眩瞑反应”或“好转反应”。
  瞑眩,语出《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眩等反应,则对顽症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泛指服药后,若人体没有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
  瞑眩反应其实也是人体康复的一种外在表现。当一个人调养得当,或用药正确,体能就会提升。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如果有能力抵抗,就会奋起反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
  瞑眩之发生就是在邪正相持过程中,正气突然“籍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崛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就算一个人生命能量很低,经过一年左右的调养治疗,也能达到“阳虚”层级。当生命能量到了“阳虚”层级,身体开始对抗比较严重的潜在疾病,这个时候,各种不适又出现了。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人之所以生病,多半是源于生活方式(或心态)导致生命能量降低。按照中医的观点,一个人生病,在某种程度上是身体的一种“需求”,是他现在的生活方式(或心态)出了问题,改善现有的生活方式,改变心态,才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
  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或有严重的疾病发生时,它是身体在提醒、警告、甚至强迫你来注意你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医生的治疗只是辅助人体实现自我康复的手段。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西医重在治病,中医则重在治人。
  ◆生命能量与病症
  中医用阴阳、虚实、血、气等概念,来描述人体生命能量的状况。生命能量的层级,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层级,依次是:1.阴阳平衡→2.阳虚→3.阴虚→4.阴阳两虚→5.阴阳大虚。
  在中医看来,健康的表象和内在有时候是不一致的。随着生命能量层级的下降,人体的健康也不断衰退,但表现出的症状却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人体弱多病,却未必是最糟的情况;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一定代表他是健康的。(详见生命能量与病症关系表)
  ◆闲下来了,病也来了
  有些人连续进行很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并不觉得累,甚至会有精力越用越旺盛的感觉。也有些人明显感觉体力愈来愈差,但是仍然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并没有立即出现严重疾病的症状。这两种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没有生病,反而当闲下来的时候,却生病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这是之前身体一直硬撑着,没有能力来生病。
  人在大量透支生命能量的时候,身体太虚弱,病邪几乎没有遇见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了,所以此时没有症状。
  当人开始休息调养的时候,生命能量慢慢恢复,身体此时有了与疾病对抗的能力,就会奋起抵抗,这种“战事”的外在表现就是症状。
  生命能量与病症关系表
  层 级 能 量 病 症
  1.阴阳平衡 能量充足,身体健康。 无 无
  2.阳虚
日常生产的生命能量不足。在“病邪”入侵时,人体仍有“正气”能够抵抗。身体出现各种明显的症状,给人体弱多病的印象。经常感冒或过敏性体质。
  3.阴虚
正在透支储存的生命能量。病邪侵入时,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抵抗,病邪长驱直入。没有明显的症状。愈晚精神越亢奋,给人精力旺盛的假象。其实并非没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
  4.阴阳两虚
日常生产和储存的生命能量都快用完了。人体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开始萃取肌肉里或其他组织的能量。很容易疲劳,这是人体为了防止更大劳损,采取的强制保护措施。比如糖尿病就是“阴阳两虚”时的症状。
  5.阴阳大虚
生命能量全部消耗殆尽。所有能够透支的“库存能量”已经透支尽了,超越警戒线,开始透支五脏六腑可以转化的能量。愈晚精神越好。产生的都是各种难以治疗的疾病,如癌症、肾衰竭、中风等。
  ◆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原系佛教用语,指油灯在油已枯竭的情况下,突然一下子亮了好多。也有人把日落时因光线的反射,而产生天空又短时间地发亮叫做回光返照。多比喻人死前身体、精神突然好转,也比喻事物寂灭之前的表面兴旺。
  有些病人在生命能量枯竭的情况下,身体状态反而不可思议地好了,例如,长期昏迷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与亲人谈话;食欲丧失、不吃不喝的人会突然想吃东西。这些病情“好转”的现象,是一种假象,给人一个错觉,误认为病人转危为安,而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回光返照”,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号。
  健康的表象与内在相背离,最典型的莫过于回光返照。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阐明这种现象为“假神”。这其实是生命走向尽头的征兆。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病,就一定要吃药吗
我们已经习惯在生病时服用花花绿绿、包装精美的药丸。似乎生了病,积极吃药,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这种观念很值得探讨。
  ◆体内其实有药库
  不论是中医,还是古代西医,都不鼓励人们多吃药,都承认人体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存在着自我康复的能力。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说:“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地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这种机能,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现代科学研究,也为古人的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德国的医学杂志《生机》报道,包括人体在内的诸多生命体,都存在一个与生
  俱来、自发作用的自愈系统,使其得以维持健康状态,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疾病。
  研究表示,人体内其实蕴含着一个大“药库”,人体分泌的激素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将其排列组合,可以配出30~40种药物。人体的自愈系统是这个药库的总管家,对各种情况进行统辖和管理。当身体不适或生病时,人体的各项机能就会活跃起来,自愈系统会针对情况调整功能,并调动各种激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雌激素分泌增加,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疼痛。
  ◆警惕恨病多吃药
  人们迷信药物,而忽视人体自身的自我修复机制,乃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人们把注意力关注在药物的表面效果,掩盖了它实际的作用。
  化学药物,正如一把利刃的两面。它的一面叫救命良药,另一面叫杀人武器。往往药效越强的药物,毒副作用就越强。
  错误的用药、乱用药物,不仅会破坏人体的自愈力,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例如:有的人因感冒打针引起休克而死亡;服用含有安特灵成分的药物治胃肠病,可能会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长期应用含有肾上腺素的药物会引起糖尿病、胃溃疡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非常惊人的病例事实,也叫“医源性病症”,这种现状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免疫力越强越好吗
人体免疫力越强越好,这是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提升免疫力,也容易成为药商的噱头。事实上,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而言,增强其免疫力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
  ◆免疫力是把“双刃剑”
  人体免疫系统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外界致病菌的侵扰,清除体内变异细胞,维护身体健康。免疫力不足的危害似乎人人都能理解,但是,如果免疫系统“过于积极”的话,免疫力也可对人体发起攻击。
  免疫的防御功能过强时,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变态反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哮喘、肾炎、接触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自身免疫力过强者易患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如果“过于积极”,对人体反而会造成伤害,免疫细胞会把自身细胞看做外敌而加以破坏,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重症肌无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就是这样造成的。
  当然,自身免疫力过强者,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根据美国医学会的统计,这类人更不易患癌症。这也是“小病不断,大病不犯”的科学依据。
  ◆为何青壮年更易被“甲流”击倒
  “甲流”爆发以后,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是被感染者中,青壮年的死亡率反而更高。
  这是为什么呢?钟南山教授的解释是:青壮年属于是免疫功能更旺盛的人群,当他们被“甲流”病毒感染后,体内免疫细胞,就会大量、迅速地释放出来。但这些免疫细胞的产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杀死外来病毒,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自杀效应”,对人体自身组织和器官发动攻击,产生剧烈的症状。当人体的免疫平衡被破坏之后,就造成对身体更大的损伤。
  在“甲流”的感染者中,反而是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症状相对要轻一些,有些人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没有症状。
  ◆虚不受补
  中医讲究“虚不受补”。
  中医的“虚”,涉及现代医学的免疫、内分泌、病理等多个领域。
  所谓“虚不受补”者,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因患者身体机能低下,此时盲目进补人参等药物提升免疫力,不仅达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会加剧症状,危及生命。
  面对一个虚弱的病人,庸医会盲目进补。历史上,苏轼、曹寅这样的名人,都是因为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进补人参而导致病情恶化去世。
  一个人受了病邪的侵袭,当然应该驱除。原则上,在体质虚弱,外邪未尽的情况下,要先清除外邪,再进补提升免疫力。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剂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在外邪未尽情况下,过早进补,犹如“关门打狗”。当家里突然闯进一名蟊贼,稳妥的方法是打开门将他撵走,而不是“关门打狗”,否则,在狗急跳墙的情况下,他可能破坏家具,甚至劫持人质。
  ◆调节,而不是提高
  中医主张:如果疾病来得太猛,就不要与之直接对抗。正所谓“关门打狗,不如开门逐寇”。
  如果病毒来势汹汹,这个时候又给病人提升免疫力,就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反而会对自身产生损伤。
  有些人被乙肝病毒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旺盛,身体就会调动免疫系统,杀死躲在肝脏细胞里的病毒。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同时会严重破坏肝细胞,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肝炎,甚至死亡。
  有些孕妇患有慢性疾病,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又过于敏感和强大。这时,免疫系统的“自杀效应”就更明显了,它会把胚胎组织当作入侵的病菌进行攻击,导致胚胎无法存活。
  所以,在治疗时,高明的大夫有时要使用激素来抑制免疫反应,也就是说,在病毒最凶猛的时候挂免战牌,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当然,这样做由于免疫力被抑制,就增加了其他继发感染的可能性。所以说,什么时候加强免疫力,什么时候抑制免疫力,应有轻重缓急的把握。
  不论是“非典”还是“甲流”肆虐期间,都流传着一些中药配方,名曰可以“提升免疫力”。一些药商鼓励人们购买所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有的还鼓励人们注射免疫制剂。这种做法其实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免疫力不应该是盲目“提高”,而应根据情况“调节”,让免疫系统发挥合理的作用。
中医诊断能够“见微知著”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病”存于五脏六腑,“症”现于四肢五官。
  人体内部的疾病,在体表都存在着对应的症状,一个好的医生并不一定需要仰赖太多的仪器,就能从患者的各种细微症状中读出健康状况。
  中医在几千年实践中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诊病的过程中,如果能兼听中医和西医的观点,对病人来说,不会有什么坏处。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一位在外地的朋友打电话过来说,一天晚上,她的右眼突然失明,几分钟后,视力恢复正常。第二天去医院检查,视网膜正常,其他身体指标也正常。又去了其他医院,依然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来。
  我告诉她,从中医的角度,这很可能是血气不足引起的,是中风的最早信号。从西医的角度讲,可能是因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一过性黑”。
  朋友又根据我提供的一些线索,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印证了我的猜想。我这位朋友,刚刚30岁出头,由于是公司骨干,经常加班,加之饮食不注意,导致身体机能降低。
  朋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了感谢和佩服,又表示自己以后会“努力加餐饭”,因为自己长期以来都没有正经吃饭。
  中医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诊断经验,这些是非常值得发扬光大的。著名画家范曾在《艺术人生》中曾回忆起这样一件事:
  范曾年轻时,练习绘画技法非常的刻苦,经常是“三毛钱作一日三餐之资”。
  有一天,范曾去拜访蒋兆和先生。
  蒋兆和的夫人萧琼对他说:“你身体消瘦,面色苍白,十指无色,一定有大病在身。”
  萧琼是名医萧龙友之女,她的判断使范曾一惊。
  那个时代的人,普遍相信人定胜天,意志力能排除一切。于是,范曾每天清晨五点起床下楼跑步,希望通过加强锻炼的方式祛病。
  一天正跑着,范曾忽然觉得天旋地转,眼中闪晃金星,知道不妙,连忙抱着道旁一棵小树,过了大概十多分钟,才渐渐恢复正常。
  一向讳疾忌医的范曾,终于不得不到北京医院检查,化验结果一出来已是病危,血色素为克,不及常人之半,恶性贫血,必须立即住院。名医会诊之后,确定为结肠息肉……
  中医诊断,靠的是望闻问切。
  西医诊断,靠的是先进的设备,细致的化验,精准的数据。
  一个西瓜,不切开,如何判断它甜不甜?
  你可以用注射器抽取一些瓜瓤,到实验室化验出其所含糖量的数据。
  你也可以用手拍拍,用耳听听,然后根据瓜皮、瓜蒂的颜色,得出这个瓜是否值得买的结论。
  当然,人命关天,不比买瓜。但在临床诊断中,如果能中西医结合,就能为找到病因提供一种思路,从而争取到最佳治疗时机。
中医主旨在治病
中医认为:病就是病,症就是症,有着明确的区分。
  比如糖尿病——这是西医的叫法,在中医里,它被划归到消渴症类。
  糖尿病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累;还有通常大家都知道的“三多一少”——多喝、多吃、多尿,体重减少。这些都只是糖尿病的一个表面现象,糖尿病对人体造成的所有危害都通过并发症体现出来。糖尿病的这些外在表现,中医称为症。
  偶尔的血糖异常或者血糖高,可能是由于很多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糖尿病。血糖高,只是糖尿病的一个表征,并不是本质。
  糖尿病的本质是什么,是胰腺所分泌的胰岛素数量或者质量不足导致的血糖偏高。根本还是要归结到胰腺的功能上去,如果胰腺没有问题,而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和打胰岛素,就会“用进废退”,本来能够工作的器官机能被迫停止,那时就变成真的糖尿病了。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关注,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是尽量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早是用来批评中医里的庸医而不是用来讽刺西医的。毕竟,在中医中,“上工”是少数。
  我曾看到,一些地方的省会城市,满大街都是手术根治过敏性鼻炎的广告。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检讨的治疗方案,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正“发扬光大”着。
  庸医常见逻辑是:不舒服就等于生病了。
  于是乎,发烧就给退烧药,流鼻水就开抗过敏药;咳嗽就给止咳药。表面上,症状缓解或消失了,患者被治愈了,其实病根还在患者体内,贻害无穷。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
对于病与症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换句话说,症只是病的表现形式。
  常有这样的药品广告:某中药可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四肢麻木等。这样的广告只能让人怀疑,这广告病症不分。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四肢麻木可能都是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这个病引起的,也可能是那个病引起的。无论什么病都用相同的药,又怎么能保证得了疗效呢?
  比如,胆经疼痛很可能是肺的问题压制了胆的功能,有时肺热特别严重,就会造成胆经疼痛。这时只要在手部外侧肺经的尺泽穴压住不动一分钟,泄除了肺热,疼痛立即消失,真是手到病除。
  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往往能够从患者四肢五官的症状读出他在五脏六腑里的病。例如肺结核病人的症状易反映在脸上(发热、脸色发红),肝病病人的症状易反映在皮肤上(发黄),骨质增生在腰部则反映在腿上(下肢酸痛),颈椎的增生则反映在肩至手指的整个上肢肌肉里的神经痛。治疗时“对症下药”,不如“对病下药”来得有长效。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腿的外侧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麻或疼痛。通常这会被诊断为神经受压迫所致的“坐骨神经痛”。但如果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痛的部位属于胆经。再进一步推理,是因为常年肺热引起的。这是因为,按照五行理论来说,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肺经的问题影响了胆经,胆经的故障导致了大腿的麻或痛。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指甲是健康的晴雨表
不少人有这样的“常识”:指甲上有小白点是代表睡眠不好了;手心上拇指那片区域发青可能是肠胃不好。了解一些类似知识,就容易读懂身体病变的前兆,也就学会了一种最为简易的健康自测方法。
  ◆看指甲,辨疾病
  通过观察指甲的颜色、光泽、纹路、斑点、形状、大小等变化,可以推断出机体正在悄悄发生的变化。
  颜色:
  指甲上有白点,如果排除碰伤或者有指甲上的疾病,一般表示缺锌,指甲容易断裂,说明缺铁。而缺锌、缺铁往往同时出现。
  指甲有此种状况的人可以多吃菠菜、动物肝脏和猪、牛、羊肉,也可服用葡萄糖酸锌。
  一个人的指甲突然变白,通常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失血、休克等急症;第二是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等慢性病;第三种可能是肾脏有问题。
  曾有一位前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天,一名患者前来就诊,正好这位前辈坐诊。他看到这位患者十指苍白,就让他化验大便,结果发现大便带血,深入检查,又发现,这个病人的肠胃里长了息肉,正是息肉引发了肠胃出血。经过手术,患者的息肉被摘除,指甲也恢复成了常态。
  光泽: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指甲的光泽往往是均匀的。否则,就可能是碘缺乏病或者身体某个部位出了问题。指甲光泽的不均匀可以表现在不同指甲,也可表现在同一指甲的不同部位。
  如果每个指甲都是前端有光泽,根部毛糙无光,可能存在慢性气管炎。
  如果只有部分指甲光泽不均,暗示体内存在某些慢性损伤和炎症。
  如果整个指甲都像毛玻璃一样,完全没有一丝光泽的话,说明存在着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形状:
  “茶匙甲”(指甲反翘)是贫血、营养缺乏的表现。
  “杵状甲”(指甲隆起来,像棒槌一样)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体征。
  “剥落甲”(指甲呈半剥落状态)常与糖尿病有关。
  “凹槽甲”(指甲上有浅窝、较大的凹槽或者弯曲的印迹)预示着指甲会增厚或者患有牛皮癣。
  中医认为,指甲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现代西医也支持这种说法。上面这些知识,有不少就属于西医诊断学的内容。
  美国皮肤科学院发言人福克斯博士指出,肝炎、红斑狼疮、真菌感染、心脏病、贫血等疾病的警讯都可能出现在指甲上。比如红斑狼疮病人的甲皱里会有带角的血管;有10%的牛皮癣是从指甲开始出现,并引起甲床裂开和凹陷;即使普通的代谢紊乱,如甲状腺疾病,也会引起甲床异常,甲床干、脆弱、易裂。
  当然,这些判断并非绝对,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医学检查,最后由医生来作出结论。
  ◆看月牙,知健康
  中医认为,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指甲根部的甲半月,俗称月牙。中医会根据一个人手指甲上的月牙判断其健康状况。
  如果弧度适宜、光泽好,就表明此人的气血旺盛。
  如果月牙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气血正在衰退,应引起注意。
  指甲月牙过小甚至消失的人,一般消化功较差,身体较弱,容易疲劳,如果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则应提防十二指肠溃疡。
  但那些长期指甲月牙过大,也不一定表示身体一定有健康问题。月牙过大表示其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那些操心比较多的人当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鼻为面诊之王
最可能出卖你的健康状况的,是你的鼻子。
  中医里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的说法。也就是说,只需看一个人的鼻子,就能将其五脏六腑的疾病猜个差不多。
  鼻,古称明堂、面王,位于脸的正中央,是肺的外窍,气体进出的重要门户。《黄帝内经》指出:“肺气通于鼻”。所以,面诊的关键在于鼻子。
  中医面诊,讲究五色与五脏、五行的结合。《四诊心法要诀》曰:“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五脏、五行与面诊关系表
  五 色 五 脏 五 行
  面青 青为肝色 肝属木,主惊风之证,又主痛。
  面赤 赤为心色 心属火,主火热。
  面黄 黄为脾色 脾属土,主伤脾伤食。
  面白 白为肺色 肺属金,主虚寒。
  面黑 黑为肾色 肾属水,主痛,多恶候。
  比如,一个人鼻头发青,这说明他的肝有毛病了,通常还会伴有腹痛。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这个“肝”不等于西医的肝脏。
  用五行观点来分析,这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导致脾胃的消化功能失调。所以中医说“鼻头青者,脏腑寒”,可用一些泻肝胆和补脾胃的药进行调治。
  如果一个人的鼻子过于发黄,多是脾虚,通常表现为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如果鼻头色暗黄,兼有丘疹,为脾胃病已久;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则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再如,一个人鼻头微黑,则说明他的肾有毛病了。用五行观点来分析,这叫肾水反侮脾土。土能克水,但如果水气肆虐,也能反过来压制土,所以肾的脏色就会出现在脸上。
舌与健康征兆
健康人的舌头,应当是“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头是反映人体气、血、阴、阳以及津液状况的窗口。
  舌头是藏在人体内,同时又可以外露的器官,它能及时灵敏地显露出体内病邪的深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
  通过舌头诊断疾病情况,是中医独到的诊断方法。所以,去看医生前,要避免药物和食物将舌苔染色,更不要刮苔。
  ◆舌红为阴虚之象
  舌红少苔者往往阴虚,此外,阴虚多还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发热、虚烦不安等症状。阴虚在城市人群中非常普遍,最主要的原因是睡眠质量不佳或过于操劳。
  阴虚体质者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外,还要学会“慢”生活,学会将工作与生活区分开来,不要将工作带到家中,尽量不要加班,杜绝周末还要查看电子信箱、打工作电话。
  ◆腻苔为挟痰之征
  舌苔厚腻多是由于痰湿。所谓的痰湿,也就是体内废物、垃圾过多。这种人舌苔厚腻时,可看到舌头上面有一层像垢一样,黏黏厚厚的舌苔。这种情况多由于饮食过量,或过食油腻食品,造成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形成痰湿。
  出现这种舌苔时,饮食要清淡些,量少些,让胃肠得到充分的休息。因吃得太多出现厚腻苔,同时腹胀消化不良者,可用“健胃消食片”,也可用炒二丑、山楂、神曲、麦芽煎水喝。对于脾胃功能差者,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党参、黄芪,以强健脾胃。
  ◆从舌头看“上火”
  如果一个人舌质红,但舌苔发黄,同时口苦咽干,属于上火的症状。
  舌质红、舌苔发黄,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多是心经有热。心火上升,就需要控制情绪,减少紧张。对那些迟延不决,处理繁杂、涉及众多人际关系的烦心事要减少思虑。
  降火食方:冰糖莲子汤、百合银耳玉竹汤。
  舌质偏红、舌苔黄腻,同时还有小便排不净的感觉,或小便时有灼热感,有时还会出现尿频、尿急的症状。很可能是由于膀胱经湿热。白酒和辣椒都是湿热之物,尽量少碰。
  降火食方:可用白茅根、瞿麦、蓄,水煎后当茶喝。
  舌边红,苔黄偏干伴有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睡眠质量不佳,会造成肝火上升。所以,要预防肝火旺,要保证睡眠、心情放松。
  降火食方:川贝母冰糖梨汁、枸杞*茶。
  ◆五脏在舌的反映区
  人体内脏若有病变,可以直接反映在舌头上。这是因为,舌头与肺、心、肝、脾、肾等内脏经络是相连的,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舌体从舌尖到舌根,分别反映了上焦、中焦、下焦的病症,舌的不同部位分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舌的变化也被视为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一面反射镜。
  舌与病症关系
  舌 体 反映区 病 症
  舌尖 心、肺 心火上炎者,舌尖红,舌糜烂。心血瘀阻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神失常者,舌强舌謇,语言障碍。
  咽喉疼痛时,舌尖往往会发红,扁桃体发炎,舌尖就会溃疡。
  舌中以及两侧 脾胃、肝胆 脾胃虚者,舌中间有裂纹。
  肝火旺盛者,舌两边发红,甚至发紫、溃疡。
  舌根 肾 肾阳不足,手脚发冷者,舌根发白。
  手脚爱出汗、尿黄、腰酸者,舌根发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从头到脚识病征(1)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未必复杂,只是一点小诀窍而已。这些简单解读症状的知识应该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常识。
  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疾病的秘密报警信号,可供诊断疾病时参考。
  ◆头部病征
  大量脱发。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分散性脱发,如果在洗澡后发现头发脱落很多,可能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和铁质,也有可能是激素分泌异常。头发大量脱落还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未治愈的感染或不正确的饮食而致,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或先天性疾病所致,皮脂腺分泌过多或皮脂腺分泌性质改变都可能引起脱发。
  头发色泽变浅变淡。如果你开始出现头发色泽变浅变淡,可能是维生素B12偏低的信号。缺乏维生素B12的人,体内红细胞的生产和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应多吃乳类食品、动物肝脏、鱼类和豆类,加以调节。
  如果你的额头皱纹突然增加,表明你的肝脏负担过重,要少吃动物脂肪,如猪肉之类,而应多吃一些清淡和益肝的食物,如猪肝、菠菜、豆腐和鱼类等。
  如果是脸色带黄,还常伴以身体疲倦,很可能是黄疸肝炎;如果同时发现有眼色改变,*、浑浊、呈黄色,应马上去看医生;如果呈现褐红色则可能是高血压的征象,要注意减少吸烟量或戒烟,经常量血压。
  耳郭的形状和颜色可以反映你的身体健康状况,因为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耳郭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穴位。早在2500年前,《黄帝内经》上就有关于“观耳”、“望耳”、“诊耳”的记载,“耳高者肾高、耳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如果耳郭呈红色或紫色就说明身体循环不好。要注意少饮酒,少*细食物,少吃糖,多做运动以促进循环功能。
  如果脖子经常会出现肿胀,可能是结核病、甲状腺疾病和淋巴癌的征兆。
  口角发红长期干裂。口角炎的成因多是缺乏铁质和维生素B2(核黄素)及维生素B6。缺少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会引起贫血,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出现有此种征兆,可以多吃菠菜及绿叶蔬菜以及猪肉、牛肉、动物肝脏、豆类等,也可适量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B6调节。
  眼睛肿、黑眼圈。眼睛肿,出现黑眼圈很可能是长期疲劳的结果。但如果经常出现水肿,就该去医院检查一下肾。据统计,女性患肾结石的概率是男性的倍。肾炎、鼻炎都可能出现眼睛肿、黑眼圈。
  如果你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眼圈发黑,脸色晦暗,可能肾脏负担太重了。要注意不要摄取太多的盐。
  嘴唇脱皮,唇线模糊。如果你的嘴唇经常开裂,很有可能是体内缺乏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可以多吃青菜、柑橘、番茄、土豆,或者口服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片。白癜风的初期,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躯干病征
  肩部弯曲,表明可能患有骨萎缩(骨质疏松)或者偶尔有内分泌障碍。
  腋部皮下有小硬块,表明有炎症,但也有可能患有淋巴癌或者乳腺癌。
  乳房的大小和硬度突然发生变化,或者皮肤发生变化(出现橙皮样改变),这就预示患有乳腺癌。*中流出液体可能意味着患有乳房疾病甚至乳腺癌。如果*有血液状分泌物流出,那就更加危险。
  如果感觉腹部胀气严重,同时经常排气,这表明有患卵巢癌和肠癌的危险;如果胀气部位为下腹并且有剧烈疼痛则可能是患有盲肠炎和肠溃疡的征兆。
从头到脚识病征(2)
髋关节突然剧烈疼痛,说明患有关节炎或者髋关节炎,有时也可能意味着患有骨萎缩症。
  腹股沟内有可触摸的硬块(超过两星期),这预示有性淋巴结炎,有时甚至有得癌症的危险。
  除了扭伤或腰肌损伤,腰疼也可能是腰椎病变、膀胱炎或附件炎的症状。一旦出现腰疼,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腰疼期间要注意多喝水,忌辛辣、含香料的食物,另外,用南瓜油或者檀香油泡澡对改善腰疼也有好处。
  ◆四肢病征
  如果手臂突然软弱无力、没有知觉和不听使唤,可能是患有轻微中风。
  如果发现肘部有小硬块,并且隐隐作痛,往往是患风湿病的初步症状。
  手经常潮湿可能预示着患有甲亢,手发麻或发痒则表明缺乏维生素或者患有糖尿病。
  膝盖下胫骨肿大可能意味着甲状腺功能亢进。
  突发性跛行和小腿肚软弱无力是多发性硬化的危险信号。
  小腿肿胀可能预示肾脏或肝脏受到损害。此外心力衰竭也会造成小腿肿胀。一个人经常出现腿肿,有时还会暂时没有知觉,这是慢性静脉衰竭的症状。也可能是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象皮肿”。平时要多吃生的蔬菜,它们含有能加固静脉壁的纤维。每天做几遍腿部保健操,也有利于防止腿肿。
  足关节肿大可能预示患有糖尿病、风湿病、肾损害或者是韧带损伤。
  手和大腿的某个部位发痒,而且发展到后来甚至想把皮肤抓破才觉痛快,同时又发现有皮疹,这可能是患了淋巴肉芽肿。
  经常手脚抽筋,可能是因为身体缺少钙和维生素D,这两大元素决定了骨骼的硬度和肌肉的收缩。因此,平时应多吃些奶制品、肝脏、海鲜。
  ◆皮肤病征
  皮肤突然变黑。临床上有不少这样的患者,面、颈、腋下、乳晕、腰部、*的皮肤突然变黑,经皮肤活检诊断为黑棘皮病,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
  皮肤苍白。苍白的皮肤是一种病态,有可能是饮食中缺乏叶酸,铁质及维生素B12所致。
  面色过于红润,则有可能是患了心脏病。
  皮肤发黄,如果伴有眼睛发黄、小便色黄,则可能是患了黄疸病,严重的有可能是黄疸肝炎。
  如身上黑痣一直在变大,有时就会转成皮肤癌,新长出的痣也要注意。
  寿斑过多。寿斑又叫老人斑,产生这种斑块的原因是老年人体内存在过多的“自由基”。寿斑的大量积聚,会使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等症状。
  手指、脚趾、后背上长有酷似烧灼性水疱的皮肤疱疹,呈单个或多个出现,数周内可以自愈,但反复出现。这可能是患糖尿病的报警信号。此外,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红脸”,在70例隐匿性糖尿病患者中,63例有不同程度的红色面孔。还有28例糖尿病患者的足部长有坏疽。当皮肤上出现上述这些“信号”时,千万不要大意,最好立即到医院检查确诊,及早治疗。
  如果你的皮肤在某一段时间出汗比往常多,可能是由血管自主神经紊乱引起的。香港艺人刘德华曾透露,自己平时睡觉会出很多汗,早上醒来床上都会留下一个“人形水印”,后来看中医才知道因为身体较虚所致,经过一轮调理后,才有所改善。
留意你的感受
除了用眼睛看到的那些体征外,还有一些症状纯属主观感受,这些症状背后都有哪些发病原因呢?
  ◆耳鸣
  如果你经常出现耳鸣,一定要加强警惕,它可能跟心脏病、糖尿病的前期症状有关。平日要注意尽量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多放松心情。
  ◆头晕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
  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一般性眩晕包括: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冠心病早期。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他: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心理学家约妮在《内科年鉴》中发表其研究报告时表示,运动疗法可以减少慢性眩晕的症状和身体不适,而运动疗法开始得越早,效果会越好,最理想是在首次出现头晕后立即开始。经常头晕者,只需持续进行一些简单、轻松的运动,情况便可获得极大的改善。
  ◆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本证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为了避免心悸状况的出现,应该放松心情,避免过度饮酒,还要多吃粗粮、杂粮以及豆类、海藻等富含钙、镁、维生素的食物。
症状是“正邪相搏”的表现
传统中医称“自愈力”为“真气”、“元气”、“正气”、“肾气”、“阳气”等。
  中医把“致病力”称为“邪”、“淫”、“阴”、“瘴”等。
  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合称为“六邪”,也叫“六淫”。按照中医的观点,外界的致病因素虽然很多,但只是发病的条件。人之所以得病并久治不愈,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正气薄弱,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认为“邪不压正”、“正气充盈,百病不侵”,意思是人体内自有固守本源、清邪扶正的工作组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其表现于外的种种症状与病人自觉的感受都是人体内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表现。我们就以感冒为例,来分析正邪消长的过程。
  一般来说,感冒患者先是感觉疲倦、发冷、鼻塞、颤抖,这叫“邪进正退”。
  接着,患者的痛苦体验加剧,会出现发热、出汗、面赤等症状,这叫“正邪相搏”。
  最后,汗出完了,感冒也好了,但会感觉身体非常虚弱。这是因为在“正邪相搏”的过程中,人体消耗很大。
  如果病人抵抗力不足,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提高抗病能力,这叫“扶正”。比如,针对汗不多或无汗的感冒患者,给予一些发汗药,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当然,如果病人的免疫力过强,反应剧烈,热度很高,为了避免“正邪相搏”过于剧烈而损伤机体,则应适当地给一些退热、消炎药,以缓和一下局势。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病的原因是“正不胜邪”。而疾病有一个自然的生长化灭过程,因此,治疗时要顺应这个自然的节奏。
  ◆行王道,还是行霸道
  假设你是一位古代的国王,你的国家既有守法的公民,又有不守法的公民。他们混居在一起,你也无法一一分辨。他们中的大部分属于墙头草的类型。如果国王的军队强大了,无论是守法的公民还是不守法的公民,都会遵纪守法。如果你的军队弱小了,那些不守法的公民会煽动群众*。
  作为国王,守法的公民是你的财富,不守法的公民是你的敌人。你可以行霸道,宁杀错,勿放过。守法的公民、不守法的公民统统*。也可以强化军队,让暴动者自动退去,让不守法者不敢动造反的念头。
  在这个比喻中,国家实力就是自愈力,不守法的公民就是致病力。行王道就是安抚守法的公民,驱逐不守法的公民。
  行霸道就是管你好人、坏人“宁杀错、勿放过”。行“王道”还是“霸道”,需要认真权衡利弊。除非真的别无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就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未必不是一种策略。
  ◆和平共存,还是势不两立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你如果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
  如果你“外感六邪”,或“内伤七情”,使自身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就给致病因子提供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会呈几何级倍增,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0个侵害你的健康,于是你就病了。
  按照西医的一般做法,你要对抗这些致病因子,但它们会千方百计地变异,它不想死,它变异的速度远远比我们研制药的速度快得多。大家都知道,现在已经有7000多种抗生素了,可是在临床用的只有几十种、上百种,大量研究的抗生素都因它在临床无效被淘汰了。
  抗生素、止痛药都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了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止痛药用久了人体自身也会产生耐药性,导致其失效,而且还对人体有损伤。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菌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
细菌是很多疾病的元凶。所以,一提到细菌,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杀!杀!杀!”但是,这些菌类杀得完吗?
  ◆人体内有3千克细菌
  2007年,在俄罗斯举行的“人类与药物”国家大会上,一份通报指出,人类机体上生活着1千克~3千克的细菌。
  如果一个人早上8点刚刷过牙,那么8点20分的时候,他的一颗牙齿的表面会有1000~10万个细菌;而到了晚上8点,每颗牙齿表面可有l亿~10亿个细菌。
  在普通人身上,每一枚五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生活着约1000万个细菌。而在人的肠子里,每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着约100亿个细菌。
  我们对于人体的细菌了解得还很不够。从目前的研究看,在人体内生活的细菌中只有大约20%已经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细菌至今还不为人所知,但它们又的确存在,它们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我们也不甚清楚。
  ◆杀不死的“超级细菌”
  人的胃液是一种呈酸性(含盐酸)的液体,pH值为~。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除了幽门螺杆菌,其他的细菌理论上都不会在胃中存活。然而,人类的胃真的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吗?
  美国的研究者用新型探针窥视23名健康测试者的胃部时,发现有128种不同细菌活跃在胃壁的黏液里,其中的10%是科学界此前完全陌生的。
  尤其令研究者震惊的是,在人的胃中发现了“超级细菌”——耐辐射球菌科的成员,这种细菌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生存环境也很特殊,目前只在滚烫的温泉和核材料仓库里发现过。
  如果人类无法容忍这种细菌在人体的存活,那么我们该如何杀死它们呢?
  ◆有必要“给肠子洗澡”吗
  19世纪末,西方曾经流行一种“自身中毒论”。这个理论假定:肠停滞造成肠内容物*,产生毒素并吸收毒素,导致人体慢性中毒。
  时隔几十年后,各类排毒产品、“洗肠”产品在中国出现,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问题。
  针对润肠茶导致的消费者腹泻,不少医生忧心忡忡:“一些润肠茶广告吹得很厉害,但是实际效果很不现实。洗肠茶基本上是一些不同成分的泻药,这些茶能促进胃肠运动,达到通便的效果。但是这些药吃得越多,肠自主蠕动的功能就越弱,长期'洗肠’,会导致肠壁组织受损,肠功能紊乱,容易出现肠息肉,导致大肠癌症,并容易产生严重的依赖性,非但没有治好便秘,还使问题进一步加重,导致欲罢不能的痛苦结局。”它所谓的给“肠子洗洗澡”,用得越多,越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人体肠道内有很多膳食益生菌,能调节肠道微生态,排毒养颜,延缓衰老。它可以保持大便通畅,清理肠道内遗留的宿便,让毒素尽快随着粪便排出。肠内细菌权威光冈知足说过:“如果想获得真正的美容效果,最快的捷径就是——使肠内的有益菌增加”。使肠道生态平衡,减少肠内毒素的产生,防止毒素从肠道进入血液,真正做到由内养外,使肌肤柔嫩。从改善肠内环境着手,做好体内环保,就可以轻轻松松成就健康的美丽。
  而喝了减肥茶、清肠茶后,肠胃中有益的细菌也被清理掉了,对肠胃消化非常不利,甚至会引起肚痛腹泻。看来有的时候,还需要摄取必要的益生菌呢。
  西方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批判了自身中毒理论,然而,各种轻泻剂和泻药在欧洲和美国仍很畅销。中国虽然在近年也对这种理论提出了批判,但各种排毒、润肠产品依然层出不穷。
菌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
洗肠对通便有一定的疗效,但如非必要,最好不用“洗肠”的方法来清理肠道。
  ◆对人体有益的菌类
  人体内的各种细菌,具有不同的生命形态,更多的细菌是人类的保护者。
  比如大肠埃希菌能给我们提供必需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大肠菌素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
  乳酸菌能帮助人类消化大量的食物并抑制有害物质的产生。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和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双歧杆菌产酸造成的酸性环境可促进人体对维生素D、钙、铁的吸收;还可将糖分解后生成乳酸和醋酸,使肠道呈酸性,其结果能控制由有害菌引起的异常发酵,并且刺激肠蠕动,起到解除便秘的作用;可保护肝脏、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促进人体对牛奶营养的吸收,防止因食用牛奶而引起腹泻。
  科学家还发现,人体内仅在口腔中就有6种有益的细菌可用来防止艾滋病毒感染,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抑制脑膜炎球菌生长,有效抑制脑膜炎的发生。
  ◆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
  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命的权利,同样也给了细菌生存的权利。你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饭,所以,你的身体,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细菌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微生物之间会保持一种“势力均衡”,它们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生物链。当这种生物链被打破,人体的健康就会出问题。
  比如免疫功能降低时,身体内平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能由于生态失衡而“翻脸”变成致病菌。一些正常菌群就可能在原寄居的部位穿过黏膜等屏障,进入人体组织,使我们生病。比如咽炎、扁桃体炎、舌炎、牙周炎等,这些都是口腔中的细菌在“捣鬼”。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你没得病呢?因为你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你什么时候得了病,不仅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是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污染严重,饮食结构不合理,畜肉类和油脂类食物摄入过多,而谷类食物摄入不足,食品加工过精过细;还有抗生素类药物使用过多过滥等。这些饮食和环境的变化,都使我们体内的菌群,包括它们的组成、数量和平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我们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体内肠道菌群失调又会引起一系列潜在的疾病。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补充有益菌。
  ◆谁最需要益生菌
  弱势群体中老年人、婴儿、儿童和妇女。
  急需补充人群使用抗生素药物者、经常吸烟喝酒者、习惯性便秘者、办公室工作人员、电脑工作人员、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癌症化疗等疾病患者。
  ◆用细菌对抗细菌也可治病
  艰难杆菌是一种人体内的“超级细菌”。正常情况下,艰难杆菌受制于人体内的其他细菌,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但是,当人体生态失衡时,就容易被艰难杆菌感染,引发炎症、致命腹泻和并发症,并最终导致死亡。
  英国媒体报道,有一位83岁的女性患者,名叫埃塞尔。埃塞尔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破坏了她肠胃中各种菌类之间的平衡,从而感染了艰难杆菌。
  许多医生们束手无策,有一位专家突然想出了一个方案——决定采用“用细菌对抗细菌”的办法为老太太治疗。
  医生从埃塞尔女儿的肠内采集到一定量的细菌,用导管直接送到老太太的胃部和肠道中,从而将她体内菌类恢复到平衡状态。这种疗法非常有效,不久,老太太就恢复了健康。
对抗性疗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西医目前的主要疗法是对抗疗法。此疗法首先就是用抗生素来对付细菌。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西药,很多药物名称前总会有一个与“抗”相类似的字。比如说,抗感冒药、抗生素、抗高血压药、退烧药、镇静剂、止痛药等。很明显,这些药物本质上就是用来消灭症状的。仅仅从分类上就可以看出其“对抗性”。
  ◆我们对人体所知有限
  人体自身抗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对抗性药物治疗对人体自愈机制的损害很难被人们充分估计到。
  抗哮喘药能使哮喘症状暂时缓解,但病理变化反而加重,并将酝酿着越来越重的复发。
  用碱性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和胃溃疡病,不仅不能使病灶愈合,反而会导致胃酸越发增多,形成把小苏打当饭吃的现状。
  长期使用抗凝血药能使人体凝血机制减弱,一旦停药,往往会出现可怕的血栓。
  泻药用久了,肠功能会部分瘫痪,便秘情况会比使用泻药之前更糟。
  纽约大学生物学教授乔治·威廉姆斯曾说:“经过漫长的进化,人体已经产生一套自己抵御疾病的机能,如果生物学家能够对人体的防病机理了解得更深入一些,医生就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滥用抗生素易引发细菌的反扑
  抗生素的适当和适量使用,对健康与生命有保护作用。但是抗生素的滥用,使现代医学开始走向歧途或异化,正如过犹不及,这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研究发现,人类肠道的细菌与环境中的细菌是可以交换基因的。在人类结肠中发现的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如今有80%的细菌携带有四环素耐药基因。大约40年前,只有30%的细菌携带有四环素耐药基因。现在,有耐药基因的细菌正在倍速增长。这既是人们滥用抗生素的恶果,也是对动物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如何使用抗生素是人类面临的棘手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致病微生物,聪明的办法是与细菌和平共处,或者主要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对付病原体和疾病。这才是避免现代医学误入歧途和破坏环境的方法。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医是不求速效的治疗方案
不追求速效,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的长处。如果有人承诺用中药能快速治愈癌症,就需要慎重考虑这人是不是庸医,毕竟这种概率太小了。
  和西医用抗生素消炎、用化疗杀死肿瘤细胞的对抗性治疗不同,中医是“投鼠忌器”的治疗方案,有时会选择与疾病和平共处。这种方法虽然有的人不太接受,但它确实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对于肿瘤,中医不一定去消灭,让病人带瘤生存也是一种治疗方案。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了西医的推崇。
  我们之所以说“中医王道”,说的是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会考量怎样保护病人的元气,减少药物对人体自身元气的伤害。
  中医的特点是“治人”,而不是“治病”。中医擅长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达到祛病的目的。中医理论形成时,并没有艾滋病,现在却能在艾滋病治疗上起很大作用,就是因为中医治的不是艾滋病毒,而是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开门逐寇”与“关门打狗”
盲目提升免疫力,也是一种常见的对抗性思维,中医视之为庸医的做法。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开门逐寇”,而不是“关门打狗”。在清代医家陆以湉所撰的《冷庐医话》里,提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自医致命的例子。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66岁的苏轼从海南回来,在江苏仪征的渡口遇到了一位故人——大书画家米芾。米芾约他到附近的西山游览。这时酷暑难当,但苏轼又不好驳老朋友的面子。游览的舟中闷热不堪,苏轼解衣露坐,贪风纳凉。
  晚上,苏轼觉得疲惫、燥热,就到舟外乘凉以解暑气,还服用了很多冷饮。半夜,忽然暴下急泻不止,及至第二天凌晨,已经是全身软弱乏力,疲惫不堪。
  早饭时苏轼特意服用了黄芪粥,感觉舒服了很多,中午又被一帮老朋友约去聚餐。盛情难却,在筵席上,苏轼突然又腹泻不止,朋友见他身体不舒服就送他回船休息了。
  苏轼赴宴之后,病势陡然加重,更加暴下泄泻。从此胸膈作胀,饮食不进,夜不能寐。于是,苏轼让仆人将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中药煮成浓汁来喝。
  几天以后,热毒转甚,继而全身高热不退,齿间流血。这时,苏轼仍然迷信人参、茯苓和麦门冬等补药,继续服之不辍。但病情日渐严重,各种药物都用尽了,也没什么效果,半个月后就病发身亡了。
  苏轼旅途劳顿,加之忽冷忽热,所以引发疾病。用今天的观点看,很可能患的是肠胃型感冒。如果他用清热解暑之药,慢慢调养几日也就可以了。
  但学问渊博的苏轼,还是给自己开错了药方。黄芪、人参、茯苓都是提升免疫力的补药,苏轼先是误食黄芪,后又用人参补气,犯了“虚不受补”的大忌。
  外邪不除而食补药,就好像“关门打狗”,只会越补症状越重,这就是他最后牙齿流血的原因,所以,清人陆定圃在《冷庐医话》中作了这样的评论:“病暑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芪,殆误服之。胸胀热雍,牙血泛滥,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非为补药所误耶?”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医更重“缘”
一些反中医人士常说,中医连病毒都搞不清楚,怎么治病?
  徐文兵先生在《中医太美》这本书中这样解释这个问题:我们经常简单以为,有因就有果,有因必有果。事实上,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可是,“有志者,事不成”的例子也有很多。有因不见得有果。
  病毒、细菌,只是个“因”。有了它就会出现病理症状吗?说中了甲型H1N1病毒,会造成感染,会高烧、腹泻、肌肉酸痛,然后会死人吗?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这中间还有个“缘”字,“因”——“缘”——“果”。
  缘,就是具备了条件。有一个生长条件,才会有结果。
  如果你自己的身体不给它提供发病条件的话,就算是你感染了,也会相安无事。
  所以,中医关心的不是那个“因”。
  这好比家里进了贼,你没有必要当时弄清楚这个贼姓甚名谁,哪方人士,哪个门派后才去把他赶走。来了贼,要么关门打狗,把它暴揍一顿,也把自家坛坛罐罐打烂;要么敞开大门,合力把它赶出去,然后,再总结经验,把自家篱笆扎紧,至于那个贼是谁,就没必要知道了,只要看护好自家的院子就行了。
  中医治疗重“缘”,通过改善身体内环境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就说那个致病的“因”进入到我们的身体后,中医不用知道这个“因”是谁,但是,中医会把这个“因”赖以生存的条件给破坏掉,然后这个“因”在我们的身体里待不住了,走人,我们的病自然就好了;或者那个“因”没有走,只是在不适宜的生存环境中一直待到灭亡。
  这就像敌人进攻以后,我方力量不足以抗衡,怎么办?那就敌进我退,我走了,但是坚壁清野,不给敌人任何生存条件。这样,敌人无法在这里存活,自然就撤退了。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开膛破肚找西医,固本培元找中医
一般来讲,西医的专长是危机处理,而中医的长处则是调理慢性复杂疾病。
  开膛破肚找西医,固本培元找中医。这是老百姓选择中医和西医的一个朴素认识。
  西医在细菌学方面的发展,克服了大多数的传染病,无疑为人类做出极大的贡献,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的长足发展,以及在急救技术上的各种手段,无疑也是中医无法也不需要替代的。
  “唯科学主义者”主张废除中医,追随者竟然很多。但在很多慢性病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的今天,废除中医实在是不明智的。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知道自己的局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才符合科学的精神。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中医常讲“治标”与“治本”。但“标”与“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转化的关系,这就需要认清“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
  比如感冒,只要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必服退热药。可是,明明体温已经40℃了,还拘泥于“治标”还是“治本”的问题,就
  显得愚不可及了。过高的体温,对机体有损害,应当采取果断的降温措施。
  如肝血瘀阻水鼓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鼓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
  中医古训讲究“标本缓急”,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高度概括了应对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应采取的治疗措施。
  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先治其标病,会影响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缓则治其本
  如痰湿蕴肺之咳嗽,痰湿内阻是本,咳嗽是标。此时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化痰祛湿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
  ◆标本兼顾
  标本同治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或并重之时。如气虚血瘀中风患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是本,瘀血阻滞经脉是标。此时标本俱急,须以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同时并用,这就是标本同治。可见根据病情的需要,标本同治,不但并行不悖,更可相得益彰。
导致人体生病的六邪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医的“六邪致病”理论,概括了人体致病的自然因素,其中很多地方与西医相映成趣。
  但中医与西医毕竟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即使在推行“中西医结合”的今天,也很难把中医疾病的概念简单等同于西医疾病,或把西医疾病简单等同于中医疾病。
  南宋医家陈无择首次把引致百病的外因分为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气候变化。
  风、寒、暑、湿、燥、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黄帝内经》称为“六气”。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发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才会被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可见,风邪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而其他五邪往往是依附于风邪来袭击人体的。
  风邪有的来于外部,有的生于内部。所以,“风”又分为内风和外风。
  外风多为自然界之风。外风之邪终年皆有,一年四季都可伤人。风为春季的主气,因此在多风的春天更要防止风邪致病。外风导致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缓。
  内风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病变中出现震颤、强直、眩晕的一类症状,属内感风邪。中医讲到与内风有关的疾病有很多种,有“善行、善变”的风疹、荨麻疹,有“风盛则动”的眩晕、震颤、头颈僵痛、口眼歪斜以及四肢抽搐、多动,还有容易向上、向外发散的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内风与人体的循环系统有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人体内的风会造成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风。
  内风,多与人体的循环问题有关联。
  拿疑难病白癜风的病因来说:
  西医认为,白癜风病因主要是某些理化因素造成体内血液中缺乏铜离子和酪氨酸酶使肌肤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导致表皮真皮交汇处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系统的功能丧失,因此就减缓甚至阻止了黑色素的生成,加上外界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白癜风的发生。
  中医则认为,白癜风多由七情内伤、肝经失调、肝气郁结、经脉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复感风邪、搏于肌肤,日久则气血失和,血液不能充分地营养肌肤,肌肤缺养从而形成白斑,由于风性善行数变,所以发展较快。此病初起呈白色斑点,久而蔓延成片,发无定处,影响人体美观。
  西医和中医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白癜风这种病与血液循环有着重要关系。
  ◆感冒≠伤风
  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中医古代典籍中并无“感冒”一词,“感冒”一词源出官场。
  南宋时期,朝廷开设一种学术机构叫馆阁,设有轮流值班制度。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开溜的借口大家约定俗成,一般在签到簿上写“肠肚不安”。
  一位名叫陈鹄的大学士,他开溜时,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
  陈鹄之所以发明出“感风”这个新奇用语,自有客观原因。在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陈鹄对他的同时代人陈无择的新学说显然已有了解,故而在开溜时能够卖弄学识,随手借来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也就是遭受的意思。
  这种说法在陈鹄的同僚中流行开来,成为约定俗成。到了清代,又发生突变。
  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冒”就是透出的意思。大意是,本人在为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隐病而坚持至今,症状终于爆发出来!故而不得不请假将养。
  在中医看来,六邪皆可导致感冒。“伤风”只是中医感冒的一种,系因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外感性疾病。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或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
  从西医的角度看,感冒是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
  本病四时皆有,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秋季也高发,一般数天即愈。一般数天即愈。如果病情较重,引起广泛流行者,又称为时行感冒,西医称之为流行性感冒。
  从西医的角度看,感冒被列入“世界十大疑难病症”。这是因为感冒病毒已经达一百多种,而且种类越来越多,要想完全认清这些病毒是不可能的,所以彻底消灭感冒也是不可能的。
  感冒还容易引起其他疾病,如喉炎、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可见,中西医虽然施治机理大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
治疗感冒,辨证用药
最常见的感冒,是由风邪引起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那种“不治也能好的病”,只要多喝开水、注意休息就可以了。
  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遇到挟暑、挟燥、挟湿等,就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症状。
  有些人一感冒就自作主张,服用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金银花茶、凉茶等。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
  某年秋天,小李办公室里六个人已经有三人先后感冒。所以,小李喉咙一开始发痒,他就到附近药店买来感冒茶。谁知喝了两天后,不仅没有见效,反而开始发烧、头痛、腹泻。
  小李非常困惑,就去请教一位著名中医。问明情况后,中医告诉他,不该喝感冒茶,原因是当时天气干燥,他的感冒是风燥型的,应该祛风润燥,而他饮用的感冒茶则是清热利湿的,根本就是“反了症”,所以越喝越严重。
  ◆不同类型感冒症状与应对
  风寒感冒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所致。症状为:
  ·口不渴,薄白苔。
  ·身感发冷较重,穿很多衣服或盖厚被子才觉舒服。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无汗,四肢疼痛。
  ·鼻塞不流涕,喝点热饮则流清涕,鼻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
  ·咳嗽,痰白清稀,甚至无痰,只是感到喉咙或气管很痒。
  风寒感冒主治方是《伤寒论》首方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6枚,水煎服。
  治疗风寒型感冒的关键是出汗,中医术语叫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桑拿、热水泡脚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农村有土法用鲜姜切碎和葱白一块煮水,趁热喝下,微汗出,风寒感冒即可自愈。
  风热感冒多因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
  ·舌苔黄或薄黄。
  ·浓涕,通常黄色。
  ·身热,口渴,心烦。
  ·头涨痛。
  ·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或带黑色。
  ·便秘。
  宜宣肺清热、辛凉解表,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或感冒清热冲剂口服。传统中药的代表方剂是桑菊饮——桑叶克、*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克、桔梗6克、甘草克、苇根6克,水煎服。
  暑湿型感冒因为人体感受了夏季湿热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热为风寒所遏,疏汇受阻,因而发病。症状表现为:
  ·畏寒,发热。
  ·口淡无味。
  ·头痛、头涨。
  ·腹痛、腹泻。
  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是轻症,休息几天就会痊愈。普通感冒多数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用抗病毒药物。如果不太严重一般不必服药,只需多喝水多休息,过几天一般都会自愈。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寒邪可导致炎症
炎症分为两类:“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
  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和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时,引起的渗出、坏死和增生等炎症反应叫做感染性炎症;而理化因素引起的人体产生渗出、坏死和增生等的炎症反应叫做无菌性炎症。能够让我们的身体产生无菌发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寒邪”。
  元旦这天,刘女士邀请了诸多同学和亲友聚会,在风中等待良久,见一位同学抱了个大礼盒过来,赶忙上去接过,没想到盒子很沉,她猛地抱起后,突然就感到右胸部刺疼。之后,只要手臂动一动,右胸处就感到疼痛,深呼吸、咳嗽时剧疼。她本来就有高血压,亲友们怕她冠心病复发,赶忙将她送进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说,可能是病菌引起的胸膜炎,也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但因为典型症状都没有出现,所以尚不能确诊。于是只能先当胸膜炎治着。
  也是在冬天,胡先生有一天晨起,棉衣没穿就出门取报纸,一不小心把钥匙给掉在了地上,捡了之后猛地起身,腰就不能动了。弯腰剧疼;深呼吸、咳嗽时剧疼;浑身不论哪个部位用点劲,腰部臀部的肌肉就抽筋般疼痛;回屋想躺着休息一下,也是感觉着剧烈疼痛。
  后来经确诊,刘女士患的是急性期肋筋膜炎;胡先生患的是急性期腰筋膜炎。
  这两人的炎症,都可能是因为冬天不注意保暖,染上了“寒邪”引起的。中医认为,寒邪可以致病。当寒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人体微循环不畅,人体某些部位需要的能量供应不足,就会生出各种炎症来。
  寒冷的天气,会造成人体微循环受阻,人体组织收缩、舒张时受到的阻力增大。此时猝然运动,甚至仅是猛地咳嗽,都会引起局部肌肉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引发无菌性炎症。
  组织内渗出的黏液刺激末梢神经,还会引起肌纤维痉挛。肌纤维痉挛,肌肉兴奋性增强,肌肉总是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腰背僵直,无法动弹。
  不管是无菌炎症刺激还是肌纤维痉挛,都可以引起疼痛。
  正在上大四的学生小蔡,因为就业的压力,在寒假的时候没有回老家,在校外租了间没有暖气的出租房。这天,小蔡缩着脖子坐在屋内打电脑,打着打着,突然肩膀到颈部之间痛得不行,动弹不得。后经医生诊断,认为是肩颈固定姿势太久,再加上天气太冷,筋膜更加紧绷,筋血不畅,导致局部营养及循环障碍,造成了脖颈筋膜发炎。
  还有一位刚上班不久小陈,办公桌靠门,空调暖气吹不到,过堂风却吹个不止,他日日端坐上班,前不久颈肩、腰椎部疼痛,到医院就诊检查,也被确诊为无菌性炎症。后来小陈特别注意加强保暖,疼痛也就慢慢消失了。
过敏性鼻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这些症状虽然和感冒有些类似,但是并没有咳嗽、发烧、头痛等感冒的症状。
  而在中医看来,所谓的过敏性鼻炎是由“感受寒邪”所致,形成的原因是“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寒邪凝滞,津液内停,流涕不止”。
  在西医看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发作的原因是过敏源,如花粉、尘螨等引起。最确切的证据就是在北京有很多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每年八月中旬开始犯病,一过“十一”,就戏剧性地消失了。如果查这类患者的过敏原,应首先考虑豚草,因为每年犯病的时间和豚草花粉的成熟期一致。
  对于过敏性鼻炎,西医更擅长速效的解决办法。西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处理的第一步是进行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避免房间飘进花粉,外出戴上医用口罩等。轻度的过敏性鼻炎,可以口服抗组胺药,如开瑞坦、仙明特、氯雷他定等。对于中度至重度的持续性鼻炎,可以合并使用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伯克纳、辅舒良等。
  中医可以通过“冬病夏治”,改善鼻炎,也可以通过调理过敏性体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念,可以在不发病的时候,用中医的方法排除潜伏在体内的寒邪,也可以通过中医手段改善体质。
  过敏性鼻炎发病期间,为避免并发症(如中耳炎、过敏性哮喘、鼻窦炎等)的出现,可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严重者可以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医湿病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元·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而其治疗向来棘手,缠绵难愈。
  ◆湿邪入侵的途径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诱发都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空气相对湿度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水湿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大致有三条:
  ·通过呼吸由口鼻进入人体,先影响人体的上焦,进而影响到中、下焦。
  ·通过肌肉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先暂留于肌表关节,进而阻碍经络,最终深入脏腑。
  ·湿邪中伤脾胃。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梅雨季节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
  ◆湿邪,与病菌有关
  在西医临床中,由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肝炎病毒、痢疾杆菌、沙门氏杆菌、布氏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疟原虫、丝虫、疥虫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多为湿病。
  所以,湿邪还包含在一定湿度中才能繁殖的微生物。
  湿度、温度等自然条件是生物病原体繁殖、传播、流行的必要条件。
  微生物缺乏适当的湿度,就不能生存。如淋球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双球菌、梅毒螺旋体等。而当相对湿度由40%~60%升高至70%~80%时,病毒的存活率明显增加,真菌生长环境的相对湿度需要大于75%,而霉菌在高湿的环境中异常活跃。
  ◆西方对湿邪的研究
  水湿之邪对人体的影响,西方国家也有研究。
  美国一家科研机构曾对5个州从事11种主要工业生产的1500名雇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对湿度高于80%时,工业意外事故增加了1/3。另一项研究指出,当湿度随温度上升而增高时,人会缺乏自控力,烦躁不安,打字员的出错率增加,在相对湿度高的4~9月,犯罪率也升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水湿之邪不仅可以影响人体气血津液的循行,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弱,还可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中医的风湿与西医的风湿病是一个意思吗(1)
风湿是一种常见病。中医所讲的风湿,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范畴更广。中医和西医对“风湿”的定义和理解不一样,治疗理念也不一样。
  ◆中医对风湿的定义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黄帝内经》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医的风湿,指风、湿、寒三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说明了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风寒湿邪气,乘机体抵抗力低时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等。
  因为这种痹症大多因受风、寒、湿影响而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一词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各人体质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黄帝内经》中又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如风寒湿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热,或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邪之后易从火化而使关节红肿热痛,形成热痹。
  中医还认为,风湿如果长久不去,则可以引起其他脏腑发生病变。《黄帝内经》云:“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这就是说外邪滞留机体,日积月累,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可产生相应的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悸、气短、胸痛的心痹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中医中的“风湿”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当人们的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皮肤等部位出现了疼痛、酸痹、麻木、肿胀、僵直、变形、活动受限甚至累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髋关节移位有什么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