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七幼第八幼大三班学生的学生分在那个学校了

同学聚会 (下) 《不忘初心 》. 1976——2016 - 美篇
/&&&&同学聚会 (下) 《不忘初心 》. 1976——2016
扫码分享到微信
同学聚会 (下) 《不忘初心 》. 1976——2016
自从进了榆林一中高76.3(医疗班),班就成了同学们永远的旗帜。那时候不用电话、不打手机,QQ、微信都没有,给同学写信是最多的。找工作、找对象,婚丧嫁娶都和同学商量,找同学帮忙。不论走到哪里,总是说有咱同学,话不离我们班。渐渐得班里的同学成了我们至纯至真的精神!随着年龄增长,工作生活圈逐渐扩大,我们不断放弃着种种社会关系,却日益加深着高中同学的友情。最近几年,同学们一起聚会的念想愈来愈强。日,我们终于吹响了毕业四十年师生聚会的集结号。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纪念册记录下了这次聚会的盛况和感人场景。同窗两载,朋友一生。告别难忘的同学时光,步入纷繁的大千社会,经历过人生的阳光灿烂和风风雨雨,体验了生活的幸福欢乐与苦辣酸甜,我们更加珍惜同学那份纯真的友谊,感激这么多年这种友谊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和温暖,期待并相信这种友谊将照耀我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四十年过去了,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貌,却不能消磨我们的热情,冲淡我们的友谊。霜重色愈浓,年代愈久,同窗友情在我们生命中愈发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次聚会以及四十年来的影像资料就是最好的证明。生活之路,在我们脚下还有很远。让我们以这次聚会为的起点,带着美好的回忆和憧憬,开辟未来幸福的生活。毕业四十年同学聚会以及制作纪念册、电子相册,将会给是我们的老师和各位同学今后生活带来重要影响。(丁延芬)
那是1975年的初春,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开展,踏着反潮流小将黄帅的足迹,我们从榆林一中初中和一完小初中部进入榆林一中高中。虽没有后来的上学那么兴奋,不少同学还是按捺不住跑到学校看分班情况。分到了三班,是“医疗班”。炫目而又响亮名字在我们面前闪烁!“一医、二工、三文艺...”。榆林一中高76.3(医疗班),着实让我们自豪了一生!
全班共有71名同学,他们是:(1)李怀国 郝玉程 王榆生 闫宏堂 郝智江 陆生贵 马躍飞 石国雄 白小林 李秉忠 贺光武 贾国林 刘建强 申海江 慕望举 (2)刘培鸿 马俊 袁建武 刘宏 张志忠 刘向荣 吴振民 高雄英 薛守忠 高飞 姜应生 白建雄 师祖君 王开亮 (3)薛梅 王素梅 李春秀 王海燕 曹秀芳 郑利萍 闫秀琴 候锦如 马红霞 李美艳 薛丽霞 吴明芳 康军 米海 张海荣 (4)李晓晔 丁延芬 慕淑珍 付淑丽 马艳 张芳兰 王晓慧 杨虹 徐丽萍 米晓丽 林清芳 李林华 程月芳 米春霞 (5)校领导和住校工宣队(略)。带课老师是:常秀岚,田俊民,张毓琪,张宗礼,白福祥(6)王凤英 任凤英 付翠莲 李俊芳 刘美英 惠月琴 霍世榆 胡艳芬 高雁 刘珍萍 张芝琴 刘凤英 汪彩萍。
毕业以后十年聚会。班主任白老师从富平返回榆林,在榆林的同学聚会商业局会议室,又在莲花池合影留念。
毕业以后二十年聚会。1996年,恰逢一中建校四十周年大庆,在榆林的同学聚会黄金大厦。西安的同学还发来贺电。
毕业以后三十年,在广济大厦聚会
毕业后三十九年,部分同学酝酿着四十年聚会,于是在2015年的冬天里点了一把火。
梦想终于成真。经过精心策划筹备,毕业以后四十年师生聚会于---在榆林举行。聚会以主题班会的名义进行。
日上午,艳阳高照,晴空万里,鲜花锦簇,彩旗飘扬。母校盛装迎接在外打拼四十载的学子回校省亲!
前来聚会的同学们像电影明星一样,带着毕业后四十年间创造的辉煌成就,走过红地毯,在“不忘初心”的签名簿上留下了自己尊贵的名字。
毕业四十年后,再回母校留下高76.3(医疗班)的全家福。56名参加聚会的同学在一中新校区门前合影留念(袁建武搞后勤,未照)。还有9名同学说来没来。6名同学病故。
他们曾经是我们的同学,让我们永远记着他们。由于没有生卒信息,排名不分先后
聚会之前,同学们静默一分钟,向离世的老师和六名同学致哀。聚会开始,同学们唱《国歌》、升国旗,升班旗、升队旗、升团支部旗...
书记、付书记、班长、付班长,紧紧团结在班主任周围。
1976年冬,高76.3(医疗班)毕业前夕,全体班、团干部在教室门前与班主任白老师合影留念。
恰逢国庆佳节,又记起了我们当初最时髦、最流行的一句话:“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现在面对着色彩斑斓的城市园艺,感到像是在形容同学们四十年来为理想、为生计努力奋斗,顽强拼搏,道路曲折,异彩纷呈!也像是在诉说着我们念书期间学习小组的精彩故事。当年四个组争先恐后,开展多种多样学习以外的活动,为高76.3(医疗班)争得荣誉。
第一小组 ,组长张志忠
组长闫宏堂 高雁
组长李怀国 程月芳
1996年,毕业二十年聚会时,我们请到了五位老师,他们是:政治老师常秀岚,医疗老师张毓琪,班主任、语文老师白福祥,数学老师田俊民,化学老师张宗礼。然而,到了2016年,我们毕业四十年聚会时,张宗礼、张毓琪两位老师已经作古,与我们永诀。由于其他老师另有活动,只有班主任白福祥老师参加了我们毕业四十年聚会活动。白小林、陆生贵在聚会前后,陪着白老师故地重游,拍了一组照片。在整理这些照片时,刘向荣写了下面这样一段文字连同照片发在了网上,作为同学们对班主任白老师和所有教过我们的老师的一份怀念。
——————————————————————
不知道这漫山遍野毛绒绒、橘黄色的漂亮植物算是什么花。当按下快门的这一瞬间,看到老师沧桑的脸上,流露出复杂的表情。也许是花太小、过于无名,也许是不够艳丽、不那么灿烂...。事实上它根本上就不是所谓的花。对于他的学生来说,心绪更加复杂。一位一辈子辛勤耕耘的人,他是多么期望,在这漫山遍野的小草丛中,能长出哪怕是一两朵顺眼的花啊、草也的!那是多么的遗憾的事啊!学生总是给自己安慰,为自己解脱。老师永远是我们的老师,他不会嫌弃他的学生的。他看看自己的学生,一个个健健康康地生活着,就如他站在当年带着学生下乡拉练住过的面前这些地方,满眼青山,一派生机,已经是心满意足,十分欣慰了。我们无从考证老师的心情,但是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永远是那么精神饱满,如同他教我们的时候一样,严肃、紧张,和蔼、可亲。一位慈父般的长者,不仅用知识教诲我们,而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终生影响着我们。(刘向荣)
聚会时,我们将当年上课的情景搞笑再现,引得师生哄堂大笑。……老师已非老师,学生也不是学生了!
————————————
2007年,班主任白福祥老师七十大寿!王榆生同学出资,代表高76.3(医疗班)全体同学向白老师敬献寿匾。现高悬白老师家中客厅正上方。
白小林,1960年出生,现住长城路北京都名仕花园小区。电话
毕业后在孟家湾插队。1980年考入计划生育专干,在镇川镇政府工作。1983年调区老干部工作局。1986年调科干局工作。1992年调人事局工作,任副局长。
妻子在榆阳区工商局工作,已退休。儿子、儿媳妇在榆阳区工作。现有孙子两个。
王晓慧,1959年出生,时任学习干事。现住榆阳中路妇幼保健院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分别在芹河乡和榆阳乡插队;1980年参加榆林地区统一招干考试,录用分配到定边县安边镇工作,期间在榆林卫校上学;1983年调入榆阳区妇幼保健院工作,期间在西安医科大学妇幼系上学,曾担任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妇幼主管医师至2014年11月退休。丈夫榆阳水资源办主任。女儿在省气象局工作。
李俊芳,1959年出生,时任支部组织委员。现住少年宫荣民小区。电话
毕业后在榆阳区城关七队插队,1980年8月考取计划生育专干分配到刘千河乡政府,1983年9月调到榆阳区计生局工作,1993年提拨为副局长,1996年兼任计生干职办主任,期间取得大专、本科学历。2001年12月调到市政协,先后任业务处副处长、提案委主任,今年7月份转为正县级干部。工作期间多次授于全国、省、市先进工作者。
丈夫榆阳区区长助理。育有一儿一女都已成婚论嫁。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感言: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陆生贵,1958年生,时任劳动干事。现住官井滩花园小区。电话
毕业后在巴拉素插队,1979年进县建筑工程公司。从一名小工干起,当了师傅。1985年自考建筑业技术工上岗证,成为工程队施工员。1989年评为技术员,1993年被评为助理工程师,2013年退休,喜欢旅游、摄影、音乐,生活快乐无忧。妻子勤劳善良,一对女儿,都已结婚育子。
感言:在坎坷中崛起,在逆境中站起。保持高昂的激情,不断奋斗攀登!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刘珍萍,人称“好人人”,生于1959年,时任生活干事。现住凌霄塔下五雷沟。电话
毕业后在城关杏焉插队,1980年毛纺厂工作。1999年内退经商。2005年正式退休,自学刮痧术,2014年考取保健刮痧师证书,现在普艾堂保健刮痧,保健理疗效果十分显著。
李秉忠,1959年出生。现住广榆路市法院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插队。1980年在氮肥厂工作。1991年调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至今,主要工作是长住北京遣返上访人员。女儿已经结婚成家。
李林华,人称“大侠”,1958年出生,时任体育干事。现住贾盘石中巷。电话
毕业后,即自谋职业、自己开门市做生意。育有两个女儿,现在帮她们带孩子。
张芳兰,1958年出生,现住西沙航宇路。电话
毕业后在鱼河农场插队。1979年在县文工团工作。1988年调在市房管局工作至今。
李春秀,1958年出生现住西沙保宁路泽民巷。电话
高中毕业后插队。1980年在榆林县招待所门市当营业员,1984年在榆阳区科技局工作,2013年退休。
李怀国,1958年生。时任三组组长。现住咸阳世纪大道秦阳花园。电话
1976年12月从芹河乡参军入伍,在部队做了卫生员,并专了干部。1987年转业到咸阳市税务局至今。
刘丕鸿,1959年出生。现住肤施路秀延小区B区。电话
毕业后,在榆林县城关镇第三生产大队插队。1980年在榆林市工商局榆阳分局工作,曾担任镇川分局局长,上郡路工商所长,经检队长等职务。
妻子在榆阳区国税局工作,女儿、女婿在北京工作。
刘向荣,1959年出生,时任班长。现住南门口工商局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小纪汗乡插队,曾当民请教师。1980年考入延安大学。198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在体校,电大工作,后选调基层,曾任刘官寨乡副乡长、区乡企业局副局长、市工商局直属分局副局长和局长、市工商局科长以及副局长等。
妻子榆林农校高级讲师、市突出贡献专家。儿子创办陕西广视传媒公司。
马红霞,现名马丽。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林校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刘官寨插队。1978年考进榆师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考进榆林高专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在林校任英语教师至今。老伴也是林校的教师,有一双儿女:女儿大学毕业在榆林工作,儿子浙江大学毕业后考进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博连读,现在在美国加州硅谷工作。
马跃飞,人称“红格蛋”,1959年出生。现住大街凯歌楼下。电话
毕业后,在牛家梁乡大伙场插队。1980年在五金公司工作。1998年下海自谋职业,在人民路轻工市场创办家电门市。
老婆在区商业局上班。有一儿一女。
王凤英,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文化路。电话
毕业后插队。1980年在五金公司工作。
马俊,1959年出生。现住杨凌农林科大南校区家属区。电话
毕业后直接招工到榆林地区拖拉机配件厂上班,1980年底调往杨凌工作至今。现在和儿子、母亲在一起生活。
  感言:岁月的无情能够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但永远带不走我们彼此的感情,我们情谊永远年轻。期望我们过去年轻,此刻年轻,将来依然年轻!
米海,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火车站水利局家属院。电话
米晓丽,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常乐路。电话
毕业后到刘管寨公社三岔湾插队,劳动同工同筹,和男人一样能挣10分工,当过先进知识青年代表。1980招工到一毛纺厂工作,从事管理工作。1998年退休。1996年开始自己做生意,曾经开三个店做厂家代理、批发。2010年休息务家。
现住管理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四代同堂。下有儿子、媳妇,和两个孙女,上有二老两宝(男老人今年90岁,女老人83岁)。
感言:敬老扶幼是我们的责任,努力把我们的事做好。
賀光武,1959年出生,时任团支部副书记。现住西安西北大学家属区。电话
毕业后榆阳城关公社插队。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后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碩士,完成了西安交大工商管理学博士課程。現任中海油陕西中化建进出口公司总経理,高級工程師。主要从事石化行业技術和大型裝置的國際貿易和企业管理工作。
感言:珍惜学缘 有情 有爱 常生常乐。
高艳,1956年出生,时任二组组长。现住开发区桃花园小区。电话
毕业后,回村任三岔湾村民办教师,并考取教师任用证。1983年为生儿子离开了教学,种了十几年地。1996年开始被选为计划生育中心户长,担任过村岀纳、妇女主任、计划生育副村长,被选为榆阳镇人大代表,榆阳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
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家孙两个,外孙两个,是一个美满幸福的大家庭。
惠月琴,1960年出生,现住文化路。电话
毕业后在榆阳区刘千河公社果园塔插队,期间在七年制学校任教三年。1980年招工进榆林毛纺织厂工作,从工人到管理。2003年调神木煤管站工作,2013年退休。
有女儿、女婿和两个可爱的外孙女。
贾国林,1961年出生,现住榆阳东沙,电话
毕业后芹河插队当赤脚医生。1978年参军47军军直卫生所卫生员。1981年榆林市地方病防治所工作至今,任业务科长。期间在卫校医土班进修毕业,在延安大 学医学院进修毕业。1995年至2003年下海合办肾病专科诊所,任主治医师,2002年获副主任医师职称(高级五级)。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曾主编《榆林地区卫生志》爱国卫生、地方病、妇幼篇。编辑《中国医院简介》榆林地区分册。合著出版《榆林地方病防制》,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07年出版的《榆林市人物志》录入业绩。2014年选入榆林市应急专家组成员。曾参与榆林南门广埸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入选。
爱人区国税局副主任科员,儿子省国企科员,儿媳市北方医院医师。
感言:做大家的保健医生,愿大家健康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丁延芬,1960年出生,时任团支部书记。现住西安省公安厅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芹河乡酸梨海子插队;1980年考取陕西省公安学校,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公安厅技术侦察总队工作至今。高级工程师、副处级调研员。
白建雄,小名白平,1959年出生
。现住开发区绘景家园。电话
毕业后直接到区建筑工程公司医务室工作十年,期间中专三年,函授中医学院四年。1987年自谋职业到神木大柳塔开门診近十几年。2013年受聘广济堂坐診至今。
自幼身体不佳,酷爱医学,是医疗班奠定了从医基础、实现梦想。毕业四十年,不仅工作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老天让我邂逅了美丽善良的土建工程师妻子。如今已是三世同堂,儿子两个,大学毕业,自谋职业。孙子一个。
感言:与人和睦相处,真诚待人。事业追求不断进取,技术努力精益求精,坚持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医者。
郑利萍,1958年出生,时任副班长。现住府谷人民西路石板沟小区。电话
毕业后去榆林卫校学习,后回榆林青云乡郑家川村。1981年招工到横山气象站工作。1982年调到府谷县气象站。1991年调到府谷县中医院总务科,任副主任。现已退休。
老公在府谷县政府工作,孩子两个
感言:无论身处何境,顺境中不骄矜,逆境中不颓唐。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付翠连,1958年出生,现住常兴小区。电话
毕业后到粮食局工作,先后从事过打字、文书、统计、会计工作,后任粮食局副局长(正科)现已退休。丈夫任榆阳区人大常务副主任。儿子西工大研究生毕业,现任镇川镇纪检书记,儿媳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现任职中音乐教师。现有一活泼聪明可爱的小孙女。
薛梅,1959年出生。住渭南朝阳路电力系统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榆阳区马合乡和子州县怀宁湾乡插队。1979年在定边县医院工作,1984年调回渭南电力职工医院工作,任护护士长。
感言:在繁重琐碎的工作中,克服困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杨和奖励,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我的细心、耐心、责任心温暖病人心,默默无闻地履行我的职责,用爱心守护着生命,守护着家人健康于快乐!营造着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高飞,1958年出生,时任体育干事。现在住呼和浩特市。电话
毕业后到父母亲所在地鄂托克旗落户,没有插队,工作在鄂托克旗五金燃化公司任车队会计。1986年调百货公司工作。1994年调卫生局,先后在药检所、爱卫办、防疫站工作。2001年退休。现住呼和浩特市女儿家,和妻子带外孙子。
感言:四十年弹指一回间,虽然额头皱纹显露,不敌当年的青春年华,但岁月永远抹不了同学间的真情、友情!愿我们有一颗永恒的童心,笑口常开,延年益寿,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接下一届同学聚会,重温故乡土,见证师生情!难忘今宵,永远不说再见。
薛守忠,人称“南瓜汤”,1958年生。现住东沙金苑小区。电话,
毕业后在小壕兔公社史不扣大队插队。1980年在榆林毛纺织厂工作。2005年企业改制后,受聘私营企业。现已退休。老婆在电力系统工作,已经退休。女儿出嫁。
袁剑武,1959年出生,住崇文路荣昌巷东二排四号。电话
毕业后在城关五队插队。1980年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榆林分行。1985年考入郑州大学经济系国际金融专业。1987年毕业回行后先后任金融管理科付科长,省证券代理处主任,榆林金银珠宝行行长,金融市场付主任等职。2000年辞职,为榆林第一个裸辞职的人。无低保,无医保,全靠自保。
最大的成绩就是为榆林人守护着无农药无污染的一块净土一一神农欢乐谷。育有两女一子,分别相差一轮,而且都属猪,小儿子年仅10岁,小学三年级,正在成为未来游泳名星,二女儿待嫁闺中,自主创业,为神农欢乐谷文体传媒法人代表,大女儿远嫁西域,夫家殷实少有联系。本人现为为市武协秘书长,市泳协书记,市级科技特派员,创建了百草药园。
徐利萍,1959年出生。现住航宇路。电话
榆阳区住建局工作。
吴明芳,1958年出生,现住金林小区。电话
侯锦如,人称“猴子”,时任四组组长,1959年出生。现常住西安。电话
毕业后在芹河公社插队,后在公社医院任计划生育专干。1980年在牛家梁供销社工作。1982年调百货公司,在三门市搞财务,期间上财校学习。现在退休。
老公在建行工作。有一个女儿在西安工作,俩个外孙子。
感言:日子过的舒坦。生活是筒单、健康、快乐、开心!爱旅行、爱热闹,是个吃喝玩乐都不误的老玩童!
刘凤英,1959年出生,现住银沙小区。电话
毕业后插队到芹河公社红墩大队第四生产小队,1980年参加工作到榆林制革厂整理车间,正七级工,先进工作者。1986年份调榆阳区饮食服务公司信托门市。2009年公司改制退休。
刘宏,1959年出生。现住肤施路电力系统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横山县党岔公社尹家坬大队插队劳动。1979年9月考入榆林学院读书。 1981年8月大学毕业后,在孟家湾中学,榆林市一中教学。1993年9月起在榆林供电局工作,期间在陕西工学院脱产进修供电专业专科,随后在职进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进修。
王秀梅,原榆林市药材公司职工。现退休。儿子
刘佳尉,西安交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特变电工西安新能源电气公司工作。正在进行西安交大的博士学位研发工作。 儿媳 张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延长石油西安研究院。
刘美英,1959年出生。现住长青小区。电话
毕业后,1979年考入榆林师范学校。1981年在岔河则乡当教师。1985年调四完小当老师,期间在职进修完成大学本科学历。后在在星元小学当老师。现已退休。
刘建强,人称“脑三”,1959年出生,时任文艺干事。现住东沙驼峰中路。电话
毕业后小壕兔公社插队。1978年参军。1982年在榆林市检察院工作至今,历任法警、书记员、助检员、检察员、办公室副圭任、计装处处长、技术处处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任凤英,生于1958年3月。现住广榆小区。电话
毕业后回农村,一直搞家务、务农。大儿子大西安长庆油田,儿媳省农电局工作。二儿子在榆林六中教书,儿媳在乡政府工作。已有两个孙子。我的家庭很幸福
康军,1958年出生,时任四组组长。现住红山北冰洋小区。电话
毕业后在安崖公社卢家铺大队插队。1979年10月在县百货公司参加工作,曾任公司针织部主任,公司业务科副科长兼西批部主任。1993年任公司副经理兼公司加工厂厂长。1997年7月公司体制改革,成为个体户,自主经营十多年后,门市转租。现在家照看孙子,等待退休。
感言:与世无争,善待他人和自己。
幕望举,1959年出生。住校场路。电话
毕业后在刘官寨乡三岔湾插队。1980年在毛纺织厂工作,后任西安采购站经理。企业改革后,在多家企业做管理工作。
妻子付淑丽。儿子、媳妇西安工作
曹秀芳,1959年出生。现住榆阳路。电话
毕业后回村劳动。1979年担任村赤脚医生。现在自己开门诊。两个儿子。
王素梅,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电话
毕业后插队,1979年进榆林毛纺厂工作,1983年调入榆林四中,2009年退休。现在和老伴都退休在家,独生女儿也已经成家,在榆阳区财政局工作。
感言: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我们从青年走进了中老年的行列,同学间的情谊也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更纯更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事事顺遂,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聚!
申海江,小名三羔。1960年出生。现住东沙防疫站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岔河则公社插队。1979年参军。1981年复员分配在榆林地区防疫站工作,期间在榆林卫校医士班学习,回单位在业务科室上班至今。2008年曾被省上抽调到四川汶川支援当地群众抗震救灾。
老婆在毛纺厂工作,已经退休。女儿机场工作,已经出嫁。
李晓晔,1960年,现住西沙。电话
毕业后在榆林芹河公社白家伙场大队插队并任民办教师。1980年分配到榆林饮食服务公司财务科当会计。1990年调入榆林市建设局市政工程管理处任会计。2012年退休。
育有一个儿子,现已儿孙满堂,和睦幸福
汪彩萍,1958年出生,现住南郊市运司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古塔乡插队。1980年在市运输公司工作,担任会计。
师祖君,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人民路毛纺厂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董家湾乡插队,在水级工程上跑采购。1980年到毛纺织厂工作,后为采购。下岗后,成为工程监理。
老婆在食品厂工作,下岗后自己做糕点。一儿一女,都已经工作。
王海燕,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农校。电话:
毕业后青云公社插队.曾任民请教师、1980年分配到榆林地区农校工作。现已退休
王开亮,1960年生,现住毛纺织厂家属院,电话
毕业后在城关十队插队。1979年应征入伍当兵。复员后进榆林毛纺厂,当保全工,曾任团支部书记,后在西安搞采购销售等工作。2005年下岗后,到内蒙古煤矿打工。
老婆也在毛纺织厂工作,现在家照看孙子。儿女成就。
感言:童心伴我到老!
张志中,1958年出生。时任一组组长。现住南门外榆阳路区财政部家属院,也在北京居住。电话
毕业后余兴庄乡石庄插队。1980年在区五金公司工作。1983年考入省财贸学院学习。1987年大学毕业后,在区商务局工作,任工会主席。主持了百货大楼等单位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受到了领导和群众好评。2007年调入区供销社,任书记。
妻子在区广电局工作,已经退休。女儿在中宣部工作。
张海荣,1959年生。现住开发区御溪台小区。电话,
毕业后在安崖乡插队任民办教师。1980年在市食品公司任会计。1984年在榆林师院中文系学习,1986年回单位办公室工作,后任公司副经理,1995年下海从事服装、建材生意。2009年回家休息,现在已退休。
妻子在食品公司工作,已退休。两?儿子都己工作,一个己成家。现在主要任务是照看孙子。
感言:人生艰辛多磨练,弹指一挥四十年。夕阳多彩需尽欢,苦辣酸甜忆尤酣。
张芝琴,1958年出生。 现住盛景家园
毕业后,回乡当民请教师。1981年南郊农场 牛奶厂上班,2008年退休。
老公青山路派出所工作,儿子西安地铁设计院上班,女儿在市科协上班。
闫宏堂,1958年出生。时任二组组长。现住北门外关金滩。电话
毕业后回城关四队劳动一年,后选派去地区卫校学习二年。1980年担任村会记兼赤脚医生。1988年在开广榆村门珍,一直至今。
两个儿子都已经结婚。老婆照看孙子。
杨虹,1960年生。住北京昌平区威尼斯花园小区。电话
毕业后桐条沟插队,曾任中学民办教师。1979年到咸阳彩色显象管总装厂工会工作,期间分别考入陕西电大和陕西省委党校专科、本科学习毕业。1985年元月调至陕西省体委“体育世界杂志”编辑部工作;1989年调至陕西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工作任办公室主任;1997年任中心副主任并兼任陕西省拳击队领队,带领省拳击队多次取得全国锦标赛、冠军赛以及全运会57公斤级和75公斤级冠亚军的好成绩。2001年借调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工作。2015年5月退休。从事体育管理工作近三十年,见证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由初级阶段到奥运会夺取冠军的辉煌成就。
家庭和睦幸福,女儿学业有成,工作努力,善良孝顺,已结婚生子。老公在省地方电力公司工作任副总。
薛利霞,1959年生。现住榆阳西沙柳蔭路。电话
毕业后在芹河公社前湾滩大队插队。198O年分配在榆林副食公司第一门市售货员兼会计,1981年调到百货公司任主管会计,1991年任塞鸭鸭服装厂副厂长。1995年企业改制后,先后任过榆林市凌源集团公司副总、榆林市华兴糖酒公司经理,2001任榆林市喜洋洋时超财务总监,2002年9月任副总。2014年底因身体不佳辞职。
感言: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友谊长存、激情永在、心如顽童、笑口常开、快乐健康。
胡燕芬,1959年出生。现住电管局家属院。电话
马燕,1959年出生。现住长城南路永乐小区,电话
毕业后小壕兔乡插队。1980年府谷痰肥厂工作。1984年11月调煤炭物资运销总公司工作,先后任业务科、人事科任付科长,在此期间取得了中专、大专学历,获经济师职称。1997年调到榆林市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客办)工作,先后任财务科长,工会负责人。2016年2月退休。
丈夫在中国石油榆阳公司任经理,育有一儿子,已有孙女一个。
感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王榆生,人称“弯弯绕”,1958年出生。现住西安丈八东路明德门小区。电话
毕业后自学绘画。1978年在榆林文化馆工作。1987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国长城美展”,作品《古堡》获一等奖。1994年调入陕西省商务厅副食二局工作。1996年赴香港特安署工作。1997年任澳门画院副院长,同年被中央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助教职位。2001年中国书画研究院提名举办“王榆生作品学术展”《王榆生中国画学 术研讨会》。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提名举办“王榆生作品展”。2009年出任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2010年任美祥(香港)协会驻陕西办事处主任至今。四十年间,在世界各地学术交流、举办画展的活动日趋增多,作品被中外多家艺术馆收藏,获多项大奖。代表作《黄河.中华民谣》
高雄鹰,后更名高雄。1959年出生。现住芹涧路。电话
高中毕业后在靖边县黄蒿界公社插队。1980年招工进入靖边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82年调回榆林农村公路管理处。
感言:四十年弹指一回间,已是垂幕之年,五味杂陈,感慨万千。真心的祝福各位同学,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李美艳,1959年出生。现住府谷县前石畔河滨苑小区,电话;
毕业后下乡插队。1980年榆林毛纺织厂参加工作,1982年调府谷县供销社工作,后调府谷县退休干部管理中心工作。现已退休。
副淑丽,1959年出生,时任团支部宣传委员。现住校场路。电话
毕业后鱼河镇插队。1980年到榆阳供销贸易公司工作,年年先进。.1997年改制下岗后,在剧院门前摆摊开店。2003年到华商报榆林数码配送中心任站长。2008年到装修公司搞财务行政。2011年到陕西环宇地产公司任出纳。2015年啤酒公司负责出纳行政。喜逢孙子出生,现已辞退。
丈夫慕望举。儿子、媳妇在西安工作。
感言: 艰辛四十载,不甘人之后,总把奋斗当甘露。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相夫教子自身责任。善良美德喜得人缘,友情爱情兼得亲情。重德是我的原则!平衡是我的心态!真诚是我的初衷,健康是我的追求!晚年快乐过好每一天!四十年相聚未参与,留了遗憾心愧疚。但愿友谊常相存,来年我们再相逢!
慕淑珍,1959年出生,现住渭南西安宝鸡等地。电话
毕业后在榆林补浪河插队。1982年毕业于榆林卫校,先后在榆阳区刘官寨医院、榆林市卫生防疫站工作。1984年调入渭南师范学院。2001年调入宝鸡文理学院,先后获得专科和本科学历,并担任学校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至今。
感言:毕业40载,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地,每每想起母校老师同学,总是感慨万千:母校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老师永远是我的人生导师。母校老师培养之恩终身难忘,同学同窗之情永远铭记。祝福母校繁荣昌盛!祝福老师同学安康幸福!
霍社榆,1959年出生。现住西沙。电话
郝玉程,1959年出生。现住银川市。电话
姜应生,1959年出生。电话:。市工商银行工作
郝智江,1960年出生。现住榆阳区红山、一中旁边。电话
毕业后在芹河插队。1980年参军,1982年复员后在市外贸运输公司工作。2000年企业改制后在榆林志强公司大漠纸业打工(保管员)至今。
丁延芬同学获公安部奖励证书
———————————————————
《医疗三班往事 》
陕北榆林高七六级高中毕业的同学们由于教学体制的反复延长或缩短,毕业在了一九七七年的春天。春节过后,冰雪已经开始融化,但是万物复苏尚需一段时间。一次上山下乡集体动员大会后,同学们继续学兄学姐们的路数打点行装,奔赴陕北乡下,将自己的年轻的身影洒落在乡间地头。同学们匆匆离开校门,没有惜别的拥抱,也来不及倾听老师的祝福和寄语,青春年少的激情冲动,人生起步的被动与无奈,对未来前途的迷惘与不安,五味陈杂难于言表。而我们榆林一中高七六级三班(医疗班)的同学们又多了一点侥幸心理,因为高中两年专心学习了一些医疗基础知识,多少还隐藏一点优越感,凭着所谓的一技之长,开始闯荡自己的江湖。我们怀揣当好赤脚医生的梦想,准备走向田间炕头为广大农民看病号脉,发挥自己的特长,显示自己的能耐,从此不再是满身骄娇二气的城里娃娃了。
“文革”后期,百废待兴,国家正处于发生巨变的前夜,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已迫在眉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还在继续,部分地区的高中阶段办成了半专业教育,开办了诸如文艺班、医疗班、机械班、农业班等,中国教育濒临沦陷,回想起来,我们真是遭遇了一个荒唐的年代。
班主任白福祥
白福祥老师是我们医疗三班的班主任,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追忆医疗三班的往事不能不从白福祥先生说起。白老师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年也是一腔热血,凭借与生俱来的豪迈秉性,离开生养自己的关中平原,丢下妻儿老小,来到贫瘠的陕北支边,执鞭杏坛,一呆就是几十年,经历的辛酸苦辣冷暖人生自是不言而喻。白先生是地道的关中书生,老家在富平,与习大大是邻乡乡党,据说是晨可共闻鸡鸣狗吠,晚可共赏夕阳余晖。他操着一口关中腔,几十年都未曾被陕北方言同化。白先生身体魁武,长得棱角分明,气宇轩昂,活脱脱的一个秦始皇兵马俑三号馆将军级别中的文职人员形象,是现代版的兵马俑超模。当时让白老师担任医疗班的班主任,实在是体现了榆林一中领导们选贤任能的用人原则,确属英明之举。他充分发挥了古典文学功底和文字扎实的优势,很快带领大家学起了中医医学,还经常给同学们课外补课辅导,在同学门拉练学农外出的时候,有同学生病,他首先给诊治,为此还有几位坏小子说长道短戏谑白先生,至今想起令人忍俊不禁。白老师是一位天生具有诗人气质的语文老师,在校期间我们都曾被白老师的诗歌创作所启蒙,他写诗极富才情,语言质朴、韵律灵动,我们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也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每次登讲台,白老师必做充分的备课工作,衣冠整齐,嗓音洪亮且极富感染力,很快吸引大家进入求知学习状态,并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真可谓好老师都是伟大的演员。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刚刚酝酿好了情绪,课堂也已经安静下来,教室外突然响起敲门声,跟着有人高喊“报告”,白老师无奈只好应声“进来”,只见慕望举、王开亮两同学开门做了个鬼脸,却扭屁股跑不见了。全班哄堂大笑,白老师顿时没了讲课的兴致,他关上门,好不容易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再次准备开讲时,门外又传来“报告”声,门开了还是这两位捣蛋神神,恶作剧又演一遍。只见老师摆摆手,一脸无辜、万般无奈的样子。下课后老师让我通知王开亮的家长来学校开家长会,几天后我说王家长工作忙来不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那个时代读书无用论正弥漫整个社会,学校没有正常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学生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宝贵的读书光阴就在这种瞎胡闹中混过去了,所幸在于我们有白老师,他的坚持和认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我们学到了受益一生的文科基本知识。
在“四十年 我们走过”主题班会上,策划者很用心地设计了一个模拟课堂,重现当年老师上课的情境,八十高龄的白先生再次气宇轩昂地走进教室,用他特有的纯正关中音大声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全体起立,齐声回答“老师好”,慕望举和王开亮的声音尤其洪亮,也算是对自己当年恶作剧的深刻反省吧。这次毕业四十年聚会,驾驶“蒙K”豪车任劳任怨服务大家的,正是“老顽童”开亮同学,他按时按点毕恭毕敬地接送他的老师和师母,从先生喜爱且得意的笑脸上,你会读懂那种难忘初心和历久弥新的师生情谊。
改革开放初期,望举同学负责榆林某名优产品的营销工作,他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在关中地区设立一个直销点,特请白老师负责打理,这其中当然有关照老师的用意,然而一介儒生却是生意场上的门外汉,几年下来并无业绩可言。但这段师生往来正说明调皮捣蛋的学生与老师总是最亲最有故事。九十年代,先生已调回富平执教,儿子在家乡结婚的时候,在西安工作的丁延芬、慕望举、杨虹和我一同前去贺喜,我们四人集体出现在他和乡亲们面前时,着实让先生惊喜并骄傲了好长一段时间。
业师乔先生
七十年代中期,砍掉高中的基础课程,改成类似今天职高的教学模式,也算当年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是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科学知识严重不足的补充和应急预案。为此,学校从专业医疗机构请来了我们的专业老师乔先生,乔先生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慈眉善目。他长着一双陕北男人特有的大花眼,笑起来却眯成一条线,脸上还长了两个大酒窝,讲话神气十足,让人难忘,想必当年会让很多异性倾慕吧。医疗三班的同学们有限的医学基础知识就是乔先生传授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有趣的民间医疗常识,诸如四诊八纲、汤头歌诀、十二经络、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经典书籍,还有今天耳熟能详的一些医疗术语、都是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和学到,他是我们正宗的医学启蒙老师。乔先生的到来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动力,使我们感受到医疗三班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名称,进入这个教室的学生,必须有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合格医生。和乔老师一起来到我们班的,还有一位他的亲戚,新转学的女同学张芳兰,她的加入使医疗三班女生的平均颜值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也让全班男同学感觉到了身在医疗班的福气,虽然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也仅限于饱饱眼福而已。
“四十年 我们走过”主题班会在篝火晚会中结束,塞上明珠榆林古城华灯初上,掩藏了我们遥远的青春故事,显耀着今日煤都的繁华绚丽与多姿多彩。同学们兴致不减,在回城的大巴上,俊婆姨张芳兰的一曲原生态《不争气的裤带解不开》的酸曲将聚会气氛推向高潮,窗外是隐约可见的黛色沙丘山峦和不时闪现的灯光,歌声萦绕着每个人的心绪,很久很久还在在脑海里回荡。
不久前听说乔老师已经作古,亲爱的先生,我们双手合十,祈愿您在天堂里依然爽朗快乐。少年时代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扎实的童子功,永远也不会丢弃。这些知识和技能,今天我们医疗班同学们还受用不尽,当医生能造福一方,当业余爱好可福泽家人。大家都知道剑武同学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强身健体的太极神拳,把学习的中草药知识实验于神农欢乐谷,丰富着自己的生命体验,享受着自己的快乐幸福人生。
另一位忘不了的老师是榆林一中校医张大夫,他个子不高,面容清癯,眼睛有神,性子急,属于聪明干练型人才。他当时负责我们的解剖学、护理学等基础课程。清楚记得他曾经说过:中西结合最好。中医的经络在人体解剖学中并没有证实它的科学存在,也许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和研究还不够吧。今天回想起来,觉得他当年就对传统中医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判断,真是见识不凡,实属民间知识分子中的高人。
“四十年 我们走过”主题班会在骄阳似火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的神农欢乐谷如约而至。“大黑牛”刘班长在他精心制作的影像资料《我的老师 我的同学 我的班》里调侃道:“我们的检察官,脑三,我三果。”一下子戳到我这个出门人的乡情软肋,地道的亲切的称谓,把我们带回了自己的青葱岁月,人说乡音最美,同学亲,就亲在这种纯正甘甜的味道。记得一九七六年的九月九日,毛主席去世那天,“三果”慌慌张张从外面跑回教室里说:“毛爷爷老瞌兰。”刘班长一巴掌扇上“三果”的脑门儿,很紧张地吼道:“不敢胡说,小心警察抓你狗的。”
医疗三班也成就了不少同学,使他们毕业后走向了医疗工作岗位。建雄同学坐诊榆林广济堂,现在已经是一方名医了。记得当年建雄曾神秘地告诉我:“藏红花这味药药性十足,功能强大,孕妇三钱汤服,配合三阴交、关元、合谷针灸,孕妇便可卸载。”我至今不确定这个神方儿到底有多灵验,但我经常以此炫耀我的中医知识,也以此案例和人们讨论祖国医学的神奇,以及这神奇中有几成靠谱,又有几成并不靠谱。
几年前,丁书记以她职业的敏锐创建了医疗三中队微信群,有一天,群里突然蹦出了一个昵称“南瓜汤”,让人顿时来神。“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是《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中的首句歌词。当时医疗三班拉练到牛家梁公社,离开时计划与当地的知青们搞一次联欢活动,班里决定集体合唱这首歌,反复演练多次后,薛守忠同学一紧张还是唱出了“红米饭”却忘了“南瓜汤”,情急之中,旁边的美女薛梅同学脱口提词“南瓜汤、南瓜汤”,一下子逗乐了大伙儿,守忠同学因此得一绰号“南瓜汤”,几十年像标签贴在脸上一样,以致真姓大名倒没有几个人叫了。南瓜汤啊,南瓜汤,味甘归脾,补中益气,人间美食,天赐良药,看看现在的薛守忠同学,人品性格顶真不就像了南瓜汤吗?要知道当时男女桌上刻有三八线,心中藏着楚汉河,那时候男女同学貌似封建,即使同桌也很少说话,所以薛梅同学的即兴提词既突兀滑稽又尽显急中生智,关乎到医疗三班的集体荣誉时,薛梅同学也是拼了。
望举出身榆林大户人家,有良好的家规家训背景,只不过长了一副极富喜感的捣蛋面孔,其实内心世界细腻丰富且有担当,是标准的暖男型人物。付淑莉天生丽质,为人敦厚贤惠,是品学兼优的好女生。他俩是班里唯一结成的一对伉俪。几十年过去了,望举肩负一个大家庭的生活重担,经历了职业高峰和低谷的多次坎坷,转换了各种不同职业角色,但始终坚持男子汉的责任担当,也始终不改爱情初心。真是娶妻应娶付淑莉,嫁夫当嫁慕望举。
马飞飞与薛梅的跨世纪同学友情,一直是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私下聊天的佐料。飞飞对于同学们的戏谑和调侃,从来嗤之以鼻,表现出高度的光明磊落和自信大气,任凭你们胡诌乱侃,我则从容淡定。此前薛大美女回到阔别多年的榆林省亲,马飞飞洗净脖子等待同学痛宰一刀,为薛同学隆重接风洗尘,敬备美酒诚邀全体同学喝了个痛快,彻底粉碎了一些同学们的臆想和猜疑,将同学友情上升到新的境界和高度。真是一坛四十年的老榆林,清醇厚重,酒好人更好。
杨虹活泼爽快的个性从少女时代就显露无遗,至今性情无改,豪爽依然。记得有朋友在省医院偶遇杨虹,手中拿着自己验血单子,没等对方询问便明白直言:“我得病了,我不怕,死不了!”我一直认为杨虹身上有晋商血脉在起作用,热情、乐观而且非常顽强。她在已经不是读书的年龄还执着求学,修身律己,充实自身,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她曾在北京大学进修,在京城国贸CBD中心创办咖啡屋,活得好不洒脱。不久前她邀女同学们去京城做客,领着姐妹们美美串了一回首都,痛痛快快拉了几宿私房话,闺蜜聚会一时成为美谈,让众爷们儿好不羡慕。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插队下乡半年后,我参加了万人过独木桥的七七年高考,据说当年经过预选后全国尚有590万考生,而录取只有27万人,不足百分之五,在榆林往届生考上不少,在校生考上也不少,而一九七七年春天毕业的我们高七六级同学却很少有人中榜,我是最幸运的一个,被称为当年应届生里的理科状元,此事无人考证。这并非我天宇开张天资聪颖、也非先知先觉早早用功努力,主要是毕业插队后我在城关学校任教,又是教师子弟,有条件临时抱佛脚而已。报志愿时,高中学医的情结一下子暴露了,四个志愿全填了医学院,到志愿表提交的最后一刻,却由家父做主将第一志愿改为西北大学。父亲曾在西北大学学习,后来因病辍学,他讲述了五十年代初骑着毛驴走一个月到西安上西北大学的往事,而命运却未能使他完成学业,他又说西大的伙食比较好,整天四菜一汤,遂选了西北大学,也算是子承父愿,我和我的医学梦从此渐行渐远。上大学离开家乡,与中学同学便少了来往,偶有遇见,还是一样的亲近无忌。前些年,陆续听说
班里已经有几位同学去世了,有乌鸦、闫秀琴等,他们少年时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眼前,同龄人先走,使人倍感伤怀,难以解脱放下,没想到四十年前毕业时的分别,与这些鲜活的生命竟成永诀。今天,我们都是快进入耳顺之年的人了,什么老总、老板都是浮名而已,每个人每一天都开心地生活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好光景。我特别欣赏生贵同学单纯爽朗富有激情的人生姿态,他用心收集整理和编辑而成的五集影像资料,对我们而言弥足珍贵,值得永藏。这里记录着猴子、晓丽妙曼的舞步,芳兰原生态的陕北酸曲,剑武精心营造的神农欢乐谷天堂,建雄作为名医坐诊榆林广济堂,望举与班花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医疗三班同学们幸福成功人生的完美体现,特别是八仙姑风姿绰约体态丰腴自我陶醉的旗袍秀,更是聚会中的亮点,女生们笑成一团花枝乱颤的样子和男生们六神无主的搞怪表情,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快乐回忆。
据说当年只有我们这一届办了医疗班,这样,榆林一中高七六三班(医疗班)也算是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特殊产物了。作为这个班级的毕业生,我们当然摆脱不了那个时代留在人生中的鲜明烙印,那是一个时代对一代人命运的呼唤和安排,是我们的命中注定,我们全盘接受并为之感恩。感谢我们能成为同学,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缘分;感谢我们今天能不忘初心,亲如兄弟姊妹直面今后的人生。同学情,就是久别重逢后的一个结实拥抱;同学缘,就是从来不用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人间至情。
我们曾经一起学习,一起搞恶作剧,互相打逗玩闹;一起在红山植树造田、拉土填沟、修理地球;一起去解家洼学农,体验农村生活;一起去孟家湾拉练,锤炼自己的意志;一起去医疗网点实习,进行医学知识的临床实践,去田间地头普查甲状腺发病成因……我们没有今天高中生天天考试的烦恼,没有高考的种种期许和压力,但我们过早地进入了社会,过早地独立面对人生苦难,肩负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练成的。
我们活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活在属于我们的天和地之间,人生如梦,转瞬即逝。正可谓:与君有奇缘,相见不忍别。仲夏南柯梦,醉醒是暮年。
(贺光武)
————————————————————
賈国林雕塑作品。入选榆林城市地标雕塑设计
《同学聚会感言》
不知不觉中,
已经过了四十年,
渐白渐秃的两鬓,
提醒我渐行渐远的当年。
可总是有一丝抹不去的记忆,
时常涌上心间,
加强那些难以排解的思念。
你是否记得,
那墙上字迹飘逸的诗篇,
你是否记得,
那嗓高亢入云的雷刚唱段;
你是否还记得,
那张传来传去的纸条:
那是我们青春来临的宣言;
你是否还记得,
那轰轰烈烈的开门办学,
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劳作在工厂的车间
和农村的田野?
伫(zhu)立在静谧的月下,
逡(qun)巡在清晨的河边······
当年那熟悉的场面,
那些亲密的同伴,
欢声笑语,指点江山,
就会清晰地出现在面前,
挥之不去,去而复返!
不论是邂逅(xie hou)在城里,
还是偶遇在路边,
总有无数个话题聊起没完。
只要说出一个名字,
就有一幅笑脸,
从岁月的深潭中浮出水面,
搅动我们感情的波澜。
可当久违的你站在面前,
岁月的风蚀与记忆中的容颜,
竟有如此大的改变,
不禁使我们感慨万端。
我们的童年——
真的被时光留在世纪的那一边!
今天在这里,
我们再一次相见,
今天在这里,
我们又一次团圆。
我们又见到了那些谙(an)熟的面容,
仿佛又回到当年的医疗班。
让我们把几十年的往事启封开坛,
让我们把关切的话语说他一天,
让我们把人生的感悟侃上一侃,
让我们疲惫的身心来个小憩(qi)——
在同学情的温馨中酣(han)眠!
在愉快的回忆中,
我们要再一次享受童年;
在想象的山水中,
我们可以放肆的呐喊;
在融洽的交谈中,
让我们说说昨天、今天;
在热烈的碰杯中,
让我们祝福明天——
望君永远幸福,此生平安!
人生的相聚多么短暂,
但相聚最能体会友情的甘甜。
相聚在今天,回首四十年,
那一刻,早就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相聚在今天,展望二十年,
这一刻,又将我们的友情凝结到永远!
不愿说再见,
又要说再见;
————————————————————
王榆生国画近期作品
一中毕业四十年,举杯相聚在天瑞。两鬓披霜顶希脱,满脸皱纹写春秋。凝视相识难相识,拍拍头门则是她。红酒白酒叙同窗,土豆红箸忆当年。铁锅羊肉香满院,汗流浃背肚朝天。滔滔不绝人生绩,莺歌燕舞迎夕阳。(李怀国)
——————————————————————
40年前,我们风华正茂,毕业后各奔东西!工作、结婚、生子、事业、前程,使同学们鲜有来往,谁曾想光阴似冉,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己过40年,如今的我们都己功成名就,儿孙绕膝,都己是爷爷或奶奶!好在科技发达,微信传情,丁延芬书记建“医疗三中队"群,把同学们组织起来,一次聚会接龙竞将十有八九的同学联系起来,同学们参予的热情之高超出预料!向荣班长官居局长,公务虽忙,亲自挂帅,任劳任怨!更有小林、志忠、海江、培宏、守忠等同学几到神农欢乐谷勘验聚会现场!而贺光武同学为大家出资订制的聚会衫,穿在身上,喜上眉梢,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40年我们走过,虽然各奔东西,但心是相连的,珍贵的同情从未断过!我在沙漠中建设农业园,光武同学不但赐我“神农欢乐谷”美名,而且求有着“陕西隶书王"美誉的省政协领导马正权先生亲笔书写“神农欢乐谷",使得神农欢乐谷在充实的地气上又有了几分贵气!还有小林、志忠、向荣等同学都曾给予帮助,在此我一表谢意!
20年前,我建 神农欢乐谷,好多人不理解,而现在凡来过的人都说“神农欢乐谷”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而我历经20年专为养老做准备:老年大学学唱歌八年,练武50年,丰富和增强了医疗知识,对亚健康及过敏鼻炎多有研究,掌握了“吃法”和“练法",正在进行的“中老年复壮法”研究日益完善!
同学们,神农欢乐谷就是“医疗三中队”的家,希望常回家看看,哪怕不种不锄,也可采摘收获!更欢迎“抱团养老",老了我们还在一起!
(袁建武)
——————————————————————
刘向荣与同事合作的工商行政管理改革论文,在国家工商总局交流,并入选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蓝皮书》,并获二等奖
一位同学拿聚会照片给家人介绍时,他母亲突然指着照片中的我说:“你们这个老师还不算老”。我有那么老吗?也是的,我形象惭愧,脸上写满了苦难,确实是比同龄的同学们显老了许多。聚会时看到女生一个个保养做美容,依然俊俏靓丽;男生虽少有小鲜肉,却也是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编辑电子相册和纪念册的过程中,面对四十年前的同学,追忆往事,感慨万千。四十年太短暂了!对比前后的照片,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我们曾风华正茂,豪情万丈。那是我们人生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四十年又是那么漫长!我们经历了多少不该有的轰轰烈烈,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十年读书,十年文革,后来才知道我们被浩劫了。幸运的是我们毕业之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四十年,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革发展,我们与时代同行!四十年过去了,辉煌、平凡、满足、缺憾,都已成云烟。同学聚会,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班是有故事、有感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集体。一朝为同学,造就了一笔丰厚的、不会贬值的永驻内心的宝藏。同学,将是我们永远是至纯至真的兄弟姐妹,是一种永远的牵挂!将会使我们今后的生活更加充实,幸福快乐!毕业四十年,人生年将六十岁。我们是到了该说告别青春,向青春致敬的时候了!然而一场聚会让我们再次进行了青春的洗礼!饱尝了四十年前的青春感受!如张海荣同学聚会后网上发的感言:“相聚三日虽然短暂,但应一生用心珍惜,‘医疗三中队‘永远闪烁光芒。四十年后的相聚为我们后半生生活带来美好念想。四十年后的相聚是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的美丽乐章……。”青春虽不能永驻,但是只要和共同走过激情岁月的同学在一起,那纯洁无邪的同学友情就依然如故,初心不会变。
同学聚会,除了满满的心灵鸡汤,还有那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为聚会奉献的同学。申海江、薛守中、李林华、刘珍萍、高雁、马燕和薛丽霞等同学,亲自下厨,为同学们做了一顿任何饭店里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负责筹备的白小林、王晓慧、李俊芳、马跃飞、张志忠等同学,殚心竭虑地策划、实施着聚会的每一个步奏。刘培鸿、王开亮、陆生贵等同学无私奉献车辆等设备,为同学们服务。特别是聚会之后,陆生贵、刘宏等同学,为同学们制作纪念册、电子相册,付出了辛勤劳动。贺光武赞助每人一件体恤衫,袁建武赞助农家风味午餐,无偿提供活动场地,为聚会锦上添花。
聚会进行中,常秀岚老师发来微信,让我感动万分!我在聚会期间给同学们宣读了原文,在此再次呈现给大家:“各位老师、亲爱的高七六三班全体同学:你们好!老师想念你们!非常想和你们欢聚一堂,忆往惜、话友谊!但因二班三班聚会时间重叠而遗憾缺席!只有短信表达祝福:祝你们聚会圆满成功!再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顺意!……日月长在,友谊长存,后会有期,我一定好好养生保健,力争健康长寿,参加你们50周年的再聚会!……想念你们的常秀岚老师
日于山西大同(请向荣同学代我转达)!谢谢!”
记得1980年年底,大部分同学刚刚参加工作。袁建武在他工作的单位,新建南路工商银行营业厅内把20多位同学召集在一起,举行迎新春茶话会,还给到场的同学每人发一张明星年画。贺光武提了“共存共荣”祝福语!当时没什么感觉,几十年过去了,才觉得寓意深长啊!1988年白老师回榆,张志忠组织30多位同学聚会。在商业局座谈,毕业十年,初入社会,倾心畅谈,把酒言欢...我好象去宝鸡开会了,听了倍感缺憾!高雄英还把同学们请到家中吃饭打牌。只可惜我没有参加上。这次毕业四十年聚会来的同学最多,但还是有几位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次聚会洋芋花没有看到,篝火晚会由于音响、场地等诸多原因,没有预想的效果,成了同学聚会的败笔,作为组织者,感到十分遗憾和不安。
同学就像是浓烈的好酒,存放的时间愈久,回味就愈加绵长 、醇香。岁月的长河会冲刷掉那些琐碎的记忆,同学友情却能让我们终生回味,永不褪色!同学们,记着在今后的日子里经常翻开看看我们不忘初心的纪念册、电子相册,哪一缕缕牵挂、一份份记忆、一片片情意,将会一次次点燃我们的激情...!(刘向荣)
——————————————
袁建武同学的“神农欢乐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府谷七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