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现在美国为什么到处搞贸易战战吗?

当前位置: &
美国要搞贸易战 这位帅哥总理却跑到中国谈起合作
扫描到手机
01:07:21 & & &
(原标题:【解局】美国要搞贸易战,有些国家却跑谈起了合作)博鳌论坛迎来两位欧洲的国家元首:荷兰首相吕特和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其中,这位奥地利总统还特意带了去年新当选的总理库尔兹一起访华。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就是那位30出头的帅哥总理。库尔兹这两位领导人,不光是参加博鳌论坛,还顺道花点时间,做了次正式的国事访问。两国都派出了非常高级别的大规模的访华代表团。对于欧洲,国内的舆论一般都聚焦在英法德之类的欧洲大国,荷兰、奥地利在中国的新闻中,不算是“流量担当”。但可别小看荷兰和奥地利,他俩来参会可是别有意义的。这次博鳌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强烈的问题意识,就是在逆全球化升温、某些大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打贸易战的背景下,怎么推进全球化。而这些年,中国倡议“一带一路”,为下一阶段的全球化开出中国的药方。有没有其他国家呼应?有很多。这其中就有荷兰和奥地利。荷兰和奥地利均是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根据KOF全球化指数,荷兰和奥地利全球化程度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四位。可见,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完全受益于全球化,他们支持全球化也是情理之中。所以,中国撑起“新”全球化的大旗,当然符合荷兰、奥地利等欧盟小国的利益,可以保证它们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当然,这些年,欧洲经济的不景气,也让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了荷兰、奥地利。右翼民粹主义的荷兰自由党在2017年3月大选中获得19席,影响力不容忽视。同样立场的奥地利自由党在2017年10月大选中的得票率为26%,获得历史上的第二最好结果。但荷兰和奥地利两国的发展历史就是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右翼民粹主义能反对移民,但没法封闭国门搞保护主义。面对国内提振经济、降低失业率,解决民众的剥夺感和挫败感的迫切需要,欧盟小国怎么都没有理由和本钱搞国家主义、孤立主义。加之欧盟现在内部不稳和相对衰退,荷兰、奥地利转头向东寻求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是理智的选择。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与中国加强合作,一起推动全球化,可以为荷兰、奥地利的经济提振带来信心,反过来会巩固和吸引执政党的民众基础。我们可以看一个调查数据。根据Bruegel数据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前十名受益者中,荷兰是第二,奥地利是第四。“一带一路”带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会带来运输成本的的降低。一旦运输成本降低,荷兰和奥地利的贸易量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增长9.35%和8.85%。所以,习近平在会见两国领导人的时候,都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荷兰首相吕特就说:荷中关系强劲且重要,荷方期待深化两国合作,共同打造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奥地利新一届政府还将积极发展对华关系和“一带一路”倡议首次写入了执政协议。另外,双方在支持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上也有着很多共识。荷兰和奥地利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中国也多次重申重视欧洲,支持欧洲一体化,这与荷兰和奥地利的立场不谋而合。因为,只有保证欧盟存在,欧洲小国才能在国际社会中保证话语权和竞争力。特朗普追求“美国第一”,搞保护主义,中欧关系如果能有突破,自然能为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全球治理合作将是中欧关系的新增长点,其中一个共同责任,就是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这个在习近平与荷兰、奥地利领导人的会面中,都反复强调了。我们可以以荷兰为例。中国与荷兰正式关系始于1954年11月,是与华建交的最早欧洲国家之一。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是欧洲汉学研究重镇,曾是欧洲最大的汉学院之一,也是最早从事中国研究的国家之一,可追溯到17世纪初。莱顿大学中文图书馆是欧洲最大的中文图书馆。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分别在2015年10月和2018年2月两次访华。多年来,中国和荷兰的双边贸易也一直在增加。荷兰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7年荷兰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074亿美元,增长30.9%。荷兰向中国进出口实现双增长,分别为32.8%和19.1%。荷兰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非常积极,愿意发挥在港口设施、物流运输和农业领域的优势。中国的巨大市场,让荷兰不能不重视。荷兰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包括花卉、植物、肉类、乳制品和蔬菜,2017年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为920亿欧元。但荷兰出口的农产品却占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不到1%,提升空间超级大。荷兰提出“荷兰农产品将是中欧班列东向路线的初级产品”和“鹿特丹将成为‘一带一路’在欧洲的物流枢纽”,这给中国政府带来明确信息:“一带一路”倡议,荷兰要参与!比如荷兰乳制品,在近日举行的中荷经贸会谈期间,随荷兰首相吕特一起访华的荷兰商团成员、今年元月刚刚履新的荷兰皇家菲仕兰全球首席执行官司马翰(H.Schumacher)就向媒体公开表示,看好中国市场发展,2018年将在中国投资1亿欧元用于现有工厂、各大品牌产品、餐饮渠道的开拓和升级。司马翰表示,除了一二线城市,更要积极抢占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甚至五六线城市,2018年计划继续通过渠道下沉的方式拓展到180个城市。想到前段时间某些国家来势汹汹地挑起贸易战,虽然没有落地,但一些聪明的国家和企业,早就看准了中国的商机,已经暗戳戳地开始布局了。事实上,在16+1的框架下,中国已经与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有了实质的进展。现在,在全球化的共识下,中国与西欧小国的合作也日渐紧密,虽然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哪个是“民心所向”,早已一目了然。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590586',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52',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69岁老人无照驾驶脱审摩托,被查后袭警
贸易战第一批“受害者”浮现 这些国际名牌最受伤
拖延两周仍有3家美航企未改涉台标注 民航局回应
震惊!探秘非洲穆尔西部落唇盘妇女另类美丽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590561',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51',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48',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50',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49',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44',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47',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5822746',
container: s,
size: '336,280',
display: 'inlay-fix'政局 | 美国打中国?贸易战的背后
政局 | 中美贸易冲突 & 中国经济转型
陈经:中美两大“例外国家”的巅峰之战
来源:风云之声
对美国来说,多年来的逆差与资本扩张,直接养大了中国这个对手,资本优势没有太大意义了。到外国制造波动,只会让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更有吸引力。美国需要与中国进行基本面的较量,看看谁才是最终的“例外”。当美国失去例外的地位时,全球霸权也将随风而逝。
特朗普派出的美国代表即将在北京与中国谈判。中美两国是如何走到这个巅峰时刻的?
一.“清仓中国”背后的经济模型
有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是 “Stakeholder”。这个词是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纽约美中关系委员会的演讲中提出的。在这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演讲中,佐利克最核心的话是:我们应该要求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的Stakeholder(We need to urge China to become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Stakeholder是一个金融词汇,意指股东、利益相关人。当时这个说法很新鲜,其实对中国的定位很明显。
佐利克与胡主席
美国的意思是说,中国是个大国,在积极努力地搞经济,实力也还过得去了。虽然和美国差得远,但是和几个小弟德国、法国能拼一下了,也能预期中国实力会继续进步。中国的胡主席在20国财长大会上说了,再花15年时间,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冲击30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速度太快了,到时经济总量会超过日本,再不能忽视了。
江湖上出现了上升势头明显的新势力,老大要研究一下。研究成果一,局势显然还在掌控中。就算中国运气不错,没有像章家敦预测的那样崩溃,反而实现了胡主席的2020牛皮,GDP总量也不过是美国的五分之一,老美这点自信还是有的。中国威胁论也有人写,军方圈钱找借口,夸大中国军事技术能力,总这么搞都看烦了。军事威胁还有点影,经济威胁完全没法写,总得有点常识吧,不能写科幻胡编。
中国人均GDP
研究成果二,这个美国不会明说。但是美国资本家心里清楚,尼玛机会来了!现在有人听说朝鲜要改革开放了,就惦记着去炒房,这才哪到哪。当时中国的市场机会,是真能让资本家口水流一地。一个国家,GDP要翻两番,那就是四倍,这机会是多大?特别是搞金融的,更能明白这里巨大的利益。对中国放话,说的就是“利益相关”。美国承认中国的利益,中国也要“懂规矩”,要“对国际社会负责任”,也就是说,要给美国送上天大的好处。
这个天大的好处很快就落到了实处。2005年6月,美国银行30亿美元战略入股建设银行,从中央汇金购入9.1%的股份。建行在香港上市后,美银又两次在2.42及2.80港元购入60亿和195.8亿股,总持股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9.14%。美银后来陆续卖掉了这些股份,回收了2060亿港币,狠赚了一笔。2009年金融危机后美银差点破产,这笔巨额收益作用极大。一个美国的银行,持有中国四大行之一约五分之一的股份。在现在看来这不可想象,然而10多年前这种事就发生了。Stakeholder,就是小股东,要负责任地让国际社会老大赚大钱。这一点,美国人并没有看错,也实现了目标。美银在建行其实是少赚了,如果不卖现在市值近4000亿港币。
对中国战略投资的美资还有好几家,也有欧洲的财团。2006年1月,高盛投资团(还包括安联与美国运通)在北京签约,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2013年高盛彻底清仓工行,累计套现98.6亿美元,成本25.8亿美元,投资收益282%,分红未计。英国“四大行”之一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属于在中国赚得不多的战略投资者。本来2015年12月,RBS领投了中国银行10%的股权,其中RBS占4.3%。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RBS救命需求最迫切,等三年锁定期一过,2009年1月就扔光套现了184亿港币,只挣了不到40%。如果不卖,现在价值530亿港币。
据统计,2005年以后中国四大行IPO引入境外机构战略投资,这些投资者收益超过一千亿美元。外资机构看上去非常肥厚的收益,一度是中国舆论批评的重点,自己股民亏惨,外资轻松赚上千亿美元。而且看上去这些机构就是来操作了一下,都不用来中国开工厂卖货,就退出走人了,好象没什么贡献。
但是现在看来,事情有了变化。外资机构赚得真的多么?南非的Naspers公司,3400万美元投资腾讯,17年坚定看好一股没卖,赚了1600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收益最高的一笔投资。这么多美欧财团,搞不过南非一个公司。美欧财团运气也不太好,刚投没几年就来了金融危机,一些公司要扔中国股票套现救命。另外还有一个重大判断,年起了一股“看空中国”的风潮。当时说中国货币扩张死撑经济,“明斯基时刻”随时到来,大批外资机构觉得中国金融风险太大,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选择了清仓锁定收益,美银和高盛都是这时清仓的。
这个“清仓中国”的行动,绝不是随便说说。这几年李嘉诚在大陆与香港卖掉了很多资产,转投到欧洲,就是这种大势的体现。2015年人民币转为贬值,中国外汇储备下降了一万亿美元,也反映了这个大气候。那段时间,中国数次发生银行间利率飙升的“钱荒”,传出地方债公司债无力偿还要逾期的新闻。不时有经济学家出来一惊一乍,说是时候了,所有资产出海,快跑!例如一位知名投行经济学家2013年8月是这样分析的:
四大经济体中,最尴尬的是中国。别国去杠杆时,中国在增杠杆,养大了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两只妖魔。……中国靠出口、基建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差不多走到了尽头,而新的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尚未成型。…..过去十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扩张资产负债表、信用膨胀上所为远超过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堪称QE王。……..基于上述判断,如果笔者在中国有一套以上的房子,笔者会出手套现。如果笔者是成功人士,笔者会选择资金出海,美股、美房,日本商业物业和几年后希腊的资产对笔者均有吸引力,不少全球性大公司的股票估值也合理。笔者宁愿被通胀抽水,也要多留现金,估计几年后可以在中国买到便宜得多的资产。
当时这类看法非常流行,中国经济看上去挺像信贷超常增长造成的泡沫经济,房价高涨,乱象很多。按明斯基时刻的理论,在借贷发展的第一阶段,投资者(在中国是指政府与企业)负债少,偿还本金与利息支出都没问题。在第二阶段,借贷规模扩到很大,投资者收入只能负担利息支出,本金还不上了。第三阶段就变庞氏骗局了,投资者要借新还旧,债务水平指数增长,迟早爆掉。
对美欧投资者来说,这个“经济模型”还是很中听的。本来说中国20年能翻2番,就算偏快的增长了,结果到2010就翻2番超过日本了,一定是用了邪法。后面中国信贷总额不断增长,企业负债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借新还旧,应该是没法过了,符合第三阶段的现象解释。因此,“清仓中国”就是自然的判断。而且要等能套现时提前卖,等庞氏骗局爆了就没法跑了。中国很多人也相信了这个理论,把国内资产转移一些到境外,分散风险。换外汇的人很多,外储下降太快,政府不得不收紧了额度控制。
“清仓中国”的判断,虽然说对中国不太友好,其实是常见的财经逻辑。明斯基的理论并不是专针对中国的,轮上谁就是谁了,应验了多次。2014年中国购买力平价的GDP超过了美国,这是一个重大信号。在一些人看来,这绝不合理,是信贷庞氏骗局硬撑出来的,明斯基时刻随时爆发。
但是这两年,西方世界终于发现了真相,被震惊了。
二.“例外国家”逻辑下的美国与中国
在国际经济中,有一个“美国例外”现象,说的是美国地位特殊,不能套用一般国家的逻辑。例如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就有一个“特里芬悖论”,说美国需要多年逆差,给世界经济提供流通货币,而其它国家持续逆差就很不好。美国有世界最强的高科技、军事、金融优势,经济理论上“美国例外”被世界承认,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正常的。美国招人恨主要是日常行事强凶霸道,不仅理论上要例外,连实际操作上也要例外,国内法要管到国外。
美国的301条款就是国内法管到国外
美国2008年搞出金融危机后,其它发达国家受损更严重,美国明显恢复得更好。这也是“美国例外”起了作用。一是美国以IT为龙头的高科技有真实的发展,创新不断,市场份额大大扩张,带动美股创了新高。二是美国海量增发基础货币进行了多轮“量化宽松”,如上图,基础货币短短数年翻了四倍。一般国家做了不好的事,美国做起来却好象没什么坏处,遭到重创的金融公司救活了,GDP恢复增长,美元指数还上涨了,美国相对其它发达国家的优势拉大了。
其实美国人素质参差不齐,问题人口众多,吸毒与枪击暴力犯罪泛滥,随便拉出个美国人大概率有毛病。美国3.2亿人,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人均素质落后于日本和欧洲多国。但是美国人均GDP高达59500美元,仅落后于卢森堡、瑞士、挪威等小国,大幅领先德国(44200美元)、法国(39600美元)、英国(38800美元)、日本(38500美元)等经济大国。这其实不正常,必须用“美国例外”来解释。不是说美国“精英人口”把“问题人口”给平均上来了,而是美国利用综合优势,获取了其它发达国家没有的巨大利益。美国能搞一些超级操作,别的发达国家学不了。同样都是量化宽松,美债由于流动性的优势,表现就比欧债、日债要好得多。中国增持欧债、日债,现在回头看吃了一些亏,减值算是小事,要套现不如美债方便。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体系毛病很多,连美国人自己都有不少“醒世恒言”,说美债要完,养老金入不敷出迟早要完。但是唱衰美国要小心,因为“美国例外”。可以看衰欧洲、日本,对美国要多看看它强大的地方。
这两年国际上猛然醒悟,除了“美国例外”,还有一个“中国例外”现象。例如前些年炒得火热的金砖五国,中国声势其实不算太强。前期印度更被追捧,2014年前巴西也火过一阵,一些排名超过中国。但是2014年国际原材料价格崩盘后,才发现真相是“一金四砖”,中国的经济数据远超过其它四国总和。
该预测来自高盛
在2006年我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将中美两国单独分出来各占一层(另三层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失败国家,参见《中国的官办经济》中的“五个世界”一节)。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例外的;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例外的。现在这个划分成了常识,时不时有外国人要求把中国当发达国家。其实把中国当发达国家也不合适,中国和美国一样,有“例外国家”的独特地位,虽然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些差距。“例外国家”是比发达国家还要强大的存在。经过约10年的发展,中国不仅证明了自己是“例外国家”,而且正在做一些别的国家做不来的大事,将“例外”落到实处。
在2013年观察中国,明斯基时刻理论看上去挺象回事的。这个理论考察的是现金流,看金融主体的收入、借贷、利息支出,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旁式骗局就不可避免会崩溃。正如中国多家倒掉的P2P非法集资平台,从发展之初就注定了崩溃的结局。但是这个模型用到整个中国却不成立。
明斯基时刻为什么会爆发,崩溃时会如何?最明显的现象是市场信心瞬间崩溃,大家都跑去P2P公司提钱,都卖股卖房逃命,就爆掉了。所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市场信心,而这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你说一个系统是“三期庞氏骗局”,市场就会跟。能顺利取出钱的时候,就连P2P的一堆人都非常有信心,新的集资计划也能兜售成功,好象一切都对。
对中国来说,货币体系确实在大幅扩张,一些企业与地方政府负债压力大,怎么描述都行。但是,政府有太多办法来维持市场信心了。你想从银行取钱,没有问题,不会恐慌。企业债或者地方债欠钱还不上?借新债换掉旧债,利息支出都能减少了。外汇储备足够多,境外生意没有问题。境内通胀抢购?产能过剩,你随便买。会抢出问题的,要资格,限购限贷。中国已经多次有呼声说,对于出事的地方债企业债不要包底,让市场处理,但是都由系统接过来了,这么多年居然都没出事。
人们也同意,如果中国的系统想要压下局部金融乱象,是有能力的。甚至有些P2P骗局的受害者,也跑来包围政府,希望由强大的系统兜底。系统对于空手玩钱的庞氏骗局当然不会兜底的,全都爆掉了。但是对于有战略价值的主体,会出手死保。这其实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杀手锏。象铁路公路等基建项目,以及一些长期研发项目,国家疯狂投资,根本不考虑短期现金流,要钱靠系统挣,强大的系统横扫一切。
有的人会争辩说,这是局部风险转嫁成了全局风险,局部不爆,到时就整体爆个大的。原理上这是对的,很多国家确实发生了全局风险,经济整体崩溃了,货币大幅贬值。这就要说到,为什么中国是“例外”了。
从实物生产角度来看,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生产能力是能和整个外国抗衡的,碾压任何单一国家。从国际贸易上看,中国的地位比美国还特殊。美国的高科技其实用户不多,穷国根本玩不转。就说卡中国脖子的芯片,出口到穷国也没人会用,得有技术人员搞生产设计。
中国一头连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高科技部件,以及世界各国的原材料,另一头连着全世界的应用市场,中间需要的环节自己能补的全给补了。中国并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或者贬义的世界组装车间,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把大部分环节给补掉了,包括很多过去的“高科技”。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中国这样的组装车间,有些就是从中国搬过去的,甚至是中国主动安排的。但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弱点是,不会进行自主的“补中间环节”,产业链无法扩增。如果能做到政治稳定,接受外界帮助把基建搞好,能进行组装加工都算是不错了。
在中国的生产体系眼中,一般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区别。中国对这些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需求已经大幅降低,没有多少依赖也就构不成威胁,或者威胁很容易用市场进行反制。那么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原材料进口来源和出口市场,甚至未必有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大,因为人口不多,也在衰落之中。2017年中国对东盟出口2791亿美元,已经接近了对欧盟出口,日后超过也不奇怪。
中国主打的一带一路沿线全是发展中国家,以后肯定会是对外贸易的主体。东边止于日本韩国,西边到欧盟,囊括了亚欧大陆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体系已经有能力主导亚欧大陆的发展,在非洲中国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最强的,这对全球贸易体系是一种震憾冲击。如果主导了亚非欧大陆的贸易,全球经济的中心就肯定是中国。而这种前景不是空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因此,“中国例外”并不是多难理解的事。就连美国也不可能主导亚非欧大陆的贸易,更不要说一般发达国家。中国并不是以发达国家为目标追赶,根本不用算差距有多少。中国是直接设计了一个全球贸易体系,以后辐射全球的经济模式会是前所未有的。
三.不再稀缺的资本
对于中国,应该去观察,为何中国的体系能够支撑这么大的事业。如果去找明斯基时刻,那就是没有看到宏观图景,只看到一些局部乱象。如果看到了宏大的图景,就会发现,中国的体系要平息一些局部乱象毫无问题,而且琢磨的根本不是明斯基图景中的信贷扩张,而是更为根本的全球经济体系问题。
对中国来说,信贷扩张只是一个基础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说明中国体系的特异。发展中国家的信贷扩张是一望可知的作死行为,会以大幅通胀、汇率大贬而结束。因为本国没有对应的生产能力,信贷扩张并不增加生产力,而本币没有信誉,扩张出的货币换不到更多外汇,甚至会引发外逃,也无法引进外部生产力。而中国的信贷扩张,却可以自主地建立起产能和实物资产,同时由于出口优势有巨大贸易顺差,本币也不贬值。富人与中产通过组织生产,或者炒卖资产搭顺风车,在迅速扩张的货币体系中很容易就赚到了大钱。这样,中国人就迅速实现了财富增值,跑到国外也显得非常富有了。这就是这10年,大量中国人在全球财富排名急升的原因。
2009年,中国为了应对全球危机,进行了超常规的货币增发,M2增幅高达27.68%。这并非是规划好的行为,接下来数年M2的高速增长也并非顺境所为,更象是一年年“最困难”的苦吟中逼出来的,谁都知道这么增发货币不是办法,2018一季度M2 增速已降至8.2%。但是真做了以后,就发现产生了意外的效果,确认了中国是例外国家。至少社会资本是膨胀了,国内外财大气粗的气势和过去完全两样。
这10年,美国也做了类似的事,货币体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其实美国人的资产也迅速增加,以股市为主。由于美国是例外国家,美元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由于流动性的原因,甚至显得更为强势。人民币和美元,是过去10年中最强势的两种货币。
中国与美国这两个例外国家货币体系的巨幅扩张,影响非常巨大。实际上,中美两国内部,以及国际上,已经不再是资本稀缺了。有钱的富人、公司,有钱的政府,到处都是。资本稀缺是过去全球经济的常规玩法,因为一般国家无力创造资本,而发达国家也有意控制,提升资本的威力。日本曾经一度进行了资本溢出的操作,但无法和中美这10年的操作规模相比。中美两国的操作说明,资本并不天然稀缺,只要掌握世界经济命脉的国家进行货币扩张,而世界对这种操作无力制约。
当中国的外汇储备积累到4万亿美元的时候,其实已经宣告,国际资本稀缺时代彻底结束。中国在外国疯狂收购,巨额外汇却根本花不完,稀缺的是有价值的资产,而不是资本。2005年到2013年,美国资本以Stakeholder名义对中国金融公司的战略投资和套现,是资本稀缺时代的逻辑。中国不应出让巨大的份额让美资入股,美资也不应该套现。外资获得的千亿美元“巨利”,在中美的巨额新增货币面前,显得价值并不大。
在资本稀缺时代,其实美国一直在利用“例外国家”的地位,以及创造资本的能力,收割各国的资产,直到碰上中国这个对手。美国的贸易逆差,让中国积累起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又建立起了独步全球的生产体系。当中国也成为“例外国家”的时候,资本就不再稀缺了。10年里,中美两国货币体系大幅扩张,利用资本与技术在全球攻城略地,占领市场与网络空间,将其它国家越拉越远。
2013年,对中国发出“明斯基时刻”预警的美国人,进行了“清仓中国”的短期操作。但是美国人迅速意识到了真相,震惊地发现中国也成了“例外国家”,进行了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体系化的操作,对美国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因此,美国发动了贸易战、技术战争对中国进行反制。两个“例外国家”的斗争,是过去任何分析框架都装不下的。
中国制造2025
当然,货币体系大幅扩张的副作用不会没有。对中国来说,因为贸易顺差人民币有升值动力,外汇储备三万多亿美元从贸易需要角度看明显过多。但是从货币体系中赚到了巨大财富的本国富人,却积累起来了远超外储的巨额人民币资产,如果放开换汇,可以把外储清空几遍。因此,反腐败、限制外逃都是必须的。对于有价值的资产限购也是必须的,不仅一线,二线城市房产都要限购了,不然富人的投资冲动会造成房价巨大的扭曲。对于全国二手房实质性的限卖,如海南等多地不许交易,也将部分资本锁死。通过这类“货币共产主义”的操作,保证资本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本国富人资本既无法外逃,又买不到稀缺资产,奢侈消费也花不了多少钱。出路是到科技领域进行投资,既然资本不再稀缺,炫富也就失去了哲学意义,对技术的追求会成为潮流。
对美国来说,多年来的逆差与资本扩张,直接养大了中国这个对手,资本优势没有太大意义了。到外国制造波动,只会让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更有吸引力。美国需要与中国进行基本面的较量,看看谁才是最终的“例外”。当美国失去例外的地位时,全球霸权也就随风而逝了。
科恩:美国为什么要与中国打“贸易战”?
近日,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高达600亿美元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随后中国政府也立刻发布了反制措施,贸易战的硝烟似乎越来越浓。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务实经济学:美国政府与创业型经济重塑》(2016年11月)一书,为了解本次贸易战提供了一个美国视角。
作者斯蒂芬·S.科恩(Stephen S.Cohen)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J·布拉德福德.德隆(J. Bradford DeLong),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兼任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员。
文章来源:《务实经济学:美国政府与创业型经济重塑》
特朗普为什么要与中国打“贸易战”?
在美国,并不平衡的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美国的政治家和新闻记者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被中国人为地压低,他们要求中国对汇率政策做出实质性的调整。 2011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 1290亿美元,从中国的进口额为 4110亿美元,相当于存在 2820亿美元的净贸易逆差,这个数值比 21世纪头十年的巅峰水平要低得多。在 2011年美国经济低迷时期,中美贸易平衡的价值等同于为美国提供了 300多万的工作岗位。
但是,应用于两国贸易核算的传统会计算法会产生很大的误导性。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出口市场,而地理面积很小的香港地区是第二大市场。更重要的是,只要是从中国生产出来然后到了美国的所有产品都算作是中国的出口,但是,这样的算法却没有考虑到,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可能攀升到最后总价值的一半。
中国郑州富士康代工厂内,库克与iPhone6 Plus生产线女工亲切交谈
用著名的苹果手机进行分析再合适不过了。一部苹果手机在工厂的出厂价格是 169.41美元,这里面只有 6.54美元的中国附加值,但是,这部手机到美国的苹果店之后,当出售给顾客和 AT&T时,价格就卖到了 599美元。中国正在稳步地、成功地增加着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从附加值角度看,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也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以一个典型的美国出口产品——波音 777飞机为例。波音 777飞机有 1/3的外国附加值,日本是这个产品的主要生产伙伴。更早时期的波音 727飞机,有大约 2%的外国附加值。美国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着国内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OECD和 WTO正在打算挑起重担,通过附加值来追踪国际贸易的发展路线。依据它们初步的核算,按照传统惯例计算出的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额中,仅仅只有一半左右是由中美附加值组成的。从附加值的角度看,中美双边贸易逆差有 1410亿美元,而不是传统算法得出的 2820亿美元。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减少了数字显得过于巧妙,但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贸易逆差依然很多。
“掠夺性”投资
过去,技术转让一直是中国对外国公司政策的关注焦点,现在依然如此。在过去 10年里,超过一半甚至达到 2/3的中国出口都是来自被中国称之为“外资企业”的公司。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复杂性程度上不断攀升至高点,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得益于外国公司。来看看最新的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宏伟的成果:如高铁、太阳能控制板和网络设备等。
日本将其高速成长建立在不让外国公司进入的坚定信心上。而中国则邀请外国公司进入,而且越来越开放和热忱,同时为了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日益高效地利用好外国公司的价值。中国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需要依靠外国资金了,本国的储蓄就已经可以满足资金需求。中国迫切需要的,更多的是外国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最近,所有打算进入中国开展生产或销售或产销一体活动的外国公司,必须将中国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中国的伙伴企业可能会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中国官方的许可权和许可证,有助于打入中国市场的必要关系,银行的投资或者其他一些事情,但这些合作伙伴也会确保一件事,那就是中外合作所获得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要快速地流向中国、为中国所用。
技术转移可以让工业复杂化水平快速攀升,速度之快超乎局外人的想象。西门子建造了从上海机场到上海市内商业区的高铁,这个运营距离极短的高铁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西门子承诺这个项目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铁项目。不过,把世界上主要的高铁制造商引进来是中国将技术拿到手的方法,如今,中国用自己的高铁及其惊人的速度证明了,中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中国现在是高铁的最大生产者(同时也是购买者)。
那些在中国运营且拥有独特技术的公司,会认为中国对其技术的尊敬,是一种模仿和窃取吗?
当年,美国人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尔( Francis Cabot Lowell)到达英国后,近乎疯狂地把英国纺织机械设备用素描画了出来。当他回到美国时,他还带来了约翰·穆迪( John Moody)等英国工程师,他们将在美国的新公司里获得股权薪金,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凭借以往的使用记忆和经验,将洛厄尔的素描画变成他们曾经用过的机器。
1789年前的法兰西王国亦是如此。以中国瓷器为例,当时的法国为了获得制作中国上好瓷器的技术,无视法国传教士将中国瓷器私运回国,并且不认为这是技术的偷窃。因此,在对待技术的问题上,大家都一样,总是如此,不曾改变。
中国的投资支出占到了 GDP的 50%,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保持甚至是难以企及的高度。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实施和引导投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地方政府,与美国或欧洲的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政府)都不一样。当然,它们也会提供一些基础服务: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交通、公安、消防和学校等。但是,中国的地方政府特别是省市政府,在促进和掌控产业投资和生产时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他们或许是中国经济发展活动中重要的、可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城市服务。不过,他们的努力却是最不协调的。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地方政府会支持或安排银行投资。当企业的贷款无法偿还或者无法顺利偿还时(例如以销售和就业为理由),当地政府会帮助企业延期偿还。这些贷款甚至还可以被更为宽松的展期,比如,企业新的一笔贷款,可以用于偿付当前应付的利息。投资几乎变得没有什么成本了。
当地政府能够以极为不合理的、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拿到处于日益发展的城市的近郊土地,然后,以非常优惠的条件转手给选中的开发商和公司。通过土地的价格和房地产销售价格之间差值的分配,不仅地方政府有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那些选中的开发商和公司也获得了可观的财富。这种经济增长使得这种机制得以继续运转下去。
相应地,地方政府也有业绩要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和就业率提升。在中国有很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它们在经济增长的竞赛中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地方政府的重要官员们也存在竞争关系:他们的晋升取决于正式和非正式的业绩考核,而在考核标准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增长。
当城市发展需要在一年当中容纳远远超过1000万的新都市人口,当 GDP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时,过度投资带来的威胁看上去还比较遥远。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下面这段文字反映的问题,这段文字节选自一篇文章,据说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了政府的认同:
自 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至少已经发布了三个政策文件,文件通知要纠正铝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而问题的缘由就在于地方政府的工作只是为了实现政府自身的利益。10年时间过去了,情况依然没有什么改善,而且,至少在接下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情况会变得更糟糕。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这10年时间里,中国的中央政府想要关闭效率最差、污染最大的钢铁企业,但地方政府却对此进行了长达10年的抵制,而且抵制得“很出色、很成功”。这些钢铁企业消耗了当地大量的煤矿。
中国的煤炭采矿业排名世界第一,雇用了大约600万的煤矿工人,而作为第二大煤炭采矿国的美国,只雇用了8万左右的煤矿工人。所以,中国的这些钢铁厂依然被保留了下来。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谚语:“山高皇帝远”。而当中国的铝产业生产量不断增加,直至攀升到世界总产量的 50%时,价格出现了崩溃,外国生产商做出的回应是,一方面强烈抗议、纷纷喊冤,另一方面则努力削减产量。
再来看集装箱航运。集装箱船的运营,需要少量的劳动力,但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型集装箱船,能够装载18000个20英尺的集装箱。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大型的集装箱船只能够装载 5000个集装箱。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的集装箱船订单目前正在交付,这个产业正经历着产能过剩带来的痛苦。不过,尽管全球的集装箱船产能过剩,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却拿到了5艘大船的订单。航运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大老板,造船厂才是。这样看来,融资并不是一个问题。那些真正需要面对资本成本问题的其他公司就得作出调整了。
还有光伏产业。正如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安吉拉·默克尔( Angela Merkel)和硅谷的风险投资家们一直向我们强调的,太阳能光伏是未来的明星产业。从 2004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产量增长了 50%,中国的产量增长了 400%,但 90%以上的产品都出口了。 2008~ 2012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以 1000%的速度增长,大部分也都用于出口,所以,太阳能电池和模块的价格直线下降了 75%。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的 65%以上,在全球市场横扫美国和欧洲的生产商。
美国生产商集体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投诉,于是,委员会适时地征收了 2.4%~ 4.7%的反补贴税来抵消补贴,随后,这个比率又增加了。两天后,欧盟宣布将对此展开调查,但是,那些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企业,如来自汽车产业和奢侈品产业的企业,当然还有空客公司,给欧盟施加了压力,让其避免在贸易问题上与中国政府敌对。随后,欧盟放弃了光伏产业的案子。
与此类似的情况还发生过,那就是欧盟对华为和中兴等通信设备商的调查。在德国政府的坚持下,欧盟最终也放弃了这个案子。生产光伏电池和模块以及生产 LED灯,都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过程,而是一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过程,这为中国带来了一种就业岗位。但是,将它们安装在屋顶上,就成了一个轻技术、轻资本、完全不用与外国竞争的工作,但却是劳动密集型的过程,而这则为美国提供了另一种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为什么搞贸易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