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极地风向图是南极判断方向还是北极

极地地区的海陆位置/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周围濒临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中心,周围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
北极信息/极地地区
范围极地地区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 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C等温线(海洋以5°C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 7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 200万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 000万平方千米。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极地时间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科学家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气候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C。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C。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C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C的气温。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C之间,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北美及欧亚大陆北部冬季的冷高压,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生命与南极大陆不同,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900种鲜花植物,上百万只北美驯鹿,数万头麝牛,上千只一群的北极兔,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 500只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叶中,可以见到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秋沙鸭、黑凫、雪鹅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极雷鸟、猫头鹰等。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在天空飞翔,灰熊、北极狐、北极狼在苔原草甸上巡游,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白鱼及北极鲑鱼在河湖中嬉戏。在北冰洋广阔的水域中还有上百万只各种海豹,20万头海象,数千头角鲸和白鲸,2万只北极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极地区生活着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当地居民——因纽特人、楚科奇人、亚库特人、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资源1、北极的石油资源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定义,则还应算上军事资源、科学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等。谈到北极资源种类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当然是能源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据保守的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2、北极的煤炭资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资源丰富,属尚未开发的地区之一。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 000亿吨煤贮藏于此,不亚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极西部煤藏的理论储煤量为30亿吨,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质量最高、用最简便的常规露天采掘技术便可开采的煤田。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计为7 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北极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质优良。西部的煤经过了1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是一种高挥发烟煤,其平均热值超过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0.1%~0.3%),低灰(10%),低温(含水5%)。北极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业原料。3、北极的矿产资源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例如科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着经过该铁矿的经度线(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对称的地方(66°~73°S),刚好就是南极大陆的查尔斯王子山。而查尔斯王子山的世界级大铁矿也是举世闻名的。在南、北极对称的地方都出现世界级的大铁矿,这种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纯属偶然,还是与南、北磁极的位置,或者与大陆漂移有什么关系,目前还说不清楚。除铁矿外,北极还拥有大量其他矿产资源。诺里尔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贵金属(如金)和金刚石矿产对前苏联开发远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科累马地区。在阿拉斯加,据估计库兹布北部的红狗矿山拥有8 500万吨矿石,其中含锌17%,铅5%,银每吨75克,它已成为价值111亿美元(1983年价)的世界级大矿。考明克跨国矿业公司和那纳公司正在对红狗矿山进行联合开发。在阿拉斯加朱诺石英脉型金矿区,从1880年到1943年已生产了108.5吨黄金,估计尚有13.2吨待开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矿曾产金24.8吨,仍含9.3吨待开采。贵金属矿的开发在白令海峡两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银矿是全美最大的潜在银矿,1988年开发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1 000吨矿石,估计可采10~30年。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那里还储有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威尔士王子岛上的盐夹矿就蕴藏有28.5万吨钚矿石。海洋哺乳动物北极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 360千克,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70年代起,由于人们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
南极信息/极地地区
范围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大部分位于南极圈(66°34′S)以南,为冰雪复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 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大陆。南极洲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大洋,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积约3 800万平方千米,为方便研究,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 500千米;距离非洲约有4 000千米;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 000千米.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 350米。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资源南极洲有藏量丰富的矿物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220多种,包括煤、铁、铜、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还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钍、钚和铀等稀有矿藏。据科学家估计,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亿桶的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南极洲煤的蕴藏量大约有5 000亿吨。在东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地以南煤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煤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在南极大陆的岩石或陡坡上惟一发现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们面北朝着太阳生长。生物学家在大陆的边缘及附近的岛屿,已经发现约4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在南极洲最温暖的南设得兰群岛以外和南极半岛的北部,也发现了两种粉红色的显花植物。在夏天解冻的池塘里,还发现了200种淡水藻类。在雪地上也有藻类生长。生命南极地区的动物主要有鲸、海豹和企鹅。它们从陆地周围的海水中觅取食物。在20世纪50年代,南极海域的捕鲸量曾达到世界捕鲸量的70%左右。所捕获的最大蓝鲸,身长37.8米,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南极海域生产名贵毛皮的海豹惨遭捕杀,现有6种海豹。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企鹅有4种,即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和帽带企鹅。帽带企鹅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半岛。帝企鹅体型最大,高约122厘米,重达41千克;阿德利企鹅是南极洲最常见的鸟类,高约48厘米,重约5千克。南极洲的许多岛上也有其他种类的鸟,包括雪鸟、信天翁、海鸥、贼鸥和燕鸥。南极洲还有一些不会飞的昆虫。在南极点的483千米范围内发现有粉红色的小虫生长。南极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壳动物丰富,其中磷虾的蕴藏量就有10亿~50亿吨。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每年捕获1亿~1.5亿吨,不会影响南大洋的生态平衡。冰雪复盖的大洲南极大陆的98%被冰雪复盖着。经过科学家多年的测量计算,南极冰盖的总体积为2 800万立方千米,平均厚度为2 000米,最大厚度为4 800米,所以被人们称为“冰雪高原”最厚的冰盖位于东南极洲的澳大利亚凯西站以东510千米处。南极大陆常年被冰雪复盖着,使得南极大陆,特别是东南极洲形成一个穹状的高原,平均高度为2 350米,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大陆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计这巨大的冰盖,南极大陆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极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有众多的冰川。其中,兰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这条冰川充填在一条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 500米的巨大断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极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罗斯冰架临海的罗斯冰障长达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极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据专家测定,冰障在不断地移动,罗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动3米,最快达4米。在南极大陆的毛德皇后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宽度达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于海冰从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极大陆面积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学家测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夏季南极大陆的直径为3 600千米,而冬季可达5 400千米。白色的沙漠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高温少雨的典型热带沙漠气候,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南极大陆由于复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杀人风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南极被称作世界的“风库”,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杀伤力是12级台风的3倍。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被人们称为“风库”。奇寒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C,寒季时可达-80°C。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C~-20°C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40°C~-70°C之间。《南极条约》和保护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于日在华盛顿签订的,日生效(有效期50年)。该条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我国于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日被接纳为协商国。《南极条约》的签署,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南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又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140余项建议措施,被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两极差异/极地地区
极地图1当从太空望向地球时,可看到南北极的地形完全不同。南极是一块广大的陆块,面积约1261万平方公里,称做南极洲;而北极则是一片汪洋,面积约1409万平方公里,称做北极海。从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大小十分相近。北极海深约1200公尺,是世界上最浅的海;相反地,南极大陆的标高则平均在1500公尺左右。南极大陆几乎都被巨大的大陆冰河所复盖,且冰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700公尺,最厚的地方则高达2800公尺。这里的冰占了全世界总量的90%左右,约为北极海冰量的10~8倍,如果南极洲的冰全部溶化流入海中,将会使全球的海平面上升60~80公尺。在极地有两种冰:海冰与冰山,他们的形成环境不同。海冰是直接在海里就结冻,所以溶化后都是咸水;相反的,冰山则是邻近海边的冰河,里头的大冰块掉入海中形成的,所以溶化后是淡水的。南北极天空中时常出现极光,发生在大气层中的电离层,是太阳风吹至地球的结果,十分美丽。极地地区极地动物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43:12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地理极地地区详细资料.ppt 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个谜…… 把鸭和鹅都放进冰柜里冻,为什么鸭死了鹅不死?
北极熊要从动物园搬走了,海豹,企鹅,驯鹿谁难过?Why?
…… WEI ZHI HE FAN WEI 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极地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图10.1);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图10.2)。     
         北极
半球位置:北半球
经纬度位置:北极圈以北,高纬度地区; 跨360个经度。
海陆位置: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与太平洋(经白令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南极 看图10.1
南极 我是南极的主人。我有流线型的躯体,你看我像不像身穿白衬衫、黑燕尾服的绅士?我经常站立,所以,前肢已经退化成游泳的鳍状肢。为了抵御严寒,我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
北极 如果说企鹅是南极的象征,那么有资格代表北极世界的,当然是北极熊了。 在极地地区开展考察的意义 课本98页活动。读图10.1,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极地知多少…… 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内,周围
、印度洋和
南极洲是世界各大洲中最高的一洲,平均海拔米,陆面上冰层覆盖平均厚度
七大洲中,
跨经度最多,
淡水资源储量最丰富。
南极洲同北极地区一样,有极昼、极夜现象,在南极考察最好的时期是 每年的11月到 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 关于南极洲气候的正确叙述是
A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B 南极洲比北极降水丰富
C 南极洲气候酷寒的主要原因是覆盖着很厚的冰层
D 每年4~10月为南极的暖季
下列关于南极洲自然地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从南极洲任一位置来看,世界其他大洲均位于南部
B 南极洲大陆被冰雪覆盖,没有裸露的地面
C 世界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南极洲
D 南极大陆没有动物存在
极地知多少…… 在南极洲考察的最好季节是北半球的
关于南极洲的自然资源,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南极的矿产资源只有是煤和铁
B .南极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有一万多立方千米,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巨大水库
C .企鹅是南极象征
D .南极洲原始自然环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南极洲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中国南极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
关于北极地区在科研和考察叙述错误的(
A .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B .猎取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C .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D .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南极科考站之最 Picture HOMEWORK
完成地理图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记得的复习哟~!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范围 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 欧 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与太平洋(经白令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与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隔海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相望。
   气候特征 酷寒 干燥 烈风 干燥
酷寒,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1.两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2.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有何重要意义 3.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4.为什么要保护极地环境 看图10.2 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一· 半球位置:南半球
经纬度位置:高纬度地区; 跨360个经度。
海陆位置:与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隔海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相望。 南极地区主要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二、自然环境特点 北极地区的多数地区为冰雪覆盖,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为73%,夏季为 53%。北冰洋上浮冰的平均厚度为3米。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  -40—-20℃。在西伯利亚观测到的历史最低温度为零下70摄氏度。北极点的历史最低气温为零下59摄氏度。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大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极地气象学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极地气象学
极地气象学是研究南北极地区的各种气象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大气物理过程(如大气辐射)、特征和天气预报等。北极研究历史 早在17世纪,北极地区已有气象考察。自18世纪发现南极大陆以来,各国的小规模探险活动,获得了南极地区一些片断的气温和风速的记录。从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对南极进行大规模的考察之后,对南极大陆开始了比较系统的气象观测资料。中国于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气象站。
极地气象学简介
极地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中具有区域性的一门分支,专门研究盛行于南北极区的气象条件和现象。极区的大气具有主要是由于太阳高度角低,陆地和海洋地理形态特殊所造成的特性。
极地气象学详细内容
由于地球两极附近地区十分的寒冷,人类主要生活在非极地地区。哪为什么还要研究极地气象,因为与的过程密切相关。两极地区接受的少,就地、气系统而言,极区有大量的热量丧失。极区近地面冷空气组成冷高压向中纬度地区运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是向极区运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使的极区得到来自中纬度热量。高空大气自中纬度流、向极地之后下沉,从低空流出极区,这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冷空气活动。
另外,据科学家的研究,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与北半球许多地区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北极冰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指出,极冰的存在可以加剧气候异常。在气候变暖的时期,极冰融化后暴露出来的水面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传输给大气的,使的大气变得更暖,气候变冷时期其过程正相反。的
另一种看法指出,极冰的存在缓和气候异常状态。在气候变暖的时期,极冰要融化,极地向大西洋冷流加强,使的大西洋变冷而蒸发量减少,输入北极的水汽相应也减少,北极地区的云量也要随之减少,有利于北极地区辐射冷却,缓和气候变暖的趋向。大西洋要变冷,还使的大气南北向温度梯度减小,南北向热量交换也要随着减少,使极区变暖的倾向受到抑制。
尽管看法不同,但不可置疑的是,极地气象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据监测南、北极冰原在融化,这将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海洋及地表生物、气候、航运模式,甚至国防政策。
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极地气象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极地气象学极地概况
大部分为欧亚与北美大陆包围的海洋,面积大约1310万平方公里;南极地区大部分是由海洋包围的大陆,面积约1400万千方公里。南极大陆平均高度约2350米,其中超过3000米的,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25%,最高约4000米。大陆中心和边缘有很大的温度差,平均约差30℃,4月份可差55℃。北极地区温差不大,一般不超过10℃。两极地区均是冰区,北极平均冰界大约在北纬72°,南极大约在南纬63°。北极地区冰雪,夏季能大量融化,而南极大陆大约有97%终年被冰覆盖,平均厚度可达到1700米。
极地气象学极地指标
极地气象学大气环流
南北极的对流层,冬夏均是气旋式环流,称为极涡。在北半球,因为大陆分布不均匀,极涡是经常不在北极中心,而偏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引起这一些地区偏冷。南极则因为中心是大陆,周围为海洋,海陆分布是比较均匀,所以,极涡几乎是无偏心现象,中心位置是比较稳定。南北极平流层内,冬季是极涡,但夏季则为一巨大的所控制。冬季在极涡外围的极夜线附近,平流层内存在一支强大的,称为极夜急流。两极自冬到夏环流变化比较剧烈。每年冬末,极区平流层有数次突然增温,随之极涡与极夜急流崩溃,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反气旋环流控制着极区,并逐渐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到 5月已控制整个半球,相对而言,北极的“爆发性增温”比南极地区要剧烈得多。
极地气象学动向
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变化同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气压和降水有密切的关系,北极冰盖对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关于北极冰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①极冰的存在可以加剧气候的异常。在气候变暖时期,极冰融化后暴露出来的水面,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传输给大气,使大气变得更暖,气候变冷时期其过程适相反。
②极冰的存在缓和了气候异常状态。在气候变暖时期,极冰融化,极地向大西洋的冷流加强,使大西洋变冷而蒸发量减少,输入北极的水汽也减少,北极地区的云量也随之减少,有利于北极地区的辐射冷却,缓和了气候的变暖的趋向。大西洋变冷,还使的大气南北向的温度梯度减小,南北向热量交换也随着减少,使极区变暖的倾向受到抑制。这两种观点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在联合国的中,已把这个课题列入极地试验计划之中。
极地气象学海冰
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冰区域却有很大变化:3 海冰区最小,约为 500 平方公里,冰界约达南纬 70°;9月冰区范围最大约为2000万千方公里,冰界约达南纬57°附近。这些特点影响了南北极的辐射、近地面风系和温度的分布。
极地气象学太阳辐射
两极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就地、气系统而言,极区有大量的热量丧失。极区近地面冷空气组成冷高压向中纬度地区运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向极区运动的,通过这一种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使极区得到来自中纬度热量。高空大气自中纬度流向极地之后下沉,从低空流出极区。一般认为中纬度向极区的热量输送绝大部分是靠感热输送来完成的。
此外,由于冰雪的反射率大,地面的长波有效辐射也因晴天多而增加,所以近地面气层强烈冷却,从而在极区的近地面层形成了一个强逆温层,其厚度可达1公里。这种现象在南极大陆尤其显著,每上升30米,温度可增加15~20℃。
因为辐射损失的热量远大于吸收的热量,两极地区气温都特别低。北极地区近地面气温比南极温和,分布比较均匀,1月极区约-32℃,7月约-2℃;着南极地区气温则随地势高低而变化,其东半球部分地势高,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可低达 -57.5℃ 。南极地区曾记录到全球地面的绝对最低气温达 88.3℃ 。
极地气象学云
北极夏半年常有层状云覆盖,北纬85℃处6~8月总云量为8~9,这是一种云底高度低于 1 公里、厚度 350~500 米的低云,它虽减弱来自太阳的短波折射,但却大大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地面增暖,所以北极地区近地面气层夏季温度较高,冬季则不然,天空大都晴朗,地面有效辐射增加,使地面降温。南极地区天气终年大都少云或晴朗,但在南纬 50°~65°之间,存在一个气旋带,所以围绕南极大陆有一条气旋性云系。
极地气象学水汽含量
两极地区的大气中,水汽含量都很少,降水量也都比较少,北极地区年降水量约200毫米;南极中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50毫米,全大陆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剧减着。北极地区地面附近,冬季为稳定高压区,盛行东风;夏季常有低气压侵袭着,风向不定。南极地区外围(南纬 60°~65°)是一气旋带,所以南纬 65°以北多为偏西风,以南多为偏东风。
极地气象学风
可是由于南极地区中东部为高原并且存在强烈的逆温层,在南极中部下沉近地层空气沿高原下滑流向南极大陆沿海,形成南极有名的“下吹风”。在它的影响下,南极地区大气流场十分奇特,冬季风速平均达 9.0~12.5 米/秒,夏季平均为 4.9~9.0米/秒,越接近大陆边缘时,风速越要小,但当气旋侵入南极大陆的时候,风速可达 20米/秒,冬季的风速可达 40米/秒,引起大规模吹雪,能见度在 1公里以下。
极地气象学极涡
南北极对流层,冬夏均是气旋式环流,称之为极涡。在北半球,因为大陆分布不均匀,极涡是经常不在北极中心,而是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引起这一些地区偏冷。南极则因为中心是大陆,周围是海洋,海陆分布是比较均匀,因此极涡几乎无偏心现象,中心位置是比较稳定。
南北极的平流层里,冬季为极涡,可是夏季则为一巨大的反气旋所控制。冬季在极涡外围的极夜线附近,干流层内存在一支强大的急流,称为“极夜急流”。两极自冬到夏的环流变化比较剧烈。每年冬末,极区干流层有数次突然增温,随之极涡以及极夜急流崩溃,在一个较短时间里,反气旋环流控制极区,并逐渐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到5月已控制整个半球,相对而言,北极的“爆发性增温”比南极地区要剧烈得多。
极地气象学冰雪覆盖
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同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气压和降水有密切的关系,北极冰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关于北极冰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极冰的存在可以加剧气候的异常。在气候变暖时期,极冰融化后暴露出来的水面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传输给大气,使大气变得更暖,气候变冷时期其过程适相反。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冰的存在缓和了气候异常状态。在气候变暖时期,极冰融化,极地向大西洋的冷流加强,使大西洋变冷而蒸发量减少,输入北极的水汽也减少,北极地区的云量也随之减少,有利于北极地区的辐射冷却,缓和丁气候的变暖的趋向。大西洋变冷,还使大气南北向的温度梯度减小,南北向热量的交换也随着减少,使极区变暖的倾向受到抑制。
极地气象学特点
极地气象学南北极地区特点
(图)极地气象学
北极地区大部分为欧亚、北美大陆包围的海洋,约1310万平方公里;南极地区大部分为由海洋包围的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平均高度约2350米,其中超过3000米的,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25%,最高约4000米;
南极大陆中心和边缘有很大的温度差,平均约差30°C,4月份可差 55°C。北极地区温差不大,一般不超过10°C;
两极地区均为冰区,北极平均冰界约在北纬72°,南极约在南纬63°。北极地区的冰雪,夏季可以大量融化,而南极大陆有97%终年被冰覆盖,平均厚度可达1700米,一般不融化;
南极大陆周围的海冰区域却有很大的变化:3月海冰区最小,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冰界约达南纬 70°;9月冰区范围最大,约为2000万平方公里,冰界约达南纬 57°附近。
(图)极地气象学
极地气候特点:
①辐射差额全年为负值。在任何季节,下垫面均比空气冷,因而形成稳定的北极气团和南极气团。
②有极昼和极夜,最长各占半年。极昼时间虽长,但因高度角小,光照微弱,雪面反射强,故气温低。
③蒸发小,产生降水的是外来的。降水以雪的形式,量少而温度低,难融化,长年积累,形成很厚的大陆冰盖。
④风大雪干,能见度差,极昼时期沿岸地带多雾。
极地气象学南北极地区气候类型
极地气候有两个类型:
①。相当于柯本气候分类的ET气候。最暖月平均低于10℃,但高于0℃。一年中只有2~4个月的月平均温度在 0℃以上。有苔藓、地衣之类植物生长。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北冰洋沿岸和邻近岛屿,以及格陵兰岛沿岸狭窄地带属此气候。
②。相当于柯本气候分类的EF气候。气温终年在0℃以下,冰雪长年不化。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大部分和北冰洋中央水域属此气候。
极地气象学研究内容
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
(图)极地气象学
两极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就地-气系统而言,极区有大量的热量丧失。根据观测,北极地-气系统的辐射热平均损失约为 100卡/(厘米·天)。1月份热损失约160卡/(厘米·天),夏季则几乎没有热量损失。为了要达到辐射平衡,经计算,通过 70° 纬圈向两极输送的热量约为 1.2×10 卡/(厘米·年)。热量的输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①大气大型涡旋的热量输送。极区近地面冷空气组成的冷高压向中纬度地区运动,中纬度高空暖性高压向极区运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使极区得到来自中纬度的热量。
②通过平均经圈环流把热量输入极区。高空大气自中纬度流向极地之后下沉,从低空流出极区。一般认为中纬度向极区的热量输送绝大部分是靠感热(见、)输送来完成的。此外,由于冰雪的大,地面的长波有效辐射(见)也因晴天多而增加,所以近地面气层强烈冷却,从而在极区的近地面层形成了一个强逆温层(见),其厚度可达 1公里。这种现象在南极大陆尤其显著,每上升30米温度可增加15~20°C。
气温: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远大于吸收的热量,两极地区的气温都特别低。北极地区近地面的气温比南极温和,分布也比较均匀,1月极区约-32°C,7月约-2°C;南极地区气温则随地势高低而变化,其东半球部分的地势高,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可低达-57.5°C。南极地区曾记录到全球地面的绝对最低气温达-88.3°C。
云量:北极夏半年常有层状云覆盖,北纬 85°处6~8月总云量为8~9(10分度云量),这是一种云底高度低于1公里、厚度350~500米的低云,它虽减弱了来自太阳的短波折射,但却大大减少了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地面增暖,所以北极地区近地面气层夏季的温度较高,冬季则不然,天空大都晴朗,地面的有效辐射增加,使地面降温。南极地区的天气终年大都少云或晴朗,但在南纬50°~65°之间,存在一个带,所以围绕南极大陆有一条气旋性云系。
降雨:两极地区的大气中,水汽含量都很少,降水量也都比较少:北极地区年降水量约 200毫米;南极中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毫米,全大陆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剧减。
气压与风:北极地区的地面附近,冬季为稳定的高压区,盛行东风;夏季常有低气压侵袭,风向不定。南极地区外围(南纬60°~65°)为一气旋带,所以南纬 65°以北多为偏西风,以南多为偏东风。但是由于南极地区中东部为高原并且存在强烈的逆温层,在南极中部下沉的近地层空气沿高原下滑流向南极大陆沿海,形成南极有名的“下吹风”(katabatic wind)。在它的影响下,南极地区大气流场十分奇特(见图),冬季风速平均达9.0~12.5米/秒,夏季平均为4.9~9.0米/秒,越接近大陆边缘,风速越小,但当气旋侵入南极大陆时,风速可达20米/秒,冬季的风速可达40米/秒,引起大规模吹雪,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
南北极对流层,冬夏均为气旋式环流,称为极涡。在北半球,由于大陆分布不均匀,极涡经常不在北极中心,而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引起这些地区偏冷。南极则由于中心是大陆,周围是海洋,海陆分布比较均匀,所以,极涡几乎无偏心现象,中心位置比较稳定。南北极的平流层里、冬季为极涡,但夏季则为一巨大的、所控制。冬季在极涡外围的极夜线附近,平流层内存在一支强大的,称为“极夜急流”。两极自冬到夏的环流变化比较剧烈。每年冬末,极区平流层有数次突然增温,随之极涡及极夜急流崩溃着,在一个比较短时间内,反气旋环流控制极区,并逐渐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到5月已控制整个半球,相对而言,北极的“爆发性增温”比南极地区要剧烈得多(见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环流)。
(美)拉佩兹(lapedes,D.N).《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07:384-385
邓勇.《科学的理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1:154-165
李梅.《极地和高山生物群落》.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06:044-047
.中国知网.2012[引用日期]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副教授审核
华中科技大学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极判断方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