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妈妈的心情图,总是去诊所开一堆药,听说今古透穴疗贴不错,去哪买啊?

& 今古透蒸骨招商加盟
北京乐族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实用新型”和“发明”两项国家专利,致力于今古透蒸骨的推广与传播。
公司项目聚焦,全力推 ..
骨健康新兴品牌、中医外治,复古特色疗法——今古透蒸骨,源于百年传承的“乔记蒸骨”,是诊所特色治骨方案,理疗馆最能出效果的特色项目。作为骨健康新兴品牌,今古透蒸骨,区别于手术、吃药、贴膏等常规治疗手段,将传统“中药药理作用与现代科技的热疗、雾化、汽疗、中药离子渗透”等多种疗法融于一体,采用现代远红外线加热,和中药汽化装置,使中药粉剂产生富含中药离子的蒸汽流,再利用中药蒸汽流的透蒸作用,让毛孔舒张,毛细血管开放,使药效直达病灶,创造性的解决了“辨证施治药物,如何无损伤的有效给药问题”。今古透蒸骨,是无伤痛特色疗骨方案,拥有两项国家专利,让良药不再苦口,让治疗成为享受,不管是颈、肩、腰、膝四大关节,还是腕、手、肘、踝四个小关节,哪不舒服,就蒸哪!今古透蒸骨,彻底打破传统治疗理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填补了风湿骨病治疗领域里的空白,在风湿骨病领域引起巨大的震动,受到众多专家的一致好评,90%以上的首次使用有效率,更让众多医生、专家惊叹!今古透蒸骨,具有五优势:1、复古疗法,科技创新;2、中医外治,减少伤痛;3、靶向治疗,损耗量小;4、分期分类,辨证施治;5、使用简单,安全便捷。
作为骨健康新兴品牌,今古透蒸骨,区别于手术、吃药、贴膏等常规治疗手段,将传统“中药药理作用与现代科技的热疗、雾化、汽疗、中药离子渗透”等多种疗法融于一体,采用现代远红外线加热,和中药汽化装置 ..
最好还是去实体店,网店容易遇到假货。
今古透蒸骨,是无伤痛特色疗骨方案,拥有两项国家专利,让良药不再苦口,让治疗成为享受,不管是颈、肩、腰、膝四大关节,还是腕、手、肘、踝四个小关节,哪不舒服,就蒸哪! ..
加盟品牌推荐列表网公众号列表活动随时有扫我活动不错过
填写创业需求
我们会根据您的需求推荐1~3个品质加盟商
请输入您的姓名
*手机号码:
请正确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图片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
已发送(59)
确认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意向加盟行业:
请选择意向加盟行业
服装箱包加盟
礼品饰品加盟
母婴儿童加盟
生活服务加盟
汽车服务加盟
零售业加盟
机械工业加盟
新行业加盟
请选择您的意向加盟行业
*投资金额:
请选择投资金额
50万元以上
请选择您的投资金额
*意向城市:
请输入您的意向城市
*意向加盟项目:
请输入您的意向加盟项目
稍候商家会联系您,如24小时内商家无联系,则会为您推荐1~3家优质加盟商哦!
您可能还想了解:
热门城市:
紫竹微排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几千年中医中药道家养生文化,在这里是北京等养生栏目均有播出。地址:http//m.cctv.com/dc/v/index.shtmlguide1d1bcdddcc?竹 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复制,能将患者身体、风、湿、寒、躁、邪、提病外治、慢性炎症、淤堵······ 对于各种瘀滞引起的表体痛症、偏头痛、肩颈、腰、腿、关节痛、风湿痛等,一次见效,立竿见影。
本项目针对颈肩腰腿痛及椎间盘膨出、突出,滑膜炎,前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乳腺增生,腱鞘炎,体寒怕冷等问题,采用专用中医理疗仪+秘制中药包+独特拨筋整骨手法,一次就能看到效果,远期效果更好,用效果说话,免费体验,价格低廉,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
公司实行开连锁加盟店的运行方式,统一运作,定期巡诊市场,提供专业培训,区域市场保护,让你无忧开店!本项目是新成果、新方法,配方独特,效果显著,对于滑膜炎有独到之处,欢迎实际考察!“以后要定期到你这里来做保养!”如果一个养生馆开一段时间,顾客自己主动说出这样的话来,你信吗?这样的店会是怎样的呢?在此,我们认真的告诉你:这样的店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话是顾客亲口所说!这就是正微堂!欢迎前来实地考察!在这个全民都在讲养生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养生馆层出不穷,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理疗养生馆都是以艾灸、经络、磁疗、推拿、拔罐、放血、针灸等为主,现在国家已经明确禁止在养生馆做针灸、拔罐、放血等侵入式疗法,那么就剩下艾灸、经络、磁疗、推拿这些方法了。但是这些方法做做保健还行,对于颈肩腰腿痛等骨关节病真正需要出效果的地方,这些方法就稍显不足,做的时候有效果,一但停止理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又发作了。在这个什么东西都讲究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做保健理疗,较核心的就是要有真正长期的效果,做一个顾客传一个口碑,这样才能越做越好,才能使我们的投资真正见效。但是,有意向从事健康行业的人大多不太懂怎样才算是有长期疗效,在此我们建议多考察,抛开形式上的表面文章,多与招商公司正在经营中的店面的病人直接交流,比如做了多长时间、什么病、多长时间开始见效、持续效果如何等等,这样就会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使自己的投资打水漂!本公司颈肩腰腿痛系列产品对于骨关节慢性病有独到的效果,特别是远期效果很好,比如滑膜炎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的产品只需7~10天就能完全好!欢迎有志于健康行业的创业者前来考察验证!我们诚邀创业合作伙伴,我们有多种合作方式供您选择,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产品效果而不是炒作概念!真正有效果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50万元以上
50万元以上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
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友情提示
欢迎您访问列表网
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
频道免费为地区的网友提供
【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_列表网
等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是寻找和发布
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
信息的最佳平台。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欢迎您访问列表网频道。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频道免费为网友提供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等信息查询和发布服务,是寻找和发布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信息的最佳平台。欢迎提出宝贵的意见。保健加盟店排行榜,列表网提供保健品牌大全。更多好项目上列表网保健加盟频道查询。 移动终端请访问移动版
今古透蒸骨保健加盟相关推荐
保健加盟相关分类
保健加盟相关搜索词
招商加盟所有分类
金牌会员推荐
&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违法信息举报电话 400-湖州市药学会
动 态 信 息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历代宫廷御医档案揭秘:御医
发布: 来源:
点击数:14642 时间:
连载:御医&&&作者:赵阳&&&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前言  御医,他们不是普通的医生,他们诊断的也不是普通的病人,而是比他们尊贵百倍的皇上、皇后、太后以及皇子、皇妃……,也许这就是他们职业的独特性,翻开冗长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各朝各代都有关于宫中医事的记载,这些事件的主角就是这些给帝王治病的御医们。  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从最初的医巫共侍皇上,到后来越来越庞大的太医院,为皇宫贵族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跟我们今天的一个综合医院差不多,不过这个医院是只为少数皇宫贵族服务的。在这个组织中,御医也进一步有了更细化的角色,有做管理的,有专为皇上诊脉的,有采药制药的,有尝药的,还有负责记载处方、整理档案的,本书所要披露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生活。在御医中还有一群人,他们不是太医院里的御医,他们有的已经是朝中官员,有的是在民间行医,由于他们出色的医术被世人传颂,皇室因此经常会请他们给自己治病,他们是皇帝钦点的御医,通常这群“钦点御医”治愈的都是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段都非同一般,其中许多医案都成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御医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皇帝的安危,因此即便他们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病,得到皇族的信任,那他们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也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诊治失误,抑或是皇上的一念之差,这些荣华富贵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御医的命运,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是光明还是黑暗,他们心理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的。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那种光怪陆离的御医生活,他们有采取中庸之道,不求治好,但求治不死的;有卷入政治纷争,为一己之利,不惜施下毒手的;有为了医好帝王的病不惜以自己性命做赌注的;也有正直不阿,敢于直言的;有与帝王结为莫逆之交的……这些故事,让人看着或感动,或惊叹,或憎恶,或怜惜,或无奈,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编织了这样百感交集的生活,留给我们今天卷案沉思……  御医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那些值得借鉴的珍贵医方,在今天高科技的医疗技术下,有些可能已经被摒弃,但是还有很多在保健养生美容方面的中医之道,仍然是今天所推崇的。古代医疗技术虽然落后,但是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医家也会倾尽全力为皇帝保养,于是也有了很多长寿的皇帝,这是现代人都望尘莫及的,今天我们能够有幸看到这些秘而不宣的宫廷秘方,从中获取有益的保健知识,也要感谢那些在治病救人过程中,不忘整理经验、著书留存后世的御医们,这些珍贵的资料也让我们能够得以与之更亲密地接触。  不论每个御医的历史足迹怎样,他们留下的是美名还是臭名,但这个群体在历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试图从史料中搜索出他们的蛛丝马迹,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把他们的经验展现给今人,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特殊的人群,了解他们生活的全景。同时,本书也力求着眼于精选一些养生、保健及美容的心得,让这些尘封已久的宫中秘方能够古为今用,对今人有所借鉴。由于时间的仓促,作者本人也非从事医学专业,因此本书可能还有很多遗漏、不妥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医巫共舞,御医始叫“疾小臣”  夏商周时代,有关医事的记载很少。从这些现存的资料中看,医生首先出现在宫廷中。在西周之前,医生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东周春秋以后,一些民间医生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可以看到有关太医、太医令的一些记载,从而才对宫廷御医和民间医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划分。  殷商时期,可以说是医学的一个萌芽阶段,从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其中也不乏记载着一些与殷商王室密切相关的医疗活动,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运用一些药物、针灸乃至按摩、食疗、药酒疗法等等,那时候医疗技术还相当落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非常缺乏,很多疾病都无法运用医疗手段来诊治,因而更多地求助于巫术。专家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的“疾小臣”一词,应该是当时管理商代宫廷医药的医官。疾小臣属卿士,是巫医的管理者,职责除了占卜以外,还负责针灸、按摩、药物等,从其职责看,疾小臣可以算是最早出现的御医。不过,在巫医共存的殷商时代,巫是时代的主宰,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医巫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着,这个时候显然医的地位要低微很多。医生分四类,食医地位高  周武王灭掉商以后,建立西周,从西周到以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是宫廷医疗的一个渐进发展时期。周代建立了典章制度,《周礼》中对周代各个官职的划分非常详细,其中对于医疗活动,按照职责的不同,设立了不同岗位。周代最高的医疗行政长官叫做“医师”,他负责整个医药的行政管理和药品的管理,“医师”设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另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其中:医师中的上士和下士主要负责医政管理、监督和考核;府管理宫廷药物的保管和供应;史管理宫廷医药的文字资料;徒就是打杂的,他们有的需要护理病人,有的干些杂务。而医生则根据不同职责分成了四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食医二人,位居中士,在医生中地位最高,他们是负责周王及王后饮食的专职营养医生,主要任务是保证王室的健康。食医是由“膳夫”来领导的,膳夫是周代饮食官吏的最高管理者,位居上士,王室的饮食由他们统一安排;疾医八人,位居中士,他们是负责王室疾病的内科医生;疡医八人,则是外科医生,地位次于疾医,属于下士,负责治疗一些皮肤外伤、骨折等疾病。兽医四人,顾名思义,就是治疗家畜疾病的医生。  从医生的分类上看,一方面反映出周代非常重视帝王的健康养生,通过食疗来达到养生目的是当时所推崇的方式,因此食医的地位要比疾医、疡医还要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医疗水平还比较低,疾医、疡医在治愈疾病方面还不能得到王室更多的信任,这也是导致他们的地位并不高的原因。在周代,医生所扮演的角色还是为王权服务的御医,只是分工更为细化,这也促进了医巫的进一步分离,在周代,巫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延伸阅读  《周礼•天官》原文选读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  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考核分五等,论功行赏  医师负责对各个医生的业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决定每个医生享受的不同俸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考核的依据是御医们治疗的效果,分为五等:十全,即治愈率达100%为上等;十失一,治愈率达90%为二等;十失二,治愈率达80%为三等;十失三,治愈率达70%为四等;十失四,治愈率达60%为五等。每个级别享受不同的俸禄。周代还规定了在看病时如果医治不当,病人死亡,必须记录下病例以及死因,并将资料上交医师存档,体现出周代在宫廷医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神医扁鹊死于御医毒手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间医生,生活在动乱的春秋时代,由于他的医术高明,多次被召入宫,给很多王侯治过病,跟宫廷医疗也有着很深的渊源,史载中的扁鹊,医术之高明,已经非同凡人,其中有三个最著名的医案。  扁鹊诊赵简子昏睡,说的是晋昭公时代,赵简子是晋国的大夫,由于当时大夫当道,因此朝中大权都掌握在赵简子手中。有一天,赵简子突然卧床不醒,整整昏迷了五天,于是召来扁鹊给他看,扁鹊查了脉象后说,赵简子的血脉很正常,根本没有病,不出三天自然就会醒过来的。果然还不到三天,赵简子就醒过来了,醒来后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授命自己去完成大业。原来,这个赵简子并不是真的生病,而是佯作生病,借故托梦,为他独揽大权找借口,以前秦穆公也曾有过类似昏睡七日的事情。扁鹊没有被赵简子昏睡的假象所迷惑,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实令人赞叹。  扁鹊治虢国太子的病例更为传奇,一次,扁鹊路过虢国时,听说太子死了,就向旁人打听了太子的一些病情,心中有数后,扁鹊请求进宫看看太子的仪容,并声称能让太子死而复生,大家都很惊讶,虢国君王威胁扁鹊说,如果扁鹊不能让太子活过来,就要把他扔到深山沟里去。扁鹊切过脉后,确认了自己的想法,太子得的是尸厥症,只是一时气厥休克而已。于是扁鹊快速地在太子的头、胸、足等几个穴位进行施针,并热敷太子的腋下,果然不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之后太子继续服用了扁鹊的汤药,很快就康复了。这件事被大家广为流传,世人都说扁鹊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扁鹊给齐桓侯看病也很经典。扁鹊第一次见到齐桓侯,只看了齐桓侯一眼,就告诉他说,大王您生病了,已经显现在肌肤,不赶紧治疗的话就会加深,齐桓侯不置可否。几天过后,扁鹊又来拜见,这次扁鹊告诉齐桓侯,大王您的病已经行到血脉,你一定要赶紧治疗,不然的话就更重了,齐桓侯听后很不高兴,心想我不是好端端的,哪里有什么疾病,对扁鹊非常不满。又过了几天,扁鹊再来拜见时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肠胃了,不治就更加危险了,这次气得齐桓侯把扁鹊赶了出去。不久,扁鹊再去看齐桓侯的时候,这次他只看了一眼,就转身跑了。齐桓侯十分奇怪,赶紧派人去追问,扁鹊说:病在肌肤的时候,用汤药热敷就可以治愈;在血脉时,针灸可以治疗;在胃肠时,则可以利用药酒的效力治疗;但是入了骨髓就没有办法了,现在桓侯已经病入骨髓,看来是无法医治了。果然如扁鹊所料,桓侯不久就身患重病而死。  扁鹊一生行医救人无数,而且医德崇高,深受人们的爱戴,但是他的高超医术也引来了其他医生的嫉妒。他九十岁高龄的时候带着弟子到秦国行医,刚好秦国国君秦武王头部患有疾病,一发病就会耳鸣眼花,头晕目眩,弄得寝食不安,秦武王听说扁鹊医术十分厉害,就打算请他来给自己看看,秦武王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身边的御医李醯,这个李醯医术平庸,所以一直无法医好秦武王的病,作为同行,李醯当然知道扁鹊的厉害,也非常嫉妒扁鹊的才能。听到秦武王要请扁鹊,他十分害怕,担心扁鹊一旦治好秦武王的病,一定会受到武王的重用,而自己肯定就要失宠。于是李醯千方百计阻挠扁鹊来给秦武王医治,他向秦武王进言说:大王您的病是在耳之前,目之下,以您尊贵的身份,如果请一个江湖游医来给您治病,万一治坏了,让您耳聋眼瞎,那可怎么是好!而且这个扁鹊很有可能是从别国派来的刺客。这番谗言说得秦武王也犹豫不决,而李醯则借机派人暗中刺杀了扁鹊,一代名医就这样死在了一个平庸的御医手中。神通各显,法无常规  虽然在先秦时期的各个朝代,医疗技术还很落后,但是历史上记载的著名御医,他们在为帝王治病的时候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从而得到后人的称颂。  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御医俞跗,最了不起的治疗手段是“割皮解肤”的本领。所谓的割皮解肤,从当时的医疗水平来看,应该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外科手术,专家们认为,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气功的运气疗法,通过气功导引术,疏通患者的经络,按摩神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即便是这样,这个独特的气功疗法,也是非常不简单的诊疗方法。  春秋秦景公时还有一名御医叫和的,他曾经给晋平公治病,医和在分析晋平公的疾病时指出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这里的阴、阳、风、雨指的是自然气候;晦即夜晚,代指房事;明,即白天,代指日常的起居生活。就是说一些自然界气候因素以及人的饮食起居都会影响身体,从而引起疾病。他说晋平公的病是由于过度沉溺女色,才使得身体精气消耗殆尽,难以医治,医和告诫晋平公对女色应“节之”,言简意赅地说出了对性生活的态度。医和治疗晋平公的医案,可算是较早的对性事有所论述的案例。  另一个春秋时期的秦国著名御医缓,他被派去给晋景公看病。在医缓来之前,晋景公曾做了一个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在自己肚子里说话,一个说:“医缓的医术很高明,他一定会找到我们、害死我们的,我们赶快逃吧!”另一个说:“那咱们俩藏起来,一个藏到膏下(心脏下部),一个藏到肓上(胸膈膜),这样他就捉不到我们了。”于是两人就在这两个地方躲了起来。医缓来了以后,为晋景公把完脉,就摇头说:“你的病已经在肓之上,膏之下,这两个地方无论是施行针灸,还是应用药物治疗,都很难达到功效,看来已经不可救药了。”晋景公做过怪梦之后,也料到自己可能无法医治,不过还是惊叹于医缓的精确诊断,于是晋景公重赏了医缓,而成语“病入膏肓”也正是源自这个故事。  延伸阅读  《左传•成公十年》原文选读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名医叫&&的,他是著名的外科医生,曾经成功地为齐宣王治过痤疮,并为惠王割过痔疮。后来秦国的宰相张仪背部生了疮,肿痛难忍,找医&&来治疗,张仪很相信医&&,跟他说,让你来治疗,我的背就不是我的背了,你随便怎么处理都行!医&&果然没有辜负张宰相对他的信任,很快就治愈了张仪的背痛。  最后要提到的这位战国名医,堪称悲壮御医,他叫文挚,医术也是非常高,人说他通过观察病人的背部,就能知道病人心腹的疾病。之所以说他悲壮,是因为他在给齐王治病时不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当时,齐王得了抑郁症,整天长吁短叹,无精打采,身体十分虚弱,文挚被请去诊治,他给齐王诊过脉后,私下里悄悄跟齐太子说,大王的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治好他的病必须用不同一般的办法,这也许会得罪大王,如果那样我可能也难保性命了。齐太子恳求文挚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治好父王的病就行,并向文挚保证,在父王病好之后会向父王解释文挚所做的一切。文挚出于医生的责任,考虑再三之后,决定不惜后果为齐王治疗。他认为齐王是由于思虑过度导致的病证,不能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必须通过调节心智方能解除病证,所以他采用的方法就是激怒法。他先派侍从跟齐王约定看病时间,但是连续三天都爽约,惹得齐王非常气愤。好容易等文挚来了,可文挚非但不给齐王看病,还不脱鞋就上齐王的床,又踩脏了齐王的衣服。齐王让文挚赶紧给自己看病,可文挚却不理不睬,并故意出言不逊,顶撞齐王,齐王乃一国之君,哪里受得了文挚如此的无礼,气得哇哇大叫,也顾不上君王的威严身份,竟然破口大骂文挚,并且让文挚马上滚开。这一怒一骂,齐王正好将心中的郁气全都发泄出来,没几天齐王的抑郁症就好了。文挚采用的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办法,这在当时确实颇为独到,而且效果显著。可悲的是,正如文挚预见的一样,齐王最终无法原谅文挚对自己的无礼行为,不管太子怎样求情,还是将文挚投到鼎中给活活煮死了。拿着药囊上朝的秦代御医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辉煌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以后历朝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秦代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力。包括: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在秦代的官职中,正式设有太医令丞,属于九卿下少府所设的六丞之一,太医令丞主管全国与宫廷之医疗事宜,下面分设侍医、医长等职,侍医就是在皇帝身边的御医。  秦代的御医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他们的责任重大,需要形影不离皇上的左右,即使是在皇帝上朝时,他们也要拿着药囊侍奉在左右,随时听候皇上的召唤。从《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以很好地佐证这一点。荆轲受到燕国太子丹的派遣,到秦国去刺杀秦始皇,秦始皇一向小心谨慎,左右的侍卫都是远远在一边守护,不允许太过接近,更别说是一个他国的使者。荆轲就用秦将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的地图作为诱饵,诱使秦始皇允许他向前,并给秦始皇展开燕国地图,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卷轴里面,在地图完全展开的一刹那,荆轲拿起匕首就刺向秦始皇,而秦始皇左右的卫士因为没有命令是不能靠近的,此时根本来不及救主,这时立了功的倒是站在秦始皇身边的御医夏无且,情急之下,他扔出了手中的药囊,挡住了荆轲的匕首,从而使秦始皇逃过一劫。有关御医夏无且医术的记载很少,但是这件英勇救主的事情就足以让他永载史册了。  延伸阅读《史记•刺客列传》原文选读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也是惊世骇俗,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他竟然下令在全国焚毁《诗》、《书》,并禁止私学。不过在其操纵“焚书”事件的时候,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列为不烧之列,这些书幸免于难,也让秦在医药方面的资料文献得以流传后代。在西汉成帝时,就曾命御医李柱国校正前朝“方技”之书,“方技”在古时就是指医学。当时李柱国校正、保存的医书有36家,868卷,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这些书籍后来虽然也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对于汉代医学也是一大贡献。汉代出现了第一位女御医  两汉时期,医疗体制基本上都是沿用秦代的太医令丞制,太医令丞仍然作为最高行政领导,而下面医官的分工则逐渐变得细化。设有太医监、侍医、尚药监、药长等职,太医监负责监管医药工作的情况,并向太医令丞汇报;侍医仍然沿袭秦制,直接为皇帝诊治;尚药监、药长,主要是负责药材管理、调制药品。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不同性别的御医共同为皇室服务的情况,为皇后、公主看病专门设有女侍医、女医、乳医等。在汉代的资料记载中,我国第一个女医生叫做义&&,她是自学医术而成名,在汉武帝时受诏入宫,成为一名女御医,专门为皇太后看病。东汉开始设立专门的尝药制度  沿袭臣为君尝药的惯例,东汉时候还专门设立了尝药太官和尝药监,由他们来负责药品制作好后的试尝任务,对于这些尝药官,规定他们尝的药量要超过一剂药量的十分之二以上,经过试尝之后的药,没有发生问题才可以进献皇上。这种尝药制度在以后历代都一直延续着,用以保证皇上喝到的药品安全无毒。汉代的药品管理已成体系  此外,汉代还设立了药丞和方丞,他们是管理药品和医药处方的。汉代宫廷中所需药物,都是由全国各地进贡的,各个郡国每年要向宫廷进贡本地的名贵药材。遇到宫中缺少某种药材,太医令丞还会派人去地方采购。  在两汉时期,宫中的御医人数已经达到293人,还有一些杂役19人,负责一些诊疗的杂事,可以说,在汉代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为皇宫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的体系。小女舍身救父,御医妙术得传后人  淳于意是西汉时期的名医,他在年少时十分喜欢医术,曾跟随公孙光和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还将黄帝、扁鹊的《脉书》传授给他,并教其五色诊法。淳于意学成出师后一直云游四方为人治病,由于他医术闻名,所以经常被请到宫中为王侯贵族治病。从面色判断五脏健康状况的五色诊法五色诊法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相伴,有光泽。但由于个体的差异,所处地区的不同,以及季节、气候、环境等的差异等会有所不同。比如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红,长夏偏黄,秋天偏白,冬天偏黑。五色诊法就是根据人的面部颜色来判断人身体的病证。中医认为人的面色能够反映出脏腑气血的变化,并将面色分为青、黄、红、白、黑五种,根据五行学说,五色对应于五脏,青为肝,黄为脾,红为心,白为肺,黑为肾,因此从面色的变化可推测到五脏的病变。青色一般见于肝胆及经络病证,黄色多数脾胃虚弱,红色则多为阳盛热斥之证,白色一般是气、血、津液病证的表现,黑色则跟心肾疾病相关。而每一种面色中也还有更为具体的区分,再根据具体的颜色来对病人的病证做出基本判断。  汉文帝刘恒时,淳于意因为得罪了权贵,被抓到长安问罪,依照当时的法律,淳于意所犯的罪是要被处以残酷的分解肢体的肉刑,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在押解他去长安的路上,女儿们哭送父亲,这一哭让淳于意心烦意乱,仰天长叹道:“为什么偏偏生的都是女儿,在这种时候,只知道哭,却没办法帮我去找找门路,唉,看来这回是死定了。”就在这时,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表现得非常勇敢,她坚持要跟随父亲到长安,希望能够有机会营救父亲。到了长安,缇萦给汉文帝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上书替父亲求情。她写道:“我父亲一生行医,兢兢业业,一直非常受人称颂。现在他虽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按律应该处以肉刑,但是人死了就不能复生,况且连肢体都要被切断,那么即使现在父亲想改过自新,也再没有机会了。我一个小女子,身份卑微,甘愿去官府做奴婢,来为父亲抵罪,只求皇上给父亲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汉文帝读后非常感动,最终赦免了淳于意,并且也没有让缇萦去做奴婢,汉文帝还下诏从此废除面部刺字、割鼻、断足等三种酷刑。缇萦的舍身救父令人钦佩,更可贵的是,因为她的英勇行为,使得淳于意的医术能够得以更广泛地流传。  汉文帝在赦免淳于意的同时,下诏让淳于意将自己治疗的各种病案整理上报,并且传授自己的医术,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病历记录――“仓公诊籍”。淳于意在诊籍中记录了给宫廷王侯及其家属、官吏、随从等诊病的25个案例,在案例中,详细记载了病患的姓名、职业、籍贯、病名、脉象、病情、治疗方法、所用药物、治疗效果等等,更值得称赞的是在这些病历中,他还毫不隐瞒地记录了治疗的效果,对于医治无效而死亡的,也会明确写明,并客观地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表现出一个医家科学严谨的诚实态度。  淳于意对于当时医学的另一个贡献是传授弟子。汉代时流行禁方,禁方是指由名医自己开发出来的具有非常功效的药方,这些禁方始终被掌握在少数的名医手中,必须传给自己的弟子。名医的弟子一般要经过拜师后,并向老师郑重承诺不会随便外泄,才可能得到老师的禁方。名医之间的各种禁方不会互相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医术的发展。淳于意也属其中一个禁方的代表流派,淳于意在学医时也得到了老师公乘阳庆的禁方,不过他没有秘而不宣,而是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一下子传给了六位弟子,由于跟随淳于意学习的时间不同,他们分别得到了淳于意的部分医术。比如临淄的宋邑跟淳于意学了一年多,淳于意教授给他诊五脏之脉的方法。之后济北王又派遣他的御医高期、王禹跟淳于意学习经脉术。川王时又收冯信为徒,教授了论药法,定五味及和剂汤法等等。另外还有一个徒弟杜信,跟他学习了两年的脉学。后有临淄的唐安来学五色诊法等,还没有完全学成,但是由于也算是淳于意的高徒,所以回去后齐王也让他做了身边的御医。淳于意是秦汉时期有记载的收徒最多的人,他的医术和医德都令人钦佩。女御医施毒手加害皇后  淳于衍是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于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不过这个本来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医,却因为利欲熏心而丧失了医德,最终成为在中国御医史上一个让人唾弃的医生。  史载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叫许广汉的侍卫,他有一个女儿叫许平君。许广汉本来在宫中混得不错,有一次不小心把别人的马鞍放在自己的马背上,违反了宫廷的规矩被罚宫刑,做了太监的许广汉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仍然还是受到重用。但在一次宫中政变平定后,许广汉奉汉昭帝之命搜查叛乱者的证据,因为失职再次受罚,这次被遣去掖庭服役三年。汉武帝“巫蛊之祸”时,后来的汉宣帝刘询才刚出生几个月就被打入牢狱,之后汉昭帝即位,赦免了刘询,刘询也被遣到掖庭,许广汉和刘询在掖庭结识,并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了落魄的刘询,不曾想时来运转,昭帝死后,刘询竟然成了帝位继承人,而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也因此成了皇后。  许皇后被册封后,遭到当时权臣霍光的夫人显的嫉恨,显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皇后,于是在许皇后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打起了坏主意,当时淳于衍正好被选入宫中做女御医,专门侍奉怀有身孕的许皇后。淳于衍的丈夫在宫廷里做侍卫,地位低下,而淳于衍认识显,两人关系还不错,所以她的丈夫就托她向显求情,让显在大将军前为自己美言两句,好得到升职。淳于衍见到显之后提出了请求,显一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说这件事情很容易,她肯定帮忙,接着她又对淳于衍说,正好我也有一件事情想拜托你来做。淳于衍赶忙问是什么事情,显说,是想让你帮助我的女儿,这件事只有你能帮得上忙。这几天许皇后身体虚弱,御医们肯定要给她开一些补药,如果你能在皇后的药里下毒,皇后死后,我女儿就能被封作皇后了,以后肯定让你享尽荣华富贵。淳于衍听到显的一番话,刚开始也吓得半死,她推说,药是和其他御医一起煎的,而且也得有人先尝之后才能端给皇后,根本没有办法下手。显又说,这件事如果想做就肯定能成,再说有我丈夫霍将军做后台,谁敢拿你怎么样?就怕你不敢做。淳于衍在显的威逼利诱下只好答应,她把一种毒性很强的草药附子捣成碎末,进入宫中,在给许皇后喂药的时候,偷偷把附子和其他药丸混到一起给许皇后喝下,许皇后喝了之后感觉头又胀又痛,就问淳于衍药是不是有问题,淳于衍敷衍说怎么可能有问题呢,都是御医们一起开方制的药,不久许皇后就中毒身亡了。  方药解析  中药附子是孕妇绝对禁用的。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效。其药性峻烈,多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等危急重证。生附子的毒性是比较强的,临床应用的附子大多是经过专门的工艺炮制的,以去除其毒性而保留其药性。附子毒性来源于其中含有的乌头碱,如果服用不当,很容易中毒,主要表现为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因此在使用附子时用量要严格把握,而孕妇是绝对禁止使用的。  许皇后死后有人上书御医服侍皇后不利,把淳于衍和其他御医都抓了起来,显怕事情败露,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丈夫霍光,霍光虽然也埋怨夫人做事莽撞,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帮着一起隐瞒,于是他向皇上求情赦免了淳于衍及其他御医。此事过后,霍光的女儿也顺利地当上了皇后,而淳于衍则得到显的很多赏赐,过起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霍家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诛灭九族,淳于衍阴谋毒害许皇后的事情也就此暴露,因此也招致了杀头的厄运。郭玉体会的御医“四难”  郭玉在东汉汉和帝时担任太医丞,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医学家。郭玉的师祖是一位医学隐士,在四川涪水一带以钓鱼为生,世人称为“涪翁”,他以行乞为生,遇见患病的人,就会出手相救,最出众的是针灸和砭石治疗,常常是一针就见效。曾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后来程高拜涪翁为师,学成后也成为一代名医,郭玉早年拜程高为师,从程高那里学到了辨别三阴三阳的脉象,研究用阴阳变化来诊断治疗的方法。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出土了一件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其上有红色漆线的针灸经脉循行径路,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针灸木人出土地就位于涪江之畔,即汉代的涪水,专家分析这套针灸木人很有可能是涪翁这个流派传授医术的教具。  郭玉非常擅长诊脉,做太医丞以后,给皇帝及宫中贵人们治病都非常有效。有一次,皇上想试试郭玉的诊脉技术到底有多厉害,派人把郭玉召来,说要让他给宫里的宫女诊诊脉,皇上命人找来几个妃子,又在宫中找了一个手很像女人的男子,让他也混在宫女中,他们都伸出手让郭玉来诊。郭玉一个个把脉之后,就抓住那个男子的手说,脉有阴阳之分,这个人的脉象异常,不像是女人。郭玉精准的诊脉,让皇上赞叹不已。  郭玉在医术上的高明毋庸置疑,不过有时候在为贵人治病的时候,却不能很快获得疗效,有一次,皇帝让生病的贵人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叫郭玉到一个简陋的住处去给他治疗,结果,郭玉手到病除。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郭玉总结出“四难”,他说,给尊贵的人看病,由于他们地位高贵,我经常会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为他们治疗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自作主张而不信任医生,这是一难;他们经常忽视对身体的悉心保养,这是二难;他们身体羸弱,不能承受药力,这是三难;他们又贪图安逸,不思劳作,这是四难。因为这四难,医生在给他们治病的时候就会缩手缩脚,不敢大胆治疗,而且害怕治疗不好引致自身的灾祸,所以治疗的时候比较保守,反而影响了疗效。可见,再高明的医生如果面对的是万人之君,都会产生心理压力甚至是恐惧心态,而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这恐怕是每个御医都难以避免的心理障碍。  郭玉所师承的,也是当时禁方的一个流派。不过他在宫中一直做太医丞直到老死。郭玉没有传授弟子,而且也没有著作传世,这个禁方的流派也就后继无人了。北周御医职位划分最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大部分医疗制度基本沿袭秦汉,都是设太医令来统一管理,其下根据职责也设有药典御、尚药监等。南北朝时期建立太医署,具有医药行政管理的职能。其中北朝的北周仿周代的建制,分职比较细,设有太医中大夫和太医下大夫,下面又设太医丞、中藏药丞、尚药局丞、小医下大夫等职,协助太医令做行政管理工作。而具体的医生也分为侍医、御医、侍御师、小医上士、小医中士、小医医正、疡医上士、疡医中士、疡医下士、医正上士、医正中士、医正下士、食医下士、主药下士等等,属于天官。兽医上士、兽医中士、兽医下士,属于夏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类别中都有不同的官阶区分,这更加有利于对医生医疗业绩的评定及官职的升迁。太医博士执掌医学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太医令秦承祖,在针灸方面非常出名,而且著述很多,宋文帝时,他向皇上奏书,申请设立医学,进行医学教育,他的奏书获得批准,从此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官方兴办的医学教育,打破了在此之前以师徒传授和家族相传的医学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人才。北朝的时候还出现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的官职,这里的博士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学位概念,而是相当于教授之类的教育职位,是在太医署里进行医学教育的人。官办医学教育,使这个时期的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御医人才辈出,这些名医在医术上获得认可后,受到宫中的重用,并可以因此而加官晋爵,享受皇上的大量赏赐,社会地位极高。御医主持官修医书工程  在南北朝时,还开始重视医书的编撰,比较出名的包括刘宋时《宋建平王典术》120卷,北魏时李修《药方》110卷,王显《药方》35卷,这些医书多记载的是临床实践的病例,对于当时医疗技术的推广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三部医书是官颁医书的代表作,因为当时各地治病看病处方比较混乱,没有相应的规矩,因此颁布这样的医书是对各地医术的一个整理归纳,使各地在治疗时就有了统一的参照标准。由于编写的内容非常繁杂庞大,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所以都是由官府指派有名的御医作为主持,像李修、王显都是当时有名的御医,由他们来邀请组织各方名医,聚集在统一的地点集中一段时间大家一起编写,由于都是名医,在编书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有很多交流,像是一次学术交流会。他们对各自收集的资料审核、筛选后还要精编,最终分卷成书。这些书籍编辑完成后,会通过官府的行政渠道向各地统一颁布,要求各地都要以此作为规范,学习并应用于实践,所以官府颁行的医书比起个人的专著更有影响力。发明寸口切脉法,细分24种脉象  王叔和是汉末至西晋年间最著名的御医,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史书中记载王叔和是晋朝高平人,今天对于高平这个地方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说是在山东,一种则说是在今天的山西高平。而在山西高平曾出土过制药的石窑以及制药用的石臼、碾等工具,据分析这些很有可能是王叔和当年留下的,由此看来说王叔和是山西人可能更合理一些。  王叔和曾做过曹操的专职侍医,后来又当过王府侍医、皇室侍医,最后还升到太医令。他学识渊博,非常喜欢钻研,他对这个时期的医学贡献主要是他著述的《脉经》和整理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研究脉学的书籍,前代的医家虽然对脉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却始终没有能够总结归纳,对于脉学中涉及的脉象名称、诊脉方法等等都比较混乱,王叔和通过多年的行医经验,对诊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范。首先对于诊脉的方法,在古时,诊脉的方法叫做“三部九候”,三部就是指人的手、足、脚,每一部下面又按照天、地、人分为三候,这样一共九候,因此患者在接受诊脉时就要从头诊到脚,过程十分繁琐。而王叔和创立了寸口切脉法,这种方法只需诊断病人的腕部,将示指、中指和环指放在病人腕部的寸、关、尺部位,由此可以诊断人体内脏的疾病,王叔和还提出了寸、关、尺三部脉与脏腑的关系:右手的寸部可诊断肺和大肠的疾病,关部可诊断脾胃的疾病,尺部可诊断命门和三焦的疾病;左手的寸部可诊到心与小肠疾病,关部可诊到肝胆疾病,尺部可诊到肾和膀胱的疾病。这种寸口诊脉法确立后,后世的医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王叔和在诊脉方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切脉在古代是医生了解病情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是用手来感觉,可能每个人感觉都会有所误差,而这个误差可能就会酿成大祸。所以王叔和在细分脉象时,对相似的脉象如何分辨做了系统的描述。他首先确定正常的脉象,即平脉的概念,这通常是以医生的呼吸来计算,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四次,相当每分钟70次左右,这是正常的脉搏速度,平脉的特点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与平脉做比较,王叔和又细分出了24种脉象:浮脉、芤脉、洪脉、滑脉、数脉、促脉、弦脉、紧脉、沉脉、伏脉、革脉、实脉、微脉、涩脉、细脉、软脉、弱脉、虚脉、散脉、缓脉、迟脉、结脉、代脉、动脉,对每一种脉象,王叔和描述得十分细腻,同时言简意赅地准确指出诊脉时的感觉,特点非常鲜明,就像口诀一样,比如说到“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明其脉搏显现在浅表的部位,“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是一种圆滑的感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这种脉象属于实热。妇女如果没有病,却有滑脉,则可能是怀孕的征兆。王叔和还特别提出了相似的脉象,诸如浮脉和芤脉相似,弦脉和紧脉相似,沉脉与伏脉相似等等,他也指出了相似的脉象如何区分,比如沉脉和伏脉,前者轻按不容易探到,需要重按才能摸到,而伏脉则要极重才能按到。提出相似的脉象,并加以仔细区分,可以使医者在诊脉时注意到这些细节,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脉经》中,王叔和还提出了季节、气候变化对脉象的影响,人体在春、夏、秋、冬四季,由于生理适应环境的变化,脉象也会有所变化,王叔和总结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季脉象特点,就是说春天的脉象微弦,夏季的脉象微洪,秋季的脉象微浮,冬季的脉象微沉。如果在某个季节出现不该出现的脉象,也会提示人体生病。对于脉象的诊断,王叔和还提出了因人而异的论点,就是不同性别、年龄、体质以及不同体形的人,脉象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肥胖的人,脂肪较厚,脉自然会沉一些,瘦人则浮一些;妇女的脉象多细一些,小孩的会快一些,老人的会弱一些。王叔和的《脉经》,在唐代还曾作为太医署里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目。《脉经》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其影响力还远及日本、阿拉伯等地,这些地方对脉学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建立在《脉经》基础上的。  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巨著,那时候书都是写在书简上,加上连年战争,书籍很难留存。王叔和做太医令时,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四处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的书籍原稿,最后终于把原书的大部分书稿都收集完整,并着手进行编辑整理,在修复原书的过程中,王叔和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其中《伤寒论》主要是记录各种伤寒病证的治疗方法,而《金匮要略》则是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虽然后人认为他对原著进行修改可能有悖张仲景的初衷,但是如果没有王叔和的整理编辑,这本医学名著可能会永远遗失,正如清人后来所说:“苟无叔和,焉有此书?”所以无论怎样,王叔和都是功不可没的。徐氏家族――名医辈出的御医世家  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官办的医学教育,但是世袭的医学家族仍然存在,徐氏家族七代当中就出了十二位名医,而且其中徐道度、徐文伯、徐成伯、徐之才、徐之范都曾进入宫廷,有的进入太医署任职,有的还被皇帝封为高官,得到皇帝的器重,经常要给皇帝及皇族治病,医道十分精湛。  延伸阅读  《南史•列传二十二》原文选读  宋后废帝出乐游苑门,逢一妇人有娠,帝亦善诊,诊之曰:“此腹是女也。”问文伯,曰:“腹有两子,一男一女,男左边,青黑,形小于女。”帝性急,便欲使剖。  文伯恻然曰:“若刀斧恐其变异,请针之立落。”便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落。两儿相续出,如其言。  徐家从医基业的创始人徐熙,曾做过南朝宋濮阳太守,后来跑到秦望山做了个隐士,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人,道人留给他一个葫芦,告诉他:“你的子孙应该用道术来救人,而且会尽享富贵。”徐熙打开葫芦,里面竟是一卷《扁鹊镜经》,于是他精心研读,不久医术就名震天下。  徐熙的儿子徐秋夫秉承父业,也成了一位有名的医家,传说竟还给鬼治过病。徐秋夫的两个儿子徐道度和徐叔响,医术也十分出色。  徐道度内外科都很擅长,但是他脚有点毛病,走起路来不太方便,宋文帝为了让他给皇子看病,就允许他乘着小车入宫来看病。经徐道度治疗的病患,都是手到病除。宋文帝曾感慨说:“天下有五绝,都出于钱塘一带。”这里的五绝就是当时善弹琴的杜道鞠、擅长诗文的范悦、善于模书的褚欣远、善于围棋的褚胤,另一绝就是擅长疗疾的徐道度。徐道度著有《疗脚弱杂方》,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疗脚气病的专著。  徐叔响,对针灸、小儿科、本草学等都有研究,且著述丰富。  到徐家第四代,徐道度有一子徐文伯,徐叔响有两子徐嗣伯、徐成伯,这三个人的医术也是声名显赫,颇多成就,让徐氏家族的医名进入巅峰时期。徐文伯一直都在帝王身边做御医,有很多治疗病证的绝招。宋孝武帝时,路太后突然肚子疼痛难忍,其他御医都束手无策,叫来徐文伯,徐文伯诊脉后说:“太后的病应该是石搏小肠。”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胆结石、泌尿系统结石之类的疾病,之后徐文伯用了消石汤进行治疗,太后很快排出了结石,肚子也就不疼了,太后因此封赏了徐文伯。宋明帝年间,有一个宫女患有腰痛,疼的时候还会牵连到心脏,病证一发作就会气息欲绝,其他医生认为是“肉&”,可能宫女肚子里有异物,而徐文伯认为是“发”,是由头发引起的病证。于是用油催吐,结果这个宫女真的吐出了像头发样的物体,而且竟然有三尺长,吐后病就痊愈了。还有一次,徐文伯随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出去游玩,遇到一个怀孕妇女,刘昱也略通医术,为了显示自己的诊脉技术,他让徐文伯和自己一起给这个孕妇诊脉,刘昱诊后说:“这个女子怀的是女孩。”接着他让徐文伯诊,徐文伯诊脉后说:“她的腹中是两个胎儿,一男一女,男的在左边,女的在右边,男孩又青又黑,比女孩还小。”刘昱不相信,这个残忍的帝王为了证实谁对谁错,竟然要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个究竟,徐文伯赶紧拦住,对刘昱说,我可以用针灸就让她很快生下孩子,于是徐文伯在孕妇的足太阴经和手阳明经两处施针,胎儿真的很快就生出来了,正如徐文伯的判断,果然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徐叔响的儿子徐成伯,也是深得当时帝王重用,北魏献文帝听说他本领了得,于是把一个病人安排在帐幕后面,不让徐成伯看到病人,只让徐成伯隔着帐幕给病人诊脉,徐文伯诊过之后,竟然也能明确地说出病人的病情,甚至对病人的脸色以及得病的症状都描述得很准确,献文帝对他的医术大为赞赏,给他加官晋爵,并让他跟随自己身边。后来的孝文帝在外出巡游时,突然染上重病,徐成伯日夜兼程赶到孝文帝身边,为他精心诊治,使得孝文帝痊愈,为此孝文帝在举办筵席时,特意安排徐成伯坐上座,并向文武百官讲述徐成伯用高超医术救治自己的功绩。徐成伯非常善于养生,还热衷于炼制长生丹药,曾经隐居嵩山一年,为皇帝炼制延年益寿的金丹。他自己也经常服用养生药丸,所以到八十岁时,鬓发还没有白,精力仍然十分充沛。  叔响的另一个儿子徐嗣伯也是治疗疑难杂症的高手,南齐的一个将军因为有怕冷的毛病,当时比较流行炼丹服石,这个大将军就服用了五石散,是用紫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白石英、硫磺等五种石药炮制的丹药,以为可以治好自己的寒证,哪料到,服用之后,反而更怕冷了,徐嗣伯采用了十分独特的疗法:在冰天雪地里,让大将军赤身坐在冰冷的石头上,然后让人用一桶桶冷水从大将军的头上往下浇,这一桶桶水浇在大将军身上,简直是寒冷彻骨,大将军被浇得昏厥过去,旁边的家人实在看不下去,赶紧叫徐嗣伯停手,可是徐嗣伯说,如果想治好大将军的病,你们就不要多管,我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浇了一百多桶冷水之后,大将军开始能动了,背上还开始冒热气,再过一会大将军坐起来要喝凉水,就这样,大将军的寒证让徐嗣伯用这种罕见的治法治好了。  徐家的第五代,又有徐文伯的儿子徐雄和徐成伯的儿子徐践承袭家业,也比较有名气,只是稍逊父辈。  徐家第六代的徐之才、徐之范又给徐家医术带来了一代辉煌。徐之才的行医故事我们下面还会着重讲到。徐之范也曾任北齐尚药典御,官至太常卿,也是在皇宫中有名的医生。  徐家第七代,较为知名的医生是徐之范之子徐敏斋,他博学多才,也颇有成就,不过自此以后,徐氏家族的医学成就也渐渐走向没落。能言善辩的乖巧御医  徐之才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徐氏家族第六代传人,可以说,他是徐氏家族七代名医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经侍奉过梁国魏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北齐武成帝等多个皇帝,在每个皇帝面前都能十分受宠,足见他医术高明,而且对于如何侍主也是很有心得。  徐之才从小聪慧可人,十三岁就被招为太学生,粗通礼、易,被人称为“神童”。再大一些,他博览经书,又知晓天文,特别是医药,得了家传,更为精通。他不但医术出名,而且口才也非常好,在帝王面前非常知道讨好。  北齐武成帝长了颗“牙”,就是所谓的智齿,问身边的御医怎么回事,因为长智齿是个平常的事情,于是尚药典御邓宣文就以实相告,结果武成帝非常生气,命人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邓宣文打了一顿。然后又叫来徐之才,让他说怎么回事,机灵的徐之才赶紧上前拜贺说:“恭喜皇上,皇上长的是智齿呀,长智齿的人都会聪明长寿!”结果武成帝龙心大悦,立刻给了徐之才很多赏赐。  后来武成帝得了一种怪病,老是觉得精神恍惚,幻觉迭出,他时常看到空中有一团五色物,过一会儿这团五色物又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妇,而且高有数丈,再过一会儿美少妇又变成了观世音菩萨。武成帝整日被这些幻觉缠绕,十分痛苦。徐之才给武成帝看过之后,说皇上这是由于“色欲过度,大虚所致”,因为武成帝贪恋酒色过度,造成身体十分虚弱,才会产生幻觉。徐成伯应用一些滋补的汤药,这些汤药服用过后,武成帝开始感觉这些幻觉变得远了一些,再过了一段时间,就看不到美少妇了,只看见五色物,继续服用汤药后,幻觉慢慢消失了。不过成武帝的病是因为沉迷酒色所致,所以经常还会复发,每次复发,武成帝就要把徐成伯召来医治,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逐步稳定。徐之才就被派到外地当差,不曾想,武成帝再次犯病,这次徐之才赶紧往回赶,但是终于没有来得及赶上,武成帝在他回来的前一天就不治而死了。  北齐武明太后生病,召徐之才的弟弟徐之范进宫给太后看病,回来后徐之范告诉徐之才一个童谣,徐之才根据这个童谣进行拆字,并且依据自己以前给太后看病的情况,预测武明太后不久就将不治而死,果然不出他所料,武明太后没过多久就死了。  此外,徐之才在药剂学、妇产科上也有很深造诣,曾撰修《雷公药对》与《药对》,把药分为宣、通、补、泻、涩、滑、燥、湿、轻、重十剂,根据这些药物的属性,他们治疗的病证也是不同的。如宣剂可治疗瘀塞不解之证,如生姜、橘皮等。通剂可以帮助滞气下行,通草、防己属于这类。补剂可以补益身体的虚弱,如人参、羊肉等可以补虚。燥剂,能够吸收湿邪,消除肿痛,如桑白皮、赤小豆等等。  徐之才归纳的这些药材与疾病的关系,为后人在用药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徐之才还提出孕妇逐月养胎法,提出在怀孕的各个阶段,要注重饮食调摄,注意劳逸适度,讲究居住衣着,重视调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这些有关孕妇调理、胎教的观点都是创造性的。  徐之才相当高寿,80岁才去世。他还著有《家传秘方》、《小儿方》、《明冤家录》等书,不过都没有流传下来,他有两个儿子,但是在医术上都毫无建树。惨遭杀戮的御医们  这里要讲到的是这个时期御医中的几个倒霉蛋,他们有的因为心术不正,犯下罪行;有的是因为命运不济,侍主无功,最后都得到了同一个结局:惨遭杀戮。  先说说程据,他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做了太医令,程据为得到皇帝的宠爱想尽办法,他曾经十分滑稽地向晋武帝进献了一件用雉鸡头做的裘衣,结果晋武帝不但没有嘉赏他,而且认为是奇装异服,不符合祖宗的礼数,命人烧掉了裘衣。晋惠帝司马衷是个有点弱智的皇帝,无法亲理朝政,所以朝中的大权掌握在皇后贾南风手中,贾皇后因此胡作非为,程据为了讨好贾皇后,竟然不惜与之私通。朝廷忠臣看到贾皇后行为如此不检点,而且恣意妄为,都十分愤怒,于是他们商议要迎回太子司马&&,废掉贾皇后。贾皇后知道这个消息十分害怕,就暗中命令程据利用太医的便利,设计加害太子司马&&。程据制成巴豆杏子丸,想乘机放到太子的食物中毒死太子。好在太子司马&&十分警觉,一直都是自己煮饭,使得程据一直没有机会下手,最后情急之下,程据派了个亲信混到太子家中,用药杵打死了司马&&。事情败露后,程据终于难逃一死。  西晋齐献王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为人忠厚,又有才干,因此深得朝中大臣的拥戴,而晋武帝司马炎忌妒心很重,看到群臣对司马攸如此景仰,生怕司马攸势力渐大,篡夺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把司马攸派到边远地方,以了却自己的心病。司马攸心知司马炎的用意,一直推脱身体不适而没有成行。但司马炎还是坚持要他去,一来二去,司马攸因为心中激愤结果真的生了病,司马炎就派了御医前去诊视司马攸,而御医们只知道揣测晋武帝的用意,生怕回去被皇上责骂,明明司马攸重病在身,御医们却禀报皇上说司马攸并没有什么大碍,于是晋武帝更加怀疑司马攸是故意不去,所以再次下令让司马攸尽快启程赴任。无奈的司马攸只好带病出发,结果在路上没走几天就咳血而死。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良用心,司马攸死后,晋武帝也依律处罚了给司马攸诊病的御医们,将他们全都斩首。  但是有的时候,即便是认真求实地治病,由于皇帝的性情变数,御医也难逃一劫,这只能归咎于命运了。晋穆帝时候的前秦主苻生,脾气十分暴躁,素来以严酷刑法治国,因为他是个独眼,所以特别避讳别人说跟残缺有关的字眼,一旦令他不高兴,就难有活命。程延是苻生时的太医令,是一位惨死在苻生手里的可怜御医。史载关于程延的死有两种说法,《晋书》中记载的是苻生让程延做安胎药,苻生问药里面的人参是不是加得太少了,程延当时回答说:“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意思是说药量虽然少,但是足够用了。程延万万没想到,他随口说出的“不具”一词,正是犯了苻生的避讳,苻生马上认为程延是在讥讽自己的眼睛,一怒之下,先挖去了程延的双眼,然后又杀了程延。在《通鉴纪事本末》中,记载的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说苻生特别喜欢吃枣,有一天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就让程延来看是怎么回事,程延看过之后,就对苻生说,皇上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吃枣吃得多了一些,才感觉脾胃不适,虽然程延说得十分准确,但是心胸狭窄的苻生听了却十分不悦,说:“你又不是圣人,怎么知道我吃了枣!”说完竟然下令把程延给杀了。这个生不逢时的太医令无论是怎么被杀的,都让人感到侍奉一个昏君的御医是多么的可悲!敢下猛药、敢说真话的御医姚僧垣  梁武帝的御医姚僧垣,他父亲曾患病多年并因此多年研习医药,后来传授给他,渐渐的姚僧垣也在医术上有了名气。他经历了南北朝以及隋朝几个朝代,也是一位难得的御医。梁武帝本人也很喜欢医药,经常召姚僧垣入宫探讨,还曾经对他进行面试考核,看看他的医学理论究竟如何,结果姚僧垣对答如流,令武帝十分欣赏。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连年的征战中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眼睑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见东西,还有一只脚也缩短了,无法行走,从这些症状看,武帝得的是中风。请来姚僧垣看过,姚僧垣认为皇上得的病涉及五脏多个器官,不能一下子全都治疗,要一个一个地治,于是他按照轻重缓急,先用药治疗语言功能,待皇上能够言语自如,就开始治疗眼部的疾患,最后再治疗脚,这样循序渐进地治疗,武帝的病逐渐痊愈了。  姚僧垣对于不同体质的病人,在诊病时也有独到之处。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因为身体发热,想服用大黄,姚僧垣根据当时梁武帝身体虚弱的情况,认为如果服用大黄会不利于身体,所以劝说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听,最后还是服用了大黄,过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后来梁元帝萧绎突然感觉心口发堵,疼痛难忍,召集御医来会诊,御医们都说,皇帝乃是至尊的身体,不可用猛药,应该用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慢慢调养,但是姚僧垣却说:“皇上的脉象洪而实,表明体内有宿食郁积不下,因此要用大黄这样的猛药来通便,否则就无法治愈。”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处方吃了药,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同样是大黄,用与不用,都是要根据病情来定,姚僧垣深谙其中的奥妙。  北周时文宣太后卧病不起,御医们众说纷纭,不知如何是好,姚僧垣被高祖叫来询问他的意见,他说我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只是看的病人多,经验可能多一些罢了。现在太后的病情,确实令人担忧,恐怕已经没有治愈的机会了。不久,太后就去世了。姚僧垣面对皇帝,敢于直言太后的真实病情,确实令人敬佩。  姚僧垣著作有《集验方》12卷,《行记》3卷,他在治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都收集整理于这些书中。碑文居然是医书  褚澄是南北朝时期一个有名的医生,他家族显贵,一直都做高官,但是由于他精通医术,因此也常常进入宫廷看病。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儿子生了急症,高帝叫褚澄来医治,经过褚澄的治疗,很快就好了,因此得到高帝的重用。有一次,褚澄在官府中看到一个来办事的李某,他看了看李某的面相,然后对他说,你得了很重的疾病。李某很惊讶,点头说:“是啊,我以前得过一种怕冷的病,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一直治不好。”褚澄于是给李某把脉,并告诉他:“你得的不是冷疾,也不是热疾,而是吃白瀹鸡子过多了。”&白瀹鸡子是一种浸煮过的鸡子,李某吃完一剂褚澄开的药,就吐出一物,内有一雏鸡,等吃完药,李某前后共吐出了13头雏鸡,病也就此好了。  褚澄对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写了一部《褚氏遗书》,他死的时候将这部书的内容刻在了自己的碑文上,希望能够流传后世。果然,在唐朝时,褚澄的墓被人发现,墓碑上的《褚氏遗书》被唐代的医学家编辑整理成书而流传了下来。《褚氏遗书》分为十篇,包括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在书中,他阐述了气、血、精、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认为如果人体的阴阳二气失调,就会生百病。在疾病治疗上,褚澄强调辨证治病,根据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来治疗,提倡用药少而精,并应根据个体的差异来用药,健壮的人用药就要多一些,虚弱的人则应该减少药量。  褚澄书中记载关于生育的理论也很多,阐述了生育的年龄、胎儿的形成、生男生女的原因以及遗传等论点,这些观点在今天来看不算什么,但是1500多年前能够提出这些论点,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在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建平孝王的妃子很多,但始终没有生下皇子,孝王心中着急,又选了很多尚未成年的民家子女入宫,也还是没有生子。他就问褚澄怎么回事,褚澄回答说:“男女的结合,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年龄。虽然男子在十六岁精气已通,女子十四岁就月经来潮,但此时并未发育成熟,到了男子三十、女子二十这个年龄之后,男女的阳精和阴血才真正发育成熟,此时结婚才能顺利受孕,而且孕育出的孩子也会天赋很高,身体强壮。通过这个例子,褚澄阐述了早婚早育不可取的观点。褚澄还有另一部著作叫《褚氏杂药方》,不过这本书没有《褚氏遗书》那么幸运,早就散失了。一脉知生死,一脉知男女  李修、王显、周澹也是这个时期的御医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李修、王显主持编写的官颁医书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同时他们在治疗上也是卓有成效。  李修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后来他离开父亲,自己行医,到北魏时进入宫廷做了御医。孝文帝时,文明太后经常身体不适,就常常召李修给她医治,李修用针灸和中药治疗效果很好,因此深得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的赏识,赐给他“车服第宅”,并赐他号为“鲜丽”。李修的诊脉技术也非常厉害,他诊脉不但可以判断出疾病,而且能够预测出病情会怎样发展。当时有一个前朝的元老咸阳公高允,已经有一百岁了,但是精神仍很矍铄。孝文帝和文明皇后非常看重这位长寿的元老,经常让李修给高允诊脉,了解高允的健康情况,有一天,李修诊完脉禀告文帝说,高公的脉气已经衰竭,元气已经很微弱,恐怕不久就会辞世。果然,没过多长时间,高允真的老死了。  王显出名是因为给文昭太后诊脉。在文昭太后刚怀孕时,出现一些妊娠反应,但是当时文昭太后并不知道自己怀孕了。太后经常做一个怪梦,老是被这个梦缠绕、惊醒,因此得了心病。王显和徐成伯两人当时都被召来给太后诊治,徐成伯认为太后的病是微感风寒,用针灸和汤药调理就可以了。而王显诊脉后则认为,太后并没有什么心疾,这只是怀孕生男孩的征兆。后来证明,文昭太后确实是怀孕了,而且生下了后来的宣武帝,王显因此被召入宫当上了御医,并一直照顾宣武帝的身体。宣武帝年少时经常患一些小病,都是王显给他医治调理,使他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王显在宫中一直管理皇帝、太后以及太子的用药。宣武帝死后,朝廷的大臣怪罪于王显,将王显削官流放,从此王显结束了御医生涯,最后悲惨地死去。  另一位比较有名的医家是周澹,他曾担任北魏的太医令,北魏太祖拓跋当时迷恋道教,有个大臣向太祖进献了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拓跋设置仙人博士一职,立仙坊,将西山封闭起来,专门用来炼百药仙丹,而且还让一些被判死罪的囚徒试吃这些丹药,不过都没有效果。负责此事的周澹因为需要四处去采集炼丹的药物,觉得非常辛苦,曾试图让皇帝废掉此事,他让妻子收买仙人博士的小妾,从小妾口中得知仙人博士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以此威胁仙人博士停止炼丹。仙人博士无奈只好向拓跋请求辟谷,并获得允许。周澹以为没有仙人博士了,炼丹之事自然就不会再做,但是太祖痴心不改,又设炼药官,继续炼丹。由于炼丹屡次失败,拓跋也感到炼丹之事希望不大,渐渐才放弃。拓跋之后,拓跋嗣即位,他患有头晕的顽疾,经常头晕目眩,周澹用药把拓跋嗣给治好了,因此又受到拓跋嗣的器重,还被封为成德侯。为皇帝炼丹的“山中宰相”  在魏晋时期,服食金石之风更为盛行,炼丹术也因此更加发展。服石与炼丹早在先秦时候就已经萌芽,在秦汉时期更加发展,秦始皇曾经多次派人去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汉武帝也曾经服食“玉屑”而求长生。魏晋时期道教兴盛,道教推行的神仙思想也是对炼丹术的一个推广。陶弘景因为博学多识,对医学研究颇深,在当时很有影响,得以在宫中做官,后来他辞官开始隐居生活,陶弘景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有很深的交情,梁武帝起兵伐齐夺取政权时,经常会向山中隐居的陶弘景讨教国家大事,请陶弘景为他出谋划策,为此,陶弘景还得了“山中宰相”的雅称。  陶弘景10岁时就已经读了葛洪的《神仙传》,葛洪是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受其思想影响,陶弘景也潜心于研究炼丹之术。梁武帝萧衍称帝以后,更加器重陶弘景,一直想让陶弘景出山做官,但陶弘景始终没有答应。梁武帝也是迷恋炼丹的皇帝,他赐给陶弘景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丹的原料,陶弘景就用这些原料炼出一种叫“飞丹”的丹药,并献给梁武帝。  陶弘景在炼丹寻仙药的同时,也倾心研究本草药学,写就《本草经集注》3卷,这本书是对《神农本草经》的一次总结和完善,记载的药物种类达730种,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分为七类,除有名未用类,其他每类再分成上、中、下三品。强调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鉴别等内容,书中为区分药物的寒热性味,用朱点标注为热,墨点标注为冷,无点则为平。还总结了治疗疾病的一些通用药物,比如治疗水肿的药有大戟、甘遂、泽泻、葶苈、芫花、巴豆、猪苓、苇根等,治疗黄疸的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另外在书中还特别提出了药物的配制、加工炮制方法。  陶弘景还非常重视养生,他的另一本著作《养性延命录》也是集合前人对养生保健的论点加以总结而成的,里面很多的观点对于现代的养生都非常有意义。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三足鼎立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方面,为了保证皇室成员的身体安康,在前代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更完善的系统,执行这套系统的三大机构就是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设立了更全面的官职,除了掌管全国的医疗工作之外,也更多地充当了医药大学的角色,并逐步把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作为重点,从而保证了不断为宫廷输送医疗人才。尚药局是宫廷内皇帝及皇后等专门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宫内的疾病治疗、御药的制作及试尝。药藏局则是特别为太子设立的,负责给太子治病保健,以利于太子更健康地成长。五代时期是一个处于过渡期的朝代,因此在医学方面上没有隋唐那么兴盛,制度主要承袭前代,但更为简化。太医署――御医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隋文帝时,太常寺下设太医署,其中太医令2人,从七品下,丞2人,从八品下,主药2人、医师200人、医生12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祝禁博士2人。隋炀帝时又增设医监5人、医正10人。太医令为行政管理长官,太医丞为副手。医师、医正、医工是负责具体诊治、护理病人的医生。医博士主要的职责就是教授医学。到唐代,太医署仍属太常寺主管,有太医署令2人,从七品下,太医丞2人,医监4人,同为从八品下、医正8人,从九品下。唐代太医署明确设立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四科,每科都由博士来教学;而太医署内的主药、药童则负责药材方面事宜;唐在京师还建立了药园,种植草药,同时药园师可以在药园中,结合实际的药草,给药园生传授药草知识。太医署内的学制要求十分严格,仅以医科一科为例,对于医科下面不同的学科都规定了学习期限,如体疗科(相当于内科)的学制为七年、疮肿科(相当于外科)、少小科(相当于儿科)学制为五年,耳目口齿科(相当于五官科)学制为四年,角法科(相当于外治法)学制为三年。针对学习的考核也非常多,各科教授的博士每月要进行有关的月考,太医令在每季会对太医署内的学生进行季考,太常寺则会在年终进行总试。考试内容广泛,对于每科学生要达到的程度要求也很高,比如学本草的,要求做到看一眼药形,就能准确说出该药的药性;学诊脉的,不但要会背各种脉诀,还要在实际诊脉中能够正确辨别浮沉涩滑等不同脉象。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晋升,有机会成为医师,甚至进入宫中做御医。一旦学业不精,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太医署在教学方式上,一般是先学习基础学科,考试通过后再进行小班分科学习,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临床经验的培养。由于医学教育制度的正规化,使得隋唐时代在医学上人才辈出,太医署就像宫廷的一个医学人才库,随时都可以为宫廷提供更多的御医。尚药局――直接为帝王服务  隋唐尚药局因为掌管着皇帝及后宫的医疗,所以地位是最高的,太医署的最高长官的官阶也必须在尚药局最高长官之下。隋文帝时门下省设有六局,尚药局也是其一,设典御2人,侍御医、直长各4人,医师40人,尚药局的典御为正五品,侍御医也有正七品。隋炀帝时尚药局改在殿内省六局之下,设奉御2人,正五品;直长4人,正七品;还有侍御医、司医、医佐员等。唐代又将隋的殿内省改为殿中省,置监1人,下设六局,尚药局仍在其中,设有奉御2人,直长2人;侍御医4人,从六品上,负责诊疗;司医5人,正八品下;医佐10人,正九品下。以后尚药局又改称奉医局。有按摩师4人,咒禁师4人,书令史2人,书吏4人,直官10人,主药12人,药童30人,合口脂匠2人,掌固4人。尚药局的尚药典御,也就是后来的奉御主要是管理为帝王制作御药、诊断处方等工作,直长为副手,辅佐他们;侍御医则主要为皇帝诊断疾病;司医负责协助侍御医的工作;主药、药童则是进行药物加工制作的。药藏局――专为太子的保健机构  从隋代开始专门为太子设立了保健机构,属门下坊,设有六局,管理太子医疗的叫药藏局,分别设置监、丞各2人,还有4名侍医。太子药藏监为正七品。唐代太子东宫的门下坊改为佐春坊,药藏局设从六品下的郎2人,丞2人,正八品上侍医4人,后又增设典药9人,药童18人等。药藏郎为主管,丞辅佐郎。皇太子如果生病了,先由侍医诊断后提出处方,典药、药童根据处方制药,药制好后,由医官和大臣品尝之后才能给太子服用。此外,太子内官中还有掌医3人,从八品,主要是治疗太子宫中宫女的疾患。医疗管理制度执法严苛  唐朝对制药有明确的规定,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合药时要按照一君三臣九佐的不同分量入药,制成汤、丸、膏、散之用。唐代的尝药制度也很繁琐,御药制成后,要由中书、门下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派一人和殿中省监和尚药局奉御共同监督,然后由医佐以上相关人等试尝,尝完后封印,写上药方详细组成,注明制成的年、月、日,最后每个到场的人都要签名。皇上要吃的那天,奉御还要先尝,殿中监接着再尝,最后皇太子还要尝,都没有问题了,才能给皇上服用。尚药局制作用的御药材,每季都要由太常来检查,如果有变质腐烂的,就不能再用。  在唐代对御医的管理制度很严格,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符、合成方法不对、服药说明书写错误等,依律可处以绞刑。如果分拣药物时出错,也要受到一年徒刑的惩罚,而相关医官也要遭到降职处罚。御医如果在诊治皇上疾病时出问题,那罪过更是不堪设想。&看画看冰疗隋炀帝燥热顽疾  隋炀帝在历史上臭名昭著、荒淫无度,由于贪恋酒色、终日享乐,身体极度虚弱,为此他找了一些方术之人,给他做成方士大丹,这种方士大丹其实是一种壮阳药,隋炀帝经常服用这种药,因为服用过量,使得心中燥热无比,喝多少水都无法解渴。这下可忙坏了诸位御医,可是来了四五个御医,治疗都不见效果,隋炀帝一气之下,把这些御医都砍了头。御医们诚惶诚恐,非常害怕,谁也不敢再去给隋炀帝看病。这时御医莫君锡主动请缨,莫君锡不但医术卓越,而且在绘画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看过隋炀帝的病以后,禀告隋炀帝说,皇上患的是“真水不足,龙雷之火上越”,用普通的药恐怕治不好,我需要去求一个仙人,用天池之水来灭掉皇上体内的火。接着莫君锡献上两幅画,让隋炀帝在他出去求药的时候,将画挂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自己独自静静欣赏。莫君锡献的这两幅画,一幅叫做《京都无处不染雪》,隋炀帝看了此画,觉得心脾凉透、积热全消。另一幅是《梅熟季节满园春》,又看得隋炀帝馋涎欲滴,津液顿生,口干舌燥的感觉在赏画中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过了几天,隋炀帝再去叫来莫君锡,跟他说看了他的画以后已经感觉好多了,是不是再喝了他求来的天池水就能全好了,莫君锡说,皇上这些日子整日精心赏画,看到梅林、飞雪,口中津液涌出,其实这就是我所说的天池水,这些津液能够慢慢去除掉陛下身体内的火,现在您的病情不是已经好转了吗,只要再慢慢调养一段时间,自然就会痊愈。隋炀帝这才恍然大悟,连连称是。  莫君锡运用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暗示疗法,病人看到一些东西后自然产生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又演变成生理的反应,从而达到一种调节心智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给皇上治病可以说是非常独到了。关于治疗隋炀帝的这个病例也有另外一些记载,莫君锡先是用了两贴解热散火的凉药给隋炀帝吃,然后建议隋炀帝经常在面前多放一些冰盘,边看边玩,看冰跟看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看冰,从心理上获得一种清凉的感觉,燥热口渴的症状也自然会渐渐缓解。于是隋炀帝不管到哪里,面前都少不了放上冰盘,效果也十分显著。宫内的嫔妃知道皇上需要冰块,为了争得皇上宠爱,四处购买冰块,争相为皇上献冰,一时间还让冰价成倍上涨。钻研病因的太医博士  巢元方是隋代太医署里的太医博士,后来升做太医令,在医学理论方面很有建树。他在任太医令的时候,隋炀帝曾派他去诊治开河都护麻叔谋的中风病,巢元方看后,开出了杏仁五味蒸羊肉一方,用嫩肥羊蒸熟掺药再吃下去,这种药物和食疗并用的办法,很快治好了都护大人的病。  巢元方的特长是医学理论的研究,他主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成因的书籍《诸病源候论》,针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做了详细的分析,虽然没有对治疗做详细的论述,但是研究病因是治病的第一步,因此了解病原,对于医生治疗的指导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诸病源候论》中对于病因的分析有很多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比如对于疫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指出是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乖戾之气”,人传染上就会生病,病发后的症状都是相似的。而这种病通过预先服药,是可以预防的。在当时能够对传染病的特点有如此的分析,并且还能够指出预防的概念,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对于一些过敏性的疾病,巢元方书中说跟人的秉性素质有关,实际上表明了一些人存在着过敏性体质。这些观点,为医家更好地治疗提供了更准确的理论依据。  书中在叙述病因的同时,也对一些病证的预防、保健等有所分析。特别是对小儿科和妇科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朴实,诸如说小儿的护理不能娇生惯养,要顺其自然,新生儿皮肤娇嫩,要多进行日光浴;还主张穿薄衣服,这样冬天才能够耐寒,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在孩子稍大一点时,吃母乳的同时还要添加辅食;对于护理,还提出慎护风池的简易方法,要多抚摸孩子的风池穴位等等。还提到妇女怀孕的时候也应该做一些劳动,才能增强骨气,对于养胎十分有利,同时巢元方还探讨了妇女生产的产式及难产的原因等,这些观点在我们今天的生儿育女中也都有所应用。  巢元方对一些病证的描述非常精辟,一看就能知道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哪种病证。比如说消渴症,就是渴不止,小便多,病变时经常会长疮或者有口发甜的现象,而且此病都是肥胖贪吃才会得,一看这些症状就知道是糖尿病。比如石淋,症状是小便时石出,细的像麻豆,大的像皂荚的核儿,病发时疼痛难忍,而石排出后疼痛马上就会停止,这跟我们今天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的症状都是十分吻合的。这些症状的准确描写,如果没有深入广泛的临床实践是难以做到的。我国史上第一部药典主要出自御医之手  本草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逐步趋于成熟。苏敬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药学家,一直在朝中做官,他以治疗脚气而出名,著有《脚气方卷论》等书,书中对脚气的病因、病名、治疗以及预后都有所论述,更值得称赞的是他提出并主持编纂了《新修本草》。  苏敬在研究了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后,认为有必要进行更全面的修订,于是他上奏唐高宗,希望能够获准修订本草。唐高宗李治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由苏敬负责主持,征召了当时各个方面的专家,医学专家、科学家、文史专家以及行政官员等二十余人,其中有多名御医在内,他们包括:尚药奉御许孝崇、胡子彖、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宗,药藏丞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许弘,太医丞蒋茂昌等。最终编写成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也成为医家必读的药学书籍,而且成为唐太医署里一本正规的医学教科书。  《新修本草》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其中《新修本草》20卷、目录1卷、《新修本草图经》7卷、《新修本草图》25卷,目录1卷,共54卷。本草部分主要描述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是对唐代以前医书的一个创新,第一次应用了图解的方式来直观地表现药物的形态,为了更准确地描绘这些药物的形态,书中所绘的药材都是从这些药材出产地征集上来,全部都是当地地道的药材,再根据这些药材进行图绘,保证图绘的准确性;药解部分对每一种药物都做了详细的文字注解。这部图文并茂的医书共记载了850余种药物。&《新修本草》将药草的分类增加了两种,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九类。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补牙用的填充剂,成为最早有关补牙的史料。  这本书由于编纂的内容翔实、具有权威性,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巨大,颁布后,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对于药物标准的规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颁行后不久还传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医药律令中,明确在医学生的必修书中加入了《新修本草》,而且还规定学生学习《新修本草》的课时必须达到310天,足见日本医学界对于《新修本草》的重视程度。&李世民御驾探望百岁御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传千古的皇帝,他领导唐朝进入了繁盛的“贞观之治”。他通情达理,体恤下情,对待身边的御医也是非常尊敬,他对当时的名医甄权、孙思邈都非常欣赏,能放下帝王的尊严,和他们平等交流,这些故事都被后人传为佳话。  甄权是隋唐两代的名医,他学习医术源自一片孝心。甄权小时母亲经常生病,因此甄权和弟弟甄立言就立志钻研医术,结果双双都成为著名的医生。甄权擅长针灸,隋鲁州刺史曾患有风痹,不能弯弓射箭,很是苦恼,甄权运用针灸,结果一针下去,刺史就能拉弓射箭了。甄权还曾经治疗一个因脖子肿大无法进食的官员,甄权以三棱针刺少商穴,刺到微出血,一顿饭工夫,病人气息就通了,第二天就能正常吃饭了。仁寿宫的宫女患有脚疾,没法走路,甄权也是用针灸刺了4个穴位,宫女很快就能下地行走了。甄权用药治疗也很有一套,他曾用防风汤辅以针灸治好了安平公的偏风症,以茯苓丸治好安康公的水胀、小便不通。甄权写的《药性论》,专门论述药物的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配制方法等。  甄权倡导养生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以清肺,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就是这些朴实的养生之术,使得甄权成为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百岁御医,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尊重,在他103岁的时候,唐太宗亲自到甄权家中探望,向他咨询养生及药性问题,甄权一一作答,唐太宗十分满意,并赏赐了他。在唐太宗探望甄权的那一年,这位长寿御医安然长逝了。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比自己年长18岁的孙思邈一直也是非常爱惜,曾经多次邀请他到朝中做官,即使孙思邈拒绝,唐太宗也丝毫没有表现出反感,仍然以礼相敬,可见这位明君对人才的器重。唐太宗特别喜欢研究甄权和孙思邈都曾整理过的《明堂人形图》,这是一部关于人体经络学的图书,李世民从中学到不少人体知识,当他了解到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在背上时,想到当时唐代的一个刑罚,就是鞭背,鞭背是当时唐代刑律中的一种,属于比较轻的刑罚,唐太宗觉得鞭背能引起人体五脏六腑的损伤,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那这样鞭背就不能算是轻刑,因而下令“制决罪人,不得鞭背”,在刑罚中取消鞭背。熏蒸疗法解决吃药难题  许胤宗早年在南朝陈国为官,由于治好当时陈国柳太后的中风病而出了名。隋朝时担任了尚药局奉御。许胤宗诊治疾病时特别讲究用药,而且在用药方法上也有所创新。柳太后得的是中风,中风之后面部神经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东西,更别说给她吃药了,这可难坏了给她治疗的御医。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就命人做了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芪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这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许胤宗笑答说,虽然太后现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办法让太后服药。他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进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药效逐渐发挥,达到了调理气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气血得到调理,在被汤药熏蒸了数小时后,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其他御医们都惊叹于许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绝妙的办法。熏蒸施药法应该是我们现代雾化吸入疗法的前身,今天先进的气雾剂乃至超声雾化器都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不过对于一千多年以前的医家来说,能够想到这样的方法治病,真是令人叫绝的一件事。  许胤宗还擅长治疗骨蒸疾,也叫痨病,就是我们今天的结核病。唐代关中地区流行骨蒸,这种病有传染性,很多医生都治不好,但是许胤宗却是“每疗无不愈”。治一个好一个,令同行望尘莫及。于是有人建议许胤宗:“您医术如此高,应该写书流传给后人啊!”而许胤宗却说:“医术的道理是很深奥的。就拿脉象来讲,脉象的变化很微妙,但就在微妙的变化中也还含有不同的脉理,区别起来十分困难,就算医者心中能够体会、感受得到,但用语言恐怕还是说不清楚。再有,诊脉是治病最关键的一环,诊好脉,可以在用药时完全对症,只要单用一味药,就可能直攻病灶,使病痊愈。很多医家不能够准确地辨别脉象,仅凭一些主观猜测,因此开出很多药,这些药可能有对症的,但是主药和辅药混在一起,互相产生作用,使主药的药效也失去力度,所以很难治愈病证。医者行医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如果胡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生病大人心情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