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4000年的时间,喜马拉雅山脉多高峰的原因能上升多少米?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如果在喜马拉雅山系关键部位做导风口,能否有效解决西北干旱
1997年,牟其中向中央献策,将喜马拉雅山脉炸开50公里的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湿润中国干燥的大西北,根本改变气候。
牟其中虽然倒霉了,但此人爱学习,他要炸喜马拉雅山脉的言论,我认同。我悉心研究卫星云图好几年了,深知我国雨量90%来之印度洋暖湿气流。如果在喜马拉雅山系关键
1997年,牟其中向中央献策,将喜马拉雅山脉炸开50公里的口子,让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湿润中国干燥的大西北,根本改变气候。
牟其中虽然倒霉了,但此人爱学习,他要炸喜马拉雅山脉的言论,我认同。我悉心研究卫星云图好几年了,深知我国雨量90%来之印度洋暖湿气流。如果在喜马拉雅山系关键部位做导风口,能否有效解决西北干旱,我认为可行,关键是不能太增加南方雨量就行,要降低南方水灾。
喜马拉雅山脉是阻碍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主要障碍,在其关键部位把山头削低500米,宽度1到2公里足矣,不要象牟其中说的那样夸张。如果做到了,我认为将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国北方的雨量气候将会有巨大的改变,,,,
你怎么看呢?
我觉得这是本世纪最大的人类工程比长城都宏伟
其他答案(共7个回答)
的头发吹掉一根而已
根本什么都改变不了
在喜马拉雅山山开口子,最多改善西藏局部小气候,不足以使暖湿气流进入大西北。
喜马拉雅山山脉已经有许多流水切割形成的山口,如:墨脱、亚东、陈塘、樟木、木斯塘等,山谷中暖湿气流的影响均只局限于海拔4000米以下谷地中,山谷末端是4000米以上的高原面,水汽已经不能输送到这里。
所以,在喜马拉雅山开口子,效果不会比已有的山口好多少。
而且,即使开口子后有部分水汽北上,横亘在北方的还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等多条高大山脉,水汽根本不可能到达西北地区。
如果没有高原阻隔,季风长驱直入,我们国家的西部地区降水量会增加。显然的结果之一就是,这些地方会有更多常年有水的河流。
然后臆测一下:
古代中国似乎习惯上把运河网...
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我国青藏高原南侧。它是一条由多列 东西向平行山脉组成的巨大弧形山系。全长有2
400多公里,宽 约200—300公里。由于成山较晚,遭受侵...
美国东部时间10月2日(北京时间10月3日) 最新研究显示: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最少有4.5亿年。这将推翻早期的理论——55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大...
巴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常年控制
同时还有信风和暖流以及地形
热带草原气候
:信风和副高交替控制
拉普拉塔平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安第斯山影响处于西风...
用加湿器让孩子的房间保持湿润凉爽,同时注意加湿器的卫生
答: 辽宁省简称什么省会是什么?
答: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欧洲人 民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些贡献包 括先进的思想,如古希腊哲学、共产主义思 想;也包括一批又一批革命家推动社会进步 的重...
答: 看一下自己专业排名情况,这个分数比较危险,慎重报考。
答: 音乐、舞蹈、美术类考生要求是文化过线按专业排名。
每家运营商的DNS都不同,而且各省的也不同。你可以问问你的网络提供商,他们会告诉你的。(也可以通过分别访问域名和IP来检查DNS是否正常,访问域名不行,而访问IP可以,则说明DNS设置不对)
另外,如果ADSL-电脑没问题,一般ADSL-路由器也没问题的。而且采用ADSL拨号的话,DNS可以不设置的,拨号成功后会自动取得DNS服务器。
问题可能出在路由器设置上。进去检查一下吧。看看上网方式,上网用户名密码是否正确。
(有个问题要注意一下,有些地方的运营商会限制使用路由器或者限制接入数量,一般是采取绑定网卡MAC地址的方式,如果路由器设置都正常,试试路由器的MAC地址克隆功能,把电脑网卡的MAC复制过去)
B.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死于战争;而20世纪下半叶,世界基本处于和平发展时期。
“癌症的发病率”我认为这句话指的是:癌症患者占总人数口的比例。
而B选项说是死亡人数多,即总体人数下降了,但“癌症的发病率”是根据总体人总来衡量的,所以B项不能削弱上述论证
铝属于两性金属,遇到酸性或碱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孔隙较多,成分中还含有硅和几种重金属,其防腐蚀性能比其他铝合金更差,没有进行防护处理的铝铸件只要遇到稍带碱性或稍带酸性的水,甚至淋雨、水气、露水等就会受到腐蚀,产生白锈。
解决的办法。
铝铸件完成铸造后,在机械加工前,先要进行表面预处理,如预先对铸件进行喷砂,涂上一道底漆(如锌铬黄底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机械加工,以避免铸铝件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放久了被腐蚀。
如何洗衣服?也许有人会说,衣服谁不会洗啊?放到水里,加点洗衣粉洗就成了呗。是啊,说是这样说,可是洗衣服还有不少学问呢。我就说说我的“洗衣经”吧。
说起洗衣服,想想真有不少要说的呢。
首先要分开洗。内衣外衣、深色浅色要分开。个人和个人的衣物也尽量分开洗涤,这样可以防止不同人体间细菌和病菌的相互交叉感染,尤其是宿舍或者朋友的衣服尽量不要放置在一起洗。即使是自己的衣服,内衣和外衣也要分开洗。因为外衣接触外界的污染和尘土较多,而内衣将直接接触皮肤,为避免外界尘螨等对皮肤的不良入侵,内外分开洗涤是有科学道理的。不同颜色的衣物要分开洗涤,可将颜色相近的一同洗涤,浅色的一起洗涤,容易掉色的单独洗涤,避免衣物因脱色而损坏。另外,袜子和其他衣物不要一起洗涤。
其次,使用洗衣粉宜提浸泡一会。洗衣粉功效的发挥不同于肥皂,只有衣物适时浸泡才能发挥最大的洗涤效果。浸泡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2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洗涤效果也不好,而且衣物易褶皱。有人洗衣服时把洗衣粉直接撒在衣物上便开始搓揉洗涤,那样不能发挥最好的洗涤效果,对洗衣粉是一种浪费,当然,免浸泡洗衣粉出外。另外,冬季一般宜使用温水浸泡衣物。水温过低,不能有效发挥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水温太高,会破坏洗衣粉中的活性成分,也不利于洗涤。
再次,衣物及时更换,及时洗涤。衣服要及时更换,相信道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可是,衣物换下后应该及时清洗,有人却做的不好。好多家庭喜欢将换的衣服积攒起来,每周洗一次,这样很不科学,容易使衣物上积聚的细菌大量繁殖,容易诱发皮疹或皮肤瘙痒症状。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勤快一点,把及时换下的衣物及时洗涤,这样,其实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也不至于最后要花费半天甚至更长 的时间专门来洗涤大量的衣物要节约的多。另外衣服穿的太久就比较脏,要花很大的力气洗涤才能洗干净,也容易将衣物搓揉变形,而影响美观和穿着效果。
洗衣服是个简单的小家务,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学问却很多,也许您的“洗衣心得”比这还要科学,还要多样,欢迎您 的指正~~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喜马拉雅山名源于梵文,意为“雪的居所”,藏民则称“雪山”。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全长2400公里。主峰珠穆朗玛海拔高度8844.43米。
您好,属于中国和尼泊尔共同的,求好评谢谢
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藏族有这样一 个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一望无 垠的大海,岸边长着茂密的森林,飞禽走兽 无忧无虑地在这里生活着。可是突然有一 天,海里来了条长着五个头的毒龙,它捣毁 了森林,正当飞禽走兽走投无路的时候,大 海的上空飘来了五朵彩云,变成五个仙女, 她们来到海边施展法力,降服了五头毒龙。 在众生的苦苦哀求下,五仙女同意留下来与 众生共享太平之日。她们喝令大海退去,于 是,东边成了茂密的森林,西边成了万顷良 田,南边成了花草茂盛的花园,北边成了无 边无际的牧场。最后,那五位仙女则变成了 喜马拉雅山脉的五个主峰,屹立在西南部边 缘之上,守卫着这幸福的乐园。为首的珠穆 朗玛即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是藏语雪山女神的意思,她银装素裹,亭亭 玉立于地球之巅,俯视人间,保护着善良的 人们。时而出现在湛蓝的天空中,时而隐藏 在雪白的祥云里,更显出她那圣洁、端庄、 美丽和神秘的形象。作为地球最髙峰的珠穆 朗玛峰,对于中外登山队来说,是极具吸引 力的攀登目标。
交叉防冷!
可惜被这些坑爹的球队日了
组合拳难防哦
喜马拉雅山脉 (梵语:hima alaya,意为雪域),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82米),全长2450km,宽200~350km。
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又名圣母峰,藏语名:Qomolangma)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达8844.43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珠穆朗玛”她银装素裹,亭亭玉立于地球之巅,俯视人间,保护着善良的人们。
?奶?湛聪柴R拉雅山脈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全长约2500公里。主峰珠穆朗玛(Everest)海拔高度8844.43米。 根据板块构造学,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碰撞形成的。 所以现在喜马拉雅山仍然在缓慢上升中。
应该是过期了
工程学的炸弹开锁,可以开深渊的门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是一列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孤形山系,绵延2 450千米,它是世界上最雄伟的 山脉,在全世界海拔超过8 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喜马拉雅山 山脉就占了 10座,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 848.13米,是世界 第一高峰。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自然之最系列之十: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海拔_新浪网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同时地球也展现给我们极其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自然之最系列之九:地球上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今天我们来看,自然之最系列之十: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43米。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450km,宽200~350km。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印度洋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从而使得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同时这一区域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喜马拉雅山脉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而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仅14座。喜马拉雅山脉卫星图这1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 ;洛子峰,海拔8516米;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 ;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 ;道拉吉利峰,海拔8172米;马纳斯鲁峰,海拔8156米;南伽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 安纳普尔那峰,海拔8091米;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 。珠穆朗玛峰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如此之高,这里也分布了世界上最大的山岳冰川群,总计有1.5万条冰川之多。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冰川地貌,包括角峰、U型谷,冰斗等。干城章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析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6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析考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04次
资料类型:备课学案
文档大小:1.67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
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1.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
(1)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全析考点一
以示意图来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1.(2014·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B (2)C
———————————————————————————————————————
2.(2014·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解析:(1)C (2)A 第(1)题,从题干中“便得一山”“初极狭”“土地平旷”等词句可知桃花源为山间盆地。第(2)题,山间盆地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拥有平坦广阔的土地、水源和与外世隔绝的安全环境等优越条件,发展成为世外桃源。
3.(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1)A (2)D (3)D 第(1)题,表格数据显示,年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未变而草本植物增多,即植株数量总体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也是总体提高。综合来看,植株密度增加。第(2)题,表格显示,年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即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3)题,表格数据显示,草本植物不论是数量还是地上、地下生物量都呈明显增加趋势。地上与地下草本植物的“疯”长,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将会压缩灌木的生存空间,尤其地下灌木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地上灌木数量的减少。由此选D。
全析考点二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4.(2014·江苏高考节选)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选D 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征利于减少水分蒸腾和储存水分,则岛上环境应该是高温干燥。
5.(2012·上海高考节选)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关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6.(2010·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第(1)题,根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判断该区域陆地变化的特点,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等。干旱导致土壤缺水,易形成沙土,暴雨则容易导致地表泥土冲刷严重。
答案:(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7.(2013·上海高考节选)西欧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综合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及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自然地理要素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形成应该从地貌、大气、洋流、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之间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本题可从地理性比较强的人口、经济、城市、交通、文化等方面分析整体性表现。
答案:纬度和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塑造了西欧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西欧大致位于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西临大西洋,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西风使西欧大陆冬暖夏凉,全年降水较为均匀;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广阔,山脉大致呈东西向延伸,易于暖湿空气深入内陆;北大西洋暖流沿欧洲西海岸北上,对气候又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了西欧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西欧河网密布,河流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航运价值大。对农业的影响:温和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牧草旺盛、多汁,乳畜产量高且稳定,种植业以小麦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稳定。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西欧温和湿润的气候和平坦的地形造就的种植业和乳畜业,是形成当地以面包和乳畜产品为主的饮食文化的物质基础。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
高考常考的24图示之(十一)
物质循环示意图形式简单,但是可以表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洋流分布,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生物循环。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判读这类图示,关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形式和含义。
图1 某循环模式图
 图2 某区域循环示意图
图3 某物质循环图
物质循环示意图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它往往伴随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流动,在分析该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区分不同的物质循环类型
确定物质循环类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水循环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洋流模式图等(如图1可代表水循环侧视图、热力环流侧视图、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模式图)。其次要注意从图中把握关键信息、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如图2中由“水汽输送”可知为水循环示意图,图3中由岩石类型可知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2.把握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
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本质是三大类岩石、岩浆之间的转化,主要环节即各箭头的含义(如图3中①为外力作用、②代表重熔再生、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高温高压作用、⑤代表变质作用)。
3.关注物质循环图中物质的运动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
若图1代表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侧视图,则G为陆地、H为海洋,代表北半球冬季。②代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若图1代表大洋环流示意图,则由洋流流向及分布规律判断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4.抓住物质循环图中的关键信息
若图1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①箭头表示气流下沉,近地面G处气温低、气压高,③箭头表示气流上升,近地面H处气温高、气压低。
1.(2015·曲靖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  )
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
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
C.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
D.环节①一定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2)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渔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应用五步法读图]———————————————————————————————————————
1.由题目设问可知,此为“一图多名”,即这个图可表示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模式。
2.由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位置和箭头指向,联系所学知识,很容易确定各项含义。
3.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根据箭头指向可知:
(2)由“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可知该大洋环流是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
答案:(1)C (2)C
———————————————————————————————————————
2.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1)~(3)题。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B.水汽输送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1)C (2)B (3)B 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
3.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 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知识。由图可以看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牵涉到了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
4.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C—海陆间循环 ②B—海陆间循环 ③B—陆地内循环
④C—陆地内循环
(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解析:(1)C (2)D 第(1)题,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与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有密切关系。第(2)题,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与b的含义相符。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
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5·海淀区一模)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3.C 4.B 第3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5.A 6.C 第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
7.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
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
解析:7.A 8.D 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风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第8题,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Q地等值线折向低纬,是因为遇到地势高的青藏高原。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9~10题。
9.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10.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加 ④灌溉面积增加
解析:9.C 10.B 第9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第10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
12.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解析:11.A 12.D 第11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第12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5·洛阳统考)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20分)
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
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14.(2015·武汉调研)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32分)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0分)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12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 、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陆地自然带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热量 太阳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度地区
带性)规律 水热状况 海拔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1)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不同环境下桃花盛开的早晚,影响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        B.降水
(2)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体现了自然带的(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全析考点一
以示意图来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
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醒]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1.(2012·上海高考节选)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是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是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读甲地和乙地的气候资料图,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角度说明原因。第(2)题,由题干可知,丙地气候特点应该比同纬度地区纬度偏高,降水偏多。结合丙地的位置,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即可回答。
答案:(1)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差异。
(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2013·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A (2)D
———————————————————————————————————————
3.(2014·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解析:(1)A (2)C 第(1)题,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
4.(2013·江苏高考节选)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
解析:选C 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等地,从俄罗斯到南非不经过热带雨林带。
5.(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解析:(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沿OF方向,由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OE方向,由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依次递变,说明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故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沿OF方向相同植被由高山类型逐渐过渡到温带类型,说明主导其变化的因素是热量,故A正确。
全析考点二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6.(2014·浙江高考节选)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解析:选B 此区域地处中亚内陆,地带性植被多荒漠草原。但因阿拉木图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自咸海沿岸至阿拉木图,植被应呈现荒漠向草原的变化,故A项错误。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坡,结合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B项正确。锡尔河属于内流河,流域内降水较少,沿岸地区河流补给少的同时灌溉消耗多,故河流流量自上游向下游减少,故C项错误。从阿拉木图向北山地针叶林的分布海拔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
7.(2013·海南高考节选)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解析:选D 由题干可知,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由图可知,北京喇叭沟门纬度比东北地区低,但海拔高得多,根据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可知,喇叭沟门因海拔高而存在白桦林,D项正确。
8.(2012·江苏高考)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示是根据我国气象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 m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解析:(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2)题,一般来说,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则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横断山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因此梅里雪山雪线相对较低。
全析考点三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9.(2013·北京高考节选)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审题答题规范专训]
———————————————————————————————————————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
高考常考的24图示之(十二)
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图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图2 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图3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1.(2012·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应用五步法读图]
———————————————————————————————————————
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答案:(1)C (2)A
———————————————————————————————————————
2.(2015·福州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针叶林 常绿林    B.常绿林 草甸
C.草甸 草原
D.针叶林 草原
(2)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选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该山地可能是(  )
解析:(1)D (2)C (3)A 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②应为温带草原;自然带①位于落叶林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常绿林位于亚热带地区。第(2)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因此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下部第一个自然带)、树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请分别写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树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
(2)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脉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
(3)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第(1)题,从图中不难读出安第斯山脉的基带、顶带的名称和树线、雪线的高度。根据4 800 m为0 ℃和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约0.6 ℃可计算出山麓地带的气温约为28.8 ℃。第(2)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第(3)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形成的。
答案:(1)基带为热带雨林带,顶带为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树线的高度为3 100 m,雪线的高度为4 800 m。山麓地带的气温约为28.8 ℃。
(2)东坡的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的低,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量大于西坡,东坡冰雪分布更广。
(3)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物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我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 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 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C.甲—北雁南飞,叶落草枯 乙—一种喀斯特地貌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 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2.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
解析:1.C 2.B 第1题,甲图中的“叶正稀”反映的是落叶林景观区,“一行飞”指的应是北雁南飞,反映的是秋天叶落时节的景象;乙图中的“兴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此可推断出乙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区。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甲图反映落叶林景观,乙图是桂林山水,导致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2015·南京一模)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读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回答3~4题。
3.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相比,2050年出现的变化有(  )
A.热带季雨林面积缩小 B.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
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
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
4.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解析:3.C 4.A 第3题,从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可知,到2050年植被分布仍然呈地带性分异,热带季雨林分布的纬度比目前要高,说明其分布范围扩大,则说明气候比目前变暖了,故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气候变暖,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上移。第4题,气候的变化导致自然带分布范围的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15·潍坊二模)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回答5~6题。
5.南半球缺失的植被类型序号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⑨—海陆位置
B.⑨—海陆分布
C.⑧—海陆分布
D.⑧—地形
6.关于北半球的植被类型⑥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类型主要为畜牧业
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D.植被具有叶大、根深的特点
解析:5.B 6.A 第5题,图中①是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季雨林带、③是热带草原带、④是热带荒漠带、⑤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⑧是温带荒漠带、⑨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由于相应纬度没有陆地分布而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洲大陆南部东岸有巴塔哥尼亚沙漠,属于温带荒漠带。第6题,依上题分析,⑥所在地区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无高温期而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多发展畜牧业。
(2015·南京二模)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
8.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
解析:7.D 8.B 第7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8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 ℃、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
(2015·辽宁协作校上学期期未)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9~10题。
9.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10.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
解析:9.B 10.C 第9题,大高加索山脉基带主要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域,自然带为草原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先增加后减少,有向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带—高山冰雪带的变化过程。第10题,厄尔布鲁士山西坡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11~12题。
11.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1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解析:11.C 12.B 第11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c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第12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5·武汉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6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8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2分)
解析: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14.(2015·上海静安二模)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4分)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10分)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解析:第(1)题,由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明显看出气候呈对称性分布,则自然带也必然对称分布。第(2)题,A地受大气环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第(3)题,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等三个现象的原因,运用相关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1)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